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论的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时间:2023-05-02 07:50:11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隋论的文言文阅读附答案(集锦8篇)由网友“世界上我最困”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隋论的文言文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隋论的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篇1:《隋论》阅读答案及译文

《隋论》阅读答案及译文

《隋论》

苏辙

昔者三代之君,享国长远,后世莫能及。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二世而亡者也。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

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盖自东晋以来,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之徒,纷纷而起者,不可胜数。至于元氏,并吞灭取,略已尽矣,而南方未服。元氏自分而为周、齐。周并齐而授之隋。隋文取梁灭陈,而后天下为一。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全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独死于杨素之手,以至于大乱。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魏压其冲冲:要塞

B.秦人被甲持兵被:遭受

C.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曩:从前

D.修德以来天下来:使……归附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揭示秦、隋灭亡的共同原因的一组是()

①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②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③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④制为严法峻令

⑤故其视失天下甚轻⑥唯不忍失之

A.①③⑤B.①②⑥C.③④⑤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通过七代人的不懈努力,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才统一了天下。秦朝

统治者从中看到了夺天下的不易。

B.隋文帝看到天下长久地不安定,因此在取得天下之后,担心百姓不能够长久地享有这

种快乐,虽在万民之上,却常常忧思苦闷。

C.本文以秦朝、隋朝为例,来说明统治者面对获得的天下,过于紧张,害怕失去,最后

往往适得其反,天下反而很容易失去的道理。

D.像太王,只要拥有一颗平常之心,用宽松仁爱来治理天下,即使一时土地没有了,天

下最终还是他的。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4分)

②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3分)

③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3分)

参考答案

10.B(被:通“披”。)

11.D(①不是“原因”,而是现象;②只是秦朝的做法;⑤是古代圣人的做法。)

12.B(B错在“担心百姓不能够长久地享有这种快乐”。)

13.

①秦国看到自己夺取天下是如此的艰难,从而认为如不严加把持,那么后代还会分裂割据而成为与自己敌对的国家。(其:自己;以为,认为;且:将;以为:从而成为。一点1分。)

②由此看来,难道不是因为它把失去天下看得太重,从而防范过分(严密)造成的弊端吗?

(重:把……看的很重,意动用法;弊:弊端;岂……欤,反问。一点1分。)

③宽松的政策,源自于君王心中没忧虑;而严酷的政策,源自于君王心中没有依靠罢了。

(宽者:宽松的政策;惨急者:严酷的政策;无聊:没有依靠。一点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从前夏商周三代的君王,他们的政权延续的时间都很长久,是以后的世代没有能比得上的。而国家政权迅速灭亡的,要首推秦国与隋朝,都是只经过两代便灭亡了。秦国与隋朝的灭亡,根源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自从周代丧失政权以后,诸侯国便各自为政。秦国只有秦岭以西不过一千里的地方,韩、魏两国挡在它的正面,楚国就像是威胁着它的肩部,燕、赵两国窥伺在它的北边,而齐国却大摇大摆地据守在它的东边。那时候,秦国人身穿铠甲,手执武器,经过七代的不懈战斗,一点一点地扩大地盘,直到秦始皇以后才统一了全国。秦国看到自己夺取天下是如此的艰难,便以为如不严加把持,国家以后还会分裂割据,各个地方又会变成与自己敌对的.势力。于是,就把有名的大城池销毁,把英雄豪杰杀死,把天下的武器销毁,企图通过这些措施使天下人叛离的希望彻底破灭。秦国人用来预防祸患和牢固守卫的措施,竟然严密到如此程度。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却使全国百姓愁怨困苦,百无聊赖,没有不想离开它的。所以,陈胜、项藉就顺应了百姓这种不愿臣服的心理,振臂高呼,举兵起义,赢得了全国各地的响应。由此看来,(秦国之所以迅速灭亡,)难道不正是因为它把丧失政权看得太重,从而防范过分严密造成的恶果吗?

