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银行业分类监管的策略选择探索

时间:2023-03-05 07:52:58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当前银行业分类监管的策略选择探索(共8篇)由网友“米心”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当前银行业分类监管的策略选择探索,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当前银行业分类监管的策略选择探索

篇1:当前银行业分类监管的策略选择探索

当前银行业分类监管的策略选择探索

摘要: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范文,讨论当前银行业分类监管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金融论文范文,银行分类监管, 农村信用社

一、对政策性银行应实行分业监管

政策性银行于1994年先后成立,当时是根据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将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进行分离,由政策性银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粮油棉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的要求,在各自特定的业务领域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方针、市场定位、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作为银行监管部门,我们必须敏锐地洞察和熟知这些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监管思路。因此,对政策性银行监管的关键就在于分业监管,即根据其业务政策性强度的不同实行不同的监管。例如,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运用分政策性和商业性两块,两块的政策性强度和风险程度都不同,对其监管就不能按同一标准进行。其中,政策性贷款又可以细分为指令性贷款和指导性贷款,两者在政策性上也是有所区别的。指令性贷款如果出现了风险、形成了损失,属于政策性风险,对其监管主要是合规监管,即监管的重点是银行的业务合规性,有无违规操作等。指导性的贷款如果出现了风险、形成了损失,则属于经营性风险,对其监管主要是风险监管,即监管的重点是看银行是否做到了审慎经营、有无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

二、对国有商业银行应实行尽职监管

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机制方面突出的问题,究其根本就在于“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问题的根源又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扭曲。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一是与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层层委托、层层代理的关系,形成了超长的委托代理链。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约束和控制力逐级弱化,很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良贷款二次剥离就是委托代理关系扭曲的典型例证。

因此,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关键就在于尽职监管,即把国有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高管人员尽职情况作为我们监管的重点。这里所说的尽职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的高级管理层向董事会、投资者尽职的情况;第二个层次是国有商业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高管人员向其上级行尽职的情况;第三个层次是国有商业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工作人员向高管人员尽职的情况。银监会已经制定了《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尽职指引》,还将研究制定《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工作尽职指引》和旨在加强对高管人员尽职监管的《商业银行高管人员履职情况评价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今后,我们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重点,就是要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逐一进行对照,检查其高管人员和工作人员是否都按要求尽职。

三、对农村信用社应实行大户监管

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在于资产质量差、经营效益低、历史包袱重、内部控制弱、经济案件多发、操作风险严重。但在这些问题当中,当前最需引起关注的还是“垒大户”问题。所谓“垒大户”就是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投放主要集中在个别或少数大户身上,“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违反了风险分散的基本规律,造成的后果也十分严重。

因此,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关键就在于大户监管,即把监管重点放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大户、投资大户、融资大户上。大户监管的主要内容:一是要严格执行单户贷款比例管理,县级法人社组建以后,每个社都要根据资本金的一定比例来确定单户贷款的限额,并确保不得突破,对购买国债、资金拆借业务也要确定一定合理的比例;二是大户监管的侧重点不同,在农村信用社的资产业务中,侧重对其资金运用的大户进行监管;在贷款大户、投资大户、融资大户中,侧重对贷款大户进行监管;在贷款大户中,侧重对投向非农业生产的贷款进行监管;在贷款业务风险管理中,侧重对大户贷款的合规情况和授信尽职情况进行监管;三是在做好大户监管的同时,要提倡农村信用社资金不离土、不离乡,树立“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提高信贷支农意识,适当放宽小额农贷条件,大力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改善金融服务,为解决农民贷款难、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支持。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贷意义十分重大,既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分散信贷风险、扩大收入来源、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农民通过贷款不断扩大生产提高收入、增强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对信托投资公司应实行产品监管

近年来,相对于信托公司的其他业务,资金信托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自从在上海发生了“金新信托”偿付危机的事件后,资金信托产品的风险性也一直受到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投资人对于信托产品不甚了解,而在已发行的信托产品中绝大多数是通过银行进行销售,投资人之所以购买是因为把信托产品当成了银行或信托公司发行的债券,对信托产品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二是信托投资公司因监管法制建设以及内部管理的欠缺,进行了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在发行信托产品时刻意减少信息披露、有意识地模糊风险和违规承诺收益保底等。

因此,对信托投资公司监管的关键就在于产品监管,即重点加强对信托投资公司发行的资金信托产品进行监管。产品监管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信托产品资金使用方向上的监管,严格控制信托产品将资金运用在房地产等盲目投资和过热行业,严格控制发行异地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严格控制信托投资公司突破产品计划、扩大资金规模,严格控制信托投资公司的关联交易,防止信托投资公司将信托产品资金通过关联交易进行挪用;二是规范资金信托产品的营销宣传和风险提示,根据有关规定,信托产品不得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和其他公开媒体进行营销宣传,不得承诺收益保底等,在严格遵守规定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应要求信托投资公司在其产品介绍中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三是加强监管方和被监管方的“透明度建设”,通过信息披露和宣传讲解,逐步普及信托业和信托产品知识,强化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培育成熟的市场主体。

篇2:当前银行业分类监管的策略选择探索

摘要:当前,各类银行机构在所有制性质、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经营环境等方面各有不同,在风险控制、内控状况、管理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表现迥异。本文作者提出,作为银行监管部门,必须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上述特性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准确把握各类机构的风险特点,因行施策,因险施略,合理配置监管资源,用最小的监管成本收到最大的监管绩效,进而提高监管效率、实现监管目标。

关键词:银行业;分类监管;策略选择

Abstract: At present, various types of banking institutions in the nature of ownership, property rights structure, corporate governance,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so different, in risk control and internal control situation, the management level as well a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different areas such as performance. The authors propose, as a banking supervision department, the need for 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and accurate grasp of the risk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institutions, due to line Ce Shi, Shi slightly due to the risk,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regulatory resources, with the smallest receipt of regulatory costs of monitor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largest, to improve regulatory efficiency and achieve regulatory objectives.

Keywords: Banking; classifica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choice

对政策性银行应实行分业监管

政策性银行于1994年先后成立,当时是根据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将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进行分离,由政策性银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粮油棉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的要求,在各自特定的业务领域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方针、市场定位、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作为银行监管部门,我们必须敏锐地洞察和熟知这些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监管思路。因此,对政策性银行监管的关键就在于分业监管,即根据其业务政策性强度的不同实行不同的监管。例如,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运用分政策性和商业性两块,两块的政策性强度和风险程度都不同,对其监管就不能按同一标准进行。其中,政策性贷款又可以细分为指令性贷款和指导性贷款,两者在政策性上也是有所区别的。指令性贷款如果出现了风险、形成了损失,属于政策性风险,对其监管主要是合规监管,即监管的重点是银行的业务合规性,有无违规操作等。指导性的贷款如果出现了风险、形成了损失,则属于经营性风险,对其监管主要是风险监管,即监管的重点是看银行是否做到了审慎经营、有无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

对国有商业银行应实行尽职监管

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机制方面突出的问题,究其根本就在于“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问题的根源又在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扭曲。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一是与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委托代理关系,层层委托、层层代理的关系,形成了超长的委托代理链。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约束和控制力逐级弱化,很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不良贷款二次剥离就是委托代理关系扭曲的典型例证。

因此,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关键就在于尽职监管,即把国有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高管人员尽职情况作为我们监管的重点。这里所说的尽职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有商业银行总行的高级管理层向董事会、投资者尽职的情况;第二个层次是国有商业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高管人员向其上级行尽职的情况;第三个层次是国有商业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工作人员向高管人员尽职的情况。银监会已经制定了《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尽职指引》,还将研究制定《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工作尽职指引》和旨在加强对高管人员尽职监管的《商业银行高管人员履职情况评价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今后,我们对国有商业银行监管的重点,就是要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逐一进行对照,检查其高管人员和工作人员是否都按要求尽职。

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实行超速监管

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以及内控机制方面相对要好,但在其粗放式的快速扩张过程中,因各种主、客观因素而造成风险管理力度的减弱,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并使得这种快速发展呈现出波动性较大、跳跃式增长的特点,同时金融资源的有限性也决定了这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是不可能长久的。

因此,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监管的关键就在于超速监管,即将发展速度超出正常速度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监管的重点。超速监管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而是为了防止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盲目超常规的扩张中积聚风险,从而保证其稳健、可持续的发展。对符合审慎经营原则等监管要求的超速发展,不仅不加以限制,还要为其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对不符合监管要求的超速,则不仅要限制其发展,而且要对超速发展造成风险的责任人进行处罚,严格追究其超速责任。

对城市商业银行应实行法人监管

城市商业银行是在整合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成立的。经过多年的实践,城市商业银行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公司治理机制和由此而带来的“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最突出的几个表现:一是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的不作为;二是高级管理层的“内部人控制”;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因此,对城市商业银行监管的关键就在于法人监管。这里所说的法人监管,并不意味着我们只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法人进行监管,而是要通过我们的监管,帮助和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真正建立起“三会一层”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法人监管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按照《公司法》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要求,完善其公司治理机制;二是由银行监管部门制定考核办法,对城市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履职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三是坚持城市商业银行总行、支行的两级管理体制,强化总行对支行的扁平化管理,以减少机构层次和管理成本、减少信息失真和衰减、提高科学决策的效率。

