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价值评价过程的阐释

时间:2022-11-08 08:49:1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对价值评价过程的阐释(精选6篇)由网友“粑粑镁铝”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对价值评价过程的阐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价值评价过程的阐释

篇1:对价值评价过程的阐释

对价值评价过程的阐释

本文重点是在哲学层面上对评价过程作动态考察.从这一新视域出发,一个具体的评价过程是在评价目的的'统率下,运用评价标准,并与参照客体相比较,对价值客体进行评估,最后做出价值判断.

作 者:秦越存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23(7) 分类号:B018 关键词:评价标准   价值主体   需要   价值判断  

篇2:价值生成过程初探

价值生成过程初探

“如何是”是对价值的`追问方式,“是什么”是对事实的追问方式,二者的差异深深植根于未来与过去的人学差异之中.价值指向未来.在价值哲学研究中,绝不能囿于实然世界的狭隘视域,而应以可能世界空间为其广阔视域,并以此引入应然世界范畴.应然世界基于但高于实然世界,当人们通过实际行动从实然世界迈向应然世界时,价值也就由此生成了.

作 者:曹飞 Cao Fei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哲学部,西安,710061 刊 名:理论导刊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GUIDE 年,卷(期): “”(3) 分类号:B01 关键词:实然世界   可能世界   应然世界   价值生成过程  

篇3:古代文学文化价值的当代阐释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它经历了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以其辉煌的成就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部分,在300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发展中,诗、词、歌、赋、散文、戏剧和小说等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小说;从孔孟、老庄到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再到罗贯中、曹雪芹等,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和这些卓尔不群、精神伟岸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深刻而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的自强不息、贵和尚中、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及其博大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及诚挚浓郁的至爱亲情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同层面指明了奋斗的方向。

三个层面的内容或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学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一、自强不息、贵和尚中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源泉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之一,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总原则,千百年来是中国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概括和体现。

孔子较早的认识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重要性而且有诸多的论述。

他说:“刚毅木讷近仁”“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的弟子曾子曾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强调知识分子要有担当道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这些正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文明以健,中正而就,君子正也”。

《易传》把刚健作为一种品质,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强调中正,即不妄行,不走极端,坚持原则。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历时两千多年来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强烈的激励作用。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段有名的记载反映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的斗志和刚毅不屈的坚强意志。

这些精神就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精神源泉,也是构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不竭动力。

贵和尚中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之一。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和谐思想进行探讨的思想家是西周末年的史伯。

他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孔子继承了这种重和去同的思想,主张“礼之用,和为贵”。

这种价值取向肯定事物存在的多样性,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

这种贵和尚同的观念使中国人民能够正确处理和周边国家及世界各国的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二、天人合一、允执厥中、隆礼重法是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和谐社会的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在古代多指人通过行善,进而知性、知天,“参天地之化育”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交融互通,达到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

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同时他认为人对自然可以“制天命而用之”[3]289,但他又说“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的.和谐统一,进而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从而实现人完满和谐的精神追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化解今天由于无限制的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的矛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中,既有为所欲为的权力又有不损害自然、社会、他人的责任义务。

唯其如此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才能达到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指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

子程曰:“不偏之谓中,中者,天下之正道。

”一个人如果能守护善性,言行不偏不倚,就会保持公心,体现公正。

隆礼重法是荀子把孔孟的礼发展到一种规则层面,在重礼的同时提出了法治。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礼者,所以正身也”[3]246。

“法者,治之端也”。

荀子主张要把礼乐教化与法制刑相接合。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荀子一方面注重道德建设,发挥“礼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法制建设,强化“法度”的职能。

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的思想对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健全人格的手段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努力方向。

爱国是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信念。

从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上》),再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他们心系天下苍生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而努力奋斗。

特别是宋代,随着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爱国主义成为这一时代创作的主旋律。

“精忠报国”的岳飞在《满江红》中吟出了“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喜论恢复”的陆游在《诉衷情》中道出“胡未灭,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以英雄自许的辛弃疾在《破阵子》发出。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舍生取义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些诗句成为体现这一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这些用热血和生命谱写成的诗句,悲怆激奋,大义凛然,洋溢着浓郁深沉的爱国情怀,激励起中华儿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华美德是在性善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强调发挥自主自律的精神,特别重视诚信的品德。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既是天道的根本,也是人道的根本。

以诚为基础,形成了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多种相关的品德。

如以诚待人,忠诚于事业等。

“信”与“诚”含义相通。

《说文解字》云:“信,诚也,从人言。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的基本要求是言行一致。

所以孔子强调:“言必信,行必果。

只有具备了诚信的品德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即“朋友有信”。

仁爱孝悌是中华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这种道德标准在古代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得到普遍的奉行,如《读经•蓼莪》、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等,其浓烈的家族亲情对维持家族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是忠恕之道,其核心是以诚待人,推已及人。

即“夫仁者,已欲立则立人,已欲达则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忠恕的道德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宽广胸怀及和友善的社会风尚。

中国古代文学以最完美的形式保存了中国古人的历史,虽然过去的一切学问都可称为历史,但中国古代文学是宏大、真实而又深刻动人的中国古代人生的历史,只有在古代文学中才能看到古人的生活图景,感受到古人心灵的律动,

