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

时间:2023-04-27 07:32:4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集锦10篇)由网友“mauree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浅谈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

篇1:浅谈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

摘要:自1995年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网络传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传播在给人们提供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备受争议的话题,网络流行语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网络传播及媒介文化的视角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对于主流文化传播的僭越和消融作用,并进一步总结了在当前传媒语境下对网络传播的规范机制。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非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的僭越

网络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力量和大众文化的传播渠道,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和信息获取空间。一方面,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讲,网络流行语是传统的大众文化在网络媒体里进行的个性化、非主流化的创造和模仿。这种网络流行语从客观上表现出大众文化在网络领域的传承、移植和普及,实现了精英文化的普及化;但在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也为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带来了许多问题,它对个人价值观的宣扬、对个性文化的宣泄,构成了对大众主流文化的僭越和消融。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肇始及热化

网络流行语言并非是近几年才有的现象,学界和业界在互联网刚进入中国不久就有所关注。早在中国经济出版社就出版了于根元先生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一书,收录了诸如“美眉”、“版猪”等1305条网络热词和新词,曾经在语言学界和文化学界引起争议。如果说在20网络热词还是一种新的事物或者新现象的话,在今天,特别是自以来,网络流行语成为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一大内容和特色,被大量地复制、模仿和,这些流行语集中体现了网民的智慧和其当下的思想和心态,在网民中有极高的人气和点击率,能够普遍反映某个特定时期内一些特定人群的心声。

简单概括而言,网络流行语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网络技术的支撑性,即网络媒体作为其传播的技术平台;二是语言传播的流行性,即网络流行语契合了某些特定受众的心理需求,在一定的网民群体中能够引起普遍的共鸣;三是传播内容的精练性,即经过了加工、模仿的流行语是以文字、词组或语句的形态出现。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的技术平台,更得益于日渐提升的网民的传媒素养和网民的人数。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网络普及率达到28.9%。大量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人涌入网络媒体,在把互联网当做信息获取平台的同时,也将网络媒体当成一个个性展示和心理情感抒发的平台。正如覃晓燕所说,这种文化“更多代表的是草根文化或平民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一种质疑与反思。它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文化和内在的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①。

网络流行语:大众文化的网络再现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备大众文化的特征之外,又具备自己专属的特征。网络流行语专注的是个性化的表达,所以从传播的主体而言,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传播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理念为核心的自我中心性,强调以个体为中心的思想和情感宣泄,而这些流行语一般都是“一鸣惊人”,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传播的引导价值;这些流行语言诞生之时,创造者和传播者往往求新、求异,更注重眼球的吸引力和语言表达后的影响力;这些流行语言反映出的文化潮流具有强烈的求炫、求奇的文化影响心理。网络流行语来源于大众文化,又实现了对精英文化的改造。特别是网络流行语对精英文化的另类诠释,更使得精英文化背离了其最初的意愿,向着搞笑、“雷人”、夸张的方向过渡。因此,网络流行语言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主流偏离性。

网络流行语将普通语意中的`词汇、短语、句子甚至是名言,进行了网络化的加工,变成一种具有特定的文化审美价值、感情抒发价值和消遣娱乐价值的精辟语言,实现了在网络语境中对传统语言的再造。而与此同时,一些经典的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甚至一些“高深”的术语等精英文化,经过网络的普及和流行化的再造后,逐渐增添了娱乐、狂欢和调侃的味道,精英文化逐渐走向平民化和普适化,而网络流行语也逐渐从主流文化中吸取养分,成为一道风景、一种特色。

一个特定的网络流行语从它的诞生到传播过程经历了由传统文化向网络文化的过渡、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过渡两个过程,而最终的发展方向,则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冲突、融合和汇流。网络媒介的开放性特征造就了社会个体以建构自由文化对抗主流文化的方式,以便表达其阶级意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也展现了受众话语权的提升,处于被支配地位避开受压制性的权力,使用商品文化的材料和资源并颠倒其功能,这一抵抗方式实现了网络自我身份的建构,同时这种文化比精英文化更具有号召力和示范的模仿性。

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过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为大众所接受与消费的一种文化”。②大众文化是网络文化的母体,是因为传播语境的改变而产生的网络平台的再现与移植。这从网络流行语的语意构成上可以分析得出。网络流行语具有大众文化的属性。大众文化的特点主要是,“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对大众的依赖性和价值共享性”。③网络流行语保留了大众文化的属性,并将这种属性进行了质的延伸和量的扩展,使其六个基本属性有了更鲜活的体现。

