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过而不式》阅读答案及原文(精选8篇)由网友“ulu”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过而不式》阅读答案及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孔子过而不式》阅读答案及原文
荆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降民使修之,孔子过而不式。子贡执辔而问曰:“礼,过三人则下,二人则式。今陈之修门者众矣,夫子不为式,何也?”孔子曰:“国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争而不死,非勇也。修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
1、荆:楚国。
2、伐:讨伐攻打。
3、因:就,于是。
4、执辔:拿(握)着缰绳。
5、式:“式”同“轼”,车前扶手的横木。乘车者身靠横木,表示敬意。上文“孔子过而不式”中的“不式”,意为不表示敬意。
译文
楚国讨伐陈国,陈国的西门被打坏,楚国人就让投降的陈国百姓来修缮。孔子经过这里没有对人们行式礼(轼礼:在车上对车下的人行的一种礼节)。子贡拿着缰绳问孔子说:“《礼记》上说,遇到三人就应该下车,遇到两人就应该行式礼。现在陈国修城门的人很多,您却不做式礼,为什么呢?”孔子说:“自己的'国家灭亡了都不知道,这是不聪明;知道了却不反抗,这是不忠于国家;国家灭亡了自己不去殉死,说明他们没有勇气。修城门的人虽然多,却没有一个能做到我说的其中一点的,所以我不对他们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伐:讨伐,攻打
因:就
执辔:拿着缰绳
式:扶着车前的横木敬礼
荆:楚国
2、翻译:
(1)国亡而弗知,不智也
自己的国家灭亡了都不知道,这是不聪明。
(2)修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
修城门的人虽然多,却没有一个能做到我说的其中一点的,所以我不对他们行式礼
3、孔子为何“过而不式”?(用文中语句回答)
国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亡而不死,非勇也。修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
篇2:《孔子过而不式》阅读答案
《孔子过而不式》阅读答案
【原文】
荆①伐陈,陈西门坏,因其降民使修之。孔子过而不式。子贡执辔而问曰:“礼,过三人则下,二人则式。今陈之修门者众矣,夫子不为式,何也?”孔子曰:“国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争而不死,非勇也。修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小人成群,何足礼哉!)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荆:楚国
【文化常识】话说“式”“式”同“轼”,车前扶手的横木。乘车者身靠横木,表示敬意。上文“孔子过而不式”中的“不式”,意为不表示敬意。
【译文】
楚国讨伐陈国,陈国的西门被打坏,楚人就派投降的陈国百姓去修缮。孔子经过这里没有扶着车前横木对这些人表示敬意。子贡手里拿着缰绳问孔子说:“《礼》上说,遇到三人就应该下车,遇到两人就应该扶着车前横木对人们表示敬意。现在陈国修城门的人很多,您却不行式礼,为什么呢?”孔子说:“自己的国家灭亡了都不知道,这是不聪明;知道了却不反抗,这是不忠于国家;国家灭亡了自己不去殉死,说明他们没有勇气。修城门的人虽然多,却没有一个能做到我说的.其中一点的,所以我不对他们行式礼。”《诗》说:“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这里小人成群,凭什么受我的行礼呢!“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伐(2)因(3)执辔(4)式
2.翻译
(1)国亡而弗知,不智也.
(2)修门者虽众,不能行一于此,吾故弗式也。
3.孔子为何”过而不式"?(用文中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
1.(1)讨伐;攻打(2)就(3)拿着缰绳(4)扶着车前横木敬礼
3.国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争,非忠也;争而不死,非勇也
篇3:孔子语录原文阅读及答案
孔子语录,是由丁往道精选《论语》中一百则,分为十二个主题,将孔子对道德、教育、修身、齐家、治国的看法和他的崇高理想系统地表现出来。相关阅读题目及答案内容,一起来看看!
孔子语录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7~11题。(15分)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知之为知之 (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 (4)满则覆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
(1)诲女知之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2分)
11.(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答: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答:
【答案】
7.(1)为:是。 (2)是:这。 (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覆:翻倒。
8.(1)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9.―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10.态度 学 思
11.(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 (器)的特点。
(2)有心要。( )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例如:没有必要。( )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孔子语录原文阅读及答案]
篇4:孔子过泰山侧的阅读答案参考
孔子过泰山侧的阅读答案参考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③。”而曰:“然。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⑤识之, !”
