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价值观中的人文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22-10-31 08:23:10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生态价值观中的人文精神及其现实意义(共9篇)由网友“qiangqiangq”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生态价值观中的人文精神及其现实意义,希望大家喜欢!

生态价值观中的人文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篇1:生态价值观中的人文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生态价值观中的人文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人类在科学技术的运用问题上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在科学主义信念的支撑下,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生态价值观的确立表明了人类的'思想和实践在走向成熟。生态价值观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刘建新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 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9 刊 名:湖北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HUBEI 年,卷(期): “”(1) 分类号:B82-058 关键词:生态价值观   人文精神   现实意义  

篇2:英美文学价值观及现实意义论文

英美文学价值观及现实意义论文

英美文学的价值观及现实意义论文【1】

摘 要:本文介绍了文学的内涵,并论述了英美文学的特征及功能,揭示了英美文学的价值观及现实意义,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价值观;现实意义

引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文化,而文化的载体是文学,处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

文学是利用语言的途径去反映社会现象、表现作者感情的一个艺术形式。

英美文学中充满了理性主义及黑色幽默,与当今社会相比较,使得人们更加了解人类社会,英美文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文学的内涵

人类的劳动是文学的起源。

比较早的有记录的文学是中国的《诗经》、古希腊的《伊利昂纪》和印度的《罗摩衍那》等作品。

文学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表现或者呈现一个阶段内的社会生活及感情活动的艺术。

著名学者曾经说过文学和人生的关系:人生有多么的丰富多彩,文学就有多么的丰富多彩。

这是因为文学起源于生活经历,因此文学是随着人生的丰富性而变化的;人生有丰富精彩的可能,那么文学就有丰富精彩的可能,人生的状态呈现多样化,文学能够把人生的多种多样的状态描述出来,有完美的人生、戏剧化的人生等多种形态都能一一描述。

人们可以通过文学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他人的人生经历。

2.英美文学的特征及功能

2.1英美文学的理性主义

著名作家索尔·贝娄是英美文学理性主义的代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对社会的理性认识,阐述了拜金主义的根本原因,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人们所表现的物质追求与精神满足之间的矛盾,及因此埋藏下的精神隐患。

索尔·贝娄揭示了工业时期人们的所面对的困难。

以作品《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为例,该作品为读者展现的是工业后期社会的消费面貌,体现了“把消费作为重心”的工业社会后期人们的生活状态,讽刺了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同时把对消费主义的批判上升到了文化的层次。

例如作品《赫索格》,深刻地揭示了工业社会后期的异化的物质化,体现了人类与自己、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等的异化物质化联系。

在作品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变成了一种消费的联系,人和人之间不再有亲情和爱情。

《赫索格》充分体现了对这种不和谐关系的深深悼念。

揭示了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因此导致的种种悲剧。

在一个由GDP控制所有的时期,以GDP来体现生产力的先进性,体现社会是否进步的时期,把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的时期,索尔·贝娄的作品就成为了一个现实的缩影。

所有人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为了功名而活着,这样值得吗?电视媒体也在大肆宣扬明星名人,基础劳动人民成为了贫苦和愚昧的代表,这能体现进步吗?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推动GDP的增长,可以对GDP起到影响作用。

索尔·贝娄的作品阐述的人价值观被物质化正是当今社会的悲剧。

索尔·贝娄的观念是科技的大幅度提高也不一定能够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幸福。

他对科技的批判与现代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弱化、人们的幸福程度低这一状况相符合。

同时,他还反思了工业时代后期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演变和文化的弱化之间的关系。

这两部作品都深深体现了值得人类思考的哲学问题,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命运、精神面貌等重要问题的重视,例如自我认识、道德和真理、个人与团队等问题。

索尔·贝娄对这些问题的深刻反思是他对工业社会后期消费主义和物质观念做出的反应和回答,同时也是对工业社会后期的没有深度、情感流失现象的一种拯救方式。

向读者反映了工业社会后期的荒凉社会现状,即使是这样,他仍然对工业社会后期抱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他拥有一种情感支撑,整个作品都散发着乌托邦情感,展现了一种理想主义文学。

在这样一个物质至上、玩乐至上、道德沦丧的时期,索尔·贝娄对精神的重视、对精神乐园的追逐和勇于面对人类灵魂深处的精神,以及他提到的拯救计划,都体现了著名文学大师的人道主义情怀。

2.2英美文学之黑色幽默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一部现代版小说流行起一种情感模式,并且称之为黑色幽默。

这在西方文学领域内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在二战之后。

黑色幽默有两个别名,一是大难临头的幽默,二是绞刑架下的幽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感。

