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简便修习方法

时间:2023-01-21 07:38:5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金刚经》简便修习方法(共5篇)由网友“fa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刚经》简便修习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刚经》简便修习方法

篇1:《金刚经》简便修习方法

《金刚经》简便修习方法

金刚经教导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但亦不离开色声香味触法而另有所生。下面是《金刚经》简便修习方法,希望你能喜欢。

明心见性与神秀的两个偈语问题:由历代相传,几种不同版本的《六祖坛经》,与禅宗各种典籍的记述,有关六祖最初得道开悟的事迹,大体并无多大出入。中国禅宗,自五祖弘忍开始,教人念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便可由此人道,一变达摩大师以《楞伽经》印心的教学方法,这只能说是教授法的改变,对于禅宗的宗旨,并无二致;《金刚经》以明心见性为主旨,处处说明般若(智慧)性空的真谛,其中的修行求证方法,以“善护念”三字为重点,以“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而说明性空实相,了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指标。

现在为了普通了解禅宗的治心道理,用现代的观念,先作一比较容易明了的说明,也可使大家依此修习,做为修心养性的简捷方法:

(1)首先我们先要静静地观察自己内在心理的意识思想,再把它简单地归纳为两部分来处理:一部分是由于感觉所生的思想和观念,例如痛苦、快感、饱暖、饥寒等等,都是属于感觉的范围,由它而引发知觉的联想和幻想等等活动。一部分是由于知觉所生的意识思想,例如莫明其妙而来的情绪,烦闷、苦恼、对人我内外种种事物的分别思维等等,当然包括知识学问的思维,以及自己能够观察自己这种心理作用的功能。

(2)其次,到了能够了解自己心理作用的活动,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总而言之,统统叫做一念,能够作到在念念之间,起心动念的每一观念,自己都能观察得清楚,再无不知不觉,或莫明其妙的情况,然后,就可把它处理作为三段观察:凡是前一个念头(思维意识)过去了的',便叫做过去心,也就是前念。后一个念头(思维意识)来了的,便叫做现在心,也就是当前的一念。还没有来的,当然便是未来心,也就是后念了,可是它还没有来,不去管它。不过,你不要忘记,当你觉得后一个观念还没有来的时候,这个正是现在当前的一念了,而且才觉到是现在,立刻便已成为过去。

(3)复次,如此内省观察得久了,你把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你便练习,当前念的过去心过去了,后念的未来心还没有生起的一刹那之间,当前的心境,就会微微的、渐渐的,呈现一片空白。

但这空白,不是昏迷、或晕厥、或同死亡以前的状况,这是清清楚楚的,灵灵明明的一段空灵,也就是宋明时代禅师们所说的昭昭灵灵的时候。

如果真能切实到达这个情况,就会觉得自己所有的意识思维,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都如一片浮光流影,像雁过长空,风来水面,所谓踏雪飞鸿,了无踪迹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为的,都只是一片浮尘光影而已,根本无法把捉,根本是无根可依的,那你就会体会到“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心理状态了。

(4)再次,你若了解了心念过去、现在、未来三段的不可得,譬例成下面这个公式,自己反省看来,翻成一笑。

…………未来……现在……过去……

————————————————无始以来

……未来……现在……过去…………

0+1-1——1-1=0

因此认得此心中的一切一切云为,都是庸人自扰,由此再进一步,观察破除生理感受上所起的压力,和思想促使身体所作的行为活动,都是犹如泡沫空花,虽然在不加自我观察的时候,表面看来好像都是我一连串成直线的活动,实际所谓这个我的活动,也只是像电流、像火花、像流水一样,都是由于无数接连不断的前后念的因缘凑成了一条线,其中毕竟没有真正的东西存在,所以你会自然而然地觉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只像梦幻般的浮沉起伏在世间而已,因此你会自然而然的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就是“本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了。

(5)如次,你要保持这个明白了心理上意识思维的状态以后,经常在静中动中,保持这一段昭昭灵灵的灵明觉性,犹如万里晴空,不留点翳的现象,那就够你受用去享受了,你才真会懂得人生的真谛,找到真正归宿的安身立命之处,可是你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了!更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所谓的悟道了!因为你在这个时候,正有一个昭昭灵灵、灵灵觉觉的作用存在,你还不知它的来去与起处呢!这个时候,正是明代憨山大师所说:“荆棘林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以上所讲的一切,是借用比较现代化的方法,说明人们心理活动状态的情况,同时也以此而说明禅宗六祖当时听到别人念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领悟的一些消息,由此使你可以了解六祖的师兄神秀所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自己内在用工夫心得的程度;那么,你由此可知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得境界。如把两者作一比较,自然可以了解五祖弘忍要叫六祖三更人室,付嘱他的衣钵了,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生机存在。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法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了解心性本元的究竟,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现在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精髓

(一)无住生心

如《金刚经》须菩提请佛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是《金刚经》的总骨,假使把这句领会了,一卷经文也就明白了。释尊告诉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意思就是没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这叫三轮体空,“其福德不可思量”。修行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亦复如是,这就叫做“应无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刚般若的妙心,所谓二边不著,中道不安,乃是实相般若之体,如是方名菩萨大行。

