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身份与创业行为的人力资源关系研究论文(精选5篇)由网友“abc2323”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创业者身份与创业行为的人力资源关系研究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创业者身份与创业行为的人力资源关系研究论文
创业者身份与创业行为的人力资源关系研究论文
导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加速,“创业”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李时椿和刘冠,)1。创业者也为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McMullen,),他们利用最有利的商业机会来实施创业行为(Hébert& Link,1988),在持续的变化中对商业机会做出反应,共同努力来保证经济系统平衡(Kirzner,)。据不完全统计,从 年初至 2015 年底,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在 3 年时间内密集颁布 63 份政策性文件,其中国务院出台的文件 20 件,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 43 件2。从现实情况来看,“双创”政策确实激发了创业者的创业热情,许多创业者积极投身到创业洪流之中。清华大学创业研究中心 2013 年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指出,在参与全球创业观察的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创业排名位居第 2。因此,为了理解个体做出这种选择的心理因素,我们需要对创业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目前研究创业的许多学者仍然坚持传统的创业理论,认为创业者开办企业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经济利润,而学者 Fauchart 和 Gruber(2011)通过研究指出,创业者并不全是为了追逐经济利润,他们还可能是出于对创业者身份的强烈认同而选择创业。有的创业者旨在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头羊,不断寻求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方法,通过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也有一部分创业者出于维持个人生存和增加物质财富的动机,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现有市场上的产品类型、服务方式或者销售渠道进行些许改进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利润是一个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和价值创造,创业者的使命和目标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带动一个产业和领域的发展,对创业者身份认同的个体才最有可能不断地推陈出新,通过创新活动来保证新企业生存和发展。因此,为了理解创业者行为选择的差异性我们有必要探寻创业者的身份认同,但是目前关于创业者身份认同对创业行为选择的差异性影响以及创业者身份的实现路径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案例研究,探寻创业实践中导致创业者行为选择差异性的心理机制,旨在为理解创业者身份认同与行为选择的关系提供新的思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关于创业者身份的研究丰富了我们对创业者行为选择的理解。社会认同理论作为构建创业者身份的基础理论,丰富了个体对自我概念的理解,从基本社会动机、自我评估基础和行为参考框架三个方面解释了创业者行为选择的`心理机制,为创业者实现创业目标提供了途径。角色认同理论作为解释创业者身份差异的基础理论,认为不同身份类型的创业者通过实施与自我身份相符的行为来体现身份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贯穿了企业创办、经营和管理的不同阶段。因此,本文主要完成了两个目标:第一,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我们在中国情境下测量了创业者身份这一构念,并且发现新企业创始人确实拥有不同类型的创业者身份,证实了创业者身份并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构念,不同类型的创业者身份对创始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创始人通过实施创新行为来体现个体的身份。第二,以角色认同理论为基础,我们探讨了创业者身份是如何影响新企业创办的,阐明了创业者身份和创新行为的关系,我们发现创业者身份和创业行为是一果多因的关系,具有较高身份认同的个体为了获得创新结果,会通过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这两种方式来创造知识。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理解创业者身份的理论内涵以及探索创业者行为选择的内在心理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创业者身份
创业者身份是创业者一系列自我概念的集合,对于创业者自我和周围其他人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Ibarra & Barbulescu,)。创业者身份代表个体想成为怎样的人的心理愿望,是个体持久的目标、愿望、动机的认知显现(Stryker & Burke,)。按照 Murnieks的解释,创业者身份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组成自我概念的身份维度有中心性(Centrality)和显著性(Salience)之分。中心性指的是与其他身份相比,焦点身份对于创业者的相对重要性;突出性是指创业者表达焦点身份的意愿强度。由于意愿是预测行为的最直接的指标,因此,创业者对自我身份越是认同,通过行为来表达身份的可能性就越大。早在 年,我国学者贾良定就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我国的企业家(23 位成功的创业者)进行过研究3,他的研究识别出愿景型领导的三个维度:灵感主义、产品主义和市场主义,并且根据 23 位成功的创业者所具有的不同领导特质将他们归结为易变者、创造者和改进者。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创业者拥有的社会身份包括政党身份、政治身份和商业身份(熊琪等,2015)。而且创业者拥有的这些社会身份确实对创业者的行为选择存在较大的影响,在雇佣员工以及企业福利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社会身份的企业家可能做出更多有利于社会的雇佣行为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企业经济发展。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很多创业者在创业成功以后都希望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为社会做贡献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拥有某种社会身份,而在中国,拥有人大代表或者政协代表的政治身份可以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源,因而在商业成功以后可能会追求政治身份。研究发现,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在获得商业成功以后对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身份的追求存在非常大的差异(li & liang,2015),这种身份差异的产生主要跟他们的内在动机有关。亲自我动机型的企业家不太愿意追求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身份,因为拥有这种社会身份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亲社会动机型的企业家中拥有人大代表或政协代表身份的比例较大,他们愿意通过让渡部分股息来回馈社会(主要是公司股东)。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创业者都追逐与其身份相符的行为。
二、创业者身份的相关研究
