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经济的价值形态

时间:2023-01-06 07:49:2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解读新经济的价值形态(合集10篇)由网友“计时器故障”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解读新经济的价值形态,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解读新经济的价值形态

篇1:解读新经济的价值形态

解读新经济的价值形态

新经济的兴起,对人类最大的影响可能是使人们对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对网络经济顶礼膜拜,到对传统产业的轻视;从对注意力经济狂热的追捧,到传统经济理论的怀疑;从对智力资本的高度认可,到对传统劳动价值的平视……人们在高新技术企业和网络企业那几乎高得离谱、几乎无法用传统价值评估理论评估的市场价值面前,对于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价值和价值形态有了新的认识。虽然由于美国经济在以来陷入低迷而使“新经济”受到了怀疑,但新经济的精髓却在经济生活中扎下了根,其独特的价值观念理应受到重视。

新经济鼓励超越竞争战略,从而大大加速了价值创新的进程,扩大了人类对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范围

在新经济时代,一方面,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狭义产品更加丰富,而且性能价格比更加合理;另一方面,计算机、手机、音像设备等许多超生存需要的高科技产品,被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发出来,并快步走入平常百姓家。新经济时代是一个赶超的时代,不仅仅是规模发展的速度,更重要的是价值创新的速度和塑造竞争优势的速度被提到相当的高度,超越竞争战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超越竞争战略最大的特点在于自强而不是攻敌之弱,其核心在于价值创新,即用创新来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最终遥遥领先,获得价值垄断,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在超越竞争战略的指引下,顾客价值创新理念被发掘出来并为大器的企业所采用。价值创新理论认为:被动地、单纯地满足顾客的现实需要是平庸者所为,挖掘顾客的潜在需要即引导和创造顾客需要才是智者所为。因为受自身知识水平等很多因素限制,很多情况下,顾客往往并没有将自己需求什么弄得很清楚,而倚仗于市场引导。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满足顾客需要,创造、引导顾客需要,企业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并最终获得持续成功。新经济无疑充分给人以这种感觉,其以十倍数的速度创造出新的事物,并以合理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使人类越来越充分地享受物质文明;其所赋予企业的新理念则是不断的去发现新的利润区,发掘传统视野下被忽视的价值。

新经济以网络经济的形式,开拓了广阔的虚拟空间和虚拟产品,强化了人们对虚拟价格和虚拟价值的认识

新经济以网络为媒介,开拓了一个虚拟的电子空间,这与当年人类发明蒸汽机、发现电和化学分子原子一样,都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革命性的进步。网络经济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其正在弥补实物经济的不足,节省实物资源,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给人类带来超额福利。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人们创造出富有想象力的虚拟产品,为人类带来极为丰富的价值附加,而且现实世界的几乎所有都可以在虚拟世界里找到映射,从而无限地增大了价值范畴。

新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网络与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其价值也具有极大的虚拟性。对于新经济产品,当市场对它的需求无限大时,其价格可以无限高;而当市场一旦背离它时,其价值等于零,比如软件。由此可以看出,虚拟产品的价格弹性非常大,其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网络股在~的表现可以充分说明这个特点:当需求旺盛时,网络股的股价甚至高到难以用传统的财务评价方法和价值评估模型来说明,而当人们对其信心不足,需求减少时,纳斯达克指数则一路下滑。

新经济让智力资本得到解放获得其应用的地位,并通过高智力劳动超强地释放能量

新经济时代,知识价值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甚至占了主要份额,比如,由克隆技术或者基因工程创造的生物产品价值中,生物科学劳动创造的部分越来越多,人类的智力成分也越来越多。创制产品和服务的劳动可分解为三个层次:高智力劳动、一般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高智力劳动最大特点是其创造性,而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不必然具有这种特性,其更多的表现为对高智力劳动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复制和加工劳动,这类劳动的消耗所形成的价值表现为对科研开发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附加。在新经济时代,价值的创造将越来越依赖于高智力劳动,而体力劳动形成的价值比重必然越来越低。而知识含量越多,产品价值就越高;知识难度越大,产品越难仿造,竞争力越持久,产品价值越来越依赖于相应的知识投入。

与此相对应,如今智力资本被提高相当的高度。知识被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被认识,直接导致了高知识含量的企业的市场价值远远高于其账面价值,其间的巨大差额,即我们所谓的“隐藏价值”,被瑞典的斯堪的亚(Sk and ia)公司发布的世界上第一份公开的“智力资本年度报告”界定为企业的智力资本。这份报告将智力资本明确界定为企业价值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突破了传统财务报告的局限,被称为从工业经济时代转变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里程碑。正如3前资本和能源取代土地和劳动力一样,独立于财务资本又可以转化为财务资本的非物质形态的智力资本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而成为企业财富的主要源泉。也就是说,智力资本逐渐取代财务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并逐渐控制和支配财务资本。

新经济树立了信心经济的典范,观念价值渐占上风,无形资产成为价值构成的主要因素

由于在新经济时代,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以信息或知识构成,因而新经济的价值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认识相联系,并以人们认识程度为价值标准。这将以前对于古董的'价值认识无以复加地普遍运用。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几何,相当程度上在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因此,新经济产品和服务内含许多观念价值。在实物经济时代,许多商品中也包含观念价值,但到了新经济时代,观念价值更占了上风。经济运行的基础越来越建立在人们的信心之上,因为在证券市场上对于一个企业股票的评价,是建立在对这个企业未来获利能力的预期基础上的,当人们信心不足时,即使企业运行情况良好,股价也有可能被低估。