又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曹溪惠能六祖大师当初卖柴时间听到的悟处,从此至五祖请法,更为大悟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并有《六祖法宝坛经》流世,其中有明心见性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此为东土第六代祖师,故《坛经》中叫人从《金刚经》即可成佛的。——选自虚云和尚《怎样来学菩萨道》

(二)自渡渡生

云尝恭读《坛经》,至五祖以袈裟遮围,为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祖于言下大悟,即启五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路说来,如天花乱坠。前四句“何期”,是摄用归体。后一句“何期”,是全体大用。前四句是自渡,后一句是渡生。“能生万法”者,一切种智也。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广佛法于无边,渡众生于无尽。故释迦不终老于雪山,六祖不永潜于猎队,为传佛种智耳。

——选自《虚云和尚年谱·重兴曹溪南华寺记》

(三)降伏其心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轨著,不能证得。”可见人人本来是佛,都有德相。而我们现在还是众生者,只是有妄想执著罢了?所以《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佛所说法,只要人识得此心。 《楞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达摩西来,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了然无事。法海禅师参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智通禅师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祖曰: “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马祖说:“即心即佛。”三世诸佛,历代祖师,都说此心,我们修行,也修此心,众生造业,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众生,一切唯心造。

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众生。四圣不受轮回,六凡流转生死,无论是佛是众生,皆心所造。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那里来个十法界呢?十法界皆从一念生,一乘任运,万德庄严,是诸佛法界;圆修六度,总摄万行,是菩萨法界;见局因缘,证偏空理,是缘觉法界;功成四谛,归于涅,是声闻法界;广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人法界;爱染不息,维诸善缘,是人道法界;纯执胜心,常怀嗔斗,是修罗法界;爱见为根,悭贪为业,是畜生法界:欲贪不息,痴想横生,是饿鬼法界;五逆十恶,谤法破戒,是地狱法界。既然十法界不离一心,则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参禅、念佛、诵经、礼拜、早晚殿堂,一切细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无明,好吃懒做等等,就向下堕。除习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向上升。 自性本来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随缘自在。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可以做酱、做面、做包子、做饺子、做麻花、做油条,种种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麦,就不被包、饺、油条等现象所转。饽饽、馒头,二名一实,不要到北方认不得馒头,到南方认不得饽饽。说来说去,还是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认得心是麦面,一切处无非面麦,就离道不远了。

篇2:修习《金刚经》的感悟

修习《金刚经》的感悟

1.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法是超越语言的。凡是能够总结成语言的,凡是能够被记录入经文的,那只是经文。语言,只是大脑中极小一部分的功能,人类也只开发出大脑约4%的功能。大智慧,在文字之外。所谓的经文,只包含了佛法不到百万分之一的智慧,单纯从经文中是悟不出佛法的。所以说,佛法不可思议。如果只能陷于文字和表象,那就是神秀的诗所执着的: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常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当一个人完全执着于经文中的某些“文字”时,他对宇宙万物的理解离佛祖所讲的“真正的佛法”差着十万八千里。而真正的佛法是六祖所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正的佛法是把虚无扩散到整个宇宙。佛法既非某一经文(佛法包含了所有经文,但涵意在所有经文之外无限倍)也非某一表演性的行为(念经和参禅只能清净内心,但佛的智慧在内心深处更深刻的感悟和涅槃,是持戒和清净之后的羽化成蝶。生理上,佛法存在于人类大脑未激活的96%功能中。佛是悟得,是修得,是参得;不是学的,不是教的,也不是传的。)

2.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法是反常的。当佛已在内心,你才具有独特的智慧去领悟佛法,进一步才能经历持戒入定到成佛。每个人的菩萨就是自己,如果你自己度不了自己,没有别人能够帮你。如果你心中的菩萨是有鼻子有眼、五颜六色、结某手印、执某法器的,那只是像(相、表象),那不是菩萨。真正的菩萨,无色无相、无味无度、无形无势。菩萨不是寺庙中泥塑的像,整天拜那些泥像并不能度自己。每个人的菩萨就在自己心中。修佛的逻辑是:如果你自己找不到成佛之路,没有任何佛经或者菩萨能够救你出轮回;但如果你自己悟出了佛法之妙,你既可以度自己也可以去度别人。

3.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法就是辩证法。当然,佛法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浅表性(书面的、表象性的)唯物辩证法深奥数千倍。如果你体会不出佛法中的辩证,那么经文只是经文。真正的大智慧产生自虚无。佛法既非有为法也非无为法。佛法是要经历“有为——无为——无为无不为”几个阶段之后的进一步修炼才能够领悟的。凡是能够被判定为“有为法”或者“无为法”的“法”都只属于人类大脑4%的已存在功能。真正的佛法根本不是念经或者背诵经文可以参悟出的。当你把经文和表象性的仪式都丢弃之后,你才能够有机会从内心的最深处去感悟佛法之妙。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坐禅不是肢体摆成某种样子,禅定是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一切动中,心似泰山,不摇不动,把断四门,眼、耳、鼻、舌、口,不令内出外入者,此名真打坐也。物质生活清贫,并不影响心灵的充实;莲花出自污泥,金山只能迷惑你的心智。知足的人,虽然睡在地上,如处在天堂一样;不知足的人,即使身在天堂,也像处于地狱一般。无论身处哪里,无论在做任何事情,都要坚守自己内心高贵的修养。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动物有动物的品格,树木有树木的尊严,佛有佛的'逻辑。因为佛法已经在你的内心,所以你才能够成佛。

