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述略

时间:2023-04-24 07:46:47 汉语拼音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述略(合集6篇)由网友“cuc10000”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述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述略

篇1: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述略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述略

汉语国际教育的蓬勃发展,加速了汉语的`国际传播,汉语正在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面临这种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发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汉语国际传播不同的研究目标,今后只有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出发,深化基础性研究,强化应用性研究,加强对策性研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作 者:赵金铭 ZHAO Jin-ming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刊 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3(5) 分类号:H195 关键词:汉语国际传播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对策研究  

篇2:汉语国际传播感言

汉语国际传播感言

“汉语国际推广”和“汉语国际传播”是近几年对外汉语教学界常常听到和看到的.两个词语.顾名思义,“推广”即推而广之,“汉语国际推广”就是要在世界上扩大汉语的使用范围;“传播”即传扬播撒,“汉语国际传播”就是将汉语散布至世界各地.相比之下,“推广”具有更多的积极主动和刻意人为的含义.而“传播”虽也有人为的因素,但更主要是由客观趋势使然,因此拥有更多人随天意、顺其自然的内涵.

作 者:印京华  作者单位:美国佛蒙特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 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AN NORMAL UNIVERSITY(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DITION) 年,卷(期):2008 6(1) 分类号:H195 关键词:

篇3:虚拟社区的传播研究述略

【内容提要】本文是对国际和国内传播学界有关虚拟社区研究的简要介绍。通过研究统计和分类,国内外的虚拟社区研究可以划分为四大部类。第一,宏观上对虚拟社区、网络社会的研究。第二,从固有的传播学理论的角度研究虚拟社区,这些研究既验证了传统理论在这种新语境下的适应性又从这种研究过程中探索旧有理论新的可能;第三,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虚拟社区,多采用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式;第四,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虚拟社区的传播方式。本文的介绍为相关人员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应有所帮助。

【关键词】 虚拟社区 传播学角度 社会学视角 语言学角度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research situation concerning the issue of virtual community studies. By systematically categorizing and deliberate consideration, the author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general research situation regarding the virtual communities can be stated as follows: Virtual communities studies from such perspectives as information society, cyber-culture, sociological and linguistic.

Key words: Virtual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Sociological horizon Linguistic perspective

一、引介

国内外对虚拟社区的研究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解释:虚拟环境和社区。也就是说,社会学视角的社区研究是虚拟社区研究的渊薮,社会学角度的社区研究已颇有历史,从腾尼斯对社区的概念的厘清、对社区进行分类研究开始,社区的研究在诸学者多种研究方法和多重研究视角下已蔚为大观,衍生出众多论著、发展出诸多流派。社区作为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单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社区的研究以及社区理论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对一些复杂问题的求解,比如说社区的组织形式与结构、社区的属性、社区的互动、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社会发展等。社区研究资料卷佚浩繁,这当中既有微观的分析也有宏观的把握,比如:R・帕克的《城市社会学》、威廉・福特・怀特的《街角社会: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的社会结构》,陈一筠的《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学》、张鸿雁的《侵入与接替DD城市社会结构变迁新论》等等。相比较社会学角度的社区研究而言,传播学角度的虚拟社区研究只是刚刚起步,严格的讲,从传播学角度研究虚拟社区的论述是比较有限的。

研究当中笔者主要查找的数据库有《新闻与大众传播季刊(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Quarterly)》,《新媒体与社会(New Media & Society)》,Communication Institute for Online Scholarship,《网络传播杂志(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与此同时,还搜索了国内的传播研究期刊如《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战线》,查阅了《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的社会学卷和新闻传播学卷。

总体而言,现有的虚拟社区研究囊括于整个网络传播研究当中,并没有对虚拟社区进行细致的梳理,这也使得该论题有较宽广的研究空间。宏观上网络传播的研究可以做如下的分类,这种分类主要借鉴了金兼斌在《现代传播》发表的“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述略”一文,该文对网络传播的国内外研究做了比较详尽的概括(《现代传播》 第四期 总第117期)。按照金兼斌的观点,网络传播的研究按照历时性的线索和研究主题的横向线索可分为四大类:互联网使用研究,互联网效果研究,互联网采纳研究以及其它研究。具体概述如下:

第一,不同的人如何利用互联网。除了一般的使用行为和使用动机的研究,学者们对于特殊群体的互联网使用也比较关注。第二,互联网在不同领域的使用。指的是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手段在选举、教育、商业宣传、新闻传播等领域的使用。第三,互联网的本质及其他传播媒介的使用比较。这方面的研究是该课题研究的热点。如Flanagin & Metzger 从功能和需求满足的角度比较了电子邮件、网上信息的获取与其他媒介的异同。第四,有关互联网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美国卡耐基大学的Kraut ()等区分了传播科技对社会两个层次的影响,即初级影响和次级影响。通常初级影响是个人和微观层次上的,而次级影响是宏观和社会层次的。

