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体育在高校的实施论文(精选12篇)由网友“河南在逃水煎包”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快乐体育在高校的实施论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快乐体育在高校的实施论文
快乐体育在高校的实施论文
【摘要】在高校实施快乐体育需要做五个方面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教学能力。
【关键词】快乐体育
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本应受到学生的喜爱。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高校有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就发现现实中正规的体育课和他们头脑中一种欢乐的、玩的体育课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当然,体育课是教育,应有一些较正规的教学内容(如队列和一些技术学习等),这无可非议,如果此时教师教学方法呆板、生硬就会使这种落差徒然增大。于是有些学生就会慢慢地疏远体育,上课处于被动状态,从而效果极差。因此改变学生客观存在的“厌学”现象,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快乐体育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所谓快乐体育是指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立足尊重学生的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应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快乐,有吸引力的。通过这么多年高校体育教育的经验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道门,鉴于此,高校的体育教学不仅要育体,而且还要育心。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世纪对人的道德情操和适宜社会生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校的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品德、文明修养、道德情操等。
2.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失去兴趣的学习,不能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能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尤其是进入高校以后的学生已是成年,有了个人的爱好和喜恶,根本不愿意对没有兴趣的事物进行有效的学习。而快乐体育十分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内因作用,激发和维持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积极地鼓励、引导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高校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活泼、生动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是必要的'。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目的、态度、动机、积极性、身体状况、兴趣、思维能力、情绪等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理论认为师生之间还是命令与服从、上级与下级、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神情严肃,不容置疑,学生唯唯诺诺,言听是从。被动的教学和被动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快乐体育则强调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双向信息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4.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提高和增强体力,这样的教育还是停留在竞技体育中的概念,跟我们现在的大学体育应向群众性体育靠拢的理念格格不入。快乐体育认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快乐体育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快乐体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是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发展水平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以及参与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快乐体育过程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运动项目的魅力和参与运动的无限乐趣,这两方面相辅相承。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在智力、心理素质、美育和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快乐体育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5.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教学能力
体育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学生乐于进行体育学习,“为深化旨在追求运动乐趣的体育学习,学生自发、自主的学习活动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满足其运动欲求就会产生运动的乐趣。这种欲求的水平越高,越明确,其满足后获得的喜悦也就越大。因此体育课不能是带有教师强制性的,而必须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的体育课。”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新颖有趣、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起学生更深体育理念的求知欲。
总之,快乐体育的产生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理性观的变革。快乐体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篇2:高校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的实施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的实施论文
快乐体育理念在上世纪80年代才传入到我国,其起源于德国、日本。就高校体育而言,快乐教学就是指,将体育看作是终身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运动看作是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交给学生,从而能够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以此提高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高校体育教学要想完全的渗透快乐体育理念,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对快乐体育进行深入的理解,同时教学形式以及理念也应进行适当的转变。
一、高校体育教学实施快乐体育的必要性
1.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初衷
高校开设体育课程的初衷,就是希望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快乐的体验。只是由于受到高校发展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未能达到这一初衷。快乐体育的实施,实际上正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初衷。目前我国在进行教学改革,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自然而然成为改革的重点内容,这为快乐体育理念的实施提供了条件。高校体育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身体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能够养成自我锻炼的意识。但是这种自觉意识并不容易培养,也正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失败之处。但是如果能够实施快乐体育方法,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养成自觉运动的习惯,高校体育教学的初衷也就能够达到。
2.快乐体育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现代社会对健康有了全新的阐释,健康是指身体没有任何的疾病,同时也指心理上的健康,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换言之,对于人类来说,健康不仅仅包括人类的身体发育正常,生理器官能够发挥出相应的机能,同时能够进行基本的活动,还包括人类的心理水平,比如意志力、适应力、抵抗力等。要想实现的健康,高校体育教学人员不许考虑到教授哪些知识,应用哪种教学手段,才能够使学生身心健康,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快乐体育理念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二、高校快乐体育教学的实施
成功的快乐体育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进步,也能够让学生身心感受到快乐,突出强调的是心理快感。体育运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功效,才深受人们的欢迎。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对快乐体育进行深入的了解,不断的总结实践经验,让高校体育真正的为学生服务。
1.课下准备
教师要想成功的运用快乐体育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快乐的同时,有能够有所收获,这就需要课下做好准备工作,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教法。教师首先要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之后以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课下与学生做好沟通工作,以此掌握学生真正需要以及喜欢的内容。比如教师在讲解某个动作时,既要告知学生动作要领,同时也应该告知学生该动作的本源、发展情况,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预先查阅大量的资料。这样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也在教授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课下准备期间,教师应该借鉴传统教学中的优势,并且将其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共同融入到教教案中。课堂之下,教师还应该认真的钻研各种教学方法,并且在课堂上进行不断的尝试,以此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真正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真正的做到教与学统一。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研究,同时也要研究自己,这样才能够将自身优势与学生特点有机结合,完成快乐体育的教学目标。
2.课堂开始之前
正式上课之前,教师要提前到场,至少要提前。0分钟,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长时间等待教师而生出厌烦心理,而且上课之前的时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最好时机,师生的感情由此可以培养出来。正式上课时,教师要时常变化形式,尤其是一些准备活动,要时常更新,否则学生一样会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可以依据自身的经验设计新颖的游戏,通过游戏导入课堂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创设情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探究学习内容,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课堂进行阶段
当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其现有能力相符时,快乐体育教学理念才能够发挥作用,学生才能真正的获得快乐的体验。各个学生在运动中,感知快乐的能力并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顾及到每个学生,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各自的特长。针对学生的差异制定差异目标,以学生的个人能力为制定目标的标准,适当的放宽技术标准,给予学生各自的自由度,逐渐的淡化体育竞技目标,依据学生整体情况制定一个事宜的竞技目标即可,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成就,获得快乐。教师应该尝试着更多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的示范之后,学生大量的练习,一段时间之后,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厌烦,为此,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对应的教学形式,突出重点的同时,也能够提高的学生的趣味性。比如对于篮球,男同学通常都比较感兴趣,而且了解得比较多,教师进行更深入的讲解,而对于女同学,教师只要教基本的投篮动作即可。为了能够进行更好的教学,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体育水平,将其分为不足的组别,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这样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学过程中不会产生混乱。另外,教师可以采用移用的方法,比如练习排球时,教师可以将其扣球的动作与抛羽毛球方法联系起来,或者是借助篮圈来练习排球的传球等,这样既增加了教师的趣味性,学生也更加愿意练习。
4.课堂的评价
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构建以发展个性为主的评价体系,通过发展个性评价活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发展和增强学生的体质。在每单元的最后一次课,可以安排一次考核。因人而异,将学生分成检验组、练习组、观摩组和裁判组,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讲解分工,让学生明白考核标准及要求,了解相关裁判方法,并在考核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其对动作细节的理解和把握,认真落实相对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觉到成功的喜悦。此外,在评价时,既要注意到学生身体体质的发展,更要注重体育锻炼能力的评价,把二者结合起来,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5.课的结束
结束部分内容的表现形式也要常变常新,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的热情都会降低。所以当学生要求“放松的时间跳街舞吧”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跟上学生的思想步伐。这样,这部分就不会被忽略,而是备受青睐了。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对待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以及方法上,不能唯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作为体育教育,必须针对实际情况,跟上时代的发展,学生有兴趣、爱好的要发扬,学生无兴趣爱好,但有价值的,必须加以引导,注重对学生间接兴趣的培养,不可随之而弃。
(2)不能把快乐体育中的'/快乐误解为迁就学生的个体需要,而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科的知识体系,不求技术动作和运动能力的掌握提高。课堂上,以玩为主,导致舍本逐末,丢失了原则,很难达到快乐体育的最终目的。应当明确快乐蕴含在体育教育之中,并非是毫无目的的加点游戏、舞蹈等。快乐体育教育,是改善和优化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3)快乐体育并不是没有痛苦,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快乐体育的理解把握及实践过程往往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才能享到快乐。随着所遇到问题的解决、困难的克服、教师的鼓舞、同伴的赞赏、技能的提高,学生才能获得成功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按照辩证法原理,痛苦与快乐是客观存在的矛盾对立统一体,经过痛苦后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是一种高级的愉快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终身兴趣,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快乐与痛苦的关系,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良好的活动意识传给学生,才能真正体现快乐体育的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具有积极作用,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使得运动真正的成为学生未来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现阶段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对快乐体育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还未全面在我国高校中实施,但是相信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体育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快乐体育必定会成为未来体育教学的主导。
篇3:浅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浅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高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手段,要在素质教育中切实起到其特有的作用,就必须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客和方法以及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有所创新和提高.
