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公共文化对居民宗教信仰的影响论文(共7篇)由网友“鹊桥达人”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城乡公共文化对居民宗教信仰的影响论文,供大家阅读。
篇1:城乡公共文化对居民宗教信仰的影响论文
城乡公共文化对居民宗教信仰的影响论文
摘要:随着农村“宗教热”的盛行,学者们纷纷重视起公共文化供给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公共文化供给分为公共文化设施供给和公共文化活动供给两个方面,根据对温州实地调研的问卷数据建立模型并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公共文化的影响度,与宗教信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见农村的公共文化供给不足是农村宗教热的重要原因,因此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活动;宗教信仰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宗教迅速发展,掀起一阵“宗教热”。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在,国内信教比重仅为6.1%,但信教比重却增加到了13.4%。此外,在信仰的城乡分布中,宗教信仰群体更多地集中在农村。的世界价值观调查(WVS)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中有明确信仰的比重为23.26%,比城市居民高出了3.19个百分点,显然,农村的“宗教热”相比城市而言更为盛行。由此引发一个问题,为什么农村的“宗教热”比城市更为盛行?对此吴理财、夏国锋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农村公共文化的相对供给不足引致了农村“宗教热”,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活动较少等原因导致了农民精神世界的空虚,于是农民将精神寄托转移至宗教信仰,而宗教所宣扬的博爱、互助以及组织活动的规则性等使得宗教类似于一个“精神合作社”,能大大提高人们的组织归属感。那么到底是不是城乡公共文化供给的差异导致了宗教信仰在农村更为盛行的局面呢?为了弄清公共文化供给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影响机制,本文在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和龙湾区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实地调研。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为理论分析,对公共文化供给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的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第三节则是进行实证分析,对本文的模型和数据进行了具体说明;第四节为计量结果,基于问卷所得数据进行了回归并得出结果;第五节给出主要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二、理论分析
直接研究城市中公共文化供给与宗教信仰关系的相关文献还比较少。不过,也有一些研究从侧面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如Putnam(1995)研究了美国社会资本的长期变化过程,认为美国社会资本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并且认为社会资本下降是缘于电视的兴起。如果将宗教参与作为社会资本积累的一种方式,那么,Putnam假说可以用来推断,世俗文化活动参与越多,宗教活动参与就越少。Olken()分析印度尼西亚的数据后发现,看电视时间增加,社会组织参与(包括宗教活动)情况就会下降。Barro()的研究则表明,国际上信仰转型发生率的差异可以部分地由不同国家居民受教育水平解释,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信仰转型发生的概率。但是Alston(1971)对比了信仰转型者与非信仰转型者之间的受教育程度,并没有发现二者之间有显著的差异。不过,这些研究都没有正面回答城市中公共文化供给与宗教信仰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关于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方面,相关文献涉猎不少。如吴理财(2007)提出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贫乏导致了农村宗教的兴起。关于农村文化与“宗教热”的关系问题,阮荣平(2010)证明农村文化供给对宗教信仰具有挤出效应。在探究基督教文化的过程中,吴理财、张良(2010)表示,农村基督教文化之所以盛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当下农民的公共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很多农民正是为了丰富文化生活而信仰基督教的。值得一提的是,也有部分学者持相反意见,如张萍()通过logistic回归进行了模型拟合来分析文化因素对宗教信仰的影响,数据表明,“文化程度低的人更信神”的结论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在我国农村,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中青年人信仰基督教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群体,由此可以推断,不是文化程度越低的人,才会去选择宗教信仰。由此可见,一方面,在公共文化供给缺乏的前提下,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可能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强,更不容易得到满足,因此从宗教信仰中寻求慰藉;另一方面,文化程度更高的人相对其他人有更多渠道获得文化产品,因此不容易去信教。为了进一步探讨公共文化供给与宗教信仰之间的作用机制,本文将通过温州城乡的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1、模型的建立
