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芋里煮沸的故乡散文(共12篇)由网友“我没有名字”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洋芋里煮沸的故乡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洋芋里煮沸的故乡散文
洋芋里煮沸的故乡散文
又是秋来,一缕清风吹遍故乡,洋芋地里紫意点点,初生的花蕾,恣意招展。等过白露,一枕清霜,洋芋们笑语盈盈探出田埂,等待收割的锹镰。
小时候,我是不明白这些的,六月花开就心跳,钻进那一片墨绿海洋,小手刨腾刨腾,心里失望失望。跟去的一众伙伴,齐齐耷拉下脑袋,长吁短叹。我们都是饥饿的孩子啊,渴望洋芋煮沸的清香。
其实,洋芋成熟在中秋。赏过中秋月后,秋风一声招呼,家家户户才下了地,男女老幼,提锹拎筐,阵势浩浩荡荡。空寂的田野里,稼禾尽数归仓,惟余洋芋静静守望。凌厉的秋霜飘落,早已枯萎了它的枝秧,可我们知道,土埂里一定潜伏着它丰满的身段。
我屏住呼吸,拎筐紧跟在父亲后面。父亲一锹下去,黄灿灿的洋芋蛋“噌”一下跳出来,轻盈地站在埂垄上。那出场,宛如体操少女的优美空翻,染醉我的眼。我抢上去,轻轻掸了土,一颗颗捡进筐里面。
小筐盛满,倾倒地上,堆成丘山,母亲取过麻袋,我和妹扶住袋口,一袋袋装满,欢快地追着架子车,一路赶撵馋嘴的麻雀,把洋芋运回家去,储窖过冬。
那时候,田野上的云朵都赶来凑热闹了,空气里漂浮着欢乐。叔伯们搬来土块,堆起垒子,待麦草烧得垒子发红了,扒拉出草灰,将洋芋填进去,压上石头,焐住……我们一趟送回来时,鼻翼里就已飘香了。新鲜的洋芋剥了沙皮,焦黄甜软,咬一口热气升腾,真是舒坦。
这是大人们的解馋方式,迫不及待里掺杂着沙粒泥土,我有点小小洁癖,简单的烧洋芋填不足胃口。回到家去,眼巴巴守着母亲将洋芋淘洗、切块、入锅,等那一锅洋芋咕咚咕咚煮沸起来,才是我最极致的欢乐。
母亲要做的是洋芋搅团,那可是期盼已久的大餐。一锅洋芋煮熟,用铁勺碾成末,撒点盐,掺点面,反复的搅呀搅,搅团成形出锅时,熬勺清油一欠,嗞啦一声脆响,口水将我吞没。
一直以为,搅团是洋芋最经典的吃法。做法简单,风味悠长。这是故乡的首创,是民间的智慧。时至今日,酒店的菜谱里,还有它静静留香。
吃罢搅团入了冬,菜蔬稀缺,洋芋就成了主食,上顿下顿开锅,都翻滚着洋芋的影子,块状的,条形的,碎粒的,在母亲巧手里不停地变换着花样,不停地变换着味道。即使这样,仍旧不厌。落了雪的夜,还要在红红的炉膛里煨几个;除夕守岁的夜,再奢侈地用清油炸几个。一个冬天,一个年,故乡就这样在洋芋里煮沸着,平淡欢喜的过去了。
那贫瘠的岁月里,洋芋胜过糖果,是故乡恩赐的难忘佳肴,填满了一个孩子饥饿的.记忆。而洋芋煮沸的气息,早已融进我的血液根骨里。那年陶瓷厂去看喜子,地僻无处餐,只有一筐洋芋款待,从早至晚,我们煮了吃罢烤着吃,烤了吃罢炒着吃。呵呵,一瓶清酒,三个老友,如剥了皮的洋芋,坦诚相待无尽欢。都说凉州人憨实,多么高尚的评价,这是洋芋哺育的功劳呀。外表憨,内心实,像洋芋一样实诚相待不好么?
而今衣丰食足,洋芋依旧顽固的根植在我的味蕾和故乡的记忆里。一次酒楼大餐,点菜毕,请我补一道。醋溜洋芋丝。我脱开而出。满座豪英皆愕,我却微自一笑。我想,行走天涯,有些味道是不能遗忘的。譬如,洋芋那煮沸的气息,搅拌着故乡的泥土,浓浓浇灌我一生。
篇2:在洋芋的气息里生活散文
在洋芋的气息里生活散文
我始终对洋芋充满着敬畏和感激。洋芋的生命里,浸透了庄稼人虔诚的汗滴!庄稼人的日子里,氤氲着洋芋那令人陶醉的清香气息。泥土给予的生命,又在乡亲们的体内延续不绝,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故乡人民的洋芋,让我们这些庄稼人的后代深深怀念和感动。
按照农时节气,洋芋在立夏节前后种植。母亲和父亲从庄后的地窖里,取上来闲暇了一个冬天的洋芋,抖落了一身的尘土,洋芋要开始为期半年多的漫旅。母亲开始切洋芋种子,洋芋捏在手中,看芽眼的分布来切,一个洋芋种子上一般有两到三个芽眼,这样的种子能保证幼苗的壮实。母亲手法娴熟,只听切刀在案板上当当地响,不大工夫,一堆白花花的洋芋种子就堆在院子里。父亲也不闲着,将数天前从炕膛里扒出小灰(草木灰),撒在洋芋种子上,搅拌均匀,当天切完,第二天下种。毛驴拉着犁在地里稳健地行走,走过之处,犁铧翻起的湿土冒着丝丝热气,清新淡淡的泥土味儿直扑鼻孔,渗入骨髓,浑身上下舒服惬意。母亲一手提着装满洋芋种子的篮子,一手将一个个种子丢进里犁开的地沟里,一步一个。一块地种满,驴子苦闷地喘着粗气在地头歇息,表情黯然。母亲又在地里撒一些白菜呀、萝卜呀、胡萝卜等种子。最后将地耱平,种植工序宣告结束。
半月有余,洋芋偷偷的探出脑袋,芽儿破土而出,两片核桃般大小的芽苗儿胖胖的,嫩绿嫩绿的。嫩苗一天天在长大,母亲的'希望也跟着在长,她隔三间五要到地头去看看,就像关注自己渐渐长大的儿女一样,欣喜不已。
七月流火,洋芋秧长高了,长壮了,片片叶子墨绿,秧苗开起了美丽娇艳的洋芋花,一簇簇,有粉红粉红的,有蓝盈盈的,有黄鲜鲜的,有暗紫的,纯白的,褐色的,开满了一地,远观一片花海,数里之外都能闻其香。大人们走到里面,绿荫如盖的秧苗能遮住膝盖。我们孩童钻进地里,躺在里面,土地暖暖的,像土炕一样舒适安逸,阳光懒懒的洒下来,透过密密匝匝的洋芋秧,像一道道金线。静看花蝴蝶从这朵花上嗅嗅,忽而又扑扇着一对小翅膀,飞向另一朵花,似乎也欣赏着这奇异无比的洋芋花。看地上的蛐蛐儿忙忙碌碌来来去去,不知道干些什么。待花儿退去,花蒂出,结出一串串葡萄般大小的绿蛋蛋,故乡一带称之为“臊蛋儿”,站在地边瞧去,就如一串串葡萄,很美。这种“臊蛋儿”绿里泛白时,地下的洋芋块茎也在慢慢长大,遇上一场透雨,洋芋就疯长。
母亲说:“场上连枷响,地里洋芋长”。麦子收割上场后,就是洋芋生长发育的最佳季节。我们伙伴们在这个时节,就忙碌着烧起了“锅锅灶”。赶上卸了犁套骡子毛驴,来到水草肥美山坡上放牧,驴子悠闲自得地吃草,我们也就忙于分工,谁去树林子里找干树枝,谁去偷洋芋,谁挖锅锅灶,谁负责烧锅锅灶。瞅瞅四下无人,一溜烟钻进茂密的洋芋地,看看哪棵秧苗下的土裂开了口子,就迅速刨开土,白胖白胖的洋芋宝宝露在眼前,拣最大的掏出来,用衣襟兜满,跑回来。负责挖锅锅灶的,选择有坡度的土坎上有硬度的地方,挖好一尺多见方的锅锅灶,找一堆干胡基疙瘩累成一尺来高宝塔形的圆形土漏子,点燃干柴,越粗越好,火头强,一根一根塞进灶膛,噼里啪啦地燃烧。一阵烟熏火燎,土漏子被烧得通红。这时将洋芋丢进灶膛,用铲子砸碎烧红了的土块,覆盖好洋芋,封住膛口,焖上半个多小时,就闻到了一股洋芋的香味,这种香味带有田野泥土的气息,勾人魂魄。迫不及待的扒开,一颗颗黄灿灿的洋芋,伙伴们顾不上剥去洋芋皮,只是双手搓搓,吹去上面的灰尘,撒上胡麻盐,咬一口,其味醇香爽口,无与伦比。直到吃尽,还砸吧着嘴唇,余味未尽。互相望望弄得沾满灰尘的脸,不语,相视而笑。在这样的午后,大人们看见哪个山沟里冒起了青烟,就断定,又有谁家的娃娃们烧起了锅锅灶,嘴里骂上两句:“不知道哪几个馋鬼,谁家的洋芋又该灾了。”
