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论文

时间:2022-08-24 07:43:39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论文(合集12篇)由网友“山妖”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论文

篇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论文

以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最终评价,已经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后,计算机应用能力并没有明显提升,例如,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在专业课中运用PPT进行项目教学中的成果展示时,PPT做得简单粗糙,在美感、动感和表现力上都比较欠缺;毕业设计的WORD文档,部分学生的排版很难让人满意。学生不能很好地用所学的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在计算机实际操作中表现出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能力也不理想。针对以上弊端,在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前提下,教学团队通过改进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侧重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提升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的价值取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学习潜能。

一、将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弊端

(一)注重计算机知识的重复训练,忽视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发展

之前,广西全部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后,均要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广西区考试(一级),并将成绩作为课程的期考成绩,凡没有通过考级的学生,必定要重修,参加下一次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直到考过为止。学校对此门课程相当重视,在教学设备和教学管理上都会给予很大的支持,但是学校、学生和教师为了追求考级通过率,课程教学的重点通常放在与考试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巧上,让学生反复操练同一题型的相近内容。重复的训练提高了学生按照指定步骤操作计算机的速度和准确性,加强了对零散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强化记忆,但是忽视了培养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许多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学生,仍然不能很好地用Word、PowerPoint、Excel解决其它课程学习过程中对这三个软件的应用问题。毕业后进入职场,也难以灵活应用不断升级的办公软件处理工作上的问题。

(二)注重考试结果,忽视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动机等因素

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课程学习的终结性评价,侧重于学生在整个学期的考试成绩,通过这个成绩仅能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无法检测学生在不同阶段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也無法及时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知识性内容。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改进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除此之外,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还导致学生只关心自己等级考试考了多少分、能不能通过、是否完成了必修课的任务,不再关心所学内容是否有助于专业学习、如何在学习中提高计算机自我学习能力、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之中,这些都会促使学生对此门课程形成错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

二、过程性评价的内涵及优点

终结性评价是指在阶段教学任务完成或在教学期末进行的评价,往往被看作是教学活动的终结。过程性评价是把评价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其中包括终结性评价,关于过程性评价的研究,人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过程性评价的诸多定义,个人较为认同的是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高凌飚给出的定义: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是一种倾向于“过程”与“发展”的价值取向评价,是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三位一体的评价。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过程性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取得的学习效果,而且十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态度、情感、策略。过程性评价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发展”,通过评价驱动学生主动挖掘、开发和发展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更能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价值关怀和人文关怀。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性评价方案

(一)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

评价方案的制定原则是根据课程目标,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在评价方法上,注重全程性、过程性、引导性,评价模式为:期评成绩=60%平时成绩+40%期考成绩。平时成绩的权重为60%,强调平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效果,以克服以往以终结性为主的评价所产生的弊端。期末考试成绩权重40%,强调终结性评价对课程全面知识与技术的考评作用,保留终结性评价的优势。学生由原来必须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改为自愿参加,不再将等级考试的成绩作为学生此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过程性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具体体现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考评内容与方法之中,下面详细介绍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评定内容与方法。

1.平时成绩的评定内容与方法

平时成绩的评定内容与方法是:20%纪律表现+10%任务学习+10%综合实训+10%样张式实训+10%编辑式实训+40%设计性实训。评价内容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平时成绩各项评价内容简述如下:

纪律表现。学生上课时的纪律表现,主要体现在上课是否迟到、早退、请假、旷课等方面,此项考评可以加强学生的纪律观,促进学生按时到课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任务学习。是对教材中有关操作部分的案例学习,通常是教师借助教材中提供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操作演示下完成案例任务。

综合实训。每个章节新授内容学习完成后,对一章内容进行复习巩固的实训,例如Word教学中,学生学习完成教材中各小节的案例后,便进行一次综合实训,此项实训的特点是给出学生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只要按提供的步骤操作完成即可。此项实训的重点是让学生复习巩固之前学习过的操作技巧,一般也是计算机等级考试给出的考试题型,不具备设计性、创造性和应用性因素。

样张式实训。给出Word、Excel、PowerPoint样张及样张涉及的素材,学生看样张,利用教师提供的基本素材,通过实训,制作出与样张一样的成品。此项实训的重点仍是让学生复习巩固之前学习过的操作技巧,是综合实训的递进,它没有给出实训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看到样张后,自己设想具體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

编辑式实训。给出Word、Excel、PowerPoint有关某个主题的文字素材,由学生根据文字素材和主题,自行在网上下载能说明主题的图片、音乐、视频等素材,通过实训,自己完成具有自创风格的文档,实训具备一定的设计性和创造性,比样张式实训的难度更进一步。

设计性实训。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主题,进行相应的设计,自行在网上查找相关素材,完成Word、Excel、PowerPoint作品,此项实训是编辑式实训的递进,难度在于学生要自己选题,此项实训具备较强的设计性、创造性、应用性。

2.期末成绩的评定内容与方法

期末成绩的评定内容与方法是指在课程结束周随堂进行期考,期考满分100分,其中理论占20%,操作占80%。期考试卷在试卷库中随机抽取,试卷库每套试卷题量相同,难度相同,题型相同,但试题的内容不同。学生期末考试结束后,自愿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级考试成绩不再纳入课程期评成绩的范围之中。

