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论文范文化学反应工程

时间:2022-11-13 07:51:08 化学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化学论文范文化学反应工程(集锦20篇)由网友“絆創膏”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化学论文范文化学反应工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论文范文化学反应工程

篇1: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现况分析论文

摘要:针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主导”课程教学,对我校《化学反应工程》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该教学改革是将课程教学重心放在“学生能力产出”上,实现了教学范式由“内容为本”向“学生为本”的根本转变。教学改革内容包括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的建立、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以及学生能力获得的课程评价。《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果导向;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

《化学反应工程》作为化工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分析化工过程单元操作、反应过程以及解决化工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我校《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为例,针对现有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以期提高我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篇2: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现况分析论文

《化学反应工程》是以化学反应为基础,以反应器的设计与优化为目标,同时以工程问题为对象专业课。该课理论枯燥、内容抽象,既涉及化学本征反应特性,又涉及相际的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特征,甚至还有各种繁琐数学模型的表达,因此具有难教、难学、难掌握、难应用的特点[5-7]。我校对《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仍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教师如何讲,而忽略学生如何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达,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过程中,虽以点名的方式将学生束缚在教室内,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积极性不高,致教学效果不佳。为了使学生能有效的掌握化学反应工程知识,我校也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改革与尝试,如基于工程案例的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改革实质为教学方法的改进,即针对某一实际的工程案例,让学生从中获得某些专业知识;该方法相比于讲授式更形象直观;又如互动式的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改革实质亦为教学方法的改进,即课堂上增强学生和教师间的交流,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些教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过程的不足,逐渐从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走向“师生的互动”,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不过这些教学改革本质上还是依据“教学内容”正向设计教学,属于“教学内容导向”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到学生的“能力产出”上来[4]。

篇3: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现况分析论文

基于成果导向的《化学反应工程》的教学改革思路为:由毕业要求分解的某些指标点落实到《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中,制定《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修订教学大纲,实施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结束后通过课程目标评价定量分析课程目标达成度。(1)建立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将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上,以学生所获“成果”为目标实施教学,最终促使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基于此,修改《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大纲,明确给出课程目标与专业认证毕业要求指标点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这样明确了学生通过《化学反应工程》课程学习,能达到怎样的成果,任课教师围绕学生最终“成果”,即毕业要求指标点,反向设计教学过程。(2)注重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任课教师首先基于《化学反应工程》的课程教学大纲,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编制课程实施大纲,课程实施大纲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实施教学的详细教学过程。课程实施大纲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体现出不同任课教师的个性以及任课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教学过程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授课形式避免“讲座式”、“一言堂”等讲述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非讲述法。如讲授均相单一化学反应,采用提问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回忆“物理化学”均相化学反应动力学内容;又如讲授非均相催化反应过程,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分析整个过程的步骤,认识控制步骤对反应速率所起的关键作用,进而引出过程的总速率等于整个过程中最慢的那个步骤的速率;再如对于课程中涉及到非常重要且难于理解的知识点,诸如“返混”、“非均相反应本征速率的测定”等,则将这些知识点作为微课片段,授课前呈现给学生,然后采用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式教学形式,将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以及自己查阅的资料学习这些知识点,课堂上教师仅通过协作学生学习的方法,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3)教学评价聚焦学生能力指标。改革传统的“重学生知识点掌握”为主的教学评价,通过课程考核结果,围绕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获得进行评价。目前主要依据《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评价该课程目标达成度。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首先将考核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一一对应,即列出每一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的小题,再这些小题总分加和起来作为每一指标点对应的目标分值,随机抽样30人左右的试卷,分别计算每一指标点对应的小题的平均分,将此平均分除以每一指标点对应的目标分值,获得每一指标点对应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将课程目标达成度与课程目标达成度期望值对比,分析学生通过《化学反应工程》的课程学习,是否达到所应具有的能力要求,并给出课程持续改进的措施。以我校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班为例,通过学生《化学反应工程》期末课程考试成绩,给出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如表2所示。可见,对于指标点1、2,课程目标达成度分别为0.79和0.73,课程目标达成度期望值皆为0.7,说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理解了化学反应工程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且基本能结合化学反应特点实现反应器的分析、优化。目前《化学反应工程》的课程考核方式以及学生能力获得评价相对单一。考核方式以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作业、提问等为辅;学生能力获得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化学反应工程》期末考试成绩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度。鉴于此,后续还希望引入多层次的考核内容、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及完善的学生能力获得评价方式。多层次的考核内容主要体现在期末考核引入案例分析、主观讨论题等以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主要体现在考核形式除了期末考试、平时作业外,引入课堂讨论、学科竞赛、小论文、课堂练习等考核方式;完善的学生能力获得评价方式主要体现在以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为依据,评价学生能力的达成度。

3结语

基于成果导向的《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相对于传统的“以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来说,不仅将教学理念定位在“学生能力的产出”上,而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课程结束后,通过课程考核结果,围绕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获得进行评价,给出持续改进措施。该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过目前《化学反应工程》的课程考核方式以及学生能力获得评价相对单一,因此对多层次的考核内容、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及完善的学生能力获得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严宗诚,陈砺,吴妙娴,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化工专业工程教育培养机制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5):7-10,21.

[2]孙桓五,张琤.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11):39-42,53.

[3]孙晶,张伟,任宗金,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成果导向评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4):117-124.

[4]王金旭,朱正伟,李茂国.成果导向:从认证理念到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7(6):77-82.

[5]吴元欣,刘生鹏,丁一刚,等.反应工程课程体系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5):25-28.

[6]周涛,谭军,叶红齐,等.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3):26-28.

[7]李颢,郑延成,尹先清,等.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42(3):140-141.

篇4:化学学习_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喜欢化学和实验的,想要更多的了解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进来看看呦。

1.四种基本类型

(1)化合反应: A+B+…=C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分解反应:A+B+C+…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3)置换反应:A+BC=AC+B

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溶液里的置换反应必须符合金属活动性规律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 (按顺序背诵)

Ba,K,Ca,Na,Mg,AL

钡,钾,钙,钠,镁,铝;

Zn,Fe,Sn,pb,(H)

锌,铁,锡,铅,氢;

Cu,Hg,Ag,pt,Au

铜,汞,银,铂,金,

(4)复分解反应:AB+CD=AD+CB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

还原剂: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H2、CO、SO)

3.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篇5: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内容

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的概念:

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如图为Cu-Zn原电池,其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构成闭合回路后的现象是: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该原电池反应原理为:Zn失电子,负极反应为:Zn→Zn2++2e-;Cu得电子,正极反应为:2H++2e-→H2。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总反应为:Zn+CuSO4=ZnSO4+Cu。

(3)原电池的电能

若两种金属做电极,活泼金属为负极,不活泼金属为正极;若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做电极,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2H2+O2=2H2O

篇6:化学;《化学反应的方向》教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熵及熵变的意义

2. 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知识梳理

1. 焓变______(是,不是)决定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唯一因素。

2. 熵,符号为____,单位______,是描述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熵值越大,___________。

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物质熵值______,同一物质S(g)___S(l) ____ S(s) (<,>,=)。

3. 熵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符号_______表示。

产生气体的反应,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为熵值______(增大,减小,不变)的反应,熵变为______(正,负)值。

4.在___________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方向是____________共同影响的结果,反应方向的判据为_______________。

当其值:大于零时,反应________________

小于零时,反应_______________

等于零时,反应________________

即在__________一定的条件下,反应_____(放热,吸热)和熵______(增大,减小,不变)都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5.恒压下温度对反应自发性的影响

种类 ΔH ΔS ΔH―TΔS 反应的自发性 例

1 ― + 2H2O2(g)→2H2O(g)+O2(g)

2 + ― 2CO(g)→2C(s)+O2(g)

3 + + 在低温

在高温 CaCO3(s)→CaO(s)+CO2(g)

4 ― ― 在低温

在高温 HCl(g)+NH3(g)→NH4Cl(s)

当ΔH,ΔS符号相同时,反应方向与温度T______(有关,无关)

当ΔH,ΔS符号相反时,反应方向与温度T______(有关,无关)

学习导航

1.方法导引

(1)通过计算或分析能确定ΔH CTΔS的符号,进而确定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是本节的重点。

(2)熵是体系微观粒子混乱程度的量度。体系混乱度越大,其熵值越大。一般情况下气态物质的熵大于液态物质的熵,液态物质的熵大于固态物质的熵;相同物态的不同物质,摩尔质量越大,或结构越复杂,熵值越大。

(3)对某化学反应,其熵变ΔS为反应产物总熵与反应物总熵之差。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如果从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生成气态物质,体系的混乱度增大;如果从少数的气态物质生成多数的气态物质,体系的混乱度也变大。这时体系的熵值将增加。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判断出过程的ΔS>0。

(4)利用ΔH -TΔS 的符号可判断恒温恒压条件下反应的方向:ΔH -TΔS<0时,反应自发进行;ΔH CTΔS = 0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ΔHC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当焓变和熵变的.作用相反且相差不大时,温度可能对反应的方向起决定性作用,可以估算反应发生逆转的温度(正为转向温度):T= 。化学反应体系的焓变减少(ΔH<0)和熵变增加(ΔS>0)都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

※(5)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反应或过程的ΔH(T)≈ΔH(298K), ΔS(T)≈ΔS(298K),式中温度T既可以是298K,也可以不是298K,这是由于当温度在一定范围改变时,反应的ΔH =ΔfH(反应产物)CΔfH(反应物)。尽管反应物与生成物的ΔfH,S均相应改变,但它们相加减的最终结果仍基本保持不变。

2.例题解析

例1.分析下列反应自发进行的温度条件。

(1)2N2(g) + O2(g) → 2 N2O(g);ΔH = 163 kJ. mol―1

(2)Ag (s) + Cl2( g ) → AgCl ( s);ΔH = - 127 kJ. mol―1

(3)HgO(s)→ Hg ( l ) + O2( g );ΔH = 91 kJ. mol―1

(4)H2O2( l ) → O2( g ) + H2O( l ) ;ΔH = - 98 kJ. mol―1

解析:反应自发进行的前提是反应的ΔH-TΔS<0,与温度有关,反应温度的变化可能使ΔH-TΔS符号发生变化。

(1)ΔH >0,ΔS<0,在任何温度下,ΔH-TΔS>0,反应都不能自发进行。

(2)ΔH <0,ΔS<0,在较低温度时,ΔH-TΔS<0,即反应温度不能过高。

(3)ΔH >0,ΔS>0,若使反应自发进行,即ΔH-TΔS<0,必须提高温度,即反应只有较高温度时自发进行。

(4)ΔH <0,ΔS>0,在任何温度时,ΔH-TΔS<0,即在任何温度下反应均能自发进行。

例2.通常采用的制高纯镍的方法是将粗镍在323K与CO反应,生成的Ni(CO)4经提纯后在约473K分

解得到高纯镍。Ni( s ) + 4CO(g) Ni(CO)4 ( l ) 已知反应的ΔH = -161 kJ. mol―1

ΔS = -420 J. mol―1. K―1。试分析该方法提纯镍的合理性。

分析:根据ΔH-TΔS = 0时,反应达到平衡,则反应的转折温度为:

