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阳光体育活动实践与思考论文(通用10篇)由网友“包包摆烂中”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阳光体育活动实践与思考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农村阳光体育活动实践与思考论文
农村阳光体育活动实践与思考论文
,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传出消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肺活量、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学生肥胖率不断增高,学生体质发展趋势有所下降。为了扭转学生体能持续下降的趋势,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共同决定,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始,我校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为契机,结合本地区特色和民间传统体育,迅速组织适合学校的系列阳光体育活动。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组织起内容丰富的包括早锻、大课间、下午体锻课的全天候课外阳光体育运动,让每一位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经过六年的实践与总结,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实现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早锻、大课间
在早锻、大课间活动中,全校的各个年级都进行活动,因为学生少,我们用集体性的项目来进行组织,这样更有利于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好学生进行锻炼。针对农村的气候变化特点,我们对不同时期的锻炼项目进行了适当调整。夏季天气炎热,如果进行强度大、运动量大的活动,学生非常容易出汗、疲劳,早锻后学生马上是就餐时间,大课间后是上课时间,这样势必会影响早锻、大课间后的就餐健康和上课效果。根据以上情况,在夏季我们选择强度较小,运动量适中的项目进行锻炼,内容主要有广播体操、静力拉伸操、太极拳等。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融入相关的文化、精神内涵,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的效率。当然,每天早锻和大课间的锻炼内容是不相同的,以免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冬季天气较冷,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国家也要求组织进行“阳光冬季长跑活动”。因此,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我们选择跑操的形式来进行锻炼,这样既是对学生意志力的磨炼,也是对学生集体感的提升。
二、下午体锻课
体锻课的组织有计划进行,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场地、器材和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全面贯彻“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指导思想。学生参加锻炼的方式则由学生自由选择。
三、课外阳光体育活动
我校结合本地区体育传统和气候变化特点,整理出适合学校实际的一系列阳光体育活动的组织方式,努力推行“每月一赛”。
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收获
(一)“每天锻炼一小时”,保证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学校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是以学生“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的特点,充分利用早锻和下午体锻课这两段活动时间,加上大课间的时间,保障每位学生有充足的锻炼时间。(二)内容丰富,效果显著。我们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情况和体育传统,结合学校的场地、作息时间等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锻炼内容丰富、参与度高、锻炼效果较好、组织灵活的学生体育活动体系。从丰富早锻、大课间的内容,充分利用下午体锻课的场地器材,到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努力推行“每月一赛”,切实提高了学生健康水平。
五、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思考
经过六年的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学校在这方面的组织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不足,下面就推进“阳光体育活动”的问题发表几点思考。(一)学校领导是否重视,是活动开展的`前提。校长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认识”决定了一所学校“阳光体育”的成败。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认识,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督查力度,确保中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方位保证学校体育科和学生活动时间。(二)社会、家庭是否支持,是活动开展的关键。现在社会上对中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以分数论英雄”,家长更是以某重点中学,某名牌大学为目标,只考虑子女智力方面的发展,而在身体健康方面往往缺乏考虑。在如此的社会氛围和家庭教育下成长,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认识和习惯,不能积极、充分地参与体育锻炼。因此,只有让社会形成正确的评价取向,让家长有良好的健康教育意识和体育锻炼认识,才能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三)物质条件是否充分,是活动开展的保障。农村地区的学校,由于经费的欠缺,很难保证有足够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提供给学生使用,要开展丰富的阳光体育活动就更加困难了。对此,要加大弱势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建设足够的体育场地和购置体育器材,同时,学校体育工作者也要创新体育精神,挖掘地方体育特色,转变思维,根据实际情况创设特色阳光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范立仁,顾美容,王华倬,于秀,刘玫瑾,王小宁.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2).
[2]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8).
篇2:农村中学德育的实践思考论文
农村中学德育的实践思考论文
中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德育对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从事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多年,本文就农村中学德育活动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做一探讨。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活动化
1.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提高解读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合理有效地选择和使用教材。新教材每一框内容设计的活动和问题很多,很容易触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习。对于教材中活动我们要精选巧用,选准切入点,灵活处理这些活动,切忌“照本宣科”,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农村学生有着更多的生活实践体验,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处理教材及教学素材。2.采用探究体验式教学方法。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的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扩展学生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来丰富和提升学生个体的认识,把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发挥现实生活世界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和独特的作用。3.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活动化教学就是为了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机会,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思索、探讨,将舞台还给学生;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削弱,反而更重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会因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精心选择、对学生疑惑的指导,获得成功的激励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4.加强师德修养,发挥教师的精神领袖和道德楷模作用。中学生思想认知规律决定了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在这个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犹如迷雾中一盏明亮的灯塔,点亮和指引着学生的思想航程。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仿效的榜样。也只有当教师真正成为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师”,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在德育过程中,既需要知识性的教育,也需要心与心的沟通,更需要情感与情感之间的交流。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学生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养成教育协同化、社会化
1.学校应充分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全员育人机制。德育资源除了学校的`软硬设施外,还包括德育队伍。德育队伍不仅包括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班主任、德育课教师,还包括其他任课教师、后勤服务人员等。学校应有统一的德育部署,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2.优化家庭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的熏陶,不仅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的一生健康成长都有影响。家长应注重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高尚的情操,坚强刚毅的意志品质,兴趣广泛、性格开朗、心胸开阔。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或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定期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卡等方式,与学生家庭保持紧密联系,引导家长积极营建健康、向上、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还必须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协助、相互补充,共同承担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农村中学生在家里更多的参与家庭劳作或做家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体验,要趁机从思想上积极评价、鼓励引导、延伸教育。3.以各种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德育渗透。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依赖于长期的所有的实践活动。作为教师的校园教育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体验自强、奋斗、团结、协作、诚实、尊重、文明等精神品质;作为家长应从孩子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大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地示范、教导学生养成勤劳、刻苦、节约、礼貌、孝悌等思想观念。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落后,农村学生生活学习条件艰苦,只要合理加以利用,这正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上述思想品质的活教材。