对农村信用社应实行大户监管

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问题

就在于资产质量差、经营效益低、历史包袱重、内部控制弱、经济案件多发、操作风险严重。但在这些问题当中,当前最需引起关注的还是“垒大户”问题。所谓“垒大户”就是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投放主要集中在个别或少数大户身上,“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违反了风险分散的基本规律,造成的后果也十分严重。

因此,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关键就在于大户监管,即把监管重点放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大户、投资大户、融资大户上。大户监管的主要内容:一是要严格执行单户贷款比例管理,县级法人社组建以后,每个社都要根据资本金的一定比例来确定单户贷款的限额,并确保不得突破,对购买国债、资金拆借业务也要确定一定合理的比例;二是大户监管的侧重点不同,在农村信用社的资产业务中,侧重对其资金运用的大户进行监管;在贷款大户、投资大户、融资大户中,侧重对贷款大户进行监管;在贷款大户中,侧重对投向非农业生产的贷款进行监管;在贷款业务风险管理中,侧重对大户贷款的合规情况和授信尽职情况进行监管;三是在做好大户监管的同时,要提倡农村信用社资金不离土、不离乡,树立“扎根农村、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提高信贷支农意识,适当放宽小额农贷条件,大力发展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改善金融服务,为解决农民贷款难、促进农民增收提供支持。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贷意义十分重大,既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分散信贷风险、扩大收入来源、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农民通过贷款不断扩大生产提高收入、增强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对信托投资公司应实行产品监管

近年来,相对于信托公司的其他业务,资金信托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自从20在上海发生了“金新信托”偿付危机的事件后,资金信托产品的风险性也一直受到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投资人对于信托产品不甚了解,而在已发行的信托产品中绝大多数是通过银行进行销售,投资人之所以购买是因为把信托产品当成了银行或信托公司发行的债券,对信托产品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二是信托投资公司因监管法制建设以及内部管理的欠缺,进行了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在发行信托产品时刻意减少信息披露、有意识地模糊风险和违规承诺收益保底等。

因此,对信托投资公司监管的关键就在于产品监管,即重点加强对信托投资公司发行的资金信托产品进行监管。产品监管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信托产品资金使用方向上的监管,严格控制信托产品将资金运用在房地产等盲目投资和过热行业,严格控制发行异地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严格控制信托投资公司突破产品计划、扩大资金规模,严格控制信托投资公司的关联交易,防止信托投资公司将信托产品资金通过关联交易进行挪用;二是规范资金信托产品的营销宣传和风险提示,根据有关规定,信托产品不得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和其他公开媒体进行营销宣传,不得承诺收益保底等,在严格遵守规定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应要求信托投资公司在其产品介绍中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三是加强监管方和被监管方的“透明度建设”,通过信息披露和宣传讲解,逐步普及信托业和信托产品知识,强化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培育成熟的市场主体。

对资产管理公司应实行程序监管

资产管理公司的问题主要是在收购和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的违规问题。在不良资产收购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审查把关不严,致使一些不符合剥离条件的贷款被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造成了相当一部分金融债权难以落实;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突出的问题是存在违反程序、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的现象,致使部分资产被低价处置,造成国有资产不同程度的流失。

因此,对资产管理公司监管的关键就在于程序监管,即监管的重点是看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和处置不良资产的程序是否规范。程序监管的内容:首先,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公司从收购、评估到处置等各环节的法律法规,为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管提供法制保障,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健全资产管理公司相关的内控制度和操作规程,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公司业务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和程序化操作;第三,在不良资产处置中,强化不良资产处置中资产评估工作,严格执行先评估后处置的程序,不得逆程序操作;第四,规范不良资产处置程序,在完善竞标、拍卖等处置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方法;第五,加强对资产管理公司高管人员和工作人员履职情况的监管,切实防范在不良资产处置中的“道德风险”,确保把国有资产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对邮政储蓄机构应实行分账监管

由于我国的邮政储蓄机构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只是邮政局的一个内设职能部门,在其内部不可能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来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和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特别是目前邮政储蓄的核算方式仍执行原邮电部制定的《邮电通信企业邮政储蓄业务会计核算办法》,只对储蓄业务资金、转存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利差收入进行核算,而邮政储蓄业务成本、利润则全部纳入邮政企业的统一会计核算中。在这种核算模式下,邮政储蓄机构经营成效无法体现,成本意识淡薄;经营风险被掩盖,盲目扩张欲望强烈,变相高息揽存的情况屡见不鲜,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邮政企业挤占、挪用邮政储蓄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邮政储蓄资金运用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难以防范,风险不断积聚;邮政储蓄机构内控薄弱、违规经营屡禁不止、经济案件频频发生等。

因此,对邮政储蓄机构监管的关键就在于分账监管,即在邮政储蓄业务和邮政业务账务分开核算的基础上单独对邮政储蓄业务进行监管。具体内容主要有:第一,建立独立的邮政储蓄业务资金账务管理体系;第二,建立单独的邮政储蓄财务收支管理体系;第三,建立单独的邮政储蓄会计档案体系;第四,建立一套邮政储蓄风险分析和预警体系。

篇3:监管系统与策略选择研究

近年来,不少名声在外似乎如日中天的企业,却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垮掉了,实践表明,忽视财务风险管理是其倒闭的主要原因,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企业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管理不到位,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破产倒闭。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保证企业安全、稳健的发展,有利于稳定企业财务活动,不断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企业财务目标。本文首先分析了财务风险的理论内容,阐述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构建一套监督和控制财务风险系统,以财务风险分析为手段,财务预警、控制、反馈系统为基础,探讨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及应用问题,控制和降低财务风险,最终实现预期财务目标。

一、财务风险管理――理论诠释

1. 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基础上,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各类风险加以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一项理财活动。财务风险管理是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新型管理领域,其关键在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组织、指导财务活动时,通过识别、测试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风险,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

2. 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法是企业为避免或减小风险,在财务风险预测、决策、防范、处理这一整个连续管理过程中,用来完成财务风险管理任务的手段和基本工具。美国风险管理学家Robert Mehr和Bob A. Hedges教授曾提出三句格言,即多考虑潜在风险的大小、多考虑损失发生的机会和多考虑利得与损失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当今选择风险管理方法的三项准则,即:第一,要对风险损失潜在性的大小进行估算,并考虑企业所能承受的风险损失;第二,要对损失发生的机会多加考虑,考虑越多,风险损失越小;第三,选择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用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风险管理收益。这些格言对于企业选择恰当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3. 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

财务风险管理活动贯穿于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从内容来看主要表现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并购风险。(1)筹资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融资活动中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融资来源结构、币种结构、期限结构等各种不确定因素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2)投资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难以预计或控制因素的影响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不确定性,致使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风险。(3)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是指企业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所形成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现金持有量风险、应收账款回收风险以及存货变现风险等。(4)利率风险管理。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水平的不确定变动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5)并购风险管理。是指由于企业并购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未来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偏差。

二、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监管系统――风险保障

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必须构建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监管系统,保障企业财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实现预期财务目标。

1. 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为了有效地监督与控制财务风险,企业需要建立一个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配备专职的风险管理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整个过程进行总体协调与具体规划,集中处理和消除威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财务风险。针对企业规模、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风险管理也不同,本文以大型企业的风险管理为例,在董事会下可以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风险管理部门主管及其他业务部门主管参与,专门负责日常的风险管理工作,并定期向董事会报告风险管理方面有关问题;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风险管理部,它通常设有管理信息系统部、战略部和监控部,主要职责是负责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传递、报告等工作。同时,风险管理部门还应该与财务、研发、人事、数据处理等部门密切合作,各业务部门认真执行风险管理部门下达的指令,并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

2. 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FRMIS)是在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实现对企业各部门的日常业务活动的风险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和反馈,做出预警显示和提出应付风险的基本策略的一个动态风险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搜集企业风险的内、外部信息,及时、准确地识别,分析、预防和控制风险,做到有备无患,将风险损害降至最低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一般包括数据库、硬件、软件和人员四大要素。其中数据库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软件主要有数据库软件、通讯软件、分析软件等,人员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最终的风险决策。

3. 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通过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并加工、处理、分析,与预定的风险预警指标比较,度量某种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对不同程度的风险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决策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防范措施的系统。财务预警系统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是现代企业预测和防范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

4. 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SS)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财务风险管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它改善和加强了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决策支持能力,更强调财务风险管理决策中人工的作用,支持面向决策者,处理半结构化(不可完全程序化)的财务风险管理决策问题。目前DSS的系统结构主要是由数据库、方法库、模型库、知识库及对话管理等子系统构成的多库系统结构。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理论的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三、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的恰当选择――风险管理的关键

恰当地选择风险管理策略能够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种财务风险,“趋利避害”,将风险损失最小化,这是财务风险管理过程的关键阶段。本文分析可供企业选择的各种常用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的内涵及具体应用。

