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体会论文

时间:2024-01-15 07:43:03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历史教学体会论文(锦集15篇)由网友“weuyor”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历史教学体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教学体会论文

篇1:历史教学体会论文

历史教学体会论文

1.历史教学中的常规措施。

(1)在每节课设置10~15分钟(最多不超过20分钟)的学生自主时间。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最多专注30分钟。新课改下,全国很多学校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进行了很多尝试。如武汉市十二中的教学课堂是这样的:前一节课结束时,老师会把新课内容印成预习学案,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学校有专门时间,供学生自学预习。上课时,老师只讲15分钟,梳理学生集中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解题思路。其余时间以学生讲解题目、讨论为主。在课堂最后5分钟,老师对学生进行测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实际情况,我认为在每节课设置10~15分钟(最多不超过20分钟)的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在现阶段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这个自主时间设立出来,不是随意的,它应服务于课堂教学,有针对性,有预期目标,它的内容要由课程需求来决定,其表现形式可以是归纳总结、提问释疑;也可以是练习、讨论;还可以是演讲、辩论和观看视频等。(2)阅读历史人文书籍,撰写历史小论文。作为人文学科,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开放自由、潜移默化的细水长流过程,需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若以一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文科学习和成绩,是不可取的。除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外,指导学生利用假期阅读历史人文书籍,坚持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好的.引导方法。此外,充分利用学科的独特优势,在重大事件或周年事件上,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人文素养有重要意义。

2.课堂教学中的措施。

(1)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历史贴近现实。“学习金字塔”是启发式教学和合作探究学习的理论依据,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学习方式,学习者在24小时内所接受的信息保存情况的百分数,其中仅听老师讲授、被动获得知识能够保存下来的只有5%;而通过小组讨论、实际演练和立即向他人教授所学内容所保存下来的知识容量则相对更多,达到了50%、75%、90%。让学生参与课堂,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跟上节奏。如可督促学生坚持“五到”法则,即:要“眼到”,就是眼睛要看着黑板、看着老师,不能埋头听课;要“耳到”,听课当然要用耳朵;要“口到”,就是要及时回答老师的问题;要“手到”,就是指勾勾画画,把老师讲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笔记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只记重点和最有启发的部分,尽量简略,自己能看懂就行)当前面“四到”都具备的时候,自然也就“心到”了。让学生参与课堂,必须相信学生的能力。如在高二文科教学过程中,建议学生在每节课后自己归纳知识要点和体系,定期检查归纳本,效果很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让历史贴近现实,一些复杂的问题可由老师作专题讲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以史为鉴的重要。(2)教学内容要抓中心。教学实践反复表明:一节课内,如果教学面面俱到,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疲于奔命,丧失热情。一节课只能有一个中心。原因何在?第一,从人脑的心理特点来看,人的大脑皮层中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兴奋区域,一课一个中心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第二,从学生思维特点来看,高中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发展的初期,一课一个中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三,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来看,一课一个中心,学生围绕中心能将纷繁的历史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教学内容要精整合。新课程反对机械地教教材,提倡灵活地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己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合教科书的内容,二是整合教科书以外的内容。整合教科书内容就是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主干,减少枝叶。由于新教材知识重叠部分较多,有些课目甚至要敢于动大手术、作大整合,这虽然对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但却是历史新课程教学所必须为之的。(4)教学内容要深探究。探究学习需要依靠问题,但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探究。短短一节课内学生不可能凡事探究,如历史概念、历史名词、历史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课堂上依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教学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应围绕本课的中心,在教学重难点上展开,一般一课有一个深度探究的问题就够了,多了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重难点掌握。(5)教学活动要重实效。这里所说的教学活动是指为常规知识传授服务的学生活动形式。这种活动的形式有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又有自由辩论、虚拟情境、角色扮演等等。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也乐于参加。一般来说,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一节课设计一个这类的学生活动,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这类活动若设计多了,课堂反而显得华而不实,冲淡了主题。

篇2:多媒体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多媒体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在中学学科中,课件制作以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较为常见,而历史学科因其不可再现性,所以课件制作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突破其他学科课件制作的定式。下面就我个人在历史课件制作上,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多媒体历史课件制作应遵循的原则:

1、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的心理特点,利用计算机将抽象、静态的信息符号转换为清晰、形象、生动的图像、声音、视频符号,部分地再现历史事实,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如我在课件《和同为一家》的制作中,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对古代民族关系的几乎没有认识,所以在课件中突出各民族的地理区域以及与我国现有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在实际使用中,使学生对古代民族关系有了基本的概念和理解。而课件《现代文化》设计时,则考虑到讲述的是现代西方文化的发展,时间相隔不长,初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所以课件中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激起学生对现代文学和艺术创作和作品的感悟,以达到深入理解其发展的目的,我在课件中大量使用图片和音视频素材,以期给学生造成较大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卓别林电影片段、印象派名画等)

2、利用软件为学生学习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有一种成功的体验。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活动,所以课件制作要有较强的交互性,从而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高度兴奋,学习效果当然明显提高。如在课件《战国七雄》中,七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需要记忆,我在使用动画方式演示七雄并立局面的形成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歌谣“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然后隐去地图背景,突出七雄相对位置,与歌谣相对应,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3、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切忌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不要把常规教学可以更好完成的内容也强加到课件中。如有些历史课件将一些历史小故事录音后作入课件中,未免有喧宾夺主之嫌。