篇3: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山东省文登市按照既鼓农民“钱袋”又富农民“脑袋”的思路,重视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尊重农民的精神追求,致力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有力地加强了农村文化建设。一、构建文化体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从根本上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登市立足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大力构筑农村文化体系。 [本网网文章-www.wmxz.cn 找范文,到本网网]
构建农村文化网络体系。文登市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社会总体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协调指导全市的农村文化工作,发挥宣传、文化、科技、教育、妇联、团委等市直部门和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实行上下联动,齐抓共促;镇级成立文体站,建立文化活动中心,配备工作人员和基层文化辅导员,组织和指导农村开展文化活动;健全村级群众团体和各种组织,建设农村文化大院。经过这样的努力,全市形成了市、镇、村三级文化网络体系,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建立农村文化责任体系。文登市将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细化、量化,作为市、镇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奖惩兑现。各镇、村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健全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投入是难点,也是关键。为此,文登市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二、坚持三级联动,搭建农村文化载体
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阵地匮乏,是农村文化单调乏味的主要原因。文登市坚持市、镇、村三级联动,为农民参加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搭建载体。[本网网文章-www.wmxz.cn 找范文,到本网网]
市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抓好一批龙头。近几年,文登市投资2亿多元,先后建起了市中文化广场、召文台公园、抱龙河公园等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的市中文化广场,占地5万平方米,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节日不闲场,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评为“优秀文化广场”。2004年,市财政投资40余万元,建成山东省第一家县市级电子阅览室,购置48000册电子图书,并加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图书馆每年接待读者20余万人次,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一级馆”。
镇级强化示范引导职能,重点建好“一个中心”。文登市结合小城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求每一个镇规划建设一处包括影剧院、图书馆、农民夜校和各类游艺室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现在,全市14个镇全部建起了镇文化中心,11个镇建起了文化广场,7个镇建起了投资300万元以上的农民文化宫。高村镇自筹资金70万元,修建了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青龙河公园。开园当天,20多个村自发组成文艺演出队前来助阵演出,像过节一样热闹。
村级突出经济实用原则,重点管好“两网、一院、一室”。“两网”是指有线电视网和远程教育网。文登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有线电视网,全市有线电视进村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96%,成为全国第一个采用光缆远距离传输、村村通有线电视的县级市。市电视台还专门开办了农科频道,定期播放政策、农技、卫生保健等方面的节目。另外,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在全市872个村(居)全部建起远程教育设施,实现资源共享、一网多用。“一院”是指在全市农村开展创建文化大院的活动。一到农闲季节,人们就自发地聚集到大院中来,看戏跳舞,打球下棋,吹拉弹唱。戏迷们都说:“过去一听到麻将响,手就痒痒;现在一听胡琴响,嗓子就痒痒。”目前,全市已有200多个村建起了较高档次的文化大院。龙山路街道办事处西楼居委会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可容纳1400多人的大剧场,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一室”是指建立农村图书室,旨在倡导全民读书活动,设立家庭图书角,培养知识型农民,鼓励群众“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多买一本书,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如今,全市农村藏书超过5000册的图书室40个,藏书500册以上的图书室426个,总藏书量达220万册。泽库镇地处沿海,渔民长期出海打鱼,生活乏味。针对这种实际,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各村建立“海上图书室”,渔船出海前送上一个流动图书箱,一箱50册书,一个航次一更换。捕捞之余,摇惯了橹、撒惯了网的渔家汉子捧起了书本,既排遣了寂寞,又增长了知识。
三、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为了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登市还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
以组织大型文化活动为抓手。文登市定期举办群众文化节、农民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等大型文体活动,文化、妇联、体育等部门经常组织民间艺术展、家庭文化展、棋类比赛、“十佳文化大院”、“十佳图书馆”、“十佳藏书家”等系列创建活动。近几年,在我们组织的活动中,有500多个单位参与,2000多个节目上演,5000多名演员登台。
发动市直机关为农民送文化。文登市根据“三下乡”要求,常年组织文化下乡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现场咨询、发放资料、组织演出等形式,为农民送去科学技术、卫生知识和文艺节目。近十年来,共向农民送书3万多册,送戏、送电影2000多场次,送普法材料10万余份,送药品、医疗器械折合人民币50多万元,为农民患者诊治3万余人次。市艺术团被称为“庄户剧团”,平均每年为农民送戏180场次以上,并对农村文艺骨干进行传帮带,培养了一批“乡土艺术家”。文登市还组织2000多名机关干部与2000多个贫困户结成对子,在帮资金、帮技术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也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送到了家家户户。
鼓励农民自编自演。文登市注重让群众登台唱主角、当明星。全市活跃在农村的文艺队伍有365个,常年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的群众达到8000多人,涌现出“夕阳红文艺队”、“春晓文艺队”等一批水平高、阵容强的业余演出团体,在当地产生了广泛影响。仅在高村镇,登记在册的'农村文艺队伍就有36支,农民文艺骨干400多人。天福路街道办事处30多名农民还自发组成了京剧社,每周活动两次,并到市中广场搭起戏台,举办京剧演出周,连续七晚演出传统京剧折子戏和现代京剧选段,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四、挖掘人文资源,打造农村特色文化
文登市历史悠久。近年来,通过积极发掘民间优秀文化艺术,形成了“文登学”和鲁绣工艺两大极富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
光大“文登学”,弘扬传统文化。文登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古城。千百年来,文风浓郁,人才辈出,素有“文登学”的美誉。文登市把光大“文登学”融入农村文化建设之中,大力培养热爱乡土的文化氛围,出版了《文登学人》,推出了大型人文专题栏目《话说文登》,并在秦始皇东巡的遗址上建起了召文台公园,使崇尚文化的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传承鲁绣艺术,弘扬民间文化。文登是“鲁绣之乡”,刺绣技艺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遍及所有乡村。为把这一民间工艺保护好,文登市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培植,发挥云龙、艺达等五大纺织集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动千家万户大搞刺绣加工,增收致富,形成了“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绣工已达10万多人,其中涌现出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殿太为代表的设计高手、工艺能手1000多人,先后开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新针法、新工艺13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109项,连续两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产品遍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代表作品成为馈赠国际友人的艺术珍品。文登因此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国工艺家纺名城”。
篇4:浅谈如何开展农村户外体育活动论文
浅谈如何开展农村户外体育活动论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体育活动的教育观做了全新的解释,引导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关注学前儿童的培养和发展,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强调让幼儿在运动中成长,鼓励、激发、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幼儿体育运动的兴趣与需要,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为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然而,在我们实际的工作中,由于部分教师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认为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大教师不好组织;有的认为户外体育活动容易出事故,还是少开展为宜。由此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或停留在计划上,而真正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却得不到保证。加之,当今家庭育儿方式上也存在着一些重智育、轻体育;重保育、轻锻炼的现象;近来,我们通过对全园家长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0份问卷调查显示:有近60%的家庭每天安排半小时以下或从不安排孩子体育锻炼的时间,有40%的家长从未与孩子开展过亲子锻炼。
鉴于上述各种原因,我园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家园双方对幼儿户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让农村体育活动真正“活”起来。
一、利用乡土资源,开发运动器械
我园地处农村,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物产资源,如农田里的稻草、麦秸、棉花、高粱玉米秸、各类蔬菜瓜果;小河边枝条、树叶、竹子、芦苇、芦叶、蒲草、石块、泥土、河蚌;农家小院里的丝瓜巾、葫芦、豆类、果壳、木桩、蛇皮袋、布头、瓶瓶罐罐、各类盒子包装、轮胎等等,那么如何开发利用这些乡土资源呢?
