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人文时间观的现代价值

时间:2023-06-02 07:36:33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周易》人文时间观的现代价值(共10篇)由网友“卡卡外”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周易》人文时间观的现代价值,希望您能喜欢!

《周易》人文时间观的现代价值

篇1:《周易》人文时间观的现代价值

《周易》人文时间观的现代价值

<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人文型时间观的缔造者.其人文时间观对于整个中华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周易>的时间观具有对于现代情境的应因性与机因性、矫正西方近现代时间观之偏失、语用学意义的`现代运用、转化为复兴中华和中华民族的行动智慧等现代价值.

作 者:杨岗营 张斌峰 姜文化 YANG Gang-ying ZHANG Bin-feng JIANG Wen-hua  作者单位:杨岗营,姜文化,YANG Gang-ying,JIANG Wen-hua(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张斌峰,ZHANG Bin-feng(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武汉,430074)

刊 名: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21(12) 分类号:B221 关键词:《周易》   人文时间观   现代价值  

篇2:试论现代体育竞争精神的人文价值

试论现代体育竞争精神的人文价值

论文关键词:体育精神竞争公平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方法,对体育精神中的竞争精神从人文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从而揭示了竞争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人文价值。

前言

公平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体育的魄力与价值所在。运动中,运动员既是比赛的合作者,又是参与者,大家不仅要尊重队友的人格和存在,也要尊重对手的人格和存在。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就把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纳入公平范畴。亚里士多德首先把公平原则从形式上系统地表述为对同样的情况同样对待。

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遵守的共同的“游戏规则”,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身体能力,任何欺诈和不诚实都将受到谴责和惩罚,运动中体现出公正。这种比赛的公正,是鼓励平等竞争的公正,是带来民主与法制的公正。人人平等、公平竞争,是体育精神在西方社会发展中的体现,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精神品质。现代体育的竞争正是因为是基于公平基础之上的,才更具魅力。可见公平起源于体育,进而成为体育运动的精神理念。

一竞争精神的人文表现

1竞争的含义

竞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优胜劣汰是自然界和人类赖以进步的客观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无法逃避这个客观规律

竞争的发生需具备以下条件:

(1)对于同一个目标的争夺,争夺的目标不同不会形成竞争。

(2)追求的目标必须是比较稀少和难得的,一个人或一些人夺取或达到了这一目标,就意味着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失去了这样的机会。

(3)竞争者之间是互相排斥的但不是敌对的,竞争的目的在于达到目标而不是消灭对方。

(4)竞争是有理性的,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的。

2体育竞争的原因

现代体育中的竞争精神提倡一种公平竞争精神,试图把人的竞争控制在理性之下,以此来归整工业社会那无处不在的竞争。这种精神对无规则竞争带来的灾难显然起到了很好的防范作用。从它所产生的历史根源上看,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古希腊奥林匹克思想

体育运动对古希腊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竞争奋进的精神,成为一种鼓舞人奋勇向上、不断探索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正如威尔杜兰在其著作“世界文明史”中所阐述的那样“宗教虽未能统一希腊,但运动却办到了这一点,人们前往奥林匹亚并非为了去拜神——因为拜神任何地方都行,而是去看各地选手之英雄式的竞赛和各色希腊人的全体大集会。”

(2)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

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冲破了中世纪神权专制的牢笼,给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人类带来了人性的回归。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古奥运会的“公平竞争”、“拼搏意识”、“身心和谐发展”等思想倍感尊崇,从而推动了公平竞争在欧洲的兴起。

(3)欧洲的骑士精神

欧洲的骑士主张“公平分配、公平交易”的原则,而且在品德上还具有勇敢、文雅、大胆和为了“坚持真理不惜以生命捍卫”的种种特征。这种美德大部分被人文主义者继承下来,并且很自然地溶入到欧洲人的社会生活和体育运动之中,它与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诞生“公平竞争”的两个必要条件,即社会广泛自由平等和人本身对自由、尊严、正义的追求。

这三个条件经过了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日趋成熟,促进了近代西方“公平竞争”精神的兴起。以“奥林匹克理想”为主题的《顾拜旦文选》中有这样的论述,“奥林匹克理想是一个很强的体育文化概念,它一部分建立在你如此向往称之为‘费厄泼赖’的骑士精神;另一部分建立于对优美和温雅狂热崇拜的美学理想。”

