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结合论文

时间:2022-08-01 07:48:48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现代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结合论文(精选13篇)由网友“泡椒牛肉米线”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现代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结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现代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结合论文

篇1:现代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结合论文

现代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结合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现代远程教育运用于高职教育的优势,提出高职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结合途径,即高职院校和重点大学共同联办远程教育;高职院校和社区合作建立远程教育;高职院校之间建立远程教育合作;为远程教育机构的学生建立支持服务系统。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结合途径

“专升本”的比例一直严格控制在3%~5%左右,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专升本”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现代远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显示出巨大优势,即“升为高等职业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作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具有投资少、覆盖面广、效率高的优点。因此,利用远程教育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结合起来,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和优越性[1]。

一、现代远程教育运用于高职教育的优势

远程网络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合作性和交互性。现代远程教育有着诸多的优势:作为优秀资源的共享,是突破时空障碍而建立的新的学习模式;作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它使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为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提供了极好的教育途径。上述远程教育所具有的优点,正是高职教育所亟须的。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延伸到本科层次。因此,在各地已建立的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将远程教育尽可能地与成熟的职业院校进行结合,有助于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和高职教育两种教育机构的优势,创造出既能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又能推广高职教育进步的特色教育。高职教育引入远程教育后,可以推进高职院校网络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扩大高校职能,扩大服务社会的范围。对远程教育来说,与高职院校配合,能够构建一个有效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和实践训练条件,为远程教育中学生感受学习氛围提供真实的环境,将虚拟与现实完美结合[2]。由此可见,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远程教育着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思维能力,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加速知识技能综合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二、高职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结合途径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和远程教育之间的结合也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的,目前,两者之间的合作刚刚开始,虽然未来的前景是光明的,但在现阶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阻碍。进一步解决高职教育和远程教育之间的结合问题,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高职院校和重点大学共同联办远程教育

在高职院校和重点大学之间利用网络构建一个教育的桥梁和平台,这将有利于高职院校弥补自身在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上的不足,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开阔高职院校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将联办的远程教育作为“专升本”教育的一个基点,有利于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自身学历层次的提升[3]。

(二)高职院校和社区合作建立远程教育

由于终身教育时代来临,职前教育和就业培训越来越具有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十分有必要与社区展开远程教育合作,这可以帮助社区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增加社区的就业率。通过远程教育手段,将高职院校和社区灵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社区成员可以针对自身情况,更便捷地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这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4]。

(三)高职院校之间建立远程教育合作

由于各城市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差距,我国的高职院校分布并不均匀,往往以经济发达地区及中心城市为主,造成了其他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落后,不利于我国高职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将高职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整合各地区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有利于改善我国高职教育各地区发展和学校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为高职教育发展落后区域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实现全面综合发展。为了尽快实现高职教育与远程教育的结合,除了高职院校和远程教育机构的努力外,企业应该加强与学校的合作,让学校更快、更及时地了解人才市场需求,从而调整高校自身远程课程的规划,做到实际生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根据所需人才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指导内容,探索和建立更好的远程教育实施规划,逐步完善现代远程教育和高职教育之间的结合。

(四)为远程教育机构的学生建立支持服务系统

为远程教育机构的学生建立支持服务系统,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延伸和补充像开放大学、虚拟大学等远程教育机构。现代远程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学习的自主化和个性化,为了最大程度保持这些特性,就必须要建立科学的、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服务系统,也就是所谓的学生支持服务系统。将学生的学习作为服务的中心,通过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有效发挥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引导作用。现代化远程教育的主旨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由于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发展的时间相对而言较短,其中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在与高职教育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克服[5]。比如,现代远程教育往往是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式授课,授课的过程中缺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疲劳感。通过视频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一些实验,但是教师无法亲自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由于远程教育存在的这些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所以在构建学生支持服务系统的时候应该考虑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实现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结合,学生支持服务系统应该由高职院校来构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也转向了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基地的建设、管理和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国的高职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依托高职院校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支持服务系统是一种优势互补的教育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可以弥补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不足,增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丰富教学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实验设备、实验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为实训基地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6]。

三、结语

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现代远程教育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新的教育模式,这对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找到两者之间结合的更多方法和途径,从而推进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双认证培养方案的实施。通过增加校企合作,完善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规划,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获得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丁兴富.远程教育学[J].远程教育杂志,(1):63.

[2]林淑贤.现代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结合的可行性探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26-30.

[3]何军妹.试论远程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镇江高专学报,2003,16(3):56-58.

[4]余善云.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8):157-160.

[5]朱波.成人高职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融合的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9(4):10-12.

[6]温国雄,李广林.论电大远程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同步协调发展:广东电大“一校两制,双机驱动”的办学模式探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1):21-24.

篇2:工学结合高职护理教育论文

工学结合高职护理教育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院高等职业教育三年制护理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生愿望将其分配到引企入校和办校入企两种不同模式的工学结合教学环境中。分配到引企入校模式的教育环境有104位女生,年龄在19~21(20.1±1.0)岁,分配到办校入企模式的教育环境有54位女生,年龄在19~21(20.2±0.6)岁。

1.2调查工具

采用英国医学教育环境测评工具DREEM(DundeeReadyEducationEnvironmentMeasure)进行测评,该量表由中国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中心翻译、修订[2],Cronbach’sα系数为0.86以上[3-4]。DREEM有50个条目,分为学习知觉、教师知觉、学术知觉、环境知觉和社交知觉5个维度。测量时采用0~4级评分(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能确定、同意、非常同意)。根据量表使用说明把教育环境分为4个等级:≤50分为教育环境存在严重问题,>50且≤100分为教育环境的问题很多,>100且≤150分为教育环境较好,>150分为教育环境好。其中学习知觉和环境知觉2个维度:≤12分表示很差,>12且≤24分表示较差,>24且≤36分表示较好,>36分表示好;教师知觉维度:≤11分表示很差,>11且≤22分表示较差,>22且≤33分表示较好,>33分表示好;学术知觉维度:≤8分表示很差,>8且≤16分表示较差,>16且≤32分表示较好,>32分表示好;社交知觉维度:≥7分表示很差,>7且≤14分表示较差,>14且≤28分表示较好,>28分表示好。

1.3调查方法

在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说明后集中放发问卷,其中引企入校模式104份,办校入企模式54份。从学生角度在顶岗实习前夕对各自所处的教育环境的感受以不记名形式测量,当场收回,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1.4资料整理与分析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种教育环境的差异情况。

2结果

2.1两种工学结合教育环境及其5个维度测评得分情况

两种工学结合教育环境的测量总分都大于150分,达到教育环境好的标准,且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5个维度上,除了学习知觉维度和教师知觉维度达到好的标准,其他3个维度都处于较好的水平。在学习知觉、学术知觉2个维度上两种工学结合教育环境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引企入校模式在学习知觉维度的测量值高于办校入企模式,而引企入校模式在学术知觉维度的测量值低于办校入企模式;其他3个维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两种工学结合教育环境的50个条目测评结果比较