(二)实施策略

1.重视实训过程性讲评,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平时成绩的考评内容可以看出,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进行五个递进关系的阶梯式实训。实训从最初的学生观看教师演示示范完成实训,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独立用所学办公软件设计制作作品。学生在各阶段的实训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完成的实训任务进行及时讲评,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训质量。但如果对每个学生的实训都进行讲评,工作量较大,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在教学时,教师对学生所有的过程性实训,采取随机抽取式和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五类实训中,评讲的重点又放在设计性实训中。教师在点评其他同学的实训作业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实训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如何更改自己实训中的不足之处。过程性实训的讲评,大大提高了实训教学质量,特别是对学生作品的分析与点评,能激发学生应用所学计算机技术设计作品的热情、积极性和进取心,提高学生的设计、应用、创新能力。

2.开发自动评价分析系统软件,提高过程性评价的效率、效果

学生的“理论答题”“综合实训”这两类练习都有唯一标准答案,团队开发了计算机软件自动评价分析系统,可以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准确快捷的评价与分析。评价分析系统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可以得到公正客观的评分,而且还可以立刻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并可以从系统中得到相应的改正错误的帮助信息。评价分析系统对于教师而言,不仅可以立刻得到全班所有学生的练习成绩,而且还可以立刻拿到全班此次练习中每一道题的正确率以及错误情况分布,教师可以根据评价分析系统的分所报告,对共性错误进行统一讲评。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而且减少了教师批改作业的时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评价的效率效果。

实践证明,过程性评价方案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在评价方法上注重全程性、过程性、引导性,在评价策略上注重评价的高效性、激励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程性的教学评价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表现,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的价值取向,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和习惯。

【参考文献】

[1]梁春琳.运用过程性评价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

篇2: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先阐述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次,从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实用性等方面着手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技能培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技工学校;教学现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落后

国内技工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大部分都是几年前编写的,而计算机信息技术更新快。教材与实际应用已经严重脱节,如现在社会上普遍使用的微软办公应用软件已经发展到office,而教材还停留在office的内容上。

对计算机初学者而言,学习过时知识是枯燥无味的,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不利于教学。

(2)教学硬件配备不足

由于技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现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机房和电脑提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理论课和实践课往往分开。而且部分机房的电脑还是很旧的P3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环境,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在日常授课中,学校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硬件,以致操作性很强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变成了理论课,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

(3)计算机老师的知识需要更新

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面临着知识老化的危机。技工学校教师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无法进入企业体验生活,对IT行业缺乏经验,无法及时把握IT行业的脉搏。

同时教师缺少职业培训,技术更新滞后、缺乏教育创新机制,技工学校计算机老师课程任务重,很难抽出时间自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4)技校学生的基础薄弱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技校学生生源质量明显下降,技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不但文化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很多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脑,甚至连怎样开机也不知道。

部分学生还存在厌学心理,对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对计算机应用基础不够重视

技校开设课程是面向就业的,进行计算机教学定位时主要考虑市场、社会需要什么,技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计算机课程。网页制、Photoshop、Auto CAD等课程是重点的就业课程,但好多技校只重视这些课程,而忽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字、数据处理能力;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能力。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是否打好,决定了学生继续深入学习高层次应用技术的效果。

(6)教学手段呆板落后

目前技校普遍采用理论和上机课程分离的教学方式,仍然延续教师讲授理论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只注重原理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机课往往成为学生上网的另一种方式。

案例教学也只停留在较简单的问题层面,且有的技校期末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多为笔试的形式,没有考查到学生的实操能力。

二、应对措施

(1)改进教学模式,对落后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选用优质统编教材,在教材、辅导书、教学大纲、学时安排等方面统一协调,精心安排,保证教学效果。

计算机教研室坚持组织教师进行研讨、交流、总结、试验、摸索,立足自身,加强培训,顺应教改信息网络化方向,结合实际,制定一系列强化训练措施。提高教学一线教师教学上的主观能动性,激励教师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自我增值,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2)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倡兴趣化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把关者,只起引导、启发作用。强调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技校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可以采取开展小组竞争和计算机技能比赛的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参加学习实践,在努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缩短了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迁移的`过程,达到了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3)实施“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把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一个课堂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即: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学生首先完成理论基础的学习,然后进行实际操作认识和训练。该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脱节的问题和矛盾,使技校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地完成从学生身份到职工身份的转变。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系统教学具有许多优势,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信息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具有直观性和互动性,同时大大加快授课的速度,增加单位课时内的内容。

(5)任务驱动式教学

把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具体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问题,当作课堂例题来分析。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就教室的黑板报,用word来制作一个教室的黑板报。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最后给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法,让学生自己比较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方法的优缺点。这样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好的吸收知识。

(6)多方面进行考核

传统检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笔试,容易造成学生只是掌握理论知识,而实操能力却没有提高的结果。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考核方式是非常必要的。采取将学生的考核分理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教学各个环节协调管理,避免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追求全面知识。

另外可以采用全程化与模块化结合的考核方式。全程化,是按时间段将各课程分为平时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模块化是指每学完一个模块,就进行一次考核。如文字录入、系统操作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或组合模块。

三、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科知识日益更新,现代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生与时代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我们的教学,达到不断提高技校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艳霞.《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内江科技. ,(06).