3体育竞争的特征

(1)体育的竞争属于文化中的竞争

体育中的竞争不同于以灭绝对方为目的的战争方式的竞争,也不同于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经济方式的竞争。体育的竞争属于文化中的竞争,以合作为前提,提倡一种公平竞争精神。与其他领域的竞争相比,体育竞争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体育竞争的结果往往只产生一个优胜者,即:最终的冠军只有一个,产生多个优胜者的竞赛是不成功的。

(2)体育竞争属于有规则的竞争

体育精神中的竞争精神,必须在统一规则的约束下得以实现,它要求竞争者必须遵守规范,并且违犯规则将会受到惩罚。这一竞赛规则是按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构筑而成,以平等为核心,从而使每一个人都乐意接受,使每个人都能够接受,保障了竞争参与者的同等资格、共同的权利和均等的机会。它不承认除身体、心理技术以外的任何不平等,从形式逻辑上来看,这种规则的制定为公平竞争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3)竞争使体育蕴含着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学意味

竞争精神是体育比赛基本的核心精神,竞争使体育蕴含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学意味,更加充满魅力和活力。在胜负的较量中,胜利者通过艰苦的拼争战胜对手,表明出自己的强大,辉煌的瞬间可以凝结为永恒。同时,荣誉和尊敬并不仅仅属于胜者,失败者在搏击过程中,同样经历了浓缩的人生旅程,深刻地体味到人生的复杂感受,从而完善了自己的体能和人格。每一场惊心动魄比赛的参与使每一个人自身价值在竞赛中获得高度的尊重和完满体现。

(4)体育竞争可以增进友谊

当比赛是根据规则公平进行,并且竞赛者实力相当时,运动员会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尽最大努力去争取胜利,参与者会在比赛中感觉到体育带来的欢乐。作为一个合作的挑战,他们不仅重视比赛的结果,而且重视通过与对方抗衡的过程来检验自己。共享的结果使运动更加有意义并且提供了产生友谊的基础,这样,体育竞争成为友谊的完美载体。

二对竞争精神人文价值的辩证认识

有的人认为尽管体育比赛可以培养人的优秀品质,但竞争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竞争的反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些人认为竞争的本质是非道德的。竞争是利己和自私的,把对手当成要打倒的敌人,当作阻挡成功的障碍,因而竞争者会用任何可行的方法将其移开。第二,竞争的结果是有害的。为了成功,竞争者把对手视为敌人,用任何可能的方法将注意力集中在胜利上,包括欺骗、使用违禁药物以及伤害对手。其必然对身体的和对心灵造成伤害。但这并非体育运动所独有,它同样以极端或非极端的形式出现在工业、商业和教育等其它社会领域之中。现代社会已经不可避免的成为竞争的.社会,我们关心的应该是如果竞争的结果将竞争者引导到偏离本来目标的轨道上,这样的竞争就将失去它应有的积极意义。

篇3:现代技术的人文价值冲突及其整合

现代技术的人文价值冲突及其整合

现代技术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社会的`人文价值信仰和追求却经受着考验,并引发出各种各样的人文价值冲突.本文揭示了现代技术的人文价值冲突的存在,分析了这种冲突形成的文化观念根源和社会存在基础,提出了现代技术人文价值冲突的实践整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作 者:李宏伟  作者单位: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警察管理系,河北保定,071000 刊 名:自然辩证法通讯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26(6) 分类号:N031 关键词:现代技术   人文价值冲突   实践整合  

篇4:现代环境设计观的人文基础研究论文

摘要:设计观是设计师价值观的直接表现,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标准和生产需求,也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影响因素。环境设计作为一项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专业,设计观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环境设计活动的主体是人,设计活动应当坚持人文基础,才能实现现代环境设计观的持续发展。文章就主要针对环境设计观的人文基础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环境设计;设计观;人文基础

环境设计活动的开展应当以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为基础,同时要体现设计师的设计目的、方法以及参照的设计标准,通过环境设计的作品可以体现出人类对环境的爱护。在这种前提下才能充分保证设计观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人文思想是贯穿整个环境设计过程的基础思想,在环境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性和引导性作用。只有遵循人文思想的环境设计活动,才能彰显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从而促进环境设计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1环境设计观的人文主义倾向