4.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佛法亦不可思议。

要知道因果,也要知道因果之间的辩证,才是悟出佛法的第一步。因是果的果,果是因的因;因是果的延续,果是因的缘由。果在因被固定之前已经注定,因的决定性与普遍性影响在果之后才被触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好好地孝敬父母,因为他们才是你的佛。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积德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如果你真的信佛,佛在无时无刻注视着你。烂泥塘的的细菌密度比人们的手机少,然而,现代人都对手机上瘾。当能够舍弃金山去烂泥塘种植莲花时,离悟出佛法之妙就不遥远了。先贤都是领悟出佛与菩萨为什么都坐在莲花座上的成功者。

成佛之路有无数条,如恒河沙数量。

佛祖只是成功登上顶峰的诸多攀登者中的一位,他的体会,只表明了他的道路是适合他自己的,并不表明其他先贤的道路是错误的,也不表明你必须按照某一位先贤的脚印一步不差走下去。当一个人能够发现攀登山顶的诸多路线中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时,他就距离顶峰不远了。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主要内容

1、全经纲领:

发度尽一切众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觉为终极,而大乘的菩萨不仅要自觉,更要“觉他”,故其终极目标定位在和一切众生成就佛果的广大境界。根据佛教的哲学基础缘起论,凡因条件关系而形成的事物, 都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实体(自性)。因此,要以空观的智慧,破除在“我”、“众生”、“佛”之间的人为分别。故要尽己所能广度众生,但不要执著于“我”在帮助众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业。

2、观照实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是世界的真实,事物的本来面目。人在认识中念念不离对象,却以为心的主观构想即等同客观实际,但其实已经背离了事物的真实。以般若观照实相,即对此名相采取不住、不执、不取的如实态度。故《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法相,甚至连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对实相的近似表达,皆非实相本身。《金刚经》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堪称一经之精髓。

3、实践宗要: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执,才能把握实相。所以,在实践中应以空灵自在的心态应对一切法。《金刚经》中以布施为例,讨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轮):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财物。一般人心中存在这三种人为的分别,施一钱物,即作一钱物功德想,于是施恩图报,算计冥冥中所积累的功德。但实际上,应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离相无住、性空无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与幻有的辩证统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执著所呈现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误解的虚无。般若思想不外说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确处理出世的真理与世间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说一切法都没有实在的自性,故无相、无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凭借条件关系而暂时存在的现象,故在空的基础上随缘生起一切法,这就是俗谛。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关系,《金刚经》是这样说的:“佛说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说的般若等佛法,是出于广度众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层面的权且施设,并非实相般若本身,众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门,到彻底觉悟佛法时,则一切名相皆可舍弃。

《金刚经》说的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由于该经文字艰涩、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作注讲解,流传最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坛经》。

篇3:《金刚经》的修习境界

《金刚经》的修习境界

《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等等,那个“住”字,我也理解为执著。因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三心”都不可得。在这种状态下,你就有可能找到真心。当然,一定要多亲近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点拨,你就会错过认知真心的机会。

诵经的目的主要在于体悟“三心不可得”的那种状态,并在日常中保持如如不动的真心。诵读《金刚经》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理上明白了,但体悟上没达到那种境界;二是座上修时可以安住真心,但是不能把那种状态贯穿到生活中去。

如何将那种状态贯穿到生活中去呢?就是记住《金刚经》中的三种境界,精进修行,见到真心后,在行住坐卧中,让真心生起妙用。

第一,要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为一切眼前的东西都像梦幻泡影一样,很快就会消失,它们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比如我和你今天见面了,过几天你就走了,虽然看上去有这个现象,但它本性是空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你一离开,这眼前的场景就消失了,像梦一样,不会永恒的。再比如, 这所房子,你看起来很坚固,但大地震之后,城市都被毁掉了,可别提这楼房,即使不毁,几十年之后它也会被拆掉重修。所以一切都没有自性,都了不可得,那么就不要执著它。这是第一个境界。

第二个境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就是执著心中的念头。“无所住”就是任其来者自来,去者自去,不跟念头走。“生其心”就是真心的妙用。真心不是顽空,而是智慧。只有空而没有智慧,就不可能解脱,还有可能会堕入无色界。所以,要在真心的观照下做事,用行为去体现那颗真心。

最后一个境界:“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如果行者说“我证得了大手印”,那么他还执著于自己证得的那个东西,就没有真正成就,因为最后的一关还没有过。

要把你证得的那个名相也抛掉,不要执著。换句话说就是,当你将空性打成一片的时候,如果你还执著于那个空性,就是著法、著相。这是你的另一种执著,像给自己捆上了另外一道绳子。只有一切都不执著时,才是究竟解脱,有执著必无解脱。当你证得了大手印,而执著于大手印的“明”时,就堕入色界;执著于空性,就堕入无色界;执著于大乐,就会堕入欲界。真心是超越一切名相的。

