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及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3-03-03 07:56:1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民间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及发展模式研究(精选20篇)由网友“友人A居家版”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民间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及发展模式研究,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间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及发展模式研究

篇1:民间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及发展模式研究

民间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及发展模式研究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咨询等方法,本研究对我国众多的民间、民俗体育资源进行调研,分析民间、民俗体育的.特点以及健身、娱乐、交往等功能,探讨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民间、民俗体育在高校发展的必要性及价值体现,并对其在高校发展的模式提出建议.

作 者:于奎龙 吴长稳 YU Kui-long WU Chang-wen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陕西,宝鸡,721013 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年,卷(期): 31(4) 分类号:G807.4 关键词:民俗、民间体育   体育教学   健康  

篇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全民健身运动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在宣传与推动全面健身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体育俱乐部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它进一步优化了高校体育教学,从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需求出发,对发展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势

1.激发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不受传统课时约束,相对开放,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学生之间竞争性较强,拥有较多的自主选择空间。因此,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促成体育教学目标达成。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由于趣味性较强,尊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需求,体现了快乐学习、生活化学习、终身学习思想,将体育学习有机渗透在娱乐活动、学生日常生活与竞技活动中,更容易促成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3.全面提升学生体育素质。传统高校体育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学生体育素质发展比较狭隘。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将具有共同兴趣与爱好的学生凝聚在一起,使之在趣味化活动与竞赛活动中进行充分学习互动,全面提升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优化学生体育素质结构。

4.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内涵。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它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与欢迎。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必将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内涵,通过浓郁的娱乐、竞赛、健身等活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新发展。

二、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现状

1.经费缺乏保障。高校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体育俱乐部教学需求也日趋显著。这就对高校体育俱乐部运动设施、场地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单一的.会员会费收入渠道使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缺乏经费保障。

2.机制不够健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由于开放程度高,组织形式弹性较大,这就对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管理机制提出更高要求。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俱乐部教学模式缺乏可持续性,与其他体育教学模式缺乏有机对接。

3.教师素质滞后。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高校体育教师素质与俱乐部教学模式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例如野外生存、击剑等体育俱乐部,教师素质明显滞后于俱乐部教学模式实际需求。

4.课内外缺乏整合。目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课内俱乐部、课外俱乐部、课内外结合俱乐部。其中,课内体育俱乐部形式最为常见,课内与课外俱乐部教学模式缺乏有效的整合,教学层次性与系统性不强。

三、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发展策略

1.多方筹措,确保资金投入。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效实施必须要以资金为保障。高校体育俱乐部要积极探索资金渠道,多方筹集。目前,除了用好高校教育教学投入资金与会员经费外,还要开源引水,如加强与企业互动,争取企业资金注入,通过商业化运作与赞助、冠名等形式,为高校体育俱乐部获得足够的建设资金,确保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效实施。

2.完善机制,优化管理体系。高校要基于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实施,进一步完善教学机制,优化体育教学管理体系;要在彰显俱乐部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健全教学目标机制、过程管理机制、学生评价机制等,制订有效的、持续的阶段性衔接机制,确保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连续性;通过完善各项机制,提升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科学性、系统性,促进俱乐部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与日臻成熟。

3.援培结合,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高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软资源,是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关键。高校要根据俱乐部教学需要,通过援引与培训等方式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要对现有的体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使其能够适应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需求,努力拓展教师培训渠道,建立长效教师培训机制,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此外,还要合理地引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为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鲜活力,构建一支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4.突出主体,课外课内一体。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要立足于学生主体发展,充分彰显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开放性强的优势,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的权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教。为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要致力于推动课内课外一体化,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发展。总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其他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为进一步放大俱乐部教学模式优势,高校要进一步审视俱乐部教学模式现状,不断强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促进学生体育素质发展,助推全民健身运动。

参考文献:

[1]郭嵩.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14):89-89.

[2]申丽琼,翁润洁.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资源优化配置[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45-46.

篇3:浅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浅谈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作为高技体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首当其冲地创新,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

作 者:赵权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陕西西安,710032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80 关键词:教学模式   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篇4: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 【内容提要】以探索我国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模式为目标,采用社会调查、教学调研、实验、统计分析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在对高校体育教改中热点与难点进行透析,对高校体育教育观念进行探讨,对体育课程进行规划,对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对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摘  要  题】学校体育

1 综合分析概要

中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发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科学培养21世纪现代化人才的教育法规。特别是那些应用型、对策性的研究课题,就必须在求“真”和求“用”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验证。这样才有可能加速形成以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来激发、检验理论研究;而理论研究又推进和指导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这样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优化循环。从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客观情况来看,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概括的说有四个方面的研究专题。首先是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它要求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贯彻到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中去;其次是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它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围绕把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为既德才兼备,又具有新型生命观、健康观、运动观、审美观,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变革的新型人才而设置和更新体育课程;第三是卓有成效的对策、方法。它要求入世后的中国,在高等体育教育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能够切实担负起大学生的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其潜在创造力的教育职责;第四是科学的理论研究、规范的方法体系和可靠的实践结果。它要求中国在新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必须融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于一体。所以,加速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既有深刻地社会背景,也是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研究向深层次探索其内涵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2 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的内涵。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几个方面。它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最终以健康教育为主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这种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它把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予以综合,比片面的基础教育的理解更为全面,更为深刻。

3 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

3.1 新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

首先,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21世纪大学生的身心完善。但调研结果表明:在技能和体质教育方面,各院校均有着较为成功的教育方法和操作经验;但在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的院校仅占25%,显然不够。所以,必须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方面充分体现身心完善和全面发展这一功能特点。

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有关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这是因为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体育。在调查中有86.8%教师认为:“增强身体锻炼知识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以及“强化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思想、体育欣赏能力、体育研究方法的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改的重点。所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必须充分地体现出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水平这一素质教育特点。

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激发他们自觉和自主学习体育的兴趣。这是因为体育课程与知识情感和操作三个领域高度相关。而调研结果也表明我国在这类目标环节上较为薄弱,甚至有空白点,并且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因而,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竞争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对未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提高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从而使其更加旗帜鲜明的为我国21世纪人才战略提供服务。

第四,发展个性。这是高校体育教育充分体现大学生自我意识、思维方式以及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的关键。所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应注重拓宽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和激发其潜在创造力的闪光点。

第五,善于把长远的课程目标和近期的课程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且近期目标必须成为长远目标的阶段目标。这样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才能够统一互动、方向一致、现代化的课程目标才能在新世纪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3.2 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

新世纪、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概括地讲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它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并且在高校体育教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以引导大学生们主动尝试和创造性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而,它是衡量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尺子和镜子。

其次,是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多样化。这是多功能与高综合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所决定的。它要求把身体素质功能的课程组块转向把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余暇课程、健身课程、电教课程等紧密结合的大课程内容。以充分体现高等体育教育的多功能综合并进和丰富多彩的整体功能特征。