在两种工学结合教育环境的5个维度中,在学习知觉维度12个条目中有10个条目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我被鼓励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重点明确”“教学时间被有效地利用”“教学不会过分强调死记硬背”“我很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与短期学习相比,更强调终身学习”7个条目是引企入校模式高于办校入企模式,另“教学帮助发展职业能力”“教学促使我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教学经常能令学生们兴奋”3个条目是引企入校模式低于办校入企模式;在教师知觉维度11个条目中有6个条目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教师们上课时不发会嘲弄学生”3个是引企入校模式高于办校入企模式,另“教师们具有与病人沟通的很好技巧”“教师们备课总是很充分”“教师们对病人很有耐心与爱心”3个条目是引企入校模式低于办校入企模式;在学术知觉维度的8个条目中“我能够记住所有我需要的知识”“我热爱我的职业”2个条目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2个条目都是引企入校模式低于办校入企模式;在环境知觉的12个条目中“授课过程气氛轻松”“我感到能随意提出我想问的问题”2个条目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2个条目的测量值引企入校模式低于办校入企模式;在社交知觉的7个条目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两种工学结合教育环境的总体比较

学生对引企入校和办校入企的两种模式的教育环境都测评为好,且这次测评分高于中国医科大学以及其他国家的医学教育环境测量值。这可能是由于文献中的中国医科大学以及其他国家对医学教育环境的变革都是利用学院内部资源对教学内容、方法或手段进行改革,而本研究两种模式的教育环境是学院和医院携手打造的'工学结合教育环境。工学结合教育环境能充分利用学校和临床不同的优质资源,使护生不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而且还能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有利于学生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的人才。

3.2两种工学结合教育环境的5个维度比较

在学习知觉的维度中,引企入校模式的教育环境拥有较多训练有素的专任校内教师,他们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并“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采用横向和纵向比较知识,通过“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让学生在理解知识基础上识记知识,而不是“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办校入企的教育模式拥有较多技能过硬的行业教师,他们通过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让学生在生动而真实的临床案例中学习,通过展示教学内容与未来岗位任务的关联性,使护生深切感受到“教学帮助发展职业能力”、感受到教学令人“兴奋”,从而使护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但由于行业教师的上课技巧相对薄弱,最终学生还是更满意引企入校教育环境提供的学习知觉环境。在教师知觉的维度中,引企入校模式的专任教师们具有较高的教育心理学专业素养,“不发脾气”“不嘲弄学生”,赢得学生配合“学生们不激惹教师”。而办校入企模式的行业教师们因“具有与病人沟通的很好技巧”“对病人很有耐心与爱心”,以及在课前联系好临床患者配合教学、在上课时有举不完的临床案例的“充分”“备课”赢得学生尊重,即便办校入企模式的教师们组织教学能力和教育心理学专业素养不如专任教师,但学生对两种模式的教育环境中教师知觉的总体评分没有差异。在学术知觉维度中,学生对办校入企模式的学术知觉评分高于引企入校模式的教育环境,可能与办校入企模式的教育环境提供了真实临床环境有关,真实临床环境使护生的学习兴奋性高,觉得“我能够记住所有我需要的知识”,并与病人交往中体会到护理的职业魅力,因此学生在办校入企教育环境中对“我热爱我的职业”条目的评分较高。在环境知觉和社交知觉2个维度上,学生对两种教育环境评价在总体上没有差别,但在“授课过程气氛轻松”以及在课堂上“能随意提出我想问的问题”2个方面上,学生对办校入企教育环境感到更满意,这可能与办校入企的小班制编班有关。

4小结

虽然引企入校和办校入企两种教育环境都被学生评价为好评,但他们各有千秋。引企入校的教育环境因拥有训练有素的专任教师在学习知觉维度做得很出色,而办校入企的教育环境因拥有得天独厚的临床环境在学术知觉维度做得很有特色。今后,两种教育环境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为高职护生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篇3:现代远程教育及其发展前景论文

现代远程教育及其发展前景论文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实时或非实时地传递多媒体的音频、视频或数据等信息,进行可视的、交互的远程教育形式。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能提供公平、广泛和廉价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效率大大提高。使学习者不再受到地理位置和上课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和最优秀的网站可以被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中所拥有。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远距离教育界通常把远程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函授教育阶段、广播电视教育阶段、现代远程教育阶段。第三个阶段之所以称为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远程教育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教学媒体更为先进

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提供的是视觉和听觉媒体(印刷品、广播、电视),学生只能按提供的定量信息进行定餐消化,不必考虑你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现代远程教育由于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对信息的选择功能,可提供学生在信息选择上的宽容度和同一教学信息量上的饱和度。

(二)教学交互性更强

远程教育和远距离教育的最明显特征是学习者和教师不在同一地点,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地理距离,必须采用多种媒体和手段来传播学习内容。建立在电子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现代远程教育,使用的是双向交互式通信媒体,并与教育传播理论、现代学习理论紧密结合,以交互性、网络化、实时性、综合性和适应性为基本特征。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等向学生传送远程教育的多媒体教学信息,充分发挥视频流媒体的优势;而学生则可以通过BBS、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教师提出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得到来自教师的反馈。

(三)学生学习更主动

现代远程教育结合文本采用图像、音频、视频和虚拟显示技术传递教学内容,同时采用多种技术实现的因特网和供学习者使用的资源库,实现了教与学之间的交互性,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客体变为主体,由指导变为主导,由学会变为会学,由学校选择学生变为学生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教师、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进度。这种区别也是前所未有的。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前景

作为第三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崛起和发展,不仅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取得长足进步的结果,还是应对构建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也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知识创新需求的必然选择。

(一)理论和学科建设走向成熟独立

目前,中国远程教育理论与学科建设已体现出一门成熟学科所具有的特征:

(1)具有自己的基础理论。远程教育界已系统地引进国际远程教育理论,同时从中国实践中汲取营养进行理论概括和理论创新,形成了自身的基础理论。

(2)具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远程教育研究特色是其大规模实践造成的,也是其兼收并蓄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系统工程理论等学科特色凝练而成的。

(3)已有课程、专业和学位。目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已普遍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并把远程教育作为主要学科方向和专业来建设。

(4)具有自己的学术出版和专业刊物。

(5)具有全国性和全球性的学术组织,如ICDE、AAOU等,学术交流活跃。

(二)中小学远程教育会继续稳步发展

作为应试教育延伸的中小学网校,尤其是初中和高中网校,在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改善的情况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网校的行列来,但是主要目的均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应对升学考试。

因为网校的选择者主要是家长和学生,是分散的大众群体,自主选择权大,因此网校不会出现像高等远程教育那样激烈的变化,而是会继续稳步发展。

(三)成人继续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战地

现代远程教育最大的商业蛋糕在于成人再继续教育,对大多数已经工作的成年人而言,他们一方面希望能够再返回学校充电而弥补自身在工作中发现的不足,但另一方面他们因为忙碌的工作而根本抽不出时间来进行正规学校教育,而接受远程教育,在方便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适合 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就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四)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构建终生学习的体系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其学习方式的灵活多样,学习手段的多元选择和学习支助的'日趋完善,使其不但成了个人进行终身学习的最佳选择,而且促进了终生学习体系的构建,推进了学习的个别化和个性化进程。

终身学习有许许多多的途径和方法。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十分人性化、个性化的教育。它能打破时空的局限,以其丰富的资源、个性化的学习材料设计、有效的学习支助系统,以及相对低廉的学习费用,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现代远程教育还因其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和对现代传媒手段的充分运用,使得人们选择远程的方式进行学习,便能极大地提高其学习能力,学会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最佳选择。

