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领域探讨(互联网领域)交互设计

时间:2023-11-24 07:59:59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产品领域探讨(互联网领域)交互设计(共8篇)由网友“麒麟影票②”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产品领域探讨(互联网领域)交互设计,希望能帮助大家!

产品领域探讨(互联网领域)交互设计

篇1:产品领域探讨(互联网领域)交互设计

探讨1:产品与业务的关系是什么?平常大家常说这2个词,使用的频率那是非常高的,有时候甚至会混用,认为产品就是业务,说到业务自然就指产品,从面向角度分析这些讲法都是正确的,业务是接口,产品是对象,因而:产品 instanceof 业务 = true,业务 = new 产品。业务,通常指从事的事务(外部人员看,称为从事;内部人员看,称为开展;都一个意思),它的目的是定性;产品,通常指是一种资源,是对能力(也即业务)的实现,它的目的是定物。一种业务,可以有多种玩法,多类人群,那么就会产生多种产品,有时候,一个业务可以产生一条产品线,甚至产品平台。

探讨2:用事物本质来理解互联网产品。组织内一群人在讲产品,但大家讲的是一个东西吗?我看未必。从上图,定义了产品的三个阶段,概念阶段,本体阶段,运行体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产品的概念,但实际上不是一个东西,大家关注的视点,做的事情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阶段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确定要提供的服务;本体阶段以服务为核心,生产产品;运行体阶段,产品需要企业内的资源、参与者、知识组成的环境来输入能量,把产品实际运行起来。下面再引入参与者角色,进一步理解产品的事物本质:

在概念阶段,用户提出需求,这个需求怎么传递到企业?需求获取途径千百种,各显神通。最终这个需求要落在产品经理手里,执行产品设计过程,处理上图所列的5件事情,其中确定业务是定根本,确定风格是定原则;其它如交互、用户体验、规则等事情,都是在这2个根本的指引下进行,最终完成产品设计(我称之为定义产品概念)。在这个阶段,用户说的产品大多是需求,公司说的产品大多指业务能力,产品经理说的产品是“确定了的产品概念”,业务分析师、技术分析师、用户体验设计师所说的产品与产品经理是一直的,但不同的角色关注重点不同:(A)业务分析师,关注产品在企业内部的能力模型,从业务逻辑上清晰绘制产品的内部体系;(B)技术分析师,关注产品在技术上的可实现性和产品风格中的部分质量属性;(C)用户体验设计师,关注产品风格的实现,完全以客户的体验为中心进行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是什么不是什么》)。

本体阶段,这个阶段是对概念阶段产品的生产,生产的最后阶段有一个产品验收,验收的基本指标也是“是否匹配业务,是否匹配风格”。

运行体阶段,对于不同的角色所执行的操作不同,其看产品的视点也不同,但大家在“业务,风格”的认同点是相同的。

传统软件产品卖的是产品的本体,按照个数计算价格,客户拿到后自己运行;互联网产品卖的是运行体提供的服务,按照流量计算价格,产品的核心价值点在网络公司这儿运行。

探讨3:产品风格与产品品质是啥关系?产品品质是指产品的质量属性,例如美观,易用,高贵,轻盈,高效,耐用,高技术,人文领域等;产品风格是指一组产品品质的组合和搭配,例如将易用、高效、耐用组合在一起,搭配出一款产品风格,再用高贵、轻盈搭配出一款产品风格,用2中风格设计手表,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同,面对的人群也不一样。品质很像文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因而,不同的产品风格其面对的认同群体是不同的,我们常说的品牌就是能一直保持某中产品风格的东西。Yahoo与Google的搜索,其产品风格不同,所产生的品牌效果也不同。

探讨4:产品服务质量和产品品质是啥关系?产品品质是产品固有的,客观存在的。产品服务质量是客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对产品品质的评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要分析产品服务质量与产品品质的匹配度,就得科学采样,科学分析;此外是否每一个产品品质都必然在动态期间产生随机性哪?不是的,有些品质是终生不变的,

探讨5:产品风格与用户需求。用户需求、用户群特征、业务特征是决定产品风格的充分条件。为什么加入业务特征哪?举个例子,信息类网站(论坛,门户等)、支付、SAAS、C2C交易类网站等,能共用一种产品风格吗?恐怕不行,业务复杂度不一样,业务过程不一样,业务诉求不一样,这设计出来的产品风格,也自然是不一样的。

探讨6:产品品质转换为产品需求。产品品质可以转换为具体的产品需求,例如,稳定性,就可以转换为一个关键产品需求;易用性,也可以分解为多个产品需求:操作简单,流程简单,实时交互等。在探讨4中,讲到品质动态波动的问题,这些东西可以转换为风险需求,波动的幅度可以作为风险优先级的评定原则之一,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这些风险属于固有风险,或称之为系统风险,它是无论如何管理,都无法避免的,只能想办法降低这种风险波动的幅度和尽可能减少诱因。

探讨6:业务分析师的价值。既然有了产品经理,为啥还需要业务分析师?传统的一些互联网软件都是比较简单的,什么论坛,社区,信息发布,视频,MP3等偏向信息类的应用,产品经理一个人全搞定。到了今天,商业逐步加大在互联网的占用地位,其对产品经理的要求有所差别,商业自身是复杂的,商业对数据的要求是不同的,商业对企业内部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商业对协作的要求是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产品复杂性对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点,我认为与电信类业务有所相似,用户看到的一个简单产品,在企业内部需要一系列的内部能力体系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业务专家(未必是产品创新专家或产品经理)使用专业的分析方法进行业务分析,通过这个过程,降低产品系统风险、降低整个企业业务的结构性风险、减少业务模型变更引起的企业级风险、增加业务敏捷性、缩短产品研发周期、鼓励资产重用、从业务层面开始SOA,而不是技术层面。