隋国建国之初,隋文帝大概也是看到天下混乱,长久不能安定,很害怕丧失统一安定的国家政权。因为,自从东晋以来,天下大乱,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等一批人纷纷起兵,多得让人数都数不过来。到了拓跋氏,才吞并消灭了北方各处列强,建立了北魏王朝,但仍然没有把国家的南方统一。北魏后来又分裂为北周、北齐。北周吞并了北齐,而隋朝又夺取了北周的政权。以后,隋文帝相继消灭了南方的梁、陈两朝政权,这才最后统一了全国。隋文帝也是看到天下长期不得安宁,建立了全国的统一政权之后,又害怕失掉政权;享受到了把天下据为己有的帝王的快乐之后,又害怕这种享乐长久不了。所以,他尽管处在全国百姓之上,但心里却经常猜疑提防,惴惴不安,以为天下的所有人全都有以往那些豪强们割据独立的思想。于是,他就制定了严酷的法令来杜绝天下人们发动变乱,把过去协助自己夺取天下的谋臣将领几乎诛杀殆尽。然而,他却偏偏死在自己宠幸的杨素手中,并由此使隋朝政权出现祸患,终于在隋炀帝时天下大乱,隋朝政权无法挽救,彻底灭亡。由此看来,隋朝政权遭到灭亡,原因与秦国也没有什么不同。

可悲啊!上古超凡出众的帝王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以此来吸引天下的人;天下的人是决定依附还是决定离开,主动权都掌握在帝王的手中。所以,那些超凡出众的帝王把失去权力看得很轻。正因为他们把失去权力看得很轻,所以能够做到心胸开阔,在制定政策上很宽松。政策的宽松,根源就在于他们心中没什么忧虑;而政策的严酷,根源就在于掌权的人觉得特别无依靠罢了。我过去曾经听说,周代兴起的时候,太王为了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迁到了岐山一带。而原来在豳地的百姓,却全都扶老携幼,到岐山一带来归附太王,道路上的人竟然连绵不绝。结果,周代尽管丢弃了原先的旧地盘,但国势却大大兴旺起来。反观秦国与隋朝,正是由于不愿意失去,结果却反而迅速遭到灭亡。(明白了历史上的这些成败得失,)然后才会真正理解,那些超凡出众的帝王制定的宽松舒缓的政策,正是他们能够深深吸引住天下人的好办法。

篇2: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一)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日: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①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方劝必揆②诸义而后发。家贫,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

(二)

李德辉,字仲实,通州潞县人。适岁凶,家储粟才五升,其母舂蓬稗、炊藜苋而食之。德辉天性孝悌,操履③清慎,既就外傅④,嗜读书,束于贫,无以自资,乃辍业。年十六,监酒⑤丰州,禄食充足,甘旨,有余则市笔札录书,夜诵不休。已乃厌糟曲,叹曰:志士顾安此耶!仕不足以匡君福民,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⑥无闻,同腐草木也!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注】①日者:以占侯卜筮为业的人。②揆(kuí):揣度。③操履:操行。④外傅:老师。⑤监酒:监管制酒。⑥恶可:怎么能,如何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如是者凡更三师(更换) B. 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亲身)

C. 有余则市笔札录书(购买) D. 隐不足以悦亲善身(值得)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然遭世乱,且贫无书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B.因请寓宿,手抄归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C.嗜读书,束于贫 货恶其弃于地也

D. 仕不足以匡君福民 诚宜开张圣呼,以光先帝遗德

3.用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

②乃谢绝所与游少年,求先生长者讲学,以卒其业。

4.许衡与李德辉在志趣方面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D

2.B D

3.①②

4.许衡与李德辉两人的.家庭都很贫困,但他们都喜欢读书且胸有大志。许衡抄书而读,又善于思考提问,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科举及第;李德辉抄录书籍,读诵不息,又谢绝与朋友的交往,专心求教,立志于做一个为国效力、造福于民、孝顺父母且有修养的人。

篇3: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来源:教改先锋网]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 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

【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委而去之 (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③是以善为国者 ( ) ④必先富民 ( )

10.下列句 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

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奚以知其然也?