创业者身份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对自我概念的理解,二是个体兴趣的发展导致身份的形成,三是个体以身份为参考点实施创业行为。Ka perová 和Kitching(2014)认为关于创业者身份的文献提出了大量假设性问题,但是我们对创业者身份的意义,形成以及身份对行为的影响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个体选择创业。为了理解个体做出这种选择的心理因素,我们需要对创业者进行更多的研究。最近关于创业者身份的研究也许能够为我们理解这种现象提供一个思路(潘清泉和韦慧民,2014)4。例如,Hoang 和 Gimeno(2010)认为对创业者身份的认同会增加个体转变为创业者的可能性。基于社会认同理论,Fauchart 和 Gruber(2011)认为创业者出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或者目标的动机而投身创业。他们以扎根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创始人的身份和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说明创业实践的不同意义以及在创业过程和创业结果方面异质性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确实存在三种类型的创始人身份,并揭示了个体如何理解这些身份以及在身份的指引下创业者如何系统地塑造新企业创办过程中的关键活动,因此印证了创业者不同自我概念的建立。研究结果显示创业者身份在新企业创办过程对创业者具有不同的意义,并且为了体现创始人身份的存在,在企业创办的过程和结果中会存在非常大的差异。Harrison(2013)通过单案例研究指出创业者身份的形成包含社会对创业者的认可度以及创业者的自我想象。
结论
个体会建构自己的创业者身份以满足自我概念的需要(陈建安等,2015)。Falck等()将社会认同的概念与创业整合,认为创业认同的形成建立在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上。除了父母的看法会影响到创业认同的形成,同群效应也会影响创业认同。而且,同群效应对创业认同的影响还受到个体价值观(个人主义)的调节。和职业认同相类似,创业认同研究认为个体会把创业者当作一种职业,并且创业者身份的形成与年龄,阶层和民族有关。Gill(2014)进一步指出,创业者身份的形成除了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还与个体所处的地域有关。个体所处的地域在创业者身份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Donnellon(2014)对创业者能力的关注让我们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创办的新企业或者创业行为很少。这是因为我们在“什么成就了一个创业者”这个问题的理解上出现了分歧。研究认为除了具备实施创业行为的能力和技能以外,创业教育还应该把对创业者身份开发这一内容囊括进来。然而,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将这一任务纳入到学习内容中。通过整合与创业者身份相关的文献和创业学习理论,Donnellon(2014)开发了创业者身份建构的分类模型。在随后的案例研究中,他采用这个分类模型对学生创办的新企业进行了抽样和分析,研究结果也支持作者的观点。在新企业创办的模拟项目中,学生在克服挑战以后形成了创业认同。基于这些研究结果,作者认为,如果教育的目标是学习创业实践,那么除了培养知识和技能,创业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对创业身份的认同感。Newbery 等(2015)也认为个体将自己视为创业者以后就会对创业者身份形成认同感。但是,此时的创业者身份认同还未完全形成。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创业者身份。因此,可以通过创业教育来干预学生的创业者身份认同。关于创业者身份的研究是在融合了社会认同理论和角色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影响创业者身份认同的因素不仅包括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和人格特质),还包括与创业者相关的社会环境和与创业者存在亲密关系的个体(包括他们的家庭,朋友和其他对创业者有重要意义的个体),因此,怎样提高个体对创业者身份的认同而使具有潜在创业意向的人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也许是创业教育的第二春。
篇2:第二代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导向与环境感知及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论文
第二代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导向与环境感知及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论文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现实背景
中国在创业活动中的表现一直不凡,尤其是在经济转型这一特殊时期,存在着大量的创业机会,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显示,在-2011这十年间,在参与报告调查的六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创业指数名次在2002至2011短短的间,已经提升至全球第二位,相比较于其他发达经济体而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创业活动对GDP贡献的潜力增加,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曰益喊起的企业家和创业者群体,不仅抓住了企业发展的绝佳良机,也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承担其作为“经济脊梁”和“社会精英”的责任,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但目前新闻媒体对老一代创业者的跟踪报道却显示了其生存以及创业状态并不尽如人意的一面。很多创一代”出现心理压力过大,因此影响身体健康、患上各类疾病,有部分创业者不堪重负,甚至出现自杀现象。4月《国际商业问卷调查报告》表明国内企业家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指数飙升,感到比以往压力更大的创业者站到内地创业者总数的三成以上,这在全球来看,也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了;2010年《温州企业家幸福感指数》显示,虽然在人们的印象中温州老板有名车豪宅,生活无忧,是最有钱最幸福的群体,但是实际上在满分100分的幸福感测试中,他们的平均值为65.3,也仅仅刚过及格线。针对媒体曾经报道过的有材料记载的富翁死亡案例进行跟踪统计,在间死亡的72名企业家(亿万身家)之中,数据结果显示将近一半的创业者死于自杀或者过度劳累,自杀和过劳早逝的比例之高发人深省。创业者为了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黄负了异于普通员工的责任和风险,为此牺牲个人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不胜枚举,由此看来,创业的结果与创业者的期望在其个人生活状态这一方面竟大相径庭。
1.2研究问题、意义及创新点
1.2.1研究问题
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是:在政府和市场的不确定环境下,不同的创业动机导向如何影响创业幸福感?首先,对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文献进行阅读,界定“创业幸福感”这一新的构念;然后,通过对创业者访谈和以往研究文献的分析,探索影响创业者心理幸福感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发现其中关键之一是创业动机导向的问题。接着,聚焦到中国当代青年创业者,通过对大学生创业者的访谈和真是网络社区的问答分析其与与“创一代”相比,创业动机呈现怎样的特点以及有何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的创业动机导向对创业幸福感的影响,特别地,关注当地政府环境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在这其中的调节作用。
1.2.2研究意义