注释: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②[子路]孔子的学生。③[壹似重有忧者]意思是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④[吾舅]我的公公。⑤[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使子路问之( ) (2)何为不去也( )
16、文中横线处删去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请根据文意把它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17、如果用“为免赋税甘愿冒死捕毒蛇”来概括《捕蛇者说》选段的内容;那么,对上文的内容应怎样概括?把它写在下面横线上。(不要求对对联,字数相同、结构大致相近即可。)(1分)
【答案】
15、(1)派 (2)离开
16、苛政猛于虎也。(缺“也”不扣分。语言表达不同,意思对得1分。)
17、为逃苛政宁可山野伴猛虎。(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5、略
16、试题分析:学生根据积累的具体语境,积累合理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试题分析: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篇5:《暮过山村原文》阅读及答案
《暮过山村(原文)》阅读及答案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译文:
远远便听到山涧的潺潺流水声, 山上稀稀落落的人家。
怪禽在荒漠旷野上鸣叫,日暮时分让行人(作者)感到惊恐。
月亮在太阳未落之时刚刚升起,点燃的烽火没有越过秦地。
(看到)在零落的桑柘树旁出现了袅袅的炊烟,(我)渐渐向它靠近。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边烽不过秦”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答: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篇6:《孔子马逸》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子马逸》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原文】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解马而与之。说如此其无方也而犹行,外物岂可必哉?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无不遇矣。
注释:
逸︰逃跑
野人︰居于野的人,农夫
取:扣留
鄙人:鄙陋之人,此指仆人
【参考译文】
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马逃脱了束缚,吃了别人的庄稼,农民把马牵去了。
子贡(以能言善辩著称)请求去说服那农民,什么话都说了,那农民不听他的。有个刚刚跟随孔子学习的粗俗的人,说:“请让我去说服他。”接着对农民说:“您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不是在西海种地,我的'马怎么可能会不吃你的庄稼呢?”那农民很开心,对他说:“说话就要这样明白了当,怎么能像刚刚那个人那样!”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说服如此的不讲方略竟也能成功,外物怎么可能随心呢?君子只管按照自己的准则去做,敬人而不必要求人家敬己,爱人而不必要求人家爱己。敬爱别人,那是自己的事;被人家敬爱,那是人家的事。君子只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可能决定别人的反映。自己该做的都做到了,就不会没有机遇。
【阅读训练】
1.解释
(1)行:走(2)道:道路(3)逸:逃跑(4)食:吃
(5)取:牵去(6)请:请求(7)说:说服(8)鄙:粗俗的
(9)说:同“悦”,高兴(10)方:方法
2.翻译
(1)解马而与之。
解开马的缰绳就给了他。
(2)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
君子只决定自己的行为,不可能决定别人的反映。
3.野人归还马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的话来回答)?选文意在说明什么?
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如向之人?
说话也有艺术,只有以对方能接受的事实,讲清道理,才能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
篇7:《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①匪虎,率②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兕:犀牛;②率:循,沿着。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中:切中
B、夫子盖少贬焉
贬:降低
C、不容何病
病:生病
D、楚昭王兴师迎孔子
兴:调动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用于楚
燕王拜送于庭
B、吾何为于此
客何为者
C、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D、夫道之不修也
行李之往来
13、请将Ⅰ卷文言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14、请用(/)给下面一段话断句。(限6 处)(3分)
定 公 问 君使 臣 臣 事 君 如 之 何 孔 子 对 曰 君 使 臣 以 礼 臣 事 君 以 忠。
参考答案
11、C(病:担心,担忧)
12、D(A被,介词/在,介词;B因为,介词/干,动词;C转折,连词/修饰,连词;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三、(22分)
13、译文:于是就共同调发役使将孔子围困在野外。(“乃”“相与”各1分,大意1分,共3分)
14、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每对2处计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们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不符合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使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面有怒色。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做人能始终坚守一个根本原则。”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怒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或许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或许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的遭遇)?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的遭遇)?”
子路出去,子贡进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人接受。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接受。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楚国求救。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篇8:《孔子世家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孔子世家赞》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孔子世家赞
《史记》
有之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注】①低回:徘徊,流连。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课文链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学自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高山仰止(仰望,敬仰) (2)不能去云 (离开)
(3)没则已焉 (停止,消失) (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恨)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4分。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D)(2分)
A.虽不能至 虽不能察,必以情
B.然心乡往之 烨然若神人
C.当时则荣 入则无法家拂士
D.想见其为人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评分标准:选项正确,得2分。共2分。
19.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答案】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操演(练习)礼仪。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有危害(就会神疲倦而无所得)。
评分标准:句意通顺,得1分,重点词语翻译正确,得1分。每句2分。共4分。
20.请结合【课文链接】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困。(2分)
【答案】因为孔子讲求良好的学习方法,有谦虚的学习态度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所以,学者很敬仰他。
评分标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共2分。
附加【注释】
①以下两句诗,见《诗经·小雅·车辖(xiá,匣)》。 ②高山:比喻道德崇高。仰止:敬仰。 ③景行:大道,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止:语助词。 ④礼器:祭祀用的器具。诸生:许多儒生。以时:按时。 ⑤祗回:恭敬地徘徊。 ⑥布衣:老百姓。 ⑦折中:这里是判断的意思。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
【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有:“高山(让人)仰望,美德(让人)效仿。”虽然不能达到那最高点,但是心中(始终)向往它。我读孔家的书,就想象到他的为人。
来到鲁国(孔子的家乡),瞻仰孔仲尼(孔子)的庙堂、坐车和服装、祭祀的器具,众学生按时在他的家里学习礼仪,我徘徊留连,不忍离去。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众多啊!(他们大多是)当时荣耀,过去了就完结了!
孔子是一百姓,传了十几代,读书人都以他为宗师。从天子到到王侯,中国谈到六艺,都是以孔夫子(的言判)为标准,(他)可以说是最高的圣贤啊!
【解析】
这篇短文是《史记·孔子世家》篇后的赞语,文中洋溢着司马迁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文笔简法,含意深远。
呵呵!司马迁原来也是一追星族啊?幸好追的`是德才兼备的孔夫子,不像当今的孩子们,追的是那些连自己人生观、价值观都未确定的所谓星们。所以司马迁能成为一代史学家,写出留传万世的《史记》;而当今的孩子们,却根本无法从他们的偶像那得到真正的使他们的心灵升华的东西。
★ 书情上大尹十兄,书情上大尹十兄卢纶,书情上大尹十兄的意思,书情上大尹十兄

【《孔子过而不式》阅读答案及原文(精选8篇)】相关文章:
晋灵公不君(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022-05-08
《〈中庸〉节选》教案教师备课参考(高二选修备课资料)2024-02-02
孔子语录原文2023-07-17
《论修身》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2023-02-20
高考文言文作文2023-04-17
三卫传书原文及翻译2023-12-05
名师推荐国学经典书籍2023-03-13
国学经典书籍读后感作文2022-11-21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阅读答案及原文2023-06-04
论语里的经典语录2022-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