第三,是课程内容弹性和自主化。这是发展个性、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提高大学生体育能力和整体素质等新世纪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因为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一个标准,一种规格”的内容模式不仅严重限制了大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压抑了他们潜在创造力的闪现;而弹性化、自主化和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则能够把共性和个性有效地兼顾起来。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灵活多样、自主性强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模式,并强调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向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方向发展。

3.3 客观实效的`教材体系

扩大学生选择体育教材项目的自主权,扩大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自由度,是教育发达国家发展大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完善自我意识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教改和规划21世纪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一个核心点。因而,在对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范围进行排列、选择、组合的实质,就是对教材体系的科学规划。而且也必然在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据此不难得出,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必须同时具有3个特点:①是教材内容现代化。它要求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②是教材范围综合化、多样化。它要求能够覆盖体质、生理、心理、文化、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乃至更大的内容范围;③是教材项目的组合弹性化、灵活化和功能化。它要求按照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形式、不同项目进行功能组块,且保持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系统整体的功能特征。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能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自由度,同时也保证了大纲教材系统整体的综合功能。所以,三者兼备,缺一不行。

3.4 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规范、完善的考核制度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多元化,是加速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必然反映。调研结果表明:有44%的院校正在研究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组成部分引入正式教学计划的办法。从这层意义上说,探索21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发展模式,应把握好以下3个关键特点:①是扩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自主权;②是扩大学生学习体育的自由度;③是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充分拓宽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是对高校体育考核制度的规范和完善。目前它已经成为入世后的中国为顺应时代潮流、加速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普遍观念。这是因为学分制不仅是拓宽大学生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时间与空间的科学体现;而且也顺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它对于课程内容的规划,对教材体系的组块,对课程结构的设计、对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以及对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均具有规律性的要求和体制上的规范。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亦不乏成功的先例和经验。所以,应加大运作的力度,以促进我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和完善。

4 卓越有成效的方法、对策

素质教育以其倡导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理论观念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本质”。因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教育,必须首当其冲地担负起这一划时代的教育重任,并且解决好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遇到和发现的新、老问题。鉴此,本课题针对国内普通高校体育教改中具有例范意义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科学验证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以期为普通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探索构建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模式提供客观、实效和对策性的咨询建议。

4.1 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建设不容忽视

这是因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必然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高等体育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既是培养现代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因而,它首当其冲地担负着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的教育重任。所以,通过拓宽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职称结构来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协作攻关的能力等等,不仅能够有效地密切高校体育科研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对于完善其自身的学科体系,巩固其在现代化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

4.2 体育基础设施须上台阶

普通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点多、面广,不花大气力、下大功夫很难有一个实质性的突破,这是因为难就难在重视不够,难在教育观念落后。因而,要在拓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同时,把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对高校领导者办学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点予以认识。事实上,也只有新世纪“素质教育”观念下的现代化高校管理者,才具有从加强体育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探索、挖掘人才素质潜力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思维特征。

4.3 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个模式,一种规格”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大学生个人和个性特点的发展,妨碍了大学生潜在创造力亮点的闪现。而扩大学习自主权,拓宽学习自由度和以启发他们创造性完成技术动作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形式,则符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符合大学生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顺应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其优越性有三:①是有利于大学生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的完善;②是便于开释大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激发其创造性的灵感;③是方法科学、简单、可操作性强,并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效果等等。

4.4 体育文化教育应注意实效

“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讲座+体育欣赏和技战术应用辅导”的理论课程模式:①是调动了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②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陶冶情操和塑造气质;③是成功地利用了书本、电教、竞赛、讲座和休闲等,科学地拓宽了大学生自主和自由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等等。

4.5 心理教育应贯穿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

“3个紧密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①是调动了大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是锻炼了意志,发展了个性;③是培养了能力,增强了自信;④是激发了大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等等。从系统研究的结果看:该方法科学含量较高,实效性强,且操作简便易行,具有普遍的实践应用价值。

4.6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加速进行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构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模式,不仅能够融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多、空间大、活动内容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等特点于一体,而且顺应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能够在高校体育教学、竞赛和活动中发挥出重要的主渠道作用。

4.7 体育科研应系统、规范

各普通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运用不同方法加大对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方法、对策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力度,以期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探索和构建21世纪高等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等等,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可资借鉴的咨询建议。

4.8 规范的方法制度

规范的方法体系要求必须融实效法、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要求理论必须服从实践和应用于实践,且能够卓有成效的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系统性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的方法程序、且操作简便易行和规律性强,并具有一定时间、范围的可持续的发展性。规范性则是指该方法体系在经过去伪存真和精化完善之后,能够发展成为制度或法规性的操作模式等等。所以,它要求所有方法、措施、步骤必须依据高等教育原理、体育教学规律,大学生整体素质特点的客观实际而设计和实施,同时要求调研资料、测试数据必须经过科学、规范的统计处理等,充分体现出方法上的科学信度和操作上的制度规范。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杨文轩,等.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115~135

[2] 曲宗湖,等.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构想[J].体育科学,,(4):7~11

[3] 冯岩,等.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科学,,(4):31~33

[4] 李相如,等.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模式[J].中国体育科技,2001,(5):11~14

[5] 李卫平,等.当前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研究中心若干热点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89~92

篇5:在高校体育中构建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在高校体育中构建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 终身体育 教学模式

摘要: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的高度发达与体育健身的相对匮乏已形成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锻炼的不连续性造成的。高校体育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学校体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依然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目标。本文探讨了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如何建立终生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0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并列为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大学阶段只能获得需有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却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取得,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老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全球范围内,终身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体育教育,其作用及用途也已被各方大众认知了解。终身体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一个目标,它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主要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高校教育是一个人由接受知识再培养到进行社会实践工作的最后一个知识培养存储的基地。高等学校体育又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之一,是我国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级人才、发展体育事业、丰富高校课余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它对于学生的体能和智能发展、在校的学习和终身生活、增强国民体质等有着重要作用。著名教育家保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最早的终身体育理论。70年代他又在《终身教育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

1更新观念

高等教育是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够走在世界科技经济强国之列的百年大计,高校体育教育则是为人体生理、心理健康提供基本保证。体育教育的好与否成为制约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弃“体育运动训练只是在一生中一个短暂时期内进行的”错误观点,确定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入门期,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环节的观点;必须抛弃那种认为学校体育就是跑的快、跳的高、投的远的单纯印象,确立健康与生命是整个个性有机体组成部分和支柱的观点,将学校体育与智育、道德、艺术教育、社交和公民活动密切联系起来。

2成立各类体育项目俱乐部

高校教育的环境相对于其他教育来说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较为充裕。有人形象的描述高校为“小社会”或进入社会前的“实践基地”。学生对于自身各项能力培养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较强。此时成立各类体育项目俱乐部,不仅填补了课余时间,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爱好的体育项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俱乐部定期的组织活动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伏笔。