T =

当T<383K时,ΔH-TΔS<0,反应正向自发进行;

当T>383K时,ΔH-TΔS>0,反应逆向自发进行。

粗镍在323K与CO反应能生成Ni(CO)4,Ni(CO)4为液态,很容易与反应物分离。Ni(CO)4在473K分解可得到高纯镍。因此,上述制高纯镍的方法是合理的。

篇7:化学《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化学《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

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育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在初中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高一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高中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复习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教法建议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有一种反应物过量的计算

建议将[例题1]采用如下授课方式:

(1)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用 求生成水的质量,另一组用 求生成水的质量。各组分别汇报结果(学生对两组的不同结果产生争议)

(2)教师让各组分别根据水的质量计算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并组织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讨论两种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由此得出 过量,不应以过量的 的量进行计算。

通过学生的实践,感受到利用此方法先试验再验算很麻烦。从而引出如何选择反应物的简化计算过程。并让学生注意解题步骤。

对于[例题2]建议师生共同完成,巩固所学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在此之后教师可补充针对性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强化解题技能。

二、多步反应的计算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建议让学生阅读[例题3],得出此种题型的一般解题步骤。然后,根据此步骤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例3]。

[例题4]建议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小组讨论分析并完成解题过程。然后根据学生状况可适当补充针对性习题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解题思路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节内容涉及的题型较多,变化较大,有一定难度。因此,可安排一节习题,复习,巩固提高前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在反应物过量的计算中,可增加过量物质还能继续与生成物反应的题型。但应注意不能随意加大难度,增加学生负担,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典型例题

例1 常温常压下,将盛有 和 的混合气体的大试管倒立在水槽中,水面上升至一定位置后不再变化,此时还有3mL气体,则原混合气体中的 的体积是( )

(A)17.8mL (B)14.8mL (C)13.6mL (D)12.4mL

分析:剩余气体有可能是 ,也可能是NO,应分别假设再解。关键要抓住,已溶解气体中全消失的是 与 ,其体积比为4:1。若 有余则过量部分与水生成 与NO,这部分 与NO的关系是3:1。

(1)设余 3mL,则有 气体按下式反应而消失:

原 为

(2)设余NO 3mL,则发生此NO的 设为

有 气体与水恰生成

原 为

解答:A、C

点拨:本题为常见的传统基础题型,应讨论余 或余NO时的两种情况。本题无需求 ,为适合其它类似计算而求 。

例2 将 的混合气13.44L(标准状况,下同),使全部通过足量稀硫酸,充分吸收后使稀硫酸增重22.86g,并有1.12L的无色气体残留,该气体不能使余烬木条复燃。求原混合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混合气体通入稀硫酸,发生氨被吸收、和 以4:1与水生成 和过量的 与稀酸中的水生成硝酸和NO的反应。即:

经分析可知原混合气体的质量是被稀硫酸吸收的气体质量与剩余NO的质量之和,据此可解。

解答:混合气的物质的量为

未吸收气体只能是NO,其物质的量为

该NO的质量是

∴原混合气的总质量为

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0.6。

点拨:本题可有变式,如去求原混合气中 的物质的量分别各多少摩,这则要抓住因余下气体NO,示出有 过量,此 有一部分按物质的量比4:1与 溶入水成硝酸,即 的体积是 的4倍。另一部分 与稀酸中水按 生成 和NO反应,由余0.05mol NO可知这部分 应为0.05×3mol。即:

设 为 , 为 , 为

据题意可得:

解之可知,从略。

例3 在密闭容器中放入 和固体 共 。将其加热至150℃经充分反应后,放出其中气体并冷却至原温度,得到剩余固体质量为 。求原混合物中 、各自的质量。

分析:在加热时发生的反应如下,在150℃水为气态。

总反应可视为:

其后可分析在 过量时生成的固体为 ;在 过量时,生成的固体是 和 的混合物。在计算时分别讨论求解。

解答:(1)设 过量或恰适量则余下固体为 ,设为 ,

因 为 , 。

(2)设 过量,剩余固体为 和 混合物,设原 为

96                   70

解之,

质量为 (答略)

篇8:高二化学知识点: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知识讲解】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 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ΔH=[cΔfHmθ(C)+dΔfHmθ(D)]-[aΔfHmθ(A)+bΔfHmθ(B)]

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1、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总方程式:2NaCl(熔)2Na+Cl2↑

2、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食盐水制备烧碱、氯气和氢气。

阳极:2Cl-→Cl2+2e-

阴极:2H++e-→H2↑

总反应:2NaCl+2H2O2NaOH+H2↑+Cl2↑

(2)铜的电解精炼。

粗铜(含Zn、Ni、Fe、Ag、Au、Pt)为阳极,精铜为阴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还发生几个副反应

Zn→Zn2++2e-;Ni→Ni2++2e-

Fe→Fe2++2e-

Au、Ag、Pt等不反应,沉积在电解池底部形成阳极泥。

阴极反应:Cu2++2e-→Cu

(3)电镀:以铁表面镀铜为例

待镀金属Fe为阴极,镀层金属Cu为阳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阳极反应:Cu→Cu2++2e-

阴极反应: Cu2++2e-→Cu

三、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池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的概念:

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如图为Cu-Zn原电池,其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构成闭合回路后的现象是: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该原电池反应原理为:Zn失电子,负极反应为:Zn→Zn2++2e-;Cu得电子,正极反应为:2H++2e-→H2。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总反应为:Zn+CuSO4=ZnSO4+Cu。

(3)原电池的电能

若两种金属做电极,活泼金属为负极,不活泼金属为正极;若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做电极,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电池总反应:2H2+O2=2H2O

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金属腐蚀

金属表面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因电化学作用而遭到破坏的过程称为金属腐蚀。

(2)金属腐蚀的电化学原理。

生铁中含有碳,遇有雨水可形成原电池,铁为负极,电极反应为:Fe→Fe2++2e-。水膜中溶解的氧气被还原,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该腐蚀为“吸氧腐蚀”,总反应为:2Fe+O2+2H2O=2Fe(OH)2,Fe(OH)2又立即被氧化:4Fe(OH)2+2H2O+O2=4Fe(OH)3,Fe(OH)3分解转化为铁锈。若水膜在酸度较高的环境下,正极反应为:2H++2e-→H2↑,该腐蚀称为“析氢腐蚀”。

(3)金属的防护

金属处于干燥的环境下,或在金属表面刷油漆、陶瓷、沥青、塑料及电镀一层耐腐蚀性强的金属防护层,破坏原电池形成的条件。从而达到对金属的防护;也可以利用原电池原理,采用牺牲阳极保护法。也可以利用电解原理,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第2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1、2节)

原电池的反应都是自发进行的反应,电解池的反应很多不是自发进行的,如何判定反应是否自发进行呢?

一、化学反应的方向

1、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

放热反应多数能自发进行,即ΔH<0的反应大多能自发进行。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如NH4HCO3与CH3COOH的反应。有些吸热反应室温下不能进行,但在较高温度下能自发进行,如CaCO3高温下分解生成CaO、CO2。

2、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

熵是描述体系混乱度的概念,熵值越大,体系混乱度越大。反应的熵变ΔS为反应产物总熵与反应物总熵之差。产生气体的反应为熵增加反应,熵增加有利于反应的自发进行。

3、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ΔS=0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ΔH-TΔS>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ΔH-TΔS<0的方向进行,直至平衡状态。

二、化学反应的限度

1、化学平衡常数

(1)对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的系数次方的乘积之比为一常数,该常数称为化学平衡常数,用符号K表示 。

(2)平衡常数K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可能进行的程度(即反应限度),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可以进行得越完全。

(3)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对于给定的可逆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4)借助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反应是否到平衡状态:当反应的浓度商Qc与平衡常数Kc相等时,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1)平衡转化率是用转化的反应物的浓度与该反应物初始浓度的比值来表示。如反应物A的平衡转化率的表达式为:

α(A)=

(2)平衡正向移动不一定使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提高一种反应物的浓度,可使另一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提高。

(3)平衡常数与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之间可以相互计算。

3、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升高温度使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使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实现的。

(2)浓度的影响

增大生成物浓度或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一定时,改变浓度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平衡常数不变。化工生产中,常通过增加某一价廉易得的反应物浓度,来提高另一昂贵的反应物的转化率。

(3)压强的影响

ΔVg=0的反应,改变压强,化学平衡状态不变。

ΔVg≠0的反应,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态物质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4)勒夏特列原理

由温度、浓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可得出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平衡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例题分析】

例1、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1)Fe2O3(s)+3CO(g)=2Fe(s)+3CO2(g) ΔH=-25kJ/mol

(2)3Fe2O3(s)+CO(g)=2Fe3O4(s)+CO2(g) ΔH=-47kJ/mol

(3)Fe3O4(s)+CO(g)=3FeO(s)+CO2(g) ΔH=+19kJ/mol

写出FeO(s)被CO还原成Fe和CO2的热化学方程式 。

解析:依据盖斯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我们可从题目中所给的有关方程式进行分析:从方程式(3)与方程式(1)可以看出有我们需要的有关物质,但方程式(3)必须通过方程式(2)有关物质才能和方程式(1)结合在一起。

将方程式(3)×2+方程式(2);可表示为(3)×2+(2)

得:2Fe3O4(s)+2CO(g)+3Fe2O3(s)+CO(g)=6FeO(s)+2CO2(g)+2Fe3O4(s)+CO2(g);ΔH=+19kJ/mol×2+(-47kJ/mol)

整理得方程式(4):Fe2O3(s)+CO(g)=2FeO(s)+CO2(g);ΔH=-3kJ/mol

将(1)-(4)得2CO(g)=2Fe(s)+3CO2(g)-2FeO(s)-CO2(g);ΔH=-25kJ/mol-(-3kJ/mol)

整理得:FeO(s)+CO(s)=Fe(s)+CO2(g);ΔH=-11kJ/mol

答案:FeO(s)+CO(s)=Fe(s)+CO2(g);ΔH=-11kJ/mol

例2、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用电解质,CO为阳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阴极助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

阳极反应式:2CO+2CO32-→4CO2+4e-

阴极反应式: ;

总电池反应式: 。

解析: 作为燃料电池,总的效果就是把燃料进行燃烧。本题中CO为还原剂,空气中O2为氧化剂,电池总反应式为:2CO+O2=2CO2。用总反应式减去电池负极(即题目指的阳极)反应式,就可得到电池正极(即题目指的阴极)反应式:O2+2CO2+4e-=2CO32- 。

答案:O2+2CO2+4e-=2CO32-;2CO+O2=2CO2

例3、下列有关反应的方向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热的自发过程都是熵值减小的过程。

B、吸热的自发过程常常是熵值增加的过程。

C、水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是趋向能量最低状态的倾向。

D、只根据焓变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是可以的。

解析:放热的自发过程可能使熵值减小、增加或无明显变化,故A错误。只根据焓变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是片面的,要用能量判据、熵判据组成的复合判据来判断,D错误。水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是趋向能量最低状态的倾向是正确的。有些吸热反应也可以自发进行。如在25℃和1.01×105Pa时,2N2O5(g)=4NO2(g)+O2(g);ΔH=56.7kJ/mol,(NH4)2CO3(s)=NH4HCO3(s)+NH3(g);ΔH=74.9kJ/mol,上述两个反应都是吸热反应,又都是熵增的反应,所以B也正确。