所以说,《金刚经》是了义的经典,当你不但道理上明白其中的这三种境界,身体上也能体验到这三种境界的时候,也就解脱了。不过还有人说,《金刚经》太深奥,不适合现代人的根器。

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修炼之法相当于药,有多少种烦恼就有多少种对治的方法,你不能说只有这种法才能对治烦恼,其他的就不能。比如,你不能说六味地黄丸是个好药,但不适合现在的人吃。同样的道理,既然有这种法,就肯定会适合一些人的根器。

还有一些修行人总爱在事相上打转,总是讲一些诸如弹酒的时候要在什么位置,打坐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哪里,是前面一尺,还是更远之类的东西。其实,酒往哪儿弹都能证得空性,因为无论你怎么弹,心中的那个东西是不会变的。要明白如何见性,如何解脱,这才是关键。

有一天,有几个老太太来找我,她们把世间的一切都抛下了,什么都不要了,修行了很多年。我问她们:“你们修的是什么?”她们说不知道。我又问:“你们知道自己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吗?”她们也说不知道。我再问:“没有人给你们讲过吗?”她们说:“没有。”像她们这样的人有许许多多,有些人已经没信心了,有些人已经死了,死时他们仍然不知道自己在修什么,该怎么修。所以,那时候我觉得如果我再沉默的话,就对不起这些人。后来,我才开始接触了一些人,告诉了他们解脱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修行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能解脱,等等。

单纯只在形式上修炼是绝对解脱不了的,比如水的颜色不是水的本质,水的本质是另外的东西。如果仅仅在形式上玩弄一些技巧,肯定是不可能解脱的。

拓展阅读:金刚经经题简介

金刚

种类

1.金刚宝,如菩萨宝冠所庄严的。能破一切而不为所坏。

2..世间金刚石之类。世间的金刚,虽不易破坏而还是可坏的。

寓意

玄奘派认为:金刚比喻烦恼,像金刚一样坚固的烦恼,能被般若所断除,所以译为“能断金刚(的)般若”。

罗什派认为:金刚比喻般若,像金刚一样坚固的般若,能破坏一切虚狂妄执,而不被妄执所坏。

金刚本有两类:能破一切而不为所坏的金刚宝,虽坚强而还是可坏的世间金刚石,所以喻般若或喻烦恼,都可通。

般若

三种般若

实相般若:实相指诸法如实相(大乘层面上的“真相”或“本质”),不可以用有无等来叙述,也不可以用彼此、大小等去想像。实相是离一切相(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而无可取著的。因为凡夫的所知所见是被戏论所乱的虚诳妄取相,所以不但不能见如实空相,也不能如实了达如幻的行相。大乘佛法宣说,空寂本相和缘起假相,都是如实的。但是并非凡愚的乱相和乱识所得,必须离戏论的虚诳妄取相,而归于“空无所得”。所以所说的实相侧重於如实空性。

观照般若:观照即观察的智慧。佛教认为,世间凡夫的智慧具有高度和带来便利,但偏於事相且含有杂染,所以并非般若;外道的智慧为邪智邪慧而不得解脱,也不是般若;二乘行者的无我无我所慧能解脱生死,可以称为般若而并非般若经所说的般若。而离此三种,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大慧,才是悲智不二的般若。决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

文字般若:指佛所说的言教的表显形式。凡能表显意义,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笔墨所写,口头所说,以及做手势,捉鼻子、竖拂、擎拳等,都属于文字。

名字由来

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本来是世间旧有的名词,是指向智慧而言的.。大乘佛教所讲的是“正觉现证”的“实相”,认为世间“般若”一词的名义不能恰当定义和概括。但是化导众生又不得不利用世间的文字语言,这需要利用“观慧”作为方便从而达到“如实证知”的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还是采用了“般若”一词。但是佛法不承认“般若”一词完备概括了佛法,而只把“般若”作为权宜。针对这点《大智度论》说:“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

作用

三乘所共:般若观慧可以作为解脱生死的工具。而“空无我慧”被认为是解脱道的唯一观慧。

菩萨不共:菩萨不但以空慧得解脱,还以大悲的“无所得慧”为大方便,策导普度众生的万行事业,庄严无上的佛果。

证真实以脱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导万行以入智海,是菩萨般若的不共妙用。“

归属

菩萨不共:般若只属于大乘菩萨,是佛为教化菩萨所说。

三乘所共:佛为了熏陶密化二乘,也让他们旁听。从实相和观慧角度上,佛经说三乘都应学般若。

般若是在三乘中是通教的,但只为菩萨。所以般若在一切大乘经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波罗蜜

义解

梵语波罗蜜,译为到彼岸,简译为度。佛法以河流两岸为喻,一边是痛苦轮回的“此岸”,另一边是涅槃菩提的“彼岸”。佛法帮助众生由“此岸”到达“彼岸”,是为度众生。波罗蜜(度)指的是从此到彼的修学过程,不是已经到了。凡可以使得出生死到菩提的,都为波罗蜜。