“寂寞党”的案例考察

寂寞党来源于“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此后被高度模仿,并形成了“×××不是×××,是寂寞”的句式。此后,“哥唱的不是歌,是寂寞”、“哥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等语言被迅速模仿,成为一个时期内最热的流行语。可以说,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积淀,网络流行语也不例外。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模仿及迅速蹿红的过程可以看出,词汇是语言变革中最为活跃的方面,网络流行语词汇反映着语言的发展变革。

篇2:流行语与文化来源

流行语与文化来源

流行语作为大众文化、大众语言的一种重要代表与典型表现,具有颠覆与建构的'双重属性,受其自身的特质以及文化、语言的规律的制约,要求我们客观、科学地应对它所表现的语言规范问题.流行语的产生、嬗变与社会文化背景、历史语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心理和文化因素来探讨种种流行语现象何以产生,又如何面对时代条件、历史语境而不断地发生变迁,产生新的面貌,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 者:闫艳敏 YAN Yan-min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刊 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8(1) 分类号:G0 关键词:流行语   大众文化   媒介   身份  

篇3:后现代文化语境与青少年流行语

后现代文化语境与青少年流行语

流行语是指一定时期在社会中广泛流行的语言现象.近二十年来,随着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在中国的兴起,本土的后现代文化语境已然形成,使社会文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嬗变.当下青少年流行语的'随意性、游戏性、复制性、粗鄙化和语义的极限表达等现象,都不失为这一文化现实的直接表征.

作 者:肖劲松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院 刊 名:电影评介  PKU英文刊名:MOVIE REVIEW 年,卷(期): “”(21) 分类号:H0 关键词:后现代   文化   青少年   流行语  

篇4:我对网络流行语的看法议论文

现实像一座迷宫,当铺天盖地的讯息从四面八方涌来,人很难做到不迷失自我。当代文化仿佛一座熔炉,社会向其中投入形形色色、种类丰富、多如牛毛的文化矿石,然而最后真正有价值的,多是经过锤炼的经典,而也会有很多会成为遗留的文化矿渣,被人遗忘。

“多一点正能量,让生命焕发光彩”!无意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感慨万千。是啊,人体犹如一个能量场,具有无穷无尽的潜能,而我们作为人生道路上孜孜不倦的追梦人,更应在奋斗的过程中激发“正能量”,用全新的自我迎接前行路途上的诸多挑战,自信而不自傲,自尊而不自卑,自谦而不自负,有勇气去击败对手,更有胆量承认失败。用正能量点燃前行道路上的火把,照亮我们的'追梦之旅,让人生不再平庸,让旅途不再孤独。

犹如一粒砂石,在岁月的河流里被无情冲刷,当一颗颗棱角分明的石块成为圆润光滑的鹅卵石,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开始重新思考外界与自我的关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我们应有足够的辨识能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守正确的方向,切忌不可走入没有尽头的死胡同,我们应该用一台足够客观公正的天平。衡量文化的价值,而不能在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中走向恶俗的汉流,失去自我的个性,露出言不由衷甚至口是心非的圆滑。

我们作为个体,生活在社会中,自然有责任,有义务创造优秀文化、抵制腐朽与落后文化。在所谓“流行文化”面前,更应擦亮双眸,运用才智,谨慎取舍。古有四大名著领风骚,今有流行词语引潮流,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思考文化的价值,因而真正的文化应该是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寄寓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愿望,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文化。

流行一时,并不一定就流行一世。当无穷无尽的行为艺术、恶俗潮流、模仿选秀充斥生活时,请记得用火把点亮价值的灯,不被世俗所同化。

擦亮眼眸,用智慧选择文化,用情感充实文化,用能量传承文化。

篇5:我对网络流行语的看法议论文

当今时代,电脑已走进千家万户,网络上一些词汇也跟着流行起来,我们班的晓宁就是网络流行语的fans。

神马都是浮云

一天中午,晓宁点燃一张废纸。拎在手里吓唬前排的女生。看到她们尖叫着跑开,晓宁乐得哈哈大笑。班主任闻讯赶来,见教室里烟雾缭绕,生气地问:网络流行语“晓宁,你在于什么?”晓宁怯怯地说:网络流行语“没什么。老师。其实神马都是浮云!”老师听了哭笑不得。

给力

一次,我们班和五(1)班进行拔河比赛,双方难分胜负。关键时刻,我们班的队员有些松懈,让五(1)班抓住机会抢得了优势。眼看我们班快要输了,站在一旁观战的晓宁不声不响冲到长绳末端,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一拉,结果我们班赢了!裁判自然判

我们犯规,要取消比赛结果。大家都生气地埋怨晓宁,他却委屈地说:网络流行语“这叫给力好不好!”

