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析论文(精选15篇)由网友“Nana”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析论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析论文
“校企合作”是现代高职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它反映了一所高职院校在办学主体、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管理等机制体制层面与企业合作的状况。“工学结合”是技能型人才最佳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从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生产企业的顶岗实习、学校资源配置与管理、学生管理、教师聘用考评等与人才培养相关联的所有工作都要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来确定其内容和实施策略。“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深度的校企合作,就不会有名副其实的工学结合。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双师”素质的教师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起点。没有生产实践经验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不了解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现状的教师,不可能真正了解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状况和生产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职业素质需求,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难以准确定位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实施方案的确立难以正确把握,更难以实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和“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都要通过校企的深度合作,使校内专业教师能够持续稳定地参与企业生产科研活动、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长期参与学校的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学校更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
没有企业和行业参与制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肯定是闭门造车,是脱离社会和企业需求的,新的生产技术、设备、工艺、技术标准等难以快速融进校内教学,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难以和校园文化相互融合。“教———学———做”一体的项目课程实施、校内实训设施与生产的同步、校内实训项目的生产性、校外的顶岗实习等工作都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来实现。“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提高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质量的必然之路。要真正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系统解决好诸如怎样建立稳定深入的校企合作机制,怎样培养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如何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怎样开展课程建设,如何保证教学实施中的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应如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工作,各专业的发展规模如何与学校各种资源配合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就业市场的开拓如何与人才培养结合等问题。所以,“工学结合”不是仅仅包含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结合,更不是教学部门独立承担的工作,而是要靠全校干部师生员工、所有职能部门共同协作,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推进的工作。
篇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析论文
纵观全国各地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虽然都在研究探讨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但成效差距明显,很不平衡。究其原因,制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深入开展并良好运转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2.1国家政策制度和体制的影响及对策
政策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保障。如何建立科学完善的校企合作教育政策与制度体系,是各级政府、高职院校及企业等各个层面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点工作。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政府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以致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及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支持。大部分的校企合作行为,出现了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致使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难以为继的现象。目前,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已经把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列入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并在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中作为各地政府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开展试点建设工作。
2.2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理念问题及对策
从高职院校的层面上看,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理念)存在的偏差与不足是制约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认识存在局限性。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和学生的就业出口问题。(2)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高职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袁贵仁部长指出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的真正含义。(3)认识存在片面性。一些人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教学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不大,很少甚至根本不去考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本部门工作的内在联系与需求,形成了学校内部教学部门孤军奋战的局面。学校内部缺乏开展校企合作应有的热情和动力。实际上,高职教育的研究和成功经验证明:“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真正符合社会的需求;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职院校的发展前景。校企持续稳定地进行深度合作的唯一秘诀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而实现“互利多赢”途径是开展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校企的全方位合作包括了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工学结合,其中师资队伍建设的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内涵中的基础和起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的良好发展是合作的.目标和核心。
师资队伍建设的工学结合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建设一支由企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和学校专职教师结合组成的教学团队,能够较好地把职业元素带进校园,带进课堂。校内专职教师通过有组织地参加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设备和技术标准及规程,提高专业技能,亲身体会企业环境与职业要求,成为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二是校内专业教师在参加企业的技术工作中,要为企业提供新产品开发、工艺更新、设备改造等技术支持和生产管理、人力资源培训、市场拓展、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让学院的专职教师逐渐成为企业依赖的不可或缺的技术队伍。三是教师在工学结合中充分了解学生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素,以便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直接依据。在这项合作中应充分重视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的合作中多专业的集群合作、组织性和目的性三个问题。根据教师的工学结合可以得到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调研数据,由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共同组成专业建设团队,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岗位要求,引入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形成项目课程,精心设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并严格执行。在此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内容的设置、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等教研和教学工作,并可为学校提供高技能的兼职教师、顶岗实习岗位和就业机会,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2.3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及对策
从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高职院校的体制机制和相关制度措施的缺失是制约校企合作深入稳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对校企合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始终没有形成一种长效合作机制,从各级领导到教职工缺乏校企合作的激情和动力,一纸合作协议代替了真正的校企合作,从生产一线聘请几个兼职教师,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成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要任务,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和较肤浅的层次。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机制来讲,高职院校始终是校企合作的主动方,校企合作的深入稳定开展需要调动各部门和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学校不断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建立健全与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相协调的管理制度,为校企合作和开展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的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1)建立校企长效合作体制机制。高职院校应该成立统筹全校校企合作工作的专门机构,规范有利于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明确校企合作的利益目标,探讨多途径、多模式的校企合作,为学校利用人力与设备资源服务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同时为引企进校搭建平台。
(2)建立与实施院系两级管理制度。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以及学生培养教育的主要实施单位是系(部),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建设高素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主要工作也在各系(部)。以上各项工作都需要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够得到根本推进。因此,高职院校应按照“系(部)为主、学院统筹”的思路,给予系(部)足够的工作自主权和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各系(部)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的潜能和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院统筹校企合作中参与人员的专业搭配及合作项目的协调与合作运行的管理。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学院总体工作的近期和中长期工作目标,并通过有效地监督考核,促进各系(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建立与完善管理制度、激励政策与考核措施。学院应逐步建立与完善与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及激励政策和考核措施,通过政策制度引领学院的发展方向。如建立高技能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制度;校内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与技术服务的管理办法;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以教学改革为主导的科研及论文奖励办法;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管理措施;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等等。通过制度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明确责权和奖惩,调动各部门和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篇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论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论文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创新教育模式深层次、多渠道的成功开展,使目前各高职院校也充分认识到封闭的、经院式的陈旧办学模式已不再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应立足实际,深入当前行业市场调研,把握好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才能有力地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创新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发展和壮大。旅游业的兴起更是带动了我国民用航空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开设空中乘务专业的各高等院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机遇和竞争并存的前提下,与民航相关的职业培训和社会培训中心也相继迅猛发展,加之院校之间的竞争,也给高职院校的空中乘务专业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严峻的现实,各高等职业院校在创新素质的教育培养方面就愈加显得重要和紧迫。空中乘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品牌,必须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产学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我院开设的航空服务专业即是本着产学合作教育的理念,借鉴其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经验,在思想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层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抓住机遇并结合当前的社会就业趋势的变化,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时与民航系统企事业单位及各大航空公司紧密合作,已初步形成了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产学合作培养民航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运作机制;成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积极实践者,并为有效开展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不同角度,对我院空乘专业的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做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内涵
校企合作教育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学形式;是高职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各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上的学习和工作上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创新模式的相关实践措施
1.针对民航服务业的人才需要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作为成功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首要前提为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全方面了解航空服务专业,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结合实际情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进行面对面的科研交流与实践;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共同设计岗位实习方案。如:成立专业顾问机构,为产学合作教育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即从本行业中聘请业务领导和高级乘务员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兼课或开设技术讲座。根据专业方向,让他们也共同审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研究教学的组织实施方案,把握好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通过他们对当前行业的了解,准确分析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使航空服务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与服务过程紧密结合,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衔接。一旦产业结构作出调整,学院开设的专业也能随之作出调整,保证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产业技术创新和升级的需要,使学院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把生产单位的信息和技术带入学校,为学校引进各种新技术、新资料,帮助解决了教学和实训中许多模棱两可的知识性问题;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最终有力地保障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信息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和针对目前民航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忽视的基础环节。
2.全面策划课程体系创新,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保证产学合作教育持续有效开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做了精心设计,以充分体现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而且,为制定出适合培养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科学的教学计划,我们针对航空业的发展和用人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本着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制定的结构上采用了模块式教学。
学院航空服务专业根据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建立实践教学的整体观念,打破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经过系统设计,将教学分为理论知识模块、技术基础知识模块、专业实践知识模块三部分,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并注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学生具备的知识模块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知识、强化实践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不断加强校内实践、模拟实训、现场实习等教学设施建设,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是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集中阶段。
模拟实训主要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要求学生在模拟的环境里熟知本专业的各项技能。现场实习阶段要求学生深入到航空公司、机场安检、值机等第一线上岗以一名乘务员或专业工作人员直接对客服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与社会相接触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熟悉企业文化和现代行业管理经验,在促使学生尽快成长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和专业设备应用,为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前提条件
为适应用人单位需求,提高自己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我院开设的航空服务专业本着高起点、高水平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师资队伍“软件”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硬件”建设。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该专业自开办以来,学生大多在上岗前考取了客、货双运证书,并有到机场或航空公司实习半年至一年的实践经验,加强了学生在不同岗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学院于和某航空培训有限公司成功的合作办学,更是搭建起专业知识的平台。学院又投资120万元建设了航空实训楼,配备航空服务专业的形体房、化妆室,同时由金通培训公司引进了模拟客舱和十几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模型。目前,我院航空服务专业的硬件配置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软件”建设也是产学合作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学院会外派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到航空公司或航空培训基地进行几个月的专业学习或进修,及时跟踪学习生产一线新的技术理念,且合作单位每学期会有资深专业教师为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进行不少于四周的专业实训集中授课,为丰富和提高专业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根本保证。为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达到高职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要求,学院引进了乘务员cbt软件教学系统,该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本专业各门课程的一些较为抽象、无法直观讲授的内容提供了可视型且配有解说的课件,使学生可以更加感性、全面细致的了解相关知识。同时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4.注重能力为本,是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而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上,仅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大量依靠社会实践。因为学生各项综合能力的发展,最终都是将知识灵活掌握和运用于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辨别能力,不断完善和培养其开拓创新实践能力,具备团队意识、潜心学习、才能创造自身职业价值。只有这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产学合作教育,才能有效地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具有熟练技术和受过高等教育的高职毕业生必然升高的就业率,并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同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适应各行业新领域快速发展的需要,从而重视人才培养,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关心、支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现行业与学校双向参与,双向互动,产学紧密结合。进而在毕业后迅速胜任职业岗位要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创新教育模式对于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培养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独具优势。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广泛的社会接触面,提供强化能力的培养点,提供个人兴趣和创新的各种机会。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不仅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办好高职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更是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徐平利.教育性还是训练性: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3).