本文拟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公共文化分别对城市居民和农户宗教信仰的影响程度。借鉴学者阮荣平等(2010)的研究,本文建立了如下计量模型来分析公共文化与城市居民和农户个体宗教信仰的相关关系:R=β0+γZ+βX++μ(1)R表示受访者是否信教(信教=1;不信教=0)。Z表示公共文化产品的影响程度,包括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利用公共设施的频繁程度。利用公共文化设施的具体测度指标是每年前往图书馆的`频率(无=0;1-3次=1;4-6次=2;7-9次=3;10次及以上=4),公共文化活动的具体测度指标是参与公共汇演(广场舞等)的频率(无=0;1-3次=1;4-6次=2;7-9次=3;10次及以上=4)。X是控制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本人健康状况、家人信教状况、家庭社保水平。表示城乡各自固定效应。μ表示随机扰动项。本模型中公共文化产品的影响程度对居民宗教信仰而言具有较强的外生性。因为公共文化产品的影响程度能通过个体行为所表现出来。而公共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设施的供给是由政府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惠及社会。因此,个体的宗教信仰不会很大影响公共文化的供给。再者,当总体的规模较大时,个体因宗教信仰不同而造成的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频繁性的影响就会变得很小。基于以上的理由,本文将公共文化的影响程度视为个体宗教信仰的外生变量。
2、数据及回归结果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公共文化供给差异对居民宗教信仰影响》课题小组于在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和龙湾区所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有效回收的城市居民问卷份数和农村居民问卷分别为223份和140份。浙江省是沿海商业发达的省份,一直是中国基督教和佛教新教徒最多的省份之一。选择温州进行调研有以下几点考虑:(1)温州的城市和乡村内均有佛堂或教堂且温州的民俗中有大量的宗教活动。(2)温州经济发展较为早,城市和农村都存在图书馆、公共休闲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但由于城乡区域性经济发展不一致,公共文化设施的质量存在差异性,公共文化对城乡居民有不同的影响力度。鉴于上述考虑,温州对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具有典型性,能更好地反映公共文化影响对城乡居民宗教信仰的影响。
3、数据及回归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统计,以及表1和表2的数据可知,农村的信教比重明显大于城市的信教比重,其中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女性群体的信教比重大于男性。在受教育程度上,城市的受教育水平大于农村。在公共文化的影响度方面,两个地区均有图书馆和定期举行公共文化汇演,但是城市的图书馆被利用率显著大于农村,而农村的公共文化汇演更受当地居民的关注。本小组就此情况进行了实地访问和勘察,发现农村的图书馆多建于村委会办公地附近,多以阅览室的形式存在。阅览室的规模均较小,阅读环境较为简陋,书籍更新的频率较小。转观温州市区,大型图书馆就有三座,均是集藏、借、阅、咨为一体的现代化和网络化的环境优美的大型先进的图书馆。本小组来到三楼的人文社科区,人文社科类的图书每个月都有一批新书引进,温州市民可以通过市民卡在网上进行预约借阅。在公共文化汇演方面,本小组发现农村的公共文化汇演的方式更为多样化,由于传统习俗,温州农村通常有舞龙、“迎大佛”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汇演活动。而温州城市,由于政府管制较为严格,电影多数都是露天放映的,但是由于市区电影院数目繁多,来观看露天电影的人数寥寥无几。在健康方面,城市居民的健康分布状况较广,但是两地均是健康人数占了主要。公共文化的影响度与宗教信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若城市或农村中,加强公共文化的渗透程度,居民信教的概率将会极大地下降。这一负相关关系具有较高的统计学意义,因为其显著性水平均达到了5%。且对比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系数,可以看出,城市居民的宗教信仰行为受到公共汇演影响度的挤出效应更大,而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行为受到图书馆影响度的挤出效应更为强烈。女性的信教概率要显著大于男性。受教育程度在城市居民的信教行为中也是一个显著的要素。表中的数据显示出,在城市中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信教的挤出效应更明显。本人健康状况中自我报告为“非常健康”的居民的信教可能性是显著下降的,此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因病信教”之说。其次,家人信教与居民信教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尤其在农村里,家人信教行为的影响程度更大。年龄对宗教信仰也有弱的正相关关系,在农村中较为明显,即年龄更大的人更倾向于进行宗教的信仰。