1.全园行动,搜集材料。
我们首先对农村有哪些自然资源可利用进行梳理,然后通过发放《告家长书》向家长说明这些乡土材料的用途,让家长参与我们的“搜集八宝’活动中,再次,将搜集来的.材料进行归类:如树木系列、草系列、纸系列等。目前,收集废旧物品已成了我园教师、家长和幼儿的自觉行为。
2.全园参与,制作器械。
为让这些乡土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我园开展了“教师户外体育玩具制作评比”和“家长户外体育玩具评比”以及“大手牵小手”等自制玩具活动,教师、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制作了丰富多彩的运动器械。如:用布做成布飞碟,用油漆罐做成高跷,用木板和木棍做成小推车,用竹子制成竹梯……这些运动器械的开发,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增强了幼儿参与户外体育活动的兴趣,体现了乡土运动器械多样化和生活化得特点。
二、利用运动器械,提高锻炼实效
丰富多样的运动器械是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每一种运动器具都有其自身的功能与特点。如绳、沙包、小推车、布飞碟、竹梯等,我们在熟悉了各种运动器械的功能和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后,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目的设计投放运动器械,这样才能达到锻炼的实效。在一次,检查晨间身体锻炼时,我看到这样一个活动现场:各班老师都在按计划组织孩子们进行身体锻炼,巧的是,那天大、中、小都安排了“玩梯子”的游戏,可尴尬的是三个不同年龄班的孩子都在事先摆好的竹梯上爬来爬去……大约2分钟,大班“爬梯子”的小朋友早已换了另一种器械,有的干脆与旁边的小朋友玩闹……试问:这样的“玩梯子”游戏对孩子的体能锻炼又有何实效呢?其功能和价值是可想而知的。
晨炼中“玩梯子”这“一刀切”的做法,应引起我们的反思:教者对材料的投放和使用既没有考虑不同年龄班孩子运动能力的个体差异,也没有考虑这游戏的设置是否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是否对“增强幼儿的体质”有益,看似形式上的热闹,但没有达到锻炼的实效。那么如何来改变这样现状?又如来有效利用这一运动器械呢?
具体做法:根据不同年龄班特点投放材料,让运动器械发挥应有的功能。同样的“玩梯子”游戏,投放的是同一种材料――竹梯子。在小班我们可以设置有趣的角色性强的游戏,如《乌龟运粮》让小班幼儿背上沙包当“粮食”,在竹梯上爬来爬去“运粮食”,小班幼儿会依赖材料的支持很有兴趣,而且善始善终地“运粮”。而中大班孩子他们的动作发展与小班孩子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他们再玩“梯子”时,可增强一些动作难度。如:用轮胎垒高增强爬梯子的难度,或在梯子上设置一些障碍,促使幼儿不断挑战自我,挑战体能。以满足不同年龄班幼儿运动经验的提升,运动能力的发展。
三、关注个体差异,促进体能发展
1.面向全体,分层推进。
由于遗传素质、环境影响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潜能和个性特征,即使在同一个班级,幼儿动作发展的水平,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活动组织中,教师如果一味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往往是能力强的幼儿会因活动难度过低而缺乏兴趣,而能力弱的幼儿也会因活动难度过高而缺乏自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做到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全面理解本班幼儿的能力差异,性别差异,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分层指导,如在一次中班体育活动《小猴运果子》执教中,教师将幼儿分成了3队,第一次请全体幼儿在固定的“20厘米小河”上探索跨跳,第二次,请幼儿分组跨过“30厘米的小河”去摘果子,第三次,请3队幼儿跨过“40厘米的小河”比赛摘果子,看谁那对果子摘得多,而最终的结果是,跨过的幼儿很快就跨过了“40厘米的小河”并摘到了果子,而跨不过去的幼儿则掉到了“河里”,情绪顿然低落下来。能力弱的幼儿甚至想退出游戏,要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并获得成功感的目标就不能很好地达到。
针对上面这个活动,教师可分步让幼儿练习。第一步,让幼儿按现有水平进行练习,容易达到要求,不给幼儿难练得感觉,从动作和心理上给幼儿以一定的余地,第二步,启发引导幼儿向高一要求发展,活动中可设置几组不同宽度的“小河”,(即20厘米、30厘米、40厘米)让幼儿自由选择,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小河”练习跨跳,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否要增加宽度。对幼儿的选择教师要及时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引导,如对选择比较简单的幼儿给予肯定和支持,对选择有一定难度的幼儿给予适当的帮助和赞赏,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多种选择与练习,使每一位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充分激发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幼儿体能发展。
2.鼓励支持,积极评价。
幼儿年龄小,缺乏正确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更多取决于成人,特别是教师的评价。因此,教师应该在语言和行动上关注每一个幼儿,多用肯定和鼓励的话语与幼儿交流。尤其对那些活动能力弱的幼儿,要在语言和情感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努力创设宽松、安全的心理氛围。如“来,老师扶着你,你一定能走过去”“没关系,老师相信你这次一定会成功”……同时我们还通过评比“运动小健将”“跳绳小能手”“活泼勇敢星”等手段来激励幼儿。这样让幼儿生活在充满自信的氛围中,积极锻炼,愉快游戏,提升经验,不断提高幼儿运动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有效开展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也是向幼儿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开展研究,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勤于实践,积极创设户外体育环境,充分利用农村资源,让农村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真正“活”起来;让幼儿喜欢锻炼,充分运动,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最终获得最健康地成长。
篇5:光体育活动的思考论文
光体育活动的思考论文
一、城市小学体育活动的现状
(一)场地器材等因素限制了活动的展开
近年来,城市建设的速度加快,城市学校特别是建校较早的学校已被周边高大的建筑物挤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甚至还有继续被挤占和压缩的可能。学校仅有的小操场变成了城市中的锅底坑,别说是拓展,就连现有面积也不能保证。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学校生源激增。一些学校为了使学校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全面”,有限的活动场地又被切去一部分建设为各功能室。一些学校的学生平均占地面积,教师和学生的比例差距很大。有限的活动场地、器材,以及不断增加的学生使活动场地显得十分拥挤,学生“施展拳脚”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好几个班级同时上体育课时拥挤问题更为突出。如何让学生尽情活动而又不受或少受场地的影响是城市小学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校自身在短时间无力彻底解决的问题。这些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确实为学校的硬件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学校的硬件建设也基本适应了办学的要求。但是,学生活动场地和器材的建设却没有同步跟进,学校水泥硬化的操场还是多年的不动产,器材也只有几块垫子而已。学生室外的一切活动如跑步、踢球、投掷,技巧等一切活动都在坚硬、光滑的水泥地面上进行。这样既不能使学生的活动“洒脱”展开,也为学生们的活动安全留下了隐患。试想:学生活动时战战兢兢,时刻担心被摔伤,这种情况下如何尽情地展开活动?教师也最担心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学生的活动受场地、教师的安全要求限制,各项活动如同蜻蜓点水般一样浮浅,活动的目的也大打折扣,学生活动的兴趣也不高。
(二)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关注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确保每一个学生享受阳光体育的快乐,确保每一位学生得到锻炼,而要达到这种最基本的要求,除场地、器材因素以外,还需要体育教师多与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不同需要和兴趣爱好,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个性。然而,由于教学活动的人数过多、场地小、班级互相干扰等因素的制约,体育教师只能以安全第一、锻炼第二为宗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组织和管理学生上面,对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尊重和兴趣爱好选择只能望生兴叹。
(三)体育资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体育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是学生的身体练习,而完成相应的练习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场地、器材。近年来,体育教学的环境、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与新课程的要求相比,还是显得相对滞后,符合体育新课程要求的体育资源还没到位。过多的学生造成场地的拥挤和器材的短缺,学生的正常练习和活动得不到保证,阳光体育、享受运动、激发兴趣又从何谈起?另外,专业体育教师严重不足。大部分的体育课教学任务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些兼职教师没有进行过专业的系统学习,又没有机会进行体育专业培训,也不能完全胜任专业性较强的体育课教学工作。
