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在感性中的交织论文

时间:2022-11-25 07:42:08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理性在感性中的交织论文(共10篇)由网友“babyeyes”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理性在感性中的交织论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理性在感性中的交织论文

篇1:理性在感性中的交织论文

理性在感性中的交织论文

素描,在《辞海》中被这样解释:“绘画术语。主要以单色线条和块面来塑造物体的形象。它是造型艺术基本功之一,以锻炼观察和表达物象的形体、结构、动态、明暗关系为目的。”

回顾素描的形成轨迹,不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还是17、18世纪学院派绘画,理性都是最高目标。它突出理解,强调整体,注重造型的再现性,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观察,描绘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过渡,使素描的艺术再现走向了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模式。尽管现代素描的形式纷呈,然而古典具象素描的学术价值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然以其博大精深影响着我们的艺术观。写实、再现是传统素描的个性,也是它几百年以来存在并让后人顶礼膜拜的原因。

学习素描,不仅能使初学者了解一些艺术的词汇,而且使初学者在掌握造型能力的同时学会艺术的思维方法,感受并有效地提高艺术的品位。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初学者对素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学习的方法上,存在一些错误,特别明显的问题就是理性思维的缺失。鉴于此,我不得不重新谈论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话题――理性在感性中的交织。

“感觉是第一性的存在”是认识的开端,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脑的机能。就人的认识过程来讲,没有感觉就没有感性经验材料,就没有颜色、声音、温度、气味、时间和空间等对客观事物的最初印象。同时感觉又是思维的起点,无论是理性思维还是艺术思维的运转,都建立于经验材料的感觉之上。没有经验材料,思维的运转也就失去了推动力。研究从外界获得信息的来源,视觉是占主导地位的感觉,大约80%以上的信息来自视觉。绘画对于视觉的`依赖是很强的,素描当然也不例外。

人们常说,艺术是感性思维,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当然也离不开理性思维。就素描而言,其观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思维的变化过程始终贯穿着感性与理性、整体与局部、表层与内部结构的反复调整的思维活动,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动转化的过程。从素描造型的思维过程分析,我们发现古典具象素描的重点是在二维平面上正确地再现三维空间。历代的研究表明,视觉的生理构成和机能制约并影响着素描的观察与反映,须借助于比例、透视、光影等科学知识的辅助,通过线条和形体来模拟客观事物形象,而使欣赏者获得“似真”的感觉。这种包含着理性的感觉,具有最大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它反馈给意识的信息完全符合被感觉物的全部真实。

传统素描属于艺术表现范畴,画面创作的艺术形象大多源于客观存在的原形,因此,素描表现的形态具有一定的参照特性。西方传统的造型观念中,倾向于锲而不舍,力尽其真。透视学的诞生,从科学的角度解决了这一问题,为艺术模仿自然,追求视觉的忠实性创造了科学的依据。透视学的应用也离不开理性的思维过程,三维的空间视错,更多地显现出模仿世界的思维特点。“守足以精研致用,放足以变化自然”这一形容学好素描后的泰然境界的名句,用来形容对透视学原理的重视与应用同样是非常恰当的。透视很好地将幻想纳入理性思维的框架,促使人的造型能力在这一科学知识的协助下大大提高,呈现出逼真的物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表现逼真,忠实于自然。

我们以素描写生的步骤来分析。先来谈观察。教学经验告诉我,不会观察就不会画画。素描大师德加的观念是“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即素描不是再现形体,而是表现形体,表现对形体的看法。普林尼普解释为“心灵是视力和观察的真正工具,而眼睛则充当一种容器,接收和传递意识的可见部分。”因此绘画不只是。记录。下所见之物,而且具有“思维”的特性。阿拉伯学者海桑也对此提出观点:“可见之物没有仅凭视觉就能理解的”。正如认识论中所讲,感觉到了的实物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事物才能更好地感知它。要学会正确地看,最重要的是学会正确地领悟、推理直至感受。观察事物所呈现的特点,心灵有所感受,蕴于内而发于外。通常我们提倡的是“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的科学观察。即从整体出发,首先看到事物的全貌,获得最初的总体感受,然后再看到整体中的局部或细节,反复分析、比较判断其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最后加深对事物的整体感受,获得一个更完美的形象。此种观察已远远超出感性认识的界限,更强调绘画主体的分析、理解和创造性思维。

古人云“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一语点明了心手相应的辩证关系。可以说如何观察被描绘对象将决定如何描绘造型。古典具象素描的作画进程是依照整体的感受与想象的总目标而发展与完成的。它遵循着感受、分析、综合与概括等内在的基本规律。因而,理性和感性的交织在描绘阶段也充分地体现出来。只有通过整体、细致地观察,用心灵体会,理性分析被描绘对象,才能认识、发现对象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具象素描的作品,由于它的观赏性,人们往往关注它的艺术效果和整体感觉的表达,强调塑造出的艺术形象比原始对象更见本质、更加生动和完善。这决定了素描不仅仅是画面本身存在的意义,而是代表着画家对物象的观察与思考及对视觉信息的反应和处理,可以体现出思想、意境和风格。因此,当我们研究素描作画方法时,就不难回答初学者常常咨询的一个问题:逼真的描绘是否以感性地复制各个部分的关系为限?亚里士多德指出模仿并不是艺术品机械地、原封不动地对客观自然的纯粹再现,不是有一画一,有二画二,而是有针对和区别地加进了艺术家个人的选择。一般而言,我们从实物中,感到兴趣而激发艺术家创作和表现的,不仅是事物的结构、组织与配合,而且包括意境的感染。可见,艺术是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相互交织中诞生的,古典具象素描也是如此。对于初学者来说,重视感性思维的同时,更要重视理性思维的贯穿,才能从根本上学好素描。只有将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交织并重,才是学好传统素描的关键。培养正确的观察、分析物象并且生动地表现它们的能力是素描最基础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外画家谈素描》,范梦编,河南美术出版社

[2]《新概念静物素描》,任兰新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3]《素描指南》,[美]丹尼尔著

[4]《设计素描教学》,张会元著,江西美术出版社

[5]《素描与绘画漫谈》,吴作人著,原载于《美术研究》,1979年第3期

篇2: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日志

七个小时的时差。

男孩:早啊,怎么没留言,生我气了?

女孩:那你先来承认错误,我听听。

男孩:我觉得我就不是个高调的人,从来不晒私生活,以前也没这么做过,你让我这么做我挺别扭的,所以会犹豫,你是因为这个生气的吧?