种类

”佛法中谈到解除苦厄的方法,即关於改造错误欲见的方法,六波罗蜜为主要。六波罗蜜多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前五种波罗蜜,对於苦痛根源的爱见,是不能彻底解决的。般若译为智慧,智慧对于错误的见解可得到纠正,五种波罗蜜也可以得到正当的指导。经上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并以种种功德称扬赞叹。

佛经中或说六波罗蜜,或说十波罗蜜,但真实的波罗蜜只有般若,其他的是“假名波罗蜜”。因为没有空慧策导的布施是一种不清净的布施,所以并非是有助成就菩提的波罗蜜。另外,大乘佛教也同样不承认声闻乘法为波罗蜜。因为声闻乘法并不具备“究尽诸法实相,圆成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所以不名为波罗蜜。"

义解

梵语修多罗,译为经。本义是线,线有贯穿和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 。如来随机说法,后来由结集者编集起来,佛法才能流传到至今。就像线一样贯穿不散,所以叫修多罗。中文的“经”字,本来也是线,如织布有经线纬线。後人以古代有价值的典籍为经,渐渐附以可依可法的尊贵意思,所以佛典也译之为经。

篇4:金刚经的修习感悟

金刚经的修习感悟

偶然的机会来到论坛。随着时光流转,终于盲人遇明灯,照破心中暗!在论坛里一次次看着回家人师父的文章渐渐于佛法修行次第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感恩大善知识慈悲!

自己修习佛法经典是从金刚经开始的。就自己一些初上路的体会同各位师兄分享一下。佛恩浩荡,佛经不可思议。或许是宿世因缘自己对金刚经好象特别偏爱。还记的几年前书店的经历。那时偶然的在书架上发现了金刚经。随手翻开,可能因经中所述,诵此经的功德福报不可思议。由于当时贪心大起就与金刚经结缘了,好象把经背了下来。再以后就忘了。直到几年后于再遇佛法又选择了金刚经!一路走来诵了2700多部。

深信因果不空!每人都有自己的际遇经历。“得到的都是该得到的”我们应该珍惜得遇佛法的因缘,精进修行大菩萨行直到证悟。

自感福报的积累于修行是很重要的事!随着修行的深入,般若智慧的提高,各种法门和因缘随之而到。在这个过程里有可能适合自己的法门,名师等因缘自然到来。但前提是:你的修行确实使你有了相当的但当和功德福报。

在修习金刚经的过程里感觉就好像在登高山!100部一个高度,500部一个高度,1000、部又一高度。每当停下回观,发现自己觉悟有渐次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如一滴滴水汇流一样潜移默化而形成。在回师的文章中可以发现“慢慢的”这个词用的绝妙!没有一嘴吃个胖子的!终于明白大德宗师的一朝悟道证果不知许世间进行了多少的修行!

在初读经的过程中不必思维义理!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更何况是大乘般若经典。大可以五千,一万部的读下去!其中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记的前两年重修金刚经时自己一人读经发现窗台上飞来几只鸟儿!当时感觉佛法太不可思议,它们就站在窗台上好像是在听经。感觉在初学时可以多看看持验感应录之类的书以增加信心。等修到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让你放下读经,你都不愿意!

在修行过程里最好持佛菩萨圣号,使自己24小时融入到经声圣号声中然后待人接物,工作学习慢慢的看住自己的“心”。所谓:静则一念不起,动则万善相随!一念邪起觉察转掉!慢慢的发现自己时时持圣号一段时间后心中就好像有一面镜子:慧光照耀,邪念消灭。

当然如果大的妄想来时可能还跟它走。所以以般若智慧为基础的修行显得非常非常重要!

慢慢的才发现随着自己修行的累积才有可能逐步领悟到经中的偈语和祖师们言语的精妙绝伦!回想几月前面对的偈语和今时面对同样偈语感觉天壤之别。当自己般若功夫不到时就好像带着有色镜(无明)看宝珠(偈句等)根本不知所云为何或生不起坚定信心。再读几百部经后由于无明渐销方现宝珠之妙明真光!(只是相对自己现阶段的所谓“真光”)

拓展阅读:《金刚经》知识

1.无为就是:有所作为,但不以此作为而生我有所作为的满足念头,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即是无为。

2.佛教修行方法:先破“我见”及自我己见,“我见”错误几率比较大;“人见”,客观的评价,这个比较正确;“众生见”,一切在众生眼里都不算什么;“寿者见”,人生如白驹过隙,对时间来说,时间太宝贵,干什么都是浪费。

3.释迦牟尼在教人们成佛,善良的人在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这些人和佛祖有什么不一样呢?对于善良的人给我们正确的意见我们应该信任并去奉行。

4.唯心注意是我以什么什么终日为真;唯物主义是我终日以什么什么为真。唯心主义是把一切看做心外之物。

5.看了《金刚经》才知道,《金刚经》在说我们能达到什么境界,我们是什么——我们即是永恒。还有对于某些事,不要太执著;读《金刚经》可以使我们的内心更加真、善、美。

6.佛教是积极的,《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其心就是对某些事情应该有积极的看法。对大家来说如何解说佛法呢?解说佛法那就有人信,有人不信,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与无为相对)——在所有人的心中《金刚经》是真理,但在某些人的心中不是永恒的真理,应该像如来一样以这样的心态讲佛经:讲佛经时,不为外物所动,不动是非心念,不动执著心念,不动任何心念。