探讨7:产品风格与架构风格。产品风格是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它是产品在概念、本体、运行体三个阶段共享的基本法。产品风格是架构风格的重要输入,架构风格是产品风格的实现。

探讨8:产品分类和产品标识。产品分类和产品标识的目的是为了产品管理、产品销售、产品营销、产品计费、产品分析、用户研究等提供标准化体系。产品分类的指标是业务域,产品切分的指标是产品风格。

探讨9:产品与产品模型。产品模型是指一套标准化的产品研发模型,它的核心业务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圈定产品风格,避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乱状横生。只有建立了产品模型,才能建立产品线,也才能建立产品平台【参考《开发者对平台-产品平台-产品线架构的探讨》一文】,也只有建立了产品模型,通用业务模型的建设才能事半功倍,例如,安全,客户服务,运营,客户引导,产品依赖,过程等,也只有建立了产品模型,多渠道策略才能以最低的成本实现。

探讨10:产品与信息架构。待定。

探讨11:产品与商品。互联网公司最终卖的是解决方案,是服务,这与电信是一样的。那些固化的解决方案,我们封装为商品,标记一定的价格,销售给用户。解决方案是由一组产品或单个产品构成,由于包装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商品。

本文来自:www.esbzone.net/product_model/

篇2:互联网产品设计师职业生涯交互设计

其实这个话题已经在侧面写了好几篇深刻反思,用我自己几年工作实践的体会来看,性格决定了将来的发展,某些特质虽然可以掩饰,但在这之上必然不可能有大作为。

我是典型极简主义(包括沟通),而且对事物相当有耐性的极端完美主义性格,擅长追本溯源。当我真正意识到自己性格特质的时候,便开始在工作中有意做取舍。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成本太高,性价比又太低。

产品经理不是唯一选择

个人认为不管软件领域还是互联网领域,产品做不好的根源,主要是缺乏Senior专业技术人员,但更重要的是业余管理人员泛滥。这也许是任何行业、技术高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曾在产品经理的责任中提到“设计做的再好不一定能胜任产品经理,因为两者的职业素质和职责不同。”在软件领域还有个说法“国内软件做不好,是因为很多人刚在技术、业务上小有积累、小有成就,就忙不迭去做管理、开公司,觉得那才是提升。”

归根结底,前不久鲍鹏山老师点评武松的那个观点也许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中国文化中很不好的一面,就是人人都特别看重体制里面的位置,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自我的最高价值。”

管理与专业是两条路

最早接触这个概念来自外企,当时觉得工程师薪水比VP高,在国内是件挺稀罕的事情。这里有篇由Sun员工创作技术人员的晋升路线,在软件技术领域具体有一定代表性。文中提到:

Technical

Individual Contributor(Professional)People ManagmentMember Technical Staff (1,2,3,4)Staff EngineerEngineering Manager 1Senior Staff EngineerEngineering Manager 2Distinguished Engineer (1,2,3)

Principal Engineer (1,2,3)DirectorFellow (1,2)Vice President (1,2)

严格基础训练到MTS4后开始做选择,继续做Engineer?还是换口味做Manager?基本经过之前的考验后,我们对自己都能有清醒认识,

两套体系都分别有对应层级,但再往后的进阶几乎已不是技术含量问题,而是我们的天份决定能走多远,说白了就是“性格决定命运。”并且在Senior位置上退休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给雅虎干活时,了解到雇员也有P和M两套晋升体系,P代表professional,M代表managment。分别用数字代表level高低,涵盖了做设计和工程的两类技术雇员。相比Sun不够细致,但也许更适合互联网公司的高速发展。结合Sun的经验,个人认为合理的产品团队组织结构如下:

ProductProfessionalManagmentMember Design Staff (1,2,3,4)Staff DesignerProduct ManagerSenior Staff DesignerSenior Product ManagerChief DesignerDirectorArtistVice President产品专业管理设计专员 (1,2,3,4)高级设计师产品经理资深设计师资深产品经理首席设计师产品总监艺术家产品副总裁

设计“师”不是随便说的,产品设计师里再细分职能的信息架构师、交互设计师、界面设计师、视觉设计师根据团队,以及产品要求制定。也就是个名片上的title问题,通常不建议划入组织体系。因为强大而灵活的团队中,设计师职能可能会变,而且兼多个职能也正常。

现实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专业人员不服管,有两种可能:一是M的管理手段太弱,喜欢对P发号施令而无法协调,经常被顶撞;二是M的理论基础太菜,与P没有共同语言而无法沟通,经常被鄙视。要知道在团队里,只有英雄之间才可能惺惺相惜,中国传统文化更讲究“士为知己者死。”

比较崇拜的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访谈中提到“我不大善于跟人复杂的交往,我希望单纯,但是人对人之间一定是复杂的,人都物之间就显得简单。”我想真正的设计师听了都会很有感触,因为只有与事和物打交道,拼的才全是我们自己的能量。

挺瞧不起这个“管理是一门艺术”的说法,好像做管理是个很牛的差事似的。这不废话嘛,任何事情做到高处都是艺术,中国古代经典类似说法多去了。真正的Professional应该懂得如何看无字书,如何弹无弦琴,理论和创新都值得一辈子去实践,积累和沉淀才是王道。

原文链接:blog.rexsong.com/?p=6054

篇3:互联网产品经理和原型设计交互设计

一个合格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在向技术部提交产品策划方案时,除了详尽的需求说明外,还必须提供清晰易懂的产品原型设计(Prototype Design)方案,优秀的原型设计不仅方便在前期进行研讨,也可以更好的帮助美工和开发人员理解产品特性,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以下简单聊几句产品经理和原型设计,希望和大家多多交流。

原型设计是什么

产品原型简单的说就是产品设计成形之前的一个简单框架,对网站来讲,就是将页面模块、元素进行粗放式的排版和布局,深入一些,还会加入一些交互性的元素,使其更加具体、形象和生动。

原型设计应该是UI、UE设计师的事情?

