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

时间:2022-11-28 07:56:16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9篇)由网友“尐娟ら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欢迎阅读分享。

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

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 要:现代社会,企业普遍欢迎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在中职教育中致力于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何为“关键能力”?如何在中职教育中利用“行为引导型”方法来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都将在本文中一一为您阐述。

关键词:关键能力 行为引导 互动教学 教学设计

21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步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随着技术与工艺的不断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将导致对人才的要求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技术体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需要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企业要求的人才不再是仅仅对一个岗位(工种)的熟练工,而是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并且具有超越职业领域的个性能力。所有这些就对我们的中职教育提出了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我个人认为必须在目前的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键能力”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工人,经过在西门子公司进行试点培养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何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指的是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能起作用。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从而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种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可携带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又被称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具体应该包括胜任某种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职业技能、技艺和动作能力,群体中的行为合作能力;具有为任职后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的能力,具有科学的学习与工作方法,如系统思维能力、抽象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等等。作为第一线生产、服务和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意志品质、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如可靠性、纪律性、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自信心、决策能力、评判能力、全面处理事务的能力等。

那么如何在目前的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呢?纵观我们过去传统的职教模式,具有封闭性、学科性、专业化的特点,不适合对职校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有鉴于这些,我们可以吸取世界上一些富有特点的先进职教模式,如以能力为本位的加拿大“CBE”模式、以模块教学为特点的国际劳工组织倡导的“MES”模式、以企业培训为主体的“双元制”模式等等。结合本国实情,我们苏州市及时在中职教学中引入了德国“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改革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以保证“关键能力”教学的实施,从实际出发构建了具有苏州市特色的中职教育体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数是由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永远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行为引导型”教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交往情境,从而产生了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具体就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引导组织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结合,身体力行获取知识与技能,自行完成学习任务,自行进行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学习效果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学习能力同步提高。“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辅助地位,突出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并非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立足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过程中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手段上则强调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形象、仿真的环境中主动去思维和探索,评价和检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重心由讲解转为引导,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使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们获得经验的过程。要求学生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整个过程全部参与,这样学生对每一具体环节都有所了解,并能从中得到能力的提高。从上可以看出,在“行为引导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淡出。

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特别是专业教师,除具有一般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以外,还必须具备指导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既要具备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还要有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精神等。知识面狭窄、没有技能、不能接受新生事物、只能照本宣科的教师不可能指导培养具有“关键能力”的学生。 在中职教学中要突出对“关键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极为关键。我们教师为开展教学要做一些常规的准备工作,即所谓的备课,我们强调应该用“心”去备课,要适合课堂、适合学生,而不是用“手”写教案,写应付“检查”的“教案”。应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样教”、“用什么教”、“什么时候、在哪里、用什么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获得哪些具体能力的培养”等诸多问题,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的问题、教学目标和教学意图的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的问题、教学媒体的问题等一一提出并设计,尽可能地挖掘教学内容或资源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与价值,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以利于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笔者是位从事无线电调试课程的实训老师,无线电调试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一个工种,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需要依靠理论指导来解决。但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训的时间间隔较长,再加上中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基础都不太理想,因此在实操过程中如碰到了问题,学生很难将过去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难以提高,只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机械训练,以应付中级工等级考核。针对这一现象,我试着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等教学方法。比如在脉宽调制控制器这一电路中,首次安装电路板前先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6-7人自由结合,由小组讨论哪些元件由于相似性、相近性等原因容易装错或装反,讨论时间为10分钟,讨论结束后由每小组指派一位代表在我指定的场所用卡片展示出来,最后再由我来分析、归类,以得到总结性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经过了大脑思考,参与了讨论,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了主动思考,留下的印象自然相当深刻,学生不仅在本次安装中不太容易出现差错,而且在以后的重复安装中也很少会有问题出现。在学生安装调试成功后,还可以就前面卡片展示的内容有选择性地设计电路故障(由于元件安装不当造成的可行性故障)给学生演示,即采用案例教学法,或由各小组分组实现,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在这一课堂上,我们每一位个体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了旁观者,而只有参与者,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

“行为引导型”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其面对的群体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环境要满足“行为引导型”教学的需要,满足分组教学的实训准备,要有适用于讨论教学的教室和适用于教学中展示的媒体、卡片等。

2、“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充分熟悉学生的情况,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二是要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教学模式的需要,调整教学风格。教师在实施教学前,要熟悉企业的运作情况,要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安排学习内容。三是要严密组织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脑、心、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去学习。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不断帮助、鼓励他们。四是要对教学工作进行及时的评估和检查。通过评估和检查可以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是否合理、培养的学生质量是否满意等进行导向。

3、“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学习中要积极参与,要有自信心,要不怕犯错误,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勤于展示自己。只有这样,通过教师的指导,在“关键能力”方面才能得到提高。

以上是笔者对于“关键能力”培养这一问题的肤浅之谈,其实,“关键能力”存在于校园内外各种情境中,只要我们教师能深入挖掘,处处做一个“有心之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把知识、技能与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就会从中得到一生受用无穷的“关键能力”,逐步锻炼成为一个具有关键性能力的人,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既是学生的迫切需要,更是我们职教工作的突出任务,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创职业技术教育的美好明天吧!

篇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摘要:中职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在每一位职校教师身上。所以,教师要紧跟市场的脉搏,转变教学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转变观念;创新能力;中职学生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赢得市场,不得不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因此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紧跟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工人。

一、转变观念

1.转变教师的观念。人们普遍认为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行为规范差,创新离中职学生是比较遥远的事情,甚至有些教师也有同样的观点。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摈弃这错误的观点。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是差一点,其智力水平并不比考上高中的学生低,他们同样对未来有憧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创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还有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学主要是教学生知识,学生只要按教师的教导学会书上的知识和技能就行了。爱恩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教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创新更重要。

2.转变学生的观念。中职学生经历了中考的失利,大多数自信心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他们认为创新是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教师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让学生相信自己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发明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被人认为是低能儿,但他最终成为“发明大王”。对中职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比普通高中学生更有优势。首先,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不用在题海中挣扎,有更多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其次,中职学生有一定理论知识,也有较强的实操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会产生无穷的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1.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学生可以自由表现,畅所欲言,思维活跃则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若教师上课时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权威的姿态,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自己观点的冲动,思维就被抑制,创新就无从谈起了。

如讲RLC串联电路,当画相量图时有个学生提出为什么书本上的相量图不画成Uc>UL呢?经过讨论,分析,学生懂得了当XL>XC时,电路呈感性;当XL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现阶段中职学校各科的课时普遍较紧,在较短的时间里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就少了。第二课堂可以有效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第二课堂不是课堂的简单延续。在第二课堂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起辅导作用。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完成实验,自己分析结果,教师以顾问身份出现。这样学生有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受教师的影响更小,更容易创新。另外,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战胜困难和挫折会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觉性,对提升创造力很有好处。

4.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以下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的训练。(1)观察;(2)联想和想象;(3)抽象;(4)模式认识(对复杂的事物理出头绪找到共性,纳入规范);(5)类比;(6)躯体思维(通过感官感知从而加深理解);(7)层次思维(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思考);(9)模型化(将复杂的事物简化成一个模型);(10)转化思维;(11)综合(能运用各种帮助思维的工具得出结果)。