以人为中心是现代环境设观的核心思想,表达了现代环境设计领域对人文社会的尊重,也体现了环境设计与心理学、社会学的有效融合,为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环境设计观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包含两个内容:①人道主义设计思想。以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本哲学为思想基础,将人类的生存、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一切设计活动都应当以尊重人、适应人、支持人的劳动成果为核心,通过科学的环境设计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②设计的中心点由技术和功能转变为人的需求。从更深的层次对人类的信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进行探析,注重设计产品的简洁性和标准性,从细节上体现对人的关爱。受到工业标准化的设计思想的影响,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标准化生产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产品设计,这显然是以功能思想为核心的设计。近些年来,生态主义越来越多的渗透到环境设计中,并且提倡生态主义的环境设计理念,这也是环境设计观一种新的'演变。一方面,生态主义的介入促进了环境设计与生态学、心理学等科学领域的融合,更深入的了解生态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的影响,在环境设计中融入更多自然生态要素,提高环境与人类的契合度;另一方面,生态技术可以减少人类的环境设计活动对自然生态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干扰,为人类创造一个持续发展的、健康的生态环境。基于人文基础的现代环境设计观,改变了以往的工业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重新定义,站在更开阔的背景中对现代环境设计进行重新思考。

2设计师的环境设计观建构

设计观构建需要从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正确区分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中包含的内容。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设计也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体现,但并不完全,其中涉及到利益和利润,环境设计走入市场,对市场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时。如果不能保证设计活动的针对性以及科学性,很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这是不健康的环境设计。真正的以人为中心则完全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减少市场利益因素对环境设计行为产生的影响,体现设计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传统设计思想中以功能为本的内容转变为以人为本,引导社会大众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并且通过科学的环境设计成果,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环境的同时,也促进环境的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篇5:现代环境设计观的人文基础研究论文

3.1利用人文性对旧建筑改造再利用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建筑环境的快速发展,建筑物的不断增加对原有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对城市环境进行整治,需要对现有环境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对旧的建筑物进行重新改造,这种改造方式一方面可以节约建筑成本,减少大规模建建筑活动对城市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则可以保留城市原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延续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城市建筑的改造过程中,通常采用整旧如旧的策略,将城市建筑恢复到原有的面貌,再将社会历史和景观建设的内容融入其中。充分考虑城市自然环境因素,利用现代环境设计手法和技术对城市建筑的空间进行规划与设计,为原有的旧城建筑赋予新的生命力,增强城市建筑的人文特征。

3.2人文环境建设的合理投入

人文环境的建设需要同时从人本角度和社会生活角度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结合城市环境的建设需求,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城市环境是由多个不同的空间组成,每个空间都会形成不同的空间环境,按照不同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完整的城市环境。在人文思想的指导下,城市空间的建设方面需要投入更多关于人文环境建设的投资。并且将城市空间意义与时间意义相结合,对环境建设目标进行重新认知,在传统的环境建设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城市环境中包含的道路、景观灯因素进行重新设计;在基础上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既可以保证现代城市的环境特色,又可以充满人文气息。

3.3生态文化的人文基础设计

物质和精神文化是促进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现代城市环境的建设必须要尊重城市文化,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行充分考虑,才能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设计师在环境设计时要考虑到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体现了生态文化与环境设计的密切关系。现代人们处在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充满人文基础的环境设计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产生强烈的城市文化仍同感;生态文化的融入可以增强环境设计的功能性,减少人类与生态环境要素之间的冲突,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人类生态环境的完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环境设计观是建立在丰富的哲学理论基础上,以人类的自然环境追求以及审美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其持续发展。现代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始终尊重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明伟.浅谈当前环境设计观的人文基础[J].艺术科技,,(10).

[2]王文征.居住区宜居景观环境设计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36):80.

[3]杨艳英.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1):233-234.

[4]赵晨洋.生态主义影响下的现代景观设计[D].南京林业大学,.

[5]张慧.浅述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人性化表达[J].大众文艺,,(16).