这是很多人的一个误解,UI、UE设计师是将原型做成实际页面效果的角色,他们的工作流程应该在原型设计之后展开。通常来讲,产品经理才是整个流程中最了解产品特性,最了解用户和市场需求的角色,设计师从设计的角度也许能做得很出色,但是对于产品、用户、市场、业务的理解远不如产品经理深入,准确的讲设计师做的是视觉设计,是将产品原型设计成产品经理的预期状态。如果产品经理只是有个idea,而让设计师去发挥的话,只会让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反复纠缠,反复修改,举个例子:淘宝很炫耀的搬出了业务部主管折磨设计师的案例,实际上这是缺乏产品经理这个角色,或者说产品经理不称职和设计师沟通不够导致的后果。

原型设计如何体现?

纸质:很多人比较推崇纸质原型设计,就是用笔和纸进行产品原型描绘(白板也常常起到类似的作用),不过我认为这只是产品经理进行原型构思阶段使用的最佳方式,不过这才是原型设计的第一步,构思和框架基本确定之后,就需要将这个“纸上谈兵”的框架转移到更形象直观的电子文档上,便于后续的研讨、设计、开发和备案。

WORD:这是原型设计时常用的一种方式,在WORD文档建立一块画布,用文本框、图片、控件等等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原型设计方案。WORD文档门槛低,使用方便,功能效果丰富,如果一个熟练者甚至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类似实际页面的表现力,我的同事做出来的原型连设计师都夸奖它好比PS设计图一般(不过原型设计不讲求美观,不推荐花费过多精力去修饰)。但是WORD文档的WEB控件不是太好用,交互性也较弱。

VISIO:这也是常用的原型设计工具,它的操作比WORD更加方便快捷,可以进行快速原型设计,但表现力弱一些,毕竟它不是专门的网页原型设计工具。

Photoshop:也有人使用,不过用PS进行原型设计,费时费力,改动很不方便,容易降低效率,PM还是不要抢了UI设计师的饭碗。

Dreamweaver:这是网页设计工具,但是对于功能复杂并且交互性很强的产品,可以通过DW去设计简单的HTML交互稿,这样更有说服力。

专业原型设计工具:iRise Studio、Axure RP Pro、Mockup Screens等都是不错的原型设计工具,不仅具有丰富的web控件,交互性也做得很好,其中Axure RP Pro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过都是商业软件,都是E文,而且使用起来复杂一些。

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团队,对于互联网产品的原型设计可能采用的方式会大相径庭,不一定非得使用某种固定的方式,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产品经理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产品经理应该是公司综合素质要求最高的一个角色,他必须具备一定的调研能力,也必须具备良好的洞察力、分析力、策划力;他需要懂得市场和用户,也需要懂得产品和内容,甚至还需要懂得公司的战略和运营;另外还要懂得一些设计和程序开发,最后也少不了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可以说产品经理绝不是每样都精通,但肯定应该是样样都懂,他集中了公司所有团队的才干于一身。

当然对于创业团队来讲,有时不可避免的会一个人身兼数职,原型设计也比较随意和主观,但是到公司成长到一定阶段,Product、UI、UE、Porgam都需要明确的分工。另外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大家越来越重视UI、UE,却忽视了产品的源头:产品经理,对于中型公司来讲,产品经理才是公司的核心,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会让产品设计开发事半功倍,但是一个蹩脚的产品经理也会让产品陷入困境。

最后简单总结几句:

产品经理也许不是专才,但一定是全才

产品经理不是万能的,他的策划文案和原型设计方案也需要经过多次的修改完善

原型设计注定是要用来修改和完善的,不要花费太多精力在原型的外观美化上,除非你本来就很擅长外观设计

不强制你使用某种工具,但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原型设计工具;

Comments on “互联网产品经理和原型设计”

fakejobs

01月 25th, at 1:28 pm

我也是产品经理,但完全不同意你的观点:

1.首先你对原型的解释就不够理解原型的意义,“就是将页面模块、元素进行粗放式的排版和布局”这里不过是原型的构思阶段罢了,很适合用纸质原型,但是如果你拿着这份东西交给视觉设计师,保证做出来的产品恐怕是失败的。因为视觉设计师不理解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究竟要表达什么,也看不到整个产品的全貌。

2.“加入一些交互性的元素,使其更加具体、形象和生动”,这句话可见你对交互的理解有些片面,首先“交互性的元素”就是一个歧义词,“Getting input from users”、“Dealing with data”的元素是不是都算交互性元素?其次,交互元素不是应该后期加入的,你先画了框架,再画交互过程,这样的产品已经脱离了用户的使用的流,而是你头脑中设想的框架,仍不算交互产品。再次,加入你所谓的交互性元素,不是为了形象生动,你已经忘了用户的task,还口口声声说最了解用户有什么意义呢?你只能了解用户是谁,但对用户要做什么完全遗忘了。

3.“UI、UE设计师是将原型做成实际页面效果的角色,他们的工作流程应该在原型设计之后展开”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个产品必定失败。我以为好的产品经理应该尽早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项目中的每一个人,并尽最大努力完成自己的那部分职责,你应该知道UE知识、运营知识,但是不要以为自己是这方面的专家。每个人都不能集中了公司所有团队的才干于一身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4.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起码先管理好这个blog,

比如,这个留言框如此之小,你自己有用过吗?这个细节就阻止了想留很多话的用户——如果你画原型图,你能注意到这个问题吗?

