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时间:2024-03-05 07:18:48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整理15篇)由网友“枫树”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篇1: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开展,土木工程专业成为高校重点发展对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研究重点。本文参阅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综述,介绍了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与对策,以期为土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木工程;CDIO模式;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

一、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CDIO模式。CDIO(Conceiving,Design,Implementing,Operation)是一种创新模式,即国际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是一种创新工程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加强能力培养,尤其重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原则必须是大工程观;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即建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是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即“强创新、重实践”;除此之外,设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2]。

(二)“3十1”人才培养模式。“3十1”人才培养模式;此种模式要求学生前三年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为之后的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一年的社会实践要求学生要把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有实践能力的土木工程人才。“3十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以及团队精神为目标,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教育模式。其采用的途径是将高校知识理论学习运用到企业的实践过程中,从而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才。“预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将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解决就业问题;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

(四)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改变传统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培养具有多种学科知识背景的土木工程人才,从而适应当今土木工程的发展,满足社会对土木工程人才的要求。可采取的方法是将多学科融合,如土木工程与信息技术,互联网,地质等,从而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知识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

二、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理论轻实践。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主,大部分都是理论课,重点是概念和基础知识,很少安排实践课。从而导致“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即学生被动地吸收大量的专业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现在老师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老师课堂的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板书或多媒体仅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此种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评价方法单一,科研意识淡薄。通过学生的成绩来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水平,从而导致老师只专注于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适应力的培养。对于应用型工科学生而言,科技创新活动是其课堂学习的.延伸,但是大部分学生因缺乏老师的指导,技术的支持缺乏科研创新意识。

(四)专业性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教师质量和数量决定着教学质量,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缺乏专业性土木工程教师。随着高校扩招,对教师的需求量较大,目前的教师数量难以满足高校的需求,导致专业教师缺乏。很多高校为扩充师资力量,引进大量刚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些老师偏重于研究性课题,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力量有待改善。

三、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建议

针对我国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以下的建议来改善,具体如下:第一,理论与实践并重。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培养能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第二,改进教学方法,扩充教学内容,培养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第三,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第四,建设优质师资队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刘荣桂,蔡东升.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1(2):21-24.

篇2: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一、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学校农学专业概述农学专业是华南农业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专业实力不断提高,其中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和生态学科被列为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成为广东省的重点专业。2.农学专业教学模式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桂权教授提出,要结合当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趋势,为农学专业设立更为细致的方向,在专业下设立了三个方向,即农业信息技术方向、农产品标准化与贸易方向、农业生物技术方向。每个方向的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同时实施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措施。在各个专业方向课程的安排上,有五分之二的课程相同,涉及通识课及专业课,即农学专业要求每一位学生具有扎实的农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上总体呈现大同小异的特点。在技能方面,农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进行作物高产栽培、培育作物新品种、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产品经营管理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基本技能。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课比重,提出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建立特色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2)导师制培养方式。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相关文件规定,农学专业学生大二即启用导师制,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试验及毕业论文,每位学生选择导师一般是先考虑本院系内老师,若是对其他院系老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亦可跨系选择导师,甚至可以跨学院跨学校选择导师。(3)设立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展对于培养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团队意识等都有着促进作用。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3年的项目审批情况来看,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已超过82项,参与人数约350人,结题率高达98%,投入金额约10万元。对比往年数据,每年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的人数都在递增,在专业学习、综合能力提升等各方面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二、农学专业毕业生近年就业情况分析

1.就业形势好转《-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数据资料显示,农学专业就业形势逐年好转。据有关媒体报道,近两年广东省应届大学生就业率高达95%,农学类本科生就业率超过95%。经统计,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就业率在至20逐年提高,近两年排在同类专业的前列,农学院三个不同方向的农学专业就业率达到100%。除此以外,2012年农学专业有5名本科毕业生因获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资助而出国深造。2.就业流向多样调查显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生在-的就业率依次为96%、97%、97%、99%。针对农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进入国企相关机构的所占比例连续三年维持在的10%左右,进入私营企业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升学深造占农学类总人数的比例依次为8%、12.2%、31.9%、23.4%,农学类专业本科生选择升学深造的人数越来越多。调查显示:超过一半学生考研的动机是为了职业发展,考研成为农学专业本科生重要的毕业去向。3.就业对口率低针对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生就业流向进行调研分析,近四年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所占比例依次为45.8%、57.5%、37.9%、36.7%,比例逐年下降。跨专业就业的毕业生中,30%迫于家庭压力,28.3%对农业不感兴趣。

三、农学类人才培养与供需分析

1.人才供给分析通过对20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问卷调查,发现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生在培养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分析如下。农学院届毕业生318人,约64%的人认为影响就业的最大因素是个人实际能力,有20%的人的认为是所学的专业,接着是计算机技能、英语能力、学校社会声誉、家庭背景等。因此,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提高个人的实践能力,对农学毕业生来说是就业的重要筹码。有64%的毕业生认为求职过程中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24%的毕业生认为是信息严重不足。因此,多方面发展自己,增加就业技能,重视拓展就业信息,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应该是农学院毕业生必须考虑的。2.人才需求分析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现代农学和过去农学有许多不同。农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农学专业毕业生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端测试设备和仪器,从而能在先进的实验室里学习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技术平台上进行科学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吸收农学专业人才相关农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总结各用人单位在选聘毕业生中考虑问题的星级指数,可看出,综合素质与学生专业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两个要素。所以,农学专业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就业的竞争力是最大的。

四、农学类本科人才培养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开展特色培养华南农业大学对农学专业进行整合改革后,构建了“四模块”的教学体系。因此具体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可依循通用型教育的思路,并密切结合市场实际人才需求开展特色培养,使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从本专业、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毕业生反映的专业面太窄这一问题,研讨出具有广泛性、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培养能力作为专业教学的重点,培养能在新形势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专业培养应该提供较多高质量的课程实践,使培养计划落到实处,使学生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课程或学习的平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除专业技能外的其他综合能力。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填鸭式”教学日趋严重,因此应对施教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通过设立论坛演讲答辩、讨论解析、师生自由辩论等多种形式,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提高语言表达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3.推动校企交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实效性从企业一线岗位的优秀人员中聘请、聘用一部分流动师资,这些优秀的工作人员相对于长时间待在学校“编制”内的教师有更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能传授给学生更贴近实际的管理、营销手段。两种师资相结合,既能保证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将来更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根据农学类人才的特点,利用本校本地区学科与教学优势,学校可以开展与动植物生产、电子商务及特色农产品开发等相关的特色创业培训。在国家农业创业政策、农业市场环境分析及生产技术环节上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为未来做好准备。

五、对其他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建议

1.创新农学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华南农业大学调整了农学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在农学专业教育改革上多次进行创新,形成了较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专业课程设置的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入统筹起来。通过建立教学和就业实习基地,适度、适量地增设研究型课程与实践型课程,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并强化了社会实践环节,把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华南农业大学还聘请一线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讲授栽培、育种等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设计和人生规划。2.优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企业及学校双方注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培养不仅限于毕业实习,部分课程实习亦可在企业完成。首先,整个农业行业的企业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平台,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企业也能提前发掘适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解决人才缺口问题。3.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农学专业学生培养除了依靠专业知识教学外,科技创新项目申报也起着推动作用。一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积极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同时鼓励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不仅能巩固农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其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向东,张桂权,苏雄武.基于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改革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2(9).