饥馑的年代,洋芋救了乡亲们的命,洋芋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对洋芋怀有特殊的感情。表哥曾对我讲起过一段心酸往事:小时候的他赶上挨饿的年代,洋芋,成了救命粮。一次喝有洋芋的面糊糊,他嫌碗里的洋芋皮不好吃,就吐出来,放在饭桌上,被父亲看见,父亲不声不响地用筷子夹起来,放进自己嘴里,嚼了嚼,咽了下去。这件事对他震动很大,从此,他吃饭时再也没有吐过一次洋芋皮。渐渐对洋芋怀有一种感恩之心。即使现在,要是饭里不和洋芋,他就感觉索然无味。这是对洋芋最真挚朴素的情感。
在故乡,最幸福快乐的时刻是挖洋芋。深秋,漫山红遍。田野里飘荡着谷子的香味,苞谷也垂下硕大的棒子,乡村的整个秋天都熟透了。一地的洋芋秧子,由深绿变成淡绿,再变成淡黄,这预示着洋芋面饱了,长成了,该挖了。洋芋地里的萝卜,半截子露出地面,挺着水红的胸脯,白菜翠绿,散发着清香。胡萝卜也长得裂开了口子,但胡萝卜缨子还绿着,铺在地里,到挖都那样绿。先挖洋芋,瞅准一棵洋芋秧,尖头铁锨一脚踩下去,用力翻起,一抖,一窝子洋芋就掉在地里,白花花的,有股带有泥土味的香味一下子弥漫开来,久久在旷野飘荡。一窝子有大小五六颗洋芋。不一会,白花花的洋芋堆满一地,套上驴,装满架子车,拉回家存放在地窖里。在故乡,家家户户都有一眼洋芋地窖,挖出来的洋芋藏进地窖,保质保鲜,一直吃到翻年的夏天。看着地窖里的一大堆洋芋,乡亲们心里头就踏实安稳。记得小时候生产队里的大场上,有个很大的洋芋地窖,整个队里的洋芋,都存放在里面。沿着几十米的斜道走下去,进入一个窑门,里面空旷宽阔、阴暗潮湿,摸索十几分钟都走不到主窖尽头,在主窖的四壁,有挖有十几眼侧窖,如此大的地窖,就如一座地下迷宫,因此我们伙伴很喜欢趁着大人不在,就钻进去玩捉迷藏,一玩就是半天光景。
在故乡,挖洋芋的时候,乡亲们多时煮洋芋吃,刚挖出来的洋芋新鲜味美,在大锅里放上洋芋和苞谷棒子,倒两碗水,锅沿压上草圈子,在锅盖上压一块青石,就开始烧煮。母亲一手呼哧呼哧地拉动风匣,一手往灶膛里塞柴火,火势越来越强劲,锅缝里就漏出一股白雾般的水汽,升腾起弥漫在厨房的每个角落。见水汽渐渐变小,贴着耳朵细听,锅里有种刺啦刺啦的声音,这时水烧干了。熄火,焖会儿,揭开锅盖,苞谷的香味、柴火的香味夹杂着新洋芋的清香扑鼻而来,馋涎欲滴。洋芋裂开了花,金黄的苞谷棒子冒着丝丝热气。随便取个洋芋不用剥皮,放在碗里用筷子和碎,撒上胡麻盐,滴几滴胡麻油和酱油,拌上油泼辣子,搅拌均匀,吃起来醉人的香。直至撑起肚皮方可罢休。
后来参加工作去了外地,离开了故乡香飘四溢、长满美好记忆的洋芋地。再后来,蛰居于现在的这个小县城,林立的高楼遮挡住我的忧郁的视线,但故乡慈祥的目光,穿越时空隧道,直抵我心深处。在酒店、饭馆,我吃过多种有关洋芋的菜食:土豆炖牛肉、醋溜洋芋丝、东乡洋芋片等,味虽美,但缺失一种感觉,在灵魂深处。是思乡的情绪,还是对亲人的怀想,抑或对逝去美好岁月的追忆?母亲知道洋芋是我的最爱,每每回去,总要亲手煮上一锅洋芋招呼我。临走时还要装满袋子带回来。如果时隔数日,不见洋芋,不闻其味儿,我就心慌意乱,魂不守舍。原来,故乡洋芋的气息已完全融入我的体内,当然,还有故乡亲人的浓浓爱意!
篇3:洋芋果果伤感散文
洋芋果果伤感散文
洋芋曾与包谷和红苕被人叫做巫山的三大坨时,没少白眼和让人瞧不起。巫山人从不向贫穷服软低头,用勤劳的双手对三大坨做精细地深加工,三大坨都成了巫山土特产的爽一歪歪――官渡包谷酒、大溪苕粉和洋芋果果。它们不仅有了自己立足的市场,而且还是巫山待客的土特产珍品。
今天单道洋芋果果。洋芋果果不需要任何现代化机器加工,一般农村妇女将收挖回来的洋芋选个头般大的洗净,而后刮皮,放入开水锅内煮至七成熟,去掉麻质杂味,滤起刀削成片,凉在篾巴折曝晒三日,其洋芋果或片制作而成。也有将活皮洋芋放入锅里孔至七成熟滤起剥皮晒制而成的。天气好,洋芋果金黄,晶莹剔头;若遇雨天,也会黑不溜湫的,所以晒洋芋果要选天气晴好便晒。另外,晒洋芋果还要选洋芋品种,一般来说新品种淀粉质高的洋芋晒的`果或片煮了易烂似粥,如5号和8号洋芋、米老洋芋都不利于晒洋芋果果或片;而老品种洋芋利于晒洋芋果,淀粉质较低,如马尔科、哈儿洋芋。洋芋果果或片晒制成功后放入塑料袋密封保存,放置一段时间还要拿出来凉晒,以防霉变长虫。
这么好的洋芋果果怎么个吃法,也是最讲究的。腊排、腊猪蹄或夹瘦干炖洋芋果是巫山的一道风味小吃,特别是夏天高山地区的农家乐都把这道菜作为特色主菜。首先必须用温开水将洋芋干果浸泡20――30分钟W起准备好;再将洗净的腊肉放入高压锅内,添加佐料煮至七成熟后排气揭盖放进泡好了洋芋果,敞开锅煮5――10分钟,撒上一点的小葱就可食用了。客人的一双筷子不夹肉吃,反而挑食洋果果,其香而浓,津津有味。从此,洋芋果果从三大坨之一而坨出了名。
由洋芋果果的成名我联想到了育人之道,我们育人的对象不是平等划一的,有天赋聪颖的,也有资质稍差一点的;有家庭条件好的(父母能辅导的),也有家庭条件稍差一些的(父母无力辅导或在外打工)……,如此种种,我们只要像农村妇女那样对待手中的洋芋不遗不弃,拿在手中,想在心里,耐心细致地把摸打造,放在火炉锅内高温沥练摒弃不需要的东西而成果,若如此育人之道而也应有果。我儿时资质平平,呆头呆脑,皮肤黝黑,尖下巴,长长的脸蛋,性格内向、孤僻。当然不招人喜欢,遭受白眼,让人瞧不起。只有我的老师说我虽忠厚,但为人诚实,勤奋好学。希望做不懈努力,定有成果。后来,我总是把老师的话当作至理名言,笨一点,多花时间努力一点,搞不懂就多问请教。所以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像我这个傻子也多次拿到过第一,不是骄傲,而是经验的积累。我还想到我的儿子,小学在乡村就读,望子成龙之心,初中我想尽一切办法让其在县城就读,殊不知三年初中他竟然考了一个大红包分数333分,名落孙山。一气之下,我把他锁在房内写反思,他曾有一句话这样写道:“爸爸,不是每个人的孩子都有读书的天赋,但每个人都要生存生活”。而后,我问他你还想读不读,在哪里读。他肯定地回答:“读”。我们父子经过仔细分析选择了职中建筑班。我对他说:“孩子,我们慢步了,要想读大学,就得努力,把初中拉下的补回来,把职高的专业课学好掌握一门技术,别人耍我们不能玩,因为我们没有别人聪明,更没有资本,唯有勤奋、刻苦,方能有成果”。行动见成效,他自己也似乎懂事了,孜孜不倦的学习,努力冲刺,每次考试都在年级名列前茅,学校老师地耐心辅导,我也经常鼓励。最后儿子以总分625分的成绩跨进大学之门。我想这也不是骄傲,更不是炫耀,而是经验的总结。兴许,对那些因孩子成绩不好气馁的父母有一丁点的借鉴、鼓励和帮助。