在信息时代,学生最重要的已不是他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当他需要知识时,他知道用什么手段获得所需知识,并且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要改变以教授知识为目的教学模式,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把创新的种子植入学生的心中。

篇3:在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从事某一专业、工种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数学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基础,以实践应用为目标。最新版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数学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薄弱原因分析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甚至有部分学生觉得自己是迫于无奈,这些学生并不是他们的智商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数学科目显得尤为突出。他们进入职业学校后显然数学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自信心不足,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存在严重的恐惧心理,甚至有的学生有一种“望数生畏”的感觉。目前中职数学教材基本上是以数学的逻辑体系为主线展开,仍然是“概念——定理——例题——练习”的模式,重点关注题型和技巧的训练,很少去讲数学的价值、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数学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等等内容。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审题能力、提炼概括能力、基本运算能力相对比较欠缺,接触数学实际应用机会太少。带来的问题是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和狭隘,认为数学学习就是不断地学习数学概念、不断地解题,与专业、工作没多大联系,学生缺乏数学应用的动机和自觉性,对数学应用缺乏起码的感性认识。

二、数学课重新定位

作为文化基础课的数学在中职学校不能不开,且要按照独立的、完整的课程来设置,关键是课程定位。中职教育的培养国家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和目标,决定了它是与普通高中不同类别的教育,数学课应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为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服务,它着眼于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培养需求,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工具性。

现代企业要求中职生做到“零距离”上岗,也就是说进入企业就能独立承担工作,不用企业再进行岗前培训。为了适应企业这种需求,部分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校已经开始探索“2+1”的中职教育模式,也就是说前两年专业学习,第三年顶岗实习。“2+1”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专业学习时间比以前少了半年,但专业技能水平又不能降低,作为为专业课服务的数学课必然要减少授课的课时,这就要求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推敲和精选,要讲生活中实用的、专业学习必需的数学知识,让中职学生学必需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中职数学要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本着这样一种理念,笔者认为,不管何种专业,数学课程目标应达到以下几点:(1)注重数学的生活应用;(2)注重与专业紧密联系;(3)注重职业问题的解决。这一目标,既能提升中职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又为专业技能的提升奠定了数学基础。

三、培养中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具体策略与措施

1.加强中职数学课教师的专业学习

加强中职数学课教师专业学习的必要性。中职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不适应专业背景下中职数学课的教学工作。因此,中职数学课教师的业务学习不应局限于纯数学知识,而应该加强对所任教专业学生所学知识的了解,并掌握该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

加强中职数学课教师专业学习的主要形式。数学课教师的跨专业教育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学校提供专业课教材,让数学教师自学;

(2)以学校或一个教研室为单位集中学习,请相关专业的教师对数学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3)通过继续教育选修。

2.增加对数学史的介绍,提升数学在中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数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遇到一个新的知识时,都尽可能给学生介绍数学史上该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当时人们的探索过程,以及取得的科技成果和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数学史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对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的地位,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动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创设引入新知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著名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应讲授从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这些结构的数学发现过程,学习是指形成这种系统化的数学活动过程,而不是系统化的最后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认识基础和特点,通过选择生活实例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预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浸润在接近真实的情境探索知识的来源,最后水到渠成引出课题。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参与情境设置中的教学活动所获得的知识更易吸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情境体验能促使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与他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能让学生找到数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切入点,从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与能力。事实上,通常在课堂上直接传授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学生很少会在实践中主动地去应用。

4.增加数学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涉及中职数学知识点的应用问题主要是指数学知识可以运用到社会生活以及专业的多个层面。对中职学生而言,主要是培养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首先能意识到并且能识别,然后再用相关数学知识进行简单应用。

教师选择学生能直接接触到的生活实例,并依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进行编制,让学生体验应用的数学,把数学真正作为工具来使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教师要结合专业来设计具体应用题目,主动考虑专业的需要,了解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熟悉专业对数学知识的具体要求,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造、扩充、补缺专业教学中需要的数学知识。

5. 在学生中开展数学应用性学习能力的评价

在中职数学课程考核中实行应用性学习能力评价,不但能引导日常的数学教学自觉地向应用的方向发展,还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应用性学习能力评价的方法:(1)课堂评价。(2)课后评价。(3)测试评价。

总之,中职学校数学教学必须转变观念:让课堂教学由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化。学生只有看到数学能够应用到现实生活和专业中去,才能获得学习的动力,才能重新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4: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从三方面阐述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新型创新人才,变得尤为重要。目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刻苦的精神,而是创新的能力,通俗地讲,也就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意识和能力。为了培养新时代的科技人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理应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弘扬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引进和发展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是知识,而是需要不断培养和完善的一种素养。它是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一直都要进行的一种系统工程。它贯穿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不但要教学生知识、教他们如何做人,还要培养他们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强烈的改变现状的动机。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创新人才还必须具备团结协作的能力。而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作为一种活动而不是任务,去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它将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发展。教育部颁发了新的课程计划,并相应改变了考核评价机制,旨在给学生松绑,给中学教育松绑,力求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整,个性更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当然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把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去。

1设疑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上教师要先提出经过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必然会活跃起来,注意力必然高度集中。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说明,疑问是长进之母,使学生沿着“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根据教材的逻辑关系,可以把讲授内容组织成环环相扣、发人深省的“问题链条”提出来,让学生回答,从而不断地诱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当学生把这一“问题链条”回答清楚,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这一连串的问题也可以由教师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只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思维线索,指出思维方向。

2纠错

对于学生反复出现的错误,教师常常针对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肤浅性,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理直气壮的正确答案中”暴露问题,“碰壁”和“跌跤”。然后用事实让学生恍然大悟,再启发学生悟出其中道理,从而给学生造成强烈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纠正学生常犯的顽固性错误,澄清似是而非的问题。用正反启发往往能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举例:有效数字

教师:我用最小刻度是分米的直尺测量出讲桌的长度是9.8分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在黑板上将这一数据分别用千米、米、厘米和毫米表示出来。

学生:9.8分米=0.00098千米=0.98米=98厘米=980毫米

教师:他做的.对不对?你们也是这样做的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对。

分析:只有像上面这样问题暴露得越充分,解决得才越彻底。

这时教师在前面三个等号处画“√”,在最后一个等号980毫米处画“×”。于是,全班哗然。

教师启发学生悟出其中道理:9.8分米中的8是最后一位数字,这说明它是一位估计值。而980毫米中的8却是百分之百的精确值,而末位的0是估计值。这样,就使8从不可靠数字变成了可靠数字,从而错误地表现了这把尺子的准确度。怎样才能既正确地反映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又正确地表示测量数据的量值呢?用有效数字就能正确地处理这一矛盾。

