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归化和异化的认识论文

时间:2023-06-12 08:23:28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归化和异化的认识论文(精选11篇)由网友“冬日可爱”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浅谈归化和异化的认识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浅谈归化和异化的认识论文

篇1:浅谈归化和异化的认识论文

浅谈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认识论文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归化和异化之争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该文是对归化和异化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归化;异化;翻译;文化意象

1.引言

在我国翻译史上,异化和归化之争见于现代史上以“信”和“顺”为代表的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大规模论战。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归化和异化之争已经成为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对于这样一个带有双重性问题的争论,往往难有最终的结论。争论的双方如果不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论证方法,提供充分可信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新一轮的辩论也许将和历史上的直译和意译之争一样,最后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必须清楚翻译过程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而且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随着国际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翻译活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对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加以剖析,以说明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作用。

2.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汉语、英语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汉语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一种字母文字。要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语际间进行成功切换,这对翻译工作者来说不是件易事。

3.异化和归化的概念

很多人对于理解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将文学策略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同语言的策略和翻译的技巧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拉回到传统和经验的讨论之中,这样做有碍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发展。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 translation。一方面,我们理解的异化和归化是指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异化和归化。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区别“直译、意译”和“异化、归化”,而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另一方面,虽然异化和归化也可以在不同的语言结构层次上来讨论,但是,为便于操作,本文下面所用来作分类标准的异化和归化现象仅仅局限于词汇层上。有时我们讨论的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我们并不反对将直译、意译同归化、异化翻译放在一块讨论,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它们并非是排斥性的,相反,它们是互补性的。一些学者谈到鲁迅,必将提到他的翻译主张“宁信而不顺”,而忽略了其他。其实,鲁迅关于直译的真正含义是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题未定草”中所说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丰姿。”可见,鲁迅并非不要顺,只是在两者不可兼得之时,才宁取信而舍顺。鲁迅的“硬译”,决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逐字翻译,如英文的“lying on his back”, 如果译成“卧在他的背上”便是死译,如果译成“坦腹高卧”便是胡译,它的直译应该是“仰卧着”。当然,我们今天偶然还能看到少数关于直译和意译的讨论,但有新见者鲜寡。

4.归化与异化结合文化意象的具体实例

翻译时必须注意特殊的文化背景,不应违背文化背景的民族性或地域性,不宜过度归化。为了使读者易于接受,译文在一定程度上的变通是必然的,但完全意义上的归化会丧失原作的风格与情调。过度的归化是指译者在译文中滥用译入语中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的表达方式来替代原语文化,生搬硬套,光在表面上做文章,不考虑其文化内涵,有时难免会破坏原文的异国情调,代之以不伦不类的本国情调,损害原语的'民族文化信息。如把“as wise as Solomon”译成“智如诸葛亮”,倒好像外国也有了智多星诸葛亮;把“carry coal to Newcastle”译为中国化俗语“倒贩槟榔到广东”,虽二者喻义相同,但喻体相差太大。鲁迅说∶“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持洋气呢?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另外要保存原作丰姿,不应为比较顺眼起见就‘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例如:

He moved in the direction of his desire, chanting Apache scalp-music. (Stephen Crane, The Bride Comes to the Yellow Sky)―他唱着《阿帕切头皮曲》,朝他理想的方向走去了。

阿帕切人是北美印第安人的一个部落的人。从前,他们部落间战斗后常从打死的敌人头上割下带发的头皮作为战利品。如果翻译“Apache scalp-music”时不加注说明,所言人物的好斗和凶狠就很难深刻地传达出来,读者也难理解其中的含义。

由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中国人翻译外国的东西还是外国人翻译中国的东西,都很难完全结合文化意象,或称意象重构(Re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mage)。文化意象重构这一巧夺天工的翻译手法在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魂断蓝桥》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  Announcer’s  Voice: At 11:15 this morning,the Prime Minister, speakin>文秘站-中国最强免费!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应该指出此例忠实地译出了原文的字面层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绝大多数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通过增补“英国首相府邸”,观众这才真正认识到了“唐宁街10号”的“庐山真面目”。至此,“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观众才真正懂得具有典型的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

5.结语

我们无论从事什么样的翻译工作,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要从具体的大背景分析,结合具体的文化,具体的语言环境,从文化的视角出发进行翻译,保持原文的特色与发挥译语优势并行相背,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牺牲另一方面都会走极端,二者相结合才能将一种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言语的意义和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致礼. 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 山东外语教学.

