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变迁中的产权问题 论文

时间:2023-03-21 07:46:16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企业制度变迁中的产权问题 论文(合集19篇)由网友“无名之辈be”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企业制度变迁中的产权问题 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企业制度变迁中的产权问题 论文

篇1:企业制度变迁中的产权问题 论文

刘雪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81)

摘要探讨了我国经济处在一个特殊过渡时期中企业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产权交易问题。

关键词产权产权交易行业特许权

现代产权经济理论认为,产权是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它是一种社会工具,有助于一个人与其他人进行交易的合理预期。这一过程的合理预期可以通过社会的法律、习惯和道德得到表达。同时,产权作为一种社会工具,它是通过社会强制实施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权利。因此,从其表象上来看,产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和排他性的权利束。最终产权就被认为是资产使用权(the rights to use the asset)、资产收益权(appropriater eturns from the asset)和资产形态改变权(the rights to change the form of the asset)的聚合,其实质是剩余索取权的控制和占有。它可以通过实施资产的可能性及其所必需花费的成本来衡量。

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这一过渡时期的最本质特征是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与微观重塑构造在亦步亦趋式地向前推进。正是这种改革方式,使隐藏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的矛盾显性化,宏观经济矛盾微观化。从某种规范的意义上来看,持续了的我国企业体制改革,一直在谨慎地触及产权问题,且每一轮触及都具有不同的政策视点,新一轮的推进又往往带有试错或纠偏的特色。这不仅充分地说明了产权改革的难度,而且也昭示着新一轮选择的慎重。

任何产权交易过程,都是在特定的产权制度和收稿日期:-12-10产权结构中进行的。诺斯(1981)指出:“由于现存产权结构引导着人类的经济行为,个人就会发现,从其利益出发,一种产权制度下的行为不同于另一种产权制度下的行为。”在完全国有产权的产权制度下,因产权的初始界定是模糊的,因而造成了无限制性使用国有资源和资源的无效配置。根据西方产权变迁的经验,“所有权的演进,从历史上看包括两个步骤,先是把局外人排除在利用资源的强度之外,而后发明规章,限制局内人利用资源的强度。”(诺斯,1981)。产权交易过程,首先是从寻求一个最适宜的产权投资者开始,然后再逐步演化出一系列的约束“局内人”行为的规则。由此看来,我国所发生的产权交易,政府行为必须在交易搜寻阶段和交易后的监督阶段都介入产权安排,并在政府预算与企业利润之间、产业进入或退出及产权交易收入的分割等方面,表现出一系列的摩擦和冲突。

1政府的预算最大化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从资源配置的过程看,产权交易是在认可资源配置结构的前提下,因配置效率差异所产生的资源重新配置过程。只要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况,产权交易就不可避免。在我国所发生的政府主导型产权交易中,效率规则并不处于首要地位,因为各级政府与企业是处于一种等级性的产权安排制度下。这样,一旦发生产权交易,就会表现出政府预算最大化与企业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企业在严重亏损、资不抵债或行业市场不景气、持续萧条的条件下,都可能理性地选择“退出”,搜寻最适宜的购买者。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行为介入就可能使即将进行的产权交易中断,或使原来不想“退出”的企业被迫退出。因为政府追求的是预算最大化,在国有产权制度下,政府官员不可能明目张胆地随意抽取企业盈利,但可以将它们用于其他目的,如通过行政手段撮合“企业集团”,增强地方的税基预期;或干脆增大政府开支,扩大政府机构。这种预算最大化是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相冲突的。政府介入产权交易,不仅干扰了产权交易的排他性选择,而且增大了产权交易过程的费用。因为只有在排他性成本等于产权交易收益时,产权交易才能最终完成。在我国现实的产权交易过程中,产权的委托――代理是与政府职能的分解高度融合的。即使是以准市场合约原则寻求代理关系,也必须获得政府的帮助。政府行为的介入似乎是可以降低风险的。实际上,政府主导产权交易的结果,往往被假定为是“次优的”。杜绝政府行为介入,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产权交易过程仅在国有产权管理部门登记产权变动情况,其他政府部门(包括资产管理部门)都不准介入产权交易过程。政府行为不是影响产权交易过程的排他性选择,只能是使这种排他性选择更为中立,不具有偏向性。因此,政府行为应致力于信息引导和披露,避免交易过程的信息不对称性,克服信息失真和信息丢失。

2产业政策与行业特许权

在一定的时期内,产业政策是通过不同行业的结构调整表现出来,其实质是限制进入者;相反,产权交易却更多地表现为退出和进入替代的过程。产权交易与产业政策联结起来,应该是产权交易发生前必须澄清的政策前提。同时,产业政策通过政府集中规划和实施,是凭借行业特许权来提供安排的。政府主导型产权交易与产业政策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它是通过行业特许权进行安排。造成现行产权交易与产业政策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度、履行和监督程序。这一过程与所有权控制相比,显然要复杂得多。因为在产业政策制定和行业特许权分配过程中,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同为一个行为主体,信息透明度稍差;相反,所有权控制却是通过政府职能分解和委托――代理关系进行的,信息透明度稍强。从产权交易的角度看,产业政策的制定、履行和监督应该分离,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负责制定产业政策,行业主管部门履行产业政策,负责国家资本金筹措及监督国有资产运行增值的诸部门监督产业政策执行。这样,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业环境,那些合理的产权交易就可在最小的交易费用条件下完成,找到最理想的投资者;相反,那些不合理的产权交易,就会因交易费用的增加而无法缔结交易合约。

3产权交易收益的处置

由于现实的产权交易过程存在着政府介入,因而产权交易收益的处置问题,同样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在这里,我们不分析产权投机问题。现实中的产权交易收益的处置,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公共选择”程序:剥离企业债务的产权交易收益基本是按回收注资、偿还债务、补缴税款,最终安置被吐换的劳动力进行分配;存续企业债务的产权交易收益按回收注资、补缴税款和安置劳动力进行分配。这两种程序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过程中,都没有包括“企业办社会”所形成的那部分产权可以转化为一定的工业社区产权,且允许企业产权交易前的营业分离(di-vorcement)或放弃(divesture)。因此,现行两种产权交易收益分配的程序都是不公正的,也不可能是公共选择的结果。因为回收注资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且与补缴税款重复。产权交易收益的分配应该是补缴税款和安置劳动力。安置劳动力可以通过建立产权结构调整基金的办法来解决,而没有必要纳入个人预算。整个产权交易收益应纳入国家资本金预算。

如果企业产权交易同时包容“企业办社会”所形成的那部分产权,则必须在收益分配中增加工业社区援助基金项目,以便重新安排社区的基础服务。因为社区产权是排他性的,从幼儿园、学校、医院、治安、公共卫生、邮电到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等,都应是社区产权提供的基础服务。

同时,在我国的.产权交易中尚存在着卖方市场问题。产权交易卖方市场的实质,是产权出售者无力承担搜寻最合适的买方所必须支付的交易费用,而政府行为的介入又使得市场信息不对称加剧。卖方市场问题只能通过破产、债权――股权转换等办法协同解决。因为卖方市场向均衡方向转变,这是一个长过程,也意味着我国的产权交易具有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4产权交易的案例验证

4.1政府直接介入

保定和武汉于1984年~1985年就开始了企业购并的探索,是我国企业购并发展最早的两个城市。发生在这两个城市的企业购并,都是地方政府自上而下灌顶式推动的结果。针对企业规模扩张的冲劲和购并意识的发育,政府也为了摆脱部分亏损企业要求增加注资的压力,开始有意识地推动购并。其差异是这两个地方政府都选择不同的政府机构介入购并过程:保定是地方经委,武汉是地方银行。通过这两个机构分别监督购并的履约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产权交易事务所。在保定模式和武汉模式中,经委和银行分别代表国有资产产权的处置权,因而使得两个模式所能够涵盖的产权交易打上了地域区划的烙印。

4.2先市场购并,后政府确认

在市场主导类型中,企业的产权交易一般发生在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购并或营业转让过程之中。在同行业中,优势企业与劣势企业相比,无论是产业的有效规模、研究与开发、资本利润率,还是品牌多元化、商标等,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有选择地购并劣势企业的产权;在不同行业,优势企业会凭借自己的资本优势,通过产权投资归并不同的竞争者,获得更多的剩余索取权。在市场主导型的产权交易中,优势企业在购并谈判中享有绝对的优势。如果发生购并的两家企业同为上市企业,则产权购并会有效地平抑或支持劣势企业的股价。在我国所发生的市场主导型产权交易中,大多数案例是上市公司之间进行的,但最终必须得到政府的确认。深圳宝安集团的一系列购并行为基本上反映了市场主导型产权交易的实质。

深圳宝安集团是一家集房地产、金融证券、工业和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性上市公司。从1992年开始,在非上市企业和上市公司两方面,策划了一系列的产权交易活动。1992年3月,收购武汉商场股份有限公司4.76%的股权,1992年11月,收购四川峨嵋山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5.65%的股权,1993年6月,再度收购甘肃长风宝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0.61%的股权,收购后成功地促使这三家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同时,宝安集团也有选择地收购上市公司的产权。1993年9月,通过上海宝安分公司收购上海延中实业公司18.71%的股权。“宝延**”一时间沸沸扬扬,10月得到了中国证监会的肯定。此外,1993年宝安在深圳证交所还收购了新疆宏源信托投资公司(5.7%)、贵州中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45%)、江西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2%)、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55%)以及安徽能源股份公司、长沙中意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西单商场、北京天桥、云南白药等45家企业的股权。经过一系列的产权交易,深圳宝安集团1993年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股东权益比率分别比1992年净增长0.32元、1.62元和11.2%。

4.3外籍所有权参与型产权交易

外籍所有权参与型的产权交易,主要体现在股权投资、契约式经营及行业准入等三个方面。其中,股权投资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主要服从于市场规则,但是政府行为的介入也是不可忽视的。外籍所有权参与型产权交易最早可以追溯到80年代初期,但当时的主要形式是通过签订一组包括营业转让、市场配额及经营时限的契约式经营安排来进行,不涉及税收的问题,外商投资一直享有“二免三减半”及免缴“两金”的优惠。正是因为税收征缴制度的不跟进,股权投资式的产权交易后来成为主导形式。其最突出的案例是“中策现象”。

香港中策投资公司(现为中策投资集团)从1992年4月收购山西太原橡胶厂开始,持续不断增加对国有企业的股权投资。到1994年为止,中策所控股的国有企业已逾100家。其基本特点是以现金投入、划片打捆式地控股收购机械制造、电子、化工、饮料食品、医药、金融业、基础设施等数十个行业的国有企业。然后,通过其上市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将其收购的大陆部分企业股权转让给第三方,转让股权的收益并没有转变对被购并企业的再注资,一方面表现为其产权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实现了其股权的稀释。

5结论

产权是在具体的政治经济制度下实施的,政府不随意地、有偏向地解决产权问题,产权制度就不会经常变化不定,不会因为政府行为的介入而发生改变。同时,产权制度是稳定的,产权是可交易、可转让的,这样的社会交易费用就会下降。我国产权交易过程的最根本问题,就是政府提供的制度约束不确定,且对不同的交易安排抱有偏向。因此,长期持久、稳定的制度约束,是我国产权制度改革的根本。

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政府主导产权交易的兴起背景,除经济运行的市场化取向外,一个突出的原因是19年的经济改革,已经引导出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本土企业与外籍所有权企业在不同产业的分工,同时国有企业、本土企业的债务负担日益沉重。在这种前提下,我们认为,政府介入产权交易过程应该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区分产权交易与解决企业的债务危机、债权――股权转换以及企业破产问题;第二,真正确认市场主导型产权交易。从一个简单的产权交易过程来看,由于它是企业存量的调整,要求企业必须是最基本的交易单位,在非常严格的意义上,它是排斥政府干预的,但由于产权归属权和交易完成后所引起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连带反应,又必须引入政府干预。因为资产的专用性,资产物理形态与价值形态的高度“合一性”需要企业对产业进入或退出的机会成本作精打细算,政府有必要将那些确因经营不善所带来的高负债企业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并明确交易收益优先足额偿还所欠缴的税款,依次补偿职工工资、养老金和所拖欠的债务。对那些严重资不抵债、且资产的市场价值较低的企业执行清算破产,对小型企业进行拍卖,对中型、大型企业执行“结构性商谈”的破产程序,由所有的债权人投票解决。

最后,我们强调,如果将产权交易与“出售国有企业”的可行性联系起来,就必须特别要求所有权控制和产权准入控制。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售国有企业”的可行方案。在这一方案中,必须明确出售形式、出售者的类型(主要指各级政府),产权受让者的类型、性质、国籍、待出售企业的类型、性质及其政治经济和市场环境状况等因素。对外籍所有权参与型产权交易应作具体的区分。如果它是“再投资类型”企业,则执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如果它是“返汇类型”的企业;则征缴资本流入和流出税。

篇2:企业制度变迁中的产权问题

刘雪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81)

摘要探讨了我国经济处在一个特殊过渡时期中企业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产权交易问题。

关键词产权产权交易行业特许权

现代产权经济理论认为,产权是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它是一种社会工具,有助于一个人与其他人进行交易的合理预期。这一过程的合理预期可以通过社会的法律、习惯和道德得到表达。同时,产权作为一种社会工具,它是通过社会强制实施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权利。因此,从其表象上来看,产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和排他性的权利束。最终产权就被认为是资产使用权(the rights to use the asset)、资产收益权(appropriater eturns from the asset)和资产形态改变权(the rights to change the form of the asset)的聚合,其实质是剩余索取权的控制和占有。它可以通过实施资产的可能性及其所必需花费的成本来衡量。