(四)制约影响了特色活动的开展
现在全国各地学校都在推行具有学校特色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本来对学生来说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学校场地相对较小,班级和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影响了活动的充分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像篮球、羽毛球、足球、排球、轮滑等不能正常开展,设计展开的活动机械而呆板,给组织一些大型活动也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二、根据学校实际选择项目展开活动
草原民族性格豪放,体质强健是因为驰骋的空间不受限制。有道是:花盆里育不出参天松,院子里跑不出千里马。在一个小院子训练出千里马,才能显出驯马师的本事。既要展开体育活动又不受活动场地的影响,该怎么办?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能等场地问题解决以后再进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拓展。1.首先学校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设置体育活动项目时充分考虑自己学校的实际,不过分追求项目上的`高大全,不应机械地一定要把足球等大项目作为学校的品牌,而应精心设置受场地因素影响较小的项目,器材不足可动员教师和学生自制简陋的器材。各班级体育课上课时间上错开。2.学校地上(地面)场地不够用又不容易拓展,是否考虑天上(在楼顶开辟活动场地)?能不能化整为零分组分区域进行,在安全措施保障的前提下是否把眼光投向校外(学校附近的社区,体育场,公园除晨练晚练以外可都是空闲的)?3.对现任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扎实的培训,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使他们胜任体育教学工作,不再把体育课当做可有可无的活动,不再把年纪大的语数英教师退下来作为体育教师不足的补空。4.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体育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展开扎实活动。可以合理借鉴音乐教学中唱游一样的形式,甚至可以吸收广场舞、钢管舞、民族舞、街舞等作为体育课活动形式的元素,进一步创新改革。形式不必拘泥,只要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就是好方法、好形式。
三、提高阳光体育课堂的实效性
阳光体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和锻炼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而且,阳光体育是为实施“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愉快生活一辈子”的全民健康计划打好基础。人要想健康一辈子,强健的体质是基础。要有一个强健的体质,就要从小学生抓起。因此,体育活动应讲求活动的实效性,不是让学生在操场自由活动,且体育活动课不应被文化课无故挤占,不要把阳光体育活动当做对外展示的风景线,不要把学生看成供外人检阅的仪仗队,更不能把学生的体育活动商业化。只有形式而无实质的体育活动背离了阳光体育活动的宗旨,也达不到体育活动的真正目的。
总之,小学体育活动是学生成长一切之基础,不展开活动或不注重实质的活动是现在许多城市小学确实存在的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还需要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提高认识,改变观念,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为青少年的一生着想。且教师要担当育人的重责。这才是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才能体现教育为国家富强培养人才的目的。
篇6:《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与思考论文
《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与思考论文
《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现实条件等各种因素,学生们普遍反映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大,笔者在此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并提出了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运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想法。
《微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主干课与专业基础课之一,这门课程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各个经济主体如何将其稀缺的经济资源分配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以取得最大利益,并以此说明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和效率。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丰富且相对抽象,同时又以较多的数学计算和推导为基础,结合模型、图形和高等数学方法,学生普遍觉得难度较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将《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课程体系、重点难点等的理解和把握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同时,笔者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将热点问题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丰富了授课方式和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锻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取得了较好地效果。在此,笔者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以及自己讲授微观经济学的实践谈点体会,希望能与有关教师交流探讨,共同提高教学效果。
1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课程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它既不同于农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课程,也不同于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学课程。作为理论经济学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揭示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行业和市场是怎样运作和演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以及它们怎样受政府政策的影响等等。《微观经济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这门课程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理论抽象、要求学生具备较深的数学功底以及较强的用图形说话的能力。
1.1 理论抽象
《微观经济学》所介绍的经济理论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几百年发展的总结,这些总结是以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而且每一个结论的成立都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前提假设之上,这与我们国家的国情、市场经济发展的概况、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均不同,这些差异必然增加我们理解的难度。同时,理论知识原本就是抽象的,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理论、模型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再加上微观经济学概念、定理、规律很多,相互之间又极易混淆,对于初学者来讲,总会存在理论与现实理解之间的差距。
1.2 要求学生具备较深的数学功底
《微观经济学》中最常用的经济模型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法等等都要求学生具备较深的数学功底和逻辑推理能力。因为《微观经济学》是财经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有很多学生微积分知识还没学,这时要求他们将数学知识熟练地运用到经济学分析中,无疑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心理负担。
1.3 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用图形说话的能力
图形在经济学中非常有用,用于说明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情况。美国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过:“你必须具备足够的图形知识才能掌握经济学,图对于经济学家如同锤子对于木匠一样必不可少。”微观经济学每一个理论的得出与论证都与图形紧密相联,这对于刚刚步入象牙塔的学生而言,要学会正确地运用图形解释经济问题的确有些难度。
总之,如上所述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现实条件等各种因素决定了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和学习强度相当大。笔者结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等方法组织教学。
2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2.1 理论讲授