答案:BC。

篇9:高二化学知识点: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知识讲解】

第2章、第3、4节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

(1)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分几步完成的。

(2)反应历程:平时写的化学方程式是由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总反应。总反应中用基元反应构成的反应序列称为反应历程,又称反应机理。

(3)不同反应的反应历程不同。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也可能不同,反应历程的差别又造成了反应速率的不同。

2、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小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反应的快慢,即反应的速率,用符号v表示。

(2)表达式:

(3)特点

对某一具体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所得的数值可能不同,但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反应速率常数(K)

反应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反应速率常数与浓度无关,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增大,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压强只影响气体,对只涉及固体、液体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

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上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为压强的改变是通过改变容器容积引起的。压缩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增大,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增大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减小;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4、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经验公式

阿伦尼乌斯总结出了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

式中A为比例系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R为摩尔气体常数量,Ea为活化能。

由公式知,当Ea>0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大。可知,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活化能有关。

(2)活化能Ea。

活化能Ea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有的相差很大。活化能 Ea值越大,改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越大。

5、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催化剂大多能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催化剂能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二、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1、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也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熵减反应,故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将有利于化学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2、合成氨反应的速率

(1)高压既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又使反应速率加快,但高压对设备的要求也高,故压强不能特别大。

(2)反应过程中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能保持较高的反应速率。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进行得越快,但温度过高,平衡向氨分解的方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

(4)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反应速率。

3、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在合成氨生产中,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条件有时是矛盾的,故应该寻找以较高反应速率并获得适当平衡转化率的反应条件:一般用铁做催化剂 ,控制反应温度在700K左右,压强范围大致在1×107Pa~1×108Pa 之间,并采用N2与H2分压为1∶2.8的投料比。

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一、水溶液

1、水的电离

H2OH++OH-

水的离子积常数KW=[H+][OH-],25℃时,KW=1.0×10-14mol2·L-2。温度升高,有利于水的电离, KW增大。

2、溶液的酸碱度

室温下,中性溶液:[H+]=[OH-]=1.0×10-7mol·L-1,pH=7

酸性溶液:[H+]>[OH-],[ H+]>1.0×10-7mol·L-1,pH<7

碱性溶液:[H+]<[OH-],[OH-]>1.0×10-7mol·L-1,pH>7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1)强电解质

强电解质是在稀的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主要包括强酸、强碱和绝大多数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用“=”表示。

(2)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主要以分子形态存在,少部分以离子形态存在,存在电离平衡,主要包括弱酸、弱碱、水及极少数盐,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用“ ”表示。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及盐类水解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电离平衡时,弱电解质电离形成的各种离子浓度的乘积与溶液中未电离的分子浓度之比为一常数,叫电离平衡常数。

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越大,达到电离平衡时,电离出的H+越多。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且每步电离都有各自的电离平衡常数,以第一步电离为主。

(2)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以CH3COOHCH3COO-+H+为例。

加水、加冰醋酸,加碱、升温,使CH3COOH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加入CH3COONa固体,加入浓盐酸,降温使CH3COOH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2、盐类水解

(1)水解实质

盐溶于水后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的H+或OH-结合生成弱酸或弱碱,从而打破水的电离平衡,使水继续电离,称为盐类水解。

(2)水解类型及规律

①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

NH4Cl+H2ONH3·H2O+HCl

②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CH3COONa+H2OCH3COOH+NaOH

③强酸强碱盐不水解。

④弱酸弱碱盐双水解。

Al2S3+6H2O=2Al(OH)3↓+3H2S↑

(3)水解平衡的移动

加热、加水可以促进盐的水解,加入酸或碱能抑止盐的水解,另外,弱酸根阴离子与弱碱阳离子相混合时相互促进水解。

三、沉淀溶解平衡

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1)概念

当固体溶于水时,固体溶于水的速率和离子结合为固体的速率相等时,固体的溶解与沉淀的生成达到平衡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PbI2(s)Pb2+(aq)+2I-(aq)

Ksp=[Pb2+][I-]2=7.1×10-9mol3·L-3

(2)溶度积Ksp的特点

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无关,且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并不改变溶度积。

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根据浓度商Qc与溶度积Ksp的大小比较,规则如下:

Qc=Ksp时,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Qc>Ksp时,溶液中的离子结合为沉淀至平衡。

Qc

(2)沉淀的转化

根据溶度积的大小,可以将溶度积大的沉淀可转化为溶度积更小的沉淀,这叫做沉淀的转化。沉淀转化实质为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四、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生成沉淀

既有溶液中的离子直接结合为沉淀,又有沉淀的转化。

(2)生成弱电解质

主要是H+与弱酸根生成弱酸,或OH-与弱碱阳离子生成弱碱,或H+与OH-生成H2O。

(3)生成气体

生成弱酸时,很多弱酸能分解生成气体。

(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离子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且大多在酸性条件下发生。

2、离子反应能否进行的理论判据

(1)根据焓变与熵变判据

对ΔH-TΔS<0的离子反应,室温下都能自发进行。

(2)根据平衡常数判据

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很大时,表明反应的趋势很大。

3、离子反应的应用

(1)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相互间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2)用于物质的定性检验

根据离子的特性反应,主要是沉淀的颜色或气体的生成,定性检验特征性离子。

(3)用于离子的定量计算

常见的有酸碱中和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

(4)生活中常见的离子反应。

硬水的形成及软化涉及到的离子反应较多,主要有:

Ca2+、Mg2+的形成。

CaCO3+CO2+H2O=Ca2++2HCO3-

MgCO3+CO2+H2O=Mg2++2HCO3-

加热煮沸法降低水的硬度:

Ca2++2HCO3-CaCO3↓+CO2↑+H2O

Mg2++2HCO3-MgCO3↓+CO2↑+H2O

或加入Na2CO3软化硬水:

Ca2++CO32-=CaCO3↓,Mg2++CO32-=MgCO3↓

【例题分析】

例1、在一定条件下,将2mol/LSO2和1mol/LO2放入密闭容器中反应:2SO2+O22SO3,在2s时测得物质的量浓度c(SO2)=0.8mol/L。求用SO2、O2、SO3表示该反应的速率分别是多少?

解析: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若用反应物表示:

则v(反应物)=

若用生成物表示:

则v(生成物)=

解: 2SO2(g) + O2(g) 2SO3(g)

起始浓度: 2mol/L 1mol/L 0

变化浓度: 1.2mol/L 0.6mol/L 1.2mol/L

2s 末时浓度:0.8mol/L 0.4mol/L 1.2mol/L

例2、25℃下,在1.00L、0.30mol/LAgNO3溶液中加入0.50L、0.060mol/L的CaCl2溶液,能否生成AgCl沉淀,生成AgCl的质量是多少?最后溶液中c(Ag+)为多少?

解析:(1)两溶液混合后离子被稀释

离子积Qsp=c(Ag+)·c(Cl-)=0.020mol/L×0.040mol/L=8.0×10-4(mol/L)2

查表可知Ksp(AgCl)=1.80×10-10

Qsp>Ksp(AgCl)

所以有AgCl生成。

则 AgCl(s)Ag(aq) +Cl-(aq)

开始浓度(mol/L) 0.020 0.040

变化浓度(mol/L) 0.020-x 0.020-x

平衡浓度(mol/L) x 0.040-(0.02-x)

(2)因为c(Cl-)>c(Ag+),所以Cl-是过量的,没有达到沉淀平衡时溶液中c(Ag+)=0.020mol/L

Ksp(AgCl)=x·[0.040-(0.02-x)]=1.80×10-10

x=9.0×10-9 c(Ag+)=xmol/L=9.0×10-9mol/L

析出AgCl质量为:

m(AgCl)=(0.020-9.0×10-9)mol/L×1.50L×143.5g/mol=4.3g

答:能生成AgCl沉淀,生成的AgCl的质量是4.3g,最后溶液中c(Ag+)是9.0×10-9mol/L。

例3、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的离子有K+、SO42-、Fe3+、Na+、Cl-、NO3-、S2-、HCO3-。取试样加蒸馏水全部溶解,溶液呈无色透明,用硝酸酸化,无明显现象。取上述酸化后的溶液分别做以下两个实验:①先加入Ba(NO3)2溶液,无明显象,然后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②浓缩后加入铜片、浓硫酸共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试样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浅紫色。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这包粉末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肯定存在的离子是 。

(2)写出试验①中有关的离子方程式,实验②中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因溶液无色透明,肯定无Fe3+,用硝酸酸化无明显现象,肯定无S2-和HCO3-。加Ba(NO3)2无现象说明没有SO42-;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存在Cl-;加铜片浓硫酸共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也不能说明原溶液有NO3-,因为加硝酸酸化时引入了NO3-;焰色反应呈浅紫色说明有K+。

答案:(1)Fe3+、S2-、HCO3-、SO42-;Cl-、K+;(2)Ag++Cl-=AgCl↓

KNO3+H2SO4(浓)HNO3+KHSO4;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篇10:《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教学反思

本周特聘名师xx老师和师大的巡回指导老师xx老师来到井陉一中进行听课。但是高一化学的教学计划安排本周为复习周,主要对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梳理。虽然将新授课作为公开课的效果更好,但是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我决定将顶岗以来的第一节复习课作为一次公开课。虽然这节复习课在教研组长的指导和学生们的配合下顺利完成了,但是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和特聘名师的点评,我发现了自己在复习课中的很多不足之处。所以,我将对复习课的授课心得和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在上一节复习课之前我们应该明白复习课的意义在于——压缩知识,提取精华,最终让学生达到能力提升。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及本章内容的`重难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想通过一节课的时间将知识复习的面面俱到本身就是不可能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压缩知识,将本章内容的精华部分提取出来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提取精华、获取重点,最终达到能力的提升。

第二,授课过程要简练。这里的简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师语言要简练,切忌多次重复;二是例题不在多而在精,切忌使用题海战术。我在带领学生复习可逆反应时,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将可逆反应的两个特点重复了四五遍。虽然重复了很多次,却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通过跟学生的沟通我了解到,很多学生掌握了这个知识点时老师还不断重复,学生容易走思出神从而影响到后续的听课。所以,在复习课中教师最好采用放慢语速、加重语气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切忌不断重复。其次,例题挑选要有针对性。虽然大量的习题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但是盲目的大量练习则是弊大于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会在“题海战术”中消磨。适当的习题是必要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例题时要有代表性,力求精简。

第三,在整个的复习过程中要牢牢以学生为主体。一是在课堂中让学生回忆知识点、让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在其中起指导作用,切不可越俎代庖替学生回答问题;二是充分了解学情,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进行有针对的复习。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时,我请一名学生来给出答案。学生本来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做题思路,但是这时候我为了节约时间直接告诉其他学生这个题使用排除法。虽然节约了时间,但是我的做法一是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感到失落,二是没有给同学们留下思考的时间。很多学生因为我给出了答案自己也就不在深入思考了,从而阻碍了学生思维深度的发展。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进行授课。