4、历史课件制作中选取素材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其不可在现性,利用视频剪辑、图片时,尽量采用史实资料,对于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素材应慎用,以免混淆历史教学和影视文学欣赏的界限。

二.多媒体历史课件在制作和使用时注意的几个问题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虽然历史多媒体教学有着相当多的优点,但是这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切忌变历史教师为“电脑教师”。

有时可以看到某些课件,一味地追求难度和课件画面的视觉冲击性,把教学课件搞成了多媒体作品展示。其实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常识:一个专业的多媒体广告设计师也未必能设计出一个真正优秀的课件。课件突出的是同教材、同学生、同教师的相关性和紧密结合,除了软件使用水平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教师讲课的个人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认知水平。另外,课件界面的过于花哨,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但不能起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因此,在课件制作和使用上要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这一宗旨。

2、切忌变历史课为“流水课”。

也有这种情况:有的教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让计算机教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点一下鼠标,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很难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而有所变通。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这些都偏离了多媒体教学的初衷。科技应“以人为本”,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与之相适应。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必须要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在课件结构上,可采用模块化思想,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教师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群体的并差异而突出课件的不同侧重。注意增强课件的交互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以使课件流向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度,并且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之间的表面或者本质间的联系。同时,要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能力较强的教师还可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这样才能真正制作出一个成功的课件,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篇3:历史教学工作体会及实践论文

历史教学工作体会及实践论文

(1)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历史贴近现实

“学习金字塔”是启发式教学和合作探究学习的理论依据,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学习方式,学习者在24小时内所接受的信息保存情况的百分数,其中仅听老师讲授、被动获得知识能够保存下来的只有5%;而通过小组讨论、实际演练和立即向他人教授所学内容所保存下来的知识容量则相对更多,达到了50%、75%、90%。让学生参与课堂,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跟上节奏。如可督促学生坚持“五到”法则,即:要“眼到”,就是眼睛要看着黑板、看着老师,不能埋头听课;要“耳到”,听课当然要用耳朵;要“口到”,就是要及时回答老师的问题;要“手到”,就是指勾勾画画,把老师讲的东西及时记录下来。(笔记不是越多越好,应该只记重点和最有启发的部分,尽量简略,自己能看懂就行)当前面“四到”都具备的时候,自然也就“心到”了。让学生参与课堂,必须相信学生的能力。如在高二文科教学过程中,建议学生在每节课后自己归纳知识要点和体系,定期检查归纳本,效果很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让历史贴近现实,一些复杂的问题可由老师作专题讲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以史为鉴的重要。

(2)教学内容要抓中心

教学实践反复表明:一节课内,如果教学面面俱到,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疲于奔命,丧失热情。一节课只能有一个中心。原因何在?第一,从人脑的心理特点来看,人的大脑皮层中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兴奋区域,一课一个中心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第二,从学生思维特点来看,高中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发展的初期,一课一个中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三,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来看,一课一个中心,学生围绕中心能将纷繁的历史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教学内容要精整合

新课程反对机械地教教材,提倡灵活地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己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合教科书的内容,二是整合教科书以外的内容。整合教科书内容就是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主干,减少枝叶。由于新教材知识重叠部分较多,有些课目甚至要敢于动大手术、作大整合,这虽然对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但却是历史新课程教学所必须为之的。

(4)教学内容要深探究

探究学习需要依靠问题,但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探究。短短一节课内学生不可能凡事探究,如历史概念、历史名词、历史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课堂上依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教学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应围绕本课的中心,在教学重难点上展开,一般一课有一个深度探究的问题就够了,多了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重难点掌握。

(5)教学活动要重实效

这里所说的教学活动是指为常规知识传授服务的学生活动形式。这种活动的形式有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个人活动和分组活动又有自由辩论、虚拟情境、角色扮演等等。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也乐于参加。一般来说,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一节课设计一个这类的学生活动,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这类活动若设计多了,课堂反而显得华而不实,冲淡了主题。

篇4: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专题论文

摘要:

本人主持的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历史新课程德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已进入结题阶段,通过对我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文科学生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对高中历史课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讨论和分析,参见拙文《管窥高中历史课德育现状》,发表于《新课程》杂志20xx年第四期。对历史课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不再赘述,本文旨在探讨应对的举措。

关键词:

高中历史;德育现状

德育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当今中学德育和历史课程德育的现状和困难,笔者也思考如下。

一、提高学生的品质境界

在时代的影响下,当今学生“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珍惜”,与物的距离拉近了,与人的距离拉远了,在他们身上缺失中华美德。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知识在于教育”,对学生进行“境界”教育正是历史课和历史教师的责任。在高中历史课中穿插典型的历史人物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品质境界。爱是道德的'基础,仁爱是中华美德的象征,是普遍的道德标准,讲仁爱有利于家庭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孝悌是仁爱的表现,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诸子百家思想是国学精华,孔子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言:“兼爱非攻”……古人认为“百善孝为先”,孝为首德,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等等不胜枚举,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仁爱孝悌品德的良好素材。我国向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而“重义轻利”则是传统精神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舍生取义”、“见得思义”、“多行不义必自毙”等名言警语,几千年来一直被用以褒贬劝诫。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尚“礼”的传统,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建筑、科技……不论从哪一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这种谦和礼让之气,翻开史书,此类的言论更是无处不在。《大学》中有句话叫“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春秋时孔子就提倡“周礼”,倡导“仁”,中国的这种“仁”和“让”就是中国特有的气质。六尺巷的故事等等,长时流传。“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讲究的是“退”、“让”二字,它告诫人们处世时要“宽”,要与人为善。所谓“诚实”,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隐瞒欺骗,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所谓“守信”,就是要“讲信用”、“守诺言”,也就是要“言而有信”、“诚实不欺”等等。“诚实守信”是人和人之间正常交往、社会生活能够稳定、经济秩序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立人、立业、立国的基石。