正确的写法是9.8分米=9.8×102毫米。

3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学科。实验对物理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极为重要,尤其是高中物理教学几乎每一步都孕育着实验过程。无论是加大课堂容量还是培养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就要紧紧抓住具体的“物”与抽象的“理”的内在联系,以揭示“物”中的“理”。因此,每做一个演示实验,都要求学生弄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1)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2)认真分析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3)从这些问题中如何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举例:在讲“弹力”这节课时,教材中分析放在桌子上的书会受到向上的弹力作用,原因是桌子发生了微小的形变。但这种微小的形变学生用肉眼是看不到的。那么怎样使学生相信这个微小形变的存在呢?老师拿一个一尺左右的竹片,用手压弯,这个形变很明显。让竹片恢复原状,再往竹片上放一个小铁车,由于重力的作用,学生能看到竹片发生了形变。拿下铁车问学生,若竹片上落一只苍蝇呢?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也会发生形变。这时得出结论:形变有的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但它又确实存在。

通过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细致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4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要培养创新能力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也很重要。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提高教学效率,而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能刺激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习的兴趣。如电视和录像能增加学生的见闻;互联网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电脑动画可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投影仪、视频展台能增加可视性。现代化的战争不能靠小米加步枪,现代化的教学也不能仅依赖黑板和粉笔。

创新是以知识为基础,需要为动力,多种能力的综合为前提的实践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研究学生,务实工作,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改进教法,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篇5:在项目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项目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从中职学校的数控机械加工专业项目教学改革实践过程研究出发,深刻理解项目教学法与职业能力的.内涵,说明要实施项目教学必须先要做好项目教学中涉及的实训车间、项目课程体系、项目教材、师资培训等准备工作,通过项目教学实例提炼出项目教学法独有的七个教学程序,归纳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从而阐明了在项目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作 者:刘文广 黄志  作者单位:中江职业中专学校,四川,中江,618100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3) 分类号:G71 关键词:中职   项目教学   职业能力  

篇6: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教师首先应当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学中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为我国IT行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和IT行业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要求。教育模式和理念亟需做出创新和转变。在计算机教学中尤其需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转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应当首先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的创新应该体现在教师对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上,并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积极地实施和运用这些先进教学理念。为此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通过继续教育和各种培训机会不断积累创新教学的各种理论和手段。借助现有课程资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再将他们限制在课堂之上。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是创新思维的良好开端,学生能够注意到普通事物与特殊事物之问的不同之处才能产生有价值的一些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充分调动自身的创新思维来总结、归纳、推理。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教师首先应当对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有更加系统和熟练的把握,对计算机学科发展的历程过程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解。同时还要在这种对过去的理解和总结的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早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解决未来的问题也是一种创新。因此教师这种创新思维的流露会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一些应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时经常出现一些不方便操作的地方,这些细微之处若能得到完善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当注重通过这种细节上的变化和微妙之处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转变创新理念对于学生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解决创新教育中的问题,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教育理论和技能增加上,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创新素质提升需求。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教学中营造创新的气氛和环境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具有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应当注意对学生创新积极性的保护。在当前的教学中,传统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整个教学环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按照教师设定的程序进行学习。这种模式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问题,他们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的设计和轨道时,往往使得教师猝不及防,教师也会强制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走。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初始阶段就被扼杀了。这种教学环境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和成长的。为此教师应当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保护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反映的新问题应当及时的给予解答和分析。

将创新教育扩展到课堂之外。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应当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去完善和发展。这与计算机学科的性质存在很大联系,计算机教学应当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学生不但能在课堂上接触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大量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创新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环节开展,还应当扩展到更广泛的环境和氛围当中去。鼓励学生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去发现新问题。带着些新问题回到课堂上做理论验证或者提出之后由教师系统的解答。另外还应当注重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问的整合。加强学科创新能力的迁移,例如用计算机知识设计数学学科和教学演示软件等。

举办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举办各种创新活动,并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对激发学生创新热情,调动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于活动中出现的优秀作品探索实施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就能调动更多的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各个方面的创新。举办创新教育活动在我国计算机教学中已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育方法,每年各大院校和职业院校都不定期开展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各种赛事,这对学生创新积极性的提升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这些创新活动的举办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就大赛作品来看,其实用价值不高,虽然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已经做了不少的努力。但是这些创新成果“看上去很美”但是没有太多的用武之地。再就是从参赛的选手来看,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公平获得这种资格。有些创新项目非常有潜力,但是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更加系统的指导。但是这些项目要么教师不能发现其中的价值,要么没有精力去帮助学生完善。因此只能选送那些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参赛了。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首先需要在根本上具备一种较为明确的创新自觉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需要在教学工作中给予重点培育,只有在具备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之后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辅之以必要的教学辅导手段,解决学生创新环节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应当以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为突破口,一是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为牵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任务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手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制定一个比较科学的任务。例如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语言识别转化软件等,让学生调动一切资源和知识完成这项任务。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需要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小型技能竞赛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虽然我国每年都举办大学生计算机创新大赛,但是这些大型的赛事不是结合教学开展的。为此在教学中应当更加注重小型技能竞赛的灵活性与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中课程内容进展到某一程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时候,可以举办一次小型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技能比赛。比赛规则中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成分的体现。教师可以给与一定的指导,对于创新的方向和所用到的基础知识做简单介绍。学生应当以具体的创新项目参加这种小型技能比赛。在当前的教学中,笔者也举办过几场这样的小型技能比赛,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如果要求学生自愿参与的话,参赛人数不足全班10%,如果要求全体参与的话,学生被动情绪较为明显,抄袭现象大量存在,敷衍塞责。对待这一问题的解决还是应当从教师做起,注重投入更大的精力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材是教学环节中的关键和依托。结合教材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当注重对教材内容的优化和更新。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教材内容非常容易因科技发展而显得滞后,对当前的前沿理论和最新技术应当及时体现在教材当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新科技的魅力,了解创新对于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实际的学习中充分体验这些创新精神对自身的指导意义。同时教材还应当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是一个复杂群体,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又带有一定的统一性。这种现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有很大不足之处。为此教材设计和编写中应当注重个性化设置和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篇7:在指法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指法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使信息技术教学得到进一步的重视。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使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得到深入的探究。基础学科重在知识的获取,信息技术学科重在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教学中有目的的规划和渗透。

关键词:信息技术 指法教学 能力培养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逐渐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日益得到普及。作为计算机入门学习的一个特殊群体──小学生,他们应该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中获取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培养哪些能力,是值得我们教学者探讨和研究的。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指法教学是重头戏。它是基础的:在各种软件的学习中都会得到应用,主要体现在文字处理软件的学习与应用中文字的录入和处理,即使是图形处理软件,也要涉及到文字的输入,如画图板,金山画王等的学习中要先会保存,而与保存紧密相连的就是键盘的输入,不论是数字,字母还是汉字的输入,都要先对键盘熟悉。在对键盘的操作中,尤为重要的是指法的练习与规范。

所以指法教学宜早,适合在低年级开设。让他们尽早加以掌握并逐渐熟练后得到应用。在低年级指法教学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收获着各种得和失,一起积累着指法练习的技巧,一起丰富着学习过程中引发的思考。

一、指法教学巧设计

课程改革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基点,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合作性。指法教学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课堂调控。

1.整体认知

指法练习是枯燥的,于是指法教学也就显得费劲起来。在指法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键盘、了解键盘。更关键的是要先让学生认识26个字母,以及它们的`位置。为此,教学设计中,先利用广播软件展示26个字母,再展示按序输入的26个字母。让学生进行感性的认识,有个初步的印象,得到整体的认知。

