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论文

时间:2023-07-20 08:30:59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论文(共13篇)由网友“hexw088”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论文

篇1: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论文

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论文

本文从教学角度,结合作者近几年从事“职业行动导向”教学研究与实践,谈了谈职业教育中“工学结合”教学策略。

一、“工学结合”的几个层次

“工学结合”的内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就是主张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将企业(行业)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引入教学体系。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就是让学生在企业(行业)中进行入职学习或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培养专业能力、综合能力,提升职业素养。

从工学结合的内涵看,工学结合的三个层次是:在宏观上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企业需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发展之路,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效应的有效途径;在中观上,是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在微观上,是以“任务导向”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

二、校企合作

1、高技能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包括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以及学校和企业决策层或管理层的相互挂职,实现教育理念与企业理念的相互渗透,促进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职业导向”性。

2、建立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实现技术、设备等资源共享。在学校建立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发挥学校的教学优势,实现“订单”培养;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利用企业生产、技术、设备等优势,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生产操作能力及职业素养。

3、师资共享。鼓励教师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或行业中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生产操作技能;鼓励企业中的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挂职任教,促进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企业人才目标的统一。

4、联合办学。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进行专业培养,学校发挥教学优势,企业发挥实践教学和就业优势,实施“高技能教育、高技能就业、高技能成才”的职业教育战略。

5、生产化合作。学校实训教学成为企业生产的一个环节,为企业生产加工标准化的定型部件或产品,使学生在生产环境中学习、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生产操作技能以及职业素养。

三、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工学结合的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引领的课程体系。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以任务为中心,按照任务需求整合理论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所形成的“一体化”课程,也就是“工学结合”中的第一内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这个“工作”,在教学中就是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

四、“一体化”教学

教学中应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

1、建立适应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因此,能力训练是一种应用和迁移的养成过程。笔者所在学校,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建立了“以能力培养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塔式1234),即:一个核心――能力培养;两个关键――任务驱动,问题引导;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行为养成);四个环节――预习导学、任务处理、交流评价、检测反馈。在教学组织中,突出了以下四个特点:

学习的行动性――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

方法的多样性――综合运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项目学习、案例学习等各种任务性学习方法或手段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过程的合作性――合作学习、合作任务,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

“任务”的真实性――强调“任务”工作流程的重现,重视教学与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2、“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的教学考核是指在学生的学业考核中,既要考核学生对知识、技术的掌握,也要考核学生能力的发展、素养的提升和潜能的开发。重视从知识的考核转移到能力的考核,重视过程的考核,在任务处理过程中检查学生知识、技术及方法的运用,引导其形成职业能力。主要采取过程性(形成性)评价、终结性(总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纸介考试采取终结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试卷考试配题中,知识性命题与应用性命题的比例搭配一般为3∶7、4∶6或5∶5。

以实践操作方式考核能力,可以用项目或任务处理方式、作品制作、产品制作等方式,采取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对某任务的过程考核可从方案拟定、任务质量、工艺规范、过程与方法、职业素养几个方面进行。

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值得倡导的评价方式,一般采取过程性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终结性考核+过程考核。终结性考核与过程考核的比例4:6、5:5或6:4。

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以档案记录的方式,采取发展性评价。主要从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特别技能、发展潜能、个性特长、职业素养几个方面,以定性表述为主,每学期评价一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前后是否有变化或进步。

篇2: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改革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和市场提供合格的职业素质人才,推行工学结合是实现其目标的必要改革之路。本文主要论述了目前高等职业教学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相关建议,从而培养高素质、高职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改革

工学结合、突出职业高素质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随着高等院校数量的急剧增加,提升其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是教育的重点,而增强实践实施工学结合,形成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方可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进步。因此应当增强对工学结合的全面系统研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1目前工学结合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追求的是高学历和潜心研究,许多家长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读书,不应参与其他活动,更谈不上对工学结合的教学的理解和支持,也因此本科学历更受到众人的关注和重视,而一些人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持有不置可否的态度。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制约下,学校教育培养的重点很少考虑到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的动力不强,其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仍沿用以往的习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管理模式和教学组织结构方面一般模仿了普通的高等院校,缺乏与本校特色相符的管理模式,专业设置缺乏缜密性和科学合理性,很难起到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作用[1]。

1.2工学结合教育认识存有差距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但是人们对工学结合教育在认知上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的社会舆论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相对不利,家人们不认同让孩子上职业院校,更不认同到工厂企业去,从一定程度而言,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行业兴起,正是为了当时改革开放急需市场人才而涌现的教学形式,随之而来一些高等院校积极推行实施了此教学模式,但是在其发展的20多年以来,工学结合教育进展缓慢,仍停留在对教学机制和教学课程设置的探索阶段,成熟而具有示范效果的典型例子较少。