我国经济运行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这一过渡时期的最本质特征是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与微观重塑构造在亦步亦趋式地向前推进。正是这种改革方式,使隐藏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的矛盾显性化,宏观经济矛盾微观化。从某种规范的意义上来看,持续了19年的我国企业体制改革,一直在谨慎地触及产权问题,且每一轮触及都具有不同的政策视点,新一轮的推进又往往带有试错或纠偏的特色。这不仅充分地说明了产权改革的难度,而且也昭示着新一轮选择的`慎重。

任何产权交易过程,都是在特定的产权制度和收稿日期:1998-12-10产权结构中进行的。诺斯(1981)指出:“由于现存产权结构引导着人类的经济行为,个人就会发现,从其利益出发,一种产权制度下的行为不同于另一种产权制度下的行为。”在完全国有产权的产权制度下,因产权的初始界定是模糊的,因而造成了无限制性使用国有资源和资源的无效配置。根据西方产权变迁的经验,“所有权的演进,从历史上看包括两个步骤,先是把局外人排除在利用资源的强度之外,而后发明规章,限制局内人利用资源的强度。”(诺斯,1981)。产权交易过程,首先是从寻求一个最适宜的产权投资者开始,然后再逐步演化出一系列的约束“局内人”行为的规则。由此看来,我国所发生的产权交易,政府行为必须在交易搜寻阶段和交易后的监督阶段都介入产权安排,并在政府预算与企业利润之间、产业进入或退出及产权交易收入的分割等方面,表现出一系列的摩擦和冲突。

1政府的预算最大化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从资源配置的过程看,产权交易是在认可资源配置结构的前提下,因配置效率差异所产生的资源重新配置过程。只要存在着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状况,产权交易就不可避免。在我国所发生的政府主导型产权交易中,效率规则并不处于首要地位,因为各级政府与企业是处于一种等级性的产权安排制度下。这样,一旦发生产权交易,就会表现出政府预算最大化与企业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企业在严重亏损、资不抵债或行业市场不景气、持续萧条的条件下,都可能理性地选择“退出”,搜寻最适宜的购买者。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行为介入就可能使即将进行的产权交易中断,或使原来不想“退出”的企业被迫退出。因为政府追求的是预算最大化,在国有产权制度下,政府官员不可能

[1] [2] [3] [4]

篇3: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论文

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论文

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同时为利益对立双方所使用,但是会计信息可能是由利益对立集团的一方或其代理人编制,这样信息不对称现象就出现了。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看,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由于其稀缺的特点,所以在其生成、传递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交易双方及复杂的交易关系,交易双方可能的利益冲突导致了高额的交易费用。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会计信息交换中的外部性和各种可能的利益冲突,客观上要求采用一定的规则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研究就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所谓产权,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H.Demsetz,1967),会计信息的交换实质上是一种权利的交换。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研究的中心论题就是:如何通过界定、变更和重新安排会计信息提供中的产权结构,降低和消除会计信息市场机制运行的社会费用,提高会计信息市场运行的效率,以达到改善资源配置的效果。

本文所界定的会计信息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1)会计主体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编制的财务报表所包含的信息;(2)财务报表附注及其它财务报告所包含的货币及非货币信息;(3)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本文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信息产权问题的讨论主要包括:(1)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必要性;(2)如何界定会计信息的产权;(3)对既定会计信息产权咨询的分析;(4)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引起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必要性

1. 交易费用与会计信息的产权。

交易费用贯穿或隐匿于整个产权理论的始末,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降低会计信息交换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实证会计研究文献指出,在订立契约的过程中,会计信息的确起着降低交易费用的作用(Watts and Zimmerman,1986)。可以说,会计信息提供的历史演变,就是朝着优化产权安排及提高会计信息产权效率的方向而努力。但是,目前由于:(1)GAAP中允许过多的会计处理方法带来了企业创造会计数据以平滑收益和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能不会很好地了解到这一点;(2)管理人员拥有大量的私有信息,如关于颇具价值的专利信息或关于兼并的战略意图等,这些信息可能会大大影响企业未来现金流动的时间、金额,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此无法得知,纵然有机会得知,也会发生高额的交易成本;(3)审计人员只对财务报表信息(货币性信息)表述审计意见,而对非货币信息的合理与否得不到确认,所以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留下了过多的'“公共领域”。这就给会计信息的传递与交换带来了高额的交易费用,客观上要求合理界定会计信息产权。

2.外部性与会计信息产权。

外部性是指一个主体或一个人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对其它主体或个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分为有利的影响——外部节约和不利的影响——外部不经济两种)。例如,一个企业公布了有关销售和利润方面的较大增长,这势必会影响市场对本行业中其它企业的期望;再如某个企业公布了内部信息(如一项颇具价值的专利的信息),这也会影响市场对竞争对手的未来收益的期望。象这种彼此之间的交互影响便被称为外部性。外部性的极端情况就是搭便车行为。

一般而言,会计信息具有公益物品(Public Goods)的某些特征,即一个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并不减少另外的投资者对会计信息使用的效用,另外的投资者可免费使用会计信息,即所谓的搭便车行为。结果,企业不能从会计信息的提供中补偿所消耗的信息生产成本,因此企业最多只会提供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信息量(w.R.Scott,),这就导致了会计信息的私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分歧——满足了企业个体的价值期望,却有损于整个社会的总体价值,这将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后果。会计信息提供中的外部不经济(不利的外部性)对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提出了要求,而实际上,产权问题直接源于外部性的影响与结果。

二、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

由于会计信息的传递和交换过程中存在着供需双方,因而其产权的界定首先要辨明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和需求方。

1. 会计信息的提供方主体。

单从会计信息的生成来看,仿佛其供方主体就是会计人员。但是,切莫忘记会计信息的作用之一就是反映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用以解除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而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中扮演的应是独立于委托方和管理当局(受托方)的中立角色。同时由于管理人员努力程度的不可观测性,所以会计信息反映的相关指标就成为委托方评价其经营业绩的主要尺度。这些特点决定了管理当局比会计人员更关注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容和结果,也必然会参与乃至干涉会计信息的生成和传递。由于会计人员可能受到管理阶层不同程度的干预,甚至在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中左右会计人员,因而将会计信息提供的主体定位于管理阶层比定位于会计人员更合理。这一点在西方研究会计准则的实证文献中屡有涉及,如Watts和Zim-merman在《确定会计准则的实证理论导论》一文中就将理解管理阶层的动机作为准则确定的实证理论的前提(Watts,and Zimmerman,1978)。另外在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时,实证会计文献认为会计选择的主体是管理阶层而非会计人员(Watts and Zimmerman,1986)。事实上,将管理阶层而不是会计人员作为会计信息提供的主体,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得到证明:(1)对公司的财务报告审计而言,尽管由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意见,但审计委托书中要求公司的管理阶层(而不是会计人员)必须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2)从国外审计案例的分析看,一旦审计失败,如果不是由于审计人员的重大过失,那么最终对会计信息失真承担责任的正是管理阶层。

2. 会计信息的需求方主体。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形成了会计信息的供求关系。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一是对股票不公开上市交易的有限责任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二是对股票公开上市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会计信息的需求。在第一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需求方较易辨明,一般是少数债权人和股东,他们同时也是会计信息需求的主体(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就属于这种情况,国家作为最大的股东理所当然地成为会计信息需求的主体),会计信息只在这些少数债权人和股东之间传播,其他人不能也无权得到这些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可认为是一种私益物品(Private Goods),充其量也只能算作是一种俱乐部物品(Club Goods)(张军,1994)。在第二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需求方就比较复杂。首先,类似于第一种情况,债权人和股东仍是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但就股东来讲,情况要复杂得多。在公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中,股权已脱离企业而单独存在,股权交易使得股东经常处于变动状态,以至很难辨明公司的股东是哪些人,最终形成所谓的委托者“虚位”。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公司的股东(即所谓的潜在的投资者),因而他们也都有权获得公司的会计信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会计信息已经由“私益物品”演变为“公益物品”。

3.会计信息产权界定之中的受益方和受损方。

由于产权是一种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所以产权界定的另一个关键是确定会计信息交换中的受益方和受损方。我们简单列为以下四类:

(1)管理阶层受益,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受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管理阶层经营有方,公司发展状况良好,能够安全、及时地偿还债务并向股东支付较多的股利,这些信息通过会计报表传递给信息使用者,以利于他们及时正确地作出相关的投资和信贷决策。结果,管理阶层将会得到高额的红利收入,投资者也可获得较高的投资报酬。

(2)管理阶层受益,会计信息使用者受损。在这种情况下,管理阶层虽经营业绩不佳,但通过干预会计人员进而操纵会计报表的生成,在会计报表上虚增利润,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欺骗或串通审计人员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骗取投资者的信任,使他们做出错误的决策。结果,管理阶层仍得到优厚的报酬,而投资者却承受着各种潜在的损失。纵然可得到分配的股利,但这实质上是一种投资偿还。

(3)管理阶层受损,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受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传统会计模式所造成的。

篇4:协议离婚中的产权过户问题

协议离婚中的产权过户问题

协议离婚的当事人在解除夫妻关系后,大多数人不愿意再联系或再见面。有的甚至远走他乡去异地谋生,即使还在一地也不愿意给对方去办理产权登记手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几点建议供参考:

办理

篇5:在家族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利于弊论文

在家族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利于弊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家族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家族企业的弊端,如:高度集权、管理混乱、任人唯亲等阻碍了家族企业的发展。由于家族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之间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因此为了解决家族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将现代的企业管理方式运用到家族企业中来。

关键词:

家族企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现代企业 企业文化 组织管理制度中国家族企业自产生以来,经历了坎坷的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日益重视,家族企业获得了飞速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很多家族企业成功完成了创业阶段原始资本的积累。中国家族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家族制管理的优点是密不可分的。但是,随着我国家族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家族企业的弊端,如:高度集权、管理混乱、任人唯亲等阻碍了家族企业的发展。由于家族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之间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因此为了解决家族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将现代的企业管理方式运用到家族企业中来。

1、家族企业概念的界定

美国学者、哲学博士丹尼斯杰弗认为,由一位或数位家族成员所拥有和控制的企业即为家族企业,血缘、工作、所有权这三种共同体构成家族企业的精髓。

我国学者潘必胜认为,当一个家族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系的家族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时,这个企业就是家族企业。他还根据家族关系渗入企业的程度及其关系类型,把家族企业分为三种类型:

(1)所有权与经营权全为一个家族掌握;

(2)掌握着不完全的所有权,但仍能掌握主要的经营权;

(3)掌握着部分所有权而基本不掌握经营权。

从家族企业的定义看,其区别于其它形式企业的特点是:家族企业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合一切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而企业的经营权则因企业规模的不同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可以部分或全部与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即家族企业是家族所有、家族控制,却不一定要家族经营。

2、家族企业的优势及劣势

2.1家族企业的优势

2.1.1 家族企业是企业创业的理想途径。

企业的创办和发展需要原始资本的积累和投入。由于家族企业的融资成本低,许多企业都把家族企业作为创业和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首要选择。出于家庭血缘的认同和信任,出于家庭经济利益的一致性,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响应创业者的号召,团结一致,一起创办家族事业,是许多具备劳动力和资本条件的家庭的理想。家庭为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和创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家族企业是创业的理想途径。

2.1.2 家族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更为灵活有效。

由于维系家族企业运转的除经济因素外,还有血缘、伦理等大量非经济因素在发挥作用,资源配置和薪酬待遇等方面的经营成本相对较少,监督约束等管理成本也很低,决策能更快的得到服从和落实,这些都使得家族企业在同等的投入情况下可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2.1.3 家族企业会形成凝聚力极强的企业文化。

家族企业的`创立者的文化对家族企业文化具有重大影响。家族文化往往是一个家族企业经过几代人的坚持形成的,有着丰富合理的内涵,既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成为家族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动力源泉。这种凝聚力极强的企业文化对家族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2.2家族企业的劣势

2.2.1 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决策失误。

在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家族企业要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必须使决策更加具有可行性,可以实现组织目标,而这一切都需要员工的参与。但是目前许多家族企业采取家长式的集权管理,缺乏内、外部的监控、反馈和制约,是滋生决策失误的根源所在,必须予以解决。

2.2.2 缺乏正规的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中的各项工作标准要正规化,员工行为要受到工作规则和程序的约束,这样的企业管理就会有章可循,一切都会井井有条。而目前家族企业不是靠严格的制度和客观事实来约束人,而是凭经营者主观的经验和常识,靠简单的信任和亲情去管理人。这种管理方式只能适用于小规模、低层次的作坊式企业,根本不可能管理好中型或大型企业,更不用说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

2.2.3 不能有效利用社会上的经营人才,造成人才短缺。

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的绩效会产生长远的影响。而家长式集权管理是企业吸纳和合理利用人才资源的最大障碍。家族企业一般会将企业交给自己家族内部的人进行管理,而随着企业的日益发展壮大,家族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高层管理人员全部来自本家族显得越来越难了。这样就形成了家族企业人才短缺的局面。

3、在家族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3.1家族企业与现代企业的关系

所谓现代企业,是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织起来的企业。一般而言,具有“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征。从世界各国的普遍情况看,按照财产构成划分,现代企业主要有3种类型,即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

独资企业,是由单一投资主体兴办,并完全由出资人所有和控制的企业。合伙企业,是由两个以上出资人共同兴办,并由其共同所有和控制的企业。公司企业,是由两个以上出资人兴办,每个出资人以其出资份额的多少拥有控制权力和承担相应义务的企业。

从公司类型的定义可以发现,家族企业的定义没有界定企业的类型,也就是说,家族企业可以存在于企业的任何类型之中,无论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还是公司制企业,只要家族成员拥有或控制企业,即可认为是家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家族企业没有本质矛盾,并不是说现代企业制度与家族完全不兼容,关键在于产权是否清晰,是否有一个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家族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是不相容的,二者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

3.2用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来管理中国家族企业

当家族企业处于发展的初期和中期,家族经营管理是一种很有效的管理模式,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发展成一个企业集团或者更大的组织,家族企业的弊端就会显现出来,有时候甚至影响企业的生存。这个阶段,想要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跳出家族管理模式,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家族企业。只要家族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管理企业,进行专业化管理,才能促进其迅速成长,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就要求家族企业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4、结语

只有在家族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将家族企业的优势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相结合,家族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于家族企业创造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平青。企业家成长三维机制与家族企业家[J].经济管理,200 2(2):12-15.