我做了你说的事,是因为我爱你,不想让你不高兴,但是希望你下次要求之前考虑一下别人想法。

我不会敷衍你承认错误,我跟你说的都是我的真实想法。

女孩:没有生你的气,我是在跟自己怄气。

昨晚挂了电话我就后悔了,因为我知道你不愿意发朋友圈,也深知幸福不是用来晒的,我也相信你心里有我,发几张照片代表不了什么。

所有的大道理我都明白,你是什么样的人也很清楚,更加知道,作为你的女朋友,聪明的女孩不该提这个要求,因为你会心里不舒服,这一切的一切我早就知道,可我还是这么做了。

按理说挂了电话,后悔的第一时间我就会告诉你不用发了,可我没有这么做,有一点儿我要承认,你的犹豫让我心碎。

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没有犹豫,我绝对不会让你发的,因为我在乎你,不愿去强求,我也无需在你朋友圈刷新是你女朋友的存在感。

可我终究不能免俗吧,我有所有女孩都有的小虚荣,小任性,当闺蜜对你好奇,打开你的朋友圈一张我的照片都没有,我还是会昂起下巴说秀恩爱死的快,所以我们不需要。

一个小插曲,所以我放肆了,之所以早晨没跟往常一样给你留言,是小纠结,想跟你说句抱歉的,没想到你今天起的好早。

你主动问,我开玩笑的说那你承认错误吧,没等你发过来一大串,我的屏幕上已经打出了抱歉二字还没来得及发送。

对了,昨晚挂了电话,我没有立即睡,有点自责吧,了解你,却还是坚持了己见,过了二十多分钟,看到我的照片出现在你的朋友圈,你知道那种感受吗?

所有的在乎无需多言,此时无声胜有声吧,挂断前,我那句你看着办吧,好像有点儿威胁的成分,我为我的幼稚笑了,希望你也明白那话非我本意,算不算幽默呢?

女生总是敏感的,神经质的情况下会平白无故惹出好多个问题,自认为还在可控的范围内,也并不是一个很作的女孩,毕竟因我而起,还是说句抱歉。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至于你今天说要求别人的时候,考虑一下别人的想法,可能我太自我了,没有把你当作别人,撒个娇也不行嘛……

知道你很忙,要上课,要做饭,所有的事情都要一个人做,老实说还是挺心疼的,习惯是个很可怕的东西,不知不觉你就成为了我的习惯,就像储蓄熊现在好沉,渐渐的,所有的东西都有了让人温馨的厚重感,也希望自己可以更加体谅你,为我们一线可能的幸福执着。

男孩:喜欢这种交心的话,我明白。

我不知道男孩是不是真的明白,也不知道女孩是不是真的体谅,但我看得出,爱靠沟通,哭泣,吵闹,情绪的宣泄远不如感性的抒发夹杂理性的柔情。

篇3:感性幸福与理性幸福论文

感性幸福与理性幸福论文

【摘要】文章把人的幸福划分为“感性幸福”和“理性幸福”。感性幸福是指人的最原始、最真实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快乐的感受,它是“真实的幸福”;理性幸福是指人为的、不自然的欲望得到满足时快乐的感受,它是“虚假的幸福”。然而即使如此,我们却并不能单一地去追求这“真实的幸福”,因为在个人追求到了自己本身的幸福的同时,很可能会影响到其他人对幸福的追求,若不加一切地放纵,那么只会造成“强者的哲学”。所以一个平衡点的存在是必要的,以便协调对幸福的追求,从而更能够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感性;理性;幸福;协调

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我很佩服他的智慧和勇气,他撕掉了人类虚伪的理性面具,而把矛头直指向人类心灵深处最真实、同时也许亦是最脆弱的感性情感。当我们为我们作为文明人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我们也许恰恰忽略了我们最真实的情感,忘掉了我们存在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我的基始的思考是关于“感性”和“理性”的,同时展开来又与“幸福”等概念相联系。我曾试图根据弗洛伊德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去定义“幸福”。我给人的“幸福”所下的定义是,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的快乐的感受。我通过对感性和理性的不同分析,从而得到两种不同的“幸福”。一种是人的最原始、最自然、最真实的欲望得到满足时的快乐的感受,我叫它“真实的幸福”;一种是人为的、不自然欲望得到满足时的快乐的感受,我叫它“虚假的幸福”;前者对应的是感性,后者对应的是理性。

为什么我们会有上述的思考和结论呢?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成年男子,他身强体壮,他现在有了性的需求。如果是在原始社会中,那么几乎没有人为的规则和法律对他进行约束,他是自由而灵敏的。他会怎么做呢?我想他会凭借着自己的感性本能,在原始的丛林中寻找并发现一个自己中意的异性的同类,经过最原始的沟通之后,满足自己的欲望。在这一欲望得到满足之后,那么他便会产生“幸福”感,而这便是最自然的幸福、最真实的幸福。那么倘若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男性公民,他又会怎么样呢?显然他不能象原始社会那样任性而为了。人为的法律和规则对他的行为进行了束缚,规定他不可以这样做,如果他这样做了他必须要付法律责任。

所以经过理性的思考,他是不会任性而为的。他要怎样做呢?他首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寻找一个他满意的异性的恋人,经过一段时间相处之后,在征得对方的同意的情况下,他可以满足欲望;但是如果对方不同意了,或是有些人因为长相、方法等原因而追求不到异性,那么便只好通过其他的途径解决欲望的问题了。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也会产生幸福感,但是这种幸福是在人为的种种束缚下才得到满足的,是掺水的、不真实的。

所以如果我们提出这样的'一个前提:人活在这个世上的目的是追求人本身的幸福。那么我们就会得出一个可怕的结论:人类的文明越发达,人类社会越发展,束缚便会越多,人类的幸福感就会越少。这就与人存在的目的相违背,那么人类很可能会最终毁灭,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

二、忽略的因素

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有危言耸听的味道,如果说出去肯定会被当成疯子。我自己也有些困惑,以及些许的排斥,因为它与我的价值观格格不入。我试图去寻找它的突破点,不想我竟能如此侥幸地发现我原来忽略了一个问题。

为了便于问题的说明,假定还是那个有欲望的男人。在原始社会中,他凭借着强壮的身体击败了其他的竞争者,取得了支配异性的权利,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他获得了幸福。这是我们作为前提的假定。但是――我们若按照常理般地推想便会发现――与此同时,其他和他一起追求异性的竞争者并没有得到幸福。我想这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扩展到任何生物,当他的追求没有达成,反而被其他同类得到时,他显然是不会幸福的。那么我们便可以认为,竞争者没有得到幸福,或是一个,或是几个。我想在我们得出这个结论后,我们更需要注意而事实上我们往往会忽略的是,那个异性的感受。她会幸福吗?这似乎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她,不能理解她的感受。但是我想有一个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即任何人是在被迫的情况下做出某件事情的时候,他都不会是幸福的;或者至少他不会有最真实的幸福。

所以我想,我们的主角――那个有欲望的男人,他个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其他人的不幸福甚至是痛苦之上的。如果我们不加约束地追求个人的自然的幸福,那么我们就是在推崇强者的幸福和利益,推崇一种弱肉强食的自然状态,因为强者更容易获得幸福。这样便会形成“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形成霍布斯所描述的人类最初的可怕的状态。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才建立国家,发展社会,建构制度框架,创制法律规则,推动文明的发展等等,这也许就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初动力之一。即使我们不从这方面考虑,我们从幸福本身的量的对比方面考虑,虽然原始人的强者可以获得真幸福,现代社会的文明人获得的是假幸福,但是在全人类的幸福总量上,我们也不能说原始人类的幸福总量(包括强者的真幸福和大部分弱者的不幸福)要比现代人类的幸福总量要多,这是很难对比出来的。而在思维中,我们往往更倾向与认为现代人在量上要更多些,因为强者毕竟只是极少数,而现在全世界却有60多亿人。