二、拓宽学生的胸襟眼界

当今学生“对事不关心”,缺乏放眼天下,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对学生进行“眼界”教育同样是历史课和历史教师的责任。孟子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民教育的生动例子。以老一辈革命家为例,谭嗣同先烈为变法以死抗争;孙中山先生为革命一生持之以恒;李大钊先驱“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历史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胸怀天下,放眼未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唤回中国读书人的胸襟和眼界。

三、丰富学生的气质内涵

受时代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今学生的知识容量严重不足,言行举止很不得体。没有足够的知识充实自我,学生普遍缺乏内涵,看上去很肤浅。很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浮躁的情绪和华而不实的外观。具体表现为缺乏同情心,心灵不纯洁,很多学生目无师长,也不关心他人和社会;在言谈举止上很轻浮,坐立没有最基本的规范姿势,缺乏传统文人追求的那种儒雅气质。儒家的理想人物以孔子、董仲舒、诸葛亮、韩愈、范仲淹、文天祥、程颢、程颐、朱熹等为代表,他们充满智慧,博学多才,文武兼备,运筹帷幄,挥洒自如……满身洋溢着儒雅风范,是教育学生的榜样。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古典小说等文字意境;中国书法作品、文人画的志趣意境;古代玉器、瓷器的审美情趣,也是对学生进行气质教育的素材。我们要培养学生必要的儒雅体态,文明的语言谈吐,雍容大度,落落大方。

四、锻炼学生的意志毅力

当代学生缺乏毅力,缺乏必要的意志品质,做事往往草率了事或半途而废。司马迁对远古传闻逐一做了实地采访考证,终成史家之绝唱《史记》;祖冲之经过繁琐枯燥的计算,凭着难以想象的毅力,终于精确计算出圆周率;李时珍历时27年,走遍大江南北不惧路途险恶,长途奔波,不畏艰险攀登绝壁,不畏严寒酷暑,不顾自己身体安危,亲自观察、辨别和尝食药材,著成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曹雪芹呕心沥血著《红楼梦》不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写《资本论》前后历时40年;贝尔发明电话从理论到实践几乎是从零开始从想象开始的……这些事例都说明成大事贵在坚持,我们历史课就是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锻炼他们的毅力意志,为将来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历史课的德育功能不容忽视,它关系到学生的成才;关系着国家的振兴;关系着民族的兴旺。我们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肩负起一个历史教师的育人职责,培育好一点新人。

篇5:历史史料教学的体会

历史史料教学的体会

海南华侨中学   林照壮

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史料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离开史料的历史结论是空洞乏味的,离开观点讲史料则缺乏理论深度。如何发挥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听了伍飞云老师一堂高三年级复习课《人文精神与和谐社会》,收获甚大,感触颇多,得出点滴体会,请同行指教。

当前高考紧扣史料出题的特点,就应试教育十分必要。纵观历史教学,史料教学更是长期需要抓紧的教学环节。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环境的青少年学生,照本宣科的教与学历史都有一定的难度。比如:中外历史上有无数为同为民的志士仁人,由于课本篇幅有限,他们的社会活动不能具体展开,如适当补充有关史料,教学效果就会更好,让直觉、感性的知识通过史料渗透到教学中,从而达到深化主题,陶冶情操的目的,这里就需要思想教育的史料补充,运用设计好的生动史料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历史事件之间常常互相关联,教师设计,发生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历史事件或一个国家(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如鸦片战争背景问题,设计补充: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展示有关英国情况的史料,让学生了解英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中国却还在封建主义的老路上爬行,工业革命使西方超越东方,使学生理解社会制度的落后与政治、经济落后的关系。通过中外史实的结合讲述,可以深化教材,并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弄清这些联系,正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经济模块中设计: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问题与西方“重商主义”政策延伸到当今的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等问题。通过设计的史料启发学生谈现实,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历史,还能悟出一些历史发展过程中带规律性的东西。教学中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使其在现实生活中起到借鉴作用,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许多新旧问题,加以适当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懂得“匹夫有责于天下兴亡”,“资治通鉴于建设事业”这是学习历史的最大收获。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人类社会的问题无所不包,因此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伍飞云老师在《人文精神与和谐社会》一课中选用了雕塑《奥拉孔》的史料,生动的讲解,突显主题的联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使学生从中接受了思想教育,培养了审美情趣,更体现出伍老师的良好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以上是本人对采撷史料、处理史料时的点滴体会。无论选择哪种史料,必须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为宗旨。

篇6:浅议历史教学教师实习体会

浅议历史教学教师实习体会

实习到现在,我想谈一谈我目前对历史教学的一点认识,怎样上好一节历史。我认为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导入语一定要耐人寻味,才能吸引学生。

一般说,在每一节历史堂上,不可能只用一种单一的方法,那样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感到多彩缤纷,新鲜有趣。