作 者:吴国阳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学院体育系,福建,莆田,3511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4) 分类号:G80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高校篇4: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与实施途径论文
浅析高校体育社会化与实施途径论文
摘要:通过时高校体育社会化与体育社会内洒的时比分析,阐明了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结合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高校应如何做出贡献并在社会化过程中改革高校的体育教学,探讨了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实施途径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会化;途径;全民健身
体育社会化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有效途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体育,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去,请进来,以完善的理论,良好的体育设施环境为社会体育服务,在落实全民健身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促进高校体育自身的发展。
高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在于增进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但同时又不能忽视高校体育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提高全民素质,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重任。高校体育由于受国家经济制约和人民思维定势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没有发挥应有的对学生全面培养和社会体育的贡献,仍处于封闭落后社会发展的教育改革过程,仅限于学校体育教育这一局面,存在体育资源浪费,教授对象单一,从而导致其价值的发挥受到限制,高校体育优势得不到发展。种种与体育社会化发展不相适应的迹象已经逐渐显露,高校体育必须转变思想,拓宽与社会加强联系的渠道,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的优势,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这是学校体育社会化的必由之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体育社会化的内涵及高校体育社会化发展
体育社会化是促进社会高度文明的重要标志,是通过具有强烈体育意识的社会人积极参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体育活动,反作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从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化就是社会对人的教化。人类社会每一个成员都有两种属性,即生物性和社会性。生物性是自然属性而社会性需要置身于人类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即一个自然属性的人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受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艺术、宗教、道德等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这个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体育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人所参与的体育工作,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体育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社会对其多维度的影响,在体育中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相应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及社会规范;同时体育对社会起一定的反作用,以一种特有的形式、形态影响和制约社会的进程和发展.由此,我们认为体育社会化的内涵有两层意义,第一,体育受社会形态的影响和制约,又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产生影响;第二,体育社会化是一种有限度的运动形态。主要表现在:体育能极大限度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体育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可扩大特定的消费市场和文化市场,体育能够培养具有健康体魄,富有朝气的现代化品格的人。
高校体育社会化是指学校体育突破学校教育的局限,发挥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体育设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潜在的体育消费人群、体育骨干等),为体育社会化贡献力量。同时借助社会化体育反作用于高校体育,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使高校体育向社会化方向发展。为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增加体育人口、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人口素质,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能促进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2、高校体育在体育社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1高校体育在体育社会化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体育社会化作为现代体育发展的趋势,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成为推动体育前进的巨大动力。我国体育事业要腾飞,必须走体育社会化之路,形成全民普遍参与的社会局面,使体育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体育社会化在我国有意识的进行推行时间不长,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由于受国情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体育社会化程度低,面临的困难比较多,需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快速发展的道路。发展学校体育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根据我国广义的体育概念,我国体育的体系应是三角形的结构,处于上边的是竞技体育处于三角形基础的是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基础,根据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无论是谁,都要到学校接受教育,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无论是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源于学校体育。学生步人社会,便成为社会一个成员,若干个社会成员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团体,这个社会团体体育活动开展的如何,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体育意识和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如何,反映了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学习阶段所接受的体育教育程度。竞技体育更源于学校体育。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学校体育放在重要位置。美国奥林匹克选手大部分来自学校。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德国等体育发达国家的运动员,在校学生比例较大。我国高等学校1000多所,有50多个院校试办了高水平运动队,成为我国体坛上又一支浩浩荡荡的生力军,但是由于高等学校受设施条件和教练员水平的限制,目前只有少数的高校运动员代表国家队参加世界和洲际的体育竞赛。随着高校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加快,高校运动员终将能够更多的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赛,为中国的竞技体育贡献力量。
2.2学校体育具有发展体育人口数量提高体育人口质量的双重作用
衡量一个国家体育社会化程度高低和体育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体育人口。据有关专家调查统计,我国的体育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约为30%。与美国的64%,日本的70%等国家相差一半还多。宜传动员更多的人参加体育锻炼,使体育深人其社会生活,是促进我国体育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目的就在于提高我国体育人口,进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精神素质。在校的学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第一代受益者,又是积极推行者。实现这一伟大计划的关键是学校体育教育程度。体育人口的标准主要取决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影响这两点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水平。没有一定的体育能力和自觉的锻炼习惯,很难成为体育人口。所以,学校体育是促进我国体育人口数量增加的关键。此外,我国体育人口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在我国的体育人口中参加正式运动项目的体育人口比例偏小。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证实,在我国16岁以上的居民中有66.74%的人未参加任何体育活动。但学生是各类体育组织参加率、接受体育锻炼指导与宜传率最多的群体。说明学校体育的发展对于我国体育人口的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3、高校体育社会化实施途径
学校体育在体育社会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发挥学校的各方面的优势,适应和促进体育社会化,这是高校体育深人改革的新课题。为了实现高校体育社会化,探索学校体育社会化的途径,根据调查的结果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总结出相对一致的意见。
3.1高校体育由封闭走向开放
高校体育要适应和促进体育社会化发展。首先应打破封闭的办学模式,加强与社会的广泛交流,形成多元化的体育教育体系,使学校体育与社会、家庭甚至社区等广泛溶合,使高校体育形成一个与社会息息相通、灵活开放的系统。据调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的社区,65%的社区没有体育设施,73.5%的城市居民对本社区的文体设施不满意。但是,作为社区附近的学校体育场所在课余和节假日也没有对社区开放。据调查,沈阳市13所高校体育场馆有45%的院校对周边的单位借用时采取有偿借用;还没有一所高校形成制度定期对周边社区开放。在调查的学校中,全都赞成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但都苦于没有好的办法和领导的支持。政策环境不允许将学校的体育资源利用节假日向社会开放,目前很难对社会开放。日本政府就颁布了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法律。据最新统计,在日本有97.5%的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由此可见,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还有政策的导向间题,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的空间还很大。而且一旦全部对社会开放将会弥补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
3.2改革学校体育教育,使其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
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侧重于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学生步人社会之后缺乏运动意识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及能力.根据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沈阳等全国大城市的调查,在16岁以上占66.74%的不参加体育锻炼和活动的人群中,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对体育缺乏兴趣。没有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排在第三位,甚至还有人认为不必要和不宜参加体育钱炼,排在第六检。这些原肠说明了学校体育在教学中缺少适应社会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必须要进行改革,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观念上要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适宜从事终身体育和提高生存能力的运动项目,并以发展个性的项目为主,例如,健身跑、武术、健身操、哑铃操、游泳、网球和简易的器械健身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能够因地制宜进行长拐的锻炼。
3.3邀立学校体育俱乐部
改革目前学校按行政班上课的做法,按体育墓础和能力由学生自由选择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增加确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业余体育训练的时间,使高校体育成为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摇篮。满足不同体育锻炼基础学生的需要。使高校体育充满活力。
3.4开展横向联合,资源共享,优化结构_
高每学悦体育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差异,但是在某个地区根特比扯会上的体得设施发展要好,但也良芬不齐,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在高校之间应该加强橄向联合,优势互补,资浮共享,突出本校的优势和重点,搞好对社区的开放和魔务,发捧裔秘魄优势为艘会体育的发展贡献力最。使开放的设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在开放摘活中强调以人为本,最终落脚点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贡狱力盘.