黑色幽默能够以一种痛苦、无奈的苦笑取代了传统戏剧的嬉笑,并且用荒诞的方式消除戏剧的话记性;而这种荒诞也将传统悲剧中的严肃情感有利缓解;悲愤的情感使用大学来表达,替代传统悲剧的触痛感;而传统悲剧中过于悲痛的情感用一种无奈但是又认命的精神来代替;黑色幽默中比较凄惨的感情都用大笑来替代,而这种悲剧情感也被用荒诞的方式宣泄出来;因此形成了一种新型艺术,与传统的喜剧和悲剧情感都不同。

这种情感有笑,但是笑声却透漏着悲伤和凄惨;也有悲伤,但是却用笑声来表达。

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具有丰富雄厚的物质和资金财富,但是情感和精神相对比较缺失。

社会意识如同大海般狂风不止,惊涛拍岸,沸腾不止。

当时有著名的文学学术的学者评论,那个时代的美国是历史上最为荒诞的阶段。

那个阶段的美国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与未来的发展感到不安,情绪较为焦躁,并且这种现象愈来愈严重。

在当时那种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很多作家选择一种较为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使用一种自嘲、可笑甚至病态的幽默来表达内心的绝望。

如今的世界环境仍然不是很平静,对于黑色幽默小说要做出新的评价,对人民的社会意识和对战争的不利面都有很大作用。

约瑟夫·海勒是美国的著名作家,曾经发布了名为《第22条军规》的黑色幽默学派的著作。

而实际上“第22条军规”可以看做成圈套:军人如果认为自己精神有问题,就必须本人向上级提出停飞的书面申请;而这样的军人能够判断自己精神有问题而无法正常飞行,又一方面说明军人本人头脑清晰,不允许停飞。

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地想摆脱,但是都无法成功。

虽然“军规”没有形成书面的文字,如具体的规章制度等,但是却无形的存在于军人之间。

没有人可以忽视它的存在,但是又都无法清晰的了解它。

而军规如果转型为实际的具体内容变化性就很强,但是又没有人能够掌控它。

它描述的情景实际上就是当代的伊拉克或者阿富汗战争等,其迫害力和杀伤力很强,甚至翻天覆地,将个人生死荣誉、官僚的政治性、虚伪的道德和所谓的郑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这也就是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彻底毁坏了伊拉克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

已经被打碎的玻璃想要恢复原样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对于目前情况来说,即使是布什或者布什政府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无法脱离第22条军规的约束。

而第22条军规能够原封不动地体现出美国的腐坏性质。

在美国的真实生活中,能够看到社会、官僚、政府和战争的多么疯狂、腐坏和荒诞。

而我们实际所生活的环境中,也未必不是黑色幽默啊。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加说过人类社会共有两种现象比较荒诞:第一就是生命体看起来愈来愈和机器相似,第二就是机器又更像具有生命的物体。

人类对异化也就是对机械化会提前表现出忧虑的心情。

而黑色幽默利用一种夸张的笑让人们做出警觉,以此激发人类对生活的看法;更加希望人类能够挽救社会,或者在出现震惊的时候能让人类对美国的现状有个更理性和清晰的认识。

甚至是全国每个国家的现状。

3.英美文学的价值观及现实意义

西方国家的作家利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对生命或者生活进行描述和体验方式就是英美文学,而文学作用几乎都是作家经历过丰富的生活,然后所自己所经历、听过、体验过和西靠的.观点进行整理,并且进一步加工和创新,对社会、家庭、人生的一种记录。

而英美文学是利用一种有特色的方法对西方的现实进行描述,曾经有人说文学源于生活,但又远远高于生活,不能仅仅在历史中保存,可能真实性不高,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它所描述的事物和生活,是让没有经历过的读者能看到一些无形的内容。

英美文学能够让学习英语的人对英语更有热情,学习者在阅读那26个字母的各种组合中,在文中描述的各种经历和痛苦中,在对人物或生活的命运坎坷体会中,英美文学完全能够激发出学者的真实的没有丝毫虚假的渴求。

另外,英美文学对人的自我提高也有很大帮助,这也是其存在的有利基础。

如果文学创作中描述了一种完美的生活或人物性格,这对读者就会有很大的激发,能够对其进行效仿。

篇3: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不仅提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指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关系

“文明”(或者“社会文明”)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从社会实践的基点上提出的。恩格斯曾经指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因此可以说,文明是一个与野蛮相对应的范畴,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表征着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开化状态。

“生态文明”由“生态”与“文明”两个词合成。“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是指房屋、家庭,19世纪中叶以来具有了现代意义,主要是指自然界诸系统之间的交错复杂关系。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因此,一般来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

