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理论于实践寓情感于表现论文(整理4篇)由网友“摩卡是小奶糖”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融理论于实践寓情感于表现论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融理论于实践寓情感于表现论文
融理论于实践寓情感于表现论文
和声学是“从事作曲、理论、指挥、演奏、演唱等各项活动的音乐家都需要了解的一种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①由此看出和声学既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理论,又是指导、依托一切音乐教学及活动的高层理论课程。教与学的模式首先要明确教学理念,其次是掌握相对稳定的教学范型,再次是探索形成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里教学模式的内容不是指超越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而是指每一种模式均有适合自己主题的课程设计方法,以形成达到一定目标的课程结构。当然“教学模式”的理念与范型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社会意识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及教学手段的改进而变化的。如果“模式”跟不上变化的速度,“模式”便会陷入“困境”。那么如何改变,这便是今天和声教学所面临的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是“以学为本、为学服务”。重点突出了“学”字,那么新的教学模式也应重新思考建立“教与学”的新型关系。也就是强调“怎么学”“学什么”,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自觉、能动地参与学习,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安排都是如何为“学”服务,因此教师的教学角度、教学身份、教学设计、教学层面、教学空间等都将会发生新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的探索
和声课教学变化首先应;中破传统的纯理论说教模式。高师音乐专业与音乐学院的音乐专业从本质上讲是没有区别的。区别仅在于音乐理论知识的层面与技能要求掌握的深度、广度与高度的不同。我们知道音乐学院是培养高级的音乐表演、演唱、演奏、创作和理论研究的人才,而高师音乐专业主要是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知识面广的所谓“多能一专”的复合型人才。当然高师音乐专业也不放弃能够培养更高级的人才的可能与追求。由此我们已清楚地看到二者的区别。那么具体到和声教学的角度讲,音乐学院的作曲专业学习与研究的是高级和声理论,内容包括近、远关系转调、离调、多调性、无调性、极音和弦、十二音体系等现代和声理论等等(作曲系学生除外)。高师音乐专业学习与研究的是初级和声包括和弦排列法、基础的和弦连接规则及正三和弦、副三和弦的连接、终止、属七和弦、重属和弦、模进和近关系转调等。但在实践中往往高师和声教学常常与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混为一谈,使自己陷入了“困境”。因此,我们应清醒地看到高师和声与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和声虽然同为和声,但教学内容、研究层面、创作方向是截然不同的。
从教学模式的客观条件来看,高师和声教学面对的学生较多,不可能“一对一”地去指导。但从高师模式来讲,这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对于“和声”的理解应是“和”即理论,“声”即声音。因此,和声的'理论首先必须建立在“声音”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理论上的每一个问题都应变成声音去听,即先听后讲。可分作钢琴的范弹与学生自己的演唱及多媒体课件辅助。从这个角度讲,高师和声教师在教学手段上首先加强和提高钢琴的弹奏技能,从和弦排列开始,就以学生为参与主体,使得学生能动地进入到钢琴的音响之中,在钢琴上弹奏出各种和弦的排列、转位、连接,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和声音响有一个听觉的感性认识。但钢琴的任何音响对于学生来说应视为被动听觉(外部影响),而让学生真正了解与体验和声带来的震撼力与感染力是让他们自己来演唱教师在课堂上所布置的任何一个习题。如在讲I―IV―V的连接时,作好四部和声后,可将学生分成四个声部来演唱,这样做主要是培养和声听觉,教师还可变化演唱形式,同时将声乐、合唱、指挥等知识加以渗透,使得其他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在这里得到综合运用。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提高注意力,培养了参与能力、想象能力及创作欲,同时又加强了几门专业课的相互渗透。
和声教学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种方法是引导学生接触一定数量的四部和声习题。习题的训练是学生通向掌握和创作的必经之路,是学生将生涩的理论“融会贯通”的必经之路,当然对过于生涩、拗手的四部和声习题应酌情选择练习。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想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虽然高师培养的目标是教师与培养专业人才在要求上有一定的差距,但对基础和声理论的掌握同样不可降低标准,高师教科书也不应一味地“删繁就简、浓缩凝练”,而允许“取缔艰涩、枯燥而又脱离实际的传统的四部和声习题形式”的做法也同样是不负责任的。恰恰习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不可替代的桥梁,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应与学生积极采取互动的教学方式,应将习题、习作、演唱、设计钢琴伴奏结合起来,这个环节有助于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没有“反复揣摩”何谈掌握,没有“精雕细刻”何谈艺术!当然,量与度、难与易、深与浅、繁与简确是教师应仔细谨慎研究的。这就如同学习钢琴,我们知道,钢琴的弹奏技巧到了高级程度是相当艰深的,但是要想获得艰深、高超的技巧(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就必须多年如一日地练习大量的甚至枯燥的各类、各个程度的练习曲、乐曲,不仅如此,还应针对每一条练习曲和乐曲从双手的配合、触键、力度、踏板、层次、控制、音色及音乐表现诸方面精雕细刻,才能达到钢琴学习的要求。如果不是踏踏实实地去做,急功近利,降低难度,拔高程度,无论是音乐院校还是高师院校都是行不通的。同样,不去通过大量、有效的习题练习,就想掌握四部和声的创作理论与技法,那也是不可想象的。当然,练习的方法、角度、态度、兴趣、数量(作业量)应因专业、因教学对象而异,但达到的目的应是一样的。因此,对于四部和声习题决不应是“摒弃”,而是采取适当的形式、通过有效的途径、在有限的时间内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对于如何提高做习题的兴趣与效率,笔者的教学经验是:讲述完理论与习题的练习后,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单旋律简单编配程度大致与所教内容相当的歌曲,如《小星星》、《故乡的亲人》、《送别》、《红河谷》、《小杜鹃》等等,结合习题,课堂上即兴编配成四部合唱,并将学生分成四组试唱,唱熟后再处理效果,将刻板的和声理论、习题与鲜活的四部和声创作和演唱结合起来,这样便加深了理论印象,熟练了做题技巧,培养了和声听觉,接触到了四部和声的创作、渗透了合唱的演唱,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这时再将和声理论进一步延伸,如在以上工作完成之后,再即兴地为四部合唱习作选择弹奏织体,并配以钢琴伴奏,形成理论――习题――习作――四声部试唱――钢琴伴奏的一体式教学模式与方法。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单一的理论知识讲述,而是一堂生动的艺术理论实践课。学生自己亲身获取的感受是胜过任何语言的。笔者在几年的教学中已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反映和声理论“难(枯燥)”,但和声课很有“趣”,就像是音符的游戏,但这个游戏是有规则的。当然,教学模式的转变必定会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首先对教师的专业综合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教师本身的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技能都没有转变和提高,还要去谈“学生素质差”“教学走出困境”,岂不是“纸上谈兵”吗?