3创造体育文化氛围

常年组织较大型的体育健身知识讲座及体育文化周或月等活动,带动学校体育文化的氛围,使得体育健身成为一种时尚。讲座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寓教育乐,对学生的体育基础知识、锻炼的方法及体育保健卫生等知识都应涉及。在此类一系列的体育文化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一些身体力行、因地适宜、形式多样的健身锻炼方法,而且还能使一部分想锻炼但无勇气迈出第一步的学生很坚定的加入进来。

4课程设置

高等体育教育是在中高级体育教育基础之上对学生的身体及锻炼形式方法进行的更深层次的再教育。大学一年级应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健身、娱乐、传统等体育项目为辅助教学内容,以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二年级开始,实行“三自主”教学,即学生自己选内容、自己选时间、自己选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和个性培养,教学内容以健身、娱乐、体育休闲为主要教学内容,向体育锻炼终身化过渡。现行的大三、大四的课程之中体育的继续再教育较少,被广大师生忽视,这一阶段学生的课余时间更加充裕,而学生安排日常作息时间的能力越来越强,此时我们应加强注重学生体育兴趣、能力的培养。以体育俱乐部的的形式,多增加一些当前较为流行的体育项目,例如:瑜伽、健美、体育舞蹈及攀岩等运动,主要以选修为主。并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预测社会集团未来体育运动场所、器材设施及对人才的需要等情况。参考本校的体育师资力量、结构,设置此阶段体育课程,使学生掌握一门或多门能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方法,走向社会后产生“终身体育社会效应”。

5学校体育与社会衔接

开设社会实践基地,使受教育者成为指导者,学校体育与社会衔接,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服务。先期所成立的以各个专业教师指导下的各类体育项目俱乐部作为此社会实践的基地。学校体育从封闭隔离状态中解放出采,使学校体育真正成为终身体育的一个环节;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向公众开放;此时的生力军便成为这些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指导组织及管理者。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提高自身的锻炼机会,还能增加额外的经济收入等。同时学校体育不仅要成为为学生服务的基地,还要成为辐射区域终身体育的开展提供咨询指导的基地。“授人以鱼,只供一顿之炊;教人捕鱼,则终身受益”。终身教育是智力资本的孵化器,终身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生产力,构建终身体育型高校体育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需求、一个基础,一项任务。

6结论

构建终身体育型高校体育模式,作为终身体育教育基地的教育者首先要更新观念,使学校体育与智育、道德、艺术教育、社交和公民活动密切联系起采。高校的环境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来说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较为充裕,常年组织较大型的体育健身知识讲座及体育文化周或月等活动,带动学校体育文化的氛围,使得体育锻炼健身成为一种时尚。课程设置应加强注重学生体育兴趣、能力的培养。增加一些当前较为流行的体育项目,开设社会实践基地,使受教育者成为指导者,学校体育与社会衔接,向社会开放、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亚龙等.试论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51-52.

[2]蒋桂凤.体育与可持续发展[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6:68.

[3]杨智伟.中职学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研究[J].2010,23(2):154-156.

[4]王洪磊,马克.试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关系[J].山西体育科技,2010,30(1):38-40.

[5]焦建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3).

篇6:成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研究

成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研究

本文采用社会调查、教学调研、试验、统计分析和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甘肃省成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热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成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应着重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

作 者:牛亚莉  作者单位:兰州市委党校体育教研室,兰州,73007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23) 分类号:G4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教学模式   研究  

篇7:浅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要在素质教育中切实起到其特有的作用,就必须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客和方法以及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有所创新和提高.

作 者:吴国阳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学院体育系,福建,莆田,3511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G80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高校  

篇8:民间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推广价值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中学生可选择的娱乐方式和高科技玩具越来越多,从而使传统民间游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相比现有中学体育教学课堂的古板与单调,缺乏鲜活力,形成遥相呼应之势。中学生个性张扬,对体育课堂的反感与排斥,存在消极的情绪,致使体育教学处于休眠的状态,激发不出学生的参与兴趣,不利于青少年的学习与成长。介于这种形势,以民族民间传统游为载体,通过收集、筛选、改编、拓展、整合,对民族民间游戏“丢沙包”设计在中学体育教学课堂中,一方面对民族民间文化和体育资源进行了整合,传承与传播了民族民间文化;另一方面对中学体育教学课堂进行创新,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带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此,体育教学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既有利于增强中学体育教学课堂的乐趣,又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学会动手与创新的能力,对激发中学生的体育兴趣与民族民间游戏的传承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中学体育教学困境分析

1.1体育课地位不受重视

体育课地位不受重视的历史由来已久,一方面受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对体育与健康科目认识不够,很多中学主课教师向体育教师“借课”现象司空见惯,在他们心里认为,学生升学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学校唯分数论的观点;另一方面父母或监护人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不重视,以为孩子只要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这些科目优秀就是很棒的孩子,这是“书呆子”行为,很多人对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认识不充分。

1.2体育教学场地设施欠缺

体育教学场地设施是正常开展体育教学的保障。由于受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体育教学设施较落后与欠缺,很多地方中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些学校连最基本的体育教学设备、器材、道具都供应不足,很多学校没有独立或完整的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篮球、排球也不足。很多时候体育教学也只能被迫成为“放羊式”,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如此环境下开展体育教学的效果便可想而知。

1.3体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且专业素质偏低

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于专业素质偏低也是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经常会看到一个中学体育教师上完全校体育课,或者由其他科目教师来代替上体育课的现象,传统观念认为,体育课就是那么简单,给学生随便上上就可以了。以致于通常我们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其实,大部分是这样的,体育课总是被其他科目教师占取,还有一些因素是由于体育教师不够专业,只会懂一些简单的体育专业知识。

1.4体育课教学观念落后

体育课教学观念落后、更新不及时造成了很多中学体育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规则中,对新课标的提出既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教学观念又改变过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大部分体育教师只会独自教学,而则针对群体性的教学情况不多,这样使得教学时间就会捉襟见肘,导致完不成教学目标。事实上,采取群体教学的方法反而会促进师生的相处和谐、共同进步。为此,采用民族民间游戏开发集体性体育教学,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渲染学校体育氛围具有良好的作用。

1.5体育教学课堂单调乏味

体育教学课堂教学创新是很多中学体育教师无法实现的,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很多教师还保留着原有的教学模式、老方法,在他们认为,教学的方式方法在过去能行的通,现在也行得通将来一样行得通,以致于体育课堂的单调乏味,很多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厌学,或者不学的心理变化。学生心里的变化,体育教学课堂的教学方式的单调与乏味,同样影响着中学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与发展。

篇9:民间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推广价值论文

2.1实用性价值

民族民间游戏在中学校园推广,它的开展将会为学生增添乐趣和欢笑,青春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游戏的热爱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很受学生们青睐。为此,以民族民间游戏为载体,开发中学体育教学课堂,丰富中学体育教学资源,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这就体现出了民族民间游戏的实用性价值。游戏的简单操作、直观反映更能让学生学会和实践,这也将会提高学生参加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达到锻炼身体和促进体育教学有效开展的目的。