四、结论及建议
1、主要结论
本文在城乡居民的微观角度上,利用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频繁度来代表公共文化的影响度,就公共文化影响度对居民宗教信仰的挤出效应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与宗教的“精神合作社”假说的预期基本一致。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公共文化活动的渗透程度对居民的宗教信仰行为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在居民个体水平,加强公共文化的投放和影响,能够较为明显地降低个体对宗教信仰的选择。此外,通过研究控制变量,可以看出年龄、个人健康水平和家人信教水平对个体的宗教信仰行为有相关关系。其原因可以解释为居民的精神生活还处于匮乏的状态,现今年龄较高的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退休后,尤其在农村,由于精神生活的空虚,且容易轻信于鬼神之说,踏上信教之路。此外农村的生活较城市而言比较闭塞,宗教信仰祖辈承袭的做法仍是普遍,因此农村信教比重远大于城市。且由于佛教和道教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源远流长,它们在农村中被大多数人所信奉,许多农村里建有祠堂,并定期举行祠堂的祭拜活动,导致许多农村居民从一出生便参与宗教信仰活动和皈依宗教。因此,农村中信教行为受家人信教和年龄的影响较为显著。除却居民的主观和不可抗的历史及传统原因,城府在城乡的文化活动投入力度不同,公共文化发展的缓慢,横向比较城市和乡村之间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显而易见,城市的公共文化场所的质量水平普遍高于农村的公共文化场所,因此这些文化场所在各地区所带来的影响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对居民宗教信仰行为产生同方向相关关系但是不同的强弱关系。
2、政策建议
(1)政府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导致城乡之间居民宗教信仰的差异,可见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仍存在较大缺口,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力度,调整城乡公共文化供给结构,扩展农村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2)进一步推广公共文化活动。多多举办“公共文化汇演”等公共文化活动,增加公共文化供给,通过模型中的相关控制变量也可看出,精神生活的空虚会导致人民倾向于信教,因此需要扩大公共文化活动的供给,充实农民的精神世界,减少农民的“被迫性闲暇”。(3)建立公共文化诉求机制。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效率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共文化供给的结构失衡、供给无效,很多公共文化设施并不是农民真正需求的,很多公共文化活动并不是农民愿意去参加的,反而农民真正需求的公共文化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供给。因此,建立起“自下而上”的公共文化诉求机制是十分重要的,应当结合农村当地实际情况,相应地供给符合当地农民特点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活动,让农民自己选择公共文化供给模式并通过干群互动来进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
参考文献
[1]M.Elliott,Religion,Health,andPsychologicalWell-Being[D].JournalofReligionandHealth,2010.
[2]Olken,BenjaminA,DoTelevisionandRadioDestroySo-cialCapital?EvidencefromIndonesianVillages[J].The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WorkingPaperSeries12561,2006.
[3]Barro,RobertJ,ReligiousConversionin40Countries[J].JournalfortheScientificStudyofReligion,2010.
[4]Alston,JonP,ReligiousMobilityandSocioeconomicStatus[J].SociologyofReligion,1971.
[5]乐君杰、叶晗:农民信仰宗教是价值需求还是工具需求?[J].管理世界,.
[6]张祎娜:宗教信仰对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
[7]李东清:我国现阶段两类宗教矛盾的社会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J].世界宗教研究,2010.
[8]郑风田、阮荣平、刘力:风险、社会保障与农村宗教信仰[J].经济学,2010.
[9]吴理财、张良:农民的精神信仰:缺失抑或转化?———对农村基督教文化盛行的反思[J].人文杂志,2010.
