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的兴起、发展与价值探讨(精选10篇)由网友“睡觉的时候不困”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科学哲学的兴起、发展与价值探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科学哲学的兴起、发展与价值探讨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12-0079-02
一、科学哲学的兴起
探寻科学哲学的起源问题,首先要了解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科学来源于哲学,所谓科学,从起源上意指从哲学当中分化出来的各门具体学科的总和。古代思辨哲学是一种追求普遍性思维的哲学思维方式,它把寻找“变种不变”作为世界的本原与万物的“基始”,即万物统一的基础。这也是最早的具有普遍性的哲学形态,古代自然科学处于萌芽阶段时,一切有关自然的知识基本上都包含在一种从整体上对自然界进行思辨研究的普遍性命题的学说之中,这就是自然哲学。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应运而生,它是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及其过程与细节作分门别类的实证性的认识,即对客观事物进行可操作性、可检验性的研究,这是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标志。自古希腊以来到现在的科学史,就是哲学中的某一部分不断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比如,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德的工作使得几何学成为一门“空间之科学”(ScienceofSpace)从柏拉图(Plato)学园的哲学中分离出来;物理学从形而上学中分离出来是以伽里略、牛顿等著名物理学家的物理学革命为标志的;1859年的《物种起源》(OntheOriginofSpecies)使生物学与哲学和神学相分离。
科学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问题发展的历史”。赖欣巴哈在《科学哲学的兴起》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哲学思辨是一种过渡阶段的产物,发生在哲学问题被提出,但还不具备逻辑手段来解答它们的时候。”一种对哲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不仅现在有,而且一直就有。从这个基础上出现了一种科学哲学,这种哲学在我们时代的科学里已找到了工具去解决那些早先只是猜测对象的问题。简言之,哲学已从思辨进展而为科学了。科学哲学的核心是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沉思。“科学哲学就是对科学的沉思(或反思),即以科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科学哲学不断地向科学发问:科学的基础是什么?是否合理?科学基础的限制是什么?与此同时,科学哲学又不断地想回答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这包括:一阶问题——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时遗留给哲学的问题,二阶问题——为什么此问题不能回答的问题。也就是说,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每一门学科,都给哲学留下了一些独特的问题,一些在新学科的层面不能解决的东西,却使得哲学必须永久面对或者至少要暂时面对的问题。例如,物理学知道如何计算时间,却无法给出“时间是什么”的答案;生物学可以给出关于生命现象的知识,然而,这些知识意味着什么,关于人的本性、生命的意义等的探讨就是生物学哲学的问题。
二、科学哲学的发展
从哲学到科学再发展到科学哲学,实则是经历了一个认识的螺旋形上升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就是自然的社会化过程。与此同时,从哲学思维到科学思维是人类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哲学属于理性思维,在思辨和理念的层次上来把握世界。它以本体为对象,追求无限的和绝对的思维,它在本质上是辩证的矛盾的。它用理念来统一思维,是超经验的。科学属于知性思维,科学活动的过程是处理经验材料,它是实证的、有限的,服从严格的逻辑规则,科学必须是前后一致,无矛盾的。而科学哲学则是科学化的哲学或哲学的科学化。
纵观中国哲学史,中国古典传统哲学(或“道统”)是伦理的、思辨的、先验的哲学,它明显不同于与以科学活动的过程为前提的,面向处理经验材料的,实证性的,服从严格的逻辑规则的,注重实践,探究客观事物的可操作性、可重显性和可实证性等特征的科学哲学。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文化观念背景下,伴随着欧洲解析性科学的传播,作为其精神和观念层面的科学哲学也随之进入了中国的哲学殿堂。
广义的科学哲学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是与19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同步发生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使较为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理念得到广泛的传播。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翻译和传播重要的科学哲学论述,许多关于科学方法论的著作被引入国内。50年代后,“自然辩证法”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哲学在我国兴起。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举行,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开始不断深入思考“科学”和“真理”的关系,同时也开始更加关注科学哲学的基本论题。
改革开放至今,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向前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此时,科学技术哲学被人们更多地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加以研究,例如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思想史、科技政策、科技规划等。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多元化发展,在自然科学领域当中涌现出许多新兴学科。与此同时,科学哲学的研究也与时俱进地走在科学的最前沿,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例如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生命伦理、大数据探究等新兴学科。总而言之,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的全新时代,科学哲学的发展永远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三、科学哲学的价值