理论讲授是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教学手段。笔者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首先介绍基本的框架,在讲述每一章内容之前,都有一个本章提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视野,然后再介绍具体的内容,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理解基本的经济概念,了解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规律,授课过程中采取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层展开,脉络清晰,通过主线的引入,使学生系统地把握整门课程的精髓,同时,在每一章结束后都加一个本章小结,总结一章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
笔者讲授微观经济学,以市场经济主体的最优行为选择为主线,主要体现在这五个方面:第一,单个消费者行为的最优化。即研究消费者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怎样选择使得他的效用最大化,从而实现消费者均衡;第二,单个厂商行为的最优化。即研究单个厂商在成本预算既定的前提下,怎样选择使得他的利润最大,从而实现生产者均衡。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在成本既定时,如何选择使得所获产量最高,(2)在产量既定时,如何选择使得所付出的成本最低。为此,将问题深入一步区分不同的市场结构,进一步考察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与完全垄断市场厂商确定产量与价格的最优化行为;第三,单个生产要素市场的最优化。即研究消费者根据什么原则供给多少生产要素,厂商根据什么原则需要多少生产要素,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第四,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同时最优化。即研究将消费者、厂商、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联系起来的整个市场的一般均衡;第五,政府目标决策的最优化。即研究市场失灵的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弥补市场的缺陷,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2.2 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是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厂商的生产经营决策与居民的消费决策都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案例分析是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优秀的案例是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并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将这些微观经济学的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能带动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质的飞跃,提高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需求价格弹性理论时,可以结合安全帽专卖店的广告“旧帽换新帽一律八折”来解释厂商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弹性不同而进行区别定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能将枯燥的理论运用到鲜活的经济现实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3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对于微观经济学教学,不论是理论讲授还是案例分析,都离不开课堂讨论这一重要形式。通过讨论可以使教师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向双向互动式教学,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2.4 课后练习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决定,其中涉及大量的数学关系,理论性强,要实现将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不小的难度,所以要给学生布置练习题,通过做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特别是通过做计算题来加深对微观经济理论模型的理解。同时,这门课程是财经类各专业考研必考的基础课,因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对课后习题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给予特别强调和详细解答并进行适当延伸。
3 进一步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想法
3.1 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演变性的学科,由于这门学科的特点,必然要求微观经济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必须和现实的发展紧密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所以该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更新较快,那么任课教师的这桶“水”,决不应是“陈年老水”,而应是不断地从知识发展的奔腾江河中汲取的“新鲜水”,任课教师应及时掌握知识点的更新,如新旧理论的增减,同时及时调整相应的案例分析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3.2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为一体,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积极地听取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但是,课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板书教学。目前,很多高校教师上课时过多依赖课件,整门课程知识点完全通过点鼠标放映课件讲授,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本身包含很多的数学推导和图表,完全依靠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授,即使利用动画使得推导过程一步步显现,学生也不容易跟上。因此,在讲授公式推导以及有关图表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最好结合板书进行讲授,通过“黑板+粉笔”的方式推导和画图,能够充分地带动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让学生看清推导的整个过程以及各种逻辑关系,形成知识间的连接,也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比如,在讲到古诺模型中厂商的产量选择的时候,最好板书推导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3.3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互联网信息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提供了巨大的支撑,要鼓励学生学会利用网上教育资源,经常登录经济学论坛、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经济学家等网站,聆听专家讲座,参与学术讨论,这些经济学网站既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各种各样的案例,又能够帮助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和鲜活生动的经济实践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篇7:水利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论文
水利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论文
摘要:水是人的生命本源,水利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本文将结合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的实际情况,从灌区职工的思想政治、文化宣传角度出发,阐述新时期水利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旨在更好的进行水利文化建设,实现水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水利文化;实践;思考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水利文化的记载,水利文化由来已久。水利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1]。淠史杭灌区是中国主要的灌区之一,在中国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的防洪、灌溉、发电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徽省水利厅厅长方志宏同志在《全厅系统学习教育、“四个专项整治”暨专项巡视整改推进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安徽省目前处于“十三五”的决胜阶段,对水利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有必须结合该灌区实践,加强全灌区水利文化建设的探讨,更好的服务水利经济建设。
1淠史杭灌区水利文化建设情况