5.再比如,每篇文章的留言上面都有红色的链接“read more”,这个链接是做什么的?我已经打开了具体的post,为什么还要read more?点进去还是本篇文章——如果你画原型图的时候,为什么不考虑这样的细节?

6.结论:不要以为画原型图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不管这个人的头衔是产品经理也好、UE也好、PM也好,只要他具备专业的知识。

狂风

01月 25th, 2008 at 2:18 pm

fakejobs,有些误解,这里主要探讨的是原型设计部分,不涉及产品策划的其他流程,另外原型设计设计只是需求规划的第一步和UE设计师收到方案进行初稿设计完全是两个阶段。

1、原型设计只是产品策划方案里面的一部分,提交给设计师的当然不只是一份原型设计这么简单,这里没有谈论产品策划只是谈论其中的原型设计部分如何做。

2、加入交互性元素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入原型设计的,例如使用axure就可以在原型设计里面加入交互功能,只是为了让原型设计可以表现更充分,而普通的WORD文档、图片等还不具备这个条件,实际上大部分原型设计是不便于表现交互性元素的。而要完全阐释产品的交互,是需要通过流程图、框架图、需求说明文档、甚至HTML页面、PPT、FLASH等其他形式和手段来实现。这里也不是讨论交互产品的完整设计过程,只是讨论“原型设计”部分能够充分表达出来的东西。

3、产品经理只是做简单的原型设计,可以说还只是一个框架图,直接点讲就是阐释一个需求,在前期需求规划部分,产品经理可以调查市场、发动公司其他部门进行研讨、方案决策,最后再形成产品策划方案提交给设计或开发部门。我讲过“原型设计注定是要用来修改和完善的”,这之后还需要同设计部、开发部进行不断的沟通、修正、完善。

我也说过产品经理需要有综合的素质,但不是说他每样都很精通,更需要的是广博而不是专业,他缺乏或者不擅长的地方,需要懂得如何组织、协调、调动其他资源来帮助自己完善产品方案。

4、5、这个blog不是我设计的模板,这些细节也不是我规划的,真的很忙,不想耗费太多时间在这些模板修改上面,不好用随时更换其他模板就好了,最近blog更新比较少,加上只是属于个人的地盘,更换模板后没有细致检查,改天再换一个,另外程序升级后blog分类都丢失了,现在还没有时间去找回来呢。

6、原型图是谁来做,是职位的归属问题,而不是专业问题,原型图不需要像实际页面那样美观,用visio、word作一些框架也同样是原型设计。也许有优秀的UEer,但是通常来讲UE设计师对市场、用户、产品的理解是没有产品经理或者PM强的,不要把产品需求部分的原型设计交给不属于他职能范围的设计师来做。只有在产品经理充分阐释并和设计师充分沟通后,UE做出来的产品才不会总是重复修改。

路人

01月 26th, 2008 at 2:26 pm

1) 我也曾是a品理,搞^0浮

2) 我比^J同「狂L」的{

3) u@ blog 的 UI 好不好用,有co聊

草香。

01月 27th, 2008 at 10:13 pm

同意一楼的观点

如果一定要说PM需要完成什么原型设计的话,那也是仅仅为了表达产品需求的一些概念图,对于设计团队来说仅将做参考意见,真正的原型设计,一定要按职能来分的话,绝对是设计团队的份内事~

PM的重点是将业务需求提炼,控制好整个产品的进度,协调统一好各方面有效率得做事,而不是去业余地做一些专业的事,导致文中提到的“一个蹩脚的产品经理也会让产品陷入困境”。

狂风

01月 28th, 2008 at 2:17 am

草香的观点没错啊,PM只是做原始的结构,不过原型设计的保真度越高,越有助于表达观点和让技术人员理解。

在海内有个产品经理的群组,里面讨论产品经理使用的工具时提到使用Axure RP Pro进行原型设计的比较多,并且呈上升趋势。

www.hainei.com/topic?r[0]=101194&r[1]=101936

另外也有延续本篇blog话题:产品经理和原型设计的讨论

www.hainei.com/topic?r[0]=101194&r[1]=111456

soune

01月 28th, 2008 at 10:06 am

产品经理通过word做出ue图,然后把产品理念和具体的功能需求给团队里的人详细讲解一遍,会后发个需求list足够了。哪里有那麽多闲工夫做这么详细的产品模型啊!一看就是一个低效率的做事方法,我对你的产品经验表示怀疑。其实,靠一个产品模型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再详细也不行,必须通过需求会议和开发过程中与工程师的不断沟通才能达到高效,保真的产品开发。高效啊!