适当应用历史片的影视资料,直观地展示历史事发生的背景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恰如其分地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会让堂增加愉悦的气氛。一般说,初高中的学生对历史小故事是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些特点,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上好一节高中历史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能死板硬套的采用哪种方法,而是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篇7:历史教学教师实习体会

历史教学教师实习体会

历史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但是历史教师却不能很高冷。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觉得能够将高深的历史变的通俗才是成功深入浅出是一个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能够将知识深入浅出的的给学生讲授,首先自己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无论是内还是外;其次,要有很好的口才,教师其实也是一个表演家,枯燥死板的知识经过教师的思考,然后被赋予生动形象的内涵,教师通过自身的`演绎表现知识本身的深刻含义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最后,历史教师必须自己要喜欢历史,自己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才能投入十分的感情经营这门学科,热爱是最好的导师,帮助我们一直不停向前,自己首先要热爱才能带动学生爱上历史,爱上历史学习!

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一名实习教师我刚刚接触历史教学,并不能很好的把历史很好的演绎出,死板的历史教学并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单纯的叙述书本上的知识也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因此堂教学时常陷入僵局,不是学生不配合,只是堂实在太无趣!

欲速则不达,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决定慢慢地改变这种现状。第一事要做的事肯定是要多听优秀教师的,学习他们的优点,学习要从模仿开始,模仿优秀教师脱离书本、天马行空式的讲解,看似无法,实则有依据。第二要做的事是改变自己的堂,改变必须要有勇气,改变已经形成的固定堂模式,从脱离书本开始。第三要做的事是把学生都调动起,不能让他们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涨他们自己学会寻找食物,用问题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但问题的选择一定要有技巧,要切合实际。

书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任何一事情都必须要无休无止的学习,这样才能做到最好,学习永远都不是一简单说说的事,必须要落实到行动上!

篇8:物理化学教学体会初探论文

物理化学教学体会初探论文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知识的趣味性是主动学习的推动力。物理化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性强、抽象而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明确所学的知识并不是空洞的理论,是可以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的,从而调动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3]。例如,在学习热力学第二定律时举例制冷机,从而说明热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不留下任何变化;在讲化学热力学时,可以解释人穿冰刀滑冰非常顺畅的原因;讲不挥发性溶质稀溶液的依数性时,结合三鹿婴幼儿奶粉添加的三聚氰胺事件;在讲渗透压时可以解释口渴时为什么不能喝海水?另外夏天食物容易变质、玻璃管中水呈凹面、小液滴呈球形、人工降雨、农民锄地既能锄草又能防止水分蒸发、冬天在路面上撒盐可以防冻、做炖菜时加盐可以快熟、城市晚上美丽的霓虹灯等现象都可以从物理化学原理中找到相应的答案。通过结合日常生活现象讲解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原理的理解与记忆,而且可以让学生觉得物理化学的原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非遥不可及,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与学产生共鸣。

2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学习方法

物理化学概念抽象,知识点多,看似凌乱,但是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生作为初学者,暂且还不能够掌握这个教材的全局,还不能理清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学习方法。

(1)正确对待数学推导。由于物理化学概念抽象,公式繁多,使用条件苛刻,因而在学习中应当让学生一定要深入了解公式、概念之间的联系,学会自己推导公式,掌握其来龙去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同时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始终明白,数学推导在这里仅仅是一种工具,不是目的,最终所得公式的`使用范围和应用条件才是最重要的。

(2)认真进行习题演算。对于习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完成,同时注意总结方法,寻找规律,不要单纯地为做习题而做习题。对于比较灵活的习题,要求尝试一题多解,不仅要分析所得结果的合理性,还要比较各种解法的利弊。

(3)类比方法的应用:类比法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推理方法[4]。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诸如数学表达式、物理模型和处理问题方法等方面的相似性。再如,理想气体和理想液态混合物都是理想模型的表现形式,这两个模型的特征及化学势类似,性质相同。在课堂讲授中,可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前后贯通,类比记忆,指出它们的相似性、区分物理意义和使用上的差别,找出规律,从而加深对物理化学知识点的理解。

3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教学方式改革中的热点。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制作,课件通过文字、图表、动画及音视频技术等手段以直观形象的文字和图表表示,将物理化学中抽象空洞的理论形象化,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和逼真的教学环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5]。例如热力学中的可逆过程、卡诺循环等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板书和口头讲授,学生很难理解,如能应用专用软件和多媒体技术,利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将其形象而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不但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很直观地掌握这一抽象概念。另外,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大,解决了课时少、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但是对于多媒体教学,也应辩证地看待。多媒体技术存在一些弊端。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信息量过大,课件翻页太快,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不利于学生理解繁琐的数学推导与数字运算;教师容易受已经编排好的讲课内容的束缚,缺乏灵活性;教师和学生缺少交流和互动,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困难,等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手段的优点,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总之,物理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学科特点,不断探索、不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当然,对教学方法的认识和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还在不断研究、探讨和改进,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篇9:语文教学体会论文

语文教学体会论文

中学生活是五彩斑斓、充满幻想的。中学生的思维常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能否点燃火花,开启学生的智慧宝库,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会说,这最终都影响着学生能否获得良性的发展。作为走在工作一线的教师,我们必须从解放学生的“嘴”、“手”开始,鼓励他们敢于开口,善于开口,敢于动手,善于动手。我们必须要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来一个彻彻底底地脱胎换骨,真正地在自己的课堂上,营造一种师生都乐于接受的融洽氛围。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运用表演艺术