[10]阮荣平、郑风田、刘力:宗教信仰选择———一个西方宗教经济学的文献梳理[J].社会,.
[11]阮荣平、郑风田、刘力:风险、社会保障和农村宗教信仰[J].经济学季刊,2010.
篇2:宗教信仰对俄罗斯艺术与文化的影响的论文
宗教对俄罗斯文学创造方面的影响
俄罗斯人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俄罗斯所信仰的东正教来源于古拜占庭帝国,在俄罗斯文化中,宗教既是信仰又是世界观,是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俄罗斯人对宗教的信仰,先知的预感,心境的启迪,使命感都体现着对宗教的信仰。以东正教为核心的宗教,深深影响着俄罗斯人的精神生活和艺术文学创作。宗教是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圣经”,是俄罗斯文学艺术的重要精神氛围,也是文学艺术创造作的题材来源。了解反映宗教意识的作品,也许是深入了解俄罗斯人、理解俄罗斯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十五世纪的约瑟夫.沃罗斯基(1439-1515)著名的《启蒙者》一书“几乎没有超出解释有争议的经文范围”(《俄罗斯神学之路》第14页)而著名神甫尼尔.索尔斯基(1433-1508)的代表作《背叛信仰》一书,“与其说是独立的论著,不如说只是作为资料汇编或资料链条而编辑的。”(《俄罗斯神学之路》第16页)。直到16世纪,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长期以来,俄罗斯教育中心的内容都是宗教。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俄国的印刷业几乎集中于印刷宗教书籍,因而使得俄国许多代人都是从宗教书籍(《圣诗集》,《日课集》等)学会读和写的。直到十八世纪彼得大帝时代才有所改变。因而使得俄罗斯喜多著名文学巨匠也深受宗教影响,如果戈理,索罗维耶夫等,他们宗教特征都深刻的反应在其作品中,成为影响俄罗斯人灵魂的著作。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说《罪与罚》中塑造的人物拉斯科尔尼科夫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体现出作家对俄罗斯现实的宗教神秘主义认识和理想。而果戈理曾受了宗教神秘主义的影响,曾到耶路撒冷作了一次朝拜,足见宗教对俄罗斯人深远影响。
篇3:宗教信仰对俄罗斯艺术与文化的影响的论文
俄罗斯人对宗教的狂热甚至可以延伸到俄罗斯的建筑艺术当中,俄罗斯的建筑艺术是伟大的,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古朴风格,同时在不断的宗教文化势力的影响下,具有了为宗教服务的浓厚性质。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巨著《历史研究》中,将世界文化划分为21个文明单位,其中俄罗斯文化被称为“俄罗斯东正教”,这非常突出地表现了宗教特别是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艺术领域的强烈影响。俄罗斯建筑是俄罗斯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中的主流建筑———宗教建筑,即“教堂”的主要艺术取向,力图体现建筑艺术所受宗教的影响之深刻。以教堂建筑为重点和中心的莫斯科新克里姆林宫的建设,标志着以莫斯科为首都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确立(《俄罗斯建筑》第二章)。18世纪中叶,莫斯科的建筑师创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巴洛克建筑风格。这是在俄罗斯的宗教艺术范围内形成的一种风格。这个时期的建筑物当属以巴洛克风格建成的宫殿和教堂。俄罗斯的教堂建筑风格被称作斯拉夫式教堂艺术风格,以与拜占庭式教堂艺术风格相区分。它是拜占庭式教堂艺术与罗马教堂艺术、古罗斯神庙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包括了的三个时期不同风格的教堂艺术,即古罗斯、俄罗斯和当代俄罗斯特点的教堂艺术。俄罗斯各地耸立的教堂似乎在诉说着昔日宗教势力强大而无所不能的辉煌时代,有记载的古罗斯时期建造的东正教教堂有400多座,它们都是古罗斯教堂艺术成就的结晶。而具有俄罗斯特点的教堂则可数以万计,它们也都是俄罗斯艺术家和匠师们的精心创作。正是宗教的发展推动了艺术载体与现实需要的教堂建筑的不断创新与超越(《俄罗斯艺术家》第4章)。
篇4:宗教信仰对俄罗斯艺术与文化的影响的论文
自宗教艺术随着东正教一同从拜占庭传入俄罗斯后,许多来自欧洲的画家把拜占庭的绘画技术带入了俄罗斯,进而使融合了俄罗斯民族精神,民族特色的宗教绘画艺术在俄罗斯发展起来。绘画艺术既是宗教的传播工具,也是宗教的传播内容。(《俄罗斯苏联文艺简史》第19页)俄罗斯绘画艺术一开始就具有了宗教的特征———它发源于宗教,涉及宗教题材,以宗教为背景。俄罗斯的古典绘画艺术在继承了东正教拜占庭风格之外,还具有俄罗斯独创性神学思维。俄罗斯的.画家在艺术实践和宗教体验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宗教与绘画密切结合并互相影响下。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宗教题材画作,如著名圣像画家安德烈.鲁布廖夫为圣三一谢尔吉修道院创作的《圣三位一体》圣画像和著名的《金发天使》等等。所以在俄罗斯广泛流传着“俄罗斯人不会去亲吻一幅让他感动的现代画作品,但是他会亲吻圣像、触摸圣像、佩带圣像,圣像帮助他找到心灵的慰藉与寄托。”的说法。可以说,了解俄罗斯绘画中的宗教因素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艺术作品,更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俄罗斯人的精神世界。
结论
俄罗斯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对于俄罗斯人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的影响都十分深远,因而使得俄罗斯的文化,艺术都深深的打上了宗教的烙印。所以说,了解俄罗斯的文化与艺术要从了解俄罗斯的宗教出发,俄罗斯人信仰宗教,寓情与与宗教,艺术文化都与宗教休戚相关。了解俄罗斯的宗教,不仅仅是了解了俄罗斯人的信仰与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与俄罗斯的心灵对话。(本文作者:邱添 单位: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篇5:浅谈公共图书馆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影响论文
