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民俗文化

时间:2022-05-25 01:48:5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翻译与民俗文化(共12篇)由网友“铁岭浇花”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翻译与民俗文化,希望能帮助大家!

翻译与民俗文化

篇1:翻译与民俗文化

翻译与民俗文化

摘 要: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今虽然已经有不少民俗文化研究学者对文字资料进行了整理,但是关于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工作仍不够,不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推介。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对民俗文化对外宣传册资料翻译策略的分析,研究了在其指导下的旅游资料的翻译工作。对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进行准确的翻译,不仅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更是翻译活动的升华。

关键词: 民俗文化 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

一、翻译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中国各民族开始走向世界的舞台,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和生存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准确的民族文化翻译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创造的产物,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时代特征。目前对于文化的理论界定大致有三种看法:第一,个体文化论;第二,跨文化交际论;第三,文化区域论。大致以文化―语言文化―国度语言文化―民族语言文化―方言文化―区域文化―群体文化―个体文化的模式体现其丰富的内涵走向。文化的沟通需要一定的载体,它们正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翻译展现外族异域的政治宗教、人文地理和民风民俗的多彩画卷。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所以,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活动来说,文化传达就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笔者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民俗文化对外宣传册资料翻译策略,研究了在其指导下的旅游资料翻译工作。对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进行准确的英文翻译,不仅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更是翻译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功能翻译理论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的莱思(K.Reiss)、弗米尔(H.J.Vermeer)、曼特瑞(J.H.Manttarix)和诺德(C.nord)等学者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此理论的核心是翻译目的和译文功能。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理论包括莱思提出的文本型与翻译策略论,曼特瑞提出的翻译行动论,弗米尔的目的论和诺德的翻译为本语篇分析理论。

弗米尔认为翻译是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之间的转换,翻译是一种人类的活动。根据行为理论,他将人类的活动定义为有意识、有目的地发生在给定情境下的行为。鉴于任何情境都是镶嵌于文化的大环境之中的,翻译就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应该更加注重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功能取向差异。因此,功能翻译理论与以往的语言学或对等理论相比,在源语文本的角色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弗米尔曾经说过,翻译就是在目标语文化中重现源语语言文化所提供的某些信息。他提出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奠定了功能语言派理论的基础,创立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目的论彻底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关注的重点不再是译文与原文之间是否对等,而是认为翻译应该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翻译策划。无论何种翻译,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准则”。弗米尔这样解释“目的准则”:每个文本均为既定目的而产生,亦应该为此目的服务。由此,目的准则指:译、释、读、写皆遵循某种方式,此方式可让文本、译本在其使用的环境下运行。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一种“交际活动”和“跨文化活动”,涉及翻译发起人、译者、译文接受者等因素。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的描述与应用翻译的实际要求和内容十分契合,因为在应用翻译领域,不论是对外宣传还是经贸活动,其中的文化交流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所以通过分析旅游资料各类型文本目的、功能和特征,就可以运用功能翻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旅游翻译实践。

三、翻译材料的文本的类型和功能分析

根据莱思的观点,文本类型有三种:信息型(informative)、表情型(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莱思总结了各类型文本的特点和它与翻译方法之间的联系。三种文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分别为“内容”、“形式”和“效果”。每一种文本至少具有三种功效中的一种,并且只有一种功能居主导地位,另外两种居从属或次要地位,语言和文化的选择都应为实现此功能而服务。

旅游文本有别于参考资料(力求信息的准确性再现)或者诗歌(力求源语艺术形式的再现)等文本类型,其主要功能是传达景点信息和感染旅游者,这种文本的“内容和形式都要从属于文本所要达到的言外效果”。按照莱思的观点,文本概念、文本类型和文本的翻译目的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语言文本类型理论可以帮助翻译人员确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程度。

分析旅游文本的特点在于更加准确地确定旅游文本的功能,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旅游文本对景点的宣传、推介作用不可小觑,因其具有信息性、启迪性和促销性等特点,是海外旅游者对特定旅游目的地进行形象定位、获取信息的重要源头。旅游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客观、精确、有针对性地提供旅游者旅游信息,提高消费者满意程度,次要功能是兼具唤情的特点,这一点在旅游广告中的体现尤为突出。

(一)翻译目的

功能翻译中的术语skopos通常指译文的交际目的。民俗文化对外宣传材料的英译目的是产生一种对于英语文本接受者具有交际作用的文本,介绍中国民俗文化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形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应根据委托人的要求拥有一份详尽的翻译纲要。