1. 财务风险回避策略

财务风险回避是考虑到风险事故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时,主动放弃或改变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方法。就风险管理的一般意义而言,回避风险是一种最彻底的处置风险的方法,通过回避风险可以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完全彻底地消除某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减少损失的影响程度。然而,回避风险的做法终究是一种消极控制风险的方法,不是一种长久之计。

回避风险是人们感知风险存在,并且对损失的严重性完全有把握的基础上才具有实际意义。对某一具体的风险单位来说,有些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例如,全球性经济危机、地震、瘟疫等。一般来说,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采用风险回避策略,如某风险带来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相当高,或者在控制风险时,使用其他的方法控制风险所需成本相当大,甚至超过了其产生的效益值。采取风险回避的方法,最好在某一项经济活动尚未进行之前。为此,要放弃或改变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 财务风险预防策略

财务风险预防是指企业事先从制度、决策、组织和控制等方面来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风险损失的发生。例如,预先在企业内部制定信用政策,设立赊销审批制度和销售责任制度等,对赊销活动进行特定限制,以预防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各种投资方案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以及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在考虑其他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出最佳的投资方案等等。风险预防策略是在损失发生前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避免损失的产生。它是风险管理中最积极、最主动的风险处置方法。

3.财务风险分散策略

财务风险分散策略是基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有效分散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以达到最优资源配置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实现财富最大化。分散风险主要指采取多元化经营、多方投资、多方筹资、争取多方客户等分散风险的方式。“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形象地说明了进行多元化投资与经营对分散财务风险的作用。实务中常见的组合方法有多样化经营、联合经营、兼并与合并以及货币组合等,但多元化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不切实际地涉及过多产品或项目,主业不突出,不仅不能分散风险,反而会使企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企业一定要量力而行,以出色的管理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为基础,立足于专业化主业突出,并在此基础上适度涉及其他产品与投资项目,才能达到分散财务风险的最终目的。进行多角化投资与经营通常适用于财力雄厚、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企业。

4. 财务风险转移策略

财务风险转移策略是指将风险性理财活动通过某种方式转移给其他经济实体或个人,从而消除或减少理财活动的风险。转移风险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保险转移法。对企业而言,这是风险转移的最主要形式。用保险转移风险是保险人购买保险单,与之确定保险关系的形式,将其固有的或可能造成的损失用小额的保险费用固定下来,补偿因不测事件造成的意外损失,实现财务风险的转移。因此,企业财产险、职工人身安全险、车船险等,可以通过投保方式转嫁给保险公司。二是非保险转移。是指将某种特定的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如将产品或一些有特点的业务交给具有丰富经验技能、拥有专门人员和设备的专业公司去完成等。该方法在实践中采用较多,其特点是通过契约关系或免责约定来转移风险,不必支付保险费、控制费,只要正确运用各种法律知识、合同条款、谈判技巧等手段签好合同即可。其局限性是通过契约或合同只能转移部分风险,但当被转移方无法承担所转移的损失时,转移方就得补偿已转移的损失。

5. 财务风险接受策略

财务风险接受策略也称风险自留策略,它是一种由企业自己承担风险事故所致损失的一种财务风险管理技术,其实质是将企业自身承受的风险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承受下来,并采用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程度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当其他风险管理技术均无法实施,或者即便能实施,但成本很高且效果不佳时只能选择风险自留;或当企业既不能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也无法分散或转移财务风险时,就只能以自身的财力来承担财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采取财务风险自留策略。在一定条件下,它是一种积极、有效、合理的风险管理技术,如我国财务会计中为防范应收账款不能收回风险(即信用风险)提取坏账准备金,即是企业主动接受风险的一种方式。上述财务风险控制策略各具特点和适用条件,企业的风险管理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运用。

总之,财务风险管理因各个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不同而在管理工具和策略的选择上也不同,财务风险管理的监控系统的构建以及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的恰当运用,有助于企业把财务风险管理推向战略的高度,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各种财务风险,最终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

篇4:网上交易的模式选择及监管策略研究

网上交易的模式选择及监管策略研究

网上交易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所引起的,对证券市场传统交易方式的一种变革和延伸。它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具有传统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代表着证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在网上交易的模式选择上,应本着有序竞争、规范发展的原则,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一是以券商作为我国网上交易的主体,其他网络公司只能为券商提供技术支持,不能成为独立的网络经纪商;二是先采用固定佣金制度,随着网上交易的普及而逐步放开价格限制,最后实行自由佣金制度。

我国网上交易发展还存在着6个方面的潜在问题:(1)信用问题;(2)投资者方面的约束;(3)网络安全性;(4)速度和稳定性;(5)交易成本过高;(6)收益与成本的不对称性。这些问题将制约我国网上交易的进一步发展。

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在于技术发展和制度优化。因此,应强化以下方面的监管措施,以保证网上交易的规范发展:(1)通过资格认证规范交易平台;(2)建立有效的责任分担制度;(3)加强监管力度、防范交易风险;(4)加快网上交易的法制化建设。

一、网上交易的含义及特征

网上交易,通常是指投资者利用Internet网络资源,获取国内外各交易所的及时报价,查找国际国内各类与投资者相关的经济金融信息,分析市场行情,并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的委托下单,实现实时交易。

与传统交易方式相比,网上交易具有如下一些显著的特点:第一,网上交易打破时空限制,降低了券商的经营成本。理论上说,券商只要拥有一个网址就可以无限扩大自己的客户群体,更可吸引大量银行活期存款客户进行交易;第二,减少了交易环节,因此可以降低交易风险,提高交易效率;第三,加快证券市场信息流动速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从网上交易较为发达的美国来看,网上交易取得成功主要原因在于:(1)低廉的手续费满足了投资者对低成本的要求。由于网上交易对证券公司来讲运行费用较低,所以收费标准和其他的收费标准相比最低,而提供的服务和传统券商相比却相差不远。大幅的费用折扣吸引了大批投资者涌向E*Trade或是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的网上交易站点。(2)无可限量的信息资源是网上交易获得成功的另一个原因。由于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以及信息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投资者通过因特网作出投资决策时,可以获得详细的咨询。(3)因特网在美国的普及是推动网上交易的主要动力。美国是因特网的发源地,也是因特网应用最为成功的国家。它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网络,同时因特网上的各种商务应用也是最成功,超前的教育培训政策,使得美国人快速掌握

了使用因特网的各项技术。(4)美国发达的金融系统以及较为开放的投资制度也是促使网上交易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国外网上交易发展的模式及特点

网上交易的发展是近年来全球证券经纪业务发展的一大趋势。据美国国际证券业信息中心调查,目前工业化国家至少已有500家证券机构推出网上证券交易,入网交易的股民达万户,帐面资金达5000亿美元。预计,到全世界实现网上交易的机构可高达3000家,拥有股民10000万户,帐面资金将高达2万亿美元。

从世界范围来看,网上交易以美国最为发达。目前美国已基本普及网上证券交易,约有30%到50%的证券交易是直接或间接通过网上进行的。它是建立在一个庞大的、有4500多万名网上用户的基础之上的。截止到底,美国网上交易的帐户总数超过了1200万,而参与网上交易的帐户数只有300万户,发展速度极为惊人。

除了美国外,欧洲、亚洲的网上交易发展也相当迅速。英国、瑞典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我国的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的网上交易发展也相当迅猛。台湾自初出现第一家网上券商以来,现在已有宝来、大信等八家券商开展网上交易,最高的月交易量达到300多亿台币;19以来,韩国的网上证券交易量也开始猛增。最近,马来西亚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也宣布从1月底开始推出网上交易网站。证券交易的网络化正成为世界潮流。

网上交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与迅猛发展虽然只有几年的时间,但从其发展来看,已基本形成了两种交易模式。而这种交易模式的形成,又与各国有关的证券交易规则密切相关。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的网上折扣券商模式;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固定手续费制度下的网上交易模式。下面我们分别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进行简要分析,并借此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网上交易发展模式。

(一)自由佣金制度下的网上交易模式――美国模式

美国的网上交易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主要向机构投资者提供及时行情和网上交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网络的普及,涌现出许多网上证券商,向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提供分析资料,发布公司信息等。更有甚者,公司跳过证券承销商,直接通过互联网向投资者发行股票。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估计,全美约有25%的散户交易量是通过网上交易来完成的。其中绝大部分网上证券交易业务由传统的折扣券商(Discounted brokerage)提供的。在美国,网络投资交易的规模现正已每个季度30-35%的速度递增。

据McKinsey的分析报告显示,1994年,在线投资商不到10万人,到今天已经超过500万人,预计到,通过Internet进行交易的人数将达到1500万人,即占美国所有投资者的半数。到,几乎所有的证券投资者将通过网上交易进行投资。美国网络经纪商的数量从19的28家发展到19的100家以上,可见其市场前景之广阔,而排名前十位的公司垄断了90%的市场份额。美国网上券商异军突起,凭借猛烈的广告攻势和低廉的收费,网上券商抢走了不少原来属于大型券商的客户。美国网上交易模式以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和E*trade公司最具代表性。

