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现代主义思维下假说的运用

时间:2023-01-23 07:33:5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析后现代主义思维下假说的运用(锦集10篇)由网友“啊尘”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浅析后现代主义思维下假说的运用,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浅析后现代主义思维下假说的运用

篇1:浅析后现代主义思维下假说的运用

浅析后现代主义思维下假说的运用

在后现代主义浪潮冲击下,美英非虚构文学的专栏作家们为适应信息时代文化消费市场的需要,在保证作品真实性的前提下在创作方法和风格方面大胆创新;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越来越多地多地运用假说,弥补由于一段时间信息不足、信息缺失的作品时效性缺陷;满足了读者新的文化消费需求.假说在现代美英非虚构文学作品中的'广泛运用是非虚构文学艺术性、真实性在思维和创作方式上的一大延伸和创新.它的出现和发展反映出信息时代非虚构文学的后现代非线性思维和创新需求.同时,如何把握现代英美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假说的正确性和恰当运用也对诸多学科提出了新的课题.

作 者:何肖朗 郑健 HE Xiao-lang ZHENG Jian  作者单位:何肖朗,HE Xiao-lang(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郑健,ZHENG Jian(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刊 名:山东外语教学  PKU英文刊名: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JOURNAL 年,卷(期): “”(1) 分类号:H052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非虚构文学   假设   真实性   意义  

篇2:假说思维训练

假说思维法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一定的事实材料对事物存在的原因、普遍规律或因果性作出有根据的假定、说明以及科学解释的方法。

建立假说是人们初步认识某些真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人们一般的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意义。

建立假说法是以已有事实和科学知识以及观察实验为依据的,因而,假说不同于无知妄说;另一方面,人们为了一定目的而建立的假说只是对事物的存在原因和规律性初步的假定说明,因此,它具有推测的性质。它提供给人们的知识并不确凿可靠,还需要科学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因此,它又区别于科学理论。假说的建立离不开实践,所以假说的建立过程也是来源于实践的各种逻辑方法和推理形式的综合运用的过程。

人类不少发明创造来源于科学的假设、假想、假说,不少科学家、发明家总是把假设、假想、假说作为自己创造发明的第一个逻辑起点,一开始几乎是在模糊中起步。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牛顿也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赫胥黎说:“一切科学都始于假说,一一”如果把理论比做一项“成品”,那么,假说就好比“半成品”或“预制品”,没有对“半成品”“预制品”的不断加工,成品是不会出现的。如天文学中的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地质学中的大陆漂移说、板块结构说、海底扩张说,医学中的克山病因假说、癌症病因假说,数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等。所以,假设、假想、假说是科学进步不可缺少的理论思维形式之一,是认识未来的桥梁,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

作为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假说思维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具体表现:

1.假说可以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在人们采取行动对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时候,实质上是在对世界进行一种探索。人们在进行任何活动的时候不可能等事情所有的性质暴露之后才采取行动,而是在自认为有所了解后就进行,并且保持着自己的方向,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所以,那些等到事物的本质被完全暴露出来再采取行动的做法是消极的、机械的活动;而那些没有目标和方向的活动也是错误的,只会导致失败。所以,人们在进行任何活动时都要对现有的事实进行判断,切不可盲目进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假说为我们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提供了一座桥梁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人们都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全面、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但这是不现实的。因为人类的思维是由多个具体的人进行的,带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各种客观条件也限制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在人们对事物产生一种认识之后要通过实践之后才知道是对是错,如果是错误的,那么必须做出改正。所以,我们应采用假说,通过假说来帮助我们从已知的科学理论和事实去探索未知的规律,去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这样可以增加假说中的科学性成分,减少假说中的非科学性成分,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理论就能得到建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先声,也是人类通向成功行动的桥梁。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假说的作用。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假说已经在各方面得到了应用。如任何一项决策在出台和实施之前,一定会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实地取证,然后从所获取的材料出发进行假说,并进行实验、试点、修改,多次之后才能最后形成。如果没有进行假说,直接推行决策或者是仅经过一次实验就做出决策,必然会给人类带来很多麻烦。如果严重的话,会直接导致人走向失败,没有“翻身”的机会。

3.假说可以促使我们相互探讨,提高行动的成功率假说并不是凭空而想的,而是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有限的知识、经验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当大家做出自己的假说之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做出决定,并且不断跟他人进行交流,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假说更具有科学性,使得我们走向成功也更加容易。

我们应该明白,所有做出的假设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有现实依据的。它是从现实中产生的,同时又要得到事实的证明,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人的努力是可以实现的。所有的假设在制定之前一定要经得起现有事实的检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理论验证;

②实践验证:

③能否定对立的假说(能推翻同一论题中的其他对立的假说,因为一个事物的假说有时不止一个),否则,新的假说不能成立,不能上升为科学的理论与定律。

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假设,但要经过验证,验证是假设的试金石。

假说的形成和运用具有很大的创造性,显示了思维主体的自觉能动性,这里不存在机械性规则。但是,却有一些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1.解释原则

这是指假说同已知事实的关系。假说是依据已知事实提出的,它必须同这些事实相符合,并能够说明和解释这些事实,不得与事实相冲突。如果假说同事实相悖,就要修正假说。

2.科学原则

这是指假说同已知的科学理论和观点的关系。假说或是对已有理论的反叛,或是对已有理论的修正、创新。但是,假说不等于无原则地抛弃已有理论,对已有理论中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并在现实中仍然有效的部分应当保留,作为它内容的一部分。

3.简单性原则

这是指假说与逻辑的关系。一个好的假说要尽可能地在逻辑上简洁明了,尽可能地解释和符合更多的事实和客观对象,即假说要有很大的内存量。这样,假说的科学性才大。

4.可检验原则

这是假说具有科学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假说本身就是一种推测性解释,它必须接受事实和经验材料、科学理论的检验,在检验中或证实或证伪。不可检验或无法检验的假说永远是一个谜,无法成为科学理论,因而是不可取的。

篇3:假说思维训练法的介绍

思考题训练:

甲、乙、丙、丁4个孩子赛跑,一共赛了4次,其中甲比乙快的有3次,乙比丙快的有3次,丙比丁快的也有3次。大家可能很容易想到丁一定跑得最慢。但事实却是,在这4次比赛中,丁比甲快的也有3次。请问,你能说出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吗?