[2]戴振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2009,(12).

[3]胡慧.《计算机应用基础分组教学探索》[J].苏州工职院.,(02).

[4]袁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初探》[J].天津科技.,(05).

篇3:浅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浅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其中一种方法,将其用于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中,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任务教学法的含义,总结该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情况。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计算机;基础教学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基础软件已经成为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作为基础性的科学在职业类学校更是被作为毕业的重要条件之一。现在的学生提到计算机马上想到就是打游戏,聊天,视频等娱乐,但真正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并运用于实际工作生活中的为数不多。任务教学法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所需要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主动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不断地体会到使用计算机的乐趣,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

1任务教学法含义

一般来讲,任务教学法将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即将学习的知识融入教学任务中,通过学生对任务的分析、探讨,能更好地巩固学习过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任务教学方法的实施,一方面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任务策划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估者。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以MicrosoftOffice系统办公软件为主的教学。以“实践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为原则,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实际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操作技巧。

2.1精讲理论,重视任务教学

通常在对基础性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大多数老师都会反复性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这样不但无法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还无法面面俱到的阐述相应知识,降低教学效果。例如:日常所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均属于编辑软件,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故在软件的讲解过程中,相应分析软件之间的不同之处,如用Word和Excel制作表格的优缺点以及操作技巧作进行对比,使用软件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传统的固定模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理解相应知识的重点、难点,并作相应的小组讨论分析,进行小组汇报。这样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重点难点,还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软件知识。2.2实践性与应用性相结合任务教学法实施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根据任务要求和查阅资料获取信息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教学任务,然后将学生分成各小组,通过小组工作来完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并结合小组讨论和汇报展示,通过小结把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重点、难点操作注意事项等加以归纳分析,并做适当对比以便提高。这样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将各小组成员所研究的解决方法进行比对,让学生自行选择最简便操作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用操作能力,开拓学生思维,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现代商务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制作客户信函》教学活动开展前,根据所布置的任务提前用WORD制作《客户回访函》及用Excel制作的《客户相关信息表》,讲课前让学生先了解现代商务客户信函制作的格式要求,学生在完成相应的任务后会提出问题,例如:该任务是使用哪种工具及操作步骤制作的,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用什么技巧能操作得更有效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3评价教学任务,提高学习动力

心理学研究曾表明:相对成功的学习能满足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学任务的评价是综合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关键,在任务教学法的教学中,借助各种途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实际情况来讲,可从这样几个方面评价:第一方面,是否能否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并熟练的进行操作运用;第二方面,哪些知识是学生能自主学习的;第三方面,哪些知识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共同沟通展示合作学习的;第四方面,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进行总结并解决;第五方面,通过对相应知识的学习,还能提高学生的哪些能力。综合性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度、教学知识的完成度,不但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还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任务的设计方向

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任务进行设计时,需科学、合理的选好教学课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良好实施,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在对教学任务进行设置时,可综合性的考虑这样几个方面:

3.1教学任务的实用性

教学任务应和现阶段的学习内容相关,课题尽量联系实际,并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分析、研究相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所面对的问题。等学生拿到教学课题后,首先需充分理解教学课题,然后考虑从何处着手,其次再找寻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法。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无法应付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学体系中的漏洞。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保证学生深入了解相应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因部分计算机知识的理论性相对较强,无法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任务。故教师需合理安排操作操作,加大基础性操作、理论知识的联系性,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

3.2教学任务的因材施教性

一般来讲,学生对知识的领域度及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降低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并根据教学任务考虑每位学生相应知识的了解度,循序渐进式地讲解基础性知识。让已完成任务的学生作为小组的指导老师,学生间既能克服层次上的差异,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谁这部分知识掌握得好,谁就是指导老师,并在综合评分上给予“加分”,充分调动了学生互帮互助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每为学生更好了解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3.3教学任务的可操作性

教师需重视教学任务的可操作性,并充分结合现阶段情况,科学、合理的使用现实性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时,首先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该硬件的由几大部分组成,相应硬件的大概作用。因为学生随意地自己去组装一台电脑,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且是不符合实际的。所以,可让学生自己先动手拆除电脑,并进行基本的拆除和除尘工作,过程中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电脑的构造、构件原理,进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3.4教学任务的发散性思维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教学任务实施的多边性,还要考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相同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着手,并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中获得相对较多的思路。教师只起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进行操作,从而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种先进性的技术,是学生在校期间较为重要的门课程,也是学生就业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需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并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兴趣是教师所努力的方向。任务教学法为日后的计算机教学提供帮助,促进计算机教育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栾泽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研究[J].学周刊,(36).

[2]张伟.计算机应用教学的研究现状[J].信息化建设,(1).