4、结论
(1)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实旅途径应该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开放意识,在具体落实上树立服务意识.改革同时应有配套的政维支持,确保高校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
(2)离校体育社会化应在保诬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前提下,努力创造条件为当地社区体育服务.广泛联系社会,形成渠道畅通的社会服务网络。
(3)在开放的同时向社会吸取营养,改革学校体育教学,为全民健身服务的同时,救育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使离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上。
篇5:高校阳光体育构建与实施研究论文
高校阳光体育构建与实施研究论文
阳光体育运动是国家在新时期推动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新战略。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未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国家和高校要进一步认识到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性,积极探索高校健康体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1阳光体育运动
阳光体育运动是指让学生走出教室,接近大自然,在阳光下感受温暖,享受运动快乐,收获乐趣和健康。阳光体育运动最早在首次提出,针对全国大中小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体育素质持续下降问题,要求全国学校认真落实国家学校教育工作方针,依法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权益,重视学生体育教育工作,提升其身体素质阳光体育运动是面向学生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学校要全面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入发掘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体育教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联系,积极营造学生热爱体育,阳光健康的风气氛围,引领学生体育锻炼的风潮。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有趣的体育运动活动,在各个层次学校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风气,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带领学生走出班级和寝室,走向操场,接触自然,走到阳光下,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逐渐养成对体育锻炼浓厚的兴趣,养成每天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2高校健康体育模式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3个不同层次。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来,全球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对这一现象高度重视,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体质提出了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体质健康情况评价标准,,国家开始全面推广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高校健康体育模式的建设第一步是明确指导思想和活动的目标定位,阳光体育活动以健康第一为核心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有序开展,重视体育运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关心学生身心成长。高校健康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将体育活动和人才的培养联系起来,将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当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将高校健康体育目标集中在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等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一种理论基础深厚、可操作性强的高校健康体育运动模式。
3阳光体育运动和学校健康体育模式
高校的健康体育是一种典型的健康促进模式,在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健康体育模式可以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组织框构建,现阶段成熟的.健康行为群体干预理论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美国学者劳伦斯格林的PRECEDE-PROCEED模式,对群体健康行为干预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连续完整的方案制定、计划落实、执行评价流程和工作方法。PRECEDE-PROCEED模式在高校学校健康体育模式构建中的应用,有助于推动体育锻炼和健康改进的整合,从而建立更加完整的学校体育模式,指导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PRECEDE-PROCEED将模式构建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步骤,首先进行社会诊断,了解健康需求、生活质量,开展流行病学诊断,确定人群健康问题程度,分析其原因,再描述可能影响健康的相关活动、社会以及环境因素、教育组织中的问题,并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划分为倾向因素、强化因素、促成因素,最后进行执行评价。
4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健康体育模式构建实施
从组织机构、班级管理、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及健康和体育评价反馈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对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健康体育模式的建设策略进行了探讨。
4.1组织机构
4.1.1学校党委和行政机构
学校党委和行政机构负责教育部门政策和规划的落实执行,同时作为学校权威机构,保障高校健康体育模式构建和实施经费的落实,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分析结果,适当增加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更好的规划布局学校体育代表队建设,引导营造健康向上阳光积极的体育健康环境,组织如运动会等各种类型的大型比赛。运动会是高校体育教育的关键环节,学校主管领导要将召开运动会当作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关键突破口。学校可以积极借鉴其他国家运动会举办模式,摒弃传统的运动会形式,将校运动会当作为全校学生广泛参与的体育健身节,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并相互分享体育运动带来的兴趣与快乐。运动会可以适当增设系别、班级等不同规模的团队竞赛项目,强调班级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做到全员参加运动会,将以往只有少数体育特长生乐于参加的团体定向运动改进为集体活动。
4.1.2体育院系工作
体育院系主要负责体育课程教学和学生课外各种体育活动的指导,体育课堂教学是开展健康体育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体育课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健康体育活动。为保障高校健康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院系要对体育课程内容精心设置,制定科学可行的课程目标,建立客观严密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为阳光体育健康教学模式的开展打好基础。
4.2班级管理
4.2.1特殊人群健康体育组织
近些年高校全面扩招,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病弱残障学生数量随之增多,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和校医务室、心理咨询室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合作,共同组建体育教研小组,面向病弱残障学生建立专门档案,为特殊学生提供针对性的体育保健课程,由医务人员和体育教师为特殊学生制定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学校应提供专用场地、器材,开展针对性的体育项目,保护特殊群体的体育权利。体育教师以及心理咨询师也要加强和特殊人群的配合,做好师生之间的沟通,帮助特殊群体逐步消解内心顾虑,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康复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4.2.2学工部门
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主要通过班级授课的方式开展,班级管理是应用最广泛的学生管理模式,班级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每天学生都要和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度过大量时间。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健康体育模式的构建也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学生这一特点,将班级体育组织建设当作核心工作来开展,班级体育组织要积极寻求辅导员和学工处的帮助支持,对早操进行严密的监督,并为班级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提供各种体育器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安排体育场地,并探索建立活动效果汇报反馈机制,鼓励并嘉奖参加体育运动态度积极的优秀的班级和个人。另外学工部门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假期,组织拓展训练、野外求生训练等新潮的时尚体育运动,鼓励学生暂时离开室内、网络,接近大自然,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其社会适应能力。
4.3课外体育锻炼
高校体育课程课时有限,一般每周1次,为了确保学生每天都能够达到预定的运动量,达成每天的锻炼目标,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锻炼。学校可以成立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培养优秀学生体育运动爱好者,借助学生社团的力量,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来补充学校体育教学,进一步丰富高校课外体育活动。高校课外体育锻炼过程,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将自发组成运动小组,形成成员组成相对稳定的小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互相督促,促进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4.4评价反馈机制
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高校健康体育模式的开展落实效果,要对学生进行严谨科学的健康测试,依据学校体育和健康教学培养目标,学生的健康监测评价工作,在学生身体形态技能、运动能力等体育与健康素质基础上,对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进行监督和系统科学的评估。学校还要加强阳光体育运动、高校健康体育模式相关内容的宣传,开设专题网站,绘制体育活动宣传画,陈列体育橱窗,发布体育公告,绘制宣传板报,加强宣传,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到健康测试的重要意义,为学生详细讲解体育健康测试的内容、方法,使学生能够了解自身的体育素质和身体健康水平现状,从而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建立学生身心素质与体育素养档案,在此基础上借助动态评价体系以及信息反馈机制,为学生提供体育健康指导,给学校体育健康工作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数据。
5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不是一个苍白的口号,而是一种理念和方法,用阳光代指健康有活力的新生活,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奔向操场,感受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和体育运动的乐趣,高校要加深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自身健康体育模式,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英.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健康体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
[2]高菲菲.“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5(4).