(二)翻译纲要

诺德认为翻译纲要可以说明需要何种类型的翻译。文本所探讨的主要是版式固定、附有彩图和简要文字说明的民俗文化对外宣传小册子。作为译者的指导纲要,民俗文化对外宣传材料音译的翻译纲要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预期的文本功能:信息、感染功能。译文和原文功能大体相同。信息功能指的是提供关于中国民俗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特有景点等方面的信息。感染功能指的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推介和提升中国形象。民俗文化对外宣传小册子应该包含这个民族的各方面的内容介绍,例如风俗节庆、建筑的历史和风格特色、民族传统服饰、礼仪风俗特色等,并且为了更好地让西方读者理解个别异国风情,在恰当的地方应附上图片解释和说明,增强渲染和说服力。 2.预期的译文接受者:包括想了解中国、来华旅游、投资贸易、从事文化交流等外国人士、团体或者组织。他们大多缺乏关于中国语言、文化和社会的背景知识。不同的文化背景读者,需要不同的译文。因此,译者应该充分考虑到译文接受者的文化背景知识、交际需要和由此产生的期待心理,适度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或者相应删减一些对于目标读者来说过于冗长的信息。译文应该在接受者身上产生预期的反应。例如不少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的严峻形势,这些民俗文化亟待应承时代的发展,抓住机遇,拓宽宣传渠道,招商引资,将文化特色推向世界,因此必须在传统的文化翻译版本上作出修缮,使其既具文化特色又具商业发展特色。

3.文本制作或者接受的动机。译员应该分清对外宣传册子的具体制作动机,是对外的一般性文字介绍,是吸引旅游客源,还是招商引资等。只有确定了文本制作的动机,才能确定优先传递的信息。民俗文化宣传不应该止步于对文化的阐释和说明,当它与对外宣传相结合时,就必须具有可观性和可推崇性,将其与不同的外界文化相融,让读者得到文化异同感之外的喜悦之情。

4.对外宣传材料英译的翻译策略。根据翻译目的和翻译纲要,对外宣传材料的英译应产生对于文本接受者具有交际作用的目标文本,实现译文的信息和感染功能。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译者坚持不懈地合作和批评,以求得切合文意的成果。

四、结语

当前,中国的入境游发展迅速,把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外国游客与日俱增。如何抓住这一时代性的发展契机,传播独特的中国民俗文化,使中国走向世界是我们对外宣传的重点。要提高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就必须对旅游资料特点进行认真的分析,充分考虑文本的功能特征和翻译策略的关系。功能翻译的目的论对旅游资料的翻译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中国人和西方人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对信息传播方式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思维模式、表达方式各有特点。在实际操作中,民俗文化翻译难免有些生僻,译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信息进行恰当的增删或者改写,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如注释性增译、修辞性省译、整合性改译等,实现具体的翻译目的。

参考文献:

[1]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Routledge Publishing.1994.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St.Jeromy Publishing,.

[3]樊嘉禄,贾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点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5]徐敏慧,董华.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对外宣传材料汉译英[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

[6]徐鲁亚.民族文化翻译策略的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

[7]袁琼.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J].湖南商学院学报,(18).

[8]张小华.翻译与青海民俗文化[J].翻译与青海民俗文化,2007(33).

篇2:环境艺术设计与民俗文化论文

环境艺术设计与民俗文化论文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历史历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留下很多文化魁宝和国粹值得我们后代学习和应用,对于古时落后的物质生活条件,居住是首要条件,为了创造更好的居住条件,古人关于地理景观、环境设计、选址方面的成就可谓成绩斐然。环境设计是把环境用艺术的眼光以及艺术方法构造、美化环境的一个建造活动过程。这过程中涉及地理、美术、气象、民俗等众多学科理论的应用。民俗应用在各地环境设计中都占到了独特的一席之地。民俗文化也是对环境选择、设计、布局的基本理论依据,所有关于环境朝向,环境好坏等元素的判断都跟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关系到居住者民族信仰和心理感知舒适度。