再看桑桐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所言,和声学是一切从及音乐活动者“都需要了解的一种音乐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②。“基本技能”是指基础和声还是高级和声?音乐院校作曲系研究的是高级的和声运用技法。这部分内容就目前高师的教学是涉猎不到的,很多教师对它只是提及一些概念,更触及不到和声“学术性”的问题。因此针对“基本技能”的含义及范围、层面,从事高师和声教学的教师应有一个准确的理解与划分。
三、教学手段的更新
我们需要积极借助已有的其他课程教学设备来有效地为和声课的教学服务,提高其教学效率与效果。如现在大部分高师院校都为钢琴课配置了数码钢琴教室,那么我们的和声课何不以现有的资源与钢琴课共享呢?我们知道,数码钢琴除了钢琴的音色外,还兼有电钢琴、弦乐群、合唱、管风琴、钟音等音色,在做好四部和声习题后,为了增加学生的听觉直观感,可用它能变换音色的便利同时弹奏习题,既可以选择合唱音色(或其他)来同时弹奏四部和声,使得呆板的习题又与试(演)唱听觉有区别地鲜活起来,在听觉指导下去分析、讲解做题中的错误、问题。要知道,和声习题中任何的犯规、错误都是针对四部合唱的效果所讲的,离开了实际音响,这些犯规与错误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在完成了以上工作后,还可以利用已配置好的和弦连接,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的钢琴程度即兴地做一些简单的钢琴伴奏织体的练习。这种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和声音响的组成部分,在音响、听觉的实践中去感悟和声的效果与魅力,最后形成:和声理论――习题――习作――四声部试唱――音响(数码钢琴)――听觉――分析――弹奏――合奏(钢琴伴奏)的综合为一体的和声课教学模式,真正作到“学与用”的结合,在实践中去寻找创新。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近年来已逐步进入很多高师院校的基础课教学,有条件的院校还可将多媒体课件与和声习题、习作结合起来, 如《Encore》、《Cake―walk》等音乐制作软件,构建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和声教学的模式。利用音乐制作软件的便利设计出不同的和声配置方案、现场播放或录制咸音响。但往往课件的演示是外部的,而真正发挥学生的能动还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将自己的习作制作成音响课件,由教师现场评判和声配置的效果,由效果的好坏再引到和声规则的注意事项,逐步、快速地提高和声写作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将会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档次,培养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综合兴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多媒体音乐制作的兴趣。当然,这样的教学形式对教学硬件的要求、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如果教师不从传统理念转变、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和教与学中角色的互换、与学生进行能动与互动、实践与创新的体现,高师和声教学效率的提高可能也不会太大。
四、对教材的选择
对于高师院校来讲,教材的编撰与选用也很重要。从目前出版的最精炼的教程版本当属德国的保罗・兴德米特著的《传统和声学简明教程》(上、下册)。高师院校适宜用上册。这本教程的教学理念是――着重练习、精简规则。兴德米特在他的原序中说道:“教学的主要原则便必须是:简明扼要地把学生所需要的材科教给他们……以及比较有实用价值的和声研究,然后再设法使他们熟悉范围更广的和声方法。和声的教学必须快;但并不是说可以草率了事……幸而我们还没有被那许许多多的和声教本所迷惑,这些教本总是把和声学弄成一种艰深的科学――几乎成了一种神秘的技术。反之,和声学乃是一门简单的技术,用一些根据实际经验的法则作基础,这些法则都是从历史与音响的实际中归纳出来的――倘若他们不是被那似是而非的伪科学的夸夸其谈弄得莫测高深的话,这些规则学起来都是极其简易的。因此和声学是不难提纲挈领地传授给学生的。”’
这本教材提纲式的理论与规则,通俗易懂,键盘和声练习简练直观,排列书写一目了然。是一本最具学习实用性和权威性的、并适合高师院校使用的和声理论小册子。如果在这本教材上再“摒弃”“删繁就简”“浓缩凝练”,那还有多少理论知识能传授给学生?
诚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任何事物都会发生变化的。音乐活动当然也违背不了它自身发展的规律,我们应从自身发展的规律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寻找提高方法实施的有效途径。我们还应当看到任何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都是学习的外部条件(外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部条件即学习者本人(内因)。因此,教育理念重新设立了“教”与“学”的关系,更加强调“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想象、实践、表现与创造。
注释:
①②《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桑桐编著
③《传统和声学简明教程》,[德]保罗・兴德米特著
参考书目:
《教学论》,李秉德著
篇2:人本理念融情于初中英语教育思考论文
人本理念融情于初中英语教育思考论文
一、在教学过程中融情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需要引领学生认知英语学习的美好。英语中有这样一则谚语:“A good begin ning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是说,新课艺术的导入需要能不断唤起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向往。如,我在备课时常常注重悬念的设计,以此来引导学生参与,也经常用英语讲一则寓言来吸引学生的参与,还经常依托课件平台。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运用教室现成的直观教具,如摆设、挂图设置情境。要知道,语言需要一定的情境创设,有了情境,学生才会印象深刻,达到形声意有机融合,学生学得有趣,理解才准确。可见,教师要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这样,每个学生都可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情趣大振、热情倍增。一旦学生出了差错,不要埋怨、训斥、责怪,要注意纠正错误的技巧,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受挫折。当然,一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始和发展,也要有一个好的结尾。根据不同情况,下课前可给学生设置一个新的“悬念”,留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放一遍课文录音,让学生小结一下课堂主要内容,唱一首歌曲等,从内心深处唤起学生要学好英语的愿望,引导学生唤起对下一节课的期盼。