(五)与开放教育相结合,形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有机组合,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基本框架的重要元素。它以教育技术和媒体为课程载体,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开放的学习模式,为学习者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学习环境,使学习者的学习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场所主动进行学习。远程教育更适宜实现开放教育,是开放教育发展最合适的土壤。它具有三个国际公认的要素:(1)以学生为中心;(2)采取多种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3)取消和突破种种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六)走向个性化的特色教育阶段

个性化特色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两方面:一是有丰富的、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大量的课件;二是进行交互式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能够进行实时与非实时的交流,进行网上讨论、电子邮件交流、BBS交流、可视可听可说的交流等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实际上,个性化教育的有效方式恰恰是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的极大丰富和多重组合,学习手段的多元选择、学习支助的日趋完善等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大大推进了学习的个性化。如果远程教育能够走向个性化的特色教育阶段,那么,远程教育就有可能成为社会倍受欢迎的教育类型。

篇4:现代服务业高职教育教学方法论文

一、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指依靠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以提供无形服务为主的具有高知识资本、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如信息、会展、研发、咨询、法律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它是在传统服务业发展起来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生产和供给方面,均借助于现代管理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更大程度地采用了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分工与合作,服务手段多样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首先,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高职教育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高职教育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劳动力就业结构优化对高职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也为高职教育体制改革指明方向。其次,随着现代服务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职业界已经不可避免地在职业岗位与职业精神两方面受到强烈冲击,高职教育也应该密切注意产业调整带来的市场新动向,认真研究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现代服务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将涌现出大批新岗位,面对这些新岗位,高职教育应该为服务业服务,进行专业创新。再次,高职教育专业的设置应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专业设置应“宽窄并举,宜宽则宽,宜狭则狭,视情而定”。现阶段,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向着拓展专业的宽度趋势发展,这也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需求。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需要面向市场,服务市场,需要摆脱以往普通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原则的影响,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最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应该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结合。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兴起必然涌现大批新的岗位,新的工作要求,而传统的工作岗位在信息化、智能化的冲击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创新。因此,面对这些新变化,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开发出既符合新时期服务业发展要求又适应高职教育学生特点的课程出来。

三、现代服务业在高职教育上面临的新形势及问题

1.国家《纲要》给高职教育提出新课题

近年来,国家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等分别明确了未来我国教育发展、人才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些《纲要》的制订都充分研究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都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高职教育改革,都要求我们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为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给高职教育带来新契机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从而导致世界经济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为促使经济快速复苏,各国纷纷采取了强有力的国家调控和干预措施,特别是在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深度调整。因此,世界产业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一是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二是从产业失衡到产业协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的理性回归;三是从“浅层发展”到“深度融合”,国际分工与产业转移在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进行。同时,本次金融危机使职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各国把它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并纷纷颁布了发展职业教育国家战略纲领。

3.高职教育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众所周知,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的支撑。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职教育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首先,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岗位、新工作的要求;其次,在信息化、智能化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高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再次,高职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无法去企业一线锻炼,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最后,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教师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有关现代服务业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索

1.因材施教―了解高职教育学生特点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出既懂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又懂现代管理理念的专业型人才。高职教育有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教学体制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教与学必然存在很多矛盾。高职教育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比较模糊;家庭教育不被他们的父母重视,个人思想和行为不被他们的父母接受和理解;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强等。这些特点导致为什么很多职业院校教师抱怨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不高,而学生又抱怨在课堂上学不到什么,没有学习的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因此,“教什么”和“学什么”并不重要,“如何教”和“如何学”才是关键。

2.以身作则―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高职教育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一、教师高尚品德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要重视自身的修养与素质的提高,不断完善自我,塑造自己的'形象,铸造令人敬佩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陶冶学生。二、教师的知识才华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要注重对现有知识的汲取和积累,要追踪学科研究和科学技术前沿成果,不断发掘和开辟新知识。三、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力。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影响,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是教师在学生中建立威信的基本条件。

3.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教学水平,做到专而精。高职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广博的相关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综合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高职教育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最好亲自动手,与学生一起操作,不断提高自己。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能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

4.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教育改革遵循的必然规律。第一,高职教师在教学备课过程中,要多方搜集资料,严格的分析、整理资料,再将案例分析融入理论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过程上获取理性认识。第二,高职院校要多创建和开发校外课堂。第三,多渠道、多层次地挖掘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在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巨大潜力。第四,教师应广泛使用并积极创新现代流行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方法。第五,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课与实践课各有不同却又相互补充,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应同步进行、彼此配合,培养理论实践双优人才。

【参考文献】

[1]钟运燕.现代服务业的界定方法[J].统计与决策,.

[2]苏俊玲.试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结合[J].职业教育研究,.

[3]王欢.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机理与发展策略研究[D].山东:山东财经大学,.

篇5:高职教育论文

高职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必须深刻领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客观分析智能制造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和自身不足,围绕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提高。

高职教育服务智能制造的问题分析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高职教育提高服务智能制造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必须深刻领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客观分析智能制造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和自身不足,围绕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提高。

关键词: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服务;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明确了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生产一线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生存和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息息相关。

《中国制造2025》赋予了高职教育新的新的使命和任务,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职院校技术服务与研发提出了新的挑战,更为高职院校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高职院校必须紧密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加大专业改革力度,从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管理等方面,大力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为国家战略发展和湖南智造提供匹配和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

1智能制造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在智能制造发展的新阶段,制造企业纷纷将智能制造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制造水平的进步将对传统制造业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传统制造业也将面对一系列新的改革,企业发展趋势、岗位及人才需求变化对高职教育正在发生冲击,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市场岗位对接正悄然发生变化。

一方面,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有效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企业的岗位设置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些传统岗位,比如工时审核员、晒图员等岗位正在消失,由此,智能制造对高职教育就业市场的冲击将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另一方面,智能生产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将产生新的工作岗位,如设备维护维修人员,数控操作编程人员等,需求旺盛。

传统岗位的减少和新岗位的产生将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

二是面对新的工作模式,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高度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智能化生产系统中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主流。

对从业者的要求更高、设备智能化改造升级快、等特点和趋势。

2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意是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教育供给,包括高职教育供给远远没有满足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客观需要,这既有教育总量的问题,更关键的是由于教育供给与人民需求之间不匹配而产生的结构性矛盾问题。

因此,该理论应用到高职教育当中则应该理解为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深刻分析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变化和能力要求,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为核心,

通过专业动态调整、深化校企合作、加强课程改革、提升师资队伍执教能力等方面实践,盘活资源、提升效益,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不断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培育和激发高职教育发展新动力。

3智能制造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3.1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办学永恒的主题。

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企业用人机制和学校育人机制的耦合作用,无疑是实现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的最有效途径。

特别是在制造业,校企双方共同编制培养计划、课程内容、实训就业,达到生产与教学一体化,为企业“个性定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3.2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更高

智能制造以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要特征,对高端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旺盛。

具体为迫切需要一批爱技术、驾驭技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能适应时代需求、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研发人才和既掌握系统理论知识、又能转化先进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