同时你的blog体验确实不好,写了半天一提交全没了,原来网名和电邮是必填的。建议改为模式框提醒的方式。

Lunatic Sun

01月 30th, 2008 at 12:26 pm

互联网产品团队是需要视情况而定的,大产品需要大团队,小产品只需要小团队,如果资金量大,团队人手足够,那产品经理没有必要提供prototype,架构prototype应该是information architect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小团队,资金量小,产品规模小,那么产品经理要做的事情甚至可能牵涉到后台开发。因为广义的经理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而狭义的产品经理我觉得不应该去关注太多技术细节,他是一个掌舵者,而不是一个水手。

斤斤

02月 14th, 2008 at 12:27 pm

个人感觉讨论到了最后变成 工具讨论了。先做好产品经理应该有的基本功比较好。工具嘛,是纸,是文档,是图都没有什麽关系,只要能够让别人了解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产品本身的应有和运营。

来自:www.kuangfeng.cn/blog/?p=1460

篇4:互联网产品优化经验交互设计

一、建立产品监控体系

从宏观上来看产品要关注的大的点,并把其拆开,如果能实时监控最好,不能实时的全部放在报表中,每天看一次也可以,从中可以发现产品在大的点上是否出了问题!

举例:邀请回来的用户,有多少成功注册了,这里可以设置成一个转化率,如果某个点突然有较大的变化,能及时发现,

这里为什么说只列大的点呢!如果切分开,点就太多了,在作局部优化时可以把大点切分成小的点来作。

二、主动发现产品的问题

大部分用户如果不牵扯到及的核心利益,一般不会主动和反馈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的,被动地接收问题,会错过非常多,除非你不想把产品作的极致。

常用的一些主动发现问题的方法有:

1. 线上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发给特定的用户

2. 线下电话调研:直接打电话给用户聊天

3. 上门用户访谈:上门与用户聊天,和电话不同的是面对面,面对面很重要

4. 用户测试:看用户是如何操作的

5. 竞品分析:分析同行们都在提供些什么产品

6. 数据分析:主要看用户的行为

7. 亲自试用:反复在各个场景下使用

8. 团队内部收集:召开团队会议收集大家从各个角度看到的问题

9. 客服反馈:给客服设置一些要问用户的问题

10. 听用户来电录音

关于各个点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考我的另另一篇记录:zishu.cn/12/990.html

三、快速迭代,敏捷开发

快速迭代的好处是用户能感觉到你的产品在不断的改进,不会让用户对有问题的产品失去信心,同时也可以快速在对产品的方向进行修正,

敏捷开发能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了解我们在干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把传统开发人员机械地接收需求,变成有感觉地感知用户,更深的了解需求。

四、不要过早陷入局部优化

优化重要,但不要过早的进入。大的改动通常都会带来革命性的飞跃,无论是正着飞还是反着飞,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测试方向的办法。退一步说,到达一个目标的方法有很多种,现在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需要再试一试,所以不要在在一条路上过早进入优化,也午有更好的路呢。

五、流程很重要,产品更重要,用户的表现更更重要

针对一些可售的互联网产品,例如QIYI的会员(仅仅是例子),在购买的会员的过程中,可能要注册、要同意协议、要选套餐、要支付等。我们把会员这事作为一个产品,把购买的过程定义为流程,把用户会不会买作为用户的表现。

有了产品,用户想买,怎么也付不了钱,这是流程中的问题,有时我会过早陷入流程中,纠结于一个个的小细节,但优化到最后,你会发现即便流程的转化为100%,最终买的人也就那么多。

用户更关注产品本身是不是他想要的,流程本身只是购买过程,如果把精力放在产品本身上,放在用户身上,突破会更大,当然我并不是说流程不重要,意思大家应该都懂。

六、定期Review产品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战略层的,关注于现在的产品在短期以及长期的发展,未来可能的趋势是什么,是否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另一方面是战术层的,看一看我们到达目标的方式和方法是否正确,是不是走歪了,如何修正。磨刀不误砍柴工。

七、不要挑战用户的习惯

用自已的产品没有太大的感觉,用一用别人的产品感觉一下就出来了,早在几年前,蓝色理想(bbs.blueidea.com)这个网站有过一次改版,我几年的使用习惯一下被改变了,当时我开始骂娘、骂蓝色,差点就此离开。在优化过程中也一样,通常会有一些更改会影响到老用户,建议用是快速迭代或让用户有选择的使用。

以上供参考,所有观点代表我个人,与公司无关,欢迎一起交流!

篇5:互联网交互设计体会:交互设计师和产品经...

文章描述:产品经理与交互设计师的对话 需求是如何变成产品原型的,

在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流程中,产品经理(主要指偏向产品设计的产品人员)和交互设计师是这个流水线上最起点的环节,也是关系最暧昧的两个环节。说其暧昧,是因为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里面,这两个环节所做的事情是有重合的,这就意味着,他们或许也是整个流程中合作最紧密的两个环节。

相对比之下,产品经理更关注的是产品的内部逻辑、操作流程、策略等;而交互设计师更关注的是产品的易用性、流畅度和操作感受。总的来看,似乎可以认为,产品经理是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去设计产品,而交互设计师,则是从更多的细节出发,去提升用户体验。这两种不同的视角决定了只有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密切配合,深入沟通,才能够最高效最合理的将产品策略转化为产品原型,从而为流水线的后面环节提供精确的参考资料。

下面以人人网广告平台的一些产品和交互细节为例,使用对话的形式来分享一下我个人在做交互设计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想法。入门级文章,高手请绕行。

在广告平台其中一个投放系统中,有一个产品需求,是要根据广告受众所在的地区做广告的定向投放。也就是说,可以控制广告只展示给固定地域的受众。这就意味着,需要设计一个「区域选择器」,供用户选择区域。产品经理的原始需求是这样的:

产品经理:“我们这次的投放系统需要设计一个区域选择器,就是让用户选择广告定向投放的区域的。可以精确到城市,可以多选。另外,”区域“作为一个投放广告的限制条件,如果用户没有选择任何选项,那就代表用户忽略该条件,则该广告会面向全国投放。”