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美国最大的网上券商。该公司已有20余年发展历史,其业务量占了美国全部折扣券商(Discount Brokerage)业务量的52%(E*Trade,Fidelityt和Waterhouse),其网上的证券交易额占全美日交易量的30%,拥有550万的客户和4330亿美元客户资产。从中旬开始推出网上交易,当时的市场目标是一年2.5万个客户,但到了年底,其网上投资者已奇迹般地达到了120万;到年底,网上客户总量高达550万,占全部客户的60%,总资产达2000亿元,年总收入达23亿美元。嘉信理财实际上是服务个人财务的全能超市,在该公司的站点上,不仅可以看到即时行情、新闻、历史财务数据;也可以定制个人主页,查看自己的帐户,编制自己的资产分配模型,寻找符合自己模型且表现最好的共同基金,再通过嘉信理财来购买这些基金。嘉信理财公司年底的股票市值已经超过美林,代表了证券经纪业务发展的新方向。

在美国评选1998年对证券市场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人物时,嘉信理财的总裁仅次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而名列第二位,由此可见嘉信理财以及网上交易在美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力有多大。

E*trade公司。全球最先开展网上交易业务的站点。1992年,公司的创始人Bill Porter的“E*Trade”公司正式成立,刚开始他通过美国在线向投资者提供一些网上证券的服务,后来Bill Porter在19建立了www.etrade.com的网上交易站点,至此,E*Trade开始了证券交易的电子化革命。几年来,E*Trade始终保持每季度50%的业务增长速度,据ZDNET的报道,到1998年年底公司已拥有50万用户。

另一方面,美国传统的四大券商(美林、摩根、莱曼、高盛)涉足网上交易的时间也较早。如摩根下属的Discover Brokerage Direct公司1995年8月就开始网上经纪业务,是全美第一家提供网上投资服务的券商。尤其是1999年下半年以来,为了避免客户流失,保住自身在业界已有的地位,一些大型券商也开始抢攻网上市场,美国券商的网上角逐已拉开序幕。继今年6月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宣布将从今年12月起全面推出网上交易后,10月20号,另一家大型券商摩根斯坦利添惠(Morgan Stanlcy Dean Witter)抢先一步,宣布从10月21日起为旗下的400万个客户提供平价网上交易。摩根斯坦利添惠公司此次推出的网上交易系统称为“ichoice”,美林的则冠以“无限利益”(unlimited advantage),两家券商都将每笔交易的收费定为29.95美元,与嘉信证券的定价相同。此外,摩根斯坦利添惠还仿效嘉信证券的作法,

将全美各地的450家分行改为提供即时服务的零售中心,客户在这里既可存入支票、研究个股,也能与证券经纪人见面咨询。象美林、摩根斯坦利添惠等综合型券商推出廉价网上交易,实际上是对传统服务方式的创新,将网上交易和传统服务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使投资人可以选择最符合个人需求的金融服务。据统计,美林证券1999年税前收益达到30亿美元,其中经纪业务业务增长对总收益增长的贡献率达36%,比1998年的23%增加13%。而诸如所罗门美邦(Sa-lomon Smith Barncy)及潘恩・韦佰(Pain Webber)等大型券商也在筹划网上交易方案。

美国证券网上交易的'生命力如此旺盛,一方面与美国发达的网络系统有关,是建立在一个庞大的、有2500多万名网上用户的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也是与网上交易的优势分不开的。对投资者而言,网上交易的最大好处是交易费用低,网上买卖每1万美元,收费仅29.95美元(最近降低到15美元),比250美元的传统收费便宜近90%,另外它操作方便、信息快捷全面,自由度大,可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得行情并进行交易,因此在美国颇受青睐。

目前实行自由佣金制度的国家,如韩国也采用此种交易模式。目前韩国的网上交易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折扣券商模式,其网上证券交易手续费一般是交易额的0.1%到0.15%,只及普通证券交易手续费的五分之一。

(二)固定佣金交易制度下的交易模式――日本模式

日本证券业最早引进网上交易的是大和证券,于年4月开始实施网上交易。东京证券交易所也于1998年6月底推出网上交易,从1998年6月29日开始,东京证券交易所推出了专为在正常交易时间以外进行的交易而设计的大宗交易和一揽子证券交易的电脑化网络。到1998年底,日本进入网上交易的券商有19家。而日本目前还没有放开交易手续费,因此各券商进入网上交易的最主要目标是尽早从网上争取更多的顾客,为手续费自由化以后,可能面临的竞争局面作准备。因此,网上交易目前在日本还没有形成竞争热点。

仅从目前情况看,日本的网上交易具有如下特征:

(1)网上交易得到券商的普遍认同,没有进入网上交易的券商都在准备进入。

(2)网上交易处于顾客目标战略阶段,在佣金固定制前提下,广告宣传、树立品牌等是目前券商在网上交易较为重视的策略。

(3)网上交易的运营体制尚未形成,运作系统大部分是依靠公司或企业集团的内部系统,只有少数利用网络接入提供运作系统服务。

(4)网上交易集中于股票交易,商品差别化的竞争战略处于萌发阶段。

(5)网上交易的服务时间尚有保留,没有达到“热线”状态。只有少数券商提供周7日、每24小时无间断服务,多数券商的网上服务时间保留在16小时至24小时之间,周六和周日停止交易的情况居多。

从以上日本网上证券交易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日本在信息技术上与美国并没有多大的差距,而网上证券交易的发展程度却相去甚远。因此,技术因素不是最主要因素,影响网上证券交易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证券市场本身的成熟程度和竞争机制。那么,1999年的股票交易手续费自由化必将给日本证券二级市场带来冲击性影响,网上交易将可能出现新的竞争局面。日本在实行券商注册制和佣金自由化的改革措施后,自由竞争机制将取代以往的政府保护政策,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将很快在日本形成。网上交易成为日本券商在二级市场战略调整的重点之一。

除日本外,其它实行固定佣金制度的国家包括我国也基本采用这一模式开展网上交易,开展网上交易的目的更多地是集中在对客户的争夺上,而主要手段也更多地是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来实现。

三、我国网上交易的模式选择与潜在问题

1、网上交易的模式选择

网上交易的模式选择,必须考虑相互关联的两个问题:一是网上交易经纪商的资格认证;二是采取自由定价的竞争模式还是固定佣金的竞争模式。

在网上交易发达的美国,有IT背景的网络经纪商能够凭借自身优势,迅速地占领经纪市场,形成了与传统券商之间的鼎足之势。我国网上交易也有两种模式可以选择:一是只允许传统券商开展网上交易业务;二是允许其他有IT背景的企业进入,如美国的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和E*trade公司,与传统券商一起在网上交易业务上进行竞争。

我们认为,我国网上交易业务的发展,应采用第一种模式,即只允许传统券商经营网上交易,证券类网站只能提供技术或信息方面的维护性服务。理由如下:(1)我国券商的证券经纪资格一直由中国证监会审批、专营,为了保证网上交易发展的有序性和监管的有效性,网上证券经纪委托也应同样采用这一原则。券商在开展网上交易之前还要再向证监会申请资格认证,同时禁止非券商企业绕过证监会的监管,独立进行网上交易业务。(2)我国网上交易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成本支出远远大于收入,此时过度的市场竞争只会削弱公司的盈利能力,影响网上交易的发展。目前全美已有超过100家网上券商,约有7百多万投资者选择网络交易,占个人投资者全部交易量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日本网络交易服务竞争日

趋激烈,相继有20多家证券公司蜂拥而入。激烈竞争不仅使网上券

商的获利能力开始下降,如美国最大的网上券商嘉信证券去年第三季度的利润已降至14.1%,低于二季度的15.4%,而且使经营网上交易业务的大型券商的风险增加和利润下降。美林主席兼总裁科曼斯基说:“对公司而言,网上交易是集团七十年以来最重大的决定。作出这个决定对美林来说无疑是个痛苦的选择,对于传统经纪人来说,一次股票买卖赚取数百美元的佣金,而通过网上交易,证券经纪人却只能从用户处获取29.95美元佣金。”据美国雷曼兄弟公司预计,20网上券商的广告费支出将达到12亿美元。

(3)网上交易的发展使美国和日本都出现了一些私营交易系统(PTS),如“InstinBt"、“POSIT”等。这些得到法律上承认的“证券经营机构”,具有价格形成功能,从而与“证券交易所”的职能交叉。如何对它们进行界定与监管,是国外证券界的一大难题。目前普遍认为,当私营网上交易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与证券交易所相似的价格形成功能时,就有必要对私营网上交易系统实行与证券交易所相同的管理;毫无疑问,这种交易系统将成为证券交易所的有力竞争者。若把网上交易经纪商限定在传统券商,则不会出现这一混乱的局面。

在佣金问题上,我们认为在发展初期,应实行固定佣金制。过早放开价格竞争,可能导致无序的价格战,影响网上交易的平稳发展。随着网上交易的普及程度加深,投资者规模增加,价格下降对经纪商的压力减小,就可以逐步降低网上交易的佣金比率。最后放开价格,使投资者在不降低优质服务的前提下获得低成本的好处。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使网上经纪商的竞争遵循从信息服务竞争向价格竞争转化的次序。

