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时间:2023-07-14 08:21:51 更多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集锦18篇)由网友“穷哥们浚子”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篇1: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7~8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开放的情境中合理提取数学信息,能够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确定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步列式解答相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

3。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与同伴进行交流,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解决方法

1。 课件演示小猴摘桃的情境。

毛毛猴说:“我们一共摘了42个桃。”

提问: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安排自己的食物?

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案:(1) 每天吃的个数同样多。(2) 每天吃的个数不同,如: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

谈话:(课件演示长尾猴说:“每天吃9个,吃了3天。”)这两只小猴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想小猴会如何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食物,从而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问题“这两只小猴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整理已知的信息,熟悉问题情境。]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估计学生会提出:吃了多少个桃?还剩下多少个桃?……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其中一个问题:还剩下多少个桃?你能独立解决吗?

[设计意图:变静态展示问题为动态生成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 探究解决方法。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再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想法:(1) 从条件想起。根据每天吃9个桃,吃了3天可以求出长尾猴吃了多少个桃,再用一共摘了42个桃减去吃的桃,得到还剩多少个桃。(2)从问题想起。要求还剩多少个桃,需要知道摘了多少个桃和吃了多少个桃,已知摘了多少个桃,所以要先求出吃了多少个桃。

如果学生不能想到从问题想起,则进行如下引导:要求还剩多少个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吃了多少个桃,怎么办?

[设计意图:预计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设计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可以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对自如。让学生在尝试、交流、反思的过程中,明确不论是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都要确定第一步求什么,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谈话:你能根据上面的讨论,自己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列式,教师板书:

(1) 吃了多少个桃?9 × 3 = 27(个)

(2) 还剩多少个桃?42 — 27 = 15(个)

提问:9 × 3求得的是什么?42 — 27为什么会得到剩下的呢?

[设计意图:对上面两个问题的讨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明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3. 引导反思,形成思路。

提问:为什么要先算已经吃了多少个桃?

4. 迁移解题思路。

出示“试一试”。

毛毛猴说:“我一共摘了42个桃。”长尾猴说:“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用学生课始时提出的数据)。”大卡提出问题:“还剩下多少个?”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与计算方法。

教师巡视,并及时发现下面两种解法,指名板演:

(1) 9+12=21(个);42—21=21(个)。

(2) 42—9=33(个);33—12=21(个)。

组织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表述第一种方法的思考过程,并提问:这样解答与例题的解答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都是要先求已经吃了多少个)

交流第二种方法。提问:这种解法先求什么?与第一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比较例题与“试一试”在解法上的相同点,比较“试一试”的两种解法的不同点,既迁移了例题的解题思路,又提高了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二、分层练习,逐步巩固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叙述题意后,提问:要先求什么?为什么?

学生独立解题,并组织反馈。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自主解决,并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不同解法的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每一种解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的)。

3.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与同伴交流(每一种解法的思考过程)。

4. 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谁来说一说“合计”是什么意思?求足球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求合唱组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后,组织全班交流。

5. 拓展练习。

毛毛猴摘了3天桃,一共摘了31个;长尾猴也摘了3天桃,每天摘9个。

(1) 毛毛猴与长尾猴一共摘了多少个桃?

(2) 毛毛猴比长尾猴多摘了多少个桃?

学生独立解答后,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问题情境中出现的多余信息,能培养学生选择数学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形成解题思路。]

三、整理反思,形成思路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怎样思考呢?举例说一说。

篇2:《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从已知条件或问题开始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学会分步列式解决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激发兴趣

谈话:要把大象装冰箱,总共分几步?(总共分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放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花果山动物开运动会,请问什么动物没有来?(大象,大象呗。大象被装冰箱里头了。)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单要知道问题的答案,还要联系已有的经验,学会发现问题,设计解题的步骤和方法,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

二、情境收集,提出问题

谈话:你们想去花果山看一看吗?

课件出示两只猴采桃的情境。大猴子说:“我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子说:“我采了6个。”

提问:从对话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大猴采了多少个?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等等。)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说明:以对话形式呈现生活原型,学生凭借已有经验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不仅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充分体会到实际问题的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进一步探索解题的步骤与方法作了必要的准备。

三、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怎样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这个问题呢?请大家认真地想一想,并在四人小组中,轮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想法:

(1)从条件想起的:根据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可以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联系小猴采了6个,就能算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追问:怎样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用下加线画出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

(2)从问题想起的: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知道大猴和小猴分别采了多少个;由于小猴采了6个已经知道,所以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

引导:为什么要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大猴采的个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小猴采的个数已经知道。因此,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才能算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谈话: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列式,反馈后板书:

(1)大猴采了多少个。12×3=36(个)

(2)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36+6=42(个)

提问:“12×3”求出来的是什么?“36+6”求出来的是什么?

回顾:这道题分几步解答的?先算了什么?为什么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是利用哪两个条件算的?

指出:解决问题后,就可以完整地回答问题了。(板书答语)以后在解决问题时都要注意写出完整的答语。

2.教学“试一试”。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那么,怎样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独自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和计算方法与同桌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师板书:

(1)大猴采了多少个。12×3=36(个)

(2)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36-6=30(个)

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能把你的想法和计算过程介绍给大家吗?着重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问题是分几步解答的?先算的是什么?是利用哪两个条件算的?