原理

假说思维法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一定的事实材料对事物存在的原因、普遍规律或因果性作出有根据的假定、说明以及科学解释的方法。

建立假说是人们初步认识某些真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也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人们一般的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意义。

建立假说法是以已有事实和科学知识以及观察实验为依据的,因而,假说不同于无知妄说;另一方面,人们为了一定目的而建立的假说只是对事物的存在原因和规律性初步的假定说明,因此,它具有推测的性质。它提供给人们的知识并不确凿可靠,还需要科学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因此,它又区别于科学理论。假说的建立离不开实践,所以假说的建立过程也是来源于实践的各种逻辑方法和推理形式的综合运用的过程。

人类不少发明创造来源于科学的假设、假想、假说,不少科学家、发明家总是把假设、假想、假说作为自己创造发明的第一个逻辑起点,一开始几乎是在模糊中起步。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牛顿也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赫胥黎说:“一切科学都始于假说,……”如果把理论比做一项“成品”,那么,假说就好比“半成品”或“预制品”,没有对“半成品”“预制品”的不断加工,成品是不会出现的。如天文学中的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地质学中的大陆漂移说、板块结构说、海底扩张说,医学中的克山病因假说、癌症病因假说,数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等。所以说,假设、假想、假说是科学进步不可缺少的理论思维形式之一,是认识未来的桥梁,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

作为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假说思维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具体表现:

1.假说可以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实质上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人们不可能等到事物的本质完全暴露在面前之后再去认识和改造,但也不可能没有目标和方向地进行认识和改造。前者是消极被动的方式,永远只会随着事物走,不会有新的发现,是直观的、机械的活动;后者是盲目的方式,游离于事物之外,随心所欲地进行,只会招致失败。那么,此时此刻就需要人们在已知的情况下进行假设和预测,并根据这些假说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实验和谨慎的行动,在行动中不断充实假说,修正假说,逼近事物的本质。

2.假说为我们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提供了一座桥梁

尽管人的思维本质是想全面地、正确地把握事物,并希望穷尽对事物的认识。然而,人的思维是通过有限的具体的个人进行的。种种主客观条件必然限制认识的进行,使得真理的获得须经过多次的反复。此时,能够帮助我们的就是假说,即假说可使我们从已知的科学理论和事实去探索未知的规律,去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增加假说中的科学性成分,减少假说中的非科学性成分,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理论。假说成了科学理论的先声,以及通向成功行动的桥梁。

例如,任何一项决策的出台和实施之前,必先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实地取证,然后从所获取的材料出发进行假说,并进行实验、试点、修改,几经反复才能最后形成。如果离开了假说阶段,直接从收集的有限材料中就一次性作出决策并加以实施,那么,实践就会给决策人带来很多麻烦,甚至是彻底的失败。

3.假说可以促使我们相互探讨,提高行动的成功率

由于假说是在已有的有限知识、经验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那么,大家尽可能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相互交流中修正各自的假说,并使多种关于同一事物的假说趋于一致而形成共识。在这种假说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其转化为行动后的成功率就相当大。

假设思考它不同于一切脱离现实可能的幻想、神话、呓语、主观臆造。它是起步于现实的但又是有科学根据的,虽难度很大,通过努力又是可以实现的。一切假设、假想、假说都应该是经得起生产实践、科学实验与时间的严格检验的,至少要经历下面三方面的检验:

①理论验证;

②实践验证;

③能否定对立的假说(能推翻同一论题中的其他对立的假说,因为一个事物的假说有时不止一个),否则,新的假说不能成立,不能上升为科学的理论与定律。

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假设,但要经过验证,验证是假设的试金石。

假说方法从其名称上可以看出,它的运用和操作有一定的步骤:假设和论证。

训练1:建立假设

这就是说在预定制定假说之前,研究者、行为者为了回答特定的问题,就要围绕问题,收集相关的、为数不多的事实材料和已有的科学原理,调动自己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及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对要求回答的问题的规律和本质提出初步的推测和假定,即提出假设。没有假设,就不可能有科学假说。

例如,“罗斯福新政”出台之前,罗斯福及其智囊团必须先分析现有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带来的消极后果,然后,根据已有情况推测经济发展的趋势,提出自己的经济政策假设,即如此这般的经济政策也许能拯救美国经济萧条的局面。

只有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才能再一步步地去充实、论证它,从而形成科学假说——“新政”的基本轮廓。所以说,“假设”是假说的胚胎,也是它的最初的努力方向。

训练2:论证是假说的第二步

假设的提出不等于假说的形成,况且假设是初步的猜测和假定。研究者、行为者还必须利用有关理论和尽可能多的经验事实材料,进行广泛的论证。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实假设;另一方面可以修正假设,使其趋于合理。