2.分步操作

布置任务,进行单字母输入。如,让学生找出字母A,并输入5次;找出字母B,输入5次……,在找的过程认识字母,感受键位。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增强学生体验的感觉,通过自主探索,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学生完成任务就会感到很开心:“老师,我找到了。”或者“老师,我找到3个了。”……学生体验了成功,并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3.强化认知

学生对26个字母的认识不到位,就会影响指法录入的速度和效果。为了加深对26个字母的认知和26个字母在键盘上的分布情况的初步掌握。①利用投影,展示26个字母的顺序,提供参照,让学生依序在键盘上找出26个字母,并录入。②布置任务,对26个字母及位置进行记忆。根据记忆进行26个字母的输入。完成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内化。

在任务驱动和老师引导的基础上,不同的个体通过自我的体验,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相应的技能,完成给定的任务,并学会学习。这一过程,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4.课堂调控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学生速度上的差异,可以进行作业的:①分层布置:增加动作快的学生的输入量,或让他们走在前面,进行其它字母的练习;或增加他们的输入次数,巩固所学知识,让动作慢的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②协作学习:让速度快的学生,对速度慢的学生进行指导。作用有三:分担老师的指导压力;增加同学间的交流;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并培养信息技术学科的优生、小助手。

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指法练习巧用心

指法教学和指法练习,都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和激励,从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良好的指法操作规范。

1.重点突破

比较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劣,得出在指法练习中,一定要进行重点的突破,那就是基本键位的练习。

指法入门──基本键位的练习和熟练,需要时间,需要一个过程。在指法练习中,八个基本键的认识和练习是最基础的,容易操作和掌握,但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一个体验操作和手指协调的过程。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就是安排足够的课时进行熟练,当掌握了基本键位的操作,突破了重点,其它键位的练习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让学生有一个规范、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习惯性地进行指法定位。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2.适时激励

指法练习是枯燥的,也是困难的。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时提出自己的困难,如其它键位的操作,特别是下行键位的Z、X、C操作。这时,就得对他们进行鼓励。可以用他们的经历加以鼓励:“开始练基本键的时候,大家也是觉得难,对不对?现在大家学会了,也就不难了吧?其它的键等我们练熟了,也会变得很容易的。”他们还会说,老师,这个指法练习我们都不懂的。没关系,这时还可以用老师的经历去鼓励他们:“是呀,我们都是要从不懂到懂的。以前老师也是不懂的,后来通过学习,通过练习,现在就能打得很快、很好。”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从而正确认识困难,及时克服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3.严格规范

在整体教学中,学生会出现听课效果不佳的情况,出现练习要点掌握不到位的情况。或者在练习中学生容易不遵守“规范”,擅自移动手指或者变动手指位置,将手指翘起等。如,练习上行键时,就将手指定位到上行,练习下行键时,就将手指都放到下行的不规范操作,还有的学生操作时手指的分工情况不明确,擅自改变,可能“C”键让左手食指击打,而“B”键让右手食指击打。这时就需要加强巡视,不断进行强调,并进行个别化指导,让学生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以便养成良好的习惯与规范。学生在严格的“规范”中,克服自身的困难,并锻炼良好的意志品质。

所以,指法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4.协作学习

学生间的交流更有助于知识、技能的传递,因为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理解,用学生的语言进行表述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班级中,有些学生能够较快掌握好知识和技巧,提前达到老师的要求,而有些后进生,他们的听课效果差,练习过程不得要领。让优生和后进生结对子,一一对应进行协作学习。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分配协作学习的对象,再从旁对协作交流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协作活动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创造一个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键盘操作,一项基本技能的掌握,看似简单,却值得探究。小键盘中也蕴涵着“大学问”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标准》

[2]李克东.《知识经济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篇8: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然是不仅需要研究型、教学型、开发型的白领人才,也迫切需要掌握熟练技能的灰领、蓝领人才.学校必须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努力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数学课的教学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以培养能力的实用型为主要目的.

作 者:杨建荣  作者单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H191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能力  

篇9: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向注重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发挥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 者:许志锋 邝代治 张复兴 王剑秋 XU Zhi-feng KUANG Dai-zhi ZHANG Fu-xing WANG Jian-qiu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系,湖南,衡阳,421008 刊 名: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30(3) 分类号:G642.4 关键词:有机化学   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  

篇10: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成效、与能否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相联系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家一般把能力划分为两大类,即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本文所涉及的是一般能力。在高中化学中一般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这四种能力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因此本文谈几点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1、实验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要培养同学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例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要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提高能力。

2、性质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在“乙烯”这一节讲解乙烯的物理性质教学时,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观察思考,并和课本中的结论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培养观察能力。

3、结构教学中培养观察能力。在氯化钠晶体一节教学中,展示氯化钠晶体结构模型,让学生认真观察Na+、Cl-的位置、晶体的空间构型、一个晶胞中Na+、Cl-的数目、立方体模型中,面、体的中心及对角线、每个Na+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l-数目;每个Na+周围与它最近且距离的Na+数目……这样的训练不但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观察能力。

二、实验能力的培养

1、分析实验装置,培养实验能力。根据实验原理,对特定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应选用哪种量取、混合、反应、加热、除杂、干燥、检验、收集、吸收、缓冲(安全)的仪器?为何选用这些仪器以及之间大小?规格应怎样协调、搭配?能否进行再调整?为什么?最后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取怎样连接的位置顺序?等等。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实验能力。例如在乙醛一节教学中,演示完乙醛的银镜反应和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后,我就请两个同学来演示用甲醛代替乙醛的同样反应,要求其它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在演示完乙醇和钠的反应实验后,要求同学做钠与水的实验,有的同学竟用大块的钠并用手去拔。通过实验操作课堂上及时纠正错误,学生感受颇深,他们自己做实验时就很动脑筋,提高了他们动手能力。

3、在实验设计中培养实验能力。例题: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产生的混合气,其主要成分是CO、H2还会有CO2、CO和水蒸汽。请设计一个实验,确定上述混合气体中含有CO和H2。

该题通过限定仪器试剂,有目的地设计实验,将实验设计思路、装置连接、实验现象、物质性质、判断依据等诸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训练,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1、比较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等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学生容易混淆。通过对它们的容量范围、刻度规格、精确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

2、概括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各个对象的认识过程,教师要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进行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例如,有机化学教学中,银镜反应生成物的配平,教学生概括为“一、二、三”,即一水二银三氨,醇、醛、酸、酯的教学时将各类有机物抽象概括为官能团,通过官能团的性质学习这些物质的性质。在进行有机物燃烧计算教学时,将它们抽象为各燃烧通式,既便于记忆,又培养了概括能力。

3、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从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探索、质疑,不仅加深了知识理解,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1990年伏特发现了伏特电池,第一次将化学能变成了电能,英国化学家戴维就是善于逆向思维,进行了电化学研究,用电解法制取物质。19他选用电解熔融的苏打和苛性钠制得了钠,同年用电解硼酸制出硼。19用电解法制备的汞齐加热制得钙、锶、钡、镁等碱金属,他总共发现了七种元素,可谓是逆向思维成功的范例。思维能力有好多种,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就谈这几种。

四、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大量的知识需要自学,不会自学就无法工作。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训练过程,因此自学能力不能靠突击,更不能靠挤占高中化学正常的学习时间来延长复习,而应当平时就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自学能力的自我训练。它将使一个人终身受益。