7.“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就是说:众生及佛,佛及众生,只是心态变了一下。

8.“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很多人都想见到如来,如果太执著,就会生成烦恼心,这样是不好的,不能心生清净,如来又是清净者,所以不能见到如来。

9.读《金刚经》到这个时候使我明白了:世间的一切都是有一个名字。有时候人们心中执著的相,只是虚妄的相(有时候又会被相所迷惑)。应用心体会这个名字(相)后面的本质。

10.菩萨摆脱了四相,是因为他包容了四相,包容了四相后他们即是一体,对四相就没有了分别心,就没有了执著于四相的心。庄严佛土亦是如此,包容了世间一切不庄严的事,及得庄严佛土。

11.佛祖为什么要拈花一笑:佛祖怕众生执迷于佛法不悟,故拈起一朵花来比喻“一花一如来”而不讲佛法,让众生放下对佛经的执著,让众生知道佛在心中,从佛经上是无法悟道成佛的。所以如果众生心里有佛,那么众生即是佛。(众生是没有得道的佛)。

篇5:修习金刚经的感悟

修习金刚经的感悟

偶然的机会来到论坛。随着时光流转,终于盲人遇明灯,照破心中暗!在论坛里一次次看着回家人师父的文章渐渐于佛法修行次第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感恩大善知识慈悲!!

自己修习佛法经典是从金刚经开始的。就自己一些初上路的体会同各位师兄分享一下。佛恩浩荡,佛经不可思议。或许是宿世因缘自己对金刚经好象特别偏爱。还记的几年前书店的经历。那时偶然的在书架上发现了金刚经。随手翻开,可能因经中所述,诵此经的功德福报不可思议。由于当时贪心大起就与金刚经结缘了,好象把经背了下来。再以后就忘了。直到几年后于06年再遇佛法又选择了金刚经!一路走来诵了2700多部。

深信因果不空!每人都有自己的际遇经历。“得到的都是该得到的”我们应该珍惜得遇佛法的因缘,精进修行大菩萨行直到证悟。

自感福报的积累于修行是很重要的事!随着修行的深入,般若智慧的提高,各种法门和因缘随之而到。在这个过程里有可能适合自己的法门,名师等因缘自然到来。但前提是:你的修行确实使你有了相当的但当和功德福报。

在修习金刚经的过程里感觉就好像在登高山!100部一个高度,500部一个高度,1000、2000部又一高度。每当停下回观,发现自己觉悟有渐次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如一滴滴水汇流一样潜移默化而形成。在回师的文章中可以发现“慢慢的”这个词用的绝妙!没有一嘴吃个胖子的!终于明白大德宗师的一朝悟道证果不知许世间进行了多少的修行!

在初读经的过程中不必思维义理!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更何况是大乘般若经典。大可以五千,一万部的读下去!其中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记的前两年重修金刚经时自己一人读经发现窗台上飞来几只鸟儿!当时感觉佛法太不可思议,它们就站在窗台上好像是在听经。感觉在初学时可以多看看持验感应录之类的书以增加信心。等修到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让你放下读经,你都不愿意!

在修行过程里最好持佛菩萨圣号,使自己24小时融入到经声圣号声中然后待人接物,工作学习慢慢的`看住自己的“心”。所谓:静则一念不起,动则万善相随!一念邪起觉察转掉!慢慢的发现自己时时持圣号一段时间后心中就好像有一面镜子:慧光照耀,邪念消灭。

当然如果大的妄想来时可能还跟它走。所以以般若智慧为基础的修行显得非常非常重要!

慢慢的才发现随着自己修行的累积才有可能逐步领悟到经中的偈语和祖师们言语的精妙绝伦!回想几月前面对的偈语和今时面对同样偈语感觉天壤之别。当自己般若功夫不到时就好像带着有色镜(无明)看宝珠(偈句等)根本不知所云为何或生不起坚定信心。再读几百部经后由于无明渐销方现宝珠之妙明真光!(只是相对自己现阶段的所谓“真光”)

拓展阅读:《金刚经》感应录

1、神奇的经卷

这是一则经卷救人的故事。

唐朝政和年间,有一位心地善良的石匠,人们都称呼他孙翁,每天持诵《金刚经》。有一天,他和三十多位伙伴一起上山采石,一路上说说笑笑,很高兴地来到山上,大家拿出工具叮叮当当凿起石头。突然,轰隆隆的一声巨响,山崩裂了,石头飞滚,石匠们就这样葬身于乱石中。十二年后,孙翁的子孙们上山寻找残骸,一块一块地搬开石头,奇迹出现了,石缝里有一个人端坐着,仔细一看是孙翁,大家惊呆了,欣喜又疑惑地问:“十二年中,没有任何东西吃,您、您怎么还活着?!”他笑着说:“唉,饥饿时发现身边有一张油饼,随手拿起吃掉,直到现在不觉得饿。”忽然忆起平日念的《金刚经》,便问是否还存在,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在、在、还在。”他们高高兴兴返回家园。到了家中取出经卷一看,惊讶不已,经卷上有一个如油饼般大的圆孔,大家明白了,孙翁在那场劫难中能幸存下来,是依靠不可思议功德的《金刚经》。祖孙们激动万分,泪水溢流。此事一传十,十传百,知道此事的人们都生起了信心,称赞本经神奇功德,很多人也开始念诵。

