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共16篇)由网友“我只是只小乌龟”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71--7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将每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教学难点:探索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课堂中,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策略曾经解决过的一些问题,体会转化的策略可以使问题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学生观察图形,初步交流,确定解题策略,在画一画的基础上,进一步交流、探究解题的策略。教学中为学生充分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进一步感知转化的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初步交流 确定策略 1、出示例1
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独立思考可以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2、小组交流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
(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
3、相机揭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学生观察
小组交流是怎样想的
二、探索方法 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把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呢?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2、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3、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4、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发言,有选择地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样想?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充分发表想法
学生小结
三、运用策略 拓展练习
1、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2、指导完成“练一练”
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练习十四第1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 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4、练习十四第2题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样转化的?
5、练习十四第3题
先独立解答,再交流和评点
讨论交流
观察、思考
独立解答
说说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
学生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
小组讨论
独立作业、交流
四、总结评价 质疑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评价总结
篇2: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教学课时:
上课日期: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
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
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学生探索怎样将每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教学难点:
探索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1
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独立思考可以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2、小组交流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
3、相机揭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新授知识
提问:怎样把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呢?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这些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巩固练习
1、教学“试一试”
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
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2、指导完成“练一练”
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练习十四第1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4、练习十四第2、3题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样转化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教学课时:
上课日期: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3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
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www.xkb1.com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
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探索把条件适当转化,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有了什么样的认识?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新授知识
出示例2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可以知道什么?
你能用方程列式解答吗?
如果已知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能否很快求出女生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新课标第一网
根据学生的发言“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你能想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解答吗?
小结:你是怎样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
为什么要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学生思考: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练习十四第4题
读题,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白子同样多”的含义。
画出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用来表示两堆棋子;在第一个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第一堆棋子中的黑子数量,可以怎样表示第二堆棋子中的白子?
明确:示第一堆和第二堆的白子合起来正好与一堆棋子的枚数同样多。
3.练习十四第5题xkb1.com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转化的。
4.练习十四第6题
先看图填空,再交流和评点:为什么要进行这样转化。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
篇3:解决问题策略 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71-72页例1及练习十四的1-4题
教学目标:
1.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
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
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
的信心.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实物投影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71-72页例1及练习十四的1-4题,在书上完成自己会做的
题目。
本节课是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
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分别出示两组图片
出示第一组: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教师提问(1)第一个图
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
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
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互相交流
合作探究
学生得出: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
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将图形平移、旋转、拼合,图形的变化过程迅速呈现在学
生眼前,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了,从而化解了理解上的障碍。
师:你知道你刚才比较时运用了什么策略吗?
教师板书转化,将课题补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回忆一下。 同桌交流 。学生充分列举,教师媒体配合演示并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
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我们就用转化的策
略来解决一些题目。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检查课本练习十四第二题。你是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的?
2、检查课本练一练,指名学生口答
转化成什么图形可以使计算简便?怎样转化?
3、检查练习十四 第三题
4、试一试:1/2+1/4+1/8+1/16
这道题你是怎样求和的? 小组交流。
5、练一练4 (课本练习十四 1)
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
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淘汰制是指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64个球队呢?100个呢?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吗?(师板书:产生冠
军,就是要淘汰多少支队伍?)为什么16-1就是求的比赛的场数?
三、当堂达标:完成补充习题对应的练习并交流反馈。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数学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
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
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
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
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
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
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
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
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
“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
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课堂总结: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
化,用好转化策略,才能正确解题。
篇4: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73--75
教学目标:1、使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进行思考并明确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
2、使学生体会转化策略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提高灵活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把条件适当转化,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教学中要求学生抓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关键。课堂中,启发学生用转化的策略进行思考并明确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为学生提供主动思考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在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指引下,自己探索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情促思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有了什么样的认识?你觉得运用“转化”的策略时最关键的要注意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提问: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可以知道什么?
你能用方程列式解答吗?
2、如果已知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能否很快求出女生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
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根据学生的发言“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你能想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解答吗?
3、小结:你是怎样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为什么要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 ”?
学生读题
思考解答
小组讨论、交流
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解答
学生充分发表想法
三、拓展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学生思考: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2、练习十四第4题
读题,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白子同样多”的含义。
画出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用来表示两堆棋子;在第一个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第一堆棋子中的黑子数量,可以怎样表示第二堆棋子中的白子?
明确:示第一堆和第二堆的白子合起来正好与一堆棋子的枚数同样多。
3、练习十四第5题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转化的。
5、练习十四第6题
先看图填空,再交流和评点:为什么要进行这样转化。
6、思考题:
先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利用线段图进行思考。
说说是怎样想的?
讨论交流
画图观察、思考
说说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观察思考
大组讨论交流
大组讨论交流
四、自主评价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评价总结
篇5:六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12月7日
课题: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并解决实际问题。
怎样使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出示问题,选择策略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例1,
2、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大杯与小杯容量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3、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的容量,有什么困难?
如果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而且知道正好倒了几个小杯,你会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吗?
4、提出假设: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呢?全部倒入大杯呢?
二、自主探索,运用策略
探索1: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
教师结合例题中的示意图提问:
(1)一个大杯可以替换成几个小杯?
(2)把1个大杯替换成3个小杯的依据是什么?
(3)由1个大杯可替换成3个小杯,你想到了什么?
(4)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需要(6+3)个小杯。
根据上面的分析与理解,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板演整个过程:
6+3=9(个)
720÷9=80(毫升)……小
80×3=240(毫升)……大
探索2:除上面的这样替换外,还有没有其它的替换方法?
交流中明确:将倒入6个小杯中的果汁倒入大杯中,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3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1个大杯,6个小杯的果汁正好可以倒满2个大杯。
小结: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需要(1+2)个大杯。
检验: 引导: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样检验?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三、回顾与反思,提升策略新课标第一网
提问: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是关键?你能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吗?