1.3工学结合教育受到经济的制约

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但是政府部门对职业高等院校的长期资金支持并不充裕,无法满足工学结合教学的改革,许多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配备不到位,难以支持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充分发挥作为职业院校的功能。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条件较差,工学结合培养的高素质人才需要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氛围,在机械化程度高、社会分工高、开放和大规模的企业经济环境下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目前我国的大规模企业数量过少,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也较低,经营模式为密集型,而缺乏技术、信息等产业,因此无法为工学结合教育提供良好的培养环境。

2适应工学结合教学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建议

2.1基于工学结合教育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

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才能支持工学结合教学的改革,首先应当加强完善工学结合机制建设工作,制定校方与企业合作的相关制度和文件,增强对工学结合教育实施的管理制度,动员企业参与制定并实施学生实践管理工作,在规章制度上保障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整体利益,实现各方的`共赢,并以优秀的模式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工学结合教育支持当中。其次各个职能部门应当加强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本着为工学结合教育服务的宗旨,以正确的理念和高度的责任心,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时,勤加沟通多加考虑,为保证工学结合教育的顺利实施,应当保证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性,形成统一完整的体系。

2.2优化教学改革,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

在合理的工学结合计划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手段是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首先要从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抓起,学生日常所接触的课程内容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具体事务,应当以专业培养为目标,与技术应用相适应,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国情,把握课程知识和内容在专业中的地位和水平,在教学体系中得以体现专业素质的培养[2]。其次应当以岗位为具体内容对课程实施改革,及时补充时代发展下创新的科学技术,完善职业技术的新方式,克服课程内容缺乏时效性的难题,科学合理的设置学习任务,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此外要改革职业高等院校的考核方式,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为基础,增设项目考核、过程考核以及作品等,动员企业、政府等部门增强实现多元化考核,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成长能力。

2.3增强工学结合实践培训,强化学生综合素质

只有增强工学结合实践培训,才能实现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校方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给予学生充足的实践条件,与企业共同建设高水平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通过彼此之间的协议或者规章制度明确双方的职责和权益,形成教师进修与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培训的长期合作关系。其次校方应当增强对实践的考核,避免有些学生过于敷衍散漫,改善以往传统的知识考试形式,增大实践在考核中的比重,与企业和教师制定相关标准,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给予真实客观的评价。

3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教育下实施教学改革是社会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应积极总结工学结合教育下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善,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平台,不断增强工学结合的实践培训,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完成其教育使命。

参考文献:

[1]徐炳文.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改革与职业标准的对接[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36-37.

[2]李继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5):78-79.

作者:黄杰 聂蓉 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篇3: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

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在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是高职教育理念的重大改革.在工学结合中,高职院校应更新观念,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创新工学结合新模式.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理顺管理关系,采取统分结合的方法,结合不同办学地域、专业类别、社会需求,创建品牌院校和专业.

作 者:徐秀香 胡荣华 XU Xiu-xiang HU Rong-hua  作者单位: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辽阳,111000 刊 名:辽宁高职学报 英文刊名:LIAONING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JOURNAL 年,卷(期): 11(3) 分类号:G710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篇4:工学结合模式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作为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必然结果。笔者从目前中职教育发展现状与当前社会发展及学校自身发展对中职的要求入手,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积极探讨。

一、课程建设研究的背景

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开始走上快速发展道路,大多数职业学校是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职业高中或是由培训学校升格的职业中专,受普通(义务)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较大。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教学和实验实习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形成了以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为目标的认知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90年代后,随着德国“双元制”等西方先进教学模式的引入,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必须学会一门专业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了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办企业的建设,教学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能力并重,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形成以操作技能为目标的训练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入21世纪,人们对职业能力的认识逐步深入,职业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培养可迁移的关键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求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始逐步学习和探索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视学习者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情境建构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世界先进国家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因此有必要探讨工学结合条件下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课程建设调查

为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课程建设问题,我们从开始深入洛阳市及周边县市机电类企业、工厂和各类职业学校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行业、企业发展情况、人才需求状况及专业人才教育和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情况。调查发现,中职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对中职课程评价不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致不是很高,对课程的认识模糊,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是很明确,30%的学生认为实践课程只是一般重要。二是工学结合的要求不是很强烈,从学校方面讲,学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程度还不是很高,方式方法也比较单一,从学生的认识上来看,学生对工学结合的要求不高,35.9%的学生选择假期顶岗实习,36.7%的学生选择某一学期半工半读。三是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始终是以教育界为主,与企业和职业比较,注重的是学科的系统化,单单是校内实践课程满足不了学生对生产实践的需要。四是学习方法重讲授,轻操作,许多校内实训是“电脑+网络”的机房不符合当前生产实际,同时,校外实习基地还未完全建立,提供实践的机会并不多。五是课程评价重分数轻能力,40%的学生认为书面考试最能反映个人能力,32%的学生认为实际工作过程是最能反映个人能力,整体上讲课程评价体系单一重分数轻能力。六是课程建设没有实质性突破,在调查的几所学校里,课程设置上基本采用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构成的“三段论”式课程模式。七是课程内容更新较慢,课程改革的内容仅限于增加专业课课时,压缩文化课课时比例,定向班的课程与普通班的课程没有什么差别。八是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不热心,他们认为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事,如果需要企业合作,企业可以从行业的角度提出意见。九是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看法是中看不中用,很多企业认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只能说明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中看不中用,职业技能只能在工作过程中才能掌握。十是校企双方合作的意向比较强烈,但双方的沟通不是很顺畅,还存在一些障碍。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课程建设分析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课程建设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1.社会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轻视和不认同是职业教育多年发展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传统观念上中职教育就是考不上高中,文化程度较低、学习积极性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后就业,所以说职业教育是一种弱势教育,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是重知识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以单一标准单一模式培养单一型人才。

