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做的布鞋高一散文

时间:2022-08-23 07:51:12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母亲做的布鞋高一散文(集锦8篇)由网友“客气了客气了”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母亲做的布鞋高一散文,希望大家喜欢!

母亲做的布鞋高一散文

篇1:母亲做的布鞋散文

母亲做的布鞋散文

布鞋,对于一个中年人来说,恐怕并不陌生。小时候,家家户户做布鞋,老老少少穿布鞋,穿布鞋是习以为常的事,如今做布鞋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了,穿布鞋的岁月已成了一种难忘的情结,一种难以割舍的乡愁。

“最爱穿的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每次听到这首歌,就想起母亲做的布鞋和自己穿布鞋的童年时代。

记得四十年前,七岁的我随着“嗅老九”的父母到农村下放,与其说是下放,不如说是劳动改造,家里6口人仅靠父母在生产队的'工分维持拮挤的生活,那年要想买一件新衣服穿双新鞋是很奢望的事,为了维持生活,节省开支,母亲每年都要为我们做布鞋。我是穿着母亲做的布鞋长大的,那一双双布鞋伴我走过了不知多少弯弯山路和泥泞坎坷的乡间小道,留下了一串串苦涩难忘的脚印。

母亲有一个专门做布鞋的笸箩,里面总是放着针头绳线、锥子、钳子和大小不一的布块等做鞋工具。做布鞋是既辛苦又繁杂的劳动,往往需要好几道工序。首先要纳鞋底,纳鞋底先要打布壳,母亲把破布、残布,不管是黑的、蓝的、白的、花的都收集在一起,洗干净晒干。然后找来一块门页,把事先打好的浆糊,均匀地涂刷在上面,接着把一块块破布拼凑一起粘在上面,然后在上面再涂上一层浆糊,又粘上一层破布,直至粘上四层,达到一定的厚度才算完工。布壳打好晒干后,母亲根据我们每个孩子脚的大小尺寸,开始剪鞋样,搓鞋绳、纳鞋底。纳鞋底也是又细又苦的活,母亲把剪好的鞋底样摞在一起至少四层,然后一针针的纳。布鞋做得好不好,关键要看鞋底纳的牢不牢,针线越细越密,鞋底越经久耐穿。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母亲一有空闲时间就纳鞋底,特别是每年快开学了,为了孩子们有新鞋上学,母亲总是加班加点地赶活。晚上是纳鞋底的好时候,我们常常在一旁看书,母亲就聚精会神地纳鞋底。穿针头是很花眼神的一件事,由于灯光暗,母亲眼睛花,手拿着针头有时穿不过去,这时我便成了母亲的得力助手。鞋底很厚,锥针是十分困难的,母亲就用顶针,顶过去用力一抽。偶尔针也抽不出来,母亲就用牙咬着针头抽,抽出针头后再往后拉。动作优美,好看极了。纳鞋底是硬功夫,没有耐心,鞋底是纳不好的,鞋底纳好后,母亲总是东瞧瞧西瞧瞧,然后满意地在桌子上狠狠地咂几下,看看鞋底是不是很结实,一双鞋底完工后,然后就是做鞋面。鞋面是根据鞋底的大小来取材剪样。鞋面布稍好一点的,一般里子是白的,鞋面是黑的,剪好面样,母亲又一针一线地开始上鞋面,一般上鞋面大约只要两天时间,一双崭新的布鞋就做好了。因为我是家里最小,母亲总是把最好的鞋做给我,母亲做的鞋美观大方,舒适实用。小时候母亲每年都得给我们做两双布鞋,冬天做棉鞋,夏天做夹鞋。年复一年,直到我们上中学时还穿母亲做的布鞋。

时隔四十年,每当我读起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便会想起母亲佝偻着背在油灯下做布鞋的情景;看到母亲做的布鞋就想起母亲那双饱经沧桑、布满皱纹的双手,母亲把对子女的关爱一针一线地纳进厚实温暖的鞋底,慈母的爱象涓涓细流,流入我生命的血液中……。母亲的布鞋是我一生中穿过最温暖最舒适的鞋子,那一双双厚实的布鞋仿佛告诫我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要脚踏实地做事,明明白白做人。

母亲的布鞋,让我永远也忘不了回家的路。

篇2: 母亲做的布鞋的散文

母亲做的布鞋的散文

又是秋天到了,房子旁边的那片竹林伴着秋风摇曳着,那一片片竹叶徐徐地飘落,如蝴蝶般飞舞!