[2]李伟,刘春燕,王维.农学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近三年实践教学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刘圆,陈霄.近两年广东应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N].,-11-09.

[4]朱冬莲.地方农业院校农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5]刘向东,郭海滨.现代农学专业实验课整合改革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5).

[6]李伟,吴丽姬,王维.关于农学专业本科生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J].考试周刊,2012(58).

篇3:中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中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学前教育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许多中职院校都纷纷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而美术课程作为幼师培养的必要内容之一,其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从我国目前中职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应对解决,因此本文从提高中职教育水平的角度出发,对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究。

关键词:中职教育;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随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学前美术教育课程对于学前教育人才素质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中职院校的基本办学理念,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中职院校重要的实践指导。美术教学作为中职学前专业的重要课程,也应当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重点突出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及胜任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从而全面体现中职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美术教学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过分注重绘画基础训练。学前专业的美术人才培养不同于一般的美术教学,由于增加了学前教育的条件限制,决定其在教学中应该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儿童绘画的理解和创造上来,但是目前多数中职院校盲目照搬一般院校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的特殊要求,从而使得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扎实的绘画基础,却难以将所学内容合理地运用到幼儿教育中来;二、难以将学前专业和美术课程充分结合,例如许多中职学前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忽视了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学前教育内容,从而导致了一些学生在把握儿童心理、组织美术活动、活跃课堂氛围上存在短板,从而限制了其职业能力的发展;三、对儿童美术缺乏正确的认识,学前教育的目的是为幼儿教育机构输送优质人才,因此美术课程也应该为儿童的培养服务,但是一些中职院校在教学培养中忽视了儿童美术的特殊性,导致了一些学生在实践中难以从色彩、线条、冷暖等方面把握儿童心理,从而影响了美术教学效果。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利用基本的儿童绘画方式,打好美术基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面对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多数学生不具备专业的美术知识,因此,学校在探索美术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其打好美术教学基础,例如设置平面构成课程,让学生对基本的美术语言形成理解,同时结合有层次的日常训练,引导学生探索美术创作规律;此外,学校还应该重视简笔画教学,简笔画由于线条简单、形象生动而深受儿童喜爱,而学生利用简笔画不仅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还能够提高美术技巧的实用性。

2.增加色彩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色彩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色彩与我们的心理变化紧密相连,而对于幼儿而言,利用色彩引导其形成积极的情感状态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手段。中职学校在探索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增加色彩理论教学,即一方面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指导学生系统认识色彩在儿童情感塑造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运用能力,如利用色彩搭配鉴赏课程引导学生对儿童心理进行把握,从而提高其在美术教学中运用色彩的能力。

3.开展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美术教学不仅包括绘画能力,还包括手工能力,而在幼儿教学培养中,利用手工制作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也是幼儿园落实渗透教学理念的重要方法。在教学模式探究中,中职院校一方面应该积极开展手工课程,让学生在平面手工、立体手工的制作中,锻炼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走进幼儿园,从而以职业为导向,了解目前幼儿园在手工制作、区域材料投放中对教师动手能力的要求,进而不断强化学生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4.加强学校与幼儿园的互动,提高学生组织教学的能力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应该以职业为导向,确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而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与幼儿园的互动、合作,建立有效的实习机制,安排学生进入到幼儿园,从而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近距离观察儿童,了解儿童在美术教学中的客观需求,同时在有经验的幼师的带领下,参与课堂教学,以丰富其实践机会,并不断提高学生组织美术教学的能力。

四、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中职学前专业美术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人才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才是其教学优势和培养目标所在,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确保美术教学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重视市场导向。在教育教学中,学校要时刻把握幼儿教育的市场变化,并针对变化调整美术教学内容,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才培养与市场、社会需求相契合;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总之,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调整目前在美术教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探索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幼儿园输送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卢巧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03:24-26.

[2]关园园.探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综合能力培养[J].大众文艺,2016,18:236.

[3]周定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4,09:168.

篇4: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急速增加,其中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炙手可热。随着对人才需求的增加,各大院校几乎都开始创建和完善计算机应用型学科,直到现在,计算机学科专业已经成为我国专业点数首位。教育部等五部委在二零零四年联合发布了一则报告,称如今的计算机人才需求每年增加一百万左右,然而实际上在二零零五年全国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率相较于上一年度却下降了超过百分之五,其实际就业率完全不如上一年。因此,从我国实际上缺少的计算机人才以及有能力能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并不相符,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当就如何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做相关研究,争取培养出适合国家发展、有能力帮助发展的相关人才。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我们应当从各个方向努力实践及积极探索,争取寻找到一条适合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道路。

1加大力度培养专业课程

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应当根据院校学科原则设置相应教学计划,根据实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素养来使得学生们有更强的专业知识。相对来说,培养学生专业课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

(1)专业课方向。专业课实际上分为基础专业知识以及相对专业知识,在学生努力学好基础专业知识的时候进行专业方向选择,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可以根据其兴趣方向进行一定的专业选修从而增强优秀人才的培养能力。

(2)公共课方向。公共课是学生们可以提高自己思想素质一级基础道德品质的方面课程,学生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相对的思想交流,学生们通过交流思想使得其对生活、学习、专业知识以及其自身素质都能够有相应的影响,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避免出现负面情绪传播的情况,努力宣导正面思想是必不可少的。

(3)学科基础方向。为了能够进行更好的实际专业知识学习以及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学科基础方向必不可少,学科基础实际上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个良好平台,通过学科基础模式的建立,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