3.3对专业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缘于智能制造对人才需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改变目前单个专业建设的模式,以对接产业为引领,以专业群建设为载体,构建特色专业体系,为学生综合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4高职教育服务智能制造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要使命,其与社会经济生产活动联系更加紧密,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能主动关注并紧跟企业技术升级、设备改造步伐,服务企业人才需求更加精准、有效。

但受限于办学层次的影响,对行业前沿科学技术水平把握不够,引领行业产业发展能力不足。

由此,在智能制造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能力疲态犹显。

4.1产业引领能力缺乏

在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要发展模式的大背景下,主要科研力量、项目、资金绝大多数流向本学院校和高水平院校。

其次,重视科学研究但成果转化率低,大多数学术研究成果脱离国内产业实际水平,指导性不强,不能从战略上引导产业发展。

4.2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轨迹来看,提升竞争力较为可靠的路径是工艺层面的突破。

这就是我国高职教育提出要培养“大国工匠”的核心意义所在。

而技术精湛的工匠培养关键在于校企深度合作,而我国目前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要依托学校高职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深度还远远不够。

4.3专业动态调整力度不够

坚持以市场导向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重要依据。

面对智能制造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虽然意识到了要以专业调整进行适应,但受到学体制机制不活、对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不准等因素限制,其力度还远远不够。

4.4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人才培养最终要依托课程。

职业能力标准体系建立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

基于实际岗位职业能力设计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最直接有效的载体。

这就涉及如何开发基于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并进行课程组织的问题,这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关键环节,如果缺乏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职业能力的培养就只会是一种概念或理想,无法满足智能化时代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的需求。

5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服务智能制造的策略

5.1以专业动态调整促进专业结构优化

目前,部分院校在专业规模上追求专业数量的大而全,导致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不足,人才培养成效低、无特色,甚至与市场需求脱节,出现结构性浪费;同时,专业动态调整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

不能及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的要求,从而出现结构性缺失,更无从引领产业发展。

高职院校应首先深入开展企业调研,以调研报告为依据,根据区域制造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相应地规划、优化专业布局,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适应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促进人才供给链与经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同时,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与制造产业发展高度契合的专业群,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服务智能制造业发展的特色专业体系。

5.2以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适应智能制造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能力递进为主线,践行校企双主体育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与智能制造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平台,在此平台框架下,实施企业定制人才、交叉复合型人才、现代学徒制人才等多样化人才培养等个性化发展路径,形成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

篇6:高职教育论文

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的作用

[摘要]作为体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元素之一,技能大赛不仅能有效推动高职教育发展,还能最大化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拓展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发展空间。

篇7:高职教育论文

作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职业教育也有自己的教学特色,那就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技能型,实用型的技术人才。那么,怎样才能检验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高含量的专业技术呢?毋庸置疑,技能大赛就是最好的平台。最近几年,技能大赛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政府、学校、企业等对技能大赛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的技能大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简单地说,技能大赛可以检测高职教育的效果,能将高职教育的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从深度上说,技能大赛可以对高职教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师资力量等进行优化,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一、技能大赛促进了高职教育的改革

(一)技能大赛引导高职教育改革

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开展的技能大赛,大多数都与实际接近,与企业相关,与生产岗位贴切的活动,这些活动主要目的在于突出高职教育的技术化、技能化,是完全符合现代教育新标准的。在技能大赛中,除了要参加技术竞技的学生外,还会请到一些行业专家、企业人才等,这些专家将直接参与技能比赛,全程观察比赛,并专业化地对比赛做出评选,使整个比赛过程,包括比赛内容、比赛方式、比赛实际操作环节都更加规范。另外,竞赛所选用的试题和项目都符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又与社会实际需求贴切,既能完全体现高职教育中的高端技术,还能使选手所表现出来的水平更加真实,由此可见,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是高职教育重新规划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二)拉动高职教育的进程

技能大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拉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开展技能大赛时,各大高职院校都积极主动地联系企业,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学习”和“就业”衔接在一起,从而实现高职技能教学与岗位就业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

二、对教师自身的强化作用

(一)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观念

在实际的比赛中,所涉及的比赛项目和比赛内容,都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比较贴近,并且还能更加方便地衡量某些岗位的人才需求量,技能大赛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树立职业教学观念,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研讨、阅读赛组委发布的文件,观察、学习比赛项目等形式,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经过邀请企业管理者,企业专家来指导比赛后,教师可以更加明确地指导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以及当前学生实际掌握的技能程度等,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轨的问题,使高职教育更加具有先进性和针对性。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性

在高职院校举办的技能大赛中,教师是领导者,是比赛项目规划,比赛规则制定的直接参与者,在实际比赛过程中,教师通过与企业专家、行业人才进行交流沟通后,能更加讲解企业生产运转的情况,比如,机器加工,维修类的比赛,教师就可以通过专家更清晰地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帮助教师开展专业化的素质提升,检验教师固有的教学水平,弥补教师教学的缺陷,让教师的自身内涵持续提升,让教师更加深度地认识行业,从而让教师从纯粹的教学者和指导者变成行业内的专家。

三、技能大赛对学生的素质提升

(一)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素养

在比赛中,学生可以通过赛前、赛中、赛后等环节获得不同的职业素养指导;在日常技能训练中,学生也会自主关注相关企业发展的动态,并且制定一系列针对该企业发展的学习计划,同时,在比赛中,学生自身的创新思想和专业技术,通过碰撞和融合,学生的创造力也能大幅度的提升,在实际的技能操作中,因比赛规则和好胜心的原因,学生的思维严谨度和学习动力都能有所增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冷静处理突发事件,比赛结束时,正确面对自身的不足,学会总结和积累,从而形成终身职业素养。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技能比赛中,具有创新意识的项目总能获得高分,为了能够在众多的选手中脱颖而出,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探索,挖掘新方法、新技术,进而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磨砺,再加上赛后评委的专业化点评,学生的创新思维会有很大提升。

四、总结

总而言之,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教师,都能从技能大赛中获得帮助,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可以得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另外,高职院校的学校方面,学校还可以通过技能大赛的渠道,了解更多的社会发展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人才培养教学,为社会输送更多优异的人才。

参考文献:

潘芊芊.试论高职《剧本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J].戏剧之家,(8).

篇8: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与现代园林设计结合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与现代园林设计结合论文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具有非常典型的美学特征,注重对自然的追求与表现。为表现自然,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构景手法,比如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手段,这些构景手段的组合运用,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古典园林审美特征,符合当时人的审美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园林出现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特征,比如开放性、规模性、参与性、科技性等,这使得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有了很大的不同。本文在研究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不同的基础上,讨论了现代园林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美学的运用。

关键词:古典园林美学现代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自周朝始,就已经出现了为贵族享乐而圈设的“囿”,而后发展为“苑”,继而发展为更为完备的“园林”。园林审美风格随着社会文化、经济、艺术、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魏晋时期的宗教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园林设计,使园林设计偏重于幽深静谧之美;在国力强盛的隋唐时期,园林设计也同样呈现出大气恢弘的风貌景观。但总体来说,古典园林亲山近水、崇尚自然的艺术风格贯穿始终,同时也与儒家文化的和谐包容、顺从自然的文化特征相吻合,呈现出属于中国的一种独特的审美风趣,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古典园林美学特征