1.1有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终身教育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信息以及文献资源储存的重要场所,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以及文献的传播有助于实现全民学习,促进终身教育的开展。公共图书馆社会重要的文化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公共图书馆的丰富馆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学习意识,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服务给每一位公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形成了全社会的学习风气,对于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具有积极地意义。
1.2有助于加强图书馆之间的联合与发展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大型的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模式为基层公共图书馆树立了榜样,有助于实现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省级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源,管理理念、模式以及人员都比较先进,加强与基层图书馆的联系有助于丰富基层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以及文献资源,实现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帮助小型的公共图书馆实现科学的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促进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实现。
1.3有助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们的精神文化财富,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将历史文化内容集中收集整理,并进行科学、合理的保管,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图书馆中藏有众多中外图书、文献资源,公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人类历史的伟大,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认知。
1.4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有助于促进文化服务的实现
在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公益性是重要的体现。公共图书馆是社会知识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它不同于营利性的图书馆,是为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为社会公众的文化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公共图书馆是一种公益性的机构,承担着为社会公众普及文化知识的任务,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文化平台,促进社会公众文化素质的提升。这种公益性的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有助于提高文化服务的.水平,促进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
篇6:浅谈公共图书馆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影响论文
2.1树立全新的图书馆管理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图书馆要实现良好的发展,就要树立全新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社会公民的文化需求。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以及服务理念不利于公民高效利用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性不强、开放时间不合理、对入馆人员要求过多等,给读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公共图书馆应树立全新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理念,实现主动地管理服务,以读者为主,降低入馆的要求,努力为读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改善图书馆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用真挚、友善的态度进行服务,使广大读者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文化诉求。
2.2实现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公共图书馆要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将图书馆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的处理和加工,加强资金投入力度,在基层建立电子图书阅览室,形成信息服务网络,促进数字化信息的全面覆盖。图书馆要利用网络技术将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储藏量,增加图书馆信息的信息获取数量,在网络上实现信息以及文献的阅读和浏览,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各地公共图书馆的沟通与联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3完善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公共图书馆应加强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图书馆的硬件设施,设立图书管理库、室、吧等,满足不同读书习惯、不同喜好读者的不同需求。