[3]田广.“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的构建[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
[4]董大志.“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足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6).
[5]吴润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现状与模式构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5).
[6]毛晓荣.“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5).
[7]冯唯锐,徐蕾.“阳光体育运动”解析及高校实施的策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4).
[8]王明立.“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与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J].体育与科学,2015(5).
篇6: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的实施论文
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的实施论文
体育教师应该加强自我修改,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体育教师。及时转变观念,及时更新知识,认真钻研新教材,设计新教学法,对自己的教学对象要认真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适合于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教学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存在差异的,他们的身体能力不同,他们的授受知识技术的能力不同,体育教师要根据这些情况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我们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要不同的要求,既要关心优秀学生,也不能忽视后进学生。对优秀的学生我们可以提高要求,练习的难度相应也要增大,也可以提前教学进度。甚至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要进行特别培养。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我们对学生已经掌握内容之后,可以给也们讲解一些战术,让他们了解如何进行篮球比赛,并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比赛。对后进生最重要的是个别辅导,而不是集体辅导,难度不要太大,多练习、多鼓励。
从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往的体育教学不顾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注重对学生的心理了解,只是一味地传授体育技术,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很多学生不满足当前的体育教学,从而产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慢慢的对体育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体育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身心出发,寻求适合于学生体育学习的方法,可以采用游戏法、比赛法、辅助法、师生共同比赛法,让体育课更有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体育课上始终保持着一个热烈的气氛,让学生喜欢参与,喜欢体育课。这几年来,我校一直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每当学习完一项技术或者一个单元,我们都要进行比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对他们学习效果的一个检验,这样,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快被反映出来,老师更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在队形练习中,学生常常会不配合教学,因为这个项目太过于单调。但是我们采用比赛法,效果就会更好,对于比较好的队我们可以奖励,如让他们有优先选项学习,对于不好的队还要加强训练。这样,他们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习而注意力特别集中,学习效果自然更好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有了,在练习时就会更配合老师的教学,效果也非常明显。
(2)老师的参与提高优育活动质量。在高中,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很强,已经接近成人的能力,老师与他们的参与在一起活动没有太大的差别,很多学生都希望老师加入进来,这样可以加大了活动的质量,有老师在里面指挥,可以让与教师一组的学生受益非浅,也让与教师不是一组的学生感觉压力大增,也为了争取本组的胜利而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做给了学生动力,兴趣自然得到了加强。例如,笔者上过体操的单元教学,所教的学生为高一年级,上一节课学了辅助动作前滚翻成蹲立接挺身跳,而且据老师的观察,情况比较好,所以,这一次课,老师心里有了底,在课的一开始,老师介绍了本节课的内容:前滚翻交叉转体180°接挺身跳,并且做了动作示范。接下来,为了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于是问大家“:同学们,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还记得吗?哪位同学再来把所学的内容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大胆一点!”这时候,同学们都不敢上来做,这时候只有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表示愿意上来试一试,他上来很快就做好了。我及时告诉同学们“:他做得非常棒,掌握,鼓励一下!”我趋热打铁,把这个动作向大家作了讲解,并结合讲解了示范,接下来让大家练习。过了一段时间,单调的练习又让学生开始有点烦,有的同学还表示不想做了。为了让学生有较高的积极性,我一动对大家说“:同学们,现在我想与大家比一比谁做得好,愿意不愿意?”同学们都高兴的叫起来,愿意与教师一比高下。经过一番较量,练习时间便到了。结束后,我想让同学们做一下评价,说一说谁做得好。班长第一个发言“:肯定老师做的示范很漂亮,比同学们做得都好,但是,第一个做得好,第二个做得差一点,但是连惯性却比一个好。不过,还有一个同学做得更好,只是他没有出来做,可以让他做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这位同学又出来做了一次,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我可以知道他做的确实很棒。这样,在教师的带动下,通过比赛既让学生掌握了技术,又让学生学会了评价、学会观察,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调动起来了。
通过课外体育来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
一周2次的体育课是不能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的,那么,就得用课外体育活动来拓展学生的体育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培养他们的特长。课外活动时间长,学生的自由更充分,是他们发展自己体育特长的主要阵地。我校非常重视体育课外活动,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我们有计划的或者以班为单位,或者以按性别、按不同的项目,按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体育活动,还成立很多课外兴趣小组,每组有学生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还设置了1~2个小组长来组织活动,小组长的条件是,有责任心,有一定的特长,善于交流,公正无私,组长的选择是可以自由报名,也可以学生推荐,最后把候选人组织起来进行竞选与分配。成立小组后,老师要有计划的对这些小组长进行开会、培训,向他们传达活动计划,听取他们的汇报等,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老师要介入及时解决。小组长的主要任务是执行老师的计划,发动本组或者其他同学有计划地参加体育活动,并做好同学们的团结;向体育教师汇报小组活动情况,让教师了解,并能取得老师的支持与帮助有必要时需要老师的指导;协助教师做好场地、器材的安排与布置;做好活动的考勤,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不能漏掉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练习时做好同学们的安全与保护工作,对所取得的.成绩要做好统计工作;活动结束时要及时总结,并做一些赛后的相关工作。
重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学生学会一点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而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技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形成一个经常锻炼的好习惯,这就是所说的要让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学校体育是人的终身体育的部分,但对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却占最重要的位置,终身意识的培养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二是学生自身,要根据这两方面的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发挥优势,努力为终身体育的养成而努力。(1)要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懂得终身体育的重要性,认识到体育对人的重要价值,体验到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好处;(2)老师要教给学生进行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而不是只让他们学习技术,运用科学的锻炼手段,学会学习、学习锻炼、学会创造性学习,不失时机的邦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培养他们的体育自学能力;(3)体育老师要运动科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打出坚实的终身体育意识。
篇7:如何在教学中实施体育游戏论文
如何在教学中实施体育游戏论文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模式慢慢从以竞技体育为主,转为提倡以健身、兴趣、娱乐教育为主。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为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都会选择游戏的途径。通过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教学气氛。下面就如何实施体育游戏,谈谈几点体会。
一、游戏选材应注意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趣味性是体育游戏的本质特征之一,如果没有趣味性,就不成游戏了,也就不能吸引学生。但要想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身体得到锻炼、情操得到陶冶,单凭趣味性是不行的。必须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游戏教学全过程。因此,在选材时应把趣味性作为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内在动力。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体育教学各环节中选择不同类型的游戏,效果更好。
1、在课前,选择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奋性的游戏。如“大人、小孩”、“放爆竹”、“快快集合”、“反口令”等。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达到高度集中,把其注意力集中到体育教学中。
2、选择促进身体一般发展的活动性游戏作为准备活动的教学内容,如“贴膏药”、“开火车”、“喊数抱团”、“追捕营救”、“老鹰捉小鸡”、“大鱼网”等,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运动器官内脏器官的生理机能水平,调动学习兴趣。
3、选择与基本教材密切相关的专门性游戏作为辅助练习,如“迎面接力”、“圆圈接力”、“看谁反应快”、“运两球接力”、“跳山羊”等,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有了粗糙的分化过程,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娱乐和竞赛中熟练掌握运动技能。
4、选择与各类身体素质密切相关的专门性游戏作为练习手段,如“掏鸟窝”、“抬木人”、“追逐赛”、“推小车”、“蛙跳追捕”、“搂腰拔河”等,通过游戏流动,在提高学生锻炼积极性同时,又能全面有效地发展各种身体素质。