再回过头来,看看洋芋。孔活皮洋芋吃麻人伤胃;既使经常吃刮了皮的孔洋芋,吃久了也乏味。但我们对普普通通的洋芋经过洗、刮、煮和晒加工后就成了有滋有味的洋芋果,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味特色主菜。育人的过程与洋芋果果的加工似乎异曲同工之妙,我喜欢洋芋果果,但更加钟爱妇女们加工洋芋果果的过程和烹煮洋芋果果的手艺。
篇4:洋芋疙瘩那些事散文
洋芋疙瘩那些事散文
春暖花开,正是吃苜蓿的好时节,夫一直嚷嚷说想喝一碗苜蓿菜汤、吃一碗苜蓿菜面等等等等。可是周内忙,周末更忙,总也没个时间回老家,听说市场上有卖的,但一直没有碰到,也只能将这一愿望搁浅再搁浅。
周末回家进超市买菜,来到蔬菜区,眼球立刻被那一筐浑圆溜光的硕大土豆(家乡人称为洋芋)所吸引,吃不上苜蓿,蒸一锅洋芋疙瘩解馋,岂不是更美妙的享受夫的最爱是苜蓿,而我独钟情于洋芋。在我的印象中,洋芋疙瘩比苜蓿菜可美味多了。
“这么大的洋芋蒸疙瘩,你可真土豪哎!”。不等夫在一旁调侃完毕,我已捡了两个最大最好的装进袋子放到了称重台上。
回到家,我们夫妇俩齐动手,分工合作洗、切、拌,叮叮当当一阵忙活之后,蒸笼里蒸疙瘩,炒勺里炒臊子,齐头并进,三、四十分钟后一家四口围桌而坐,吃上了醇香四溢的臊子拌洋芋疙瘩,虽没有苜蓿疙瘩独有的时令清香,但温馨的自在与享受的舒坦同样溢洋在全家人谈笑风生的脸上。
吃着笑着,说着忆着,童年时期的一幕幕生活画面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那时我们家兄弟姊妹多,爸爸在外做为临时工工作,妈妈多病挣不了多少工分,粮食总是不够吃。洋芋便是我们家借以度日的常备之物。那时年纪小,也不知道家里哪来的那么多洋芋,反正因为有它,我们兄弟姊妹从来没有饿过肚子。
记得每天放学回家,妈妈便已做好了饭等着我们,除每人一个或黑或白的馍馍外,全凭洋芋把我们的胃往饱了撑。
有时妈妈会蒸一蒸笼的洋芋,大的一切两半,小的整个就蒸,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往往忘记了吃馍馍,围着一大碟小蒜辣水子,捧着烫手的洋芋边倒手边吹边蘸着吃,吃完了喝一碗妈妈递过来已晾的温热米汤,嘴里嚷嚷着:“灌缝子!”仰脖喝下,一顿饭便吃得心满意足,背起书包又蹦蹦跳跳地走在上学的路上。
更多的时候,妈妈把洋芋切碎蒸一锅洋芋疙瘩,有时里面调些熟猪油,有时调些油泼辣子,有时炒些葱花、荠荠菜之类的拌在里面,给我们每人揽一碗,已经饿极的我们端起来便一顿猛吃,期间甚至都没人顾得上说话,直到吃完了才知道今天的疙瘩味道和之前所吃的味道不一样。在我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中,细心的姐姐总能给我们准确地说出当天妈妈调疙瘩的佐料或小菜名称。为此妈妈常常夸姐姐,批评我们几个,尤其训我没个女儿家样子,吃饭狼吞虎咽,将来看谁要!我才不管呢,我饿啊,本来三娘就说我嘴小,再细嚼慢咽,哥哥、弟弟们吃快了,我再想吃都没有了。再说了,没人要我了,妈你还能不要我还不等妈妈数落毕,我早已溜出去找小伙伴跳皮筋、画格子房去了。
能吃上臊子拌疙瘩,对我们来说是大饱口福的享受。要么是过年过节,要么是来了亲戚亦或是爸爸回家的日子。每到这些时刻,我们都能多吃一碗半碗的,妈妈似乎也比平时多做了不少,总能让我们吃到尽兴,自动放下碗筷,打着饱嗝儿离开家。
妈妈虽体弱多病,但心性温和,心灵手巧,一样的洋芋总能给我们做出不同的花样,让我们吃出不同的味道,从来就没有吃厌烦的时候。
有时妈妈蒸两层蒸锅的疙瘩,一层上的刀功粗,蒸熟了照常给我们拌些菜啊、汁啊让我们趁热吃。但另一层刀功很细,铺的平坦匀称,却告诉我们不许动,我们便也不敢动。吃饱了也就忘了问为什么,只顾去上学或疯玩。等到再回家,就见妈妈给我们端上切成菱形的、玉米面黄黄一样的洋芋馍馍来,吃到嘴里劲道凉爽,还有咸淡正好的`盐味。这对爱玩肯饿的我们来说,又是一种美食大餐,不用就什么菜便已吃的心满意足。
有时回家我们有烙饼吃,看上去面皮青青的,吃起来却软和可口,但却少了白面烙馍的劲道。后来才知是妈妈把蒸熟的洋芋压成糊糊,和些面粉给我们做的。 有时和的稀一些,加些葱花鸡蛋,做出来就成了非常好吃的洋芋煎饼,让我们欢呼不止。
兄弟姐妹里,就数我最嘴馋。所以往往过不了几日,我就央求妈妈再做洋芋馍馍、煎饼或烙饼吃。遇上妈妈病轻松点、心情好,我便会如愿以偿,若遇上妈妈不舒服而我又不会看眼色,便会被回一句:“馋女子!尝盐点醋,挑肥拣瘦,疙瘩都没有多少吃了,你还敢挑!”。每到这时,我撒腿就跑,跑的慢了说不上笤帚疙瘩就落到脊背上了。
遇上下连阴雨或大雪封门的日子,大人、小孩们无事可做,于是都蒙头大睡。有时睡醒的黄昏,妈妈会端来一盆热腾腾的在锅里锍隼从执笥置嗟难笥笕梦颐浅浴D鞘锹杪柙诠里放上洋芋和足够的水,上面扣一个大盆子,烧开后慢火闷,时间长了,水锔闪耍洋芋便熟了。这样的做法,不管多大的洋芋都能被囫囵锸臁D鞘保妈妈会显出平时特少见的温和与慈爱,坐在炕沿给我们挑拣红皮的、表面光滑的或是那些绷破皮漏出瓤的一一递给我们几个让我们吃,她说这样的洋芋是最绵的,好吃。围着被子坐在热炕上享受妈妈亲手递给的绵洋芋,那滋味现在想起来都温馨不已。我总觉得那一刻我们最幸福的时刻,也是妈妈在我眼里最美的时刻。
记得小学时的黄昏,我常常跟着出工的妈妈去队里的大场玩。村里一位嫂子的娘家在新疆,说她娘家那里人戏谑她们称她们为洋芋蛋,还编儿歌唱:“甘肃洋芋蛋,能吃不能干。背了个大冬瓜,累了一身汗。”虽然那时不理解这儿歌对我们甘肃人的意味,但爱吃洋芋的我却因为其顺口有趣而一直记忆在心,到现在也能出口成诵。可能人家编儿歌也只是亲戚之间的玩笑。但洋芋是那时我们甘肃人的主打菜、救命粮,这一点都不假。事实证明吃洋芋长大的我们甘肃人无论是在体力还是智力上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地方的人。上师专时同宿舍住的一位姑娘来自于庄浪,那可是洋芋的故乡,洋芋就是她们的主食。但她不仅能歌善舞,还是我校当年马拉松比赛的冠军,她的妹妹当时已是甘肃省体校的自行车比赛主力运动员,常常代表省体委在全国各地巡回比赛呢!
我不知道妈妈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是什么心情与动力驱使,让她能把简单常见的洋芋给我们做的这么花样翻新,口味多样。但一直以来,无论生活如何变化,商品多么丰富,我对洋芋的那一份钟爱却怎么也难以改变。即使现在吃大盘鸡,我也是专挑其中的洋芋吃而将鸡肉剩在盘中。
疙瘩早已吃完,碗筷都已被夫和儿子们归置停当,可我的思绪还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之中:妈妈、洋芋、儿时的我们,疙瘩、菱形馍、烙饼、煎饼、红皮绷裂内瓤外露大又绵洋芋……幻灯片般的在我的脑海不停地闪现。
明天回家,给妈妈捧上一碗我亲手做的臊子洋芋疙瘩,让妈妈也品尝一份欣慰与自豪!