在此基础上,以人力资本类无形资产和品牌为代表的无形资产正成为企业价值构成的主要因素。其实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同一个概念,智力资本可以被认为是对无形资产本源的一种认识。如果说,智力资本还有待理论界统一认识的话,无形资产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则已为各界所公认。在经济虚拟化的趋势下,经济的无形成分日益增大,有形成分相对缩小,这使得理论界把当今的财富价值比喻为“倒金字塔”,依次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顾客资本等各种无形资产》有价证券(如股票)等各种金融资产》商品和真实的服务贸易》物质产品固定资产。

新经济使核心竞争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成为企业价值的源泉,它以其异质性表现为极强的价值优越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加优秀。如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占据了世界PC机操作系统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国际商界称为“商界怪物”的日本任天堂,其直接成本竟只占其销售额的0.8%,也就是说该公司竟有99.2%的销售毛利率,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这促使企业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确立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企业发展战略意图,并在其指导下构建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同时紧紧围绕着企业价值链来实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围绕企业价值目标进行企业流程再造,从而保证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篇2:解读新经济的价值形态

解读新经济的价值形态

新经济的兴起,对人类最大的影响可能是使人们对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对网络经济顶礼膜拜,到对传统产业的轻视;从对注意力经济狂热的追捧,到传统经济理论的怀疑;从对智力资本的高度认可,到对传统劳动价值的平视……人们在高新技术企业和网络企业那几乎高得离谱、几乎无法用传统价值评估理论评估的市场价值面前,对于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价值和价值形态有了新的认识。虽然由于美国经济在年以来陷入低迷而使“新经济”受到了怀疑,但新经济的精髓却在经济生活中扎下了根,其独特的价值观念理应受到重视。

新经济鼓励超越竞争战略,从而大大加速了价值创新的进程,扩大了人类对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范围

在新经济时代,一方面,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狭义产品更加丰富,而且性能价格比更加合理;另一方面,计算机、手机、音像设备等许多超生存需要的高科技产品,被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发出来,并快步走入平常百姓家。新经济时代是一个赶超的时代,不仅仅是规模发展的速度,更重要的是价值创新的速度和塑造竞争优势的速度被提到相当的高度,超越竞争战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超越竞争战略最大的特点在于自强而不是攻敌之弱,其核心在于价值创新,即用创新来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最终遥遥领先,获得价值垄断,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在超越竞争战略的`指引下,顾客价值创新理念被发掘出来并为大器的企业所采用。价值创新理论认为:被动地、单纯地满足顾客的现实需要是平庸者所为,挖掘顾客的潜在需要即引导和创造顾客需要才是智者所为。因为受自身知识水平等很多因素限制,很多情况下,顾客往往并没有将自己需求什么弄得很清楚,而倚仗于市场引导。也就是说,只有不断地满足顾客需要,创造、引导顾客需要,企业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并最终获得持续成功。新经济无疑充分给人以这种感觉,其以十倍数的速度创造出新的事物,并以合理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使人类越来越充分地享受物质文明;其所赋予企业的新理念则是不断的去发现新的利润区,发掘传统视野下被忽视的价值。

新经济以网络经济的形式,开拓了广阔的虚拟空间和虚拟产品,强化了人们对虚拟价格和虚拟价值的认识

新经济以网络为媒介,开拓了一个虚拟的电子空间,这与当年人类发明蒸汽机、发现电和化学分子原子一样,都将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革命性的进步。网络经济最大的特点也就是,其正在弥补实物经济的不足,节省实物资源,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给人类带来超额福利。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人们创造出富有想象力的虚拟产品,为人类带来极为丰富的价值附加,而且现实世界的几乎所有都可以在虚拟世界里找到映射,从而无限地增大了价值范畴。

新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网络与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其价值也具有极大的虚拟性。对于新经济产品,当市场对它的需求无限大时,其价格可以无限高;而当市场一旦背离它时,其价值等于零,比如软件。由此可以看出,虚拟产品的价格弹性非常大,其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网络股在1999~20的表现可以充分说明这个特点:当需求旺盛时,网络股的股价甚至高到难以用传统的财务评价方法和价值评估模型来说明,而当人们对其信心不足,需求减少时,纳斯达克指数则一路下滑。

新经济让智力资本得到解放获得其应用的地位,并通过高智力劳动超强地释放能量

新经济时代,知识价值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甚至占了主要份额,比如,由克隆技术或者基因工程创造的生物产品价值中,生物科学劳动创造的部分越来越多,人类的智力成分也越来越多。创制产品和服务的劳动可分解为三个层次:高智力劳动、一般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高智力劳动最大特点是其创造性,而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并不必然具有这种特性,其更多的表现为对高智力劳动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复制和加工劳动,

[1] [2]

篇3:解读新经济

解读新经济

新经济是由美国企业界根据美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提出来的.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谷底,到底持续增长将近.这期间,美国每年的年增长率大概是在4%左右,失业率也在4%左右,通货膨胀率在2%左右.