交互设计师:“哦。”

产品经理:“嗯,我能够想到的这个东西的原型,可以提供两个下拉框,让用户分别选择省和城市。当用户在第一个下拉框里面选定了省以后,第二个下拉框中会显示该省下面的地级市。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框图,大家看一下。”

产品经理:“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每选定一个城市,点击后面的添加按钮,可以将该城市添加到下面的列表中。同时,如果点击已经添加的城市名称后面的「删除」链接,则会将该城市从已选列表抹去。”

交互设计师:“等一下,我有一个问题。按照产品的策略,如果用户一个城市都不选,那么就会默认投放全国。但是这个概念很难表达给用户,比如说,如果在「区域选择器」旁边放提示,估计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

产品经理:“一个都没选,就是等于忽略条件啊。因为这些都是限制条件。”

交互设计师:“问题是用户很难意识到是这样。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大家都是觉得,选上的,是我要的。但是大家没有「不选就等于全要」这种思维习惯。”

交互设计师:“我觉得可以这样。我们在现在的「区域选择器」上面放两个单选按钮。一个叫「全国」,另一个叫做「指定」。打开页面时,默认选中「全国」项,并隐藏「区域选择器」。只有用户选择「指定」项时,区域选择器才会出现。这样表达就很明确了,你不是「全国」就是「指定」。”

产品经理:“哦~听起来不错。试试。”

于是得到了下面这个版本的原型图:

交互设计师:“嗯,我想,现在这个版本已经基本上从界面的层面解决了全国投放的选项问题,我想,用户应该不会因为不知道怎么选而卡在这里了。”

交互设计师:“我看下一步,需要对一些关键的元素做一定的视觉设计,以便于引导用户操作。比如「添加」按钮,应该更明显些。我觉得可以请UI设计师出一个简单版本的UI了。”

产品经理:“稍等一下,我看咱们还是把细节再讨论清楚一些再去找UI吧。比如,字的颜色啊什么的都没定呢。而且,我觉得选中的区域中,每个城市名称后面都跟着一个删除链接,很奇怪。”

交互设计师:“嗯。的确。我的想法是这样,字的颜色,就用黑色吧,或者是深一些的灰色也行。虽然从视觉设计的角度来看,视觉设计师觉得稍浅一些的灰色比较养眼,可能黑色太”抢“。但是咱们的系统毕竟是给人用的,灰色的话,可能会让人误认为这些选项是不可操作的。你看如何?”

产品经理:“同意。”

交互设计师:“关于已经选中的区域列表。我看可以把「删除」链接换成×,事实上,用户对于×这种符号比汉字更敏感。你看,大家不论是用Windows还是Mac,关闭窗口的时候都是×,早就习惯了。另外,为了让所选定的城市名称看起来是一个整体,并且跟其他城市名称区分开。我看,可以给每一个城市加上背景色,每个城市一个色块,这样也一目了然。”

产品经理:“颜色呢?”

交互设计师:“蓝色吧,人人网都是蓝色的风格。”

产品经理:“ok”

于是,配合UI设计师,得到了下面的界面:

产品经理:“我看现在这个地方已经基本上成型了,

咱们也已经讨论很很久了。该问问别人的意见。”

———-时间分割线———-

产品经理:“Hi~ 各位。我收集了一些内部测试的意见。有用户提出,搞不太清楚两个下拉菜单和「添加」按钮之间的关系。”

交互设计师:“什么意思?”

产品经理:“就是说,有人意识不到选完了省,选完了城市以后,还得点「添加」。他们觉得,选完了就完事了。”

交互设计师:“晕。”

交互设计师:“可能是已选列表框在空着的时候长得太秀气了,大家没意识到它是用来装东西的。”

交互设计师:“好吧,我有两个方案。1、把「添加」按钮上面加一个向下的箭头。指向已选列表框。2、在已选列表空着的时候,添加一条提示语,来提示用户他并没有完成区域选择操作。”

产品经理:“提示语那个,你的意思是说,当用户添加了城市以后,会自动消失是吧?”

交互设计师:“是的。”

产品经理:“我觉得加提示吧。感觉放箭头有点儿傻。”

交互设计师:“嗯,而且,可能放了箭头以后,用户依然不知所云。”

产品经理:“那提示语怎么说呢?您尚未添加任何区域,请选定城市后,点击上面的「添加」按钮,该城市会被添加到…”

交互设计师:“停!太长了,大部分人不会认真看完的。”

产品经理:“的确…”

交互设计师:“我看就一句话就可以。写”您尚未添加任何区域。“”

交互设计师:“你看。下拉列表后面的按钮叫「添加」。提示中又明确的传达出了尚未「添加」的状态。这样既说明了这个框框是用来放东西的,又可以告诉用户,这个东西是可以选多个的。因为「添加」的概念就是一个一个往里面放。如果只能放一个,那应该叫「选择」。”

产品经理:“顶。”

交互设计师:“而且,我觉得这个控件最初的原型你设计的不错。嗯,用户只要成功的进行一次操作,以后就可以非常高效的进行操作了。这个东西的学习成本和认知成本都比较低。”

产品经理:“oh,yeah~”

那么,现在的UI是这样的:

产品经理:“哎,对了。话说,我最开始的策略是,用户如果不选,相当于全选,要全国投放的。你说如果用户选了「指定」,但是并没有添加具体的城市,直接提交表单,怎么办?系统是应该直接把用户的广告设置成全国投放,还是报错,阻止用户继续?”