篇6:中华艺术的文化原型--《周易》人文奥秘的现代解码之一

中华艺术的文化原型--《周易》人文奥秘的现代解码之一

<周易>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和古老的艺术密码,从发生学角度对其进行发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中华艺术之人文源头的探视.这种探视,对于我们今天把握本土艺术的文化特色和建构中国气派的美学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李祥林  作者单位: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室,四川,成都,610031 刊 名:新余高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U COLLEGE 年,卷(期): 7(3) 分类号:B221 关键词:<周易>的知识脉络' >  中华艺术   原型  

篇7:《易传》生生和谐观的现代价值

《易传》生生和谐观的现代价值

<易传>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生生和谐思想:人自身心灵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乃<易传>生生和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思想对当今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作 者:聂民玉  作者单位:保定师范专科学校,政法管理系,河北,保定,071051 刊 名: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OD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6(3) 分类号:B221 关键词:<易传>的知识脉络' >  生生和谐   现代价值  

篇8:马克思时间观的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时间观的当代价值研究

马克思时间观的当代价值研究

未来社会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时间维度而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日益丰富的过程。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人们的劳动时间在不断缩短,自由时间、闲暇时间逐渐增多,时间消费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时间维度分析了现实中人们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厘清了马克思科学时间观对当今时代的价值意义,明确在当代社会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的时间观,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时间观;工作时间;闲暇;自由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08-0064-04

龚海艳(1979―),女,宜春学院政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江西宜春336000)

一、马克思时间观的丰富内涵和多重意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人类认识史的一场革命,也为时间观带来了全新的阐释。马克思时间观的非凡理论魅力就在于用“时间”来表征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过程。马克思在他的许多经济学着作当中,将时间与人的劳动、时间与人的自由、时间与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联系起来,赋予了时间、自由时间以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含义,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论述了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与时间的关系。

(一)时间的感性本质――时间问题就是人的问题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写道:“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了的时间,就是感性世界自身之存在着的反映”,同时“由于那自身反映的感性知觉是时间本身,这就不能超出时间的界限”,“所以人的感性就是一个媒介,通过这个媒介,就如通过一个焦点,自然的种种过程得到反映,并且点燃了现象世界之光”(P38)。这样,马克思就把时间、感性和事物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时间的问题就是感性的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即个人的问题。

显然,马克思研究时间的一条重要原则,那就是要从人本身来研究人的时间。因此,在社会领域,时间问题即是人的问题,是人的自由问题。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由于生产的异化,人们并没有开始真正的社会生活,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控制和把握这种生产关系,也不能在这种“狭隘的生产关系”中体现出人的存在的真正意义。然而,即使在异化中,马克思认为:时间本身也决不能完全脱离感性,它只不过是体现为一种敌视人的、否定性的感性,具体表现为不幸和痛苦的意识。因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并不是他个人道德义愤的宣言,而是这种不幸意识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是时间本身在异化中的呻吟,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时间必然要回归到它的感性本质。

(二)自由时间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生命活动由两部分时间要素构成的: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长期以来,劳动时间占有的比例远大于自由时间,是第一位的时间要素。然而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自由时间已成为人类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自由时间,马克思深刻指出:“自由时间是不被生产劳动吸收的,而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劳动者的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的余暇时间”(P215),“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发展所需要的时间”(P281)。在这里,马克思把自由时间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明确指出了自由时间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的基本条件,增加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认为: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自由时间实际上就是个人可以任意支配的时间,自由时间是每个个体发展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在自由时间里,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 ,也可以有什么也不做的自由。它主要包括“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P294)等,它是个体生命活动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和重要尺度,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马克思又说:“但是自由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一部分用于消费产品,一部分用于从事自由活动,而这种自由活动不像劳动那样是在必须实现的外在目的压力下决定的……”(P282)在自由时间里,个人才能获得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才能在艺术、科学、文化等领域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能,才能扩大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丰富人们的自由个性。同时,在自由时间里获得全面发展的个人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天地。自由时间是人的本性和本质需求,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倘若舍弃自由时间和对自由时间的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将永远停留在现实世界的彼岸。

二、克服时间认识误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伴随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扩展,带给人们丰富的消费品的同时,人们的时间消费也越来越被“物化”了。人们的休闲沉溺于物欲的不断追求与满足中,()人的丰富价值也被简单地用物质来衡量,人的精神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空虚。于是,生活意义的缺乏、精神家园的丧失成为普遍的精神现象。这些现实问题都强烈地引起我们对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