从而有可能在根本上续接中华文化的传统。

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是和“古代不朽心灵的对话,是和无数个不朽心灵构成的历史传统对话,对话的过程是还原,更是创新,是‘我注六经’,同时也是‘六经注我’”,完成这个过程的中介是中国古代文学,“经由作品,

从感动过古人的美和古人所获的感动中获得新的感动,从启迪过古人的思想和古人所受的启迪中获得新的思想”①。

他们的这种感动和思想启迪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动力,获得这种感动和思想启迪的过程即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

今天,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形势下,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普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研读和学习无疑对人性和个体人格精神的不断完善有重要的意义,这种人性和人格精神放大而形成公正和谐的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篇4:对价值观基础的阐释

对价值观基础的阐释

论文突破了对价值观基础的传统释义,阐释了价值观的深层基础、现实基础以及价值观基础中的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社会生产方式是价值观的最深层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了价值观的性质,它们的变化是价值观发生变化的根本动因.价值观是文明社会的产物,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组成的社会文明是价值观的`现实基础.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文明之中,包含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它们赋予价值观以历史和文化特征,因而是价值观基础中的重要内容.

作 者:陈宪章 宁玉民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刊 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YOUTH COLLEGE FOR POLITICAL SCIENCES 年,卷(期): 11(4) 分类号:B82 关键词:价值观   基础   生产方式   社会文明  

篇5:《史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阅读及答案

文学经典的重构指的是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和实用。因此,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把现有的经典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从而接纳被历史确认了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通过重构,文学经典才能与历史同步,文学经典的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文学经典的质量才会得到保障。事实上,重构最大的作用在于增补和删除,增补主要针对现在而言,即把现在被视为经典的作品补充进去。删除主要针对过去而言,即把过去误认为是经典的作品从经典书目中清除出去。因此,这一重构的过程也是文学经典化的过程。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文学经典书目实际上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

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布鲁姆认为,作家及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陌生性。他说: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文学都具有经典性。原创性对于文学经典是重要的,但是我们无法据此解释那些大量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同样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例如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它们的陌生化特点往往让阅读它们的人爱不释手,但是它们却不能成为经典。这就是说,布鲁姆提出的原创性标志的陌生性,难以成为文学作品经典化的标准。布鲁姆接着又提出另一个标准: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又一标志。但是,无论是陌生性还是神性和人性的爱恨纠葛,都难以成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文学经典化的标准。

当我们从起源上对文学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古今中外发现的最早文本,都与记载宗教祭祀仪式的活动有关。在那些古老的极其简略的文字记载中,如我国殷商时代刘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就包含内容丰富的故事文本。这些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就是文学的最早的源头。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就是教诲,并为其他人或后来者提供范倒,建立规范,让后来者有倒可援,有法可依,形成体制。一直到后来,文学始终保持着这一基本功用,如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莎士比亚的作品,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都显示出文学教诲的本质特点。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产生的目的就在于伦理表达的需要,文学的功能就是教诲,而文学的审美功能则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为教诲功能服务的。文学缺失了教诲动能,即伦理价值,文学的审美价值则无法存在。文学价值的大小在于其所发挥的教诲功能的大小。作为文学经典,其教诲的功能都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反之,文学就难以成为经典。这就是说,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只是伦理价值的一种延伸,或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因此,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

篇6:《史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阅读及答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其更完善和实用,就是文学经典的重构。.

B..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推翻经典,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接纳被历史确认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

C.针对现在或过去,对经典书目进行增删,文学经典就可以与历史同步,其书目就可以变得完备和可靠,其质量就可以得到保障。

D..文学经典书目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因为文学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

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布鲁姆认为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的`文学作品都是经典。但是对于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 典的原因,人们各有看法,没有定论。

B.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这些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却不能成为经典,因此,文学经典作品不必具有原创性。

C.布鲁姆认为,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成为经典的标志,但是作者认为,对此文学经典化的标准,大家难以共同接受。

D.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这是从文学起源上对文学 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最早的源头是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是教诲,这是从文学的源头上探寻文学经典的特性。

B.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这些作品形式、内容各异,但都具有教诲的本质特点。

C.文学的审美功能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作品教诲功能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大。

D.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发挥教诲的功能越大,其价值就越大,无法体现教诲功能的作品难以成为经典。

参考答案:

1.C(原文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B(文学经典作品不必具有原创性错,原文为原创性对于文学经典是重要的;另外,强加因果)

3.C(作品教诲功能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大于文无据)

写作的英语

英语写作范文

用文学理论分析作品

“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动力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报告

文学批评写作范文

探视阐释学角度下翻译中“解读”的教学论文

英语作文的写作

高考历史复习方法:历史观点论证评价题应考策略

对儿童交往的具体意义分析的论文

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幼儿园教师)

对价值评价过程的阐释
《对价值评价过程的阐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对价值评价过程的阐释(精选6篇)】相关文章:

浅谈舒曼文化合流理论的反思与建构2022-05-16

英语招聘写作范文2022-12-13

高三历史复习技巧方法2023-01-09

历史初中题型答题2022-05-07

杜诗中的儒家思想研究的文献分析论文2022-11-20

沈从文的文化意图2023-10-25

高考考试大纲新变动2024-04-16

新教师岗前培训心得体会2023-01-15

实习期间真实体验质性的研究毕业论文2023-01-18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叙事2022-05-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