从理论价值的角度出发来看,首先,在人们试图描绘和解释客观世界的各类经济和社会活动并将其观察到的结果传达给政策制定者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到客观的指标,从社会活动主体的角度关注其主观效用也显得十分重要幸福感研究属于个体主观效用的研究范畴,因此对于幸福感的理解在社会经济研究中是非常有意义的`,这让我们不单单从客观绩效的方面理解和讨论创业结果,还可以从创业者本身主观效能的角度,更加全面立体的刻画创业的成功与失败。对影响创业幸福感的原因和相关因素进行探索并获得发现将在创业者主观效用视角补充和完善现有创业理论大多以客观经济绩效来衡量创业结果的偏颇,让人们得以更加立体全面地理解创业群体和创业结果。其次,虽然现有的创业研究通常肯定外部环境在创业者的创业行为中起到一定作用,但大部分的研究都将外部创业环境因素看作恒定不变的常量他们试图聚焦考察创业者本身和。本研究认为,创业的外部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恰恰相反的,在转型经济时期背景下具有显著不确定、多变动、不连续等特点,并且会因此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以及创业行为。正因为此,本研究不再将创业的外部环境仅仅看作是创业研究的外生变量,而是试图进一步探究创业环境与创业者之间的互动作用效果,以及创业环境不确定性对创业者幸福感的影响作用。
2文献综述
2.1创业研究范式
同其他学科相比,创业属于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并且并没有形成完整清晰的研究理论和研究边界。因此,疏理不同学者研究创业问题的视角和范式,总结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边界,对于启发本文的研究思路、寻找研究变量和确定研究模型都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2.1.1创业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研究视角
本文认为,通过前人对创业的定义以及学者对创业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分析,可以快速简介并准确地描述现有创业研究的概况。于是本文总结了不同学者对于创业的定义并进行对比分析。表2.1展示了典型的关于创业的定义。
2.2创业动机
2.2.1创业动机定义和内涵
动机是个体内在的一种内生需求,这种需求力量可以促使个体进行某项特定的活动。人类个体很多外在的行为表现其本质和根源正在于内心的这种驱动力量。对于创业活动来说,创业动机是激发创业开始的首要环节,并在之后的所有创业过程中维持创业者从事创业活动并实现创业目标,它是创业者内心的基础驱动力量,研究创业动机是创业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其他创业研究得以深入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关于创业动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表格总结了创业动机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创业动机内涵丰富,创业动机内容细化为11个子方面,包括取得个人成就及社会地位、为家庭提供生活保障、终生不失业等。
总结来看,之前的学者们将创业动机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并对创业动机的内涵进行解剖和分析,他们认为创业动机包含多重需求,包括事业上、经济上、成就和个人价值上以及家庭上等等。本文将已有的文献整理如表2.4所示。多数研究的结论并不统一,多种动机往往相互交织。但是创业动机会受创业环境影响,并具有地区差异性,不同的年龄、阅历的人创业动机也往往不同。中国转型经济环境下,青年创业人群的创业动机与之前的结论印一脉相承又有所区别,他们的创业动机是什么?与之前的研究发现相比有什么异同?发现、理解和挖掘中国当代青年创业动机对本文进一步研究其创业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3中国青年创业幸福感影响因素内容分析...........35
3.1内容分析目的.......35
3.2内容分析方法.......35
4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47
4.1研究模型框架......47
5实证研究方法..........55
5.1问卷设计.........55
6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1研究模型检验
本研究的模型检验方法选择的是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参照同类文献,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创业者的文化程度,性别,年龄和新创企业所在行业,用以充分规避其他因素对本文主效应的影响。其中,学历为分类变量,分高中及以下、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五个档次,取值依次为1-5,性别变量取值为1时,表示为男性,取值为0时,表示为女性;将行业分为五类,分别为文体娱乐业、信息软件业、教育、批发和零售和其他行业,行业变量做为吸变量进入回归。
7结论与展望
7.1研究主要结论及讨论
本文全面系统地探讨分析了青年创业者创业动机导向、创业环境感知与其创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综述和理论疏理,并结合对现实中创业者自述资料的内容分析,逻辑推演之后提出了创业动机导向影响创业幸福感,创业环境感知起调节作用的概念模型。之后,通过问卷调查得到样本数据并进行实证分析,借助SPSS和STATA回归方程模型,对研究模型是否有效进行论证。现得出以下结论:
(1)“创业幸福感构念的提出及其三维度解构通过整合创业理论和社会心理学幸福感理论的相关研究,开创性地提出“创业幸福感”这一全新的构念。本研究认为所谓创业幸福感一般指的是创业主体在企业的创立和经营中,对自身工作、生活的质量、品质,以及主体自身、社会认同方面的相应感受和整体评价。文中所涉及的幸福感框架,将创业幸福感结构为三个维度,并试图涵盖创业幸福感的多个角度和全面内涵。首先是创业的主观幸福感,主要指创业者对其工作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感受,因此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以及其对工作生活的满意程度。其次是创业的心理幸福感,主要指创业者对个人成长的感受,包括成就感、价值实现等内容。最后是创业的社会幸福感,主要指社会对创业者的认同感受,具体包含创业的产品是否可以帮助别人,推动社会进步以及创业者的社会地位。
(2)创业动机导向对创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本文通过对创业者自述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探索得出创业动机影响创业幸福感的结论,并通过大量阅读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文献,从理论上推演得出创业动机导向影响创业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和假设。在对一百四十五名较为年青的创业者进行实证性的样本检验后,调查结果显现出他们的创业幸福感与创业主体自身的机会导向动机有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相对与第一代的创业主体,“创二代”进行创业的动机有了明显变化。对于“创业的原因是什么”的回答,‘‘创二代”较多的提到了自我实现”改变世界”‘‘创造”以及“理想”等语句。
篇3: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行为关系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莆田市1221名中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莆田市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水平一般,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学校等级间、学段间、城乡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中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较高,教师教学行为与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呈显著性正相关。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学习越来越成为一个人终身的过程,社会需要具有终身学习和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要求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已任。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发展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当前体育学科关注的焦点,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实践者,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中的生命活动方式,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教学行为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通过对莆田市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了解莆田市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特征以及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关系,对帮助体育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培养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莆田市中学生进行调查。按区县分层,每个区(县)随机抽取一至两所学校共10所中学,每个学校随机抽取一个学段的一个班的男巧名、女巧名为本研究的被试,共发放1440份问卷,回收问卷1349份,回收率为93.7%;有效问卷为1221份,有效率为90.5%,其中男生571人,女生650人。