[2] 余斌,周煊。民营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的基石―基于监督的约束激励[J].经济学家,(2):15-28.

[3] 卓越,张珉。所有权、控制权与治理结构[J].经济界,2003(1):5-9.

篇6:农村电子商务中相关问题探讨论文

农村电子商务中相关问题探讨论文

1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1)能够让农民及时得到生产经营需要的相关市场信息。当前,我国广大农民生产大多属于各自为战,造成了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单一农民作为生产之主体,因为无法及时地了解到市场方面的信息,肯定会导致在生产上具有盲目性,从而对提升农民群众的收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市场供求状况不够了解,因而盲目生产所导致的。立足于电子商务,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市场供求方面的信息,做到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开展生产,与此同时还可通过发布农产品信息以吸引客户前来采购。

(2)实施电子商务能够避免企业加农户产业模式之不足。一部分企业在与农民进行合作的过程之中,往往会运用信息不对称而刻意地压低农产品价格,从而极大地损害到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与此同时,农民还可运用网络与多家企业保持紧密联系,立足企业之间的竞争以获得自身利益。

(3)能够节约资金,有利于农民创业期之发展。一些农民具有很好的生产技术,但是因为创业资金不足而无法创业。在推行开展农村电子商务之后,不仅能够节约营销上的支出,而且还能带动规模化生产。

(4)能够推动特色化产业之发展。如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立足于电子商务能够大力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以及特色经济。运用网上展示等途径能够吸引更加多的游客,不仅能够方便城市普通群众的出行,而且还能让农家乐得到更为广泛的客源,从而实现城乡之间的互动,加快当地农民的增收步伐。

(5)运用网络可进行招商引资。一些地方的农产品生产非常有潜力,但是因为信息不够流畅,因而造成无人知晓的状况。运用电子商务,能够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到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之中,进而实现共同致富。

(6)运用农村电子商务还可开发网上购物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以及生活质量。电子商务代表着网络时代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这其中就含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应用网络能够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也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农民群众可从网络得到各类信息,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生产,同样还可通过网络购物挑选自身中意的商品,进而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

2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民群体的总体思想较为保守,难以快速接受新生的事物。因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普遍较为滞后,电子商务这一新型交易手段在城市都尚未全面普及的当下,在农村地区施行尚有相当大的困难。同时,电子商务也具有一定风险,这也影响到了电子商务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

(2)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十分匮乏。一直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较为滞后,大量农村劳动力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处于初中以下,其中接受过专业化培训的非常少。因为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就会直接影响到其所具有的信息素质,这充分表现在对新技术、新信息以及新成果的反应极为迟钝,缺少对市场信息实施分析与利用的主动性,对于电子商务并无足够的自信心。农民自身缺乏应用网络工具之能力,而高等院校毕业的专业电子商务人才极少会有愿意到农村工作的,这就形成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奇缺的状况。

(3)农民获得电子商务信息需要相对较高的费用。因为我国农民整体收入普遍较低,而开展电子商务又需要计算机、网络设备等相应的硬件经费投入,从而导致农民群众的参与主动性偏低。虽然一些农业网站开通了手机短信提供相应的农业信息服务,但此方式也会产生一定的信息费,相当一部分农户不愿承受。可见,农业信息费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农村地区网络的普及,进而影响到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具体应用。

(4)农村电子商务网站的内容缺少足够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如今,我国虽然已经有了大量农业电子商务网站,但是其中很多网站建设得比较粗糙,其中农业信息服务功能、政务服务功能相互混杂,所以网站的结构常常不够清晰,在栏目的设置上也未能体现出农业的特色。大部分网站的实时性与交互性不强,在信息发布及时性上也不够快速,同时网站更新的周期相当长。网站当中的静态信息内容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而且以单向信息为其重点功能,缺少足够的交互性。所以,就严格意义而言均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而只能被称之为交易以前的电子商务。

3加快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几点思路

(一)提升农村群众的农业电子商务意识

为了实现农村电子商务的大发展,就应当尽可能地改变农民的落后观念并且提升其电子商务意识。

(1)政府应当不断提升宣传推广农村电子商务之力度,不但要通过广播案、电视等手段进行宣传,而且还可采取在乡、镇一级安排电子商务知识宣传人员,定期向当地农民群众介绍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让其理解积极参与电子商务的种种好处,从而更好地激发出农民群众的主动性。

(2)要做好农村电子商务的试点工作,对于那些宣传应用农村电子商务成绩显著的村镇,政府应当进行合理的奖励,从而以此为重要经验向别的地区进行推广。

(3)要从政府的层面上积极鼓励我国农业企业推广应用电子商务业务,并对表现突出者进行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奖励。

(二)积极培养农业领域电子商务人才

农业领域电子商务人才之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农业领域电子商务发展之速度以及质量,这也是健全完善农业电子商务组织十分重要的内容。

(1)要增加对工作于农业电子商务一线的工作者配置之力度,不但能够提升其学习与运用现代信息能力之水平,而且还能着重促使其更好地学习与了解农业技术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以及国际贸易知识等,促使其能够成长为懂得技术与管理的新型农业人才,从而成长为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的中坚力量。

(2)政府应当出台有关的政策,积极鼓励与促进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到农村电子商务领域之中。

(3)要通过和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设立农村电子商务专家咨询体系,通过相对较低的费用或者免费的方式向农民以及农业企业提供相应的农村电子商务咨询服务。

(三)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

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事业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体系,从而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创设出更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可以通过和有关电脑生产企业加强合作,并且拿出相应的补贴,为农民群众提供性价比较高,而且有良好品质保障的电脑设备,积极鼓励与引导农民群众上网,吸引其参与到电子商务之中。要运用当前相当普及的电话网、广电网等,按理多种不同形式的信息化平台,从而为农民群众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服务,提升其现代信息运用能力。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当和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争取降低农民群众的上网费用,降低或者减免服务三农短信定制的相关费用。

(四)推动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建设高质量的农产品电商网站,对于促进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与特色农产品的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鉴于全国农民参与到电子商务之中的要求不断提升,此类网站在数量上还需得到更大的发展,在质量上还需持续提升。政府要更好地规范电子商务网站进行信息采集与上传等各类工作,加大网站所具有的实用性与时效性信息,加快网站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还应制定出更为优惠的政策,积极鼓励更多农业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到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之中。因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投资金额相当大,所以建议制定积极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农村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相关政策,并且全力争取国家给予更加多的资金上的支持。

(五)加大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力度

在如今的电子商务情境之下,必须要充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因为电子交易当中的买卖双方无需见面,其所交易的农产品质量控制也就成为了交易是不是能够顺利开展的重点环节。因为标准化生产对于传统生产方式而言,必须付出更加多的生产性成本,少数农民为得到更多的利益,会选择偷用违禁药物或者添加剂等,从而导致产品中出现了诸多质量问题,从而反映出我国大量农产品尚处于粗放式的生产状态之下,生产管理过程之中的标准化程度极其不足,因为其农产品也就缺少了足够的竞争力,从而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更好发展。有鉴于此,应当建议政府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流通环节等方面持续增加对于标准化所进行的控制,特别是在生产监管上,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控制要通过政府与企业所设置的专门机构加以监督与执行,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地区以及农业企业的电子商务诚信状况,促进农村电子商务能够实现新的发展。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全球范围内电子商务交易比例不断增加的状况下,积极运用电子商务所具有的优势来发展农村经济显得极为重要。当然,要想完全实现农民直接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来进行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而实现农村生产自动化、农产品销售网络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实现的,依然需要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多方共同进行努力。

篇7:论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归属及相关问题论文

论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归属及相关问题论文

近年来,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场)的产权归属颇具争议,不断衍生出各种问题。房地产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和商品房住宅小区业主之间就在有关停车位的买卖、租赁、使用、收费纷争凸现,各方利害关系当事人各执一端。学者、专家、官员对此类问题亦众说纷纭,见解不一,似是而非,令人困惑。

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归属是各种纷争和矛盾的核心所在。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产权归属不明,将令房地产开发商和置业者的合法利益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严重地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妨碍着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地发展,给社会经济生活和公共管理带来诸多的难题。

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是指其房地产权。房地产权包含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附着物所有权两方面的财产权利。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物权立法的缺位,社会忽视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共有财产的确定和权利边界经常处于含糊不清的尴尬状态。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归到底属于谁?在现有的法律条文中,人们似乎无法直接找到答案,其产权归属似乎仍处于混沌状态。

对于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产权归属的认识,现行有以下几种通说:一是合同确定论。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由房地产开发商与买方置业者在房地产买卖合同中约定,依合同约定确定其产权归属。二是推定归属论。当房地产开发商与买方置业者在房地产买卖合同中对小区停车位产权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时,推定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属于买方置业者共有,或由房地产开发商所有。三是销售成本收益归属论。当房地产开发商未将小区停车位建设成本及利润计入其计划的房屋销售收益时,小区停车位的产权属于房地产开发商,反之,其产权属于买方置业者共有。四是登记凭证确权论。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依买卖合同约定,经房地产登记机关登记确权,由房地产权证持有者所有;否则,其产权处于不明状态。本人认为,上述的登记凭证确权论相对恰当,登记凭证确权论中的“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产权,依买卖合同约定,经房地产权登记机关登记确权,由房地产权证持者所有”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登记凭证确权论中“否则,其产权处于不明状态”的认识有失偏颇,其忽视了我国现行房地产登记制度的现实和缺陷,以致认识上出现以偏概全的状况。

以上所述的四种不同认识均不能全面、恰当、准确地解答有关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产权归属的问题。

本人试图在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之下,分析和研究有关房地产权法律制度的特征、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的存在形式、商品房住宅小区土地使用权的取得与房地产权的产权登记等过程,从所有权(物权)法和债权法两个角度,分析土地使用权与上盖建筑物、附属物之间的法律关系,计入建筑容积率的建筑面积和不计入建筑容积率的建筑面积与土地使用权之间的法律关系,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探讨和研究商品房住宅小区停车位房地产权的归属。

一、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下,房地产法律制度的形式、房地产权的内涵和特征。

1、房地产法律制度的形式。

在目前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有关房地产行业的法律规范构成了现行的房地产法律制度。房地产的法律制度涵盖了土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房地产开发和转让、房地产行业行政管理五大方面的内容,其各方面的内容都有可能涉及到房地产权这个重要问题。

2、房地产权法律制度的具体内涵与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房地产转让、抵押时,房屋的所有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转让、抵押。第四十一条规定:房地产转让时,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载明的权利

[1] [2] [3] [4] [5]

篇8:国际法中国际环境治理体系的变迁论文

国际法中国际环境治理体系的变迁论文

摘要:国际体系是传统国际关系分析的理论框架,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和民族国家主体并未发生实质变化,而体系诸要素则发生了明显变革,在本体和要素的不变与变革中,国际法对国际体系的本体维系与要素变革始终产生重要影响。环境治理是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体系变迁中互动而生的重要问题,各国在此问题上的互动结果唯有逐步制定普适性的国际协议约束国家行为而达到治理目标,证实国际法在体系变迁互动中的功能。

关键词:国际法;国际体系;变迁;环境治理

国际体系乃系国际关系学界运用于分析国际关系的逻辑出发点,系指两个及以上国家之间有足够的交往,一国对其他国家决策产生足够影响而促成某种行为时所发生的体系。[1]国际体系具备的诸要素:体系范围、结构、单位行为体、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规则及支撑体系的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本文从国际法视角阐述国际环境治理体系的变迁。

一、国际关系的体系观

国际关系学界存在结构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三大国际体系观,各自将国际关系置于国际体系内进行分析,各自论证方式不同,结论也不一样,分别形成的各自体系对应为:结构体系、制度体系和文化体系。

(一)国际体系的属性认识

结构现实主义的国际体系属于单向的静态体系,一方面,国家间的互动不会对国际体系造成影响,只是国际体系对国家间的互动产生作用,谓之“单向”;另一方面,国家之间并不会自己互动,而是由外力(如国家权力)来推动他们互动,谓之“静态”。自由制度主义认为权力结构对国际体系的重要影响,但主要强调“进程”,从成本-利益角度来论证,将合作互动具体落实为“制度”形式。建构主义认为国际体系是客观存在的,但它认为是通过行为体人为改变的,而非天然存在的,国家利益和制度都只是通过观念建构起来的。

(二)对“互动”的理解

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内部行为体之间的互动与单元无须分开,处于单元层次,行为体运行的动力来源于外部力量,每个国家被比喻为球台上的一个球,当球杆打出之后,球与球之间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物理性的互动,并产生某种结果[2]。因此,它认为国际体系内不可能存在合作,即便是有合作,也是程度极低的合作。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际体系深受行为体自身的权力影响,但各行为体之间的互动仍然对于形成国际体系产生重要作用,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更多是不考虑权力因素通过合作来达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合作将产生各类制度规范,进而发挥约束行为体行为的效力,同时使得行为体对其行为产生预期。建构主义所认为,行为体之间不断的实践活动将首先消除私有观念,形成共有观念,最后产生社会性的观念结构,谓之“文化”,或以“共同体”之概念来表达。[3]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的共同体、上升的共同体和实现行为体的彼此认同,三个阶段均基于共同观念而建立起来的共同遵守的规范则是互动的主要方式。