2.2文化艺术价值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它富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特点。它所体现出来的偏普遍性、乐趣性、便捷性、地域性、健身性和娱悦性等特点,民族民间游戏在中学校园推广,体现出它的文化艺术价值。适合学生的身体和心里发展规律,适合素质教育对校园体育教学革新的条件。民间体育游戏结合竞争游戏的内容,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非常大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取材优越,因地制宜,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开发利用。

2.3创新性价值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体育教学创新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具有推动作用,传统体育教学还停留在以前的教学模式,都是以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几方面来进行体育教学,可以说是单调与枯燥。以民族民间游戏开发体育教学,本身就是在创新体育教学的情境下,不断开发与创新体育教师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游戏创新的兴趣,其以民族民间游戏为载体开发体育教学课堂的过程,就是创新体育教学与民族民间游戏的过程,具有创新性价值。在中学校校园里进行推广民族民间游戏,是对原来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民族民间游戏的校园推广,将会带来更多的体育教学创新成果。

篇10:民间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推广价值论文

3.1提升思想认识,加强组织指导

加大宣传和开展民族民间游戏体育教学对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健康,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勇敢和顽强拼搏的良好心理品质等价值的认识。这就要求教育主管单位和中学体育领导,要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报纸、知识竞赛等多样形式宣传民族民间游戏的价值与作用,也需要成立以主管学校体育工作的负责人带头的领导部门或组织,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精心策划,认真研究制订方案,确保民族民间游戏体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展开[2]。同时,还要利用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监督考查,切实推进民族民间体育游戏在中学有顺利的进行。

3.2加强民族民间体育的挖掘与整理

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的根本。为此,中学校园开发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教学应该本着传承与发扬、继承与革新的原则,对不同地域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通过自身的加工处理,分析和分类,在保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原生态性、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经济性的前提下,加强民族民间体育的挖掘与整理。通过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的技术动作与原理、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场地设施、器械规格等进行专研和开发,让它更加适合我国的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教学实际情况。

3.3强化体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中学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游戏体育教学,既要求体育教师自身要拥有丰富的体育文化理论知识,又要熟练的运用和掌握动作技术能力,能进行实际实战能力和技能。因此,我们在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这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等来组建一群既了解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又有富足的相关工作经历的师资力量团队。这就要求变革中学体育教师的人事制度,鼓励民间的.有学之士走入到中学进行讲学;要加强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在职期间的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办短训班、学习班和研讨会等,由针对性、有重点地提高中学体育教师在运用民族民间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水平。

3.4构建民族民间体育教材体系

通过查阅相关中学体育教材或专著,我们很难找出系统化、规范法的民族民间体育教学内容。为此,研究认为,应由教育主管单位出面,“联合体育理论界、学术界、教育界、民族宗教界和史学界专家等编写适用于中学使用的民族民间体育游戏项目的指导性的教程[2]。体育用书的编改应展现出合理性特征、时代性特征和实效性特征,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凸显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特性和区域之间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学民族民间体育教学向着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3.5因地制宜,鼓励开发校本特色课程

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的一个特色,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气候、场地等条件的大不相同。地域环境的差异也给我们的学校提供的有效的、可以利用的资源不尽相同,有些资源丰富,有些资源匮乏,因此,要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游戏,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学校提供的资源来开展,充分开发学校自身就有的资源,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开发校园民族特色的教学课程,打破常规,坚持创新,让民族民间游戏在校园里扩散,发展成一种新文化潮流。中学开展民族民间游戏的体育教学,是发展中学体育文化,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也是创新教育和特色教育的典范。

3.6与时俱进,多元化,全面发展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领域也齐头并进,争先向前,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教学的开发利用也与时俱进,跟紧社会发展潮流。切实推广多层面、多角度、多思维的民族民间体育教学方法,在大时代背景下迅速开展起来,一方面是民族民间游戏在体育教学中推广是符合社会的需要,响应世界的号召,全面推进开展民族民间体育游戏是大势所趋。既能开发教育教学方法,还为传承民族文化奠定了保障和条件。因此,民族民间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推广要与时俱进,多元化,全面发展.

4结语

在校园中运用民族民间游戏,既能充实校园体育教学体系,又能传承与传播民族民间文化,以民族民间游戏作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可以不断丰富中学体育课程资源,改变中学体育场地设施缺乏的困境,同时对改善传统中学体育教学的机械化、程式化、呆滞化具有良好的作用。以民族民间游戏为载体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既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创造体育教学的过程,又营造了共同完成体育教学效果的氛围;既消灭了师生的被动性与主体性的界限,又倡导了有效教学与有益教学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吴双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新探索[J].兰州学刊,(1):12.

[2]钱应华.高职高专院校开展民族民间体育教学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3):21.

[3]黄红军.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浅议[J].现代教学研究,(1):5.

[4]张希亮.武传荣.对“贴膏药”游戏的改编及说明[J].中国学校体育,(2):49-50.

[5]李燕强.试论体育游戏与体育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21.

[6]辛兵.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33-34.

篇11: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模式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公共体育课俱乐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本文针对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实施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论证和研讨。这对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的理论研究,以及高师院校开展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的实践都有着重要意叉。

论文关键词: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

“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是以高师院校的师范性质为依凭,依托学校运动场馆和器材,围绕学校优势的运动项目和学生喜欢的项目,配备优秀师资的基础上,将普通体育课改变为“体育选修课”,进而发展成为“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双边关系由过去的“教师主体,学生主导”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以达到从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生理发展规律逐步向注重生理、心理、和社会的三维体育教育观的转变。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如何强化终身体育意识,使更多学生在这最后一站体育教育中建立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终身健身”的理念和技能,是目前我们在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改革后,进一步深化高师院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为此,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理顺高师院校体育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观念和体制的创新。

1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现状与背景分析

1.1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挑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大学体育课正接受着挑战。在中国教育界出现了了一个疑问一为何学生在中小学学习了那么多年体育后还要在大学期间学习体育?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坚持技能传授为主线的体育教学模式,强调“大一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导致大范围的“厌课现象。在旧式体育课受到冲击的同时,作为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一高校学生课外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因为受到学生体育意识以及兴趣的影响,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在组织形式上面还是以早操、课间操,学生自发锻炼等形式为主。高校的早操、课间操的方式上基本是沿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做广播操的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对此厌倦,流于形式。可见开发课外体育的价值,它是我国高校体育决策层亟需解决的问题,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新事物。

1.2教育体制的改革,注重观念的改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了“踺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国家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更加注重指导性和引导性,强调体育教学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高校体育课程也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多所高等院校正在结合各自学校特点的前提下,转变观念,确立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新的体育改革方案,实行了学校体育俱乐部的体制,初步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大体育框架。