2.政府原因

国家对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和原则,但缺乏配套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工学结合是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类职业学校,还涉及到行业、企业及相关主管部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及其主管部门的参与及作用的发挥对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目前,各方参与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构建。

3.企业原因

首先,企业对学校工学结合的需求不强。工学结合需要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而现在劳动力市场出现构性过剩,企业的很多岗位被没有经过职业学校培训,不具备职业技能的低素质劳动者所占据,就业岗位相对紧缺。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的总体状况上供大于求,用人单位获得适用人才相对容易。

其次,企业一般要求工作岗位上人员相对稳定,企业担心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频繁轮换,刚刚成为熟练工的学生换成生手,还需重新培训实习,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

再次,企业担心工学结合会影响企业的利润。企业参与工学结合,需要抽调专门的技术人员参与工学结合管理,工学结合实习学生所占机器设备,企业支付学生的劳务报酬等都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降低企业的利润。

四、创新构建中职教育课程体系

1.确定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以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在电子整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一般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与维修人员,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2.召开企业能工巧匠、职教专家座谈会,研究建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邀请企业能工巧匠、行业专家、职教专家和骨干教师一起研究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子设备装配调试中级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同时,经过反复的研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一步确定完成每个任务所必备的知识、技能,然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课程,得到26门专业课程,其中,8门为专业基础课程,5门为专业核心课程,4门素质拓展课程。

重构后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的组合,建构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教理念的课程模式,注重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不同的专业核心课程。

3.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组织、设计课程内容

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它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教学原则,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学习领域课程的特点:第一,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第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注重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的培养;第三,学习内容的基础是来源于典型工作任务;第四,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生在接近工作实景的过程中思考和学习。

4.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导向开展课堂教学实验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构建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情境,以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程序是:提出任务要求→学生进行任务分析和必要的学习准备→制定完成任务的计划→计划的实施过程→学习的评价反馈(评价反馈贯穿在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和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实现学校教育的功能。

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将有助于改革中职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强化顶岗实习、工作实践等环节的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中职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5: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路径分析论文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路径分析论文

一、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立足点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一)职业教育的涵义

在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层次的,多数情况下的“职业教育”针对的是一般熟练工人或半熟练工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亦即“技术教育”,针对的是一般技术人员的培养;再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亦即“专业教育”则是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我国的“技术工人“”技术员”与“工程师”相对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一书中将“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两个概念加以区别,而在我国则将两者统称为“职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二者为通用术语。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受训者的技术教育。

(二)“技术教育”与“技能教育”辨析

1“.技能教育”适宜于中等职业教育,其培养的目标定位应是技工,可以通过短期职业教育或培训完成人才培养,技能的形成是经验性的,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再优秀,还是以经验为主,并且技能的提高离不开技术指导。2“.技术教育”应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足点,技术型人才是以技术理论为指导、能运用一定技术方法来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人才类型,发展后劲是技能型人才不可比拟的。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技能教育是技术教育的基础,它应该贯穿于各类技术教育,但高职教育即使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也不再是培养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工人,而是以技术科学为指导的高技能型技术人才。即使他们在技术工人岗位上工作且获得的是技师、高级技师等典型的“高技能”标志,也不再是以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为主的机械操作,而是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为主的现代技术型应用人才。3.技术有高低、简单与复杂之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是一个层次,而应是一种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应清晰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范围。

(三)职业教育的“行动体系”

“行动体系”概念起源于国外职业教育,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经验。该“行动体系”强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综合化,形成按照行动完整的“过程逻辑”而不是按照学科理论的“结构逻辑”组成新的综合化课程来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传统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平行或分离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内容上协调不充分,很难实现两个学习场所(课堂与实践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学习,学生也很难将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化的职业行动能力。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解决的核心问题放在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上。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立足于职业岗位(群)和工作过程分析来进行课程设计开发,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具体化的工作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如零件、产品、设备、工艺、案例等,每个项目或任务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是相对完整的一个系统,具有高度综合性。以实践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通过实践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养成,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这种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必须建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的。