[2 ]刘重德.“欧化”辨析――兼评归化现象[J]. 外语与外语教学.

[3 ]刘英凯.1987,归化――翻译的歧路,《现代外语》(2).

[4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外国语》.

[5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中国翻译》.

[6 ]孟建钢.2002,关于翻译原则二重性的最佳关联性解释,《中国翻译》.

篇2: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论文

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论文

【摘 要】翻译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策略一直是翻译学界争论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本文认为译者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归化或异化翻译法,如果以传播文化的共性为主,则相应采用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如果以传播文化的个性为主,则相应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翻译 归化 异化 文化差异

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倾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

刘英凯通过列举归化的种种弊端及其表现,大力倡导移植法,认为异化应在翻译中占主导地位。这是他率先对当代中国译坛归化翻译主流提出的挑战。之后,许钧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起对《红与黑》译本的读者调查和讨论,直接引发了归化派和异化派的交锋,从而使中国译坛归化和异化的对话进入高潮阶段。在西方,归化和异化的交锋之火也从未熄灭。Today是归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在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系列着作中构成了一个宏大的结构主义归化翻译理论体系。Venuti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在1995年出版《译者的'隐形》(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率先对归化翻译种种弊端进行了批判,他从文化、文学和政治的高度,力倡异化式或阻抗式翻译,以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由此可以看出归化与异化孰是孰非,至今尚未定论。笔者认为,作为翻译工作者应根据不同时代,不同译者,不同读者,不同文本以及不同文本承载的文化信息来灵活运用。

一、翻译的归化

奈达说:“世界的语言和文化惊人地相似,相似之处占90%,不相似之处仅占10%。”不同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自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其文化特质和模式有所差异,但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同之处,即文化具有共性。文化的共性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说不同语言的表达有相似之处,即语义的对应。例如,西方戏剧里长着翅膀的天使会使我们联想起中国舞风飘带的飞天,《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令英国人发出“He is as wise as Solomon(Solomon所罗门是古代以色列国王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在位时,是古代以色列王国最强盛的时期)”的赞叹。当我们在翻译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不由自主地会用一种语言特定的词句去表达另一种语言与之相对等的意思。比如“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金钱是万恶之源)”等。汉语中有很多表达法,不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体,比如“找麻烦”与“look for trouble”,“雨后春笋”与“like mushroom”等等。奈达是语言的共性论者(a universalist),他认为,人类的共性多于差异,在人类经验和表达方式中,都存在“共核”(common core)。奈达的翻译理论是以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为依归,以译文和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理论,尽管他承认语言毕竟是有个性的,但他一贯主张归化的翻译方法。由此,他提出了“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二、翻译的异化

从另一方面来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有其内在物质和模式上的独特性,即存在文化的个性,这种文化个性也即文化的差异性一直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这就为语言翻译中采用异化翻译法提供了基本依据。鲁迅一贯主张从外国文化中输入新的内容、新的表现法,他主张:“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是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怡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很相像,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在这里,所谓尽量保留外国文化的异质,实际上就是提倡翻译中要采用异化的手段。18,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rcher)提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前一种方法就是我们说的“异化”,后一种方法就是我们说的“归化”。美国解构主义翻译家韦努蒂(Lawrence Venuti)认为,西方的翻译传统是以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的价值观来塑造外国文本的,因此他提出归化的翻译。而异化翻译可以成为抵御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反对文化上的自我欣赏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一种形式,以维护民族的地缘政治的关系。

异化翻译的前提是文化的差异性,它的作用如下:第一,有助于读者扩大文化视野,获得知识和启迪。英语中很多说法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表达独特。如:“In the county of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盲人国内,独眼为王)”。汉语中同样存在大量独特的说法,异化翻译成英文,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One doesn’t expect ivory from a dog’ s mouth)。”第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比较两国文化,增强对原语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两国文化中的语言形象,有的形义对应,如:All the rivers run into the sea,yet the sea is not full,“百川归海,而海不盈”。有许多形义不对应。诸如“狼吞虎咽”eat like a horse,“笑掉牙齿”laugh off one’s head等。第三,极大地丰富了译入国的语言。一方面,许多英文表达流入中国后被中国人接受并广泛流传,甚至被认为是中国本土化的语言。如dark horse“黑马”,flea market“跳蚤市场”,a stick-and-carrot policy“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另一方面,一些中国式表达进入英语国家后,也成为约定俗成的习语。如:旧瓶装新酒“New wine in old bottles”,君子协定“gentleman’s agreement”,门户开放政策“the open door policy”。这是中国的语言文化融入了讲英语的国家,为讲英语的国家的语言文化带来了生气,增添了新鲜血液。

