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训练之“无声思维”(推荐5篇)由网友“黑色面包”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思维训练之“无声思维”,希望您能喜欢!
篇1:思维训练之“无声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最近很多朋友问我,你思维的时候真的是不发音的吗?无声思维训练之后,在说话,或者写作的时候会有影响吗?提出这样的问题,肯定是受到一些网上流传的无声思维训练法的影响。
我曾经在左右,和阿元合作写过一本叫做《无声思维全教程》的电子书。里面提到了一些训练方法。但是当时因为悟到无声思维不久,很多训练方法也并不是很成熟,也许让一些朋友造成了一些误解,认为克制大脑发音的思维就是无声思维。后来,又写过《静月九轩无声思维教程》,但是这本电子书是侧重于理论方面,训练方法只是对于软件训练的补充。因为当时的条件所限,里面的东西写得很晦涩,也没有特别的突出重点。所以,有必要把无声思维再次阐述清楚。
无声思维和普通思维一样,就是一个独立的思维途径。并不是抑制大脑发音就是无声思维了。这种思维是在一定的大脑环境下,把本来具有的一种利用内语言的思维活动给提炼出来,并通过训练培养它,使之清晰起来,固定起来,并能够为我们所用。无声思维并不是排斥大脑发音,相反,训练成熟之后,就算你头脑中念念有词,照样可以无声思维。此时,就是普通思维和无声思维两个思维途径起作用。所以,你会感觉到思维更加快捷和精确,就算头脑中有发音,也是刚发几个音,那么很多思路就已经建立起来,发音根本跟不上思维的速度。
阅读中也是这样。就算看到文字你仍然有音读,但是你的阅读是通过无声思维途径理解的,所以此时的发音纯属一种反射性的,习惯性的发音,它就是一个条件反射,并不参与理解活动。而且阅读的时候,常常是发某一个字的音的时候,整句话或者整行的内容早就理解了。基本上就是看到文字的同时,头脑中就已经理解了它。
也有的朋友总是问,无声思维可不可以做理科题?无声思维能用来记忆东西吗?或者无声思维之后,还能用记忆术记忆东西吗?无声思维之后,可以在大脑中列算式计算吗?
其实,无声思维训练之后,和平时的思维一样自然。都是很轻松的下意识应用。你在想问题的时候,自己不会感受到那个思维过程怎么样怎么样。只是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想更多的事情,或者阅读更多的书,或者记忆更多的东西。也有的朋友说,训练无声思维之后,就是相当于把时间延长了。至于其余的能力还是看你自己的知识积累,比如你让我做你的考试题目我可能不会。但是我可以编程写软件,可能别人也不会。能用到思维的地方,都可以用无声思维。记忆术需要思维,做理科题需要思维,阅读和记忆同样需要思维,那么此时无声思维都会下意识的起作用,它只是另外的一条效率更高,更加精确的思维途径。至于能否在大脑中列算式,能否看到清晰的心像,这看你的右脑能力了。软件中,提供了相对效率更高的心像和形象思维训练法,但是同样也是需要训练的。
至于无声思维的训练方法,正确的方法是首先建立一个无声思维的运行环境,然后让大脑自己慢慢的适应在这个环境下的思维,说白了就是一个思维习惯的培养。但是无声思维训练绝对不是单单的主观上克制发音。这样根本训练不出来无声思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的人说,我背单词的时候怎么用无声思维,我平时解题的时候怎么用无声思维等等。这里有一个原则性的问题,无声思维都是下意识的运用的,就像你用普通思维一样自然。无声思维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此。如果说,你能够刻意的运用无声思维,或者总是在想问题的时候想自己是不是用了无声思维,那么你的无声思维肯定起不了什么作用,或者说已经很大程度的压制了无声思维的作用。当然,无声思维并不是不能随意调用,比如阅读,写作的时候,用无声思维会更加快捷,那么切换无声思维的唯一方法,就是切换大脑的运行环境。
篇2: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1如何加强思维训练
在综合中进行分析,锻炼思维能力
分析和综合既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又是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作为一种思维过程,是指将事物的整体分为多个部分加以研究,进而认识事物的构成和本质。综合则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和各个层次联系起来加以研究的思维过程。应用题解答的思维过程一般就是对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例如分数应用题:“商店运来苹果200千克,梨是苹果的4/5,问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题意,抓住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求问题与条件的数量关系。
在分析时教师可设计系列问题,解剖题目中的“问题”部分,启迪学生思考、探究:运来的梨和苹果共多少千克中的“共”由几部分数量组成,苹果数量与条件中的是什么数字联系,梨的数量与条件中的是什么数字联系,如何从梨与苹果的联系中求出梨的数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得出解题方法。
设计相近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得到发展与提高,教师还必须加强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如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先复习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容,并把它们归属到一个知识整体中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加减式题都必须在计数单位(或分数单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
在讲新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出相近式问题:①异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②异分母分数加减首先要怎样?③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通过对这种相近式问题的逐一思考,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行类比思维: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加减→化成同分母分数→通分→相加减。
2如何训练数学思维逻辑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途径
1.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
数学有着“性”的特点,即“一就是一”,但如果从思维方式看待数学,它在很多时候也具备“灵活性”的特点。这个认知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中,经常一题可以多解,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题目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身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解前,让学生根据题型的不同,尝试着通过转变思路,寻求一种更适合、更简单的解题方法。如:200千克海水能够制盐2.5千克,那么50000千克的海水能够制盐多少千克?这属于一题多解,可以通过2.5÷200×50000;50000÷(200÷2.5);2.5×(50000÷200)几种方法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从表面现象寻找和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它是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习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引导和帮助学生尝试从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内在规律与内在联系,从而找出更多、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活动中开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良好环境,充分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摸一摸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生动、活泼有趣又帮助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形成概念、发展了思维,在操作中应大胆放开操作形式,更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认识2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在课桌上摆小棒,表示数量2,观察时,学生都能正确地摆出来,我都给予肯定。随后,我又循循善诱地进行点拨:能不能摆出其它形式的2呢?”学生们一听,一只只小手都积极的行动起来。于是,我让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结果竟然摆出了十几种:“=、>、<、T、+、^……”在这一操作中,使学生理解了2的含义,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从学具操作中,创新思维促进创新意识,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从操作活动中吸取经验,思维活动起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给学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
