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散文

时间:2023-01-16 07:56:5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祭祖散文(共12篇)由网友“云热热的”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祭祖散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祭祖散文

篇1:祭祖散文

夜色蒙蒙来时,我走出了红灯高挂的家门。

一路悄然,山风也歇了。偶尔一两声从山沟里冒出的鸦叫撕破了荒岗地沉寂。几棵山杏树挺着嶙峋的瘦骨,似乎在清冷地坚持着什么。脚下那丛丛簇簇的荆棘和那高低不平的乱石组成的道越来越难走。其实去老坟地的'道慢慢走来也是很快就到地,无非是它隐没在山岗背后,隐没在活人的日子背后,才显得远罢了。如今又是一个大年三十的傍晚,我照例去祭祖。

老坟地荒草茂盛,一抔抔黄土隐现其中,排列有序,错落有致。我伸手拨开那坟门前草,摆上水果糕点,敬上酒,为了防火,早已经习惯了不烧纸钱不焚香。在迷信和风俗两者之间,我们这辈人排斥迷信,但更尊崇风俗。我一时并不急于走地安于这种静谥而凝重的氛围里,任夜色缓缓流动,看酒杯内渐亮的星光隐约闪烁。渐渐地,祖宗先人那慈祥而亲切的音容笑貌象陈年冬日的黄叶,在我略显潮湿的眼眶里活生生支盛起来。有些交流的话是说在心底是只可意会不需言传的。不管他们知道否看到否,但是做为一种风俗习惯,行式虽然简单,然而内心的虏诚是无与伦比地,而且这种表达怀念的方式在心中总没有因为岁月地无情流逝而消失殆尽。因为荒土下那几捧骨灰是后人最至亲最至爱骨血相连的人。因为我们无论进化到什么地步,提升到什么层次,我们这些后代子孙都不会忘了我们的根。

当我注目到祖宗先人身下那块属于自己的三尺地方,忽然感慨曾经以为这冒在心头上地傻傻的想法也才正是最终面对的事实。于是不由轻轻地释然一笑了。看那几抔黄土默默地相依相伴,看那种深沉和谐与恒远不变,倒也是一件多么温暖的事情。在我这个已不是小孩子的年纪,也已知道活着就是去死,这自然而简单的过程。死又有什么惧怕?最主要是应该懂日子地珍贵,好好活每一天,到死时候别无颜去见祖宗先人才是。

离开老坟地,我坦然地跨过荆棘和乱石,绕过那歪斜的山杏树。山岗前村里祝福的灯光和烟花把夜色摊开,在我眼前照出一条亮堂堂的道。我大步奔向那红红火火地新年新希望中去了。

篇2:一次祭祖散文

一次祭祖散文

真应了唐代著名诗人杜牧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的那句话,外面春雨蒙蒙,似乎提醒人们又到了祭拜祖先缅怀先人的时节。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便通过祭祖扫墓寄托浓浓的哀思,表达真诚的敬意。

但今天再大的雨我也必须下乡,因为今天是清明前的最后一个周末,每年这一天是我们家族祭祖的日子,也是我到母亲坟上祭扫的日子。母亲去世已十多年了,这十多年来,每年到这时候我都要回去祭祖扫墓,从未间断过。

况且,今年祭祖是由阳子家承办。去年祭祖结束后,是家族中最长者亲自将家谱交给阳子的。家谱是一块很大的白布,上面密密麻麻的记载着各代列祖列宗的姓名,每年轮到谁家承办祭祖,就由谁家保管,等到祭祖那天挂在中堂,供族人朝拜。

按理,今年祭祖根本轮不到阳子承办。我们家族是按照辈份从高到低、年龄由长及幼的顺序,每年由一户人家来承办的,现在才轮到阳子的爷爷辈,如果阳子的爷爷在世的话,今年正好轮到阳子的爷爷。不过,阳子的爷爷已去世好多年了,去世的人是不包括在轮办的人中的。但去年祭祖时,阳子还是找到家族中几位最长者,软磨硬泡,要替已逝去的爷爷承办今年的祭祖。几位长者拗不过,看他也挺心诚的,加上其他族人没反对,便同意了。破例让阳子承办今年的祭祖其实是原因的。阳子从小患了小儿麻痹症,落了个腿部残疾。等到他刚上小学时,父亲又去世了,留下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好在有爷爷奶奶的.照应,有乡里乡亲的帮助,阳子才读完初中,之后便被照顾进了镇上的福利厂工作。阳子知道自己的家庭,常常加班加点,而且省吃俭用,等到攒了些钱后,便到江南开了个废品收购站,把个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硬是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盖了房娶了妻生了子。

也许是我心诚的缘故吧,等我到了村庄墓园时,雨停了,欲露还羞的太阳透出淡淡的阳光。墓园其实也是梨园,坟旁是梨树,梨树下是坟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梨花香,愁断肠。千杯酒,解思量。”那繁盛如雪的梨花此时正静静的开着,飘荡着丝丝素雅的幽香,更增添了几分肃穆、几分哀思。水泥浇砌的两座高大祖坟前已摆好了供品,阳子和家族中的几位长者正在举行祭拜仪式。墓园里原先都是土坟,每年清明扫墓时都要添上些新土,还要到河里舀些泥浆重新粉刷一下,然后再挖一个新的坟帽放在坟顶上,不过,现在绝大多数土坟已被用水泥重新浇砌过了,以前那些程序不用再走了,只需摆上供品,烧些纸钱就行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供品的花样也越来越多,就连“毛甲长(鱼)”也成了供品,不像以前净是些豆腐、卜页之类的素食。

看到我回来了,阳子连忙上前跟我打招呼。近年来,由于外出经商的、打工的越来越多,特地赶回来祭祖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多数是一些留守老人、学生以及我们在本县工作的人,因此去年阳子就约了我,让我务必要回来,为他架架势,撑撑场子。

大家一起祭拜完祖坟后,各人便到自己已逝去的亲人坟前祭拜,并烧些纸钱。整个墓园人来人往,祭扫活动从早上开始,陆陆续续要进行到傍晚才能完毕。晚上全族人要在一起聚餐,因此有些地方将“祭祖”称为“吃祖”。这“吃祖”的钱是由家族的各家各户出,不过我们家族的祭祖不包括女性,只有男丁才出“份子钱”,每人只缴十五元,而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需出“份子钱”,这对于物价飞涨以及酒宴档次不断提高的今天来说,“份子钱”断然是不够的,因此每年承办祭祖的人家都要贴钱去办酒席。不过,这并不妨碍大家承办祭祖的热情,能牵头祭拜先祖,把全族人召集到自己家相聚一堂,这是积德的事,也是很荣耀很有面子的事。