三、结论

这场从语言层面的直译意译之争到上升到文化层面上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可能还将继续下去。但是,异化与归化这对矛盾是对立统一而又共生并存的,完全归化和完全异化都不成其为翻译。所以译者必须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要复写原作的“思想”,忠实地再现原作的“风格和笔调”,“思想”与“风格和笔调”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翻译中必须采用异化的方法,而要求译文像原作一样“通顺”,译者在语言表达中,又不得不作必要的归化。因此,归化与异化是并行不悖的,任何译本都是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结果。

对于一个具体文本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手段,取决于诸多因素。以读者为例,如果他们是想最大限度地了解异域文化或者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可采用异化为主的翻译手段,如果他们只是想通过阅读来领略外邦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则可采用归化为主的翻译手段。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2]陈德鸿,张南峰.西方翻译论理论精选.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3]陈东成.文化差异与翻译.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

[4]程立,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词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篇3: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异化与归化,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各有各的缺陷.在翻译中,归化是最常用的手段,这是由译者的性质和读者的'要求决定了的;异化常用做归化的辅助手段.在具体运用中,译者必须讲究分寸,不可走极端.过分的异化与归化,都会给译文带来损害.但是,无论是异化还是归化,译者都应恪守一条原则,用鲁迅的话来说,“一应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作 者:熊启煦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刊 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6(8) 分类号:H319 关键词:归化   异化   过分归化与异化   度   语言   文化  

篇4: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文学论文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文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文学翻译;归化;异化

论文摘要: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简单回顾了归化、异化理论的生成及其演变。指出归化和异化都是重要的翻译策略,两者相辅相成,对文学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引 言

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策略.本文简单回顾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的历史,从晚清时期的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一百年归化为主调,20世纪最后对异化、归化的重新思考,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翻译: 归化和异化的继续发展。并指出归化和异化相辅相成,对立统一。译者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创造高品质的译品。

1 归化和异化概述

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所编的《英汉翻译教程》中解释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为:“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阐释直译:“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范仲英1994:90)。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翻译的归化/异化概念直接来源于18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论翻译的方法》一文,文章指出翻译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引导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引导作者靠近读者。但并未授以具体名称。1995年美国学者L.Venuti 的《译者的隐形》定义这两种方法为异化/归化。Venuti是异化派翻译的代表。他提出“反翻译”的概念。指出翻译的风格和其他方面在目的语的文本中要突出原文之“异”。他说:“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主张异化的翻译,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郭建中 :192-193)在讨论异化翻译时,他对归化翻译的策略作出了描述:遵守目标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从而达到让译文符合本土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的需求。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英语进行翻译,在这类翻译中,翻译者的努力被流畅的译文所掩盖,译者为之隐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被掩盖,目的语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文化价值观,原文的陌生感已被淡化,译作由此而变得透明。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所以,Venuti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美国翻译家奈达(Nida)是“归化”理论的推崇者,他提出了“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论”的观点。在各种不同场合,他重复“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概念这一观点,既“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近的自然对等”。“归化派”认为,不应该将源语中的语言体系和文化现象强加在译文读者身上;文化差异必然带来交流和理解上的障碍,既然翻译的主要任务是文化交流和传播,就应该避免文化障碍,而“异化”则不可避免地带来这种障碍;对译文读者的想象力和智力也不应该有过高要求,而是应该将源语以最贴近目的语的形式呈现给译文读者,使之理解起来更容易。

直译/意译同归化/异化翻译他们之间有着相似和差异。王东风在《中国翻译》“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王东风,:24-25)

2 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应用的历史

从晚清时期的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现在的.一百多年来,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先后出现了四次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头十年,第二次是“五四”后的十年,第三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真正繁荣的也就是50年代的十年),第四次是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孙致礼,2002)