最后,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整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回顾整节课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学生在听老师的讲解时往往十分明白,但是一到自己总结、做题时就开始犯迷糊。这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还是不透彻的,所以教师在课上给学生留下五分钟左右的回顾时间一是让学生弄清疑惑,二是有助于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有效地构建知识框架。

这是我的第一堂复习课,有优点,但是同时存在的是很多的不足之处。在学校,除了学生要不断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们更要不断的学习。我会虚心接受来自老教师们的意见,不断提高、改进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授课理念,在顶岗实习的半年中不断挑战自己、挑战更多的授课类型,争取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篇11:分子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化学论文

关于分子工程和化学工程的化学论文

我们都知道一些科学发现或者创造并不是科学家通过公式计算出来的,不过,一个学科的出现还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怎么探索分子工程学呢?难道将前人已经研究好的结果综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分子工程学?分子工程学肯定不会是这样得到的,就像化学工程学不是每个具体化学工程成果的总和一样。二十世纪十年代中单元操作概念的出现才得到化学工程学这一重要学科。这个学科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化学学科而且提高了化学的研究水平以及科学地位。

前言: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发达,分子这一概念被带到了大众的面前,人们对分子的研究越来越详细,运用当今的科学技术研究分子,把分子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化学对其结构了解的愈加深入,这样分子设计的诞生也推动了分子工程的诞生,这是时代和科学技术下的产物,他们的诞生使得化学研究进入到更深阶段——分子工程学。所以分子工程和化学工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浅谈分子工程

在一个固定环境下对分子结构进行构造,不仅如此,还得理清分子之间的关系,这种原理就是分子工程学。分子工程不是单一的分子学科,而是由不同种类、学科构成的,但是,只要有关分子工程就会有三个基本的问题:第一,怎样按照要求对分子结构进行设计;第二,建筑分子结构时要用什么基元;第三,怎么实现分子设计预设的功能,就需要考虑怎么组装基元。这三个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三个实施分子工程的重要环节,这三个问题分别是分子工程的作用、结构、结合的理论基础。

与之前的化学研究方法有所不一样的是分子工程在研究时,会在研究手段、对象、内容等角度采取新的方法。传统的化学研究大多是利用自然物以及公式得到新的化合物,从这些化合物中找到比较好的化合物,1930年,磺胺药物被人发现,造就了那个年代合成药物的鼎盛时期。可是分子工程学的研究则恰恰和传统化学研究相反,它主要以功能研究为方向,通过对分子结构进行探究。这个时候它不单单对某一个化合物进行研究,而是研究化合物的功能体系。这样得到的信息要比传统化学研究得到的信息全面,不光可以得到分子结构还可以知道分子某些特定的结构层次。传统化学研究过分注意分子结构以及合成的联系。可是,分子工程学却看中功能和 物理原理。如今,化学不能独自发展了,化学的发展必须要建立在生命、材料科学这两门学科上。当然也需要注意另外一些科学技术。

从化学工程学得到的经验,分子工程学也从不同的分子工程研究中得出来。现在的分子工程学还在孕育,也就是在不同的领域、不同功能、对分子进行设计、构造。分子工程由不同种类的分子工程研究中得到,所以功能不同、种类不同,这就使得分子工程学需要按照功能、种类对其进行分类。分子工程学主要研究化合物的功能体系,针对体系的研究就必须在分子水平上探究之前提过的三个问题,得到规律,功能体系以及工程学原理,这几个不同方面相辅相成、互惠互利。

二、浅谈化学工程

当面对一些挑战时工程学科发挥的作用才能体现其重要性。如今,环境问题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与人们生产、生活、生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时候化学工程就有了研究的目标,它需要解决资源可循环利用、化石资源的合理化利用等。化学工程需要解决经济的循环利用,不光肩负着科学方面的重担,还需要传递物质、能源、信息等。

化学工程之前从没遇到过的一些问题,却随着生物技术等一些高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这有一个好处便是让化学工程的研究深入到更具体的领域中。一些过于具体的问题,比如纳米尺度问题,这是在传统的化学研究中都没有遇到过的微小领域,要是想加强微量产品的生产就必须扩宽化学研究领域。在当代这是化学工程打入到新领域必须要做的。发明催化剂以及工艺的源泉是新催化材料创造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要是将生产变得更加清洁,把不同的工艺以及流程进行合并,然后找出最好的,这也是化学工程将要研究的重要领域。现在有关生命方面的科学发展愈发成熟,生物催化在这一领域已经体现了自己价值。

如今人们愈加注意和自身相关的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健康、食品、医药等领域都对科学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而且属于化学的问题占大多数。举一个例子,当我们的生命机能受到损害就得使用药物来控制,所要服用的药就会对人们的身体机能进行调节。将这些有关生命过程的`问题解决就是化学过程在不属于自己领域里的重大挑战,所以肯定会得到化学工程学的注意。

随着不同体系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化学工程带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化学工程学的发展。所有的科学技术都与化学工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化学工程在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科学领域的进步。所以,化学工程学逐渐被人们注意,也更大化的注意科学在化学工程中的运用,化学工程学为整个科学领域所带来的价值就是该工程学以后要注意的方向。

为了让化学工程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化工人员的专业知识,加强对化工人员的教育。化工工程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现代工程教育改革得到重要的成果来制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不可以单调,需要将专业课与基础课相结合,还得根据时代的更替而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加强化学工程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也得加强学生对资源环境以及另外科学领域的兴趣。

结束语:

化学工程是一门综合类较广的学科,在未来的世纪会体现出更大的价值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机会,在化学工程的发展过程中找到特属于我国化学工程的优势及特点,利用化学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重视化学工程的同时需要注意分子工程。分子工程的发展可以推动化学工程的发展,另外分子工程与化学工程两者为科学技术提供了很多可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的解决就是科学技术的飞跃。

篇12:化学论文

一、充分准备教材知识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

众所周知,教学工作涵盖了“备、讲、批、辅、考”等一系列过程,其中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就是说,备课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由于初中化学知识相对简单,教师要想达到高效的教学,就应该立足于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地分析,并制订出周密的教学计划,指出教学重点及难点。

此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概述7篇”充分体现学生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这样便于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并体现在教案中,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1.利用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就是要求学生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去认识丰富多彩的化学,勇于去探索化学的奥秘,帮助学生养成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学习化学教材中的“化学研究些什么”中有一个“鸡蛋放入白醋”中的实验,从而老师就可以将这个小实验布置给学生回家里单独做,这样无疑就会调动学生的兴趣。

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状况进行提问,如:气泡是怎么产生的?在醋中,为什么鸡蛋会上浮后又下沉,循环往复?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认真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实验并了解其中的奥秘。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而且设计实验正是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出特定的情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就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以便调动学生的兴趣。

如:设计出精彩的引言、向学生讲述化学家的成长故事、化学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3.应用多媒体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点

一般而言,对于初中化学知识,往往会涉及很多理论知识,如:微观粒子的结构、运动及变化,较为抽象,与宏观现象有着根本的区别。

由于多媒体有机地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内容,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而且生动的画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化学知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果。

例如:在讲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的时候,倘若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就能够很好地向学生阐述出水分子分解的具体过程,从而学生对于书本中所讲述的“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的知识就很容易理解了。

4.开展有效实验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保证

从初中生角度来分析,由于化学属于一门新课程,对于化学实验还处于启蒙的阶段,通常在这个时期开展实验的主要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从而了解其中的原理,所以,要求有些实验需要老师在课堂中进行展示,

从而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在课堂中要保证实验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同时要注意的是,实验一定要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够看到。

例如: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时候,在进行试剂添加的时候,一定要把滴管垂直悬空在试管上方然后慢慢往下添加,在观察试剂逐渐有红色变化为无色的时候,提前准备好一张白纸,放在试管的后面,以便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的变化。

5.学生有所收获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本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和回报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学生的收获也是衡量课堂教习有效性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深刻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与此同时,教学的有效性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也逐渐由不懂变为懂,懂得少变为懂得多,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喜欢上化学课了。

也就是说,高效教学能够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实现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的有机结合。

知识与技能要在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同时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中不断升华。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初中化学的“高效教学”是很重要的。

笔者就从充分准备教材知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应用多媒体教学、开展有效实验以及学生有所收获阐述了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课堂质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时要注意的是,实现“高效课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从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篇13:化学论文

一、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而建立一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高效的发展,努力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在于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行为,达到“轻负高质”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化学“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基础阶段,它一方面能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能为处理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打下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尤其是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获得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体验化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知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已有能力得到提升,还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课堂的有效性是以互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前提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和创新的学习习惯,还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了和谐教学模式的形成,从而提高化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深入地思考和实践,而就目前来看,初中化学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化学没有语文、数学、英语重要,加上化学本身的知识点较多,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等,使得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观念陈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教师不能深入挖掘教材,教学还停留在教教材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把教科书当成了唯一的教学资源,紧紧地根据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教学,

没有一定程度上知识的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只注重知识而忽视化学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追求学生化学成绩上的提升,这也是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大部分是针对考试,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对于学生化学实验以及化学应用方面却一筹莫展,严重制约着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课堂教学未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化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成了化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忠实而有效传递的过程,教师只充当着既定知识内容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化学课堂中教师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学习程度等方面都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片面地按教案设计教学,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让学习什么就学习什么。

因此,学生始终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接受学习,学习失去兴趣,整个课堂成为单纯的知识大杂烩,教师没有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和探究,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不够;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3.学生自身对化学学科的认识不足

学生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重视课堂听课而轻视课前预习、归纳、整理;重视作业练习而轻视总结提炼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及化学学科的特点而忽视自身学习化学的兴趣。

这种对化学学科认识的不足,使得学生接受化学课上的“一言堂”教学,并对课堂知识死记硬背,而没有形成对化学学习的热情,没有习得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低,

课堂参与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认识不够,技巧掌握不娴熟,影响课堂参与深度,导致课堂教学低效。

这种学习方式只是针对考试,而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激发学生兴趣是化学有效课堂的前提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够激发人的巨大潜能,只有让学生对化学真正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才能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研究从而创造新知识。

例如,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教师可以先做几个实验,如:“白纸显字”“清水变牛奶”“烧不坏的手帕”等一连串有趣的现象,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秘,燃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样整个课堂摘要:随着新课改向纵深方面的不断开展,我国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尤其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课堂是教学活动进行就变得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整个课堂更加自由、活跃,更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设计精彩的引言、化学故事、科学家事迹、化学问题辩论、化学在生活中的.贡献等等情境。

例如:在进行“元素”(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3)教学时,我想通过问题情境来让学生产生求知欲从而引入新课,课前播放一段学生比较熟悉的“盖中盖”广告,在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感到好奇时,

适时地提出问题:这则广告说明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补充什么?学生猜想后引入元素,这样的教学情境更具生活化和亲切感,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就应把学生纳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参与策划教学进程,并听取学生评价和反思课堂教学的意见,这样就实现了课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学。