阳子偌大的院落里已搭起了帐篷,摆满了餐桌。酒席照例是请家宴置办的,家宴的出现让农村里做红白喜事的人家置办酒席省去了许多麻烦。阳子西装革履,忙着倒茶递烟招呼来客。今年回来参加祭祖的人还真不少,有在上海经商的、有在无锡办厂的、有在南京打工的,加上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儿童足足坐满了七、八张圆桌。大家兴高采烈,叙说着趣事,谈论着经商之道,分析着国家形势。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每年负责家族祭祖事宜的四叔照例又开始报账,今年共受份子钱多少,祭祀用品及酒席支出共多少,阳子家共贴多少。话音刚落,阳子端起酒杯站到桌席中间,说:“以前我们家很穷,我又是个残疾人,是大家的关心和帮助才使我有了今天,今年的费用我全包了,份子钱就留在账上,我起个头,以后条件好的也可以将份子钱留在账上设个基金,以后家族中谁家有难处就拿这些钱去赞助。”说完,阳子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我看得出,阳子虽然有些醉意,但他肯定早就想好了要去这么做。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饮水思源,心存感恩,也许这就是“吃祖”的意义所在吧!

篇3:祭祖·思念伤感散文

祭祖·思念伤感散文

又是一年清明节到,我的思绪飘至那遥远的记忆深处。

树叶上滑落的雨水发出滴答的声响,夹杂着我们的伤情,落于泥土之中。不知它是否能稍带着我们的思念,深入地底,触碰到婆沉睡多年的魂灵。

身后泥泞的路上留下一串串脚印,葱郁的林间响起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不免又添了几分伤感,心情也愈发沉重。

站在婆的坟前,爷爷取出饭菜一一摆好,点燃香烛,一边烧着纸钱一边说;妈,儿带您的曾孙女来看您来啦......爷爷絮絮叨叨的声音与记忆深处婆的叮嘱重合,我不免心中酸涩,眼泪在眼眶打转。儿时的记忆也不是荡然无存,脑海中还残留了几幅不大清晰的画面。婆活了八十二岁,逝世时--我八岁。

婆七十多岁时身子骨便已不大硬朗,却仍在菜园里帮奶奶打下手,任家里人怎么劝都没用,就为了那一篮才换来的一小袋干枣。您舍不得吃,每每都是我一饱口福,您总爱看着我吃,还说:婆不吃,婆看着娃儿吃比自己吃还高兴......婆!您可知道,您那慈爱又满足的笑颜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

还记得,记忆中的'您是那么慈爱、那么的疼爱我。腊九寒冬,您与我一同在火桶里烤火,您那干枯皱巴的手就这样握着我的手,您那饱含沧桑的声线穿越了时空,为我诉说那遥远的从前。您总是颤颤巍巍地跟在我的身后,手中拿着我的加凉衣裳,叮嘱我不要着凉......啊,婆!是您给予了我一个美好的童年!

爷爷的絮叨声渐渐化为虚无,随即鞭炮声在耳边响起,将我拉回了现实。

时光冉冉,转眼已过去了五六年,思及此我再压抑不住心中伤感,泪水如决堤的洪水般一发不可收拾。在残留的鞭炮声中,我郑重跪下,朝坟前叩头。

婆......良久,我压抑住泪水,抬头想说些什么,终究化作一声低叹,消散在了风里......

篇4:漫话清明祭祖散文

漫话清明祭祖散文

今天一早,我们一家人开车回南雄,祭拜先人。还没有进入公墓山地,就在进道路外围街口被阻住了车行道,好在有交警指挥,我们也没有等太久就顺利进去了祭祖。

公墓山地烟雾飘零,柏林藏青,石碑林立,鞭炮振耳。车多人多,使本来一向胆小的我,面对这些石碑也毫无惧怕之情。

时隔一年,清明再上公墓山地,却见石碑又多了二个山头,难怪车辆一下子多了这么多。听人说,早上下大雨,路上就阻了有二个钟出不去,也进不去罢了。我们运气好,一路里没有看见有一滴雨淋下来。今天清明车多,应该是在外面工作生活的后生清明放假,携妻带子,清明祭祖,开车归家,祭拜祖先的,才会有这么多车阻拦道路的。

人老归西, 原本是人生的必然,但眼看着这些山地,一年就多了二个山地,下葬了这么多的先人。试问,就在这一年里,发生了多少件妻离子散,老少分离的苦涩之情?伤心的泪水流淌过多少人的脸颊?在多少人的心里种下了哀伤阴影?可想而知 ! 一定是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了。

清明哀伤永远寄出了人们的衷肠, 在那些冥纸烧燃,香烛化开的一瞬间,不仅寄托了人们对已故人的哀伤、悼念之情,但更多的是祈祷祖先保佑自己家业兴旺,人丁兴旺,祈福自己能得到祖先的阴宅祀护,能光宗耀祖。但具体能否有这么的好事,在世的人也是不得而知的,清明祭祖,只是一种寄情吧。

清明上河图, 是清明时节的.写照,清明祭祖,每个地方习惯和风俗也不同,但万变不离宗旨,都是祭拜、祭品、祭奠、祭祀、祭司而已。中国之大,流浪在外面的人总会在这时记起要回家!不回家祭祖的人,很多是会被家族众人指责:祖公也不要了!

中国人是礼仪之邦,家族的忠孝之心在清明时节彻底放大,全国各地的忠义之士在清明之际,全都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向自己的家乡运动着,目标就是清明祭祖!