四、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指导完成“练一练”。
(1)出示问题。
(2)提问: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如果把2个大盒替换成小盒,这时一个就是几个小盒?你还想到些什么?
(4)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讨论的结果,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目。
集体反馈与小结: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七第1题。
五、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表现得怎样?
板书设计: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练习设计:
1、粮店有大米20袋,面粉50袋,共重2250千克,已知1袋大米的重量和2袋面粉的重量相等,那么一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吴玉珠 徐攀华 吴玉桃 郭同林 刘 青 查宏兰 李荣华 蔡丽霞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月7日
课题: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并解决实际问题。
怎样使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替换、假设策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二、例题教学,探索新知
出示例2
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 集体汇报
第一种方法,假设10只都是大船,教师画图演示。
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到,能多坐8人,每只小船比大船少坐1人,那应该有几只小船呢?
怎样列式呢?
教师板书。(5×10-42)÷(5-4)
3、小结
解决这道题目运用了哪种策略?
第二种方法,假设10只都是小船,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教师板书。
(42-4×10)÷(5-4)
第三方法,如果假设大船和小船的只数各一半,会怎样呢?
出示表格,
大船的只数 小船的只数 总人数 和42人比较
5 5 5×5+4×5=40 少了2人
(4)比较
通过讨论,我们找到了几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面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www.xkb1.com
(5)检验:我们可以把我们求出的答案代入原题中,看看是否符合题意,来检验题目解答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练一练
第1题:
如果假设都是兔,你能设计这样的四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完成,并汇报。
第2题:提问:要算到怎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3.读一读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是我国古代数学名题之一。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3、4
板书设计:
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练习设计:
1、鸡和兔放在一只笼子里,其中头有29个,脚有92只。问:笼中有鸡兔各多少只?
2、某次数学竞赛共20道题,评分标准是:每做对一题得5分,每做错或不做一题扣1分。小华参加了这次竞赛,得了64分。问:小华做对几道题?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吴玉珠 徐攀华 吴玉桃 郭同林 刘 青 查宏兰 李荣华 蔡丽霞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年12月7日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用“替换、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并解决实际问题。
怎样使用“替换、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策略回忆
提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个有什么诀窍,或说关键是什么?可以讨论一下再回答
二、巩固提升
1、练习十七第2题。
提问:
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集体反馈。
2、练习十七第3题:
提问:
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集体反馈。
3、练习十七第4题
集体反馈时,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你知道吗?
电脑出示 提问:你能理解题意吗?你会解答吗?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练习设计:
1、5元1千克的茶叶和8元1千克的茶叶共10千克,用去71元。问:两种茶叶各有多少千克?
2、1元钱买4分一张和8分一张的邮票共20张,应买4分邮票多少张?
3、有一堆土共400方,有大小两辆汽车,大车一次拉7方,小车一次拉4方,运完这堆土共拉了70车。问:大车拉了几次?
4、某人徒步旅行,平路每天走38千米,山路每天走23千米,他15天共走了450千米。问:这期间他走了多少千米山路?
5、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教后记:新课标第一网
参加备课人员 吴玉珠 徐攀华 吴玉桃 郭同林 刘 青 查宏兰 李荣华 蔡丽霞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2月7日
课题: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本课初备 课时 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在认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中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1、教学例1
(1)例1场景图 ,提出问题。
谈话: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你们打乒乓球时是怎么决定谁先发球的?介绍一般比赛中的方法。
提问: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
(2)明确:一共有2种情况,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对于运动员来说,无论猜左还是猜右,猜对的可能性是一半,猜错的可能性也是一半。
(3)问:可能性是一半用分数怎么表示?你怎么想到是12 ?追问:2表示什么?1呢?
(4)小结: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所以猜的结果只有“对”或“错”两种可能,猜对与猜错的可能性相等,都是12 。用这种方法决定谁先发球是公平的。以前都是说一说可能性的大小,现在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完成板书)
2、练一练:
教师拿出一个口袋。
(1)谈话:这里面原来有一些球,现在放入一个红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2)打开袋子(一红一蓝)问:有答案了吗?你怎么想的?
(3)交流中明理:一共2个球,任意摸一个,有2种情况,摸到红球是1种情况,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2 。
(4)再往袋中放入一个绿球,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为什么?
(5)疑问:为什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会不同呢?这说明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6)小结:一共有几个球,红球有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一。
(7)追问:要使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16 ,口袋里至少要怎么放?
二、迁移和提升。
1、教学例2
出示例2中的实物图(逐一出示)
(1)问:把这些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怎么思考的?
(2)交流后明确:一共有6张牌,红桃A有1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 。
(3)追问:摸到黑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其他每张牌的可能性呢?
(4)小结:一共有6张牌,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都是 。
2、提问迁移。
(1)提问:从这6张牌,你还想到什么问题?
(2)指名口述问题,可能有: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摸到2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3)逐题交流,重点交流第1个问题,明确各种思考方法。
3、对比提升。
出示红桃A、2、3和黑桃A、2
要求:用今天的知识说说可能性。
想想:怎么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
4、做“练一练”中的题。
第(1)题中的几个问题:
第(2)题:如果指针转
动80次,可能有多少次停在红色区域?
讨论中相机明确:由于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1/8,所以指针转动80次,可能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是80次的1/8,也就是10次。
追问:如果把转盘上的指针转80次,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一定是10次吗?
小结:上面算出的结果,仅仅是根据可能性所作的一种预测,而实际操作的结果仍然是不确定的,可能正好是10次,也可能多于或少于10次。
引导学生继续回答第(2)题中的其他问题。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做练习十八第1题。
追问: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
2、做练习十八第2题。
学生完成第(1)题后,组织比较:正方体都是6个面,为什么抛红色正方体,落下后1、2、3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6,而抛绿色正方体,落下后1、2、3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3?