1.3新体制深化和催生了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这种新的体育教学形式

随着新体制的开始,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改革的产物,也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提出的一个发展要求,目前就现行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现状来看,其组织形式和特征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类:

(1)学校综合型体育俱乐部:运作的规律是自主经营,内部承办,对内不对外,以学生为主体,收取费用优惠廉价,并提供良好的服务。学校综合型俱乐部是最早的发展形式,体育俱乐部多以拓展学校优势热门的体育项目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和行为,以促成学生“会学体育,会练体育”为主要目标。一般是作为学校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它具有自愿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性等特点,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多所高校内得以实施。

(2)学校社团协会型体育俱乐部:运作的规律是将热爱体育运动中某种项目、某类活动的学生组织起来,缴纳一定的会员费,享受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义务,按照章程定期开展活动的形式。多以定期举行体育活动的竞赛,促进学生体育自主锻炼,培养组织体育活动竞赛能力。其主要特征:是社团和协会将体育作为开展活动的一项内容,把个体的自觉自愿归结在社团和协会相对固定的计划安排内,实行“自主自律,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管理方式,通过定期的俱乐部活动提高社团和协会的凝聚力,塑造和培养社团团队精神,培养俱乐部活动骨干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3)体育教学型体育俱乐部:运作规律是将传统体育课改革为学生自主选择授课时间、授课项目、授课教师的体育课俱乐部,将课内教学延续到课外体育俱乐部。

其主要的特征: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依据。从思想、组织、形式、方法、评价上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为提倡开放性、自主性、自由性、随机性的教学;从体育的项目、内容、形式、方法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使学生体育课的学习完全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更新。

篇12: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模式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21目标的确定

公共体育课俱乐部模式不仅仅是对体育课程的性质进行重新认定,更重要的是强调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对现行的体育教学目的、内容设置、组织形式、评价标准要根据师范院校的特点进行根本性的转变,从而达到高师院校培养出合格的现代社会新型人才的要求。

2.2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高师院校在实施公共体育课体育俱乐部模式上虽然对传统的体育课程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但是在现行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和客观原因影响,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笔者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发现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在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的政策下,招生的人数增多,造成受课班容量大,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师工作量加大,场馆器材紧缺。而相应的解决办法:增加单元教学,多设专项,改变原来固定上午单元第三、四节课和下午第五、六节的体育课时间,这样可以分流学生人数,缓解上课时间过于集中的问题。

(2)高师院校学生的男女比例不平衡。男多女少造成现行体育教学内容的专项设置不合理,不适合学生性别差异的项目选择。解决办法:对球类项目采取限定班次,限定人数,多设传统类,流行类和艺术舞蹈类项目。

(3)教师专项单一,不具备一专多能的教学能力,造成开设课程内容设置不全,项目单一,不能满足学生自主选项的要求,使得现有项目的设置和学生要求不匹配。解决的方法:加强教师专项业务的交叉培训,分项分期进行培训。使每个教师在自己原有专项基础上再有两到三项专项教学能力。

(4)高师院校学生的背景、经历等个体差别,造成对体育认识、理解和专项掌握上的不同步。解决方法:入学后,先进行一个学期基础身体素质课学习,然后在选项时,按照能力、个人特点、兴趣等划分初级班和中级班。

(5)现行二年四学制的体育课,不能涵盖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造成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比较多,大学三、四年级体育锻炼少,研究生体育锻炼更是一片空白。解决办法:通过跨专业选修课、课外综合型体育俱乐部和社团协会型俱乐部来实施对大学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后期体育教育。

2.3所体现的主要特色

针对高师院校的师范性质特点,对高师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创造出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的特色。主要的特色应该表现为:符合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工作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培养出师范教育人才在将来各基层的工作岗位上起到促进体育意识的传播和进行体育教育作用,从而缓解应试教育对体育课的冲击。在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过程中体现出高师院校的男女不平衡特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结合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开放性特点,在目前课程项目选择开放性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在教学内容开放性,课程评价开放性,以及在开放性特点上进一补拓展其社会化功能。在俱乐部中挑选优秀学生组成兴趣小组,一方面可以辅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以及独立开展各项群体竞赛活动;另一方面能将部分可表演类项目作为学校表演队,丰富学生课余活动,进行校际交流。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的日常工作范畴中要涵盖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群体活动、业余训练、竞赛和校园文化活动、对外交流等,使高师院校公共体育课俱乐部体系集教学、群体训练、竞赛、体育文化为一体,为社会培养出优秀人才。

篇13:民间体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论文

民间体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论文

摘要:我国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项目还是比较传统,加上受各地体育中考的影响,目前,初中体育教学还是以竞技项目为主。本文旨在通过对几项民间体育项目如跳绳、踢毽、滚铁环等进行一些探讨,从而能够获知这些民间体育项目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民间体育;中学教学;激发兴趣;研究探讨

1.前言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为了强壮身体、延年益寿,形成了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集健身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民间体育项目,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民间体育项目繁多,各自有其特点,有的是全身运动,有的是局部活动;有的注重肌体活动,有的则偏重于精神活动。我认为,如果有选择性地把部分民间体育项目作为我们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或者活动的内容,这样不仅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更能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使学校体育能够更好的发挥健身、娱乐和教育的功能。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本校七年级1-6班236位学生

2.2研究方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2.2.1我于9月至1月对本校七年级1-3班122位学生进行了民间体育项目实验教学,另外4-6班作为对照班按照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通过两部分学生不同教学内容后效果的对比,以此来探讨学校体育选择民间体育项目的可行性,为现阶段农村体育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

2.2.2.在进行跳绳、踢毽、滚铁环三个项目测试时,我从1-3班中分别抽取了部分男女学生、测得瞬时心率变化情况。

3.分析与探讨

3.1在进行对跳绳、踢毽、滚铁环这三项测试时,我采用了增强遥测心率仪来评估运动强度大小的心率指标。跳绳时频率为100次/分,动作形式为单摇,在三分钟内的平均心率男生为164.29,女生为169.96,三分钟踢毽,动作形式不限,平均心率男生为162.12,女生为160.25,三分钟滚铁环,动作形式为正叉滚式,平均心率男生为176.93,女生为175.07。进行以上实验时,一分半钟时的心率已达到较高水平,瞬时最高心率可达200次/分。

3.2运动增强体质的理论依据人体在运动时,机体自我会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也就是说在合理的运动条件下,符合运动者生理规律的运动,才能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美国运动学专家库伯曾提出只有坚持有氧运动才能真正有效地增强人体健康。研究成果表明,锻炼时运动强度控制在心脏每博输出量最大时,对心肺锻炼效果最好,很多实验证明,运动强度在心率达160次/分左右时,心脏每博输出量最大。从这些理论数据,我们结合以上三项的测试数据,不难发现跳绳、踢毽、滚铁环这几项民间体育项目确实是锻炼身体的有效运动项目,对发展心肺功能、增强体质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中学体育教学的对象是身体处于飞速发展的青少年群体,因此我们在选择锻炼方法上可采用间歇锻炼法,或者采用降低练习频率和难度的方法,调整运动强度,使之保持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最有效的强度内。