一个石碑下就有一个英魂,山脊、岭野、公墓里,石碑林立,晚上我是连想也不敢去想这些地方的。我看电视电影也相当的惧怕这类的场景出现。小时候我没有见过,也是相当地害怕人家说这种故事,直到我的奶奶去世时,在我的心里,我却不能接受她已经作古的心情,看着87岁过身的奶奶安详地躺在地上,我就感觉到她好像是睡着了一样,自己家里人过世却没有一点惧怕心里。那时,我还是青春年少之时,现在,转眼就差不多过去了有近三十年。

七年前,当听到电话说我父亲快要不行了时,我急忙从乐昌赶回南雄,家里的弟弟打开了手机,我在汽车上透过手机听着父亲断气的场景,父亲的过世,亲人的哭泣声,也同样使我按捺不住伤心,我在汽车上一路哭回了南雄。。。

二个弟弟英年早逝,先后摧毁了我的神经,我也曾一度崩溃。我记得当时我的体重由138斤急速下降到了102斤,半年里,我消瘦了36斤。几个月下来,我吃不了多少,睡也同样不能成眠。那二年,我们杨家的家运真是衰竭到了最低谷,使我惧怕早上一大早就收到南雄来的电话,也同时惧怕一个人深夜去冲凉房,一直到现在,我早已习惯了只要是我自己一个人独睡时,我必须要开灯才能安睡。

接着,大伯母82岁过世,表哥炳52岁过逝,表哥江龙过逝,表弟耀华过逝,我都不敢回南雄。次年,大姑84岁过身。去年二姑84岁过逝,那几年,我几乎回南雄没有去过我的同学朋友家玩过。因为,南雄风俗,家里有人去世了是不能去人家家里作客的。那几年,我们杨家老人进入了老年状态,多事之秋已属必然!

今天清明祭祖,我同样收拾起我的哀伤和感触,告知我的在天上已作古了的我的亲人们,在这清明之际,请接受我在清明的今天,向你们献上丰富的冥钱和香烛,代表着我对你们的哀伤感慨之情!祝福你们在天上也要开心快乐,也要保佑我们生活幸福,保佑我的妈妈,长命百岁。

保佑我们全体亲人生活富裕,身体安康,家族人丁财旺,生活幸福,长命百岁!

篇5:写在中元祭祖散文

写在中元祭祖散文

今天,农历七月十五,是民间传统的中元节。据说,这一天,地藏菩萨打开地狱之门,放出小鬼,享受人间香火,探望阳世亲人。

还有一说,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连,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此功德救地狱里受苦的母亲。由于用的器皿是盂兰钵盂,中元节又叫盂兰盆会。

这一天人们给逝去的亲人焚烧纸钱,供上珍肴佳果祭拜亲人,有的地方,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去河边放河灯,那些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受苦,若是托着一盏河灯,就可以托生。看那夜黑中的点点灯火,思想着每一盏河灯下都有一个魂魄托举着前往拖生之门,对于生者也是莫大的告慰。

立秋已经几天,中午的温度却丝毫不肯下降,仍是那么酷热,便在中元这天,再买一个西瓜降暑,西瓜是那种墨绿的皮儿,圆溜溜的,甘甜无籽。

今年,吃了不少西瓜,大约因为热的太久,体内再榨不出多少水分的缘故吧。我一向喜食西瓜,打小儿便是。每每得着半只西瓜,犹如贪食的猫儿恋着猫食盆不肯放手,必要啃到“青州府”方罢休。而每每见到我的吃相,妈妈便要笑说一句:“你就是个瓜棺材。”我嘴里吚吚呜呜地吃着,心里想着,我哪里抵得上棺材盛的多?

十二岁那年,医院里给职工分西瓜,妈妈抱回一个二十七斤重的花皮大西瓜,打开后,妈妈用小勺挖了两口吃了,便上班去了,那时正是暑假,我坐在桌子边,一手捧着本小说,一手拿着勺子吃瓜,吃完一半,又抱过另一半,直吃到中午妈妈下班,中间也只是去了两次厕所。妈妈看着两半边瓜壳,吃惊地睁大眼说:“你都吃完了?真的吃完了?”她似乎不相信,到处找了一遍,这才相信看到的事实,感叹道:“你那肚子到底有多大?盛得下二十多斤的西瓜,你可真是个瓜棺材。”

出嫁后,慢慢地发了胖,也许肚子里的赘肉太多,挤占了盛瓜的地儿,便不再吃那么多的'西瓜,但对西瓜的偏爱仍是痴心不改。

小时候,每到西瓜上市,吃的第一个西瓜,总让我欣喜万分,那种清香扑鼻的甘甜,至今留在齿颊难忘。那时候的瓜,都是大瓜子儿,吃瓜的时候,不肯丢弃一粒瓜子,总是细心地收起来,淘洗以后,放在太阳下晒干,年节的时候拿来炒了吃。瓜农们遇到西瓜大量上市不值钱的时候,宁愿请人白吃,条件是,当面吃,留下瓜子儿。

瓜的品种不断改良,几十斤的大西瓜现在已经不常见,瓜子儿越来越小,甚至没了瓜子。甜味越来越浓了,但那种清香再也没有了。

十来岁回老家的那几年,到了夏天,爸爸会托二叔去附近的瓜园买回一二百斤好西瓜,一溜儿放在堂屋墙根的泥地上,中午,捧过一个洗洗,咔咔咔的切成一块块放在桌上,爸爸满脸都是笑,招呼着我们:“来来来,小孩子们,都来吃瓜。”

于是我们一拥而上,其实,刚才爸爸拿瓜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悄悄地流口水了,只是故意地装作无所谓,故意的把脸偏过一边去。顾不得小手干净与否,每个人摸过一块西瓜,当然,都是早瞅准了的,块儿要大,籽儿要少的那块。边贪婪的吃着,眼睛朝桌上的其它西瓜们放着电。

每当这时候,爸爸都是捡起一牙小些的西瓜,慢慢地吃着,细细地品味着,吃完,便不肯再伸手,只是笑模悠悠地看着我们一个个很不雅的吃相。然后拿起每个人吃过的瓜皮,用小刀将带着些微红色连同白色的瓜肉片下来,递过去说:“吃了,别糟蹋,难道不比梢瓜好吃吗?”而我们虽是不大情愿,也不敢违拗,接过来,却一定要等桌上的西瓜全吃完,才肯去吃爸爸片下来的瓜。

收西瓜子的活儿,每次都是爸爸做,不知是否觉得我们干活毛糙不放心。他将瓜子儿放在水盆里,三个指头拧洗着瓜子上的粘液,洗的干净了,摊晒在高粱秸秆的拍子上,大约晒三个太阳,晒到干了收起来,留着过节用。

无论是父母健在的那些年,还是他们离开的日子,每逢夏日,每到吃西瓜,我总要想起妈妈说的“瓜棺材”,想起爸爸那片瓜壳的认真劲儿,我也总是将西瓜吃的几乎没有一丝红色才罢,靠近瓜壳的没有红瓤的瓜,虽然味儿略差一些,但的确比梢瓜好吃,我记着了爸爸的话。

中元,中元,又到中元,那阳儿也知世间含悲带泪的日子,响晴的天忽然乌云密布,绵绵不断下起了雨来。望着窗外时大时小的雨滴,想着远方的父母陵墓期盼着儿女,很有些心酸惆怅。想必老家的弟弟妹妹已经给父母送过纸钱,虽然那只是活人的心意,但我相信赤子之情应该上达给天堂的爸爸妈妈。这种祭奠,这种思念,永远不会淡漠,直到我们与之会合的那一天。

篇6:祭祖归来的散文

祭祖归来的散文

下午,从乡下祭祖归来!

