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专女生公共体育质量提高研究的论文(推荐11篇)由网友“一条咸鱼的使命”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师专女生公共体育质量提高研究的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师专女生公共体育质量提高研究的论文
师专女生公共体育质量提高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成绩;统计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可行性
【论文摘要】为提高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率”和运动技术水平,在98级女生中进行了量化分析。依据甲、乙两组的样本差异性,选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入学时各项成绩和入学一学年成绩比较分析,从而得到可行性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结论。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要求,普通高校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测试,各校将测试成绩汇总上报省教育厅体卫处,合格率作为衡量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我校从以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达标率有所下降,达标率在90%左右,同我省其它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认真了解和分析,从分析中得知影响我校体育“合格标准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边疆和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由于先天的民族遗传素质和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制约了他们个体的发展。
在中小学阶段,因过多强调升学率,对体育课、体育活动、业余运动训练不太重视,体育课几平变成考试课。
由于学生运动技术和技能受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的限制。学生运动水平及身体素质较差,缺乏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女生生理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了运动水平的保持和提高。
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造成我校女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水平下降,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率。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98级女生中进行了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尝试,即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一定比率的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我们所使用的具体方法是,对98级新生(女生)人学后的第二周,进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模拟测验,参考测验成绩抽取两个女生组,即甲组21人,乙组21人为分析标本,采用量化分析方法,从中得到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数据。
1入学成绩统计与分析
1.1合格等级及单项均数成绩统计
1.1。1合格标准率
优秀人数0,良好人数11人,占:52.4%。及格人数8人,占:38.1%。不及格人数2人,占9.5%。
1.1.2甲组达标人数19人,达标率90。5%。
1.2甲组单项均数分析
l00m均数为17“6。800m均数为3''32”。掷铅球均数、勺5.60m。立定跳远均数为1.73m。仰卧起坐均玫为36次。
2入学时成绩统计与分析
2.1合格等级及各单项均数统计
2.1.1合格标准率
优秀人数0。良好人数9人,占42。9%。及格:19人,占9。5%。
2.1.2乙组达标人数19人。达标率:90%。
2.2乙组单项均数分析
loom均数为17“5。800m均数为3''41”。掷铅球均数为53m。立定跳远均数为15m。仰卧起坐均数为36次。
3甲、乙两组入学时测验成绩分析
3.1合格标准达标率分析
3.1.1良好等级甲组有11人,乙组有9人,甲组比乙组多2人,甲组成绩比乙组好。
3.1.2及格等级甲组8人,乙组10人,乙组比甲组多2人,乙组成绩比甲组好。
3.2甲、乙两项各单项均数比值分析
3.2.1甲组loom均数为17“6,乙组loom均数为17”5,100m成绩乙组比甲组好。
3.2.2甲组800m均数为3''32“,乙组800m均数为3''41”。800m成绩甲组比乙组好。
3.2.3甲组立定跳远均数为13m,乙组立定跳远均数为15m、立定跳远成绩乙组比甲组好。
3.2.4甲组铅球均数为50m,乙组铅球均数为53m。铅球成绩乙组比甲组好。
3.2.5一分钟仰卧起坐甲组均数为36次,乙组一分钟仰卧起坐均数为36次一分钟仰卧起坐甲组、乙组相等。
从以上分析看,乙组有3个项目比甲组好,有一个项目甲组、乙组相等。有一个项目甲组比乙组好。从整体来看乙组成绩比甲组好。
4对甲、乙两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4.1对甲组的具体方法
4.1.1在每一次体育课的结束部分增加素质练习项目,我们具体制订了两套练习内容。
4.1.2第一套是:(俯卧撑10-15个+蛙跳30m+俯卧撑10-15个+30米快速跑)x3。
4.1.3第二套是:(仰卧起坐30次x2+800m跑。杠铃负重10--15公斤练习x3)。
以上两套练习在体育教学中交换进行,每次课都运用。练习中都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做到保质保量。我们通过一个学年的试验,再对甲乙两组学生进行测试。
4.2对乙组的具体方法
教学内容完全按我校新订的三学期制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在公体课中不增加专门性和针对性的身体素质内容练习。
5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甲组成绩统计与分析
5.1合格等级及单项均数成绩统计
51.1合格标准率
优秀5人,占23.8%。良好人13人,占61.9%。及格人数3人,占14.3%。
5.1.2总达标人数21人,达标率:100%。
5.2单项均数分析
loom均数为17“.800m均数为3''26”。立定跳远均数为1.86m。铅球均数为6.24m一分钟仰卧起坐均数为40次。
6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乙组成绩统计与分析
6.1合格等级及单项均成绩统计
6.1.1优秀2人,占9.5%。良好12人,占57.1%,及格人数6人,占28.6%,不及格1人,占4.8%。
6.1.2总达标人数20人,达标率95.2%。
6.2单项均数分析
loom均数为17“2.800m均数为3''34”,立定跳远均数为1。85m。铅球均数为5。80m,仰卧起坐均数为39。5次。
7入学时与一学年后各项达标率及各单项均数分析
7.1甲乙两组达标率及合格率分析:
7.1.1甲组优秀5人,乙组优秀2人、甲比乙多3人。
7.1.2良好等级甲组13人、乙组12人,甲比乙多1人。
7.1.3不及格等级甲组为0、乙组1人,乙比甲多1人。
7达标人数甲组为21人,达标率为100%;乙组为20人,达标率为95%。
7入学时与一学年后各项均数对比分析:
7.3.1甲组loom均数由原来的17“6,提高为17”。
7.3.2甲组800m均数由原来的3''32“,提高为3''26”。
7.3.3甲组立定跳远均数由原来的13m,提高为l6m。
7.3.4甲组铅球均数由原来的.50m,提高为64m。
7.3.5甲组一分钟仰卧起坐均数由原来的36次,提高为40次,甲组成绩提高幅度较大。
7.3.6乙组loom均数由原来的17“5,提高为17”2。
7.3.7乙组800m均数由原来的3''41“,提高为3''34”。
7.3.8乙组立定跳远均数由原来的15m,提高为15m。
7.3.9乙组铅球均数由原来的5。63m,提高为5m。
7.3.10乙组一分钟仰卧起坐均数由原来的36次、提高为39。5次。乙组各项成绩有所提高但没有甲组显著。
8教学内容、方法检验分析结论
结合学生实际,选用教学内容,并通过对甲、乙两组学生人学时和一年后各项均数的假设检验分析,从分析数据中得到甲组女生各项均数和乙组女生各项均数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并非抽样误差所造成的,所以甲组的教学内容,教学法比乙组的更佳。根以上论证结果,甲组的内容及法是可行的。
篇2:石油化工公共体育研究论文
石油化工公共体育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现状作为调查切入点,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找出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符合石油化工院校行之有效的体育课程创新发展路径及改革策略,为石油化工特色型大学的体育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体育课程;石油化工特色型大学;改革策略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成为为社会供给人才资源的重要阵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高校,是广东省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其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特点,根据每个专业特点的不同,对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公共体育基础课程是大学必修课之一,是发展大学生健康体质,锻炼大学生身体素质,培育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课程。笔者认为,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应从学生的专业身体素质实际需要进行设计。本文通过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现行的公共体育教学满足不了石油化工特色型大学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发展目标,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体育课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方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个性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断地引进新的运动项目,并将轮滑、花样跳绳等项目列为学校特色体育课程。但是,就课程设置来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对公共体育的学生开设了4个学期的的体育必修课,第1学期是大学体育基础课(篮球和排球),从第2学期到第4学期是体育选项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运动项目),并且可以重复选择,有部分学生3个学期都选择相同的或是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干的课程。
但是,2年体育必修课程学时修满,学生选课内容很难与自己专业需求相匹配,与本专业职业所需的实用身体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而且,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大三、大四的学生修满体育学分后就很少或是不再参与体育锻炼,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运动能力和职业体能的发展。作为一所行业特色型高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在向应用技术性高校转型的背景之下,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之路,旨在培养具有较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同理,其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理应走进自己的职业特色,以专业特色为主要建构点、以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为主要的改革目标,真正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石化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目标服务。总体来看,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体育课程的发展和建设,其特色本质仍显不足,实施的仍旧是传统的授课方式、评价机制,未能真正意义上与学校的学科特点、专业特色和职业发展相融合,从根本上并未实现体育课程改革质的飞跃,不能满足转型背景下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教育的发展需要。除此之外,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公共体育课程还面临着师资力量短缺、教学手段单一、创新不足等重要问题。
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体育课程创新发展路径及改革策略
2.1体育课程与“石油”相结合,打造院校特色专业。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充分反映和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内容和要求。”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开设的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共有20多个项目可供选择,近年来,学院还引入了定向越野、飞镖、飞盘等拓展训练内容。根据《广东省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注重体育课程特色建设,到20,80%的学校体育课应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精品,有条件的学校从“一校一品”向“一校多品”方向发展的要求,开设了轮滑、花样跳绳等体育特色课程。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来培养他们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专业技能能力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石油化工类院校重点特色专业的特点,如石油炼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等专业应构建以游泳救生、定向越野、攀岩等相关体育课程作为与专业结合的课程内容。加强体育与“石油”学科的交叉融合式发展。
2.2探索课程结构改革新途径,重构选课体系。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基于其体育课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把课程结构体系作为改革重点。行业特色型大学体育课程结构不要仅局限于体育这一类学科,应推进让多学科之间、专业之间进行交叉融合,将体育课程在内容、方法设计上满足不同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需要。