(四)职业教育本质特征

1.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对高技能型人才在质和量上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这种需求单靠学校一方之力已难以满足,面对这种挑战,高职教育就必须走面向市场、适销对路、产销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2.高职教育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有订单培养、任务驱动等多种模式。无论哪种模式,它只是产学结合在学习时间上的分配、安排有所差异,都可以归纳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3.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职教育本身固有的特性,体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只有顺应这种规律,高职教育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体制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现就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进行分析和梳理,以期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建立更加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一)校企合作的前提是校企双方要转变观念

作为企业,要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学校的办学过程及人才培养,分享办学效益。学校则要充分认识到,单靠一己之力很难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只有开放办学才能创新,才能将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也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二)构建组织机构,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

学校积极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成立了处级建制的校企合作部,成立由自治区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牵头,行业(能源、电力、冶金、机械、水利)、学院和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扩建了能源、电力、冶金、机械、水利5个二级专业分会。学校以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为平台,与大唐国际再生资源公司共建高铝资源学院,与阿拉善左旗政府、腾格里工业园区企业共建政、校、企人才共育基地,形成学校与企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为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办学活力等方面搭建广阔的平台。

(三)校企融合,开展科学和技术研究

在学校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服务社会的思想指导下,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遇到的各种问题已成为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校企双方积极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设计、研究、探索。在此过程中,企业提供科研平台,提供资金支持,学生参与学习,实现教师+企业+学生的模式,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目的。为此,学校修订完善了科研奖励制度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对服务社会的横向课题和专利成果的奖励力度,获得新型实用专利1项、自治区科技厅科研项目2项,获得资助经费40万元,获得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4项,学院配套提供相关费用。

(四)校企在教学基本建设中实施全方位、开放性的合作

1.专业建设共建: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对人才的新需求,学校深入包头钢铁集团公司、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有限公司、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公司等大中型能源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结构更加适应自治区经济发展需要,以建设国家和自治区级品牌专业为抓手,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目前已建成12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冶金技术4个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课程体系共建:学校引入能源、冶金、水利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修订课程标准,完成了机电一体化(能源方向)等7个重点建设专业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成30门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68部体现行业和地方特色的教材及系列讲义,建成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师资队伍建设共建:一是完善制度,修订出台《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客座教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二是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双挂“”双送”工程。新招聘的青年教师均到企业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接受为期半年以上的实践技能培训,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到合作企业调研、学习,了解新技术,学习新工艺;三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实施“双带头人制”,即每个重点专业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从行业企业聘请1名专业带头人;四是从企业聘请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建立500名以上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绝大部分专业,特别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课学时50%由企业兼职教师授课。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共建:学校与呼和浩特众环集团等企业共建3个“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校中厂”引进企业产品,引入企业管理模式,以学院为主体,校企共同管理,共同培养人才。“校中厂”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担任实践指导教师,结合生产实际,推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与内蒙古丰泰发电有限公司、神华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内蒙古利丰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9个“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厂中校”以企业为主体,校企共同管理,实行双班主任制、双指导师制、学生员工制,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采取设立学生顶岗实习专项资金和实施校企双方共同评价机制等措施,提高顶岗实习教学质量。5.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共建:学校构建教育行政部门为指导、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聘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和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各个质量环节的评价。6.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深化“校厂一体,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与内蒙古利丰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冶金技术专业与大唐国际再生资源公司合作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施工技术、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与富凯龙水利水电公司合作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需求。

三、校企深度融合保障机制的确立

根据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艰难探索,我们可以看到,校企的深度融合除依靠校企双方的努力,还必须借助各级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力量。首先应重视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统筹和协调作用,在各级政府成立专门指导机构,对校企合作给予指导、管理、协调和评价;其次,国家要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法规体系,并将实施细则具体化,从而为校企合作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最后应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投资,充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

篇6:机电技术工学结合教学论文

机电技术工学结合教学论文

一、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计划不科学、不合理

各院校针对各专业的特性都会做出相应的课程计划,安排每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课时。课程计划决定着教学的总体方向和架构,但是目前课程计划还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像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这种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如果没有科学的安排和计划,在教学上很容易出现漏洞。有些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重复性和交叉性,导致学习效率比较低。还有的安排过多的理论知识,技术实践课太少,导致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比较低,从而学生在综合理论知识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岗位针对性比较强,各企业都要求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技术和理论上过硬,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所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必须要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2.相应的实训设备不齐全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它需要专业的设备、专业的老师指导。目前有些中职院校由于资金压力,没有重视对实训设备的投入,要么设备不全,要么设备过时。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一门技术学科,在社会生产实际应用中的技术和设备远远要比教学实践所用设备要复杂,技术操作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单凭讲解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应用的。