三、对感性与理性的协调

再次回过头来看看,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似乎是必要的。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失去了它们,人类将陷入战争和混乱。从全体人类总体的幸福的量的角度看,这是必要的。那么既然我们需要文明,并正处在文明社会之中,抛开全体人类的幸福不谈,作为一个个人又应当如何自处呢?作为一个个人是否可以追求自己的感性欲望,而不必理会理性的警告呢?我想,这就是下面我要说明的问题。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毕竟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从他个人的角度讲是为了追求他人生幸福的最大化。倘若是因为全体人类的总幸福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崇高理想而不得不让自己被迫地生活在抑郁之中,这将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一件事情啊。然而我们知道任何事情总会是有路可寻的。诚然,社会作为整体的存在对于个人来讲是极其重要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否认个人依然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幸福是指感性幸福。我想,这只是一个协调的问题。

我想我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便于问题的说明。倘若有一名学生,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没有任何的特别之处。从理性的角度看,作为一名学生,很明显他的最大的任务当然是学习。所以他当然应当勤奋学习,按时上课,在课堂上应当认真听讲,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不走神等等。倘若在一工作日的下午,天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位平常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学生那天特别特别想去动物园逛逛――没有什么真切的原因,就是想去动物园逛逛,莫名其妙的。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显然,学习是一点都学不下去了。

他很困惑,他应该怎么办呢?是用理性战胜感性,逼着自己那颗根本学不下去的心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还是跟着感觉走,去动物园逛逛呢?中国的学生是一个奇怪的群体,若是小学生或大学生,或许会逃课去动物园了;若是初中生或高中生,很可能是不敢去的。当然我们现在在讨论的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而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我要说的是,他大可以跟老师请个假去动物园逛逛,那节课或那个下午的课就不要上了。我当然不是在此鼓励学生逃课,也不是说个人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以无拘无束、不顾一切。我只是想作为一个人,不管是学生也罢还是其他什么人也罢,在长时间地面对某一他对应的压力的时候,或许是出于潜意识,或许是出于生命自我保护的本能,或许是出于其他什么原因,难免有时会产生一些奇怪的想法或者逃避压力的心理趋势,那么便自我调剂一下也未尝不可了,而我想这需要一个对“度”的把握。

说到这里,我想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度”的问题向来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尽管确实有对“度”的把握这样一门学问和技巧,这是一个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那么换一个思路,也同时换一种说法,我想可以把我的意思表达得更明确一些:作为一个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追求个人本身的幸福,在追求某一幸福时,如果不涉及到他人的切身利益,你可以感性地去追求自己的真幸福;如果涉及到他人的利益,则需要经过理性地思考,然后再去追求。我想这算是一个比较明白的说法了。而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感性与理性的协调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并非不可能。事实上在我们面对某一现实的过程中,我们心里已经开始了取舍,并在这个取舍的思维较量中权衡利弊进而做出我们最终的选择。这是现代人追求幸福的方法。

这是一个个人追求的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原始社会那种弱肉强食的自然状态也一去不复返了,因此个人必须在人类为文明社会定下的规则框架内去追求个人的幸福。任何人,不管他是谁,谁试图去冲破这个规则,谁就是想要选择去欺凌他人,谁就是与人类为敌。既然我们改变不了它,也逃离不了它,那么我们只好去适应它。如果我们想尽可能地去追求我们自身幸福的最大化,而同时又不违反人类社会的规则、不会受到因违反这个规则所带来的伤害,那么我想我们可以找到的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寻求的这样一种平衡了。而我想这也可以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当我们国家声称要创建和谐社会并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政策去推动创建这个和谐社会时,我们不妨想一下我们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名光荣的公民,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不需要太过崇高或太过遥远的规划纲领,我想我们只需要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去和谐地去追求自己本身的幸福就好了。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每一个人都幸福了,那么这个社会自然就和谐了。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弗洛伊德著,杨韶刚,等译.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

[3]欧阳英.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历史、模式与结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4]孙亦平.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篇4:浅谈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论文

论文摘要:音乐欣赏中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和联想、理解认识等这些审美实验方式,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紧密结合,彼此影响,相互作用。本文从感性和理性的心理两方面阐述音乐欣赏审美的体验活动,以及从感性和理性体验中逐步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音乐欣赏的实践经验,愉快地步入音乐殿堂,去探寻音乐的奥秘,从而获得最大的审美享受。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是以欣赏者的音乐审美经验为条件,通过审美经验的活动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它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唤起想象和联想、直至通过理解认识来领悟音乐的思想和生活意境,欣赏者通过这些心理活动去体验、发现和判断音乐的艺术价值。由于这些心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能在欣赏者心灵中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的体验(实践)过程就是感性体验和理性的体验互相交融的过程。

一、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

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指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音响所发生的感知和体验活动。

人生活在世界上,依靠各种感觉器官与周围世界发生着感性的、自然而直接的联系。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经过生存劳动和各种社会实践,发展起那些美的感受,其中包括对于自然音响和对于作为艺术的音乐音响的美的听觉感受。比如,当听到一段快速而活跃的音乐时,我们就会自然地体会到一种喜悦快乐的情绪;当听到一段缓慢、低沉、如泣如诉的音乐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心头涌起;在听到某些自然音响和音乐音响时,会不假思索地从中得到一种愉悦,“当倾听某种歌声时,我们党政军没有听清其歌词与旋律,便是已深受感了,有些音色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有时会使人狂怒,有时会像微风一样轻抚我们,它们作为通向生动性情感的美感的激发,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这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审美反射”,这种感受并不是来自于这些音包含的任何意味和思想,而是来自对这些音本身的愉悦感觉,正是这种感觉,构成了音乐欣赏的出发点,是通往关于音乐艺术的更为高级和复杂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

以上所述,是关于音乐欣赏感性经验赖以形成的生理和心理出发点。事实上,音乐欣赏感性经验的主要特点在于,欣赏者在欣赏时,不是把音乐音响看作一些互不相关的、零散和没有意义的部分加以承受,仅仅追求一种单纯的初级生理和心理快感,而是将音乐音响作为一种具有综合表现意义的艺术整体加以感受。这其中,有对音乐的音高、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感觉,更意味着对这些要素及其结构的综合形式的感受,如旋律感、节奏感、协和感、曲式结构等,还包含着对音乐形象所具有的种种含义和基本情感特征的体验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想象联想活动。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心理活动,是整个音乐欣赏活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于音乐音响的具体感知和体验,欣赏者才能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音乐表现的深层内涵,对音乐的艺术价值作出审美判断,从而,在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的两方面的作用下,构成完整的欣赏心理结构。