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文学翻译除“五四”后十余年异化译法一度占上风外,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归化译法为主调。18,严复提出了“译事三难:信、达、雅”。18,林纾翻译出版了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先后翻译了180多种西方文学作品。,当时的翻译者考虑的并非是要忠于原作,而是如何适应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需要。晚清时期,白话运动蓬勃开展,但当时的译者除个别以外,都不愿用白话文翻译,而坚持用文言译作。这样不但读者觉得晦涩难懂,译者自己也觉得颇受束缚,不得不对原文加以改动和删减。所以,为了博得广大读者的青睐,译者大都采用叙述法,常常出现译文的夹议夹作、改写改译。这个时期的文学翻译除了少数外来词的引用外,基本上是以归化为主导。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我国的文学翻译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在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带动下,当时的作家和翻译家试图从外国文学中吸取营养,以达到改造文学、改造社会的目的。鲁迅提出“易解”和“丰姿”是翻译的双标准,较严复的信、达、雅三标准具有更大的涵盖力,使其得到了丰富和深化。他主张译者只能“改换衣裳”即转换语言形式,而不能“削鼻剜眼”,即尽量保持原作的“异国情调”,提出翻译“以信为主,以顺为辅”“宁信而不顺”可谓在文学史上高扬一帜。但同时也导致一定程度上的生硬翻译。因此,从3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译界在翻译方法上出现了一个“逆反应”,归化法再次占据了主导地位。张谷若从30年代开始翻译的时候,翻译并出版了哈代的《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遵循两条翻译原则:(1)不能逐字死译;(2)用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朱生豪由30年代中期走上翻译道路,他在《莎上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明确反对逐字逐句对照式的硬译,提倡保持原作的“神味”和“神韵”。我国30、40十年代的文学翻译比较强调传达原文的“神韵”,比较看重译文的通顺流畅,而不怎么注意传达原文的形式,不仅如此,甚至还可以随意“更易原文之结构“。他们走的是归化之路。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翻译界受西方翻译理论的启发,对异化、归化进行了重新思考,异化译法开始受到重视。1987年,刘英凯在《现代外语》第四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归化-- 翻译的歧路》的论文,尖锐的批评了归化法,并大力提倡移植法,让其在翻译中占有“主导地位“。文中力举的过分归化的表现和分析可以说促使我国翻译界对中国的文学翻译方法进行了一次认真的反思。这种反思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在1995年,由上海《文汇读书周报》和南京大学西语系翻译研究中心联合举行了关于《红与黑》几个译本意见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全国范围的翻译大辩论。通过这场大辩论,中国翻译界对异化和归化这个问题,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在此后几年中,刘重德、郭建中等学者,也曾先后对异化和归化发表了一些独特的见解,认为应该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异化和归化,从而发表异化译法,并将归化法限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在改革开放期间,不仅翻译理论界对异化译法有了新的认识,文学翻译工作者中也目前翻译界在承认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基础上,又展开了哪一个是主流之争,这可参考孙致礼教授“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中国翻译》,2002)和蔡平的“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中国翻译》,2002)两文。甚至现在有学者还认为“译文中异化和归化的表达方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某一时期被认为是异化的表达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有可能成为译语的一部分,看不出异质的因素了。”(蔡平,2002:41)

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和各民族之间克服了解的加深,各种文化之间的借鉴与融合日趋明显,文化的异质色彩似乎正在逐渐淡化。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翻译将是归化和异化的继续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多元化”和“反文化同化”的呼声却又此起彼伏,各民族要求保持各自文化特色的意识也日趋高涨。作为语言、文化交流桥梁的翻译,归化和异化的辩证统一仍然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会不断发展。

3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选择归化或异化策略

归化或异化策略其实都是一种翻译手段,他们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对立统一,相得益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还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翻译的目的、译入语的包容度、文学作品、作家、译入语读者的接受效果、民族的思维习惯和不同文化的趋同程度的具体情况进行取舍。那么,怎样决定翻译一篇文学作品时归化法和异化法的取舍呢? 文学翻译不同与一般的翻译,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与特殊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到“文化传真”与“艺术审美”的完美结合。这样读者既能从好的文学作品中获取一些知识,又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在翻译过程中,不管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是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是形似还是神似,是紧扣原文还是进行再创作,都是可取的。但采用这两种翻译方法要把握好“度”。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牺牲另一方面都会走极端,翻译界中存在着一些过度的归化现象,例如滥用四字格成语:四字格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一大特色,正确使用使目的语更显优雅,可如果误用成语不仅会使译文晦涩,也会改变译文的深层含义。滥用典雅词汇,滥用抽象法,滥用带有文化色彩的替代。即是用汉语的文化渊源和相关的形象替代了西方的表达方式,这样做反而使译文有些别扭 。而异化过度会出现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译文带有翻译腔,即对来源语保持绝对字面上的忠实,不考虑来源语结构、表达方式是否也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结语