3.教学内容不先进

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在日常生产实际中,机电技术和其设备都在不断改进。而有些院校因为各种原因,在教学内容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能适应技术发展对就业者的要求。学生本身要在学校呆几年,对于社会实际所需的技术和设备本来就比较陌生,在教育中如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没有效率的。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安排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强调的是学习和工作的共赢,目前较多的是校企合作的方式。在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基础上,如何培养人才,让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的需要,真正体现学有所用、所学会用。明确这个目标,还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目前一般的学制为三年,如何利用好这三年的时间,培养真正的人才,就需要相关专业老师一起合力安排。分阶段,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和学习是一种好方法。在工学结合模式指导下,可以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学习分为五个阶段:学校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学校专业技能学习—企业实训—学校综合能力的培养—企业实习。

第一阶段,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这一阶段一般安排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实际操作性虽然很强,但是也应该对此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让学生基本明白自己要学的是什么,涉及哪些领域,以及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性质等等,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对此学校在本校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可以邀请合作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演讲,专业人员的讲解课以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机电技术应用在工作中的情况,还可以激励学生对以后的学习有了目标,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第二阶段,学习专业技能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看重的是技能的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后,对机电技术有了整体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重点也有了规划。然后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机电技术的实用性。这一阶段的学习还包括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课。专业课可以与实践操作课交叉进行,或者是同时进行。此外,实际操作课也可以选择到合作企业内进行。利用企业专业技术和设备,以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

第三阶段,企业实训

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后,必须要在实际生产实训中练习,才能巩固所学、所用。借助企业的实训基地,将教学、学习、实际操作为一体,达到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目的。这一阶段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钻研,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阶段,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基础的学习和在企业内的实训,学生在这一阶段对机电技术已经有了更全面的掌握。学生在回到学校后,可以参加专业资格证的考试,有些学校还有相关的学习竞赛,这一阶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校内比赛和考试。这些是学生走出校门前必须经历的,通过比赛和考试,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知识应用能力,可以查漏补缺,进行巩固学习,这也是很多院校对毕业生的硬性要求。

第五阶段,企业实习

这一阶段是学生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初级阶段,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之后,真正地应用到工作岗位上。脱离了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学生要学会适应岗位、适应企业。校外阶段让学生真实、零距离地体会了职场工作的情景,缩短了与社会的心理距离,有助于树立健康的职业道德观。学生接受更多的企业管理,在工作中实习生都有师傅带领,以便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工作状态中。实习生作为企业后备人才库,为企业后继发展提供支持,也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依据。通过实习,提高学生和企业的双向匹配性。

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行工学结合的意义

1.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

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机电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老师的.实践教学和自己亲自动手做相结合,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并且可以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了更多的专业技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很好地适应岗位的发展,适应企业的需要。在实践中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是有用处的。

2.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

首先,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从而促进学校的有序发展。一个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生源,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学生学习和以后的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效益,得到学生的认可,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其次,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教师也可以更多地参与实践,不断提升自己。教师常年在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去自我学习和提升,很难适应将来的教育。工学结合的模式下,教师会不断注重自我学习,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学习最先进的理论知识,了解行业发展,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解决学生的疑问,才能提升自己。

3.保证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是十大紧缺人才之一,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学生在经过实践后,技术和理论知识上都能适应企业的发展,并且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便于管理,能够减少企业的用人成本。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通过分阶段式的工学结合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之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而且学校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再结合企业生产实践,提高了自身的技能,学习效果有了很大提高。而企业通过与学校的合作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取得良好的成果。在广度和深度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促进学生、学校、企业的多方共赢。

篇7: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对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攀升.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基于科学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理论,以及参考国内职业教育的教学经验,实施“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能达到理想效果.

作 者:邓秋萍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广东,广州,510507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校企结合--工学交替”   旅游英语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篇8: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

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为例

王青松 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417000)

【摘要】研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此,我院会计专业立足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创新教学模式,在工学结合的“三段递进+角色轮换”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形成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五化教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项目化的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建成一批精品课程,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化系列教材,采用“一体三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已取得明显成效,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篇9: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

“五化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受益为立足点,主要突出“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五化教学模式”即课程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任务化、技能训练标准化、实训项目模拟化和顶岗实习岗位化。

2.1课程教学项目化。 会计专业课程围绕不同的工作项目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要求,构建项目课程体系,开发项目化教材,根据社会需求调查与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等工作过程开展教学工作。

2.2实践教学任务化。与企业合作,结合会计实际工作任务完成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专任教师负责现场指导,企业兼职教师负责质量检查,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自主完成会计工作任务。

2.3技能训练标准化。技能训练严格参照会计职业岗位要求和结合会计法律、制度、准则要求进行训练。 技能训练以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为依据,以会计制度、准则、会计技能抽测标准为训练标准,进行技能训练。

2.4实训项目模拟化。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实训项目的设置,完全按照企业会计工作流程、技术标准要求进行,并组织学生按企业会计工作流程进行模拟实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项目,让学生参与企业工作,共同承担企业会计工作任务。