篇4: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将其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高职;计算机应用

基础基于项目的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或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包括资料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及任务完成后的评价等,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咨询、指导与答疑解难的作用,通过项目的实施,让学生了解完成项目的基本要求,掌握操作技能。这一指导思想与职业教育培养生产一线实用型人才的目标非常吻合,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借鉴。戴士弘提出项目研究理论,各职业院校依据他的理论纷纷展开项目化课程改革,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但他的理论存在较为突出的两个问题:(1)他提倡项目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将一门课程设置为一个大项目,要求这一个项目把整本书的内容进行串联,这就容易造成项目选择困难症;(2)他在单元教学设计中普遍采用教师先示范学生再模仿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与操作能力的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课程,教师主要采用示范—模仿、指导—接受、自学—辅导等教学模式,即以教师的讲解、演示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并以模拟操作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虽习惯于这种教学模式,但不利于其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操作能力的提升,且一旦脱离书本,到单位顶岗实习时容易不知所措。结合学校、专业及学生实际情况,把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引入高职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以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操作能力。

1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概念

本课题的“项目”是指由一系列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任务组成,具有明确目标、可呈现明确结果的一项活动。本课题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策略体系。本课题的“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是指以项目为主线而建立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策略体系,其整合了自主性学习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等的优点。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开发多元性、内容职业性、重视实践性、过程灵活性、学习主动性和评价开放性。

篇5: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1项目选择

选择项目时应以工作为导向,结合岗位需求,使这个项目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立知识联系。项目不必过大,过大会涉及较多知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一个零件的铸造、一次服务的完成或者一个故障的排除都可以作为一个项目。可将一个项目分解为不同的任务,但项目不同于任务,任务没有完成的作品,而项目一定要有呈现结果的作品。以“软件Word”为例,教师与所在市三甲医院护理部沟通,与护理部医护管理人员共同确定项目——制定“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2]。

2.2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应依据所选项目,梳理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融入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表面上没有讲解理论知识,实际上是把知识讲解贯穿于学生操作全程,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主动查找资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3准备素材

完成项目所需的素材可由学生自主搜集,为保证项目顺利完成,教师可根据项目预先准备所需素材,如操作要求、项目文件完成样例等,然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发放给学生。

2.4预演项目实施过程

教师亲自制定项目文件,预想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学生操作过程验证自己提供的素材是否符合学生需要。

2.5教学实施

基于项目的'教学步骤:导入情境—分析项目,分解任务—尝试操作(提示、讨论、示范)—完成任务—知识归纳—新任务(难度提升)—尝试操作(提示、讨论、示范)—完成任务—总结汇报(技巧、知识)[3]。以制定“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为例。2.5.1导入情境王平受护理部领导指派,制定一份面向新入院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及安全告知资料(可提供样例),内容包括入院注意事项和各科室时间安排,然后面向全院科室印发。假如你是王平,能否做出这份宣教告知文件?2.5.2展示任务目标可将本项目细分为3个任务:建立入院宣教告知文件,编辑入院宣教告知文件,对入院宣教告知文件进行格式化处理和排版。2.5.3学生分组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提高操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凝聚力。2.5.4任务实施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把课堂归还学生。教师不需要详细讲解和示范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只需根据项目难易程度有选择地给予操作提示或示范,向学生提供任务实施所需素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项目细分的3个任务难度逐步提升,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边做边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情况,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对整个学习过程予以监督[4]。2.5.5总结汇报项目完成后,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项目实施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予以补充。2.5.6教学评价基于项目的教学中,应以是否完成项目任务、任务完成质量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以“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制定情况作为衡量学生课堂表现的标准,而不是以某知识点如“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是否掌握作为考核依据。该评价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3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应用效果

3.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中,学生机械记忆教师讲解的知识点,缺乏主动思考,教学效果欠佳。基于项目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3.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基于项目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项目任务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环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结语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但其并不是一种适用于所有职业院校的“万能”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宝玉.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内涵和特征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3):111-114.

[2]章炳林,赵娟,刘艳丽,等.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刘美凤.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篇6: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摘 要:在一个信息化社会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所必备的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技能也已成为人们所必需和赖以生存的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学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拓展其专业能力的一个最主要的渠道。

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特点,考核评价方式不尽合理,教学内容“一刀切”等问题,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

篇7: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在信息化社会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所必备的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技能也已成为人们所必需和赖以生存的基础,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混合式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是以提升学习效益为目的,在教与学活动中,将在线学习形式与面对面教学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利用教学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

1.1 发挥网络教室优势,多媒体辅助教学共进

在计算机专用教室里可以把知识传授与学生的上机操作同步进行。

同时,充分利用QQ软件提供的文件共享功能,把教学素材,如声音、动画、图像、视频等资料提前传送给学生。

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把理论内容的讲授与实际操作的内容相结合。

依据教学内容不同,通过Flash,PowerPoint等技术运用展示学习内容,以优化、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自主学习资源。

同时,对于重点、难点问题,可以着重突出,多次强调,充分利用各种视音频资源,使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熟悉教学内容,并可以在遇到难点问题时,反复观看视音频资源,自主解决问题。

1.2 教师布置主题任务,学生分组合作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给出几个需要大家完成的学习任务主题,以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如:“青少年网络沉迷现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网络搜索引擎特性的对比分析”、“主流IE浏览器特性的对比分析”等。