那份浓浓发的香味依然萦绕在我的耳旁!关于故乡的文字,在我的笔下已经描述过无数次,然而,每一次故乡归来都给我无限的遐思!

农历七月十五,在我们这里也是祭祖的日子,和清明节一样,无论身在何方,都要回到故里,给离开人世的仙人吊祭!

行走在故乡的路上,岁月虽然已经走进初秋,但是天气炎热不改夏日的热度,太阳像小火球在炙烤着无边的大地!我身上的毛细血孔,就像是一个个小泉在不停地往外渗水……

车厢里的乡人,虽然记不起什么名字,但是那熟悉的面孔与乡音,无论走在哪里都是那么的熟悉,我在听着他们的谈话、回忆,心思便沉浸在一片浓浓的香味里,也许人们和我一样许久没有回家的缘故,他们个个谈的却是如此的津津有味,也许这就是乡人、乡味与乡情吗?

车厢里的人挤得满满的,在车厢里那个忒小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流动着的'是一股股浓重的汗臭味!可这些似乎影响不了人们的心情!

面对这浓浓的乡音,我也想说些什么,但不知道话题从哪里打开,只好将自己扮演成一个观众去聆听乡人的心声!

故乡,永远是我们心里的一份牵挂,无论身在何方,也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故事,我们心里就自然想起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情!这是一种情不自禁的心情,凡是着身瓢泼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心情!

从县城登上回家的公共车,尽管仅仅只有二十分钟的路程,但是对于渴望见到家乡的亲人的游子来说又是多么的漫长……

我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游子,因为我所居住的地方与自己的故里只隔着一座城市,时间浪费在不断的倒车上,然而,寄居在外十六年的我也曾一次次怀有游子的心情留恋故乡!

两个月没有回乡下,这时间不算短,但是,因为挂念心里突然感到是那么的久远,两个月前乡下还是花开的季节,转身,而今年盛夏的日子又一次从身边掀过,回首不也是一段长长的记忆吗?

由于是奔向故里,我想起乡下的母亲、妹妹、朋友,还有在省城工作的哥哥,这一切都曾在我人生里最真切的文字,于是,我打开去年中秋节哥哥发给我的信息:自从在省城工作,别人都喜欢过节,而自己在过节的时候最孤单,我想父母、弟妹与家人,只是不能脱身,只好在全家团圆的时刻一个人孤零零地阅读着故乡的文字……

这样兴许好一些吧?不知道为何,我突然理解了哥哥在信息里包含着对乡人的心情,原来,那份乡情一直保留在乡人的心里!

客车就像是我们儿时在地里见到的毛毛虫,在乡间的道路上蠕动着!

正在我茫然于一片片乡音的时候,一个个沉沉的手便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下意识转脸,在我后边站着一个人,高高的个子,脸上的胡须似乎还保留着汗珠的迹象,没有穿上衣,胖胖的身材,但在额头上那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却给人最深的印象!

——你,你不认识我啦?

正当我看着他疑惑的时候,对面的那个大胡子男人说话啦,我真有些尴尬,一时的确记不起那个人的名字,我陪笑着,而脸上流露出那份尴尬的情调不言而喻,直到那个讲完自己的故事,我才知道那个人竟然是我初中时候的一个同学,在初中二年级就辍学在家,他记住我,那是因为我曾帮助他做过一次数学题,他的话让我有些不好意思,但是,他总是说:我不会介意!于是,我们便闲聊几句!

车走进一个村口,那个同学下车啦,我们握手告别,车门关上,车继续在完成着自己的使命,透过车窗,看着消失在田间同学的背影,我在想着这个同学话,想着那个同学记住我的理由……

原来记住一个人给自己的好处,就一定能记住那个人呀!

当车到达我故乡的路口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半,下了车,两个外甥女已经在路口等我们,她们左一个右一个牵着我儿子的手就奔向前面回家的小路上,小路还是那条小路。两边的天地依然是一片片绿色的海洋,放眼望去,玉米、大豆、高亮正是抽穗的时候!道路两边的杨树,高高的,似乎又粗了一截,它们一如那守候在村边的战士,守候着一份归来与离去的一份份心情,树上的喜鹊在枝头上高歌,独奏一份乡人的旋律,在小路两旁还开着不知名的野花,嫩嫩的、艳艳的、鲜鲜的……

一支烟的功夫,我们回到家里,原来母亲与妹妹早已做好晚饭,在等待着我们的归来!人生有许多不舍,其中也包括这份乡情!

于是,祭祖归来,我写下这篇文字!

篇7:清明祭祖心情散文

清明祭祖心情散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昨夜,看到路边、江畔的堆堆祭火,我的心情很复杂。国人的某些传统祭奠方式的确有悖现代文明,可我们的传统还剩下什么?作为炎黄子孙,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接受了哪些外来文明,都无法忘记“清明”这个节日。也许年会被圣诞节取代,也许七夕会被情人节所取代,也许端午节国人只记得吃粽子,举世混浊无人独清,众人皆醉无人独醒,可唯独清明在国人的内心中的位置是无法被取代的。数典忘祖,破四旧,砸滥孔家店,几乎荡尽中华大地古迹,却仍然未能熄灭清明的点点祭火。

每年清明,祭祀引发的大火都不同程度地扣响我们的灵魂。祖宗在我们的心目中,难道就剩下这点点纸火了吗?天底下活着的父母,面对灵车的长龙,面对壮观的祖坟,面对数不尽的“纸船明烛”,焉能不羡慕祖宗!祭祖在一些国人的内心已经不再是种亲情的思念,文化的传承,成了满足活着的子孙欲望的祈祷。