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加强资金投入,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提高,政府应努力解决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有限的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矛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的投入,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职能,促进公共图书馆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政府的积极投入改善图书馆的内部设施和环境,增加馆藏的数量和质量,并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分类归档和整理,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为读者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使更多的人走进公共图书馆,高效的利用图书馆,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实现。
2.4丰富教育形式
公众的读书需求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因此公共图书馆建设时也应满足不同读者的实际需要,可以有传统的阅读和现代的电子阅览等方式,满足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实际需求。还有利用影视资料进行讲座,下载比较优秀的读书资料,制作成课件为读者播放。可以邀请名人或专家进行教育讲座,加强读者与专家之间的沟通。举办舞台演出,通过评书、舞台剧等将文学作品中的故事表演出来,加强对文学历史的了解,使一些志趣相投的读者聚到一起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读书心得,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3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公共图书馆发展建设的重要机遇,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应紧跟时代步伐,抓好机遇,不断强化自身的管理和服务功能,树立全新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发挥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林春.浅谈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与作用[J].图书情报工作,.21(1):213-214.
[2]郑瑞爽.河北省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作用与对策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5):4-5.
[3]倪佳.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18(12):189-190.
[4]李莉.浅析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德州学院学报,2012,2(S1):23-24
篇7:浅谈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论文
浅谈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论文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
1. 问卷设计
通过对大学生的访谈及开放性问卷调查, 并结合对理论文献的综合分析, 结合付慧敏、刘倩影等人的研究量表,拟定出初测题项。借助SPSS19.0 软件, 对抽样小范围计算每个维度的α 系数, 检验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以此删除相关系数低的题目。经过反复筛选, 形成封闭式“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影响” 的学生问卷, 共50题, 全部采用填选题。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五点分法,分别赋值5、4、3、2、1, 其中5 代表非常赞同, 1 代表非常不赞同, 分数越低, 说明表现越不积极。若某项目平均值为3,则代表对该项目持中性态度;平均值小于3, 代表对该项目持否定态度;平均值大于3, 代表对该项目持肯定态度。研究抽样选择5 所上海本科高校进行相关研究工作,共发放学生问卷500 份, 回收有效卷462 份, 有效回收率为92%, 其中男生251 份, 占54.33%, 女生211 份, 占45.67%; 来自城市的学生262 份,占56.71%, 来自农村的学生200 份, 占43.29%; 学业水平优秀的学生96 份, 占20.78%, 学业水平中等的学生198 份, 占42.86%, 学业水平一般的学生168 份, 占36.36%。
2. 结果分析
(1) 问卷信度与效度。
采取同质性信度———Cronbach’salpha 系数检验问卷内部一致性程度,通过SPSS19.0 的信度分析(ReliabilityAnalysis),获得总问卷的α 系数为0.8037。可见问卷的信度符合调研的要求。问卷通过效度题(测谎题)以检验问卷的效度。测谎题共2 题,不计分, 若被测者均答错, 则表示该问卷为无效。
(2)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由表课题研究7新课程研究 2016.041 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有一定关注度和参与度。有46.3%的学生表示参加过艺术类社团, 42.6%的学生选修过学校开设的艺术类通识课程。大学生对各种公共艺术形式的关注, 是产生公共艺术需求, 进而引发公共艺术兴趣的基础,也是增强公共艺术教育魅力的关键所在。
(3)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揭示了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各个维度, 可见,各维度均处在中性水平之上, 说明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多元且清晰。顺序依次为:精神追求>自我发展>社会利他>名声荣誉>利益实惠。尤其是社会利他的导向作用, 能够使大学生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行为更加体现亲社会行为的特征。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互惠, 能够促使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朝着更加健康、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4)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评价。