泛黄的竹叶一片一片地轻轻落在地上,厚厚的铺满了一层,踩在上面,软绵绵的。才下了一场淅淅沥沥的秋雨,竹叶把地面裹住,保住了地面湿气的挥发。虽秋天的太阳正挂在竹林的上空,但浓密的竹叶挡住了阳光的照射,竹林里凉飕飕的。

儿时,这片竹林是我们玩耍栖息的地方,它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在这里嬉闹追逐地度过了童年!看,今年才长出的竹笋,正一节节地长高,是那么的笔直和翠绿。竹林里是那么静谧,偶尔只听到几只鸟儿躲在竹丫中啁啾。

那时,也是秋天,总会在这片竹林里看到母亲弯着腰的身影,她在地上捡起脱落的笋壳,放在旁边的背篓里,短短的`中午休息时间,她就背着一背的笋壳回到家里。把那些大而厚的笋壳精心挑选出来,然后用稻草抹去笋壳上的竹毛,竹毛细细的,密密麻麻的,就像我家那条水牛身上的绒毛。皮肤一旦粘上竹毛,又痒又难受,可母亲还是执着细心地把笋壳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吃力地搬起沉重的磨盘,把笋壳压在下面。

真正的农闲是播完小麦的时候,已经入冬了,青蛙已经躲在深土层里,天变得低沉而阴冷。但母亲却没有闲着,她从抽屉里把那本夹着各类鞋样的旧书翻出来,泛黄的书页中夹着的鞋样却是那么整洁。我们就像出土的笋竹一般的成长着,脚也在慢慢地变长变大,往年的鞋样已经不合脚了。母亲只好去邻居家寻找适合我们脚大小的鞋样。拿回家,还觉得不够完美,又用剪刀耐心细致地修剪着。直到母亲满意为止。然后取出秋天压在磨盘下的笋壳,卷曲的笋壳早已被压得像一面镜子般的平整。用笋壳比着鞋样剪出鞋底的样品,把藏在柜子里的旧布取出,这是母亲一点点收集起来的,还散发着布的味道。挑选出厚实牢固的布料,用饭粒和麦浆一层一层地粘连在笋壳上。再次修剪,就像一位理发师在精心细致地修剪耳廓边缘多余头发般的专注和投入。鞋底边缘修剪得就像菜刀划过的那块千层饼的工整。母亲的手很粗糙,长期与锄把接住长出了许多茧子,就像她手中的鞋底,一层层的,厚厚的。

每当我们从梦中醒来,看见母亲任然在微弱的煤油灯下耐心地纳着那厚厚的鞋底,疲倦写在了她苍老的脸上,两鬓的白发即使在微弱的灯光下也显得那么耀眼。天一天天的变得更冷,我们脚上的布鞋已经快磨穿了,她要在最冷的冬季把我们的布鞋做好,以至于我们坐在教室里,脚不受严寒之苦。

她每扎一针,都要用戴在中指上的顶针把针尖用力顶出,顶针早已被磨得像那把锄头式的锃亮,粗糙的纹理磨得快没有了。由此针头经常会打滑扎到母亲的手指,手指上已经布满被扎过的痕迹。由于鞋底太厚,每次针尖只能冒出一点点,就像刚发芽的豆芽般的舍不得生长。母亲只好用牙齿咬住针尖,用力地把针全部拉出。光拉出还不行,麻线还要拉紧,为了更紧,麻线要绕在手掌上用力拉,手掌已经被麻线勒出了一条很深的印子,就像母亲额头上深深的皱纹。一双鞋底均匀地布满那一针针一线线。不知断了多少颗针,扎了多少次手指,痛多少次,熬了多少夜才算完工。

鞋底虽完工,但还有鞋帮。母亲去小镇上买了几尺灯芯绒面料,做鞋帮是更细致的活,虽然是手工缝制,但一针一线都是那么均匀细致。终于在寒冬来临前,我们的布鞋被母亲赶制出来了,她给我们穿上,用手反复轻轻地捏捏我们的脚趾,问我们合脚吗?我们都点点头,真的是不大不小,刚刚合适。由于在冬天我的脚经常长冻疮,母亲特意把鞋样稍稍放大了一些,使长满红肿和腐烂冻疮的脚有活动的空间,血液能够循环,也不至于冻疮受到挤压而疼痛。

年尾,已听到新年的炮竹声,那时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穿着母亲做的布鞋反复地在学校的道路上奔跑着,在这片竹林里嬉闹追逐着,厚厚的鞋底已经磨得只看见那张母亲拾起的笋壳。这张笋壳,支撑着我们成长的步伐。到来年秋天时,当裹着翠绿竹子的笋壳落下时,又会看到母亲弯着腰的身影在这片竹林里。

这就是母亲做的布鞋,平凡而朴实,但却是那么的温暖和舒适!