我家的祖坟移到现在的墓地前,曾经在郊外的山上。每每祭祖,多因防火限制不能秉承传统给先人烧纸,家里的长者除了给祖坟添添土,望着孤零零坟茔茫然不知所措。而我却想象着未见过面的爷爷(从老照片里看到过爷爷),思念把我带大的奶奶,采摘些野草敬献到先人的坟前。也只能算野草,因为北方的清明时节只有稀疏的野草,野花都还含苞未放,偶有点点绚丽的色彩也吝啬地若隐若现。野草也好,“纸船明烛”也罢,不过是种寄托哀思的形式,我奉上的一束野草象征着虔诚的思念,而叔叔、姑姑们献上的野草是不能烧纸的无奈。长辈们从旧时代走过来,他们那种无奈与我的虔诚一样都是浓浓的亲情反映。

因为修公路,祖坟移至现在的墓地。每年清明时,人们“不约而同”来祭奠先人。尽管祭祖的人们心态各异,但至少都表示一种认同——“认祖归宗”。受防火制约,墓地不让烧纸,于是有的把传统的祭品放到墓前,有的干脆效仿西方人给先人奉上几束“鲜花”。只不过鲜花多系人工的塑料工艺品,白天放上去,晚上就被一些利欲熏心的人收拾去,再拿到街边去卖。国人祭祖,同行善施舍一样,只求一种心理满足,所以也无人追究。祭祀管理,在我国还未有相应的法规,人们多约定俗成。因此祭祀成了某些特定的人群发财的途径。

8月22日,我与二叔王忠耀、三叔王忠志、四叔王忠贤、大姑王淑珍、二姑王淑芹、老姑王淑华、表弟沈龙、表妹夫黄文刚一行到欢喜乡公墓拜祭爷爷奶奶。我奉给先人的'仍是早春的野草,坟前的野草虽然没有塑料花鲜艳,却能长久留在祖先的坟前寄托我的哀思。从坟地回来,感慨于形形色色的祭奠方式,于是在“全球祭祀祈福网”注册了一个网上陵园,用来随时表达哀思。

先祖,王公讳永泰,字锡丰,山东登州府海阳县小核桃树底下人,生于1894年卒于1960年,享年66岁。原配王徐氏、续弦王陈氏、王卢氏,壮年举家闯关东来到吉林。经商为生,身后留有四子四女;笔者为长房长孙,亲祖母,卢氏玉芳,吉林人。生于19,卒于1988年,享年79岁。育有四子三女,长子王忠荣、次子王忠耀、三子王忠志、四子王忠贤、长女王淑珍、次女王淑芹、三女王淑华。孙辈14人,长孙王正平、王文岩、王俊松、王贺亮、王俊宏、长孙女王娣、王维静、王薇、王卉,外孙陈东、沈飞、沈龙、外孙女陈卫、张金铃,儿孙满堂。这些内容,也许是本家祖先与后人之间留在这个世上仅有的信息了。今录于此,权留存照。供同宗后人分享。

网上祭祀,是种全新的文明祭祀。世人由于受工作生活限制,无法随时寄托哀思,在网上注册一个网上陵园,不但可以文明祭祀,还可以通过这种祭祀方式搭起与同宗亲人交流的桥梁。人过留名,雁过留影,坟茔不过是先人留在世上的遗迹。过去普通人很难通过文字在世上留下信息,现在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这种条件。遍布世界的网络,能够让同宗后代便于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延续同宗亲情。这应该是传统祭祀方式的一种沿革。值此清明之际,与同宗亲人分享祖先的恩赐,与读者诸君分享这种时代文明。

篇8:清明雨中祭祖散文

清明雨中祭祖散文

当春季蜕去厚厚的坚冰层,温暖便像贴身小棉袄一样,骨附于身,许多知名不知名的小生物自冬眠中慢慢醒过来,爬墙藤悄悄爬上那面历久的老墙,柳叶也悄悄吹着丝丝短笛。几场春雨下来,微风就嫩绿了江南岸。而清明是人生小站的一束小花。看到时近清明,天色显得深沉,总像一触碰就出水的架势。清明放了一天假,加之挪来周末的两天,共三天,号称小长假。4号是第一天,便与儿子到九溪老家挂山,祭奠家里那些亡灵。九点半的车,到九溪老家近十一点,与八十岁的大伯妈说了几句,匆匆上山。带路的是老表,姑父姑母的女儿王姐。一个黛青色蛇皮袋,内装香枝、腊烛和鞭炮,三把伞,一把弯刀。

五分钟,还没到奶奶坟前,雨就从淅淅沥沥到辟辟啪啪由小而大,来势凶猛。就让它淋吧,来了,本就诚心,又岂能因了雨水而半途而废呢?香照样点,纸照样烧,山照样挂,头照样磕,鞭炮照样放。山路的崎岖泥泞与和着雨水的兜头浇灌,几把伞像是风吹残月,漂泊在风雨飘摇的天宇下。依路的远近,先到奶奶坟头,次到何冰坟上——那是我最亲近的一位小堂弟,在生时常跟着我鞍前马后——再到大伯坟前,大伯子嗣繁盛,两儿两女,都出落得风风光光的',最后是三伯和四伯。三伯是单身汉,没有结婚,没有子嗣,我每次都告诉他侄儿如己儿,我们都是您的后人,您只管安息,每年我们都会给您送香火的。四伯有两个儿子,十多岁后随四伯妈去了河南信阳,都参加了工作,但也就从此人间蒸发,没与家里有一丁点儿联系。断了根,断了线。曾听说他们俩有一年来寻过根的,但没到老家,周边有人见过,终只是听说过而已。每次到这种怀人的时节,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念及他们。也不知他们怎么想的,四伯一个人躺在这儿,虽则侄儿不会看他的冷,但没了自己儿子的香火他在天之灵又怎会安宁呢。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故与王姐、儿子每人虽都一身透湿,倒还觉得感觉非常好。我们的祖宗我们祭,当我们成了祖宗时,谁来祭奠我们呢?见儿子难得的如此虔诚,想中华文明也是如此这般由家到国一路薪火传承的吧。

篇9:祭祖

今天是农历大年三十,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游子们从四面八方都要赶回家乡和亲人团聚的日子,爸爸带着我和妈妈也回到了唐山奶奶家。

按照家乡的习俗,今天一大早,我们要去祖坟祭祖。早上6点钟,天还黑乎乎的,走到院子里还能看见天上的星星,奶奶和爸爸就早早起来了。我也被叫醒、起床、换衣服、洗漱,爸爸要求我们穿戴整齐。奶奶和婶婶准备好了祭祖用的供品和鞭炮,走出房间,冰冷的风夹着地上的雪嗖嗖地钻进脖子里,不禁打了一个哆嗦。这个鬼天气,真是冷啊!