比如,我们在研究社会发展时,根据已有资料和知识,可以提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这一假设。但在此后,我们就要搜集大量的事实和理论,以支持或修正我们的假设。然而,论证离不开演绎。

论证就是运用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演绎方法,把握被研究对象的特点、结构、发展的动力和具体方式以丰富假设,从而,假设就变为科学假说。

假说的形成和运用具有很大的创造性,显示了思维主体的自觉能动性,这里不存在机械性规则。但是,却有一些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1.解释原则

这是指假说同已知事实的关系。假说是依据已知事实提出的,它必须同这些事实相符合,并能够说明和解释这些事实,不得与事实相冲突。如果假说同事实相悖,就要修正假说。

2.科学原则

这是指假说同已知的科学理论和观点的关系。假说或是对已有理论的反叛,或是对已有理论的修正、创新。但是,假说不等于无原则地抛弃已有理论,对已有理论中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并在现实中仍然有效的部分应当保留,作为它的内容的一部分。

3.简单性原则

这是指假说与逻辑的关系。一个好的假说要尽可能地在逻辑上简洁明了,尽可能地解释和符合更多的事实和客观对象,即假说要有很大的内存量。这样,假说的科学性才大。

4.可检验原则

这是假说具有科学性的一个基本条件。假说本身就是一种推测性解释,它必须接受事实和经验材料、科学理论的检验,在检验中或证实或证伪。不可检验或无法检验的假说永远是一个谜,无法成为科学理论,因而是不可取的。

应用:“大陆漂移”理论源于假说思维

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并创造了“大陆漂移”的理论,运用的就是假设思维。19的一天,德国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在看世界地图,他惊异地发现,南美洲巴西的一块突出部分和非洲的喀麦隆海岸凹进去部分,形状非常相似,如果把它们拼合在一起,就正好吻合。为什么这样凑巧?莫非太古的时候,这两块大陆本来是一个,后来裂开、漂移,形成现在的样子?魏格纳在产生这一想法时曾指出:“但我也就随即丢开,并不认为有什么重要意义。”

事隔一年后的秋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魏格纳从一个论文集中看到了这样的话:根据古生物所提供的证据,巴西与非洲间曾经有过陆地相连接。魏格纳说:这是我过去不知道的,这段文字记载促使我对这个问题在大地测量学与古生物学的范围内,围绕上述目标从事仓促的研究,并得出重要的肯定的论证,由此就深信我的想法是基本正确的。”

在此基础上,19,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这种学说认为,在距今2亿年的中生代之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庞大的原始陆地,叫做“泛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到后来,由于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泛大陆开始分崩离析,犹如浮在水上的冰块,不断漂流,越漂越远。从此,美洲脱离了亚洲和欧洲,中间留下的空隙就是大西洋;非洲的一部分和亚洲告别,在漂离的过程中,它的南端有偏转,渐渐与印巴次大陆脱开,诞生了印度洋。

为了使上述假设能成立,必须进行验证。魏格纳通过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和生物学、古气候学以及大地测量学五个方面进行验证,最后确立“大陆漂移”的学说。

此外,通过假说,人们可以基于已有事实,又超出已有事实。对问题进行大胆设想,并深入实践中有目的地取证。这样,容易触及相关问题和相关领域,并有可能在这些地方获得新的发现,实现认识和行动的新突破。例如,历史上关于“以太”的假说,曾推动众多的科学家去发现这种神奇的物质。“以太”虽未被找到,但是,在探索过程中却发现了相对论。

总之,假说思维方法是科学思维方法之一。它能够较大程度地调节思维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使思维主体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能够使思维主体面对已经陈旧或日渐失效的理论,敢于和能够修正。假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对我们的工作、科研都具有创造意义。

在某城市的使馆区,一天晚上,一位卷曲着头发的黑皮肤的人来到一个使馆门口,哨兵要求其出示证件。那人向哨兵摊了摊手,表示他听不懂哨兵的话。

于是,哨兵从自己的上衣兜里取出一个证件,又用英语说了一遍。那个人用英语说:“我的工作证落在办公室了,而现在必须赶快去参加一个会晤,必须马上进入S国使馆。”

哨兵冷静地打量了对方,略加思索说:“是这样,那请你进去吧!”

来人高兴地给哨兵鞠了一个躬,便迈步准备进入使馆。这时,哨兵突然大吼一声:“站住!”伸手在对方的脸上一抹,原来是一个想混进使馆的人。

想想看哨兵是从哪儿看出破绽来的。

答案:来人对哨兵的第一次中文会话表示听不懂,而对第三次中文会话却是立即作出了领会的反应,表明他不懂中文是伪装的。

篇4:运用哲学思维方式

运用哲学思维方式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在教学中,我们要力图通过一些鲜活的典型的事例启发学生进行哲学思考,从而使学生领悟哲学内涵,提升哲学素养,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哲学思考 哲学素养 知行合一

步入高二,同学们将要学习《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它设置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为了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和实践中寻找富有哲理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哲学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总结、反思,从中感悟哲学道理,提升哲学素养,启迪自己的人生。

典型案例一:对水土流失的哲学思考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但由于人类的不合理使用,破坏了土地资源,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损失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

对于这一问题,我主要是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来启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通过设置不同的环境污染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政府工作人员的角色,让他们学会处理污染事件,并从中谈感想。

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把握客观规律。

通过对以上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反思,培养学生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学习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培养他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哲学素养,这对于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典型案例二:对“扶与不扶”的哲学思考

自从“南京彭宇案” 之后,“扶与不扶”的讨论在舆论媒体中屡见不鲜。有人从法律角度分析断案是否科学,有人从社会角度分析此事的社会影响,同学们也是众说纷纭。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所学哲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思考,让学生在遇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再纠结于“扶与不扶”呢?