篇4:虚拟社区的传播研究述略

二、现有研究方法的简述

研究方法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各有所特点,总体说来,国外的研究的跨学科性较强、注重定量和实证性研究,研究出现了多元的分化,不少的研究已经涉及哲学和解释学乃至现象学的范畴。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比较单一,研究的方法大量的是定性研究,当然这当中也不乏实证研究的精品之作,但总体而言,学科视角比较偏狭,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比较稀少。

研究方法采用最多的是“信息或人为导向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着重检查和解释信息,例如人们对于网络信息、网络议题和网络事件的态度和意见。这种方法主要有两种类型:档案或文件研究以及调查和访谈研究,较为常见的主要是前一种,通过谈话分析、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来发现、检查和解释传播的信息。一般而言,为了进行分析,研究者首先要收集谈话的样本,将信息归类并分析信息内容以及类别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得到谈话者谈话的目的、规则和互动效果。谈话分析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Rogers & Farace的“相关控制编码方案”(Rational control coding scheme), 用来分析人际关系中的对话力度与效果;另一种是Bales的交互作用过程分析(International process analysis),用来追小团体中人员的互动阶段,及其日常交谈中形成和使用的规则。此外,文本分析法也较常被学者们采用,通过这种方法来阅读网络交谈的文本,分析文本与读者的关系,并以此来解释内容的意义。

篇5:虚拟社区的传播研究述略

第二类常用的方法可称之为“人物和行为导向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反应,而不是依赖于人行为的自我报告。这种研究方法有两种主要形式:观察法和实验法。这类方法中第一种是人种论(ethnography),通过对社会规范和发生事件的客观性描述,阐释传播的环境并进而解释网络环境下的社会规范和写作规范。与此同时,通过观察虚拟社群里不同成员之间的互动,了解他们之间的互动规律和行为模式。除此以外,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法使用也较频繁,在研究的进行当中,作者亲身参与到网络的虚拟传播中去,系统地纪录,并将观察的结果分类,通过亲身观察来进一步描述网络族群之间的组织和环境,以及基于此的网络传播的规律。

三、虚拟社区的研究述略

对于虚拟社区中的传播行为,国内的研究从数量上说已经很多,基本上形成了对虚拟社区和网络传播这一课题的概要性研究。研究的思路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把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媒体,这样一来,原有的传播研究的方法和策略可以有条件地移植到新的研究对象中来;第二种研究思路是强调这种新的传播技术的特殊性,以一种批判精神和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对这一问题进行新的整合,在移植传统理论的同时,提出新的假设和概念,通过具体的分析研究进行验证。

在本选题进行的当中,我广泛地对传播学术资源做了相关的搜索,并在此基础上,对虚拟社区的研究文献做了分类,从内容和主题上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宏观上对虚拟社区、网络社会的研究。从哲学和现象学角度论证虚拟社区的独特属性,总体上对网络、社会、虚拟、实在等问题的探讨,从信息社会的角度进行的研究皆从此类;第二,从固有的传播学理论的角度研究虚拟社区,这些研究既验证了传统理论在这种新语境下的适应性又从这种研究过程中探索旧有理论新的可能;第三,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虚拟社区,多采用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式;第四,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虚拟社区的传播方式。这种分类方式,虽然在类属上存在重合之处,但基本上可以概括笔者已经掌握的文献资源,以下是对这四种分类的详述。

第一类,宏观上对虚拟社区、网络社会的研究。 Manuel Castells 的《信息时代:千年之结》(The Information Age Volume III End of Millennium)可谓这类研究的代表著作,Castells从政治学、经济学的角度广泛论述了全球化时代信息社会对政治、经济、社会组织结构的深刻影响;该论著综合了大量的数据和统计资料,对信息社会的多种维度进行了详实的阐述。本书在最后的章节中论述了这种信息社会的组织结构,他论述的这种信息社会统合了多种因素并构建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虚拟文化,这种崛起的网络社会在信息化的时代有着自己的制度肉身,信息社会的诸多逻辑逐渐使得工业社会的社会形式趋于瓦解。

类似Castells 的论著国内也有不少,笔者认为较完备的一本是熊澄宇教授主笔的《信息社会4.0----中国社会构建新对策》,熊教授在书中提到网络媒体下的受众交往方式的特点:“网络媒体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交流的人际障碍,传统的社会交流的最大障碍在于人的差异性,即社会地位的悬殊、生活方式的不同、文化层次的高低等等,往往成为阻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因素。网络媒体排除了上述因素的困扰,建立起人们之间普遍和平等的交往。”(《信息社会4.0----中国社会构建新对策》 124页 )熊教授这里对交往方式特点的界定,笔者认为,失之宽泛。实际上网络环境下,人的差异性和层级性并没有消除,网络媒体只是技术上的平权化的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往出现了高度的分化。