3.比较。

谈话:比较例题和“试一试”,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在解答过程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明确:相同的是都要用两步计算,都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第一步都用乘法算。不同的是例题求大猴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算;“试一试”中的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算。

说明:沈重予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不单要算出问题的答案,还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会发现问题,初步形成研究问题的思路,具有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不应是教师展示预设的思路和算法,不应是学生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而是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动态生成、反思体验的过程。为此,教师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反思、体验,这样,就在学生内部萌发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谈话:解决了猴子采桃的问题,我们该买票进花果山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买票情境。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你打算怎样解答?着重引导学生交流分几步解答的,先算什么,是利用哪两个条件算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课件出示浇树情境。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是怎样想的。

提问:解答乘加、乘减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关键是什么?在思考时你有什么好经验?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兔子拔萝卜情境(小白兔每篮16个萝卜不出现)。小白兔说:“我已经拔了2篮。”小灰兔说:“我拔了19个。”两只兔一共拔了多少个?

提问:根据这些条件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讨论后发现,缺少小白兔每篮里拔了多少个萝卜)你认为每筐萝卜有多少个呢?学生补充条件并解答,教师提醒学生把答语写完整。

4.谈话:猴大王看到小朋友学习这么认真,还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水果套餐。

课件同步出示:苹果2盘,每盘6个;桔子1提篮24个;一把香蕉12个;3盘桃子,每盘16个。

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生编题后,组织交流,并有选择性地呈现实际问题,学生一起解答。

说明:再次以表格、图画、对话等形式拓宽生活原型呈现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收集、整理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从客观环境中提取数学结构的能力。

五、全课总结,积淀经验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我们可以怎样思考?

篇3: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43页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解答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

教学准备:准备上衣、裤子的图片(裤子图片上标有28元的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贴出图片)。

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谈话:我们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画”来“画数学”,让“数学画”来帮助我们发现数量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想了解吗?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那么长的线段。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裤子————

上衣————————————

1、“一件上衣多少钱?”

提问: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怎样标?你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28×3=84(元)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提问:谁来讲讲“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买一套衣服多少钱?”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并标出问号)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裤子一共是4个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标出表示问题的部分,并独立解答。

指名板演,组织学生交流,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线段图,问号为什么标在这儿,以及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2……上衣比裤子多2个28元

28×2=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综合算式是:28×(3-1)

4、比较:第2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吗?

三、组织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

分别出示带子图,要求:先说说带子图所表示的意思以及问题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解答,最后在小组里交流。汇报时要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我们不知道?你会解决吗?

提问:看着这张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四人小组合作,互相提问并解答)3、独立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6题。

四、质疑问难,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获得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篇4: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解决方法

1、课件演示小猴摘桃的情境。

毛毛猴说:“我们一共摘了42个桃。”

提问: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安排自己的食物?

学生可能提出两种方案:(1)每天吃的个数同样多。(2)每天吃的个数不同,如: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

谈话:(课件演示长尾猴说:“每天吃9个,吃了3天。”)这两只小猴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想小猴会如何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食物,从而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问题“这两只小猴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整理已知的信息,熟悉问题情境。]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估计学生会提出:吃了多少个桃?还剩下多少个桃?……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其中一个问题:还剩下多少个桃?你能独立解决吗?

[设计意图:变静态展示问题为动态生成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探究解决方法。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再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可能有下面两种想法:(1)从条件想起。根据每天吃9个桃,吃了3天可以求出长尾猴吃了多少个桃,再用一共摘了42个桃减去吃的桃,得到还剩多少个桃。(2)从问题想起。要求还剩多少个桃,需要知道摘了多少个桃和吃了多少个桃,已知摘了多少个桃,所以要先求出吃了多少个桃。

如果学生不能想到从问题想起,则进行如下引导:要求还剩多少个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吃了多少个桃,怎么办?

[设计意图:预计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设计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可以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对自如。让学生在尝试、交流、反思的过程中,明确不论是从问题想起,还是从条件想起,都要确定第一步求什么,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谈话:你能根据上面的讨论,自己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列式,教师板书:

(1)吃了多少个桃?9×3=27(个)

(2)还剩多少个桃?42—27=15(个)

提问:9×3求得的是什么?42—27为什么会得到剩下的呢?

[设计意图:对上面两个问题的讨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明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3.引导反思,形成思路。

提问:为什么要先算已经吃了多少个桃?

4.迁移解题思路。

出示“试一试”。

毛毛猴说:“我一共摘了42个桃。”长尾猴说:“第一天吃(9)个,第二天吃(12)个(用学生课始时提出的数据)。”大卡提出问题:“还剩下多少个?”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与计算方法。

篇5:《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及反思

数学第五册第43页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解答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

教学准备: 准备上衣、裤子的图片(裤子图片上标有28元的标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郭老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贴出图片):

裤子:28元

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或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一件上衣多少钱?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或: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钱?)

……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谈话:我们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数学画”来“画数学”,让“数学画”来帮助我们发现数量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想了解吗?

师生讨论“画数学”的方法:

一条裤子28元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 ———— ,线段可长可短,根据实际情况来画。上衣的价钱不知道,鼓励学生尝试画。通过讨论要明确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那么长的线段。

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裤子   ————

上衣   ————————————

1、“一件上衣多少钱?”

提问: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怎样标?你会解决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书:28×3=84(元)

师:你能给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2、“买一套衣服多少钱?”