学生完成第(2)题后,组织比较:抛蓝色正方体,落下后1、2、3朝上的可能性为什么都不一样?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板书设计: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练习设计:
补充习题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吴玉珠 徐攀华 吴玉桃 郭同林 刘 青 查宏兰 李荣华 蔡丽霞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2009年12月7日
课题: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练习课 本课初备 课时 共2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分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并能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提高了学生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
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感受统计概率的数学思想。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师:你能举例说说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二、整理与巩固
1、出示练习十八第3题。
先让学生说出摸到每张卡片的可能性,再说出摸到奇数和偶数的可能性。让学生先写出答案,再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2、出示练习十八第4题。
第(1)题
第(2)题
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学生数一数这个转盘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再启发学生思考:要使指针转动后停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性是1/2,涂红色的份数应该占10份的几分之几?要使指针转动后停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是2/5。又应把几份涂成绿色?
3、出示练习十八第5题。
应引导学生从分数的含义出发,找到符合题义的放法。
4、出示练习十八第6题。
讨论:怎样才能列举出“石头、剪刀、布”游戏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讨论
明确方法后,再让学生把题中的表格填写完。
5、出示练习十八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并说说怎样想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想法或还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板书设计: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练习课
练习设计:
补充习题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吴玉珠 徐攀华 吴玉桃 郭同林 刘 青 查宏兰 李荣华 蔡丽霞
新课 标第 一网
篇6:第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分析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一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替”即替代,“换”则更换,替换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第一,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第二,着眼于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好处。编排本单元,不是为了增多题型、增加学习难度,而是为学生创造替换的机会,提供进行替换的载体。因此,两道例题只指点思路和方向,不出现题目的解法。
二 单元目标要求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应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 单元设计意图 1、直观的情境--引发替换。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可见,在学生的经验结构里有替换,不过是潜在的、无意识的。教学的任务是把沉睡的方法唤醒,使隐含的思想清晰起来。这是例题的编写意图,也是设计的教学思路。教材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是怎样替换的,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教材让学生列式解答,把替换的思考和方法用算式表示出来。教学应指导学生在这两道算式的前面,先写出6÷3+1=3(个)或者6+3=9(个),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替换。也通过这样的算式,使替换时的思考数学化、模型化。2、用多种形式解决问题--突出替换策略。第92页的“练一练”安排两道题,体现了解决问题形式的多样和灵活。第1题适宜用画图方法解答,分三步指导学生画图。第2题适宜列表解答,关键是看懂表格里的三点内容:一是开始时怎样假设两种展板块数的?二是用哪种展板替换哪种展板?什么原因?三是为什么一下子就用3块大展板替换3块小展板?
四 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通过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与难点:用“替换”的策略通过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和方法。难点:对于相差关系的两个数量,用替换策略分析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挂图或光盘、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策略。
二、探究新知,探究策略
三、巩固深化
四、课堂归纳总结 1.出示:一枝钢笔的价钱等于三枝圆珠笔的价钱。
3枝钢笔可以换( )枝圆珠笔。
5枝钢笔可以换( )枝圆珠笔。、 6枝圆珠笔可以换( )枝钢笔。
2. 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9个小杯中,正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3. 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3个大杯中,正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1、出示例题: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2、提问: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根据这句话你能想到什么呢?
教师追问:在替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替换”的策略:杯子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但总容量没有发生变化。.
3、小结策略。
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替换方法,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两种不同的物体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替换成一种物体。)
4、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刚才我们解决了“大杯和小杯容量是倍数关系时”如何利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知道大杯和小杯容量还有一种关系是:相差关系
5、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讨论:补充这个条件后,和刚才的问题相比,有什么不同?还能用替换策略解决吗?如果把1个大杯替换成1个小杯,替换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集体交流小结
指导学生做练习十七的第1题。
学生思考说说。
学生说说数量关系后口答列式。
学生读题,
结合学生提出的已有经验,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把大杯换成小杯
B.把小杯换成大杯
学生自己操作(可以用画图等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集体评讲每种方法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比较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学生检验结果,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算一算总量是否是72毫升;二是算一算两个数量是否是1/3的关系。
学生读题后,自己画图分析,解答。
集体评讲不同方法的解题思路。
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试着用替换的策略尝试着计算。
集体交流
学生明确:例题是倍比关系:替换时总量不变,数量会变;练一练是差比关系:替换时总量变了,数量不变。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学会用“替换”的策略通过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用“替换”策略来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的能力。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第2课时
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解决问题。
2、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与难点:理解并运用假设的思想进行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正确进行替换调整。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激趣导入。
二、新知探究。
三、巩固发展。
四、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创设发奖情景,组织学生议一议:14支笔奖给6名上课最出色的学生,每人至少2支,最多3支,那么得2支的最多几人?得3支的最多几人?
1.出示例题2: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1)组织学生思考:有没有巧妙的办法,能很快的找到答案?
(2)组织学生把找到的答案和方法与同桌同学进行交流。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感受问题解决的策略
(1)针对学生提出几种问题解决的不同的方法,如把10条船全部看作大(小)船,把一部分船看作大船,一部分看作小船等画图、列表方法,利用课件组织学生进一步观察讨论,交流和体会“假设--比较--调整” 替换策略思想方法。
(2)引导学生对所得结论进行检验。
(3)结合学生交流过程,整理小结例2的问题解决策略及推理过程。
1.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
(1)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画一画,算一算”等进行问题解决。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问题解决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替换”策略。
2.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2题(结合实际有所调整改编)。
60张照片,在8块展板上展出交流,每块小展板贴5张照片,每块大展板贴9张照片。各要用几块展板?