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尝试定义问题等方法,确定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和研究任务。

基于此,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进行分组,以6个人为1个组,共分8个组,每组推举1位组长来承担组织学习的任务,组长由小组成员共同推选也可以由教师指定。

随后,小组首先确定小组的任务、目标、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人员的分工,定期的会议时间,以及最终成果的呈现形式等等。

2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问题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问题中遇到的困难。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们都觉得最好能把现实操作出现的问题引入课堂,将课堂模拟成问题单位,将来也就能面对就业、上岗。

2.1 呈现问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甚至能够联想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对比分析当前任务目标,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积极地探索各种解决方案。

2.2 组建小组

小组是学习过程的基本单位,组建小组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一个和谐、严谨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在正式开始探索问题之前,学生需要组成学习小组,以便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可以在组内分工合作,发挥学生的不同特长、优势。

例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组内负责设计实验,口才好的学生负责在班级范围内汇报学习成果,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负责计时和协调,思路清晰的学生负责记录和整理大家在小组内汇报的材料等等。

2.3 制定解决问题计划

根据给出的问题经过小组讨论研究,做出具体的实施计划,确定实施的'具体步骤及完成的时间安排,需要得到教师的认可。

2.4 解决问题计划的实施

根据计划,小组同学明确分工,按照计划和步骤开展工作。

如第一次行动方案就能获得成功,那么就只需一次执行即可;如果第一次行动方案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就需要对方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并进行第二次执行,依此类推,直至解决问题为止。

2.5 学习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仅凭一张试卷简单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本着新课改所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样化的评价,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要突出评价的激励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问题解决后,小组上交成果,并进行组内自评,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

总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所以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行动学习教学设计中,我们一定要遵循特定的理念与原则,才能更好的进行行动学习的教学实践,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8: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摘要: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并和其他的专业技术共同的进行融合渗透,社会逐步走向了信息化,电子商务、数字化图书馆、电子政务以及数字化校园等被广泛应用,国家也制定了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计算机成为思想政治、体育以及英语之后的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这一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大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对其起了启蒙、奠基的作用。本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条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并促进其各方面素质水平的提高[1]。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通常情况下都是在第一线进行具体的工作,而社会上的许多行业和计算机的联系也愈发紧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成为必备。计算机技术的逐渐普及,让每个人逐步学会了计算机的操作和简单维护,还让其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和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分析出了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经过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过程,首先进行实践的是少数理工科专业,然而逐步在所有高校内的非计算机专业中都设立了有关课程,计算机教育发展[2]。计算机教育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计算机的专业教育,一种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这种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育,计算机基础教育让全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获得了知识、素质以及能力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熟悉掌握了计算机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学生计算机素质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为以后工作中利用所学计算机知识、技术解决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偏重应试教育

现今,仍然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衡量采用的是学生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成绩以及通过率等。在这一因素的影响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关于等级考试合格率的方面的要求,只能对考试合格率过于重视,而忽视了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而有的学生为了能够拿到证书,在考试技巧以及试题练习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使得很多学生毕业之时还不知计算机如何运用,例如不懂如何运用计算机进行论文写作以及设计求职书等[3]。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内容设置方面知识性、理论性以及系统性较强,学生认知未能和行动进行有机统一,未能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2、教学内容和实际脱离

计算机知识具有更新速度快的特性,从这一点来看,其他课程是无法进行比较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还具有实用性、基础性以及时代性等。计算机相关知识点以及新技术等更新速度很快,教学内容也应该随着计算机的更新而发生变化。然而许多高职院校所用教学内容和实际脱离,教师传授个学生的知识不是最新的知识,教学内容跟不上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也跟不上实际的发展需要。

3、理论教学、实际操作分配不合理,知和行不能做到有机统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把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好的结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理论是基础,而实践则是一种手段,应用则是教学根本目的[4]。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时数较少,实践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的现象。理论课的课时和实践课的课时未能平均分配,学生缺乏实践,知和行不能做到有机统一。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改革的有关措施

1、促进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学目的应明确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以及促进学生应用技能水平的提高,以此让学生符合社会需求[5]。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改革十分重要的一点是促进教学理念的改革,并需要明确教学目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例如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被动的局面,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其使用计算机来职业办公的优良习惯,以此增强对计算机知识理解度,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

2、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需创新

计算机相对于其他学科具有知识更新快的特点,所以教学过程中英爱主义方法的改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做出指导,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将所学知识、技能在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时进行应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水平的提高,增强其可持续发展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可以进行情景式教学,把现实生活中情况类似或者一致的的情况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应提供相关线索,以此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共同交流探讨,加深记忆。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较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增强其知识储备,并促进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质量、特色。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面临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偏重应试教育,教学内容和实际脱离,理论教学、实际操作分配不合理,知和行不能做到有机统一等问题,然而我们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改革例如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等,以此促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钱翠.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知与行[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6(5):72-73.

[2]刘任熊.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福建电脑,,24(9):208-209.

[3]王清政.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8):21-21.

[4]吴洪艳.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2):130-131.

[5]杨丽英.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98-99.