[2]江群.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学历教育面临的挑战[j].当代经济,2008,(11).
篇4: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路径分析论文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路径分析论文
一、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立足点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一)职业教育的涵义
在西方国家“,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层次的,多数情况下的“职业教育”针对的是一般熟练工人或半熟练工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亦即“技术教育”,针对的是一般技术人员的培养;再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亦即“专业教育”则是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我国的“技术工人“”技术员”与“工程师”相对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一书中将“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两个概念加以区别,而在我国则将两者统称为“职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二者为通用术语。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受训者的技术教育。
(二)“技术教育”与“技能教育”辨析
1“.技能教育”适宜于中等职业教育,其培养的目标定位应是技工,可以通过短期职业教育或培训完成人才培养,技能的形成是经验性的,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技能型人才再优秀,还是以经验为主,并且技能的提高离不开技术指导。2“.技术教育”应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立足点,技术型人才是以技术理论为指导、能运用一定技术方法来解决技术问题的一种人才类型,发展后劲是技能型人才不可比拟的。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技能教育是技术教育的基础,它应该贯穿于各类技术教育,但高职教育即使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也不再是培养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工人,而是以技术科学为指导的高技能型技术人才。即使他们在技术工人岗位上工作且获得的是技师、高级技师等典型的“高技能”标志,也不再是以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为主的机械操作,而是以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为主的现代技术型应用人才。3.技术有高低、简单与复杂之分,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应是一个层次,而应是一种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应清晰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范围。
(三)职业教育的“行动体系”
“行动体系”概念起源于国外职业教育,尤其是德国职业教育经验。该“行动体系”强调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综合化,形成按照行动完整的“过程逻辑”而不是按照学科理论的“结构逻辑”组成新的综合化课程来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传统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平行或分离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内容上协调不充分,很难实现两个学习场所(课堂与实践教学场所)的一体化学习,学生也很难将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化的职业行动能力。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解决的核心问题放在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上。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立足于职业岗位(群)和工作过程分析来进行课程设计开发,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具体化的工作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如零件、产品、设备、工艺、案例等,每个项目或任务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是相对完整的一个系统,具有高度综合性。以实践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通过实践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养成,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这种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必须建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的。
(四)职业教育本质特征
1.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对高技能型人才在质和量上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这种需求单靠学校一方之力已难以满足,面对这种挑战,高职教育就必须走面向市场、适销对路、产销一体化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2.高职教育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有订单培养、任务驱动等多种模式。无论哪种模式,它只是产学结合在学习时间上的分配、安排有所差异,都可以归纳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3.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职教育本身固有的特性,体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只有顺应这种规律,高职教育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体制机制,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现就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进行分析和梳理,以期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建立更加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一)校企合作的前提是校企双方要转变观念
作为企业,要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学校的办学过程及人才培养,分享办学效益。学校则要充分认识到,单靠一己之力很难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只有开放办学才能创新,才能将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也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二)构建组织机构,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
学校积极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成立了处级建制的校企合作部,成立由自治区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牵头,行业(能源、电力、冶金、机械、水利)、学院和行业企业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扩建了能源、电力、冶金、机械、水利5个二级专业分会。学校以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为平台,与大唐国际再生资源公司共建高铝资源学院,与阿拉善左旗政府、腾格里工业园区企业共建政、校、企人才共育基地,形成学校与企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为学校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办学活力等方面搭建广阔的平台。
(三)校企融合,开展科学和技术研究
在学校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服务社会的思想指导下,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遇到的各种问题已成为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的重中之重。校企双方积极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设计、研究、探索。在此过程中,企业提供科研平台,提供资金支持,学生参与学习,实现教师+企业+学生的模式,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目的。为此,学校修订完善了科研奖励制度和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对服务社会的横向课题和专利成果的奖励力度,获得新型实用专利1项、自治区科技厅科研项目2项,获得资助经费40万元,获得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4项,学院配套提供相关费用。
(四)校企在教学基本建设中实施全方位、开放性的合作
1.专业建设共建: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对人才的新需求,学校深入包头钢铁集团公司、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有限公司、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公司等大中型能源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企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结构更加适应自治区经济发展需要,以建设国家和自治区级品牌专业为抓手,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目前已建成12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冶金技术4个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2.课程体系共建:学校引入能源、冶金、水利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修订课程标准,完成了机电一体化(能源方向)等7个重点建设专业的课程标准的制定,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成30门工学结合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68部体现行业和地方特色的教材及系列讲义,建成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师资队伍建设共建:一是完善制度,修订出台《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客座教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二是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双挂“”双送”工程。新招聘的青年教师均到企业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接受为期半年以上的实践技能培训,专业教师利用假期到合作企业调研、学习,了解新技术,学习新工艺;三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实施“双带头人制”,即每个重点专业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从行业企业聘请1名专业带头人;四是从企业聘请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建立500名以上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绝大部分专业,特别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课学时50%由企业兼职教师授课。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共建:学校与呼和浩特众环集团等企业共建3个“校中厂”实习实训基地。“校中厂”引进企业产品,引入企业管理模式,以学院为主体,校企共同管理,共同培养人才。“校中厂”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担任实践指导教师,结合生产实际,推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与内蒙古丰泰发电有限公司、神华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内蒙古利丰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9个“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厂中校”以企业为主体,校企共同管理,实行双班主任制、双指导师制、学生员工制,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采取设立学生顶岗实习专项资金和实施校企双方共同评价机制等措施,提高顶岗实习教学质量。5.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共建:学校构建教育行政部门为指导、行业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聘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和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各个质量环节的评价。6.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深化“校厂一体,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与内蒙古利丰汽车有限公司合作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冶金技术专业与大唐国际再生资源公司合作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施工技术、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与富凯龙水利水电公司合作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需求。
三、校企深度融合保障机制的确立