篇5:洋芋摊饼散文
洋芋摊饼散文
喜欢家乡的洋芋摊饼,不知从那年开始的,倒不记得了。只记得每年回老家探亲的时候,下了车,走过那座再熟悉不过的盘龙桥,在离盘龙桥不远的地方,有一家不起眼的饭馆—风味饭馆。
平时吃惯了白面白米,吃腻了鸡鸭鱼肉的我,无论是饱是饿,总忘不了进去尝尝,重温久别多日的家乡饭菜风味,我想,无论搅团也好,摊饼也罢有了便好。在我看来,吃多吃少,倒是其次,重要的是,通过味感,让我切切实实感受到过去留在脑海的记忆。
饭馆地势较高,需要登上七八个台阶,才能走进装着铝材推拉门的里面。饭馆足有四十平米,这要是在大城市房租至少几十万。但在这座小城,这样的规模饭馆比比皆是,而且价格低廉。
饭馆的食谱上尽些地方风味的主食,和饭馆外牌匾上介绍的一致。洋芋摊饼、搅团、莜麦、糤饭、莜面疙瘩、荞面拌汤、手扞面等之类的。我每次去的时候,都是顾客少时候,饭馆里显得清静。老板是位和善的大嫂,厨师也是她本人,看来是自己给自己打工。手下有位帮手也是个女的,很少出来。老板既在外面招呼客人,又要在厨房亲自掌勺。
我要了我喜欢的洋芋摊饼,便坐下等着,老板一边为我倒水,一边和我搭讪,诉说开饭馆的不易与艰辛,老板的老公就是因为饭馆生意不好才出外打工去了,只留下老板娘本人在苦苦支撑着。
自从母亲过世后,想吃家乡风味的饭菜,只有进饭馆,方可弥补我心中的遗憾。看着邻桌上那碟被切得如菱形的灰色方块、散发着洋芋香葱香的洋芋摊饼,越发勾起我的食欲。要是母亲健在多好,母亲肯定会不顾身体欠妥,为我做一碟既薄又软,既柔又香,就像眼前顾客津津有味品尝的那那碟散发着洋芋香与葱花香的洋芋摊饼。
洋芋摊饼是老家的一种小吃,是用当地的优质土豆做成的,我们当地人叫洋芋摊馍。洋芋摊馍由于含有淀粉,做出来呈铅灰而透亮,仔细闻闻有种洋芋特有清香。吃在嘴里,软而香、柔而爽,是当地人最爱吃的'一种小吃之一。
洋芋摊饼做工比较复杂。先得选上好的洋芋,用水洗干净。然后用一种叫磨擦的工具,将洋芋磨成糊状,沉淀在盆子里,撇去洋芋里的水分。然后撒点面粉搅拌均匀。就可以摊洋芋煎饼。摊洋芋摊饼讲究火候,把平底锅置于火上,等锅热了倒上油,摇动锅,使锅里油均匀漫过整个锅底。然后倒上事先准备好的洋芋糊,用铲子把洋芋糊刮平。等洋芋糊成了形,就用铲子把成了形洋芋糊沿四周向里铲起,然后翻个继续煎,等糊状洋芋摊饼有洋芋香味时出锅。这样,一块泛着铅灰色弥散着洋芋香的洋芋摊饼就做成了。
洋芋摊饼或许有多种吃法,除了做出来直接吃之外,最常见的吃法是炒洋芋摊饼。把洋芋摊饼切成菱形块放在盘子备用。然后,切上葱花,青椒丝。把锅置于火上,锅里倒入少许油,油热后放入葱爆锅,煸出香味后放入青椒丝翻炒几下,然后放入事先准备的洋芋摊饼块翻炒,翻炒约两分钟后放入盐,再翻炒一分钟出锅。这样,一盘色香俱全的洋芋摊饼就做成了。
小时候,在老家,吃洋芋摊饼是很奢侈的事。由于家里劳力少,人口多。生产队分的油极少。母亲曾说,做洋芋馍馍,很费油。除非我们嚷得没办法了,母亲才做洋芋摊饼。那时候,我还曾见过亲房在清明节上坟祭拜时用洋芋摊饼做供品。
有年清明节祭拜祖先结束后,我悄悄问母亲,我们家用黄黄亮亮的炒鸡蛋做供品,为何别人家用洋芋摊饼做供品?母亲语重心长对我说:“傻娃娃,家里没有挣钱的,鸡下的蛋就成了一家的经济来源,家里的油盐等开销全都指望着鸡蛋,谁家还把鸡蛋拿出来祭拜祖先呀,再说,只要心诚,用什么供品祭拜,地下的祖先是不嫌弃的。”
我听后又对母亲说:“那咱家明年清明节就用洋芋馍馍做供品,鸡蛋留下来换东西。”母亲瞪了我一眼,说:“你个没长心眼的傻孩子,你没看出来,你爸爸在外工作,好歹每月还挣钱,你不用鸡蛋,用摊饼拿出去别人不会说我们家,不会背后地里不说你父亲坏话吗?快去学习去,别再添乱了。再不听话,以后不给你做洋芋饼了。”我怕母亲真生气,以后再也不给我们做洋芋摊饼,就乖乖地看书去了。
六七十年代,洋芋是农村人饭桌上最普遍的主食,无论煮也罢,炒也罢,做洋芋面也好,做洋芋菜也好,我都觉得没有做成洋芋摊饼好吃。况且我总认为母亲做的洋芋摊饼,无疑是最好吃的东西,也是我最喜欢吃的东西了。母亲做过多少次我不记得了,只知道那铅灰色的洋芋摊饼,散发着洋芋香的味道让我终生难忘。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嘴里没有其它东西可吃的岁月,洋芋摊饼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扮演了一种特殊的角色,是肉、是糖果、是水果,我倒说不清楚。总之,那洋芋摊饼,却满足了与我一样贪吃的孩子的心,成为童年的一个美好的回忆。
篇6:秋里思故乡散文
秋里思故乡散文
饮一壶风尘,疏疏浅浅,似你清冷的眉目,忽近忽远。我没有醉,因为清醒得太久,已经忘了靡睡。梧桐叶落,柿子橙黄,四季更替,在这一适合多愁的清秋,我又想起了你――我的故乡。
总感觉与海口格格不入,这里的人喜甜,连辣椒都是甜的,而我疯狂的寻找咸菜,辣米线,这重口味在海口得不到满足,于是只能在网上寻找家乡的食品来刺激味蕾。
我追寻过家乡的味道,冲进一家桂林米粉的店,然后带着满满的失落出来。那终究不是地道的,反而觉得难以下咽。还是不习惯撑伞,直到出去玩一天就就黑了一圈才不得不接受我已经不能直接的面对太阳的洗礼。我明白身在异乡为异客,也接受着,但是我还是孤立地站着,站在这圈子之外。
鲈鱼堪脍,季鹰闻西风而归,而我卸不了一身责任任性而归。我没有资本订下机票就跑回去,也没有勇气游荡四方。我安然的`接受着海风吹拂,仿佛扎根已久,心里却晃荡着儿时柿树下的秋千,还有耳旁起起落落的笑声。
再赋一阙新词句,思念爬满了茱萸。我品尝自己写下的落寞,酸涩也哽咽到喉间,不是语言多优美,而是此间情绪从未改。想两三发小,畅聊至天明,那一口浓重的壮语无人问我是何意;想家门口那条冰冷的小溪还有蹦Q的小鱼;想田里淡紫的多瓣小花是否被放养的鸡踏得体无完肤。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还追忆着什么,连我自己都模糊了。当有人问我是不是海口的,我呆愣了,他们说口音相似。原来我早就沾染上这的气息,无法割离。后来再有这样的问题,我微笑着摇摇头说不是,心里却微微翻腾,终究是变了。
已经过了埋头在黑夜里哭的年纪,或许是情到淡薄又或者情到浓时反无感。我睁大眼睛看空间填满黑色的帘幕,连蹙眉也忘记。时间把我搁浅在过去,而我的身体却在流离。羁旅游子总爱凭栏沉湎,而我在这秋季应时应景的提起你,像拨开心里埋藏太久已死寂的种子,让它借着秋季的愁绪透气。
终归是要回去的。苏东坡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可是还是满头白发漂泊在北归的路上。吾心安处是吾乡,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那对家乡本土的眷恋已经渗入骨里,在你年老时有的不止骨质疏松,还有浓浓的思乡之情疏松弥散透出。落叶归根原来真的不是人们故意曲解的自然现象,在飘零辗转后最想的还是卸下一身风尘,卧眠家乡。也许最后是“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但终归还是回去的。
再哼一曲风尘,起起伏伏,似我奔波未定的人生,忽明忽暗。我没有停,因为游走得再久也会有回归。我借秋风再送去一句问候,问故乡是否如旧。落叶沉浮是否可以漂洋过海,捎去游子音书?若不能,年年鸿雁似我心,南来北往总有回。
篇7:家乡的洋芋主食散文
家乡的洋芋主食散文
在我的家乡陕西商州地区,每到了农历的六七月份,也正是土豆(家乡人俗称为洋芋)上市的时节。这时候,几乎家家户户的土豆都会堆积如山。除了将较大的土豆卖给客商外,剩余的除了将较小的用来喂猪或制作土豆粉外,一般中小型的土豆根本吃不完。
在过去那缺吃少穿的年月,每到了土豆丰收的季节,为了节约口粮,家乡人就把土豆设法做成各种丰富的饭食。时至今日,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已不再停留在昔日的温饱线上,但那种平凡而传统的土豆饭食却并没有随着生活的小康而隐匿!
洋芋糍粑
洋芋糍粑是我老家人非常喜爱的`一种风味小吃,先是将洋芋去皮洗净后,上笼屉蒸至彻底熟烂后,趁热放在场院里事先清洗干净的大石碾上,然后用一个专用的硕大的木锤反复捶打至粘粘的膏状,这便成了洋芋糍粑了,因为其粘糯的程度几乎和蒸熟的糯米相媲美,故而得名。
洋芋糍粑打制好后,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或蘸食或煎炸。家乡人一般习惯蘸食,将打制好的糍粑盛入碗内,食用时可以用筷子加一块来蘸入用盐、味精、香油、陈醋、生抽、蒜泥、芝麻、葱花、香菜、辣椒油等调味料兑好的汁水。入口甘面劲道、爽滑细腻,那种粘糯的感觉的确妙不可言。
而如果把打制好的洋芋糍粑做成小饼状用来油炸,食用时蘸蜂蜜食用,那就是另一种风味了。
也许是风俗使然,在我老家乡下,每有谁家出嫁女儿,准会做顿洋芋糍粑来犒劳下左邻右舍前来祝贺的亲友,每在开席前,都要给每个席桌上上碟浇好汁水的洋芋糍粑,寓意准新娘往后的日子犹如这洋芋糍粑一样黏黏糯糯!