作者:邓晓华 单位: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篇9: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深入进行,实践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因此,文章针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管理机制

1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计算机类课程考试方式主要采用课程考核与计算机考证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化不断深入的前提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并且随着信息量的快速增加,传统的计算机考证,已经满足不了实际的工作需要,对学生以后工作的意义不大。就目前的全国计算机一级B证考试来说,题库更新速度较慢,很多考题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不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进行全面的考核,影响到实际考核的效果,不能全面考核学生真实的水平。另外,随着无纸化考试系统的应用,在考核过程中,主要以客观题为主,无法真正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检验。在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运行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目标规划不合理,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在实际专业教学过程中,脱离实际职场的实际工作环境,不能实现行业之间的接轨,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就业。因此,为了满足实际需要,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专业课程设计特点,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2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探索

为了满足实际教学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程考核过程中,需要不断借鉴国外经验,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总结,建立完善指标评价体系,从而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考核提供借鉴和帮助。下面就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进行探索。

2.1借鉴国外考核模式

在计算机教育过程中,国外积累了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德国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主要采用双元制的考教分离的制度,在实际推行过程中,职业教育考试主要由培训机构和行业协会承担,考试方法主要采用口试、笔试以及上机操作。在考试完成以后,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两种结果。澳大利亚主要采用TAFE考试的方式,丰富了考试的多样性。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组合进行考试,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考试结果主要分为达到、部分达到以及未达到3个等级。英国主要采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考核,主要收集、判断证据,学生是否符合职业能力标准。而美国主要采用校本考试的方式,主要利用考试的引导、激励作用,在通常情况下,主要以形成性考试为主,总结性考试为辅,学生的作业、设计以及论文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总的来说,就目前而言,国外考试评价方式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我国高职院校在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过程中,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促进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2.2基于文件夹评价过程的考核方案

为了满足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结合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和整理,建立学生个人的文件夹,然后上传到FTP站点,然后制作成小组网上学习主页,从而为合理评价学生提供重要的依据。采用这种评价模式,增强了教师评价的动态性和随机性。教师也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成长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措施:第一,教师要把学生的'行为素养纳入到考核过程中,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不断扩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范围的,重视学生行为素养。在计算机应用课程基础中,行为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上课出勤率、周围环境卫生保持,在下课以后计算机桌椅摆放,问题回答效果,能否与其他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能够完成教师交代的任务,按照教师的要求,对作品进行积极的修改。第二,明确评价文件夹的内容和形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评价的内容,选择严格的标准,结合课程设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在计算机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前提下,需要计算机专业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电子文件夹评价方式,从而丰富评价手段,实现对学生客观合理的评价。第三,加强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考核。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文件考核过程,重点做好文件评价,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教师要结合学生综合能力,建立完善文件夹结构,有效丰富和管理学生的文件夹信息,保证学生基本信息安全。第四,选择合理的技术方案。在进行文件夹考核过程中,需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从而让教师和学生更加便利地进入到计算机网络中,教师利用FTP和电子邮件,也可利用“大学城空间”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现在新媒体,建立独立的教学集成系统和数字化大学城教学系统,不断扩大课堂教学范围,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成果,促进评价考核顺利进行。

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完善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机制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评价考核标准,注意评价的效率、评价的反馈情况,重视评价的多元化,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效率。下面就针对在完善考核机制需要注意的问题展开论述。

3.1注意评价的实施效率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提升评价的效率。在采用文件夹评价考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并且信息形式多样,对教师批改方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批改方式,不仅正确率无法保证,而且评价效率十分低下。因此,为了提升课程评价考核的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小组教学方式,保证每个小组人数不能超过6个,这样教师直接对小组进行评价,从而提升评价考核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际合作能力,满足实际考核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

3.2保证评价反馈及时

在实际评价考核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点滴进步,对学生的评价,作出及时的反馈。教师要重视评价的过程性,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提升评价的目的性,从而为实际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另外,评价考核的过程性需要教师广泛的搜集相关的学生数据和资料,完善相应的考核标准,然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描述和判断,针对学生的反馈,不断改进计算机引用基础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3.3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为了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评价方式,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以及企业评价和网络评价方式,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明确评价对象的主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评价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考核过程中,需要教师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本文在结合外国教学评价机制的基础上,针对文件夹过程考核展开论述,但是在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提下,不断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境,重视考核的细节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不断探索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应用课程考核机制评价新模式,从而推动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燕敏,杜开峰.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标准构建与实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9):167-169.

[2]杨旭.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Z2):1-3.

[3]高鑫.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4(11):56-58.