篇3:母亲做的布鞋

母亲做的布鞋_600字

在我衣箱里,有一双黑色圆口布鞋,那是早年我离沪赴京求学时母亲邮寄给我的。因父亲早逝,家庭经济困窘,我家过日子全靠在银行当练习生的姐姐工资维持;为节省开支,一家大小的布鞋都由母亲亲手所做。

母亲做布鞋有一定程序。通常她老人家先找出家中用过的破旧床单撕成碎布片,取少许面粉打成糨糊,用糨糊将碎布片层层重叠粘贴在一起,待贴好的碎布片变硬挺后,她再把按尺寸大小剪成的'纸鞋样剪下来,粘贴在硬挺的碎布片上作为鞋底。

母亲用穿着粗麻线的针一针一针地纳鞋底,直至整个鞋底四周都被针线一一纳过成为所谓“千层底”之后,配上母亲做的黑色圆口鞋面,请弄堂口的鞋匠师傅绱鞋,一双漂亮的布鞋最终做成。回忆上中小学时,每逢下午放学回家,我常见做晚饭的母亲蹲在自家灶台后边添柴火边纳鞋底,灶口的火光映红了满布皱纹的母亲的脸庞,厨房墙壁上映照着母亲双手纳鞋底的频繁动作,一个勤劳妇女的形象就在跳荡的火光中不断映现。

后来我进入京城大学学习,常把忙于家务又忙着纳鞋底的母亲记挂于心,在写给母亲的信中总要劝母亲多多休息,保重身体,可不久接到母亲寄来的布鞋时,母亲在家纳鞋底的情景立即映入我的脑海,令我想到母亲手执鞋底穿针引线的每一个动作。母亲的手指由此生出许多老茧,我从内心领悟到母亲赋予儿女的真诚与爱抚。

我知道,母亲是希望远在异乡的儿子能学有所成,有朝一日在姐姐出嫁后,能支撑起家庭的未来。如今,母亲寄给我的一双圆口黑色布鞋依然保存在我的身边。它时时让我记起失去父亲的家庭当年所经历的穷苦,也象征着一位早已离去的慈母对儿子的关爱。

篇4: 母亲与布鞋散文

母亲与布鞋散文

母亲就要过76岁生日了,我和爱人给母亲买了一双软皮鞋。母亲见到我们到来,非常高兴,赶紧接过我们给她买的礼物。口里不断地埋怨我们:“你们又去花钱买鞋给我穿,我的鞋还没有穿烂,年轻人要注意节约,你们用钱的地方还多。”埋怨归埋怨,母亲还是拿出那双鞋穿在脚上,夸我们买得合适、合脚。母亲说:“现在的鞋子还是没有以前我自己做的布鞋穿得舒服。”这时,勾起了我对母亲辛苦给我们弟兄做布鞋的情景的回忆。

母亲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农村妇女,生下我们弟兄四个,辛勤地养育我们,让我们吃饱穿暖。由于爷爷奶奶去世早,家里所有的活儿都是父母承担。父亲辛勤的耕作,收获粮食,让我们吃饱饭。母亲就用那双巧手给我们做衣、做鞋。母亲晚上忙完家务后,点上煤油灯,在那昏暗的灯光下,一针针一线线给我们做鞋子。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想起,这份温馨仿佛就在昨天。

我还记得,要做布鞋,首先做的是做布壳子。农闲时节的好天气里,母亲先熬好一小锅浆糊,找出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铺盖单、被子芯,用剪刀裁成一片一片。再将一块块边角料儿叠加起来,接着取下门板,用两条高板凳架住门板,糊在上面铺平、铺匀,一层浆糊一层布,啪啪地拍着桌面,把四五层旧布拍得紧紧实实地粘在一起。太阳足,半天的.工夫就晒干了。等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了布壳子。此时,母亲已经累得汗流浃背了。

接下来,母亲从红箱子里面的书里取出大小不一的鞋样纸。有父亲的,有我的,有弟弟的。母亲按照这些大大小小的鞋样,拿出一把大剪刀依照鞋样剪下来。剪好后,母亲先把鞋底边缝好,然后,开始制作鞋面,鞋面一般都是用新布料,里面用旧衣服做内衬,高档的鞋子才用的是灯芯绒面料。为了节约布料,以前的鞋子一般都是上面漏空,布料只包围脚的四周,后来才有了松紧带的布鞋。