1.科学哲学推进了社会的现代化。科学哲学间接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的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它包括科学哲学所提供的各种现代科学观念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技能。因此,科学哲学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一种价值观的引导。正如刘大椿先生所言,“现代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生产力,使社会物质生产各个领域的面貌为之一新,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并正在改变着劳动活动的条件、性质和内容,改变着整个生产力布局的变化,尤其导致生产工具的变革,使人类物质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过去的社会生产是一种低级的,传统的,落后的方式,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使社会生产向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方式转变。这体现在农业方面由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耕作的落后小农经济向依靠大型设备,机械化、一体化的方向转变;工业发展由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高耗能高成本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逐步向依靠新技术、新工艺,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改造,低消耗高效率的集约型的生产方式转变;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也迅猛快速地发展起来。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还体现劳动对象的变革层面,在传统的生产中主要利用化石燃料,而先进的现代工业开始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拓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人们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能力逐渐提高,因此社会生产力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除此之外,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促使生产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化程度愈来愈高,组织形式更加严密,管理机制更加健全,从而提高人类的物质文明水平。
2.科学哲学促进了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科技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内容和方式,科技哲学也成为推动人类拥有科学、美好、健康的生活观念的重要来源。这主要体现在人们的生活由依附性生活方式向自主性生活方式转变,由封闭性生活方式向开放型生活方式转变,由僵固不变的单一的生活方式向不断变动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转变,由愚昧盲目的生活方式向科学理性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科学哲学的推动使现代人的生活充分彰显着人的自主和个性,洋溢着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人们的生活更趋向于“自我取向、自由选择、自我设计、自我调节的创造性的个性化的方式”。科学哲学作为科学的理论价值观,在不断检视着科学、反思着科学的界线和人类的行为的底线,其有所为,也有所不能为,从而改变了人们错误的行为方式,为人们树立了一种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正确的科学自然观和科学世界观。让现代人学会了如何善待自然环境,摒弃了人定胜天、无所不能的盲目和迷信,从根本上转变生活方式,从而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3.科学哲学促进了思维方式的现代化。科学是客体主体化过程的知识。它是回答了物质客体的结构、功能、机制等方面的可操作、可观察、可验证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主体客体化过程,解决如何将主观愿望具体变为客观现实的途径与操作问题。因此,科学哲学不仅告诉人们客观世界“是什么”,更在实际操作的层面告知人们“怎么做”,如何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来将人们的主观愿望客体化。
“理性”是科学哲学主要精神,过去人们在感性思维的主导之下,在生活中会陷入盲目无序、过度崇拜的困境。具有理性精神的科学哲学会使人们摆脱主观唯心和虚无主义,去追求客观的、理性的、符合逻辑的更为严密和精确的真理。同时,科学哲学本身所具有的公平精神,使任何人在科学面前是平等的,这种科技中的公平精神造就了人们求同存异,崇尚真理的理性意识,也培养出人的科学精神、科学品德、科学情操。与此同时,人类思维方式更加理性和科学的转变也促进人类道德的进步。新的思维方式对旧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冲击,促使人们剔除陈旧、落后、迂腐的道德观念,用科学、进步、高尚的道德理念来武装头脑,从而提升个人修养、完善自我品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德]H.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
[2]黄顺基,刘大椿.科学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刘大椿.科学哲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王玉波.中国社会生活方式转型取向[J].社会学研究,1995.
篇2:俄罗斯科学哲学的兴起
俄罗斯科学哲学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以后,苏联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出现了认识论转向,由此带动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向科学哲学的过渡.作为世界科学哲学的“次生形态”,俄罗斯科学哲学的兴起既是苏联哲学对西方哲学的`回应,同时也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发展的产物.
作 者:王彦君 WANG Yan- jun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系,浙江,杭州,310028 刊 名:自然辩证法通讯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27(6) 分类号:N031 关键词:俄罗斯 科学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转向篇3:生态旅游兴起与发展的哲学思考
生态旅游兴起与发展的哲学思考
生态旅游是近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而开展起来的一项求知、求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层次旅游活动.我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现代生态旅游兴起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作 者:娄玉芹 刘凤仙 作者单位:娄玉芹(河南教育学院,法律经济系,河南,郑州,450014)刘凤仙(焦作工学院,社科系,河南,焦作,454000)
刊 名: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22(1) 分类号:B49 关键词:生态旅游 “天人合一” 自然观 哲学思考篇4:哲学与发展
哲学与发展
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世界的普遍发展,古今中外哲学家的.发展理念,都把目光投向人.生存与发展是密切相关,当把发展当作目标时,发展的异化物就反过来制约人的生存.“传统的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应被“可持续发展观”所取代,“循环经济”的建立具有非常意义.人的全面发展内在地包含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态度,在这一点上,传统儒学的有关理念对现代哲学具有启发意义.