根据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艰难探索,我们可以看到,校企的深度融合除依靠校企双方的努力,还必须借助各级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力量。首先应重视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统筹和协调作用,在各级政府成立专门指导机构,对校企合作给予指导、管理、协调和评价;其次,国家要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法规体系,并将实施细则具体化,从而为校企合作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最后应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进行投资,充分有效利用教育资源。
篇5:校企合作论文
校企合作论文
摘 要:专业实体化公司是校企紧密合作的重要形式。基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实体化公司前期运作方式、收获、困惑的反思,提出完善专业实体化公司要从进一步转变观念、改进专业实体化公司的运作模式、明确专业实体公司定位、完善相关政策入手。
近10多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秉承“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理念,开展了以创办专业实体化公司推进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有收获,也有困惑,有待完善和深化。本文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为例做一些探讨。
一、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内涵和运作方式
推进专业实体化建设,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形式的具体体现,也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专业实体化,一般是指职业学校把专业办成实体,既是教学实体,又是生产、经营和服务实体,也是经济实体。在具体实践中,各高职院校赋予其各具特色的内涵。专业实体化公司在湖北技术学院的内涵表现在:坚持“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办学理念,主动把学校引向市场,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托行业和企业,按照“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质量”的思路,广泛聚集市场资源,引进社会、行业、企业的人力、物力、智力、信息资源同校内专业资源进行整合,创办专业实体化公司。其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专业+公司”.这些公司既是生产、服务和研发的经济实体,又是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习实训基地;公司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既是公司的主角,又是学校的兼职教师,参与相应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师生既是教与学的主角,又是公司的工程师和员工。创办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目的是将专业建成教育教学质量高、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强、内部运行机制灵活、具有一定造血功能的特色(品牌)专业。促进教育教学与产品生产紧密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学生的学校学习与企业就业紧密结合,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基本的运作方式是:
(一)按专业需要选择企业
按照围绕专业办产业的.宗旨,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从学校的专业与人才优势出发选择需要开办的产业。如,围绕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组建了鄂职九洲数控机床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九洲数控),围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组建了鄂职四方模具有限责任公司等十几家专业实体化公司。
(二)按股份制规范公司管理
学校与合作方在理顺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股份制管理制度,确立学校行政管理与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市场关系。学校派出股东代表参加股东会,派出董事参加董事会,通过股东会、董事会决策公司经营,按照公司发展计划检查和考核公司经营绩效。通过公司监事会保证公司经营班子正常规范运作。让公司经营班子放手自主经营,以公司注册资金承担责任,享受权益。
(三)按新技术高起点制定专业实体化公司发展方向
学校兴办专业实体化公司,始终坚持两个原则:(1)企业必须有主导产品,而且产品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方便教师、学生迅速进入该行业的前沿领域,产学研能够很快取得成效。(2)产品要有好的市场前景,有很好的市场需求。
(四)按校企合作需要招揽贤才
学校在兴办专业实体化公司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建设一支包括技术人员、经销人员、培训教学人员、管理人员等在内的专业人才队伍,为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和教育培训能力提供根本保证。
(五)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处理双方关系
学校对兴办的专业实体化公司要求很明确,即要与教学、科研相结合,服务于人才培养。学校对每个公司都下达具体的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和考评措施。要求公司做到同时兼顾人才培养和产品生产,努力做到产品生产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契合。在此前提下,专业实体化公司按照公司制实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应的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与学校各项经济、科研、教学往来均按市场规则办理。
二、专业实体化公司探索中的收获和困惑
(一)收获
1.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实体化公司运行好的专业其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明显提升,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全省、全国技能大赛频频获奖。例如,由于九洲数控的成功运作,依托专业数控技术的建设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探索了“专业带企业、企业带产品、产品带就业”的专业建设模式,其核心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和企业生产规律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数控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人力资源为依托,为科技创业园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企业发展;学校与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联合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促进企业成长;以园区企业为主干,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生产性教学平台,实施生产过程和学习过程一致的教学模式。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数控磨床、高精度模具、来料加工的零件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工学结合”载体,学生在车间得到数控机床调试、维修、数控加工等方面的锻练,成为数控机床应用和维修的技术能手。
2.提升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1)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组建、经营、发展就是服务社会的直接体现。(2)以发展较好的九洲数控为例,该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字化装备工程中心”合作共同组建了湖北九洲数控机床公司并入驻孝感市科技创业园,段正澄等三名院士在园区设立院士工作室。该企业有两项科技成果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XG系列曲轴轴颈自动磨削加工成套数控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20被评为“服务湖北先进高校”.(3)学校面向所有专业成立了湖北孝道创业孵化有限公司,是湖北省人社厅认定的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该基地不仅孵化校内学生项目,也孵化社会项目,还与孝感高新区、孝感团市委合作组建了孝感市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推进了孝感“创新城市”的建设。
3.培育了学校的创新创业精神
专业实体化公司是典型的跨界实体,它跨越了教育与经济。从经济的角度看,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创办过程是典型的创业过程,
专业实体化公司创办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所以专业实体化公司能培育学校的创业精神。从教育的角度看,专业实体化公司实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育人的体现。从实际效果看,我校大学生创业园正在孵化的50多家企业中,来自专业实体化专业的学生也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二)困惑
1.认识不统一
(1)学校办不好企业,重点应抓教学。学校所办的专业实体化公司成长不平衡,有发展很好的,有依法破产的。办得不好的企业牵扯了校领导的很多精力,从而导致认识不同意。(2)利益分配不均。虽然原则上讲专业实体化公司应按股份分红,但学校当时入股专业实体化公司除了现金外,还用场地租金、实训设备,而且为了调动相关方面的积极性,还有一些附加协议或口头约定,从而导致利益分配上出现一些纠纷。
2.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
学校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初始目标实际有偏离。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强调经济收入、造血功能,想作为与学费、后勤服务收入并列的学校经费来源的三大支柱之一,导致部分专业实体化公司教育功能衰减,从而进一步积累了对专业实体化公司存在合理性的怀疑。
3.政策不配套
中组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中规定:“现职和不担任现职但未办理退(离)手续的党政领导干部不得在企业兼职(任职)。”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的通知中规定的“经高校、院所同意,科技人员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在鄂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保留编制、身份、人事关系,档案工资正常晋升,5年内可回原单位”不配套,给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创办、成长造成现实的困难。学校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学院负责人兼任企业的负责人成为现实的困难。
三、完善专业实体化公司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更广泛的共识
从政策层面上讲,组建专业实体化公司是学校宏观办学层面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实践,也是学校微观专业建设层面探索产教融合的实践,这是党和国家倡导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从育人规律上讲,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紧密合作,而专业实体化是校企紧密合作的理想范式。从缓解学校办学经费不足、职教资源不丰富来看,专业实体化公司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对进一步完善专业实体化公司形成更广泛的共识。
2.改进专业实体化公司的运作模式
(1)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进一步明晰产权,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成功的基础。(2)管理重心下移,二级学院是和专业实体化公司互动的主体,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成功的核心。(3)学校进一步完善、健全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管理制度,形成适切的治理结构,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成功的保障。同时学校要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如,可以借鉴医学教育的管理模式,实行教学单位与公司一体化,可以借鉴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经验试行专业法人制。
3.明确公司定位,突出人才培养
专业实体化公司事实上是“教学企业”,这是专业实体化公司在高职院校存在的前提,所以其定位一定要突出人才培养。这一定位不是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在公司章程中、落实在专业实体化公司的经营中;这一定位不仅在公司的创办之初是如此,
在公司发展、壮大了也是如此;这一定位要落实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体现在各类相关管理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之中。
4.完善相关政策,营造深化校企合作的氛围
国家要协调和出台政策,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中层负责人和专业实体化公司负责人相互兼职通道畅通,鼓励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相互兼职。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投入,税收减免等)鼓励专业实体化企业的发展,营造深化校企和合作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蔡泽寰,李祥富,许安保。高职专业实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襄阳职业技术学院,20XX.