乐曲开始,出现一个由弦乐组奏出的引子。通过乐曲的解说,欣赏者得知这是一首庄严的众赞歌。但是,只有当欣赏者通过听觉具体听到由弦乐器在低音区按照严谨和声结构奏出的慢速庄重的主题,从其缓慢的速度、浑厚的音色和平稳的、多音重复的旋律进行中感受到一种肃穆虔诚的情感性质时,才能将这种感知效果和体验与乐曲的文字提示和头脑中的“期待”模式结合起来,进而产生相应的音乐想象和联想,并理解这一音乐形象的深层含义。对于乐曲呈示部的主部主题“马赛曲”所寓意的法国侵略者形象以及副部主题“俄罗斯民歌音调”的音乐形象的把握等等,都是如此。即,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于具体音乐音响的听觉感知和基本情感体验等感性活动,才能进一步达到对乐曲的深刻理解。这其中,欣赏者从乐曲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主要还是理性要素的参与和多次聆听。欣赏者只有在对音乐的表现意义有较为明确的理解基础上,才能更为准确深刻地把握住其中的深刻情感内涵。

音乐欣赏的感知和体验活动构成着欣赏中的想象联想材料。这种想象联想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一种显意识的过程。通过想象联想,一方面,它使得欣赏者在对音乐形象的感知和体验更为具体,更为形象而生动;另一方面,它将音乐本身和音乐艺术所赖以表现的客观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提高欣赏者的生活体验和认识。音乐想象联想主要是在描绘性音乐和情节性音乐的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中引发出来的。 二、音乐欣赏的理性心理

音乐欣赏中的理解、认识,主要是指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认识和评价。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理性经验跃进,其主要表现特征是理解与判断的更多参与。音乐欣赏中的理解,是指欣赏者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性体验而达到的对其内涵意义的把握。这一过程中,除了听音乐以外,还有赖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标题、时代背景、创作思想以及音乐表现手段和方法的了解和分析。如欣赏声乐作品就常常从词与曲结合所创造的`音乐形象的整体出发来进行分析和理解;欣赏器乐作品既要求欣赏者通过反复的欣赏加深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感情体验,同时还要求欣赏者多学习和借鉴一些有关资料,深入了解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

欣赏者在对作品达到充分的体验和理解基础上,便会在心目中对作品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不同于抽象思维中的判断,而是对作品的艺术价值的判断。如,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欣赏者在反复聆听、充分理解的同时,会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上的独创、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以及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力量和社会功能予以称赞和肯定,这种称赞和肯定又会进一步增强欣赏者欣赏该类作品的欲望,激起更强烈的情感共鸣,艺术审美需要获极大的满足。

每个欣赏者的音乐判断标准是不尽相同的,它与欣赏者本人的思想境界、艺术修养和趣味等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思想境界高尚、有良好文化、艺术修养和健康的艺术趣味的欣赏者,欣赏那些优良的音乐作品,是能够从中体验到审美的愉悦,得到深刻的心灵净化和启迪的,并肯定会对其推崇备至;而对那些思想不健康、情调庸俗低下、艺术价值不高的音乐则会产生反感并自觉予以抵制。但是,一个思想境界不高,缺乏艺术修养,趣味低下的人,对于音乐的感知体验、理解与判断则与前者有着巨大的差异。

应该指出的是,音乐欣赏的感性、理性这两个层面,不要机械地作为认识论的两个阶段来看。因为欣赏的感性与理性常是融为一体的。在实际音乐欣赏过程中,各种欣赏心理要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互相渗透的融合,即使在对音乐的初步体验中,也有着理解的参与,而理解与判断的作出,既以音乐的感性经验为前提,其本身也在不断的音乐感知和体验中实现的。在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划分,而主要体现出音乐欣赏多种心理要素在欣赏中的相互作用。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其心理过程并非如一般认识活动那样,经历着从感性到理性、由初级到高级的,以理性认识为目的的过程。音乐欣赏以审美体验为目的,而音乐审美体验是一种高于感官刺激而又超越理性认识的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在欣赏过程中,理解、判断与认识所起到的作用是对审美体验的强化,其结果导致了完备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完善。

总之,了解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能够使欣赏者获得鉴别音乐美与丑的能力,发自内心地热爱和欣赏美好的音乐,厌弃坏的音乐。这不仅能从音乐欣赏中获得健康的、美的享受,而且能获得高尚情操和美好思想的熏陶与教育。

参考文献:

[1]修金堂,子建编著.音乐名作鉴赏,[M].人民音乐出版社,.7.

[2]尹红,张友刚编著.大学音乐,[D].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薛良.音乐知识手册,[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1.10.

篇5:在理性与感性夹缝中生存的尴尬(网友来稿)

在理性与感性夹缝中生存的尴尬(网友来稿)

湖北黄梅第一中学 黄智平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东汉末年,一个叫焦仲卿的庐州小吏,一个叫刘兰芝的贤淑女子,为了捍卫圣洁的婚姻,作出了无奈而无悔的选择:一个“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一个“揽裙脱丝履,举身赴请池”,上演了一曲如泣如诉的“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刘兰芝被推上了反封建礼教楷模的位置,也为后人竖起了一座追求爱情幸福的丰碑。然而,许多人认为:焦、刘二人反抗封建礼教的力度是不相同的,刘兰芝的态度坚决而彻底,焦仲卿虽忠于爱情婚姻,却“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在面对母亲与妻子的抉择时,显得无能为力。

作为一个“仕宦于台阁”的男子,焦仲卿承受的负荷太重!在评价焦仲卿时,我们更应该透过他懦弱的表象,挖掘其思想根源与社会根源。

焦母认为儿子“是大家子”,可见,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并且他还在庐州府作吏,虽然官阶不高,但已具有没“品”的资格。由此可以推知,焦仲卿接受的.是封建正统思想的熏陶,早已将遵守封建社会的道德律令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在潜意识里表现出对封建道德观念的认同。然而,焦仲卿也是一位丈夫,他对妻子刘兰芝的爱恋是十分真挚的。理性与感性构成了焦仲卿的二重人格,当道德律令与内心需求发生矛盾冲突时,人的生存处境会十分尴尬。而焦仲卿恰恰就是陷入了这样的尴尬处境中。

一、面临坚守“孝道”与坚守婚姻理想冲突的尴尬

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孝道”,晋武帝曾标示以“孝”来治天下。焦仲卿在坚守对妻子的爱情的同时也坚守着对母亲的“孝”。

当焦仲卿得知刘兰芝被许配他人时,完全失去求生的欲望,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但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道德理性,使得他对母亲有无尽的牵挂:“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即使是在得知刘兰芝“举身赴请池”之后,他还“徘徊庭树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忠孝观,让他在坚守心中的婚姻信念时,备受道德律令的煎熬!