12.理解填空 。(3分)

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 ,【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 的角度来论述。

参考答案:

9.①委:放弃 ②域:限制 ③为:治理 ④富:使 富裕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10.B

评分。选对得2分。

11.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②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对,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12.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施仁政 富民。

评分:每空1分,共3分。

篇4: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两篇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6-21题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①,求英奇于仄陋②,采贤俊于岩穴③。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④,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⑤;盈握之璧⑥,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⑦。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⑧乎?”(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辟命:征兆、任命。②仄陋:指地位底下的人。③岩穴:指隐士。④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三国时吾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⑤孟津之河:黄河。⑥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⑦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⑧苗裔:后裔、后代。

16.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 上 蒙 尘

1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每自比于管仲。 采贤俊于岩穴。

B.先主器之。 君吴、楚之士。

C.而智术浅短。 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D. 将军岂愿见之乎。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18.解释句中加点词。

⑴凡三往,乃见。( ) ⑵先主遂诣亮。( )

⑶欲信大义于天下。( )⑷昔武王伐纣。( )

19.翻译【甲】文中画线句。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0.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对其进行了侧门描写。

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是一个判断句。

D.“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21.刘备为求贤而 (填一成语),由此可知,在对才人的认知上他与蔡洪是有共识的。蔡洪的主要观点是 。由此我们进一步想到了瞬发于

,傅说举于 ,还有“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的 。

【参考答案】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6—21题。(17分)

16.(2分)汉 室 倾 颓 / 奸 臣 窃 命 / 主 上 蒙 尘

17.(2分)D

18.(4分)(1)总共 (2)拜访 (3)通“伸”,伸张 (4)讨伐,征讨

19.(2分)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

20.(2分)B

21.(5分)三顾茅庐 英雄不问出处(或“圣贤所出,何必常处?”) 畎亩之中 版筑之间(原文或现代汉语均可) 百里奚 (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篇5:文言文阅读材料附答案

两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20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每空0.5分,共3分)

(1)略无阙处 ( ) (2)虽乘奔御风 ( )

(3)负势竞上 ( ) (4)望峰息心 ( )

(5)经纶世务 ( ) (6) 猛浪若奔 ( )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每句2分,共6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文:

【小题3】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每空一分,共3分)

(1)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共同特征。

(2)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__________,《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环境的生机勃勃。

【小题4】两段文字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感情不一,说说具体有什么不同。 (4分)

【小题5】选取富春江或者三峡之美写一段导游词。(4分 )(不少于50字)

答案

【小题1】(各0.5分,共3分)

(1)同“缺”,缺口或缺失 (2)即使

(3)凭依 (4)使……平息

(5)经营治理 (6)奔马或飞奔的马

【小题2】(每句2分,共6分)

(1)即使乘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江水快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乐趣

(3)(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

【小题3】(每空1分,共3分)

清、急 萧瑟凄清

【小题4】(共4分)

《与朱元思书》 中反映出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鄙弃,同时也含有避世归隐的想法。(3分)

《三峡》一文中通过描写三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5】(4分)略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阙”这里是通假字现象;“息”为使动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此处注意“奔”“疾”“良”“轩邈”等重点词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这里学生应理解作者写出山水的怎样特征。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5】

试题分析: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种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篇6: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选自《三峡》)

【乙】六里, 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小题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隐天蔽日:__ __(2)或王命急宣:__ __ (3)有峰东环而下:__ __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渡一溪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B.即清碧之下流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

C.与对崖骈突如门 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D.上耸下削 ? 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小题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小题5: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遮藏(2)宣布,传达(3)环绕

小题2:B

小题3:(1)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一点没有断缺的地方。(2)(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

小题4: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峰当其后

小题5: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乙.溪破其中出。

小题1:

试题分析:“隐天蔽日”的“蔽”是遮藏的意思,“或王命急宣”的“宣”是宣布、传达的意思,“有峰东环而下”的`“环”是环绕的意思。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因此,考生在备考前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一、之、突、上”的意义和用法,找出“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方法是: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A中“渡一溪”“而或长烟一空”中“一”分别是表数量和全的意思。B“即清碧之下流也”“水陆草木之花”中“之”意思都是的。C“与对崖骈突如门”“隳突乎南北”分别是凸出和横行、骚扰的意思。D“上耸下削”中“上”是上面的意思,“上书谏寡人者”是呈上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自、略、阙、乃、西、入峡”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规律: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1)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一点没有断缺的地方。(2)(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

小题4:

试题分析: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这些方法,可以划分为: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峰当其后