2、我国实行网上交易可能存在的问题

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网上交易也还是一项新兴业务,它对技术、制度环境的依赖程度很深。但它在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发展非常迅速,代表了证券经纪业务的发展方向。因此,我国也不可能等到所有条件都完备了,再来开展此项业务,而必须在创新中完善。否则,届时国内券商在经纪业务上将毫无国际竞争力可言。对于存在的问题,也必须未雨绸缪,及时发现,才能作好准备,保证其规范发展。

1、信用问题。与传统经纪业务中“面对面”交易方式不同,网上交易的真实性更加不容易考察和验证,信用问题便随之出现。首先,投资者可能存在信用问题。我国证券交易实名制尚未建立,投资者只要有身份证便可以开户。若投资者不是以本人身份证进行开户、交易,那么,当该投资者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即有意识地进行超出其资金能力进行投资并失败时,在法律上就无法追究该投资者的责任,只有由经纪公司来承当损失。若只是进行股票投资,我国禁止信用交易的规定、以及系统本身的设置就能解决这一问题。但当市场发展使股指期货等其他交易工具出现后,信用交易就是很现实的选择,那时,投资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便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如投资者以所有资金作为保证金进行股指期货的投资,当投资行为正确时,能够获得高杠杆收益。但当投资方向出现错误时,若损失很大,那么投资者有可能不再缴纳“追加保证金”,其损失就要由经纪公司赔偿。其次,经纪公司也存在信用问题的可能性。如90年代初期我国期货经纪公司鱼龙混杂,在国际期货交易中,一些经纪公司就利用客户的信息障碍,使客户交易指令在公司内部竞价成交。因此,在证券的网上交易中,若经纪商缺乏信用和外部的有力监督,难保不出现同样的问题。

2、投资者方面的约束。来自投资者方面的约束主要有两条:一是愿意进行网上交易的投资者的潜在规模;二是投资者的素质。网上交易需要投资者对电脑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因此,电脑普及程度以及投资者对电脑的掌握程度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网上交易所能达到的规模。我国电脑的普及程度低,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同时,在大量的散户中,能用电脑进行操作的并不多,尤其是网上交易,对投资者的电脑程度要求更高。因为网上交易不仅仅是利用电脑下指令,而最重要的是利用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投资分析,对网上的投资建议进行评估。

中国现有800万至900万因特网用户,估计到,这个数字将会增加到3300万­。而目前中国4000万股民中只有一小部分在网上买卖股票。据分析家估计,这个数字不超过1.5万人,其中8000人是通过闽发证券公司进行交易的。

电脑的普及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时间以及经济发展程度作为支撑。同时要在整体上使我国投资者达到国外投资者的电脑水平,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

3、网络安全性。美国每年因信息与网络安全问题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75亿美元,企业电脑安全受到侵犯的比例占50%,美国国防部全球计算机网络平均每天遭到两次袭击。美国国防部安全专家曾对其挂接在因特网上的12000台计算机系统进行一次安全测试,结果88%的入侵成功,96%的破坏行为未被发现?。因此,网络安全始终是一个最重要是制约因素。

证券的网上交易往往涉及巨额资金,一旦受外部攻击造成系统中断,或网络犯罪使信息泄露,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网上交易业务首先必须解决安全问题,而网上交易最容易产生安全隐患的是委托交易数据的网上传输、经纪公司的交易管理系统及数据库系统。投资者要求能够实时委托交易,因此在开市时间段里以及经纪公司开放查询的时间段里,经纪公司的交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将直接连接在互联网上,如果没有良好的安全防范机制,系统很容易受到攻击。安全防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数据加密。网上交易通常采取了对称加密与不对称加密结合的方式,确保数据的保密性。(2)利用数字签名与身份认证,防止密码攻击。可以规定若用户端软件连续三次密码出错,自动退出交易功能;若用户端软件每天密码出错的次数累计到一定程度,则自动关

闭该软件登录号,从而消除了利用用户端软件对系统进行连续大规模攻击的可能性。(3)通过券商和银行服务器与因特网的隔离,建立有效的防火墙。这样即使因特网交易机遭到攻击,最大的风险只是系统停止运作,而不会造成失密或数据破坏。

4、速度和稳定性。网上交易被称为“流动大户室”,主要就是因为其便利的操作程序和快捷的传输速度。但黑客只要用大量堆送垃圾信息的方法,就可以大大降低网络的运行速率,严重时网站甚至被迫关闭。最近美国多家最著名的网络公司,如亚马逊、雅虎等遭到大规模的黑客攻击,正常的运行一度遭到中断。因此,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就成为重要的课题。到目前为止,受技术限制,网站还没有应付此类事件的足够能力。此外,当突发事件造成交易数量超出容量设计时,也会使网络交通堵塞。如1997年10月27日,道.琼斯指数暴跌554点,而成交量激增,通过E--Trade交易的规模是平时的两倍,导致许多委托实际无法进入系统。

虽然经过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我国目前这一问题没有得到突出的反映。各券商开展网上交易的网站尚未出现塞车的现象。但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相当多的网站,投资者上网速度还是不尽人意。此外,我国进行证券交易的网站尚未经历过突发事件的冲击,其应付黑客攻击或其他突发事件能力还有待检验

5、交易成本。低成本是国外网上交易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网上交易与传统交易方式的主要成本差异包括:网上交易新增的通讯费(上网费)、初始设备投资与网络运行费,同时减少了传统交易方式的时间成本、旅行成本、填单报单成本。仅仅依靠券商帮助投资者购买设备(如电脑),甚至在一定条件下送给客户电脑的方式并不能满足投资者降低成本的要求。对投资者而言,关键是要降低每次交易的边际成本,即佣金率。

在美国和日本之间重要区别之一,就是日本规定了佣金比率,券商之间首先展开信息竞争,然后过渡到价格竞争。而美国则是在开始之初就是以低价格参与竞争,因而竞争方式是从价格竞争过度到信息竞争。由于网上交易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低成本,投资者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才推动了这一新的交易方式的发展。若交易成本没有明显下降,那么,这一交易方式就无法获得快速发展。

然而在我国,虽然投资者投入的前期成本并不高。拥有一台内存符合条件的电脑,再到开户券商处申请安装一套网上证券交易软件,就可以进行网上交易。然而其后的运行成本没有降低。按每天上网2个小时、一个月20个交易日计,每年上网费及电话费就要2400元。网络发展滞后大大降低了网上交易的整体吸引力。在美国,投资者网上股票交易的成本仅为每股0.15美分,远远低于传统方式每股1到2美分的水平,成本优势非常明显。这也使得网上交易仍是大中户的涉足之地。对深圳市开展网上交易规模最大的一家证券营业部的调查显示,大中散户的比例为5:3:2。而在美国,20%的散户交易量是通过网上实现的,散户才是网上交易的主要投资者。

6、预期收益与成本的不对称性。目前我国券商大规模开展网上交易,主要是看好网络交易的发展前景,抢先占领市场先机,以及通过提供全面的服务表明自身的实力。在实际运营中,投资者通过网上交易的规模还是较小,网上交易获得的收益还不足以补偿因开发网络系统、租用ISP等费用的支出。因此,目前券商的网上交易基本上还处于市场开发期,对网上交易的投资是对未来的投资,需要不断投入以维持正常运营。

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网上交易的大发展,即从成长期到成熟期,还需要一较长的一段时期。在此过程中,能否在亏损的情况下,一如既往的不断投入于网上交易的建设和维护,对券商是一个考验。

四、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促进规范发展

网上交易以其交易费用低廉、操作简便、信息快捷全面、自由度大等特点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新兴的网上交易所存在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另外,网上经纪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经受过熊市的考验。因此,如何规范网上投资业,使这一新兴产业保持健康有序的发展,是摆在各国金融管理当局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到目前为止,各国的监管机构都尚未有足够的手段对这一新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制度进行有效监管,行业自律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应该看到,行业自律在我国作用还很有限,还难以满足网上交易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更应该实现有效监管,从技术和制度上保证这一新的交易方式的规范发展。

1、通过资格认证规范交易平台。网上交易系统作为开放的网上交易平台,其安全性在整个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完整的网上交易安全设施应该保证网络安全、通讯安全和应用安全。

目前我国有不少券商正在进行网上交易的试点,采用的都是各自的交易平台,分别由不同的网络商开发。全国网上证券交易软件供应商约有20多家,其中只有一部分已通过“国家信息安全产品测评中心”的技术认证。不仅造成重复开发,资源浪费,而且可靠性不可避免的存在差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有两方面:一是由政府管理部门集中委托实力雄厚的系统集成商进行开发,所有券商统一使用这一交易系统;二是根据系统集成商的技术能力和发展情况,由证监会对网络交易平台的开发商进行统一的资格审定,然后由券商和系统集成商互相自由选择,进行合作。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方式优点在于节约社会资源,降低开发成本,便于统一管理;第二种方式的优点主要在于形成券商之间、系统集成商之间、以及券商和系统集成商之间相互竞争的状况,以市场机制来推动交易平台的不断完善。