洋芋疙瘩
在平日里吃腻了其他饭食后,偶尔来顿洋芋疙瘩,无疑会给人平添一种不一样的新鲜感。
先把洋芋去皮洗净后,用粉碎机打成洋芋浆,添加少许的面粉和适量食盐搅匀上劲,洋芋浆与面粉的比例一般以8:2为宜;净锅上火,加入适量的食用油,烧至七成热时烹入事先切好的葱粒、姜片、黄花、干辣椒节和拍破的蒜瓣炝锅,接着下入西红柿块、青椒块、土豆块、豆角节和西葫芦。翻炒片刻后调入适量的食盐和胡椒粉,加入清水至淹没锅内的蔬菜为宜,烧至八成熟时依次调入香油、味精、鸡精、和藿香碎出锅装盆待用。
净锅后根据食量加入等量清水,烧开后微火状态下,将调和好的洋芋浆依次揉制成直径为一厘米左右的小疙瘩,制作完毕后烧滚片刻,将烧好的蔬菜倒入锅内,搅匀烧滚后下入少量上海青、散入葱花即可。
如果喜食荤的还可以在炝锅时顺便下入瘦肉丝一同煸炒。食用前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烹入酱油、醋和油泼辣子。其色泽红绿相间,洋芋疙瘩可爱诱人,加之各种时蔬的诱惑,尤其是新鲜的黄花和藿香,那种奇异的清香才真正算得上“绿色”。
洋芋擦擦
选择个头均匀的洋芋去皮洗净后,用擦板擦成一寸见长的薄片,用清水漂洗掉淀粉后捞出沥水待用;趁水分未完全沥尽时立即拌入适量的干面粉抖撒均匀,尽量使每一根擦擦上都裹上一层面衣,以不粘糊在一起、片片分明为好,然后上屉蒸15分钟。出屉后把蒸熟的擦擦用筷子抖散、晾凉;净锅上火,倒入食用油烧至烧六成热时下入干辣椒,花椒、葱花,姜片和蒜片爆香,接着下入瘦肉片煸炒变色后烹入少许生抽和料酒,随后倒入西红柿片、辣椒片和青菜和香菇片,调入食盐、胡椒面、味精、香油、掺入少量清水煸炒至七八成熟时,再倒入洋芋擦擦一同翻炒入味,最后撒上香菜碎即可。
如果怕回锅麻烦,还可以把蒸好的洋芋擦擦用汁水(其方法同洋芋糍粑)拌了吃。其口感也并不逊色多少。
在过去,吃顿洋芋擦擦可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只有在家里来了贵客才做洋芋擦擦吃,而现如今,人们只是偶尔做次尝尝鲜。
焖洋芋片
洋芋片的做法非常简单,但在我老家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俗,在过去,为了使洋芋尽快的消灭掉,人们就把洋芋去皮后用来焖洋芋片吃。
说是洋芋片,实际是洋芋块。把洋芋切成一指厚的片,洗掉淀粉后待用;净锅入油上火,烧至八成热时下入八角、花椒、干辣椒、葱段、姜片和拍破的蒜瓣炝锅。接着倒入洗好沥干的洋芋片,放入食盐和五香粉,翻炒片刻后掺入适量清水,添水的程度以水干洋芋熟为准。然后盖上锅盖,文火焖制汤干为止,出锅前调入香油和味精、撒如藿香碎翻匀即可食用。
篇8:洋芋檫檫的随想曲散文
洋芋檫檫的随想曲散文
朋友,你到过陕北吗?你到过延安吗?假如你去过,那么,对于散落在这片黄土地上每个角落里的、一种土得掉渣儿的、被当地人称作“洋芋擦擦”的风味小吃,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
洋芋:学名马铃薯,俗称土豆。也许是“十里乡俗不一般”的缘故吧?在黄土高原这个地方,有人就把它叫做“山芋”、“山蔓”、“山药蛋”、“蔓蔓”等等,不一而论。
不知何年何月,土豆传入了黄土高原,因其形状酷似山芋,且又是舶来品,所以,这里的人们就把它叫做“洋芋”了。恰如这里的人们把火柴叫做“洋火”、蜡烛叫做“洋蜡”、煤油叫做“洋油”一样,至少是如出一辙吧!土豆这种植物耐旱耐涝耐病虫,适合于各种土壤和气候,周期短、生长快、产量高,所以世界各地都有种植。
我没有去过五大洲七大洋,也不知道其它肤色的同类是如何把土豆弄熟了食用的。但是,陕北人吃土豆是很有自己的创意的:蒸煮煎炸、炖炒烧拌,样样都有一套,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味道。我特别迷恋和推崇的乃是陕北的“烧洋芋”和“洋芋擦擦”。
“烧洋芋”,出自那些长年累月游荡于山间田野、沟峁坡洼里的“放羊汉子”们之手。由于他们满年四季早出晚归,饥饿和干渴常常伴随在它们的身边。于是,野外生存也就成了他们常年练就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与大自然结合的是相当默契的。他们会利用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精灵来解决自身的生理需求。那么,“烧洋芋”就是这种状态下的产物之一。每当洋芋成熟的季节,野外放牧的“羊倌”、“牛倌”们,从不知是谁家的地里挖来洋芋(这是主人所允许的),用放羊铲或者?头借着斜坡处铲出一个小小的土台子,在上面挖一个洞,侧面挖一个孔,类似烧火的灶台。然后找来柴草,从侧面的孔里燃火猛烧,一直把灶膛里面烧得透热,然后迅速把洋芋搁进洞里,三下五除二,用黄土把灶台埋得严严实实,他们就扛着放羊铲继续放牧去了。等过一个时辰之后,他们就返回来挖开土洞,取出烧熟的洋芋,拍去浮土,剥掉表皮,狼吞虎咽地吃掉热气腾腾、面烂沙软的“烧洋芋”。
这种烧洋芋吃起来有一种自然天成的味道,香甜可口,香味扑鼻,很解馋!吃的时候如果能蘸点盐,那就更好吃了。其实,那些放牧的“牛倌”“羊倌”们身上,一般都会带着盐巴的。小时候,我曾经跟随爷爷去放牛,爷爷曾亲手给我做过这种“烧洋芋”。虽然是仅有的一次,但是,那场景、那味道,让我至今都难以释怀,永志难忘!
最简单的吃法是“烧洋芋”,然而,最富有创意、流行最广、最受人们喜爱的,恐怕就是这种“洋芋擦擦”了。
“洋芋擦擦”,就是用一种特制的工具——擦子,把削皮洗净的洋芋在上面擦成片条状,用水淘过之后沥干,撒上适量的干面粉、食盐、葱花、佐料料等拌匀,然后上笼旺火蒸二十分钟左右即可。吃的时候拌入醋蒜、油泼辣子等,吃起来酸辣咸香,十分可口。
“洋芋擦擦”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大量的淀粉,所以它经饱、扛饿,一顿吃饱可以扛上一整天,因此它深得陕北人的偏爱!长期以来,“洋芋擦擦”就成了陕北人快捷方便、简单实惠的饮食品种之一。
其实,“洋芋擦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是与陕北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存条件有着必然联系的。陕北,处于我国西部黄土高原纵深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常年降雨量稀少,农作物的生长主要取决于自然天气,干旱少雨,粮食产量十分低下,人们只能是靠天吃饭。平时,人们的粮食就十分短缺,若是遇到大旱年景,则更是雪上加霜。每到来年开春青黄不接的季节,许多人家就揭不开锅了。于是人们不得不上山去挖来野菜,淘洗干净,拌上玉米面、麸糠等充饥。为了好下口,就往里面搁点食盐佐料,上笼蒸熟后用来当饭吃。依此,过去陕北人的生活水平就可窥一斑了.
遇到好的年景,或是粮食丰收了,人们自然也会用白面拌菜蒸熟了食用。更有聪明者,发明了简单实用的工具——擦子(一种把薄铁皮依次排列地割开小口子,固定在“井”状的木架子上,用来把洋芋擦成片条状的工具)。于是,“洋芋擦擦”诞生了,由此还繁衍出了与此类似的“槐花擦擦”、“豆角擦擦”、“苜蓿擦擦”等等一系列的特色小吃。现如今,都已成为了陕北颇具特色的风味小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洋芋擦擦”的历史沿革是漫长的、苦涩的,但它是陕北人民千百年来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屈抗争的有力见证。它见证了陕北过去的苦难、艰辛和无奈,但是也印证了陕北人聪明的智慧、生存的勇气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揭示了陕北人勇于吃苦耐劳、敢于创造生活的一种精神!如今,陕北人的生活变了,“洋芋擦擦”的身份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不再单纯是粮食的替代品,摇身一变,成了陕北农家饭桌上的“座上宾”。更有甚者,“洋芋擦擦”脱下了它那身褴褛的衣装,换上了光面堂皇的“金装”,堂而皇之地走上了宾馆饭店的餐桌,成了陕北小吃宴的重要成员之一。“洋芋擦擦”上餐桌,不再是单纯的洋芋拌面那么简单了,陪伴跟随它的还有西红柿辣子酱、油泼辣子、葱花、油泼韭菜、香菜末、醋蒜汁等等,正可谓是妻妾成群、儿孙满堂了!
由此,还派生出了一种更为好吃的“炒洋芋擦擦”来:即把蒸好的“洋芋擦擦”和小炒肉一起,配以干辣椒爆炒干煸。炒出来的“洋芋擦擦”更香、更好吃、更受人们的青睐!如今,在陕北,在延安,酒店里、小铺里、地摊上、农家院还有普通人家的饭桌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洋芋擦擦”的身影,似乎成了陕北大小城镇、乡村人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陕北人对“洋芋擦擦”的青睐,绝对超过了“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那些洋快餐。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女孩子们,“洋芋擦擦”几乎成了她们每天必须光顾的美食,就好像她们每天出门必须化妆打扮一样,吃“洋芋擦擦”也成了她们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假如外地来游客来延安作客,当地人会像当年捧出“热腾腾的油糕”和“滚滚的米酒”一样,一定会奉上香喷喷的“洋芋擦擦”来招待客人。以至于你在外地碰到去过延安的人,假如你问他:对延安的哪种特色小吃印象最深?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洋芋擦擦”。可见,“洋芋擦擦”也随着延安的旅游发展,逐渐走出了大山,走出了黄土地。据说: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深圳等地这些国际大都市里,也有陕北人在开店卖“洋芋擦擦”了。如此说来,当年那个猥琐无形、赖以充饥的穷苦饭食竟然真的登上了大雅之堂?这真是世事无常、变迁无形啊!
如今,吃遍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鲜,吃腻了大鱼大肉、烧鸡烤鸭,然而,最舒心、最对味儿的还是那始终伴随着我整个生命的“洋芋擦擦”。时至今日,许久不见了它的踪迹,我的心里就会如同失恋般的空空落落,必定要亲自下厨蒸一笼“洋芋擦擦”,既是为了换换口味,更是为了吃出一种刻骨铭心的情结,唤回我心灵深处痛彻心扉的记忆,重温往昔那苦涩但却多滋多味的人生......