二、当代国际体系的要素变迁

按照秦亚青教授的观点,国际体系在发生延续与变革,他从国际体系本体和要素两个方面对国际体系展开论述,认为体系本体依旧没有发生质变,但体系要素却发生了变革。[4]国际体系本体上还是以主权为原则、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为体系在运行,但国际体系诸要素已经或者正在发生变革。

(一)行为体:单一主权国家向多元主体转变

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建立后,单一主权国家都一直是国际体系内部唯一行为体,但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一大批组织在二战之后纷纷成立并在国际社会事务中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尽管这些组织目前难以取代主权国家,但长远看来,国际组织有可能具备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地位,特别是在诸多需要国际组织参与的领域,比如军事安全、恐怖安全、经济危机的处理等方面,已经超越了一国的能力范围,甚至若干个国家的合作也难以解决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诸多国家共同联合开展。国际组织可能成为诸多国家利益诉求的共同载体,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发挥其重大作用。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愈发明显重要,当然也就包括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了,尤其在人权方面,个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概言之,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社会,单一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唯一主体的局面将被多元的国际主体共同支配的现实所取代,而多元主体的行为必将给国际体系带来更多且更复杂的影响。

(二)结构:硬实力与软实力并存

国际关系理论谈及结构,实质是指结构现实主义的权力结构。权力结构所强调的政治权力是一直以来支配国际体系的硬实力。结构现实主义就是将权力在国际体系内的位置排列看作是国际体系最重要的方面,认为权力是决定国家行为与其在国际体系内位置的唯一重要因素,硬实力对国家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决定了一国的对外行为,霸权国家就是实例,20世纪以来,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支撑,尽管有一段时间因为苏联的出现,使得国际社会呈现均势局面,但这同样是源于二者拥有其他国家没有的军事力量。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不约而同弃战转向将经济发展作为各自的首要战略目标,日本和欧盟的经济实力在战后得到了巨大发展,各自藉此成为世界多极化的一极。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约瑟夫奈教授提出软实力一说,[5]他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力都归为软实力范畴,与硬实力并列成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将发挥超越硬实力的作用。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微妙变化,二者可以相互影响和作用,自由制度主义为此还创造出“国际政治经济学”,就是强调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互动:能力与频率提高

全球化促使互动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而互动能力的提高也使行为体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互动的程度首先与科技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它是支撑互动的基础。互联网和高科技打破了传统的地缘界限,前者实现了虚拟空间的自由交流,后者使得地理空间上的交通变得更加顺畅和便利。人们之间的交流互动频率不断增强,社会的流动性不断增强,国际交往更加广泛和深入,互动愈加频繁,国际社会趋于融合,以往国际所呈现出的碎片化正在逐步整合,在行为体的作用下,世界被勾勒出一幅宏观层面的国际体系图,这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不断在进行过程建构的结果,并且这一结果在未来的时间里将因持续与行为体的实践活动互相作用而不断发展。互动的'目的就在于解决某些问题,其结果可能表现为冲突,也可能表现为合作。比如,经济上的互动,欧债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都显示出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彼此之间需寻求更大程度上的合作,在这个过程当中,互动是相当频繁的。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传播日新月异,各国文化的互动结果则可能表现为冲突。建构主义认为文化就是观念结构,文化的融合实质上就是其所强调的共有观念,行为体实践与其观念之间的互构其实就是一种互动,观念在行为体的实践互动过程中趋于统一与融合,即为共有观念。

三、国际法对国际环境治理体系的影响

英国学者莱德利布尔提出国际社会概念,认为国际体系进一步发展就是国际社会,视乎是否出现基于共同观念所遵守的国际法律规范。从环境治理角度切入,探讨国际法律规范在当代国际体系变迁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全球环境治理目标实现唯有依靠国际法予以规范达成。

(一)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法

国际体系变迁是一个进程(process),意为国际体系中的个体或曰单元之间的互动方式和互动类型。[6]自由制度主义认为国家通过制度合作能够实现利益最大化,将国际制度定义为“一系列围绕行为体的预期所汇聚到的一个既定国际关系领域而形成的隐含的、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7]建构主义所强调的进程是国家通过主动建构国际体系观念结构的实践活动,行为体交往的初始行为通过互动产生了主体间意义,在形成共有观念基础之上产生社会性的观念结构,因而形成共同的规范、规则和程序。二者无一例外强调运用规则、原则和程序来保障国际体系进程的实现和维系国际体系的运行。在国际体系互动进程问题上,借鉴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得出结论[8]:国际体系乃过程建构的结果,而过程建构将孕育国际法。过程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取向是社会性过程理论,强调社会性建构作用,认为社会性是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要素,该理论假设之一就是坚持国际社会进化的原则,认为国际关系的运动是变化的,是行为体的能动作用使然,同时相信国际体系的变化是朝着更加符合人类期冀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朝着进步的方向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一个不断地通过主体间的实践活动来建构的过程,或曰过程建构。在其看来,过程就是指产生社会意义的持续的实践互动关系,其重要作用在于孕育规范。既然规范是行为体广泛接受的适当行为的准则,那么,规范的孕育和形成动力之一,就是来自过程本身,就是说,规范不仅是行为适当性的标准,而且也是规范参与者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过程使得规范得以塑造实践者,也被实践者所塑造。过程的运动既意味着规范通过行为体的社会性实践被持续不断地建构和再建构,共同利益不断地被生产和再生产,也意味着这些被建构的规范和规则反过来对过程的持续又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国际法对环境治理体系变迁的功能

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国际社会在体系变迁中运行不免失序,国际法无疑是使之更加有序运行的有效路径。国际关系学对于国际法概念界定,主要从国家行为体的角度将其概括为一种行为准则,分为限制性法律规范和构成性法律规范,前者主要体现为限制,后者则首先体现为构成。当代国际体系已非沃尔茨时代的单一政治体系,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或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宏观国际体系内部已经或正在建构更多的子体系,纵横交错,稍有不慎即可能引发宏观体系秩序的混乱与无序。国际法的产生、传播和发展已经与国际体系的运行形成了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国际法之于国际体系的作用可谓不可或缺。

一方面,多元主体使得规范化趋势增强。当代国际主体的多元趋势源于全球性事务的日益增多,并且处于不断膨胀的过程。威斯特法利亚体系所形成的以民族国家作为单一国际主体的国际体系正在变革,国际组织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深层次反映出全球性事务的大量涌现,民族国家作为国际体系的唯一行为体已经难以应付这些全球性事物,比如恐怖组织威胁、环境污染、经济危机等问题,都是当代所出现的新问题,覆盖面及其广阔,甚至延伸至全球范围,影响整个世界,这些问题涉及各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如不加以处理或者处理不当,势必给各国造成深远的消极影响,既然一国无力处理好这些全球性事物,只有通过国际组织来解决,在世界无政府的背景下,各国所组成的国际组织只能依靠相互合作来维系,而合作的重要载体就是国际规范,无论是基于经济学的成本利益考量,抑或基于共有观念的成形考虑,规范都将通过制度化和社会化而得以实现其效能,国际组织在当中将充当规范制定、执行和监督的平台作用,使得国际社会能够依此作为其行为的预期和指引的重要载体。

另一方面,问题的互动由国际法保障实施解决。在国际体系理论中,互动是体系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互动亦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正如上文所言,全球性事务需要行为体之间的频繁互动,无论是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机制,抑或建构主义(包括西方建构主义和秦亚青教授所提出的过程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规范建构,都以互动作为国际体系的重要内涵视之,各国不同程度地发展多边关系,互动结果是各方寻求彼此都予以承认或是遵守的共同规则来加以调整和协调,此即国际法。如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就是范例,为解决目前及未来所面对的国际性事务,组织内部的各国际组织也分别相应地制定规范性条约来保障通过互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像核安全问题,联合国及其相应的内部组织制定相应的规制核行为的一系列规范和原则,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限制全球核危机爆发及保障因核试验而带来的战争危险。再如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组织,其内部各成员国所制定的各类多边协议或者是适应性不一的规范性文件,都在不同程度地保障国际经济互动的有序进行,同时也能够在规范的指引下寻找到解决各类经济问题的途径。本文以环境治理为例,建构具有普适性的国际法,以此为基础和依据,各国互动显其意义。

1.无政府状态下环境问题的产生国际体系的变迁并未实质改变其本体,即国际社会仍旧处于无政府状态。全球环境问题却愈发严重,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在客观上给人类带来危害的程度和广度前所未有,问题的解决显然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无政府状态下这就陷入了集体行动困境中,各国愿意搭便车而非主动采取行动来解决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国际社会并没有一个凌驾于各国政府之上的国际政府像国内政府那样采取强制性措施统一解决问题,各国从其本国利益出发,观望之态者甚于主动为之者,诸如气候减排这类环境合作的困境就在于国家认知其主动减排的成本将远远大于收益,最佳方案就是搭便车,等待获取其他国家主动减排所带来的公共收益,美国对待气候变化的政策较为消极的原因便是实例,其认为如果该国主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尽管可能有所收益,但相对收益会较小,而其他国家可能从中获取更多的相对利益,这严重不符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不应该为了主要是其他国家未来世代的利益而让国民承担大量的成本[9]。

2.要素变革下的治理路径:建构国际环境法律制度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治理得到不断加强,国际环境条约数量和缔约国数量不断增多,[10],尽管并非所有的条约及缔约国都能发挥效力和遵守条约;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代表的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环境组织在环境治理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归因于国际体系主体多元化的结果,国际组织功能发挥愈加明显;公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环境问题的全球治理。国际体系变迁中的多元主体趋势有助于冲破传统国家利益的枷锁而使得环境问题得以治理。在上述言及的相当数量国际环境条约中,臭氧层治理方面的国际法所发挥的实效性最强。

1987年制定的《损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被普遍认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国际环境协议,该议定书先后经过五次修改,已有190个缔约国加入和批准,协议实施后,共有超过85%的消耗臭氧层物质被淘汰,科学家依此预测到21世纪上半期,臭氧层将会得到恢复。[11]臭氧层国际协议的实施成功,证明国际法在臭氧层治理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功效,从法律实施的有效性角度看,《蒙特利尔议定书》不仅使得缔约国履行相应义务,而且能够通过该议定书解决南极上空臭氧空洞问题,说明此议定书是有效,也证明包括臭氧层在内环境问题解决最佳方案只能是缔结具有普适性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法。本文从国际法角度来探讨当代国际体系的变迁问题,以全球环境治理为例,基于法律的稳定和预见等特征在其调整社会关系的优越性考虑,认为国际社会有与国内社会相类似的方面,而建立在观念共享或成本收益上的国际法在调整国家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方面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定纷止争、奖罚分明,使得国际行为体对其行为产生预见性,保证国际体系朝着稳定和有序的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英]赫德利布尔,张小明译.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7.

[2]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反思与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32.

[3]袁正清.从安全困境到安全共同体:建构主义解析[J].欧洲研究,2003(4).

[4]秦亚青.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革[J].外交评论,(1):1-13.

[5]约瑟夫奈教授在1990年在其论文<软权力>、<世界权力的变革>及其著作<必定要领导———正在变化着的美国权力的性质>中提出和阐述了软权力概念.一般被界定为三方面的要素:价值标准、市场经济和西方文明,其重点在于社会联系、经济相互依存和国际组织机制对国家的影响.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392-393.

[6]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7.

[7][美]基欧汉,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5.

[8]过程建构主义乃我国学者秦亚青教授所主张,他认为国际关系学派中应有中国学派的位置,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是“关系”,这恰恰是国际关系三大流派所共同缺失的,主张借鉴主流建构主义,将“过程和关系”植入国际关系理论中,提出一个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模式.秦亚青.关系本位与过程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3).

[9]JodyFreeman,AndrewGuzman.气候变化与国家利益[J].公法研究,(1).

[10]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6-7.

[11]王晓丽.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法调控—对臭氧层保护经验的借鉴与分析[C].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552.