二、在作业评语中融情
作业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反映出学生的“身心状态”。教师在作业评语中对学生“身心状态”的关注,是人文关怀的一种表现。为了有效沟通师生情感,教师在写作业评语时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找出某个学生的特点,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语气和词语,呈现某种个性。评语语言不求多,但要充满热情、真诚、中肯和激励,使学生看了会受到鼓舞。例如,很多学困生常受教师的白眼,但学困生的内心其实是向上的,教师若能及时鼓励引导,则能激荡学生进步的欲望。我班的晓×同学,成绩在班上一直居于下游,一次,作业潦草马虎,看得出是一种自暴自弃的情绪流露,我在批改完作业后写道:Idon’tthinkyouareafoolishchild.Ifyoutryyourbest,Ithinkyoucancatchupwithotherstudents.Ibelieveit!I’mwaitingforyourprogress!接着,我主动找晓×促膝谈心,晓×的心灵得到触动,上进心得到了激发,对学好英语的渴望也就不言而喻了。可以这么认为:学生皆有潜在的能力,关键看教师能否“心中有学生”、能否用人文情怀打动学生。
三、在课堂改革中融情
人文精神需要注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另外,除学生外,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桥梁建构”问题。因此,强调人文精神,首先教师头脑中的理念转变是关键。教师是学生知识构建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学中的首席当然是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显得非常有必要。例如,我对分数的评价作了如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燕×同学英语考试只得了55分,我却在试卷上批了“55~90”,燕×同学一脸茫然,不解其意,我便把燕×同学找了过来:“你看,这道题做错了,主要是你没有好好背诵,将词义理解错了。如果你能坚持背诵的话,完全可以得到70分,不是吗?”燕×同学信服地点点头。“再来看这道题,我记得同样句式的题,你在作业中也错过,后来改对了。这次考试怎么又错了呢?这说明你平时订正作业不认真。如果你上次能认真订正的话,这道题你完全可以做对,而你就可以考到80分。我说得不错吧?”燕×同学再次信服地点了点头:“我上次改作业是拿别人的作业本抄了一遍。”“再看看这道题,你把题目要求审错了,如果细心一点,你就可以得到90分了,你说呢?”燕×同学脸红了:“以后,我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备一本作业改错本,再改掉粗心的毛病,老师,请你相信我,我能考到90分的。”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后来燕×同学的英语成绩基本上稳定在85分左右。
四、在知识拓展中融情
情感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但由于人们对同一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从而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如单向知识的传授并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一定要灵活运用自身情感,多层次、全方位地引导、熏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知识建构发现“真理”。例如,语言的目的在于运用,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实践机会,我组建了课外英语交际兴趣小组,设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课堂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的目的,使学生认识自我,感受其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我依托5人一组的.英语学习小组,开展英语课外阅读、英文写作竞赛、演唱英文歌曲、表演英语情景短剧等小组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相互帮助、互相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共同提高英语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动力,最终形成学好英语的良好习惯。与此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便利用积极的情感去克服消极的情感,替代庸俗的情感,增强自我调控能力。
例如,英语晚会活动的设计、小品角色转化的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家庭自主作业编排的设计等,均有利于师生进行互动,增进情感融合,引发思维火花。总之,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文精神走进英语课堂正是唤起人全面发展的原动力”。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越来越重视人文主义精神与英语教育的结合,不断探讨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努力达到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英语学习氛围,让“人本理念”不仅扎根教师的心田,更让“人本理念”伴随着学生一生的成长。一句话,所谓“教育”就是“教书育人”。
篇3:生活教育理论于语文教学实践的论文
生活教育理论于语文教学实践的论文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可以说新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于课程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其目的是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渠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语言文字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交际工具,它是一种重要的生活资源,而语文学科教学作为一种传播语言文字的平台,其肩负起的生活教育责任自然备受大家的认可,特别是进人课程改革的年代,语文教学渗透生活教育理念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尤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影响力最为突出。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念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认识上,而应该实实在在地把他的思想精髓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让他的思想在语文课堂这个舞台上生根发芽,并结出丰硕的果实。从语文教材本身来说,其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有生活的影子,所以挖掘文章中的生活素材,把握生活素材的内涵和外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因为这样的过程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借助于文章这个载体体会生活的意义,也是促进学生真正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甚至改造生活。为此,我们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在生活中观察