让学生参与策划教学进程并提出课堂教学意见,既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又高度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参与、评价和反思,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并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的教学。

总之,新课标对化学教学的要求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14:高中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研究论文

高中化学反应速率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化学反应速率是高中化学中的重点内容,其所涵盖的知识点实验性较强。本文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价值作了简要阐述,并具体分析了高中化学反应速率教学中探究实验的实践和设计,以期为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反应速率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中;化学反应速率;探究实验;实践和设计

化学反应速率主要是站在化学动力学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研究,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对大部分高中生而言,这一课程的学习成效都不是特别好,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处下手,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怎样对反应速率的探究实验进行实践和设计已经成为了众多化学教师所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化学反应速率概述

教材中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容主要包括其概念内涵、影响因素以及定量表述等。在高中化学(必修2)当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就从定性提升至定量,这在很大程度上为高中化学(选修4)中对微观角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学习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发挥着承上启下作用。该研究的教学价值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该实验,切身感受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所产生的影响,将定性描述上升至定量表述,使其能够运用温度、催化剂以及浓度等对反应速率进行调控,并能够对其加以解释。同时,培养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并得出相关结论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二、高中化学反应速率教学中探究实验的实践和设计

在这个阶段的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化学学习基础,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理解和消化与化学速率相关的知识,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进行调控,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不同化学速率所带来的影响。该探究实验的实践和设计一共分为概念引入、概念理解和概念应用者三大环节。第一,概念引入环节。在该环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在教学素材和问题设计方面,可以通过实验小竞赛的方式进行,先选出六名学生,并将其分为三组。第一组学生用Mg和稀硫酸制备氢气,第二组学生用Zn与稀硫酸制备氢气,第三组用Fe与稀硫酸制备氢气,这三组所用的稀硫酸的浓度是相同的。在实验过程中,反应物的用量应该与颗粒的大小控制在一个相近的水平上。最先收集到一试管纯净氢气的.小组为胜利者。第二,概念理解环节。这环节有包括三个阶段,具体如下。在第一阶段,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化学反应的速率进行定性描述。在教学素材和问题设计方面,可以收集一些腐烂的水果、生锈的铁以及爆炸等各种反应速度快慢不一的图片作为素材资料。素材收集完成之后,便进行问题设计,例如,可以通过实验中的哪些现象判断化学反应速度的快慢?此时,学生的认知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在第二阶段,主要就是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进行探究。在问题设计方面,可以参照如下标准,哪些因素会对化学反应快慢造成影响?这些因素又会对化学反应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实验探究方面,可以以双氧水的分解反应作为例子,对温度和催化剂这两个因素对该反应快慢的影响进行探究。实验探究完成之后,再加入一个思考和交流环节,从具体的实际事例出发,分析影响反应快慢的各种因素,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此时,学生的认知开始上升至理性和定性的阶段。在第三阶段,教学目的主要是对化学反应的速率进行定量表达,这是在物理运动速度表达公式的角度上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概念和表达进行讨论研究。此时,学生的认知处于定量阶段。第三,概念应用环节。该部分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运用和反应速率相关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在这一环节,问题设计就集中在习题设计当中。具体习题设计可作如下参照,已知氯酸钾(KClO3)在进行分解时,会释放出氧气(O2),生成KCl,但是其反应的速率很低。请设想,能够通过何种方式加快其反应的速率。上述三个环节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思路,例如,在对第二环节的第二阶段进行分析时,实验具体情况如下所示。双氧水在实验过程中被作为分解的素材,实验对教材的内容稍微做了一下改动,教材中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被放到了催化剂之后,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的学生都知道二氧化锰(MnO2)能够对双氧水分解产生催化作用,但是对三氯化铁(FeCl3)溶液作为催化剂的情况并不熟悉。另外,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不少影响双氧水分解的其他因素,怎样同时对这些因素进行处理就是在实践进行之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变量控制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双氧水的分解速率的影响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频繁,如下所示。教师:哪些主要因素会对双氧水的分解产生影响?学生:催化剂、温度和浓度等。教师:三氯化铁溶液和二氧化锰都能够对双氧水的分解产生催化作用,除开催化剂这一影响因素,怎样对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处理?原因为何?学生:对其他条件加以控制,使其始终保持在相同状态,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其他因素对速率的影响。

三、结束语

除了这一实验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做了温度影响实验和上述环节一当中的实验小竞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兴致都非常高,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都被调动起来了。变量控制的实验方式让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探究,使其原来所掌握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整合和验证。直观的实验现象和与教师的切身互动让学生对反应速率的知识有了更加系统和准确的理解。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也更加明晰了实验教学思路,和学生的课堂互动也使得化学课堂变得更加灵活,进而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黎颖,张国华.化学实验“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教学改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2:42-46.

[2]杨宏伟,周丹丹,刘冬岩.高中化学3套教材“化学反应速率”实验内容的分析及教学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2:138-139+142.

[3]邱发勇.《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条件》自主学习型教学设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12:112-113.

篇15: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_中考化学常见化学反应

中考化学易错知识点:

1、二氧化碳使得紫色石蕊变红是因为生成了碳酸?

这是一个可逆过程?

干燥的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纸变红

2、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条件是高温生成的二氧化碳不用加上升符号。

3、乳浊液和悬浊液不是溶液!

4、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铵盐)

5、不溶水和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是AgCl和BaSO4

6、乳浊液和悬浊液不是溶液!

7、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铵盐)

8、不溶水和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是AgCl和BaSO4

9、氧化物是有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所以高锰酸钾不属于氧化物

10、硫磺淡黄色粉末、易燃、于空气中燃烧火焰为淡蓝色、纯氧为蓝紫色,并伴有刺鼻气体产生(SO2)

常见化学反应:

1、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多变一

分解反应:一变多

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

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2、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一价钾钠氢与银,二价钙镁钡与锌,三价金属元素铝;

一五七变价氯,二四五氮,硫四六,三五有磷,二四碳;

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七锰特别。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

“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

“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6、组成地壳的元素:养闺女(氧、硅、铝)

7、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得电子后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

8、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口诀:

固体需匙或纸槽,一送二竖三弹弹;

块固还是镊子好,一横二放三慢竖。

液体应盛细口瓶,手贴标签再倾倒。

读数要与切面平,仰视偏低俯视高。

滴管滴加捏胶头,垂直悬空不玷污,

不平不倒不乱放,用完清洗莫忘记

托盘天平须放平,游码旋螺针对中;

左放物来右放码,镊子夹大后夹小;

试纸测液先剪小,玻棒沾液测最好。

试纸测气先湿润,粘在棒上向气靠。

酒灯加热用外焰,三分之二为界限。

硫酸入水搅不停,慢慢注入防沸溅。

实验先查气密性,隔网加热杯和瓶。

排水集气完毕后,先撤导管后移灯。

9、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至弱: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按顺序背诵)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初中)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10、“十字交叉法”写化学式的口诀:

“正价左负价右,十字交叉约简定个数,写右下验对错”

篇16: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与能量)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考点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1、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区别

特别注意: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与反应的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或焓

2、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一切燃烧反应;

②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③酸碱中和反应;

④铝热反应;

⑤大多数化合反应(但有些化合反应是吸热反应,如:N2+O2=2NO,CO2+C=2CO等均为吸热反应)。

3、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Ba(OH)2·8H2O与NH4Cl反应;

②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③等也是吸热反应;

④水解反应

考点2:反应热计算的依据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

反应热与反应物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2.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

ΔH=E生成物-E反应物。

3.根据键能计算

ΔH=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

4.根据盖斯定律计算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温馨提示:

①盖斯定律的主要用途是用已知反应的反应热来推知相关反应的反应热。

②热化学方程式之间的“+”“-”等数学运算,对应ΔH也进行“+”“-”等数学计算。

5.根据物质燃烧放热数值计算:Q(放)=n(可燃物)×|ΔH|。

高中化学怎么学

我是一个化学专业的大三学生,以前我高中化学还可以吧,但是高二的时候有段时间觉得那个很难,因为我们换了一个化学老师,以前那个我很喜欢他。虽然我成绩没有退步但是我能感觉出来自己的水平下降了,以前是靠理解,现在却靠死记硬背,那时候我才真正对化学的学习方法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首先,老师要你背的还是要背,什么元素周期表啦,什么金属活泼顺序啦,氧化还原的规律啦,这些都是必须记忆而且很好记忆的,因为老师都会一遍一遍跟着大家一块记忆或者找一些好的方法比如说顺口溜来帮助你记忆,要死记硬背的其实就这些东西。很少的!毕竟着是理科啊。

接下来就是你自己理解了,比如反应方程式你不会写啊,你就要记住:方程式就那几个规律,质量守恒和电子守恒,元素守恒也在质量守恒里面啦,当然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锌扔到稀硫酸里要溶解冒泡的,为什么要冒泡呢,那是什么气体呢?只有硫酸里的氢离子跟锌发生反应,锌比氢活泼所以把它拉出来了,锌自己呢?变成二价的阳离子跟硫酸根离子结合了,锌是二价的吧,所以一个锌能置换出两个氢离子生成一个氢气,配平自然你也会了吧?为什么浓硫酸又不行呢?

因为“浓”硫酸里没有水啊(你可以想起透明的黏糊糊的浓硫酸的模样),没有水就没有氢离子,怎么反应呢?但是浓硫酸是强氧化剂啊,能融化铜啊,它怎么可能不和锌反应呢?原来锌扔进去就会生成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这些老师都说过吧?你可以一个联想想出这么多东西,呵呵,你要是想追根问底,在浓硫酸里到底生成什么氧化物薄膜呢?你试着写写方程式吧,不会就问问老师,这不就有兴趣了吗?

但是你要说“我记不住,我连锌扔到浓硫酸里会冒泡也不知道”,没关系!还是联想,上完一章,比如说卤族元素,你就可以合上书去想,学了这一章我学了哪些知识呢,卤族元素排在周期表的倒数第二列吧,因为他们最外层都是7个电子,8电子是稳定结构啊,所以都想抢别人一个电子,所以他们都是强氧化剂,最强的是氟,因为他最外层的电子离带正电的原子核最近,所以最容易抢人家的电子,氟的单质是什么样呢?

淡黄绿色气体(天啊三年了我居然还记得,真得好好谢谢我们那是的老师),有没有想到书最后元素周期表上面氟格子里那个很奇怪的瓶子啊?那个是个塑料瓶,为什么不用玻璃容器呢?因为氟单质很活泼,为了制备他死了多少科学家啊。氟气和氢气接触会在阴冷处发生剧烈爆炸,这个试验有没有做过呢?没有,老师不敢嘛,氟气有剧毒啊!(氯气如何跟氢气反应呢呢...溴蒸汽呢...碘蒸气呢...这个是证明活泼性强弱的方法之一),爆炸的方程式是什么呢?生成什么呢?生成物有能和什么反应呢?把方程式写下来....接下来想氯,其实很多都在氟里面想过了,想完氯再是溴,一个个来,最后你已经把所有方程式和上课的试验都复习一遍了,再回头看看书想想有什么遗漏。也不要你死记硬背,想不起来看看书想想老师上课的话就行。你试试吧!