1.2研究工具与程序
1.2.1研究工具采用林俊的“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及武雪鹰的“有关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特征的调查问卷”,对同一对象施测。林俊的问卷共51条目,由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自我管理、学习环境四个维度构成。用Likert的五点计分,计分从“完全不符合”得一分至“完全符合”得五分,总分值为255分,得分越高,说明体育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体育自主学习的能力越强,该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叫。武雪鹰的调查问卷共21个题目,由教师行为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态度、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五个维度构成。采用同意记三分,不确定记两分,不同意记一分的方法将变量数量化。该问卷信度Alpha系数为0.7464,内容效度系数为0.926%
1.2.2研究程序根据研究需要,利用网络检索并阅读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和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学校为单位,统一发放和回收问卷,采用SPSS13.0forWindows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输人、整理与分析,分析方法有:基本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特征
2.1.1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基本情况(见表1)
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包含学习动机自我激发能力、应用学习策略能力、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和运用学习环境能力(以下简称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自我管理、学习环境)。表1显示,莆田市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总平均分为39,处于中间分与高分之间,表明目前莆田市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水平一般。自主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学习动机、自我管理、学习策略、学习环境。
2.1.2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特征(见表2)
表2数据表明,莆田市男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3.47)高于女生(3.33)。为进一步了解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特征,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莆田市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性别上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t=4.845,P<0.01)。在自主学习能力四个维度上,男生均高于女生,且在学习动机、学习环境、自我管理上呈显著性差异。
2.1.3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城乡特征从城乡比较上看,城市的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均值高于农村,城乡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061,P>0.05),但在学习动机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t=5.285,P<0.01)。
2.1.4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学校等级特征将所调查的学校分为一级达标校、二级达标校、普通学校三组,一级达标校和普通校的总平均分高于二级达标校,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2.297,P>0.05)。自主学习能力四个维度中,不同等级学校在学习动机、学习环境维度上呈显著性差异。事后比较看,学习动机一级达标校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和二级达标校,学习环境维度上二级达标校显著高于一级达标校。
2.1.5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学段特征初中、高中学生不仅年龄上存在差异,且身心发展程度也不一样,调查结果显示初中、高中学段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习环境上高中学生显著性高于初中学生。
2.2教师教学行为特征(见表3)
教学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行为系统,是师生在教学情境中从思想到活动的教学实现。本研究从学生角度研究在充满师生互动的体育课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体验到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它分为教师行为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态度、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差异五个维度。表3数据显示,莆田市中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较高(总分3分中得2.44分),其中教师行为观念最高,其余依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态度、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2.3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行为的相关研究
采用Pearson相关对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分析,表4结果显示,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教师教学行为中行为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差异面向学生全体、教学态度与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也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对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教师教学态度、行为越端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越高,课堂中教师越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高。
3 讨论