年初,母亲就在地里种上槟麻,晒干后做麻绳用。母亲从里屋搬来纺车,将散乱的槟麻条在纺车上编成麻绳,做鞋底用。纺车是个细致活,母亲一手摇车一手牵着麻绳,汇集成一个个麻绳球。汗水从母亲的脸颊流下,滴在我们的心里。

准备得差不多了,母亲取出父亲用竹子编成的针线筐。做鞋子的工具都在里面,锥子、顶针、缝衣针和各种颜色的线卷。母亲坐在屋檐下,阳光穿过瓦缝子照在母亲美丽的脸上。母亲聚精会神地用锥子在鞋底上钻出一个小孔,把针从小孔中穿过去,再用顶针一顶,翻过鞋底,捏住针将麻绳拽出,直到再也拽不动。这时母亲就将麻绳在手上挽两三圈,用力将麻绳拽紧。麻绳磨毛了,她就用嘴唇泯一下。针扎涩了,她就在前额的头发中逛一下,再钝了,就用磨刀石把针磨尖。纳鞋底是一个技巧中带着力气活,往往纳一会鞋底,脸上就会有细密的汗珠渗出来。纳鞋底的针时常刺破母亲的手,白色的鞋底上不时粘有母亲的鲜血,与母亲的汗水融合在鞋底上……

做一双鞋一般需要半个月时间。布鞋做好后,母亲把我叫到跟前,亲自给我穿上崭新的布鞋。看到母亲做布鞋不容易,新鞋都舍不得穿,一般都要等到天气冷了才穿上。平日里,我就赤脚。母亲就骂我,怕地上的荆棘刺穿我们的小脚,强行要求穿上。母亲说:“小娃娃脚嫩,鞋穿烂了,我又给你做。”

就这样母亲一针一线的给我做布鞋,年复一年。每年基本上要做两双。冬日还要在鞋面里加上棉花,做成棉鞋,我们叫它“鸡婆鞋”,穿着非常暖和。母亲做的鞋非常合脚好看、耐穿。有时还要在鞋上做点花样,让同村的小伙伴羡慕得很。母亲说:“国林娃,你要好好读书,等家里有钱了,给你买鞋子穿,考起了学就可以穿皮鞋了”。

穿着母亲做的布鞋,牢记母亲的教诲,我努力学习。1979年,我考上了中专。母亲熬更受夜给我做了两双布鞋,走时塞在我的包里,我泪眼朦胧。校园里,其他同学都穿着胶鞋或者买来的运动鞋,而我就穿母亲做的布鞋。城里的同学嘲笑我,说我土气,我却不以为然,并很自豪地告诉他们,这是我母亲亲手做的。

后来,经济条件慢慢好起来了,也就不做布鞋了。但是母亲的针线、钻针、顶针等做鞋工具都还保存在那老屋的红柜子里面。母亲回老家就要拿出来看看,幸福的回忆写在母亲长满皱纹的脸上。

看到如今的母亲手上布满双茧,额头上布满皱纹,满头的银发,明白了布鞋多么来之不易,感叹母亲养育我们的艰辛。一双双布鞋凝聚了母亲多少精力和汗水,熬坏了母亲曾经明亮的眼睛,花白了母亲多少的头发。

如今穿着皮鞋的我,却时常想起母亲在煤油灯下辛苦给我做的布鞋。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走过了几十年的人生之路,趟过了多少生活的坎坷。一路走来,满满的都是温暖和幸福与我相随。

二一六年七月二十日

篇5:母亲的布鞋的散文

母亲的布鞋的散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今,在大都市里再很难见到有人穿布鞋了。而我却是例外,虽然在外奔波多年,可上班时,我却依然喜欢穿那轻巧舒适的布鞋,那平底轻盈的布鞋穿着总感到比那带跟且邦硬的皮鞋舒坦。也许这是小时候穿惯了布鞋的缘故吧!提起布鞋,我就不由得会想到母亲。每次出门,她老人家总少不了一番拾掇,大包小包的给你收拾停当——其中总少不了要装几双布鞋。她边装边说:“亮娃子,我给包里装了几双鞋,棉的单的都有,到那边了你就随着季节换着穿……”听着母亲细心周到的嘱咐和看到她那依依不舍饱经沧桑的核桃皮脸,我就会说:“装那干啥呀?人家城里人都时兴穿皮鞋的,穿那鞋太土气,人家会笑话的。”“笑话啥哩?我穿了一辈子布鞋了,也没人笑,跟你大结婚时都穿的是这鞋哩。到现在我还不穿的是布鞋?”母亲把脚朝前一蹬,指着她脚上糊着泥巴的布鞋满脸不悦地说。我知道那是母亲用时间和心血换来的杰作,如果拒绝她一定会不开心,也就不忍心伤了她的一片苦心,只好欣然笑纳。