5、选择在情绪上得到调节或在体力上得到恢复的放松性游戏,如“打手背”、“抓手指”、“指鼻子”、“石头、剪刀、布”等,通过游戏活动,调节情绪、恢复体力、活跃课堂气氛,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得到乐趣。
此外,选择游戏时还应考虑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并对其进行思想品质教育,而且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及训练水平,注意游戏的人数、场地、器材设备和游戏时间的长短等情况。
二、游戏组织应注意活泼性与竞争性相结合
生动活泼是游戏组织教学的一大特点,失去活泼性,便失去了游戏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做游戏时,要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直接或间接地、生动活泼地参与游戏活动,以提高游戏教学的整体质量。游戏教学的趣味性主要来源于竞争。在一定的条件下,竞争的因素越多,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就越高,比赛的气氛就越激烈。但是,单纯地注意活泼性,而缺乏科学的组织管理,则会导致课堂纪律松懈,甚至发生伤害事故,从而带来不良后果。所以组织纪律、规则执行应强调严肃性;使游戏教学形成规范化的管理。
1、要突出和加强组织纪律性。良好的组织纪律是使游戏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具体表现在听从指挥、执行规则、服从裁判等方面。在游戏中如果出现不遵守纪律,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或混乱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个别人,也要立即停止游戏活动,对违反纪律和规则的人给予必要的批评教育,并以此教育全体,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
2、要掌握和激发学生在游戏中的情绪。学生在游戏进行中的情绪如何,是衡量游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成功的游戏,气氛活跃、情绪高涨。要激发学生在游戏中的情绪,一定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选择好游戏内容。因为同样的游戏内容,对男生、女生的运用,不同季节的运用,不同场地的运用,不同对抗双方的运用等,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要掌握时机,进行观察和调整,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游戏教学应注意科学性与安全性相结合
怎样使游戏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呢?首先,游戏名称的确定、内容的组合、教法的选择都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做到精心策划。如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喜欢逞能,爱表现自己,有时甚至不顾安危。因此,教师在选择游戏教材内容时,应尽量避免危险性大的游戏;在组织教法上要特别注意安全措施,如场地器材的布置,组织活动的路线,以及游戏的规则和要求等,都应考虑到安全因素。同时还要加强思想教育,引起小学生的高度重视,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1、游戏的讲解。讲解时,教师应站在学生都能听清的位置,可根据游戏的组织形式,采用先集合讲解、再分队;也可采用先分队,再讲解的方法,还应避免学生面向阳光或迎风站立。讲解的顺序应该按游戏的名称、游戏的方法、游戏的规则和要求的顺序来进行。而讲解的语言要简明扼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内容要突出重点,还要讲解动作的要领和配合,边讲解边示范效果最好。
2、游戏的示范。示范的位置要根据游戏的队形和学生人数来决定,应选择学生都能看见示范动作的最佳位置,横队应站在队伍中央前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位置;纵队应站在队伍前三分之一的位置;圆圈队形可站在弧线上或圈内旁弧线1-2米处。切忌站在圆心处,使一半学生站在教师的背后,影响教学效果。示范的形式方面,教师可选择镜面、侧面和背面示范,可根据游戏的要求和配合,选出1-3名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示范作用,让学生掌握游戏的动作要领和相互之间的配合。
3、要言传身教,全面关心学生。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教师以身作则十分重要。教师如果能以游戏者的身份出现,直接参加并作示范动作,既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又利于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全面关心学生,特别要关心体质较差或有残疾的学生,让他们进行简单易行而力所能及的游戏活动,使他们体质上得到锻炼,精神上享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平等的人格待遇。此外,游戏的组织教法要尽可能简便,保证练习密度。
四、游戏评判应注意真实性与鼓励性相结合
游戏结束时的评判工作是游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游戏活动的结果,尤其是胜与负的评判极为关注。因此,教师在评判时必须明确公正的裁决,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除此之外,教师的评判还应注意鼓励那些失败者,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表扬在游戏活动中勇敢顽强、积极拼搏、遵守纪律、关心同伴,热爱集体的人和事,鼓励大家向他学习争当助人为乐的好学生。对获胜者应注意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勉励他们要谦虚谨慎,以争取更大的进步。
在体育课中能有效地贯穿游戏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排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方法。
篇8: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中涉及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而强化学生的体能发展,而是通过结合体能、心理及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团结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等思想价值体系,以促使学生可以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第一篇
1基于胜任力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操作流程分析
通过动员,使评估工作人员认识到教学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评估人员进行培训,可以提高评估工作人员的评估技能,
使其更加熟悉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实际操作规程、掌握评估反馈机制的操作方法和要求,从而降低评估工作人员发生主观误差的概率,完善教学评估的监督机制。
2评估的组织实施
评估的组织实施阶段是对体育教学进行实际评估的过程,也是整个教学质量评估活动的核心环节和组织管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各种教育评估方法和技术,收集各种评估信息,并在整理评估信息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
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科学制定评估计划,运用简便、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估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评估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实效性。
基于胜任力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理念和方法与传统的评估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胜任力模型注重外显和内隐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评估过程中,既要能准确评价体育教学的外显业绩,又能体现体育教师的动机、个性特质等内在个体特征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和价值,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效度的同时为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提供努力的方向。
在具体评估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评估方式的多样与互补。
长期以来在高校体育教学评估中,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习惯于注重评价教学的结果,而形成性评价流于形式,很少注重教学的过程。
然而教学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整体延续的系统过程,在评估过程中,不能采用“期末一次性评价、开学一次性公布”的“一棒子式”评估方式,要采用日常评估与期末集中评估相结合,课前、课堂与课后评估相结合的系统评估方式,从而用评估方式的多样化来促进评估过程的科学化。
(2)评估主体的个性与真实。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主体主要包括领导、专家、教师自我、学生、同事等,每个主体在评估时,都会受到评估视角、文化背景、情感倾向等方面的影响,体现每个评估个体的个性特点,
这就需要在评估实施过程中,营造良好的评估氛围,加强严谨求实、坚持原则、公正客观的思想教育,实现评估过程的客观性。
(3)评估内容的丰富与针对性。
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主要就教学态度、内容、组织过程、效果、师德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估,在组织实施中,各项内容的具体观察指标既要清晰明了,又要能涵盖和反映该项内容的主旨;
同时,根据不同评估主体,评估内容的针对性也要充分体现,对学生来说,对教学过程、内容和教学效果有更直接的认识,而同事、领导对教学态度、师德或科研能力等方面了解更多,因此,在组织实施中,就在丰富评估内容的同时注重评估的针对性。
在教学质量评估的组织实施中还需要通过收集、汇总、分析、处理来形成综合的评估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重收集、汇总、处理时技术手段的科学性,也要防止技术操作不严谨或失误造成的疏漏,更要杜绝由于人为主观的情感偏好而弄虚作假的事件发生,这就需要评估的监督机制发挥作用。
3评估的总结反馈
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水平、推进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创新。
如果忽视评估的总结反馈和沟通改进等后期工作,就会使教学评估工作成为对教学“历史”的清算。
基于胜任力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估着眼于未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校体育教师成长,体现评估工作的发展性,强调组织评估与教师个体的共同参与,重视评估中与评估后的沟通与辅导,并使沟通机制贯穿于评估工作的全过程。
在总结反馈中,要沿着上、中、下三个线路进行:上线要向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报告,为以后的体育教学发展决策提供服务与参考,在汇报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实事求是,客观地报告评估结果及相关情况。
中线要与被评估的教师进行沟通和反馈,以提高以后体育教学工作能力、促进教师成长发展,在沟通中,沟通反馈的方式尤为重要,是采用书面还是口头、正式还是非正式、详细还是笼统的方式,都要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下线要在一定情况及范围内向外界公布,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整体教学工作的开展。
公布评估结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应以“着眼于教师的发展”为最根本原则,一定要权衡公布的范围和具体方式,以鼓励先进为目的,以定量公布为重点,不能打击和挫伤了教师教学的信心与兴趣,引起并激化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评估结果的总结反馈还需要反映到下一步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去,这就必须与一定的奖惩措施相联系。
如果评估结果出来以后,评估成绩不分优劣、不奖励、不与评聘挂钩,就会出现吃“大锅饭”的情况和个别教师滥竽充数、混迹其中;而评估结果一旦完全用于晋级、升职等功利目的,教学评估就较多地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教学评估保障机制,重视质量文化建设,给教师提供申诉和复议通道,不仅把评估结果反馈给教师,还要让教师的意见建议反馈给评估管理机构,进而形成完整的双向交流反馈机制。