作 者:成思危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高新区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Y PARKS 年,卷(期): “”(5) 分类号:F0 关键词: 

篇4:解读新经济

解读新经济

美国经济在90年代的高速增长是与美国经济中的高投资、高消费的刺激分不开的,而且,美国经济出现的高投资和高消费没有相应的私人储蓄的支持,而是由外国资本的巨大流入,通过股市股票价格的飙升所导致的“财富效应”支持的.,有很大的泡沫成分,很难从中得出美国经济已进入因高科技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新经济”的结论,美国的“新经济”并没有给美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奠定稳固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高科技产业包括网络经济,正在改变美国经济的面貌.但是不应当把网络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当作“新经济”加以盲目吹捧.

作 者:于同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872 刊 名:教学与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TEACHING AND RESEARCH 年,卷(期): “”(11) 分类号:F062.5 关键词:新经济   网络经济   网络狂热  

篇5:新经济形态:走进网络经济

新经济形态:走进网络经济

对于经济学家来说,“网络经济”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概念。当互联网蔓延世界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经济”这个词就成了传播媒介频繁使用而又未加诠释的日常词汇。对于互联网及其商业应用,经济分析界不象风险投资家那样欢欣鼓舞,表现得相当本分和矜持。我们不认为他们缺乏热情和敏锐,也许世代相传的学术良知提醒他们谨慎从事。

然而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网络经济不象是空穴来风。经济和生活的现代时速已经到了令理论和学术研究跟不上脚步的程度。而现代人对新技术新思维新概念的吸收如此之快,以至于历史的视角往往被那些光怪陆离哗众取宠的新语言新观念所蒙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济学或广义的经济分析界,继续悉听股评家简单地从网络股演绎网络经济,或者听任IT精英使用技术密钥开解新经济之锁,那么恐怕就不再是一种深沉,而是一种懒惰了。

历史的观念:演变和创新

现代人有一句流行语: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这句话反映了技术变革及其对社会经济、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迅猛冲击。如果不能用历史的眼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变化,就很容易因为近视而模糊。不管社会和经济如何变化,它们都将会一如既往,继续体现并建立在我们过去经验的基础之上。面对网络新经济,我们坚信,只有从经济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并且运用从这种演变中提炼出来的那些经济学思想,才能够对新经济形态或新经济现象做出科学而合理的解释。

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西方现代经济学的鼻祖马歇尔也曾形象地借用“自然界不能飞跃”这句格言,来表述经济进化是渐进的。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和明天。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创新,总是不能离开已有文明提供的基础。只有那些真正推动了经济社会向前发展演进的创新和变革,才具有革命的历史的意义。因此,当我们处在新旧经济时代交界区,探索如何在网络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时候,不能不抱有这种历史的观念。

二十世纪对社会经济形态演变进行了深入考察且具有盛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人道格拉斯・诺思认为,推进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经济社会形态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过程。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并不是单纯的电子技术革新。互联网技术及其对经济生活的深刻影响,也不是简单的“触网”。必须从社会演变和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中寻求对网络经济的全面理解。

经济社会历史演变的启示

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物质(广义的物质包括能量与信息)变换活动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利益交换活动。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表现为生产力状况、生产方式以及科学技术水平,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为产权关系、企业制度以及利益体系。人类的这种二重交换活动使经济社会具有普遍的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自然、物质、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社会、精神、人文人际关系体系所具有的一切属性。这二重属性,在经济社会演进的每一个过程中,都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关联共同发生作用的。

根据人类交换活动和交换方式的变迁,经济学家把经济社会的历史演进大致划分为几种社会形态,例如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并前瞻性地描述未来经济的结构和形态。下表主要从技术基础、生产和交换的方式,以及财产制度等方面,概括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演变。

当尝试从自然的历史过程来观察网络经济时,经济社会的演变启发了我们正确地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的思路正是解决问题的方向。这些问题是:

(1)网络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态,还是意味着经济社会的根本性变革?

(2)互联网成为新兴产业特别是电子商务的扩展,是出现“网络经济”概念的直接原因,这种经济形态演变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

(3)现代市场经济是发达的交换经济,然而无论交换的范围怎样扩大,也无法消化日益膨胀的产品供给,因此现代经济一直在寻求提高市场效率的方法和手段。互联网的经济价值是否正在于此?

(4)进入壁垒是维护创新利益和延缓投资边际收益下降的有效屏障,如果信息共享技术倾向于消除进入壁垒,那么,网络经济是不是增加了整个经济系统的风险?

(5)如果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中,平等和机会的唯一障碍是资本及其所有权,那么网络经济能给我们提供某种解决的方案吗?

(6)经济变革的规律是,技术创新总是不断把生产力从传统产业中解放出来,并在改造和完善传统产业的同时,把整个经济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此新经济的发展既取决于传统产业已经达到的生产力水平,也取决于新兴产业所包含的经济潜力。从这个观点出发,我国具备进入网络经济的条件吗?