记得小时候,每每到了冬天,田里就没什么农活了,这也正是庄稼人最清闲的季节。这时候,爱劳动的母亲却总是闲不住,她不像别的婆姨女子没事就坐在一起拉闲话、侃大山。而母亲总是忙里偷闲捣鼓她那最拿手的针线活——做布鞋。布鞋看似简单,可做起来就麻烦了,剪鞋样、糊布壳、拧绳子、纳鞋底……从鞋面到鞋底要经过许多道工序,可母亲做起鞋来却不厌其烦,每完成一道工序都像是在制作一件工艺品一样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往往一个冬天做出的布鞋可供一大家人穿上一年。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农村还没有通电。白天,母亲要去生产队上工;夜里,母亲时常就点了煤油灯孤灯夜战——为我们做鞋。由于灯光微弱,母亲就用一根细铁丝把煤油灯吊在眼前。只见长期被灯焰熏黑的墙壁上,两只胳膊影儿来回一收一放,那动作像是拉二胡般一来一回发出有节奏的“咝——咝”的声音。那是母亲在纳鞋底……尽管灯光是那样的'微弱,可母亲纳出的鞋却是那样的平整、结实。那厚厚的鞋底上,密密麻麻地排满一溜溜的绳痕。横看竖看都是那样的齐整。有时,偶尔地还会听到母亲唏溜一声呻吟,那准是母亲不小心一针穿过鞋底时针尖刺在了手指上。

小时候,每当穿着母亲做的新布鞋,我走起路来也浑身是劲。村里的大人见我穿了新布鞋总会扳着我的脚前后左右看半天,她们并不是看上我的脚,而是在看我脚上的花布鞋,想趁此偷经学艺。而且还会发出啧啧的赞叹!每每此刻,我都会为自己有一位心灵手巧的母亲而感到自豪。我就会情不自禁地哼起在学校里老师教我们的:“……最爱穿的鞋是妈妈那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的那首《中国娃》。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而今的电灯时代,即使是乡下人,但为了省事,大都买鞋来穿。当然,也有许多持家年轻的妇道人想穿布鞋却不会做。母亲却不同,闲暇之余,即便是坐在电视机旁,总也忘不了手上要拿只鞋底来纳。比起原先在煤油灯下摸黑好了几倍,这让许多乡下的年轻女子婆姨羡慕不已,纷纷来向母亲请教取经。

前不久,国庆厂里放假,我回家探了次亲。想想父母常年在家操劳挺辛苦的,顺便为二老分别买了双锃亮的高跟皮鞋。

让母亲穿,她却说什么也不恳。说:“我才不穿呢!你这鞋要我下地干活的话一下子就给你糊成泥疙瘩了……你买这鞋多钱一双?”

“120块。”我说。

母亲一怔:“一双120?”

“嗯”

“你真是的,花那冤枉钱干啥呀?我没事在家做了一蛇皮袋子的鞋,要几年都穿不完哩。120块?那要灌10多斤油呢!我和你爸足可以吃两个月……”听母亲这么一说,我就没好气地说:“买就买了,你就不能赶集时穿上潇洒一下,真是老土一辈子?”

只见母亲边唠叨边从那个大红木箱子里拿出一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子来。笑吟吟地说:“看,我做这鞋漂亮吧?你还要买那么贵的皮鞋。”母亲边说边把她做的布鞋像是搞展览一样摆了开来。有带孔的凉布鞋,有絮了棉花的窝窝;有绑带面的,也有松紧面的。只见大小各异,五颜六色的花布鞋摆满了一床,简直让我眼花缭乱。

其中有几款小孩的鞋子让我纳闷,家里没有那么小的孩子呀?我拿起其中几双绣了狮子、老虎花纹鞋面的小鞋子疑惑不解地问母亲:“妈,这鞋子是给谁做的呀?”母亲诡秘地一笑,用手指神秘兮兮地点了一下我的额头:“傻小子,孙子的呗!”哦,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母亲盼孙心切,现在就为即将出世的孙孙做好了花布鞋。看着那摆满一床花花绿绿的布鞋,耳畔不时地传来母亲亲切的话语:“这是1岁穿的……这是上学穿的……”不知怎么的,此时,我没听清母亲都唠叨了些什么?只感到眼睛瞬间便热辣辣的,似乎有一种东西在向外喷涌……