马青林,卜红玉。专业实体化:职业教育新探索.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
万由祥。创建以专业实体化为特征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XX.
孔新舟。专业实体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XX
基金项目:本文为20XX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指导性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jyte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6: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为了有效实现高效生产目标,企业对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学校能够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适时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工业设计岗位实习,不仅能够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岗位技能,提高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招贤纳士,引进一批兼具理论知识与实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鉴于此,本文将对工业设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业设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用
作为一种可靠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机会,同时也可以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如今,该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被大众认可,并被广泛应用到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应用方面的问题,以至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作用没充分发挥出来,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没完全达到。可见,有必要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到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当中的策略进行探讨,以便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作用,充分保证人才培养的效果。
一、完善课程设置
为了满足市场缺口,培养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学校应结合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形势设置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以确保课程设置科学可行,课程体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信息搜集和分析小组,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岗位要求,及时对行业发展动态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设置专业课程。同时,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不要一味地强调课程的数量和种类,而应当以学生的专业需求为重,确保课程设置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免因课程种类和教学内容过于复杂,找不到发展重心,难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达不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1]。例如,学校可以将校企项目设计、模拟实训方案、企业岗位标准等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适当增加文案策划、品牌策划与设计、设计管理、企业实训等方面的课程,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项目设计的兴趣和课堂活跃度,适时指导学生进行市场分析、投标方案的设计,以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习深入了解工业材料的特性,熟练掌握造型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可以灵活运用造型设计的法则与原理解决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二、加强校企对接
首先,学校要做好工业设计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对接工作,适时组织学生去企业参加工业设计岗位实习。为此,学校要加强和周边优秀企业的沟通、交流,试图和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便为学生创造更多实习机会,使学生可以通过实习获得相应的岗位技能,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充分保证实习效果,在学生深入企业第一线锻炼、学习的过程中,有必要在企业现场设置教学课堂,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进一步深化、理解课堂教学内容[2]。例如,当学生进入某工业设计公司实习后,在设计人员的带领下,学习如何完成关于便携式车载设备、智能医疗器械、智能家居系统等的设计任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了造型设计方面的问题,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处理,而如果教师在企业现场设置了教学课堂,学生便可以在课堂中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并通过教师的指导、帮助,掌握知识迁移、运用的诀窍,从而在积累设计经验的同时,逐步提升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其次,学校要深化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做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以搭建多个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工业设计平台,提供大量的实践锻炼机会,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岗位技能,有序完成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尝试吸引企业投资,在校内创建实训基地,适时组织学生在这里上课、培训,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共同完成企业的工业设计项目。例如,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在校内建立了“工业设计中心”,与欧普照明、四维卫浴等多家单位挂牌合作,该实训基地不仅用于实践教学、职业素质训导,也可以用于职业技能训练、鉴定考核,还能够在此进行产品研发、生产和新技术应用推广[3]。如果学校的'场地有限,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有待提升,可以和企业共同出资在校外创建实训基地,然后在结束阶段性教学任务后,组织学生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培训,并在企业设计师的带领下完成工业设计项目。例如,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企业按比例出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重庆大学艺术学院便与重庆市浪尖渝力科技设计有限公司合作,适时安排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进入实训基地进行培训,以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设计流程,全面掌握设计方法,等到培训课程结束后,再由合作企业的设计师带领学生进行产品设计。
三、提高师资力量
师资团队和力量是影响复合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倘若教师的综合素养不高,不具备专业的工业设计知识,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较为落后、单一。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提高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做好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作,学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师资团队建设,以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实力。首先,学校要适当提高工业设计教师的纳入标准,在选拔教师时,既对其理论知识进行考核,也对其职业素养、教学水平等进行考察,以确保选用的教师不仅具有较多的工业设计知识储备,同时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能较好地满足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其次,学校要定期组织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参加知识技能培训,教授教师先进的工业设计理论,向其介绍当前国内外应用广泛的工业设计方法和技巧,以提升教师的工业设计知识水平和设计能力。再者,学校也可以邀请合作企业的设计师来校授课、开讲座,或者适时输送教师去企业进行顶岗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励工业设计教师主动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四、优化考核机制
首先,学校有必要加强教师考核。例如,学校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结束培训课程后、在企业顶岗学习期间,定期对教师的工业设计专业能力、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综合素养、顶岗表现等诸多方面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和教师薪资待遇直接挂钩,以激励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能力和设计水平[4]。其次,就学生层面来看,学校要对学生的考核体系进行完善、改进。现阶段,学校多重视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理论考试,忽略了实践测试的重要性,以至于部分学生只是为了成绩单上的数字学习,没有很好地实现知识内化,设计能力不强。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学校有必要平衡二者的考核比重,尽可能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为此,学校要在做好书面考核的同时,根据学生在技能比赛、日常教学、实训和企业实习过程中的情况,对其实践能力进行考核。例如,学校可以在抓好期末考试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训和企业实习过程中的表现、活跃度和设计成果进行记录,并将其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测评内容。
五、结束语
当前,引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后,许多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作用,学校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市场需求进一步完善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对接,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造更多实习、实训机会,做好工业设计专业的师资团队建设,逐步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设计能力,全面优化考核机制,激励教师、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蒋霞.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11(09):159-160.
[2]耿蕊.高职工业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设计,,7(02):200-201.
[3]马红春,钟守冰,李国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3,9(03):92-94.
[4]李银兴.产品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包装世界,,16(04):66-67.
篇7: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实践和探索论文
关于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实践和探索论文
1.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培养模式的举措
(1)围绕本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做强学校相关专业。即墨市的先进制造业比较发达,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的优势产业,尤其是一汽大众华东基地落户即墨市,将带动建成一个千亿级的汽车产业新城,用工将达到4万余人,其中需求各类高级技能人才1万余人。即墨市高级技工学校抢抓机遇,确立了“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的发展方向,全力做强汽车制造相关专业,按照“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培养一汽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
(2)坚持互惠共赢的原则,积极搞好校企合作。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过程中注重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形式,兼顾企业利益,提高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积极性。如,青岛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是一汽大众重要配套企业。,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选拔30名优秀学生到该公司长春总部学习,按照“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培养公司需要的技能人才,经过一年学习,这批学生表现优秀,成为公司的第一批技术骨干。
(3)改革人才培养方法,提高“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的效能。“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企业需求的适应性技能人才。为保证“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模式顺利实施,积极创新教师管理方法,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的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工作力度,让企业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术,让学校老师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4)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工作规范化。科学规范的制度是保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把教学场地由学校转移到企业后,很多教学要素发生了改变,需要有健全有效的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学和学习活动。学校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工作职责》等管理制度,要求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及企业师傅必须按照制度行事。
2.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培养模式存在的困难
(1)学校作为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培养模式的主体,力量比较薄弱,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处理和协调各种问题的难度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工作的深入开展。
(2)一些企业认为与学校合作培养学生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企业得不偿失,合作积极性不高;一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来使用,不按照学校制订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来培养学生,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提高技能。
(3)学生到企业实习安全隐患多,管理难度大,学校压力大,这些困难时刻困扰着学校管理者,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
3.推进“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首先,坚持政府统筹,协调推进。要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系统规划“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工作。其次,坚持合作共赢,职责共担。要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签好学生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两个合同,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最后,坚持创新思维,完善制度。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总之,即墨市高级技工学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优秀技能人才,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工作目标,立足学校和企业实际,积极创新制度和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屈潇潇.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角色与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
[2]杨书瑞.对中职学校推行深层次校企合作的思考[J].科技视界,(14).
篇8: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对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攀升.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旅游英语专业教学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基于科学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理论,以及参考国内职业教育的教学经验,实施“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能达到理想效果.