餐具

要交作业了,晓宁翻遍书包,也没找到作业本。老师生气地说:网络流行语“你到底做厂作业没?”晓宁连声说:网络流行语“我真的做了!”可惜他拿不出证据,只得重写一遍。后来,他发现作业本原来躺在书包的夹层里,就哀叹一声:网络流行语“这真是餐具(惨剧)啊!”

上述流行语是妙用还是歪用,请大家来评评吧!

篇6:我对网络流行语的看法议论文

近几年来,网络语言流行语正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而来。从年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蒜你狠”,到年的“正能量”、“迪奥丝”。这些网络流行语正冲击着我们的汉字文化区域。面对这些,大多数人选择了接受并苯还承担着传播的角色,但仍有少部分人坚持着规范汉字的原则。

网络让世界变成一个村,在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让你的“天涯若比邻”的梦得以完成,但是,你确定作好准备了吗?当网络游戏让你迷失心智时;当电脑辐射危害你的健康时。面对这些,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面对日益上涨的物价,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人们的不满与无奈。前些日子,网上流行了一句:“古时候,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现如今,物价容易把人抛,薄了烧饼,小了蛋糕。”这一极具调侃色彩的话语,在网络上一窜而红,成为广大网民对物价上涨的新的诠释。这幽默的语言中,反映的是广大网民对物价的不满与无奈。除此之外,还有前几年流行的“蒜你狠”、“糖高宗”等,恢谐地运用一语双关,极度表示对物价上涨的不满和恐慌。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与现下流行的事物挂钩的。前不久的“神马都是浮云”则是根据现在人们压力过大,所衍生出来的一类流行体,用东北幽默的语言特点将其形象的描绘了出来。

我们不否定,网民们运用汉字来进行一系列对情感的宣泄。但是这样一窜而红的网络用语真的好吗?

前不久,曾有学校明确指出,在作文里不得出现网络流行语,如“神马”、“给力”在这里我们先不说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但是仍可反映规范汉字的重要性。

我们无法阻止网络流行语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我们必需规范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藏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作为炎黄子孙的你我,不正应该维护我们民族的正统与荣耀吗?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去抵制网络流行语,因为这些能在日常生活之余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应当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语言流行体。

今天,你准备好了吗?

篇7:浅析教育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功能的论文

浅析教育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功能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 社会主流文化 功能

论文摘要:教育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和社会主流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从教育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功能,例如保存、传递、选择、复制、创新、反思等功能入手,立足于目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多元文化环境,着重分析了教育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交融,具有交叉性、超越性等突出特点,并且希望能够通过研究教育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更加合理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更好的通过实施各种有针对性的教育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

众所周知,教育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我们都可以清晰的发现,教育一方面要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制约,同时,其又在能够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条件下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主流文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演进,目前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共同交错的社会文化之中,因此,在这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应当何去何从?如何才能够立足于真正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怎样才能够适应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呢?这是我们应当注意的,只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才能够真正的使我们的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的巨大挑战。我认为考虑以上问题的基础,即是应当对教育的文化功能加以重新理解与定位。

一、教育对社会主流文化具有保存、传递、选择的功能

教育对社会主流文化具有保存、传递和选择的功能。教育能够将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之中所积累下来的大量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通过各种媒介有选择性地流传于后世。然而,从历史长河之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通常当时历史条件下,教育保存与传递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是当时主流的社会文化的精髓。之所以是有选择性的,这是由不同时期社会上层统治阶级所代表的利益和人民大众的意愿的合力最终造就的。

社会主流文化经由特殊阶层和人民大众的特殊的教育形式进行有选择性的知识与经验的传递与保存。社会主流文化中占有主体地位的生产和生活经验、思想道德理念、礼仪规范等等,都被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传递给了下一代。正是由于社会主流文化与教育的相互磨合,最终才能够使得人类的文化,或人类文明源远流长。