4基于胜任力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估中要注意的问题
4.1重视受评教师的发展性
现代评估理论日益强调组织中的个体性价值及其发展,更加强调个人的自觉、自我激励、个体自治和自我实现,更强调以人为本的评价。
以胜任力为基础的高校体育教师评估本身具备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但要想真正体现对体育教学过程和体育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实现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仍需要细致、科学地进行规划。
因此,在促进高校体育教师发展性评价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是管理氛围,应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超越自我氛围,促进教师追求卓越、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是共同参与,评价中的每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绩效目标,并且与学校体育管理目标保持一致,强调评估的全员参与性,突出教学评价的民主性和正向发展性;
三是机制建设,高校要把评价结果与体育教师的相关个人利益适度联系,将评估结果的一些重要指标作为选聘培训、晋职晋级等提升相关利益的重要依据,使得评估本身与高校外在奖励、激励制度联动发展,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2强化评估过程的系统性
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框架结构、组织人员、评估指标、流程设计、始末契合等方面进行构建。
在框架结构的设计上,既要配置有领导机构、组织团队、实施小组,又要有监督保障机构;在人员配置上,不仅要合理配置各级主管教学的领导、管理者,也要考虑人员的职称结构、年龄特征、学科背景;
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面,要充分考虑胜任力中的显性和隐性指标的体现,从个性发展、工作态度、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等方面充分考量,组织体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确定;
在流程设计中,各个环节要有机结合,相互衔接,不可虎头蛇尾;
在每个评估周期的连续性方面,注重评估的常设机制建设,形成周而复始、循环提高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4.3提升评估操作的规范性
教学质量评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需要管理者及组织人员进行评估表的分发、宣传、收集、整理、分析、反馈等的工作,例如在这些微观操作中,
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的很多体育运动实践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提升操作的规范性,对不同评估主体、对象、内容等要提前制定好相关规范化操作程序和规定,避免人为的作弊、个人倾向、疏漏等问题的出现。
在操作规范化方面,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处理:
一是建设和完善规范化制度,对各种评估操作有详细的制度规定及操作规程,使相关人员按章办事;
二是建立健全监督反馈机制,对有些主观故意的作弊和个人失职行为进行责任追究,打击各种不规范、不尽责、不作为的工作行为,从而净化教学评估环境,真正使体育教学质量评估工作起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蓬勃发展的作用。
篇9: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之所以要不断创新,是由于目前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落后都不利于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进一步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学习中的乐趣,提高对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积极主动性,以更加热情的态度和健康的体魄投入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去,对提高整体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2.不断创新和完善教育理念。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是高校教学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完善,以科学有效的理念引导大学生。例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将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作为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体育教学不但要重视大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还要激发大学生的体育爱好,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
3.推动整体教学效果的增强。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和体育事业的重视,高校体育教学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健康的体魄,培养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推动整体教学效果的增强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创新和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促进体育教学健康快速发展,推动整体教学积极稳定发展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的几点建议
1.提高体育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比重。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并未引起所有高校的重视,体育教学在整个高校教学中仍占据较小的比重,这容易造成大学生忽视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并降低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所以,必须全面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比重,增加体育教学时间和加大体育教学考核标准,促使大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教学,在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精神来完成体育教学的要求。
2.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如今随着人们对体育的重视,已经掀起了全民运动的热潮,并且全民运动的理念已经被写在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纲要中,这也进一步体现了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更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树立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终身体育的优势,通过一系列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促使大学生养成长期的体育习惯;另一方面,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尤其是关于人体健康和体育技能方面的教学,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知识,为大学生能够实现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完善高校体育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目前一些高校的体育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善成为制约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可以适当加大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逐步完善和更新相关的体育配套设施建设,引进一些智能化、科技化的运动设备,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条件。例如,运动检测器的引进可以用来检测大学生的身体情况和运动情况,为进行体育教学评价提供一个可靠的参考指数,还可以根据这一检测指标来进一步制定个性化、科学化的体育教学方案。
4.优化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引导者,对高校教学模式的实施和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明显不如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这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入发展。因此,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刻不容缓。首先,高校要提高对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定期开展体育教学交流活动,及时发现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将体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落到实处。其次,要提倡高校体育教师的再学习再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组织教师参加体育学习的再教育活动,或者深入到健身俱乐部等体育活动中心了解现代人们的体育运动理念和方式,进一步丰富自身知识系统。
三、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工程,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体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模式与方法,不断探索和完善体育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需求。大学体育是高校体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对大学生以后进行体育运动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要树立起科学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体质,建立起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体育教学体系。
篇10: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1传统采茶舞的特点
采茶舞是从繁重的茶事活动中剥离出来的一种文体艺术形式,是茶文化兴盛的标志之一。其最早兴起于唐朝时期,以茶文化为基础,将软舞与健舞相融合而形成的特色舞蹈。采茶舞在民间流传盛广,三门石马采茶舞、广西壮族采茶舞以及杭州茶乡采茶舞都是我国传统采茶舞的优秀典范。采茶舞的服饰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不同角色的演员的服饰着装不同,所选用的道具也有所差异,其伴奏主要是以传统的二胡、笛子和唢呐为主。而采茶舞的背景乐则是朗朗上口的采茶调,富于变化的采茶调也是采茶舞的一大亮点。同时,采茶舞大多是以扇子花、矮子步和水袖的形式呈现出来,于一动一静中将采茶舞的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1.1艺术性
扇子花、矮子步和水袖是采茶舞的艺术核心,其中所凝聚的艺术内涵自然是不言而喻。丰富多样的扇子花为采茶舞的表演增添了别样风采,形式不一的扇子花表演手法也极大地拓宽了采茶舞的创作思路。矮子步是采茶舞最基本的步法,虎背熊腰下蹲前后转的舞步,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将采茶舞中的地域文化阐释得酣畅淋漓,给人一种丑中赏美的艺术感。而水袖是采茶舞的艺术精华,轻盈的袖筒随着表演者的舞姿上下飘动,翩若惊鸿,动如凤过,长袖挥舞之间尽显采茶舞的飘逸灵动之美。另外,采茶舞作为民间传统舞蹈的优秀组成部分,其在产生之初就被注入了传统舞蹈的艺术精粹,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风格构成都在无形被打上了艺术化的烙印。例如,江西赣南的采茶舞中的单水袖元素、粤北采茶戏中的三角班以及黄梅采茶戏中的方言腔调都是从传统舞蹈文化中汲取而形成的。
1.2生活性
艺术源于生活,采茶舞大多是以民间故事为原型而进行创作的,其反映的是百姓的生活常态,内容也是以日常琐事为主。采茶舞的语言形式、舞步动作以及道具布景都是从大众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因而,采茶舞自其形成之时便浸染上了生活的气息。例如,采茶舞声腔中夹杂着的“啊”、“呀”、“哟”、“呦”、“嗨”是从生活化的口语中提取而来的。此外,采茶舞也汲取了乡土韵味因子,声腔中的“三腔一调”、衬词中的方言文化与主奏乐器中的“勾筒”都在无意中诠释了采茶舞的生活化特性。总而言之,采茶舞作为我国传统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究其本质,采茶舞的任何表演艺术形式都是对生活的阐释,因此其所渐染的生活化气息极为浓郁。