在“孝”与“情”不能两全时,焦仲卿陷入了心的监牢里不能自拔。

二、认同封建纲常与追求理想爱情冲突的尴尬

当听到妻子被遣的消息时,他没有与母亲据理力争,只是小心地询问:“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透过焦仲卿对母亲的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的表象,探讨其思想根源就会发现:

其一,在汉代,已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人不能自主婚姻。从小失父的焦仲卿,其婚姻的大权自然在母亲的手中。由此推知,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结合是其母亲一手操办的,焦仲卿自然也认同母亲有重新为自己选择婚姻的权利。当焦母决意遣刘兰芝回家为儿子重新择媳时,焦仲卿不可能对母亲的行为有过激的反抗,因而说辞苍白无力,即使对兰芝的爱是如此的坚贞。

其二,焦母遣媳妇行为的背后有强大的理论后盾:据封建纲常《礼记本命》记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遣刘兰芝是她认为媳妇“无礼节”,“举动之专由”,焦母的行为代表了当时的社会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取向。而作为封建社会的士子,在焦仲卿的潜意识里对母亲的驱赶妻子的做法是认同的,他不可能严辞指责母亲的做法。

纯粹出于对妻子的爱,焦仲卿才苦苦哀求母亲:“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遭到母亲得拒绝之后,他直白地告诉妻子:“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这是对妻子坚贞地誓言。

徘徊在“理”与“爱”之间,焦仲卿的生存处境十分狼狈。

与母亲的冲突,对妻子的爱,让焦仲卿的二重人格发生尖锐冲突。在理与情的漩涡中,他始终被理亏、负疚所缠绕,既有对母亲的负罪,更有对妻子的负罪,而无法找到两全其美的人生路径,最后只有带着这种深深的负罪感,“自挂东南枝”,自己的生命成了理性与感性冲突的祭品。

(原载《考试报》)

作者邮箱: huangzhiping@163.com

篇6:生活中理性且感性的句子

生活中理性且感性的句子

1.如果这辈子只爱自己一个

是挺轻鬆的

可如果开始爱上别人

人生就会变得纠结辛苦

一下子就进入心扉

本来就是这样的

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做好心理准备的时间

出乎意料、不知不觉、莫名其妙地就猛然闯入了内心

琢磨著自己是不是吃错药了

又琢磨著自己是不是疯了、癫了

2.荷西:你是不是一定要嫁个有钱人。

三毛:如果我不爱他,他是百万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爱他,他是千万富翁我也嫁。

荷西:说来说去你还是要嫁有钱人。

三毛:(紧张)不是哦不是哦,我只要一天三顿饭就好,如果需要的话,我还可以少吃一点。

3.信任是爱情的基础么?并不是。两个互相猜疑的人,却可以爱的死去活来。两个人越是吵架越是难分难舍,越是怀疑对方却越不舍得离开。这种猜疑,其实是爱情的一部分。而信任,却是婚姻的基础。因为爱情可以跌宕起伏,婚姻却需要稳定。当爱变成信任,就不会有激情冲动,但这却是一辈子的保证。

4. 一段爱情,两个人成长。无论是否能够和你终老,那么投入地爱过彼此,流过那么多的眼泪,我们都长大了。

5.第一个是习惯是及时。第二个习惯是近俗。第三个习惯是学习。第四个习惯是动笔。第五个习惯是强身。第六个习惯是爱好。第七个习惯是常备。第八个习惯是执行。第九个习惯是服从。第十个习惯是收放。

6.爱

伤人

更伤心

曾经相爱

终是躲不过

最后一拍两散

直到现在回想起

还会控制不住自己

似乎已经开始记不清

多少次想你却见不到你

多少次见你却只能在梦里

等到梦醒才发现早已失去你

7.Love is hard to get into, but harder to get out of.

爱很难投入,但一旦投入,便更难走出。

8.“I”-inject 投入

“L”-loyal 忠诚

“O”-observant 用心

“V”-valiant 勇敢

“E”-enjoyment 喜悦

“Y”-yes 愿意

“O”-obligation 责任

“U”-unison 和谐

9.当一个人熬过了苦难的底线,对于世间的冷暖毫无知觉,并且韶华已逝逼迫她不能再在无用的事情上浪费哪怕一分钟时间的时候,就真的'只剩下所谓成功了。因为其中的代价,已经早早透支在青年时代,并且其庞大的伤害与遗憾,并非一句貌似豪迈而动情的青春无悔便可以弥补——即使于一个时代而言。

10.两个人在一起能做最多的事,就是陪伴。我干我的,你干你的,有2-3小时的晚间黄金时间,他们都是独享的。但你知道一个空间里有另一个人坐在那儿,你就感到很踏实——这就是所谓的“个人空间”,虽然那2-3个小时他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不同的是,身边伴着另一个人——这就是爱情,最常态的爱情。

11.你自己觉得这事儿办得感天动地,无欲无求,但在对方眼里,它只是一场毫无道理的暴风骤雨,人家在盼着它快点过去。你倾其所有的信任、崇拜、爱,献给一个人,如果对方不珍惜你,或者你们之间并不存在平等的关系,那么你这种倾倒行为,只会让对方徒增压力--甚至在对方眼里,这就是你单方面的,不负责任的,情感上的随地大小便。

12.不要那么孤独,请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 愿你我带着最微薄的行李和最丰盛的自己在时间流浪

13.这个世界虽然大,但并没必要每天交往那么多朋友。并不是朋友越多你就学习得越多,还有一个危险,那就是应付变得越来越多,解释变得越来越多,时间浪费得越来越多。当我们觉得汤的味道太浓了,就会兑更多水。如果生命是汤,朋友就是水,水越来越多,个人也会越来越寡味。

14.狼是很专情的动物,一生只爱一个伴侣。如果它失去了另一半,它会选择孤独终老。

15.以前我认为那句话很重要 因为我觉得有些话说出来就是一生一世 现在想一想 说不说也没有什么分别 有些事会变的。

16.凡事需多听但少言;(Give every man thy ear, but few thy voice;)

聆听他人之意见,但保留自己之判断。(Take each man's censure, but reserve thy judgment.)

17.没有低谷这个词,所有的艰难不过是为了登顶所必经的上坡路而已。如果你停止,就是谷底,如果你还在继续,就是上坡

18.我们每个人都是没有找到新土地的九十九万只朔方分之一,虽然我们也曾用尽全力飞翔。

用尽全力飞翔吧,这样当你老了之后在僧庐下听雨的时候,你才有那些走马般的瞬间在脑海中流过,你不会后悔的。你曾经满世界地远行,你要去一个地方,你从未去过,不知道是哪里,但你相信那里很美。

19.生活的残忍原来不是因为它蛮横霸道,而是它总会来挑战你那些旧有的理解。它会告诉你:你又想错了。你可以说不吗?你可以说我不要继续吗?不,你没有权利。它只会告诉你:要么继续走,要么被遗弃。

20.他人即地狱

21.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无论你从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后就不要悔恨。

22.我……已经全部抛弃了。关系已经好不起来了。就算关系恢复一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变成那个样子。要是同样的事情再发生,我想还不如这样就好。虽然凄惨的样子、也很讨厌……

23.这世界不是只有快乐的。

只要快乐就好的话不就拍不出感动全美的电影了么?