篇9:柔软的洋芋馍优美散文
柔软的洋芋馍优美散文
最近,抒发中秋节情感的文章铺天盖地,多的叫人目不暇接。但我却觉得没什么可写,因为中秋节这个中华民族古老而又温馨的节日在我的头脑中印象并不十分深刻,甚至非常淡然,所以我挖空心思也写不出好文章来。
我十七岁以前家里非常穷,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不说过中秋节,就连过春节也是敷衍了事的。
十七岁以后我到了单位,单位根本就记不得什么中秋节。在中秋节的这一天,该上班仍然上班,该吃什么仍然吃什么,哪里想到过什么中秋节?
要说真正把中秋节当做节日来过,是在国家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了。确切的说,是从国家规定中秋节也放假的时候起,中秋节才渐渐地有了它的`地位。
当然,过去也过中秋节。但那时过中秋节,大多都是在精神上过中秋节,在物质上根本就谈不上过什么中秋节。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不说吃月饼,就连月饼见都没见过。那时过中秋节,大多都是用包谷面饼子或者麦面饼子来代替月饼,甚至用洋芋馍来代替月饼。
记得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每逢过中秋节的时候,母亲就把洋芋磨成浆放在锅里煎,煎成与月饼一般大小洋芋馍让我们当做月饼吃。母亲煎的洋芋馍非常柔软,非常清香,比吃月饼可口多了。可惜那时候没有糖,要是放点白糖或者蜂蜜那就更好吃了。
现在,虽然国家对中秋节重视了,虽然物质丰富了,虽然想吃什么样的月饼就有什么样的月饼了,但我这个“土包子”仍然忘不了那个柔软而又清香的洋芋馍。当中秋节到来的时候,我叫老伴儿无论如何都要煎一盘洋芋馍。我既要品尝洋芋馍的柔软和清香,也要品尝许多年来中秋节的困顿和辛酸。
篇10:秦岭深山出洋芋优美散文
秦岭深山出洋芋优美散文
秦岭深山出洋芋。农历正月底二月初播种洋芋,端午节前后就能吃新洋芋了。秦岭南簏的山中,腐质泥沙土壤,产的洋芋光堂,吃起来干面,老幼妇孺都爱吃。洋芋既可做莱又能当主食。在那些困难的岁月里,洋芋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度过了一个个饥饿的日子!
小时候,大年初一可不干活,放开身子耍一天,从正月初二就要开始干农活了。全家人要在生产队开工前的三四天时间内把自留地里的洋芋栽下去。用两天时间把积攒了一年的农家肥背到坡上的自留地里去,这是最累最苦的活,把肥运上山了,办置地和栽种子就没那么难了。雨水节气一过,两场春雨后洋芋苗出齐,开始薅洋芋地里的草,谷雨前后洋芋开花时就要给洋芋薅二道草了,并给洋芋跟部擁土,然后到夏至前开始挖新洋芋了。在坡地挖洋芋要拿上角锄、背上背篓、提上撮箕,从下往上挖,撮箕放前面,挖出一窝提着秧子把上面大大小小的洋芋摘干净扔在撮箕里,挖满一撮箕倒入背篼,要不了多长时间就挖满了一背篼,洋芋长得好,越挖越有劲,享受着丰收的喜乐。家里房少屋窄,背回家的洋芋就倒在大架子床下。遇到下雨天,父亲让我们几个小孩拣洋芋,把洋芋按大中小微分开,大洋芋吃菜用,中号留着来年做种,小洋芋搭饭,微型的'洋芋打成淀粉。搭饭的洋芋太小,家里人多米少,一顿饭要剐一盆洋芋,剐洋芋成了都不愿意干的活,太小的洋芋不好剐,常常剐的我手抽筋。收了新洋芋起码可以吃饱肚子了,特别是到了秋冬天,晚上肚子饿了,可以在火坑或灶洞里烧上两个洋芋冲饥,那时感觉烧洋芋特别好吃,有时把烧黃的皮都吃了。
收了新洋芋就想很奢华的吃一次洋芋糍粑。吃这种食物一费洋芋,二费时间,三费体力。淘一次神不容易,要剐很多洋芋,放在锅里蒸熟,取出后凉冷,分成几次倒入碓窝,用锤反反复复砸烂砸细,砸到锤上和对窝里的洋芋牵出长丝来。砸下去要使很大的劲才能把锤拨出来,旁边放上凉白开水,在水里面蘸上一下才能砸第二锤,直到细如丝光如绸缎一般,取出来放入盆中,炒一锅浆水汁子,一人一碗,把糍粑放入碗中蘸着汁吃,这也成了山里人招待贵客饭了。
前不久我到深山中的药坝一同事家里去玩,听家里的老人给我讲了一个关于洋芋糍粑的故事。说清末民初年间,秦岭深山中一户人家,头一年收了很多洋芋,在屋后的地里挖了一个大洋芋窖,上面用木板做了盖子,盖子上面又盖了茅草顶。留下一部洋芋吃以外剩下的都放入窖里。窖里存放洋芋可保鲜,冬天不怕冻坏可以吃到第二年挖新洋芋时。第二年挖新洋芋前窖里的旧洋芋才吃了不多一些,随天气气温升高,洋芋都长了长芽了,这样的洋芋不好吃,芽眼挖不净弄不好吃了种毒哩。那一年的洋芋又丰收了,旧洋芋不处理新洋芋又往那里放?窖里洋芋太多,从窖里把长满芽子的旧洋芋往外取还真不容易,他们就往窖里倒入一些自家烤的苞谷酒,很快窖里的洋芋全烂成了稀汤糊糊,用尿圪挡伸进窖里往外舀入糞桶,挑出去倒掉,到也没费多少事,把窖里的旧洋芋清理完了,用水洗干净再撒一层石灰消毒。 洋芋窖里不能像过去那样堆放那么多了,够一家吃到下一年新洋芋出来就行了,还有那么多洋芋咋办?这家主人决定把这些洋芋全砸成糍粑。三伏天,天气好,太阳大,把砸好的糍粑用胡基匣子做成胡基状晒干,然后用来垒砌成大房间中的一堵墙,两面还用加了麦糠的稀泥把它抹光。又过了两年陕南遭大旱灾,从别处来了吃"大户"百十人到了他们村,吃完了张家吃李家,吃完了李家吃赵家,……吃完了的那家人就加入到吃大户的队伍中去吃另一家,人也越集越多。有一天这队伍就吃到了这家人来,虽说家里的洋芋多,几百人住在家里吃起来,没有几天功夫把家里的啥都吃光了,吃"大户"的队伍就要移到另一个村去。这些人就给他们做工作,让他们也加入“吃大户”的行列里,说道:“你们家能够吃的东西都让我们吃光了,你们不跟着我们走就只有饿死。等度过了这个饥荒年馑再回来!”这家主人推说故土难离,死也要死在这儿,决意不走。这几百人见劝说不动就走了,领头的人走在路上觉得奇怪,心想难道他们家里还藏有粮食不成?就打发了几个人转回去看看,再顺便劝说他们最后一次。转回来的人推说“我们实在不忍心你们被饿死,还是希望你们跟我们一起走。”另外几人就屋里屋外搜了一遍,确实没见任何可吃的东西才走了。到了晚上后半夜那些“吃大户”的人走远了,他们拆墙取出一页洋芋糍粑做的胡基用热水泡了,用刀切成片,放在锅里慢慢煮。一家人就靠着吃这样的食物度过了饥荒年馑。第二年那些“吃大户”的人中一部分活了下来一返回家乡,有不少孩子和老人都饿死在外面了。
现在的农家乐也喜欢上洋芋糍粑这道菜,可往往为了省工省时,吃不出那种很地道的味道了。
我们要感谢洋芋为人的生存所做的贡献,感恩洋芋在我小候填充了我饱受饥饿的肠胃。
篇11:麦子野菜洋芋白木瓜散文
麦子野菜洋芋白木瓜散文
一、麦子
时令刚与五月对了个嘴儿,郊外的田野上,便到处闪烁起了麦子的金黄。清风徐徐,四下里都飘荡着浓郁的,醉人的麦香。
五月的麦子黄透了原野,这可是个令人欣喜的景象。有闲心又不缺闲情的,如果能够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到五月的郊外去看看那些收割在即的麦子,应该是件非常赏心悦目的事情。
我想,不管你是谁,只要你能够真诚地面对着五月的原野上那些沉甸甸的麦穗,一定会为那满目厚实而又柔和的金黄,怦然心动的。
五月的田野上,那一垄紧挨着一垄的麦穗,就那么金子般诚实而随意地铺张开来,平凡而朴素,富丽而丰饶,饱满而凝重。在灿烂的阳光下,闪烁着一片耀眼的光泽。看着那些有如潮水般漫卷开来的麦穗,看着那些行云流水般起伏浩荡的金色,你一定会感觉到有一种撼人心魄的东西,在你的血管中滚沸,在你的骨骼里燃烧,在你的生命里激昂。你甚至会情不自禁地舒展开封闭了很久的心扉,任凭那麦子的芬芳,沉浸你的肺腑,渗透你的肉体,涤洗你的灵魂。这个时候,如果恰巧有微风轻轻地吹拂过麦垄,你就会聆听到人世间一种最美好,也最动听的,犹如天籁般的声响。那美妙的声响,是饱满的麦穗所独有的,浑厚而朴素的声响。那是比高山流水或者春江花月更能叫人陶醉的音乐。你会觉得天底下的任何一种音乐,任何一种声音,都不如这麦子的声响富有感染力和穿透力。任何声响任何音乐,都只能够临摹其形态而不能够临摹其质地。你会觉得只有这麦穗与麦穗相互碰撞,相互摩擦所发出的声响,才会如此的纯粹,如此澄明。也只有这麦子的声响,才会这般的本色,这般的干净,才能够洞穿你的肉体你的骨骼,像一束已经熟透了的阳光,直指你的内心和灵魂。
如果尚有那份闲情逸致,你尽可以在麦穗建构的金色海洋中,选择一条长满香瓣草的垄沟,静静地躺下来,用整个身心投入地去感受被麦子的芳香颠覆与包裹的快意与陶然。要是此时刚好有那五颜六色而又小巧玲珑的麦鸟飞来,那更是别有意趣。那些细巧的麦鸟儿,会一边欢快地歌唱着,一边用它们灵敏的爪子,拨弄着那些金光闪烁的麦芒,用他们猩红的嘴喙熟练地剥开麦子的毛壳,取出那一颗颗饱满而又香甜的籽粒,悠然自得地提前分享农人们那丰收的喜悦。它们那一身五彩缤纷的羽毛,会让你感受到一种陌生而又实在的恬静与温馨。那叶笛般明亮而清脆的鸟鸣,则会让你回溯到一种调皮的童贞,感受到通体的清凉。它们唱一会儿,歇一会儿,便用那亮晶晶的小眼睛满意地瞅瞅那沉甸甸的麦穗,啄一粒,停停,再啄一粒。看它们的那份悠然,仿佛满田野里的麦穗,都全是为了它们这一群精灵才饱满金黄似的。