我采用的是单刀直入的教学模式。

情景设置:

(一)当我们认为“人定胜天”时(价值判断),我们的选择是“征服自然”(价值选择)。

(二)当我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时(价值判断),就会尊重客观规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选择)。

问题:当我们认识到扶一个不幸倒下的老人是有意义时(价值判断),你会怎么做?

学生甲: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以后是否会不小心摔倒在路边。所以我选择扶。

学生乙:这是一个良心问题,我会扶,但是怎么扶是个技巧问题,比如我会拍下证据或找证人。

学生丙:我始终坚信一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的美好。”

通过讨论,部分同学还是有些担心,但大多数同学的思想境界还是很阳光的。这让我很欣慰。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就一气呵成,跟学生讲了以下的概念和观点――价值、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学们也领悟到:“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主要是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教学,我和同学们都深深感到在新形势下传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营造崇尚道德、践行道德的良好氛围的重要性。

典型案例三:在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中寻找人生的支点

邰丽华是位聋哑姑娘,却靠不懈的拼搏和奋斗,逐渐成长为舞坛上的一名新秀。她勤奋敬业、勇于攀登、乐于奉献,让我们见证了残疾人敢于超越常人的人生奋斗轨迹。

而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考试舞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行我素,大声喧哗;大扫除时能躲则躲;跑操时也常缺席等等。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就想着该如何帮助孩子们走出自我的空间,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他人的尊重呢?

在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题时,我就适时选取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作为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邰丽华的成功轨迹,发现她的闪光点,并结合同学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找出差距。

通过引导,同学们从邰丽华身上能感受到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献的人也是幸福的。只有走出自我的狭隘天地,努力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人,才有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奉献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学好哲学,终身受益!教好哲学,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思想政治4(必修).

[2]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北京:东方出版社,.

[3]汤鸣霞.高中生哲学素养的培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05).

[4]董彦旭.理科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J].天津教育,(09).

篇5: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问 题 的 基 本 概 念

(1)创新是企业与团队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2)撬动团队绩效的最有效的杠杆

(3)看问题要有高度

1. 防患于未然

2. 为之于其末有,治之于其末乱

3. 时间:以终为始,慎终若始

4. 角色:客户VS自我

5. 沟通:横向协作,自我了结

6. 不二过,鼓励暴露问题

7. 只是个问题而已

对问题,要敢于面对

而不是习惯性地回避或防卫

开诚布公地讨论

相互探索与发表观点与想法。

对真相承诺

对创造性冲突承诺

对创新性的想法承诺

这样问题就会成为个人与团队不断前进

(4)解决问题的流程

2认 识 创 造 力

(1)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是一个骑自行车在天上飞的普通男人,一边扔两个菠萝、一边扔一个保龄球在玩杂耍。

--Leo Burnett(李奥贝纳)广告公司

(2)创新者的四大能力

3发 现 与 分 析 问 题

1.焦点问题

通常来说,焦点是创造性实践中最薄弱的环节。

善于集中焦点进行思考的人,即使不能很熟练地运用创新工具,也能取得较好的创造性思考成果。

A.范围型焦点 B.问题型焦点

2.利用集体智慧发现问题

(1)从 P・Q・C・D・S・M中发现问题

(2)靠和标准比较来发现问题

3.问五个为什么

我们应该在找问题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在哪,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会如何找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案例:锯末洒在地面上

问1:“为何你将锯末洒在地面上?”

答:“因为地面有点滑,不安全。”

问2:“为什么地面会滑,不安全?”

答:“因为那儿有油渍。”

问3:“为什么会有油渍?”

答:“因为机器在滴油。”

问4:“为什么会滴油?”

答:“因为联结器漏油了。”

问5:“为什么联结器会漏油?”

答:“因为联结器内的橡胶油封已经磨损了。

4.鱼骨图法

步骤:

画出主骨框架、并填写鱼头(性状描述)

在上下端填写大类原因,中性词描述(不说明好坏)

头脑风暴小原因, 必须使用价值判断(如…不良)

选取重要因素

5.思维导图法

1. 确定主题。

2. 向外扩张分枝,任意联想。

3. 使用“关键词”表达各分枝的内容。

4. 尽量具有可视性。使用符号、颜色、图画。

5. 用箭头把相关的分支连起来。

6. 建立自己的风格。

制作思维导图大家的收获:

1.小组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发现问题更加清晰了。

2.发现问题都是在关联的,发现原来很多时候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在浪费时间。

3.当我们聚焦到每一个问题的时候,对于取舍方面还是不能很多的把握。

4.我们通过架构的讨论,大家一起集思广益,在分析问题的过程,发现一些问题都已经解决了。

5.发现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已经开始去正视这个问题了,通过这个已经在改变面对问题的态度了。

6.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先诊断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延伸问题,聚焦问题,总结出最根本的几个问题,发现很多问题解决起来就游刃有余了。