淠史杭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全国最大灌区之一。以防洪、灌溉为主,同时兼备水力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淠史杭灌区的灌溉系统呈“长藤结瓜式”,含概五大水库、三大渠首、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多万座塘堰等,非常宏伟。淠史杭灌区由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组成,横跨江淮两大流域,科学合理的利用雨洪资源,维持了灌区的良好生态环境,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目前,淠史杭灌区在安徽省的面积达14107km2,有效灌溉面积66.7万hm2,成功的将原来的贫脊之地转变为富饶之地,在中国治水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3月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强调[2],淠史杭灌区是创业先辈经过不断的努力、千辛万苦建设而成,我们应铭记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先辈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推进灌区建设,增强治理能力,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努力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大灌区。同时要加强水利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水利文化,分析总结灌区建设以来的利与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灌区的影响力,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水文化,更加重视水文化的建设,更好的发展水利事业。
2水利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1思想政治
水利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水利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水利职工的集体智慧。水利事业的发展与行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密切相关[3]。行业人员如果爱岗敬业、勇于奉献、不怕艰苦,那么能够很大程度的推动水利发展,反之则阻碍水利发展。现在经济不断发展,水利工作环境不断改善,但职工盲目攀比、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思想相应而来,尤其是青年职工。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奉献精神出现缺失。因此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倡导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思想道德,把开展文明单位创建作为提高职工政治思想的主要举措,防止水利职工思想道德滑坡,推动水利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2文化素质
人是发展的中心,社会不断发展,要求人与时俱进。目前,基层受过高等院校教育的水利职工比例较少,多数职工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普遍存在知识片面、专业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低等现象,已不能适应信息化、现代化发展的水利工作。因此,水利单位应注重职工的文化素质培养。以来,省水利厅出台了开展《厅直基层单位能力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以改善基层单位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管理水平、管理内涵,提升职工精神面貌为中心的能力建设工作。相关单位贯彻实施这一通知,定期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为职工传授现代化管理知识,组织开展学习观摩以及经验交流活动,更好的发展了水利文化建设。
2.3技术素质
水利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且严峻的工作,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投入大量的财政以及技术支持,水利现代化、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已引进许多高科技设备,应用范围包括水利通讯、监测、分析、设计等。其中淠河总干渠三十铺罗管节制闸就是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亮点。淠河信息化分中心具备着淠河沿线已联网的水工建筑物远程控制运行、运行情况实时在线监测、图像调取展示及远程视频会议等功能。先进的设备需要高品质、高素质的人才操作才能发挥作用,但目前我国缺乏这种高素质的人才。许多水利工作者专业技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国家需重视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在注重文化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职工自身的业务技能素质与水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最大程度的利用新设备、新仪器来发展水利文化建设。
2.4创新素质
水利工程建设科技化是个必然趋势。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推动创新。因此要将科技创新理念融入到职工的思想中,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要将科技创新理念融入到水利工程中,让更多的水利工程体现治水智慧、蕴含水利文化,更好的推动水利科学发展,丰富水利工程文化内涵。三十铺分局罗管点建设是淠史杭灌区工程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的典型,包括罗管节制闸和分流岛两个部分。其中罗管分流岛内建有由5座树池、阶梯式挡墙组成的绿回路转,意为淠史杭源源流淌的5大水库;建有淠史杭大事件台阶,打造了水文化建设的亮点。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淠史杭的历史、精神以及文化的魅力,能够更好的宣传灌区形象。
3促进水利事业发展的水利文化对策
3.1传承水历史,创新水文化
在水事活动中传承水历史、彰显水文化是水利职工的优良传统、优秀品德、精神风貌、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在治水实践中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相关单位可以建设水利博物馆、模型室,保护水利文物,制作水利人艰苦创业的电教片等以提高水利职工的责任感。当然,在传承水历史的同时还需勇于创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做到不墨守成规,重视传统而又不保守,这样才能使水文化保持生机活力,发展水利事业。
3.2健全学习与激励机制
水利工作的发展与职工的文化素质、思想政治、专业素质等密切相关,应注重职工这几个方面的素质培养。水利职工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不足的现象,因此水利相关部分可注重此方面的人才培养,可采取的措施有:⑴水利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优惠政策;⑵鼓励水利职工接受学历教育,提升职工高学历比例,提升工作能力,塑造新时期水利文化新人;⑶组织开展水利职工技能大赛,定期考察水利职工的专业技能,奖励优秀人才;⑷开展业务交流活动,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不断健全学习和工作激励机制,能够促进学技术、比技能、岗位成才风气的形成,更有利于水利工作的开展。
3.3丰富水利文化内涵
以水利工程为文化建设载体,提高水利文化在水利工程中的渗透力。水利工程除了发挥水利功能外,还可与水景观、水故事、水文化等理念结合,从美学、艺术、视觉感受等方面展现,营造一个不一样的水利工程,丰富水利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深入推进水利系统文明单位、文明工地、文明窗口等文明创建活动,鼓励和激励广大水利干部职工投身水利实践,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水利文化的品位。
3.4传播水文化
大力加强水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水利职工以及全民的认同感,使水利文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整个社会更多的了解我国的治水历史、经验、教训以及淠史杭建设辉煌成就。营造水利行业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本着寓教于乐、小型多样的原则,开展公众参与度较高的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并通过电视访谈等传播性广的宣传手段向公众普及水知识、水文化,使人们的思想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升华[4]。同时还可组织宣传队伍到小区、基层地区进行宣传工作,切实做到全方位宣传,全民普及。
3.5构建核心价值观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水利改革面临新的挑战。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上存在许多杂音,道德力量的作用愈加突出,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非常重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到水利建设的各个领域。通过正确的引导,形成全体水利人同一种精神、同一种信念、同一种理想的高度道德共识。
【参考文献】
[1]余渊.关于安徽水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淮水利科技,(04):8,41.
[2]蒋常虹,宣文.刘宁检查灌区防汛抗旱工作[EB/OL].www.pshgq.cn/News_View.asp?ID=4836&T_ID=20,-03-01.
[3]徐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水利精神文明建设[J].河北水利,,(07):46.
[4]肖飞.如何构建和培育水利行业核心价值观?[N].中国水利报,-05-29(005).