你还可以伸出那双因为远离农具,远离田野而早已变得苍白无力的双手,去轻柔地触摸那些丰饶的麦穗,去从麦穗那久违的饱满与质朴中,掂量劳动的艰辛与崇高,掂量丰收的甘美与凝重。触摸着那些结实而又厚重的麦穗,你才能真切地体会得到农人在播种下一粒粒种子的同时,所挥洒下的那一串串灼热汗水的分量。你也才能够体会得到农人们深埋在心底里的那一份由衷的喜悦和满足。
如果还有时间,你甚至可以到那正在收割着的田间,去悉心倾听那锋利的镰刀切割麦杆的声音。咔嚓、咔嚓,节奏明快,那分明就是已串串丰收后的脉冲。
在我所熟知的粮食种类中,麦子是最为重要也最为出类拔萃的一种。你瞧,无论是在寒冷的北方,还是在温暖的南国,无论是在旱象环生的大漠边塞,还是在群山无极的云贵高原,麦子都能够以一种平实的方式,质朴而昌盛地成长。可以说,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热土上,都会有麦子在欣欣向荣,在久远孜孜不倦地温饱着天下的苍生。在庄稼五谷的序列之中,只有麦子是全人类共同的粮食。
是的,只有面对着那满目凝重而浑厚的金黄,你才有可能深深地理解麦子的丰收,对于一个毕生以土地做作为安身立民的根本,视耕耘劳作为天经地义的使命,不亢不卑,安分守己的农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你甚至也才有可能明白和理解,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一件事情,会比麦子的丰收,更能让我们感到一种由衷的幸福和欣慰。
二、野菜
虽然客居小城多年,但餐桌上却时常要添加一两道出自僻野乡间的山茅野菜。这已经形成了我家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和习惯。
我的童年乃至整个青年时代,都是在偏僻的乡野中度过的。
由于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使得粮食常常歉收,乡亲们常常要为吃饱肚子而大伤脑筋。那漫山遍野的山茅野菜,便被饥不择食的乡亲们当作了当顿的“口粮”。那时节,家家户户山茅野菜度日,三月不见油星,半年不知肉味。就是再新鲜的山茅野菜,吃到嘴里都是一个味道:苦涩。
如今,无论故乡人还是城里人,都一样是“菜篮子”丰盈,荤素自便,可先前那些从未被我们正眼看待的山茅野菜,反而倒成了“宝贝”。地上长的,树上挂的,河里游的,全成了难得的美味。蒸煮烹炸也好,炖焐烤烧也罢,都是两个字:爽口。
腻味了大鱼大肉的人们,也都像我一样,又开始心揪揪地惦念起那天然生长的山茅野菜来了。于是乎,先前毫不起眼的山茅野菜,一时间身价鹊起,成了众多宾馆饭庄最叫座的“看家菜肴”。市场上一斤野菜的价钱,抵得二斤上好的精肉。
每有乡下的亲戚进城走动,捎上几把山茅野菜比带两只肥母鸡来更叫城里的亲戚心底里高兴。海外的友人及客居闹市的朋友这两年给我来信,也多是索要脱水风干的'山茅野菜。收到包裹后还不忘及时致电,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那些品类繁多的山茅野菜中,我最喜欢吃的是树头菜、柞花,还有山薯和地参。
树头菜我们老家人都叫它“刺老苞”,大约是它的形状与即将开放的花苞十分酷似的缘故。这种生长在两千多米海拔以上灌木丛林中的野菜,一般初春发芽,待芽苞长至二三寸长时即可采摘。吃法多样,但以鲜炒腊肉或滚油干焙味道最佳。
柞花其实是杜鹃花的一种,花色洁白,多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三四月间是采摘柞花的最佳季节,故乡人称这一民俗为“打柞花”。柞花采回来后要及时除去花梗和花蕊,然后用滚水涝过,再用清水漂泡个三五天才能食用。传统的吃法是与肉汤、豆米一道煮食。也有做成酸腌柞花的,凉拌汆汤都是开胃的首选菜肴。
山薯的方便之处是刨挖回来后除去泥土和表皮即可下锅。如果与肉汤和白菜同煮,味道更为鲜美。至于地参,既可趁新鲜时炒食,也可风干后用滚油炸了来吃。
这些野菜,小城的市场上都常见有卖,价格也不是很贵。
我不知道其他的城里人都是怎样来烹饪上述这些山茅野菜的,我虽然离开老家到这个小城生活多年,但我和妻子都一直沿用着老家人传统的烹饪方法。我总认为只有老家那种传袭了上百年的烹饪技艺,才算正宗,也才地道。
三、洋芋
最早喜欢上洋芋,是在那个常常闹腾饥荒的非常年代。
那年月,每到洋芋收获的季节,便有许多居住在山下的“坝子人”,用笨拙的羊皮口袋盛着他们在生产队里辛勤劳作整整一年的收获——洋芋,一茬接一茬地来到我们的寨子,偷偷地用洋芋来兑换苦荞、苞谷等一些能够聊以糊口充饥的杂粮。
虽然那时我年纪尚幼,还不知道洋芋就是我们今天所叫的土豆或者马铃薯,但却已经朦胧地意识到:住在山下的“坝子人”也和我们这些贫寒的山里人一样,正在挨饿和受穷。
此后不久,我们的寨子也开始一年接一年地闹开了饥荒,洋芋这种十分容易栽种,且能够了了草草地填饱肚皮的山地作物,便开始在我们的寨子大量地推广栽培。我们的食谱,也就变着花样地围绕着洋芋在转,烧洋芋、烤洋芋、炸洋芋、烀洋芋、老奶洋芋、醋溜洋芋、干焙洋芋丝、洋芋焖饭等等,不一而足。
现在,我们已经完全用不着再依赖洋芋来维持基本的温饱。它仅仅只是作为一种非常普通的时新蔬菜,偶尔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之上。随着粮食的充足和“菜篮子”的富余,已经很少有人还会在意像洋芋这样的小农经济作物的丰产或者欠收。在我们日益丰饶日益肥润的物质生活里,它已经完全被当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只有像我这种刻骨铭心地蒙受过洋芋的养育和恩泽的人,才会时不时怀想起它来。才会永远地把它当作一种非常实在,非常优秀的口粮,由衷的敬仰和深深地感激。
我时常在想,其实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就会惊异地发现,这普通的洋芋,却具有着泥土般朴素谦逊,不事喧哗的本分和平实。它们从来不会像其它的经济作物一样,把果实高高地悬挂在枝头,以炫耀自己的丰硕和富丽。他们也从不会像那些珍奇的作物,斤斤计较于土地的肥瘦和气候的寒热。它们总是把饱满的果实,深深地掩埋在泥土之中。并且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泥土般的散淡与平实。不显山,不露水,像随手可及的石头一样朴实无华。
它们所具有的那种隐忍的品性,内敛的气质,谦虚厚道的品德,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默默地养育生命奉献众生的,所有被我们随意地统称为粮食的一切农业作物。联想到脚下的土地那默默无闻的积蓄与消耗,以及一年四季不知疲倦地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耕耘者。联想到他们深深地俯垂向大地的,汗落如雨的头颅。甚至还使我联想到了开垦的镢头,喘息着的耕牛,以及饥荒、战争、死亡等诸多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因而,当我面对一颗平凡的洋芋时,我一样会产生一种由衷的,感恩的心情。感恩土地这种绵绵不绝的,深厚无私的赐予。感恩这种一直被我们亲切地称之为洋芋的,朴素而又诚恳的作物,所给予我们的奉献和牺牲。
四、白木瓜
云南人平时说的木瓜,并不是全国人民都熟悉的那种番木瓜,而是独产于滇西一代的白木瓜。
白木瓜在云南西部的大部分县份都有出产,但品质都赶不上永平的好,首先是个头太孬,只有半个拳头一般大小。其次是酸味太重,属于“寡酸”的那种。永平虽然是个小地方,由于气候使然,白木瓜是特产,七个乡镇都有种植,而且个头大,肉厚汁多,酸甜适中,香醇延绵,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药用功效,有开胃、健脾、跌打、滋补以及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等诸般功效。这一说,自然是有依据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木状如柰,春末开花,深红色。其实大者如瓜,小者如拳,上黄似着粉。……木瓜性温味酸,平肝和胃,舒筋络,活筋骨,降血压。”的记载。
白木瓜是一种蔷薇科的落叶小灌木,树高二三米,枝条上有刺。花是在抽叶前便要开放的,三五朵一簇,欣欣向荣地聚生于老辣的枝条上,给人一种比较积极向上的感觉。花形五瓣单层,花萼呈筒钟状,花色猩红,也有淡红或乳白的,但极为少见。
白木瓜的果实为卵球形,但这是官话的说法,永平本地人称为“牛腰子”形。刚结出不久的嫩果,我们叫他“木瓜嘚(de)”,“嘚”是永平的地方方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包含有“幼小”或者“鲜嫩”的意思。