网络经济透视:本质和特征

工业时代所积累的巨大生产力,正被人类用于建设一个崭新的经济社会。21世纪的主流是:网络技术、网络通信、网络市场(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生活、网络社会、网络世界。

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的GDP越来越依赖于以电子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活动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正象工业革命把95%的人口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一样,现在信息革命也把绝大部分从业者从传统制造业中解放出来。风险资本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青睐,指引了经济社会的取向。这说明“网络经济”的概念具有现实的基础。

信息产业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产业绝不是偶然的。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意义,是被经济学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信息的角度看,自然经济由于缺乏快捷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人们无法获得外界的信息,因而既没有交换的渴望,也没有交换的条件。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看,生产扩张始终受到市场的限制,而市场又受到信息的限制。所以一切使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利用发生革命的活动,都会促进交换的发展。15世纪末哥伦布新航道的探险和新大陆的发现,使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海,因而造就了大不列颠的繁荣。而把工业技术的创新成果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正是交通运输体系和通信系统的革命。因此可以肯定,互联网所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必将带来交换和市场――体系的又一次革命。网络经济就是这种革命的结果。

人类在发展中一直在寻求彼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承载信息的媒介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发明和产业化的。然而与现代数字信息媒介相比,传统媒介的发展始终没有超越狭隘的产业界限,其商

业应用也相当有限。互联网改变了一切:1.互联网与旧传媒共同组成庞大的信息网络,为交换和市场活动提供了广阔的信息平台。信息共享的理念和技术拆除了市场进入障碍,因而把交换活动的范围扩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2.电子数字技术不仅是信息技术,它还更新了金融手段和信用体系,为交换行为提供了全新的交易方式和结算方式,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市场效率。3.原来商品交换的网络是集中型的,以商业中心和批发商为中心形成辐射型的销售渠道和配送体系。而互联网络是分布型的,由无数网络结构成星罗棋布式的网络,所以通过网络所进行的交换活动是并联的系统。网络交换提高了交易的频率和速度。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是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交换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网络经济是电子化的现代交换经济,是市场活动的网络化,因此也可以说,网络经济就是网络化的市场经济。

关于网络经济,人们提出了不少概念。我们认为有些概念标新立异,但并不正确;有些概念则从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反映了新经济形态的特征。从国民经济构成和主导产业的意义上说,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从网络经济中经济活动的技术含量和知识资本的作用来说,网络经济又是“知识经济”;从信息网络作为第四代传播媒介,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网络经济也可以说是“媒介经济”。

从经济社会的演变来看,每当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发生变形、变态乃至变迁的时候,经济社会大致处于比较典型的历史中介状态。所谓历史中介,就是经济发展史上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一种亦彼亦此,同时又非彼非此的形态。这是由人类经济活动的二重性及其复杂作用决定的。我们认为,网络经济是由市场经济向未来经济(服务经济和合作经济)过渡中的一种新形态。

篇6:新经济形态:走进网络经济

新经济形态:走进网络经济

对于经济学家来说,“网络经济”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概念。当互联网蔓延世界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经济”这个词就成了传播媒介频繁使用而又未加诠释的日常词汇。对于互联网及其商业应用,经济分析界不象风险投资家那样欢欣鼓舞,表现得相当本分和矜持。我们不认为他们缺乏热情和敏锐,也许世代相传的学术良知提醒他们谨慎从事。

然而人们越来越感觉到,网络经济不象是空穴来风。经济和生活的现代时速已经到了令理论和学术研究跟不上脚步的程度。而现代人对新技术新思维新概念的吸收如此之快,以至于历史的视角往往被那些光怪陆离哗众取宠的新语言新观念所蒙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济学或广义的经济分析界,继续悉听股评家简单地从网络股演绎网络经济,或者听任IT精英使用技术密钥开解新经济之锁,那么恐怕就不再是一种深沉,而是一种懒惰了。

历史的.观念:演变和创新

现代人有一句流行语: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这句话反映了技术变革及其对社会经济、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迅猛冲击。如果不能用历史的眼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变化,就很容易因为近视而模糊。不管社会和经济如何变化,它们都将会一如既往,继续体现并建立在我们过去经验的基础之上。面对网络新经济,我们坚信,只有从经济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并且运用从这种演变中提炼出来的那些经济学思想,才能够对新经济形态或新经济现象做出科学而合理的解释。

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西方现代经济学的鼻祖马歇尔也曾形象地借用“自然界不能飞跃”这句格言,来表述经济进化是渐进的。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和明天。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创新,总是不能离开已有文明提供的基础。只有那些真正推动了经济社会向前发展演进的创新和变革,才具有革命的历史的意义。因此,当我们处在新旧经济时代交界区,探索如何在网络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时候,不能不抱有这种历史的观念。

二十世纪对社会经济形态演变进行了深入考察且具有盛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人道格拉斯・诺思认为,推进经济社会形态演进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经济社会形态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过程。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并不是单纯的电子技术革新。互联网技术及其对经济生活的深刻影响,也不是简单的“触网”。必须从社会演变和经济活动的合理性中寻求对网络经济的全面理解。

经济社会历史演变的启示

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物质(广义的物质包括能量与信息)变换活动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利益交换活动。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表现为生产力状况、生产方式以及科学技术水平,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为产权关系、企业制度以及利益体系。人类的这种二重交换活动使经济社会具有普遍的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自然、物质、科学技术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社会、精神、人文人际关系体系所具有的一切属性。这二重属性,在经济社会演进的每一个过程中,都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关联共同发生作用的。

根据人类交换活动和交换方式的变迁,经济学家把经济社会的历史演进大致划分为几种社会形态,例如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并前瞻性地描述未来经济的结构和形态。下表主要从技术基础、生产和交换的方式,以及财产制度等方面,概括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演变。

当尝试从自然的历史过程来观察网络经济时,经济社会的演变启发了

[1] [2] [3]

篇7:论档案价值形态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区分档案价值形态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其次,对档案价值形态从整体上进行梳理和划分,在此基础上,论证档案价值形态之间的关系。