但是我注意到你不做题啊?这可不行啊,不要你做很多,至少老师布置的你要做吧?最好还是当天完成,这样才能起到温习的作用啊,作业里也可以让你想起很多东西的。

常考化学常识

化学史

1. 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

2. 汤姆生:在阴极射线实验基础上提出“葡萄干面包式”模型;

3. 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基础上提出“核+电子”模型;

4. 波尔:在量子力学基础上提出轨道模型;

5. 舍勒:发现氯气;

6. 维勒:人工合成尿素;

7.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材料及成分

1. 火棉:纤维素与硝酸完全酯化的产物;

2. 胶棉:纤维素与硝酸不完全酯化的产物;

3. 人造丝、人造毛、人造棉、黏胶纤维、铜氨纤维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4. 醋酸纤维:纤维素与醋酸酐酯化后的产物;

5. 光导纤维:成分为SiO2,全反射原理;

6. Al2O3:人造刚玉、红宝石、蓝宝石的主要成分;

7. SiO2:硅石、玻璃、石英、玛瑙、光纤的主要成分;

8. 硅酸盐:水泥、陶器、瓷器、琉璃的主要成分;

9.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氧化铝陶瓷、氮化硅陶瓷、碳化硼陶瓷、光纤等;

具有耐高温、强度大的特性,还具有电学特性、光学特性、生物功能;

10. 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水泥、玻璃、陶瓷;

11. 新型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膜、尿不湿、隐形眼镜、人造关节、心脏补片、液晶材料等;

12. 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与能量)

篇17: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O2 2H2O

2.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2CO+O2 2CO2

3.木炭在空气中完全燃烧。C+O2 CO2

课本知识导学运用

课本知识诠解重要提示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的特征

(2)分类及原因

类型 定义原因常见实例放热 反应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有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金属置换出H2的反应吸热

反应吸收热量的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CO2 2CO(s)

C+H2O(g)2-=CO↑(g)+H2↑(g)2.燃料的燃烧

燃烧条件:燃料必须与空气接触,且达到着火点

(2)充分燃烧的条件:①要有足够的空气;②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 的接触面积

(3)不充分燃烧的危害

①产生的热量少,浪费资源;

②产生污染物。(如CO)

(4)提高燃烧效率的具体途径:固体燃料粉碎成粉末状,液体燃料进行雾化,适量调节通风量,提高燃烧温度。

3.新能源开发

即使燃料得到充分利用,也总有一天会枯竭的,因此,开发新能源对于人类有重要的意义。新能源包括氢能、太阳能、核能等。1.物质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原理

2.能量变化遵循能量守恒原理

3.反应的热效应与反应条件没有关系

4.燃料燃烧时,并不是空气越多越好,因为过量的空气会带走大量的热量。基础例题点拨一拖二【例题1】 在燃烧正旺的煤炉上添加新煤时,发现炉温下降,同时在新煤上方,有蓝色火焰出现。写出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明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分析】燃烧正旺的煤炉进行的反应是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这是放热反应;添加新煤时炉温下降,主要是因为进行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这是碳与二氧化碳化合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产生的一氧化碳是可燃性气体,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也是放热反应。

【解析】C+O2 CO2放热反应

CO2+C2- 2CO吸热反应

2CO+O2 2CO2放热反应

【例题2】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自然界能消耗二氧化碳的反应是

A.CO2+2NaOH=Na2CO3+H2O

B.CaCO3+CO2+H2O=Ca(HCO3)2

C.6CO2+6H2O阳光 C6H12O6+6O2

D.CO2+C2- 2CO

拖1(典型例题考综合题)下列选项中说明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

②充分燃烧的产物不污染环境;

③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

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解析:燃烧是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这不是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其他三点均为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

【分析】自然界能消耗CO2的反应物应在自然界中存在,而且还要在自然条件下该反应能发生。自然界中不存在NaOH,存在CaCO3、CO2与C反应需高温条件也不可能。光合作用是消耗CO2的最重要和最佳途径。

【解析】BC重难点突破

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方法技巧

重点:

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不可能正好等于反应物的总能量,这样反应前后的能量差值即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形式有多种,如光能、声能、电能、机械能等,但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其他各种形式的能量有时和热能的变化相伴发生。

因为反应过程中能量守恒,故当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为吸热反应。有些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比较接近,这样的反应热效应不明显。另外要注意放热反应常温下不一定能够发生,吸热反应也不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难点:

篇18: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在化学反应中,从反应物分子转变为生成物分子,各原子内部并没有发生很大变化,但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故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的生成,而新物质和反应物的总能量不同,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反应必释放或吸收能量。

随笔:

易混易错点

1.反应的热效应与反应条件的关系

很多同学认为反应发生需要加热的反应为吸热反

拖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这不一定对。有的需加热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如:C(s)+H2O(g) CO↑(g)+H2↑(g)为吸热反应 。而有很多需加热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如大多数燃烧反应,需点燃才能发生。因为燃料燃烧需达到着火点。而燃烧一旦开始,就放出大量的热量,就不用再加热。

2.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热效应

很多同学认为化合反应为放热反应,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这不够准确。如C+CO2 2CO这个反应为化合反应,却是一个吸热反应,2HI H2+I2这个分解反应却为放热反应。不过,大多数化合反应为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

3.燃料燃烧时空气的量的控制

有同学认为燃料燃烧时,要使燃料燃烧充分,就要有足够的空气,因为空气越多越好,殊不知,过量的空气会带走大量的热量,浪费了能量。

4.反应热与物质状态的关系

答案: CD(解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放热或吸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发生。反应开始时需加热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所以C、D选项是正确的)

【例题3】 在相同温度下,相同质量的H2发生下列反应放出的热量,分别为Q1和Q2:

2H2(g)+O2(g)=2H2O(g)放热Q1

2H2(g)+O2(g)=2H2O(l)放热Q2

则Q1和Q2的关系为( )

A.Q1>Q2B.Q1<Q2

C.Q1=Q2D.无法确定

【分析】因为将液态水汽化,需要吸收热量,反过来,气态水液化要放出热量,所以Q2>Q1

【解析】B

【例题4】 解释“燃着的蜡烛一扇就灭,而炉火越扇越旺”这一事实。

【易错分析】不会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是化学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本题可利用燃烧充分燃料的条件进行解释。

【解析】大量空气的急速流动会带动大量的热量,使蜡烛达不到着火点而熄灭。而炉火通入足量的空气,使之充分燃烧,故越扇越旺。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易发生

C.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 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

拖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解反应要吸热,需加热才能发生

B.化合反应一般为放热反应,常温下就可发生

C.需高温才能进行的一定为吸热反应

D.吸热反应在常温下也可发生

答案: D(解析:一个反应发生的条件与反应的热效应无关,如燃料的燃烧是一个放热过程,但需要点燃,即加热达到其着火点。分解反应不全为吸热反应,分解反应也不一定需加热的条件,如碳酸的分解。化合反应不全为放热过程,在常温下不一定发生,如H2与O2化合成H2O需点燃)

拖4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固态硫和液态硫燃烧发生以下反应放出的热量分别为Q1和Q2

S(s)+O2(g)=SO2(g)

放热Q1

S(l)+O2(g)= SO2( g)

放热Q2

则Q1与Q2的关系为()

A.Q1>Q2

B.Q1<Q2

C.Q1=Q2

D.无法确定

答案: B[解析:将固态硫燃烧分解成两个过程:先将固态硫液化(此过程吸热),再将液态硫燃烧(放热Q2),所以Q1<Q2

方法技巧

1.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的特点是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和反应物总能量不同。

(2)反应中能量定恒。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能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和吸热,如果两者能量比较接近,则放热和吸热不明显。

2.两个或多个分子化合成一个分子的.化合反应一定为放热反应,或一个微粒变成两个或多个微粒的过程一定为吸热过程。

如:NH3+HClNH4Cl

一个分子分解成两个或多个分子的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或两个或多个微粒变成一个微粒的过程一定为放热过程。

如:NH4HCO32-NH3↑+H2O↑+CO2↑

注意:“个”与“种”的区别。

(1)可燃物燃烧的主要条件:①与空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方法:隔绝空气或使可燃物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例题5】已知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的热量为Q1,等浓度、等量NaOH溶液与CH3COOH(醋酸)反应放出的热量为Q2,则Q1、Q2的相对大小()

A.Q1>Q2B.Q1<Q2

C.Q1=Q2D.无法确定

【分析】NaOH、HCl均为强电解质,其溶液在混合之前均完全电离,混合后,H+与OH-结合成水放出热量;而醋酸为弱电解质溶液,电离的醋酸分子较少,当与NaOH溶液混合时,CH3COOH先电离出H+,需吸收能量,然后H+与OH-结合又放出能量,所以Q1>Q2。

【解析】A

【例题6】 下列过程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A.H++OH-=H2O

B.NaCl=Na++Cl-

C.CaO+H2O=Ca(OH)2

D.Cl+Cl=Cl2

拖5已知H2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为Q1,等浓度、等量的H2SO4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放出的热量为Q2,测Q1、Q2的相对大小为()

A.Q1>Q2

B.Q1<Q2[来源:学&科&网]

C.Q1=Q2

D.无法确定

答案: B(解析:因为两个微粒合成一个微粒的过程一定放热,故H++OH-H2O放热,Ba2++SO2-4BaSO4↓也放热,H2SO4与NaOH反应,只有H++OH-H2O,而H2SO4与Ba(OH)2反应,除H++OH-H2O外,还有Ba2++SO2-4BaSO4↓发生)

拖6海湾战争引起油井着火,下列措施不可以考虑灭火的是()

A.设法降低火焰温度

B.设法降低着火点

C.设法堵住油井出口

D.设法使火焰隔离空气

答案: B(解析:根据燃料燃烧的条件:①达到着火点,②燃料与空气接触,因此灭火可以采取的措施:①降低火焰温度至着火点以下;②使燃料与空气隔绝。而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不可能改变)

拖7下列过程属于放热过程的有()

A.NH4HCO32- NH3↑+H2O↑+CO2↑

B.CaCO3 CaO+CO2↑

C.SO3+H2O=H2SO4

D.2CO+O2 2CO2

答案: CD(一个微粒变成多个微粒的过程吸热,多个微粒变成一个微粒的过程放热)

拖8水蒸气通过炽热的煤所产生的混合气体,其主要成分是CO、H2,还含有CO2和水蒸气。试选用下列试剂确认这四种气体的存在:①澄清石灰水;②无水硫酸铜;③炽热的氧化铜;④浓硫酸。假设每步反应均充分进行,则混合气体依次通过试剂的顺序为_______。

答案: ②①④③②①(解析:四种气体中首先要确认的是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变蓝,说明含有水蒸气;再通过澄清石灰水即可确定CO2;将混合气体经浓硫酸干燥后,通过炽热的氧化铜,CO、H2均被氧化,通过检验氧化产物来确认它们的存在,具体做法是:通过炽热的氧化铜后,依次通过无水硫酸铜和澄清石灰水)

【分析】A、C、D都属于两个微粒合为一个微粒的形式,为放热过程。而B为一个微粒变成两个微粒的形式,所以为吸热过程。

【解析】B

图1-3-1【例题7】 如图131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5℃的饱和石灰水溶液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片镁片,再用滴管滴入5mL盐酸于试管中。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由实验推知,所得MgCl2溶液和H2的总能量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原来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

【分析】镁与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烧杯溶液温度升高,而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从而饱和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1)镁片上有气泡产生,镁片逐渐溶解至最后消失,烧杯中石灰水变浑浊。

(2)镁片与盐酸反应,镁与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烧杯中溶液温度升高 ,而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Mg+2H+=Mg2++H2↑

(4)小于

随笔:

名题活题创新探究

例题分析解答【例题8】 能源可划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例如自然界中的煤即为一级能源,而氢气则是一种高效没有污染的二级能源,它可以由自然界中大量存在的水来制取;2H2O通电2H2↑+O2↑,该反应 为吸热反应。

(1)除了题中提到的以外,你还能列举出一些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吗?