2.5顶岗实习岗位化。会计工作岗位一般分为出纳、制单会计、记账会计、财务主管等岗位,学生完全以会计工作岗位进行“角色轮换”,以“会计工作岗位”要求强化训练。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熟悉工作过程,接受会计感性知识教育,达到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

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发挥企业在课程设计与开发、建设与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体现教育的职业性,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是“工学结合”的核心思想 ;“五化教学模式” 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运用。实践表明,“五化教学模式”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篇10: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1125)阶段性成果

1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三段递进+角色轮换”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

在充分市场调查和论证基础上,依据“核心课程+认证课程+拓展提升课程”的课程体系,构建工学结合的“三段递进+角色轮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见图1所示。在该框架中,“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认证课程”是学生取得行业准入资格(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资格),是职业岗位能力得以发挥的必要课程;“拓展提升课程”是为使学生毕业后职业岗位能力得以继续提升与发展的储备课程。将“专业学习―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获取资格证书三项内容连成一体,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与实践教学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递进提升与拓展以及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资格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重点,以校内、校外实践训练和顶岗实习为载体,确保工学结合的“三段递进+角色轮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

篇11: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

3.1培养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会计教学团队。

⑴通过鼓励在职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或兼职会计, 获得或跟踪行业或企业的动态信息, 掌握必要的新知识与新技能。我系会计专业有省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湖南省先进会计工作者2人,教授2人,博士1人,注册会计师3人,注册税务师5人,双师型素质教师有20人。确立专兼教师合作机制,贯彻专兼结对,共建一门课;专兼联手,共编一本书;专兼协作,共管一基地;专兼互动,共育一方人的校企合作方针,形成多元化、开放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格局。

(2)加强与会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的联系, 大力开展横向课题, 通过校企合作, 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 获得企业的会计工作实践经验。

(3)引进三一重工、华菱涟钢等知名企业进学校, 合作创办培训机构, 既为企业培养一线员工,同时借助知名企业的资源和技术, 提高专业教师的知识与技术水平; 积极开发师资培训基地, 在培训期间可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提高培训教师的水平。

(4)聘请兼职教师。为保证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聘任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龙兴、世纪龙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大英华财务咨询公司财务专家、华菱涟钢财务部高级会计师与审计部的高级审计师担任实训教师,提高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3.2开发工学结合项目化的会计专业课程与教材。

(1)以岗位操作流程为导向,形成工学结合的项目课程开发流程。

“五化教学模式”课程的开发范式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即开发主体、开发过程和开发产品,核心是开发过程。基于工学结合的项目课程开发流程如图2所示。

第一步是专业调研的目的是调查专业所对应产业的发展趋势、人才结构与需求状况。专业调研的`关键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哪些?目前与该专业对应的具有较高社会认可度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哪些?会计专业教学团队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企业等方式分别调研华菱涟钢、三一重工等国内知名的企业,形成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定位为初级会计人才。

第二步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实际上是工作任务的分解,目的是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描述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一开发步骤需要企业专家和从事一线工作的业务能手完成。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具备履行会计管理职责及内部稽核和纳税筹划能力,具备一定的职业拓展能力,能够从事会计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

第三步是课程结构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过程就是课程重构的过程,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在课程专家指导下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重构工作体系下基于工学结合的项目课程即将原基于“知识储备型”的课程,构建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第四步是课程标准编制。项目课程标准应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与评价等主要内容。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课程定位为会计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和证书课程。通过学习企业会计的工作流程,培养会计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五步是学习项目设计。根据项目课程的特点,课程中的每一个教学项目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项目的学习,学生应能独立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因此学习项目的设计应首先确定课程中的项目组成,其次,对每一个教学项目进行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和考核评价设计等。

第六步是教材开发。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包括教科书和各种教辅材料,尤其注重开发数字教学材料。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教学材料有项目化教材、单项实训指导书、综合实训指导书、优质教学课件、精品课程网站等。

(2)建成一批优质核心课程和校企共同开发工学结合项目化系列教材。

会计专业为院级精品专业,《基础会计》、《会计综合实训》确定为院级精品课程, 其中,《会计综合实训》入选高职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推荐课程。这一系列教材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的开发理念、采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方式而开发的,并结合企业会计实际工作而编写,以模拟企业典型业务为背景,采用“角色轮换”模式,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单项实训到综合实训,体现会计职业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逐渐形成的过程。朱阳生等开发《基础会计》、《基础会计实训指导书》等校本教材及配套习题集,肖月华与金蝶公司长沙分公司李凤娥共同开发《ERP供应链/财务项目化应用教程》教材,袁其谦主编《基础会计项目化教程实训》,朱阳生主编《基础会计项目化教程》等一系列教材。