【摘  要  题】档案鉴定

篇8:论档案价值形态

【  正  文】

档案价值形态,就是指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档案价值相对性特点的表现。因为档案价值取决于档案主体,以档案主体的尺度为尺度,所以档案价值必然会在现实实践中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也可更通俗地讲,档案价值形态就是档案的具体价值或者具体的档案价值。档案价值是对各种档案价值具体的抽象和概括。档案价值与档案价值形态之间是抽象和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融于个别之中,个别包含着一般。

一、为什么要区分档案价值形态

我国档案界一直有人对档案价值的具体形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如张开森在《天津档案》1987年第2期上发表了《试论在档案鉴定工作中档案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关系》一文,提出一个公式:档案的保存价值=档案的利用价值-保管成本,从而得出结论:“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材料未必都有保存价值;无利用价值的档案肯定无保存价值;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文件必定有利用价值”。其它相关论文还有周耀林的《档案价值层析》,吴祖鲲、吴桐的《论档案的功用和文化价值》,柳再义的《档案保存价值的定量研究》,彭光照的《浅析档案利用价值的构成因素》,张斌的《论档案价值形态》等等。由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概论》也认为,档案的基本价值可分为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但笔者感到,我国档案界对档案价值具体形式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即不够系统和深入。正如张斌所指出:“我国档案界一直比较注意对档案价值具体表现形式的总结和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其研究也存在较明显的缺憾:一是对档案价值形态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处于‘零散状态’,没有统一地、系统地把其作为档案价值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研究;二是对某些档案价值形态的认识比较浅显,感性认识的成分居多,缺少进一步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注:张斌:《档案价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版。)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档案价值形态的研究推向系统化和理论化。

除上述之外,区分档案价值形态对笔者来说,还有两点考虑。首先,我们认识和评价档案价值,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把握。从宏观上讲,档案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的。但是微观上,档案价值会因其相对性特点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形态。如一个单位的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在价值结构、价值表现形式乃至价值实现的方式和途径等方面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主体对同一种档案的需求性质、需求角度以及需求内容也存在差异性的,某种档案此一时有价值,彼一时则无价值等。研究档案价值形态,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档案价值,进而科学地鉴定档案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研究档案价值转化,需要实现分析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研究档案价值转化提供逻辑支点。档案价值转化就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因此,对档案价值进行区分,并剖析不同档案价值形态的特点,将为后面章节的展开论述做好准备。

二、档案价值具体形态及其关系

1.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

按照档案价值的源流关系,可将档案价值从整体上划分为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原始价值是源,从属价值是流,两者之间是源和流的关系。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美国的档案学家T・R・谢伦伯格提出的。谢伦伯格在《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一书中指出:“我们现在承认,文件要能够成为档案,其产生和积累就必须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并且除了达到此种目的的价值之外尚有其它一些价值。这就是说,成为公共档案的文件有两种类型的价值:对于原机构的原始价值,对于其它机构和非政府使用者的从属价值”。(注:谢伦伯格著,黄坤坊等译:《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我们应当正确理解谢伦伯格的本意,谢氏认为,档案对于原机构的价值是由文件当初被产生和被积累的特定目的决定的,这说明档案的原始价值包括文件价值(由文件当时的作用大小决定)与档案的初始价值(文件产生机构积累的意义)两部分。而档案的从属价值是由其原始价值衍生而来的价值,表现为对文件形成者以外的利用者的意义和作用。当档案不再被其形成者所利用时,并不说明此时的档案已没有价值了,实际上,档案的原始价值已转化为从属价值了,表现为档案价值的扩展趋势。在我国档案界,通常把档案的原始价值叫第一价值,把档案的从属价值叫第二价值。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概论》指出:“档案具有对机关的作用和对社会的作用的双重性及过渡性。从双重性来说,档案时机关的作用,可称为第一价值,对社会的作用可称为第二价值。”(注:吴宝康主编:《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可见,档案价值一方面表现为双重性,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过渡性。当档案由第一价值(原始价值)过渡到第二价值(从属价值)时,其价值发生了扩展,我国档案界称之为“档案价值扩展律”。其实,从实质上看,档案价值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转化过程中。档案的第一价值向第二价值的过渡实质上是档案的原始价值向从属价值的转化。

2.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

关于档案的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思想,最早也是由谢伦伯格提出的,他当时称之为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谢伦伯格在《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中指出:“在讨论美国国家档案馆所逐渐形成的那些鉴定标准时,我要提到两个问题:(一)公共文件内关于产生它的那个政府机关的机构组织和职能运行的证据;(二)公共文件关于与政府机关有关的个人、法人团体、问题和情况等情报资料。因此,公共文件有两种价值,即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注:谢伦伯格著,黄坤坊等译:《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谢伦伯格只谈到政府机关形成的公共文件的证据性价值和情报性价值,没有涉及到政府机关以外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形成的文件。其实,他的这一思想完全可以延伸开来,同样适用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形成的文件。所谓档案的凭证价值,就是指档案能够作为其形成者的有关情况(如单位的组织、职能、开展的活动、个人的自然情况等)的证据;所谓档案的参考价值,是指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对档案形成者及其以外的机构、组织和个人的参考意义和作用。笔者认为,谢伦伯格所说的情报性价值即指的参考价值,因为“证据性”和“情报性”就如同“凭证”和“参考”两个概念一样,它们的外延界限非常清楚,非此即彼,非彼即此。