提问:谁来讲讲“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买一套衣服多少钱?”这个问题的问号该标在哪儿?为什么?(学生讨论,并标出问号)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裤子一共是4个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价钱

综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钱?”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标出表示问题的部分,并独立解答。

指名板演,组织学生交流,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画线段图,问号为什么标在这儿,以及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是怎样想的?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价钱

84-28=56(元)……上衣比裤子多的钱数

篇6:《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数学教学设计

《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基本题练习

1、完成P46(1)

口算卡片出示。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再比较前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明白加、减法在算法上的共同之处。

2、完成P46(2)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一人操作,一人口算,再交换角色继续练习。

三、综合题练习

1、完成P46(3)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书本上用“○”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交流订正。

2、完成P46(4)

直接写得数。

注意速度。

3、完成P46(5)

要求提一个一步计算的问题。

指名提问,并口算出结果。

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四、练习小结

五、布置作业

P46(5)

二次备课

篇7:二年级下册数学《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乘加、乘减实际问题的过程及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体力能力。

解决问题: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乘加、乘减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快乐,体会数学价值。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猴山上的桃熟了,大猴和小猴采了一些桃,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不过小猴说去了要能帮它解决实际问题,你们看行吗?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题

①揭示例题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②提问:怎样才能求出大猴和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

③引导:从问题想起。

④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列式解答后再进行交流。

⑤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2×3=36(个)

36+6=42(个)

⑥回顾: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了几步计算?

板书课题: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2)提问: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第二步呢?第二步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反馈后教师板书:

12×3=36(个)

36-6=30(个)

强调:解决这个问题同样要先算出什么?

(3)比较:解答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的过程,有什么相同地方和不同地方?

小组讨论后在班上交流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独自计算,再与同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读题后提问,题目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练习。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谈话:今天解决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两步计算,关键是要确定先算什么。

五、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后记:

篇8: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44页。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学校要举行运动会了,有很多后勤工作要做。需要我们班同学做的事有两件:一是买运动服,二是买文具用品作为奖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做好这两件工作,需要了解哪些信息?

二、提出问题

谈话:我们先到李宁运动服专卖店去看一看吧。(课件演示李宁运动服专卖店,一位营业员正挂出一套运动服。营业员介绍说:每条裤子的价钱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买一件上衣要多少钱?买一套运动服要多少钱?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等)

课件相机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

1. 教学例题。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先看这样的问题。

课件出示: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谈话: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

讨论:下面该画什么?怎样画?(在表示裤子价钱线段的下面画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是1份,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要画这样的3份)

追问: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

学生照样子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

提问:怎样表示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呢?(教师示范,学生在图上表示)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线段图,并指着线段图说说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谈话: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互相讨论。

反馈:你是怎样列式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的解法可能有:

①28 × 3 = 84(元) 84 + 28 = 112(元)

②1 + 3 = 428 × 4 = 112(元)

比较:请同学们比较这两种解法,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突出一种解法是先算上衣的价钱,另一种解法是先算一套衣服的价钱是几个28元)

小结:略。

2. 教学“试一试”。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出了“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那么,怎样求“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呢?

引导:可以先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再结合线段图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要求:请同学们先画出线段图,再独立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反馈:你是怎样解答的?能把你的思考过程介绍给大家吗?(着重说一说线段图的画法和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的解法可能有:

①28 × 3 = 84(元) 84 - 28 = 56(元)

②3 - 1 = 228 × 2 = 56(元)

要求:请同学们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看一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板书)

四、巩固深化

谈话:解决了买运动服的问题,我们该去文具用品商店了。

课件出示文具用品商店的情境(蓝天文具商场,货架上放着许多文具:铅笔、钢笔、圆规、笔记本、文具盒、书包等)。

1. 课件出示: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求的是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 课件出示情境:一把圆规4元,一本笔记本的价钱比圆规贵5元,买一把圆规和一本笔记本一共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练习后,组织反馈。

3. 课件出示情境:一个文具盒12元,书包的价钱比文具盒的3倍还多5元,一个书包多少元钱?

提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先试着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谈话:商场里刚刚进了一些卷笔刀(课件同步演示),已知一个小猫型卷笔刀是6元,一个兔子型卷笔刀是12元,一个大象型卷笔刀是16元。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生编题后,组织交流,并有选择地呈现实际问题,学生一起解答。

五、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出色地完成了学校运动会后勤组分配的工作。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可以怎样做?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课堂作业

第44页“想想做做”第2~4题。

篇9:《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时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其实在二年级已经接触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基本能掌握方法,但本节课还多了项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内容。上课前我和同年级数学老师交流了下,这里的线段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这种方法吗?还有另外一种方法也有求会吗?结果我们就陷入误区,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线段图的画法,结果导致学生对于自己本来能够理解的方法都晕了,更别说另一种方法的出来。教学内容也没完成。

后来我看了教师用书,上面写道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画线段图,对画法不要作统一的规定,不要提出一题多解的要求,这才知道我要求过高了,不适合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

另外对于本节课我和同年级老师还专门去请教了我们的师傅该如何上,下一篇会写上。

篇10:《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大大体现了预习的必要性。以前学过列表整理的方法,所以学生对这种方法并不陌生。所以今天重点还是放在线段图的指导上,如何画得规范?其实这节课上解决问题并不困难,难就难在这种策略的应用上,实际还是操作能力薄弱。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还是耐心的教会他们这种解题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更加复杂的问题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双重准备。不能只重结果而轻过程!