3.3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的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将《管理会计》的主要教学内容融入《财务管理》, 整合后的课程名称定为《财务管理》;《经济法》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有关税法的教学内容整合到《税法》中;《珠算》调整为《计算技术》,讲授内容以单纯讲授珠算调整为包含珠算、点钞、会计书法等内容。由会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议,开设《纳税筹划》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2)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会计专业不同课程,倡导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效性:《基础会计》中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教学,采用现场教学法,将学生带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增强感性认识。《财务会计》采用项目教学法,按会计要素分项目进行教学。《审计》采用案例教学法,用大量的案例进行教学。《基础会计实训》和《会计综合实训》采用岗位轮换教学法,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熟悉不同岗位的业务操作流程,掌握不同岗位的会计处理方法,真正达到毕业后“零距离”上岗的目的。

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会计专业采用“ 一体三结合”教学方法,如图3所示,其设计的教学做一体、理实一体实训 、综合仿真实训 、电算化上机实训、顶岗实习等五个环节 ,前一环节以后一环节为行动基础,后一环节以前一环节为行动导向,环环相扣,依次递进,将校内仿真工作情境的学习过程与真实工作场景的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3)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目前会计专业有以下7门专业主干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纳税筹划》。《会计综合实训》的教学资源已经上网共享。

(4)教学质量考评体系改革。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决定了其教学评价具有多样性,课程考核体系由理论考核、实践考核、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三部分组成,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考核,课程教学全面融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内涵课程的考核应是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机结合,考核应在理论知识测试的基础上,加大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的比重。转变单一评价模式,淡化期末考试,建立多样化评价方式,具体包括课堂讨论、课后作业、集中测试、小组成员评价、教师评价等。由传统的“重理论变为重实践”、“重结果变为重过程”,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4建立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1)建立教学资源库,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资源共享。

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考试大纲,课程教学计划,精品课程上网资料,CAI课件,电子教案,习题,考证培训资料试题库等。

(2)建立校内实训中心,进行工学结合的会计仿真教学。

建立功能齐全的仿真会计实训中心;建成能够满足仿真实训的会计综合实训室2间,能同时容纳180人进行手工实训。建成电算会计实训室2间,能同时容纳240人进行电算实训。与金蝶公司共建ERP实训室3间,企业经营沙盘演练室1间。

(3)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全真教学。

成立产学合一服务型实体―娄底市弘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万元。公司的宗旨和主要任务是“产训合一,学以致用”,会计专业全体师生同时又是公司的员工,分别在公司财务会计项目部、会计咨询项目部、培训项目部等部门任职并开展经营活动,学生分期分批在公司进行真实的实习实训。

(4)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会计感性知识教育。

先后与2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各类实训基地已建立较科学的管理制度,配备具有较高专业水平,较强管理能力的实训教师。校外实训基地能满足学生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孙清娟,李永川。基于工学结合的五化教学法课程开发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3 ):72-74

[2]王金。 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三段递进+角色转换”全程训练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 ):36-40

作者简介:王青松(1975- ),男,湖南双峰人,硕士,湖南省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财贸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篇12:工商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设和运行机制构建

工商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设和运行机制构建

【摘 要】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尚未突破传统的种理论灌输,轻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模式,严重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技术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应构建行业、企业与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完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工商管理;工学结合;三位一体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一)培养模式突破性改革严重不足

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出现了明显的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主要定位过低,且狭窄。在人才的培养中也缺乏目标的明确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占据很大的比例,所以学生的实践机会很少;其二,人才的培养方向没有明确为中小企业;其三是人才的培养中缺乏凸显出专业能力;其四,没有彰显出专业的特色,工商管理类专业仍然沿用传统教育的模式,导致这一专业缺乏教学的特色化。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传统的学科本位主义,专业实践教学基本流于形式,不能保证学生得到充分的职业实践锻炼,更不能满足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与职业技能培养脱节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育课程与内容主要划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但在长期以来的教学中,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仍然着重突出理论知识,而实践教学则微乎其微,完全按照书本上的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并没有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有的教师则完全集中对企业管理的理论讲解,当理论讲解完了再进行实践操练,这种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通过人为的因素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完全的分割开来了。近几年,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置,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弱化了与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衔接,不能满足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能力教育的培养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的价值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教师专注于演示和学生重复操作,致使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与工商企业管理的岗位完全脱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导致实践经历不够,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二、“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及意义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双方介入,将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际操作人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主要内涵应包括: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以及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特征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是将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经历学习有机结合的教育计划,使学生既能获得学历教育,又能经历职业资格培训。学校与合作教育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都是经学校开发或认定的,是从事专业工作适宜的学习培训环境。企业对学生的录用是由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决定的。学生从事的是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和经营工作,企业对学生按正式员工要求和管理。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工作与其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密切相关。学生在实践中的工作进展是由学校主导和监控的。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查评价参加合作教育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企业要把录用和培养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作为发展企业和培养人才的企业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三)“工学结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深化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理念。教育部以教高〔2012〕4号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大力推行工学结合要求。通过本课题研究,不仅能够践行教育部教高〔2012〕4号文件,还将进一步深化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理念,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心理素养,较深的经济理论基础,扎实的业务素质,掌握管理技术,具有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管理技术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