例如,学习有机化学“乙醛”一节课,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二十分钟,让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上述四种能力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认为:观察是入门,实验是手段,思维是核心,自学是方式。所有的能力都是以思维能力为依托,又是重叠交叉的,这些都是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逐步形成的。只要平时多用心,教师会由苦教变乐教,教师教会学生,逐步变成会教学生,学生逐步具备这些能力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逐步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进入辟教和学的新境地。

篇11: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摘 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通过动手习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四是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五是通过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 学生 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培养。从搞好预习到独立思考,从积极质疑到主动进取,可从不同角度给予指导。地理教材中的中国和世界区域部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可以自学得懂、自学得会。学生掌握了方法,对于中国部分的各个分区、世界部分的各个国家的知识就可以“自学得知”了。

二、通过动手习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有关的地理实践活动能力,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理基本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读图和析图的技能。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培养读图技能上,应培养学生能根据图例、比例尺、经纬网知识等说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基本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阅读一些常见的地图,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就是靠地图产生的灵感。魏格纳在卧床养病时,闲看墙上的地图,忽然注意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十分吻合,他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便大胆假设:南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漂移分开了。他根据对两个大陆上的地层、岩石及古生物化石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说,为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学习意大利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了意大利轮廓图,并指出其形似一只漂亮的长筒靴。接下来让同学说出构成这只“靴子”的`骨架山脉,北为阿尔卑斯山地,南为东北——西南走向的亚平宁山。这只“靴子”是欧洲的一个大半岛——亚平宁半岛伸进了地中海。西西里、撒丁等岛,可引用意大利的足球赛很精彩,这些岛屿正好像是足球,长筒靴在踢足球。上述空间概念建立之后,用彩色粉笔边讲边填主要城市、矿产资源及物产的分布。远远望去,这幅由不同色彩绘出的图似乎是一节美术课,将地理教学的美学蕴涵发掘了出来,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寓教学于美育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爱上地理。此类可联想的图形还有很多,如伊朗像一顶草帽,智利像一根海带飘在太平洋的东岸、南大陆的西岸,中国的轮廓酷似一只报晓的雄鸡等。

2、地理计算技能。利用地理知识进行计算也是培养地理技能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性、系统性甚至于措辞等方面都应全面要求,特别是要使用规范的地理术语,如“降水量”不能说成“下雨量”等。

四、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就是能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分析理解新情境下新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中国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东北三省东南部的降水量明显多于三省的其他地区?学生首先想到要从降水的基本原理等寻求答案,接着观察“中国七月”和“中国地形图”,得出“来自海洋的夏季风遇到长白山的抬升形成地形雨”这一正确答案。这就是读图迁移能力。

五、通过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要建立概念系统,学生掌握了概念系统,就记住了地理知识的基本脉络,把零散的知识构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如要想让学生记住祖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就要逐步在分区各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启发学生从省区的特征进行辨认。一是从省区轮廓酷似的形象辨认。用地理轮廓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能为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山东省好似卧着的骆驼,黑龙江省好似小天鹅,青海省像兔子,云南省好似孔雀,湖北省好似警察叔叔的大沿帽,湖南江西像姐妹等。二是从省区的大、小上来辨认。如较大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较小的省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台湾省、海南省等。三是动手拼图、反复辨认。学生经常看祖国政区图,往往不能把全国34个省区记住,如果让学生利用辅助教材“中国政区拼图”,反复练习,并举行拼图比赛,不需多久,学生就能记住各省区的形状。这样把需要记住的材料变成学生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让多种感官参加识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4、充分联想,把握特征。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分布犹如正立的“品”字,可通过联想使学生牢固记忆这些地理特征。

篇12: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教育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要营造有利学生思维素质提高的氛围和环境

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性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氛围和环境,对于学校来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性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营造出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环境。这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的全面激活学生主体思维的氛围和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爱护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心、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辩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发学生的禀赋与潜能,对他们的创新成果给予积极肯定和扶持,鼓励他们努力探索、努力发现、努力创造。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倡导、推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以身示教,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俗话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的效仿者。教师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己任。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关爱学生,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自觉地正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禀性和潜能的充分开发。

三、强化教育教学活动

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科学思维训练体系,促进学生自主自觉地向全面发展的方面健康发展,各方面的教育应当把关注和改善学生的思维状态作为共同的着眼点。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因此,在数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动,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手工制作,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青少年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的,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创设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3、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志

自我意志是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学生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发挥巨大的创造潜能。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要创造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要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每一名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视自己为集体的一员,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

4、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奋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都有助于创新潜能的开发。

5、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对科学有浓厚兴趣,从科学研究中感受到无穷乐趣,才坚持不懈的研究,创造了巨大的科学价值。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适当的思维训练,揭示思维方式演进的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目的。

所以说,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是为学生的主体思维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条件。经过学校、教师的努力,必将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出现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维、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利局面。

篇13: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在精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在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中,生命科学以其巨大的活力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物技术领域正成为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随着相关学科的渗入,生物化学领域也不断有新的突破和进展。以往在教学中着重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太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面对生物化学知识更新周期缩短,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一轮教学无法为学生准备好一切。因此,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生化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还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一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脑在感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源于感性认识,以一定的有实感的形象储备为基础。没有形象储备,就没有合乎逻辑的思维,想象也无从深化。反之,没有丰富的想象,思维就失去了它的灵活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空间想象和思维的这种密切结合的关系是本课程教学中突出的特点。

在生物化学静态部分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酶等均具有立体构想,即空间几何构型,借助于次级键的结合、缔合成一定的空间立体构象的生物大分子,才能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行使各自的功能。通过对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结构的学习,对其初级结构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但对其各自独特的三维结构,如蛋白质分子长长的多肽链是怎样盘绕、折叠卷取形成一定构象的?主链走向如何?侧链及所连肽段是借助什么键和怎样靠近、怎样排斥的?寡聚蛋白的各个亚基之间的空间是怎样排布的?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酸链组成,二链之间借助于氢键形成双螺旋的二级结构,并在细胞内形成超螺旋和核小体的三级结构。对此学生往往觉得很抽象,不能很透彻的理解,因此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显得有为重要,并在教学中加以奠定、巩固、发展和深化。

1 创造必要的直观环境,给学生创造形象储备的条件

教学实践表明任何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须有直观的支柱,才能容易被大脑接受。刚开始学习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时,学生对在黑板上用平面图形表示空间结构很不适应,也不能充分理解。因此在静态部分的教学中我们配合多媒体等手段,并适当地应用直观教具和模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深奥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把学生从长期所处的“二维平面”思维领域引入到“三维世界”,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印象。同时又注意及时地摆脱对直观教具的依赖,避免其影响和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思维由问题而引起,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使之积极思考,而且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发展活跃求异思维。如有生物膜的选择透性引出生物膜的组成——流动镶嵌模型,由膜的性质推测到其具有怎样的结构,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生物氧化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形式,是有别于体外氧化但化学本质又相同的过程。为什么体外氢氧结合会骤然释放大量光和热,而生物体却能保持恒温而不被其损伤?设置问题后再引出呼吸链的概念,循序渐进的理解代谢物脱氢是如何到达氧、如何生成水的,在传氢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分步产生、释放和利用的。脂肪酸的β一氧化机制的结论是二碳单位乙酰辅酶A的逐轮代谢,此时在结论获得前首先提出问题,以几碳为单位进行氧化才能获得偶数碳原子的苯乙酸和奇数碳原子的苯甲酸的分解代谢结果?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深化了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β一氧化机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能力受到了锻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二 观察动手能力的培养