3.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3题。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第4题。
5.感受数学文化
组织学生阅读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 “鸡兔同笼”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本课学习收获,进一步感受用“假设”解决问题策略。 学生思考交流想法,说说判断结论。
学生观察,审理问题信息。
学生画图思考,可以把答案先与同桌进行交流,再集体交流。
学生完成练习第1题。
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画一画,算一算”等进行问题解决。
完成练习第2题(结合实际有所调整改。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新课标第一网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解决问题。
2、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用假设的策略来分析题意,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www.xkb1.com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会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综合应用画图、列表等多种策略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3、了解我国数学研究的悠久历史,增强学习的兴趣,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会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画图、列表等多种策略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课前准备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回忆旧知,创设情境
二、巩固深化,灵活应用
Xkb1.com
三、总结全课.
引导学生解决练习十七的第2题。
问:你在解决时应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进行替换的?替换后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这些变化怎样推算答案?
问:怎样来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解决练习十七的第3题。
问:怎么会多呢?多出的7元应该怎样去换呢?互换一枚硬币相差多少元?多出的7元需换多少枚5角硬币?
追问:怎么会少呢?少的13元应换出多少枚1元的硬币?
问:应该如何调整?刚才解决这个问题时你们又应用了什么策略?在应用这种策略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小结:在提出假设后,有时要借助画图或列表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
指导学生做第4题. 学生回忆说说。
学生读题,独立解决。
集体交流。
新 课 标 第 一网
学生读题,并说说得到了哪些信息。
独立解决,集体交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
(1) 假设全是1元:总钱数比实际的总数多7元。
(2) 假设全是5角的:总钱数比实际的钱数少13元。
(3) 假设1元和5角各一半.
读题,并独立解决.交流各自的方法,并检验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篇7:绿地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1、122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解决一些与绿地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完成学校人均绿地面积的统计
教学难点:怎样获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计算的有关数据
设计理念:在绿地面积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和综合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评价和反思自己学习数学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观察图表
分析信息 一、指导学生阅读折线统计图
提问:
1、说出相关年份我国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引导学生说出从到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趋势?
二、指导学生阅读条形统计图
提问:
通过看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北京人均绿地面积最多,重庆人均绿地面积最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相差多少。某两个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百分比关系。)
相机提出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学生看图
集体交流。
学生看图
交流获得的信息。
讨论方法
根据信息
解决问题 三、指导学生独立解答教材中两个问题
(1)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比19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增加了百分之几?
(2)北京市的人均绿地面积比上海市多百分之几?比天津市和重庆市呢?
四、指导学生自主阅读世界上一些国家首都的人均绿地面积统计表。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校对
学生阅读交流体会
实践操作
交流反思 五、实践活动
学校的绿地面积有多少?人均绿地面积是多少?
组织讨论:要求自己学校的人均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可以怎样知道学校的总人数?
学校绿地总面积的数据又可以怎样获得?
(使学生明确:计算学校人均绿地面积所需要的数据可以用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等方式来获得)
六、交流反思
(1) 通过调查和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2) 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改善学校的绿化环境?
阅读你知道吗?试着解答其中的问题。
总结 表格填写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小组合作
调查、查询资料、实际测量完成P122页的统计表
篇8: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
教材简析:
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教学内容,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教学内容,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数学教学在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感受策略。
课前同学们都看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司马光遇到了要救落入大水缸里的孩子的问题。救人的办法有很多,如:可以从缸口把孩子拉出来,但是由于在场的都是孩子,人还没有缸高呢,力气就更小了,不可能能把落水的孩子拉出来;再如:也可以去叫大人来救,但是可能时间不允许……这些办法都不能很快地把落水的孩子救出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司马光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终于看到了一块石头,于是想出了“砸缸放水救孩子”的办法救了落水孩子一命。司马光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在许多办法中选择砸缸救人的最好办法,就是一种大智慧,这样的过程就是应用策略解决救人的问题(板书:策略)。这是生活中的应用策略解决问题,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也经常遇到问题,也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要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就必须采用一些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创设情境,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导入语: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逛超市吧,今天有三位小朋友相约来到了超市里,他们准备买同一种笔记本,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听录音,(录音中增加了“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说的话“我用42元买笔记本,可以买多少本?”)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我们要用到哪些条件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只留下有用信息,提问:你能找到信息中的关键词吗?你能将这些关键词整理写出来吗?学生交流,相互补充逐步简洁成:
小 明 3本 18元
小 华 5本 ?元
添上表格线,形成一张完整的表格:
小 明 3本 18元
小 华 5本 ?元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3)问:谁能不看图,只看表格就能复述题目的意思?学生复述后,比较表格和情景图,你觉得哪儿的条件和问题,看上去更加简洁,排列的更加整齐?
2、分析解决问题,感受列表的价值。
(1)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题中的这个问题。想好后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归纳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板书:分析列式解答
讨论: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么想?(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在解题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从已知条件想起,想: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1本的价钱;也可以从要求的问题想起,想: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这样一来,你会列式解答了吗?请行动起来(学生活动)。
课件出示:
18÷3=6(元)
6×5=30(元)
答:小华用去30元。
师:核对一下,你做对了吗?