4创 造 性 地 解 决 问 题

1.头脑风暴法

头 脑 风 暴 法 的 使 用 原 则

2.核查表法

案例:玻 璃 杯 的 改 进

3.总结原理法

1.写下创意主题

2.通过头脑风暴找到初始想法

3.根据初始想法总结原理

4.根据原理寻找新想法

4.列举改善法

5.强迫关联法

实 施 步 骤

5锁 定 成 果

1.处理

目的:把一个粗略的想法,转化成一个实用的、有价值的想法

2.创意评估:价值权重评估法

6正 式 创 新 会 议--主 持

1.传统思维--局限性思维

2.平行思维

同一个时间同时从一个角度和侧面进行思考

3.六顶思考帽

4.正式的创新会议之要点小结

分组规模: 4-6人

时 间: 45分钟到2小时

注意事项: 不要完全依赖讨论,要给个人思考留下时间

三原则:焦点原则 引导技巧原则 时间原则

每个工具的使用时间较短、节奏要快

工具的使用没有固定的顺序

如果使用一个工具无效,立即使用其他工具

对过于熟悉的主题,建议直接使用强迫关联法或思维导图技巧

确保记录

全脑思维创新与问题解决

1.主动地发现问题—如何找出企业、团队潜在问题

方法一:通过打破“固有思维”发现问题

方法二:通过“质疑法”发现问题

方法三:通过“奖惩分析法”找出未来重要问题

2.右脑发散分析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所有因素

a.哪里发生问题/为什么发生了问题

b.实际工作中的分析工具

WHY—WHY分析法

.金字塔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

3.左脑集中确定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

数据集中模式—帕雷托矩阵

投票法、多次投票法

4.右脑创新解决问题—找出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案

借鉴创意法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

头脑风暴法演进(一)

----名义群体法

头脑风暴法演进(二)

----逆向思维法

头脑风暴法演进(三)

----循环思维法

思维导图法-Mind Mapping

5. 左脑逻辑决策方案—找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延迟判断----商业应用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掌握

国家近阶段的目标要求是在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科技强国。想实现这个目标重要是创新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紧抓科教兴国战略。现在离要求的日子越来越近,青少年创新思想的培养还需要近一代人的努力,现在要抓的关键是当下大学生群体和广大企业家们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这样到时候才能实现这个基本目标。

近几年全社会各个方面都在提倡宣传创新文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每个国人心中都知道了创新的重要性,也都愿意接受创新的产品和结果,不像前多年一个新生事物很难让人接受。但现在面临的现状是创新思想都有了,但创新思维能力不是人人都具备,这个是一时半会儿学不来的,通过与当代大学生们的交谈和对企业家们的走访,发现这些属于社会中坚力量阶层的人很多还没有具备这样的能力,在实操过程中还不会充分随时利用,还是用传统思维去考虑一些问题,思想固化在一定范围内,跳跃式思维的能力还不具备,就觉得有必要和大家谈谈这方面的事情。

现在的人都缺乏这方面的本领,在传统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人在这方面很难有大的突破,这个思维的培养重点是在青少年教育阶段(后半段我会详尽描述),我们这一代人现在需要学会和掌握的关键是要学会“举一反三”之路,一直有“学为下、习为中、悟为上,举一反三”之说,我们一定要领悟到这句话的精髓所在。

首先先学会观察与思考,先把自己的眼睛打造成一双发现的眼睛,要发现身边出现的各个创新点,首先联想到这个“点”对我手头的工作有什么帮助,我该怎么把这个创新“点”运用到我的工作中去,结合自己产品的实际情况加以革新,这谓之“学”;反复运用到方方面面,把看到学到的都套用在工作的每个环节中谓之“习”;“举一反三”谓之“悟”,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不尽相同,在各种领域的“反三”即为创新,我们时刻都要运用“看到这个想到那个,看到那个想到自己的手头当下的事情”的能力,这即是是我们快速掌握创新思维的一种办法。下来要有“异想天开”的想象,不要认为自己是在“瞎想”,你所有的想象其实都是有现实基础的,只是你自己不相信自己罢了。

篇6:横向思维的运用

人们对思维存在着的两种普遍认识;

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学习“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是可以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的。

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本章,你应该能够:

对“横向思维”的特点有所了解;

安排好学习本课程的计划;

自已收集有关“横向思维”的资料,以加强运用的能力。

篇7:横向思维的运用

例1. 在美国的一个城市里,地铁里的灯泡经常被偷。窃贼常常拧下灯泡,这会导致安全问题。接手此事的工程师不能改变灯泡的位置,也没多少预算供他使用,但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横向解决方案,是什么方案呢?

(答案1. 这位工程师把电灯泡的螺纹改为左手方向或者是逆时针方向,而不再用传统的右手方向或顺时针方向。这意味着当小偷认为他们正在试图拧下电灯泡时,实际上他们反而是在拧紧它们。)

例2. 游客有时会从帕台农神庙的古老立柱上砍下一些碎片,雅典当局对此非常关心,虽然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但是这些游客仍旧把它作为纪念品带走。当局如何才能阻止这一行动呢?

(答案2. 管理当局从原来维修帕台农神庙时所用的矿石场里收集了一些大理石碎片,每天把这些碎片散放在帕台农神庙的周围。游客以为他们捡起来的碎片是从古老的立柱上掉下来的,因此他们感到很满意。)

例3. 在一个小镇里有四家鞋店,它们销售同样型号、同一系列的鞋子,然而,其中一家鞋店丢失的鞋子是其他三家平均每家的3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3. 鞋店在外摆一双鞋子中的一只作为陈列品,一家鞋店摆的是左鞋,其他三家摆的是右鞋。小偷偷走这些陈列的鞋子之后,还必须把它配成对,因此,摆列左鞋的鞋店被偷的鞋子要多于其他三家。管理者把陈列的鞋子改成右鞋,这样被偷的数量就大幅度下降了。)

例4. 加利福尼亚州的阿尔托斯市政府被森林大火所困扰,他们想清除城镇周围山坡上的灌木丛,但如果用螺旋桨飞机来操作,反而极易引起火花,导致火灾,他们该怎么办?