(4)延伸学习方向。在学生们学习完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技能之后,应当从素质和专业方向提出相关课程延伸学习,这两方面的学习属于选修学习,实际意义是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个时候的复习及延伸学习,能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更好的进行消化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5)实际方向。在专业技术应用型方向上,实际运用必不可少,通过实际方面的课程指引和实践操作,能够让会的学生们拥有一个更好的操作实践与加强专业技术能力。对于不会的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指引作用,也许会通过实践学习弥补以前理论课的学习不足,而实践也正是能够和理论知识教导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2加强师资力量

教学过程中,拥有一个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通过高薪聘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将这样的高薪人才合理分配到教学队伍里,一方面这些专业人才能在计算机教学中起到领导带头教学作用;另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不懂的问题或者在实际操作中出现问题,都能在反应给教师之后得到迅速解决并从中学习到一些知识。同时,针对院校内的老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制度考核,同时根据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能力进行定期培训以及国外进修,在各方面能够大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从而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良好的高品质教学。

3加强考核方式的改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际上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专业,不论是其课程上的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学生们有一定的了解运用能力。为了能够检验学生们在学习之后是否拥有这些能力,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考核。许多院校的考核模式相对来说并不能完全满足考核需求,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或者过于注重实际操作,从而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方向上并没有将二者结合,倒是实际运用中或许是操作能力不强,或者是操作能力强但是没有理论性知识为基础导致出现操作失误情况发生。在学生背诵理论和概论的时候,应当适当的加入实践性考核,通过试卷以及上机操作来进行双向考核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进行分开考核,争取做到考核结果有效。

4加强与企业及政府的合作联系

长久以来,许多大城市院校的计算机学科教学会得到相关企业与政府的扶持与合作,这样的扶持合作能够使得各大院校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良好的教学,同时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得学校解决一些难题,比如教学设备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够强大等。然而有些院校却没有这样的扶持,不仅院校所在当地没有企业支持,而且相关政府单位也没有出台引导政策以及相关指示,导致许多院校在与社会和政府接壤过程中出现合作困难,发展困难,以及相关合作发展形势困难等问题出现。出现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不正常的,其出现的原因归根结底实际上是因为产学研合作没有任何动力,使得企业政府并没有关心这方面的合作,企业如果得不到利益,国家如果不重视,合作自然也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了解决当下出现的重大问题,如何促使校企双方互赢、促使相关政府单位加大重视,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为了满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合变化,在实践中探索发展寻找适合自身的办学模式和特色。更多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杉.地方本科院校在21世纪的新任务[J].常州工学院学报,,(1):

[2]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

篇5: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大支柱,发展尤为迅猛。作为世界旅游组织预测的2020年世界最大旅游目的地以及第四大客源国,酒店业必将成为中国的“朝阳”产业,人才需求激增。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院校应审时度势,拓展专业建设思路,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酒店人才需求的变化。

关键词:职业教育;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对教学模式及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与再认识

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首要任务,以迎合企业需要为总体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职业教育培养方案,学生需要具备全面基础的理论知识、熟练的应用技术能力、高品德高素质等特点;主要以“应用”为主要内容和特色建立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课堂实践和企业实践在教学计划中均占有较大比重。所谓教学模式,即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结构。是教师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一座桥梁。教学模式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并且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不仅是教学思想的反映,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行为规范。”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其加入了职业技能培训,其中以应用操作技能为培训重点,技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根据这些特征,高职教学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形成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构建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教学活动程序。高职教学模式的要素包括,理论基础、职业能力目标以及教学实施方案三个部分,其中职业能力目标在高职教育实践中越来越被重视。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正在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同,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及校企协作教学法等教学模式的运用,理论与实际结合,师生互动、行动导向、校企结合、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了职业院校从根本上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酒店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阐述

(一)国外学者的探索与实践

1.美国co-op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校企合作的带薪实习模式,可以深化本专业的情境教学。使学生能够将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工作岗位中,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相结合的目的。此种“订单式”培养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使“专业对口+毕业+就业”顺利衔接。

2.日本的“职业感”培养模式。其酒店管理专业院校的共同特点是,他们的布局都是按照酒店的环境标准来建造,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营造职业氛围是学校的首要目的。学生的“职业意识”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培养。

3.欧洲的“洛桑人才培养”模式。就读洛桑学院的学生,在毕业后可拿到瑞士、美国以及英国三个国家的证书,拥有丰富的国际酒店以及航空公司和各大奢侈品牌的就业资源。其店校合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期间熟悉整个酒店的各个部门的环境以及工作流程。其课程设置也会不断更新,即便是一些专业传统的课程,也会根据国际酒店行业的发展形势不断更新内容。

4.德国的双元制。德国的双元制主要核心是企业,基础是学生的实践活动,保障是当地的法律(行业协会)。其真实的实践场景更加符合学生未来的就业环境,故而培养出的学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以及岗位需要。并且,与国内不同的是,当地的行业协会有着相当大的法律权限,既可以为企业谋取利益又能够有效支配企业的各项活动,所以才能作为双元制这种教学模式有效保障。而国内酒店专业普遍应用的“校企合作”制度便是“双元制”衍生而来,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即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期间,有部分时间是在企业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和工作实践,另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这种制度是学校和企业协同共建的一种办学制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体系以及职业培养模式。国外酒店专业培养模式从职业意识培养到课程设置乃至训练培训,都很是值得我们在教学模式中借鉴和参考。

(二)我国学者对酒店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

1.我国学者对国内几所院校酒店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方式,教学制度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这些院校虽然在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努力寻求符合本国酒店业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和理论建构等方面尚存在不足。一些学者提出,教学模式应多考虑“受众”的因素,进而做出改进和完善。这里的“受众”,就是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调查显示,选择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有如下特点:第一,他们没有充分理解酒店专业的学习的内容以及酒店专业自身特有的科学性。第二,受传统意识的影响,一些学生内心对酒店行业存有的一定的偏见,需要转变观念。第三,学生起点低,对技术与职级晋升缺乏耐心。而国外的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是并重的。没有国内的“本科”和“专科”的档次之分。相较于国内,国外酒店专业院校的“受众”群体(也就是学生)更加能理性并清晰地认知自己选择的专业,并且能够有条理地在几年的学习中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认可自己的工作,这也是差别之一。由此,专家从实践角度提出,酒店行业应该参与到高职学院酒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的规划制定工作。

2.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取得的成就。

(1)某省高职学院酒店专业与企业合作制定教学方案,高职三年中,第一年根据酒店和市场大环境等需求培养酒店定向专业人才,在校内由专业教师教授基础课程以及各类酒店人才所需基本技能课程例如客房服务,调酒等。第二年由酒店作为教育主体,让学生到五星级酒店进行为期十个月的“教学实习”活动,教师会定期进行跟岗指导。第三年回校学习深层管理学,并聘请酒店高层人员定期进行演讲及培训等。这样一来,学生加强了实践技能的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