篇6:布鞋经典散文

布鞋经典散文

在小学四年级之前,我从没穿过从市场买过的鞋,那时总在想,母亲什么时候不再做布鞋了,我就会像其他孩子一样穿上色彩斑斓的运动鞋。

每年夏天,母亲从地里砍麻,每次砍麻的时候,母亲总会说,但愿麻里不会有蛇。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总想,不种麻不就完了吗?每年这么弄来弄去烦不烦。

每年秋天,母亲总会准备好棕叶,把它细细洗过,轻轻刷过,然后晾在壁子上。每当我放学回家的时候,看见棕灰色的棕叶总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反感,为什么古铜色的壁子要粘满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每年冬天,母亲就会坐在火盆旁,戴一个顶针,对着鞋底扎一针,然后就用针在脑袋上挠两下。每当我看见鞋底还有大片的白白的面积,我就会问母亲鞋底什么时候才能扎好,母亲总是那几个字,快了快了。

母亲从娘家没带什么过来,奇怪的是带了几本小学课本,母亲上过一年学,却不认得字,我问母亲学是怎么上的,母亲笑着说“傻呗”。

母亲带来的课本在我到三年级的时候才见到,有些发黄,里面夹着的很多鞋底与鞋面的模纸,我问母亲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母亲说是外婆在过世前留给姨妈的,后姨妈给了她。

母亲每两年给我做两双鞋,我那时总期望鞋快些破,但母亲做的鞋实在太结实,三年内能穿破就是奇迹。而且母亲给我做的鞋面永远是蓝色,我问母亲为什么不能给我做双黑色的,她总是不回答。

做鞋的工序很多,一只鞋底就会刷上几十道的浆,后来到高中才知道所谓的千底鞋就是母亲做出的那样的'鞋,是一针一针地扎出来的。但当时看见母亲扎鞋底实在是一件不耐烦的事。

四年级过后,母亲再也没给我做鞋了,我也懒得去问,反正穿上从市场买回的鞋,感觉心里有些平衡,久而久之就习惯了。

等到大学的时候,母亲在我临走前,从挑箱里拿出一双棉鞋,黑色的面,她说沈阳太冷,带上它,用得上时就穿,用不上就算了。其实母亲并不知道沈阳在何方,也不知道那地方冷还是不冷。

我在沈阳的第一个冬天没敢穿上它,怕太土,就那么地塞在柜子里。第二个冬天,突然感觉身体有些抵不上上年,就拿出母亲做的棉鞋,我躲着把它穿上,正合适还很温暖。我当时想,这双鞋是母亲何时做的,为何这么合脚?

大学毕业的那年,正好看见母亲晒她的挑箱,我好奇地一看,里面有很多双小孩子的鞋,大多数是皮的。我问母亲这些鞋是谁的,母亲说是我两岁前穿的,我感觉有些不相信眼前所见,问母亲为什么还保留这些,她说,等你儿子出来了就能派上用场。我冷笑了两声。

去年回家,母亲订被子,我见她拿着针和线穿了半天还是穿不进,我接过来,十秒不到就搞掂,母亲说年轻就是好呀!

晚上与母亲坐在火盆旁闲扯,我问母亲为什么不再做鞋了,母亲说爸不让种麻了,我说家里不是还有一大捆吗?母亲说扎不动鞋底了,我抬头看了看母亲的头,已是银丝丛生。

篇7:布鞋散文

布鞋散文

一双老北京布鞋让我的思绪回到了久远的记忆里。

我小的时候,母亲还很年轻。她像大多数农村的大姑娘一样有着一条长长的辫子,走起路来一甩一甩的,做起农活来又灵活又好看。母亲的手很巧,七邻八舍的都夸她茶饭好,针线也好。

我们姐弟仨小时候穿的最多的是母亲亲手做的布鞋。布鞋穿在脚下,软绵绵的,很舒服,还不怕硌脚。那时候,母亲做的布鞋穿在家中七口人的脚上。

做布鞋最重要的是纳鞋底。布鞋的鞋底也叫千层底,因为鞋底是用很多层布纳起来的。纳底先要袼褙,这时,我就可以帮上忙了。

农村里虽忙,但一年四季下来总有几天清闲的日子。农闲时,找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就可以袼褙了。这样的日子大抵是在春季或秋季,因为这两个季节的太阳都不甚强烈,袼出来的禙柔软耐穿。早饭后,母亲忙着翻箱倒柜的找她一段时间来收藏的旧布,我们姐弟几个就将装粮食的小仓贵盖子搬到太阳底下,洗刷干净。奶奶用一把细筛筛一些细细的玉米面,在火上制作成黏稠适宜的浆糊。这样的浆糊比小麦面的好多了。这时候,母亲也把选好的布搬到院子里去。这些布大部分都是自家穿旧了的衣服,也有一些是邻居送的,母亲把布洗干净了收拾在家里,现在就派上用场了。布以棉布为上,若有旧床单是最好的。我们帮着母亲把浆糊均匀的涂在木板上,母亲把裁剪好的布料整齐的铺在浆糊上,碾平。一层铺满后就铺第二层,如此三到五层就可以了。木板在温和的.太阳下晒上一两天,等内里的浆糊干了,禙就袼好了。这时,母亲会把整张禙从木板上撕下来,存放在比较干燥的地方,等到秋里或农闲时做鞋子。