(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古典园林最初起源于“囿”,即对野外自然空间进行圈禁,为贵族提供捕猎、娱乐等活动的休闲场所。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园林设计虽然受到社会、宗教、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风格上不断发生演变,但其根本的对自然的追求一直贯彻始终。在设计风格上不仅尊重自然,而且一直以自然为师,以自然的“眼光”来设计建造远离郊野的园林,将自然景观纳入生活范围之中,形成游于园林,居于自然的惬意生活环境。

(二)分割空间融于自然

园林设计与自然的结合需要一些造园手段来完成,比如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手段。利用假山、长廊、漏窗、树木、花卉等元素,经过巧妙搭配,形成造园手段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比如假山,常常被用于抑景手段,通过高大假山的遮挡,来为后面园林的景观造势,引起游客期待,而其本身又是整个园林中的重要景观。而长廊、漏窗更是漏景的重要手段,隔而不绝的手段使得空间产生一种有限与无限交替进行的错觉,在有限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空间层次、空间大小,以使得游园者深陷其中,乐而忘返。而树木、花卉等元素更是让景与情、意与境、虚与实、动与静相互交融,自然之境跨越时空,与生活交织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三)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自然之中少人工建筑,多山水林木。为顺应自然之美,园林设计中的建筑物依山林而建,掩映于植物之中,形成山间一屋,林间一亭的妙趣。同时园林建筑多为观景而设,多建于驻足观景较好的位置,而其本身也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着自然之美。比如小桥、小路要曲径通幽,讲求移步换景;水边香榭掩映成趣等等。园林建筑遵循野趣,虽是人工建筑,却更是园林一景,通过楹联、匾额、石刻等手法,用字、词、对联形成点题效果,园林小筑怡景怡情,将文化与自然紧密结合,虚实相生、寄情于景,形成独特的意境之美。

(四)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自然之美在于自然之趣,即野趣之美。自然中的树木花卉自生自长,受天地恩泽,无人为干扰,活得自在惬意。而人工养殖的树木花卉往往缺少了这种自然野趣,常常被修剪整齐,加入人工雕琢,看似漂亮整洁,却因刻意为之反而失去了本该有的自然趣味,少了自然灵性。园林中的树木花卉养殖为使之能够表现出自然的野趣之美,在设计方面也会按照自然的方式增添一些随性而为,少一些刻意雕琢,来表现自然之趣。在树木花卉的成长过程中,甚至会运用一些培植方法,引导树木花卉像自然生长一样展现出“野生”的状态样貌。

二、现代园林特点

(一)开放性

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寺院园林三部分。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为私人服务的,皇家园林更是拒绝普通人进入,只有皇室成员能够享用,而寺院园林虽然能够进入,但其服务对象也多为香客,并非是大规模游览使用。由此可见,古典园林是较为私密的私人空间,个人意趣占据主要支配地位。而现代园林以公园、小区景观为主要体现方式,是开放性的场所,任何普通人都可以随意参观游览,其服务对象是普通百姓,因此现代园林是公共性场所,要以主流的审美观为主导设计,而且私密性较差,不适宜设计选用私密性较强的景观。

(二)规模性

传统园林由于是为私人服务,其空间不需要非常大,所以私家园林一般小巧玲珑,占地空间较小,各种设施、建筑也只需要满足少部分人的需求即可,不需要设置过多的建筑、服务设施。即便是皇家园林,除了在占地空间上满足皇家风范的要求,建筑设施上要体现出皇家的大气,但服务对象依旧是少量的皇室成员,规模依旧不需要特别大。现代园林则不同,其是公共场所,使用人较多,因此不论是占地空间,还是建筑设施,都要具有满足大量游客需求的能力,因此在建设规模上相对较大。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园林的游客量猛增,即便是普通公园园林,日参观量也在几百人上下,著名园林日参观量更是达到上万人之多,因此园林必须具有一定规模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游客需求。

(三)参与性

古典园林主要为游览者提供休闲场所,娱乐性不是特别高,因此注重风景观赏、野趣盎然。现代园林则是要为普通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其功能上侧重于娱乐、休闲,因此在注重观赏性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游客的参与性体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越来越想要逃离高强度的生活,追求一种闲适的生活体验,但这种“闲适”需要的不再是靠在水榭边看看书那么简单。现代园林虽然开放度高,但现代人想要去休闲观赏依旧不容易,重要原因是缺少时间,即便能去一次也仅限于休息日的一天或者两天,因此节省时间的参与性强的休闲放松的娱乐方式更受青睐。

(四)科技性

现代社会是科技社会,科技性是现代人所追求的主题,也是各种设施建设中所要追求的重点。科技在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便利,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健康的身体。园林建设中科技性元素层出不穷,比如模拟仿生系统既能够保护环境又具有科普功效,同时以科技的力量减少生态破坏,加强生态保护也是现代人必须做的对地球的反哺义务。再比如各种娱乐设施,参与度高的娱乐设施一般也是科技元素较高的设施设备。门禁系统以及电子导游系统的开发在保护游客安全的基础上也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观景体验。

三、现代园林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美学的运用

(一)适当扬弃

传统园林美学中的“自然”观念与当代生态保护、绿色园林的造园观念是相契合的,将传统“自然”观引入现代园林建设中,有利于正确对待生态、自然、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但现代园林的“自然观”又与传统园林美学有些不同,现代理念中侧重于“仿生”自然观,比如将垃圾箱设计成树桩的模样,既与环境相协调,又不破坏树木,保持了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又模仿了自然生态系统,这种类似的“仿生”自然观体现了综合性规划的思想。现代园林理念中更倾向于动态化的现代化系统建设,即将景观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来对待,用现代更为科学的自然生态系统观念体现审美价值。

(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意境之美,是古典园林的核心审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之中,几乎所有的构景手法都为“意境”服务。古典园林意境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值得现代园林借鉴使用。在构建意境美的过程中,注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借鉴文化典故,寄情于景,突出景观的文化属性,比如杭州西湖,由于是著名爱情故事《白蛇传》的发生地,逐渐演变为爱情圣地。运用优秀诗文,追求诗情画意。由于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已不同于建造古典园林的士大夫们,现代园林意境所要表现的主题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发掘出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意境。

(三)空间场景突破

古典园林对空间的把控非常到位,注重层次性、无限性。在古典园林中,运用借景、隔景等构景手段,将空间分隔为多个层次,并且借用外界空间来无限度延伸园林本身有限度的空间,就造成了视觉空间上的无限放大。这种对空间的组织手法可以被现代园林所借鉴,但又与现代园林开放性特点有些不符,所以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比如古典园林中的“曲径通幽”做法,是隔景与借景的巧妙配合,讲求的就是幽深曲折,含蓄探究,然而放在现代园林中显然不合时宜。首先,幽深的场所由于视觉的隐蔽,有可能造成不安全隐患,不利于公共场所的安全需求。其次,“幽深曲折”在空间上需要小巧玲珑,宜窄忌宽,不利于大规模游览的现代化园林要求。最后,借景难以融合。古典园林因地而借,将外部空间的建筑借景到内部空间,以达到放大内部空间的目的。现代建筑以高楼大厦为主,钢筋水泥的城市建筑缺乏野趣和意境,显然和园林的放松、自然的追求难以契合,所以在空间借鉴的手段上要以现代人的开放式布局为手段,扩大公众的参与度,来达到扩充空间的目的。

四、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宝藏,它集艺术、美学、植物学、动物学、建筑学等学科门类于一身,是综合性非常高的艺术珍品。古典园林不仅仅作为艺术品被东西方文化所膜拜,同时其深邃的艺术手段和文化内涵也能够影响现代园林建设。现代园林对古典园林的借鉴使得古典园林又重新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在现代园林中继续为现代人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但由于时代的变迁,一些古典园林的艺术手段也不再适合现代园林使用,因此现代园林在借鉴古典园林的同时要注意有所扬弃,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特点来合理化继承和发展古典园林艺术。

参考文献:

[1]徐美叶.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和对现代园林的影响[J].现代园艺,(2).