对于一个政府机关来说,要判定其档案的凭证价值,应当从3个方面去把握:一是该机关在所属行政等级系统中的地位;二是该机关的职能及其性质;三是该机关根据规定的职能所进行的活动及其性质。总之,判定档案的凭证价值,主要是根据机关的地位、职能和活动,地位越高,职

能越重要,档案价值就越大;反之,档案价值就越小,谢伦伯格认为:“在考察证据价值时,档案工作者也可能会同时保存具有其它价值(不仅对于行政官员和行政管理研究者有价值,而且对于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一般学者有价值)的文件”,(注:谢伦伯格著,黄坤坊等译:《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档案出版社1983年版。)并进而认为,档案的情报性价值一般也被称为研究价值,即公共文件由于含有对各种研究有用的情报资料而固有的价值。情报价值来源于公共文件中有关公务机构所处理的人、地、问题之类的情报资料,而不是来源于公共文件中关于公务机构本身的情报资料。

我国档案界一般将档案的情报性价值表述为“参考价值”,或通俗地称为档案的“参考作用”,指的就是档案所记录的信息对于人们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活动所具有的参考意义。所以,档案的参考价值又可分为多种具体形态,如行政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知识价值等等,这是由于人们参考档案的角度及所运用的领域不同决定的,在此,不必赘述。

3.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

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界最常用的一个关于档案价值的术语,“在档案学和档案工作实践中,通常所说的档案价值,指的是档案的利用价值”。(注:吴宝康主编:《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也就是说,一提起档案价值,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档案的利用价值而非其保存价值。因为,“利用价值”可能会更通俗、更直接地反映档案可供人们利用从而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价值属性。实际上,档案的利用价值是针对档案的具体用途而言的,即指某一(或一部分)档案对具体的利用者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如某份学籍档案中有关某一学生在校学习成绩的记录,对该学生考研、谋职或出国留学等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凭证作用;某份工程设计档案成为有关设计人员进行工程设计的直接依据;某份车辆管理档案成为处理某起交通事故的原始凭证等等。上述中的“参考作用”、“直接依据”及“原始凭证”都是指的档案具体的利用价值。“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价值微观化的表现形态。从宏观上讲,档案价值是绝对的;从微观上讲,档案是否具有价值,会受到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此时有价值而彼时则没有价值。这里所谓有没有价值,则是以有没有某一具体的利用价值为衡量标准的。”(注:张斌:《档案价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版。)所以,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有多种具体形态的,多层次的。

档案的保存价值是在人们意识到档案的利用价值之后才认识到的价值形态,因为只有人们认为档案有用,才有可能有意识地保存它。再者,当我们判定档案的保存价值时,不仅要首先断定档案有无利用价值,而且要搞清楚其利用价值的大小,以确定合适的保管期限。“档案的保存价值,是与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紧密相关的一种价值形态,我们在鉴定工作中所讲的鉴定档案的“价值’实质上就是鉴定具体的保存价值”。(注:张斌:《档案价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版。)也有人认为:“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主要着眼点,是挑选和确定哪些档案需要保存以及保存多长的时间。因此,鉴定档案价值,更确切地说,是鉴定档案的保存价值”。(注:陈兆@①、和宝荣主编:《档案管理学基础》(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第171页。)可见,档案的保存价值与档案的利用价值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档案的保存价值实际上指档案是否具有被保存的意义。“档案的保存价值在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的具体反映或形式,是以保存时间长短体现出来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的保存价值也就是指档案具有利用价值的时间限度,保存价值的外在体现就是档案的保管期限”。(注:张斌:《档案价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总之,档案的利用价值与保存价值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表述:档案的利用价值是档案的保存价值的基础,保存价值是利用价值的时间限度,档案的保存价值包括利用价值和保管代价。

4.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

按照档案价值的存在状态或表现状态可将档案价值分为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档案的潜在价值是指档案处于“休眠”状态时的价值形态,此时的档案没有被纳入主体的活动范围,档案的作用尚未发挥出来。这就是档案价值的隐含性。档案价值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毕竟不像档案实体那样具体。档案实体是档案价值的载体,档案价值是档案载体的灵魂。无论是档案的凭证价值还是档案的参考价值,平时都表现为潜在价值,只有被人们利用时,档案的潜在价值才能外现,即转化为现实价值。如一份合同,平时只是放在档案室或档案馆里,这时,它只具有潜在价值而不具有现实价值。

档案的现实价值相对于其潜在价值而言,是档案正在被利用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形态。由于档案被利用,从而对档案主体造成一定的效应(包括正效应和负效应),可以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所以说,此时的档案价值表现为现实价值。一份房产证为某起民事纠纷的解决提供了证据,维护了当事人的利益。这一过程使该房产证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

由上述可知,档案的潜在价值是我们从理论上认识的,档案的现实价值是我们从实践角度衡量的,从理论到实践,必然要经过利用档案的主体――人这一中介,档案利用主体是实现档案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决定性因素。

5.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

如果撇开具体的档案,把档案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档案价值表现为绝对价值形态。因为档案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别的不说,单从延续人类文明史这一角度来说,档案价值也是绝对的,也就是说,档案具有绝对价值。再者,从档案价值的客观性来说,档案价值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档案对于人的价值是绝对的。