篇8:对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对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课程稳步扎实推进。但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成为制约教育全面发展的因素之一,导致新时期下,学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学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质量;农村学校管理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和新教育大纲的出台,学校管理改革是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强化学校管理能力的必然趋势。农村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而农村学校教育在资源配置、文娱活动、师资力量等方面相比城市学校教育还是比较薄弱的。校长作为学校管理团队的带头人,坚持依法治校、科学兴校、民主办校,走一条农村学校管理理念联系农村教育发展实际的道路意义重大。
一、农村学校管理水平的基本现状
1.配套新课程改革的制度不够完善
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最基本的“有法可依”。农村学校管理在长期的探索实践当中能够代表新的教育教学、教学管理理念,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农村学校管理系统机制不够完善,是制约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2.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城市教育的发展相比,存在思想观念的滞后性,通俗地讲,这是由于农村的发展、地域条件的相对落后所决定的,城市学校管理思想观念超前,有新的学校管理思路,教育的发展速度时刻要求学校管理者用新的思想观念制订学校发展政策并有效地实施。
3.农村学校管理创新意识不强
我国正在大力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决定着学校的兴衰,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由于农村环境的条件有限、资源有限,以致许多农村学校管理没有跳出因循守旧的传统管理模式,不能给农村学校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
二、关于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有效基本途径
农村教育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是我国教育改革成绩的体现之一,在新时期总体教育改革大纲的统一要求、统一实施下,针对有些特殊、个别的地区又有着不同的改革方式,同时各地区学校有着自身的特点。但归根结底,教育的改革发展还要适应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关于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有效基本途径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深化教学改革,创新管理模式
不断改革制定新的.农村学校管理模式,促进农村学校管理的新突破,紧跟新时期、新课改的教育发展步伐,深化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做好指导工作,找准出发点,抓住切入点,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用新思路、新方法、新思维提高管理意识。
2.坚持观念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管理者应该多鼓励、多提倡教师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的要求范围内,用新路子、新点子进行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搭建人文展示平台,建立“尊重、和谐”的新时期下的新型师生人际关系。
3.开展民主办校,提升管理水平
农村学校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工作过程,校长在整个学校管理团队当中角色重要、任务重大,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管理的民主制度,使广大师生都可以参与进来,集思广益,保障每一位师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丰富民主形式,制订一套符合学校实际、并适用于学校发展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办农村学校管理新风貌
无论是农村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应该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不动摇,遵循教育的客观发展规律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不断转变思想,用新知识、新理念指导实践,争取开创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的新风貌。
5.搞好农村基本教育,实现好教学与管理的相统一
教师的根本作用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校长的根本作用在于管理好整个学校,很大程度上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因此,只有实现好教师教学与校长管理这两条主线的相统一,才能保障农村教育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为先,以人为本。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并且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教育的现实意义重大。而农村学校管理更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长期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农村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与新课程改革保持高度一致,全方位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邝儒军。谈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05)。
[2]何代国。新时期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15)。
[3]张宗甫。新时期学校管理的现实思考[J]。群文天地,2012(04)。
[4]王润平。新时期学校管理的思考[J]。教书育人,(08)。
[5]曲长辉。新时期加强农村小学学校管理的思考[J]。赤子:中旬,2014(02)。
篇9: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活动论文
摘要:健康的体魄是保证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全面落实有关方针政策,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之后,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度不断提高。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促使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最终成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以及接班人,因此,中小学体育活动被给予高度重视,本文针对中小学有关阳光体育活动的具体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小学;阳光体育活动;作用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以及未来,孩子的稳定健康成长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小学时期,学生身体健康所具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健康的体魄是进行一切活动的根本基础,如果没有健康,那么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但是如今,学生爱生病或者是体质测试不合格的情况与问题普遍存在,这对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为我们敲响警钟,基于这种背景之下,妥善实施阳光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阳光体育运动的概念
罗振宇曾经在《关于在学校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当中指出,对于阳光体育运动来说,其至少包括三种特性:首先,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练习手段就是进行肢体活动;其次,针对的重点对象就是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小学的所有学生;最后,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声势浩大,并且举足轻重的重要工程。所以,对于阳光体育运动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阳光体育运动就是将身体练习作为基本手段,将促进学生健康当做主要目的,从而为全民族素质的提升而进行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学校体育活动。
2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现状
2.1我国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全面的了解以及掌握我国学生在各年龄阶段有关体质健康方卖弄的实际情况,2006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以及教育部等一共10个部门联合开展了全国第二次对于国民体质的监测,经过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的身体出现增长,有关体重超重或者是肥胖增多方面的检出率也有所提高,逐渐成为对学生健康状况产生影响的一大因素;相较于2000年来说,各阶段学生有关视力方面的不良率都出现上升的趋势;并且各年龄组学生实际的肺活量水平逐渐出现下降趋势,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比如短跑速度、力量耐力以及肌肉爆发力等)水平也出现了下降。直到2013年国家再次对我国各年龄阶段之中的.学生实施身体素质方面的检测,其结果依然差强人意。
2.2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体育锻炼:青少年的精神状态是否良好,身体以及心理是否健康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未来实际的人民风貌,同时也能体现出有关体育文化方面的水平是否得到了进步以及改进,并且更是在发展的角度上展示了我国软实力方面的提升。从1983年自后,我国学校体育得到了稳步提升,整体提高了学生在饮食方面的水平,但是依然在存在很多不良现象,比如部分学校忽视了学生身体方面的健康和培养,只重视学生是否可以考上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学校,由于学习任务越来越繁重,导致锻炼的时间不断减少。这些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2.3体育教师方面的配备不足以及体育设施较为匮乏:体育教师队伍方面的建设以及教学资源上的匮乏,导致学生在体育教育方面的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并且也影响了他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有关教育司司长杨贵仁也指出:在我国国内各大中小学校当中,体育教师,特别是专职体育教师都存在严重不足的有关现象。特别是对于体育教学领域来说,体育教学方面的困难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假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体育课的课时,那么就一定要对场地器材等有关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考虑。部分体育器材已经达到了使用年限,甚至在经济落后的诸多偏远山区当中,根本不具备体育活动环境和相关体育器材。
3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活动的作用分析
对于“阳光体育运动”方面的开展,是新时期强化学校体育工作方面的战略举措。对营造浓厚的有关校园体育锻炼方面的环境和氛围,以及全员参与的有关群众体育锻炼的良好风气,积极推动广大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关于在学校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当中作者曾经分析到:进行阳光体育运动是整个学校体育方面的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促进体育工作认知度的一个良好契机。有关阳光体育运动方面的开展能够积极促进学校在体育基本条件方面的提高与完善,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方面的建设。吉林体育学院方面的王月华曾经在《对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与思考》当中指出:全国亿万学生有关阳光体育运动方面的启动,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以及意义。由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将由如今的青少年学生来当家做主,他们的体质以及健康是整个国家的财富。与此同时,对于阳光体育运动方面的启动也是新时期强化人才建设的有关战略措施以及富国强民之本;由人性化角度来说,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进行是切实落实“以人为本”方面的内在要求,是强化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重要物质基础;由教育本身来说,是对教育理念进行转变,合理建设办学方面的内涵,整体提高升学层次,并促进素质教育质量有效提升的重要举措。进行阳关体育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学生自身的健康状况;使社会环境推动学校体育进行良性发展;使各级领导将学生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重视起来;帮助学生在思想以及行动上将体育运动重视起来并参与到其中;让更多的家长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并更加关心孩子健康的问题;同时还能使学校体育工作方面的不利因素不断减少。
4结束语
阳光体育运动方面的开展,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并且也是培养以及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关于阳光体育运动方面的开展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其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国家等诸多方面,学校是进行阳光体育运动的关键,需要从体育改革着手主动营造体育氛围,创新思路并且活跃形式,从时间内容以及场地上进行保证,使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之间进行融合,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当中。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素质教育方面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陈江东.甘肃省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办公室业务,2013,(21);152.
[2]邢新丽.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研究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10;168.