(答案4. 政府当局购买或者租借了成群的山羊,把它们放在山坡上放牧。由于山羊吃掉草木,控制了灌木丛的生长,并且达到了靠其他方法难以到达的陡峭坡段,灌木丛火灾因此大大减少。)

篇8:横向思维的运用

两个妇女被带到所罗门(Soloman)王面前,她们都自称是一个婴儿的母亲。所罗门下令拟将那个婴儿切成两半,给两个妇女一人一半。所罗门的本意是要处以公正,将婴儿救下,但这条命令乍听起来显然与此背道而驰。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发现了真正的母亲:她宁愿让另一个母亲占有自己的孩子也不愿让他死去。纵向思维是需要步步正确,但横向思维可能绕个弯、甚至是逆向而行,却有效地解决了棘手的难题。战国时代齐将田忌与齐王赛马,孙瞑所出主意“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之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终使田忌三盘两胜,得金五千。这也是横向思维所生妙想之实例。

篇9:英语翻译逆向思维运用

要想做好翻译,不仅要有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而且要有良好的汉语驾驭能力,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两者缺一不可。英语水平高的人,翻译能力不一定强;汉语水平高的人,翻译能力也不一定强;但是,翻译水平高的人,英语和汉语的能力一定都很强。在做翻译前要首先要想到尊重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子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所谓逆向思维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连句子结构都不懂,那么就根本谈不上正确理解原文,更谈不上“准确、完整、通顺”地翻译原文。下面就翻译中句子结构方面的一些难点做一下总结,看看翻译中如何利用逆向思维?

一、省略及省略的原则

英语多省略,汉语多重复,这是两者的明显区别之一(见第二章第三节: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所以英译汉时,为了使译文“忠实而通顺”,需要在理解原文省略成分的基础上,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对省略部分予以补充或灵活处理。

据说,英文的省略现象可以归纳为二十几种。但是,总的来说,英文的省略一般遵循以下两个重要原则:(1)上下文已提供明确信息而不必出现的成分,可以省略;(2)前面已出现的成分,省略后不致引起误解或歧义的,可以省略。

【例】 I have five young children, // and now my wife has a baby girl // and I do not know where the money is to come from to feed and clothe them all. / We are very poor,/ and I fear I cannot work hard enough. (省略前面出现的不定式)

我有五个孩子,现在妻子又生了一个女儿,真不知道到哪里弄钱供他们吃穿。我们太穷了,无论如何拼命干活,恐怕也难以供他们吃穿。

【分析】分析本段话结构的关键是弄清楚省略和否定转移。第一句话由三个并列句组成;第二句话由两个并列句组成,承前省略了“to feed and clothe them all”,且含有否定转移,即I fear I cannot work hard enough to feed and clothe them all。中的not应该是否定后面的目的状语。如果不明白该句的省略和否定转移现象,就会误译成“我们很穷,恐怕我也不能拼命干活了”,意思显然不通,存在逻辑错误。

二、分割

词语或句子成分的分割,也是英语中常见的语言习惯之一。分割是指本属于一体、应该紧密相连的词语或者句子成分被其他词语或成分隔离开来的语法现象。在被分割的部分中,有一部分仍留在原来的位置,而另一部分则远离其所属的位置。

常见的分割有两种情况:句子成分的分割和词语的分割。句子成分的分割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主语与谓语的分割、谓语与宾语的分割、同位语或同位语从句与其先行词的分割、定语或定语从句与其先行词的分割等。词语的分割主要是指动词或名词与其所要求的介词、介词与其宾语的分割等。

英语中的分割并不是随意地乱分乱隔,一般遵循头轻尾重的原则。头轻尾重的原则,是指为了使句子结构平衡,以避免主语部分太长和谓语部分太短,常常把长而复杂的成分放在句末。对于分割现象,要予以充分重视,从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结合来判断,以避免误解。翻译时,要将被分割部分整合在一起,翻译成一个整体(例句中被分割的部分用下划线来表示)。

【例】 The strength thus developed, however, carried within it the seeds of its own decline. (主谓分割)

然而,这样发展起来的力量,其内部就具有衰退的因素。

三、从句

从句在英语中大量存在,是构成英语复杂句子结构的主要单位。按照其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英语中的从句可以分为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其中的前四种又统称为名词性从句。一般而言,大部分从句可以按照它所作的成分来直接翻译;但是,有些从句在句中的逻辑关系并不一定与其形式上的功能作用相吻合,比如定语从句,它不仅仅是所修饰词的定语,有时还与被修饰词之间存在原因、目的、结果或条件等逻辑关系。对于这样的从句,汉译时需要按照其在句子中的逻辑关系来处理,而不能按照表面的形式功能来处理。同时,对于部分从句的连接词,可以根据汉语的需要省略不译,以避免嗦。另外,必要时,要根据汉语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适当地调整原句中主句和从句的顺序。

(一)关于定语从句

定语从句是英语中运用极广的一种独特的从句,汉语中没有类似英语中定语从句的结构。一般来说,定语往往位于被修饰的词之前,对其起修饰或限定作用,但英语中定语从句的功能远远不止如此。除了与所修饰词存在表面的定语功能之外,英语中的许多定语从句还具有状语功能,在内容上含有时间、原因、目的、结果、条件、让步等逻辑关系。此外,英语中的定语从句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如果需要,定语从句可以写得很长,可以定语从句中套定语从句,也可以几个定语从句共同修饰某个先行词,这在汉语中是很罕见的。