1 观察力是有目的的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课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要善于摆脱理论和固有思维的束缚,通过“意外”现象看本质,引发学生的思考,达尔文认为:“我超过常人的地方在于我能够察觉到那些很容易被忽略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的观察”。教学过程中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及时介绍给学生使之放宽视野,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细观多思的良好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不仅仅在生物化学领域而是在整个生命科学这样t大视野中思考和探索。

2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常规实验,学生可以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然而这些实验往往是在固定的程式下进行的,学生在实验中缺少自己的思维,缺少主动参与性,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为此,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增设了开放性实验项目,加强了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这样使学生在完成实验后,既获得了学科内容的知识,又使科研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 讲解表达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尤其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讲解及表达能力。

1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大学中的课堂教学中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尤其是当回答错误时,气氛往往变得尴尬、紧张。鉴于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我每堂课走上课堂都面带微笑,以一种轻松舒缓的状态来创造温馨的教学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回答问题时,专注地倾听,对正确的回答给予赞赏和肯定;对于不完善的回答,掌握“无批评”原则,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对其给予鼓励。在这样一种教师提出问题是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并非是想教训学生的轻松学习氛围中,形成了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为学生提供了提高表达能力的机会。

2 轮流讲解,共同评议

在实验教学中,针对实验的设计思想(原理、步骤、计算方法等),每个问题由学生到实验室讲台前讲解,这样不仅检验了大家对实验课的预习情况,有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又增强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也可以为从事教育的学生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讲解,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和补充。这样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成就感。达到了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各项能力的结合点,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中心环节。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比传播知识更为重要。

1 启发式教学,适当组织课堂讨论

启发式教学是将生化知识与生命现象之间紧密联系,将饮食、健康、营养、生理、病理等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设问、反问等多种形式以相关的生命现象作为切入点,导出知识点,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如由糖尿病人血糖高引出血糖的分子形式、血糖的来源、血糖的去路、糖在我们体内的分解代谢路径、肌糖原为什么不能补充血糖;糖、脂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生活方式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探究、思考、进而找寻问题答案这样一种状态。这种形式生动活泼,能够开阔学生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通过独立的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堂讨论的题目有一定的启发性、探索性,并具有适当的难度。在引导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采用诱导、点拨、等方式,督促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这样可使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促进。

2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为加大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在讲授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己看书钻研的良好习惯。如为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对酶的固定、大分子的制备等生化分离分析技术的问题,采用讲授和自学相结合。针对生物大分子的性质,采用哪种方法、依据什么原理、注意哪些问题、控制什么条件、关键点在哪里,自学中给学生必要的提示,使学生有思考的路径,也加深了对大纲中所要求的知识的掌握。

3 多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学习起点和不同需求的同学采用分层次教学。由于部分学生有机化学基础薄弱,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过物理化学,这样对蛋白质、核酸、糖类及脂类的化学结构尤其是空间立体结构、对生物能学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对这样的学生就要在教授新知时,温习旧知,在新知与旧知之间搭建认知桥梁,利用课下时间详解知识重点和难点,并通过习题、小测等形式反馈学习情况。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加强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有少数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如课程不及时看书,或不按时完成作业,对于这样的学生,采取留出一定的时间,然后多提问,让他们积极思考,使之感到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而有压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敢松懈。对于有精力想考研的学生,推荐一些反映学科动态的书籍和杂志,鼓励其多读书,加大知识面,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框架,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及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物化学是有关于生命现象的化学,生物大分子是立体的,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探究其化学本质,就要把培养学生能力当作己任,有意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及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同时,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解决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的问题,努力达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篇1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论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论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表现出来。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说话能力尤为重要。说话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听、读、写能力的发展;说话能力低下,会滞后听、读、写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1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必须贯穿在语文教学之中,应和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结合的方法是:

1.1运用词语练习说话。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用词语练习说话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从理解词语说话的能力,让学生首先会用所给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上中高年级后,要求学生不但能用所给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而且还要把这句话说具体。在进行此项练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词语是否理解了,能否正确运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1.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说话训练。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主要依托。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注意挖掘教材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的因素,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授课时,老师可边讲课文边引导学生练习说话,用说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老师帮助学生理解了“乌鸦的羽毛真的漂亮吗?嗓子真的好听吗?狐狸的话切合实际吗?”这些问题后,再引导学生说说狐狸为什么这样说。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后,心里是怎样的?

1.3利用文中插图练习说话。小学生现在用的新编语文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借助插图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利用插图练习说话时,老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教给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能够透过画面的静景想象动景,从人物的神态、表情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然后,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将插图的内容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

如教学《妈妈的账单》时,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彼得母子的表情,想像一下,她们会说些什么。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1.4通过复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老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的课文,学过之后可以让学生复述。在复述过程中,强调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允许学生有某些发展与创造,可以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作适当的取舍,通过自己的口,把课文的精神实质,作者的爱憎褒贬等生动地复现出来。这样久而久之,坚持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大有进步。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活动,进行说话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说话训练的兴趣,老师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例如:“小小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把自己听到的、见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讲给大家听。“故事会”不仅让学生讲故事,而且讲完后让大家评论讲的怎么样。“课文表演”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己选择角色,设计人物的动作和对话。“专题讨论会”让学生按照规定的题目和要求,在会议上口头发表意见。由于语文课外活动满足了学生爱动的欲望,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和认知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说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或搜肠刮肚,或词不达意。究其原因,除少数学生是由于缺乏认识事物的能力,表达不清楚以外,更多的则是腹中空空,语言贫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中国文化中的成语和名言警句,语短意深,信息量十分丰富,启人想象,发人深思,还有文章中那些优美的词语,生动的句子,深邃的意境,深刻的哲理。让学生理解了,感动了,信服了还不够,特别是那丰富的语言材料,得让学生吸收,化为自己的营养,吸收语言营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读多背,以便做到随时取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如果有几百篇优秀文章烂熟于胸,学生定能出口不凡。

4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说话能力的训练

要想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仅仅靠上语文课的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老师与学生课外相处的时候,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随时纠正学生语意不明,用词不当,使用方言土语,句子不完整等语病,把说话训练贯穿到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随时注意语言教育,能不能够抓住语言教育的时机,是能不能提高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是说话训练的课堂。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巧妙的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精于思想、寓于情感、工于表达。只有在孩子们的童年时代把说话训练渗透到方方面面,他们的说话能力才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篇15:浅谈在中职政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在中职政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在中职政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陈 克 陈俊堂