(2)某省高职学院酒店专业采用日式的入校“职业感”培养方法,在学校建立了自己的酒店实训基地并对外运营,学生参与管理。由于这种入校就开始的职业感的'培养,这所院校的酒店专业排名很快就在全省名列前茅,声望颇高,学生大赛也频获佳绩。学生入校就对自身的就业有着准确的定位,在毕业后的就业也获得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三、当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有待提高

酒店行业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要具备服务意识并且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面对不同的客人和不同的服务环境以及岗位也需要从业人员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制定不同的个性化服务方案。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案中体现这一方面的内容还有缺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酒店一线技术人员,但过分强调技术,造成了意识培养的缺失,忽视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开拓,单纯注重一线应用是高职酒店专业教学模式的存在主要问题之一。据统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继续从事本行业的不足三分之一,原因就在于在校期间对于职业意识培养的缺失造成了学生对服务行业根本性的误解。

(二)课程设置方面创新性有待加强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都是对应酒店的各个部门,诸如《酒店前厅管理》、《客房金钥匙》、《餐饮运营管理》、《宴会设计》等,从表面上看,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在课程设置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课程局限了学生的知识面也限制了学生的职业视角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校期间的养成。最终造成学生对于企业的目标期望值过高,从而限制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甚至很多本专业的学生对服务行业有很大的误解,缺乏行业的服务意识,觉得这个行业是个“伺候人”的工作,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怎么能对深层次探究个性化服务理念产生兴趣呢?创新服务意识又从何谈起呢?

(三)重技能训练,轻创业培训

以酒店专业的教学实习为例,很多学院都是在教授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将学生送到各大酒店进行为期六个月至一年的实习活动,在企业岗位实践中加强技能训练。但是在这数月的实习阶段中,学生一般都是听从企业安排,按照企业需求在一个固定的岗位进行实习。这样的实习方式会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孩子们的思维和探索能力,并不能达到让学生在实习期间,全面了解整个酒店运营系统运营管理方式的目的。在校园内的课程安排也是按照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操作课程的大类设置的,唯独缺少了创业的概念,使得学生对于创业的概念有所误解,认为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进入星级酒店就应该是在管理层工作,而忽视了创业的本真是从基层做起,才能逐步了解企业整体的运营方式。从而完善自己成为一名创业型的酒店管理者。

四、加强和改进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一)多举措加强酒店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洛桑人才培养模式告诉我们,为学生开拓眼界,寻找高价值的资源是培养“职业自豪感”的重要方式。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和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也可以达成学校企业双赢的局面。酒店业流动性很大的原因是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到位,认为服务业是“丢人”的行业,是“青春饭”,没有什么太大的发展空间。“职业自豪感”的缺失造成了本行业人才的流失。例如带领学生参观不同的高星级酒店,了解其运营基本流程。打造多功能酒店专业实训基地,尽可能做到“店校合一”,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了解工作流程,培养一定的“职业自豪感”。尽可能多提供本行业内的尖端信息和高端的就业资源,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以及职业憧憬。

(二)根据我国酒店专业发展需要,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许多高职院校依旧秉承基础课、专业课、实操课这样的传统模式在教授。在复合型人才激增的当下,尤其是酒店专业,我们要改变传统观念,适当引入国际理念和课程,让中国的酒店专业与国际接轨。例如开展一些国际化课程。如美国饭店协会认可并颁发证书的《黄金服务认证》课程。不仅可以培训本校教师成为该专业国际化培训教师,也可以让学过该课程的学生得到美国饭店协会的证书以及专有胸牌,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也可以作为一种被认可的资历。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将与国外大学酒店专业接轨的课程归入本校教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当学生在国内修完所有高职学分,并获得国外院校认可,可以继续出国深造。

(三)不断改进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实习切忌“一脚踢”。在教学实践环节,将学生完全交托给酒店的方式不可取。在国内的酒店也很难做到让学生进行“轮岗”实习,因为毕竟熟悉岗位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频繁的换岗也会给酒店造成困扰。如果将实习时间大段的“分段”,是否能够弥补这个缺陷呢?例如,将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时间分季度进行,学生可以自主申请想要更换的实习岗位,部门可以按照学生上一阶段实习表现给与考量与调整。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实习动力,又避免给酒店带来大量的麻烦。其次,定时举行本专业的技能大赛,参加省市,国家级的大赛以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是同样重要的。专业技能是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首先展示的内容,也是酒店最重视的条件之一。所以定时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也应纳入人才培养模式内容之中。

参考文献:

[1]蔡建平.瑞士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5,(19).

[2]陶蓓.日本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趋势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6,(06).

[3]黄毅,孙璐.美国CO-OP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与创新[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10).

[4]徐燕.论供需错位视角下酒店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4).

篇6: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摘要:以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为例,提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重点介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实施过程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效果,

关键词:工程测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实践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16号文件),要求职业教育要改革创新,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重大改革,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教育要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将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教学实施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现场专家、能手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并借助企业的设备、资源和环境,从而达到让学生在企业平台上学会工作的目的。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专业定位

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是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铁路、公路、测绘、建筑、工程监理、市政规划及国土资源等领域,主要从事野外观测、内业计算和数据处理、测量资料档案管理、工程施工监理等工作。学生毕业后主要能从事的岗位有:测图技术员、地籍测量技术员、控制测量技术员、施工测量技术员、工程监理员、资料员、测量仪器管理员及测量仪器市场营销员等。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

1.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本专业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土木建筑工程诸领域中工程测量与监理技术岗位需求,及时跟踪市场,认真分析和研究其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开发方面,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依托企业,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教学平台(条件)建设与改革,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和提高,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一批社会评价高、用人单位满意、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职业岗位群,拟定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

2.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实施教学过程。本专业核心能力就是培养具备测绘、施工、监理等领域的各项专业技能。按照以上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实行“4+2”或“3+1+1+1”模式,即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在前4个学期,后2个学期重点实施生产实习(或理论教学3个学期,生产实习一个学期、再理论教学一个学期、再生产实习一个学期)。教学实施过程中突出以下几点:

(1)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技能训练。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以学习任务为引领,突出单项技能训练。采用自学、提问、讨论、答疑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结果如何?”等实际问题。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考核,整个教学过程既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又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综合应用。在单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专业核心课程均安排有综合实训(实战或情景模拟),依据具体项目,经过四步战略步骤,完成实训任务。采用项目驱动法、引导文法等方法,从制定方案方案实施问题分析到总结评价。综合实训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创新工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3)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根本。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就明确指出:“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具有普适性等主要特点。它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并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即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可见,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全面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教育,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4)重视校企合作,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职业教育只有“走出去,请进来”,才能实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应广泛和企业联手,以企业为平台,充分利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参与企业的具体项目施工,协助企业完成生产任务。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规范,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提升专业核心能力,以达到由初级、中级到高级的过渡和提高。

3.专业培养规划。首先将本专业的教学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公共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领域。其中,基础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重点掌握各类测绘仪器的基本操作、掌握数字化测图方法与技巧、掌握导线控制测量和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初级测量员);专业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重点掌握地籍调查与测量、房地产测量、大地测量、建筑、道路、桥梁、隧道、地下工程、水利设施等工程施工测量和建筑物变形观测等核心技能(中、高级测量员)。最后通过技能鉴定或实践技能考核将学生的能力划分为四个等级:初级测量员、中级测量员、高级测量员及能手或专家。这样使得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通过顶岗实习、生产性实习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专业核心能力,通过校企“共订教学方案,共选订单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共管教学过程,共监教学质量”。建设以“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就业订单”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既保证了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还使得企业降低成本,同时为教学提供了企业的优质资源。   (一)前期准备

1.落实合作企业―走访测绘企业,充分了解企业的技术、人力和任务需求,与家企业签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协议。

2.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包括生产项目内容、要求,作业标准,具体任务及实习安全、实习纪律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工作任务、工作流程、作业标准和作业方法等,并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3.制定实习管理制度―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奖励激励制度及教师指导制度等,保证顶岗实习安全、有效,保质保量。

4.企业前期培训―实习前企业对学生进行3-10天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专项技术、技术规范、设备使用及安全生产等。

(二)指导与考核

1.现场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期间,安排2―3名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并加强学生人身安全情况的巡查与教育。

2.心理疏导。学生在实习期间会出现诸多不适应:如生产现场比较艰苦、劳动强度大、企业管理严、工作任务重、工作环境差等。对于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我们一方面通过座谈、交流,对学生进行积极疏导;另一方面与企业进行沟通、协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适应能力教育。

3.考核管理。生产实习过程中,考核做到“三突出”:突出学生的周考核(由各项目部负责考核);突出校内专业教师的检查与指导;突出实习结束后的自我总结和项目评价。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效果

(一)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我们不仅在办学理念上得到提升,而且使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以完善。这种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程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从而使“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不断反复、螺旋式递进的教学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实践技能、更提升了业务水平,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得以提升。通过实习总结会的考察,收效十分明显:一是专业核心能力提高了。学生不同程度参与了地形测量、数字化测图、GPS控制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建筑施工放样、道路工程施工放样、变形监测等工作。通过实际工作体会真实的工作过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二是职业基本素养形成了。通过实习,多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有的学生仅凭腹稿,便能流利地讲述自己的实习经历、感想、收获和体会。90%的学生通过实习,与人交流、与人协作的能力明显增强,交流沟通能力得到提升。三是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升。遇到问题主动查资料、向老师和技术人员请教,出现测量精度不合格时,先分析原因,共同探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已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四是团队意识增强了。测量工作是一项集体作业,需要相互配合的协助才能很好地完成。在工作实践中他们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协商、学会了相互关心和帮助;五是创新意识增强了。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有些同学勤于思考,经常提出一些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得到项目部的采纳和认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受到企业的好评;六是思想成熟了。经过近数月的实战历练,他们阅历丰富了、见识增长了,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使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日趋成熟。

(三)实现了多方共赢。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刀实枪的锻炼机会,缓解了学校资源短缺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解决了其用工紧张局面;第三,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支付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极大地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

五、结论与建议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生命力之所在,值得结合各自专业的实际科学推进。同时,要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坚持下去,有三个问题值得高度重视。一是有持续、高效的合作企业支撑,这是推进工学结合教学实践的前提;二是有一定数量、质量的专兼职指导教师队伍,这是确保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三是有系统、安全的学生管理制度,这是决定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实践证明,不断拓展合作企业、构建实习指导教师库、规范校企共管制度这三驾马车,将使我们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篇7: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随着高校单独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缺陷明显,为了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得不考虑转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现有的培养模式,探索一条新型的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应用型”双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文章探讨了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产学研合作重要性必要性

我国自1988年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队伍不断加大。但由于长期以来受高校其他学科的同化,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时也形成了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的学科化思维定式。这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脱节,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不利于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应用型”双型人才。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之路至关重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鲜明地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色,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条值得继续研究和不断探索的培养模式之路。依据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必须既具备学术性,又必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双型人才”。趋于这种特殊性,高校走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十分重要,并且非常有必要。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双师型导师队伍缺乏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和就业问题。加强产学研合作有助于解决高校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导师队伍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是异常重要的。笔者把其重要性简单地归纳为八点:

1.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提供保障。从起,我国开始统一实行高校收费制度,但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仍然还是依靠政府拨款,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经费十分有限。而且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高出我国的GDP、公共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等诸多因素,导致研究生教育经费不足,进而导致教学设备陈旧、实验设备不足等教学资源匮乏问题的产生,这严重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产学研合作是集结教育经费的渠道之一,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鼓励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投入,从而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经费保障。

2.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保障。美国凤凰大学创办人约翰·斯柏林认为,传统大学在传授人类知识成果方面往往带有教条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学非所用,不能顺应市场的需求。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注意理论和实际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应该注重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有相应的实训基地,而企业和科研院所是提供实训基地的主要来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有力保障。

3.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提供保障。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在某种职业活动或生产劳动中所需要或应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式和特征。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职业能力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的职业性。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深入企业管理、服务生产一线,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技术技能,并且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迁移,使一般能力得以发展,职业能力也由此形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保障。

4.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近年来,由于高校加大力度扩招,再加上高校单独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不具备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失去竞争力,最终导致很多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错位、就业难。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通过基地实训、在岗顶岗、深入企业实地实岗进行实践操作,一方面,学生面对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并在企业团队精神文化熏陶中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共事,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大大提高了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融入企业市场竞争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企业丰富的生产实践,学习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掌握企业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技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制定的项目、科研等。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5.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保障。随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大幅度的扩招,计划内招生名额越来越少,自筹经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越来越多。虽然目前研究生的“三助”活动在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是“三助”活动面临着岗位少、资金少的尴尬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突破培养单位单一的经济资助来源,为学生提供数量更多、技术含量更高的岗位,提出更多的应用性课题、项目,同时也为研究生提供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报酬。因此,产学研合作既可以免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潜心投入学习和科研中,又可以改变长期以来研究生资助“等、靠、要”的尴尬局面,拓宽资助的渠道,增强资助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6.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师资保障。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需要,但目前我国的一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没有达到“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占多数,而具有高职称、具有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师资来源的渠道单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来自高校。这些教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去企业或实训场地从事专门的实践培训,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企业技术专家可以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学位撰写和实践能力指导等实质性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弥补了高校在培养学生时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师资保障。