1.3多样性
众所周知,我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跨度较大。不同地区孕育不同的地域文化,而采茶舞作为传统艺术形式而存在,在不同区域背景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形成了现在百花齐放流派繁多的采茶舞艺术格局。就地域因素而言采茶舞分为江西采茶舞、闽西采茶舞、阳新采茶舞、粤北采茶舞以及桂南采茶舞等多种形式,而且每一采茶舞的表演特征以及展现手法又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出鲜明的差异性。例如,江西采茶舞中的十字步、黄梅采茶舞中的黄梅调以及阳新采茶舞中的花灯,都是在不同地域文化中应运而生的特色元素,也构成了我国传统采茶舞异彩纷呈的多元化局面。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处于转型时期的传统采茶舞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引入了现代舞蹈元素,为采茶舞的发展注入了个性化因子,将会极大地推动传统采茶舞向多样化迈进。
2传统采茶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传统采茶舞是我国优秀民间艺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一支,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潜藏着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历经千年而未衰竭的茶文化在纸醉金迷的现代社会里陷入了被遗忘冷落的境地,并且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断层危机。一旦采茶舞作为必修课程被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那么就意味着茶文化也被注入到了高校的文化氛围之中,茶文化也会因此而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同时,采茶舞中的茶文化精神也会在青春盎然的高校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推动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向全面系统化迈进。
2.1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采茶舞是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是在茶文化的导向作用下而形成。所以采茶舞中渗透着浓浓的茶文化元素,而茶文化的精神理念对于触动高校体育文化教学活动课程的多样化发展大有裨益。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对于体育教学持一种不重视甚至忽略的态度,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以草草了事的姿态对待体育课程,进而导致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步入了僵化的局面。而采茶舞中所寄寓的“天人合一”茶文化思想内涵将会以耳濡目染的形式对师生进行春风化雨般地鼓舞,使其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积极参与到采茶舞的体育活动中,进而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大多是以球类运动或者简单的健身操与瑜伽训练为主,课程的设置较为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地选择。但是,采茶舞走进高校体育课堂,也就为学生提供了另一种选择,使其能在主动的学习中感知采茶舞的体育魅力。
2.2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千年的历史积淀中,茶文化也愈发深厚。然而,大浪淘沙中传承至今的茶文化,却在无人问津中渐渐凋零。年轻人都沉迷于快餐文化的追捧中,崇洋媚外情绪的滋生也使得其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与归属感。而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以采茶舞的形式引入茶文化将会极大地促进茶文化在高校的弘扬。高校将采茶舞作为体育课程,学生则可以通过对采茶舞的学习来了解茶文化的基础知识,然后在循序渐进地过程中构建茶文化知识结构框架,并以一传十、十传百的形式将茶文化进行广泛传播。总之,高校将采茶舞纳入体育课程体系,将会使茶文化的传承之路更加顺畅。
3传统采茶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探讨
3.1透过采茶舞将茶文化精神内涵融入体育教学
虽然当前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尝试引入了采茶舞这一元素,但是由于茶文化内涵的缺失抑制了采茶舞对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进而导致高校的采茶舞教学活动停留于浅尝辄止的表面状态。所以,高校在利用传统采茶舞重新构建体育教学框架时,应该结合其茶文化内涵,对采茶舞中的文化艺术元素进行深入挖掘。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主动根据体育教学特点,对茶文化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从中提炼茶文化精神主旨,并逐渐融入到采茶舞的教学过程中,以健康向上的积极姿态进行采茶舞教学,使学生在刚柔并济的舞蹈中感受采茶舞的多重美。然后,高校教师也应该将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赋予到采茶舞中,以婀娜多姿的舞步与形象生动的艺术表演征服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于采茶舞好感,促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对于茶文化的研究中。
3.2结合现代舞蹈艺术元素对采茶舞进行创新性改编
传统采茶舞饱含了我国传统文化因子的艺术内涵,但是在百花争艳的时代里,一成不变的传统事物只能被扔进如风的记忆里。所以,传统采茶舞要想在开放性的社会里寻求一丝立足之地,则必须以潮流时尚元素为基础,对其进行创新性改编,否则将会被历史的黄沙所覆盖掩埋。因而,高校在引入传统采茶舞时可以结合现代舞的艺术元素对其进行突破性改编,以自由多变的形式,对传统采茶舞的表演手法与艺术形式进行不同层次地改编设计。例如,高校的采茶舞教学可以利用爵士舞的步伐、华尔兹的舞姿以及嘻哈舞的风格对采茶舞进行适度改编,从而满足大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追求目标。而不是僵硬地将采茶舞引入高校体育课堂,并以刻板的方式进行教学,除了徒增学生的负担外,更是压制了学生对于采茶舞的喜爱之情。当然,高校也可以聘请专业舞蹈演员对采茶舞进行改编,从而使之与高校学生学习境地相适应。
3.3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采茶舞的`教学方式
传统采茶舞对于高校学生的体育课堂而言,犹如一阵清风吹皱了平静的湖面。传统采茶舞作为一种民间化因子被加入到高校的体育课堂中,也就意味着其所指向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对采茶舞进行填鸭式教学,而是应该积极引进优秀的教学经验,以学生对于采茶舞的认知度为出发点,不断优化采茶舞的教学方式。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同专业舞蹈教师的联系,并就教学方式与内容进行探讨性交流,从中总结优秀的采茶舞教学经验,并在实践中逐步改进采茶舞的教学方式。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采茶舞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从而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推动采茶舞教学向现代体育教育之路迈进。
篇11: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枯燥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注重体育专业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在教学中大多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高校教学十分重视就业,由于体育教学与就业的关系不大,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重视程度不高,无法充分的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是阻碍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创新的主要因素。此外,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多数是学生从小到大接触过的,而且教师在教学方法中也多采用相似的方法,教学内容的空洞和枯燥,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2、教学计划缺失,教学方法有限
高校体育教师不受就业压力的影响,而且教师和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教学计划的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较为随意,主观性较强。在教学计划中通常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考核,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严重忽视。此外,体育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小到大千篇 一律的教学方法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仍然固守成规,缺乏必要的新意,这必然会对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最终导致体育课无法达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作用。
3、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评价失衡
我国体育教学以室外课为主,室内课为辅,但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室内课几乎没有,单纯室外教授,室外课受环境影响较大,加之教师重视不高,所以遇到天气变故就会取消体育课。这种单一教学模式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教师和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无法接受完整的体育教学,通常在期末测试时应付考试,导致体育教学达不到真正的目的。此外,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多以期末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体育素质的唯一标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参加体育课只是为了取得成绩,身心素质都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二、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的策略
1、坚持人本思想,丰富教学内容