从悲剧中感受快乐也是必不可少的

24.所谓孤零零指的不是周围的人口密度,而是指个人的精神层面了。就算别人离你再近,要是不能感觉和自己是同一种生物,那么干涸的心也得不到满足。

25.行动被评价和人格被评价完全是两码事。就像不能根据仅仅一次的善行就把那个人判定为善人

26.那时有人说你是个极其大方的人,你其实知道自己是个极其计较的人。

唯一不同的是,很多计较的人常常会在事情发生时计较,而你在事情发生前就想好了最坏的打算。所以当结果不如你想的那么坏时,你能都欣然接受。所以他们有人说你没心没肺,说你二百五,你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自己是不是真的挺傻的,现在的我告诉你:其实你一点都不傻,只是你从来没有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

27.不要轻易说永远,年轻的时候,你永远都想象不到永远到底有多远。那个你爱得要死要活的人,很有可能有天你连他走路的姿势都看不惯;那个你恨得咬牙切齿的家伙,有天你极有可能连他的名字都记不全。

28.不需要怜悯,不需要理解。勿要靠近,勿要探究。弱者是群居动物,风雨和艰险,我只一人独当。

29.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拿我们怎么样,可是我们自己要是老想恢复失去的东西,老想着过去,就会毁了我们自己。不要沉迷过去,要放眼未来,说来简单,做起来实在太困难了!

30.该来的始终会来,千万别太着急,如果你失去了耐心,就会失去更多。该走过的路总是要走过的,从来不要认为你走错了路,哪怕最后转了一个大弯。这条路上你看到的风景总是特属于你自己的,没有人能夺走它。

31.常有人问我:“喜欢一个人,更加看重外在还是内在。”

我觉得都很重要:“外在决定两个人能不能在一起,内在决定能在一起多久。”

32.任何一件事,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不会有任何复杂的借口和理由。

33.人力总是有限,有很多事情做不到,就一定会后悔。 不过我们活在世上,早起晚睡,不就是为了多做些事,让自己将死之时不至于太过后悔么。

34.孤独的人不会伤害别人,只会不断地伤害自己罢了。

篇7:在理性中“感动”,在说教中“陶冶”论文

在理性中“感动”,在说教中“陶冶”论文

摘 要:生物科学中的生命规律及生命现象,都是通过人们的认真观察与反复体验得来的,可以说生物学之所以得以建立与发展,观察与体验为其筑就了坚实基础。学习生物离不开多元体验,而如何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体验,在参与中完成新知构建,是为当前高中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中生物 多元体验 生物实验

对于高中生来说,多元体验给予了他们最为直观的认识生物的机会,也使他们对生物的认识从抽象过渡到了感性。实验将每一个枯燥的定律和概念还原成了一个具体过程,在这个形象而生动的过程中,学生对生物知识体系的构建会更加深刻和完整,同样,认知体验也更加深刻[1-2]。然而反观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仍存在忽略学生多元体验的现象,一些教师还是习惯性地将课堂教学演变为机构训练与重复记忆,让学生变成一个个简单的“操作工具”,这让课堂教学失去了其自身意义与价值,更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受到极大扼制。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让生物课堂教学不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空架子”,更值得教育者关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在动手中获得体验,在参与中构建新知的课题,以期对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所裨益。

一、以实验为基础,在理性认知中获得多元体验

初次接触实验的学生,会因种种原因而惧怕动手,或因怕引起操作不当引进失误,或因怕把仪器弄坏导致失败,等等,这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放下畏难情绪,大胆动手实验;其次要将实验的程序、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敢付诸实践。如学习显微镜操作实验时,教师先对显微镜有关知识进行普及,然后简单演示过程,并告诉他们一些实际操作中的小技巧。如观察过程中学生对视野中的物像来源容易分不清,常常误将载玻片或者是目镜上的脏东西作为标本进行观察,使试验准确性与效率性受到影响,应该怎样快速甄辨物像来源?老师教给同学几个“小窍门”:可以通过目镜转动,看图像是否随其转动,如果是则表示为目镜污染物;也可以通过移动载玻片和物镜,图像第一文库网是否随其转动,都不动的就是物镜污染物,等等。掌握了这些技巧,学生在动手时就能够避开误区,实验成功率大大提高,这无疑就会提高他们的信心与兴趣,对实验的畏惧之心自动就会消除,不但敢于动手,更会乐于动手,从而增加学生的多元体验。

此外,很多实验受多种因素影响,往往经过一次或者几次都不会达到良好效果,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因,找到问题所在,并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反复实践与验证,就在他们不断思考与实验中,对实验的内涵就会加深理解,动手的过程成了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如在进行“通过制作临时装片来对人口腔上皮细胞进行观察”的实验时,有学生发现口腔上皮细胞在显微镜中无法找到,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迷惑不解,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几个方面查找原因,如是否细胞过多重叠?是否碘液浓度没有达到?是否采集细胞的位置不对?涂抹不均,等等,对照自己的操作想想问题可能出现在哪里。找到问题所在之后又应该怎样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沿着这个思路,学生对实验的探究逐渐深入,虽然一开始的效果并不让人满意,但在这个不断反思、调整、验证的过程中,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启了思维的大脑,对生物知识的本质获得了更多体验和领悟,也感悟到了生物实验最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的真谛。

二、优化资源整合,促进多元体验的形成

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它为学生和知识之间架构了一座桥梁,优化了知识的产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他们的多元体验。在新课程下,教学资源的形式很多,并且根据知识类型,也具有很多不同用法。然而,教学资源虽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并非与知识捆绑,为每个重点知识都配置相应的教学资源,知识与知识之间形成永不相交的平行线;而是应当让教学资源之间相互配合,将多种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将不同类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借助教学资源获取知识,获得多元体验。

如在学习“生物群落的演替”一课时,可以先通过投影材料“设疑”,让学生先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多媒体展示“生长在裸岩上的森林”图片,提出问题:新的土地上生物是如何“定居”的?裸岩上先生长起来的为什么是地衣而不是草本植物或者是苔藓?为什么最终苔藓却代替了地衣成长在岩石上?提出问题的同时让学生自主思考,同时建议学生自由结组进行讨论。然后组织学生于教室附近开展以“草地群落会受践踏影响吗?”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生物现象:人类活动与小路周围颁的杂草两者是否存在关系?废弃的小路,是否还会有“草长莺飞二月天”的情境出现?如此,则将多媒体、问题和小组合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

总之,强化体验认知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教师来说,以学生的多元体验为突破口组织课堂和实施教学,也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因此,打造基于多元体验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邓鹏,贺燕玲,顾嘉红.高三生物复习引入元认知训练的实践[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9):174-175.

[2]洪登国.高中生物教学中多感官认知教学策略的应用[J].华夏教师,,0(4):40.