爸爸带着叔叔家的哥哥还有我,和二爷爷汇合后,开车赶往祖坟。在路上,看见一群群的人走向各个方向,有走路挑着担子的,有开车的,有骑摩托车的。路边早到的人,已经开始了祭祖。我问爸爸,我们为什么要在三十的早上去祭祖。爸爸表情严肃地说:在重要的节日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习俗,是子孙们向先祖表达哀思和怀念。奶奶的家乡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我们早早地去,好请老人家跟我们一起回家团聚,我们从家里出来到祖坟的足迹,就是先人们回家的路,所以,爸爸说,我们要走的小心一点、走的慢一点……

爸爸说,我们的祖坟离家有三公里,背靠一座山,旁边是滦河,是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我们到了,拿着供品走向祖坟,家族里来的人很多,有几十个人,我们和大家互相打着招呼。人到齐后,统一在五老太爷的指挥下,恭敬地摆放好供品。然后,五老太爷给我们介绍祖先们的坟墓,很多,我没有记住,我只记住了老太爷和爷爷的坟墓。只见这几十人排成了不同的排,爸爸让我和哥哥排在他的后面跪下,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然后把供品再扔向不同的坟墓,很多长辈嘴巴里不停地嘟囔着什么。爸爸在爷爷的坟墓前也嘴里嘟囔着,嘱咐爷爷照顾好自己,常回家看看,哥哥和我也恭敬的站在爸爸身后,学着爸爸的样子。大家起来后,把带来的鞭炮沿着祖坟的周围摆放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工。我和哥哥的任务是点小鞭,一瞬间鞭炮齐鸣、震耳欲聋。我很兴奋,但是,爸爸不让我叫喊,也不让我跑动,爸爸说,祭祖是很严肃的事情,不能乱跑乱叫。

回来后,爸爸向奶奶讲了祭祖的一些事情,奶奶慈爱地摸摸我和哥哥。爸爸告诉我们,他小的时候,爷爷也是每年带着他和叔叔去祭祖,现在他要带着哥哥和我,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同时,传承下来的还有淳朴的家风。

哥哥、我,有弟弟,仿佛懂了,也仿佛没懂,但是都点了点头。

篇10:祭祖与信仰的散文

关于祭祖与信仰的散文

本人有幸参与家族事务,接触很多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宗亲。按中国哲学的分类有唯物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唯物主义者对祭祖持认同态度。

而唯心主义者又分类为认同与不认同,不认同类一般是基督教。本人就曾经接触很多基督教徒的宗亲,在祭祖一事也曾经进行激烈抗辩。今天有幸得阅邢福曾博士的《中国的祭祖问题》,本人结合个人的观点整理下文。

在当今,很多的宗亲基于本身的信仰,对祭祖一事在心里产生极大的涟漪和挣扎,有心存挣扎而随亲人参与拜祭者、有激烈抗衡,与家人势成水火者。故此如何处理信仰与祭祖之问题便极需辩释清楚,以资参照。

基督教正式传入中国,是在我国唐朝时期,根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所载,景教在中国的传布,曾经“法流十道,寺满百城”,可见唐朝时景教在中国曾大为流行,可惜留下来的资料并不多。

但纵观其他有关宗教的文献资料显示,当时的一神教徒如犹太教、也里可温教、回教等对中国人的祭天、祀礼、拜祖制度均作了适度的调适,所以也没有引起任何的冲突与纠纷。

基督教《圣经》的本义也是劝人为善,是人自己的修养。只是它通过上帝的启示、基督的赎罪,人只需要有信心,便能直接与真理恢复关系;他的良心便能从罪中释放出来,他的罪亦得蒙赦免。

从正面来说,它开出一条途径,赋予神与人和好后的新生命。而具有新生命的人,同时要关怀社会,治国平天下,实践出爱。它使人上可通天,下可通人,更可通物质与科学知识,贯串着天、地、人三大观念。这具有新生命的人就是善的表现。

而祭祖的本义继承与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亲睦宗族,和谐宗亲,爱家爱国的情怀。两者的本义有着共同之处,儒家的伟大理想是高尚的人格、丰盛的人生,基督教也是成全了这个理想。只是途径的不同。更何况没有祖先,怎有现在的你在上帝面前赞美它的机会。

向先人鞠躬这问题,一直是基督徒所争议的。其实鞠躬只是一种礼,并不是拜祭,甚至叩头也只是一种礼。让我们以圣经的原则去作为提醒。

在哥林多前书十章十四至三十三节里,保罗提到应否吃曾献祭的食物,他说:“凡市上所卖的,你们只管吃,不要为良心的缘故问什么话;因为地和其中所充满的,都属乎主。”保罗提出的第一个原则是:一切都从上帝而来,所以一切食物都可以吃。但保罗又说:“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作什么,都要荣耀神。

”他第二个原则是:假如所作的事会引致别人软弱,就不应去作。这些原则并不是教条,而是经过我们的自觉反省去决定我们做与不做,是用我们真正的自由作出选择,是将我们原有的生命转变,因而自然而然地放弃一些不应该作的事情。

在面对祭祖的问题时,我们应要达到一个境界,就是真正地敬拜,而不是跟随礼俗。其实,我们是真正遵从孔孟之说,诚心尊敬祖先,而不是叩拜先人的偶像。

然燃点香烛是否有违圣经的教导呢?燃点香烛是否能断然的作个黑白二分呢?反观圣经,由摩西五经至启示录就有多达60次提到烧香。就以出埃及记记载,在制造会幕时,上帝有明确的指示及规格来制造“灯台”(出25:31-40)及“香坛”(出30:1-10);“灯台”点燃的正是蜡烛,相信是古时用作照明之用;而烧香的香气乃代表上帝子民的祷告。(见诗141:2,路1:10,启5:8及8:3-4)。由此观之,从圣经的角度不单没有否定或反对燃点香烛,反而是有其特定的作用和意义。

在祭祖行为表现出爱与孝道,这不独与基督信仰并行不悖,更是上帝自然启示的结果;祭祖的伦理价值不仅与基督教不相矛盾,更是互相发扬彼此呼应的;故基督徒不该武断地全盘废弃传统的礼仪,而应努力发掘出传统礼仪中与基督教相通的精神价值。

祭祖本身是中国传统对先人慎终追远的孝思行为,与及藉此达致道德层面的教化。在圣经十诫中,论到人伦的第一条便是“当孝敬父母”,就此而言,圣经与中国传统是没有抵触的;但我们却会因着十诫中的第一、二诫所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像……”,而使我们在祭祖的礼仪上产生很大的冲激和挣扎。