篇6:虚拟社区的传播研究述略

实际上,对于网络环境使得人的主体性丧失这个问题,包德里亚在《完美的罪行》当中有相当深刻的阐述,在包德里亚的.眼里,虚拟世界当中的模拟物取代了真实物,拟像比真实的事物更加真实,虚拟的社会现实变成一种“完美罪行”。虽然,这里讨论的具体事物并不是网络媒体和虚拟社区,但是包德里亚的叙述却非常适合用来分析当下的主题。正如他在书中谈到的:“高清晰度标志着越过所有正常决定通向一种实用的DD确切地说视“决定性”的公式,通向一个参照元素的实体越来越少的世界。信息的最高清晰度和事件的最低清晰度对应DD语言的最高清晰度与观念的最低清晰度对应DD他事物的最高清晰度与这事物的最低清晰度对应。”(《完美的罪行》 51页)事实上,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往呈现类似的特征,正因为网络环境下的交往的关键词是“虚拟”一词,网络环境下的许多高清晰度的技术措施反而使得信息的交互高度的失真和虚拟化,包德里亚说过,虚拟世界的核心概念是“高清晰度,影像的虚拟,还有时间的虚拟(实时),音乐的虚拟(高保真),性的虚拟(淫画),思维的虚拟(人工智能),语言的虚拟(数字语言)”(同上 51页)。网络环境下,信息交互呈现出“曳出性”。信息的写作方式是有中心、有等级、单线性的组织下进行的超文本的、多序列的写作。

从哲学和解释学角度对网络环境和虚拟世界进行阐述的文章还有很多,比如说Michael Fegan 发表在JCMC的文章“The Performance of Cyberspace: An Exploration Into Computer-Mediated Reality”在这篇从现象学角度探究网络世界的文章里,作者试图将赛博空间视为一种隐喻,一种为大众所分享的概念物,在这个隐喻世界里,整个虚拟空间是由“文本和读者”的关系构建起来的。

其实,虚拟世界不仅是Michael Fegan所说的隐喻性的概念物,虚拟空间的文本也具有一种独特的属性。同样是在JCMC 发表的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WW Text: Tracing Discursive Strategies”一文就从网络文本的文本属性角度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该文的作者Ananda Mitra认为,网络文本的突出特点是,没有任何文本具有中心性,这种“去中心化”的网络文本属性又可以称之为“交互文本间性”(reciprocal intertextuality)。但是网络文本虽然在表面上充满了游戏性,去中心化,网络文本在层级上、意义相关性上仍然存在着所属关系。这也就是网络文本的文本属性的问题。网络文本的相关性和散漫性(discursive formation)构成了高度相关性的解释性社区(interpretative community)以及充满负相关的散漫性社区(discursive community)。

除此以外,Ananda Mitra还在文中对社区做了重要的定义,社区必须是为一整套标准所塑型的,这些标准必须是长期虚拟经验下的产物。也就是说,社区的核心意义之一是时间,其二是制度。( “Both ways of exami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community on the Internet have presumed that communities can be, and need to be, defined around a set of criteria that have “worked”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D JCMC 5 (1)September 1999 )但是这种说法有一点是值得商榷的,这里所说的时间概念,我认为,不应该指绝对的时间,而应该指一个社区的相当时段的文本堆积,一个时间很长的社区可能非常冷清、毫无故事和事件,即使它拥有制度,也不能称之为社区。真正的社区是拥有历史维度的,而这种历史的标识就是大量的文本堆积。

有关虚拟社区的研究,其热点之二是从旧有的传播理论的角度研究虚拟社区,着重分析这种新现象对传统媒体、传统理论的挑战,强调分析虚拟社区对实在社区的改造作用,以及这种变革之后的媒体环境,比如说关于公众新闻学的研究,虽然这个概念已经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是人们对这一理论研究的热情丝毫未减。比如David D. Kurpius 发表在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上的文章“Sources And Civic Journalism: Changing Pattern Or Reporting”,作者认为公众新闻学的核心意义在于拓宽新闻源,更多地反映不同社区的生活,更多地理解社区,在公众生活当中发展新的新闻源。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虚拟社区的许多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信息的交互功能,其中当然有不少的新闻性信息交往。

国外数字鸿沟问题研究述略

求学之路的经典句子

网络道德研究综述的论文

英美文学研究与网络文化

浅析语言经济学的定义争端论文

鸿沟作文550字

训诂学论文

英语语言学论文范文

论文题目的写作要求与拟定方法

论文参考文献报告格式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述略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述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述略(合集6篇)】相关文章:

近三十年来东汉抒情赋研究的综述论文2023-09-14

营销传播整合障碍分析的论文2023-09-08

师范生历史学习动机及其阻抗因素研究2023-02-19

秋天三百字左右的作文2023-08-09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2023-09-11

研究生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2022-10-10

音乐考古学的六个课题的研究综述论文2022-05-18

普通语言学的发展规律2022-06-10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试论原始宗教的社会功能2023-06-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