【摘 要】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创新能力的人才。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创新和教学创新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质疑,勇于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职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兴趣 质疑 实践 创新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能力。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素质、创新能力的人才。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创新和教学创新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在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1.创设和谐课堂情境。①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思想政治教师应采取的新教学模式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树立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活跃、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不要以绝对权威自居,而是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灵活地调节课堂气氛,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和矛盾的解决者。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诱发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景,向学生提出悬念性、挑战性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产生创新动机,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设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性学习。如讲“商品的概念”时,教师可采用迂回式提问:⑴你穿的鞋子、衣服是不是商品?⑵大自然中的空气是不是商品?⑶医院给病人输的血液是不是商品?⑷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这种迂回式提问,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

2.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质疑问难,从而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在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一学生提出问题:从社会发展来看,社会主义社会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比资本主义社会进步,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却在许多方面都比不上美国、英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这不是历史的倒退吗?此话一出,掀起悍然大波。(教学论文 )我没有及时回答此问题,而是先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讨。当时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独立思考、敢于挑战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立体思考,是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这一事件,我要求学生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和哲学常识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能从经济上说明,这一事件对人类开发太空资源具有深远意义;从政治上看,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哲学的角度看,再次证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从类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发散思维是一种新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强训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更大的发挥。此外,教师应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社会实践,开展兴趣小组活动

实践性是中职思想政治课的一大特点。组织学生到实践中去学习,其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通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去观察、思考和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种子,而是在于启迪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得这棵种子发芽、成长。教无定法,我们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篇16: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论文

一、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培养目标

高职英语课程是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根据教育部高教司《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中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基础[1](P5)。

二、“关键能力”的概念

“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是德国著名职业教育学家梅腾斯(DieterMertens)先生在1972年首次提出的。1974年,梅腾斯再次提出:“教育要培养为明天工作的人,而为明天工作的人要具备‘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就是指那些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的情况下作出判断选择的能力,更是应对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的能力。如果劳动者具备这样的“关键能力”,即使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劳动组织发生变化,劳动者不但不会失业,还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关键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对德国职业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学习和引入,目前已得到全世界职业教育界的认可。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意义

高职英语课程作为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一线所需的高端人才的目标服务的,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课程。“关键能力”定义为人的整体能力而不是片段化的知识和技能,是从业者自我实现的重要能力。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换言之,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格、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2],使学生获得一种跨专业、多功能、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和环境。由于知识和技术总是在不断更新,所以任何领域中的学习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只要学生在职业英语教学中获得“关键能力”,那么任何时候都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为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方法

“关键能力”的培养类似于我国的素质教育,即对自我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德国学者卡切尔(WolfgangKarcher)博士和欧伏(BerndOverwien)博士认为,培养“关键能力”应考虑以下几个教学原则:“一是让学生通过做来学,加强实践活动;二是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三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四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要求和学习经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五是从更广泛的角度出发设计学习进程,避免仅着眼于培养工具能力的狭隘做法。”[3]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借鉴这些原则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呢?

(一)制订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英语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教师上课所遵循的指导思想,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和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将“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因此,高职英语的教学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笔者所在学校的英语教学计划是按学期制订的。每个学期开课前,教师要提前拟订教学计划,其内容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课时分配,以及每节课的类型、教学重点和难点、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可运用的教学方法等。任课教师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教材,认真详细地了解教学计划,熟知教材,在备课和教学中把教学计划细化到每节课要培养学生的哪种能力,以真正落实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英语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开场听力,集中学生注意力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英语教学计划,每单元的精读课都配有一节听力课,但对于听力较差的学生而言,一节课如果全部是听力会使他们产生厌烦感,教学效果甚微。因此,笔者把一节课的听力分解成四次,即每次精读课开始时安排15分钟听力,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进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2.精彩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彩的导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艺术,其能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基础。精彩、灵活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兴趣。”因此,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可灵活选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如问答式、给关键词编故事、翻译相关句子或名家名言、讲习语、讲幽默故事、即兴讲演等。例如,在讲授Thanks,Mom,forAllYouHaveDone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就“Thanksgivingshouldbededicatedtomymother”进行演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互动融洽,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融洽的基础。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应有的语言训练机会。其次,信任学生是师生关系融洽的保证。教师对每位学生要多鼓励、多肯定,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让学生在教师的信任中相信自己会做得更好。最后,了解学生是师生关系融洽的桥梁。教师要走近学生,在教学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兴趣爱好,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三)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课堂

高职英语教学中,由于课时少,学生基础差,教师教学时应把握一个原则,即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精讲多练,有些简单的内容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学,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学生的“多言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指挥者,除了对知识难点进行讲解外,还要通过开展课堂讨论、互动练习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四)采用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

笔者所在学校按自然班的模式开展英语教学。金融、会计、物流等专业每个班的学生人数都在50人左右,网络、计算机等专业的学生人数在40人左右,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任课教师就要根据教学任务指派不同的学生参与不同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把学生“分等归类”,即按听、说、读、写、译的课堂活动和学生的英语程度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中的学生按基础水平和对某项活动的喜好程度再细分成三个等级,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根据自己的水平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按组打分。评分的环节可以先由学生相互评定,再由教师指出其中的问题,然后给予综合评定,以使学生相互学习,找出差距。

五、结语

高职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实现个人就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不仅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还提升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职业教育“关键能力”[J].中国高教研究,,(8):86-87.

[3]高玉萍.德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培养及对我们的启示[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13-17.

篇17:浅谈中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论文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交际的工具。因此,让中职学生能流利地开口说英语,能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并能把英语正确、熟练地运用到国际文化、科技、贸易等领域,是素质教育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最终目标。

一、营造宽松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乐学敢说的信心

贝恩博士指出,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表现出对自己教学的对象及其学习态度的了解、理解和关心。他们真诚地邀请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主角,掌握自己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他们还善于寻找并欣赏每个学生的个体价值,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无法取代的个体,具有潜在的取得成就的能力,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

教师不仅是学生交际的合作者和协调者,还是语言指导者和课堂的管理者。教学活动应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营造宽松气氛,把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对学生要抱有宽容之心,让学生懂得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获得成功的前奏。积极开展英语口语交流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从而树立敢说、乐学、能说英语的信心。

二、注重语感培养,鼓励学生有选择地朗读和背诵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是口语能力的根本。口语能力的高低,实质上是英语语感的强弱。口语交际活动包括听和说,听是理解和吸引信息,说是表达和传递信息,听是说的基础。

作为教师,应清楚认识到英语口语能力的形成必须首先有语言材料的大量有效输入和积累。而要将语言材料运用自如,首先,要有语言材料的积累。积累储存须有大量反复朗读、背诵、记忆、理解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积累大量语言材料,扩大视野,在脑子里储存词汇、习惯用语、人文历史知识,并且还可以通过视、听多种器官参与快速地形成听说的能力。再者,朗读是训练语音、语调、语流和连贯性、流畅性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朗读可以训练正确的语音、语调,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读、失爆、同化、重读、节奏等,能够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熟读的基础上,应再选择一些段落、名著片段等让其背诵,教师应利用一定的时间来抽查,以促使其朗读技能的熟练与提高。这样不但有利于积累精彩的语言材料,而且更有利于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加强。其次,加强读、背,能形成快捷的语音、语流、语感。语音、语感一旦形成,就可以自然地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语法错误。因此,鼓励学生有选择地朗读和背诵,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三、利用网络环境,创新口语教学方式,培养中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1.口语教学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变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英语教材内容只是信息源,仅靠掌握几十篇