目前国外基本上采用券商和系统集成商之间自由选择的方式进行网上交易平台的开发,由于计算机和网络业的发达,系统的可靠性都较高,一般都能满足交易上的各种需要。此外,更重要的是,在制定行业标准时,市场化的竞争方式往往更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在我国应该采取由证监会对系统集成商进行资格认证,然后由券商和系统集成商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促进交易平台的规范和发展。

2、建立有效的责任分担制度。交易员操作失误和交易系统出现故障是引起网上交易风险的两大因素。当网上交易出现利益纠纷时,责任如何分担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美国的网上交易曾经发生过股民索赔和券商赔款的案例。

1998年7月23日,法国国际金融交易所的一名成员下了一个错误的10000手定单,导致帐面合约下跌了150个基点。此外,GRIFFIN公司是具有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23年历史的交易公司,1998年年底由于通过该公司结算的一名伦敦独立交易商,在严重超出了交易参数之后,累计损失约800万美元。为此,GRIFFIN公司被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宣告丧失了清偿能力。由于无法达到最低资本金的要求,不得不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中退出了其成员资格。

另外,当网上交易遇到线路故障等事故,给投资者带来了意外损失时,经纪商如何对损失承担责任的问题,目前国外网上交易的有关规定都尚未对此作出具体规定。日本“《因特网法》商务法务研究会”认为,当通信线路发生堵塞等事故时,网上交易的“提供者”应负有债务不履行责任,对于因债务不履行而造成的损失应进行赔偿。这样,网上交易的“提供者”几乎要承担无限责任~。

因此,目前一般认为,即使系统出错,经纪商仍然要对自己的交易负责。对此,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建议其电子线路中加上责任条款,其中包括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的失误问题。在这个条款下,交易所对每笔交易事故的赔偿金额将达到5万美元,场内交易商对损失的赔偿金将不会超过1000美元,而每个交易日所有场内交易商的总赔偿金不超过25万美元°。

此外,证券公司为客户的投资提供担保也是促使券商担负监督职责的有效手段。如E*TRADE公司为客户帐号的保费可高达2500万美元。为此,可以考虑由券商、系统集成商对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投保,当交易系统出现问题导致投资者损失时,由多方共同承担责任。

3、加强监管力度、防范交易风险。

与传统交易方式相比,网上交易的风险表现形式发生变化,对市场监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般与监管相对应的风险主要是经纪公司的违规行为造成投资者的损失,在这一点,网上交易要远远优越于传统的代理商。因为投资者直接通过经纪商的网站实施投资决策,缩短了原交易方式的中间环节,可以极大避免人为造成的工作差错以及败德行为造成的违规透支、越权自营所带来的风险。但同时网上交易也

产生了一些新的风险,一是设备和线路的稳定性;二是交易的保密性;三是意外事件造成的后果等。因此,网上交易使风险发生转移,对一国监管体系如何适应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进行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互联网的出现,对监管者而言是一把双仞剑,在增强监管能力的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网上股票交易诈骗等非法事件。1995年,美国CFTC通过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成功追查到一个卷款逃跑的地下期货经纪公司经理的行踪。但还有很多的非法案件无法得到及时监管和查处。

作为美国最高的市场监督机构,SEC所依赖的为数不多的技术工具之一就是雅虎这个网上免费搜索引擎。因此,监管机构如何在新的情况下实施有效监督是一项新的世界性课题。

因此,在制度上规定每笔交易的上限、监控投资者每日交易情况、严禁投资者透支交易、对资金在帐户之间划转实施监控等等。使开户、指定交易的事前控制、交易过程中的事中控制和交易后数据清算的事后控制有机结合,增强监控能力。

4、加快网上交易的法制化建设。随着INTERNET在国内的普及,证券网上交易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盈利潜力。从长远来看,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很快就会使网络交易由今天的创新变成明天激烈竞争的盈利业务,美国网上交易发展的历史就充分地就明了这一点。网上交易发展终将使传统证券经纪业务发生深刻的变化。伴随着网上证券业务的迅猛发展,如何依法保护券商、投资者的利益,使其健康、规范、有序地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而紧迫的课题。

网上交易尚属新生事物,国际上关于网上交易的法律、法规也尚属空白。我国目前尚未对证券的网上交易形成一个同一的行业标准,只对协议书、资金划拨以及单笔委托、最大交易限量等问题作了规定。因此,当前应该尽快建立网上交易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上交易的监管,确保网上交易有序健康的开展。注释:

小廖,“美国券商的网上角逐”,《上市公司》,1999年第11期。

­“股票买卖 网上交易” ,参考消息,2000年2月1日。

?转引自网站“drcnet.com”,“网上银行存在的问题”。

~吴群慧,“疏而不漏:网上交易的监管”,《上市公司》,1999年第12期。

°卡拉・卡瓦勒提,“潜伏的灾难,还是一时的挫折?”《中国证券期货》1999年第4期。

作者:海通证券有限公司 金晓斌 何旭强 刘军 来源:《证券市场导报》

篇5:对当前体育信息化构筑策略的探索论文

对当前体育信息化构筑策略的探索论文

一、推进我国体育信息化建设重要途径

1.我国体育信息化建设贯穿于体育事业的业务主线中我国的体育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于根据我国体育事业的业务主线展开工作,中心工作内容是不断建设体育应用系统,提升我国体育事业关键领域科学化水平,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体育事业的技术路线是将国家体育中重要的业务流需要转变职能,不断实现精简机构,以顺应国家体育行政机构的真正发展要求。所以,作为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明确体育信息化的真正目的是在于提升我国体育现代化的进程。目前,我国的体育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可以在于无法真正理解体育信息化的实质,忽略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体育行政业务流程等。其实,体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质在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优化体育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对体育行政进行全方位的监控,提高体育行政机构工作的透明性、公平性,为全民打造最优质的体育服务。

2.体育信息化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体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加强体育应用系统的建设。体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应用系统,具有明显的科学性、高效性。在我国体育信息化建设中,办公设备中各方面的优化系统,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信息化应用系统的支持技术系统。通过相关的部委信息化建设长期检验,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行性,所以我们可以在原有的系统基础上进行科学的体育化设计处理。作为体育部门应该了解实际的情况,加强对体育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

3.提升我国体育电子政务建设进程目前,我国体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建设体育电子政务,不断优化体育行政机构内部管理系统、决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为我国体育各大机构的信息管理与服务水平提供强大的技术扶持。体育电子政务的重要目标在于实现体育管理部门办公现代化,应用信息技术建立电子化虚拟机关,使政府体育部门之间更加协调合作,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信息联系。

4.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不断完善中国体育数据中心现阶段,我国体育系统在数据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比较明显,比如:体育统计难以一致、损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没有全面整合利用基层单位中的重要数据信息资源;数据库格式与标准不统一,不利于网络化管理的统一开展等。所以相关的工作部门,首先应该打破各部门对信息资源的垄断状况,不断更新信息机制,使信息更具有统一性与正确性,全面整合体育数据信息管理,不断拓展中国体育数据中心规模。其实,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机制,使公益服务与市场咨询服务更加紧密结合,不断实施全国体育数据资源的'共享。

5.不断完善体育信息化政策法规,建立中国体育信息产业联盟现阶段,国家体育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还缺欠统一性、规范性,各个单位重复建设信息资源,损耗大量的资源。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要求,参考国家信息化建设标准,使国家体育总局与体育系统各单位信息化建设保持相协调的工作进程,实现数据采集、存储与使用的同步进行,使电子政务的建设技术更具有统一性。建立中国体育信息产业联盟,加强各体育信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打造体育信息产业联合体,顺应市场的变幻莫测,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二、结束语

在新时期背景下,全球的体育事业发展迅速,社会各界对体育信息的需求量日趋增大,质量不断提高。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新时代,体育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配置不断全球化,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体育信息产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严峻,需要体育事业各大单位共同努力,才能满足全社会对体育信息的需求。综上所述,可见体育信息化在新时期体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体育信息化建设是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顺利举办奥运会的重要前提条件,在我国体育信息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加强体育事业的业务主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提升我国体育电子政务建设进程、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从而不断完善中国体育数据中心、不断完善体育信息化政策法规与建立中国体育信息产业联盟等重要途径,不断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竞争力,促进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将我国打造为一个强大的体育强国,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作者:王琳单位:西安工业大学体育学院

篇6: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监管系统与策略选择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纷纷破产倒闭,财务风险管理不善是大多数公司倒闭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如何在新经济环境下制定有效的财务风险监管系统及其策略选择成为企业迫切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探讨构建财务风险管理监管系统,着重分析了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的恰当选择问题。

近年来,不少名声在外似乎如日中天的企业,却如昙花一现般迅速垮掉了,实践表明,忽视财务风险管理是其倒闭的主要原因。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企业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管理不到位,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破产倒闭。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保证企业安全、稳健的发展,有利于稳定企业财务活动,不断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企业财务目标。本文首先分析了财务风险的理论内容,阐述财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构建一套监督和控制财务风险系统,以财务风险分析为手段,财务预警、控制、反馈系统为基础,探讨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及应用问题,控制和降低财务风险,最终实现预期财务目标。

一、财务风险管理——理论诠释

1.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基础上,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各类风险加以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一项理财活动。财务风险管理是将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新型管理领域,其关键在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组织、指导财务活动时,通过识别、测试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风险,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