篇9: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设计问题论文

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设计问题论文

摘 要:以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为基础, 衍生出了问题教学法, 这种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教师应该如何去设置较为合适的问题。所以, 必须在一些原则下来设置这些问题, 问题需要更加具备趣味性, 要有全局性, 针对性甚至是梯度性。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 问题设计; 趣味性;

所谓问题教学法, 是指通过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提出, 引导学生们通过正确的思维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种全新教学模式的提出是非常有意义的, 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真正做到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们对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一、注意设计问题的趣味性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 对于问题的设计, 可以以我们的生活为基础, 设计更加贴近生活的问题, 帮助学生提高化学学习热情。我在讲授“燃烧和缓慢氧化”之前, 是这样设计的:我先提出问题“俗话说, ‘水火不容’, 那么, 水火到底能不能相容?”有些学生提出质疑。于是, 我设计有趣的“水火相容”的实验, 先将白磷放到盛满热水的玻璃杯中, 然后将收集好的盛满氧气的玻璃管向白磷倾斜, 白磷竟然慢慢燃烧起来, 学生目瞪口呆, “啊”的一声响起, 学生心中的迷雾顿时散去, 原来“水火相容”。这时, 学生的兴趣点被激发了, 为下一环节“燃烧条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注意设计问题的全体性

教师设计的有些问题一定要注意是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无论学生的基础如何都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 这便是要考虑到问题的全体性, 只要有考虑到这点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当问题估计到所有学生时, 每个学生都能够进行相应的思考以及表达自己的看法, 达到大面积学生的学习效率都能够得到提高, 无论基础如何的学生都可以从中受益。即便是基础差的学生也可以从中找到学习的自信, 帮助他们调整原先的厌学态度而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对于中等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善于思考, 凡事多问的良好习惯。最后对于优生来讲, 一来可以复习已掌握的知识, 二来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热情, 丰富他们的化学知识和结构, 让他们对化学更加热爱, 立志为祖国化学事业的建设做出一番贡献。比如, “醋酸是强酸还是弱酸?它又具有什么化学性质”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没办法直接回答出来的, 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才能够完完整整地回答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对学生提出了许多要求, 首先是首问便要求学生们自身必须要去充分的了解醋酸的特性, 而第二问则是要通过拿醋酸与其他已知酸的性质的比较才能够得出最终的答案, 类似这种问题是适合于向全体学生提问的, 这是可以帮助那些基础一般或者基础较弱的同学提高自信, 增加学习的热情。

例如, “硫酸、盐酸、硝酸, 三种酸的共同点如何归纳, 又存在着哪些不同点”这个问题, 要引导学生们去深入了解每一种酸不同的性质, 通过对比比较, 然后做总结。所以, 对于问题的回答这方面的选人也要考虑到一些学习基础偏弱的学生, 不能够一开始便提出十分有难度的问题而破坏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注意设计问题的梯度性

问题教学法核心的内容便是要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 从学生发现问题出发, 自觉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 当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 对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讲究关联性、梯度性, 每个问题之间应该要有紧密的联系, 问题的深度应该要层层递进, 进而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具有梯度的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进一步发展。

四、提高所提问题的固有功能

所提问题功能与目标相一致。一个问题的.存在必定存在着与之相对应原因;一个目标则是一个需要经由老师或者学生的努力所需要达成的既定事物。一节课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教学目标与教学问题之间的相互匹配, 通过多角度多方位达成教学的目的。通过本研究发现, 当教师讲解的内容偏离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们对于教学的内容会出现疑惑, 甚至无法老师讲解的内容, 这对于课堂教学无疑是低效的, 结果是十分糟糕的。所以, 一位教师在对教授内容进行相应的扩展时, 需要注意扩展问题设计不易过于偏离课本, 这样不便于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

教师提问时措词、表达准确。作为一名老师基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过关, 基本常用字词发音要准确, 语义表达要足够清晰。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位教师要求授课使用普通话, 除一些特殊情况可以使用一些方言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吸引一下学生的注意力, 其余情况不得使用方言进行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 教师要尽量使用课堂上的专业词汇进行提问, 对所有要求的化学方程式能进行正确的书写, 反之, 学生在课堂中会产生一定的误解, 这也是对于教师教学表达的最基本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注意, 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能够引导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更加透彻的理解。

五、提升所提问题的固有功能的实现程度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教师在对课堂提问的问题进行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水平学生的情况, 对学生的思考时间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估算, 这样问题的设计才能保证更具有针对性, 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能够更加直观的展现在老师面前。换个角度讲, 学生对于课堂提问的问题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就开始进行作答, 对于问题的理解以及作答的准确性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而老师对于学生学习程度的掌握情况也会随之出现偏差, 最终导致授课进度出现混乱, 原有教学目标无法高质量的完成。当然, 还存在一种情况, 教师问了追赶教学进度, 直接将课堂上提问的答案告诉学生, 这样课堂提问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这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评价。通常情况下, 课堂提问不涉及惩罚学生是非常乐意去回答问题, 只是回答的答案并不一定非常准确。当一位学生的回答非常接近正确答案, 老师一定要对其进行表扬, 以此让学生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然而, 对于一些回答不是很好的答案, 老师也不要急于批评, 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与肯定, 然后提出其中问题回答不足之处, 这样才更有助于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不足, 对于自己学习存在漏洞的地方进行补全, 以此慢慢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对于一些不是很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 老师需要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一般这部分学生都是因为胆怯, 不敢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就需要老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而一些对于提问根本没有想法的同学, 老师要试图对他们进行引导, 慢慢地对问题进行理解, 并最终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六、结语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化学学科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 即要引导学生们去关注在他们生活中的与化学有关系的社会问题, 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要让学生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对待化学课程的学习, 要引导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 问题教学法便是很符合这些要求的教学模式之一, 而在进行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之中, 必须要注意设计的问题是否有探究的价值, 注意问题之间是否存在巧妙地联系, 这样才能够更突出问题教学法的作用。

综上, 本文对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如何使课堂提问变得更加有效进行了探究, 对于如何使其变得有效提出了一定的个人见解。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需要对此类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陈玉飞.高中化学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J].中国校外教育, , (03) .

[2]崔金凤.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提问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 (09) .

篇10:研究生论文写作中的问题

研究生论文的目标有三:

1、要有建树

2、要能服人

3、相对完整

针对当前一些突出的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提出自己的意见,就是要树立三个“意识”

一、“问题意识”,要善于在大量的数据资料中离析出“问题”来,然后围绕某个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观点、得出结论,一些研究生论文选题太大,没有“问题”或者不明确。

二、“前沿意识”,体现在选题上包含如下因素:当前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许多人在努力解决但仍未见成效或历史上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发现和尚未引起他人注意的问题。

三、“作文意识”,即行文要生动具体,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初学作文都懂得要“准确、鲜明、生动”,但做起来并不容易。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词语概念要推敲。“作文”准确是根本。鲜明体现了能力,而生动是锦上添花。

大凡文章:浅入浅出者庸,浅入深出者无,深入深出者难,深入浅出者更难。行文的生动性不是简单的写作问题,其本质上还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把握问题的准确性、剖析问题的深刻性和积累知识的广博性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底蕴。在这个基础上 ,再加上作者的天赋灵性 、文字功夫和灵感的捕捉与巧妙的 发挥 .说到底 ,还是作者的整个人格,素质与修养 .

篇11:研究生论文写作中的问题

1、引言过于笼统:手头缺少有分量的文献,没有对同行工作的介绍,对研究背景、内容和意义,缺乏实质性的介绍和描述,起不到引言的作用;

2、方法过于笼统:缺乏对研究思路、方法和重要环节的清晰描述介绍,让人弄不清你的结果及结论是如何获得的;

3、缺少一手材料:许多论文缺乏第一手数据和结果,往往是别人工作的模仿,或得到与他人完全相同的结果;

4、混淆了结果、讨论和结论:不会结合讨论来解释研究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以结论代替讨论,忽视了解释实验结果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

为什么中国人自己论文引用率低

学术浮躁、功利性强:为晋升职称和学位答辩而撰写论文,论文本身就缺乏独创性和新的思想观点;

掩耳盗铃、抬高自己:有人认为引用他人的论文及思想观点,就影响到自己研究的独创性;

崇洋谜外、文人相轻:有人明明是引用国内甚至是本单位人的论文,却在参考文献中全是外文;自以为事和高人一等:不屑引用国内论文和他人的思想观点,其实是自己无知的表现;

境界低下、声誉不响:做科学技术研究境界较低,发现不了特别重要的问题;科学技术长期滞后,国际影响很小。

学术论文引用率低,就像粮食烂在仓库里没有发挥作用,就像树上长的叶子落叶后化为泥土,就像文物深埋于地下而不被人发现,是不能产生学术影响的。要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必须从提高学术论文的引用率入手。国际上有一个惯例,如果学术论文被他人引用1次,相当于有100名同等水平的人读过你的论文;国际论文在SCI期刊引用100次以上,即为可以获得国际大奖的学术论文;国内论文引用130篇次以上,即为获得国家大奖或院士的'论文。提高论文的引用率,就是发表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成果,也是提高自己学术地位的重要举措。

中西方科学的区别

中国传统科学偏重于对自然现象的经验描述、臆测和拟人化解释,西方科学则热衷于探索寻找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做出实证性观测和理性解释;

中国传统科学偏重于直觉意会,西方科学注重对概念的严格定义,并运用逻辑和实验方法对知识进行检验;

中国传统科学偏重于农业实用,西方科学则热衷于为求知和摆脱愚昧去探索自然的奥秘;中国传统科学偏重于知识的获得,西方科学对任何知识都要进行检验和论证;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既促进了大学的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也带来了急功近利的负面效应,大学精神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多年前,人们爱用“象牙塔”来比喻和形容一所大学,意指大学是那种摆脱外界束缚、放弃暂时利益、保护师生进行知识探索的场所。多年后,人们都说大学要走出“象牙塔”,成为“社会服务站”,担负起社会责任。

尽管如此,走出“象牙塔”并非是要告别“象牙塔”、甚至放弃“象牙塔”,“象牙塔”及其精神依然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大学首先应该是探索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关怀终极价值、关注人类命运的场所,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

反观今日之校园,师生们不谈股票、不谈金钱,极有可能被视为异类。在外界现实利益的诱惑下,大学的“典范”和“崇高”,已今非昔比。大学里的谈论与市井谈论已无本质区别,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还会有多少关于“人类命运”、“科学与真理”的思考?

传统的大学信仰正在被一些人遗忘或者放弃,传统的行为准则正在被实用主义所取代,学术不端频出、官僚主义盛行,大量师生也随之涌入世俗“名利场”.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高扬大学精神,高高举起宁静致远的旗帜。

宁静是大学的一种境界、一种状态,是大学精神的真实写照。宁静要求大学要坚持学术本位,大学不能为“发展”而放弃原则,师生不能为“生存”而改变“信仰”.

只有保持大学的宁静,才能保持大学的清醒和理性,明确自己的使命和目标所在;只有保持大学的宁静,才能自觉坚持和守护大学的精神和原则,激发和保护教师、学生对于学术的兴趣、热情和追求。

当然,宁静不是封闭、不是自满,也不是静止、停滞,而是时刻关注自身、关注变革、关注世界、超越现实、抵制诱惑,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引领社会进步,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大学理应是一方净土。变革时代,我们的大学呼唤宁静的校园。

篇12:研究生论文写作中的问题

1、综述多,分析少:长篇累渎的综述前人的思想观点,而缺乏逻辑和实证的分析研究,论文缺少自己的分析研究;

2、观点多,观察少:缺乏必要的观察实验,而凭空提出很多所谓的新思想新观点,其实大多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3、发明多发现少,想象多经验少:发明了许多新的概念,而缺乏事实的支持,观察现象、收集事实才是真正的发现,许多理论是缺乏经验的想象,处于空想阶段;4、外来多本土少,复制多独创少:以为国外的东西一定是先进的,多数文字是原文的翻译或复制,缺乏对本土问题的真正了解和认识;5、结果多,过程少:没有必要的研究思想、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等关键环节的介绍而得到结果;

篇13:从西方哲学中思考西方哲学问题论文

从西方哲学中思考西方哲学问题论文

“中国哲学”概念歧义颇多,其方法论也有长久探讨的历史。当我们顺着西方哲学思想的理路来论述某些问题时,会遇到许多“阻碍”与“顽石”,这大多源自中国的经验。由此涉及如何从西方哲学来思考源于中国经验的问题。

哲学philosophy的形态来自希腊。面对philosophy,我们创造了一种“中国哲学”,多以中国的思想素材来印证某种“普遍原理”。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以一种自我矮化的方式,用中国的“特殊性”来印证某某原理的普遍性;还有简单类比型的比较哲学,这种比较往往失之于机械。中国学人在深入西方哲学传统时,应回过头来面对一种源自中国的经验,并使这种经验进入哲学讨论的视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西方哲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缺乏与西方学者进行真正对话的能力。这里除了盲目追新,缺乏对西学经典深入研究之外,还涉及西学研究的深层困境。不同文化的哲学,其方法与其文化的思维方式、语言息息相关。德语哲学则在自身的语言逻辑中找到思想发展的路径,法语哲学更具修辞意味。

研究西方哲学这一工作需要古今中外的'学术积累,如果在思想资源的积累以及学术方法的训练不足,往往会形成很多牵强附会的东西。进入新世纪以来,对中国经验的重视,让来自西方的哲学开始说汉语,强化中国经验的哲学表达,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时代的共识。

篇14: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问题论文

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问题论文

问题1:“摸着石头过河”

“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开放的一句名言,也是我们中国管理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常讲这句话,走到哪儿是哪儿,爱谁是谁。企业赢了是赚的,输了是“交学费”-我们的企业穷得叮当响,但是学费却没少交。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刚刚打开国门,中国企业对市场的还不了解,摸着石头过河无可厚非。但是走到今天,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并且中国已经加入WTO,如果您的企业还在摸着石头过河,那恐怕就是下下之策了,结果只有四个字:灭顶之灾!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企业不能再摸着石头过河!但如果不摸着石头过河,那应该怎样过河?我们中国许多企业至今还不能切实有效地回答这一问题。

问题2:“西部牛仔”现象

我们中国的企业家,今天也往往变成了“西部牛仔”,每天早晨起来,四处奔波于茫茫的商场。忽然前面来了一只“老虎”(重大问题),怎么办?管理者马上拔下腰间的“长枪”(对策),对准这个“老虎”一枪把它射倒!(解决问题)。但问题往往是无穷无尽的,突然间又来了一群“土狼”(更多的问题):工商局审核年检了、税务局查收税款了、银行催交借款了、产品质量出问题了、员工辞职了、客户退款了、竞争对手又有行动了……这时管理者再想拔枪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只能拎出“宝刀”(急策),对这些问题一阵砍杀,从晨曦微明一直杀到夕阳西下,才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家。

中国许多企业家40岁之前在用命换钱,40岁以后却又再用钱去买命,这是今天一个非常值得人们警醒的现象。许多职业经理人的身心健康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而一些十分优秀的民营企业家,30多岁便因心力交瘁而离开人世,留给公司的只是无尽的忙乱和永远的遗憾。

问题3:“有效沟通”不畅

中国企业在“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时沟通是较为顺畅的,但随着公司逐渐发展壮大,变成几百人、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时,沟通就容易出现问题。多年来,中国许多企业往往采取单向、垂直的沟通模式,即从上到下,一层一层地向下传递信息,缺乏回路。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企业的沟通多数是通过老总的命令、企业的文件、报告会来实现的。然而这种单向沟通是有很大风险的',因为在单向沟通的过程中,信息往往会迅速地被衰减和扭曲。这种单向沟通模式必须向双向360度的沟通模式转变。