因此,针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可以将其分为基础体育课程、行业基础体育课程和行业体育素养课程。基础体育课程设置在第一年,以发展大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大学生运动兴趣为主要目的,能满足各专业大学生体育健康的基本要求,项目基本技能比较容易习得和理解,注重大学生正确体育价值观的培养。行业基础体育课是第二学年开展的体育课程,它是依据各专业所培养的职业人才身体机能、素质及体育技能要求来特别设置的教学内容,具有特殊性、针对性等特点,是将体育课程和行业的有机结合。
第三学年开展行业体育素养课程,通过基础体育课程和行业基础体育课程的学习为行业体育素养打下了基础,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要学会2~3项体育基本技能,同时能学以致用,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积极参与锻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3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体育课教学现状,学生的体能素质和运动技能基本都是来源于课堂教学,却忽视了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体育课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很难有所提高,应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着重推进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形成课内外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有利于课内课外有效的结合,共同作用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考核评价体系方面,可以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表现列为期末考核之一,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可以根据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体育比赛等,最后制定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以此优化此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4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校课程的建设和改革要结合学校发展特质及人才培养特定的目标,因此,对师资队伍的能力结构和水平提出新要求,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贯彻我国教育方针,顺应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创新发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学校要重视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邀请行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做培训指导,为教师提供再学习及进修的机会,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
(2)学校要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列为学校师资队伍发展的重点,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相关奖励、激励机制;
(3)学校要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提供经费保障,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充分挖掘、利用社会力量,积极筹措资金,多渠道、多形式支持教师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北京: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
[2]邵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3]王阜存等.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趋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5(5)
[4]季克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2.61-2
[5]姜维强.对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现状的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39(3):10-11
[6]王章明.如何建构有特色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篇3:公共体育田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公共体育田径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为更好的论述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田径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笔者翻阅了大量的田径教学改革方面的书籍与论著,其中重点分析新课标颁布后我国各大高校在实际的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对田径教学所进行的改革.所收集与整理的期刊与文献,开阔了笔者的视野,也更加坚定笔者将近几年来所想的公共体育教研部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路整理成为.
1.2访谈法
为更好地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的教学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走访了部分院系,以及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调查与了解当前内蒙古师范大学大学生的对于当前田径教学的一些看法,及对当前公共体育教研部在三自主原则下所执行的俱乐部管理模式的认同.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田径选课制度方面的改革分析
当前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在选课制度方面执行的是三自主原则下的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这一选课制度在尊重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方面均具有一定意义.根据大学的现实情况来自由决定自己在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内容,对于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具有积极作用.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在近几年的俱乐部教学过程中,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在近几年的公共体育选课方面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笔者在现实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将权利全部交给学生,学生在使用自己的权利过程中有很多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对于体育兴趣的缺乏,加之对体育缺少必要的认识,使得很多学生在公共体育教学选课过程中,追求那些竞技性不强,娱乐性强的体育项目,并且存在部分学生愿意选择容易过关,期末成绩打分相对较高的教师.由于这一选课制度的存在催生了篮球、足球、乒乓球教学的火爆,也催生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篮球、足球、乒乓球选择的'混乱以及教学过程中由于选课人数众多,所开班次较多,每班的选课人数较多等等问题的出现.三自主原则本是相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无论是什么理念或者理论在现实的工作与执行过程中都不会像预想的那样顺利,都会碰见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笔者在走访各院系及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的学生中发现,当前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共有4名羽毛球教师,而选则学习羽毛球的学生大概在1500人以上,共有3名乒乓球老师但选课的学生也大概在1400人以上,内蒙古师范女生相对较多,选择健美操的学生也在1500人以上.如此少的教师数量,需要面对如此多的学生数量,可想而知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多少问题,会有多大压力,与如此火爆的选课相比田径教学则无人问津.实行俱乐部选课教学时候,村井和朝格图两个人总共有29个学生上课,两个人只好转行了.笔者在工作后也曾经担任过三年的田径教学,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曾经有两次班级人数不够25人,达不到开课标准,不得已放弃了.内蒙古师范大学规定25人开班,50人满班,课时费按人数算,一学期上满200人算完成工作量,超过一人一学期给16元(讲师),则教田径的教师这样的课时费计算方法中则会受到很大影响.当前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田径教学缺失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强制大学生进行田径学习.放任学生按照一定兴趣进行选课,而学校不进行相应的引导必然会让学校的选课体系受到一定冲击.即使是要求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还需要政府的进行宏观调控,更不要说是普通的大学生.因此笔者主张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也应审时度势重述田径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硬性规定学生需要完成多少课时的田径教学,或者需要完成多少学分的田径学习,以更好地胜任未来的体育学习需要.
2.2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田径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分析
当前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所开展的田径教学由于受到授课时间,场地器材,天气以及环境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所开设的教学内容仅限于竞走,短跑、接力、跳远和实心球这类对于场地与器材要求相对较低的田径内容.平均一学期上课学生不到100人,勉强开课,整个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也仅仅有一个人田径体育教师.田径项目是体育运动早期项目的基础,可以说在没有发明篮球、排球之间的几万年前人类的祖先便为了获取必要的食物而奔跑于田野间,为追上奔跑的猎物而跳跃相对较宽的沟坎等等,这些都很好的说明人类祖先有很好的田径运动的历史,或者说田径运动是运动项目中历史最悠久的一项运动.田径教学博大精深,所涵盖的内容也相对较多,是世界上综合运动会中金牌设置数量最多的运动项目,在田径之中涵盖许多对于健身和身体素质有益的内容,如让国人引以为自豪的跨栏、跳高、竞走、撑杆跳高等等喜闻乐见的项目.但是在现实的高校体育田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师资、场地器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致使田径教学中的许多项目很难开展.如田径教学中的跳高技术的学习,由于当前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所拥有的跳高场地有限,很难满足学生进行跳高技术的练习,加之这类项目对于练习人数的要求不能太多,如太多则会影响到练习密度,使部分学生前期的热身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开展.再就是撑杆跳高技术由于具有一定危险性且对练习者的要求相对较高也很难开展.再就是呼和浩特的天气由于三月份开学还处于冬季寒冷期的末端,十月份后又面临着冬季的开展,使得在现实的田径教学内容遇到一定的阻力.也就是说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当前由于现实原因很难保证田径教学的内容的有效开展,所开展的一些田径内容由于受到场地与器材的限制很难选择一些学生相对喜爱的田径内容.
2.3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田径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分析
当前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教研部田径教学的开展,由于其人数相对较少,因此仅仅配备了一名田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集体备课,互评互看课便很难开展.在现实的田径教学过程中由于仅有一名田径教师所以在田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方法也很难进行探讨,仅仅是凭借着田径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上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多侧重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方法.传统以教为主的田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知识的拥有者,视学生为田径知识与技术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不顾及学生在田径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体会.仅仅是硬性规定学生的练习内容,强制学生进行以田径为内容的重复练习.在这样的田径教学过程中虽然对于学生田径技术的习得具有一定好处,但对于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探究思维以及自我学习的培养均受到一定制约,不利于学生独立思维和学习意识的培养,不利于今后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为更好的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意识和学习能力,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教研部需要转变现有对田径教学的认识,革新教学方法,让田径教师所采用的授课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习得必要的田径知识,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将来学习意识的培养.教师要转变必要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树立服务意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去独自学习以胜任未来的社会竞争.