语言来自于生活,语文学习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应该在生活现实和语文教学中不断寻找、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或情境模拟中自然地投人到语文学习中去。语文教材里的许多文章的内容都能体现出生活的元素,但由于我们的教学往往只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文意本身的解读,导致学生对文章中生活元素的忽视,从而对生活现象的不知其然。所以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从情境的创设人手,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学会观察、拓宽视野、认识生活。实际上,这也是学生学会对文本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强化语言训练的过程,对提高他们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这都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自身智慧,在语文教学和生活内容之间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连接点,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教材资源。比如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风雨下》一文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发现生活,我精心设计了课件来展开直观的教学演示,引导学生对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两种场景进行仔细的观察,帮助学生在观察中理解文章内容所展现的生活现象,从而在学习中获得对生活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开展的,他们将在轻松愉悦的境界中调动思维和感官,从而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课文。
二、引导实践,在生活中体验
要知此事必躬行,所以对语文教材内容所折射出的生活内容必须要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才行。陶行知先生一向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体验,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要求,为了表达他对此态度的坚决、立场鲜明,他将“知行”之名改为“行知”。他还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是“教学做合一”,主张“教的方法,应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学,在做上教,使学生自己会做”。他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学科的教与学应该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需要上进行的,是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达到学习的目的,促进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生活理解力、创造力。
实际上,这种生活体验的观点在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同样有所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多处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大胆尝试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地通融、综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单一学科的‘知识堡垒’。”因此,注重学科渗透,尤其是吸收与借鉴其它学科中的生活素材,使之成为适合学生的写话素材,这样学生写话的内容必将变得非常丰富。
三、再现原形,在生活中感悟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以一种情境的方式展示一些课文所表达的生动形象与客观情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把生活理解与体验结合起来,从而深切感悟生活。
因为语言文字是每一篇课文的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对每一篇课文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形成对文章中生活事物的感悟,并获得主观感受。不可否认,有些文章内容所展示的生活信息离现在学生的生活较远,自然影响着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有所偏差,在学习上也有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应借助情境创设,还原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把课文的故事情节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再现生活原形,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四、总结
生活是语文的素材,语文反映了生活。把生活教育思想融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弊端,而且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从而真正把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生活是语文的土壤,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让语文之树枝繁叶茂;反过来,用语文的绿叶、鲜花、硕果来使生活变得更丰富、更美好!
篇4:论寓情于境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论文
论寓情于境高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论文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探究主动性的提高,也无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 加强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利用教学情境的创设去丰富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与活动形式,会让学生的传统数学学习观得以改变,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开发寓情于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是每位教师的重要职责.