作者:李代勤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篇10: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在高职院校的众多课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来说如何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有效的进行掌握,对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进行了解,打好基础为之后的学习和生活已经成为必须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注重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离不开这些基础知识在未来信息化的社会里生活、工作和学习,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一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

1、教学方法采用分层法

生源质量不理想是高职院校目前的现状,导致学生们的差距较大在计算机知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对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情况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进行全面调查,充分了解实际情况,每一个学生制定合适的达标目标在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方面,同时应该开展好分层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第一,对于那些成绩较好已经取得计算机认证的学生,教师的侧重点是使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不断提高,组织这些学生进人提高班,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要尽量丰富,根据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来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教师要组织那些计算机基础较弱的学生进人普通班,重点向这些学生讲解计算机基本知识,侧重于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和能力方面让这些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尽快让这些学生通过计算机技能认证考试。

2、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中首先要做好的一点,最好的教师就是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上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尽量做到丰富,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2、1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浅人深是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方法,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抽象性较强的计算机教学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采用案例教学法这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22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和顺序来完成操作在传统的计算机操作教学中,在达到一定效果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因为这些现象脱离的实际。学生毕业后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在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高职院校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为学生进行讲解时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为了让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发挥出来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在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在教师教授PowerPoln:的内容时,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制作演示文稿,这样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喜欢的领域在制作过程中,使学生的操作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可以想学生展示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设计成果,从而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启发。2、3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与旧知识结合起来,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具有连贯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想象力发挥出来利用这个特点。

3、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的机会

要不断高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就需要多进行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受到培养。首先高职院校应该不断的完善计算机公共实验室的'软件条件和硬件条件,必要的应用软件和教学软件应该在每台Pc机上都配备上,在应用这些软件时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尽量促使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在计算机实践能力上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其次,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实验室还应该全面开放在课余时间,并且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答疑,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刷卡上机进行实践,对学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可以起到很大作用。另外,对于计算机基础的考核机制也应该积极的进行改革在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中,在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核中应该结合对操作技能进行考核,把开放化和多元化体现在考核方式上,从而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可以不断的提高,成长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在毕业后能够很快的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满足社会的需要。总结,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想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教学改革,从对考核机制进行改革、对教学模式进行丰富、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机会、采用分层次教学方法等方面出发,在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中调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篇11: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论文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移动学习是我们新提出的一种在移动设备上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去学习一些知识,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习就成了一种无线终端。而我们移动网络是基于“微课堂”,利用微课的一些资源去做,然后让他在移动网络中迅速发展起来。中职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难点,而传统教学体系下,我们的学生感到疲惫很正常,因为无法做到在“动手中学习,学习中动手”的教学理念,所以无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没有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微课加入到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而我们在微课的基础上又提出微课的移动教学,这将是一个更大的革新。

关键词:微课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中职教育

一、引言

在现代教育的教学目标下,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大肆推广,使我们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学生与我们共同进退、探索、交流的过程。我们还将移动平台加入到我们的计算机教学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解放我们教师本身时,也更加激发学生对我们这门课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不断动手实践,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移动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学习兴趣

在我们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老师在教学中,生搬硬套,学生自然会感到身心疲惫。为了让学生对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更加感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加入了关于微课教学的'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移动平台,利用这种新型教育方式是为了提升课堂的张力,创造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致力于中职计算机微课教育的根本。

(二)教育水平的不均匀

据不完全统计,每所中职学校的学生最少有五百人,而配备的计算机老师只有十人左右。因此,中职生在计算机应用上,由于师资紧张,每个人所分配到的教育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而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又差。计算机应用是一种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是一种需要很强逻辑思维的文化基础的课程。由于中职生学习能力比较差,记忆理解比较差,因此造成学生不爱学习的心理,又受到更多的外界诱惑。由于学生多,师资有限,又是大班教学,所以造成这种教育水平的不均匀。

三、学生“聚焦式的学习体验”

传统教学理念下,我们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信任,也基本没有什么交流,见面的机会就是在课上这几十分钟内,下课后也不会再去办公室进行交流。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是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微课程这一先进理念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首次提出的。微课堂的运用一般都是要结合互联网发展的,所以我国是在美国普及几年后才引进的概念,就是将教学和学习混为一谈,将这个新型理念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我们的学习能力。我国一些专家认为微课就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学习课程。它的主要优势有三点。首先,在时间上,节约了我们教学时间,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去给我们的学生交流讨论,一个微视频的时间一般只有5~10分钟,所以,我们老师讲课的时间被大大缩短,他们可以去做更多的辅导工作。其次,我们可以用微课一大特性———内容上的精短来解决我们课堂上的一些重点难点,反映我们教学策略或者是主动活动。最后,微课教学可以集合多种理念,在我们的主题和配套的微课相结合,这是微课堂的微型化,也不是传统的教学视频,而是具有明确指向的教学片段的集合,省去了大量无意义的缀余。鉴于我国现在无线网络和有线光纤的覆盖,我们可以利用廉价的网络资源创造无限的能量。还可以建立网络平台和学生交流,展开答疑,这样就实现了信息教育在中职中移动平台的试用。

四、利用移动平台的微课教学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动手能力,是我们对中职生教育的基础,夯实学生文化的基础,学生由于注意力集中差,而计算机操作逻辑性强,许多学生只记得第一步第二步,后面的就记不住。所以我们要在讲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就会觉得自己十分有成就感,而喜欢上我们的计算机微课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我们要创造短而精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观看我们提供的资料的同时,认真学习,完成操作任务,达到一定的学习程度。利用移动平台的优势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使我们原始的课堂得到新的生命。移动微学习就是指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没有任何限制地进行学习。在我们这些中职学生中,提供更加完整的学习时间,利用学生们手不离手机这个特点,结合智能手机的优点,加上我校全网覆盖的便利条件,使得移动微学习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而我们的微学习,主要体现在短而小的教学模式上,虽然说每节课我们只讲述一点点的内容和新的知识,但是我们有利于学生的吸收,这样日积月累静水深流,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理解也会越来越透彻。最大的便利之处就是学生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只要有问题就可以提出来解决,充分地解决了我们现在教育资源不均匀的现状,十几名老师绝对有能力解决上百学生的疑惑和问题,这就是微课堂通过移动平台推广的好处,既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又让我们的老师解放了劳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五、结束语