2.4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研部田径教学评价方面的改革分析
评价便是对学生在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表现作出价值判断,即在期末对学生进行打分或者考核,来褒奖或者贬低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促进与督促学生更好地进行田径学习.传统的田径评价往往包含平时表现、技术评定、成绩评定以及田径理论知识等三个方面.期末所给学生打的分数也相对综合和全面.由于体育分数是学生综合测评分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会非常关心自己的所得分数.在现实的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教研部田径教学评价中,对于学生平时表现的评定可以根据学生的上课请客以及课堂表现等几个方面进行打分,以给学生一个相对公正的得分.技术评定的进行则很难进行,由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教研部仅有一名田径教师,而对于技术的评定往往需要很多教师同时进行,只有一名田径体育教师其在进行技能评定是便存在一些问题,本身是自己交出来的学生,而很多教师自身对于一些田径技术的掌握与理解便存在一定偏差,致使所教学生本身的田径运动技术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在期末的技术评定过程中很难看出这些问题的所在,便很难进行正常的技能评定的进行.再就是由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单纯侧重技能教学在评定过程中很少涉及理论知识,也使得当前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教研部的田径教学评价存在一定问题.评价是教学的最后阶段但也会对学生今后的体育学习起到促进或者阻碍作用,合理恰当的体育教学评价对于鼓励与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具有积极作用,不合理且存在一定问题的体育教学评价则不利于学生继续学习的开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当前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教研部在田径教学过程中选课制度方面由于完全放开由学生自由进行,致使选课制度存在一定混乱,很多趣味性强的项目受到追捧,而田径这类相对趣味性相对较差的项目则无人问津.在田径教学内容方面由于受到场地、器材、气候的影响致使很多田径项目很难开展.在田径教学方法中以教为主,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学习意识的培养.在评价方面由于师资有限很难做到公平公正.
3.2建议
3.2.1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教研部应将一部分选课权利收回,科学地组织学生进行公共体育教学的选课,加大对田径等健身作用较强运动项目的宣传,来指导学生科学选课的进行.
3.2.2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教研部在田径教学内容方面应积极与学校有关部门协商,加大对田径教学的重要认识,增加开课数量增加开课班级,增设必要的田径器材与场地来保证田径教学的有序开展.
3.2.3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教研部应加大公共体育教师的组织与培训,革新其教学方法以更好地胜任高校体育教学.
3.2.4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教研部应加大对公体育教师评价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让评价制度更好地服务于现实体育教学.
篇4: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
摘要: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通过多年发展已取得一定成就,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未来发展。为提高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必须加大农村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在资源整合基础上优化阵地建设,在加强宣传基础上提升健身意识。
关键词: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资金;健身意识
美国著名乡村社会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国家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对农民问题进行研究。很多国家的规划发展失败其根本原因即是因为缺乏对农民的了解”[1]。公共体育服务可以为农民健康提供有效保障。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体育需求也在逐年上升。之所以会产生此种情况,原因主要如下:
(1)近年来我国群众体育的深入发展;
(2)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在农民体育需求不断上升的同时,我国在公共体育的服务供给方面却存在一定不足。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以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对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1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取得的成就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属于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基本组成部分[2]。近年来,江苏省始终致力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工作,在此方面做出很多努力,因此也取得很多成就,具体如下:
1.1打造品牌农民体育活动
江苏省通过多年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打造出一大批品牌化农民体育活动,这些品牌农民体育活动的打造为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赋予了更多特色。以江阴市为例,江阴市近年来依据“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基本原则,坚持“一镇一品”农民体育活动品牌的打造。如,利港镇的龙狮活动、徐霞客镇的攀岩活动、新桥镇的海澜马术舞步活动、月城镇的中华龙舟大赛等农民体育活动均具有鲜明特色。
1.2体育设施建设初期取得的成效
通过多年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江苏省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业已初步取得成效。仍以江阴市为例,20xx年江阴市65%以上的乡镇均建立体育馆,40%的自然村均建有灯光球类场地,在江苏省内率先完成农村体育健身工程。截止20xx年,江阴市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则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张家港市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也不甘落后。截止20xx年7月23日,张家港各乡镇积极实施新一轮的乡镇体育中心建设,下辖10个乡镇中的6个乡镇已经初步完成文体中心建设,并陆续投入使用。除此之外,还新建一干河生态廊道带状公园、农博园、梅花公园、运动公园及香山湖公园等五个体育公园。
1.3公共体育软件服务升级
江苏省在农村公共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得到保障的同时,在农村公共体育的软件服务方面也不甘落后。以海门市为例,近年来海门市不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在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比例方面取得了优秀成果。各乡镇均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及乡镇级体育总会等单项体育协会。除此之外,在各行政村还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截至目前为止,海门市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大约为每万人配备3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涌入,为海门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升级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为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海门市还积极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利用退役运动员的专业知识有效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升级。
2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未来发展。
2.1资金投入有限导致体育设施建设不足
依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江苏省农村标准体育场地的数量仅占据全部标准体育场地数量的4.2%。非标准体育场地数量占据全部体育场地的比例也未超过8.4%。由此可见,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建设投入欠账过多,严重影响了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的服务质量。目前,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拨付,部分地区的农村体育公共设施建设主要由村镇负责。用于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有很大部分来自各市体育局的彩票公益资金。由于投入资金有限,再加上无法有效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由此造成江苏省很多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数量不足、不全,且环境不佳。这种情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到目前为止常熟市下辖十个乡镇已经全部建有乡镇级体育中心,所属224个村业已建成500个左右的农民健身工程,室外健身器材的投放数量已达万件之多,晨晚连点的数量也高达700多个。虽然如此,常熟市目前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仍无法有效满足当地农民的体育需求。
2.2部分体育活动阵地与设施被占用搁置
近年来,江苏省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方面做出很多努力,在农村建设有大量体育设施,但令人遗憾的`是:江苏省部分农村体育活动阵地与设施却不同程度上存在被占用或搁置现象。以南通市为例,南通市相关部门在对部分乡镇、行政村的体育公共服务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部分乡镇、行政村的体育活动场地存在被占用情况。有的体育活动场所堆放有大量谷物和草垛,有的体育活动场所变成居民打牌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乡镇、行政村的体育活动场地无人管理,场地内杂草丛生,满目苍夷。
2.3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民健身意识不强
虽然江苏省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及其它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但农民的健身意识却并不强,究竟原因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造成的。20xx年11月笔者曾对290名农村居民实施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9。23%的农村居民均表示自身的健身意识不强。很多农村居民在空闲时大都会进行打牌、看电视等传统休闲娱乐活动,对体育锻炼并不“感冒”。基于此种情况,江苏省各地政府在未来必须继续加强宣传,让农村居民更多的了解体育锻炼的好处,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健身意识,提高农民的体育文化素质和体育健身意识[3]。
3促进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对策
为有效解决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上述问题,不断提高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特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3.1加大农村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
为满足江苏省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必须不断加大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各地方体育局及政府应不断加大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出台相应辅助政策,积极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那些严格依据相关标准进行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村镇实施有效奖励。要求村委所在地必须建设至少一个全民健身工程,其它自然村必须建设至少一个体育活动场地,乡镇政府所在处必须建设至少一个体育中心。除此之外,江苏省各地还应不断加快农村健身器材的新一轮布局,使农村地区实现健身器材的全覆盖。在具体的体育公共设施资金投入方面,可采用市、县、镇、村同比例分摊的方式,即市政府出1/4,县政府出1/4,镇政府出1/4,各村出1/4。对于部分较为贫困的村镇,市政府和县政府应各出一半,有效减轻贫困地区镇政府及各村的资金压力。农村公共体育器材应由各市体育局统一进行采购,并实施统一安装。为防止部分体育局从中克扣经费,相关部门必须对其采购过程实施严密监督。
(2)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各乡镇财政投入的积极主导作用。各乡镇财政收入的同比例增长应有效投入到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当中,具体资金可用于组织农村体育运动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维护及管理、公共体育设施的增添等方面。
(3)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应积极吸引民间资本的有效参与,让社会各界力量普遍参与到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当中。为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融入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对投资建设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民营企业,政府可以对其企业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还可以将该工程以投资企业家的名字进行命名。