一级能源;

二级能源。

(2)关于用水制取二级能源氢气,以下研究方向不正确的是_______。

A.构成水的氢和氧都是可以燃烧的物质,因此可以研究在水不分解的情况下,使氢成为二级能源

B.设法将太阳光聚焦,产生高温,使 水分解产生氢气

C.寻找高效催化剂,使水分解产生氢气,同时释放能量

D.寻找特殊化学物质,用于开发廉价能源,以分解水制取氢气

(3)我国的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煤炭的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3%,仅次于美国、前苏联,居世界第三位。据估计,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于80年后将枯竭,煤炭最多能供应200~3。能源紧缺已成为世界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制约因素。节约能源是解决能源紧缺的重要途径。根据你所学的化学知识,简述提高煤的利用效率的途径和方法?

【分析】解答(1)问的关键要运用题目所给的信息,认定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概念的界定。(2)根据氢气燃烧为放热反应,知水的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水分解释放能量是不可能的。

【解析】(1)一级能源有:石油、天然气、太阳能、草木、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二级能源有:电能、水煤气、沼气等。

(2)AC

(3)①使煤充分燃烧。(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二是煤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②热能的充分

拖9(广东高考题)

(1)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所需要能量的主要来源为_______,特别是_______燃烧所产生的能量。

(2)氢气作为燃料具有其他燃料所不及的优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预言:未来理想的燃料,可取自于绿色植物,即把植物中的纤维素用适当的催化剂与水作用生成葡萄糖(C6H12O6),再在催化剂与水作用下使葡萄糖分解成乙醇(C2H5OH)和二氧化碳,乙醇是一种理想的燃料,试写出葡萄糖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 解:(1)化石燃料化学反应产生的煤、石油、天然气

(2)质量一定时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燃烧产物无污染可以再生

(3)C 6H12O6催化剂2C2H5OH+2CO2↑

拖10(典型例题合)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4ClO4)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方程式可表示为:

2NH4ClO4 N2↑+4H2O+Cl2↑+2O2↑

下列对此反应的 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C.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D.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作用

答案: D(解析:此反应为一个自身氧化还原反应,N元素、O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Cl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NH4ClO4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利用。(通过改进设备,防止热能损失,提高热能的利用率)。③煤的气化和液化。(固体煤经过处理变为液体或气体,燃烧时可减少污染,燃烧效率高,也便于运输)。

【例题9】 (上海市检测题)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燃烧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依次为CH4+2O2 CO2+2H2O,C3H8+5O2 3CO2+4H2O现有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今改为用液化石油气,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来源:ZXXK]

A.减小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

B.增大空气进入量,减小石油气进气量

C.减小空气进入量,减小石油气进气量

D.增大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

【分析】从CH4、C3H8燃烧的方程式可知,等量的CH4与C3H8燃烧,C3H8需要的O2比CH4需要的O2多,为使燃料充分燃烧,可以减少燃气进气量或增大空气进入量或将两个措施同时进行。

【解析】B随笔:

知识链接

氧化还原反应的广泛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作一些简单介绍。

我们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金属,都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从矿石中提炼而得到的。例如,制造活泼的有色金属要用电解或置换的方法;制造黑色金属和其他有色金属都是在高温条件下用还原的方法;制备贵重金属常用湿法还原等等。许多重要化工产品的制造,如合成氨、合成盐酸、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食盐水电解制烧碱等,主要反应也都是氧化还原反应。石油化工里的催化去氢、催化加氢、链烃氧化制羧酸、环氧树脂的合成等也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在农业生产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施入土壤的肥料的变化,如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SO2-4转变为H2S等,虽然需要有细菌起作用,但就其实质来说,也是氧化还原反应。土壤里铁或锰的化合价态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作物的营养,晒田和灌田主要就是为了控制土壤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

我们通常使用的干电池、蓄电池以及在空间技术上应用的高能电池都发生着氧化还原反应,否则就不可能把化学能变成电能,或把电能变成化学能。

人和动物的呼吸,把葡萄糖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把贮藏在食物分子内的能,转变为存在于三磷酸腺苷(ATP)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这种化学能再供给人和动物进行机械运动、维持体温、合成代谢、细胞的主动运输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燃烧更是供给人们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大量的能量。

由此可见,在许多领域里都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学习和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对同学们生活和今后参加工作都是很有意义的。

能力达标检测

1.下列变化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白磷自燃B.工业上制氧气

C.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分解D.铝片与盐酸反应

答案: B(燃烧反应全为放热反应,所以白磷为放热反应,工业上制O2通常用电解H2O来制取,而我们知道,2H2+O2 2H2O放热,所以水分解吸热;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故为放热过程)

2.吸热反应一定是()

A.贮存能量B.释放能量

C.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D.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答案: AC(吸收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贮存起来)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煤和石油属于可再生的化石能源

C.需要加热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D.大多数的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而大多数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答案: AD

4.将煤处理后变为气体燃料的目的是()

A.提高燃料效率,减少大气污染B.提高煤的价格[来源:Zxxk.Com]

C.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保管D.减少运输环节

答案: A(将固体燃料气化,燃料燃烧时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燃料利用率提高,同时产生CO含量减小)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石燃料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充分燃 烧

B.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产生污染环境的CO、SO2等有害气体

C.直接燃烧煤不如将煤进行深加工后再燃烧的效果好 D.固体煤变为 气体燃料后,燃烧效率将更低

答案: AD(化石燃料只有在适当的温度和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才能燃烧。化石燃料不经处理直接燃烧可产生污染物CO、SO2等有害气体。化石燃料(煤)经深加工后变为气体燃料。不仅减少SO2对大气的污染,而且能提高燃料效率。所以A、D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白磷在空气中可自燃说明白磷在空气中的氧化是放热反应,且白磷着火点低

B.煤炭燃烧需加热才能进行,因此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C.相同温度下,相同质量的固体硫和硫蒸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相同

D.所有燃烧反应必须有氧气才能进行

答案: BC(白磷在空气中不点自燃,说明着火点低,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白磷继续燃烧;燃料燃烧为放热反应,但在常温下,一般的燃烧需加热至温度达到着火点,故B不正确;因硫从固态变成液态要吸收热量,故C不正确)

7.有关能源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石油、天然气为化石能源B.化石能源为非再生能源

C.氢能为可再生能源D.化石能源是可再生能源

答案: D(化石能源是古代动植物遗体通过几万年或几十万年才形成,不可再生)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燃烧总是放热的

B.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C.有些放热反应,在引发反应时往往需要加热

D.放热反应在反应发生时都不需要加热

答案: BD(大多数化合反应为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但不全是,反应的条件与热效应无关)

9.下列物质加入水中,显著吸热的是()

A.NaOHB.生石灰

C.NH4NO3晶体D.浓H2SO4

E.NaCl晶体

答案: C(强碱固体物质溶于水是放热过程,浓酸溶于水是放热过程,NaCl等一般盐溶于水,热效应不明显)

10.等质量的碳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放出的热量分别为Q1、Q2,2C(固)+O2(气) 2CO(气)C(固)+O2(气) CO2(气)

则Q1、Q2的关系为()

A.Q1>Q2B.Q1<Q2C.Q1=Q2D.无法确定

答案: B(前者可认为碳燃烧不完全)

11.已知31g的白磷变成31g的红磷是放热反应,下列两个反应中:

4P(白)(固)+5O2(气) 2P2O5(固)+Q1

4P(红)(固)+5O2(气) 2P2O5(固)+O2

则Q1和Q2的关系正确的是()

A.Q1=Q2B.Q1>Q2C.Q1<Q2D.无法判断[来源:学,科,网]

答案: B(将白磷燃烧分解成两个过程:先将白磷转化为红磷,要放出热量,然后红磷燃烧,又放出与红磷燃烧相等的热量)

12.某化学反应,设反应物总能量为E1,生成物总能量为E2。

(1)若E1>E2,则该反应物为_______热反应,该反应的过程可看成是_______。

(2)若E1<E2,则该反应为热反应,那么在发生反应时,反应物需要_______才能转化成生成物,该反应的过程可看成是_______。

答案: (1)放将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2)吸吸收能量,将能量贮存起来的过程

13.氢气被公认是21世纪理想的能源,试简述氢气作为能源的三个主要优点:

(1)。

(2)。

(3)。

答案: (1)一定质量H2燃烧,放出的热量多(2)燃烧产物无污染(3)可以再生

14.铁粉和硫粉混合后,稍加热,反应即能自行进行下去,说明这个反应是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答案: 放热

15.利用太阳能的方法之一,是将装有芒硝(Na2SO410H2O)的密闭塑料管安装在房屋的外墙内,当太阳照射时,它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达到蓄热的作用,使室内保持较低温度。晚上,它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放出,使室内保持较高温度,利用化学原理分析热能的转化过程。

答案: 当太阳照射时,Na2SO410H2O分解吸收热量,使室温度不至升高很多,晚上,气温下降,Na2SO4与H2O结合成Na2SO410H2O又放出热量,使室内保持温暖。

参考答案

【一拖二】

1.D(解析:燃烧是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这不是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其他三点均为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2.CD(解析: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放热或吸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主要取决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发生。反应开始时需加热的反应可能是吸热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所以C、D选项是正确的)3.D(解析:一个反应发生的条件与反应的热效应无关,如燃料的燃烧是一个放热过程,但需要点燃,即加热达到其着火点。分解反应不全为吸热反应,分解反应也不一定需加热的条件,如碳酸的分解。化合反应不全为放热过程,在常温下不一定发生,如H2与O2化合成H2O需点燃)4.B[解析:将固态硫燃烧分解成两个过程:先将固态硫液化(此过程吸热),再将液态硫燃烧(放热Q2), 所以Q1<Q2]5.B(解析:因为两个微粒合成一个微粒的过程一定放热,故H++OH-H2O放热,Ba2++SO2-4BaSO4↓也放热,H2SO4与NaOH反应,只有H++OH-H2O, 而H2SO4与Ba(OH)2反应,除H++OH-H2O外,还有Ba2++SO2-4BaSO4↓发生)6.B(解析:根据燃料燃烧的条件:①达到着火点,②燃料与空气接触,因此灭火可以采取的措施:①降低火焰温度至着火点以下;②使燃料与空气隔绝。而着火点是物质的属性。不可能改变)7.CD(一个微粒变成多个微粒的过程吸热,多个微粒变成一个微粒的过程放热)8.②①④③②①(解析:四种气体中首先要确认的是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变蓝,说明含有水蒸气;再通过澄清石灰水即可确定CO2;将混合气体经浓硫酸干燥后,通过炽热的氧化铜,CO、H2均被氧化,通过检验氧化产物来确认它们的存在,具体做法是:通过炽热的氧化铜后,依次通过无水硫酸铜和澄清石灰水)