在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的叙事性课文,都是有一定的情节的,就相当于一个个故事。那么这样的故事单靠教师一人站在讲台上讲,即使再绘声绘色,时间久了,学生也会感到疲惫的。于是,我想不如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再现叙事性课文的整个情节。此想法一说出,学生中一片哗然,个个都表示愿积极参与。同学们等待已久的表演开始了,当我再次走进教师时,桌子已被挪开,都朝四周一字儿排开,教师的中间留出了很大的空地,供同学们表演。刚进门的一张桌子给我留着,于是我就心安理得地当起了观众。

两位主持人(学生代表)走上讲台:“尊敬的薛老师,各位同学,我们期待已久的表演即将开始……”一只船晃晃悠悠地慢慢驶来,船上载着一个身穿皂袍的老人和一头灰黑色的大毛驴,当地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来看这样一个巨大的家伙,但谁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也不知道它能干些什么,人们议论纷纷。忽然,狂风暴雨顷刻而至,毛驴大吼一声挣断了绳子,撒腿跑去。……风和日丽下,毛驴悠闲自得地啃着青草,一只老虎轻悄悄地远远地偷看着这头毛驴,吃得高兴时,毛驴一声长鸣,老虎吓得连滚带爬,没命似的逃跑了……

我被同学们的表演天赋所震撼,更为他们对《黔之驴》的深刻理解,对其中老虎与驴子的形象得以正确地把握而折服。

看到这群在五彩缤纷的快乐世界中领会知识的孩子们,你还会忽略他们的存在吗?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这样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运用音乐绘画艺术

人们很欣赏“如诗如画”“如诉似歌”,诗是劳动的'赞歌,画是对眼睛的冲刷,歌是对耳朵的洗涤,听歌作画,那该是如何一番佳境!音乐和绘画,是语文课堂中一股新鲜的血液。

它洗涤了学生的课堂睡眠,扫荡了学生那茫然无措的神情。带给课堂的是默契和兴奋!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可以充分把学生的这种才能发挥出来,而且可以让其往深处发展。

歌是一种感性的理解,如何让学生的理解直观地展现出来呢? 构思作画。朱自清的《春》,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朱自清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我除了让学生读春、品春外,还设计了一个画春的环节,学生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耕图》《迎春图》确是画中之佳作。他们的画富含神韵,富含自己的精妙构思,岂不就是对课文的悟之所得!

浅斟低唱。在带领学生学习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除了让学生读词、品词外,同时还设计了一个唱词的环节,男女分开演唱,唱出苏东坡的抑郁不欢,唱出他在理想与现实的彷徨,唱出他的旷达胸怀、乐观情致。在流转自如地反复吟唱中,学生理解了这首词的深沉婉曲,悟出了它所富含的明睿的哲理。

课文的内涵被挖掘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课堂竟变成了如此有趣的一种操练,做师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运用综合艺术

语文课程中蕴藏着大量美学资源,语文课堂必须还要承载着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思想行为的熏陶。如教师强加硬塞,那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逆反情绪的激增,是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行动的。教师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乐学中学到这一切呢?

我曾经对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开设过一堂“选美”课。具体做法:

1.我给同学们提示“美”的类型。如:语言美、手法美、情感美、句式美等。

学生可以针对其中的一点或几点写好美的推荐书。

2.让学生上台选读“推荐书”,让全班举手表决得票数。选出各种类型的美之最。

3.对课文进行美读,读出一叶扁舟“从流飘荡”的洒脱,读出迁客骚人“望峰息心”的淡然。因为有前面的选美做铺垫,学生读得时而高亢激昂如巨浪翻滚,奔腾不息;时而低沉婉转如小溪流淌,幽静安闲。谁能说这不是一堂发现美、领会美、创造美得“唯美课堂”。学生的情绪空前的激越,学生参与的热情也空前的高涨。那堂课确实是收到了我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创新的课堂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是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双方都觉得语文学习不是枯燥的,而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愉悦和美的创造的课堂,我们就会拥有斑斓的“教育春天”。

篇10:历史教学的相关论文

一、通过史学阅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不断提升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而阅读是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一步,历史教师的阅读是另一种备课方式。

历史专业教学杂志对最新史学研究动态进行介绍,以及对教学改革成果的关注,并对课堂教学每一个细节进行探讨,几乎可以说是历史教师获得视野和判断力的“捷径”。

从备课、上课到教学研究,正是这种视野和判断力一步步助推了教师的成长。

2。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由于教师年龄的增长,历史教师普遍出现专业知识日益陈旧、知识面日益狭窄、知识量储备不足等现象。

如果一位教师具备了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发展的能力,具备了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那么他所储备的知识必定兼具了现实性和专业性,他的教学设计也将具有创造性。

史学阅读将会给原本的教学设计注入活力、开拓视野,使得教师的设计更显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也将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独特的设计将更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能力。

二、借助史学阅读材料,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1。史学阅读为备课提供思路和素材

课堂实践发现,初中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有限,所知史料甚少,对史料的解读能力也有待提高。

课堂讨论因无法呈现有力的史料证据而显得局促,教师对历史材料的运用还主要局限于课本材料和常规材料。

史学阅读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和新鲜血液。

如在讲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通过阅读大量专业论文和历史书籍,对微课“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的'设计有了新的发现和思路

