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段》语文阅读和答案

时间:2023-04-01 08:47:35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语选段》语文阅读和答案(精选8篇)由网友“夏鸣星夏黑葡萄CHU”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选段》语文阅读和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选段》语文阅读和答案

篇1:《论语选段》语文阅读和答案

《论语(选段)》语文阅读和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楚狂接舆①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子曰:“滔滔②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③易之?且而④与其从辟人之士⑤也,岂若从辟世之士⑥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⑦?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注】①楚狂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楚昭王时,因见政治昏暗,乃佯狂不仕,当时人称之为楚狂。 ②滔滔:比喻纷乱的样子。 ③以:与、和。同下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丘不与易也”诸“与”字同义。 ④而:你,指子路。 ⑤辟人之士:指孔子。因孔子周游列国,相继离开鲁、卫、楚等国。辟,通“避”。 ⑥辟世之士:避世隐居的人。 ⑦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如不与世人同群生活,那么要跟谁相处而生活呢?徒,辈。

1、对上面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接舆是楚国有名的狂人,他的佯狂实际上是一种避世之法。他与当时众多的隐者一样,以为天下无道,政治黑暗,难以有所作为,便为洁身自好而遁世隐居与山林鸟兽同群。

B、只有君王圣明,才能使圣贤君子大有作为;如果君王无道,圣贤君子不仅会自己退隐,而且相互号召远离无道之君。因此接舆以凤喻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时却不隐去是一种德行衰败的表现。

C、面对接舆的嘲讽孔子虽没能直言想法,但却可以由接舆的'“知其不可为而逃之”,感受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事态度。

D、孔子对隐士的“不合作”持严厉批判态度,他认为过于消极无为无法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所以仍不肯放弃对政治的参与。

2、结合上面语段,联系当今社会,谈谈你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的认识。(3分)

答:

【答案】

1、D (语段中并没有明显的表明孔子的“严厉批判”的态度,甚至从《微子》的很多语段中可以看出由于当时的社会无道,孔子对隐者的不合作态度还是比较欣赏的,且孔子亦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念。但出于对自身道德主张的坚守,所以仍不肯放弃对政治的参与。)

2、“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事态度在任何社会都是应该秉承的。(1分)孔子所处的年代,政治不清明,天下无道,举世皆浊,有隐者隐遁山林与鸟兽同居,但孔子却认为人与鸟兽不同,即使世事艰难,也应挺身而出扭转大局,只要是有利人民,合乎义理的,没有不尽力为之奋斗的。(1分)在当今社会,政治清明时局稳定,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我们应始终认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精神,参与变革,慨然担当起社会的责任。(1分)

篇2:论语选段阅读答案

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问题】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

答: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命题立意】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

【解析】三个选段可以综述为儒家对“过错”的见解:儒家并不怕做错事,做错事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答第一小题时要同时兼顾三个选段,信息提取与概括要全面准确,不能挂一漏万。如果思考日和月在中国古代特定的象征含义即光明正大,并结合选段③找出他们的比喻义,第二小题就可迎韧而解。

【答案】(1)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2)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篇3:论语选段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见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这一点表明《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系语境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

【答案】

1、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文章开篇是“冉有、子路见于孔子”,中间说话只有“冉有”,这最后的批评是针对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2、运用类比的手法。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就如同看守虎兕龟玉的人,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篇4:论语选段阅读答案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尔》)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1、联系上 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下列各句的意思。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所选各则语录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的许多精彩的句子现在简化成了成语,你能 写出几个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耻:以……为耻辱。②诲:教导,教诲。③善者:指优点。

2.①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②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③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3.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 默而识之。

点拨:此题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识记和归纳的能力。难度不大,但要认真思考。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篇5:《论语》选段阅读及答案

《论语》选段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见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这一点表明《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系语境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

【答案】

1、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文章开篇是“冉有、子路见于孔子”,中间说话只有“冉有”,这最后的批评是针对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2、运用类比的手法。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就如同看守虎兕龟玉的人,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篇6:《论语》和《孟子》选段阅读答案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论语·里仁》)

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问题】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答: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意思对即可。)

(2)《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意思对即可。)【出处:21教育名师

篇7:《论语》选段的阅读答案

【原文】

《论语》选段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4.25)

《易·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乾·文言》也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问题】

结合以上说法,分析“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参考答案】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意思是人类追求义理因为知趣相同而相聚,万物也因本质不同而分别群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意思是音色相同的乐器会相互响应,脾性相同的人物会相互吸引。而“德”本身有强烈的感召教化作用,有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所以说,有德行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处。

篇8:《论语》选段的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注释】①知(zhì):同“智”。②务:从事,致力于。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表明孔子还是肯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承认了鬼神的作用。

C、对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应远离它。在《论语》中,孔子也很少谈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等内容。

D、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面,这样可称得上“仁”了。

(2) 《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3分)

答:

【答案】

(1) B(孔子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

(2)不矛盾。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内心虔诚。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参考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论语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李绅传选段的阅读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晋书·文苑》选段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文言文《论语》《童趣》选段阅读习题及答案

《〈论语〉》阅读附答案

论语阳货篇心得体会

初中文言文理解练习题目及答案:曾子曰

《论语》阅读以及答案

《小议“慎独”》阅读附答案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论语选段》语文阅读和答案
《《论语选段》语文阅读和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语选段》语文阅读和答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蟋蟀测试题及答案2022-10-31

《孟子》的教案2023-10-07

七年级文言文期末复习考点-汉书2022-05-08

高考必考的文学常识积累2023-12-20

文言文复习2022-10-22

福州市高三市质检语文作文题2023-11-09

福州市高三质检作文青春2022-10-23

甘肃语文高考范文2022-06-07

论语四则阅读答案2023-09-26

初一政治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