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

时间:2023-02-04 08:08:2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推荐7篇)由网友“学习能力复健中”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

篇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本经之名,一般称为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很多。现解读如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到达彼岸的方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得无上正等正觉之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得见如来指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的宝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成就圆满六般若波罗蜜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金刚般若观照,刹那相应,一念得成诸佛圣道。

金刚般若观照是实修无上菩提的法本。

金刚般若观照是入佛一切智智的'秘笈。

金刚般若观照是降伏其心的护念。

金刚般若观照是疾得无上大菩提的永恒付嘱。

“经”,譬喻道路与方法。

“波罗蜜经”,是到达涅槃之路。

“般若波罗蜜经”,是中道智慧究竟解脱法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摧伏十方魔障的无上法宝。

金刚,喻为大菩提之烈火焚燃烦恼之干草。

金刚,喻为大智慧之沸汤化度愚痴之冰霜。

金刚,喻为大光明之觉照,摧伏分别心中一切无明痴暗。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出生一切诸佛及诸佛成就之法。一切般若观照行者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护,因而不被一切诸魔所破坏,不被一切障碍所留难,不被一切诸境相所迷惑,不被一切禅定三昧所乐醉。

篇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喻为沸汤,并无滚烫而是清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谓光明却并非日月。

是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思议。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可思议。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什么如此不可思议?是因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法身舍利。《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不可思议,是佛法身舍利宝光的不可思议,是佛于般若观照者随处护念的不可思议,是佛永恒付嘱的不可思议。

以金刚心行于《般若波罗蜜经》,是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喻发菩提心者,其心淳淑,其意坚固,其心犹如金刚。

菩萨发心有十事行为若金刚,其十如下:

1. 为行菩提,游于无量生死之难不生悔恨,心如金刚;

2. 一切所有施无所,心如金刚;

3. 常以平等心于众生,心如金刚;

4. 我皆当度一切众生,以佛灭度而灭度之,心如金刚;

5. 灭度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心若金刚;

6. 分别晓了一切诸法,心若金刚;

7. 于一切佛法常加精进无所遗漏,心若金刚;

8. 其慧普入十方靡所不达,心若金刚;

9. 具足一切智智入一门,心若金刚;

10. 诸所爱重无有增减,不以贪惜断诸所著,心若金刚。

菩萨以此十种金刚心行《般若波罗蜜经》,行无上菩提之路。无上菩提之行,即是金刚般若观照之行。金刚般若观照之行即是诸佛如来所行。诸佛如来所有无上菩提之行,即是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故佛说须菩提,以是名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汝当奉持。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是佛法大城。

拓展阅读:《金刚经》对《坛经》的影响

读过《金刚经》的人,再去接触《坛经》一定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打开《坛经》的第二品,便是《般若品》。此品以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为开头,展开了说法,接着显示般若的功用。祖曰:“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6)从第一义上来看,凡夫与佛,烦恼与菩提,的确没有什么差别。可是凡夫与佛因为存在迷与悟的不同:凡夫迷故,处处着境,没有智慧,因而便有烦恼;而圣贤以般若智慧通达诸法实相,不住于相,烦恼了不可得,当下就是菩提了。

进入《定慧品》,六祖又依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祖曰:“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7)何为无念?《坛经》的解释是:“于诸境上心不染着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如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显然,这与《金刚经》所说的“人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样的。何为无相?《坛经》说:“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实相无相,但实相也并非离开万物,别有所指,这就需要有般若,以般若故不住于相,透过诸相,始能通达法性。《金刚经》也认为“实相者,即是非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何为无住?《坛经》释曰:“念念之中不思前念,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若前念不住即无缚,此是以无住为本。”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解脱也。所以般若思想以无住生心,为修行的要领。

对于坐禅,六祖从对般若法门的体验中,提出了禅家特有的方式。比如以往坐禅,禅者注重坐相,并对坐姿式及用心都有一定之规,而《坛经》中却呵斥坐相。经中记载:“有神秀弟子参访六祖,祖问:汝师何为开示?对曰:常教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常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8)从般若法门的无住前提看,禅者假如拘泥坐相上的修行,本身就是住相,因为道乃无相,道遍一切处,自然应该从行住坐卧的一切举动中去体验。

又在坐禅用心方面,小乘禅观讲究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心一境。而《坛经》却叫我们坐禅,要心无所住。祖曰:”此门坐禅,元不执心,亦不执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着;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心故覆障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着即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9)这是从见性、观实相入手,以无住为方便。定即是慧,定慧一体,同小乘禅观,由定而慧,显然不同。

以上仅举几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其实《金刚经》对《坛经》的影响是全面的,而非部分,这有待于今后专门研究。

篇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非到达非不到达,非此岸非彼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一切法非得非失,非生非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一切果非成就非不成就。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成就佛道非刹那非三大阿僧祇。

篇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篇5: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禅语

1、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3、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4、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5、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6、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7、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8、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9、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10、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1、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12、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13、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1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15、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16、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

17、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18、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19、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20、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21、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22、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

非法。

23、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24、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25、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26、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27、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28、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29、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

30、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31、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32、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3、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34、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35、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36、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37、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38、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39、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40、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41、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42、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43、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44、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45、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46、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47、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48、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49、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5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篇6: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典禅语

1.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

2. 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3. 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4.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5. 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6.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7. 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8. 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9.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10.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11.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12.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13. 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4.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15. 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篇7: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典禅语

1.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

2.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 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4.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5.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6.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7.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8.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9.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

10. 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11.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 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13.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4.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15.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6.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17.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8.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19.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20. 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介绍信的含义是什么

《金刚经》中的辩证思想

《金刚经》名字的由来

索达吉堪布语录全集

《金刚经》清净境界

索达吉堪布:《心经讲记》

《金刚经》的真实功德

论《金刚经》之般若

金刚经讲义江味农

《金刚经》的精髓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含义(推荐7篇)】相关文章:

《金刚经》殊胜威力2023-10-07

《金刚经》的空理2022-04-29

《金刚经》布施功德2023-04-12

经续解析 金刚经 心经2022-05-04

关于功德的优秀作文2023-06-25

寻根溯源党课2023-03-22

《金刚经》的功德2023-11-21

溯源初中作文2022-10-13

《金刚经》简便修习方法2023-01-21

细节威力发言稿202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