2.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法是企业为避免或减小风险,在财务风险预测、决策、防范、处理这一整个连续管理过程中,用来完成财务风险管理任务的手段和基本工具。美国风险管理学家RobertMehr和BobA.Hedges教授曾提出三句格言,即多考虑潜在风险的大小、多考虑损失发生的机会和多考虑利得与损失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当今选择风险管理方法的三项准则,即:第一,要对风险损失潜在性的大小进行估算,并考虑企业所能承受的风险损失;第二,要对损失发生的机会多加考虑,考虑越多,风险损失越小;第三,选择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用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风险管理收益。这些格言对于企业选择恰当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3.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

财务风险管理活动贯穿于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从内容来看主要表现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并购风险。(1)筹资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融资活动中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融资来源结构、币种结构、期限结构等各种不确定因素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2)投资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难以预计或控制因素的影响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不确定性,致使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风险。(3)资金流动性风险管理。是指企业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在时间上不一致所形成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现金持有量风险、应收账款回收风险以及存货变现风险等。(4)利率风险管理。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水平的不确定变动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5)并购风险管理。是指由于企业并购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未来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偏差。

二、构建企业财务风险监管系统——风险保障

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必须构建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监管系统,保障企业财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实现预期财务目标。

1.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为了有效地监督与控制财务风险,企业需要建立一个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配备专职的风险管理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整个过程进行总体协调与具体规划,集中处理和消除威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财务风险。针对企业规模、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风险管理也不同,本文以大型企业的风险管理为例,在董事会下可以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风险管理部门主管及其他业务部门主管参与,专门负责日常的风险管理工作,并定期向董事会报告风险管理方面有关问题;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风险管理部,它通常设有管理信息系统部、战略部和监控部,主要职责是负责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筛选、整理、传递、报告等工作。同时,风险管理部门还应该与财务、研发、人事、数据处理等部门密切合作,各业务部门认真执行风险管理部门下达的指令,并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

2.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FRMIS)是在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实现对企业各部门的日常业务活动的风险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和反馈,做出预警显示和提出应付风险的基本策略的一个动态风险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搜集企业风险的内、外部信息,及时、准确地识别,分析、预防和控制风险,做到有备无患,将风险损害降至最低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一般包括数据库、硬件、软件和人员四大要素。其中数据库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软件主要有数据库软件、通讯软件、分析软件等,人员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最终的风险决策。

3.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通过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并加工、处理、分析,与预定的风险预警指标比较,度量某种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对不同程度的风险

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决策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发出预警信号并采取防范措施的系统。财务预警系统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向经营者示警,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是现代企业预测和防范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

4.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DSS)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财务风险管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它改善和加强了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决策支持能力,更强调财务风险管理决策中人工的作用,支持面向决策者,处理半结构化(不可完全程序化)的财务风险管理决策问题。目前DSS的系统结构主要是由数据库、方法库、模型库、知识库及对话管理等子系统构成的多库系统结构。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理论的发展,决策支持系统在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三、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的恰当选择——风险管理的关键

恰当地选择风险管理策略能够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各种财务风险,“趋利避害”,将风险损失最小化,这是财务风险管理过程的关键阶段。本文分析可供企业选择的各种常用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的内涵及具体应用。

1.财务风险回避策略

财务风险回避是考虑到风险事故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时,主动放弃或改变某项可能引起风险损失的方法。就风险管理的一般意义而言,回避风险是一种最彻底的处置风险的方法,通过回避风险可以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完全彻底地消除某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不仅仅是减少损失的影响程度。然而,回避风险的做法终究是一种消极控制风险的方法,不是一种长久之计。

回避风险是人们感知风险存在,并且对损失的严重性完全有把握的基础上才具有实际意义。对某一具体的风险单位来说,有些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例如,全球性经济危机、地震、瘟疫等。一般来说,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采用风险回避策略,如某风险带来的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相当高,或者在控制风险时,使用其他的方法控制风险所需成本相当大,甚至超过了其产生的效益值。采取风险回避的方法,最好在某一项经济活动尚未进行之前。为此,要放弃或改变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财务风险预防策略

财务风险预防是指企业事先从制度、决策、组织和控制等方面来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风险损失的发生。例如,预先在企业内部制定信用政策,设立赊销审批制度和销售责任制度等,对赊销活动进行特定限制,以预防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各种投资方案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以及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在考虑其他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出最佳的投资方案等等。风险预防策略是在损失发生前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项因素,避免损失的产生。它是风险管理中最积极、最主动的风险处置方法。

3.财务风险分散策略

财务风险分散策略是基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有效分散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以达到最优资源配置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实现财富最大化。分散风险主要指采取多元化经营、多方投资、多方筹资、争取多方客户等分散风险的方式。“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形象地说明了进行多元化投资与经营对分散财务风险的作用。实务中常见的组合方法有多样化经营、联合经营、兼并与合并以及货币组合等,但多元化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不切实际地涉及过多产品或项目,主业不突出,不仅不能分散风险,反而会使企业遭受灭顶之灾。因此企业一定要量力而行,以出色的管理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为基础,立足于专业化主业突出,并在此基础上适度涉及其他产品与投资项目,才能达到分散财务风险的最终目的。进行多角化投资与经营通常适用于财力雄厚、技术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型企业。

4.财务风险转移策略

财务风险转移策略是指将风险性理财活动通过某种方式转移给其他经济实体或个人,从而消除或减少理财活动的风险。转移风险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是保险转移法。对企业而言,这是风险转移的最主要形式。用保险转移风险是保险人购买保险单,与之确定保险关系的形式,将其固有的或可能造成的损失用小额的保险费用固定下来,补偿因不测事件造成的意外损失,实现财务风险的转移。因此,企业财产险、职工人身安全险、车船险等,可以通过投保方式转嫁给保险公司。二是非保险转移。是指将某种特定的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如将产品或一些有特点的业务交给具有丰富经验技能、拥有专门人员和设备的专业公司去完成等。该方法在实践中采用较多,其特点是通过契约关系或免责约定来转移风险,不必支付保险费、控制费,只要正确运用各种法律知识、合同条款、谈判技巧等手段签好合同即可。其局限性是通过契约或合同只能转移部分风险,但当被转移方无法承担所转移的损失时,转移方就得补偿已转移的损失。

5.财务风险接受策略

财务风险接受策略也称风险自留策略,它是一种由企业自己承担风险事故所致损失的一种财务风险管理技术,其实质是将企业自身承受的风险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承受下来,并采用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风险程度或减少不利事项的发生。当其他风险管理技术均无法实施,或者即便能实施,但成本很高且效果不佳时只能选择风险自留;或当企业既不能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也无法分散或转移财务风险时,就只能以自身的财力来承担财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采取财务风险自留策略。在一

定条件下,它是一种积极、有效、合理的风险管理技术,如我国财务会计中为防范应收账款不能收回风险(即信用风险)提取坏账准备金,即是企业主动接受风险的一种方式。上述财务风险控制策略各具特点和适用条件,企业的风险管理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运用。

总之,财务风险管理因各个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不同而在管理工具和策略的选择上也不同,财务风险管理的监控系统的构建以及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的恰当运用,有助于企业把财务风险管理推向战略的高度,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各种财务风险,最终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娜。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J].辽宁经济,,(7)。

[4]丁元纯。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健全财务风险防范机制[J].对外经贸财会,,(2)。

[5]周春生。中国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4)。

[6]朱廷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化策略[J].金融经济,2006,(10)。

篇7:当前我国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途径选择与实践探索教育论文

当前我国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途径选择与实践探索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高职本科教育发展方向主要有普通本科院校转制、高职专科院校升格、普通大学举办高职学院、部分高职专科院校具备条件的专业举办和专本科院校联合培养人才五种途径,不同途径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部分地区和院校在政策指导下,结合本地或本校实际进行了不同路径的试点探索。对比和分析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发现在发展高职本科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实现途径的多样性和阶段性,分类指导,分布实施;必须处理好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专科教育与高职本科教育之间关系;妥善解决职业技术学院发展问题。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本科;途径;实践

积极发展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高职教育,系统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是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在高职本科发展途径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许多高职教育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完全对立。一些地区和院校在不同理论指导下开展了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实践,选择这些试点中的优秀案例,总结提炼经验,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发展途径和实践探索

途径一:将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改制,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我国部分本科院校是由高职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升格后走的多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有高职教育的基础,让其改制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新建高职本科院校所需资源,而且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同质化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化。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和地属本科院校都是由地方举办或管理,其办学主要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让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有利于地方统筹管理职业教育,实现专科职业教育和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系统培养地方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

目前,尚无普通本科院校转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案例,但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地属本科院校逐步转变办学方向,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为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奠定了基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特定背景、特定时间有特定内涵的一种界定,它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更不是三年制高职高专教育的放大与拓展,它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也有高职高专教育的特征,是沟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桥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成为我国高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主体,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途径二:由高职高专院校,特别是办学基础比较好、办学效益突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升格举办本科层级的高职教育。