有这样一段材料十分有趣:相比清朝政府对舆论宣传的漠视和放任,日本则是全面操纵了现代化传媒工具,在新闻通讯全球化初见端倪的时候,日本政府充分利用了木版与铜版印制手段、传统的素描、海报宣传画,以及刚刚在媒体中运用的摄影术等手段,全方位控制了舆论。

反复的传播影响了社会公众和国际舆论,在这个战场上,他们占尽优势,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军的败局。

这段材料来自于万国报馆编著的《甲午:1前的西方媒体观察》一书,原来在一百多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中,舆论战已经是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思维的火花闪现,备课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原来一直强调清政府的腐坏是战败的原因,事实上是不全面的。

通过历史阅读,教师可以看到较全面的史料,进而有助于教师本人对历史的认识,有助于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

2。史料设计推进和生成课堂教学

在史料方面,教师首先要完成“丰富历史细节”这个任务,储备更真实、更丰富、更多元的史料,然后再选择一些史料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使史料意义化、理性化和内省化,实践“求真”的教学观念。

只有在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谈论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才具有意义。

历史教师只有通过历史阅读,才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三、选择史学阅读材料,提升学生历史素养

1。提升学生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一定的思维训练,而史料是训练思维的最好抓手。

以微课“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为例,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战败是体制落后造成的,需要充分而鲜活的史料,因为体制本身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对初中生而言,如何把体制落后这个概念具体化、生动化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认真考虑的。

例如可以从中日海军机构对比入手看中国体制落后,使学生明白国家机器的运转,尤其是军队机构的运转是战争胜败的关键,机构的多元化必然带来战时指挥的混乱不清。

清政府军事体制的落后是甲午海战失败的重要原因,引发学生思考。

2。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将看到的史料变成学生练习的题目,这是史学阅读利用的一种方式,它注重的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是在别人搭好平台的基础上,结合了自己思考的拓展性学习。

通过持续性的训练,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高。

史学阅读贯穿于教师的备课活动、教学设计、新课教授和习题训练等各个环节,是历史教师终身学习的方式和方向,也是历史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如何利用史学阅读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可以说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篇11:历史教学的相关论文

一、历史微课资源一般包含的要素

一是教学需求分析。

教学需求分析是可以单独的或嵌入视频的文本形式,用于帮助学生了解微课资源的历史背景与要解决的历史教学问题。

它包括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等等。

二是教学视频。

教学视频是微课资源的核心。

根据具体的历史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视频教学内容一般有以下教学步骤:第一,学习导入,通过提出问题、设置疑问等方式导入即将学习的知识点,并带领学生回顾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阐述与解释,引入核心概念或新知识点,围绕新知识点进行讲解阐述或操作示范。

第三,归纳提升,注重对规律的总结和提升,侧重于历史学科思维的培养。

三是练习与测试。

练习与测试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微课资源中的知识点的重要环节。

一般是围绕微课资源知识点设置相关检测题,以单独的或嵌入视频的文本形式呈现。

四是相关学习资源。

围绕微课知识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其他相关的资源,包括视频素材、多媒体课件和网页等。

与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相比,使用微课资源的历史课堂教学具有短小精致、化繁为简、简便实用、易于学会、随时随地、形式多样等优点,它带来了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翻转———把“先教后学”的传统顺序翻转为“先学后教”,非常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当然,微课资源用于历史学科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历史微课资源的局限性

一是微课资源比较适合知识的讲解,不太适合历史学科的实践课程、研究性学习等。

学生能“理解什么”不等于他们“能够做什么”,更不等于他们“能够做好什么”,所以,微视频在历史学科教学实践中不利于学生自己的问题生成与创新。

二是微课资源难以呈现或取代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碰撞、互动与分享等,而这些正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精彩、最有价值的部分。

三是微课资源比较适合历史学科低阶层次历史思维的培养,难以满足高阶层次历史思维的培养。

学生使用微课资源,能够知道和理解教学内容,在课堂中他们能开展学习,学会应用,这仅仅涉及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中认知领域的前三个低阶层次,即知道、理解和运用,并没有涉及后三个高阶层次,即分析、综合和评价。

过分注重低阶层次思维的培养,忽视高阶层次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四是微课资源准备对历史教师要求较高。

微视频制作包括选题、设计、方案、预录和评审等步骤,期间真正用于拍摄的时间并不长,而前期准备非常耗时,要求非常高。

五是微课资源应用对学生要求高。

学生务必事先自觉观看和理解微视频,否则将会影响后续的课堂练习和应用。

如果学生一天需要观看几门课程的微课资源,将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六是学生长期与电子屏为伴,用眼过多,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不可否认,微课资源的确能翻转教与学的顺序。

但是历史教师不能机械地盲目追赶所谓的微课教**流。

微课资源绝不只是一课教学的简单微缩化,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哪些内容最适合采用微课资源,这需要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理性思考微课资源的教学价值。

三、历史微课资源的有效运用策略

一是历史微课资源应该更适合于一些难于理解、需要梳理、有待点拨的历史教学内容,诸如史学理论、历史概念、专题复习、解题指导等内容,更能体现微课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魅力。

二是历史微课资源目前主要用于教学内容的讲解,类型比较单一,应该进一步制作成问答类、讨论类、探究类、实验类等多种形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是历史微课资源制作应该从注重低阶层次思维的培养转变为低阶层次思维和高阶层次思维的培养并重。