一、加强问题情境的创设,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是一切学习行为的源头.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在讲台下认真地听课、记录.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课堂上的角色是主动者与被动者.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高中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难激发出来,更不会主动去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也不乐于开发有效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在创新教学的今天,教师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数学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高中学生的注意力. 问题情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创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减少了学生思考与回答课堂问题的压力,从而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首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阶梯式与矛盾式这两种问题情境来丰富课堂教学. 首先,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创设,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从简到难地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从学生的已知知识过渡到未知,促进学生思考.
例如,在讲“曲线与方程”时,教师可以从方程的形式入手,让学生思考方程的来源与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方程的解画出曲线,慢慢引导学生发现曲线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在一步步深入的过程中,学生不会感觉到学习难度的增加,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正常的学习过程.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之间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制造课堂矛盾,让学生从矛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去发现问题的正确答案.
例如,在讲“命题及其关系”时,教师可以针对“蝴蝶煽动翅膀”与“飞机坠落”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当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提问与答问寻求最终的答案. 在这样问题情境中,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活动参与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生活情境的创设,提高教学质量
许多高中学生认为,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是枯燥无味的.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不愿意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但是,抽象的高中数学知识也是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创新教学的今天,要促使高中数学教学灵活度的提高,教师需要更多地将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联系,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元素,给学生还原高中数学内容. 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会让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轻松,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讲“互斥事件”时,利用课本上的概念,让高中学生去理解何为互斥事件是极为无趣的,更无法促进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 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生活经验去理解数学概念. 如“我今天上午有半天课”和“我今天上午要出去购物”就是生活中的互斥事件. 其中一个实现,另一个就无法实现.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些自己生活中的互斥事件,从而让生活情境得以创设,促进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加形象化.
三、加强实践情境的创设,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也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活动进行数学学习实践,切身参与到数学实践活动中,有利于学生更为直接地获取数学知识. 在动手活动中,学生对数学知识有直观与形象的认识,也乐于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与发现. 教师根据数学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合理的实践活动,能够丰富数学课堂内容,促进课堂学习的延伸.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只有大胆创新,才能让自身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 现代化的高中数学教学,应当具备深入挖掘教材、积极进行问题探索与教学活动丰富的能力. 利用教学情境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创设,给学生真实、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高中数学教学增效减负.
★ 苏轼的成就介绍
★ 融情于景的作文
【融理论于实践寓情感于表现论文(整理4篇)】相关文章:
让激励教育融贯于数学课堂2023-07-24
合作活动学习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3-05-10
浅谈高校女子篮球教学中变换规则策略的应用论文2022-07-22
三年级德育工作总结2024-04-27
学习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2022-12-24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论文2022-12-05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2022-06-25
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2024-01-02
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路径分析论文2023-09-11
浅析快乐体育的学科论文20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