[2]丁灿,吴德政.现代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观念的扬弃[J].美术大观,(10).

[3]王其钧.中国园林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9:CG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论文

CG与现代艺术的结合论文

1概述

艺术是在正确认识和反映(自然和社会)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艺术观念(或审美意识)的感性外化。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通常分为生活积累、创作构思、艺术表达三个阶段。要创作真正有生命的艺术作品就需要走入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去认识和感悟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真、善、美的素材,以形象思维,发挥联系与想象,运用拟人和夸张等手法对对象物进行科学理性地设计,最终形成能够体现人类自由自觉本质和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艺术观念的形成不是天生的,而是源于对人类实践活动和自然与社会关系质的认知。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得高科技的生活影响到艺术的思维方式,使艺术能够更好地阐述思想,所以艺术的发展需要跟上时代脚步,艺术工作者需要学习先进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运用更高技术含量的新方法和手段[1]。

2现代艺术

西方艺术在19世纪后期开始转变,进入20世纪后,形成了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呈现出纷繁多样的艺术运动和完全不同以往的表现手法,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等等。现代艺术已充溢着人们能触及到的所有领域,纷繁的艺术表达手段不断产生并相互交错,传达理念,创造形式。现代艺术的创作与科学思想密不可分,结构主义与立体派,工业技术思想与未来派、风格派,机械制造形式与达达派的机械图纸绘画,弗洛伊德的释梦学说与超现实主义,还有以理性手法表达非理性的抽象表现主义等等,都是科学和艺术联手的结果[2]。

3CG技术

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Graphics,CG)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与应用方向,主要关注数字合成与操作视觉的图形内容。CG狭义上是一种研究基于物理定律、经验方法以及认知原理,使用各种数学算法处理二维或三维图形数据,生成可视数据表现的科学[3]。简单地说,CG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图形,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计算、处理和显示的相关原理与算法。广义上来看,CG不仅包含了从三维图形建模、绘制到动画的过程,同时也包括了对二维矢量图形以及图像视频融合处理的研究。CG技术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已进入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期。目前,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加工,影视动漫,军事仿真,医学图像处理,气象、地质、财经和电磁等的科学可视化等。由于CG技术在这些领域的成功运用,特别是在迅猛发展的动漫产业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4CG

技术和现代艺术的融合

4.1现代艺术对CG技术的要求

现代艺术要追求和探索新的呈现形式,例如利用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呈现的影视艺术、合成艺术、网络艺术等;并且数字媒体艺术通过与网络媒体的结合进行迅速广泛的传播;最后与智能软件的结合进行其艺术作品的创作。艺术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思维和交流,即艺术家如何创作和采用什么手段方式来与观者进行沟通交流[4]。现代艺术要求与CG技术结合,形成CG艺术,以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形成自己的'艺术特征:第一,采用数码信息新技术、新媒体作为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段;第二,在观念上摒弃了艺术家孤芳自赏的创作心态,积极寻求与受众的互动;第三,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转变成作品的一部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由静观变成动态的互动形式;第四,交互过程中的反馈实时性和即时性[5]。

4.2CG技术对现代艺术的贡献

CG技术成就了新的表现手段,并在不断发展中,这些表现手段对某些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段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同时,这些新的表现手段还无限地扩大了艺术家的创作思路,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6]。CG技术帮助艺术家处理大量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料,设计出以前无法用手工绘制的二维、三维图像效果,使艺术家从繁琐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中摆脱出来,从而抽出更多时间从事艺术创作。在CG技术的帮助下,艺术家减少了很多繁琐、枯燥的绘图工作,得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意上[7]。艺术家可以利用CG技术进行数字雕塑、数字绘画、自然笔触模拟、照片级渲染、非真实渲染等等,CG技术可以大大简化工作流程,并在作品中表现出丰富多样的感觉形式。

结束语

艺术与科学技术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与融合的关系,他们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活,真正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种类不断涌现,给艺术发展提供无限潜力与空间,为艺术提供新的物质技术手段。科学技术中也越来越多地融入艺术的因素,使科技越来越人性化。CG技术对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CG技术为现代艺术带来了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CG技术为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与认知方式;CG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家提供了新的表达平台。只有当技术与艺术思想完全融合为一体时,才能真正体现CG技术在艺术创作中带来的审美感受。

篇10:浅谈现代高职教育会计教学模式论文

,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高职院校中关于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素质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要求也成为高职院校在各门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着重加强的内容。

作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高素质”体现在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完备的经济和会计法律法规知识;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灵活多变的适应不同环境能力。“高技能”人才要求定位于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具有较完善的会计工作技能。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教出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教”展开的。从横向结构角度看,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保障体系五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会计人才上。

1.技术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分析,其工作的侧重点是进行会计核算,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注重智能运用,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预测、会计决策,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等。

2.技能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和计算技术,能操作计算机和会使用会计软件,并最终能编制真实可靠的会计报告。

二、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上说,就是要求工作岗位单元训练熟练透彻、岗位模块专而精通、职业模块应聘成功!

三、教学内容

根据“面向对象”的原则,职业工作岗位用什么就教什么,职业工作岗位需要什么就训练什么。在设计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知识、技术和能力训练单元和模块时,根据会计职业岗位分工来研究确定各自要知、要会和要做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模块,一个职业工作岗位对应于一个模块组合,每个模块又包括若干个技能单元,每个单元就是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的基本单位,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所有模块就构成高职会计教学的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

1.实行订单式培养的,通过校企共同协商,把绝大部分或全部模块的设置权交给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制定职业工作岗位要求。

2.学院自行培养的,通过行业调查研究,组织教师和行业会计专家一起制定具有行业性、实用性、操作性、标准性和及时性的会计工作岗位实训单元方案。

3.突出重点,通过对模块合理组合,对模块提供的`时间多少、训练强度的高低,进行综合考虑,突出要强化的内容。并通过安排学生到模拟公司或真实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进行务实性岗位技能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

4.强化职业工作岗位素养。在会计职业道德方面,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好专业技术的同时,更应当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为企业处理纷繁的事务。如在计算机实用技能方面,要求能操作会用,开设widows200/xp/98操作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会计软件应用技术、ERP应用技术等训练模块。