9.解:(1)化石燃料化学反应产生的煤、石油、天然气

(2)质量一定时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燃烧产物无污染可以再生

(3)C6H12O6 2C2H5OH+2CO2↑

10.D(解析:此反应为一个自身氧化还原反应,N元素、O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Cl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NH4ClO4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

【能力达标检测】

1.B(燃烧反应全为放热反应,所以白磷为放热反应,工业上制O2通常用电解H2O来制取,而我们知道,2H2+O 2H2O放热,所以水分解吸热;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故为放热过程)2.AC(吸收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贮存起来)3.AD4.A(将固体燃料气化,燃料燃烧时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充分,燃料利用率提高,同时产生CO含量减小)5.AD(化石燃料只有在适当的温度和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才能燃烧。化石燃料不经处理直接燃烧可产生污染物CO、SO2等有害气体。化石燃料(煤)经深加工后变为气体燃料。不仅减少SO2对大气的污染,而且能提高燃料效率。所以A、D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6.BC(白磷在空气中不点自燃,说明着火点低,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白磷继续燃烧;燃料燃烧为放热反应,但在常温下,一般的燃烧需加热至温度达到着火点,故B不正确;因硫从固态变成液态要吸收热量,故C不正确)7.D(化石能源是古代动植物遗体通过几万年或几十万年才形成,不可再生)8.BD(大多数化合反应为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为吸热反应,但不全是,反应的条件与热效应无关)9.C(强碱固体物质溶于水是放热过程,浓酸溶于水是放热过程,NaCl等一般盐溶于水,热效应不明显)10.B(前者可认为碳燃烧不完全)11.B(将白磷燃烧分解成两个过程:先将白磷转化为红磷,要放出热量,然后红磷燃烧,又放出与红磷燃烧相等的热量)12.(1)放将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2)吸吸收能量,将能量贮存起来的过程13.(1)一定质量H2燃烧,放出的热量多(2)燃烧产物无污染(3)可以再生14.放热15.当太阳照射时,Na2SO410H2O分解吸收热量,使室温度不至升高很多,晚上,气温下降,Na2SO4与H2O结合成Na2SO410H2O又放出热量,使室内保持温暖。

【课本习题】

一、1.放出吸收2.放热吸收能量吸热

二、1.NaOH溶液与盐酸反 应以及其碱与酸的中和反应,其实质都为OH-+H+H2O,由题意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在中和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变化为(如图):2.使煤炉中的煤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有:①将煤块或煤粉制成像蜂窝煤球等形状的煤,以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②适当开大炉门,使炉内有充足的空气。还可以在炉身的中上部开个二次通风口,使煤燃烧产生的可燃性气体(CO)进行二次燃烧。

【复习题】

一、1.在反应过程中发生电子转移得还原失氧化2.2Al+3H2SO4Al2(SO4)3+3H2↑失去升高还原氧化得到降低氧化还原3.(1)未达到电荷守恒Cu+2Ag+Cu2++2Ag(2)将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写成了离子形式CaCO3+2H+Ca2++CO2↑+H2O(3)将难溶于水的氢氧化铜写成了离子形式Cu(OH)2+2H+Cu2++2H2O4.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各生成物的总质量;若反应为放热反应,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总能量等于各生成物的总能量与反应放出的热量之和。若反应为吸热反应,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总能量等于各生成物的总能量与反应吸收的热量的热量之差。即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保持能量守恒。5.(1)酸性作用(2)氧化性作用

二、1.AD2.BC3.C4.C5.C

三、1.(1) 氧化剂:CuO还原剂:CO

(2氧化剂:CuSO4还原剂:锌片

(3)CO2+2O=H-CO2-3+H2O

(4)Ba2++2OH-+SO2-4+2H+=BaSO4↓+2H2O

2.(1)不正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Cu位于Mg的后面,此反应不能发生。此式无法改正,只能废除。

(2)不正确。H2CO3很不稳定,对其要用CO2和H2O表示。此外,该化学方程式未配平。

应改为:CaCO3+2HCl=CaCl2+CO2↑+H2O

(3)正确。

(4)不正确。AgNO3在水中易溶、易电离,不该用分子式表示之。

应改为:Ag++Cl-AgCl↓

(5)不正确。H2CO3很不稳定,对其要用CO2和H2O表示。

应改为:CO2-3+2H+=CO2↑+H2O

四、1.该白色固体为CaCl2和Na2CO3的混合物,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白色固体溶解于水:Ca2++CO2-3=CaCO3↓;

沉淀中加入稀盐酸:CaCO3+2H+=Ca2++CO2↑+H2O;

滤液中滴入AgNO3溶液:Ag++Cl-=AgCl↓。

2.该白色粉末由Ba(NO3)2、CaCl2和K2CO3组成。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粉末加入水中:Ba2++CO2-3=BaCO3↓

Ca2++CO2-3=CaCO3↓

悬浊液中加入稀硝酸:BaCO3+2H+=CO2↑+H2O+Ba2+

CaCO3+2H+=Ca2++CO2↑+H2O

②的溶液中滴入硫酸:Ba2++SO2-=4BaSO4↓

可能还有反应:Ca2++SO2-4=CaSO4↓

②的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Ag++Cl-=AgCl↓

篇19:化学工艺工程个人简历

基本信息  个人相片
姓 名:化学工艺工程个人简历模板性 别:
 
 
民 族:汉族出生年月:1985年10月15日
证件号码: 婚姻状况:未婚
身 高:155cm体 重:46kg
户 籍:四川成都现所在地:四川成都
毕业学校:四川大学学 历:本科
专业名称:化学工程与工艺毕业年份:
工作年限:三年以上职 称:其他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全 职
职位类别:人力资源-人事助理

行政/后勤-行政专员/助理

职位名称:办公文员 ; 行政助理 ; 人事助理
工作地区:成都市龙泉驿 ; 成都市锦江区 ;
待遇要求:2500元/月 可面议 ; 不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可随时到岗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普通话 标准
 
 教育培训 
教育经历:
时间所在学校学历
9月 - 7月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专科
9月 - 月四川大学本科
培训经历:
时间培训机构证书
3月 - 3月成都六要素会计培训 
 
 工作经历 
 
所在公司:重庆川庆化工厂
时间范围:207月 - 年11月
公司性质:国有企业
所属行业:石油、化工业
担任职位:技术员 实验员
工作描述:从事了两个月的基础技术工作之后被领导分配到实验室从事生产小实验以及废水处理实验!在废水处理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离职原因:离家较远
 
所在公司:成都立孚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2009年11月 - 203月
公司性质: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餐饮、娱乐、酒店
担任职位:收银员
工作描述:负责每日、每周、每月的报表统计以及日常办公工作。协助其他部门准备和完成每日工作!
离职原因:作息不规律、能学习的面太狭小!
 
所在公司:成都远东百货有限公司
时间范围:年3月 - 2011年12月
公司性质:外资企业 (信息来源于大学生个人 简历网hTtp://wWw.yJsjl.ORg/请注明)
所属行业:批发零售(百货、超市、专卖店)
担任职位:文员
工作描述:1、对每日,每周,每月的营业额进行统计、分析。 2、负责办公用品的申领、发放。 3、各类文件的`整理、归档以及制作一些常用表格。 4、维护办公室环境、保障日常办公的正常进行。 5、负责通知办公室人员参加各类会议及提醒各部门工作的重点。 6、日常行政费用的预算、统计及发票整理及报销。 7、协助上级处理有关行政及日常工作。 8、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 9、协助并配合其它部门的工作。 10、负责合同的初步审阅及整理、归档。
离职原因:家住龙泉,想在龙泉上班!
 
 其他信息 
自我评价:一直以来的踏实、勤奋、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让我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团队!
发展方向:主要负责日常办公事宜及领导交办的各项事务!

对于自己熟悉的问题,尽量用更好更快的方法做好!

面对新的问题,要多思考,虚心学习和请教,运用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共性点参考借鉴完成!

其他要求: 
 
 联系方式 

篇20:化学环保工程个人简历

简历编号:

更新日期:

无照片
姓 名:

国籍:中国
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湖北身材:170 cm57 kg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6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环境保护类:环保类、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类:给水排水类、化学工程类:化工类
工作年限:3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2000--3500希望工作地区:广东省 湖北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广州研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起止年月:2006-06 ~ 2009-02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所属行业:市政,公用事业

担任职务:技术负责人

工作描述:广州康师傅水厂调试 .

英博雪津啤酒(三明)4500m3/d, 设计,施工管理,调试

英博雪津啤酒(莆田)9000m3/d,施工管理调试

英博雪津啤酒(莆田二厂)9000m3/d,设计,施工管理。

英博雪津啤酒(南昌)50003/d,施工管理。

佛山百威啤酒污水站参与设计。

离职原因: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黄石理工学院

最高学历:本科毕业日期:2007-07-01

所学专业一:环境工程所学专业二:给排水工程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专 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2002-092006-07黄石理工学院环境工程本科毕业证

外语:英语 良好

国语水平:一般粤语水平:一般

语言能力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调试、管理。

自从事环境工程工程以来,有着大量设计,施工,调试管理经验。其中包括新生实业2000m3/d印染废水。髙富石油化工锅炉烟气除尘,英博雪津啤酒(三明)4500m3/d污水工程,英博雪津啤酒(莆田)9000m3/d,英博雪津啤酒(南昌5000m3/d污水工程,英博雪津啤酒(莆田二厂)9000m3/d污水工程等投资百万以上环保工程。

详细个人自传

个人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132XXXXXXXXX家庭电话:

手 机:132XXXXXXXXXQQ号码:

电子邮件:

个人主页:

[

教学实践类论文题目

催化裂化工艺化学工程论文

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化学工程与工艺论文

面向生物工程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论文

化工论文

生物毕业论文

论文进展情况记录怎么写

高校土木工程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浅谈金属中的另类论文

化学论文范文化学反应工程
《化学论文范文化学反应工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化学论文范文化学反应工程(集锦20篇)】相关文章:

逆向工程技术在公路设计领域的应用论文摘要2023-04-15

基于绿色化化学实验装置的设计与应用2022-11-08

实验教学环境工程论文2023-03-21

生态学理论及实验课程教学研究论文2022-08-29

基础力学实验教学问题与实践论文2022-12-01

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特点与形式论文2022-11-08

初探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论文2022-05-21

营林工程现况与发展论文2023-08-24

高校工科类大学生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教育论文2022-11-20

微课应用于护理开放性实验教学的实践论文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