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类题型,首先要认真审题,然后找出原文语句进行回答。寻找原文的方法是考生必须仔细阅读原文,一字一字去寻找。如果考生仔细阅读原文,不难找出,以上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分别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和“溪破其中出”。

篇7:隋纪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隋纪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密之亡也,往依郝孝德,孝德不礼之;又入王薄,薄亦不之奇也。密困乏,至削树皮而食之,匿于淮阳村舍,变姓名,聚徒教授。郡县疑而捕之,密亡去,抵其妹夫雍丘令丘君明。君明不敢舍,转寄密于游侠王秀才家,秀才以女妻之。君明从侄怀义告其事,帝令怀义自赍敕书与梁郡通守杨汪相知收捕。汪遣兵围秀才宅,适值密出外,由是获免。

李密自雍州亡命,往来诸帅间,说以取天下之策,始皆不信。密察诸帅唯翟让最强,乃因王伯当以见让,为让画策,往说诸小盗,皆下之。让悦,稍亲近密,与之计事,密因说让曰:“刘、项皆起布衣为帝王。今主昏于上,民怨于下,锐兵尽于辽东,和亲绝于突厥,方乃巡游扬、越,委弃东都,此亦刘、项奋起之会也。以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锐,席卷二京,诛灭暴虐。”让谢曰:“吾侪群盗,旦夕偷生草间,君之言者,非吾所及也。”

前宋城尉齐郡房彦藻,自负其才,恨不为时用,预于杨玄感之谋。变姓名亡命,遇密于梁、宋之间,遂与之俱游汉、沔,遍入诸贼,说其豪杰;还日,从者数百人,仍为游客,处于让营。让见密为豪杰所归,欲从其计,犹豫未决。

有贾雄者,晓阴阳占候,为让军师,言无不用。密深结于雄,使之托术数以说让;雄许诺,怀之未发。会让召雄,告以密所言,问其可否,对曰:“吉不可言。”又曰:“公自立恐未必成,若立斯人,事无不济。”让曰:“如卿言,蒲山公当自立,何来从我?”对曰:“事有相因。所以来者,将军姓翟,翟者,泽也,蒲非泽不生,故须将军也。”让然之,与密情好日笃。

密因说让曰:“今四海糜沸,不得耕耘,公士众虽多,食无仓廪,唯资野掠,常苦不给。若旷日持久,加以大敌临之,必涣然离散。未若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 后与人争利。”让从之,于是破金堤关,攻荥阳诸县,多下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6.对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让画策 画:筹划 B.预于杨玄感之谋 预:预知

C.怀之未发 发:说出来 D.唯资野掠 掠:抢夺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薄亦不之奇也 ②此亦刘、项奋起之会也

③说以取天下之策 ④乃因王伯当以见让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

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明从侄怀义告其事,帝令怀义自赍敕书与梁郡通守杨汪相知收捕。(4分)

(2)吾侪群盗,旦夕偷生草间,君之言者,非吾所及也。(4分)

9.结合全文,请简要说明翟让对李密态度的转变过程。(4分)

参考答案:

6.B

7.C

8.(1)丘君明的堂侄丘怀义(向官府)告发了这件事,皇帝(炀帝)命令丘怀义亲自带诏书给梁郡通守杨汪,通知他去收捕李密。(告,告发;赍,带;敕书,诏书;相知:通知他。各1分)

(2)我辈就是一群强盗,一天到晚都在草丛之间苟且活命,您所说的,不是我辈所能做到的。(侪,辈;及,做到;判断句;状语后置及省略句式。各1分)

9.稍亲近密,但拒绝其主张;说归豪杰,欲从其计,犹豫未决;因贾雄言,与密情日益深厚;密说之以理,听从他的主张。(每点1分)

篇8:隋论苏辙阅读理解及答案

隋论苏辙阅读理解及答案

隋论 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韩、魏压其冲 冲:要塞 B.其弊果安在哉 果:到底

C.寸攘尺取 攘:通“壤” ,土壤 D.诛灭略尽 略:全,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答案】D