我们作为中职信息技术教育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给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全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以新的教学目标、新的出发点,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创造新式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的能力。为我们的祖国培养新型技术人才,促进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树宝.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J].时代教育,2016(1):92-92.

[2]张丽美.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创新[J].科技资讯,2015,13(2):133-134.

[3]叶立田.漫谈初中信息技术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学周刊,2014,(22):163.

[4]翟富德.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14,(05):67.

篇12: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论文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论文

据相关心理学的研究报道,能将人们心理活动、愿望、意图等进行驱使的力量即为动机[1]。而引导、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强大动力与直接原因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直接的影响,而且还能对其学习行为进行支配,并影响其努力程度与学习态度。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中职学校的教学中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然而,中职学生具有基础文化较差的特点,在学习内容丰富的计算机课程时,难免会感到吃力。因此,教师应仔细分析积极心理学与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关系,并将其进行充分地利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一、积极心理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曾提出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并使其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2]。积极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种,该学科的主张为:在良好条件下,一般人该怎样更好地发展与生活,而有天赋的人又该怎样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教育教学中的积极心理学对教师有着以下要求: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力、潜能与力量都应用一种具有发展性、开放性、欣赏的眼光进行看待,同时,将积极心理学进行充分地利用,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得到培养、学习兴趣与素质均得到提高。

二、积极心理学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意义

有资料表明,我国中职生具有以下几点心理问题:1.对学习缺乏自信,缺乏学习兴趣,没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2.存在较为强烈的`消极、逆反心理;3.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较大障碍;4.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5.对个性发展进行盲目地追求[3]。虽然大部分的中职生存在以上问题,但是有数据显示,在节制维度、心灵触动、持重以及宽容等品质的得分上,中职生均比普通高中生高。由于在普通教育中中职生处于劣势,因此,其整体心理状态与普通高中生比较明显较低。但是,若将科学的教育方法应用于中职学校的课堂教育中,帮助学生将正确的发展道路进行挖掘,则会促进大部分中职生形成积极心理。所以,在中职计算机基础学习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存在较为重要的意义。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

首先,中职计算机教师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4]。由于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内容丰富的课程,因此,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具有层次化以及多元化的。比如,在对金融、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Excel知识与技能”的指导后,将其专业需求进行充分地结合,并适当地增加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学习。其次,增加对情感目标的关注度。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将可考核、可量化的目标体系进行制定,从而使学生的良好品质得以更好地形成。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定方面,教师应及时地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并根据每一届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与时俱进的计算机课程内容。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计算机教材内容只注重讲解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应重组教学内容,并突出课程的实践性与系统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主题班会PPT,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巩固了基础知识,并掌握了基础的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在教学方法方面,中职计算机教师必须将课堂任务进行明确,可以防止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放空”状态;将课堂交流进行强化,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从而激发其学习潜能,并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计算机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个性化的任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实现,还能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应经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发言与提问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将学生“学习计算机是无用、枯燥、困难”的想法进行破除。在教学评价方面,中职计算机教师应经常使用恰当并激励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满足其被欣赏的需求,并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首先,教师应将评价方式进行改进。可以利用电子学档将学生的电子档案进行建立,并给予每一位学生查看、互评与自评的权利,这样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并将其个人强项进行充分地展现。其次,将积极的评价标准进行建立。让学生认识到必须通过积极地争取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关注,并让其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使其学习能力进行提高。结语中职计算机教师应将积极心理学进行仔细地研究,对积极心理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意义进行充分地认识,同时,应明确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方法,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并使其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与积极性得到提高;使中职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感,并使其自信力得到成功地累积,最终能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龙琼芳.积极心理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2016(05):49-51.

[2]王艳华.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J].教育科学,2014(09):115.

[3]朱禛,柏航,黄运来等.人性化计算机教学系统的研究及讨论[J].信息系统工程,2015(09):159-160.

[4]潘月芹.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影响力的提升方法和应用案例[J].学园,2014(07):167-168.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总结

高职计算机教学论文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研究论文

艺术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评价论文

平湖市教育教学论文

合作学习法对护理学基础教学的应用论文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教学的整合点滴谈

高等民族院校环境科学实验教学探究的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论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研究论文(合集12篇)】相关文章:

计算机教学论文2023-11-14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论文2023-03-24

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题目2023-03-02

对网络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2022-05-07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2023-12-15

爱的教育教学论文范文2023-01-09

翻转式课堂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3-05-24

初中教师教学论文2024-01-28

全国教育教学论文比赛2024-01-15

营养学教学改革创新发展论文共202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