作 者:邓秋萍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广东,广州,510507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校企结合--工学交替” 旅游英语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篇9:校企合作德育工作论文参考
一、校企合作德育的内涵及实施的意义
(一)校企合作德育内涵道德是指以善恶为圭臬,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和调整人们行为意识的规范、活动及关系的总和[2]。它既是“他律”,更是“自律”。良好的德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可以为社会和企业带来“正能量”。一般认为,“校企合作德育”是指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为契机,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中的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化等各种活动。
(二)校企合作德育实施的意义通过校企合作,从学生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德育,引导学生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德育回归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有助于德育顺应社会的发展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角度看,用人单位挑选的人才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过硬,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团队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沟通、协调、人际交往能力,而传统的理论传授的德育是难以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要求的。实施校企合作德育,可以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就业、生活结合起来,从而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真正实现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输送实践能力强、道德素质高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
2.有助于德育工作取得成效校企合作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平台与载体。校企双方可以结合实际,创新德育计划、德育内容,选配德育导师,实施有效的德育评价。学生除了接受传统的道德教育外,还可以获得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加强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公民意识、法纪意识。此外,学生日常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在职业岗位实践中产生的职业素养问题等,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关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嫁接企业的德育资源,移植企业德育方法,激发学生德育热情,从而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
3.有助于创新德育方法实施校企合作德育,企业可以选派企业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对学生加以指导。企业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以他们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可让学生真切感悟道德的存在、精神的力量。而且,校企合作德育有利于把学生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加以解决。如,企业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作为导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这能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教育方法,创新德育方式,使德育更具实际效果。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距离较大,教师习惯了在课堂进行理论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德育效果并不理想。一些教师对学生认知特点、德育方法、德育载体、培养目标研究不够,缺乏适用对路的硬招实招;有时为了迎合学生兴趣,通过播放视频、讲故事、讲笑话等形式组织德育活动,不能掌握学生真正情感需求。如此,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尽管教师们也认识到德育结合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但由于对学生安全、经费等方面较多顾虑,所以往往造成结合于社会实践的德育工作难有起色的局面。而且,由于学校、企业、政府等对校企合作的德育工作认识不统一,校企合作德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当前校企合作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在组织领导、合作途径上,还是在德育范围、支持力度上,都存在“先天不足”。目前的校企合作德育缺乏有效规划,缺乏制度、机制和政策上的保证。总的来讲,校企合作德育的稳定性、长效性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三、实施校企合作德育的策略
(一)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德育的重要性作为学校这一方,它时刻担负着学生德育工作的重大使命,这是毫无疑义的。而从企业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担当上看,由于企业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企业这一方会相对忽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责任。为此,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德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相互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共同为校企合作德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加强校企合作德育的组织领导校企合作德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此,应建立以政府主导的各级校企合作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要确实承担起相关任务,如积极统筹当地职业教育和企业文化两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公共管理优势等种种优势,统筹规划当地校企间的德育合作,确定育人方向、目标等,以便指导和协调校企合作德育的有序开展。学校和企业要协同建立、健全校企党政领导亲自负责、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德育领导管理体制,要充分发挥校企党政领导的决策和统筹作用。在学校和企业建立的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下,应成立相关的实施机构,该实施机构应该由校企主要领导亲自负责,企业人事或监察部门的领导、学校部门(如教务处、团委、学生处、院系)的领导及骨干教师等组成成员,以强大的人力条件推动校企合作德育。
(三)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德育,还离不开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在校企合作德育工作中,要打破过去的德育教师只由学校教师担任的单一形态。校企合作德育的师资队伍中既要有学校的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行政工作人员,又要有企业里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另外,要推动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其实践技能水平;思想政治课、公共课的教师要到企业观摩学习,或参加与其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总之,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更多地接触生产实践、劳动实践,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在教学中,学校教师要力争把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引入课堂,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有目标地指导学生训练,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四)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企业文化进校,无形中为学校教育增添了座巨大的资源库,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更有策略地将育人资源以一定的手段传输给学生。这也就需要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企业文化,如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市场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等,要成为德育内容。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全方位感受企业的作风、制度,为他们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尽早转换角色奠定基础。校企双方应该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出自己的贡献。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时,要最大程度地把企业规范和标准管理纳入学校实训。学校实训室(基地)的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应与企业的标准设置相衔接。在实训中要营造企业职场氛围,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的特殊和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如:强调员工职业道德规范,让各种细则入目入心入脑;要求学生统一着工作装,佩戴工卡上岗等。
(五)校企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校、企业要把文化育人置于突出地位,联合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比如: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让企业一线的模范、优秀员工为学生开讲座;企业和学校可以合作举办联谊活动、论坛、文化节、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文化是无时不在的隐性资源,通过课外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职业文化。
(六)完善校企合作德育评价机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传统德育评价体制遇到新挑战、新问题。学校、企业双方需要共同努力,协商、探索及制定行之有效的德育考评机制。在德育考评机制中,要注重德育的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结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针对性强、富于实效的德育工作考核体系。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中,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对学校教师及企业指导老师的考核,要重点放在师德师风、爱岗敬业及示范引领等方面;对学生的考核,要重点放在学生的履职情况、职业道德、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工作态度、劳动纪律及创新精神等方面。
篇10: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论文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论文
一、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中职学校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校企合作的交流过程中,使我们深刻了解到成功的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也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率的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加强校企合作,缩短毕业生当学徒的时间,让学生在毕业时就已接近熟手工人,避免学生因入行工资待遇低而转行,使专业对口率不断提升。加强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是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最好选择。实行校企合作,还可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减少学校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为企业“量身裁衣”培养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稳定渠道。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培养质量。校企合作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它将以前师带徒只重视技能训练的传统培养模式,改变为既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强调技能特色,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它是我们中职学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当然,校企合作这条路是我们中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应走的路,也是我校教研、教改的发展方向。但是,在这条路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校企合作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国家没有相应的法律、政策来维护和保证校企合作方案的推行与实施。二是校企合作现在还处在初级摸索阶段,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和情况,有待校企双方共同来探讨,并加以解决。
二、实现校企订单培养模式合作的深度融合
学校要站在更积极主动的地位上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从领导层到师生都要在思想上高度一致,形成“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的工作思路。树立校企合作共赢的观念,学校应多为学生找出路,为学生的就业多想办法,就会给校、企双方共同带来利益。
(一)学校根据企业的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部分企业不支持学校,其主要原因有:第一,学生的'技术不过硬,体能达不到要求,岗位流失率很高。如有的企业的反馈信息是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高强度生产节奏。第二,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时,没有认真探讨过企业的要求,不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部分学生实习的目标不明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一方面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校企合作的研究与投入,提高学生的技能,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与企业文化渗透,根据企业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二)模糊订单操作,不给企业压力