3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1.延展法。
延展法可分为单向延展法、多向延展法及反思延展法等。单向延展法应由易到难、由因导果,逐步延展;多向延展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及单元内知识点的联系等;反思延展法则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对整个审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与总结,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后会进行反思的良好习惯,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2.破思维定势训练法。
所谓的破思维定势训练法,其实就是指教师呈现一组一组的题目,通过题组训练,打破思维定势的一种思维训练方式。打破思维定势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因此,教师可通过题组进行教学,选取的题型一般为基本题与变式题的结合。
3.常规求异法。
常规求异法对教师及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改变常规的定向思维方式,不受固定思维支配,独辟蹊径,使之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思维训练方式。以12根火柴棒摆6个相等的正方形为例。按照学生惯有的思维方式,多数学生只是摆弄摆弄,这样显然无法达到题目的要求,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已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12条棱的长度相等,六个面的面积相等)。学生的思路打开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摆出的正方体中找到了六个相等的正方形。
4如何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创新思维,从小培养学生既学会也会学。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找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例如:我在教数学单数和双数时,要求学生说出100以内的单数、双数,并写出几个进行分类,寻找规律。于是,每个学生兴致勃勃的按要求写出一些单数、双数。
如单数:11、13、15、17、19、1、3、5、7、9、21、23、25、27、29……如双数:20、24、28、26、.2、4、6、8、10、16、18……教师引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单数双数,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的说出:单数的个位都是1、3、5、7、9,而双数的个位上是0、2、4、6、8。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我们所学的100以内的数中所有单数、双数都有这个特点,这样揭示知识本质。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发展,学生兴趣浓,思考勤,理解深,记得牢,效果好。
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数学教学中,应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索和发现,作出合理的猜想,把有关的信息纳入自己的理解系统。因此,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动手和动脑的时间以及思维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们在进行圆周角的概念教学时,可以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顶点在圆周上的角就是圆周角吗?”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一概念教学采用了“探索―发现―归纳―完善”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共同探索的教学思想,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可以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篇3:思维训练
奥地利医生彼得在看儿子睡觉时,忽然发现儿子的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正做着一个梦。
彼得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
于是,他把儿子当成了“试验品”:每当儿子睡觉时,他便守在旁边。一旦发现儿子的眼珠子转动,就叫醒儿子,儿子总会说正在做梦。
彼得又仔细地观察他的妻子,后来又观察了邻居、他的病人,都发现同样的情况。因此,他写出了论文,指出人睡觉时眼珠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
他的论文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注意。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这种用直接观察所取得的结果和今天用脑电波的测试数据是相吻合的。
“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这个结论当时是怎样得来的呢?是这位奥地利医生观察了儿子、妻子、邻居及病人等个别现象后归纳分析得出来的:
儿子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妻子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邻居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病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在做梦;
所以人睡觉时眼珠子转动,表示睡者在做梦。
上面所讲说的都是一些个例,但通过这些例子也可以得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结论,那就是任何人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子转动都表示在做梦。
这种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中推出的同类事物带有共性的思维方法,叫做归纳分析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判断事情。
归纳推理是一种由特殊或个别性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其推理的一般形式如下:
A是G
B是G
C是GGG前提
A、B、C都是D
所以RD是GGG结论
推理中的前提是论据,结论是论点。
比如论证“自学能成才”:
高尔基是个人才
华罗庚是个人才
张海迪是个人才张张论据(前提)
他们都是靠自学成才的
所以说自学能成才所所论点(结论)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省略成分,如上边那种形式可变成:高尔基、华罗庚、张海迪不都是自学成才的吗?