案例:公司总经理认为自己企业的沟通没问题。为什么?因为他有一个总经理信箱,员工有意见就可以往信箱里投诉。但该企业的中层管理者对这个信箱又是什么看法呢?他们说:我们没法干,现在根本不敢管,我们管严一点,有人就向信箱里投信,总经理就来修理我们。问:“这些信是署名的还是匿名的?”回答说:“谁署名啊,全是匿名信!”企业的沟通,是否一个总经理信箱就可以解决?当然不是如此简单。

问题4:“有效授权”困难

中国式的授权有两个前提:第一,我必须认识你;第二,我必须相信你。只有符合这两个前提才能够授权。但是,这两个前提中我必须认识你还很容易,我必须相信你就不好办了!这年头,亲爹都不能信,叫我怎么相信你?于是,把权力授下去了,然后一看不对:“你办事太混蛋!”就又把权力收回来了。这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抽风式授权”。因此,在中国式的授权模式下,往往无人可以授权,结果只能是企业老板一个人事必躬亲,忙得头发花白,神经衰弱。

世界级的优秀企业规模比我们的企业大得多,但却从根本上解决了授权问题。西方企业授权模式的两个前提是:第一,我不必认识你;第二,也不必相信你。比如说你到任何一个麦当劳快餐店去工作,做了很多年,你也可能不认识麦当劳的老板是谁,他也不认识你,但你只要进入麦当劳的管理系统,符合麦当劳的任职资格,按照麦当劳的体制办事,麦当劳就可以授权给你。

问题5:“人治”与“法治”分不清

我们经常听到某公司总经理说:“这年头人心大大地坏了。”为什么?公司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但结果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好的制度总是无法得以贯彻实施。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我们许多公司总是在“人治人”、“人斗人”的怪圈里运转,靠个人的行为去维系企业的生存,没有真正建立一套法治的系统来管理我们的企业。

我们也经常听到有些企业老板说:我们现在是“法治”了,理由是公司已经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并且也把自己的亲戚、朋友从公司里面赶走了。但法治不是这么简单的。如果经营者本人有着浓重的“人治”思想,企业就不可能轻易走上“法治”的道路。还有,中国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往往是分不开的,在两权不分离的模式下,企业也很难实现真正的法治管理。

中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投资合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经营权问题。中国企业的传统观念是:“我投资,我当然就要管理!”拥有51%股权的一方,当然可以派出总经理、财务总监;而拥有49%股权的一方,只能派出副总经理、出纳。因此,整个合资设立的新公司往往是拼凑起来的,缺乏制度的有机性与规范性。有人做过统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凡是中外合资、合作,双方(或多方)共管的企业,如果缺乏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往往只能是死路一条!

问题6:管理“八仙过海”

在我们很多企业里,公司并不缺少管理制度与规范,但却是各部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与管理系统。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同一个公司的不同部门,却有完全不同风格的管理模式,完全不同形式的奖金分配机制,完全不同角度的意见分歧同时存在,当然也就有完全不同的管理效果。

例如,某公司有一个制度是:奖金分配到部门、车间后,由各部门和车间自行分配。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结果呢?A部门主管自己把奖金的90%拿了,B部门主管把所有奖金都分给了员工。这两个主管谁好谁不好?因为A部门主管是个老干部,他能够控制自己的部门,所以敢于大权独揽、中饱私囊;而B部门的主管是一位刚刚上任不久的女士,还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部门,她只能把所有的奖金都分给员工们。

优秀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系统是强调统一的,不会因为部门的不同而不同,更不会因为扩张、合资、合作、购并,而在新的企业里“改弦更张”,实施另一套不同的管理方法。

篇15: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论文

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论文

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论文【1】

摘要:在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物业管理发展的实践中,我国的物业管理遇到了不少问题。

本文从物业管理的概念着手,分析了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得出了物业管理的解决对策,这对我国物业管理及其发展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物业管理 问题 建议

物业管理在提升社区生活品质和城市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够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推动和谐社区的建设。

但是由于制度不衔接,体制不健全,也有居民消费观念滞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产生了较多的物业纠纷,并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及和谐社区的建设,物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

一、物业管理的问题点

物业管理纠纷中,不缴纳物业费是物业纠纷的主要表现形式,使得一些小区的物业费收缴困难,造成物业服务无法持续,进而恶性循环。

综合分析小区纠纷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房地产开发建设时出现的问题

1. 开发建设问题。

开发企业通过损害业主的利益,对必备的配套设施减少建设来追求利润最大化。

另外由于相关部门的失察,以及前期物业在接手管理时,没有细致检查,故意为开发商隐瞒存在的问题,将业主对开发商的不满转嫁到物业身上,给解决这些问题增加了难度。

2. 开发建设中的配套设施不到位。

开发公司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影响物业费的收缴,有些公司没有按规划设计建设小区配套设施。

在配套设施尚未建设完或未验收的情况下出售房屋,使得业主入住后,无法正常使用水电等配套设施。

另外,项目一旦完工,开发公司撤走后把问题都丢给物业公司,也直接造成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纠纷不断。

3. 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业主投诉。

开发商与物业公司相互推委在开发建设中的遗留下来的工程配套问题,业主不能够有效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部门,不得不闹到法院或采用拒缴物业费的措施。

4. 产权证没有按期发放。

没有兑现承诺。

开发商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土地出让金,导致业主拿不到房屋产权证,进而影响了业主的情绪和小区物业的稳定。

(二)业主委员会的组建问题

按照《物业管理条例》规定,全体业主组成的业主大会是小区的决策主体,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是业主委员会。

物业公司作为物业服务的提供者,必须按照业主大会的决议展开工作,接受业委会的监督。

业委会组建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业主对成立业委会的参与意识差;业主大会没有规范的程序;业主委员会目前法律地位还不能适应业主自我管理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能所限、物业公司因怕自己的利益受影响积极性不高。

同时,业委会缺乏细致的流程指导等,运作不规范,致使多数业主合法权益得不到该有的保障。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由于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城市居民区的自治水平和组织形式仍处于初级阶段,业主利益阶层在社会法律地位含糊的情况下,不分情况“一刀切”的要求以其所居住的商品房或小区为单位,建立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制度,并赋予许多难以运作的民主自我管理权限,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有些距离。

而且在这种无共同利益情况下,容易形成相互戒备甚至对抗的关系。

(三)物业公司服务不到位

物业公司管理水平的现状是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质量差、收支不透明。

其主要体现在:

(1)收费至上。

一些物业管理公司在服务理念上存在收费至上,服务不到位的现象:物业收费采取包干制的形式,另外在物业维护上,物业公司的开支不透明,业主没有知情权。

(2)缺乏沟通。

物业矛盾产生后,一些物业管理企业没有能够与业主主动沟通,积极化解矛盾,采取一种以管理者自居的强硬态度,导致物业纠纷越闹越大。

(3)承诺不一。

物业公司在业主办理完入住手续后便开始减少物业服务,损害业主利益。

物业收费和服务项目质价不等。

比如有些绿化面积及活动场所都无法达标,还有物业服务收费过高,业主对此十分不满。

(4)人员素质。

部分物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差,颠倒了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不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和应急方案为业主提供服务,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从业人员不能做到及时处理,来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

(四)业主的物业消费意识淡薄

业主的物业消费意识不够成熟,尽管表面上同意按规定交纳物业管理费,但是遇到收缴费用时往往采取不理睬或者躲避的形式,导致物业收费率较低,使得物业企业的生存遇到困难。

二、对住宅物业管理的思考

1. 有关物业管理方面的法律不完善、体制不健全是矛盾的根源。

(1)法规不完善。

业主大会成立的操作程序不细致等配套政策也不完善。

小区的配套设施(如水、电、气、热等市政配套设施)验收需要各相关部门协作完成,容易出现问题,业主入住后,受房屋质量差,小区配套设施不全等问题的困扰。

(2)体制不健全。

明确政府职能部门、物业公司、业委会各自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在街道办事处建立物业管理方面的协调机制,加强监管的力度。

2、服务收费缺少细化标准和可执行的制度基础。

物业管理公司通常由开发商确定,物业收费也由其单方制定,业主的物业管理内容有些条款是强加的,不能菜单式自主选择,通过制定分级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让业主选择物业或协商服务收费标准,从而体现了业主的知情权以及物业公司的物业服务透明度。

三、总结

执行物业管理需要实行公开招标制度,利用社区居委会协助业主维权,加强政府与业主的沟通,通过维权来维护社区的稳定与和谐。

同时探索新的物业组织管理模式,成立物业协会来制定行规,监督企业的行为和服务质量,并鼓励广大业主积极参与,解决企业之间的纠纷。

“物业公示栏”中公布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接受业主监督服务其质量,逐步实现居民自治和品质服务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志峰:《规范物业管理活动促进物业管理健康发展》,7月

[2]刘圣欢著《物业管理概论》,华师大出版社

[3]王永强:《现代物业管理实务》,人民出版社203月版

小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

【摘 要】目前中国市场上的小区物业与业委会、业主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矛盾的复杂关系,许多业委会与物业处于不是勾结就是对抗的现状,这种关系严重影响了小区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

在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小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

【关键字】小区物业管理;现状;问题

一.我国城市小区物业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城市小区物业管理开始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全国的三万家物业管理方面的企业之中就有三百万之多的从业人员。

随着物业管理的快速发展,很多的问题也是慢慢地暴露出来了。

在这个行业,仍旧有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存在,这也使得业主的投诉量一直是很高的。

篇16:高职院美术教育中的问题论文

高职院美术教育中的问题论文

一、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高职院校对学生鉴赏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美术专业学生要想成为一个专业的美术技工,其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要能够发展生活中的美,也要有对美进行分析的能力,而这些都需要从实践中获得。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都是纯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所培养的学生根本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只有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加大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各种类型的挑战。

2.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尚处于起始阶段。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还处于起始阶段,这代表其的各个方面都还有待完善,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现如今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还是以传统人才教育为主,已经不再适应如今社会的需求,这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就业。此外,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有很多学生本身没有什么美术基础,且对这方面也没有兴趣,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又不得不选择美术专业。高职院校要想激发这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并对学校的师资力量进行提升。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多社会急需的人才。第三,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式较为单调、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以及教学理论体系不太完整等是美术教育非常常见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改革措施

1.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要明确

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从以下两点进行:第一点是提高美术教育中素描、色彩理论等教学内容所占的比重,以便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力的培养。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重要技巧之一,其也是一种视觉艺术,所以,学生要想更好地掌握素描技巧,就需要进行认真的观察与思索。素描与色彩理论等内容的教学对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美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第二点是高职院校应该依据美术专业的特点开办一些个性化的课程,例如油画鉴赏、美术设计与美术史论等,以便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爱来选择想要学习的内容。这也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更好地发展。

2.使用较为先进的教育方式

现代教育作为当今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对这类人才进行培养的主要地方。对高职院校而言,就代表其自身的教学理论必须要以学生为本,不断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进行提高,而这需要以学生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并使用与美术教育实际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其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改革,并建立理论和实践共同发展、学科与技术教育共存的先进教学方式。

3.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加强

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指专业素质,这其中包括一般专业素质与特殊素质。当前大部分教师都较为重视纯艺术的美术,但是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却不是很好,所以这些教师在很多时候都会出现纸上谈兵的尴尬现象。因此,教师也应该对自身的知识水平进行提高,校方则需要对教师选取的标准进行提高,以便保证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在培养学生方面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对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行加强,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高职院校也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培养,并促使教师之间进行教学方式的交流,以使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加入一些人文精神,并利用自身的人文素养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加强。这种教学方式也是美术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与必然趋势。

4.扩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随着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在毕业的时候,很多的毕业生都会产生迷茫心理,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会怀疑所学专业是否有用,这使得其在工作中频繁的跳槽。有教师就曾经说过,毕业生出现这种现象是非常令人痛心的,这不仅是当代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人才的潜在流失。为了能够避免这种现象再次出现,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事业单位进行一定的合作,双方可以签订一份人才战略合作计划,以便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并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便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另外,高职院校也要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以使学生能够对如今的就业环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其真正做好就业的准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优秀的动手能力。高职院校要想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就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加强,并且要不断对美术教育进行改革,以便寻找到与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相适应的发展道路,从而保证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

篇17:刑法学中的被害人问题论文

刑法学中的被害人问题论文

刑法学中的被害人问题论文【1】

摘 要 被害人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在犯罪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形成了犯罪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即被害人学,但在刑法学中的被害人问题研究却少之又少,不利于我国刑罚理论体系的完善。

本文对从刑法学角度对被害人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被害人 刑法学 犯罪论 刑罚论

刑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犯罪、刑罚,而被害人与犯罪与刑罚都有密切关系,被害人问题的研究应该放在刑法学的重要地位来进行研究。

然而被害人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在犯罪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形成了犯罪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即被害人学,但在刑法学中的被害人问题研究却少之又少,对刑法学中的定罪量刑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刑法学中的被害人因素的研究,从而推进刑法学体系的完善。

一、基于刑法学视角探讨被害人概念

基于刑法学视角来看待被害人这一概念,我们发现被害人这一概念具有广泛性。

诸多学者对刑事法学中的被害人概念也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从犯罪学的观点来看,刑事被害人有广义刑事被害人和狭义刑事被害人之分,从广义刑事被害人的角度来看,被害人是由于犯罪行为而使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人,具体来说,广义刑事被害人包含了个体被害人、团体被害人、社会被害人。