(2)师归纳:解决条件较多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把有用的信息和问题列表整理,使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从而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下面我们就用列表的策略来帮小军算算42元可以买多少本笔记本?课件出示问题和空表格。
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相机完善表格。
小 明 3 本 18 元
小 军 ? 本 42 元
列式解答后,请一名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18÷3=6(元)
42÷6=7(元)
答:小军买了7本。
(4)课件同时出示上述两个表格。问: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能买多少本,在思考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依据屏幕上的列式回答)
观察这两个表格,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到了小明的两个条件),所以这两个表格可以合并起来。
课件演示表格合并的过程。
师:所以在以后,我们要利用同一组信息来解决两个不同问题时,就可以像刚才这样整理。
如果不考虑人,而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数量与总价的关系上,这张表还可以简化成下面的形式。出示箭头简化后的表格。请生说说每一栏表示的意思。(课件在每一栏的后面相应的写上表示的意思)。
观察每一组,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仔细观察上列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这里,买的本数在变化,用的钱数也在变化;买的本数越多,用的钱数也越多;但不管本数、钱数怎么变化,每本的价钱是不变的。我们还发现解决两个问题都要先求出第本笔记本的价钱,两个问题都跟“3本18元”有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并在一起整理,这样就更简便了。
(5)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一种策略解决这些问题,你知道是用了什么策略吗?(列表)
你觉得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除了清楚、简洁,还有什么优点?(便于我们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巩固拓展,提升策略。
师:我们刚才帮助小明小华和小军解决了他们的难题,下面这些小朋友也遇到了一些难题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来看看吧。
1、做“想想做做”1
老师问:仔细观察这张图,你知道什么信息?如果解决一个问题,需要列一张表格,那么,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两张表格。这两张表格能合并在一起吗?为什么?
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注意问题要用问号来代替。学生汇报填写方法,然后,根据表格列式解答。学生汇报解答过程,说出解题思路。
2、做“想想做做”2
师:最近,学校体育室缺少一些球,老师带了两个小朋友到商店去购买。
课件演示情景,还能知道哪些信息?你是怎么理解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这里的信息很多,数量关系也不很明显,我们可以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学生列表整理信息,并列式解答。学生汇报解题过程,并简要地说一下解题思路。(教师巡视指导)
3、简要地比较这两道题目在运用策略上的相同点(列表整理信息)以及解法上的不同点?第一题,因为要先求出一本字典的高度,所以要用除法,第二题要求出老师一共带了多少钱,所以它要先算乘法。
四、回顾总结,交流体会。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我们知道用列表的方法不仅可以更加简洁清楚的整理出信息,还更加利于我们分析题中的解题思路,其实,我们在以前早已经接触过表格,并利用表格来解决问题了。(课件出示以前出现的利用表格解决问题的题目)。其实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列表只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解决数学问题还有很多种策略,只要我们的小朋友认真发现,勤于思考就会找到。
五、布置作业。
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第67页,想想做做3和4。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列表整理信息 分析列式解答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本 42元
篇9: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一一列举”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列举的策略时能不遗漏、不重复。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1、出示主题图及场景图,指名读题。
2、提问:你能根据题意,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先围成一个长方形吗?学生
各自操作后,组织展示、交流。
启发: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先围成一个长方形吗?学生各自操作把不同的
围法都找出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并把不同的围法有条理地画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通过操作找到了这么多种不同的围法。那么是否还会有其他不
同的围法呢?我们在作进一步的分析。
3、提问: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羊圈的周长是多少米?如果宽
是1米,长是几米?宽是2米,长是几米?
要求: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并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
学生填表,交流。
通过一一列举,你发现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个答案与你们通过操作得到的结论一致吗?
4、联系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指出:有条理地一一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
5、提出要求:请你算出围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长、宽和
面积。
学生计算后追问:通过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面积
有可能变化吗?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大?什么情况下面积最小?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
从屏幕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提问: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打算先考虑订阅
几本的情况?接下去又要怎样思考呢?
要求:请大家按这样的策略分组进行讨论,看哪个组能通过列举得到正确的
答案。
3、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4、出示表格,要求学生用画勾的方法表示各种具体的订阅方法。
5、反思: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的答案,列举是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一练”,指名读题。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第一次头中10环,那么第二
次可能会投中多少环?第二次有可能再头中10环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列举思考的过程。
2、练习十一的第1题
学生读题。说说要求。
合作完成,集体交流。
3、练习十一的第2题
重点启发:要判断几个时刻也会发出铃声,只需按题中给出的规律再排一排、
比一比。
4、练习十一的第3题
提示学生利用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思考。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今天我们是用哪种策略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一一列举”的策略特点,提高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一一列举”的策略及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的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方法?
二、新授。
出示例3。
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你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求出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独立思考。
集体交流。
两种不同的列表方法。(从只住1个3人间想起;只住1个2人间想起)
你认为“一一列举”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今天我们运用的“一一列举“的方法是按一定顺序,并根据实际情况的要求解决问题的,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方方有5元和2元两种人民币若干张。他要拿37元,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学生对立思考:应该从哪入手?
交流:你打算第一步做什么?然后呢?
还可以从哪算起?
2、一种圆珠笔有3枝装和5枝装两种不同规格的包装。张老师要购买38枝圆珠笔,可以分别购买3枝装和5枝装的各几盒?一共与几种不同的选择方法?
同桌交流,说说你认为有几种方法?
同桌合作,完成你想出来的方法?
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的“一一列举“的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三课时 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巩固学生对“一一列举”方法的了解与使用。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36可以写成哪两个素数的和?
36=( )+( )=( )+( )
=( )+( )=( )+( )
说说像这种题我们如何又快又准确而不重复的找出正确答案?
实际上我们已经运用了什么方法?
2、有1克、2克、4克的砝码各一个,选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在天平上能称出多少中不同质量的物体?
学生讨论,确定方法。
指名说说如何画表格。
学生填表,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3、用4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有多少种不同的拼法?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二、提高练习。
1、练习十一的第8题。
学生读题,说明题意。
4人一组合作完成。
每组派代表说说解题思路。
2、练习十一的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
三、全课总结:你对你今天的表现有何评价?