企业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条件,但录用标准、具体人数要与企业沟通,按企业的需求确定。学生的文化基础、专业理论、体能训练、基础性的实训在学校内完成,岗前实训在企业完成。对于部分未被企业录用的学生,学校则通过其他途径为他们解决就业,减少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用人压力。这样,企业则更愿意参加校企合作。
篇1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应用以广教育论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应用以广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珠宝专业;课程改革;就业导向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专业人才,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最有效的教育模式之一。紧密依托行业和企业,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设置专业,改革课程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教学体系,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其主要方式包括:校企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珠宝学院理事会,共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等。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番禺的珠宝首饰加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涵盖了珠宝首饰设备制造、钻石琢磨、铂金首饰、足金首饰、镶嵌首饰、银饰品制造、贵重工艺品制造和珠宝钟表制造领域等,己成为番禺经济中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之一。
番禺的珠宝首饰加工业,以来料加工的形式为主,面向国际市场,加工技艺精湛,款式新颖,是亚太地区最具规模、最集中的珠宝首饰加工基地,珠宝首饰加工量占香港出口总量的60%以上,被誉为“中国珠宝城”,番禺成为国内首批16个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之一。番禺的珠宝首饰加工业,已经从传统的手工业转变为规模化的现代化工业,在工艺、设计、质量、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生产的珠宝首饰产品具有较高的工艺技术水平,是世界重要的珠宝首饰加工出口基地。
“世界珠宝,番禺制造”己成为业界的共识。蓬勃发展的番禺珠宝首饰产业经济,客观上需要大量的珠宝首饰专业人才,这为发展珠宝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笔者认为,利用番禺良好的珠宝首饰产业背景为专业建设服务,走校企合作之路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几年来,我专业不断实践,努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校企合作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珠宝学院理事会
专业创办初期,在校企合作思想的指导下,我专业聘请了粤、港两地著名的珠宝首饰企业家,组建了珠宝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由企业家出任委员会的主任。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为专业建设提供市场需求预测、人才需求信息和技术发展信息,并直接或间接参与专业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岗位技能训练项目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珠宝首饰企业中不同岗位的特点,构建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将这些要素分解到各个不同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构建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相关企业,可以为学生的岗位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提供便利。
校企合作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可以更好地适应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可以更好地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构建更符合企业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素质教学体系。这样不仅密切了专业与企业的联系,且为开展校企合作教育提供了组织保障。
底,在学院和地方政府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以及企业家的积极参与下,在原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的基础上,学院成立了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学院。
在充分肯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的基础上,成立了由珠宝首饰业界知名企业家、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和学院领导、专业建设骨干共同参与的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学院理事会,为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走出了一条校企深度融合,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之路。
二、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珠宝首饰专业教育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提高专业的教学水平,克服实践环节的不足,形成珠宝首饰专业的教学特点,都要求我们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珠宝首饰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校内实训室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
在校企合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紧紧依托番禺珠宝首饰产业发展的优势,设法获得企业的支持和帮助。
在学校的支持和专业教师队伍的努力下,番禺众多的珠宝首饰企业先后为珠宝专业和珠宝学院捐赠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如真空加压铸造机、离心铸造机、真空注蜡机、电动压片机、电动磨打机、中央抽尘机、电铸机、快速成型机、首饰CAD软件、首饰企业管理软件等,累计达150余万元。在校内建成了首饰CAD、首饰铸造工艺、首饰电铸工艺、首饰表面处理等专业实训室,扩建了首饰制作工艺实训室。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院获得了良好的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同时也更加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除了引入企业资金和设备建设校内实训室外,我们还积极利用番禺珠宝首饰企业众多这一地缘优势,积极开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先后在番禺云光首饰有限公司、广州市亿钻珠宝有限公司、皇庭(广州)珠宝有限公司、广州致佳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广州钻汇珠宝采购博览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十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并充分利用这些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们开设现场观摩、实地操作、经验传授等课程。同时我们还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师傅为专业的兼职教师,为学生讲解有关的技术、工艺和流程,大大缩短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距离,缩短了从学校到社会,从书本到实际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有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密切了学校教育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为开展工学结合,有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能。“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由学校提供教学管理、教学服务、教学场地和专业教师,企业提供部分教学设备、专业技术、实习实训基地、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兼职教师和就业岗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学校、企业和学生自身来说都是有益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努力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探索,先后与相关企业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自以来,每年组织大二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根据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分别接收几十名学生进入企业,企业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将学生分到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并派专人予以指导,共计6-7周。
然后再返回学校学习,到岗位技能实训和专业顶岗实习阶段再进入企业,并由该企业提供实际的就业岗位,供学生们选择。由于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生们在企业实训、实习期间的所有食、宿费用均由企业承担。
在专业顶岗实习阶段,企业则按员工待遇,给学生计发工资。我们认为这样的校企合作,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道路,对学生、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有利的.,是三方共赢的。
四、全方位服务企业,谋求校企深度融合
把为对方服务视为己方的义务和责任,将对方视为影响己方利益的重要因素和合作伙伴,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问题,就能全方位地深入了解对方的需要,急对方之所急,想对方之所想。几年来的实践,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到校企结合、深度融合的动力,源自于“全方位的服务”。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寻求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专业在建设中也必须考虑建设成果如何来反哺企业,如何形成企业、专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格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
基于这样的认识,几年来专业教师主动为企业服务,无偿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工艺技术难题26项,协助企业开发新产品,按照企业需要开发订单式培训项目5项,与企业联合申报、开展科技攻关项目3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得到了地方珠宝首饰企业的高度评价。相应地,企业精心地设置实习岗位,全面周到地安排技术人员指导,有效地保障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使学生在实习期间获得最佳的实习效果。
作《首饰制作工艺》的VCD教学片,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由于珠宝首饰行业是一个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相对保守的行业,在首饰制作领域中,仍沿袭着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技术传授方式。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本完整的以首饰制造企业为背景的《首饰制作工艺》教材,更无配套的VCD教学片。
我们把这一校企合作的成果用于教学,使同学们在课堂上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加工制作珠宝首饰的全过程,以及最新的首饰制作工艺技术和工艺设备,大大地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同学们普遍感到这样的教学能大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更符合他们的学习习惯,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更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
此外,由企业家参与共同编写《首饰制作工艺》教材,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职业性,能体现实际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进一步开展课程建设,有效地提升了课程建设的水平,其中,共同建设的首饰制作工艺课程在被评为高职高专国家级精品课程。
五、校企合作极大地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
在专业教学活动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校企合作教育有利于解决专业教学活动过程中实践环节严重不足的缺陷,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纸上谈兵”的无奈之举。我们积极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所在的企业联系,邀请企业家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与我们共同编写《首饰制作工艺》教材,并征得番禺云光首饰有限公司董事长、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黄云光先生的许可,以该公司的生产制作工艺为背景,双方共同制。
六、校企合作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在高等学校大量扩招后,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中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是每个学校和专业都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可以让学生们有机会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锻炼成长,并能够学习知识,增长技能,为将来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尽快适应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为真正实现“零距离”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们真正地了解到务实的重要性—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千万不能好高鹜远,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工作,要扬长避短,充分认识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并结合具体的情况,为未来的求职、就业作好充分的准备。
校企合作,使同学们在增加社会知识、了解社会、锻炼社交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为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注重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自第一届学生毕业以来,我院珠宝专业学生连续4年的就业率均保持在100%。同时随着招生人数逐年增长,形成了“进口旺”和“出口畅”的良好局面。
20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被评为广东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