篇8:让人性在情感中绽放(二):在感性与理性之间

在人们混淆情感与感情的时候,就容易把情感与感性的冲动联系到一起,其实情感绝对和感性不是同一战线的。那么就会有人说,如果这么说,你是说情感本身是理性的产物了,这不是无稽之谈吗?非也,非也!情感和理性也不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情感恰恰是处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东西——我们为什么要非此即彼呢?当然,我们说一种情绪的产生,甚至是感情的形成,可能真是一时的冲动,是与感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我们不能否认,但是情感本身与感性是有区别的。

很多理论家,对感性都不抱太大的希望,甚至是极力压制的,但是在这样的高压之下,感性也还是没有销声匿迹,总是会不知不觉地爆发。这也是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它如此强悍的生命力究竟是如何获得的呢?答案很简单,人们永远无法真正压抑住自己的天性,感情是人们天然具备的能力,与之相关的感性自然也是人原始的冲动之一,是无法完全抑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是感性的冲动,往往会不计后果的去行动,而这样不计后果的行动有往往会引发人们无法控制的事物出现,甚至是威胁人的生存的事物,所以那些惧怕这样事物的人往往绞尽脑汁去给挖掘感性的阴暗面,以使之暴露于世人的面前,以此来劝诫人们要“存天理,灭人欲”,极力地戕害原始的冲动,极尽可能抹杀感性的作用,就其为了每个个体生存着想的目的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在这样的穷追猛打下就使得很多人谈感性而色变——这就似乎有些过了,这不是在否定人的本性吗?当然仅仅是贬低感性,没有构建一种新的替代产品来占据感性的阵地,压抑感性的战争是无法胜利的,于是人们就构建了莫须有的理性,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发现了理性,而理性本身也是人的天性之一。但是不管怎样,理性就作为与感性对抗的工具之一——慢慢的,感性与理性就成了两个对立的概念。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人们在这两个概念中徘徊,经常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

情感在这个拉锯战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因为人们把情感和感情混淆,于是情感就沦为了感性的帮凶,也遭到了理性的排斥。的确,我们不能保障,也不能证明情感的原始发生的瞬间是否是出于感性的冲动,但是把情感等同于感性是绝对错误的,情感既不处于感性的同盟,也不是理性的伙伴。出于感性冲动的行动不是感情用事,而只是凭借情绪行动,情绪是情感的一种形式,但是并不是情感,因此情感不是冲动的同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情感与感性的相似性,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一些联系:首先,就其发生而言,可能都是人的原始冲动的瞬间爆发,因此其产生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或是经历偶然的经历偶然发生,没有太多的价值考量,也没有太多的利益得失算计;其次,就其行动方式而言,都意味着满腔热血的投入,有一种一往无前的豪气与干劲;最后,就其后果而言,基本都有一锤定音的倾向,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永不回头——就此而言,人们把情感和感性联系在一起,也并不是空穴来风,的确有其合理性。

而在拉锯战的另一边,理性对情感则是完全没有好感。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人们的印象中,理性更像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法官,沉着、冷静、公正、稳定,更重要的是具有自足的可能,这样的存在不需要同盟就可以坚持一场长久的拉锯战,就算是同盟,也是固执己见的,以自以为是的高傲,孤军奋战。在任何事情发生之前,都会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希望以此获得的最有利的结果;经常以“应当”的口吻去评判,总给人一种先知先觉的印象,虽然其目的也是想指向现实的事实,但是往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理性的目的也是为了每个个体乃至整个人的更好的生活。也许,我们会认为,这样的理性是注定与情感无缘的,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到,有一种情感叫做情怀,当情感达到情怀的时候,并不是一时冲动的产物,其中也有价值的判断和理性利益得失的计算,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满怀激情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目的是更好的生活,这个目的与理性是不谋而合的。这并不是什么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的——尼采将理性的光辉类比为太阳神阿波罗的光辉,而把感性比作酒神狄奥尼索斯,但是在太阳神光辉的照耀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假象,都是光彩照人的假象,这种光辉下包裹的恰恰是酒神,太阳神是外衣,酒神是肉身,因此酒神更接近于灵魂。这样的类比同样可以适用于,理性与情感,因此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其中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因为理性的自负,排斥了这位潜在的盟友。

情感不是感性,也不是理性,但是同时它与感性关系密切,与理性也有本质上的联系。它不与感性融为一体,也不与理性结成同盟,而是两者之间的广阔空间,有了这个空间的存在,才得以维系理性与感性的相对平衡,否则世界将变成一个感性泛滥的世界,或者就会变成一个冷冰冰的理性的天国,而这两个极端都是不能被接受的。

篇9:文明城市设计下的理性设计和感性设计论文

文明城市设计下的理性设计和感性设计论文

一、芜湖创建文明城市的理性设计和感性设计

1.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理性与感性设计。针对芜湖的特色农村环境开展理性调研,设计出符合芜湖地区特色的农村规划管理制度。打造生态建设型、环境整治型、新型农村社区型等“一村一品”特色村庄。积极探索集文化、科技、旅游等文化产业为一体的发展新模式,所有的这些都为芜湖创建文明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在理性设计的前提下加入感性设计的思维理念,逐渐成为芜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准则。

2.感性设计深入人心———“微笑服务”。我省高速公路收费站在实行规范化管理后,大力开展文化品牌建设,以“八颗牙齿的微笑服务”的品牌服务为窗口,来体现芜湖人民的整体素质。以理性的高速服务站运营方式为原则,感性的微笑服务方式来表达芜湖人民的精神面貌,从而体现出理性设计和感性设计无处不在的属性。

3.从雕塑作品感知城市文明。芜湖雕塑公园内一共安放了145件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是中国芜湖首届刘开渠国际雕塑大展以及第二、三届刘开渠国际雕塑大展的获奖作品。雕塑公园的建设丰富了神山公园的景点和文化内涵,提高了广大市民对公共艺术的认知程度和审美情趣,对神山公园乃至城东新区旅游观光都有促进作用,对城市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从城市景观设计角度去审视城市特色设计。芜湖滨江公园聚集了江景、园景、城景……在滨江公园里都能观赏到。这里是芜湖人休息游玩的首要去处,既有自然景观,也有人文景观。芜湖滨江公园渗透着芜湖人的创造力,物化着城市的文明史,凝结了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创新思维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城市面貌中,就构成了一座城市的形象。将这些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代表一座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文化现象整合成文化景观,通过理性和感性的设计手法,即以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滨江公园展示出来,让到此的游客领略这座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风貌,了解和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人文价值观念,进而认识芜湖这座城市,将地方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一种宽容、豁达的开放形象。