3.2在资源整合基础上优化阵地建设
为不断优化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防止部分体育活动设施被占用、搁置,建议将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资源与其它文化信息资源有效整合起来,打造一个多功能的文体活动中心。进行资源整合后,当地政府即可选派退休教师、部分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及其它志愿者等对活动中心实施专门化管理,从而对农村公共体育活动的开展实施有序指导,有效确保农村公共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不被损坏、占用或搁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方面必须做好充分保障。唯有保障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他们方能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中去。
3.3在加强宣传基础上提升健身意识为提高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必须不断加强宣传,让更多农村居民了解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要做到这一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定期举办一些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通过开展体育培训等方式,为农村培养一批体育爱好者,让这些体育爱好者逐步带动全体村民的体育锻炼热情,提高他们的健身意识。
(3)充分利用各大媒体及农村宣传栏等方式,向农村居民宣传体育锻炼的好处,引导农村居民从传统休闲娱乐活动转向体育健身活动中来,帮助农村居民树立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4结语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对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极为重要。江苏省通过多年努力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方面已取得很多成就,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良好服务。在未来发展之路上,江苏省各地政府应不断对自身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反思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方能不断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赢得更多农村居民的满意。
参考文献:
[1]罗杰斯.乡村社会变迁[M].宁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20
[2]孙锋.江苏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31(04):402-407
[3]首洁.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33(09):781-791
篇5:大专班公共体育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纲五年制理论课必修课选修课
论文摘要:根据中师、高中与专科体育大纲的精神,因地制宜对小教五年制大专班公共体育课大纲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根据本省的地理特点,时理论与术科进行动态排列,目的在于统一全省五年制大专班的体育课程标准。
全国最后一次中师体育大纲研究会是1993年9月在天津市举行,时至今日已近十年。而中师结构逐步走向消亡,随之产生的是小教五年制大专班。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目标等理论性文件滞后,大部分的学校还在沿用中师高等专科、高中或随意确立教学大纲。为此本文根据有关体育大纲的精神对小教五年制大专班体育课的必修与选修的教学内容、课时比例、内容比重、理论与术科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设计。
一、体育理论课与术科的统筹安排
设计中必修课有50学时的理论课,而必选课中有匆学时的理论课,也就是所有学生必须完成80学时的理论课。在对全省部分学校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必修课和选修课得不到保证,如课时的问题、教师问题、学校的随意性和5天的工作日等问题,使必修课的50节理论课得不到保障,而本来就安排较满的课表就更无法排上选修课了。另外50节选修课分布在5个学年中,每学期只有5节课时,无法安排到课表上。大家都知道必选课实际上就是必修课的内容,为了强化意识,本文制表一,其中将必选课和必修课统筹安排,这样“必修”的.理论课就增加到80学时。必修课的内容就由340课时增加370课时,必修课的对象是全体学生。理论课的内容是各部分运动技术原理、体育知识、场地器材、裁判法等。必选内容对象是部分有志在未来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学生。
理论课与术科的统筹安排有利于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师的教学。因为班级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一般都由一名教师担任,此种排法就更加合理,可使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随机调换。根据全国部分省城的气候变化规律,哈市全年连续有5天以上雨、雪日,平均每年是4.9次(教学时间内)05日以上降雨会使一般学校的场地3—4天不能正常使用。而体育馆内上课弊端较多,特别是面对未来从事小学教学者,条件反差较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理论课与术科的统筹安排有利于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师的教学。因为班级的必修课与选修课一般都由一名教师担任,此种排法就更加合理,可使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随机调换。根据全国部分省城的气候变化规律,哈市全年连续有5天以上雨、雪日,平均每年是4.9次(教学时间内)05日以上降雨会使一般学校的场地3—4天不能正常使用。而体育馆内上课弊端较多,特别是面对未来从事小学教学者,条件反差较大,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二、乡土教材的选定
必修课的30%是乡土体育活动,黑龙江省的乡土教学内容不外乎是冰雪运动。滑雪、溜冰需要场地与器材,有条件的学校应开展这两项运动。但据调查全省五年制大专学校有条件的不多,很难将冰、雪运动作为乡土教学内容。哈市11月份气温降到摄氏一5度以下,此时如果进行田径、体操的教学,效果不会太好。在此温度下,学生如果不跑动,肌肉的产热量只占全身产生热量的5%左右,这些热量满足不了体表蒸发的热量。为此学生必须积极的跑动,使肌肉的产热量达到50%以上。而足球运动既有竞争性又有运动量,场地简单、器材少,一般学校都具备开展足球运动的条件。特别是小学生比较喜欢足球运动。但是有些个别人对足球教学总有一些偏见,认为一个球两自由,好象上足球课,教学就不正规。所以有的教师宁可上自习(天冷时)或学生枯燥的跑几圈也不要这个“自由”。实际上是一个球两不“自由”,学生不停地奔跑,稍有缓慢球就跑到对方的脚下或破门而人。教者必须认真裁判指挥或亲自参战等,对教师的技术、战术水平要求都较高,一节课下来,各有收获。特别是学生体能、战术、智力等都得到了提高,是其它运动项目所不能代替的。本人认为在没有条件开展冰雪课运动的学校开展足球运动,特别是进行一些超规则的比赛,如:不设守门员、大足球门、可以用手拍击球等方式更加新颖和有创意。
三、选修课的确定
选修课项目共计146学时,设计中将不同的实践课安排在2-3年,集中在几个学期内完成,这样从知识的连贯性到教学管理都比较科学。公务员之家:
设计中选修课的内容有四大项,其中民族体育一般可以确定为一个小选修。排球动作难度大,学生不易选修,如)L童在学习下手垫球时,习惯用单臂」葬球,触球位置不对,方向不准,经常将球垫“跑”,学生捡邪次就不耐烦了;上手传球动作难度大,因手指无力,无法将球“弹”出。学生对足球较有兴趣,但乡土教材已占了一定的比例。体操项目除对儿童身体的发育及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外,还能发展他们的平衡能力、空间判断、时间概念能力等“弱”素质,但必修课中已有一定的比例,多数学生不愿选这个项目,最好利用课外活动去提高他们对体操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喜欢田径、篮球。另外田径项目多、内容复杂、技术难度大,特别是跳高和跨栏,用几学时难以掌握。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和长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其次是篮球,小学开展比较普及。一般都有简单的篮球场和篮球架。农村、企业、机关都要搞不同级别的篮球比赛,对体育教师的期望值高,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技术、战术水平。
选这两项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有利于学校对选修课的安排、教学和评估,学校的检查,对教师来说跨度小,能集中精力通过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与技术能力。
各学校如能根据本校的传统,确定一、二项校级的选修课内容,并使之坚持下去,定会收到显著的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1.理论课与术科的统筹安排,特别是提高全省小教五年制体育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制定出理论知识考核标准。
2.教授乡土教材与选修教材时避免重复,并且拓宽深度,使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机的结合起来。
3.对选修课的起始年级,每周三节体育课,理论课的内容和实践课的分级等都有待于今后去研究。
篇6: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论文
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论文
摘要:体育教学细节可以分为教师的细节、学生的细节、教学内容与教材的细节、动作技术的细节等,而且这些细节在课堂上的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有研究表明,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利用这些细节,使其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具体而言,教师要调整课堂结构,培养学生个性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培育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细节;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一种双边互动的活动。这种互动过程一般会产生大量的教学细节,而教师能否很好地处理和利用这些教学细节,对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我们知道,知识技能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而细节则是围绕教学内容生成的“枝节”和“脉络”,因此,体育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须认识到细节的重要性,在细节上多下功夫。[1]
一、何谓体育教学细节
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学细节就是“发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具备体育教学特质并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最基本的体育教学要素或行为”[2]。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学细节是组成体育教学行为的若干部分的分解,是在师生连续不断的教学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最小的行为单位,是构成体育教学行为的最细致部分。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把体育课堂教学细节分为教师的细节、学生的细节、教学内容与教材的细节、动作技术的细节等,而且它们的出现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与其他科目的教学细节体现为更多的内在思维活动不一样,体育教学细节具有突出的情境化特性,涉及很多肢体语言,包含了更多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学生的自我练习等直观的外显性行为。对于体育教学细节资源的利用,教师应通过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方法优化及教师的灵活捕捉三种途径。首先,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实践表明,若要使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关细节处理得更为科学、合理,就需要对体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这是因为,只有把体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才能使其共同朝向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不至于浪费资源或偏离目标。其次,教学方法的优化。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教学更是如此。体育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要在对学生实际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分解法、纠错法、游戏法、直观法、领会法以及探究法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教学细节对体育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最后,教师的灵活捕捉。有时候一些细节的出现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捕捉。例如,一位体育教师在分组练习组织过程中,本应“向右转”(练习场地在学生的右侧)的口令错喊成了“向左转”,学生稍楞片刻后马上执行了指令。但这位体育教师灵机一动,接着喊又来了个“向后转”的口令,整个队伍随即就直接面向了练习场地,从而避免了错误。
二、教学细节的实现途径
好的体育教学细节要达到三个目标:一是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人文关怀;二是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三是满足教学任务的需求。而这三个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通过调整课堂结构、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计划来实现。
(一)调整课堂结构,培养学生个性能力