从狭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应。物质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探索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力的进步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政治成果,表现为人们政治理念的进步与政治制度的完善;精神文明就是指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精神成果,表现为精神生产的进步与精神生活的满足和提高;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积极成果,表现为人们的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从广义上说,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类型。从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大体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现在正处于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文明基本类型的划分,主要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核心产业而加以区分。工业文明是以工业为核心产业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则是以生态产业为核心产业的文明形态,是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文明类型,它是人类社会(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基础上提出并且努力建设的一种文明形态,它不仅意味着要改造传统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而且涉及到制度、观念等要素的全面变革。

从生态文明的结构来看,生态文明首先包括强烈的生态文明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摆脱“人类中心主义”,不能仅把自然看作人类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而应该把人看作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观念;其次,生态文明包括一系列为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和建设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再次,生态文明还包括人们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和生态制度的规约下所采取的生态实践活动。

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一)马克思主义提出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进行深刻批判,提出了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形成了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类的生产目的是获取使用价值,人与自然基本上维持一种原始的共生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造成生产的无限扩张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因此,他们向人类发出警告,并指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他们设想的未来社会,“社会化了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二)建设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

工业文明过度张扬人的主体性而贬低自然价值,在使人类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等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人类开始自觉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均衡发展的思想。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形成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篇4:儒家伦理价值观中合理因素的现实意义分析

关于儒家伦理价值观中合理因素的现实意义分析

关于儒家伦理价值观中合理因素的现实意义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了传统儒家思想存在的尊重独立人格的节操、刚健、弘毅、自强不息有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天下为公,爱国为民、以义为上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宽以待人,厚德载物、推已及人的和谐和恕道精神、立品为人、修已笃行、知行统一的道德自觉与修养理论等五个方面优良品质,并论述了这五个方面的儒家价值观对于身于21世纪全体中国国民的积极意义。

论文关键词:儒家:伦理;价值观;意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体系-儒家价值观,它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余年,曾长期是中国古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尽管近代以来,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中,儒家传统价值观一直被打入冷宫,但它的影响在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当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已经渗透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实当中的每个中国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深入思考的现实问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上的复兴,那还是物质和制度层面的复兴,而文化上的伟大复兴才是真正的复兴,是精神的复兴。依笔者拙见,认为儒家价值观念当中的合理因素及其现实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人格节操

当代着名的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提倡独立的人格意识是儒家价值观的核心,这是非常深刻的。儒家认为“天地之间,人为贵”,在易传中提倡天地人并列为三才,中庸里面讲,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高度肯定人的价值是儒家的传统。孟子认为人爵不如天爵,儒家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人是兼备智、仁、勇三种品德的人(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1])。而在人的价值中孔子最看重的是人的独立人格意识,“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不仅指士人君子,而且承认平民都有不可夺的意志,有不可辱的人格,这种独立人格在封建****主义的压制下尽管多有变形,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始终渗透了这种节操。今天,在即将进入全新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这种独立人格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是培养具有鲜明个性和具有创造才能人才的最关键性格特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每个公民人格的基本要求,这种人格意识带有很多的品质内涵和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与西方文化背景下所提倡的个性意识和个人主义有鲜明的区别,但这种性格特征可以与西方文化的个体意识互补,共同塑造适应当今时代的人格基本特征。

二、刚健、弘毅、自强不息有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任何国家、民族、家庭、个人想真正站立起来,就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刚健、弘毅、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魂,易经的乾卦中说,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是强健、积极、进取不懈的意识,乾象征天与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就是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这种精神是与为公众利益而奋斗和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联系在一起的。孔子的弟子曾参在论语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为已任,不亦乐乎!死而后已,不亦乐乎!” 孔子本人就是个抱定坚定志向,以天下为已任,知其不可而为之,顽强不屈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人,如何来考验自己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呢?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这种进取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有机结合,成为贯穿儒家传统的`一根红线。后来宋朝名相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都是强调每个人对社会要有一定的责任。新中国成立后,全体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到一个强大工业国的转变,仅仅用了三十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完的路,实现了两弹一星、核潜艇、洲际导弹、人工合成胰岛素、杂交水稻等尖端科技的研制成功,而且这种成就的取得还是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我们进行严密封锁的情况下取得的。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本人就是具有这种精神并且熟谙传统文化精华的历史巨人,也正是他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这种精神重新注入到中华儿女的灵魂中,唤起了中华儿女久违了的积极性,使得我们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应该承认,我们五六十年代那种战天斗地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有所削弱,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展望未来面临的激烈的经济和科技斗争,我们现在急需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这是21世纪中国真正走向世界的精神源泉。