二、教育对社会主流文化具有复制、创新、反思的功能

教育对社会文化具有保存、传递、选择功能的同时,还具有复制、创新、反思的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演进,我国逐渐步入了多元文化共同交错的社会文化之中,教育对社会文化所具有的复制功能,使得我们的社会整体文化处于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元社会文化之中。人们由过去的教育逐渐造就成具有当代文化特点的共同体,同时通过个体的不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承前继后。人类所积累下来的“固态”的社会主流文化,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之中,通过个体的积极创造而逐渐转化为“动态”的社会主流文化,这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升华的过程。当社会逐渐发展,这种固化在个体身上的“动态”主流文化,又通过其中媒介(人或物)得以延伸,进而步入下一个循环。纵观历史发展的大背景,我们可以得出,不同时期的社会主流文化都是在继承上个历史时期的主流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逐渐由人类继续创造的产物。

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播,往往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对其他的社会共同体的交叉传输过程。此过程并非是单向的,而是交叉的。教育与社会主流文化亦是如此,社会主流文化直接影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教学表现形式。而教育的社会化功能通常主要是通过社会规范要求而实现的,课堂上传授的文化氛围也并不是完完全全的社会主流文化氛围。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这正是由教育与主流文化之间相互交叉传递造成的。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教育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交融过程,对于两者而言,都是一个超越的过程,社会主流文化丰富的教育内容与形式,而教育则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影响个体而对社会主流文化起到一定的规则作用。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所谓教育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反思功能,应当与教育的创新性功能区别对待,而不应混为一谈。

参考文献:

[1]张广君.教学基本职能: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2]蒋美仕,邓玲玲,夏德计.论文化创新与教育创新的关系[j].大学教育科学,(1).

[3]杜静.论全球化境遇下中国成人教育的文化检视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3).

篇8:网络与文化的嬗变

网络与文化的嬗变

网络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研究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内涵.本文认为网络引起了文化传播的历史性变革;文化则是网络存在的深层次动因.网络文化是在网络与文化的互动中形成的平等文化、多元文化、霸权文化和全球文化.

作 者:高正荣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刊 名:前沿  PKU英文刊名:FORWARD POSI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05 关键词:网络   文化   网络文化  

篇9:恩施柳州城宗教文化的传承与消融

恩施柳州城宗教文化的传承与消融

柳州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施州城址的一部分,由于它处于清江流域重要孔道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宗教文化独具特色,融合发展是土家原始宗教与外来宗教相互传承与消融的演变过程.

作 者:谭庆虎 TAN Qing-hu  作者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巴文化研究所,湖北,恩施,445000 刊 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5(5) 分类号:B929 关键词:柳州城   宗教文化  

篇10:全球化对我国主流文化思潮影响的思考

全球化对我国主流文化思潮影响的思考

当今,全球化对我国主流文化思潮有着强势影响,我国主流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往中走出了由主动到被动的路子.实现文明对话基础上的文化共融是世界文化历史发展的趋势,我国主流文化思潮肩负着实现文化共融的`历史使命,这也是我国构筑有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理想之路.

作 者:杨丽静 张同乐 YANG Li-jing ZHANG Tong-le  作者单位:杨丽静,YANG Li-jing(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55;内蒙古科技大学政法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张同乐,ZHANG Tong-le(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2006 16(2) 分类号:G05 关键词:全球化   主流文化思潮   文化共融  

全城热恋影评

超越与僭越-熊十力新儒学: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双重变奏

《现代性与大屠杀》读后感800字

全城热恋经典台词

文化消费观念对服装设计的影响论文

完美的爱的情感散文

简析孔子权变灵活的思想与行为方式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

读《童年》心得与体会500字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集锦10篇)】相关文章:

儒学佳作《论语》阅读心得与体会2022023-07-22

关于《圣经》的个人观后感优秀2023-06-10

五月,艺术的魅力作文2023-02-07

学科素养视域下的现代文学论文2022-12-15

以小写大的范文2023-08-07

定远舰社会实践报告2022-09-08

浅析后现代视域下打工诗歌现象论文2023-03-07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领会心得2023-12-30

大学生遵纪守法征文2022-08-11

从三个视角浅谈体育学习的论文2022-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