然而当我们仔细察看此两节经文的背景就可得知其指谓所拜的偶像是泛神中的一位,是指让这一切的偶像成为我们的.神。故此“慎终追远”的祭念先人而并不将先人等同神的话,是没有违反圣经的原则,反而正合信仰成就了中国传统之孝亲之道。

以上所论,谨呼吁基督教徒的宗亲们不要因祭祖而涟漪和挣扎,祭祖、丧葬或其他传统孝亲的行为,亦没有一个绝对的对错答案,有人用洽谈沟通的方法与家人达成共识;有人以转化仪式的含意而彰显信仰。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平常的生活中,有着良好的见证与和家人有一个密切而良好的关系,方能在关键的时刻产生润滑剂的作用,以减低与家人亲朋的冲突和矛盾,从而达至最少的杀伤力及最大的见证性。

问题的结核是我们的所谓“祭祖”,本身是一个对先人的尊崇悼念,对先人德行的继承与发扬,还是奉为神明参拜,这系于奉行者本人(包含其他信仰者)的态度,这是见人见智的。

篇11:游记散文《寻根祭祖大槐树》

游记散文《寻根祭祖大槐树》

在山西洪洞有一棵名扬中外的大槐树,不是因为这棵大槐树的生长历史久远,而是因为中华姓氏的源头绝大多数在这里,中华姓氏的祖先在这里。记得父亲生前曾经告诉我们说,我们这个姓氏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走出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姓氏祖先发源于山西大槐树。金秋十月,我带着91岁的父亲回老家时,偶见老家的姓氏宗谱,翻阅家谱,便可以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记载:“明成化年间,廉氏宗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分为两支,一支由大将军廉威扬率领迁往山东曹县,因为廉威扬护驾有功被当朝皇帝加爵封地,准许世代定居在此,并将大将军定居之处命名为廉庄。”此后,从廉庄又分为几小支,所以按照家族宗谱记载,我们祖籍当属山东曹县。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数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近千个,移民分布全国30个省2217多个县市。在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有一张收纳了450个姓氏的“古槐后裔姓氏表”,如同洒向四野的种子,迁徙外地的移民们在异地他乡开始重新生根发芽。有资料显示,今天自称知道祖辈是来自山西洪桐大槐树的人全国就有2亿多人,包括500多个姓氏。

这次专程去大槐树探寻姓氏,也算是替我父亲以及廉氏家族去追寻那历史的根源吧。走进大槐树寻祖祭奠园,映入眼前的是一面写有“根”的照壁。绕过照壁,走过祭奠广场,拾阶而上是“祭奠堂”,这里主要是供人们祭奠先祖的场所,步入厅内一副楹联将人们带入深深地回忆之中。“古槐永系故园情,老鹳常牵游子梦。”大厅正中供奉着“大槐树移民先祖之神位”,神位两边分别摆放着“三牲”(即牛羊猪)、“时鲜”(即不同时令的鲜果),以及“帛”供品,不仅寄托了人们对先祖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也体现了游子对故土的深深眷恋。穿过“祭奠堂”便到了“献殿”厅,这里是祭祀活动举办的场所,也是人们摆放供品和祭奠先祖活动的地方,厅内分为10个区,分别供奉着中华1300多个姓氏祖先者的牌位,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找到了父亲和母亲的姓氏祖先的牌位,并依照祭奠厅的规定双手合十对着牌位虔诚的三鞠躬,以此缅怀和感恩我的父母对我们子女的养育之情。祭奠完父母的姓氏祖先牌位后,我们又来到了“中华姓氏苑”,这里介绍了中华每一个姓氏的来源、姓氏氏祖者姓名以及姓氏发展演变历史,也记录了上千个明代大槐树移民姓氏,包括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是追溯家族来源和血脉关系的'有力证据。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从祭奠大厅出来,远远的就听到一位老人悲壮的声音,循声而去只见大槐树下正在上演着明朝大移民的场景,那悲壮的曲子,移民们恋恋不舍故土的眼神,以及官兵的骄横,把在场所有人的心都带回到了那个时代,许多游人情不禁地流下了心酸的眼泪。相传明朝洪武年间,官府以“皇帝”要颁布好消息为由,将十里八乡的民众骗往大槐树下集合,民众不知缘由相继来到大槐树下等待官府公布“好消息”,结果却等来的是朝廷颁布的“移民诏书”,诏书说由于本地人多土地少,加之连年大旱,民不聊生,为了百姓今后的生活和家庭幸福,要求凡百姓五口之家留二,九口之家留四,其余家人统统迁移他乡。百姓们得知上当受骗,哭天喊地不愿迁走,远离家乡,有的到大槐树上系上相思红绳,有的则折槐枝留作纪念。迁民们在大槐树下分别,一对亲生兄弟各捧着一尊祖传的佛像跪拜分手,许诺若干年后为让子孙们以佛像认亲归宗;牛姓兄弟把家里的一口铁锅打碎,兄弟几人各拿一块碎锅片,将来好让后代子孙用对锅片的方式来做认亲的证据。一位老者指着大槐树说:“我们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住大槐树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根,我们的祖。”为了防止迁民半路逃跑,官府用绳子将迁民的双手捆绑起来穿在一根绳子上,押解上路;临走前,迁民们正跪在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旁,手捧着家乡的水和泪水一起下咽,久久不愿离去;有的带上家乡的一罐水,以作路途之需;有的妻儿老小在给被官兵绑着手的亲人喂饭;不愿意离家的百姓在官府眼里就是刁民,被官兵用绳索牵缚着强迫他们上路,面对官兵的看押,迁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流露出愤怒的眼神,一步三回头痛苦地离开家乡……这是怎样一场悲壮大移民啊!

看完演出,我们又先后瞻仰了大槐树,以及由大槐树衍生的二代和三代大槐树,站在移民浮雕画像前,我们凝神贯注的看着一幅幅移民浮雕人物的表情,仔细的涌读着浮雕上的文字,追溯着明朝那段移民大迁移。是啊!大槐树作为中华儿女寻根追溯之地永远的留在了海内外华人的心中,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将永远地留在移民先祖的记忆里。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离开家人有多久,家永远都是你无法割舍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你无法遗忘的东西,哪里有你的亲人,哪里有你的根!