3.1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特征分析
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运用元认知和客观人力、物力资源,主动获取体育知识和掌握体育技能的能力。学习动机是体育自主学习的前提,学习策略是体育学习的手段,自我管理是体育自主学习的核心,而学习环境是体育自主学习的必要辅助川。学习动机是指建立在激发兴趣、追求成功、发展自我效能感和强烈学习责任感基础上的“想学”,包括价值意识、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三个方面冈。自我管理是体育自主学习的元认知学习策略,由目标内容、自我总结、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组成闭。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采用的学习方法、技巧或规则。学习环境是指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运用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为体育学习服务。
调查结果显示,莆田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水平一般,学习动机得分最高,其次是自我管理和学习策略,得分最低为学习环境。一些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的态度,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把它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这种现象所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投人力度还没有达到期望的要求,学生对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学习的关注程度也有所欠缺,导致学生体育自主学习水平一般。莆田市是著名的“田径之乡”、“武术之乡”、“篮球城市”,培养出多位国家级名将,具有优良的体育传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能充分感知体育乐趣,认知体育的价值,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因而在学习动机上得分较高。学生利用学习环境进行体育学习的能力最差,表现为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能主动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不能主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为体育学习服务。体育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孤立地学习,学习者之间的彼此交流合作将有助于缩短歧途中浪费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取更多更广泛的信息图。
通过性别比较,男生自主学习能力总得分和学习动机、学习环境、自我管理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他们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的不同特点造成的。另一方面,可能是女生的情感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尊;在意志上表现为畏难,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对疲劳的耐受力差,怕脏、怕晒、胆小、怕别人嘲笑等等,觉得上体育课是一种负担,从而抑制了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男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一切可用的场地、器材进行体育学练,遇到困难能主动请教他人,常通过电视和网络了解体育知识、学习技能。在自我管理上,男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即使没有教师指导也会自主学习,并通过与他人交流学习情况,不断改善学习方法。
城乡比较上,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学习动机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随着经济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投人加大,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也在逐年缩小。另一方面,城乡学校之间的.体育课堂管理方式存在着差异,城市学校由于过分追求体育课堂管理模式的统一,从而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农村学校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师能力所限,体育教师在管理课堂方面相对较自由民主,这恰好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川。城乡学习动机上差异主要来自于追求成功、发展自我效能感和强烈学习责任感上的差异。
不同等级学校学习环境不同,学校的设备、场地情况、师资情况不一致,但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总体上无显著性差异。学习动机维度上,一级学校学生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和二级达标校,学习环境维度上二级达标校显著高于一级达标校。进人一级达标校学习的学生,成绩相对比较优秀,因而追求成功、发展自我效能感和强烈学习责任感强,导致其学习动机方面得分高于其他两类学校。普通学校学习文化课学习成绩虽不如一级、二级学校学生,但在体育方面的兴趣反而高于其他两类学校学生,因而学习动机维度得分高于二级达标校。二级达标校学生在体育场地资源上不如一级达标校,但学生之间学习的互相帮助的氛围较好,人力资源利用占优势,故学习环境维度得分显著高于一级达标校。
从不同学段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比较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中学段与初中学段在学习环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是:首先高中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阅览室、网络等硬件条件相对比较完善,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环境;其次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强,善于与他人沟通,集体合作学习观念强。
3.2教师教学行为特征分析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态度、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五个维度对体育教学效果的改善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莆田市中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较高,其中教师行为观念最高,依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态度、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深入,莆田市各级体育教师培训已广泛开展,体育教师能够更新教学观念,以“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形成正确的行为观念,从而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体育地位低下,导致体育教师待遇偏低,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因而中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态度评价较低。中学班级学生人数多,一个班级在60人以上,教师很难做到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这个维度评价最低。
3.3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行为相关研究分析