总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办学,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本地,为行业、企业的发展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而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竞争能力为重点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这一模式,有效地利用了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培养了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出了毕业生面向企业就业的“直通车”,构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12: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论文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论文
摘 要:本文在对职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指出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关键词:现状 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 模式
一、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以来,在历经的风雨沧桑之后,正进入健康稳步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时代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提高在职劳动者素质,已成为教育新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是依靠中等职业教育。
二、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讲话精神,无疑给职业学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会议精神,大胆改革传统办学模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不断充实内涵、办出特色、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建职教集团,整合教育资源。我市根据发展需要,先后对比较分散的5处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成立了职业教育中心校,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后,市委、市政府对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以协调解决,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保障措施,以及在管理过程中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整合办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上。可以说,这些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为我校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打通了绿色通道。
2、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又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双师型”师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校建立了40岁以下的年轻在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利用暑假必须至少有1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好实习计划,写出实习心得,记录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合作企业要认真予以配合,合理安排。
3、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高技能人才。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签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就告诉我们,要想真正培养出适合现代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必须走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校企双方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共同研发教材,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实施培育计划,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零距离的对接。
三、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校企合作的关键是推进企业与学校的相互渗透,共同办学,大力倡导“把车间建在学校,把学校建在车间”。要做好校企合作办学工作,还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其中的`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作用尤为重要。下面就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顶岗实习。我校先后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实习协议,实行“2+1”分段学习方式,即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学年将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安置到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期满后回校参加毕业考试,考试合格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既培养了独立处事能力,又提高了实际操作技能,为毕业后进入企业直接上岗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订单培训。学校始终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毕业生素质,达到企业“订单”的要求。我校先后与石横特钢集团、宝盛大酒店等市内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赢得了社会好评。
3、送教到企业。响应技能下乡,实现课堂前置,我校先后与银宝集团、云宇公司等七家企业达成了联合办班协议,采取进企业办班的形式进行教学,利用学员休息时间组织授课,安排班主任负责管理考核,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由学校统一办理毕业证书和有关资格证书。教学中,学校充分利用办学优势,抽调骨干教师为学员上课,讲授与企业生产相关的课程,现场授课,理论结合实际,易学易懂,深受企业欢迎。
4、校企共建基地。这种模式是由合作企业设计建设方案,并向职业学校提供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建立校内“教学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也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在厂区车间内设立“生产与教学合一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事实上,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都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模式——“请进来,走出去”。也就是说,校内的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操作熟练的工人要达到有效的互动,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是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
篇13:校企合作旅游管理论文
校企合作旅游管理论文
一、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与企业行业专家及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岗位对接,与哈尔滨铁道国际旅行社、太阳岛风景区、亚布力风景区等旅游企业共同合作,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确定本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对岗位(群)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整理,明确岗位核心能力及具体要求。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程设置、商讨实习实训内容、研制教学软件、制订职业岗位考核评价标准,使教学及课程设置更贴近工作岗位的需求。与企业共同完善旅游管理学生实习制度,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10个月以上的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二、加强教学实训,推进产学合作对接
为了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不断建设和完善实习实训室及基地建设,完成以旅游观光区为主体的黑龙江省商贸旅游基地建设的后续完善开发,并启动部分建设。形成黑龙江旅游资源、旅游文化教育、培训、交流窗口。依托专业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导游模拟数字化实训室、校外旅游实训基地、校外旅行社和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等,加强校企合作,做到产学研结合,形成了比较稳固的专业教学实习和实训基地。并根据行业营销的淡旺季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训时间,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线,结合旅游行业的淡旺季,增设实训学期。在实训课程的设计上,全面开展课内实训、实训周(学期)、顶岗实习三个层次的实训,实施现场教学、角色体验,校内情境模拟实践、案例教学、顶岗实战等教学,邀请行业专家对学生的实训进行专业指导,参与实训课程及线路的设计与开发,建立校企合一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实现产学有效对接。
三、建立旅游企业、旅游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
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确立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学生职业人意识。把企业职业岗位考核纳入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学习成绩考评办法、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按职业考核的标准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学习的情况,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行为,从而缩短学生的适应期,实现“三个零距离”。使学生在出校门之前就能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化,建立毕业跟踪和继续教育机制,对毕业生毕业后五年至十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了解学生在用人岗位的实际需求和学校教学的不足,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实现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有效对接。
四、利用教学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加强教育教学现代化管理
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及时了解教师在教学中教育教学信息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完成企业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内容,企业在工作岗位就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校企双向互动,实现三方资源共享,实施第三方评价,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共享。通过岗位技能分析,确定了岗位群和技能要求,课程开发和设计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使之真正达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纳入教学计划中,实现无缝对接;以旅游服务工作过程为导向,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突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旅游产品设计、景区服务与管理、会展实务操作、财务管理等主要核心能力的培养。
篇14: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探讨论文
1.1缺乏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
我们从学校方面进行分析,学校缺乏对校企合作办学重要性方面的认识,很多职业学院还在固守陈旧封闭的办学模式,与企业没有积极的合作,导致校企业合作办学的思路停止不前,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处在被动的位置,不积极主动的联系企业合作办学。从企业方面进行分析,大多数的企业由于欠缺校企合作缺乏的实践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被动的位置,欠缺积极主动性,使校企合作办学成为了公益支持或功利性投资,将校企合作办学的改革思路成为泡影。
1.2校企之间的合作有所欠缺:
缺乏系统的角度考虑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性,没有做到有效的统筹运作,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进行有机的结合,不能做到相互照应,最终校企合作办学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很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主要采取的是聘请企业的专家授课、开专题讲座,还有的一些职业院校是将学生分配到合作的企业进行短期实习,这样学生由于时间问题很难与企业进行相互交流融合,使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存在差距。
1.3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运作机制:
企业运作机制与学校运作机制之间存在差距大,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存在差距,所以校企之间很难做到有机的融合,这样直接制约校企之间深度合作,直接影响学生向社会人员的迅速转变。
1.4校企之间合作发展存在矛盾:由于校企合作的地方特色与专业特色的不同,使学生很难在就业过程中适应自己的岗位,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地方特色需要的人才不同,因此学生很难跨地区就业。
2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对策研究
2.1职业院校必须与企业进行及时沟通与交流,这样帮助学校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学校与企业进行及时主动有效的沟通,才能与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合作,学校要树立为服务企业的意识,深入了解合作企业的文化和人才需求,这样才能让学校文化与企业精神进行有机的融合。
2.2职业院校要了解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按照企业的需求设立相关专业,这样才能体现校企合作办学的优势,作为职业院校要聘请企业中的专家设立有效的教学培训课程应,在专业设置方面要融入企业文化。做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中去,这样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努力。
2.3教学改革与课程调整能有效提升校企合作办学的运作机制,根据企业需求实时的改变专业设置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学校与企业之间要进行资源整合,引入新科技,新技术,新知识到课堂教学中去;职业院校在提升实践学习效率的过程中,企业应该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和实习机会,职业院校与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培训机构,专门为企业输送和培训人才。