三、天下为公,爱国为民、以义为上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

儒家一贯强调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先公后私,提倡公而忘私,反对假公济弘。爱国为民,以义为上的整体主义价值取向,是一条中华民族无数优秀人物的伟大精神汇成的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河,从遥远的过去一直绵延到无限的未来。新中国成立后,也是靠着这种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全民族万众一心,排除万难,在刚健、弘毅、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联合作用下,才取得了前面是提到的不平凡的成绩,改革开放后,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下,这种整体主义价值观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而是个人主义价值观占据了主导地位,造成当今社会极其严重的两极分化、贪污****、损公肥私等行为,而且这种行为还公然嘲讽天下为公、为国为民、以义以上的整体主义价值观,提倡西方腐朽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使得很多时候是非不分、黑白不明,老百姓对此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我们党的意识形态部门在大力宣传、弘扬整体主义价值观方面也非常不力,使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的传播愈来愈严重,“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成了很多人的信条,而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反对假公济弘那种五六十年代盛行的价值观已荡然无存,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十分混乱,这是非常危险的征兆。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现在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来扭转这种价值观念混乱的不利局面,特别是提出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里面就包含了这种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并在全社会广泛推广,重建整体主义价值观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在新世纪能否以万众一心的组织形态走向世界,它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可或缺民族性格。

四、宽以待人,厚德载物、推已及人的和谐和恕道精神

厚德载物出自易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人的德性也应像大地一样宽广,力量也应同大地一样深厚,这要以仁、义、诚、信为基本内容。仁者爱人,尊贤敬长、诚信待人,即是人的高尚品德,又是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子贡问孔子,如果说有一句话值得人们终身奉行的话,那该是什么话呢?孔子答,那就是恕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是一个人能否站立起来,在群体中发挥作用,体现出人价值的重要特征。在古今中外种类繁多的伦理价值体系中,孔子的这两句话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理念,这两句在法国大革命时写进了《****宣言》,1959年召开世界宗教大会把它确定为人类普遍应遵循 “金科玉律”.厚德载物,推已及人的和谐与恕道精神,对中华民族56个民族融合和凝聚赶到了巨大的作用。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中,占中华民族人口90%以上的汉族,其祖先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以仁义诚信为内涵的和谐与恕道精神为中华民族融合提供了舆论和道德的力量,创造了相应的社会氛围。它不仅促成了古代中华民族和谐共处、融为一体、团结一致,而且在近、现代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继续发挥着文化渗透的作用。在走向21世纪的未来,厚德载物与推已及人的和谐与恕道精神,必将对国际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人类共同生存在一个地球上,不同国家、民族和拥有不同宗教与文明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人们必须学会共同生活。推己及人的恕道精神是人类仁爱之心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体现,它不仅应当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还应该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因为它有仅包含着仁义博厚、恪守宽容、忍让,追求世界大同与人类和平的理念,而且还具有容纳多元文化的共同存在。善于欣赏别人,赞成相互欣赏,有向人类社会学习一切的胸襟。观今日世界,美国挟其经济和科技优势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并且将自己国家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强行输送给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在世界上已经引起很多国家的指责,而中国则高举建设和谐文化的大旗,努力把推己及人的和谐和恕道精神做为与其它国家交往的基本准则,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有利于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五、立品为人、修已笃行、知行统一的道德自觉与修养理论

在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秩序中,最值得提供给21世纪人们的是,有益于人们懂得怎样与人相处,懂得容忍别人、谅解别人、欣赏别人、渴望重建的与人相处基本原则,即儒家伦理关于做人的学说。这一学说虽在文献典籍的传播上受到一些阻碍,在各级各类的教育层面空白不少,但通过社会行为和世俗途径的传承一直没有中断过,只是这种自发的传承因现实生活对“力”与“富 ”的过分追逐中显得十分微弱。时代的发展,使得不仅仅是中国人,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都日益看重做人的学问,因为这是实现人的幸福、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根本目标的前提。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所要做的一件最为重要的事情,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人,这种人应该首先继承中国传统人格中的优秀品格,这种亲人的塑造不能时代性扬弃民族性,不能只讲智能与创造才能而不讲道德人格。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关注人的情商开发的文化,反而被我国学术界研究人员视而不见,不了解自家文化宝库中无穷无尽的珍品,这是让人痛心的,这种情况也应当尽快得到扭转,促使学术界尽快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关于促进人格健全和情商的资源并在全民族努力推广,这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72-188.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81-100.

篇5:生态价值观及其实践意义

生态价值观及其实践意义

对生态价值观独特的哲学意蕴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探究了这一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之后,对其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价值观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最后指出生态价值观对指导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普遍的实践意义.