3.3我把本校七年级1-3的实验班和4-6的对照班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各形态机能及身体发展指标,除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存在一定的差异外,其他指标均无明显差异。这说明从事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学,不管安排的比例如何,但对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的效果则是相同的,其次也说明从事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学与按国家教委规定的《教学大纲》教学,在锻炼学生身体的效果上有着相同的作用,或者说效果更佳。

3.4在1-3班进行民间体育项目教学的实验中,我还发现学生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平时不太喜欢体育课的体育差生,也对这些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锻炼的时间增加,不仅在学校正常的体育课上练习,课间和课后练习次数,时间也增加很多,学生课后还带动家庭成员一起锻炼,真正达到了积极参与、全民参与的良好效果。跳绳、踢毽、滚铁环等花样繁多,就练习的难度而言,就有很多种不同的练习方法,学生通过各自开动脑筋,创造出各种练习方法,通过相互比较、相互观察,设立自身的练习目标,这样能够满足学习积极向上的心理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够提高上课的效率,达到学校体育运动发展的目的。

3.5民间体育项目最大的优势是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而且有些器材学生可以自己制作,如毽子、铁环、沙包、绳子、牛皮筋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这些更贴切地表现出了体育教学本身得情感目标的要求。

3.6当然,我们在选择民间体育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有原则

3.6.1锻炼的效果性原则。我们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情操。所以教师们选用的民间体育项目首先应具有较强的健身价值。其健身性主要表现在能促进学生体格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生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其次,应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的健康主要指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能很好地适应各种角色的'分配。所以,我们在选择项目时既要考虑到学生身体锻炼的效果,又要顾到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的要求。

3.6.2科学性原则。选择项目的科学性原则是指锻炼项目应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和规律。我们选择部分民间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此时锻炼对象是学生,而处于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性别的学生又有各自的特点,即他们的身体形态结构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心理状态都有所不同,所以选择的项目应符合学生年龄和性别的特点,动作的难度和强度不宜过火,不宜进行用力过大的憋气或长时间静止用力的运动,宜进行比较缓和的活动性强的运动,并且些类项目对青少年的身体锻炼应有明显效果。另外,选择项目的动作结构和技术要求应合理、正确,即技术动作应符合人体解剖结构特点,对身体无害、安全可靠、锻炼效果强。

3.6.3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指所选择的项目应新颖活泼,易吸引学生,使学生们乐此不彼,持之长久。所选择项目,应新颖活泼,如跳绳可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原地跳和行进间跳,单人跳和体体跳;滚铁环项目可用游戏和比赛的方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求新和求变的心理要求,让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锻炼。

4.结论与建议

从事民间体育项目的教学,能起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正常生长发育的作用。在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勤动手、勤动脑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劳动观点,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意识和促进集体主义精神,对学生品德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选择民间体育项目时应遵循锻炼的效果原则、科学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选择合适的民间体育项目,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锻炼效果。另外,建议广大的体育教师在选择此类的项目教学时,虽然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但也要注意场地卫生,不要在不平整或过硬的场所地上练习,跳绳时落地动作要正确、合理,避免运动性伤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藩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

[2]彭杰.中学体育(初中版).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4.

[3]李林.运动愉快感与锻炼的心理效应.师院教育,.3

[4]刘建勋,仲伟国.探索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新路子.中国学校体育,.4.

[5]方建新.当代中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体育教学,.1.

篇14:高校体育课堂微课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课堂微课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微课教学模式在我国教育界发展迅速,但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却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文章将从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应用策略、应用实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证,旨在为推动高校体育课堂微课教学模式发展,提高高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堂;微课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悄然兴起了一股“微”热潮,微课教学模式在教育界迅速发展。但在高校体育课堂中,微课教学模式却未得到广泛的推广与运用。体育课作为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授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顽强意志品质的任务。如何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与微课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是时代发展赋予体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1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1高校体育课堂微课教学的需求分析

体育课程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一种常见方式,在高校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以下突出问题:第一、学校的体育场地及器材设施有限,人均器材占有率低,影响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开展;第二、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较少,学生可选择的课程范围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兴趣的多元化;第三体育课时少,理论课时少,大部分高校均为每周2课时体育课,课堂练习时间少[1],对肌肉及大脑皮层刺激不够,导致课堂教学内容掌握效果较差;第四、学生个体技术基础差异较大,未区分层次的“一刀切”教学模式,造成教学效果不明显;第五、课堂练习时间有限,且学生兴趣广泛,缺乏课后自主练习等等,都严重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无论是实践课还是理论类,高校体育课程都需要形象化和趣味化的学习资源及形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微课就是一种既形象化又充满趣味性的视频资源,由此可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对微课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1.2高校体育课堂微课教学的优势分析

其一,支持多种移动设备。微课内容短小精悍,资源容量小,能通过独特的视频形式呈现课堂学习内容,且容易存储和传播,既支持多种移动设备上的在线播放,还可以下载储存至移动设备,随时进行移动学习。如今大学生普遍拥有智能手机,通过在线播放或者下载储存,就可以在体育堂内外自由进行碎片化学习。其二,便于体育教学重难点的掌握。微课的`学习内容精简,重难点突出,学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所学内容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练习内容要领的掌握。把教学内容划分成零碎知识点,做成通俗易懂、重点突出的微课视频,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重难点的把握,尤其是对于很多技巧性强、重难点多、掌握难度大的内容。学生通过选择符合个人基础和实际情况的微课视频课件进行学习,能有效弥补体育课堂教学“一刀切”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其次,教师将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制作成微课提供学生观看学习,可以有效解决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讲解“一遍过”的问题,能够对所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反复观看,方便学生在课外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性自学,同时能有效减轻体育教师重复示范讲解的工作量。其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学习具有极大的自由性,且内容精短,重点突出,吸引力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加上不受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限制,学生普遍愿意去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在一周两个课时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2]由此可知,微课是一种非常适用于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适合在高校体育课堂推广开展。

2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在国外,可汗学院教学模式把微课成功地应用到了翻转课堂中,给微课的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基础。而目前国内的微课应用研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关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策略,笔者结合文献资料总结出以下三点:

2.1与其他教学资源相配合

视频媒体资源只是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一种较好的资源,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运用更多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库、优质课堂、精品课程、网络论坛等都是非常优质的教学资源。因此,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资源,微课资源的设计、制作和应用都需要与其他教学资源相配合。

2.2与常规课程教学模式相结合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课堂教学还不能完全由微课取代,不能每节体育课都需要学习微课资源,也不可能只依靠微课来教学,而忽视常规教学模式的使用,且在进行微课模式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常规课程教学模式仍有它的特点和优势,应该与之进行有机结合。