一、民俗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整体布局的指引

纵观中华大地的建筑、环境设计,若隐若现中都能找到它们的中轴线,以这条中轴线为基准对环境进行设计、安排。两边对称排布构建,形成对望,颔首有情的人性化环境设计。在环境中物语相通而显得生机盎然。小到一木一草的栽种都体现了人们对环境设计中民俗文化的应用。北京城的建筑就是一条以坐北朝南的中轴线为基准的原则设计。这些环境的改造设计受到各自本地的风俗文化影响,体现的是那个地方的风情,艺术设计的目的是构造适合那个地方的、符合居住者心理情感需求的环境。居住环境设计关于背山面水以求藏风纳气是民俗信仰中重要的环境设计原则,环境设计布局是人们为满足不同时期、不同角色心理需求而进行的自然物化成心理视觉和心理信息传递、承建应用的结果。此设计理念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审美观的一种高层次心理反映,它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作为统一考虑融为环境艺术设计理论,是东方传统的环境科学。传统民俗文化体系理论中的道家上层审美境界就是对环境设计的手法,说道:“有长林可风,有空亭可月。”就是植树可以招来风,造亭台挖空蓄水可以有月。以奴风月来左右游人,就是对当今所提生态环境美化极高层面的认识形态。布局设计得当、安排合理对于创造一个舒适快活的环境至关重要,古人就已注意到这点的重要性,所以研究探索整体环境设计的理论非常丰富。

二、传统文化对环境选择设计的影响

环境艺术设计是利用艺术的方式和手法对居住环境的内部和外部结构、环境进行规划、设计以满足国人“人性化”的心理需求的活动。同时体现着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相处的原则是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核心思想。古人概括出来的民俗文化积淀是对宅基地的选址指导理论,是从气候、地质、地貌纹理、水文、生态、风向、景观等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角度出发,和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民俗禁忌的总概括。不但已经对环境设计有所思考,而且已经对人心理活动及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行细致的考究,也即是现代人所研究的认知心理学,在早几千年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即有体现。如民俗信仰中的“煞”,有建筑不能正对着尖刀形的建筑或者是物体,这就中了“煞”,需要化煞。而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解释,当人每天或是经常面对一尖形突兀的棱角,会对心理发展形成一种阴暗、受压迫之感,进而引发实体即心理和生理产生疾病等健康事件。所以民俗文化重视选择环境规划,重新设计以达到“顺应天命”。即使选址避免不了也有办法化煞,显然应对方法已经找到。这凸显出中华民族对环境设计的渊源留长和深厚功底,告诉我们学习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能脱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地处北纬,所以阳光从南往北照射,民俗文化对住宅的朝向要求坐北朝南,这样可以尽可能多的接受光照,吸收光能量有利于一切自然动植物的生长和良好发育,坐北朝南就是引用自这条原理。这对我们的环境设计指导是一步非常大的进步而且经得住现代文明科学的考验。

三、民俗文化对大环境设计的.指引

所谓的大环境,即指一个村落、一个小镇、一座城市即使现代文明定义上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在规划建设和布局上都遵循着或多或少的各家民俗文化信仰理论的参考。中国很多村落现今成为一座整体的旅游胜地,众多的游客感叹这些自然村落的美。这些美跟古人民俗文化的审美角度要求有很大的关系,在设计、布局上就已经考虑了美学原理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尽可能的贴切自然,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构造自然景观,也是我们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学所探讨的一个重要方向。从现代遗留下来的很多城市选址和布局上我们可以看出,根植于民众深处的民俗文化管理着小环境同时也经营着大环境。如晋代郭璞的一个选址建设温州城的例子:初谋城于江北(今新城),他取土称之,土轻。乃过江,等西北一峰(今郭公山),见数峰错位,状如北斗,华盖山锁斗口。谓其父曰:若城绕山外,当聚富盛,但不免兵戈水火。城于山,斗可保长安逸。固城于山,号斗城。现代勘察地质环境证明温州城由于江北。有“山如北斗,城如锁”之美称。有利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温州城如今的繁华与富有。众水所聚,气汇。这是民俗文化中说的难得的“聚水格”,此地筑城当富甲一方,如今的上海正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些是民俗文化对大环境经营的例证,此种依据民俗文化进行城市环境布局设计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环境艺术设计在关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加入这些中华历史文化的元素,可以使现代环境显示出独特的个性特点且符合天道自然原理。

四、结语

传统民俗文化已经对我们的环境设计起到不可逾越的重大作用,无论是城市选址,住宅环境设计、小到房屋格局布置都有民俗文化人民信仰的参考,我们在追求环境艺术设计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和审美效果的同时,如能很好的应用民俗文化元素参考设计,将会使我们的环境设计更加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符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上层境界。

篇3:与民俗文化有关的中国神话故事

在中国的民俗文化中,我们总是能看到关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影子。像中国一些地区在节日里拜的灶王爷,以及古时候人们为老人祝寿挂的女寿星图中的女寿星,都能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找到他们的故事。下面让我们通过文章来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中的那些神话故事。