从教师教学行为和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来看,教师教学行为以及各维度与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着非常显著性正相关。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学的目标、方向、内容、方法、媒体、进程、质量和结果主要由教师决定;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抱负水平、成绩优劣、学习习惯的好坏等,很大程度也受教师的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从他控到自控,从被动依赖到自觉能动,从单维到多维,从有意识到自动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帮助。
从各维度上看,教师的行为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最大,教学态度、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最小。不同的行为观念体现了教师教育的理念,传统体育教育中,学生按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性;现代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因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最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体现在他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体现在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合理地组织个人的学习,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该正确理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差异与个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4 结论
(1)莆田市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水平一般,四个维度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学习动机、自我管理、学习策略、学习环境。性别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男生在总分及学习动机、自我管理、学习环境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城乡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学习动机城市显著高于农村;不同学校等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学习动机上一级学校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和二级学校,学习环境上二级学校显著高于一级学校;初、高中学段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学习环境上高中学生显著性高于初中学生。(2)莆田市中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较高,其中教师行为观念最高,其余依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态度、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3)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学行为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面向学生全体与关注差异、教学态度各维度与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呈显著性正相关。
篇4: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知识型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
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知识型员工反生产行为的关系研究论文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引起的激烈竞争,管理者普遍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目前企业竞争的关键所在。企业要想获得核心竞争力和保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管理好内部的员工,减少员工在工作中的反生产行为,使他们将更过的精力投入到为企业创造绩效的有效工作中。因此,有关员工反生产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反生产行为;员工
1.引言
1.1选题意义和背景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不仅面临着激烈的外部竞争,而且需要应对日益复杂的员工行为管理问题,行为绩效在员工绩效构成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自从Katz提出以员工的自发行为作为衡量其行为绩效的主要指标,学者们大都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员工的积极态度和行为上,如组织公民行为等,却忽视了对员工负面行为(即员工反生产行为)的研究,然而这一普遍存在于组织中的行为正是影响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反生产行为的一个影响因素,企业社会责任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个话题,但前人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时,大多倾向于探讨其对员工的满意度、组织承诺等这些对企业有利的积极行为的影响,而对于类似员工反生产行为的不当行为的的影响研究却很少。因此,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出发研究员工的反生产行为,是一个新的尝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文献综述
2.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霍华德・鲍恩(Howard R.Bowen)在其1953年出版的《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提出了现代的社会责任概念,认为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制定政策,作出决定,以及采取行动,这标志着现代社会责任概念构建的开始。
20世纪60年代,戴维斯(Keith Davis)提出了“责任铁律”,即“商人承担的社会责任必须与他们的社会权利相一致”,认为社会责任是企业考虑或回应超出狭窄的经济、技术和立法要求之外的议题,实现企业所追求的传统经济目标和社会利益。
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企业持续承诺要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经营,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员工及家人的生活质量,并帮助其实现所处社区甚至社会的整体质量改善”。
学者们一直各自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和定义,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纵观前人的研究,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主要有层次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两种观点。
2.1.1层次责任理论
根据一元论企业社
会责任的观点,在自由社会,仅有一项企业社会责任,即利益最大化。这个观点只强调企业的经济责任,忽视和否认企业的其他责任。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卡罗尔于1979年提出了金字塔型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应包括经济、法律、伦理和自行判定这四个方面的责任,这种划分有助于描述企业的全部社会责任。