2.3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应用方式

在进行微课内容设计时,我们应该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学生特点、学校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微课的应用方式。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人数多、上课课时少的问题,微课视频内容往往是学生在课堂练习中集中讲解的对象,所以,在微课的具体设计与制作中,不仅要涵盖大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更应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自身基础和学习特点调整其应用方式,使其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3微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实施

3.1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有一些局限性,但它仍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即使在各种新型教学方式的冲击下,它仍然是一种主流的教学方式。[3]因此在学习微课资源时,仍然需要吸收和借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优势。高校体育课程课时少,且课堂人数多,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重复性地讲解、示范、指导、纠错,如此一来,平均到每位学生身上的教导时间十分有限,课堂练习效果较差。将新型的微课资源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很好的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不足。教师需要结合课堂练习的具体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对微课资源进行选择性地学习。作为课前预习部分,能为学生在随后的课堂练习中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作为课堂引入部分,通过观看微课教学视频,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课堂总结部分,能使学生对自身技术动作有更清楚的认识;作为课外补充部分,能随时随地对学生技术动作进行指导,有利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3.2应用平台的确定

只有将微课资源集中整合在某一平台上,使学习者能够进行系统的自主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微课的优势,因此应用平台的选择与确定对能否充分发挥微课资源的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常规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等,[4]是一种较好的在线学习服务平台。将微课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者登陆平台就可以进行系统的学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微信公众学习的平台已经成为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微信公众平台面向公众开放,是一个包含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5]它可以使用户享受到消息订阅、热点推送、品牌传播等服务。[6]一方面,它操作简单,可以通过QQ号码来申请,并可以在微信平台上实现文字、图片和视频的互动与交流。另一方面,它对设备要求较低,一个微信账号和一部具有网络连接功能的手机,就可以接收平台推送的消息,轻松实现自由的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和移动学习。

3.3应用实施步骤

在微信公众平台确定后,需要先通过网络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注册订阅号,然后将已经制作好的微课资源逐一上传,图文类的微课资源需要利用文档进行编辑后才能上传,对于超过上传容量的视频类微课,则需要利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处理,其次,将微课资源推送给每一个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的学生。最后,要求学生对微课资源进行学习,并在课程学习后进行问卷调查和测试评价。[7]

4结语

微课容量微小、内容精简、易于储存和传播、使用便捷等特点十分符合当代大学生泛在学习、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的要求,能有效解决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如何结合高校现有体育资源,制作出优质的体育微课视频,将微课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最大效益,值得广大高校体育教师进一步为之探索研究。

篇15: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体育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成功的体育理论课教学能够弥补体育实践渫教学方面的不足,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体育与健康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体育健身意识及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体育理论课教学还有利于大学体育教学最终目标的实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工作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但是在体育理论课教学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

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实践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的现象。例如,大多数体育教师只注重对自己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对理论课程的学习,这就造成了其知识结构的不平衡和教学能力的缺陷。又如,许多髙校的体育教学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只有遇到阴雨天气的时候才会将体育教学搬进室内,而且到室内之后体育教师就往往让学生自行安排时间,长此以往,学生就认为下雨天不用上体育课,使体育课流于无政府的状态。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教学部门对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工作做得不到位,管理存在缺陷,以至干长期存在的“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

1.2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课程安排太少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理论部分的学时必须达到教学总时数的12%,甚至还要多。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按照规定每周安排两学时的体育课,一学期的体育课的时数就是36,如果按照丨2%的体育理论课时要求,就是每学期的体育理论课时是4学时,而学生仅仅在这几个学时的理论教学中是不可能学习并掌握好应该掌握的知识的,而且我国所面临的更为严峻的现实是许多高校真正按照总课时的12%来进行体育理论教学的少之又少,很多高校的体育理论教学连最基本的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用体育理论来指导体育实践了。

1.3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有别于其他理论课的,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应该走出以往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认真听并且认真做笔记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师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摒弃以往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体育理论教学的效果大大提升,从而真正做到体育理论指导体育实践活动,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最终目标的实现。

1.4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所使用的教材随意性较大

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是指导体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要依据,如果教材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就会对教学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多选用的体育理论课教材版本较多,有髙校教师自编的版本,也有统编的教材,这些教材都各具特点,但是在编写内容上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样的教材根本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1.5高校体育理论考试的方法不灵活

考试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由于目前的高校体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时数较少,就使得当前的体育理论考试较为死板。从以往的考试题丨丨来#,许多考试题都与学生的实际体育活动相脱节,学生往往在考试完之后就将其抛之脑后。这种死板的考试方法不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健康知识,也不利于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这也是导致许多大学生走上社会放弃健身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急需对现在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篇16: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2.1转变体育理论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理论教学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获得体育知识的重要途径,要想使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取得较好的发展,高校领导和教师必须要转变体育理论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理论教学。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师要认识到体育理论课的重要性,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体育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体育理论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2.2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只有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才能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体育理论知识,使其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高校除了可以按照正常的比例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外,还可以在不适合进行体育实践课时上体育理论课,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上体育理论课,还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或者是知名的运动员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的讲习。

2.3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体育理论课教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采取一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法,图文并茂的对学生进行讲解,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应充分考虑到教学的任务和目的以及学生的待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其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使教学效果更为理想。

2.4髙校体育理论课的教材应尽量统一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材应该尽量的统一,然后可以在统一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加进学校教师自编的或者自己整理的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当然,这是在保证教材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既掌握到所应学习的知识,又保证知识的科学性。

2.5改革高校体育理论课的考试制度

考试即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考察,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体育理论课的考试应该统一命题,同时还要统一考试的环境,另外,还要在现有考试的基础上加进口试及论文写作,这样能够保证更好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检验,能够为其养成终身的体育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仍是体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我们应该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养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篇17:浅谈目标管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目标管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目标管理可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引入到高校教学当中,以使学生目的明确地参与教学活动.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 者:赵振文 潘静敏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110168;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 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年,卷(期): 11(12) 分类号:G807.01 关键词:高校体育   目标管理  

篇18: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运用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中俱乐部模式的运用论文

1在当下高校中引入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

1.1简介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顾名思义,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即模拟俱乐部的形式,让学生在组织下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参加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我国现阶段的俱乐部教学主要有2种形式,分别是课内教学、课外教学。其中,课内教学是指在正常教育教学时间内,教学者组织进行,即将这种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课外教学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自主组织,或在学校以及相关学生社团的组织下进行自主锻炼,课内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从而积极自主的进行课外锻炼,同时,为课外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已经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成效,值得进行推广。