篇10:农村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思考论文
农村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思考论文
课间体育是指学生从进校到上课及课间所进行的身体练习,它是课间活动内容之一。很多学校习惯将课间体育纳入课外体育,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因为课外体育是课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在体育教学之外引导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活动。课外体育归属活动课程,有课程性质,它是体育学科课程的重要补充,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总体规划。而课间体育只是课间活动的一项内容,是调节学生生理、心理的重要手段,并不具备课程性质,因此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一、课间体育活动的作用
首先,课间体育可以消除疲劳。学生在上课时身体和精神一直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不仅静坐会产生身体疲劳,而且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都耗费大量脑力。课间体育既能舒展胫骨、消除机体疲劳,又能转移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灶,调节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起到劳逸结合的作用。
第二,课间体育可以增强体质。课间体育的时间原则上小于课间活动的时间。课间活动的时间包括两部分:学生进校到上课这段时间和课间休息时间。课间休息时间是固定的,每天有六节课,每个课间是十分钟,课间休息时间就是五十分钟。小学生提前进校的时间或早或晚,各不相同,如果按作息时间表的规定进行统一,一般学校规定学生提前二十分钟进校。那么,每天计入课间活动的时间则是四十分钟,所以课间活动时间实际在九十分钟以上。那就是说学生课间体育的时间每天接近在九十分钟,虽然在时间上是分散的,但其累计的运动量是很大的,所以锻炼的效果也必然不小。实际上这种没有计划的、由学生自发进行的身体锻炼是小学生增强体质的重要途径。
第三,课间体育可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差,而学习效果又取决于他们对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点的注意程度。课间体育可以使学生在玩耍中放松精神,保证了注意的转移,有助于促进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全神贯注。
第四,课间体育可以促进情感交流。交往的需要是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心理需求。课间体育以健康的、积极的形式促进学生的交往,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特别是当伙伴中有人产生了纠纷,通过课间体育他们会在游戏或比赛中得到沟通和谅解,这比教师的说教更有效。一起玩耍的情景有时会成为难忘的记忆,一起玩耍的伙伴有时会成为一生的朋友。
第五,课间体育可以防止伤害事件。追逐打闹是小学生课间的多发行为,特别是在狭窄的楼道和拥挤的楼梯上很容易发生伤害事件。课间体育以安全的、文明的活动方式替代追逐打闹,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校园伤害事件。
第六,课间体育可以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课间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标志,用丰富多彩的课间体育充实课间活动,可以减少学生大吵大闹、追逐打闹等不文明行为,从而规范学生的课间行为。丰富多彩的课间体育还可以增加校园的动感与活力,是提高校园文化品位的手段之一。
二、课间活动的内容
课间体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广播体操、小游戏、小比赛和简单易行的健身方法,从活动内容的属性上可分为三种:
一是集体操,多是全班或全校学生一起练习的活动,如全国统一的广播体操,一般在大课间采用,不是所有课间都适宜这样安排。
二是游戏类,如“剪布锤”、“老鹰捉小鸡”、“快指五官”、“跳方格”、“跳皮筋”等等。
三是比赛类,如跳绳、踢毽子、羽毛球、角力、乒乓球等等。如果从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分类,还可以将课间体育分为单人活动、双人活动和多人活动三种:一是单人活动,如跳绳、踢毽子、攀勒木、拍画片等;二是双人活动,如角力(摸膝、扳手腕、对脚、拉过河)、翻指线、打乒乓球、快指五官等;三是多人活动,如走平衡木、抢气球、跳方格、跳皮筋、集体跳长绳等等。
除全国统一的广播体操,课间体育的内容大多来源于体育课或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对体育课上的教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在课间活动中接着玩。学生还会从生活实践中吸收一些地方传统体育的内容,如打陀螺、滚铁环等,甚至从生活实践中接受启发创编一些游戏和比赛。这些游戏和比赛最能反映他们的内心需要和年龄特点,同时具有时代性,因此课间体育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活动内容,还要与时俱进,尊重学生的个体创造。针对学生自己创编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主动参与或利用课间体育进行“升级”处理,形成新的课间体育内容。
在开发课间体育内容时,要考虑到课间体育的时间和场地因素。首先,课间体育在活动时间上是短而分散的,所以要求内容必须是强度较小、时间较短并随时可终止的身体练习,这些身体练习可重复进行,且对器械的要求很低。其次,课间体育在活动场地上是相对狭窄的,除非场地充足而且教室又离操场很近,否则学生大多数是在教室前后或狭长的楼道里活动,所以要求课间体育内容必须是适宜小范围运动的。
三、课间体育的引导
由于课间体育中只有课间操是可控制的,其他活动内容都是学生自发的行为,所以,学校不应该对课间体育内容加以限制,但可以通过体育课、班会等渠道加以引导,倡导学生在课间开展一些健康的、文明的、锻炼价值高的`体育内容。
体育课是引导学生开展课间体育的主要途径,学生特别喜欢将体育课上感兴趣的小游戏迁移到课间体育活动中,变成课间体育的内容。所以体育教师要重视提高体育课的趣味性,在体育课中多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和小比赛。反过来,课间体育的内容也可以“反串”体育课,使体育课更加趣味化、生活化。因此将课间体育内容引入体育课,并在体育课上进行“升级”处理,也是开展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晨会、班会是规范学生课间体育的重要措施。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对规范学生的课间行为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晨会、班会是提高课间体育活动质量的保证。班主任在班会上通过表扬与批评、鼓励与禁止等多项手段,可以规范学生的课间行为,促进课间体育的健康发展。
在引导学生开展课间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避免运动损伤, 特别是在学生多、场地小的学校。要充分利用体育骨干加强对课间体育的组织,要教育学生不作危险性较大的游戏。例如,有很多学生喜欢用“剪布锤”计数进行跳楼梯比赛:出“剪”赢了可跳两次,出“布”赢了可以跳五次,出“锤”赢了可跳十次,最后比赛看谁先到楼上。于是有的学生为了取胜就想一次多跳几个阶梯,这样的课间体育游戏显然潜伏着一定的危险性,可以引导学生将这样的游戏转移到平地进行。
只要对课间体育进行正确的引导,选好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课间体育就一定能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课间十分钟”绽放异彩。
【农村阳光体育活动实践与思考论文(通用10篇)】相关文章: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论文2022-05-07
大学生阳光体育研究论文2023-09-02
小学教师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6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教学论文的题目2022-07-22
师专女生公共体育质量提高研究的论文2023-09-18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解析论文2022-08-28
创建一个学习与发展的共同体论文2023-04-29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论文2024-01-29
开展幼儿园混龄户外体育活动的研究论文202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