四、课后作业:P67的思考题。
篇10:《螳螂捕蝉》学教案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 螳螂捕蝉 小学语文第12册第 3 单元
第 10 课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词语。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读懂故事,领悟含义,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课前准备 预习活动单 练习活动单 分学习小组
学生活动案 教师导学案 调整反思
完成“预学活动单”
1、正确书写生字词。
(加油站:尤其将容易写错的字词多写几遍噢!)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简述故事内容。
3、思考理解“课后习题3”。
4、尝试理解“课后习题4”。
5、质疑
6、根据“信息提供”尝试编课本剧。
【活动一】
展示交流自主预学情况
课前发放“预学活动单”
讲清要求
【活动一】组织交流预学情况
1、听写词语,集体批改,揭题
2、结合听写词语简述故事
温馨提示:
A、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故事讲完整。
B、用精炼的语言讲流畅。
C、尽可能把故事讲生动。
D、可结合黑板上的词语讲述。
[展示交流] 指名复述故事
[点评辅导] 评议复述情况
3、理解“课后习题3”
出示:
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展示交流] 理解意思 感情朗读
学生活动案 教师导学案 调整反思
【活动二】
[合作探究]
精读2-11自然段,四人小组深入研究“课后习题4”。
“既然吴王都不听劝阻了,又怎么会去听少年讲呢?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少年的巧妙?”
[展示交流]
A.交流理解
B.感情朗读
[合作训练]
对编写的话剧润色修改
小组练习表演
[展示交流]
作业
搜集:1、写出6个八字成语。
2、阅读并相互讲述一则成语
寓言故事。
(信息链接:www.ntpcxx.com)
4、了解学生“课后习题4”的初步理解情况。
怎么办?(少年想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劝法)
A.出示“课后习题4”
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B.[展示交流]初步理解寓意 指名板演图例
【活动二】 深入研究
1、指出问题,提出合作探究要求
启发点拨
2、[点评辅导]
少年 冒死巧劝
智勇双全
有胆有识
机智勇敢
吴王 恍然大悟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危险的
提出训练要求,指导编剧
学生台前表演
[点评辅导]
讲清作业要求
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楚国 吴国 其他诸侯国
巧妙劝说 蝉 螳螂 黄雀 少年
高高在上 拱着身子 伸长脖子 拿着弹弓
悠闲自在 举起前爪 正要啄食 瞄准
恍然大悟 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危险的
[《螳螂捕蝉》学教案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篇11:保护水资源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3--124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实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
2、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重点: 合作实践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进行深层探究。从数据中感受力量。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实验和记录。并准确进行推算。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实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阅读信息,
交流体会 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一段文字资料组织学生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说说相关感想。
小结:从资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学生小组讨论资料中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并集体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小组合作
实践探索 二、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解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选择第一项实验进行操作
1、为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
2、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做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果不是整毫升数,提醒学生取近似值。
选择第二项实验进行操作时
1、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以及合适的量杯;
2、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把连续放出的水尽可能地收集起来,以便于测量和比较。
选择第三项实验进行操作时
1、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量杯和计时工具。
2、提醒学生分别记录洗10秒、20秒和30秒的用水量,以便于计算和比较。
三、组织学生根据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图表的填写,并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提醒学生推算的方法,并提醒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注意不同单位的换算。
学生进行分组并选择一项实验。在小组内讨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
进行实践操作
www.xkb1.com
小组填写好图表,并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
交流收获
畅谈体会 四、组织交流不同实验小组所得的数据以及图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验和计算所获得的数据说说自已的收获和体会。
五、联系生活中所见过的现象和相关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方法和建议。 学生集体交流并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一些合理化的节水的方法和建议。
xkb1.com
篇12:扇形统计图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的例1和 “练一练”和练习十五的所有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
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统计图?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新授知识
课件展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
出示例1: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你能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分析。大组汇报、相互评价
在学生分析数据的同时,相机进行说明与引导。可以追问是怎样从图中看出这些信息的、是怎样比较的……
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这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的关系。
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说说是怎样想的?
从统计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这样的信息从扇形统计图中能知道吗?
学生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说说从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什么?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想法?在班级进行交流。
3.练习十五第1题
说出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交流: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
4.练习十五第2题
先观察拼盘图,并根据花生米大约占了干果拼盘的20%进行估计。
5.练习十五第3题
根据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填写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你又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认识众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页的例2和,“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
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众数的求法,根据众数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平均数吗?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数。板书课题:认识众数
二、新授知识
出示例2的一组原始数据
从这组数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依次回答“做实验的9人,发芽多少粒的人数最多,有几人”
介绍众数的意义及其求法。
启发学生思考:众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各表示什么意义?
算一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
讨论:是用众数表示生物组同学做发芽试验的整体水平合适一些,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一
些?你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
找出这组年龄的众数。鼓励学生自己说出是怎样想的。
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表格,回答问题。思考:这家鞋店销售的各种尺码的男式皮鞋中,众数是哪种尺码?
25.5cm的男式皮鞋一共销售了48双,它的销量最大,说明在所有关于尺码的数据中,“25.5cm”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25.5厘米”是关于尺码的所有数据的众数。
3.练习十六第1题
学生分别算出两组数据的众数和平均数。
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讨论:哪组身高的众数更具有代表性?
明确:同样个数的数据中,众数出现的次数越多,这个众数也就越具有代表性。
4.你能举例说明众数和平均数的含义吗?
学生举例,相互评价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众数
认识中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的例3、例4,“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的第2、3题。
教学目标www.xkb1.com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具体问题选
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观察数据,说说你对这组数据的看法。
2.讨论: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
小结:可以先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排在第几名。
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排在第三名?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
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合适吗?
为了更好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
二、探究
1.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
引导:这组数据一共有几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是哪个数据?