对教师来说,凸显细节的体育课结构设计要围绕教与学的规律进行,保证教学有起伏但又有条不紊。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对理论知识讲解和对动作示范的时间如何分配、课堂中的纪律与学生的自由活动如何掌控、学生可承受的压力如何界定等都需要依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特点来完成,这一过程便形成了教学细节。基于这一细节,教师依据本班实际情况科学设计课堂结构,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体育课堂教学变得更有乐趣。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互动过程的一举一动都突显出教学细节的变化,细节在教师的语言变化、表情变化、示范动作以及学生学习领悟过程产生的变化中显现。其中双方动作过程产生的细节变化可以通过肉眼来观察到,但表情、心理活动等不明显的和隐性的变化往往是学生不易察觉的,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导。教师应在把握学生接受的程度的基础上,认真观察学生的反应,从细节入手,把教学内容一点一滴地渗透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基本知识和动作要领。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育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乐于去学习的关键是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一种极具诱导性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当然,营造问题情境需要教师进行深度研究,了解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趣味性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答案,使教学成为催生学生智慧的主要途径,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学内容以音乐为主,教学活动以发展学生动作技能为目标,在教学中,动作细节是由人体动作的形态来组成的,同时以音乐节奏来规范。只有这样,舞蹈形体动作才能较为有节奏性,也就是说每个动作间隔要符合节奏的变化。由此可以认为,动作细节是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和教学的连接和纽带。舞蹈者动作的节奏与速度受到舞蹈音乐节奏与速度的制约,舞蹈者的动作只有与音乐密切吻合,才能使舞蹈具有生命力和艺术性。因此,在这类教学中,除了告知学生动作技能的要领之外,教师还应逐步教给学生节拍等音乐知识,例如:强拍与弱拍的结合是怎么样的,四分之二拍、四分之三拍、四分之四拍等之间存在何种区别等等,以帮助学生理解节拍的重要性,找准音乐的节奏,真正实现体育舞蹈教学的目标。
(三)优化教学计划,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很大关系,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如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差异,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方式,采取差异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事实上,这种差异性教学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细节化。另外,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还应以教材与大纲为前提,正确处理教材教学的先后顺序关系。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先后次序进行适当的改变,以舞蹈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完重点后,可以让有把握完成整套动作的学生站在前面示范,其他的同学则在一侧进行观看。这种做法一方面鼓励了那些优秀的同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展示自我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激发了那些尚未掌握动作的同学的不服输精神。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对于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教学细节的实践运用
(一)语言教学细节的运用
语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讲与学生练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课堂中反复交替的讲与练形成的教学细节是体育教学效果实现的基本途径。一般来说,教师的讲解、示范和指导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主要途径,讲与练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依靠教师讲解而学生不实践,则很多动作如同纸上谈兵,难以真正掌握;而教师不就练习中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学生只一味地练则容易导致学生迷失方向,学不到规范的动作技能。因此,无论是练得太多、讲得太少,还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使教学失去平衡。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讲与练过程,学生最终才能掌握并巩固知识和技能。[3]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讲解与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优秀教师的讲解极具启发性和感染性,语言生动、直观、形象、生动,易于学生吸收。例如,体育教师在讲解一个动作时涵盖很多要素,如动作的方向、顺序、路线,以及如何站位、如何发力、哪个部位发力等等。讲与练的过程中产生的细节是最容易掌握的细节,体育教师应在这一过程中合理运用语言教育的细节,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二)节奏教学细节的运用
体育课堂教学的很多细节都体现在动作的表达上,如动作由低层向高层递进的细节变化、动作力度的强弱变化、动作速度的快慢变化等,这些细节都属于规律性的节奏变化。节奏的变化对学生掌握具体的动作技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体育教学中的舞蹈教学为例,同一连贯性动作教师可以一拍示范,也可以分成两拍甚至三拍来示范,这种间歇式的示范和速度的变化,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每一种形式的示范,其肌肉强度、动作速度和力度等都是不同的,这些细节就是便于学生记住动作的关键点,也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强调之处。另外,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体育教师可配上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创造一个让学生兴奋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缓解学生的疲惫感。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要注重张与弛的节奏细节变化,即张弛有度。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节奏细节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动作技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抓与放教学细节的运用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抓”和“放”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抓”的主体是教师,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如传授知识概念、示范动作技能以及组织管理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倾听者”的角色。“放”依靠的是教师引导,但实施主体是学生,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练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练习技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新精神,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某教师的体育舞蹈教学为例,以往教学中,学生们要么注意力涣散,思想开小车;要么总是抓不到学习重点,显得力不从心;要么不求上进,只为混时间,一节课下来学生大多没有任何收获。针对这种情况,该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队员根据共同的爱好选择适合这个团队的音乐,然后自编动作或针对音乐风格进行舞蹈创新,完全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更生动的课堂教学能将抓与放细节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在“放”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掌控体育课堂教学的进程,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又不至于使教学走向无序和混乱。
(四)场地器材教学细节的运用
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场地与器材是上好室外体育课的重要基础。如果场地与器材得到了合理、充分的运用,将有利于体育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格外注意场地器材细节的运用。首先体育教学中的场地与器材设计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因为教材是场地设计的依据,备课中对于场地的设计一定要根据教材特点,因材设计、因地制宜。[4]其次,场地与器材的设计要简洁、实用。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场地与器材的简单设计便于学生操作和掌握,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场地与器材设计要规范、合理。体育教师需要在场地设计上注意规范化与合理化的问题,如场地的选择既要考虑阳光、风向等自然因素,又要考虑学生、教师等人为因素。
参考文献:
[1][3]刘英杰,孙永泰.体育课堂教学的细节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72-74,81.
[2]赵子建.体育教学细节的理论考释及资源生成的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7):91-95.
[4]李遇军.体育教学中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J].成功(教育),2012(12):14.
篇7:公共性视域下公共体育研究论文
公共性视域下公共体育研究论文
1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现状及问题
在目前体育领域的公共服务研究中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公共服务”这两个概念在认识上存在争议[1-2]、在使用中存在混乱[1],所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概念分别存在于不同的研究之中,但是就其研究对象而言都基本一致.通过对文化、教育、卫生领域公共服务相关概念使用情况的考查,本文认为在体育领域使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可以与其它领域保持统一,因此采用“公共体育服务”这一概念(本文在引用文献时为尊重作者原意仍保留“体育公共服务”概念的使用),也相应的使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郇昌店[3]将国内目前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含义的研究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将公共体育服务体育视为各要素的综合.如肖林鹏等[4]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即由满足公共体育需求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由核心类、支持类和保障类等三个层面和体育活动、体育组织、体育场地设施、体育信息、体育指导、体育资金、体育政策法规、体育监督反馈和体育绩效评价等九个要素构成.李静[5]所构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由公共体育政策法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体育组织结构和人才、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和公共体育服务经费等部分组成.另一类是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分成多个系统.如王才兴等[6]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满足市民的基本体育生活需求为目的的、向市民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包括:体育公共服务主体;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体育公共服务平台;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体育公共服务信息;体育公共服务便利、体育遗产保护;体育公共服务机制;体育公共绩效评估以及体育公共服务的资金、人才、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等方面内容.关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要素综合说、系统综合说,或者是结合要素和系统的广义、狭义说[4],笔者认为评价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否合理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必须要符合一个“体系”的基本要求.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7].组成体系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整体并共同执行某种功能,这种体系的功能由各组成部分所支撑同时又不单独为各组成部分所拥有.因此构成一个体系至少应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有两个以上的组成部分;二是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结构;三是各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对独立和特定的功能;四是该体系具有各组成部分所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如果以“体系”的标准对已有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目前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较为随意,同时存在着体系组成各部分功能重叠以及体系总体功能模糊的问题.