2.1.2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处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环绕中,企业除了要为股东赚取利润外,还应承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股东、员工、消费者、供应者、社会和政府)相关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虽不能完全取代企业社会责任,但却具体化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象,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重要条件。
2.2关于反生产行为
对组织中反生产行为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一些学者对组织中的盗窃、缺勤等行为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是独自开展,彼此间并无关联。罗宾森和贝内特(S.L.Robinson & R.J.Bennett,1995)总结了以往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概念:组织偏差行为,是指员工有意违反组织中的重要合法规则,对组织或组织中的成员的利益构成威胁的自发行为。
对于反生产行为概念内涵的理解,不同学者依然有不同的看法。萨克特和德沃尔(P. R. Sackett & C. J.DeVore,)认为员工任何有意违背所在组织合法利益的行为都是反生产行为,并提出了三条判断标准:(1)无论行为是否造成恶劣后果,只要该行为是有意为之;(2)该行为可以预见带来伤害,但未必一定招致恶劣后果;(3)此行为对组织合法利益的潜在伤害要大于其对组织带来的潜在利益。在众多研究中,学者们更多采用罗宾森和贝内特(1995)所提出的组织偏差行为来表示反生产行为,对此,鲍迪亚等(P.Bordia,et al. )认为其中包含三个要点:(1)这些行为是有意的、有动机的,并非偶然的;(2)这些行为违反了组织重要的管理规则;(3)这些行为是有害的,有的指向组织,有的指向员工。张建卫,刘玉新(2008)给反生产行为的定义为:组织成员有意采取的,无论是否违反组织的正式或非正式规范,也无论行为主体是否因此受到有形或无形惩罚,只要客观上给组织及其成员的有形财产或无形资产带来损失的显性或隐性行为。
虽然学者们对反生产行为的概念众说纷纭,但从以上表述中可以总结出反生产行为的内涵:
第一,行为主体。反生产行为的行为主体是员工。
第二,行为客体。反生产行为的行为客体不单是指组织本身,还包括组织成员;不仅仅是有形财产,还可以是组织成员的名誉、组织品牌和企业公众形象等无形资产。
第三,行为性质。首先,在行为的意识水平上,反生产行为是组织成员有意采取的,是其故意的、自主决定的行为。偶发事故和不可抗力所导致的行为不包含在内。其次,对组织的规范而言,反生产行为不仅是指违反组织正式或非正式规范的行为。只要某行为客观上给组织带来有形与无形的消极影响,它就属于反生产行为。
第四,行为结果。反生产行为是在客观上给组织成员、组织的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如成员名誉、织品牌和企业公众形象等)带来了消极影响的行为。即使这种影响可能并不严重,即使行为主体并未由此受到有形处罚,也没有受到舆论或良心的无形谴责,要消极影响的确客观存在,该行为就是反生产行为。
篇5:大学生社会网络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的关系研究论文
大学生社会网络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的关系研究论文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经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打造"创业型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业活动,而我国青年大学生群体想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将自身拥有的知识资本,投入时间、精为转换为产出,就要摂除擬弃陈旧的就业观念和不良的就业心态,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网络资源,汲取他们的业务管理的经验、技巧和能力,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学会发现并抓住发展机会,创建企业,推动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本文结合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对大学生创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者分别从创业者个体特质、创业背景、社会资本等方面探讨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创业是个体获取信息,整合资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创业个体需要广泛依赖其自身的社会网络。研究发现个体在创业过程各种创业信息和资源来源于其所在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在大部分成功创业个体创业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网络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但是关于社会网络对个体的心理特质,特别是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影响的研究甚少。而在创业自我效能感研究中,Bandura认为在社会网络中信息和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不仅会导致个体对其自身创业能力的认知偏差,更会影响其对创新效能、对机会的识别、风险的容忍程度、关系协调感,进而影响个体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
综上所述,本文选择我国大学生社会网络为自变量,创业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创业意向为因变量,研究我国大学生社会网络、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
.............................
1.2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2.1研究内容
我国对创业的相关研究大部分集中在个体行为特征和创业过程,对创业意向的相关研究还处于"万里长征第一步"。已有研究文献表明;创业主体社会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研究较少,将创业主体的社会网络与创业自我效能感结合起来探讨创业意向影响的相关实证研究更加匮乏。本文以此为契机,针对社会网络如何影响创业意向,引入创业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试图打开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在三者作用机理中的黑箱。本文旨在研究在校大学生群体创业自我效能感对社会网络和创业意向的影响机理。
1.2.2结构安排
本文主体结构共分为6章,如下:
第1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以中国特色国情为研究背景,阐述本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分析问题,提出研究问题,并对本文整体研究结构的划分进行了解释说明。
第2章为理论回顾和文献阐述。针对本文提出的研究问题,分别阐述分析了社会网络的相关概念及测量维度、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测量维度、创业意向的概念及测量,了解三者相关关系理论的研究现状,试图打开创业自我效能感在H者作用机理中的黑箱,明确本文研究的方向。
第3章为理论模型与假设。本章依据上一章节相关的文献研究和综述,提出创业自我效能感对社会网络和创业意向的的作用机理,提出相关的研究假设,明确各变量数据来源,包括社会网络的度量、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度量、创业意向的度量,最后构建了本文的结构方程模型。
第4章为实证结果分析。通过问卷发放,收集并整理调査样本数据,对样本的基本信息做了描述性统计,对问卷变量做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验证了问卷的效度和信度,为第5章模型的验证做铺垫。
第5章为结构方程模型验证。针对所得到得样本数据,运用SPSS21.0及AMOS20.0统计软件对文章提出的假设进行统计检验,验证创业自我效能感对社会网络和创业意向的部分中介作用。
最后是本文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本章总结研究结论提出分析建议,并根据文章的研究结果和研究局限提出对未来研究的深入规划。
...........................