“102”的前面有几个数据?后面呢?新课 标 第一网
指出:这组数据中,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
2.你认为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学生交流。
3.出示例4:四年级一班10个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试一试。
这组数据一共有多少个?处于正中间位置的有几个数据?正中间有两个数时,中位数怎样求呢?讨论:同中位数比,10号女生的成绩怎么样?其他女生呢?
三、巩固练习xkb1.com
1.指导完成“练一练”
各自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统计量代表这组同学家庭住房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低得多?
2.指导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分别算出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飞行时间比较合适?
3.练习十六第3题
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讨论:你认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个公司员工3月工资的实际情况比较合适?
四、小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认识中位数
篇13:分数连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分数连乘 第5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练习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复习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分数乖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例6在以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整理解题思路时出现了分步与综合两种法。 其中在综合算式里要重点研究分数连乘的算法。要明确两个关键点:一是各个乘数的分子连乘的得数是积的分子,各个乘数的分母连乘的得数是积的分母。二是要尽量先约分,再相乘。就是说,要把分子、分母之间能够进行的约分都完成以后,相乘就简单了。充分地约分需要有个过程,学生可能
会不大适应。学生有计算结果应是最简分数的认识,能够理解计算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约分。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1、列式计算。
①37 与23 的积的21倍是多少?
②一个数是32 的19 ,这个数的45 是多少?
2、长方体的长是56 米,宽是25 米,高是38 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3、练习九、7
通过练习巩固分数连乖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乘怎样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练习第6 8 9
反思重建
篇14: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16-117
教学目标: 1、明确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
3、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明确对等可能性的认识,感受可能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准确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
设计理念:明确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明确对等可能性的认识,感受可能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 出示:左边的条件与右边的哪个可能性匹配。
条件 任意投掷出现6朝上的可能性
正方体每个面上都是6 不可能出现“6”朝上
正方体四个面上是6,
两个面上是1 “6”朝上的可能性比较小
正方体一个面上是6,
五个面上是1 “6”朝上的可能性有一半
正方体三个面上是6,
三个面上是1 每次都是“6”朝上
正方体每个面上都是1 “6‘朝上的可能性比较大
提问:请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出一些“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以及“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再举出一些“有可能发生的事件”
相机提问:在学生讨论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中,试着用分数进行表示它的可能性大小。
讨论交流:请列举一些熟悉的游戏,说说这些游戏的规则怎样的,是否公平,可以怎样判断规则的公平性
学生口答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指名回答
集体交流
练习与实践 指导完成第1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连一连,再让学生说说连线的思考
过程。
小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中,有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会大一些,而有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指导完成第2题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第(1)小题,再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作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先启发学生思考:
5个小球中标有奇数的小球有几个?标有偶数的小球有几个?
指导完成第3题
帮助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就是说明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80%,或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4/5。
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
组织学生分别讨论“掷骰子”“做石头、剪刀、布游戏”、“抛硬币”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确用某种方法决定由谁先套是否公平的思考过程。
指导完成第5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教材呈现的12张牌是什么牌,每种花色各有几张,标有不同的数字或字母的各有几张。
(2)学生分组活动,动手选一选
鼓励 学生根据指定的可能性设计不同的选法,提醒学生每次选择后及时进行计算。确认选择的方法是否正确
提高练习:
小刚和小颖都想去看足球赛,但却只有一张门票,小刚提议用如下方法决定到底谁去看比赛:找来两个立方体骰子,做掷骰子游戏,把两个骰子的点数相减(大点数减小点数),掷出“差”为3小颖去,掷出“差”为4小刚去。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
学生独立连
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集体小结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独立判断书上的各种说法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
独立解答三个问题。
小组活动。
课后学生思考交流
篇15:保护水资源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综 合 应 用
第4课时(总第27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23-124《保护水资源》
【知识要点】
1、综合实践--调查、实验、计算。
2、复式统计表的制作及分析。
3、对实际问题的估算和推算。
4、对水资源国情的了解。
【新旧教材差异】
《保护水资源》是教材新增的实践活动内容。教材首先介绍我国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几个大国相比较的数据。这些资料用数据反映事实,用事实教育学生。既看到我国改革发展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也实事求是地显示我国和世界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知道一些全国性的数据之后,利用实验,计算刷牙、洗手的用水量,获得身边的数据,进而体会对每人节一点水,大家长期节约用水的意义。从而使综合应用真正成为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解数学题。
【教材编排】
教材首先提供了一段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先阅读,再交流阅读后的体会和感想,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此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实验,获得更具说服力的数据。教材一共设计了三项不同的实验,要求学生从中任选一项开展活动,并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第一项实验先让学生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再让学生推算这个滴水龙头在1小时、1天、1年流失的水量。第二项实验先让学生比较刷牙、洗脸时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并计算出每次刷牙和洗脸时所能节约的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按每人每天刷牙2次、洗脸3次推算每人每天一共可以节约多少升水,全班同学1天可以节约多少升水。第三项实验先让学生比较用流量不同的流水洗手时的用水量,再让学生按每人每天洗手5次,每次都用10秒钟来推算每人每天用小流量的水洗手比用大流量的水洗手能节约多少升水,以及全班同学一年共可以节约多少吨水。学生按要求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应的统计图表和推算后,教材进一步要求学生交流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最后,通过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想想有哪些节水的办法,引导学生把活动中获得的认识转变为自觉的行为,以提高活动效果。
【教学目标】
1. 阅读分析教材提供的材料,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 小组合作实验获得滴水龙头、洗脸,洗手的用水量,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估算、推算出相关数据。
3.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增强节水意识。
4. 通过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建议