(一)工作时间“只见物不见人”

在科技和生产力水平已达到历史高峰的今天,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导致生产效率的快速提高,劳动时间不断减少,但采用新工具、新技术往往伴随着劳动强度的增加,我们在工作时间感觉越来越累。“最发达的机器体系现在迫使工人比野蛮人劳动的时间还要长,或者比他自己过去用最简单、最粗笨的工具时劳动的时间还要长。”(P222)许多人已被繁重而紧张的工作压迫得都没有时间反思这些问题。过高的劳动强度,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商业文化,使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对许多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认真的处理、仔细地品味和感受,现代社会正逐渐演变成极端的粗糙式浪费型快餐化社会,它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饮食的快餐化,还包括商品的快餐化、婚姻和性的快餐化、文学与艺术的快餐化、知识与信息的快餐化等,其后果无法想象。

这些显然违背了马克思时间观倡导和高扬人的主体性的人文价值取向。一方面我们的舆论界都高扬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倡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但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各项活动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又都普遍存在只把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力量,而忽视人的主体性的倾向。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幸福生存而非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和物的增长。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和完善,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消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更离不开马克思所强调的倡导和高扬人的主体性,重视为人在未来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发展模式背离了经济发展的本性,而‘以人为本’正是经济发展富有根本意义的价值取向转换。”(P3)如果说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是“物本主义社会”,那么以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社会主义则属于真正的“人本主义社会”.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对与人民群众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的劳动状态给予特别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理念要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即要见物又要见人。要真正做到关心人、尊重人,大力促进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使人的价值和时间的价值相得益彰。

(二)休息时间以高度的时间意识为特征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比以往感到更多的压力,休息变得越发被动。每天八小时工作制度,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成了潜意识里天经地义的事。并且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通讯科技的进步,许多人的工作时间反而变得越来越长:人们不断地加班,花越来越多的私人时间学习工作所必需的新知识(学习=间接工作),人们的工作紧张度越来越高(高紧张度工作=变相增加工作时间),甚至24小时处于待命工作状态(手机、电邮的普及)。众所周知,睡眠不足、不吃早餐、食用快餐、缺乏运动、紧张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慢性综合疲劳症、失眠、高血压、忧郁、秃顶、胃病、肥胖等最主要的发病原因。过长的工作时间,正在全球普遍性地摧残现代人的身体和精神。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过度劳动问题从反面说明了休息对于人的健康生存的极端重要性。保证劳动者的休息权是对劳动者****的尊重,在一个人道的社会里,劳动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休息,享受美好的幸福生活。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要采取更多人性化的措施切实保障劳动者的休息和身心健康。

(三)闲暇的物质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未来社会,闲暇时间将大大增多,人们将利用闲暇时间自由进行各种活动,对闲暇时间的合理利用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现代社会,人们要么无限制地延长休息时间来挤占空闲时间,要么用感官享受来填充空闲时间,追求无节制的物质消费时间。这些人认为,人的价值在于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物质享受。闲暇的物质化使人们把闲暇等同于消费产品,于是,休闲与物质的紧密结合使得人们很容易放弃那些很难尽快完成的休闲活动,如阅读、沉思、诗歌写作、哲学辩论等消耗长时间的活动。转而追求那些能够立即增加产出的活动,如旅游、购物等。休闲的物质化使现代人逐渐失去了反思和批判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高层次的休闲是一种淡然处世的精神状态,这类休闲是不执着于物质目的的。有些休闲活动虽然也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但是休闲活动的质量与物质资源的消耗强度不存在内在的必然的关系。为此,我们要以马克思的闲暇理论为指导,从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正确对待闲暇时间问题。我们应主要逐步调整闲暇时间的内部结构,减少用于消费社会产品的时间,增加自由活动的时间,以用于享受文化生活,接受教育,发展才能和智力,使闲暇时间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马克思的时间观对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