四、教学方法

在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中,不管是案例教学,还是对实务直接操作,都要普遍运用面向对象的任务驱动式归纳方法,要创新案例教学,即案例教学加公司工作的方式。在运用模块或单元案例教学法之后,安排学生到模拟公司工作,可将一个教学班分成两个公司,每个学生在公司担任不同职务,他们有相应虚拟工资,指导教师应有“总经理”、“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和“注册会计师”等角色,开设的部门按照真实公司的划分,如市场开发部、销售部、生产技术部、采购部、财务部、翻译部、办公室、人力资源部、总务部等,每个部门均设部门负责人,由学生担任。总经理(教师)召开企业管理会议,布置工作任务,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负责人(学生)参加会议,会后各负责人向本部门工作岗位(学生)布置工作,各工作岗位(包括会计职业工作岗位)开展工作,教师检查。公司应有的办公设备在合作公司或者模拟实验室里都配备齐全。学生在企业商务运作的环境下,按照实际公司的职能开展工作,将学到的职业工作岗位技能应用到公司的具体业务中,深入体会经济业务发生的各个环节及其,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在实习的一定阶段,要进行岗位轮换,以更换角色,共同提高。

五、保障措施

第一,增加资金投入,建立以单元知识与技能为系列的会计教学单元库、模块库,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增加内容全面、样板性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集团公司会计实务)等,扩展实验项目内容,使之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务、金融等,提高实验室硬件的档次,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实现会计实验室的现代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组建模拟公司、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学系统等。第二,加大对师资培训力度,增加培训资金投入。第三,落实职业共建项目,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和关键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会计工作岗位上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并且随时能够得到会计专家的指导。第四,发挥集体智慧,会计实务专家、会计人员和会计教师一起进行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的开发的统筹兼顾与方案安排。

从纵向结构上看,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包括:分析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特征,教学过程设计与组织策略等。首先分析学习环境;其次用细化技术分解学习任务;再次根据学习者并无经验的特点,用主成分显示技术分析案例。这要求:一是面向过程的每阶段(环节)展开教学设计;二是各环节教学的衔接和配套;三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等。

参考文献:

[1]黄健琴.奥地利商业学校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借鉴[J].中国培训.

[2]郭亮,晋波.对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研究[J].会计之友,,(7).

篇1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论文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论文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本课题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效益研究与参与式教学的有效整合为切入点,以一线的骨干教师为主要参研力量,从实用的课型、课例、实践活动入手,理论上能够弥补远程教育模式和参与式教学整合研究方面的不足,实践上能够指导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及林区中小学的教学工作,对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是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现状的一种方向和手段。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性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首先,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虽然具有巨大的规模效益,但其高投入和高运行成本决定了必须注重效益,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益道路。其次,对效益进行研究与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农村远教工程的实施情况,更重要的是研究成本效益问题将会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南,向着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发展。再者,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还兼负着农村党员培训及农业信息服务的使命,对其效益的研究无疑有助于农村信息化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综合学科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手段,结合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实施,探索发挥农村远程教育效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通过课题论证,制定课题方案,组织科学实施,初步探索发挥农村远程教育效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益道路。

3.通过课题实践,探索并总结发挥农村远程教育效益的`有效途径。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南,向着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发展。

4.课题研究深入进行,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系列论文,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涌现出一批相关课题的研究型与服务型教师,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学校服务“三农”意识明显增强。

(二)研究内容

,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为我们学校配备了三种模式,学校自筹资金建立了校园网,每位教师一台笔记本。但是,由于认识不足,部分教师的观念仍然滞后,对于资源的使用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三种模式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进展缓慢,参与式教学也仅在尝试。农远项目服务“三农”更是流于形式。如何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与参与式教学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摸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实用的教学模式便成为当务之急。这是本课题试图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三、课题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课题思路

以学校高效课堂“五环节”落实为载体,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式;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同时与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等相结合。

四、实施步骤第一阶段:(.4—2013.8)研究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研究组。

2.设计和发放问卷,调查分析我校五年来在农远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拟订课题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师了解课题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重要意义、研究内容和实验步骤。第二阶段:(2013.9—.8)课题启动阶段

1.9月-月:秋季开学开课后,通过问卷法、访谈法等抽样调查多所农村中小学农远项目实施状况及存在的困惑等。2.1月-205月:课题组全体成员全面收集研究资料、整理调查数据、分析归纳,作比较性研究,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3.2014年6月-2014年8月:实验教师运用行为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专家咨询、走访座谈、文献分析、合作交流等等方法总结发挥远程教育效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第三阶段:(2014.9—.4)实验成果总结推广阶段1.2014年9月-2014年11月:课题组成员交付撰写的优秀论文。2.2014年11月-2014年12月:总结推广研究经验。

3.1月-204月:汇总课题研究成果,形成终结研究报告,申请课题鉴定。

五、课题成果

1.教师的职业态度与专业素质有较大改变,新课程实施能力有较大提高。课题方面,刘忠老师申报的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规划课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德育实效性问题探究》确定立项为省级规划课题并于2014年10月通过鉴定。在论文方面,实验教师有20余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有一篇在国家级论文征集活动中获奖。学生辅导奖方面,课题负责人郭亚丽辅导的学生刘尕桃创作的作品《珍惜水资源》获“第十五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甘肃赛区三等奖,景彦龙老师荣获第十八届中华圣陶杯作文大赛指导三等奖。

2.经过实验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综合素质明显提升。近几年来有多位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李瑞斌同学荣获2013年全国初中生化学素质和实验能力竞赛甘肃赛区三等奖;李继元、李扬、孙卓娜等同学在2013年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中分别荣获五年级组全国三等奖;何娟梅、贾龙强、李磊鑫等同学在2013年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中分别荣获四年级组全国一等奖。在2013年全县八年级生物、地理会考中,我校两门学科均居全县前茅。在中考中我校全科合格率居全县前十名,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激励。

篇12: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研究论文

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在网络系统的开放式办学模式之下,现代远程教育显现出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及统一的质量保障特征,对于促进和推动教育公平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然而,在诸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之下,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公平的促进过程中受到阻滞,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要全面分析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问题与不完善之处,探索现代远程教育对于教育公平发展的有效路径,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之下,更好地推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教育公平;发展;信息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而衍生的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对于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手段和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变革性的影响,成为了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战略性内容,为学习者的终生学习目标实现提供了崭新的路径,是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有效方式。

一、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分析

(一)是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开展时间并不长,然而其灵活开放的办学机制、丰富高效的教学资源,显现出令人欣喜的教育优势,而优质的教育资源、科学的教育管理手段等教育公平问题是社会的焦点,只有处理好这些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才能使人们逐渐接受和认同现代远程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更好地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

实现教育公平要求从我们的国情出发,正视教育的供需矛盾和地区差异,要尽可能地通过对教育资源的调整和优化配置,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使公民可以均等地接受教育,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培养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社会的改革建设发展进程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育离不开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可以通过优质的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低成本、快速地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

实现教育公平也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一个窗口,它是社会公平问题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尤其关键和重要,它与社会大多数的利益密切相连,充分体现出教育公平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意义。

(五)应对国际竞争的迫切需求

实现教育公平对于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国际化、知识产业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实现教育公平,可以整体提升全国人民的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能支持和人才支撑,积极主动地应对国际竞争。

二、现代远程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分析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教育模式为教育公平提供了入学教育机会均等

当前我国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具体体现为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性别差异及民族差异,并存在极为严重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和问题,如:农村大学生的实际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进入到重点、名牌大学的比例逐渐降低。而现代远程教育则可以突破年龄、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为丧失学习机会的学习者提供接受学历补偿教育的机会,较好地解决了高等教育入学方面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性别差异。