7.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研究平台。通过产学研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三方共同申报、承担高级别的科研课题,组织联合科技攻关,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联合开发新产品使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充满勃勃生机。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河南科技大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93项,其中国家级19项,完成横向开发项目407项,推广科技成果70余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2项。承担大量科研项目一方面为培养研究生的学位科研选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产学研三方合作教育的纽带。另一方面,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创造了很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素质及能力。

8.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产学研合作参与技术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技术理论的理解,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养成。科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师生的技术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为企业产品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并为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创造了条件。学生不仅能直接参与科研申请、承担的过程,还能够深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技能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呈方兴未艾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发展及其成果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为此,产学研合作已普遍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非常有必要。

1.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来看。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视角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研究型人才素质;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又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素质。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模式,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注重理论及技术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技术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注重技术创新,注重就业和实践。根据对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调查中“对将来就业最担心的问题”中,大多数回答是用人单位提出的“需要有工作经验或需要某种职业技能证书或是动手能力强”等条件。如果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校内、外双基地培养,并在导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的技术技能等,并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增加求职成功率。

因此,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切实关系到切身利益。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学到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具备了研究型人才素质,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而且使他们得到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养成,最大化地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2.从高校及学科发展来看。我国从198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已发展到至今48所高校,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的结果。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大量扩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意味着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一个导师带多个甚至十几个学生的现象,这势必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指导不足等。再加上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直以来都是由高校以学科化的思维模式加以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水平差、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并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形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能力。高校及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培养点除了提高教学质量外,还应该思考如何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问题,思考试图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改革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增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培养,与社会上的职业资格考核接轨,使得培养的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职业技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功能和声誉,吸引优质生源,促进学校及学科发展。

3.从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经济赢得了空前、迅速、持续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才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却成为就业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针对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面对经济发展的呼唤,面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造就一支高质量、多数量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这项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国家、行业、地方、企业以及高校等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合作。高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输送的最大加工厂,应当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人才,急需一种符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而实现“双基地、双证书、双导师”培养模式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既能促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培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提升择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研究—应用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市场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以学科化的思维定式去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无法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将其培养成学术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因此,要积极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素质结构,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加快培养学术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而要实现“双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产学研合作不失为良策。

篇8: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贸易领域形式的分析。提出对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模块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学生就业与上岗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课程体系;模块培养;实践技能

篇9: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其一,必须考虑学生现行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长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随机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90%的学生认为他们来大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当前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必须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经常更换职业岗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的具体知识技能要求,而且也要关注其日后择业所需。不仅应使学生获得当前就业必备的知识技能,而且应获得继续学习与提高的能力。

其二,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人才发展趋势。从调查资料来看,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约为60%,而外贸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约为70~90%,有的甚至到达100%。而且,有些高等院校毕业生由于找不到工作,但是到职业学校获得技能证书(如外销员、报关员、单证员)后就容易找到工作。根据近百家进出口企业的网上招聘要求来看,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国际贸易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约有76%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这说明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极为重要。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应教给学生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还应当加强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职业道德态度的教育,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其三,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其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和技术持续迅猛发展,这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技术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

中国目前正处于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中国加入WTO及国家对个人从事外贸业务的管制放开,对外贸易获得迅速发展,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1.6万亿美元,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在迅速扩大的同时,岗位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篇10: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培养目标的建构。 正确定位国际贸易专业(报关)培养目标是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考虑到学生现行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外贸行业岗位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可以将国际贸易专业(报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贸行业第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该培养目标也可以简要概括为: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就业竞争力强,直接从事国际商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可以把国际贸易专业(报关)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为:一德、二基、三能、四证。所谓“一德”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良好职业道德,“二基”即具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三能”即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业务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的应用能力。

开放办学。利用国内资源开放办学。黑龙江农垦管理干部学院现在已经和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合作,在实现学校学生成绩互认的基础上互派交流生,丰富学生的第二校园生活,使学生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与教学方式,得到更加全面地发展。学校之间还可以实现教师的互动交流学习,以学习对方的先进教学与管理经验,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互动中得到提高。通过联合办学,不仅可以培养大批受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而且经常与之进行学术交流与调研活动,可以学习这些学院的办学经验,逐步实现本院与兄弟院校先进教学方式的接轨。另外。联合办学也具有极大的广告效应,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吸引更多的生源,丰富学校的资金来源,这将对学校的长期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篇11: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建构政法学院应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对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都要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贸易专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篇12:四双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构建以学生为主,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突出学生创新实践综合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为更好地为社会输入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鄂尔多斯职业学院转变观念,依托地方合作企业及校内实训基地,构建了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四双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的开发,教学模式的创新,考核评价的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等运行机制进行分析,论证了“四双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评价;可行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服务生产和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然而现有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的技能水平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实际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完善[1]。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看,教学模式采用本科院校压缩饼干式教学,教学方法单一死板缺乏多样、灵活性;教学内容偏理论缺乏实践性;教学理念陈旧缺乏时代性;课程体系、教材、师资队伍及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都受传统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这些都给高职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及社会的需求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状态,推行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创建适应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因此,研究和积极探索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实效性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当前首要解决的任务。