二、感性与理性设计对芜湖未来城市建设的构想

1.“铁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芜湖铁画,原名“铁花”,是安徽省芜湖地区的特产,为中国汉族独具风格的民族工艺品,是芜湖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铁画制作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北宋。清代康熙年间,安徽芜湖铁画才自成一体,并逐渐享誉四海,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芜湖铁画以锤为笔,以铁为墨,以砧为纸,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芜湖铁画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工艺精湛、技艺高超著称于世。芜湖铁画堪称中华一绝,但可惜的是芜湖铁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没有像景德镇的陶瓷、宜兴的紫砂陶、浏阳的鞭炮、北京的景泰蓝、泾县的宣纸那样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将芜湖铁画应用到城市建设中的具体设计中去,将铁画注入芜湖的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艺术设计、产品包装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运用在各项设计载体中,促进市民和外来游客对芜湖特色文化的认知和领悟。借鉴铁画的理性绘制技巧,加入感性的策划方式,将芜湖这一重要的文化代表作品推入市场。如果芜湖铁画能代表芜湖的城市文化走出芜湖,提升芜湖的知名度,将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2.打造特色农业的设计理念。芜湖地处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将生态循环系统和农业文化设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十分必要的。许多商家为了谋取高额利润,生产反季节的水果,在植物生产过程中加入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和催生素等有害人类健康的物质。从生态设计的角度来看,大自然的“生态循环系统”是每一个设计师都需要考量的。在设计理念方面要依据大自然生态循环系统的“二十四节气法”。根据这一法则,我们的设计师要在设计的同时加大感性设计的力度,注入这一方面的理念。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能够提供最适当的体验来源。特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自然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人们在特色农业园区内观光,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景观生态学即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伴随着人类的频繁活动,自然植被斑块正逐渐地减少,人地矛盾突出。特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为一个城市整体,作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特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因地制宜,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创造出简洁、质朴、美观的园林景观。使游览者在获得身心愉悦、知识增长的同时,又能增强游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营造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农业园区。在设计材料的使用方面,应根据产品功能和产品的性质进行合理选材,在符合功能的前提下,选用自然的原材料。通过人类的体验,将原生态的材料进行直接利用,使感性设计得到极致的应用。此外,设计者在做这项活动的同时,我们应将这一生态循环系统贯彻到农产品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最终将绿色健康的农产品投入市场。综上所述,在城市设计中理性的设计方法和感性的设计方法应紧密结合,互不可分。感性设计必须依附在理性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创新;理性设计必须伴随着感性设计进行推进,同时结合地域特色设计出符合该地区的特色城市建设。

篇10:军训心得:在苦乐交织中成长

军训心得:在苦乐交织中成长

军训是每一个大学生必上的一课,作为新时代的天之骄子,我们负担着振兴祖国的大业。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严格纪律,才能出色完成这一任务。

军人已成为当今时代优秀群体的代名词,军训的严格操练方法,严明的纪律,军队的精神塑造,无一不是在传统教育环境下成长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在组建一个新集体,开始一段新的学习生活之前先进行军训,或许可以培养我们的集体荣誉感,我们将以更饱满的热情珍惜学习机会,更端正的态度把握成长时机。

今天是第一天军训,我感受到了军训中的严肃,严谨,紧张与欢笑,各排之间欢乐的拉歌,教官与同学之间休息时的愉快交谈,让我原本意识中枯燥无味的军训顿生趣味,让我爱上了军训。虽然有些辛苦,但是那军训的苦涩在体内升华出一种甘甜。那是一种骄傲、自豪、满足、光荣。。。。。。

告别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门,我们走进了人生中精彩的时期,我们人生的理想将在这里确立,未来,我们的发展将在这里奠基,美好的生活将在这里开始。幸运地,我走进了就在常州大学;幸运地,我走进了信息数理学院;幸运地,我认识了新朋友。

责任,就在这一刻起航;军训,就在这一刻体验;合作,就在这一刻感悟。军训,一个神圣的词,在我的心中扎下了牢牢的根基。在这金秋的九月,我们迎来了人生重要的一课————军训。

军训的开始,让我们意识到纪律的严明,合作的意义,团队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站着整齐的军姿,虽然汗水湿了衣服,我们因为给明白“坚持到下一秒也许就是胜利”,所以我们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每天的早操和晚点名,让我们养成了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让我们明白“准时”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在军训中,团队精神是多么有价值!良好的集体,只有有了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才能爆发出他的威力,才能与众不同。在这里,我们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明白了每个个人都不能独立存在着,又有懂得与他人合作,在集体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才会让整个集体充满活力,才能提高个人价值。

虽然军训让很多同学体会到其中的苦涩,但是当我们休息的时候,便处处都能听到那爽朗的笑声,看见那灿烂的笑容。“拉歌”就是我我们军训生活的“开心果”,更是我们展示大家的一个平台。在“拉歌”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那同学间温馨的快乐,也能体会到锻炼自己的感觉。它让我们每个人都展示出自己的英姿飒爽!

军训,让我们每个人又苦又乐的两星期,我们的体验刚刚开始,在这几天的军训中,每个人都感悟了好多。就算有时脚很疼,为了集体,许多同学坚持了下来;就算有时头很晕,为了集体,许多同学忍了下来;就算有时汗水很多,为了集体,许多同学忍耐了下来。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集体,它是我们共同的家!

军训生活的酸甜苦辣不是几句话都能描述清楚的。有时累了,想想、看看一起奋斗的集体,浑身上下有充满了活力,有时苦了,为了集体荣誉,咬紧牙关,才发现,原来我们都可以坚持下来的;有时笑了,望着身边一张张绽放的笑脸,才发现自己的付出是多么值得。

军训,让我们人生崭新的一页在此翻开,五湖四海的我们聚在了一起,这就是一种缘分。而军训,又进一步增进了我们同学之间的感情,自此,我们彼此成为了朋友!我们互相扶持,互相帮忙,互相谅解,我相信,我们的军训生活会无比精彩,充满意义。

祖国重任将落在我们肩上,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只要认真对待每件事情,只有在奉献中才会更加绚彩,只要融入到集体中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价值!让青春承担责任,让责任引领人生,让我们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创造永恒的青春。

作为一名新生,我在常州大学的这几日里收获良多。既有同学们质朴的友情,又有师生间的暖暖关爱。当然,还少不了那些辛苦付出的学长学姐们。然而,就当我以为我已经了解常州大学的时候,军训来了。它仿若人生中波澜起伏的林林总总,也为生活增添了许多的精彩。

在军训的头一天里,我发现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们,他们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只是平时没有表现出来。就像是今天休息的时候,动听的歌声让我如痴如醉,精彩的武术表演让我眼前一亮。而对于我们的教官,他就像是黑暗道路上一盏发出微光的长明灯,从他的身上,我受益匪浅。教官与我们同样为90后,但我从他的身上却看到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品质。就像教官自己所说的,他是一个随和的人,但是在训练的时候,他却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到每一位同学的每一个动作。严有时,松有时,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就如同我们的国家,它既有严谨的科学制度,又有开明的国家政策。当然,我们之间会闹出一些小矛盾,但人生不就是如此吗?苦辣酸甜,人生百味,权当是人所必定经历的磨练。在不断的磨合中,我们最终真真正正的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就像那天歌中所唱,“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刚,比铁还硬,比刚还强。”这就是我军训的第一天,而此刻的我,正期待着闪耀光芒的明天。

论德里达与胡塞尔的符号学之争论文

题西林壁古诗的原文

大学语文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学研究生开题报告

感性幸福与理性幸福论文

寿险公司客户服务理论与实践论文

题西林壁的作者

浅析泰山宗教文化论文

浅谈城市景观的道路网美学的发展路径论文

亚里士多德美学与音乐美学思想浅析论文

理性在感性中的交织论文
《理性在感性中的交织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理性在感性中的交织论文(共10篇)】相关文章:

任意起草法论文2022-10-15

论阿多诺的美学思想对当代论文2023-03-24

理性放生的高中作文2022-08-17

宋人小品画艺术解析论文2023-06-28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浅析论文2023-08-03

[初中政治]运用电教手段实现政治课的美感教育2023-07-23

初中英语作文考前点拨2022-11-30

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2022-11-18

历史教学社会实践论文2023-05-04

平衡中学优秀议论文20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