1.2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的积极作用

不同于传统的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是从学生自己的兴趣以及意愿出发的,众所周知,高校的教学有更大的自主性,学生的学习也有更大的灵活性,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灵活性较差,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很难对运动产生兴趣,而今的俱乐部模式教学可以将相同兴趣的学生放在同一个班集体内,让在该项目中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对他们进行统一指导。这样,相同爱好的学生之间很容易产生共同话题,班级内部运动氛围会更加浓厚,从而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每个学生都有擅长的项目和不擅长的项目,这种教学模式在某个层面上来说也是因材施教,将学生加以分类,进行专项教学。除此之外,学校的硬件器材也难以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要,进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使用器材的冲突,也方便器材管理者进行管理。

1.3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俱乐部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其在起步阶段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首要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俱乐部教学模式需要教学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以及专项运动项目的素质,而调查显示,多数高校的体育教学者整体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相关理论知识等还较为薄弱,教师擅长的专项项目大多集中于几个传统项目,如:田径、健美操、足球、篮球等等。专修羽毛球、排球、网球、定向运动的教学者相对来说数量较少。而这些教师还会因为硬件器材跟不上而难以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其次,是学生思想观念以及接受教育模式上的阻碍,在多年的应试教育下,大多数高校学生仍然保留着学习是为了考试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下,要让学生迈开腿、走出去进行锻炼是较为困难的,在没有考试的压力下,多数学生基本不会主动参加某种学习或者锻炼,而俱乐部教学模式要想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学生的自觉性。因此,在大一、大二两个年级的教学中,教学者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锻炼习惯,这样才能保证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正常开展。

2将俱乐部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的措施

2.1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教学的观念

高等院校的实力不仅仅体现在其科研能力的高低上,还应该体现在其对于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而培养人才,除了要注重智力培养,还要注重身体素质上的加强。因此,高校必须重视体育教学,在体育设施以及器材上要加大购买与维护投入。除此之外,对于各种俱乐部的运营,高校也可以直接放手给学生,甚至让学生进行自主运营,实现资金的`多渠道来源。在教育教学上,不仅要开设传统的例如羽毛球、排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还要与时俱进,开设一些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新型项目,例如:瑜伽、攀岩、射击等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提高其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新的尝试中发现自身更多的潜力。只有这样,俱乐部教学模式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功效,让学生真正得到身体素质上的提高。

2.2使教学模式多元化

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成效低下等等问题。在俱乐部教育模式下,可以进行“一体化,分层次”教学。一体化是指体育教育与其他教学一体化,避免学生的运动时间被其他专业课挤占,而分层次是指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将水平相近、爱好相同的学生分到同一个班级,从而方便教师进行分层次教学,发挥学生的特长。在教学之余,教学者要善于发掘学生的优势,对突出的学生进行训练,选取大学生运动会中的小裁判员与教练员。扩大体育人才后备培养,为高教体育教育做出贡献。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还可以增强体育教学的新颖性以及娱乐性,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进行终身锻炼的可能性。

2.3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现今的体育教学考核大多采取定量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考虑不周。在素质教育理念中,学生的成绩不能仅仅依靠分数决定,还要多方位、全面的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考核,例如对学生运动的积极性、运动技能的提高速度等等进行考核,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在优势,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合理的评价体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运动的信心,提高学生运动的热情与积极性。

2.4对俱乐部的运作经营体系进行完善

俱乐部的开展,最终目标仍然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成效,对这一点一定要充分认识,不能舍本求末。俱乐部在运营过程中,应当选拔专业素质过硬、交际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管理骨干,让每个俱乐部都有相关的责任人,分层次逐级管理,实现资源和人才的有效合理配置,合理规划学生的运动时间,对学校的硬件器材进行维护和管理,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避免因学生的自主选择而出现某个项目选择人数过多的现象。在一阶段的俱乐部活动参与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反馈总结,并且为俱乐部更好的发展提出意见,方便教学者进行不断完善,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学生运动兴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最终目的。

3结语

在现阶段,我国的俱乐部教学模式仍不够成熟,其实施过程也遇到了许多阻力,但这个模式的提出仍为高校体育教学解决了一些固有弊端,许多高校体育教学者已经意识到当下教育模式的不足,并且开始积极改进。将俱乐部教学模式真正大规模引入高校体育教学还需要社会、学校与教学者的共同努力。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理论知识建设,大力推广俱乐部教学模式。

篇19: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论文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论文

[摘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是新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念。本文通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 个性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新一轮的教改也把发展学生个性列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任务之一。在学校体育中提倡发展学生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有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一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教室里和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二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集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三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三、体育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一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的.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的方法过于刻板等因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能够坚持的就更少,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有限的选项的教改实验,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每节体育课中除按大纲要求安排一定时间进行正常教学外,还根据场地、器材等条件安排几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练习,学生在完成第一教学任务外,可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中选择1-2个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锻炼。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权威、是教学的中心这种观念的影响,而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个性也就无法得到发展。新课程把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需求等情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目标,并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例如安排上肢力量练习时,可以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把统一做引体向上改变为有的做引体向上,有的做斜身引体向上,有的做水平悬垂臂屈伸,这样可以使全体学生都能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中进行切合自己实际的练习,从而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满足,身心健康得到了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锻炼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三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都不能搞一刀切,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跳高教学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可以按不同的水平分组,每个组的目标、要求不同,预先向学生提出经过努力可以达至的指标,学生按预定的指标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教师给学生预定好这节课的指标。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自己的目标,以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性比较强。在体育课中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更具有意义,但还应侧重于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争取胜利的进取动机,使学生体验体育活动中愉快的心情,逐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教师注意组织教法的改进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如分组练习可按水平分组、按兴趣分组、按性别分组,还可按合作分组、友情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等形式。教师的教学也应更多的采用引导式、启发式等形式。尊重学生的意愿,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轻松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尊重,主体性得到体现,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发展。

五、结论

体育课程全新的教学理念,既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的挑战和突破,也是对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体育教学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孟翔.体育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个性[J].科技平台,,(8).

[3]邓强松.浅谈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12).

篇20:论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发展

论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发展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探求学生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研究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发展的可能性和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以发挥体育教学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发展学生个性,使其成为实现学生个性良好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作 者:黄莉梅  作者单位:济宁市霍家街小学,山东,济宁,27210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80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个性发展   统一  

浅谈民间音乐教学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创新作用论文

体育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论文

简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教学资源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开发论文

旅游文化创意中旅游业作用分析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传承及资源开发论文

高校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的独特作用及重要意义论文

旅游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草原旅游发展方向的调研报告

旅游调研报告范文

文化项目策划书

民间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及发展模式研究
《民间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及发展模式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民间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及发展模式研究(精选20篇)】相关文章:

民间美术课程建设的意义论文2023-12-02

慈溪地域文化论文2023-05-03

闽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相关的论文2024-04-27

西安地域文化作文2023-03-18

教、学双体现的新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2022-05-06

教学资源论文2022-05-05

学校体育文化现状及其发展论文2024-04-10

民俗美术与学校美术课程关系思索论文2024-04-18

旅游厕所建设调研报告2023-03-28

关于旅游景区调研报告202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