作 者:王妍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刊 名: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4) 分类号:B82-058 关键词:生态价值观   “天人合一”   实践意义  

篇6:大众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大众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文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其根源在于人和人的生活状态同人类赖以活命和发展的社会现实相互关系的产物.当二者处于不协调状态时所产生的人的心理失衡和病变会在文学镜面得到投影和折射.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大众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又是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人文意义.但大众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又表现出一定的消极作用.我们秉持这种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对待大众文化,具体分析它的现状,以期建设出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展现出真正的人文关怀.

作 者:张秀宁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刊 名:长春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年,卷(期): 14(3) 分类号:G02 关键词:大众文化   人文精神  

篇7:科学中的人文精神

科学中的人文精神

杰出的生物科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在新婚燕尔时,与自己的`妻子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当时这位后来鼎鼎大名的科学家尚未成名--不,他甚至还没有选定自己的人生道路,所以他这样问道:“玛丽亚,我应当成为一位生物学家呢,还是应当做一位哲学家呢?”

作 者:周小乔  作者单位: 刊 名:四川文学 英文刊名:SICHUAN LITERATURE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 

篇8:生态文明与价值观转向

生态文明与价值观转向

生态文明本身蕴涵着价值观转向,要求实现从对自然单一的工具价值认识转换到对自然生态系统内在价值的'认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作 者:徐春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20(4) 分类号:N031 关键词:生态文明   工具价值   内在价值  

篇9: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

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人文精神的几种主要表现:

一.我国文学中的乡国情怀:

1、在我国的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与乡土相联的,是对于国家的思念。君与国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种精神由忠君报国而转向追求国家的自立自强。

3、乡国的情怀的泛化,是对于山川之美的描写与赞颂。

二.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亲情主题。

1、爱情。可分为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一系和文人作品的一系。

来自民间的一系: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从《诗》开始到乐府民歌,所表现的男女之爱很少受到礼的约束,表现更为热烈执着、更带野性色彩。

文人的描写爱情之作:表现得较为复杂。含蓄了、深化了、带有理想的色彩(白朴《墙头马上》、加进悲剧色彩(《会真记》、《长恨歌》、

董解元《西厢记》、王实甫《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红楼梦》)。

2、友情。视朋友如兄弟,这是我国思想传统里的一种认识。交友不因贵贱而阻隔,不以利而以义,守之以信,忠之以言。

三.我国文学中的人生感悟主题。

1、对于生命虽短促而宇宙却永恒的感悟。对于历史、人生的思索,实际是对于生命永恒的向往,是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

2、对于人生的感悟主题,还表现为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往往交叉着宗教理路,劝善惩恶,提出人生的归宿问题。在小说、戏剧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

1、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3、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4、我国神话保存的情况如何?

参考答案:我国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只剩下零碎的很少一部分。现一般所说的神话主要指唐宋以前汉族经籍所记载的古代神话。这些典籍主要有《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风俗通义》、《三五历记》、《列子》等。其中,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我国神话之所以流传下来很少、很零碎,原因大体有三:一是我国文字繁难,记录不便;二是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崇尚实用,罢黜玄想,不语怪力乱神和远古的荒.唐之说;三是由于神话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等因素。

5、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现存我国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二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三是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前者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后者歌颂的是征服旱灾的英雄后羿。四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如驩头、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

6、我国神话的基本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第二,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品格。在艺术方面,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其次,我国上古神话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再次,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其四,我国上古神话体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

简述我国古神话的基本特征:

一.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三.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一.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三.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神话富于情感、富于形象、富于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二.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如:屈原的楚词、庄子散文、李白诗歌等;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和合学与21世纪文化价值和科技论文

《周易》人文时间观的现代价值

文学批评写作范文

美学原理阅读答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存在的矛盾与对策论文

英美文学职称论文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试析马克思人力资本思想的多维透视论文

人文地理论文

居住环境与科学关系的探讨论文

浅析后现代视域下打工诗歌现象论文

生态价值观中的人文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生态价值观中的人文精神及其现实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生态价值观中的人文精神及其现实意义(共9篇)】相关文章:

经典古诗美文在文学中的作用2022-04-30

人性化管理视域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2022-11-29

旅游专业论文2023-10-04

教育伦理视阈中的教育评价刍议论文2023-05-06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人文环境建设2024-03-23

浅谈颜元论“恶”的来源及其意义论文2022-06-03

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的论文2023-07-25

低成本风景园林设计探讨论文2024-01-31

生态建筑与建筑生态化的研究论文2022-11-08

英语文学教学中生态文学批评的意义论文2023-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