课文、对话就学好语言是不现实的。要突破课本框框,使语言天地广阔起来,就要进行大量听、说、读、写和思维训练,而网络环境正好给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因为网络世界里不仅具有大量的英语口语教学资源,还可以在其中采用超级链接方式,下载有效资源,并使之与教材内容配套,便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扩充教学容量。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出多媒体课件,为教学快捷地提供大量、直观、立体的语言材料,生动逼真的语言环境,悦耳动听的教学音乐,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协调的发展。

2.英语口语的教学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的操作

(1)课堂教学。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有趣的练习形式,为学生创造听说机会,维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我们实施网络英语口语教学,就应把围绕着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这一网络教学的核心优势作为优化英语课堂的关键。因为在网络中,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等元素构筑成的立体信息系统,不仅有利于教师将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便捷地创设出切合教学设想的教学情境,来引入课题,复习旧知,学习新知,运用新知,巩固新知,还可以促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智能及个性的和谐发展。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例如,在制作“Refusing to give permission”英语课件时,教师可以设计粗鲁的拒绝方式、礼貌的拒绝方式、委婉的拒绝方式、含蓄的拒绝方式、幽默的拒绝方式,让学生体会拒绝的艺术,拓展思维。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

(2)自主学习。利用网络环境,我们可以营造浓厚的英语口语的自主学习氛围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训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多练习口语的机会和舞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口语自主学习就变得简单了。人机交互的口语训练、学生自我测试评估口语水平、老师布置口语作业、学生完成口语作业、老师批改口语作业都非常方便。老师可以布置学生预习,鼓励学生上网搜索、下载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局域网,让教学信息互联互通。学生在课后可以直接从资源库调用资料进行自学。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兴趣,还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大程度上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多姿多彩,使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随之焕然一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在口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求异思维是创新性的核心,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学生自身成功的创新体验是学生打破“创造力非凡论”神话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地去想象、探索和创造。对于学生回答的错误,不能马上说:“You are wrong”,而应说:“Please think it over”。应对学生进行分层次评价:对优秀学生应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差的学生,应采取肯定、鼓励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用信任的态度来鼓励他们的发现,促使他们发展成为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新时代人才。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著名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课堂教育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生动、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开展,才能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应意识到平行的师生关系在学生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自觉打破一味“师道尊严”的陈腐观念,运用亲和力,在心理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实践。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对话、课堂中的“free talk”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表达能力。实践证明,只有把教学活动变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2.采取多样教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联想法。想象是促使人们进行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全部的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联想记忆。例如,学习了beauty,应联想到beautiful,beautifully,由名词联想到形容词、副词;学习了France,应联想到French,Frenchman, Paris,Fashion, Triumphal Arch等,由国家想到该国的语言、人、一些城市、首都、名胜、特点。

(2)模仿法。有效利用英语电影进行口语模仿。英语电影题材多样、语言真实、视听同步,是英语口语学习输入的重要内容。首先,明确模仿目的。从学生口语学习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电影模仿影片中英美人对话的常用词汇和句型,并在日常交际中创造性地灵活使用。其次,选择合适的模仿材料。影片应具有内容简单、语言地道、发音清晰、语速自然的特点,适宜学生模仿使用。最后,设计科学合理的模仿步骤。为了提高英语语音水平、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双重需要,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科学模仿过程,才能增强模仿的有效性。经过多次示范指导和演练,学生掌握了模仿的方法和操作过程,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训练,将模仿变为英语学习的一种好习惯和手段。

中职英语口语教学中,进行口语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稳步上升的过程,从听到说,从紧张到愉悦,从语音、语调不准确到较准确再至准确,从语言表达错误到少犯错再到正确,从呆板生硬到比较熟练再至脱口而出,从简单模仿到大胆创造再至综合运用。我始终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作为重点,把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去处理业务工作中的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作为最终目标,不断摸索,不断进取,从而为中职教育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虞苏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

[4]桂诗春.跃马扬鞭学英语[J].大学英语,,(5).

[5]肖龙福.浅析我国中学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信息[J].国外外语教学,2004,(1).

[6]龙千红.电影与英语听说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3,(6).

[7]苗燕,高翔.语音模仿材料的分类及分级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

篇18: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论文

中职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综合职业能力较强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相关的实践技能。而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极为有效的信息处理工具,其应用已经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也已经进入了学校教育的范围。这就意味着中职学校的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方能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笔者针对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一问题,从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及策略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相比较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较低,并且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远远低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尽管有的学生在初中学过一些关于计算机的知识,但是更多的是理论,其实际操作能力极为有限。面对这一问题,中职学校的教师务必认清学生的实际,从基础知识起步,切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将培养学生的计算应用能力放在首位。确保将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各种工作岗位的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提高其在社会就业中的优势。

毕竟在现代社会,计算机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工具,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极大。因此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技能,已成为人们适应社会需求、顺应社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职学生之后的就业之路,与其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掌握了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无疑会为中职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可见,在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广大中职教师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具体策略

1、通过教师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在注重理论教学时也不能忽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提高。当然,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善于多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认真学习,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相关的操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定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如,教学“word”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些知识与名片设计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试着为自己设计一张极具个性的名片。当然,这需要教师的讲解及示范。教师可以当场一边为学生讲解,一边动手示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从而引导其规范地进行相关操作,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这一教学内容的同时,多种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如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等等,其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2、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上文说到,中职学生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计算机水平,相对都较低,而且他们的水平良莠不齐。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针对学生的实际,根据其对计算机应用的兴趣、接受知识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来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教学。在此,笔者认为教师不能沿用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而应切实根据学生实际来制订教学计划。

对此,笔者认为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分层教学法。也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等等,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就避免了一刀切导致的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下的问题。利用这种方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帮扶关系,让高层次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低层次的学生,帮助其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这样,无论是什么层次的学生,其计算机应用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培养,并有所提高。

3、借助相关网络媒体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工作等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显然远远不够。因而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除了依靠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拓展延伸到课外,通过如何从网络上查询相关资料的学习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所谓学以致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还应将其转化为技能。这就需要学生能通过计算机的应用来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及信息,这才算是真正具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

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转化为技能,并注重实践运用。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培养及提高。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让中职学生逐渐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实用型人才,最终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为自己之后的就业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就中职学校而言,计算机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它对于即将走上就业之路的中职学生来说,其学习更是至关重要。因而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运用技能,促使中职学生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专业人才。

篇19: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反思

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反思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浅谈行为导向教学中职语文教学的论文

对中职语文教学课外拓展延伸的思考论文

浅谈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论文

谈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语文教学评价观教育论文

浅谈中职学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三点建议论文

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论文

教学论文 中职

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项目教学法下会计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新课标环境下中职学校体育课探析论文

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
《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如何在中职教学中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论文(通用19篇)】相关文章:

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2023-09-29

项目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初探论文2023-12-01

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高语文教学2022-08-22

浅析如何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提升中职学生品行素论文2022-10-17

浅析中职物理教学综合实习论文2022-09-19

浅谈立体几何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2022-11-09

旅游管理中人才培养对比研讨论文2023-04-10

浅谈中职数学教育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2023-12-14

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针对性的一些思考论文2022-04-30

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论文202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