四是历史微课资源应该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

当然,只有通过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才能对上述问题做一个客观公正的回答,才能客观评价微课资源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篇12:社会科历史教学论文

一、社会科与历史学之关系

历史教学是关于历史学的教育,而社会科与历史学有密切的关系,由此,便可知历史教学与社会科可以发生联系。全美社会科协会对社会科课程的解释为:“社会科是一门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各学科领域进行整合研究的课程,旨在促进公民能力的发展。在学校课程中,社会科运用人类学、考古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宗教和社会学等学科材料,以及人文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恰当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相互联系的,而且又是非常系统的社会研究机会。”[2]从社会科定义的角度可知,历史学可以作为材料为社会科所用,进行综合的研究。在韦斯里的社会科课程“六型说”(包括各科目独立型、非系统相关型、系统相关型、统合型、中心统合型和融合型)中,“中心统合型”便是以历史学为中心的。反之,社会科作为一门综合性质的课程,当然也可以为历史学所用。这体现在如果运用社会科的研究视野,当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时,思路就会更加宽广些,研究的角度会更加灵活多变,同时更能够较容易地去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二、社会科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13:学案教学历史教学论文

一、在学案教学法实施中的困惑和不足

(1)笔者在学案的使用过程中也注意到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出现学案“问题化”、“知识化”、“大众化”等问题,把学案设计成一本“练习册”,或简单地把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只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思考题设计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做效果会大打折扣。

(2)课堂操作不当。由于学生的基础相差比较大,预习的程度也不一样,导致课堂上具体的环节很难把握,从而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3)学习小组效果不明显。在有的班级,学生的探讨和交流是很少的。以前没有上课交流的机会,现在给了这个机会,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用。还有一些学生在思想深处就打上了偏科的烙印,从而对于小科采取放弃或者不重视的.态度。同时,小组评价机制仅仅适合本学科,不少学生对此根本不在乎,导致小组评价如同虚设,这些都会影响到学习小组的课堂讨论效果。

(4)课堂驾驭能力不够。有时候,我们的课堂是不放就死,一放就活,一活就乱。小组的讨论很难展开,又很难收住。有的放不开,导致课堂沉闷,根本就不像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有些课堂过于活跃,影响到正常的课堂秩序。

二、思考与对策

(1)学案教学的使用并不是完成学案就可以了,教师要善于创设历史情境,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把学生关注的问题引入课堂,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知识中。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很好奇,做他们感觉是有意义的事情,并获得成功的喜悦,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2)在使用学案前做好每个板块问题的优化和课堂时间的预设等,设计出更符合自己授课风格的学案教学。可以找个别同学看看,做一做,根据其反映做调整,使学案更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情。

(3)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主导者,采取学生感兴趣的鼓励措施,比如小组长轮流坐庄,小组竞赛,评选最佳主持人或表现奖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结语

笔者认为要根本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要大胆尝试探索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而学案则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它会让他们乐学、会学、学会,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达到学习目的,从而使历史课成为学生长知识,长见识,长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好课程。

篇14:历史教学社会实践论文

历史教学社会实践论文

一、操作程序

第一步是确定历史教学题目。我们调查的课题是《渭南地区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开发现状调查研究》。首先这一题目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陕西是历史文化大省,渭南自古是关中东大门,历史遗产极其丰富,有充足的素材可供调查。其次我校学生分布于渭南各个市县,让他们调查当地的文物遗存,能激发积极性,促进他们对本地文化的.了解,培养对国家历史文化的热爱。最后是具备实用价值。如历史遗存的保护开发现状,有哪些经验与不足,这对保护、开发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有重大现实意义。第二步是将学生分组。将同一地的学生分为一组,每组一个小题目,设组长一人,负责本组工作安排,如联系组员假日调查,汇总调查材料,组织分析讨论,总结讨论结果等。分好组后,各小组讨论决定本小组具体调查研究的对象。第三步是教师示范。到附近某处历史遗址进行现场示范。先讲解相关史实,再查看周边环境,或测量,或拍照,或咨询相关管理部门,或周边居民,对其保护开发现状做深入了解。最后分析讨论,发现长处或不足,形成书面材料。这样就使学生对具体调查研究过程有了初步了解。第四步是学生分组活动。先查找文献,初步了解调查对象。再实地调查,汇总材料,写出初步研究成果。这能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笔去讨论、写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使每个组员积极参与,保证调查研究过程的有效性。第五步是成果展示。利用课堂,每小组派代表将本组调查结果、发现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的解决办法向全班同学汇报。各组取长补短,完善本组研究。教师适时引导、点评,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经过展示,每组成果进一步完善,形成最终研究结论。

二、实践结果

这次历史教学调查由于选题恰当,分组合理,示范充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历史教学首先加深了学生对本地历史文化的了解。有小组调查了白水县的仓颉庙,调查前大多数学生只知道古庙历史悠久,但里面纪念的是谁,为何纪念都不甚了解。这次调查使他们对这座古庙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其次使他们发现某些历史遗迹保护中的问题。如有小组调查了某乡镇的唐朝慧照寺宝塔。经过实地调查他们发现,由于当地农民的开垦和年久失修,塔基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最后,对历史遗迹的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例如,韩城小组调查的是司马迁祠。这个遗迹保存很好,旅游价值高,但游客不多。他们对此提出自己的设想:将司马迁祠与当地其他自然、人文景点相结合,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将自然风光游与历史文化游相结合,充分展示当地迷人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次扩大宣传,使更多人了解司马迁的丰功伟绩。这些方案有借鉴,更有独创。在对方案教学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社会实践调查课收获很大,但毕竟起步不久,还在摸索,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待日后不断完善。