《保护水资源》一课大体可以分三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第一步,让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在学生阅读后组织适.当的交流。组织交流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对分数、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解释相关信息的含义;也可让学生根据这段资料中的已知条件,提出一些问题并进行解答。第二步,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解答教材提出的问题。教材一共提供了三项实验。选择实验项目时,一要考虑实验器具能否满足需求,二要考虑学生的分组情况。了解一个滴水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时,要为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并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作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果每次观察到的流失水量不是整毫升数,则要提醒学生取相应的近似值。比较刷牙、洗脸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时,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以及合适的量杯;也要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把连续放出的水尽可能地收集起来,以便于测量和比较。比较用流量不同的流水洗手的用水,量时,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量杯和计时工具,并提醒学生分别记录洗10秒、20秒和30秒的用水量,以便于计算和比较。实验后,要让学生及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并按要求通过推算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推算时,一要适当指导推算的方法,二要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注意不同单位的换算。第三步,组织实验后的交流活动。要引导学生联系通过实验和计算所获得的数据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也要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所见过的现象和相关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方法和建议。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起思考
1、播放5月太湖水污染,无锡自来水变质,市民抢购纯
净水的场景。
2、播放我国北方干旱的场景。
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揭示课题--《保护水资源》。
二、阅读资料,了解国情
阅读教材提供的这段资料后,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再让学生说说相关的感想:重点要使学生体会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三、合作实验,完成图表。
从下面任意选择一项实验,先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再通过计算完成统计图表。
实验一、了解一个滴水的龙头在一段时间里流失的水量。
实验二、 比较刷牙、洗脸时连续放水或用容器盛水的用水量。
实验三、比较用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
小组分工合作,老师分头指导。
做滴水龙头在一段时间内流失水量的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量杯和计时工具;二要提醒学生每隔半分钟作一次记录。推算1小时、1天、1年流失的水量时,先要根据实验数据算出平均每分钟流失的水量,再用这个数据依次乘60、(60×24)、(60×24×365)。要提醒学生使用计算器,并注意单位的换算。
做不同用水状态下刷牙、洗脸的用水量实验时,一要为每组学生准备好盛水的工具和量杯;二要指导收集流水的方法:可以
先记录一个同学用流水刷牙、洗脸的时间,再把相同时间流出的水收集起来,并量出有多少升。
做不同流量的水洗手时的用水量实验时,可用容器直接接住流水,并用量杯量出有多少升。推算全班一年共可节约多少吨水时,可以先算出全班同学1天能节约多少升,再用算出的结果乘365天,最后根据1升水重1千克算出一年节约的水有多少 千克,并换算成以“吨”作单位的数。
四、分析数据,畅谈体会。
通过实验和计算,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观察口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想想哪些节约用水用水的办法,在全班交流。
五、顺势引领,课外延伸。
节水、护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课后每人写一条节水、护水的广告词。
习 题 精 编
1、一个滴水的龙头5分钟流失20毫升的水,照这样计算,1天流
失水多少升?1年流失水多少吨?
2、根据统计表计算
刷牙、洗脸时不同用水状态用水量统计表
照这样计算,每人每天刷牙2次,洗脸3次,用容器盛水比连续放水一共可以节约水多少升?小明1个月可以节约水多少升?
3、长、宽、高分别为30厘米、20厘米、60厘米的长方体水箱中装有甲、乙两个进水管。先开甲管,过一段时间后两管都开,下面折线图表示进水情况,请你根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 多少分后开放甲、乙两管同时开放?当时水深多少厘米?
(2)甲、乙两管同时进水,每分钟进水多少毫升?
编写单位:襟江小学 责任编辑:潘其林
参加编写人员:蔡文平 戴菊兰 潘其林 陈素清
篇16: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56例题及p59第6-7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平面图描述具体的行走路线。
2.在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
3.在学习中体验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描述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 描述不同的行走路线
设计理念: 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收集信息,分析后用语言描述行走路线,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过程中,始终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你能说说你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吗?
2.教师总结。师:这样的描述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明,要想知道从家到学校怎么走,还需要更具体的描述。今天我们要和大家用我们前几天所学的知识更准确的描述行走路线。 学生回答
二、自主探究,学习描述
1.学习描述行走路线
师出示例题
师:这是李伟家附近的平面图,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这样回答:
(1)李伟家附近有超市、街心花园、医院、敬老院。
(2)大港小学在敬老院的北面。
(3)医院在超市北偏东60度240米处。
……
教师让学生尽可能的说全图中的位置关系。
师:同学们从图中找出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么你能说说李伟从家到大港小学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吗?
师:你能看图说说医院在大港小学的什么位置吗?
超市在医院的什么位置?
2.完成练一练。
师:现在你能说说李伟放学回家的路线吗
重点讨论,让学生明白反向如何表述
学生思考后口答
分小组讨论交流,再集体汇报。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三、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1.师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
师:这是某地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你能仔细观察图并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2.根据所说的路线画出路线图。
教师说路线,学生根据叙述同时画一画,再根据所画出的路线图试着反向说说路线。
小明沿着超市向西走1000米到广场,再向北偏东60°走800米到市政府,再向东偏北30°走600米到家。
比例尺由学生根据数据确定。
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学生思考后,画一画,说一说。
新课标第一网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刚上课的时候,我们介绍了自己的家在学校的方向。现在,你能回忆一下你上学的图中都有哪些建筑物,并试着把放学回家的路线跟你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呢。 在小组内介绍,再由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全班交流。
★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 苏教版小学语文下册《天鹅的故事》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 苏教国标版小学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
★ 认识负数(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 认识小数(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
★ 第一课时教学第94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
★ 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共16篇)】相关文章:
授课课题认识克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2022-12-29
可能性确定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2-08-12
苏教国标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明天我们毕业》教案2022-11-13
梯形面积计算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2022-05-07
第九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2022-11-27
认识小数(第三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下册)2023-12-16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3-04-26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案例及评析(苏教国标版三年级教案设计)2023-01-30
用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2023-07-05
我们认识的数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下册)2024-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