狭义刑事被害人就是将广义刑事被害人中的团体被害人和社会被害人排除在外,而单指个体被害人。

有部分学者认为:凡因犯罪行为而受到物质损害和身体及精神损害者,均可称之为被害人。

从上述观点来看,犯罪学中的被害人界定范围极为广泛,不仅包含了因犯罪行为而直接受到损害的人,也将因犯罪行为而间接受到损害的人。

由于刑法学是一门规范学科,因此其被害人概念相对于犯罪学来说,相对较窄。

这主要是刑法学与犯罪学说关注的问题角度不同,犯罪学关注与犯罪现象和犯罪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刑法学关注的是确立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何种犯罪,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以及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等问题。

因而,刑法学视野下的被害人问题研究,着眼于被害人因素会对人个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的犯罪类别,犯罪行为主体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犯罪行为主体承担的刑事责任应多大等问题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刑法学视野下,对被害人这一概念的界定为包括一切因犯罪行为而受到直接或间接、精神或物质损害的人。

而这一概念中,被害人的界定范围较大,为了使其在刑法学视野下具有可行性,便于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则应将被害人这一概念界定为包括因犯罪行为而使其具体权利受到直接侵害并直接承受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的个人或单位。

二、被害人是犯罪概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刑法学中,犯罪概念是其最基本的问题,刑法理论的一切问题均基由犯罪概念而产生,因此,要在刑法学视野下对被害人问题进行研究,就需要对被害人在犯罪概念中居于何种地位进行研究,这是对刑法学视野下被害人问题深入理解的重要途径。

由于犯罪概念是由犯罪形式特征与实质特征共同组成的混合概念,在对犯罪概念中的被害人地位的研究上,可以沿着形式方面和实质方面两个层面对被害人在犯罪概念中的地位进行研究。

首先,从形式方面来看,我国刑法中,在1979年刑法中犯罪概念和在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是后者承袭前者并对前者进行修正的关系,两者都强调:“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行为成立犯罪。

从而这一概念出发,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犯罪行为是侵犯了单位具体权利,还是对公民具体权利的侵犯,都会使单位或个人成为被害人。

从刑法法条的规定中,我们发现,犯罪行为必然会对被害人的权利造成侵害,犯罪概念中,被害人相伴于犯罪而产生,虽然刑法法条没有明确地提出来,但隐含于法条之中,是犯罪概念形式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从实质方面看,从一般角度来说,由于被害人是社会的组成成员,当被害人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等具体权利受到侵害,则也会对社会整体利益造成侵害,具有社会危害性。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犯罪实质方面具有社会危害性是基由被害人而存在。

关于社会危害性这一观点也有不同的意见,有观点认为社会危害性是对国家法律秩序的违反,也就是说,犯罪行为实质方面具有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行为对国家法律秩序的破坏,而非对被害人权利的侵害。

这一观点并未得到认可,但我们可以思考犯罪究竟是如何违反国家法律秩序,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违反国家法律秩序主要是通过对被害人权利的侵害或对国家管理权利的破坏构成的。

因此,从违反国家法律秩序的层面上来对社会危害进行界定,也体现出犯罪实质方面具有社会危害性是基由被害人而存在,是犯罪概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被害人因素在犯罪论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被害人是构成犯罪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刑罚权的实际运行的各个环节与被害人因素都是紧密相连的,被害人因素对刑罚权的实际运行各个环节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一)被害人因素影响刑罚功能的发挥

我国刑法学学者对刑罚对被害人所具有的功能在很早时期就加以重视,有学者就指出,刑罚应当具有对被害人安抚与补偿功能,这类观点在中国刑法学中受到了广泛的认同。

由于犯罪行为在刚刚发生时,会对被害人造成较大的物质损失或对被害人的'人身权利造成巨大的侵害,使被害人的精神上承受较大的痛苦,往往引起被害人激愤情绪,产生要求对犯罪进行惩罚的强烈愿望。

而刑罚的安抚功能就体现在,刑罚执行于犯罪人,使被害人要求惩罚犯罪人的强烈愿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以使被害人的激愤情绪得到平息,被害人的精神创伤得到一定程度的抚慰,将被害人从犯罪所造成的深切痛苦中解救出来。

由于犯罪行为对被害人造成的痛苦,随着时间的推延而成为被害人不远碰触的隐痛,因此,为了使刑罚对被害人的安抚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刑罚需要及时快捷。

刑罚对被害人的补偿功能,是指刑罚使被害人在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的精神损害或物质损失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

具体来说,有精神损害补偿和经济损失补偿。

刑罚对被害人的补偿功能并不能与人民法院对犯罪人依法判处刑罚以实现对被害人的精神补偿或通过附带判令实现对被害人的物质损失补偿等同起来,因为人民法院对犯罪人依法判处刑罚是刑罚安抚功能的体现,而通过附带判令实现对被害人的物质损失补偿实际上是属于民事赔偿,而不能说是以国家公权力为后盾的刑罚补偿功能的体现。

因为刑罚对被害人的补偿功能显得极为重要。

联合国1985年11月25日出台的《为犯罪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中明确提出,在因犯罪行为而遭受重大身体伤害或身心健康损害的被害人如果无法从犯罪或其他来源获得充分补偿时,国家应向被害人提供金钱上的补偿。

(二)被害人因素影响刑罚目的的确立

刑罚目的是国家制定、适用、执行刑罚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国家对刑罚目的进行合理确立时,应将与刑罚目的实现的各项因素进行全面考虑,作为犯罪行为的直接针对者和犯罪结果的直接承受着的被害人,在刑罚目的确立中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对被害人因素予以足够的重视。

刑罚对被害人具有安抚功能,当被害人因犯罪行为受到巨大的物质损失与精神痛苦时,对被害人精神补偿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使被害人看到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也遭受到同样巨大的物质损失与精神痛苦,通过这样的方式,被害人才能从犯罪人所遭受的物质损失与精神痛苦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从而获得安慰与补偿,由此来看,在刑罚目的的确立上,应使刑罚具有对犯罪人的痛苦报应的目的。

此外,当被害人认为国家对犯罪人施加的刑罚痛苦性不够,而采取私力救济的方式,对犯罪人打击报复,进而触犯国家法律,更有产生报复社会的偏激想法,走上对抗社会和国家的不归路,因此,就刑罚目的确立的高度来说,还需要刑罚具有预防犯罪人意外的被害人实施犯罪的目的。

总而言之,刑罚目的的确立,从被害人角度来看,要具有报应和个别预防的目的。

(三)被害人过错问题对刑罚裁量的影响

从犯罪被害人学中的定义来看,被害人过错就是指被害人处于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而使他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进而诱发他人犯罪意识、激化犯罪人的犯罪程度的行为。

从诸多刑事案件中,我们不难发现,被害人的挑衅、激将、报复等明显过错,往往导致他人借助暴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

在此过程中,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是受到被害人不良行为的刺激而产生,从犯罪动机的角度来说,犯罪人的动机具有从轻考虑的因素,因此,犯罪过程中的犯罪人表现出来的人身危险性与完全不存在被害人过错的犯罪相比要小得多,因而犯罪的刑事责任也就会相对减轻,对犯罪人的刑罚裁量中也会对犯罪人从轻或减轻处罚。

在被害人过错的情况下,可以减轻犯罪的刑罚,在世界各国的刑罚中也是通例。

四、结语

被害人因素在犯罪论的理论体系中和刑罚实际运行过程中都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加强在刑法学视野下展开对被害人问题的研究。

虽然本文的研究较为粗浅,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单单从犯罪学角度对被害人问题的研究存在诸多缺陷,加强刑罚视野下的被害人问题研究,能使我国的刑罚理论体系更加完善,让被害人人权得到有效保障,推进我国刑事法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陈兴良.被害人有过错的故意杀人罪的死刑裁量研究——从被害与加害的关系切入.当代法学.(2).

[2]周蓝蓝,李波.刑法学与犯罪学犯罪概念的碰撞与交融.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5).

[3]刘隽.吹响中国刑法学学派争鸣的号角——评《刑法的基本立场》.台声.新视角.(5).

[4]王娟,卢山.浅析犯罪中的情感因素——以刑法学与犯罪学为视角.犯罪研究.2009(4).

[5]程兰兰.恢复性司法视野下的被害人承诺制度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6]刘军.刑法与行政法的一体化建构——兼论行政刑法理论的解释功能.当代法学.2009(4).

[7]吴映平.黑尔之功利主义观述评——超越行为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之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刑法中的被害人承诺构成要件研究【2】

摘要:作为犯罪阻却事由之一的被害人承诺,是指基于被害人对自身可支配权益的许可,允许他人对自己的上述可支配权益实施侵害的行为。

很多国家均在刑事立法中明确了被害人承诺的效力,我国刑法中没有对其作出明确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承诺问题已较为常见。

对被害人承诺进行研究,对行为人定罪量刑甚至排除其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被害人承诺;犯罪阻却事由;法益侵害

一、被害人承诺的理论基础

1.国外对被害人承诺的规定

被害人承诺作为我国刑法理论的舶来品,在国外许多国家的刑事法律中均有明确规定。

《日本刑法典》第35条规定,“依据法令或者基于正当业务而实施的行为,不处罚”。

学者对本条规定的理解,均认为不处罚的内容其包含了被害人承诺。

篇18:造纸行业中废水处理相关问题探讨论文

造纸行业中废水处理相关问题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造纸,这个缔造了人类辉煌的四大发明之一,如今正遭受着环境文明意识的拷问:消耗大量自然资源、高污染、低贡献。我们环保工作者与国内造纸企业一道正在通过技术创新等努力,共同改变和克服这一行业环保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造纸行业发展的现状,系统阐述了生化处理技术在造纸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造纸废水处理的新技术。针对造纸行业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根据在环保工作中的实际经验,重点就污染防治措施方面总结了该类环保工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结合环保工作实际,提出造纸废水的综合解决方案。

论文关键词:造纸,造纸废水,废水处理

1前言

早在1800多年前,蔡伦发明了“蔡候纸”,成为闻名于世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造纸行业发展到今天,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造纸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十大支柱性行业之一。据权威统计数据,我国国有和规模以上的国有造纸企业3342家,资产总额3228.4亿元,年销售2546.1亿元,同比增长27.90%,行业实现利润总额232亿元,同比增长23.67%,纸和纸板年产量5400万吨,消费量5800万吨。据专家的预测,,我国纸和纸板产量可达8000万吨,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全球造纸行业的产值和资产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3位。我国目前的纸和纸板产量、消费量占全球的10%和14%,仅次于美国。造纸行业是我国目前为数不多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且供不应求的行业之一,纸和纸板的产量、消费量的年增长率多年来一直略高于我国GDP的增长率,未来几年,造纸行业的增长速度可保持在10%左右,是一历史悠久的朝阳产业。

二是现代的造纸行业兼具基础原材料和消费品行业的双重特点,它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性,规模效益显著的基础原料工业,产品总量中80%以上作为生产资料用于新闻、出版、印刷、商品包装和其它工业领域,近20%产品直接用于人们消费。技术密集性表现在造纸工业投资60%以上是设备投资,自动化程度高于一般制造业;资金密集性表现在行业每万元产值占用150元;资源约束性表现在对纤维原料的依赖性极高;能源密集性表现在能源消耗较高于一般制造业;规模效益性表现在扩大规模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三是我国造纸行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比较和发展趋势。我国造纸行业与世界水平比较存在几个方面较突出问题。第一是原料问题,我国原料比重木浆仅25%,非木浆30%、废纸浆45%,与国外木浆占63%、非木浆占3%、废纸浆占34%比。木浆比例低,不仅严重制约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使我国每年用汇近100亿美元进口木浆和废纸。第二是企业规模问题,我国造纸企业平均规模1.5万吨/年,与全球平均5万吨/年比规模效益明显偏低。第三是产品品种和档次问题,我国纸和纸板仅600多种,且近70%属中、低档产品,而发达国家有1200多品种,且70%以上是中高档产品。第四是能源消耗和环保问题,我国造纸行业的综合能耗是发达国家的1倍,吨浆水耗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近10倍。造纸行业环境污染严重,治理成本高。这些问题均已对造纸产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现在人们常用“白纸黑水”来形容造纸业的高污染现状。造纸工业废水排放量大,污染严重。造纸生产过程中,不同浆种,即采用不同的原料或加工工艺生产的纸浆,其污染物发生量悬殊,各种制浆废水中会有多种对生物有害的物质。

2造纸废水的来源、性质特点

2.1造纸废水来源、主要成分

在欧洲和北美,大部分造纸厂采用的原料是木材,印度和中国非木质纸浆分别为49%与86%,木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碳水化合物(如淀粉和糖)和木质素。

造纸工业生产过程主要分为制浆和抄纸两个工艺阶段。制浆主要是调木、蒸解、洗净、漂白,抄纸则是把浆料稀释、成型、压榨、烘干制成成品,每生产1t纸需要耗水100~150t。

2.2造纸废水的特点

造纸废水流量大、污染严重、处理难。其主要特点如下:(1)污染物浓度高。尤其是制浆生产线废水,含有大量的原料溶出物和化学添加剂,其BOD浓度甚至高达104mg/L以上。(2)难降解有机物成分多,可生化性差。木素、纤维素类等物质采用活性污泥法难以降解,如有的纸厂处理过的废水BOD5已降至10mg/L以下,但COD仍达200mg/L以上,色度还很高。(3)废水成分复杂。除原料溶出物外,有的还含有硫化物、油墨、絮凝剂等对生化处理不利的化学品。(4)废水流量和负荷波动幅度大,并伴有纤维、化学品溢泄。在有多条生产线的工厂这种现象更明显。水量和负荷波动对生化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非常不利。