研究发现,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客观且有更为明确的期待, 涉及政策扶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适宜评价,说明大学生可以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公共艺术教育; 对公共艺术教育效果的认知和期盼, 也进一步促成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向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教育质量的方向发展,向更为完善同时也更为大学生所喜爱的方向发展。
(5) 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
研究发现, 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认知感、民族文化归属感、民族文化自信感、民族文化责任感四个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 通过公共艺术教育, 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认知, 对自身群体(中华民族)及所属国家(中国)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并将自身民族与外群体(其他民族) 进行着积极区分, 会给予自身民族更高的评价。采用Pearson 积差相关法, 统计表5 中表明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现状与对民族文化认知感、民族文化归属感、民族文化自信感和民族文化责任感呈正相关。PearsonCorrelation 相关系数分别为0.283、0.482、0.376 和0.431, Sig.值均为0.000, 表示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相关性较高,呈现显著正相关; 表明了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越高, 兴趣越浓, 价值取向越明确, 认知评价越积极,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感就越强烈, 进而产生更强烈的民族文化归属感, 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自觉形成了民族文化责任感。
二、公共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异化倾向及其归因在我们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中, 大学生表现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高度关注,以及对公共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价值肯定和迫切期待。然而,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公共艺术教育出现了违背其自身本真意义的状态, 出现了制约学生发展的异化倾向,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1. 公共艺术教育脱离高等教育需求
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往往被限定为掌握一门艺术技能,而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责任几乎完全落在那些少数的专业人才的身上,忽视了其他为数众多的非艺术学科教师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换言之, 公共艺术教育已被理解为非大众化教育, 而是一种精英教育、一种仅仅针对少数人的教育。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地位、教学内容等方面。所以,当公共艺术教育只能以课外活动的形式来维持, 而不能以课程形式来呈现时, 公共艺术教育无疑丧失了其应有的地位。也就是说, 公共艺术教育已被人为地边缘化。若公共艺术教育只是体现对少部分人的教育,则其传承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价值, 又怎能在普遍意义上引起共鸣?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 是体现中华民表3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评价将公共艺术教育融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培训通过激励措施增强大学生艺术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供更多艺术学习的场地和设备营造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氛围项目内容出台相关政策维护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学习可以加深我对传统节日风俗的认知艺术学习可以加深我对民族艺术特色的认知更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
2. 公共艺术教育呈现功利性价值偏向
在高校, 艺术活动的参与者往往就是那些艺术特长学生, 艺术活动的评判标准也是以能否为学校争得荣誉、能否取得较好成绩为依据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变味成为那些艺术特长生所预设的竞技场与表演舞台,这不仅在实践平台上剥夺了绝大多数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还使大部分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产生可望而不可及的错觉。当我们不是以公共艺术教育来培养大学生感知, 创造艺术,进而形成艺术素养时; 当我们不是以综合的艺术通识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是将少数人的艺术特长视为学校教育成果来呈现, 将参赛表演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全部时,这已与其本真目标相背离。其实, 无论是对于艺术教育来说, 还是对于科学教育来说, 人的发展都是其真正的出发点和价值追求。而由于人的需求及发展具有多样性, 这必然决定了教育所能提供的资源应拥有多样性。因此,公共艺术教育在其教育本质上还是要回归育人根本, 回归遵从公共艺术教育规律教育学生, 回归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回归挖掘学生的潜在艺术素养和能力,这是教育者的使命, 也正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魅力所在。