(二)优质、开放而灵活的现代远程教育为教育公平提供了教育过程均等

现代远程教育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其丰富、开放而灵活的教育资源,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学习机会,并在现代计算机应用的条件下,为学习者提供物质环境和平台,使学习者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存储、统一管理资源传输平台和协作平台之下,更好地访问学习资源,自主地进行学习资源的选择,实现教学过程的均等化。

(三)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考评方式的科学性促进教育结果均等

现代远程教育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质量保障体系,例如:广播电视大学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之下,实现统一命题、考试和评分,并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采用严格的学习过程控制,提供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依循有序而规范的教学管理与协调,较好地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评估和考核,保证了教育结果的均等。

三、现代远程教育对于促进教育公平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一)现代远程教育尚缺乏统一的政策法规体系

尽管现代远程教育已经纳入到教育的整体战略规划之中,然而其战略性的地位和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并缺少统一的政策法规的切实保障,缺少完整、系统的现代远程教育立法,这就使现代远程教育在发展进程中受到资金投入的禁锢,难以得到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其人才培养规划并未列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之中,这就无法保障受教育权利的平等。

(二)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存在失范现象

在一些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它成为了高校发展的副业及获取额外收入的手段,存在重规模轻质量的现象,同时,现代远程教育还仍旧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设计,缺少对成人学习规律和特点的关注和分析,这就使现代远程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使现代远程教育的含金量不高,导致社会对现代远程教育的混淆认识及评价的矮化,不利于现代远程教育的长远持续发展。

(三)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数字鸿沟阻滞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也对学习者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这就使部分学习者在缺少指导和自学能力的条件下,无法准确地从网络教育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知识,受到数字鸿沟的干扰和影响,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四、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分析

(一)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推进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层次、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并较好地培养学习者的自治与独立的学习能力,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要充分认识到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使社会民众对其有深入的了解和认同,要推广和普及现代远程教育,使之深入人心,才能更好地使更多的人享受到高质量、高层次的远程教育,从而促进教育公平。

(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法律体系

现代远程教育要与学习型社会的战略要求相契合,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前提下,还要重视和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建设,要使现代远程教育合法化,在法制的轨道上才能越行越远,为此,要加强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法律体系,通过立法的途径确保现代远程教育的经费来源,不能使之流于形式,而要将现代远程教育落到实处,要借鉴英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国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做法,通过立法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得到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资助,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

(三)完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及教学支持服务

在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习者的个别化自主学习,要提供充分、适宜、多样化的远程教学支持和服务,改变各自为政、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情况,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

(四)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在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规范化管理,要确保教育资源宏观配置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远程教育机构,推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对现代远程教育机构的资质进行评估和检查,使之与市场人才需求相契合,并承担对现代远程教育的指导、服务、协调与监督,更好地提升现代远程教育的人才质量。

(五)推行“教考分离”,端正教学风气

在现代远程教育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还要推行“教考分离”,使教育标准统一,办学单位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公平竞争,并以“国家考试”作为保障,使之成为“网络化教学”+“国家统一考试”的模式,从而有效地端正教学风气,保证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

(六)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之下,要以健全的网络设施、足够的计算机配备及服务平台,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以4G网络、WIFI、微信、移动APP、移动课堂为依托和载体,将现代远程教育推入到移动学习的崭新时代,更好地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双向互动,从而在完善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实现教育公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网上教学和设计,并健全现代远程教育的法律体系,改革现代远程教育课程体系,强化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更好地实现双向互动,缩小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数字鸿沟,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媒体学习资源,全面提升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并在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规范化管理的条件下,促进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刘先春,王晓敏.互联网文化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论析[J].理论学刊.(09)

[2]马成斌.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选择[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2)

[3]翟彦卿.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4]李贻员.远程教育交互质量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3

[5]张雄华.临沧市L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现状及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

[6]何飞明.A远程教育校外培训中心员工胜任力问题及提升策略[D].北方工业大学2012

[7]程志高.现代远程教育对促进教育公平的功能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02).

篇13:人才模式与现代远程教育

人才模式与现代远程教育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质是教育模式的改革。基于远程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和现代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紧密联系,是这种改革取得成效的必然过程。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应正确认识现代远程教育的内涵,注重网络教学的实践,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和其他多媒体技术并进行多种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融合和创新,创建出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网络教学【中图分类号】g 7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001)05--0021--0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课题的立项是基于实施现代远程教育之上的,国家教育部在推出该顶试点课题时明确要求:课题研究要与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正确认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现代远程教育之间的关系、现代远程教育的内涵,对圆满完成课题的研究任务,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和改革的目标设计人才培养,系于教育。在社会学的概念中,培养总与教育维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为教育模式。因此,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实质必然表现为探讨教育模式的改革。

教育实质乃是教学双方行为沟通并为学习提供方便的社会现象,其中,实现教学双方行为沟通的形式就构成了教育模式的基本内容。依据教育实质来分析教育科学中的模式问题,教育模式一般可由三类模式构成,即教学模式、教育传播模式和教学设计模式。其中,教学模式就是从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的高度描述和规范教学活动的形式方法和程序等策略问题,是教育模式中的核心内涵,也是我们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所要研究讨论的主要问题。纵观教育的'发展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主要有“注入式”、“启发式”和“自主式”三种,分别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活动形式:

“注入式”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强调学生对教师行为的依赖性,以程序教学理论为基础,规定教学内容,教学的设计以“灌输”为本,通过规定教师的行为,“传道、解惑”,把规定的教授内容向学生强行灌输;教学目的就是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授内容。私塾教育、学校教育的课堂教学以及早期的远程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组班学习,以教师面授辅导为主)中,大都采用这种教学形式。

“启发式”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下的教学内容也是规定的,以行为主义的思想为基础,通过“提问式”、“讨论式”的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与学双方行为的沟通。在“启发式”的教学形式中尽管也强调教师行为的主体性,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相对于“注入式”的形式来说,表现得比较平等,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学习潜力的挖掘,学习兴趣的培养。书院制教育、近现代的学校教育(特别是西方的学校教育和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的高等教育)比较多地采用这种形式。

“自主式”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更多的是以人本主义的思想为基础,强调“以学为中心”,教学的设计是以教育对象的认知心理、认知特点、认知途径、认知要求为依据,提供载现各种知识的界面让学生选择学习。教与学的沟通是通过教学设计,对学习提供多种方式的辅导和帮助来实现。在这种形式中,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个能动的过程,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动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置于这种教学形式下的学生学习可以不受教师、教学时空的限制,学习方式可以有更多的灵活性。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大都是以此种教学形式为主。

[1] [2] [3]

试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中的价值论文

浅谈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学论文

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浅谈现代高职教育会计教学模式论文

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及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与措施论文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四课培训论文

高职教育中订单教育模式初探教育论文

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理念思考论文

现代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结合论文
《现代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结合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现代远程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结合论文(精选13篇)】相关文章:

高职体育教学与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2023-05-23

加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的措施论文2022-09-29

高职体育教学论文2023-09-09

高职下慕课项目教学模式研究论文2023-11-19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2022-09-11

国外高职教育发展论文2023-10-13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教育论文2022-05-29

高职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论文2022-08-27

高职院校化学教育论文2022-05-07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论文2022-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