作 者:王晓昕 作者单位: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贵阳,550008 刊 名: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Y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 分类号:B0 关键词:哲学 发展 理念 问题 人篇5:哲学的终结与伦理学的兴起
哲学的终结与伦理学的兴起
20世纪的哲学家们普遍断言哲学已经终结,但是对于哲学的终结意味,海德格尔把它理解为哲学从一个位置到达另一个位置.
作 者:孟彦文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刊 名:社会观察 英文刊名:SHEHUI GUANCHA 年,卷(期): “”(5) 分类号:B0 关键词:篇6:再议科学与哲学
再议科学与哲学
摘要:科学与哲学之争历来已久,对于二者之关系,牟宗三先生分别从中西方哲学家思想中去找寻。通过辨析,他将哲学与科学做了较为明确的区分,指出了自近现代以来,人们对哲学概念的错误理解。同时,也进一步阐释了哲学对科学所产生的引导意义,开启了当代哲学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心思哲学科学
一、“哲学底科学之误”
1.科学的兴盛与哲学的萎靡
用“底”这个助词来表示所属,已是一些哲学家的所爱。“哲学底科学”,即哲学是依附于科学而诞生、发展的。这种观点对于我们学习哲学的人来说,真乃大谬。他们真不知哲学。那么,何为哲学?哲学与科学又有何关系?此间,又回到何为哲学该问题上来。牟宗三认为:“科学是为人之学,哲学是为己之学。己以外即为物,我以外之人也是物。科学在忘己而取物。”此处,他虽没有很具体、明确的给哲学下定义。然而,却以比较的方式,将哲学与科学做了细致、明白的划分。这种区分就表现在“内外的划分与物我的合离”。然而,从另一角度来看,科学多是与思(意识)有关,哲学则和“心”同在。依科学而言,对象是思维运行的前提条件,对象不现,思维便无法运行,目的就不可能达到,科学的意义也荡然无存。但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看,思,无不是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的。毕竟,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们交往最密切的仍是无限量的物(外)或 对象。因次,在急需物欲的社会之中,一些人“预言”哲学将会消失。然而,就事实来看,哲学并不因科学的繁华、压制而退出历史舞台。
2.现当代的“玄学”
此处所言之“玄学”并非魏晋时期的玄学,而特指科学之后之对象之学。言科学之后,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推论出在目前已发现的最新之物(对象)之背后必然还“有”(隐藏)着一个“对象”。只是该“对象”在目前之科学的能力下尚不可破解。因此,将其悬起而称之为“玄”。也即是该“对象”还看不见,摸不着。―――“存而不实有,内而不外现。”比如:在物理学中,已能通过数学方法推出“超旋”的表达公式。然而,就目前物理学的情况来看,其尚无能力凭借实验、作用以将其找出。因此,超旋也暂时被赋予“至小”的概念。但若仅仅从理论上来推断,那么,则又可分析出在超旋之下必也有更小之“对象”而将其构成,使其成为可能。由此,这些只可通过理论推出但仍无法科学验证的“存在”――“科学之后之对象”便成为所谓的“玄学”或“哲学”领域的.分子。依此言说,那么,此处所谓之“哲学”实质与科学无异。这就好比是“已开花但尚未结果之大树一般”;“开花之树”为科学,“未结果”则为“哲学”。因此,牟宗三说:“但以为整个哲学即在依附,则不是好事。因为依附科学,从科学的根据上抽绎出道理,这无异于锦上添花,仍是锦耳,于锦之本质并无所增益。同样,于科学根据上抽绎道理,亦仍是科学耳,于科学本身并无所增益。”
二、上下合一,一体平铺
此处言“上 下”是指形而上与形而下。《周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那么,将科学划归为形而下,而把哲学归于形而上则未有不可。目前,人们对“道、器”的解释不少,取任何一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结合本文,“形”可作为“两境”之界线。“两境”――即形上之世界与形下之世界,“形”暂定为具体事物。其,上可归宗于其之所以存在之依据,保障(向内);下可探究为对其他存在所发挥之功用(向外)。冯友兰讲:“一物之存在是以整个宇宙作为其存在之依据、背景。每一事物之本身功用又反作用于整个宇宙。”正所谓:万物一体,彼此联系,互为因果。犹如亚马逊“蝴蝶效应”――亚马逊蝴蝶扇动翅膀,美国西海岸将产生飓风。若依此说法,那么将会陷入一个不可调和之境。先设一命题:你以非你作为你存在之保障;我以非我作为我存在的依据。那么,按照数学原理将“你”与“我”做一个交集,得出的结果即是独立的“你”与“我”。因为,除你与我之外,其他均为一致。亦即是从“非你”之中抽出“我”之后所剩下的部分完全等同于从“非我”之中抽出“你”所剩余的那部分。这是从形式逻辑上来推的。毕竟“我”与“你”都是所属于大全宇宙。正如熊十力所言:即体即用,体用不二,不可分而别论之。然,为了便于说明也只能依形式的方式展开。由此,所分离出来的“我’与“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性体”,而非生物之我(意识)之你。因为,他们(思)都是科学的产物,不是真我。故而,对真我的感悟则如牟先生所言,须:“主客不离,一体平铺,物我双忘,然而,我们不讲认识则以,即讲认识,则不能不抬高主体,即不能不特显主体的特殊性能。而且若不显主体的特殊性能,亦不能达到最后境界的一体平铺,到处皆是。”