教育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树立人本思想,将人文精神贯彻到体育教学中去。体育教学自身就具备较为轻松、愉悦的氛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让本应愉悦的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热闹,让课堂真正的“活”起来,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真正作用。高校体育教学人本思想的树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体育学习中的乐趣,这样才能够在体育学习中锻炼自己的身心素质。体育教学多为室外课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外的环境,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情景表演,音乐舞蹈等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既得到了身体上的锻炼,又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开展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单纯的成绩考评无法衡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起不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反而会对教师的教学造成阻碍。因此,高校应该开展多元的评价方式,在提高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每节课的表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不要只局限在专业技能方面,对学生积极参与,帮助他人,团结协作等都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并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纳入最终的考评结果中。多元教学评价的开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以及体育训练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评价,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高校体育教学虽然与就业的关系不大,但是作为教师教学反思是基本的素养,教师只有积极的反思才能够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才能够根据学生上节课的表现情况,对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从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升教学质量。高校体育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重点,因此在课后教师要时刻反思:利用何种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利用何种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如何将学生的积极主动、乐观快乐兼顾到一起;如何将体育教学的目标更加高效的完成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要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开始,不断的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完善体育评价体系,丰富评价内容,加强教学反思,这样的教学才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够达到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篇12:高校体育教学论文
1当今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因此,高等教育最不应该的就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甚至超越时代,有一定的预见性。然而,现今的高校体育教学依然是传统的、陈旧的,没有变通和完善。这大大阻碍了我国目前高校教育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也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基础扎实的综合型人才十分不利。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有思想观念的落后、教学计划制订不合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呆板等。这些不足导致培养出的体育专业人才在当今经济发展条件下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1教学指导理论、思想是传统
并且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高校受以往教育体系的深刻影响,授课指导思想上观念陈旧,教学被束缚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对学生身体、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可能会有负面影响。高校的办学思想屡屡受到阻碍与陈旧的教育模式息息相关,在这种思想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重视文化教育轻视体育教育的思想上,体育教学发展十分困难,学生身体得不到有效锻炼,体质下降。不但如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仍然不是中心,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并且不因人而异。其实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是不一样的,对动作技能的接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一味地教学会给学生产生心理负担,无法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这并不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十分的机械生硬,完全丧失了体育锻炼应有的作用。过于死板的教学目标甚至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阻碍了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个性、人格和人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出现了文化知识水平高但身体素质差、人生价值观偏离社会主导思想和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才”。
1.2教学内容陈旧,没有变化
从小学到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永远都停留在篮球、足球、长短跑、跳远等几个项目上。即使发生改变也是改变每个项目的标准之类的丝毫无用的变化。不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陈旧的教学内容,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倦、反感。大学生体育课逃课情况十分普遍。无法激发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就无法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因而更无法取得体育教学应有的效果。
1.3教学方式僵化、机械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高校进行体育教学时都是以运动技术为主,教师机械地授课,学生机械地学习,这一方法单调、僵化。学生其实对这些无趣的枯燥的课程并不感兴趣,他们需要的是活力、是新鲜感,是足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课程。“老师机械地讲—学生机械地听”这样的怪圈,逐渐使学生对学习体育感到厌倦,教师对教学也搞到乏味,这样周而复始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健身和运动的乐趣,进而失去对学习体育的兴趣,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提高,更无法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2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的方法
建立起面向未来的、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符合当今时代发展潮流的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需要强调体育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内容论和方法论,将健康维护和增进延伸到体育教学之中,将终身体育的观念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使体育教学的内容教材化有新的方向,更使体育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特殊作用得到确定。建立起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就需要对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认识和适当改变,把体育运动作为教育的载体,构建起一个面向未来的高校体育教学新体系。
2.1对体育教学的目的和本质进行创新
体育教学并不是单单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体育教学不等同于健身,更不等同于单纯的体育技能传授和学习,单靠这样的体育教学活动无法对学生的体质提高和意志品格的培养保持终生的影响。高校应该做的是把体育技能的传授和兴趣、能力紧密结合,形成全新的授课方法,重视对学生永久性的锻炼能力和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想要学习、想要锻炼自己并有所收获。高校体育教学应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把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作为重点,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够对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积极的态度,懂得健身的意义,掌握健身的知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进行经常锻炼。
2.2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创新
新课改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在教学内容上的体系创新,要以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教学内容必须和健康教育相结合,改变传统的以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把教育标准定在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主,不仅仅将技能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重视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加一些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新项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运动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健身意识,学习相应的体育知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2.3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要进行创新和改革。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好学生、让学生在测试中得到更好的成绩并不是目的,相反,学生学好体育知识、增强自身体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才是体育教师教授体育知识的最终结果。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少讲、精讲,学生能够自己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的技能,交由学生自己学习,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彼此进行交流和沟通,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和综合能力。教师还要做到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时间,给学生提出疑问的机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下,学生能够放松身心进而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进行创新,在快乐的学习与锻炼中体验体育的乐趣。改革教学方式能够使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变为素质教育的“探索式”教育模式,帮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
3结语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测试中达标而机械地传授体育知识和机能,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对高校体育教学体系进行创新,是在新课改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健身、创新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得到身体的锻炼和意志品质上的培养。
★ 探讨高校公体育课引入ProjectAdventure的论文
【快乐体育在高校的实施论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信息网路背景下构建体育文化活动论文2022-10-26
高校公共体育课调查论文2022-12-13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2023-10-24
体育运动开展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思考论文2022-08-28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论文2022-11-02
阳光体育校本化的探索与实践论文2024-03-13
体育教学中加强成教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意义与途径论文2022-05-06
高校教学督导效果影响因素分析论文2022-05-20
体育课教学论文202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