【解析】攘:夺取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 剑阁峥嵘而崔嵬

B. 以绝天下之望 微以自文于君亲

C.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 项王因留沛公于饮

D. 独死于杨素之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答案】A

【考点】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A 连词,表并列 B连词,表目的/介词,用来; C连词,趁着/于是; D介词,在/对于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4分)

(2) 涂地而莫之救,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4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文言理解与翻译的能力。

【答案】(1)他们想到用来坚固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百姓没有依靠,不堪忍受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

(2)(天下)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挽救。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解析】第⑴句中的“所以”“ 甚密如此”“ 无聊”是翻译中的难点,。第⑵句中的“莫之救”“ 则”“ 无以”。

9.请简要概括苏辙认为秦隋统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观原因有哪些?(4分)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并进行概括

【答案】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的心理;采用惨急的政策,不够宽松。

【解题思路】主观原因主要是指跟统治者相关的事情。②段中秦“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指秦采用残暴的手段来控制天下,并分析采用残暴手段的原因是害怕失去的心理;③段中先分析隋君主的心理,然后又写了隋君主的做法“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

1.下列句子中,全都跟秦朝的灭亡有关系的一组是(3分)

①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 ②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③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 ④以术留天下

⑤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 ⑥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命题意图】筛选文中的信息,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答案】C

【解题思路】①指的秦人夺取天下的艰辛;⑥指的是古代圣人的做法。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首段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

B.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而秦国却凭借不过千里山西之地艰难地夺得天下,统一了六国。

C.隋朝举得天下后,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

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他们心态平稳,实行的政策宽松。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命题意图】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答案】C

【解题思路】是隋文帝死在杨素的手中。

3.文言断句。(断6处)

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答案】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15)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解析】过去曾经听说,周朝的'兴起,太王为躲避狄人而跑到岐山,而豳地的人民,扶老携幼也跟随他来到岐山,络绎不绝。虽然失去了原来的国土,但是随后再次振兴。

【参考译文】人对于事物,任凭它来依附自己,任凭它自由离去,如果能够做到那样就是人重而物轻。人重物轻,物依附人就牢固。物之所以离开人,分裂四散却没有办法聚拢起来,是因为物重而人轻。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或许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不能够和他们一起来守天下。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大度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有宽广胸怀的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住天下。用权术来留守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去了。

秦朝、隋朝的灭亡,他们的弊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但是,秦国单独拥有山西之地,不过千里。却有韩国、魏国扼住它的要塞,楚国威胁它的肩头,燕国、赵国窥视它的北面,齐国牵制它的东面。秦国的人披甲胄、拿着兵器,七代都不能够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下,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混乱的境地,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他们想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因此,陈胜、项羽他们这些人能够借助百姓的这种不满,高呼起义。这不是秦国因为害怕失去天下,防备过分的弊病吗?

隋文帝的时代,也是因为看到天下初定,害怕天下混乱。他看到天下长久的不安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享受拥有天下的乐趣却担心天下不能够长久。高高在万民之上,就经常处在怀疑和猜忌之中,认为天下的人都有以前的那种英雄割据的情怀。所以就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他的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终于在隋炀帝的时候,天下大乱,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收拾,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可悲啊!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拥有天下或者离开天下,都在我自己,所以把天下看得很轻,这样心态就平稳,所实行的政策就宽松。宽松来自无忧虑,急暴来自于无所依赖。再来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天下,最后导致了灭亡。最后才明白,圣人之所以作出这么不缓不急的行为,正是他用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

隋论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阅读试题训练附答案

过秦论的教案设计

附中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的教师发言稿

六国论的读后感

《蔡伦》阅读附答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阅读附答案

《齐东野语》的阅读附答案

功名阅读附答案

新唐书王铎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隋论的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隋论的文言文阅读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隋论的文言文阅读附答案(集锦8篇)】相关文章:

高考12种历史问答题的解题思路2022-08-03

五册13《枫桥夜泊》新解质疑2023-03-14

唐朝的安史之乱阅读附答案2024-04-18

《程昱胆识过人》阅读答案2023-06-28

六国论教案2023-05-22

《乡愁》一课一练附阅读答案2022-09-01

《订鬼》教案2023-11-29

《蜀鄙之僧》教学教案设计2023-10-25

欧阳修论作文2023-03-19

《歌词》互动学案设计202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