3. 公共艺术教育偏离其民族文化本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娱乐化、工具化发展, 往往让我们忽视了其民族文化本源。一方面, 教学内容缺少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创艺术作品的掌握和宣传。艺术作品为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往往被贴上商品化标签, 真正能体现原始的艺术状态, 具有鲜明民族元素的作品少之又少。当然, 艺术作品若能够实现民族与时尚的结合, 则往往能成为更为大学生所喜爱和接受的作品。另一方面,视觉艺术的媚俗化倾向对公共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产生了严峻挑战。行为表演的世俗化与话语的嬉皮化表现风格, 大众传媒的泛娱乐化与个性心理求异猎奇性的内外推手, 冲击着大学生的视觉神经,挑战着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挑战着公共艺术教育文化传承的功力和实效, 也挑战着公共艺术教育文化传承的美育引导能力。若公共艺术教育偏离其民族文化本源, 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越走越偏的话,这种公共艺术教育将沦为没有根基的教育, 其教育价值将大打折扣, 这种教育也必然会迷失其发展方向, 其同质化发展的结果必然是被其他形式的教育所取代。
4. 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及其评价机制的缺失
目前, 在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上, 一些高校存在教学指导与监督不到位、组织机构不健全、师资配备不完善等现象。同时,公共艺术教育普遍缺少统一的大纲、教材与教学内容, 而课程设置也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 课程所需的配套设备也存在不足。另外, 在对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评价时, 往往存在以专业艺术教育代替公共艺术教育的现象,存在以艺术活动代替艺术课程的现象。所以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往往是处于一种自发、无序与随意的状态, 这对公共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是非常不利的。
三、回归公共艺术教育本质的思考
1. 突显区域性艺术教育特色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理解和掌握本地区域内相关民族艺术的表达方式和基本特点。在教育实践中, 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能为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课程知识的生活化等目标的达成提供多样化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本地区域内的艺术资源, 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 并具有一定代表性、普遍性的内容, 充分发挥通识课程、讲座、社团、微信、微博等途径的作用,增强公共艺术教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2. 返本开新传承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 并且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才可被视为有希望的国家。我们之所以要弘扬民族文化, 就是由于现在我们的艺术教育主要还是沿用了西方教育教学的框架,而并非基于中国传统的框架。在公共艺术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历史, 喜爱中国古典名著, 找寻仁义忠恕爱等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情感纽带与文化纽带;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说、故事和象征, 了解民族风俗; 了解民族建筑的人文信息; 了解以京剧戏曲、陶瓷、水墨画、书法等为象征的中国传统艺术; 了解刺绣、中国结、剪纸等民间工艺,展示中国民间艺术的悠久、绮丽、多姿和深厚; 了解以二胡、古筝、琵琶等为代表的民族乐器, 展示中华民族的特色乐器; 了解中国功夫, 弘扬中华精神; 了解旗袍等是中华民族女性服装的象征; 了解具有地方风味的特色小吃; 了解中医的中华民族传统根源等, 使大学生喜爱民族文化技术和民族艺术特色。
3. 提高民族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与民族自觉是相互依附、密切关联的。正如汤一介先生所言, 中华民族或许正处于一个伟大复兴的前夜,那么她必须回顾自身的历史文化, 并从中汲取力量。历史上的每一次思想文化飞跃, 都需要回溯到源头上去寻找力量, 并结合时代背景, 散发出新的光芒。那么可以说,我们现在的文化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在此文化转型期, 我们要有一个文化上的自觉。公共艺术教育需要探寻它的文化本源, 寻求它的思想根基。艺术教育与民族思想是交织交融的, 这样才能产生更伟大的思想,才能产生更伟大的艺术。
★ 社会学论文选题
【城乡公共文化对居民宗教信仰的影响论文(共7篇)】相关文章:
探析新农村景观设计策略论文2022-09-16
差异趋同:生态哲学视域下的中国新农村建设模式2022-09-18
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工作报告2023-04-18
论健身瑜伽中的体育美学论文2022-05-21
学术会议领导幽默的发言篇五2023-04-05
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精选)2022-05-16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探讨论文2023-04-04
历史文化名城论文2022-12-25
论文范文1500字2024-01-09
校长在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中的影响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