许多职业技术学院,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职业教育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建设的,其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办学经验丰富,升本后能继续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培养高职本科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允许优秀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可使其有上进的动力,并形成示范效应;当高职专科院校发展到一定水平,超过其它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水平时,限制其升格可能会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本、专层次倒挂现象,不利于甚至阻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方面,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知规定:“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自此,除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外,高职专科院校升格都被禁止。按照我国教育体制,高职高专院校一旦升格成为本科,即有可能跨入普通高等学校范围,就摘掉了“职教”的帽子,脱离原来职业教育的道路。为了稳定高职教育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的上述规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该规定也可能使有能力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院校因受限制而不能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因而不能充分利用原有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打击了这些院校的积极性。为此,可以有条件地允许部分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并采取有力措施来防止升格后去职教化。如:可以规定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之后必须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明确定位,而不能变成普通本科;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限制高职专科院校升本数量,不能一哄而上,大量升本;制定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标准,指导院校办学。

途径三:部分普通本科大学办高职学院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支持本科高等学校举办或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在这一政策指导下,许多普通本科大学通过成立应用技术学院来举办高职专科或本科教育。这一政策是在当时我国高职教育非常薄弱,仅仅依靠原有的职业大学、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高职教育的状况下出台的,鼓励本科院校参与高职教育,对扩大高职教育规模、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由于能够充分利用大学的学科和资源优势,又坚持高职教育定位,部分学院办出了特色,成为成功的案例,如同济大学技术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等。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学院因为受学科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的影响,被普通高等教育“同化”,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职本科教育。普通本科大学通过创办高职技术学院实施高职教育是当时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应该明确高校分类,并有效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找准定位,集中精力办出各自特色,如研究型大学应发展学术型普通高等教育而不应继续举办高职教育,地方本科院校可总结和借鉴高职技术学院的经验,重点发展高职本科教育。

途径四:选择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某些专业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由于当前教育政策禁止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优势专业的发展。让高职高专院校个别具备条件的专业培养本科以上学生并不会改变整个学校的办学层次,相反却既能够让院校安心发展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稳定高职高专学院的发展,又不会限制这些高水平专业的建设发展。

辽宁省率先对这一途径进行了试点探索,8月辽宁省教育厅下发通知,计划在全省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遴选7个国家重点专业开展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试点,为将来推行高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提供标准和样例。目前遴选工作已经完成,计划利用1-2年时间,开发出具有辽宁特色的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实施高职本科教育奠定基础。

途径五:通过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发展高职本科教育。

受传统“重学轻术”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普通本科院校直接转型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存在很大阻力,短期内难以实现。本途径是在不改变目前既有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高职专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对接来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合作,本科院校可以招收到优秀的生源,高职高专院校可以为其培养的毕业生提供进一步升学渠道,提高学院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江苏省首先对本途径进行了试点探索,《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联合办学的模式。具体实施上,先由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制定合作方案,特别是统筹设计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保证两个阶段的教学体系衔接贯通,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招收的学生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3年(五年制高职学习5年),经过资格考核(考核的方式由本科院校和对口高职院校共同制定,并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进入普通本科教育学习2年,发展成为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发展高职本科教育需处理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应坚持高职本科教育实现途径的多样性和阶段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高职本科教育的实施和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工作中应坚持分类试点,不搞“一刀切”,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在确保途径多样性方面,国家需出台专项政策文件,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和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实践,积极探索实施高职本科教育的有效路径、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撑等,并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上升为政策措施,逐步推广试点成果。在实施的阶段性方面,高职本科教育的举办需分阶段进行,如上述五种发展途径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途径“四”和途径“五”是在现有高等院校类型结构框架下进行的,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的难度较小;途径“三”是在现有高等教育结构基础上,对原有教育政策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进行的;途径“一”和途径“二”是通过直接建立实施高职本科教育院校的方式进行的,需对现有高等院校类型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优化。因此,各地区和高校需充分考虑本地区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选择合适的发展途径和方式。

(二)需处理好高职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的关系

高职本科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共性方面,二者都属于高等教育本科层次,都需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差异性方面,二者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前者属于职业教育,后者属于普通教育。考虑到其共性,在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把高职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对立,造成高职本科教育封闭化,限制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好普通本科教育的丰富办学经验和资源。考虑到其差异性,我们不能沿袭普通本科教育的经验来办高职本科教育,而要充分研究二者的区别,特别是高职本科教育办学的特点,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普通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具有较深厚基础知识的学术型人才,高职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在专业与课程设置上,普通本科教育主要以学科为依据,而高职本科教育主要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在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上,普通本科教育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高职本科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侧重技能训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高职本科教育必须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实现;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职本科教育要求必须具备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在教材等教学资源方面,高职本科教育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我开发能力。

(三)需处理好高职专科教育和高职本科教育的关系

高职专科教育与高职本科教育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在类型定位上都是为行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异是教育层次上的差异——专科与本科层次的差异。二者之间存在生源、办学资源和就业岗位等方面的竞争,但更重要的是二者存在的共生促进关系——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为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会增强高职专科教育的吸引力,带动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要处理好二者关系,使其有机衔接,协作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根据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确定二者之间的适当比例,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专业设置和衔接,以避免区域间、专本院校间重复建设现象;其次,高职专科院校和高职本科院校要找好自己的定位,错位协调发展;再次,进一步探索本科院校校内专本一体化培养、校际学分互认等多种途径,拓展学生进修渠道,增强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促进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

(四)妥善解决技术师范学院发展问题

篇8:我们走在创新与务实之间--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选择摭谈(教师中心稿)

我们走在创新与务实之间--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选择摭谈(教师中心稿)

周鲁   电子邮箱: wgd_50119@163.com

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与新《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并在多处地方开辟实验区。各种新观念、新概念的涌现,快于教育的实践。风云际会,各种浮躁的心理也在漫延。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滞后的教育实践,期望狂飚突进,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只是搞一些应时媚俗的表面形式是有害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用双手扯住自己的头发,是不能使自己离开地球的。我们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眼睛要盯住理想,双脚却要紧踏地面,要以稳健的姿态面对机遇和挑战。

学校的功能,是传递知识,提供机会,是要为每个学生奠定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的基础。不论传统教育、素质教育还是未来的什么教育,都不可能改变学校的这一特性。在紧锣密鼓推进课改的当下,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号召中,在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学校教育传递知识的功能,在一些地方正在被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则仍然强调,要正确评价和坚持“双基”的课程传统,能力的培养需要“双基”的支撑,抽掉“双基”就是抽掉了基础教育的.基础。坚持“双基”是对学生负责的务实的态度。

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素质教育昭示了一种崭新的具有现代意识的理念,是教育发展追求的可以实现的理想目标,而基础教育则规定了现实教育必须达到和完成的目标任务。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中避免观念的错位和混乱,是当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紧迫问题,要避免简单化的线型思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不能以一个矛盾掩盖另一个矛盾。

譬如,新的教学观,倡导主体性教学、探究性教学、建构性教学等,这些现代教学观无疑是值得研究和尝试的;但是,任何方法的选择都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对象、教者的特点、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设备等诸多因素决定,在特定情况下,传授性教学未必一定不好,其他教学法未必一定就好,比如学电脑遇到一个障碍,查书本一个小时不能弄懂,请教行家可能几分钟就解决了问题。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放任自流,不能放弃了教师掌控教学和指导学生的责任,要尽可能尊重学生,也要尽可能严格要求学生。为了养成学生“动”的能力,活动课盛行,提倡愉快教育。对愉快教育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 是“安乐死”,因为学习本来是艰苦的,不能让学生以为学习就是游戏,学习一定是轻松愉快的。客观上,学习不只有愉快,也有苦,“学海无涯苦作舟”,有它内在的合理性。

课程改革怎样落实到课堂?实施素质教育中怎样保证“双基”得到落实和加强?这里既需要转变观念,更需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教法的研究。教有法而无定法,每堂课的教法可能都会有所不同,任何人都不可能给出一个确定有效的处方,只有靠我们自己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去探索创新。研究教法要考虑学法,要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要做到为学而教,寓学于教,为教给学生学法创造教法。切忌一提到课程改革就丧失了变通开放的思维,谨小慎微,只会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要提高教学的专业技术含金量,逐步形成可操作的东西,不要让社会小看了咱们教师。

只要实事求是,求索进取,我们终会把理想变成现实。

国内外远程教学对比研究论文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教学管理类论文

药品市场的调研报告

利率市场化发展创新应对策略影响论文

基于商业银行综合授信风险管理论文

甘肃网络舆情现状对策研究

银行行长讲话材料

环境监测社会化调查及思考论文

市场工作计划

当前银行业分类监管的策略选择探索
《当前银行业分类监管的策略选择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当前银行业分类监管的策略选择探索(共8篇)】相关文章:

企业会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论文2022-05-07

对做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论文2022-06-03

创新基金的承诺书2022-06-03

宏观经济变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论文2022-05-06

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2023-01-12

生态环境论文2022-05-06

完善农村低保档案管理的建议论文2023-09-22

金融会计视角下的会计制度问题和防范措施论文2022-06-18

现行勘察设计体制亟待改革论文2023-09-07

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的改革论文2022-08-2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