今天这节课我针对学生预习作业上的问题重点进行画图指导。学生对于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不是十分感兴趣。课上我提了个问题:你们喜欢用列表法还是喜欢用画图法来解决问题呢?祝瑜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用列表法,因为列表法条件列得很清楚,便于比较。画图法比较烦。王新洛不甘示弱说:我喜欢用画图法,因为画图法把条件和问题表示得很清楚,画好图就知道怎么做了。季文协说:最好直接解答,既不画图,又不列表那该多好呀!确实有的题很简单对于优生来说完全能直接列式解答。一些行程类问题用画图法来解决数量关系很清晰。可惜学生似乎较难接受这个新事物。

篇11:“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此课内容是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它只有两个已知条件,两个量之间有倍数关系,即传统上的和倍、差倍问题,数量关系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教材要求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遵循学生思维特点,结合教学要求,我从以下几方面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首先是通过复习导入,引出新知,然后创设情境,学习新知,接着开放练习,拓展提高,最后课堂总结,学用结合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在这个环节里,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蓝带子和红带子长度之间的关系,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的求解方法,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图片搜索信息,得出结论。同时,在学生熟知问题的基础上将彩带简化成线段,目的在于引出线段图及其画法与注意事项,最后,让学生一边看线段图一边复述问题的内容,这样,使学生渐渐熟悉线段图在数学问题求解过程中的作用,感受它的优越性。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在新课的开始部分,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话将图中的信息表述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与对信息的搜索、整理与反馈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接着,我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教授学生如何在线段图上标出数据,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我画的线段图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图,利用小学生敏锐的'模仿力教学线段图的画法,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画完线段图后,我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求解的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线段图中给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给出的问题,都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这既符合新课标所提倡的“将课堂还给学生”,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活跃了课堂氛围。

在接下来的教学里,带领学生重点学习了如下两个问题,即“买一套衣服多少元?”以及“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在求解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时,先要让学生明白“一套衣服”的含义是什么,接着请同学在原先画好的线段图中标出这个问题的所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线段图所表达的含义。同时,请同学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交流看法,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沟通能力,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完整的将自己的方法表述出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与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听、说、读、写、画全面发展。而在复述的过程中,也使得同学对利用画线段图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析:数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步步深入,设计了“上街买衣服”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参与,我收获,我快乐”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尊重学生个体思维,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的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在这个环节里我准备了5个问题,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我将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排列,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

(四)课堂总结,学用结合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这一节课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与体会,并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与分享。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互相交流了心得与体会,更深入的了解本节课的内容,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时,使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任何难题都难不倒我们的!

上这堂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对第一种常用的方法掌握的很好,而对第二种方法用的同学就不是很多,有些同学接受的很慢,于是我又重点讲解了第二种方法,并选取了几个题目让他们练习。

篇12: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

P11例7、做一做,P14练习二第6—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1)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得出:

①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3)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学校图书室准备铺地砖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怎样知道100块瓷砖够不够呢?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

(100块不够)

追问:0。9X0。9是先求的`什么?再乘100又求的是什么?

4、那110块够吗?(学生独立尝试,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81

=0.81×110

=8.1+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以及是如何算的?

5、(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6、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1)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独立计算出结果。

(3)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4)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P14页7题

(1)出示: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2)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4)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3、P14页9题

四、体验:

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P5

×0.92+3.93

18.1

篇13: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首先出几道题咱们一起复习回忆原来学习过的整数运算的知识。(大屏幕展示)

先自己快速浏览这三道题。然后找三个同学填空。(只有乘法算式的叫做“连乘”板书课题)能不能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一下运算顺序呢?(板书:从左到右、先乘后加、先乘后减)(同学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也这么帮,真不错)。

板书完后,再重温一下运算顺序。

2、谈话:刚才我们复习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其实,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学习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前准备好的三张纸条,

先抽出一张,它是一道什么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放在相应的位置上,并固定在黑板上。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是一道什么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

2、谈话:

了解了运算顺序了,同学们能不能独立计算出它们的运算结果呢?

(鼓励:认真的孩子最可爱,你愿做一个认真、可爱的孩子吗?老师希望同学们认真书写,细心计算,能做到吗?)

汇报:学生边汇报结果,教师适当评价。

3、出示例题7图示:图上是什么人?他在做什么?

因为现在是数学课,所以老师提问几个数学问题:

(1)正方形地砖的面积怎么计算

(2)要想知道地面的面积有多大,应该怎么办?

出示例题7的题目,自己读题后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思考后汇报,提问:0.9X0.9求出的是什么?再乘100求出的又是什么?(在这个算式中,我们就用到了连乘)

再看第二个问题:

110块够吗?独立尝试完成。

汇报结果,汇总两种可能性(如果学生想不出第二种方法,教师要适当提示)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就用到了连乘、和乘加两种运算)

三、拓展练习:

学习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后,出几个题目考一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1、选择(先小试牛刀)

2、请你当小老师,下面的运算顺序对吗?

3、先说出下面算式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小玲一家去逛公园,买门票一共需要多少钱?

篇14: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运算方法的过程。

2、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能解答三个数连乘计算的简单问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

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

难点:

掌握连乘运算的运算顺序,应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1、7×9+3

49-3×3

5×(217-215)

2、三年级植树234课,六年级植树的棵树是三年级的3倍,六年级植树多少课?