纳底很需要力气,费胳膊又费手。母亲会比着我们脚的大小剪好鞋样,然后把鞋样缀在前两天再次晾晒的禙上,依样剪好实物。纳底也很费时,一双鞋底需要整整的好几天的时间,而母亲断断续续的耗时更多。入秋后,母亲一有时间就纳底,那时,她还要给我们织毛衣。在不能下地干活的下雨天,或者是晚上,甚至是农忙时歇闲的时候,母亲的手总停不下来。

父亲在外打工,每年都在年末才回家。我的胆子小,每晚就和母亲一起睡。冬天的晚上很冷,但母亲的屋子里却很暖和,一盆烧得很旺的炭火驱走了冬夜里的寒冷。两个姐姐早已在隔壁屋子沉沉睡去。母亲就在灯下的火盆边纳着鞋底,我穿着往年的旧布鞋,坐在火边陪着母亲,手里翻看着一本泛黄的《一千零一夜》。很多个夜晚,我就和母亲这样度过,很少有话语,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呼呼的寒风和簌簌的落雪声被一道塑料窗帘挡在屋外,这一挡,就是两个天地。盆子里的炭火断断续续的发出“噼啪”的声响,有时还能听到母亲的钢针在顶针上崩断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的揪心。每到这时,母亲总会小声抱怨针的质量太差。母亲啊,这哪里是针的质量不好,就是再好的钢针也经不起您日日夜夜的使用啊!

有时候晚了,我坚持不下去了,就对母亲说:“妈,睡觉了。”母亲总会抬起头来,温和地道:“我还不瞌睡,你先睡吧。”这时,她会暂时放下手上的针线,帮我盖好背角。有一晚,我在书中看到蓝胡子的故事,讲的是一个长着蓝胡子的男人,取了好几任妻子,每一个妻子都被他杀死后藏在黑屋子里。黑屋子的门锁着,蓝胡子也不把钥匙藏起来,但只要打开这道门后钥匙上就会沾上血,怎么也擦不掉,他就会发现有人打开门了。他的好几个妻子都因为发现这个秘密被杀害。这时我心里就会凉飕飕的,觉得蓝胡子太诡异了,但抬头看到正聚精会神纳鞋底的母亲,心又安宁了。

后来,我慢慢长大,母亲却一天天老去,身体也越来越差。高中时,母亲给我做了最后一双布鞋,那以后,母亲的右胳膊就因病使不上劲来,再也纳不了厚厚的鞋底了。想来,我最后穿母亲亲手做的布鞋距今已经六七个年头了。农村的孩子,穿着布鞋行走在形形色色的运动鞋之中,我却从未自卑过。我很爱惜自己的布鞋,下雨时,我就呆在教室不出去吃饭,因为布鞋底打湿后容易腐烂。记得那时班上换了一个新来的语文老师,也是农村的孩子,穿着很朴素,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他上课也穿着一双布鞋,和母亲做得一样。也许是因为同为农村人的朴实,也许是都喜欢穿布鞋的缘故,我们成了谈得上心的朋友。他曾拉着我的手诉说人生的不易,告诉我农村的孩子早当家;我也常找他谈理想,诉苦恼。现在想起那位老师,心理还是满满的感激和亲切。

这以后,母亲也还做鞋,在市场上买加工好的泡沫底,却再也不是一针一线纳起的千层底了。

现在,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年轻时那一根乌黑的辫子早已成了夹杂着银丝的短发。穿着动辄好几百块钱的运动鞋,我还时常想起母亲亲手做的布鞋。每一次,眼前便一阵模糊。这恩情,怕是永远难以报答了。

是啊,做儿女的,就算给母亲买再好的鞋子,也比不上一双布鞋的温情。

母亲从未带过戒指。那枚陪着她大半辈子被磨的蹭亮的顶针就是她的戒指。

篇8:布鞋·母亲作文

年轻的朋友阿斐是一名出色的律师,她在工作上的拼搏劲儿,无人能及。看她现在争分夺秒全力以赴的超级勤奋,看她今日出类拔萃备受赞赏的表现,没有人知道,她曾经是一个让老师灰心、使父母痛心的孩子,一个迷失的孩子。