交互设计师:“我看啊,报错吧。因为现在「全国」和「指定」这两项,已经明确的把整体和局部给分开了。我觉得你那个策略没必要再应用了,因为现在这种已经达到了你最初的目的,而且还好理解。再有就是,咱们的平台是涉及到钱的,是要让用户花钱的,如果让用户不明不白花了冤枉钱,本来想投北京的投了全国,那我们会被用户骂死的。虽然感觉上报错会让用户有挫败感,但是在这种细节上,还是用户利益应该放在第一位,用户体验,可以稍微往后放一放了。”

产品经理:“好吧。”

交互设计师:“呵呵,你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每件事情都听产品的。产品提的只是需求,但是如何实现需求,还是得从多个角度来讨论。”

产品经理:“好吧。那么,技术兄弟们,下面的工作就拜托你们了。”

个人观点:

1、产品经理和交互设计师需要时刻密切配合,深入沟通。

2、有时候,产品策略和用户体验会发生冲突,这时应该从多种角度去考虑和探讨最终解决方案,不应该有谁一定比谁重要的说法。

3、优秀的产品经理,相当于半个交互。同样,优秀的交互设计师,相当于半个产品。二者虽然职位不同,但是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对方的工作内容。

4、产品提出的只是策略和需求,并不是一定要按照产品人员所描述的细节去设计具体的产品细节。交互设计师以及团队中其他所有成员,有义务有权利对产品需求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更好的设计方案。有不同意见可以讨论,但是最终决定权,应该依然属于产品经理。

5、产品经理之所以叫经理,是因为,他们除了设计产品,还需要时刻把握整个流程。比如,当细节没讨论清楚的时候,不要去找UI做设计。

注:本文中对话部分并非真实情节,只是为了说明主题而已。

作者:小强

篇6:互联网产品中的邀请机制交互设计

邀请机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Gmail,最早拥有Gmail帐户的同学都是在焦急和期待中过来的,渐渐,这种方式被互联网产品延续开来,进而形成一种模式。这种看似“朴实”的方法背后,隐含着的却是一整套周密的商业模式。在吊足用户胃口同时,大赚口碑和关注度,名利兼收。可邀请不是谁都能发的,你得先确认自己有那个范儿。

什么样的网站适合利用邀请机制

首先有一定得品牌影响力,再利用邀请机制吸引用户就等同于广告,而这种广告是用户的口碑传播,转化率很高。

如果是新入行的网站,使用邀请要慎重,本来就啥也没有呢,再给自己加个门槛,当心自己把自己玩死。

垂直型、内容足够有吸引力的网站除外。这种网站不重用户数量,重质量。

互联网产品中的邀请

邀请使用新产品,

通过邀请码、邀请信等,让新用户获得使用新产品的机会。

邀请使用产品功能、参与互动。如SNS中邀请好友加入某游戏一起使用。

从邀请机制中得到了什么

普通用户。一来是虚荣心驱使,先体验了某个抢手产品后心理上的优越,有炫耀的成分;二来是利益驱使,邀请好友加入社交网站游戏以获得更多游戏币。

网站。获得了口碑、知名度和关注度等。得到更多用户才是网站盈利的基础。

邀请机制也是一种营销手段,在产品设计初期就有一个配套的营销运营方案,会让产品更有计划的展现给用户,在生命周期中良性迭代。

本文来自:blog.b3inside.com/essay/invitation-mechanism-for-internet-products/

篇7:互联网产品交互设计:出色的操作入口设计...

文章描述:交互设计实用指南系列(1) C 操作入口明确.

“操作入口明确”,就是指产品的任何一个功能都要有明确、合理的入口,“操作入口”,指的是产品内部不同模块之间的转接元素,例如在Web产品中,按钮控件、输入框、文字链等都属于操作入口;“明确”指的是入口的视觉感是清晰的、可识别的;“合理”是指入口的出现是符合用户操作逻辑的,适时的。

之所以要提出“操作入口明确”,是因为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往往遵循的是可分析的行为逻辑。对于产品本身而言,必须有相对应的操作提示来引导用户最有效地获取信息,还原为实现层面就是明确、合理的操作入口。如果说首页是整个网站的门户,那么操作入口就是连接各个子页面的枢纽。设计师的终极目的, 就是通过对这些枢纽的优化让用户利用最有效的方式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自己的预期任务。

对于基于WEB的电子商务而言,核心价值是信息资源,而能否将这些海量数据合理地推送给用户,则是产品生存的关键。操作入口的设计,甚至可以看做 “通过对引导方式的优化间接达到对信息资源的归类”——这很像图书馆中的书类标签管理,用户可以根据不同的类目标签找到自己想看的书。失败的操作入口所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功能失效、位置隐蔽、信息干扰……都会给用户带来严重的挫败感,使其绝望地湮没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所以,明确合理的操作入口设计,是对产品“有效性”的保障,更是对用户体验的尊重。

那么,在具体的设计中如何做到“操作入口明确”呢?