一、情景导入

师:

现在家里安装固定电话的少了,但在十几年前,固定电话可是我们的主要通讯工具。咱们一起去看看,当年西王庄固定电话安装情况。

二、师生合作,学习新课。

(1)题意分析

1、图中的老伯伯在干什么呢?

(汇报西王庄20xx年固定电话安装情况。不过老伯伯还是挺风趣,没有直接告诉数量,而是让我们动脑动手算一算。) 2、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要求20xx年固定电话数量,首先得计算出什么?

2、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

师:

题中给出20xx年固话数量吗?看来还是要先求出20xx年固话安装数量。它是一个“中间量”,起桥梁的作用。我们借线段图来分析下各年份安装的固话的数量关系。

3、自己试着计算,然后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4、揭示课题含义

师:

像这样的两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这样的综合算式叫做连乘(板书)。

师:

连乘算式的计算顺序:从左向右。(板书)

师:

我这有两道连乘的计算题,谁来说说计算顺序,请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4×15×9

12×4×35(板演)三、深度探索:师:刚才同学们帮助算出了固定电话安装数量,学习了连乘的计算顺序,大家表现的都很棒。老伯伯对你们非常满意,不过他还有一个新建楼房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

试一试:

住楼问题。

1、自己先计算,然后小组交流2、组内代表汇报四、课堂练习:

1、25×2×45

19×3×24

27×9×8

5×13×11(板演) 2、练一练:3题、2题五、课堂总结:

1、连乘的运算顺序: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2、用连乘解决问题,应找出“中间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六、课下练习:

练一练:第1题、4题、5题。

七、板书设计:

连乘

关键:确定先算什么(中间量)

例:

24×6×2

试一试:

12×5×8

5×8×12

= 144 ×2

=60×8

=40×12

=288(部)

=480(户)

=480(户)

连乘计算顺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篇15: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出示主题图

2、收集信息。

3、提出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4、出示完整的例题。你能把你了解到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组织探究: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问: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问: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

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继续引导理解方法二的思路:

6表示什么?5呢?“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知道了6袋乒乓球一共的个数,就可以求出什么?

问:这种方法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归纳反思

⑴问: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相应的式子上面板书出小标题

讲述: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⑵问: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是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吗?揭示课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要找到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想想做做1

⑴收集信息,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⑵问:哪些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先求出什么?

⑶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

教师依据学生汇报出示答案,并重点问一问不同方法的计算依据。(让不同的学生反复说,加深理解)可以先求共多少笼再求共多少只,也可以引导学生先求每横行或每竖行有多少只,再求总只数。

2、想想做做2、3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评议。

第3题解答后问:如果我们所在教学大楼内也如此摆放花,那么一共要放多少盆呢?

3、模拟购物游戏

要求:将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轮流推选一名顾客和一名售货员,学生根据顾客的不同购物要求进行计算,售货员进行裁判。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2、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课后请留心观察,找出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再想想从中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想想做做1――3

教后记:本课教学密度较大,基础好的学生尚能接受,约1/3的学生在想想做做1时开始有卡壳现象,在拓展深化时学生对解决和本校教学楼有关的问题兴趣很浓,由此看来,以后在组织解决问题的习题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学数学时有用的。本次的课外作业是我根据学生上课的兴趣临时添加的,属于挑战性作业,不需要每个人都完成。隐约感觉学生对数量之间的关系缺乏真正的理解,有点生搬照套的感觉。打算在下节课中设计专门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和列式原理。

篇16: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整式的乘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运算。2.灵活运用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思想。2.感受运算法则和相应的几何模型之间的联系,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能力和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难点:单项式的乘方与乘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整式的有关概念整式的乘法实际上就是 单项式×单项式、单项式×多项式、多项式×多项式 。二、探索法则与应用1.组织讨论:完成课本“试着做做”的题目,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单项式×单项式的法则(组织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过程,并对不主动参与的同学进行指导。)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并板书法则:系数与系数相同字母与相同字母单独存在的字母以上3点的处理办法,让学生归纳解题步骤。(学生刚接触,故要求学生按步骤解题,且提醒学生不能漏项。)3.例题讲解

1 / 7例1:计算:(1)4x·3xy; (2)(-2x)·(-3x2y); (3)2abc2???1b3c?3??2??解:(1)4χ?3χy?(4?3)?(χ?χ)?y?12χy223(2)(?2χ)?(?3χy)??(?2)?(?3)??(χ?χ)?y?6χy2(3)2abc2?(?1b3c)??2???1???a?(b?b3)?(c2?c)??1ab4c3.32?3?2??????3例2:计算:(1)?2?1ab2?3a2bc; (2)??1ab2??(?5abc)??2?2?2解:(1)?2a?12ab?3a2bc 21????(?2)??3??(a?a?a2)?(b2?c)?c2????3a4b3c12?(2)???ab??(?5abc)?2??1?????a2(b2)2?(?5abc)?2??124ab?(?5abc)422?1????(?5)??(a2?a)?(b4?b)?c?4?5??a3b5c4(强调法则的运用)4.练习:课本“练习”第1题,学生口答,讲解错误的理由;第2题,学生板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可让学生辨析、指出错误,巩固法则。三、课堂总结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习过程等的自我评价。