按照与先行词的紧密关系的程度,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可以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限制性定语从句与先行词的关系紧密,一般不用标点符号与先行词分割开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与先行词的关系不太紧密,往往用标点符号将其与先行词隔开。无论是哪种定语从句,翻译时都不能简单地一律处理为前置定语。一般来说,翻译定语从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1)译成前置定语;(2)译成并列分句;(3)融于主句,成为主句的某个成分;(4)译成状语。

1. 译成前置定语

译成前置定语的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限定性的定语从句或者较短的定语从句。

【例】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science, and only those who do not dread the fatiguing climb of the steep paths have a chance of gaining its luminous summits。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穷困,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2.译成并列分句

对于一些结构复杂或者意义较独立的限制性定语从句,或者大部分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可以将其译成后置的并列从句。为了使其与主句紧密相连,保持译文的连贯性,有时需要重复关系代词所代替的词(即先行词),有时需要在重复的先行词前加一些指示代词(如“这”、“这些”等等),有时需要根据与主句的关系加一些连词(如“但是”、“而且”等等)。

【例】I was endeavoring to put off one sort of life for another sort of life, which was not better than the life I had known。(增加连接词)

我一直在竭力摆脱一种生活而改换另一种生活,但是我所改换的生活并不见得比我原先的生活好。

3. 融于主句

有些定语从句需要与主句合起来一起翻译,使其成为主句的一个成分。英语中含有定语从句的“there be”结构常常需要使用该种方法,翻译时不必理会there be结构,只要将先行词带入定语从句,然后直接翻译定语从句就可以。此外,较短主句中的定语从句也常用这种翻译法,通常地要将主句译成译文的主语。

【例】We used a plane of which almost every part carried some identific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较短主句中的定语从句)

我们使用的飞机几乎每一个部件都有国籍的某些标志。

4. 译成状语

对于与主句具有某种逻辑关系的定语从句,汉译时,可以加上相应的逻辑关系词,然后翻译成状语。这种定语从句往往与主句具有时间、原因、目的、结果、条件、让步等逻辑关系。

There occurred the Great Earthquakes of 1923 in Japan, which caused a serious damage of property and a great loss of lives. (译成结果状语)

1923年,日本发生了大地震,结果造成了重大的财产和生命损失。

四、翻译中的“否定”处理

否定是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的一种语法现象,但两者在表达否定意义的方式和手段上有很大的差异。英语中的否定形式很多,常见的有:(1)全部否定;(2)部分否定;(3)双重否定;(4)形式上肯定,实际上否定;(5)形式上否定,实际上肯定;(6)否定转移;(7)排除否定;(8)固定句型结构;等等。英译汉时,对于英语中的否定结构,要从否定词本身的意义、否定词的否定范围、具体的语境等方面予以综合考虑,否则可能造成误解和句意翻译的错误。此外,对于某些否定结构,还可以使用正义反译或反义正译的方法予以处理。

Nor, as things are, could the actual study of science easily be separated from technology, on which it has come to depend rather intimately for materials and apparatus. (全部否定)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难把实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分开,因为科学已经非常依赖技术来获得材料和仪器。

【分析】本句是全部否定。Nor, neither, never等词由于句首要倒装,且表示对全句的全部否定,翻译时将否定移回原位。本句中主句是被动语态,译成主动语态;定语从句很长,而且与原句具有某种因果关系,所以单独翻译;depend on的on被提前。

Not all of the carbon dioxide that enters the leaf is synthesized into carbohydrates. (部分否定)

并不是所有进入叶子的二氧化碳都化合为碳水化合物。

【分析】本句是部分否定句。英语中,有些句型,比如:all...not, not all, every...not, not every, both...not等,都是表示部分否定,可以翻译成“并不都......”。但是,需要注意no, none, neither, nor引导的是全部否定。例如:No two people think alike. (没有两个人的想法是一样的。)

Its significance and importance can never be overemphasized. (双重否定)

它的意义和重要性, 不管无论如何强调,都不算过分。

【分析】本句是双重否定句。英语中,两个表示否定意义的词用在同一句话中,实际上整句话表肯定。此外,还有一些固定的句型,比如cannot / hardly / scarcely...enough / too / over+动词(无论怎么......也不过分......), only too...to (非常),cannot but(不会不,一定会)等表示肯定。比如:We are only too willing to do it for you. (我们非常愿意为你做这件事。)

Time is what we want most, but what many use worst. (形肯实否)

我们最缺少时间,但偏偏许多人最不善于利用时间。

He carelessly glanced through the note and got away. (形否实肯)

他马马虎虎地看了看那张便条就走了。

Don't scamp your work because you are pressed for time. (否定转移)

不要因为时间紧张就敷衍塞责。

【分析】否定转移是指形式上看起来是否定某个词语或主句,但实际上是否定另外的词语或从句。最常见的是“主语 + don't think + 从句 (否定从句)”,“not...because / because of...(否定because / because of )”等。对于否定转移,翻译时要把否定转回原位。本句中,not否定的是because从句,所以翻译时要把not还原到because从句上。

As they expected to be away from the steamer only a few hours, they took enough food for one meal only and no extra clothing beyond what they stood up in. (排除否定)

因为他们估计离开轮船只有几个小时,所以只带了一顿饭的食物和身上穿的衣服/所以只带了一顿饭的食物,除了身上穿的之外,没有多带衣服。

【分析】本句是排除否定。所谓排除否定,就是指该句中有一部分是否定,有一部分是肯定。通常地,会用一些介词或连词等来排除掉其所引导或连接的部分。常见的引导词有:beyond (除了)、other than(除了)、except (除了)、nothing more than (仅仅)等。该句中是用beyond引导的排除否定,排除掉其后的what they stood up in;由于本句前面有no,也可以看成是no和beyond的双重否定表肯定。