1、强化重点,弱化周边

星爷《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精彩片段,一声“美女”换来诸多牛鬼蛇神的壮观回眸和秋香MM的惊鸿一瞥——“美女这东西是要需要比较地”。WEB产品也 一样,尤其是海量信息的电子商务网站,由信息架构衍生出的各类功能入口相当复杂,部署在页面的各个角落,一不留心就被疏漏。通常有两种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一是增加入口数量,即“广撒网”,同样的功能入口有多个,以此增加功能模块的使用率,不过这种方法存在较大隐患,后面会详细分析;二是“强化重点,弱化周边”,即在视觉上将入口模块凸显出来,采用精妙的布局,并适当弱化周边的信息展示,加大二者的权重对比,客观上增加用户识别的准确性。

例如地球人最熟悉的Google首页:

www.google.com

浓郁艺术气息的LOGO作为唯一的色彩元素有效地抓住了浏览者的视觉中心,输入栏和Button作为功能核心占据了页面的心脏位置,这种组合让用户 通过第一视觉便能够准确理解页面所表达的信息逻辑——“输入关键词”+“点击按钮”=“Everything you want”。

再看一个反例,如图:

download.pchome.net

面对这样一个下载页面,面对这样一个抢眼的大Button(标记②),相信即使是电信用户,也会很大方地支持下网通……但是,点击之后弹出的却是下载遨游浏览器的窗口,崩溃之余再仔细查看,终于发现在华丽的广告位旁边蜷缩着一个毫无特色的“立刻下载”(标记 ①)——刹那间,无数用户被这种饱含“让贤”哲理的设计深深震撼了!

2、入口信息明确易识别

上面提到,增加入口数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功能模块的使用率,但也存在致命的缺陷——入口信息不明确,

因为“入口”等同于用户的“选择”, 入口越多,选择越多,“过多的选择等于没有选择”,这势必会造成用户使用产品时的疑惑:这几个链接和按钮好像都一样啊,该选哪个呢?所以,要根据页面本身 的信息量严格控制同功能入口的数量,保证有效的识别性,让用户迅速找到正确的入口。

这次用我们可爱的兄弟产品“支付宝”为例,看看改版前后的细节变化:

改版前

改版后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管理页面中部分相同功能的入口出现了多个,对于新手用户来说,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困惑;而在新版本中,每个功能模块只有一个入口,明晰简洁。

另外,对于入口元素本身而言,需要通过适合的展现形式来提示用户此入口的功能属性。例如,一个标准的按钮控件,用户会知 道“可以点击”,但点击后会发生什么交互行为,需要通过其他视觉元素进行信息提示(如按钮上的文字或者具有标识性的ICON),告诉用户当前的情况和可行的操作方案,这点有些类似生活中的“指示设计”。

下图是eBay首页的注册区,通过按钮文字和辅助文本信息,新手用户也能够很清楚地了解眼前这两个Button代表的意义。

www.ebay.com

3、根据用户定制合适的入口

交互设计离开用户研究便是闭门造车,在设计产品操作入口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用户的需求。用户划分维度很多, 《About Face3.0》中根据与产品的相关度将其分为“新手”、“中间用户”和“专家”。这三类用户对产品的了解程度并不一致,操作行为习惯也大相径庭,若再通 过其他维度将其细分(如“有无目的”、“性别年龄”等),会相当复杂,在对产品进行进一步优化时,应当考虑到操作入口对不同用户的适用性。

“在交互和界面设计中,如何用同一个界面满足新手用户和专家用户的需求是长久以来存在的难题之一。虽然大多数中间用户倾 向于保留在这一类型中,但新手不会永远是新手。要维持高水平的技术程度很困难,因此专家门也在快速变化。新手的变化更快,新手和专家随着时间推移都会倾向 于成为中间用户。”(《About Face 3.0》第三章),所以针对用户的定性研究和定量分析会显得尤为重要。不过,无论如何划分用户人群,有一点共性是至始至终的——产品操作入口设计的终极目 的是让用户迅速有效地完成核心需求。

小 结

综上所述,对于信息庞杂的电子商务网站而言,出色的操作入口设计好似科幻片中的“星际之门”,能让用户随心所欲地抵达任意空间,享受完美的交互体验;同样,失败的设计也能让用户犹如坠入希腊神话中恐怖的克里特岛迷宫,郁闷不可自拔。“操作入口明确”,是所有优秀交互产品的 共性之一,也是每一个设计师“想用户之所想”的职责所在。

篇8:交互式设计的专业领域

可视性:功能可视性越好,越方便用户发现和了解使用方法

反馈:反馈与活动相关的信息,以便用户能够继续下一步操作

交互设计

限制:在特定时刻显示用户操作,以防误操作

映射:准确表达控制及其效果之间的关系

一致性:保证同一系统的同一功能的表现及操作一致

启发性:充分准确的操作提示

交互设计准则

1.伦理的(能体谅人,有帮助)不伤害、改善人的状况

交互设计

2.有意图的,能帮助用户实现他们的目标和渴望

3.注重实效,帮助委托的组织实现它们的目标

4.优雅的:最简单的完整方案、拥有内部的一致性、合适的容纳和情感

如何利用互联网关系圈和社会化关系做好产品交互设计

UPA讲稿:互联网产品的交互设计方法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计算机应用网络故障初谈论文范文

如何保持用户的游戏体验“流”交互设计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系统分析员论文-企业人事信息系统的应用

高校电气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探索论文

对财务报告未来发展趋势的构想

计算机论文范文

产品领域探讨(互联网领域)交互设计
《产品领域探讨(互联网领域)交互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产品领域探讨(互联网领域)交互设计(共8篇)】相关文章:

试论专利文献中的普通技术知识论文2023-03-01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三维教学环境研究论文2023-04-07

如何更好地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设计师交互设计2023-03-30

通信论文征文2022-06-22

软件销售员工的月工作计划2022-08-12

物联网技术对环境监测范畴的使用论文2022-05-06

SVG网页设计软件实现分析论文2022-06-03

计算机与应用毕业论文2024-02-22

互联网审计论文2022-11-22

浅谈漏电保护开关在低压配电网络中的应用论文2023-03-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