2 / 7(可畅所欲言,包括学习心得和困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四、课堂小测课后“习题”1(1)(3),2(2)(3),3(3)。【作业布置】课后“习题”1(2)(4),2(4),3(2)(4)。【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2.灵活运用单项式乘法的运算法则。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思想。2.感受运算法则和相应的几何模型之间的联系,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情感、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能力和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地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难点:单项式乘法的运算法则。【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单项式×单项式运算法则。整式的乘法实际上就是 单项式×单项式、单项式×多项式、多项式×多项式 。2.探究讨论:提问:如何计算大矩形的面积?(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鼓励学生进行探索。)

3 / 7法1:这个长方形的长为(a+b),宽为m,其面积为m(a+b)。法2:将长方形看作宽为m,长分别为a,b的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和,即ma+mb。结论:m(a+b)=ma+mb二、探索法则与应用1.做一做:计算mn(a+b-c),谈一谈结果表示的几何意义,谈一谈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结果。(学生分组讨论、分组交流)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单项式×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并板书法则。让学生体会法则的理论依据: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3.例题讲解:例3:(1)ab(a2+b2) (2)-x(2x-3)解:(1)ab((a2+b2) (2)-x(2x-3) =ab·a2+ab·b2 =(-x)(2x)+(-x)(-3) =a3b+ab3 =-2x2+3x归纳: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步骤及注意事项:例4:先化简,再求值:a2(a+1)-a(a2-1),其中a=5。解:a2(a+1)-a(a2-1)=a3+a2-a3+a=a2+a。当a=5时,原式=52+5=30。归纳:求代数式的值,能化简的要化简例5:先化简,再求值:a2(2a2?a?1)?a(a3?a)2。其中,a?1。

22232解:a(2a?a?1)?a(a?a)?2a4?a3?a2?a4?a3?a4?a2。当a?142115。)????2时,原式????????2??2?16 4 / 7nn24.拓展例题:?x(x?x?2)的计算结果是多少?三、课堂总结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习过程等的自我评价。多项式×单项式的积的项数、符号(结合去括号法则)及不能漏乘等注意事项给予强调。(可畅所欲言,包括学习心得和困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业布置】课本“习题”A组1、2、3、4,B组1、2。【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进行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2.灵活运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体会乘法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思想。2.感受运算法则和相应的几何模型之间的联系,发展数形结合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能力和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地进行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难点: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单项式×多项式运算法则。整式的乘法实际上就是 单项式×单项式、单项式×多项式、多项式×多项式 。2.组织讨论张伯伯准备把长为m米、宽为a米的长方形鱼塘进行扩建,使得长再增加n米,宽再增加b米,求扩建后鱼塘的面积。

5 / 7一起探究:1.求扩建后鱼塘的面积有哪些方法?将计算过程和结果写出来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学生的方法只要合理就应鼓励。组织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过程,并对不主动参与的同学进行指导。(教师板书代数表达式)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扩建后鱼塘的面积。2.对于扩建后鱼塘的面积得到了下面四种结果:(1)(m+n)(a+b);(2)(m+n)a+(m+n)b;(3)(a+b)m+(a+b)n;(4)ma+mb+na+nb。二、探索法则与应用(m+n)(a+b)是两个多项式相乘,用分配律说明下面的等式成立:(m+n)(a+b)=ma+na+mb+nb (m+n)(a+b)=(m+n)a+(m+n)b=ma+na+mb+nb(m+n)(a+b)=m(a+b)+n(a+b)=ma+mb+na+nb大家谈谈: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是怎样化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多项式×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并板书法则。让学生体会法则的理论依据: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2.例题讲解例6:计算:(1)(??2)(??1);(2)?1a?2?(3a?2)。???3?解:(1)(??2)(??1)??2???2??2??2???2;

6 / 7?(2)?a?2??(3a?2)?2?a2?a?6a?43?a2?20a?43。1?3例7:计算:(1)(??3y)(2??y); (2)(?3??2b)(2??4b)。解:(1)(??3y)(2??y)?2?2??y?6?y?3y2?2?2?5?y?3y2;(2)(?3??2b)(2??4b)??6?2?12b??4b?-8b2??6?2?16b??8b2。强调法则的应用三、课堂总结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学习过程等的自我评价。主要针对以下两个方面:1.多项式×多项式2.整式的乘法(可畅所欲言,包括学习心得和困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言,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业布置】课后“习题”A,B组。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篇17: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10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两步计算问题的解决,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体验两种分析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2、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形成分析问题的两种策略

1、出示教科书第101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同学们精神真不错,看得出身体棒棒,调查一下,你们平时有哪些锻炼身体的方式呢?

学生简要举例。

教师谈话:身体棒棒,我们才不怕挑战,不仅如此,在这些活动中,还蕴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跑步的情景吧!

2、收集数学信息。

(1)提问:仔细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在课件上强调显示数学信息:每天跑两圈、每圈400米、一个星期(7)天。

(2)提问: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在课件上强调显示: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

3、解决问题。

(1)审题指导。

教师谈话:请仔细默读这些信息和问题,想想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预计学生理解题意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让学生感受审题这个环节,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师谈话: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已知信息和问题。

视学生状况适时结束审题,进入解决环节。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回顾反思。

教师谈话: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在作业本上做出解答,做完以后根据大屏幕上的问题回想一下你的解题过程。

学生独立解答,大屏幕显示反思提纲:

①你是怎么想的?