灶王爷救百姓

传说,从前人们身上有一个人眼看不见、通灵性的坏东西三尸神附着。

这三尸神,一天到晚就是搬弄人间是非,说人的坏话。三尸神每个月要到天宫去一次,向玉皇报告人在世上的种种情况。

可是,这三尸神从来都不如实向玉皇禀报,每次都说坏话。不是“张三懒惰”,就是“李四奸刁”;不是“王五偷盗”,就是“铁六抢劫……”从没在玉皇面前说过人的一句好话。

日久天长,玉皇便对人产生了坏印象,很想惩罚人。但惩罚什么人?怎样去惩罚?玉皇总是拿不定主意。他想,如果完全相信三尸神禀报的情况,那么,世上竟连一个好人也没有了。

这一年,玉皇又听三尸神接连报告说,人又在不断地咒骂天庭,甚至对玉皇也有许多不敬之辞。他这一说,玉皇十分生气,觉得如果再不惩罚人们,就显得天庭太软弱无力了。于是,他对三尸神和手执钢鞭的王灵官说:“三尸神,你立即下凡,挨家挨户进行巡查,凡是不敬天庭、不奉公守法的坏人,把他们的名字都给我写在墙上。等到大年的晚上,王灵官执钢鞭下凡,只要墙上写了名字的坏人,统统杀掉,一个也不留。”

玉皇的圣旨一下,可乐坏了三尸神。他兴冲冲地回到人间,不问青红皂白,便挨家挨户地往墙上写名字。

这骇人听闻的坏消息,被各家的灶王爷知道了。灶王爷们秉性善良,为人忠厚,是老百姓家的主事神。于是灶王爷们焦急万分地聚到一起,商议怎样解除这场就要降临到百姓头上的灾难。

议论来,商量去,他们终于想出了一个既然保全百姓,又能惩治三尸神的非常巧妙的办法:“腊月二十三送灶王这天,每户百姓家的灶王爷,都十分郑重地关照家里的人,一定要他们在大年三十的白天,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直至檐梁墙壁上的陈年垢污,彻底清扫,掸掸干净,迎接新年。老百姓们都听了灶王爷的话,高高兴兴地把家里彻底打扫干净了。

到了大年夜晚上,王灵官果然手执钢鞭来到人间。他怒目圆睁,凶神恶煞般地挨家挨户地寻找写在墙上的人名字,以便动手。可是,王灵官一路查找过去,家家户户的墙壁上干干净净,不要说人名,就连一点蛛丝灰尘都找不到,他哪里知道,三尸神写下的人名,连同灰尘早就统统被扫掉了。

王灵官本来就是个脾气很暴的神,他一看一无所获,非常气愤,便回到天庭狠狠地告了三尸神一状:“三尸神无事生非,毁谤世人。百姓家墙上,没有一家写名字的。”

玉皇闻报大为震怒,立即传旨:“将三尸神绑送前庭,痛打三百大板,再关进天牢,永不释放。”

麻姑献寿的故事

古时候,人们为老人祝寿,是有男女之分的,男的挂男寿星图,女的则挂女寿星图。女寿星图上通常画的就是麻姑,因此称为《麻姑献寿》。画上的麻姑美若天仙,腾云驾雾;或是飘然行走于云端;或是双手托盘奉献寿礼:一壶美酒,数枚仙桃。酒是麻姑自己酿出来的长寿酒,桃则是王母娘娘所赠送的蟠桃;有时候是她肩挑一根细长的竹枝,枝上挂一壶美酒,旁边一个童子背着一个巨大的仙桃相随。但是,不管哪样的麻姑图,桃和酒总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因为在人们的心中,桃和酒都是长寿的象征,《麻姑献寿》图就是通过献桃与献酒来表现出献寿的。

麻姑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后赵的一位少数民族姑娘。长得俊俏美丽,穿着光彩夺目的衣裳,头顶结一个大大的发髻,脑后的长发乌溜溜的垂到了腰间。麻姑不仅长得好看,而且心地善良,常常帮助穷苦的人。但是,麻姑的父亲却是性情暴虐、凶神恶煞、傲慢专横、心存歹毒,经常欺压老百姓的人。

虽然她父亲名声不好,但是作为女儿的麻姑仍然很孝顺他。有一次,麻姑到山里去采果子,好不容易才摘得一个桃子。那时候,桃子可是水果中的上品,是非常难得的东西。麻姑自己舍不得吃,就把桃子揣在怀里,回家拿给父亲吃。

麻姑拿着桃子往家里赶,忽然看到路边上围着一群人,于是她就好奇地走过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位身穿黄色衣衫老婆婆病倒在路旁,已经奄奄一息了。围观的人说:“这老婆婆肯定是饿坏了,要是能给她一点东西吃,或许还能活过来。可是这兵荒马乱的,到哪里去找吃的呢?”因而大家只是站在那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话,并没有人走回家去给这老婆婆拿什么吃的东西来。眼看老婆婆很快就不行了。麻姑实在看不过去了,赶忙从怀里拿出那个桃子来,蹲下身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喂着她。