篇15:浅谈历史教学方式探讨论文

浅谈历史教学方式探讨论文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改革趋势,即从过去的单纯依靠教师死板的满堂灌教学,逐步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也采用了一些挂图、幻灯等教具进行直观教学,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增加了一些感性认识。然而,由于每一章节的每个部分不可能都采取这种方式来展现当时的情境。因此,要想每节课都充分再现历史情境,真正做到轻松、愉快地教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彻底地改变这种修修补补的教学模式,充分使学生感受到历史课的乐趣,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比较易于理解过去尤其是数千数百年前的陈年旧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从中培养他们理性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笔者认为,历史教学应该大胆借鉴音乐电视(MTV)的做法,即将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制作成一集或几集的历史电视,我们姑且把它称为HTV(HistoryTelevision)。

把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制作成HTV,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

首先,历史学科每一章节内容都是一个或几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它们具有一定的情节。这一点是其他学科所缺乏的。而且即便是在教学中,有时也不得不对某些情节进行渲染。这是制作HTV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当今历史题材影视剧得以风靡的重要原因。据粗略统计,从商周到明清,历代有名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才子佳人差不多都搬上了银屏。如《东周列国志》、《封神榜》、《秦始皇》、《西楚霸王》、《艳后吕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水浒传》、《朱元璋》、《戏说乾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应该说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学生学习了解历史知识的较好途径,但是由于这些电视剧中情节虚实混杂,不仅学生无法分辨,就是专家学者也不可能去考证这些历史剧中情节的虚实。因此如果把这些娱乐大众的消遣品作为一种正确无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显然是不严肃的。况且这些历史影视剧特别是电视连续剧往往是长篇大作、恢宏巨制。一部《三国演义》就长达80多集,照此下去,何年何月才能学完历史?再者,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只注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人学士,对历史的其他方面如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普通民众则关心不够。仅讲伟人、能人、名人,忽视众人、凡人也不合乎“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这一伟大论断。所以依靠现有的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来进行形象化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

那么作为教学所用的HTV,就必须是短小精悍型的。也就是说,在介绍历史人物、讲述故事情节时要借鉴历史剧制作的方法但又要讲究精练、注意必须与史实相吻合。具体说来,要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内容不宜过多,以教材中所述为主,不宜作更多的发挥,否则便难免有重蹈历史剧覆辙之嫌;时间不宜过长,一节课的内容以半个小时左右为宜,要有一定的空余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同时老师也可作适当的归纳和分析。

其次,已经发掘的遗址、化石或留存下来的遗迹为HTV的制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制作HTV不仅需要通过人物表演使故事形象化,对于历史上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讲述,则最好把相关的遗迹、遗址、化石拍摄下来,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时,脑海中就有了直观的印象,而不必等课程早已结束时再组织学生外出去博物馆、纪念馆参观。因为到那时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已经是见似已见、学似已学,两者已难划等号了。何况中华之大,历史遗迹之多,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分布,要组织学生全部去实地考察、学习,只能是一句空话,而HTV就能解决这个难题。

另外,历史课的教学目的也决定了HTV教学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法。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再现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昨天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接触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认识社会发展的转迹。可以说,主要的任务是感性认识而不是理性思维,至于总结历史规律、考证史实则不应该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HTV就能符合上述要求。学生在观看HTV的过程中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应在旁加以引导、分析。这样在愉快的教学过程中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试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不妨以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本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夏朝与商朝》这一节为例来说明。该节主要讲述以下四个问题:夏朝的建立及结束;成汤建商和盘庚迁殷;甲骨文和青铜器;人殉和人祭。在将这些内容制作成HTV时,应该用人物去表现禹如何拥有特权,他的儿子如何破坏禅让制,自立为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同时也应简单地介绍一下夏朝的国家机器;在讲述商朝的建立及盘庚迁殷这部分内容时都是涉及用人物去显现故事情节的问题;其他像甲骨文、青铜器可以用考古发掘的实物图像加以说明;人殉和人祭这部分内容可利用遗址及仿真的方法来制作HTV。当然,关于历史人物的展现是采用卡通的形式还是用真人去扮演这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可以说,既然时下一些粗制滥造的音乐作品都可制成不伦不类的MTV,让人看后莫名其妙,那么HTV何不以其真实生动的而不是无病呻吟的极大优势走向课堂乃至家庭?现在绝大部分地区都有条件实行电化教学,所以HTV教学就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设想。我们期待着它能早日实现。

教学论文讲座

《谈骨气》 教案

音乐毕业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浅议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谈骨气》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实践报告论文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参加学术报告心得体会报告

写字教学体会论文

历史教学体会论文
《历史教学体会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历史教学体会论文(锦集15篇)】相关文章:

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总结2023-11-08

影视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2023-03-21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2023-09-20

谈骨气作文2022-12-18

历史名师工作室个人工作计划2023-10-29

浅谈提高教师教学艺术催化课堂教学效果的论文2022-10-13

审美有效教学论文2023-01-21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五大原则论文2023-02-06

论文:我们如何提高课堂的自主性2022-06-27

如何加强小学生的识字教学的优秀论文20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