②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③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运算方法?

4、提炼解题策略。

全班就反思提纲进行汇报。

(1)教师主要就①展开详细的追问,帮助学生明确思路:

A、综合法:“你是读到这两个信息就发现可以求……呢还是读完以后根据问题想到要先求……?”如果学生回答是前者,则继续追问:“哦,你是读到……和……的时候就发现可以求出……,当继续读到……的时候你又有什么发现?”

课件逐步显示框图,教师借助框图梳理分析方法:“原来这位同学是从已知信息出发采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进行分析的。当他读到……和……的时候就发现可以求出……,当继续读到……的时候又发现可以求出……。”

课件框图举例:

“还有没像他这样也是从已知信息出发来进行分析的?”……

B、分析法:“你是读到这两个信息就发现可以求……呢还是读完以后根据问题想到要先求……?”如果学生回答是后者,则继续追问:“你是读完以后根据问题想到需要先求……,怎么解决的呢?”

课件逐步显示框图,教师借助框图梳理分析方法。类似A的步骤。

(2)对②的汇报一般不做追问,对③的汇报如果学生出现困难,教师可引导表述,例如:跑道一圈400米,两圈就是两个400米,求两个400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通过表述检查这种运算是否合理,加深运算意义的理解,但不做过多追问。

在汇报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400×2=800(米) 800×7=5600(米)

方法二:7×2=14(圈) 14×400=5600(米)

方法三:400×7=2800(米) 2800×2=5600(米)

答:一个星期(7天)跑5600米。

(3)教师小结:

(结合框图进行小结)面对问题,我们可以从已知信息出发,边读边想: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与其它信息有什么关系?能求出什么?

还可以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所需要的信息告诉了吗?如果没有可以通过哪些信息求出来?

其实很多问题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分析,这样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初步应用分析策略,感受两种策略的作用

1、出示教科书第99页例1主题图,收集数学信息。

教师谈话: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教师提问:谁能将已知信息和问题完整地叙述一遍?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回顾反思。

教师谈话: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在作业本上做出解答,做完以后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大屏幕显示反思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分析的?怎样分析的?

3、全班汇报,感受策略。

学生汇报分析方法和解答。

4、列综合算式。

教师谈话:能将你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试一试!

5、小结:刚才我们使用了两种分析方法帮助我们迅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一种是从信息出发边读边想,一种是从问题出发进行分析。同学们能不能用这两种方法又对又快地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强化巩固解题策略

1、解决第103页第9题。

(1)独立思考,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2)根据大屏幕的问题进行回顾与反思:你是用什么方法分析的?怎样分析的?

(3)小组就列式和大屏幕问题进行交流。

(4)全班汇报。

2、教科书第101页练习二十三第2题。

(1)独立思考,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2)全班汇报。主要汇报分析过程和列式。

四、全课小结

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两种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分析方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教师梳理。

五、机动练习

教科书第104页练习二十三第11题。认真读题。独立解决。

篇18: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0页例1。

教材分析

本应用题是学生过去学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简单应用题的发展,即由原来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引申到求比两个数多(少)几(或几倍)的数。教材主要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比较三道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掌握该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分析简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对于纯粹的应用题教学有些反感,不太乐意为了解题而解题,喜欢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因此将应用题与别的活动课程进行整合,联系生活显得很有必要。

设计理念

1、联系现实,创设情境,注重融合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这里的现实应该是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学生素材应尽量来源于生活,在其中又应当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对于三年级同学来说,学生的“现实”或许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例如“今天我当家”这个情境就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班队活动。其中,四个计划的设计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难怪课后有的同学说:“我觉得这节课有点像数学课,又有点像班队课,还有点像思品课。”

2、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谈,无拘无束地讨论,独立思考,相互学习。在讨论与交流中,思维呈开放的态势,不同见解,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引发,相互点燃,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的全程对话。

3、重组整合例题,对教材“二度开发”

在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的开阔地,它要求教师从一个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鼓励教师尽情释放智慧的源泉,在教材与标准之间驰骋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根据教学的需要,重组、整合了例题,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由于例1的内容较为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大胆地处理教材、调整教材、补充教材,大胆地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鲜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引进数学的“大课堂”,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和“小红”一起“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社区服务”、“购物”,在完成计划中自然无痕地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掌握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推理的过程,提高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3、结合内容渗透思想教育。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你们想参加吗?小红也想参加,她想利用双休日当一回小主人。她把想法和爸爸说了,爸爸说:“好啊!不过那要看看你有没有当小主人的能力?”于是他就考考小红了。

出示:买青菜用了2元钱, 买白菜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能解答吗?为什么?是呀!缺了一个条件也就不知道买白菜的钱和买青菜的钱有什么关系了,那你猜猜爸爸会怎么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买白菜比青菜多用3元钱;买白菜比青菜少用1元钱;买白菜的钱是青菜的2倍)

[细致入微地渗透生活观念,精心设计,巧妙借助“今天我当家”的场景,对生活要素进行提炼,创设了良好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从细微之处看生活”,在生活氛围中自觉调动原有认知储备,全身心地为小红想计策、出创意。]

二、提供材料,研讨新课

师:小红也全部答对了,爸爸高兴地说:“那就让你来当家吧!”于是小红就制订了当家的一些计划,她的第一个计划是什么呢?