篇13:四双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围绕鄂尔多斯的产业特色,根据毕业生岗位需求以及行业企业职业标准,依托与当地化工企业的深度合作,实行双证书教育、课堂与实训基地一体化,对接化工企业需求。结合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特点,经调研和专家论证,将毕业生就业方向确定为从事生产技术、设备维护管理、化工过程装备的操作、安装与维修,以及车间或工段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工作,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四双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以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突出人才的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有机结合,把单一的学校教育转变为校企合作育人,强化教学内容和生产过程的相结合。同时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与本专业专任教师结合起来组成最佳的教学团队,共同参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使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其相应的作用。通过岗位角色的转变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形成学习内容选取和工作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职业能力将从一个初学者的水平逐级递增为一名娴熟的操作工,进而满足企业岗位(群)的工作需求,实现“四双三递进”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完成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顺利转变。三年的学习全过程划分为三个学习阶段。第1个学习阶段(第一学期),以培养文化基本素养为主,旨在加强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第2个学习阶段,以培养职业基本能力为主,按“基于工作过程”所建立的工学结合课程实施教学,并完成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第3个学习阶段(第六学期),以培养职业综合技能为主,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最终完成顶岗实习。通过三年的学习,完成从岗位基本技能形成到专项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提升的逐级递进,进而实现主干专业链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双链”对接、学校育人和校企育人的“双教”融合、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就业、企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双赢”互助。“四双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中,三递进是核心,四双是目标,明确了从入学到就业各个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理论和技能)、学习目标、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要求,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特色,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篇14:四双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通过校企合作,进行职业岗位群调研,以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四双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制订和实施化工装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分析该专业领域岗位群的实际工作任务,然后归纳整合出完整的、有代表性的化工动设备、静设备运行操作、维护与检修等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了《化工机械安装维修》、《化工设备基础》、《化工机器》及《化工腐蚀与防护》等工学结合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制订出理实一体的职业课程体系,以典型设备的操作、维修和维护为载体来实施工作导向的课程方案。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开发

根据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理念支撑及开发程序,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专业建设小组通过对化工企业用人单位、现场技术人员、技术专家和毕业生的调查,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与企业专家一起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请现场实践专家确定化工设备工作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并进行分析,从职业综合能力入手进行分析归类,形成职业能力和行动领域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进行学习任务归纳,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精心开发了《化工机械安装修理》、《化工设备基础》和《化工机器》等3门专业核心课程,增加了5门职业技能拓展课程和服务于核心课程的3门职业技能课和8门专业基础课程,科学合理构建基于化工设备运行、维修工作过程的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三)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3],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组织者、参与者、与协调者,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综合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以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把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融为一体,企业现场和校内课堂融为一体,以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专业技术能力、职业(行业)标准、社会服务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职业操作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的操作经验和知识体系。

(四)打破传统考核评价方式,进行多元考核评价

遵循职业教育性质的特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结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认证考试,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体现工学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方法。在考核内容上,突出多重性,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相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加强多样性,如试卷、实操、口试、提问、论文等形式的相结合;在考核主体上,注重多元性,做到教师评价、个人评价、小组评价、企业评价等多种形式[4]。注重理论考试向实操考核的转变,在教师过程评价的基础上,加大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力度,将职业标准引入到学习评价过程中,即从校内教师评价、企业技术人员评价和职业资格证书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校内教师评价主要从课堂出勤、学习态度、任务完成情况、实训操作及期末考试等方面进行考核;企业技术人员评价则是由来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的专家进行技能现场考核[4]。

(五)建设具有职业化高水平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为探索和实践“四双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依托地方合作企业及校内实训基地,构建了“工程师、车间主任、操作工”兼职教学团队,通过聘用、引进等多种方式,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形成了一支专业素养高、专业背景广、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有力地确保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六)校企共建多功能生产性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和提升职业意识的摇篮,是推进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改革的保障,是提高学生基本职业素养的基地。依托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与合作企业共同推进校内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建设了化工单元操作、管路拆装、仿真工厂等30余个校内实训场所,实验实训教学设备已达到300余台(套),不仅具有教学功能,还具有科研和培训功能,服务于技能大赛,其综合实力处于鄂尔多斯领先水平,保障了学校育人和校企育人的“双教”融合。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实现学习内容与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重要教学平台[5],同时也是安排学生认识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场所的重要保障。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输送优秀毕业生的契机,按照集认识实习、顶岗实习、就业于一体的思路进行校企共建,同时抓住顶岗实习这个重要环节,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的管理机制,实行双导师管理。目前,我院已与鄂尔多斯周边地区多家化工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保证了企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双赢”互助。

(七)融入产业链,符合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特色

鄂尔多斯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构建了煤炭、电、化工及下游产品循环四大产业,引进了世界煤直接液化生产线、国内间接液化生产线、合成氨、尿素大化肥生产线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项目,同时支持企业形成下游产品有序链接循环发展的关系,形成了煤矸石制水泥,天然气制甲醇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确保了主干专业链和地方经济产业的“双链”对接。此外,我院是鄂尔多斯市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是国家统一鉴定报名培训机构,学生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可以考取化工相应工种的中级或高级工,为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就业提供了保障。四对“四双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的评价为验证“四双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在合作企业、用人单位及毕业生中开展了广泛的调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这种模式可以做到:

(1)课程体系设置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和实用性,能满足企业生产综合能力的要求。

(2)可以使“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又具有适应企业不同要求的灵活性。

(3)在企业顶岗实习,可直接参与设备运行、维修、检修过程,较好的完成了岗前培训,真正实现了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零距离”的对接。

(4)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实行“双证”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率。调研全面了解了企业对生产一线操作人员的技术需求,论证了“四双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为方案的进一步实施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今后,将与合作企业、用人单位进行深度合作,加大在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创新、师资队伍的培养、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的研讨和创新,继续实施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四双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改工作。

参考文献:

[1]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6.

[2]黄政艳.高职教育职业化三级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33):30-32.

[3]王志宏.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探讨[J].价值工程,:143-144.

[4]高霞,倪文.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课程考核方式研究[J].职教论坛网络财富,2010:75-76.

[5]朱海波.构建“立体化”校外实训基地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11):160-161.

篇15: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我国一贯重视培养国土资源调查人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基于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办学优势,积极探索国土资源调查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在职业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所突破,构建出成熟的高职层次国土资源调查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人才培养模式;内源型;项目导向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和聚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这些成就需要消耗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需要大量能源和矿产资源支撑。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一大矿产资源消费国。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增长率居高不下,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矿产资源消费总量必将继续大幅增加。能源和矿产资源是基本生产资料,能源和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国家高度重视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来源多元化,高度重视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量。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地质工作,寻找更多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提高能源和各种矿产资源的供给能力和保障能力。

地质矿产勘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国家一贯重视培养矿产资源地质勘探人才。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家就建立了一批本科地质院校(系),以后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中等地质学校和中等地质技工学校。20世纪下半叶,这些学校培养出了大批矿产资源地质勘探人才,他们艰苦奋斗,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找到了充足的矿产资源,在共和国史册中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进入21世纪,沿用半个世纪的地质教育层次结构及其产生的地质人才层次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地质院校主动适应人才市场形势发展,开始实行培养高职层次国土资源调查人才,一批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应运而生。其历史沿革是:本科地质院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下嫁”高职层次和中等专业学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高攀”高职层次。多年来,虽然随着高职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办学质量有所提高,但是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土资源行业对技能应用型国土资源调查人才的要求。究其原因,一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合适,二是人才培养模式不合适,难以培养出既具必要理论知识,又具较强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面对地质教育形势和地质工作要求,不能采用带有本科色彩和中专色彩的培养模式,需要创新,采用先进理念、新思路和新模式培养高职层次的国土资源调查人才。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是本专业发展的需要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是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传统专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建校之初,学校就开设了“地质调查及找矿”专业。历经数十年发展,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办学条件和雄厚的办学基础。我院基于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办学优势,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国土资源调查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在职业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所突破,期望构建出成熟的高职层次国土资源调查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市场状况及其对策