2公共性视域下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在拙作《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研究》中,已然对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进行了充分讨论,认为公共性是公共体育服务的本质特征,公共性是供给主体的理念指引、公共性是供给目标的价值标准、公共性是供给客体的实现基础以及公共性是供给内容的约束条件,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认识促进了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认识,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认识基础之上,在公共性视域下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展开新的认识.
2.1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表征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表征的基础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决定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在明确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基础之上,才能够深入地把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首先,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是具有公益性的组织或者个人,供给主体以公益性作为其进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准入标准,因此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会为私欲和私利所主导.其次,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目标是广大社会成员符合公共性价值的公共体育需求,这种符合公共性价值的公共体育需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渠道之中得到传送,而不会仅仅屈就于部分社会群体的需要.再次,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客体是广大的社会成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每个人都得到平等的对待,以人为本在其中的含义是以每个社会成员为本而并不是以部分人为本.最后,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内容应当满足公共需要并带来公共收益,因此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供给与需要之间实现地是一种动态的均衡,能够通过供给与需要的良性互动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共性表征得以明确之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目标即可确定为保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
2.2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目标―――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
围绕公共体育服务所建立起来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从其表面来看公共体育服务是其核心,确实从表面来看如果离开了公共体育服务那么也就不再需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但是就其实质或者从现实来看通常情况下离开了“公共性”的“公共体育服务”固然存在,但已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公共体育服务了.现实之中出离“公共性”的“公共体育服务”屡见不鲜,各地花费巨额资金兴建了大量的处于闲置状态的体育场馆,而老百姓的锻炼场地却得不到保证,彩票公益金所获得的体育发展资金被用于各类赛事,但是社会成员能够参与的非常之少.正是出于对公共体育服务“公共性”缺失的担心,因此提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目标在于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首先保障的是供给主体供给的'公益性.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受制于行政绩效考核的约束,对于可以用金牌和名次衡量的竞技体育投入过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应当调节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发展失衡的结构,保证供给主体在进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时所应当秉持的公益性.其次保障的是公共体育需求能够得到正确的表达并能够得到流畅的传递与反馈.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应当保障公共体育需求能够通过良性、顺畅的渠道加以表达并得到上层的重视和采纳,公共体育需求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开端,只有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才能够使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不发生偏差.再次保障的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对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对于公共体育供给对象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和法规途径,也可以是日常性质的规定和措施,但是都体现了对于公民体育权利和广大社会大众获得公共体育服务的保障.最后保障的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内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供给水平、供给标准都应当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既要防止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不足也要防止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过度.
2.3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功能―――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
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措施才能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因此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功能就是为了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的实现,为公共体育服务公共性的实现提供各种支撑与保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首先是公共体育服务需要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就公共体育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汇总和上报,系统的要求是客观、真实、快速和顺畅,其所提供的公共体育需求信息是整个公共体育服务供应链的基础.其次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系统.该系统主要是依据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进行供给,该系统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供给形式、供给内容、供给标准、供给水平,在供给的这些方面需要以实现公共性作为其根本目标,而在供给的生产环节效率则是决定因素,这正如在使用公共体育资金建造体育场地设施时,政府体育职能机构是出资方但是并不需要它来负责建造,进行建造的任务可以通过招标方式由最具资质、效率和经济的企业来完成.再次是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价系统.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评价系统对于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非常重要,它既要负责对需要和供给系统分别进行评价以确保需要和供给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偏离公共性的方向,同时也要对需要和供给系统的匹配性以及整个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运转加以监督、评价和改进.
3结语
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性本质特征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共性认识的基础,通过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公共性表征的论述,提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应为私利所主导、不屈就于部分群体需要、以每个社会成员为本并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目标在于保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由需求系统、供给系统和评价系统三个部分所组成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功能就是为了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
本文作者:汤际澜 楚英兰 工作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篇8:新农村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
新农村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研究论文
1.引言
建设新农村的目的在于:实现城乡间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提供保障。体育健身活动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发展环境,促进社会群体整体性健康素质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受长期存在的城乡间差别的影响,致使农村体育在资源、理念等诸多方面相比于城市体育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加强对农村体育发展的支持与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为研究视角,对当前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村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价值进行理性的定位,以便于为构建适应性与实效性并存的村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2.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群众性体育发展体系中,农村体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的农村地区极为广阔,农村人口数量的巨大,因此,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普及与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村体育的发展极其缓慢,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体育甚至存在着发展停滞或者发展空白的现象。村屯的体育基础设施或者陈旧破损,或者根本没有配置。而村民从事体育健身活动的意识也极其淡薄,即使是进行一些体育健身活动,也会因为没有必要的设施保障,而只能够开展一些诸如跑步、举重、摔跤等活动,开展的场地或是农村的场院,或是农田。这种资源的严重匮乏,严重地阻碍了农村体育的发展。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人居环境日益优化,村屯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已呈现出逐步建立并趋于丰富的态势。但是,从总体上讲,农村体育在公共服务供给上还存有严重的缺失,群体性体育健身活动缺乏组织性,体育设施的应用效率低下,体育健身技能辅导的提供严重缺失。这不仅有碍于农村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同时,对于新农村的建设也会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造成如此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缺失或不完善。由此可见,制定彰显适应性与实效性的村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必然诉求。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社会价值
3.1满足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有效地缩小城乡差别、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给予广大农民充分的满足,用以切实提高农民的社会幸福感。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上,追求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就成为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体育健身活动具有增进体质健康、改善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人际交往、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重要效能。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普及发展的背景下,广大农民对于体育健身的认知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日益高涨。但是,由于在农村体育在发展体系的建设上尚存有一定的缺失,因而,广大农民的体育健身需求无法得到切实的满足。在此背景下,加强对村屯公共体育的服务供给,从设施、辅导、资源以及理念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就成为满足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或用需求、实现农村村屯体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3.2推动村屯体育的组织化、规范化发展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下,农村体育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形式大多具有自主性与自发性的特征。无论是农村的广场舞活动,还是具有农村特色的秧歌、踩高跷等群体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以及农民个体体育健身活动进行,无不凸显出自发性的特点。这种缺乏必要组织性与规范性的体育健身互动的开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但是,从发展的视角来看,组织性与规范性的缺失,会导致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推动力,因而会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能够从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形式的采用以及整体性活动规划的制定上,提供必要的支撑与保障。这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屯体育的常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3.3实现新农村建设与村屯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步发展
新农村建设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实现两者间的协调与同步发展,对于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受发展理念的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相比于农村经济建设而言依然缓慢,村屯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通过制定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从多层面、多视角给予村屯体育必要的服务供给,实现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各村屯全民健身活动的全面促进与有效保障,改善村屯体育发展缓慢的现状,从而达成与新农村建设的同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光芹.云南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需求现状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05:298-300.
[2]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30(6):16.
[3]卢文云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30(2):11-19.