2、猎人免苦

自古以来人们以肉食为美味,于是千方捕捉、百计搜罗使飞禽走兽失魂落魄、尸身横陈。莲池大师云:“造此弥天恶业,结成万世深仇。一旦无常,即堕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受罪毕时,仍做畜类。冤冤相报,命命填还,还毕为人,多病短命,或死蛇虎,或死刀兵,或死官刑,或死毒药,皆杀生所感应也。”杀生果报不可思议,使人胆战心惊。怎样才能清净怨障呢?《金刚经》具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曾经杀过生的人,应从内心深处悔过并立誓念诵本经,现世即可消罪灭障,后世得生善趣。

宋朝有一名叫王将国的猎人,他的妻子纯朴贤善、敬信三宝,从没有间断念诵《金刚经》,夫妇过着和睦富足的生活。

每次见王将国猎取很多动物高高兴兴地回到家,妻子总是愁眉不展,心中思忖:丈夫这样杀生,以后的果报很可怕。一天妻子劝告他另谋生计,不要再打猎了。王将国执意不听,一定要去打猎。妻子继续劝说:“这本经第十五分,主要讲金刚经的功德,经文很短,念一遍也是很好的。”经过妻子以温和善巧的语言再三劝告,只好陪同妻子念了一遍功德品。

事隔五年,王将国身患重病,昏迷不醒中青衣鬼把他提到冥府。凄凉惊恐中,阎罗王严声厉色地说:“你生性凶暴,残杀生灵,罪如山丘,判入号叫地狱中感受油锅煎煮之苦。”此时鬼吏查了善恶薄说:“他生前曾与妻子念过《金刚经》的一分。”阎罗王稍解怒气说:“以此功德,当受一分的地狱之苦。”便命鬼卒把王将国带到油锅前,将少少的铁汁浇向他的后背。恐惧当中他惊醒了,感到背痛难忍,让妻子过来看,他后背确实有一块皮肉溃烂流脓,就像铁水烫伤一样。请了很多医生都无办法治疗。昼夜悲惨地号叫,他知道此是地狱铁汁浇淋所致,只有依靠佛法的威力才能脱离此苦。于是叫妻子沐浴、敬香,替他祈祷发愿:“从此断杀,慈悲众生,书写《金刚经》,终身持斋念诵。”妻子又将念《金刚经》的功德回向王将国,祈求三宝加持他的病马上好。晚上,王将国梦见一神僧手持宝瓶来到床前,将瓶中甘露水洒在背部说:“你的妻子为你念《金刚经》,现在你的病好了。”

3、三刀和尚

人生活在这个世间不仅有生老病死之苦,还受到诸如王法、邪魔、怨贼等危害,但念此威力无穷的般若经,可以灭罪积福,免受种种危害的侵扰,诸事吉祥。

唐朝孝子张伯英,干元年在寿州当兵。他非常想念年迈的父亲。由于他的父亲在颖州居住,遂盗取官府的一匹马急急驰去。在淮阳休息时,不幸被官兵查获,寿州刺吏崔昭下令处死刑。在行刑时,刽子手举刀用力砍下去,不但没有伤害张伯英,刀反而断成两截,又换了一把刀,仍然无法伤害他,再换一把,如前一样。刽子手拿着剩下的半截刀,呆呆地发愣。一会儿,惊叫着:“我用尽所有的力气,每当刀刃快要砍到他时,刀突然断折,手臂也无力了!”

崔昭听到刽子手所说,深感惊异地问张伯英:“你曾经练过很高的武功?”伯英说:“我从没有练过武功。但从15岁时,断荤食素,持诵《金刚经》,至今已有十多年。昨天被捕,心想这次必死无疑,万缘放下,专心致志念诵。行刑之前我只是持诵《金刚经》而已。”说完,亦感到莫名其妙。崔昭心中暗自思忖,世间真的有这样奇异之事吗?命人将他的念诵《金刚经》取来,打开经匣一看,惊讶万分,《金刚经》上有三条清晰的刀痕。情不自禁地合掌赞叹:“我早就听说此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今天得以亲眼目睹,真正是佛法无边,果不虚传。”生起极大的信心。张伯英从此出家,被人们称为“三刀和尚”。

4、屠夫成就

佛经云:“杀业之上无余罪,十不善中邪见重。”由此可知,世间最可怜的人就是屠夫,他们生性愚昧,不知善恶因果,每日所造的杀生罪业无法形容,若能读诵此经也有解脱的机会。