1、出示:计划一:邀请朋友

请3个同班好朋友,2个兴趣班好朋友,请小邻居的人数比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少1个,请了( )小邻居。

师:你们会算吗?说说看,为什么要先求3+2=5(人)?是啊,跟小邻居的人数有直接关系的是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

(出示线段图,图略)

师:在图上哪一段表示同班好朋友的人数?哪一段表示兴趣班好朋友的人数?同班好朋友和兴趣班好朋友的总数呢?所求的问题在哪儿?第二段怎会比第一段短一些呢?接下来怎么办?(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请好了小伙伴准备去买菜,妈妈和奶奶听说小红想当家,非常支持。

练一练:奶奶给了10元钱,妈妈给了20元钱,爸爸给的钱比妈妈和奶奶给的总数少2元,爸爸给了( )元钱。

同桌交流后回答。

2、出示:计划二:上街买菜

买青菜用了2元钱,买萝卜用了3元钱,买肉用的钱比买青菜和萝卜的总数多8元,买肉用了( )元钱。

师:谁愿意说说?(生答师板书)小红也很快地算出来了,这时旁边一位正在买菜的老爷爷看见了,也想请她们帮帮忙。

练一练:买茄子用了4元钱,买冬瓜用了2元钱,买鱼的钱比买前两样的总数多4元,买鱼用了多少钱?

师:你们愿意帮忙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本环节步步深入,分别设计了“邀请朋友”、“上街买菜”等生活实例,激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诱发出“我就是小红”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交流想法蕴涵了尊重个体思维的原则,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到书本上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的学习不留痕迹地融入对生活的学习中,融入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3、师:吃完午饭,小红决定去完成第三个计划,去小区刘奶奶家打扫卫生。小红多会安排呀!

出示:计划三:社区服务

2个同学洗衣服,1个同学扫地,擦窗的人数是洗衣服和扫地的总数的2倍,擦窗的有( )人。

生答师板书。

师:小红和小伙伴们把刘奶奶家打扫得干干净净,高高兴兴地往家走,正好遇上小区管理员张叔叔,原来啊,他正在发搞好家庭卫生的倡议书呢!

练一练:第一次发了22份倡议书,第二次发了38份倡议书,第三次发的是前两次总数的'3倍,第三次发了多少份倡议书?

[在数学课中创设情境,并不是为了创设而创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在四个计划这一主线中还必须注意数学知识间的衔接与穿插,“上街买菜算算钱”,“小区发了多少份倡议书”,这些都能在现实中找到蓝本,学生身临现实情境,与其说是在解答题目,还不如说是在做身边的一件事情,不仅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而且还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4、揭示课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5、比较三组算式

师:你有什么发现?(相同点:都是先求总数,因为要求的问题都与总数有直接关系;不同点:因为所求的问题和总数的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也就不同。)

6、看书质疑(生完成例1)

三、开放练习,拓展提高

1、妈妈买了8个苹果,6个梨,9个香蕉,买的桔子比苹果和香蕉的总数多7个,买了多少桔子?

(生自练,师巡视,注意收集学生的不同列式)师:谁愿意来说说?

逐题出示:① 8+6=14(个) ② 8+6+9=23(个)

14+7=21(个) 23+7=30(个)

师: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如果算式是对的,那如何改题目呢?

[这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在想中练,错中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选择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着等信息为主动获取有用的信息。]

2、师:小红当了一天的小主人,有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用掉?她一共有多少元钱?用掉多少钱?还剩多少钱?这些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生自由发表看法。

师:小红想把奶奶给的10元钱还掉,然后再捐给班级里的一名贫困学生10元,现在她还剩多少钱了?最后她还有一个计划

3、出示:计划四:购物(图片)

钢笔 饮料 铅笔 小画册 薯片 牙膏

6元/支 3元/瓶 1元/支 4元/本 3元/袋 5元/支

师:小红会买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帮小红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学生设计)

师:如果要把所有的物品都买下,需要多少钱?钱够不够?如果不够,你会想出什么方法呢?(渗透打折、还价等思想)

[在课尾设计“计划四:购物”,这一环节呈现给学生的信息是用20元钱去买提供的商品。看似简单的一道题,由于学生在开放的空间,开放的群体合作中收集、整理信息,不仅设计了10多种与众不同的购物方案,而且还延伸出:如果买东西后钱多了可用来捐款、还给父母、存起来等多种办法,适时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当有同学提到要把所有的商品全买下而钱又不够怎么办时,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纷呈,如讨价还价、打折优惠、先欠再还、买一送一,有些购物策略甚至连老师也始料不及。开放的活动开发了学生丰富鲜活的认知潜能,在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中,不仅增进了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而且还意识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师:这一天小红过得非常有意义,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她制定的四个计划,解决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她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同学们,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多观察,勤动脑,相信任何难题我们都不怕!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于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数学最终是为了用数学。]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优秀教学设计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优秀教案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练习》的教案

两步连乘应用题教学后记

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教案

有括号的两步式题数学课件

三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数学教案-两步应用题(三)综合练习课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集锦18篇)】相关文章: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优秀教案2022-07-26

计算二年级作文2022-11-03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解决问题(两步计算)》教学设计2022-08-01

第四册复习课文3教案示例2022-06-18

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2023-12-18

连减应用题(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2022-12-27

连减应用题数学教案2023-06-16

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一2023-01-27

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2022-04-30

新课标数学四年级下《含括号的运算》的教学反思2022-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