2.4校企合作的'模式必须做到不断创新,学校要勇于突破陈旧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定向型人才培养模式、立体式合作教育模式、学工交替学习的培训模式。很多学校认为校企合作的主要培养模式要采取定向模式,这样才利于企业与学校之间共同发展,其实学校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机会。
3职业教育加强校企合作实施举措
3.1建立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机构:
职业院校要做到主动的建立校企双方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这样校企合作才能做到长期有序的发展。首先在学校层面上我们要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组织管理机构,二是在学校和企业都建立校企合作的相关办公区域,三是建立专业性较强的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机构的作用。
3.2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体系:
要规范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最为保障。我们首先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符合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并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为校企合作奠定有利基础。目前,职业院校已经深知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体系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关于对于这些制度公平、有效、及时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则需要我们深入细致的研究。
4结束语
如果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想持续性发展下去,则需要我们明确一个目的就是互惠互利,如何保证互惠互利这需要明确职业院校在企业中的角色,职业院校要积极主动的与企业进行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培养出我们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在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大胆的将学生投入到企业实践中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与企业进行交流融合。我们坚信,只要我们职业院校与企业一起努力,才能找出一条真正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如果我们对教育事业有热情,那么校企合作的机制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完善。
篇15:校企合作情景教学论文
关于校企合作情景教学论文
一、项目背景及项目介绍
(一)项目背景
由于外语教学的特殊性,无论是语音、语境,无疑都需要母语外语教学者(指所教授语言为教授者的母语)。据笔者调研,国内多数有外语专业教学的高校均聘请了母语外语教学者。从各个高校的招聘条件来看,所聘请的外教基本都是要求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或从事有教学、教育相关工作者。此条件下,外教教学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发挥了或者说依旧在发挥着一定的优势,如利用丰富的已有教学经验,指导学生高效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它也有着无法突破的阻碍,如由于多数外教本职就是教师,有着教学经历,较容易形成固定模式,甚至将在其他国家的教学方式直接生搬硬套在中国学生身上,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大多数外教并没有真正在企业工作的经历,隔行如隔山,因此他们也不能真正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传统外教教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但对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业往往隔靴搔痒,没有直接或者说明显的帮助,尤其是在当今就业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
(二)项目介绍
在此背景下,从2008年开始,常熟理工学院日语专业已然在探索如何利用学校周边日企集中的优势,采取由日企高级管理人员亲自授课的———“日籍义工辅助教学”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摸索托企业日籍义工辅助教学的校企合作思路。尽管聘请外教进行专业日语教学,已根本不是新鲜教学方式,但直接由企业聘请日籍在职管理人员辅助、参与专业教学,这一思路可以说创了日语专业教学的先河。由于参与“日籍义工辅助教学”这一项目的日籍义工教师均来自日企直接管理者,因此深谙企业需求的义工教师,对学生如何进入、融入企业,给与了直接而高效的指导。并且,在教学上,企业义工教师脱离了单纯的语法教学,主要采取模拟实景的实践教学手法,这类似于“情景教学”。“情景教学”是指让学生在各种情景中去完成教学任务,或成为教学行为的参与者,使每个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记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常熟理工学院日语专业日企义工辅助教学已持续了近6年,除对学生就业有指导作用外,其辅助教学模式及其“情景教学”的教学方法的实效性究竟如何?这一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否可以或能够持续推广下去?笔者就此进行了调查,并得出了分析报告。
二、调查方式及调查方向
(一)调查方式
为了实际调研“日籍义工辅助教学”这一辅助教学模式及“情景教学”教学法的实效性究竟如何,笔者采取了最直接有效的问卷调查法。
(二)调查方向基于本项项目背景,笔者及团队问卷调查方向为义工辅助教学所采取的“情景教学”教学法的实效性。那么,何谓“情景教学”?义工辅助教学所采取的具体教学法有哪些呢?1、情景教学的定义如何定义“情景教学”?以约翰·布朗斯福特为代表人物的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理论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因此,“情景教学”即为体验式教学,是将学习者置身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积极参与,真正提高语言沟通和交流的能力。2、基于校企合作的义工辅助教学的主要“情景教学”方法①听解复读法日籍义工教师将此方法主要应用于听力的训练。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学生带上耳机,跟着听力内容的步调进行跟读,也就是复读,并同时对主要的部分做些简单的笔记,复读的过程相当于二遍听力,并且复读的内容无形中会在脑海里重现假名或文字,甚至会图案化、图像化。形象帮助记忆和理解,势必提高听解的效果。另外,复读同时所做的笔记,既加强了抽象听力的文字化,也能够巩固记忆,而且与此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在听力时注意力。这样的复读法,做到了“口、耳、手”并用,也就使得学生的主要感官都处在了参与状态,达到了体验的效果,结果必定会取得好的效果。与传统的听解训练相比:在信息化时代,虽然一般高校都采取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传统的听力训练方法仅仅是单纯地、机械地放放磁带、影像,而学生就重复地听。这样的训练方法下,学生要听懂、理解,往往要反复听上好多遍,费时费力。而且如果遇到较长的听解内容时,由于只有耳朵在做抽象训练,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造成理解中断。②二次导入翻译法这种方法主要锻炼的是学生的会话及口译时的灵活变通能力。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必须具备一些理论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程序顺利的进行。所以这种方法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比较适用。首先教师要预先设定练习会话或口译的情景和背景。一般性会话相对容易,而口译难度就相对要大一些。例如,教师先让同学看容易激起他们的兴趣的视频,因为这样才能够对模拟翻译法更有效果。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不仅是同学,教师也要提前做一些准备。当然该方法并不只是在看视频,最主要的是学生看完后写出自己的感言,字数不要太多两三百字即可,老师可以要求一半学生写中文一半学生写日语。接下来,教师随机抽取一篇让另外一组进行对应翻译。这都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翻译的,所以需要同学们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不然程序将无法进行。在这翻译的过程中肯定会和原文有出入的地方,接下来就是让原文作者再将对方学生翻译的内容,翻回到最初的语种。最后将二次翻译出来的东西再和原文进行比较,这便是二次导入翻译法。这种翻译方法和普通的翻译有什么样的优势呢?仔细回顾一下整个过程,你便会发现这对学生的水平要求比较高。因为都是当场翻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拿起一篇稿子就开始翻译,所以说可以锻炼学生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不仅如此,不要忽视了其中的一个环节,那就是在第一次翻译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必须集中精神做好笔记,准备着迎接接下来的挑战,可以说这种方法比第一种语音跟读法有类似之处,但是在此基础上也提高了不少难度。在一轮结束时,老师要对两位翻译进行点评,所以在这期间教师也要做好笔记,翻译者在哪些地方出错了都要认真的指出加以修正并提出建议。在几轮翻译过后,教师要对各组提出最终的评价,最好的一组可以奖励。这样才能够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具备的教学素质。③反馈纠错法这种教学方法在情景教学课堂上可以随时使用。一般“情景教学法”,多为模拟两人或多人参与的情景,请学生同时置身于模拟情景中的教学方式。而义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这种“反馈纠错法”教学方法,则是由单个训练参与者,采取即时录音的方式,将学生自己训练时的状态记录下来,进行自我纠错,笔者暂且称之为“照镜子”。录音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训练及回答的问题内容。诵读一段课文也好,翻译一段文字也好,都要及时的用手机或者其他的工具将其录下来。这种方法真实还原了学生的状态,包括语速、语调,甚至每一个停顿,比如说:“嗯~、呃、然后、不对”等也可再现出来。自我纠错相对于由别人指出错误而言,是较困难的事情。因为从心理学上讲,这是面对自己,每个人在面对自己的时候难免会有一种羞涩或者不真实。但是人只有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不足才能得到不断的进步,所以不要在意自己的声音。即使第一次觉得效果不是很好,有很多错误,甚至于自己都不能强忍听完。但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自我,这是提高自我最好的机会,要相信自己下次再听的时候一定可以做的更好。传统的纠错多由教师或他人来完成,因此,被纠错者依旧是是被灌输的对象。被纠错者要么只是习惯性接受,要么是产生抵抗心理,故而他人纠错往往过耳即忘,同一错误反复出现,纠错效果差强人意。而“反馈纠错法”是“自我纠错”,出错人自然进入情境之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由于这样的纠错,是在自我主导下完成的,因此印象深刻、效果持久。
三、实效性分析
以上教学方法都是在日籍义工教师在“情景教学”的教学理念下,在教学中经过反复地应用、总结而得出。笔者及团队针对这些教学方法,在参与义工辅助教学的`学生中进行了表1的问卷调查。发放过程中,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上,笔者及团队经过认真讨论,主要面向了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群。问卷共发出100份,回收到的有效问卷共88份,有效回收率达到了近90%。因此,笔者认为本次调查问卷结果,可作为研究依据。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义工辅助教学这一模式对于专业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当中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尤其是“专业会话水平”和“专业临场应变能力”方面,选择“有效”及以上选项的学生比例分别在93%、89.8%,显然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统计结果显示,基于校企合作的义工辅助教学这一创新模式,以及所采用的“情景教学法”在提高学生会话及综合应用能力上,效果是显著的。因此基于上述统计结果,日籍义工老师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展开了由过去传统型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向应用型的“体验式”情景教学方式的转变,授课中不断提高“情景教学”模块儿的比重,使学生通过在情景模拟、情景演练中,增强兴趣,提高应用能力。“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够以日语专业主干课程为中心,转变教学理念,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在体验式教学中,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的特点,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状态,通过体验、提升认知,转为自我需要的“自觉”学习状态,从而更好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结束语
现在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大多注重学生的等级考试以及证书等,并以此作为学位授予的条件,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重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不能与社会实际需求实际相结合,所以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在当下向“应用型”教学模式转化背景下,更加需要一套具有别具特色又不失实效的教学方法。日语教学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译综合应用能力。这是应用型外语教学的根本目标。而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式,并通过实践反复的验证。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更加说明根据社会要求,持续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如此,教师还要辅助学生制定长远的学习目标,积极帮助学生归因,克服习得无助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当今时代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要求。现在高校老师普遍存在讲的过多、实践的过少,学生学习较为被动,缺乏自主性的问题。同时,作为大学生需要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不能只是为了拿一纸证书。这些问题仍需改善。日语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日语教学不能只重视基础阶段的教学,更要注重专业日语教学输出阶段的教学效果,才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启发,利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在学习上的负担,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分析论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模式创新论文2022-04-30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结合研究论文2022-11-15
高职旅游管理论文2023-02-01
酒店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分析论文2022-08-04
旅游管理专业在CBE模式下的校企合作论文2023-09-25
高企培育范文2023-05-18
务实创新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论文2023-09-13
皮革制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论文2023-06-06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2022-09-11
移动通信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探讨论文2023-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