篇9:中小城市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现状研究论文
中小城市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现状研究论文
首先是城市资源配置相对较晚,发展较慢。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大多数中小城市的快速发展实在最近十年完成的,而这十年当中,由于过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伍,所以最近十年主要是基础设施新建,在这个新建的过程中,大多数人主要看到的都是带有城市形象的各种高楼大厦,而对于不起眼的城市体育资源配置问题却忽视的较多,所以对于这些中小城市而言,城市体育资源配置比较晚,而配置过程中,因为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资源配置相对比较滞缓,我们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很多城市仅仅在一些大的公园和街边公园有体育设施,而在小区和小区周围却没有,这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城市百姓而言,要想使用这些基础体育设施,必须去这些活动场所,而大多数中老年人,更愿意在家附近参加体育锻炼,所以对于他们而言,实施起来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其次是城市体育资源配置缺乏灵活性。很多管理部门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和显示工作业绩,在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兵没有做成熟的市场调查,一些设施的配置地点往往都是荒废的人员较少的地点,而这些地点由于人流量相对较少,这些设施使用率非常低,导致很多设施往往在未使用就已经因为老化和认为破坏而导致不能使用,这在体育设施资源配置中是非常多见的现象,所以要想提高体育设施资源的使用率和降低损坏,必须在配置前做详细的市场调研,了解该区域配置情况和使用情况,让更多的人能够合理的选择设施区域,帮助自己获得更多健身的机会。另外,笔者认为在体育资源配置方面,我们应该更多的注重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将一些可以合并的区域根据区域人口的多少和使用率来增减,而不应该无论什么区域配置的数量和种类完全一样,这样的配置会使得一些区域使用不够,另外一方面也会使得一些区域出现设施闲置。
其三是城市体育资源配置缺乏连续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配置比较早的区域,使用的区域由于时间太久,器械使用都出现了问题,甚至一些器械都已经不能正常使用,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并没有很好的管理机制,所以资源配置方面仅仅统计了配置的区域,而对于区域的使用状况和完好状况并没有详细的登记,这就造成了管理部门不管的增加新的配置区域,但是一些老的区域却出现劳损而不能使用,而这些区域往往都是比较成熟的区域,所以使用的人比较多,所以面对这方面政策的缺失,笔者认为在管理部门不断追求业绩的同时,应该将现有的工作做的更细致,对于城市每一个区域体育资源配置时间和配置内容做详细的登记,并定期的对配置的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维护,保证提供的资源能够正常的安全的使用。
其四是城市体育资源配置缺乏财政支持。目前我们了解到,在现有的体育资源配置方面,目前各种体育设施的配置主要依靠体育福利彩票等措施来获得资金,而大多数中小城市在财政上给与体育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面对诸多需要提供资金的非盈利性方面工作,这些提供的资金捉襟见肘,所以只能依靠自己来获得资金,而对于中小学城市,由于人口相对较少,所以城市能够推动的经济增长方式非常有限,在有限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能够获得的资金也非常有限,所以能够提供的持续性服务业得不到保障,鉴于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想尽办法增加中小城市体育资源配置的渠道,单纯的依靠彩票业来增加收入显然是不够的,只有我们获得更多资金来源渠道才能保证城市体育设施配套政策能够持续有效的持续下去,而不是一时兴起。
其五,体育资源配置缺乏新颖性。目前城市体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是健身器械,而我们走访一些地区和城市,发现在同一个城市,配置的体育设施基本上都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和差异性,而且大多数配置的器械都过于简单和重复性过高,比如说在相互间隔只有100米的两个街边公园,配置的体育设施完全一样,从健身理念来看,这是不符合人们的.需求的,笔者认为在诸多体育器械上,管理部门应该在同一个区域配置的器械上采取差异性配置,让两个区域的设施有互补性和替代性,这样人们通过一些联席会选择另外一个区域,这样就增加了人员的流动性,也提高了设施的使用率,所以在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工作人员需要对每一个需要配置设施的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并做好区域规划,以防盲目性工作而导致配置资源的重复性。
最后,在配置政策和资金来源上,通过了解现在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把一些区域的健身设施要求相应的部门来配置,比如说在很多社区,由于人口居住较多,而大多数区域都属于比较封闭的社区,所以这些区域应该要求开发商或者社区来提供,并且给与政策上的一些支持,因为一方面这是改造小区生活环境的重要途径,另外一方面也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增强健身意识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目前中小城市的体育资源配置还存在的问题较多,但是这些存在的问题只要我们给与足够的重视,给与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的完成,完善的体育资源配置对于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新型城市,我们在改善经济和生活条件的同时,必须主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这就必须注重体育,转变人们的健康观念。
篇10:阳光体育下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阳光体育下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社会,“养生”成为众多网络热词之一,这不仅体现出人们更加注重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反应出现代人所面临的身心健康问题。一直以来,体育运动都是国家重点关注领域,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提出和广泛普及就是最好的证明之一。因此本文在介绍阳光体育运动及其意义的基础上,分析其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结合,通过探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层次原因,给出以阳光体育为背景,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身心健康;阳光体育运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为了从青少年时期培养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增强人的身心健康素质,以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5号)。自此,“阳光体育运动”理念成为各级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意义及其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关系
1.1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意义。第一,阳光体育运动是对传统体育内涵的再认识和延伸。阳光体育运动提倡将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并鼓励学生走出操场,去亲身接触、拥抱和体验自然,像阳光一样充满活力和朝气,同时不断丰富体育锻炼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体育运动项目,以便学生选择,提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多元化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第二,阳光体育运动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国家切实提出并要求各级相关部门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其中就包括学校体育教育,阳光体育运动秉持了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旨在以新的理念和途径来发展学校体育,再扩展到整个社会,掀起全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潮。第三,阳光体育运动是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程的助推器。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掌握两项以上体育项目的锻炼技能,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受到重点栽培,壮大学校甚至是国家青少年体育队,为学校以及国家体育事业争光。
1.2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关系。首先,两者都以青少年为对象。阳光体育运动是面向青少年提出的,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对象本就是青少年即大学生。其次,两者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共同致力于人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最后,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双向促进与强化关系。阳光体育运动提高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关注程度,进而认真对待、学习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则是阳光体育运动转向社会大众的重要过渡平台。
2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背景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原因
2.1体育教师未能准确理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有些教师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就是一项教学任务,学生考试能及格就行[2],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强身健体的根本目标;也有教师过于注重通过公共体育课程来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却极少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甚至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情况[3];还有教师将公共体育课程当成学生休闲娱乐的手段,公共体育课程固然兼具娱乐性质,但其核心宗旨仍是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切不可颠倒。2.2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物质基础薄弱一是物质质量难保证,即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设施设备比较落后,更新周期较长。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设施设备沿用了很多年,有些超过了服役年限甚至多处损坏,也无人问津,严重威胁着学生的人身安全,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和目标背道而驰。二是物质数量跟不上,即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设施设备有限,除了场地之外,可用的器材也屈指可数,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只能体验一两种器材,势必影响学生多项体育技能的练习和掌握。2.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待完善。一方面是教学内容单一、枯燥,而且长期重复,学生可选择的余地较小,经常出现一个体育教师教授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体育课程的现象,长此以往,会打压师生教与学的兴趣,也难以收获较高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是教学手段仍以传统为主,教师单纯地“教”,学生只负责“学”,缺乏语言和动作上的互动,应付倾向严重。
3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背景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措施
3.1从人员层面来看。一是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都是服务于大学生乃至公众的身心素质提高的,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应定期或及时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师自身等,应准确分辨体育课程强身健体功能和娱乐功能的主次地位;二是壮大体育教师队伍,每个体育运动项目至少要配备两名专业教师,相互配合工作(如一个领队教授,一个纠正学生动作等)或轮流开展体育教学课程等;三是体育教师应具备学习意识和能力,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这样才能应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有关体育的问题。
3.2从教学层面来看。一是教学内容。应在传统教学内容即传统体育项目基础上,引进热门体育项目,如休闲体育(瑜伽、轮滑、街舞等),或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如跳绳、踢毽子等),尤其是那些对场地、环境等因素要求较低的体育项目,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实现学生多种技能掌握的目标,团体性体育项目的增多也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交际、沟通等综合能力。二是教学手段。应打破传统“教”与“学”分离的局面,使教师变成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互动中传授知识、技能,并持续研发新的教学手段(如视频教学、利用即时媒体教学等),解决学生的遗留问题,培养学生信心,对于学生参与专业课的学习也非常有利。三是教学设备。应成立专门的体育设备设施维修、维护、更新部门,保证教学设备质量无忧、数量充足,奠定教学物质基础。
3.3从技术创新层面来看。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线是从各级学校到社会大众,形成全民运动之势,而目前全民参与最多的运动形式之一,就是可记录运动情况的相关APP或公众号等。根据各级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议高校借助运动公众号形式,即开通本高校专属的运动公众号,鼓励师生参与其中,持续记录师生参与公共体育课程的过程及具体情况,包括记步、运动量以及课程相关问题(如课程进展、教师备课情况、学生接受程度、遗留问题等),也可以设置排行榜,分教师和学生两大部分,根据课程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情况和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排名,以此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接受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能督促教师不断完善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切实实现青少年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各个高校都应引起重视,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指导思想,利用时代新技术、新平台,实现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杰,蹇晓彬,路毅.基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31):124.