3造纸废水的生化处理技术

3.1好氧处理技术

3.1.1活性污泥法

工业废水排入水体的有机物在耗氧菌及充足的氧气供给情况下进行好氧分解为无机物质。目前,最常用的造纸废水好氧处理法是活性污泥法,联合国活性污泥法工艺采用的有机负荷率(OLR)范围是0.07~0.21kgBOD/kgMLSS。活性污泥法来处理造纸废水其BOD和COD的去除率较高。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时有两个关键的操作:维持曝气池中适当的溶解氧和沉降性能稳定的污泥。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由SSVI值来衡量,活性污泥法处理造纸废水时污泥的沉降性能较差,大多数SSVI值在120以下。根据某酸法纸厂污泥膨胀的试验研究认为造成污泥膨胀的原因主要是造纸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含量高,由于有机物的好氧造成氧气不足,有机物负荷率低,营养缺乏。1994年,对太湖周围造纸厂活性污泥法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表明,磷的积累也会导致污泥膨胀。因而,将活性污泥法用于处理造纸废水时由于容易出现污泥膨胀问题而逐渐被其它新的处理技术所取代或在其原有工艺基础上加以改进。

3.1.2曝气池前置选择器的活性污泥法

为了永久性地解决单一活性污泥法中的污泥膨胀问题,有人提出了在曝气池前部分加设一个选择器构筑物,通常是在曝气池入口处划出一隔间,内设搅拌设施。

选择器内可以是好氧的、缺氧的或厌氧的,废水在这一隔间停留时间一般为5~30min。好氧选择器内需要对废水充氧,以提供充足的溶解氧,在食物充足的高负荷区让菌胶团细菌首先抢食有机物,不给丝状菌繁殖机会。也就避免了污泥丝状性膨胀缺氧或厌氧选择器内只需搅拌不需充氧,如果污泥龄长,回流污泥中有较多NO,选择器在缺氧条件下工作,大部分菌胶团可以利用NO作氧源而生长繁殖,丝状菌没有这一功能,故受到抑制;如果曝气池内污泥无NO,则在厌氧条件下工作,丝状菌是绝对好氧的,因此不能生长,而菌胶团内的细菌有的是兼性的,在厌氧条件下也能繁殖。

对于造纸工业废水,认为选择好氧条件为好,虽然在缺氧与厌氧条件下非丝状菌有较好的磷代谢作用,但是造纸废水中磷的含量较低,故缺氧与厌氧选择器处理造纸废水不适宜,一般采用好氧选择器来处理造纸废水。

3.2厌氧处理技术造纸废水

由于有机物含量高而不宜采用好氧生物处理法今天厌氧处理法越来越多,厌氧消化是在无氧条件下,由兼性菌和厌氧菌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同时产生以CH为主的污泥气和好氧生物处理法相比较厌氧消化处理有以下优点:(1)污泥产量少,不会出现污泥膨胀;(2)节省占地面积;(3)可以降解好氧过程不可生物降解物质;(4)化学药剂消耗量少;(5)用于造纸废水处理时,COD去除率稳定,约为80%。

前,厌氧消化技术还很少用于制浆造纸工业废水的处理。然而,近十年来,由于环保压力的日益增大,厌氧消化技术在制浆造纸厂废水处理上发展迅速。目前国外已有多种厌氧反应器用于制浆造纸工业废水处理。如厌氧接触反应器、厌氧滤池(AF)、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组合型和二相厌氧工艺、厌氧流化床(AFB)等。

造纸废水中所含的无机硫化物(硫酸盐、亚硫酸盐、硫化物等)、氧剂如过氧化氢、含氮化合物、氯化物、挥发性有机酸、重金属和木材提取物如树脂酸等,有机添加物中DTPA等均对厌氧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而,在采用厌氧法处理造纸废水时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去除这些抑制物。

3.3厌氧-好氧相结合处理技术

独立的好氧处理或厌氧处理都有其各自得弊端,处理成本费用高,而且处理后的废水也难达到排放标准,所以,人们提出了厌氧-好氧处理法,经过实践证明,厌氧-好氧处理系统获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又可降低成本,并使流程简单化。

通过连续流厌氧-好氧法处理漂白废水对比试验发现,厌氧-好氧工艺可提高氯化有机物的还原脱氯能力,从而提高了漂白废水的AOX和COD的去除率。吴朝军等人用厌氧-氧化法混凝工艺处理烧碱-蒽醌麦草浆黑液。实验室结果表明,UASB厌氧反应器容积负荷稳定在15kg/(m·d)时,整个系统CODcr去除率为85%~91%,BOD5去除率为94%~96%,系统出水水质达到了国家标准。荷兰某纸板厂使用厌氧-好氧工艺处理废纸废水,废水经处理后全回用,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3.4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一项新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通过植物、微生物、土壤的共同作用净化污水。综合处理废水的能力受到人工设计控制,为此处理能力大大超过了自然湿地,并具有出水水质稳定、氮磷去除能力强、运转维护管理方便、工程基建与运行费用低及对负荷变化适应性强等优点。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起已广泛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一般出水的COD能达30mg/L以下,BOD达到10mg/L,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可达70%和90%,同时可将不毛之地改造成绿洲。

人工湿地对造纸废水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净化机理,它能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调作用,通过共沉、过滤、吸附、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造纸废水的高效净化,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并使其增产,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当造纸废水流经人工湿地系统时,大量的悬浮固体被填料和植物根系截留并沉积在基质中,其它污染物则通过生物降解和植物吸收等作用而被去除,通过定期更换和收割栽种在湿地床填料中的植物,最终使污染物从湿地系统中得到去除。人工湿地系统用来处理造纸废水都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新型高效处理技术

4.1高级氧化法

高级氧化法的概念由Glaze等首次提出,泛指氧化过程中有大量羟基自由基参与的化学氧化过程,包括光催化氧化法、湿式催化氧化法(CWO)、超临界水氧化法(SCWO)、电催化氧化法(ECO)等,可分为均相反应过程和非均相反应过程两大类。其最大的特点是:使用范围广、处理效率高、反应速度快、二次污染小、可回收能量及有用物质。

4.1.1光催化氧化机理及研究进展

光催化氧化(非均相)是以n型半导体作催化剂的氧化过程,当催化剂受到紫外光照射时,表面的价带电子就会被激发到导带上,同时在价带产生空穴,形成电子-空穴对。这些电子和空穴迁移到粒子表面后,由于空穴有很强的氧化能力,使水在半导体表面失去电子生成氧化能力极强的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再与水中有机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等物质,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光催化氧化法是造纸废水处理的又一新思路。

4.1.2湿式氧化法的机理及研究进展

湿式氧化法是在高温(150~350℃)高压(5~20MPa)下用氧气或空气作为氧化剂,氧化水中溶解态或悬浮态的有机物或还原态的无机物使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种处理方法。

我国用湿式氧化处理造纸等废水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云南省对从日本大阪煤气公司引进的小型试验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已经完成了技术工业化国产设计,其实际应用指日可待。

4.1.3超临界水氧化法的机理及研究进展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SCWO)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美国学者Modell提出的一种能够彻底破坏有机物结构的新型氧化技术。在超临界的状态下水成为非极性有机物和氧的良好溶剂,这样有机物的氧化反应就可以在富氧的均一相中进行,不受相间转移的限制而使废水中所含的有机物被氧气分解成水、二氧化碳等简单无害的小分子化合物。同时较高的温度也使反应速度加快,甚至几秒内就能完成对大部分有机物的破坏。

近20年来,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已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受到广泛重视和深入研究。超临界水处理有机废物有氧化和萃取两种类型。氧化法能对含酚废水、含二恶英类物质的造纸厂废水给以深度处理,使废水循环使用不排污。如果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造纸废水能实现工业化,将会根本缓解我国中小造纸废水的处理压力。

4.1.4其他高级氧化技术

为了处理造纸等工业废水,人们还开发了许多新的氧化技术,如电催化氧化、微波、超声波、高能电子辐射、高压脉冲放电等。这些技术是利用不同的物理化学方法使有机物失去电子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达到消除污染的作用。这些技术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其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周姗等认为其机理可能是几种氧化技术的综合,比如超声波可能是有机污染物同时通过羟基氧化、泡内燃烧、超临界水氧化等3种途径进行降解。高级氧化法的处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不过高级氧化技术对设备的要求比较高(耐高温、高压),对催化剂的选用与回收问题等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解决。因此,今后工作重点将是对催化剂的筛选及温和的.反应条件的探求。

4.2膜分离法

液膜法是1968年由美国科学家黎念之博士首先提出的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最早用于海水和苦咸水的淡化,其后,随着膜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型膜材料的开发研制,膜价格不断下降,使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及饮用纯净水的制备等方面均有报导。

液膜分离技术和溶剂萃取过程相似,由萃取和反萃取两个过程构成。在液膜分离过程中,萃取和反萃取是同时进行、一步完成的。液膜分离技术按照构型和操作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支撑液膜和乳化液膜两种。

4.2.1液膜法的技术原理

液膜分离是待分离物质由连续相(外相)经膜相向内包相传递的过程,其分离机理可分为选择性渗透、化学反应、萃取和吸附等3种。选择性渗透是利用不同物质在膜相溶解度和渗透速率的不同而完成分离的过程。化学反应可分为滴内反应和膜相反应两类。滴内反应是待分离的溶质首先渗透到膜相,然后在膜相内侧与内包相试剂发生滴内反应生成不溶于膜相的物质,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它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液膜两侧的浓度梯度以促进传输,故也称I型促进迁移。膜相反应是使流动载体和被迁移物质之间发生选择性可逆反应,料液中的组分与膜相载体反应生成中间产物,这种中间产物扩散到膜相的另一侧与内包相试剂反应生成不溶于膜相的物质,并使溶质重新还原而释放。这种反应极大地提高了渗透溶质在液膜中的有效溶解度,增大了膜内浓度梯度,提高了传质效率,也称为Ⅱ型促进迁移。伴有化学反应的液膜分离过程可明显提高过程的传质推动力和传质效率。萃取和吸附是料液中悬浮物为膜相吸附或有机物为膜相萃取,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液膜分离的机理是十分复杂的,有时可能呈现几种分离机理的联合作用。

4.2.2液膜法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进展

液膜分离法作为一种高效、快速和节能的新型分离技术,已被广泛用于化工、医药、生物工程、湿法冶金及环境保护等方面。乳化液膜已经成功地用于处理含酚废水、浓缩稀土金属、提取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等,它的研究领域还在不断扩大。

高级氧化技术和液膜法在造纸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为造纸废水处理开辟了新途径。但是,要使这些技术工业化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高级氧化法对设备的要求及催化剂的回收等、液膜法中的膜的稳定性及破乳问题等。目前我国造纸行业的发展趋势,一是企业规模集约化,走规模化和集团化的发展之路,现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年产量达100万吨以上,二是大力推动林、纸一体化发展,提高木浆比重,三是产品高档化和多元化,许多企业为了增加市场竞争能力和提高经济效益,在提高产品档次和增加产品品种方面增加投放。同时做好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林纸一体化”和扩大废纸回收利用,才能获得经济和环境上最佳的效益。

造纸废水的成分复杂,难以处理,经过环保工作者不断的努力,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和资源化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废水处理回用技术不断被革新和发展,同时,出现了许多更新的、更先进的技术。

虽然造纸废水的处理方法很多,但每种方法和工艺都有适用条件,各有其优点和不足。我国和外国造纸原料有所不同,即使是非常先进的处理方法,也不可能独立完成处理任务。在处理造纸废水时,应根据我国造纸的技术和废水性质选择合适工艺,往往需要把几种方法组成一个处理系统,才能完成所要求的处理功效。一般来说,废水中的污染物是多种多样的,也有各自最佳的处理方法,可根据不同水质,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废水处理系统。

作为环保工作者,应从新的角度认识废水。废水和资源是对立统一的,废水可以被认为是有待于开发的资源,只要技术过关、措施得当,废水完全可以转化为资源。从这个角度说,造纸厂的“零排放”是最终可以达到的。用新的思路考虑处理污水的方法,对未来水污染问题的解决将是有利的。

参考文献

1 邹家庆.工业废水处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 丁忠浩.有机废水处理技术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3 乔世俊,赵爱平,徐小莲.造纸废水治理技术可行性分析[J].污染治理,2003,(16)3.

4 杨学富.制浆造纸工业废水处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5 张秋根,王桃云,魏立安.造纸废水处理新方法——人工湿地系统[J].环保治理,2003.

篇19:房地产物业管理中的问题论文

摘要:房地产行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尽管已经发展有二十年之久,但仍然还不够成熟,特别是物业管理中,比较缺乏高质量的服务和管理。

同时房地产物业管理不规范,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限制和阻碍了房地产行业的后继发展。

文章阐述了房地产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房地产物业管理水平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以便供广大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物业管理;内部责任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也日趋成熟,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对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的房地产物业管理水平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令人堪忧。

物业管理部门只有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革,转变陈旧落后的服务管理观念,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在物业管理中的巨大优势,对市场进行准确分析和定位,从整体上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取得较高的经济利益,谋求更高的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

我国分配制度变迁的论文

论文:创新中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浅谈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模式的变迁论文

传统市场与产业组织论文

浅谈交互广告学科设置与高校人才培养论文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4000

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探讨及其对策

用创新角逐中国工业产品的奥斯卡论文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范文

企业制度变迁中的产权问题 论文
《企业制度变迁中的产权问题 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企业制度变迁中的产权问题 论文(合集19篇)】相关文章:

水利经济发展的创新思维研究论文2022-04-29

社会学论文选题2023-01-05

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分析2022-09-27

国际房地产税制论文2023-08-30

我国法院体制改革的思考2022-04-29

有形动产租赁税制论文2023-03-14

市场经济与治安保障的互动关系 论文2022-09-26

申论范文 创新经济转型2022-08-10

论法律制度对公司治理的影响2023-05-17

谈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论文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