篇12:清明时节祭祖忙散文

清明时节祭祖忙散文

清明时节,父老们要准备纸钱香烛去祖坟山上祭奠祖宗先人,我们老家那边俗称“挂纸”。

清明节前几天,家族中在外地工作的叔叔们全都赶回村里来。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来到我们家,父亲亲热地左一声“哥哥”右一声“哥哥”地叫个不停,又是端茶又是倒水,还扯来几片烟叶,找来自己爱不释手的的烟杆给老人咂烟。父亲笑着说:“你上了年纪,腿脚不太方便,就叫年轻娃娃过来‘挂纸’。”老人拍着干瘪的胸脯,高声大气地说:“那些年轻娃娃,毛手毛脚的,做事让人放心不下。我住在外地,对不住祖宗先人,每年就清明节这天可以给他们烧几页纸钱。兄弟,你说我能不来吗?腿脚走不了路,就是爬,我也要一步一步爬去坆山上看看祖宗先人!”

清明节前两天,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就召集族人在他家的土坝子上商议“挂纸”的相关事宜。几十户人家,每户人家的家主都必须参加,黑压压地挤了一片。会议的内容,主要是讨论每个人头出多少香纸钱,出几两黄豆、四季豆;谁负责赶乡场置办祭祖的香蜡纸烛;谁主管推豆腐煨四季豆:谁去祖坟上升火做菜。家族中共有两百多口人,每年都要宰一头猪。家族中有个堂哥,是个屠户,他懂行情,宰猪的事就交给他处理,大家放心得很!任务分派下去,各人就行动起来了。

最要紧的事情,就是挨家挨户去凑钱,每到一户人家,就按人头收取“挂纸钱”,按人头收取黄豆、四季豆。家族中有添丁进口的人家,还要买只老公鸡去祖坟山上祭拜祖宗先人。钱凑齐后,就去乡场上置办“挂纸”的香蜡纸烛。推豆腐的是妇女人家,十几个妇女围在石磨旁,有说有笑的,三人一组推上小半天,累了就换上别人。磨担钩吱嘎吱嘎地响了起来,唱起了欢快的歌谣。煤灶上咕咕咚咚地煨着一大锅四季豆,豆汤的清香味在屋子里飘散开来。炉膛里的火燃得很旺,把人烤得满脸通红一身淌汗。烧火的老人,时不时往炉膛里添加一把柴草,还弯下身子鼓着腮帮噗嗤噗嗤地吹上几口。

清明节那天,吃过早饭后,母亲就卷高袖口,系上围裙,割下一刀腊肉两截香肠刮洗干净,放在蒸锅里蒸熟,拿去坆山上供祖宗先人。父亲叫上家族中的几个年轻小伙,背上香蜡纸烛去给祖宗“挂纸”。那地方叫猪巢窝,大家一路上有说有笑的,说起了地里头的油菜,说起了快要成熟的樱桃,说起了家族中的一些积德行善的老人。来到祖坟山,那些小伙子们挥舞着镰刀,清除祖坟上的.树枝、野草。取出腊肉香肠,端端正正地摆在祖坆前,燃蜡焚香,插坟头纸,磕头作揖,鸣放鞭炮。父亲认得祖坟山上的每一座坆,那座坆是那一代的祖人,他都记得一清二楚。祭拜完毕,父亲就叫那几个围坐在一块,吃着腊肉香肠,喝起了香甜的米酒。

两点来钟,父亲就领着我们往村里赶去。路过一些豌豆地,我还摘了一把豌豆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我怕父亲看到挨骂,就蹲在路边假装摘野花。其实我的顾虑是多余的,摘几个豌豆吃,主人家是不会骂人的。家族中那些过世的老人,安葬在村子四周的一座座大山上,家族中只得分几队人马去不同的山上给祖宗们“挂纸”。挂完纸后,各路人马就到离村子一里多路的一个叫大地的坆山上汇合,每年的聚餐活动就是在那里举办的。那地方地势平坦,离村子近,来回方便。灶上烩了一锅肉片,一锅粉条炖肉、一锅煮豆腐、一锅四季豆汤。父亲就叫我跑回家去,通知母亲菜煮熟了,赶紧背米饭来坆山上。母亲背着一甑米饭,姐姐提着两口铁锅,我拿着碗筷赶往村外。路上,都是家族中的人,三三两两说说笑笑地走在路上。

每户人家到齐后,头人就站在高处,掏出笔记本,高声喊了起来:“我们家族有两百六十多口人,十人一桌,计划有二十七桌。下面,我开始宣读席次及人员名单。”头人大声念了起来,念到谁谁就去自己的席位上坐下,我们家大小八口,加上外面的两人,就凑了一桌。分好席次后,接着分菜,每一桌可以分到四道菜:烩肉片、煮豆腐、四季豆汤、猪肉炖粉条。每一桌有个代表,拿着锑盆摆在灶边的大锅旁,大师傅开始分菜,每个锑盆里舀一大水瓢,每一道菜分得均均匀匀的。分好菜,每桌发了一包香烟,几斤米酒,一瓶高橙。男老人喝米酒,女老人、小孩喝高橙。大家一边拉家常,一边相互劝着多吃些,一个往一个的碗里夹菜,亲热得就像一家人。男人们高举瓷碗,相互劝着多喝一些,碗里流淌着血脉相连的亲情,一口足以让人沉醉!

酒下肚后,有人话多了起来,和旁边的人喊起了拳,喊得满脸通红。头人就站了出来,扯开嗓子喊:“父老们,你们别喝醉了。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去城里请来放映队,晚上放电影给大家看,片子是《大刀王五》!”一听有电影看,男人们也不喊拳了,催促自己的女人扒饭大口一些,好赶回家去占个好位置看电影。老人小孩也慌了起来,锅里的那些菜吃不完,倒了舍不得,就每一家分一些,装进背箩,牵着小娃扶着老人急匆匆往村里赶去……

祭祖与信仰的散文

祭祖归来的散文

又到清明的散文

过年与感恩散文

一段年味的周湾散文

大槐树和织布机的记忆经典散文

清明节优美散文 清明节散文精选

清明节散文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

清明轶事的散文

祭祖散文
《祭祖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祭祖散文(共12篇)】相关文章:

祭祖祭文范文2023-04-24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高一2023-03-31

又是一年清明时高中作文2023-09-17

清明散文2023-07-18

又是一年清明时作文450字2022-07-11

祭一位老人经典散文2022-05-23

又到清明细雨时学生作文2022-06-03

清明的礼记散文2023-10-21

清香草色,清明青团散文2022-10-07

家乡新韵散文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