篇10:横向思维的运用

横向思维的定义

横向思维(lateralthinking),顾名思义,是指这个人的思维有其横向、往宽处发展的特点。具有这种思维 特点的人, 思维面都不会太窄,且善于举一反三。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种思维就像河流一样,遇到宽广处,很自然的就会蔓延开来,但欠缺的是深度不够。

如何巧妙运用横向思维

假设你被困在了一个奇幻的房间里,房间仅有两个出口。与第一个出口连通的是一个由巨大的放大镜制成的房间,聚焦的太阳光会把你炙烤至死;与第二个出口连通的房间里有一条喷火龙。你会选择哪个出口?

当然是第一个出口了。只需等太阳下山就能出去。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横向思维”。最优雅的解决方法不是正面回答问题,而是从问题的侧面绕过去。虽然给出的是一个是非选择题,非此即彼,但是当你发现此题中自己不必马上做出行动,那么最优解也就显而易见了。

营销人员就和那个奇幻的房间一样,有一种把好东西烧毁的坏习惯。在商业中,我们会去兜售创意和革新,直到它们变得一文不值。剔除那些华而不实的辞藻后就会发现,历史上每一次创造性的突破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是运用横向思维的结晶。

“我们会去假设特定的看法、概念或界限”,“横向思维”一词的创造者爱德华·德·波诺(Edward de Bono)解释道,“横向思维并不是在摆弄既存的碎片想法,而是尝试着去改变那些片段。”它是一种重新构建疑问的艺术,要从侧面向问题进攻。这是一种黑客会采取的思考方法。

根据定义,“突破”只在假设被打破时发生。在创意领域,人们所遵循的某些规矩其实并非规矩,只是惯例而已,当你打破这些惯例也就获得了突破。毕加索改写了艺术史,因为他粉碎了透视法、色彩、比例的所谓“规矩”。他的立体派风格席卷巴黎,其迅猛程度超过了梵高的印象派等其他各种流派。当所有人都认为更好的产品意味着更多按键、更大容量、更多专业术语时,苹果彻底简化了音乐与鼠标,从而颠覆了科技产业。如果回顾历史上所有发明和难题的解决方法,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出现立即使得之前的东西显得过时,这种突破一次又一次发生了。

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即使我们具有创造力,我们的大脑默认的还是直线思考,而这种默认设置并非总是有效。下面我将介绍五个步骤,这五步训练法带来的任何一点小改变都将有助于你进行横向思维。

1)列出假设

面对一个问题或挑战时,写出那个问题自带的假设。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问题,它包含的假设可能有:

• 你想要从房间中出去

• 你必须从两个选项中二选一

• 你必须马上行动

• 从第一个出口走必死无疑(也许只是想当然)

• 从第二个出口走必死无疑

2)把惯例想法表达出来

接下来你要问自己,“解决这个方法典型的做法是什么?”列出那些简单而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法。然后再思考,“我如果不这么做会怎样?”

3)对问题提出质疑

问问你自己,“如果可以重新提问要怎么提?”依照德波诺建议,重组脑中的片段,形成一个新的场景。在刚刚那个被困的房间里,问题不再是“你从哪扇门过”,而可以被改写成“你会从其中一扇门中走过吗?”,或“它们真的会置你于死地吗?”,或“你真的有必要从其中一扇门走过吗?”

4)退一步思考

当你带着一个方案着手解决问题,然后退一步思考,往往思路就显现出来了。比如你问自己,“隔壁是一个放大镜制成的房间,我是怎么被困在这样一个房间里的?”像这样重新构建问题,你会发现那层迷惑你过度思考(在这个例子中指你走过两个出口之一)的面纱就被揭开了。现实生活场景中,问题更有可能诸如此类,“我们该如何循环使用十焦耳的电?”而不是“我们如何让这座城市变得更节能?”一个模糊的问题常常导致我们给出直线但无效的答案,比如“让人们注意随手关灯”。

5)转变视角

你知道为什么一个新手进入新的领域容易创新,互不相干的团队容易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吗?因为新鲜的视角比较容易忽略约定俗成的规矩,推陈出新。为了推进横向思维,你应该尽量把自己假设成另外一个人去解决问题。如果你是一位魔术师、科学家,或者田径运动员,你会怎么从那个房间里逃出去?甚至你可以想,让那条喷火龙来回答这个问题会怎样?

微观经济学学习心得

从三个视角浅谈体育学习的论文

文化习得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浅析论文

西方公平观的历史追溯哲学论文

构建概念图优化科学复习方法教育论文

浅析生态语言学视野中的汉语新词汇

揭秘Windows Vista引导机制

浅析教育管理中的思想教育意义论文

浅析孟浩然隐逸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科学探究学习的误区论文

浅析后现代主义思维下假说的运用
《浅析后现代主义思维下假说的运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析后现代主义思维下假说的运用(锦集10篇)】相关文章:

有效率资本市场理论的论文2023-03-31

高职英语的分层教学探究论文2023-11-21

母语习得论的研究 论文2023-11-22

毕业论文怎么写本科范文2023-10-10

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浅析论文2023-07-29

从伦理学视角解读普罗米修斯悲剧论文2023-05-28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的思考论文2022-05-20

医学论文应有的写作要求2022-09-24

心理学角度谈柔性化管理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优论文2023-01-09

翻译学视角下的意义探讨论文2022-05-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