宋朝时,湖州城南边有一位姓陆的老翁,父母以杀生为业,他从小就喜欢杀生,长大后继承父业做屠夫,每天所杀猪、鸡、羊等等不可计数。

他23岁时,一位云水僧来到他的门口说:“度化有缘人。”陆翁不解其意。云水僧善意劝说:“世间有各种各样的行业,何不改行断除恶业?”陆翁不耐烦地回答说:“改变祖业是很困难的,以后再说吧。”僧人和颜悦色地劝言:“如果杀生,来世一定堕入旁生,感受割杀之苦,若能精进持诵《金刚经》,业障能得清净。”听到这一番话,陆翁心中半信半疑,但这时云水僧就消失不见了。他如梦初醒,意识到杀生及用杀生挣来的钱过着奢侈的生活是一种恶业,从此立誓断恶行善,皈依三宝。

后来,他请画匠绘制一幅西方三圣像,早晚至诚礼拜佛像,每天在佛前精进读诵《金刚经》忏悔恶业,并回向所杀的众生,希望它们早生净土。如此精进修持了五年,陆翁就能很熟悉地背诵《金刚经》。在81岁那年,通知亲朋好友说:“11月9号那天,我要走了,希望你们都到我的家做客。”届时亲友聚集在陆家,陆翁一一告别,给他们留下一个偈子:“五十余年离杀业,手抛刀秤暗修行,今朝得赴菩提路,水里莲花火里生。”意思就是离开杀生业已有五十多年,手上也抛弃屠刀和秤暗中修行,像我这样罪业非常重的人,今天也能前往菩提路,就像水中莲花在火中盛开一样,确实非常稀有。大家都知道,水中莲花不能在火里生长,但甚为奇妙的是,缘起具足水里莲花,可以在火焰中盛开。说完端祥现示圆寂,凡所见闻者无不瞻仰称叹。曾经杀过很多生命的人,希望从此公案获得启示。

5、舌如金刚石

密宗修行者以不共的信心,殊胜的方便即生获得成就。其成就之相是什么呢?《金刚萨埵意镜续》中说:“乃至现出舍利亦为成就之相。”并且广说舍利是成佛之相。显宗也有即生成就之捷径,只是没有广泛宣说。在了义经典中明确说出利根者不需经三大阿僧祇劫可以成就,《楞严经》云:“不历僧祗获法身。”很多显宗修行者临终时的各种瑞相,证实了这一点。

明朝正德年间有位皮匠叫严江,平日喜欢持诵《金刚经》。中年时,常去寺庙担柴做饭,更加精进修持《金刚经》,声声不绝地念阿弥陀佛圣号。到了六十多岁,忽然有一个月不吃饭,每天只喝一点水,没有饥饿的感觉,身体亦无有痛苦。他向别人说:“现在我的身心没有一点痛苦,非常快乐。”并清楚地讲出圆寂的时间。圆寂那天,劝告别人此经不可思议功德,要经常念诵。之后沐浴更衣,金刚跏趺坐,安祥圆寂了。遗体进行荼毗时,出现了许多舍利子,舌头犹如金刚石般烧不坏,成为坚固舍利,用手敲时发出锵锵的声音。

6、获得人身

《楗椎经》云:“为示讲法时,击鼓敲楗椎,闻声获解脱,何况去听闻。”甚至旁生听闻佛法亦获得极大利益。如世亲论师的弟子安慧,前世做鸽子时经常听世亲论师背诵《般若经》,死后获得人身,转生王族,依止世亲论师终成为班智达。《极乐愿文》中讲:乃至旁生以上、人类以下,凡是聪明伶俐具有智慧者,都是因往昔听闻过一句以上的佛法而得来。历史上记载了极多旁生听闻佛经、获得人身的公案。

唐朝贞观年,并州石壁寺有位明度法师,平日参禅,喜欢持诵《金刚经》。有一对鸽子生活在殿堂的梁柱上,还孵出两只小鸽子,法师常用剩饭喂养它们,每天念《金刚经》发愿祝祷:“以我诵经的功德力,希望小鸽子脱离痛苦的恶趣,获得人身。”小鸽子逐渐长大。有一天,它们学起飞时,一同掉在地上死了。明度十分感叹,一边念《金刚经》为他们超度,一边将尸体埋葬。十天后明度梦见两个小孩对他说:“我们以宿世的罪业转为鸽子时,每天听师父诵《金刚经》,依此功德力,现在获得人身,在南方距离此地十里某家投生,非常感谢。”做了这样稀有之梦。

十个月以后,明度按所说的地址寻找,果然在某家生了一对孪生兄弟,咕咕噜噜的哭声就像鸽子在叫,他喊一声:“鸽儿!”两个婴儿应声回头。一年以后,鸽子的习气没有了,开始学习人语。

石膏四相检测仪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妙用之诸佛境界

阿弥陀佛作文

抄写金刚经的真实好处

心经白话文 证知分

索达吉堪布:《心经讲记》

介绍信解说

索达吉堪布语录全集

道次第51课心得

金刚经诵读改变

《金刚经》简便修习方法
《《金刚经》简便修习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金刚经》简便修习方法(共5篇)】相关文章:

抄写优秀作文2022-05-07

六祖坛经经典语录2023-08-11

生活与智慧的碰撞作文2500字2022-05-20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翻译2023-11-06

《金刚经》的精髓2022-09-22

浅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022-11-15

六祖坛经读后感800字2023-01-28

说法日记2023-07-12

少林寺导游词2022-09-06

《华严经》的入世精神2022-12-0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