父母在熟食中心经营一个小摊位,早出晚归。身为独生女的她,是父母心中一抹璀璨的亮光。父母经济并不宽裕,可是,在生活里,她要啥有啥,穿得好、吃得好、过得好,风和雨,随呼随到。

阿斐有着一双明亮的眸子,遗憾的是,她患上了“有眼无珠”的“失明症”——她看不到父亲的手被菜刀切割而留下的深浅疤痕,她也看不到母亲的手被洗碗液腐蚀而留下的斑驳淤痕。她的眼睛,定格在五光十色的网络上。她通宵达旦地上网,玩玩玩、玩玩玩,玩出了一身的疲惫,玩出了一颗涣散的心。她迟到、旷课、怠于学习、不交作业。老师疾言厉色地训她,父母温言软语地劝她。然而,老师硬如石头的语言投落在她心湖上,泛起了几圈微不足道的小涟漪,乍起乍灭;父母软似棉花的话语进入她耳中,化成了两股无关痛痒的轻风,风过无痕。

那天,学校举行家长日,满身油腻的母亲匆匆赶到学校。老师的投诉,化成了尖利的刀子,把母亲脸上的笑容全都刮走了;赤裸裸地留下的,是被刮伤后的疼痛,是坑坑洼洼的失望。在回家的路上,母亲紧抿着嘴,脸上长出了许多荊棘,尖尖的刺,闪着阴冷的光。

阿斐怎么也想不到,一向温柔如猫的母亲,在迈入家门后,竟变成了一头虎,一头她前所未见的猛虎。只见她蹲下身来,快速地脱了那双黑色的布鞋,顺手抄起其中一只布鞋,劈头盖脸便朝她打过去,一下一下地打,毫不留情地打,啪啪啪、啪啪啪。阿斐没有闪避,任挥飞如雨的鞋子在她头上脸上留痕留印。

之后,母亲抛下鞋子,疾步走入房间,由始到终没说一句话。她佝偻的背影,灰蒙蒙的,像秋天一棵枝秃叶落的树。痛极惊极的阿斐,明明有着汹涌澎湃的泪,却一滴也流不出来。她呆呆地看着那只六亲不认地“耀武扬威”的布鞋,看着看着,浑浑噩噩的脑子,骤然响起雷声,闪过电光。

啊,母亲的鞋子。

此刻,这双黑色的布鞋,一只面朝上,一只面朝下,旧,而且破。鞋面和鞋底,已“劳燕分飞”了,丑恶不堪地咧开了口。原本个性分明的黑色,因为多次的洗涤,已变成了暧昧不明的灰色。其中一只布鞋,鞋底还破了一个洞,像一颗冷看世情的眼珠。

母亲由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然而,此刻,许许多多的话,却从那双咧开着口的布鞋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阿斐沉滞的目光由那双残破的布鞋慢慢地移到了自己的脚上。她穿着的,是一双名牌运动鞋,189元。那回,在百货公司,她说她要,母亲把鞋子捧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然后,说:“好鞋,好鞋呀,耐穿。”就去柜台付钱了,没有任何阻挠的冗言赘语。

现在,母亲这双残破的布鞋,张着口,对她说话。她听着听着,突然缩着肩膀,抖抖索索地哭了起来,在满室荧荧的灯火中,在满屋沉沉的寂静里,她愈哭愈大声,哭声把原本凝固成团的空气也击碎了。就在这时,一双柔软的手臂,温暖地揽住了她的肩膀。

现在,每当有人和阿斐谈起她的奋斗历程,阿斐总不忘和别人说起这一双布鞋的故事……

乡愁里的年味心情散文

故乡的原风景随笔散文

流年里我想做你的雪莲散文

乡愁经典抒情散文

母爱如阳光高一作文

布鞋散文

童年的老布鞋散文

老布鞋散文

布鞋情结的散文

母亲与地图散文

母亲做的布鞋高一散文
《母亲做的布鞋高一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母亲做的布鞋高一散文(集锦8篇)】相关文章:

母亲与病的散文2022-09-17

丁立梅读后感2023-06-24

死于一双洁白的手散文2022-05-08

难忘的快乐时光散文2024-02-22

母亲的鞋样散文2023-04-26

生死关头的母爱经典散文2022-11-21

布鞋阅读答案2022-10-31

青尘子散文2022-05-16

三双鞋的故事作文2022-08-25

时光深处的浅念情感散文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