科学的任务是认识对象的构造以及其变化发展之规律。使人们明白,什么是什么。这主要强调的是自然科学的作用。而对于社会科学而言,则往往表现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之中。如:被就业、被买房等等。然而,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是:客体的彰显,主体的隐退。主体即是作为认识的我,客体就是被认识的“他”。目前,对客体的追溯与主体本身的遗忘,已成为当今人类的现状,它占据了人们的整个思维空间。同时,也相对的屏蔽了人们本来所固有的“性体”“本心”。使得本来就难得被人们所显之“主体”被埋藏的更深、更隐秘。因此,对主体的彰显便成为了当今学科的任务,思想的革命。彰显主体不仅可以填补空虚的精神世界,更可以调节、平衡已失衡的客体世界与主体境界的结合,使其回到和谐的状态之中。以至人类与自然界能更好的、有序的、健康的发展。然而,受科学学科本身性质的影响,其在对主体的彰显方面似乎“无能为力”。哪怕是所属于其的心理学也只能是做向外的认识,而无法行“自我”的内显。所以,只能由专注于向内的哲学来予以分解,参悟其中之根本,彰显主体的自我,最终让科学与哲学达到高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牟宗三.《寂寞中的独体》[M].北京:新星出版社出版,4月
[2] 熊十力.《体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月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月
篇7:计算与科学哲学
计算与科学哲学
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计算理论的发展使得计算的观念逐渐影响到当前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同时,认知模型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科学哲学家提供了理解理论评价、科学发现等传统科学哲学问题的新方法,因此,传统的科学哲学研究正被赋予一些新的内容.
作 者:宋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HUMANITY SCIENCES) 年,卷(期): 55(4) 分类号:N03 关键词:计算 科学哲学 科学发现篇8:人类学:科学与哲学
人类学:科学与哲学
设定人类学是一门科学 根据哈里斯所说,博厄斯*以很简明的.方式表述这个论题:“人类学是一门科学,而科学是历史”.[1]马林诺夫斯基**则寻求一种关于文化的科学的定义.在他死后发表的一部题为<科学的文化理论>的文本中,[2]他为人文学者提供了一种关于“科学”的最低限度的定义,从而使科学得以有别于抽象思想和常识.
作 者:比阿特丽斯・鲁伊斯 姚介厚 作者单位: 刊 名:第欧根尼 英文刊名:DIOGENES 年,卷(期): “”(2) 分类号: 关键词:篇9:可持续性发展的价值哲学思考
可持续性发展的价值哲学思考
本文从价值哲学的视角,阐明了人类生存的特点、内在的意蕴和理性选择之间的有机联系.并指出,在这一有机联系过程中人类生存实践的`缺憾及其导致缺憾的原因,进一步提出完善生存实践的主要原则.
作 者:成媛 作者单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社科部,宁夏,银川,750021 刊 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年,卷(期): “”(1) 分类号:B018 关键词:事实认识 价值认识 理性篇10: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
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
网络图书馆学指的`是图书馆界的网民们在互联网上自发自由展开的与图书馆学有关的研讨,我国内地的网络图书馆学主要经历了论坛和博客两个阶段.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是图书馆界诸多方面的需求驱动的结果,有积极意义,也有负面作用,今后应加强引导,以利其规范发展,为图书馆学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作 者:王波 Wang Bo 作者单位:<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北京,100871 刊 名:图书与情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LIBRARY AND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6 “”(1) 分类号:G203 关键词:网络 论坛 博客 网络图书馆学★ 宋明理学课件
★ 法学论文开题报告
★ 文艺复兴运动教案
【科学哲学的兴起、发展与价值探讨(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对作为形而上学哲学特质的再反思2022-12-04
当代经济学教学特征论文2024-02-27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教案2023-05-20
皮亚杰学派与格式塔学派的整体观比较2022-05-02
心理教育应用于学校德育的意义、原则与路径论文2023-08-30
高中高二历史教案格式2022023-02-20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2022-10-11
地理条件制约古代中国不可能走出传统社会2022-08-25
论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库恩哲学2023-07-02
宋明理学教案2022-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