“绝对”与“相对”是哲学上两个重要的范畴,两者不可分割。提到“绝对”,必然有“相对”与之对应。档案的相对价值是人们从微观上对档案价值进行认识的结果。从微观上看,有四条理由可以说明档案具有相对价值:其一,同一份档案对于不同的'利用者具有不同质或同质不同量的价值;其二,同一份档案在不同的时间具有不同的价值,如我国至今还保存的6件唐代档案,在当时来说,可能就没有现在这么珍贵;其三,同一份档案在不同的空间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价值,如一个地区的土壤档案对于另一地区来说,可能就没有多少价值;其四,同一份档案在全宗内档案完整程度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完整程度高时,其价值相对小,完整程度低时,其价值相对大。

6.自在价值与自为价值。

所谓档案的自在价值,是指客观存在的未必为人们认识实现的档案价值;所谓档案的自为价值,是指已被人们认识和发现的档案价值。档案价值是不依赖于档案价值认识和档案价值评价主体的意志而客观存在的。对于档案价值和档案价值评价主体来说,一切档案价值都是自在的,都具有自在性。但是经过人们的实践、认识、评价以后,人们就可以观念地把握档案价值。譬如,“高龄”档案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从法国大革命时期直到迈斯耐尔提出“高龄档案应当受到尊重”原则之前,一直未得到人们的重视。档案的书法艺术价值、美学价值等在一开始也未被人们所认识,档案的这些价值就表现为自在价值。因为档案的这些价值并不是不存在,而是未被人们认识、发现和观念地把握而已

。当人们正确地认识并在观念中把握档案价值时,档案的自在价值就转化为自为价值。档案的自为价值是其自在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档案自在价值的已知形态,是档案自在价值的近似反映。

档案的自在价值如果不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就可能永远是自在的,不能得到实现。档案的自在价值与自为价值的关系是存在与认识、被反映与反映的关系。档案的自在价值向自为价值的转化,是以档案利用主体实践、认识和评价活动为中介的。档案客体的自在价值是未知的、无限的,其中的某些自在价值转化为自为价值,并不等于说,档案客体就无自在价值了,相反,档案客体仍有其它自在价值需要人们去不断地认识和发现。档案价值不断地从自在形态转化为自为形态,再转化为潜在形态,最后到现实形态,档案价值就是始终处在这样的运动过程中。

7.正价值与负价值。

档案价值最终表现为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效应或功效,由此可知,档案价值应当包括正价值和负价值。所谓档案的正价值,就是指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正确的、积极的效应;所谓档案的负价值,是指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反向的、消极的效应。那么,档案价值如何表现为正价值、负价值呢?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们知道,档案价值是通过人们的利用活动表现出来的。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有其特定目的,而且这种目的往往是由特定需要决定的。因为人们的需要形成人们的动机,动机又形成目的。可以说,人们利用档案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但这不等于说,“满足需要”就是档案价值。其实“满足需要”只是形成档案价值的一个必经环节,它不是档案价值的标志。档案价值的标志是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效应或功效。档案主体的需要是产生档案价值的出发点,没有档案主体需要,也不会产生档案价值。当档案主体的需要是正当的和健康的时候,那么,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效应就是正向的、积极的,档案价值就表现为正价值;档案主体的需要不正当、不健康时,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的效应就是反向的、消极的,档案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即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档案只能产生反作用。用设备档案来维修机器,用历史档案进行学术研究,用城建档案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满足档案主体的正当需要而利用档案;相反,为了沽名钓誉而篡改自己的人事档案,法庭作证提供假证据等等,这样的利用是为了满足一些人不正当的需求,档案价值必然表现为负价值。可见,决定档案价值正负的因素是档案主体需求的性质,

8.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到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其实就是指的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档案价值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所谓档案的眼前价值,就是指档案对于人们眼前或近期的生存、发展具有的功效;所谓档案的长远价值,是指档案对于人们将来的、长远的生存发展具有的功效。档案的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一般指档案的正价值,它们是按照档案功效的长短来划分的。档案功效的长短既与档案客体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会受到档案主体的档案意识的影响。

首先,档案功效的长短受档案客体本身特点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类型档案,其功效的长短自然不同。如一般而言,会计凭证的功效要短于会计报表的功效,机密档案的功效一般长于非密档案。不同内容的档案,其功效也不同。如一般的事务性通知只具有短期功效,而与其同一个立档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无疑具有长期功效;反映立档单位主要职能活动的档案,其功效相对长,反映立档单位次要职能活动的档案,其功效相对短。即内容重要的档案,其功效持续时间长,内容不太重要的档案,其功效持续时间较短。

其次,档案的功效也与档案主体的社会档案意识有密切关系。档案主体的档案意识,很大程度上是档案价值在档案主体头脑中的映象,即档案主体的档案价值意识。当然,档案主体的档案价值意识是建立在档案主体对档案客体及其属性价值的认识基础上的,但档案价值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档案主体的档案意识,档案价值意识强,档案意识就强;反之,档案价值意识弱,档案意识就弱。两者成正相关关系。对同一档案客体,具有不同档案意识的人,对于档案客体的价值认识和评价也不一样。档案意识弱的人,可能只看到档案的短期功效,而档案意识强的人,既能看到档案的短期功效,又能预测档案的长期功效。档案意识的形成与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档案作用的感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1931年,周恩来就表现出其关于档案的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的思想。当年,他在党中央起草的《文件处置办法》上亲笔批示:“如可能,当然最理想的是每种两种,一份存阅,一份入库,备交将来(我们天下)之党史委员会”。(注:周雪恒主编:《中国档案事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94页。)