归纳推理分为两类: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概率预测推理和统计推理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几种类型。一般的归纳推理都是前提与结论之间没有蕴含关系的或然性推理,但完全归纳推理除外。
训练1: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又称完全归纳法。它是通过考察某一类事物中每一个对象的情况,从而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情况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例如:德国数学家弗里德里希·高斯,在10岁时曾迅速而准确地得出老师出的一道算术题的答案。这道题是这样的:
12319899100=?
如果这道理按照正常的步骤计算需要很多时间,而且出错率也是非常高的。通过观察,高斯发现,从1到100的这些数,两头对称的两个数相加得数都是101.而这样类型的数共有50对。所以他就把101×50,得出5050这个答案。在这道数学题中,高斯使用的是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得出“两头相加为101”这一结论,从而使得这道题简单易算。
完全归纳推理有很大的局限性。它要求对一类事物的全部分子都进行考察,才能得以推出结论。
训练2: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亦称“简单归纳法”或“简单枚举归纳推理”。这是只根据部分对象个体具有的某种属性而作出概括的推理方法。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对某类事物部分对象的考察,以及列举若干经验事例,发现某一属性在一些同类对象中不断重复,而又没有遇到与此相矛盾的情况,从而得出该类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的一般性结论。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具有一定的不可靠性,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简单枚举并没有列举全部或无法列举全部事例,而只是把仅属于部分对象个体的性质当做全体对象一般属性作出判断,而且又没有通过理论证明。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对于人们的认识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它对事物进行初步概括,提出假设时,也为人们的科研活动提供了线索、指明了方向,为人们的研究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所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它也是功不可没的。
训练3: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也被称为科学归纳法,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它主要是通过考察某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并掌握对象和某种属性的必然联系,特别是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概括出关于该类事物一般性结论。
金鸡纳霜的发明就是科学归纳推理的结果。
在很久以前,居住在厄瓜多尔的印第安人得了一种叫疟疾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就是感觉忽冷忽热,在热的时候就会大肆维思出汗,然后口渴难耐、肉痛、浑身无力。当时,由于医学技术比较落后,所以找不到医治这种疾病的办法。当时,有一位患者在走路的时候发病了,当时特别口渴就爬到一个死水坑边喝了那里的水,结果病好了。所以,他就告诉其他的患者也去喝那里的水。结果他们的病都好了。当时科学家也很奇怪,于是前去观察,结果发现水坑的水中含有奎宁。奎宁是哪来的呢?原来在水坑旁边有棵金鸡纳树,这种树的树皮里含有奎宁,在与水交融的过程中,奎宁扩散到了水中。正是因为奎宁杀死了患者体内的疟原虫,所以这些患者才得以痊愈。当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科学家就发明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并命名为金鸡纳霜。
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基础上,科学归纳推理产生并发展起来。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与科学归纳推理之间是存在很大区别的: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科学归纳推理是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所以科学归纳推理更具有可靠性。
科学归纳推理是以发现客观事物间的必然联系为依据的。因果联系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因而,在进行科学归纳推理时,常常要通过确定事物或现象间的因果联系来实现。
篇4:思维训练教学计划
思维训练营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开发智力的素质教育,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现代数学的普及教育。为使本学期的思维训练活动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4人,其中女生8人,男生16人。这些学生来自四年级三个班,但这些学生的起点不同,基础也不同,部分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会感到很困难,大部分学生思维还是很活跃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学生很热爱学习,善于思考。
二、课程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训练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3、锻炼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4、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给予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最大空间。
三、实施措施
1、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教育教学规律,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努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快乐。
2、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发现、比较、判断和推理能力,训练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要使经历思维训练的学生,思维更敏捷,考虑问题比别人更深层次。不仅教一些技巧性的东西,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鼓励和帮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以及战胜难题的勇气。
4、注重理解,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要急于提供解题方法和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篇5:思维训练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们四年级组成立了以数学思维训练为主的校本课程。本课程每周三和周五的第六节课集中学习,地点是四年级两个班。为更好的开展本课程,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活动意义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认识有价值的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学好数学的勇气。
2、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应用意识。
3、培养优秀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数学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活动目标
1、能在现实情境中主动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积极参加各项数学活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联系生活用数学,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三、活动措施
1、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注意把辅导内容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2、以兴趣为老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3、以竞赛为抓手,形成强势效应,让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四、具体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一周 找规律
第二周 求平均数
第三周 速算与巧算
第四周 变化规律
第五周 整数乘法
第六周 植树问题(一)
第七周 植树问题(二)
第八周 和差问题(一)
★ 小学课外活动总结
【思维训练之“无声思维”(推荐5篇)】相关文章:
创造性思维训练 要体现学科个性特征的论文2023-08-04
创新思维训练的题目2022-05-06
论文:浅谈少儿书法教学中的思维训练2022-08-15
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语文论文2023-01-17
如何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2022-11-08
用心象加工训练弱智儿童记忆与思维品质的实验研究2022-11-19
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儿童素质的途径、方法2022-11-24
浅谈少儿钢琴教学中逆向思维的训练2022-11-16
浅谈我校学前聋儿的语言训练论文2022-11-10
议论文写作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