[2]金安铭,杨锐,王祺,等.“阳光体育”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5):61-64.
[3]王俊峰.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青春岁月,(15):187.
篇11: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研究论文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对公共体育教学不断进行改革,各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涌现,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也应运而生。分析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和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意义,论述了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模式实施的方法,探讨了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影响因素,并对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和教育改革制度在我国的深化,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改革已经迫不容缓。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而且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把学生作为主体,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效避免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近几年,瑜伽课程受到了热烈推崇,而且瑜伽是通过社会俱乐部出现在大众眼前。因此,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是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改革的关键一步,它不仅能推动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发展,更能推动其他公共体育项目俱乐部制改革的进程。
1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比较丰富,涉及球类、武术、舞蹈等多个门类。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公共体育课程。但是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无论是从老师教学上还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都会受到时间和内容的限制,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使学生丧失了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未能达到设置公共体育课程的目的,阻碍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发展的步伐。
1.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对年级的限制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仅仅面向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而将大三、大四的学生关在门外,使大三、大四的学生不能参加公共体育课程,使学生失去了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学生到了大三、大四就会面临考研、就业等多重压力,情绪压抑,他们更需要参加体育锻炼,释放自己内心的情绪,使内心的压力得到缓解。但是公共体育课程对年级的限制却减少了学生参加体育进行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永久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更加限制了公共体育教学的发展速度。
1.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对时间的限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对上课时间有着严格的限制,大多院校都将公共体育课程集中在一两天,大大降低了项目场地的使用效率。传统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时间比较死板,场地比较固定,没有对公共体育进行人性化管理。因此,学生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进行公共体育课程的时间和场所,在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就会失去自己近期内唯一的锻炼机会。
1.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对提高技能的限制
因为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受场地、资源、师资力量等的限制,很多学生无法参加自己喜爱的公共体育课程,失去了学习的热情,降低了公共体育课堂效率。另外,学生无法参加相同的公共体育课程,阻碍了学生继续学习该公共体育课程的机会,使学生对刚入门的公共体育课程不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在技能和体能方面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
2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意义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可以使人们喜欢上瑜伽,还可以使人们树立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精神。瑜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可以完善和弥补传统瑜伽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促进公共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以俱乐部制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公共体育瑜伽的热情,调动其进行瑜伽锻炼的积极性,树立经常进行瑜伽锻炼的意识,推动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开展。高校俱乐部制公共体育瑜伽课程可以使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进行瑜伽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可以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模式实施的方法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模式是以社会中的俱乐部中的瑜伽课程为原型进行构建的,但不能原搬照抄社会中的俱乐部瑜伽课程教学模式,要根据公共体育的特点和要求,对社会中的俱乐部瑜伽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编。
3.1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模式实施的指导思想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因材施教”作为指导思想。该模式是把学生作为主体,考虑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再结合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给参加瑜伽课程锻炼的学生提供最温馨的环境和学习资源。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瑜伽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和传播,促进其他公共体育项目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化和成功。
3.2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与社会中的俱乐部瑜伽课程的组织类似。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到开设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俱乐部进行报名。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到瑜伽俱乐部进行锻炼,俱乐部对学生的上课时间和情况进行监督,直到修完课时为止,没有时间限制,并给予相应的成绩。最后修完学分后,如果想要继续进行锻炼,可以与俱乐部进行沟通,这样可以满足学生想持续进行瑜伽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进行终身锻炼的意识。
3.3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课程管理
以社会中的俱乐部瑜伽课程为基础,结合高校公共体育的特点和要求,对公共体育瑜伽课程进行设置和管理。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中既包括基础瑜伽又要包括特色瑜伽,使学生在修够学分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瑜伽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锻炼,提高自己的瑜伽技能。公共体育瑜伽课程是由俱乐部进行管理,对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内容、时间、考勤进行管理。在学生进行选课之后,根据选课结果,对课程进行安排,错开学生的上课时间,将上课时间安排在学生的业余时间,例如中午、晚上、周末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公共体育瑜伽课堂的效率,又能提高学生业余时间的利用率。另外,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考勤可以通过刷卡来进行记录,而且还要不定期地对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课上情况进行考察。
3.4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
在进行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制度进行评价,使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俱乐部制越来越完善。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管理层要结合学生对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评价,教师的建议,不断对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通过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完善,推动瑜伽体育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促进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成功。
4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影响因素
4.1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场地条件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场地设施相对比较简陋,而且场地数量有限,使得公共体育瑜伽俱乐部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求。另外,大多数公共体育场地取暖设施不齐备,由于天气因素,尤其是寒冬,学生在进行瑜伽体育锻炼时会感觉不舒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瑜伽运动的'顺利开展。
4.2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师资力量
随着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俱乐部制改革,瑜伽课程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改革后教师由主导者变成了辅导者,但是教师的师资水平和能力却要求得很高。瑜伽体育课程的教师需要不断地融入新鲜的血液,推进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推动瑜伽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4.3高校公共体育瑜伽俱乐部的管理机制
由于我国刚刚推动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公共体育瑜伽俱乐部的管理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瑜伽俱乐部的管理制度、瑜伽俱乐部的时间管理、瑜伽俱乐部的考勤管理等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如果瑜伽俱乐部的某一部分出现管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俱乐部的运行,影响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进程。
5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建议
5.1更新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观念
一项制度改革的成功取决于思想观念的更新。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主要是瑜伽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是首先要对传统的瑜伽课程教学思想进行更新。为了使学生正确学习瑜伽体育,在瑜伽锻炼过程中不会使自己受伤,关键要学习到瑜伽体育的技巧。因此,技术的熟练才是成功的前提,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改革不能总依赖于俱乐部,俱乐部只是一个载体,并非关键。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拓宽思考问题的视野,瑜伽体育锻炼并不局限在学校,局限在俱乐部。教师更要转变传统主导者的角色,变为辅导者,提高学生进行自主锻炼的能力和技巧,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总之,为了促进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成功,要特别注意更新学生、教师、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转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5.2将高校公共体育瑜伽与社会进行合作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场地、资源、师资力量毕竟有限,积极开展与社会的合作,引导企业在学校开设瑜伽课程俱乐部,增加公共体育瑜伽锻炼场地;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丰富公共体育瑜伽的经验,增加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设置,最终会促进公共体育瑜伽的发展,推动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进程。
5.3文化支持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
没有文化支持的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就不算是一个俱乐部,它仅仅是一个进行瑜伽锻炼的场所。为了成功进行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瑜伽俱乐部要树立自己的文化和理念。公共体育瑜伽俱乐部不仅仅是一个锻炼瑜伽体育的场所,更是瑜伽体育的一个载体,促进瑜伽体育文化理念的传播和瑜伽技能的推广。因此,在进行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时,必须树立瑜伽体育的文化和理念。
6结语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对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进行了俱乐部制的改革,满足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强烈需要,加快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步伐。通过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可以培养学生持续进行身体锻炼的意识,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动性,在提高学生身体状况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等等。虽然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但是随着改革的进行,这些问题会逐渐被解决。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是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推进我国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寿海.试析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作方式与管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01).
[2]郭妍妍.高校瑜伽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初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04).
[3]王辉.健身俱乐部开设瑜伽课程的影响因素探析[J].电子制作,2013(19).
[4]刘萍丽.水学院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2014(11).
【师专女生公共体育质量提高研究的论文(推荐11篇)】相关文章:
教、学双体现的新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2022-05-06
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调查报告2022-08-17
七年制医学生硕士阶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2022-10-01
江南大学公共体育课选项的现状及分析论文2022-11-07
个人教育实习计划书2022-09-02
如何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2022-09-10
浅谈如何提高技工学校《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2023-04-28
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论文2022-10-27
论足球全球化之下的中国足球开题报告2024-02-18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对策研究论文202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