记忆中,“木瓜嘚”是我童年时代最馋的“零嘴”,当木瓜的幼果生长到大拇指一般大小的时候,我们便背着大人,偷偷地摘下一些,将辣子面和盐巴、味精调和在一块,做成辣子盐,蘸了来吃。那滋味,酸辣脆香,大开胃口。至今回想起来,还让人直咽口水。
白木瓜最好的采收季节,是在霜降以后,这个时候,白木瓜已经熟透,金黄色,果皮会渗出一层粘粘的蜜汁,散发着淡淡的酸香。永平人除了喜欢把它加工成木瓜丝或木瓜片风干收藏外,还喜欢将熟透的白木瓜与佛手、香橼一类的香果,一同放在堂屋中央,那馥郁的香气,能提神醒脑,会让人生出好心情来。
我向来不爱喝汤,但放了白木瓜的鸡汤或者鱼汤例外。喝汤,又以木瓜鸡汤和木瓜鱼汤为首选的上品。
木瓜鸡和木瓜鱼的做法并不复杂,就是普通的炖鸡和煮鱼,但放了木瓜片之后,味道就彻底的变了。那种醇酸与鲜甜所结合出来的酸鲜之味,相当开胃,一碗汤下肚,会美得让人直吐舌头。
白木瓜不是一年四季都在长,在没有鲜货的季节,也可以用木瓜片或木瓜丝等干品。鲜木瓜肉是淡黄色的,煮的汤也比较清鲜透亮,喝起来口感较好,鲜味更浓。而风干的木瓜是咖啡色的,煮出来的汤,肯定也要混浊一些,但好在本味没变,功效没变。
永平还有一道很有特点的菜肴,就是白木瓜炒羊肉。先是将羊肉剁碎,加姜丝、酱油、小粉、食盐搅拌均匀,再将鲜木瓜切成细丝。然后,以干辣椒炝锅,猛火热油。待油滚锅时,将羊肉下锅并极速翻炒,紧接着便将鲜木瓜丝也投入热锅,搅拌均匀后快速起锅装盘。这道菜的最大特点是肉丝鲜嫩,酸香可口,最好下饭。
只要吃过大理酸辣鱼的人,谁都会记忆犹新。酸辣鱼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在大理民间,几乎家家会做这道菜。而酸辣鱼之所以闻名,完全离不开洱海的鲫鱼、宾川的辣椒、苍山的泉水,再就是永平的白木瓜。否则,就是辣不正道,酸不正宗,酸辣鱼的品位,也就大打了折扣。
大理人还爱用鸡蛋大小的青嫩木瓜来炒鸡块,美味得让人惊诧。其做法是备嫩鸡一只切块,青木瓜两三个切片或切成小块,坐锅热油,下干辣椒段、草果、八角爆出香味,再下木瓜、鸡块、蒜瓣、姜片、葱段炒至鸡肉变成白色,然后加酱油上色调味,再加适量水至刚没过鸡肉,盖上锅盖焖一会儿,待香味飘出时,揭开锅盖翻炒使其均匀入味。再将锅盖盖上,至汁水收干浓香扑鼻,即可起锅上桌。
白木瓜名虽不美,但其花却是姿艳柔婉的名花,且花果色香兼备,历来被视为观赏名木。用白木瓜的老根培育出的盆景,造型雅致,庄重古朴,木瓜花开的季节,深绿的枝叶间,或深红,或淡红,或粉红,开满成串成串的木瓜花,的确十分的好看。
篇12: 煮沸的水唤醒咖啡的香散文
煮沸的水唤醒咖啡的香散文
没有经过沸腾的水,咖啡的香气就不会飘得那么远。就像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璞玉,不可能显示出它隐藏的价值。经历生活的种种磨难并不可怕,只要你还在不断地成长,曾经的那些磨难都会显得微不足道。而你保留着一颗不愿承受一切的心,又如何能够强大起来呢?
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他们总是挂着自信满满的微笑,似乎生来就是活在闪光灯下的焦点人物,成功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信手拈来的事情。而我们自己,一路坎坷,历经磨难,甚至还看不到成功的曙光,不由得心生嫉妒:上帝未免太偏爱某些人了。
其实,所有能够通往成功的道路,都不可能是畅通无阻的,如果成功真的那么轻而易举,触手可得,那它也不值得人们如此的心向往之。所谓的成功一定曾让你经历一些意想不到的牵绊,甚至一度迫使你萌生撤退的念头,然而当你咬着牙坚持过来,“苦”尽才能体会到“甘”来的滋味,否则又会引起我们什么特别的感触呢?
只有在经历了磨难之后获得的成功,才会显示出它的珍贵。而我们只看到闪光灯下,那些获得成功的人衣着光鲜的样子,却未曾看到他们曾经经历的种种,就埋怨人生的不公,甚至羡慕别人的运气好,这未免显得太过浅薄和无知。
其实,每一条道路都是布满坎坷的.,没有人能够一生幸运,只是有的人在种种折磨中淬炼过,反而抛弃了身上软弱的部分,变得越来越强大起来,而有的人就被折磨压弯了脊梁,就此一蹶不振,真的变得一无是处。
美国的奥运选手在出征前,都会被要求参加一次特殊的心理测试。这个测试和体育项目毫无任何关系,而是一些关于心理承受能力的测验。
这个试验的结果通常跟被测试选手的成绩成正比,测试的分数越高,意味着这个选手的成绩常常会很好,而那些测试结果偏差的选手,即使平时的表现都还不错,也常会在正式比赛中发生失常的状况,取得一个看起来很糟糕的成绩。
原来,这个试验测试的就是选手们是否愿意放弃眼前的享乐,接受更多的磨难,对于磨难,他们秉持着怎样的态度。那些渴望得到更多的磨难洗礼,不愿在安稳的生活中平淡度过的人,往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们愿意不断地磨练自己,最终成为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人。
伊索曾说过:“如果你受苦了,感谢生活,那是它给你的一份感觉;如果你受苦了,感谢上帝,说明你还活着。”生命中那些折磨你的人和事,都是助你成长的最好养料。别对让你痛苦不堪的那些往事耿耿于怀,甚至为此一蹶不振。顽石经过雕琢才能成为艺术珍品,毛毛虫破茧才能化成美丽的蝶,你要主动承受生活带给你的种种折磨,敢于承受磨难带来的种种痛苦,并在磨难中不断进步,这样你终会成为别人眼中成功的人。
不要轻易地抱怨,所有的付出都是有意义的,只要你能坚持下去,就总会有所收获。而大部分的人,在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者被人迎头打击了一次之后,就丢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不再为自己坚持的目标而努力,心甘情愿地混迹在芸芸众生之中,他甚至可能还会说,我已经成熟了,不再是那个愚呆的新人。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太过在乎一时的得失,而让我们停止了继续成长的可能。
任何成功之前的准备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值得我们集中精力去努力做好的,这样不但不是在浪费你的时间,而且会让你在之后的道路上体会到它的好处来。
有一对兄弟,一直想到大海的对面去,观望对岸那个陌生的世界。可是,要想渡过大海,首先要制造一艘精良的船,否则很难横渡那波涛汹涌的大海。
苦于对造船技术的匮乏,两人最终决定去拜访一位技术精湛的老木匠。他们见到老木匠,并说明来意后,老木匠意味深长地说:“造船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啊,必须要有执著的恒心!”
兄弟两人听后肯定地点头道:“这个没问题,我们肯定能做到!”
第一天,老木匠让兄弟两人把村头的一棵又粗又高的大树砍倒拉回家中后,就让他们学习各种木匠的基本技能,识别各种木料的好坏。时间就这样在他们学习各种技能的过程中过去了。一年以后,兄弟两人变得烦躁起来,他们心想:我们是来学习造船的,又不是来当木匠的,这样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终于有一天,两人忍不住了,就开口问老木匠:“我们来此都已经一年了,您不但没有教给我们怎么造船,反而让我们每天做这些乱七八糟没用的东西,您到底是为了什么?”
老木匠笑了:“孩子们,你们以为造船就是那么容易吗?想要学会造船,就必须学会怎么选上等的木料,因为好的木料才能抵挡风雨的吹打,你们才能安全横渡大海。还要学会修理船只,这样才能保证你们在遇到危险时能够自救。要学的东西很多,你们要有耐心啊!要知道,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兄弟两人听懂了老木匠的话后,表示了歉意,然后乖乖地去钻研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有能够取得成功的人,都曾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磨难,而能否在磨难的风雨之后,看到彩虹,就要看你自己的态度和作为。要知道,同一个老师教出的学生也是各不相同。
★ 刨皮蛋作文
★ 苦菜情的散文
★ 人生如玉作文
★ 天水的冬天散文
【洋芋里煮沸的故乡散文(共12篇)】相关文章:
亲情散文《我的根在故乡》2024-01-17
故乡情经典散文2023-12-28
西行散记――飞行的沙漠散文2023-01-30
如意河畔春来早散文2022-12-31
一道亮丽的风景童话作文2024-01-06
端午随笔散文欣赏2023-07-28
南瓜疙瘩散文2022-12-27
描写乡村生活的散文:乡村炊烟2022-09-18
太白散记散文2022-04-30
草木抒情散文20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