第2章理论分析与文献综述
2.1创业相关理论
对于创业的概念,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创业是和各种创新行为相联系的,创业是企业建立、维持和发展以利润为目标将新产品、新工艺、新组织和新市场组合有目的性的市场行为。也有学者认为创业是一个主动寻求机会或机遇,并借此机遇将资源整合进而创建企业的动态过程。Daviidsson研究发现,创业过程是发现并抓住机遇,并创建或设立新组织、输出新产品或新服务的过程,并在此过程初期构建其化会网络。陈震红等认为创业是发现、把握潜在机会为最终消费者创造或増加价值的过程,此过程需要个体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在动态的时间和动态的环境中进行。周伟明和吕长春认为个体创造、塑造、识别并捕捉各种机会,利用自己的网络关系,创造未来增值的创业过程,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Timmons认为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备创造、革新的基本能力,高超的商业技能、通盘的管理技巧、及充分的网络关系。
创业是一个独立个体寻求机会,抓住机会,整合资源,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并承担相应风险并获取利润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风险,风险由创业者自己承担,这就要求创业者必须寻求共同承担人或者分散风隐,最科学有效的方法是创业者付出时间、努力、财力,寻求相应的社会资本的投入,让市场和社会承担部分风险,创造新的产品或新的服务和新的`价值,并得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
2.2创业意向相关概念及理论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青年群体,激发并了解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是了解其创业行为的重中之重。创业意向研究在整个创业相关研究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有关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备受研究者青睐,毋庸置疑对个体创业意向的关注是探索该现象的前端研究。
作为目前在创业意向领域运用最广泛、最可信的TPB和SEE模型两者被大量的运用在实证研究当中。在这些模型中,个体创业意向的形成取决于感知创业可行性、感知创业渴求度以及感知创业行为倾向等前因变量。其中,感知创业可行性包含感知行为控制;感知创业渴求度包含感知行为态度和感知社会规范。同时,起到"移置作用"的意外事件也有可能影响个体既有的惯性轨迹,诱发个体的创业行为。
创业意向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研究者着重探索的领域,创业意向是创业意愿的决定因素。随着学者对创业意向研究的深入,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向研究愈加关注。个体心理特质对创业意向作用研究成果并不突出,在2007年后,关于个体的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围绕个体所处的社会网络和背景因素集中呈现。
..........................
第3章研究模型和研究假设...............18
3.1假设模型.............18
3.2研究假设...........18
第4章问卷及变量的数据分析............25
4.1各因素的描述性统计..............25
4.1.1性别分布...............25
4.1.2学历分布..............25
第5章结构方程模型验证..............33
5.1变量间的相关分析..............33
5.2结构方程模型验证................34
第5章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5.1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本文采用相关分析法来检验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相关分析用Person相关系数表示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强弱,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介于0-1之间,系数为正表示正相关,系数为负表示负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介于0-0.2区间,表示两变量相关性很弱;绝对值介于0.2-0.4区间,表示两变量间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介于0.4-0.6区间,表示两变量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介于0.6-0.8区间,表示两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介于0.8-1区间,表示两变量间相关性很强。
.........................
结论与展望
现代社会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时代,更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创业创新的主力军。现在存在的解决方案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意向较低,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意向是推动创新创业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为提高大学生创业意向及我国政府鼓励双创政策和太学的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价值。
第一,本文通过对恃定群体大学生创业者进行研究,寻找其创业自我效能感、关系强度与创业意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印证了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关系、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具有正向影响的结论,进一步揭示了创业者社会网络关系中所含的强关系与弱关系对创业意向的不同影响,分析了社会网络关系在大学生创业意向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产生的影响。
第二,本文印证了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显著影响。大学生潜在创业者在构建社会网络强度,运用网络关系时,应该耐心积累,潜在创业者在较松散的弱关系维护过程中提高创业自我效能感,也可以将弱关系培植成强关系。我国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向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网络强度(强关系和弱关系)和网络规模的正向影响。Bloodgood研究提出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能更好的帮助创业行为,大学生在读期间应该不断强化自己的强关系,例如老师、同院系同学、朋友等强关系增强大学生创业自信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大学生处在高校文化氛围浓厚、创业资源丰富、创业机会集中地高校中更加容易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创业比赛,并参加创业相关活动拓宽自己的社会网络,突破网络的局限性,加强与弱关系的联系频率,不断将弱关系发展成有效的强关系,激发创业意愿。
第本文印证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显著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包括关系协调效能感、机会识别效能感、创新效能感、风险承担效能感的部分中介效应。但是大学生对创业效能感的敏感度在初期创业过程不高,而创业行为伴随风险,拥有机会识别的预先信息和机会认知能力才能快速识别机会,降低信息
搜索成本,并捕捉商机,减小在机会发现和开发过程中风险损失。在创业意向形成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创业类的大赛或者教育培训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敏感度进而提高其创业意向。另一方面高校组织应适应变化,主动改革,积极寻求更加贴合实际的创业课程,支持和帮助大学生拓宽社会网络,增加网络节点,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浓郁的创业氛围,增强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发生的敏感。敏感度是成功创业者的水平仪。
★ 西藏创业政策介绍
★ 梅州创业政策介绍
★ 义乌创业政策介绍
★ 杨凌创业政策介绍
★ 四川创业政策介绍
【创业者身份与创业行为的人力资源关系研究论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
辽宁省就业协议书2024-03-04
劳务输出问题的建议2024-02-26
上海市华侨权益保护条例全文2023-06-13
互联网让金融真正普惠论文2022-11-16
创业策划范文2023-03-18
施工企业清单结算时应注意规避的风险2023-03-29
创业基金申请书范文2023-05-10
合伙创业口号2022-10-04
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2022-11-26
宁夏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调查报告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