异化与归化的争论不但困扰了过去的许多译者,还必将困扰现在和以后的译者。异化与归化将永远同时并存,成功的翻译既离不开异化,也离不开归化。我们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归化”和“异化”优劣高下之争,译者应根据在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进行取舍,交替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确保译本的高品质。

参考文献

[1]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 [J].中国翻译,2OO2,(5).

[2]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中国翻译,2OO2,(5).

[4]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J].现代外语,1987,(2).

[5]蔡平. 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OO2,(5).

[6]王秉钦.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

有不少人开始重视异化法,重视对国外文学作品中的异质成分的传达,翻译中力求异化与归化的平衡。

篇5:文化传真与归化异化策略

文化传真与归化异化策略

语言与翻译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是人们进行交流的方法之一.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文化传真是翻译工作者在选择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时应当注意的首要问题.

作 者:檀晶晶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0(5)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文化传真   归化   异化   文学翻译  

篇6:翻译中的博弈:归化和异化

翻译中的博弈:归化和异化

翻译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座桥梁,同时翻译也是一种博弈.翻译策略中文化和语言差异所带来的.困惑对归化和异化翻译手段提出了要求.一方面,归化和异化这对矛盾统一体成为翻译博弈论中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纳什均衡”和“帕累托最优”也揭示了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的辩证关系.

作 者:樊军 郑志军 FAN Jun ZHENG Zhi-jun  作者单位:樊军,FAN Jun(宜宾学院,外语系,四川,宜宾,644000)

郑志军,ZHENG Zhi-jun(湛江师范学院,广东,湛江,524000)

刊 名:宜宾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7(10)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翻译   博弈论   归化   异化   辨证统一  

篇7:中英广告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中英广告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中英广告翻译是一个涉及到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在广告翻译中如何有效的传递文化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本文拟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来讨论广告翻译.

作 者:林隆清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广东,广州,511325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12) 分类号:H3 关键词:归化   异化   广告翻译  

篇8: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罗菲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从这两个术语的来源和概念入手,分析两者的对立矛盾及其辩证统一的关系。然后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从而得出译者应根据文学翻译的目的,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关键词]文学翻译;归化;异化;辩证关系在人类文明史上,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翻译,不但能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还能给这种文化输入新的血液。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英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因此,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认识翻译活动,无疑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来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这一问题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提倡异化,即以源语为导向;另一种观点提倡归化,即以目的语为导向。归化和异化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一、归化、异化的提出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问世,里面使用了一对关键术语―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该术语的使用是基于德国哲学家及神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18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作的一个学术演讲,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他认为“,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Eitherthe translator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as much as possible,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him.()Venuti :19)这就是Venuti所指的异化foreignizing strategies;

“另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Orhe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as much as possible,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him.()Venuti 2004:19-20)这是指归化domesticating strategies。

二、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Atransparent,fluentstyle is adopted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arget languagereaders.”)(Shuttleworth&Cowie,: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所以,又被后来研究者称为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A target text is produced which deliberatelybreaks target conventions by retaining something of the foreignness of the o-riginal”)(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以,又被称为译者的彰显/显身(the translator’s visibility)。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三、归化和异化的对立矛盾关系

就文学翻译的目的而言,一方面,译者试图忠实地介绍原文,尽量给普通读者呈现异域文化;另一方面,译者希望普通读者能够完全或更好地理解原文并从译文中获得美的'享受。这两方面是互相对立的。如果译者想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普通读者就会发现译文难懂;如果译者想向普通读者展示流畅和优雅,译文就会不忠实。不同的翻译目的解释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依托,而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依托。在中国翻译理论界,确实存在着归化和异化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翻译家们各抒己见,一些人赞成归化,如赵景深认为的“宁顺而不信”、“宁愿要语言的流畅也不要思想的忠实”;梁实秋认为,异国情调会使语言晦涩难懂;

朱小安认为,适当的归化是为了避免“影响或损害翻译的交流作用,造成某种理解的困难。”

・  四、归化和异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

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中国大学网

篇9:英语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初探

英语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初探

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造就了英语习语独特的文化内涵.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本文就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做出初步探讨.