(2)深入践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宗旨。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以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教育宗旨。本课题研究旨在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中心、以其职业岗位的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为特色,从而保证在就业与岗位之间形成“零距离”的对接,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就是教育与培养此类综合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办法。

2.实践意义

(1)完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本项目旨在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在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全力推进各项教学建设和改革,并建立与此改革相对应的运行机制,作为学校贯彻教育部教高〔2012〕4号文件,加强内涵建设,形成办学特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这一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将作为我院专业、课程、实践基地等建设提供重要基础,并构建新的教学过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2)建立科学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本项目研究,通过分析调研,结合本专业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结合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要求,把考核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参与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上,设定定量化、定性化评定指标,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实现路径

(一)建立行业、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的动力机制

洞悉学校及其依托行业群的优势,找准共同的利益驱动点,推进相互之间的合作,努力构建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教育机制,为“工学结合”的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条件支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需要在教学设计、实施、反馈的过程中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建立以政策法规为支撑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以双向合作互赢为结合点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运行动力体系,以集团化为着力点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操作体系。

(二)建立完善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推进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和加强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等主要做法,探索实践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应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确定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按照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重点对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周全的修订和设计,制订出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

( 三) 构建行业、企业与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

广泛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为学生提供足量的生产实践岗位。这是前提性的条件,因为离开了众多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学生就没有真实的生产实践岗位,工学结合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这些岗位并不是现成的,要努力去争取。为此,工商管理类专业要开门办学,上至院校领导,下至普通教师、学生,都要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把寻找合作企业作为自己的职责,作为展示自己能力的窗口,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为学院寻找合作企业,增加更多的生产实践的岗位,将学校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与行业及企业的优势充分融合,积极发挥行业与企业的辐射力,建立行业、企业和学校全面合作的组织和机制。积极主动开拓“工学结合”新方式,将实践教学与社会充分联系起来,发挥学校的丰富的智力资源,以其知识优势、技术优势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同时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开辟新的途径。

首先,要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学院成立有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这个机构由院校领导和行业企业领导共同组成,是校企结合教育工作的领导、协调、指导各组织机构,负责沟通学校、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紧密合作。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单位成立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教学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企业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组成,负责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和专业建设规划的论证与审定,具体指导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此外,学院还成立专门的从事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对外联系与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校企合作办公室,对外联络合作单位,沟通信息、签订协议、密切关系、办理相关事务;对内联系有关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落实合作项目、牵头解决合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使工学结合教育及对外社会服务与学校的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环节有机融合;提高院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和服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高质量稳定就业。

其次,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包括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章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对外合作合同协议管理办法、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定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的规定、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校企合作的方方面面,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校内各种保障措施都要制定科学、规范和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要建立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建立有合作企业、学生、院校和社会参与的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形成规范高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其三, 理顺工学结合的各方关系,提升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目前,真正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人才培养亟需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建立有机统一的工学结合利益责任共同体,使有关各方的利益、愿望、要求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并通过沟通和协调上升为制度和措施,从而为工学结合的全面推进奠定基础。在这方面,院校应通过主动上门向企业提供学院、学生信息,了解企业需求,提出合作意向。在实施过程中,主动配合企业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尽量不给企业增加其他麻烦。主动做好毕业生就业教育和推荐工作,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提供机会,同时力所能及为企业员工进行知识培训等。在工学结合中,学生可以选择顶岗实习的企业,接受学院和企业的双重管理和考核,院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使其能顺畅就业和高质量就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院校及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工学结合。

(信阳师范学院旅游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参考文献:

[1]梁琛,郭金林.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3.

[2]张向超,丰云.基于“利益均衡”的实践教学资源校企共享机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02.

[3]杭俊.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判据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3.

[4]张晓梅,王妍妍,马增林.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探索,,07.

篇13: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不良行为矫治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不良行为矫治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但现实中,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普遍遇到的最大困惑是在行为习惯、综合素质等方面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本文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和学生在校的现状的基础上,从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深感在校期间教育和训练的重要性,并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探索了具体方法和措施.力求达到学生行为习惯和企业要求的基本一致.

作 者:万鸣 梁玉芹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026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 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不良行为   习惯   矫治  

数学 论文

离散数学论文

教学管理小论文反思课堂心得体会

数学的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及探索论文

数学论文期刊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析论文

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开发评述管理论文

数学论文

数学论文范文

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论文
《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策略论文(共13篇)】相关文章:

初一数学论文_精选2023-08-28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2022-09-11

高职下慕课项目教学模式研究论文2023-11-19

经济管理论文:新常态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变革2024-03-24

工学开题报告范文2023-04-02

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策略论文2023-02-01

建构主义下的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2023-08-13

多元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管理论文2022-05-16

浅说营销课程的综合实训办法论文2023-10-25

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理念思考论文202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