综观马克思的时间观,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指的时间是作为人类实践的表现而存在的,是存在于人的生活世界之中的时间。今天,站在21世纪的起点上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时间思想,我们仍能够感受到它的深刻和预见力。当代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的劳动方式、休闲方式都将面临许多重要的变化。因此,领悟马克思丰富的时间理论的本身意义和深刻内涵并用于指导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助于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特殊规律,始终确立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树立时间的节约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时间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元素。在当代,时间资源的重要性备受关注,提高时间利用率、挖掘时间潜力成为经济活动的主旋律。马克思经济论着中有许多关于时间资源的论着,他认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P107)马克思把一切节约都归根为时间的节约,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把时间节约和时间分配定位为首要经济规律。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就是节约,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节约的学问。节约什么呢?节约劳动时间。在这里,马克思反复强调了时间的节约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在这个过程中,自觉地运用时间节约规律对于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发展速度以加速度的态势进行。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完成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无论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是促进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需要加快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没有速度的发展不是发展,而且发展的速度较慢也是一种不发展。发展速度就是赶超发展的时间,是在同样的计量时间内取得更多的成果与效益,当前的现代化建设就是要和时间赛跑,唯有如此,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创造更多自由时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着作中论述了他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从马克思的论述,我们不难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实质就是在人充分拥有自由时间的前提下,个人能力、个性的全面发展。自由时间的多少是人的解放程度的标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依赖于自由时间的保证。马克思的时间观,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之一。

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充裕的自由时间,实现了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奋斗才拥有的自由时间的量。这标志着我们已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逐渐从谋生的手段变为发展的目的;标志着我们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标志着我们开始从有限的发展转向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新阶段。当然,还应看到,在当今中国,由于经济成分的多元性,在一些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占有工人自由时间的现象。一些企业为了追逐利润,用多种手段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从而占有了工人的自由时间。同时,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下岗、失业人数增加,使一部分人失去休闲的机会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就在于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当然,自由时间是一个人的财富,我们要让其成为修身养性、创造精神财富的宝藏。人们不仅是在自由时间里寻找快乐,也是在自由时间里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时间观,并将其运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研究和掌握社会结构的时间特点,争取最大程度的时间效益;充分利用时间这种特殊的宝贵资源,在一定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又要求我们在不断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中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劳动时间节约和资源节约真正融入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中,通过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自由时间,科学地利用时间,将会成为社会发展趋势,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将会随着自由时间的增多而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德)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M].贺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蒋锦洪。经济发展中的人本诉求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篇9:儒学婚姻家庭观的历史演变与现代价值

儒学婚姻家庭观的历史演变与现代价值

儒学作为重人的学说,历来极为关注婚姻、家庭及其伦理问题.中国在儒学的'教化下,对婚姻问题从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等方面作了许多具体规定,其家庭组成也发生了历史演变.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以儒学思想为基础和主导而形成的婚姻家庭伦理,具有许多特点或优点,有的在当代仍有其重要价值.

作 者:姜国柱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北京,100856 刊 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9(1)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婚姻家庭   伦理观   现代价值  

篇10:多神教观念在现代俄语中的映射及其研究价值

多神教观念在现代俄语中的映射及其研究价值

俄语与其他所有民族语言一样,都无一例外地、完整地保存着许多关于古代崇拜多神教偶像的神话.不管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记载它的.语言中都始终会保留这些朴素的多神教观念.现代语言不会与之分离,而是对其进行新的理解,使其获得新的语义和修辞面貌.多神教观念在现代俄语使用的各个领域无不体现出其科学性、思想性和现实性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作 者:张廷选 童丹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2 4(4) 分类号:B921 H35 关键词:多神教观念   现代俄语   研究价值  

高职生生涯规划观的调查研究论文

清明节与中国文化发言稿

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

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

论孔子的教学思想论文

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

秦观《劝学》翻译

马克思论文

广西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重要意义的论文

论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

《周易》人文时间观的现代价值
《《周易》人文时间观的现代价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周易》人文时间观的现代价值(共10篇)】相关文章:

浅谈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图形的应用论文2024-04-25

秦观词原文练习题与答案2022-07-22

对中西教育体制差异影响教育的思考2022-10-31

励志诗句之《周易》2023-08-30

成语与中国文化2024-01-14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022-11-04

写给客家人的一封信2022-09-18

客家人的春节作文2022-12-17

管理小品:让“混口饭吃”思想的人下岗2023-07-08

共筑精神家园征文1500字202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