档案的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般而言,档案的眼前价值是对于档案形成者的价值,或者说是档案的原始价值,它是档案长远价值的基础。没有档案的眼前价值就不会有档案的长远价值;档案的长远价值是对于包括档案形成者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体的价值,所以,档案的眼前价值服从于其长远价值。在鉴定档案价值时,立档单位的眼前利益应服从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这是首要的原则。档案的眼前价值,在扩大档案利用范围的条件下,就会转化为长远价值;档案的长远价值,在缩小档案利用范围的条件下,又转化为眼前价值。

如何处理档案的眼前价值与长远价值的关系?应当从档案的长远价值着眼,从档案的眼前价值着手,既照顾到眼前价值,又充分地考虑到长远价值,从而使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互相促进。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左礻右吴

篇9:论档案价值形态

论档案价值形态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区分档案价值形态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其次,对档案价值形态从整体上进行梳理和划分,在此基础上,论证档案价值形态之间的关系。

【摘  要  题】档案鉴定

【关  键  词】档案价值形态

【  正  文】

档案价值形态,就是指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档案价值相对性特点的表现。因为档案价值取决于档案主体,以档案主体的尺度为尺度,所以档案价值必然会在现实实践中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也可更通俗地讲,档案价值形态就是档案的具体价值或者具体的档案价值。档案价值是对各种档案价值具体的抽象和概括。档案价值与档案价值形态之间是抽象和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般融于个别之中,个别包含着一般。

一、为什么要区分档案价值形态

我国档案界一直有人对档案价值的具体形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如张开森在《天津档案》1987年第2期上发表了《试论在档案鉴定工作中档案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关系》一文,提出一个公式:档案的保存价值=档案的利用价值-保管成本,从而得出结论:“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材料未必都有保存价值;无利用价值的档案肯定无保存价值;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文件必定有利用价值”。其它相关论文还有周耀林的《档案价值层析》,吴祖鲲、吴桐的《论档案的功用和文化价值》,柳再义的《档案保存价值的定量研究》,彭光照的《浅析档案利用价值的构成因素》,张斌的《论档案价值形态》等等。由吴宝康主编的《档案学概论》也认为,档案的基本价值可分为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但笔者感到,我国档案界对档案价值具体形式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即不够系统和深入。正如张斌所指出:“我国档案界一直比较注意对档案价值具体表现形式的总结和研究,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其研究也存在较明显的缺憾:一是对档案价值形态的理论研究基本上处于‘零散状态’,没有统一地、系统地把其作为档案价值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行研究;二是对某些档案价值形态的认识比较浅显,感性认识的成分居多,缺少进一步的、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注:张斌:《档案价值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档案价值形态的研究推向系统化和理论化。

除上述之外,区分档案价值形态对笔者来说,还有两点考虑。首先,我们认识和评价档案价值,应当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把握。从宏观上讲,档案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的。但是微观上,档案价值会因其相对性特点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形态。如一个单位的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在价值结构、价值表现形式乃至价值实现的方式和途径等方面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主体对同一种档案的需求性质、需求角度以及需求内容也存在差异性的`,某种档案此一时有价值,彼一时则无价值等。研究档案价值形态,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档案价值,进而科学地鉴定档案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研究档案价值转化,需要实现分析档案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为研究档案价值转化提供逻辑支点。档案价值转化就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过程。因此,对档案价值进行区分,并剖析不同档案价值形态的特点,将为后面章节的展开论述做好准备。

二、档案价值具体形态及其关系

1.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

按照档案价值的源流关系,可将档案价值从整体上划分为原始价值和从属价值。原始价值是源,从属价值是流,两者之间是源和流的关系。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美国的档案学家T・R・谢伦伯格提出的。谢伦伯格在《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一书中指出:“我们现在承认,文件要能够成为档案,其产生和积累就必须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并且除了达到此种目的的价值之外尚有其它一些价值。这就是说,成为公共档案的文件有两种类型的价值:对于原机构的原始价值,对于其它机构和非

[1] [2] [3] [4] [5]

篇10:人的价值形态及其本质

人的价值形态及其本质

人的价值问题是人学和价值学的中心问题.人的'价值包括人类价值、群体价值和个人价值三种形态.个人价值的深层本质在于人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作 者:靳安广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政法系,河南,南阳,473061 刊 名:南都学坛 英文刊名:ACADEMIC FORUM OF NANDU 年,卷(期):2003 23(3) 分类号:B018 关键词:价值   人的价值   实践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从伦理学视角解读普罗米修斯悲剧论文

个人意识形态工作计划的报告

试析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的多维透视论文

意识形态党课

意识形态汇报

意识形态讲话稿

安全文化的哲学解读

意识形态发言稿

意识形态承诺书

解读新经济的价值形态
《解读新经济的价值形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解读新经济的价值形态(合集10篇)】相关文章:

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文样本2022-05-14

论中国读后感2022-05-21

从批评语言学的角度看美国媒体的意识形态倾向2022-10-04

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自觉2022-09-25

对教育学中几个概念的解读研究2023-03-15

亚里士多德美学与音乐美学思想浅析论文2023-12-10

关于互联网的书籍《网络战争》内容简介2023-08-15

考研政治 如何学习马政经2023-03-25

浅析泰山宗教文化论文2023-01-21

《永远在路上》第二集观后感2022-10-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