作 者:李艳丽  作者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235000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H3 关键词:习语   翻译   归化   异化  

篇10: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哲学思考

关于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哲学思考

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是翻译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回顾和分析了我国译界就两种翻译方法争论的历史并指出,是用偏向归化的译法还是异化的译法要受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读者的审美情趣,以及翻译文本及翻译目的、不同的源语及目的.语等因素的支配.本文认为,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归化译法或异化译法,或两者兼而有之,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各种文化间不断增加的交流,异化翻译法将是总的趋势.

作 者:袁晓宁 刘成  作者单位:袁晓宁(东南大学外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刘成(河海大学外语学院,210036)

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卷(期): “”(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归化   异化   动态变化  

篇11: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

[摘要]

最近,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的讨论很多,散见于国内的各种外语类学刊,〈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还专辟一专栏来讨论这一问题,这些文章大大推动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但这些文章更多是停留在语言研究的层面,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异化现象。

[关键词] 归化;异化;翻译;跨文化;后殖民主义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内的外语类学刊发表了不少有关归化和异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努力将西方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理论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运用于翻译理论和实践之中,有的文章高屋建瓴,从文化的角度对直译和意译作出概括,还有的文章运用关联理论来寻求归化和异化的最佳关联点,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但归化和异化翻译的讨论仍存在一些误区,最明显的是将归化与异化翻译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将文学策略和文化的意识形态同语言的策略和翻译的技巧等同起来,从而将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拉回到传统和经验的讨论之中,这样做有碍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发展。《中国翻译》2002年第5期有王东风和葛校琴等的文章,探讨“归化”和“异化”翻译的研究方向及存在的问题,是归化和异化翻译研究的新成果。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二、关于“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是归化和异化讨论的源头,不少学者常常把它们放在一块来讨论。王东风在“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一文中就对它们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文章开门见山地指出,“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可谓由来已久。”但他没有将它们简单地归于一类,而是指出:“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 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王东风,2002:24-25)笔者基本上赞同上述观点,并就直译/意译与异化/归化翻译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谈到直译和意译时,人们常常用英文词语literal translation 和free translation。此时人们关心的是语言层面的技术处理问题,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还有人提出形合与意合来与直译和意译对称。在中国的翻译史上,赞成直译和意译的均有人在,初期佛典翻译中的文质说,唐代玄奘的“求真”与“喻俗”,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及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与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等,都是从直译和意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原则。

我们并不反对将直译/意译同归化/异化翻译放在一块讨论,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以往,归化/异化翻译同直译/意译的相似性讨论的多一些,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就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主要的方法,它们并非是排斥性的,相反,它们是互补性的。在同一翻译中,直译和意译都可能有。文体也有关系,在有些文体中,意译会多一些,而在另一些文体中,直译可能会多一些。关于直译和意译的讨论,译界已基本上达成共识。直译和意译不等同于有些人所说的死译和胡译。鲁迅和其弟周作人的直译作品《域外小说集》曾招来许多的批评,被视为直译的代表。一些学者谈到鲁迅,必将提到他的翻译主张“宁信而不顺”,而忽略了其他。其实,鲁迅关于直译的真正含义是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的“题未定草”中所说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丰姿。”可见,鲁迅并非不要顺,只是在两者不可兼得之时,才宁取信而舍顺。鲁迅的“硬译”,决不是生搬硬套,也不是逐字翻

[1] [2] [3]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林译村上在中国大陆

文献综述范文百度文库

建筑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范文

理工类文献综述范文

文学文献综述范文

老师对文献综述的评语

博士文献综述评语

刑法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关于大学英语学习的文献综述范文

土木工程文献综述范文

浅谈归化和异化的认识论文
《浅谈归化和异化的认识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归化和异化的认识论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英语专业的文献综述范文2023-03-11

文献综述 导师评语2022-05-07

4p营销策略文献综述范文2023-08-29

文献综述范文财务2022-09-07

课题文献综述范文2022-07-26

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2022-11-17

论汉语古诗翻译与语言符号2024-05-13

浅谈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与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传播的论文2022-12-17

对西道堂大家庭式经济活动模式的新认识2022-05-07

《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2023-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