人才市场需求数据显示,技能应用型国土资源调查人才严重短缺,野外作业地质勘探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更是如此。就我院而言,近年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单位需要,人才供给与需求比例达到1:5甚至1:10,极不平衡。就全国而言,国土资源调查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本科层次数量相对较多,高职层次数量相对较少,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不符。

我院主动适应国情,重新制定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增强实践能力,实现教学与生产“无缝”对接,旨在培养出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和专业精深的地学新人,满足国家需要。

制定实施方案,建立运行机制,构建培养模式

我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以学院地质工程公司为依托,联合地质勘探单位,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按照“项目导向、产学结合”思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和生产单位共同实施,构建“内源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地质调查与找矿方向)主要面向地质勘探行业、矿山企业和矿产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培养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矿产资源管理工作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专业设置地质勘探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地质调查、资源勘查和矿产开发工作,是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是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2006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强调:切实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努力实现地质找矿新的重大突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资源保障和基础支撑。因此,加快资源开发建设的时机已经到来,地质勘探行业面临着新一轮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我院根据国土资源行业发展状况、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等,结合学院现有专业(地质找矿),将新专业设置为“国土资源调查”。

课程体系建立由地质勘探行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从职业分析入手,将职业岗位能力分解为通用能力、职业基本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按照职业能力设计相应课程,如图1所示,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习惯。逐步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措施,强化教学质量动态评价和信息反馈体系,并吸纳地质勘探单位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修改、课程开发、课程教学与实训实习、教学评价等的全过程,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形成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全新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按照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显现新成果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在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的基础上,以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主线,根据行业标准和技能鉴定要求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剔除与职业能力关系不大、陈旧、重复、过深的理论知识,加强实践环节;并将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或等级证书考试大纲紧密融合在一起。

教学方法教学中大力提倡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形成。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室、图书馆、网络等教学手段,实现开放式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围绕职业功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将教学与职业岗位衔接起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岗位实践技能和模拟岗位操作经验,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强化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校内实训中心,借助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教学装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服务于一体。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2)以职业功能为模块,开展项目法教学。以学院地质工程公司为主体,联合地质勘探单位,采用“项目导向三段递进式”教学模式①,通过能体现和涵盖职业功能模块中工作内容的项目教学,将实际的技能训练与技能鉴定环境带入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环境里,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项目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途径利用校企合作,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校企合作、项目导向的方式主要有:

(1)内源型。以学院地质工程公司为依托,师生共同参与地质项目;

(2)合作型。与地质勘探单位合作,建立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相结合。

(三)保障体系

“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培养与引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结构指年龄、学历、学缘、职称、“双师型”比例、专兼职教师比例等)、教学能力和生产、科研能力强的 “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实验(训)基地建设以增强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按照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创新性的标准,做大、做强本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软硬件条件,通过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建设,构建一个集“教学实训、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质量多功能基地,满足专业技能训练和社会培训需要。

教学管理校企共建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1)与地质勘探单位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积极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与方式,成立由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一是建立教师教学标准;二是建立与专业生产技术紧密结合,与职业技能认证高度融合的专业课程理论标准。以国土资源专业职业岗位高级技能鉴定考核要求为基准,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逐项分解到每门课程中,建立起专业课程的理论标准,并根据地质调查新方法和矿产勘查新技术的发展及时增加或更新体系内容。

(2)与地质勘探单位和矿山企业共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专业已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基础,纳入地质勘探行业和矿山企业生产管理制度,针对学生实习的目标、内容、要求等,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系统的作业文件,形成教学全过程运行监控体系。研究管理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完善校企合作有关教学管理文件;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质量监控,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详细记录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工作等情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校企共同实施“三证”制度。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组织的国土资源调查类职业技能考试,并取得相应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建立顶岗实习考核标准,通过考核,由企业向学生签发“实践证书”,毕业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可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实践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学评价采用“3+1”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与企业共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3+1”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是指系部考核、督导考评、学生评教和企业评价。着重考虑地质勘探单位的要求与就业需求,改进教学质量评价形式;校企共同考核,健全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使其具有操作性、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通过探索,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专业设置更能满足国土资源行业需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人才培养质量能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更加优化;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更加先进。近年来,我院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成为了江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江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了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两门省级精品课程,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教育部资源勘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团体一等奖。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我们将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质工作对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注释:

①我院“项目导向三段递进式”教学模式的三个递进教学阶段分别为:

(1)专业基本能力训练阶段。在校内完成,通过实验教学、课间野外实践教学、校内课程综合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

(2)专业核心能力训练阶段。以学院地质工程公司为依托,以自主地质勘探项目(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矿区详查、压覆矿产、矿山动态储量测量)主导的综合性生产实训等工作任务为载体,并结合校内实训基地(中心)进行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仿真实训,达到岗前技能强化训练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3)专业能力强化阶段。在与地质勘探单位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训,学生直接参与地质勘探项目,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培养工作能力,实现毕业后“零距离”上岗。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8,(1):10-14.

[2]孙中义,陶潜毅,等.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方向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06,(3):3-28.

[3]方华.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9):58-59.

[4]郭扬,王琴.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J].职教论坛,2008,(1):10-14.

[5]魏东新.高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6]李红莉.浅议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建设教育,2006,(9):15-17.

[7]韩维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25.

[8]胥航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8,(24):153-154.

校企联合培养环境科学专业人才探索论文

生物工程专业实验体系中PBL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论文

探索普通高校公体课教学模式教育论文

连锁经营管理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探索论文

土木工程实验论文

公共管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工程师培养方式探索论文

高职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高校土木工程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及探索论文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整理15篇)】相关文章: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教学改革论文2022-05-08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双语教学实践探索论文2023-03-17

高校学生社区建设模式探索的论文2022-10-21

基于差异化视角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2023-10-03

高校工科类大学生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教育论文2022-11-20

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探索论文2023-12-20

教学实践类论文题目2022-09-12

浅析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与借鉴论文2022-08-05

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与策略探讨论文2022-05-26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20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