这是一个又大又甜、汁水很多的桃子,老婆婆吃了之后,很快就苏醒过来了。旁观的人忍不住地啧啧称赞麻姑心眼好,并说她定会得到好报的。

老婆婆实在是太饿了,吃了桃子后,虽然醒过来了,但是还是没有力气,于是开口对麻姑说:“好孩子,太谢谢你了,请问你还能不能给我煮点粥汤喝呀?”

那时正值灾荒,人们都只有不多的粮食,还有很多的人都因没有吃的而饿死了,所以粮食显得极为珍贵。但是,麻姑确实不忍老婆婆饿死,就爽快地答应道:“我这就给你去煮点东西来,您在这里等我一会儿。”说完麻姑就飞快地跑回家给老婆婆做粥去了。

不巧,麻姑的事被父亲麻秋知道了,当他听说麻姑把桃子给老太婆吃了,而且还在给老太婆做粥,非常生气,就把麻姑关了起来,不准她出去。

可是麻姑怎么也放心不下路边的老婆婆,等到半夜里,她的父亲睡着了,麻姑悄悄地端着粥出了门。可是等她来到白天老婆婆躺着的地方时,却不见老婆婆的一点影子。月光下,在老婆婆坐过的地方,有一个桃核留在那里。再也找不到老婆婆,麻姑只好捡起地上的桃核回了家。到家躺在床上,麻姑一合眼,就看见白天的那个老婆婆,仍然穿着黄色的衣衫,笑呵呵地朝她走了过来:“好孩子,委屈你了。你不用难过,我还好好的。以后我们也还有机会见面的。”说着,就飘然逝去了。

早上,麻姑起床之后,就把晚上捡来的那颗桃核种在自家的院落子里。一个月之后,就长成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桃子树。第二年正月,桃树上就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麻姑用这些桃子来救济逃难的老人。奇怪的是这些老人吃了麻姑的桃子之后,不仅不觉得饿了,而且精神倍增,连以前的小毛病也没有了。麻姑也这才明白当初的那个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的,并不是一个要饭的叫化子。

后来,麻姑的父亲麻秋因为打仗立了很大的功劳,皇帝封了他一个大官,并要他负责新建皇宫。麻秋为了早日修好皇宫,以便能到皇帝那里去邀功受赏。于是就拼命地奴役老百姓,让他们没日没夜地干活,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麻秋还规定,只有当鸡叫了时,老百姓才能有片刻的停歇。麻姑非常同情这些老百姓,于是到晚间的时候,她就躲在鸡窝边学鸡叫。这样,只要麻姑一叫,所有的鸡就会跟着叫起来,这样老百姓就有了休息的时间。可是这件事很快就被麻秋发现了。他查出来竟是自己的女儿在妨碍自己的功名,十分的恼怒,便要狠狠地痛打女儿一顿。

麻姑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山上去了。麻秋怒上加怒,决心烧山,要把女儿烧死。正在这危急的时刻。王母娘娘经过此地,她早就听说过麻姑做过很多好事,现在见她受到如此的灾难,当下就把麻姑救了出来,并收她为弟子。

到了三月三日王母娘娘的诞辰,天间举行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都来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花仙特来邀请麻姑一同参加。四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为王母娘娘祝寿。麻姑没有带花,只带了一个极老的坛子,里边装的就是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造成的寿酒。这酒特别的醇厚,一打开坛盖,立即浓香四溢。来祝寿的各路神仙都夸麻姑心灵手巧,赞王母娘娘有口福。王母娘娘也美美地赞扬了麻姑一番。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来历。麻姑由此被王母娘娘封为“女寿仙”。

[与民俗文化有关的中国神话故事]

篇4:民俗文化旅游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民俗文化旅游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开展和保护民俗文化旅游,是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作 者:马华泉 王淑娟 MA Hua-quan WANG Shu-juan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刊 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年,卷(期): 19(5) 分类号:F590.7 关键词:民俗文化   旅游   旅游经济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篇5:我与民俗文化零距离作文

我与民俗文化零距离作文

行走在古朴的大道上,抬头仰望那结群的飞鸟,湛蓝的天,洁白的云,领略那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欣赏那匀称美观的建筑。民俗文化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

“能雕石狮子,会刻美人像,雕艺之乡美名扬,惠安是我可爱的家乡。”这么一曲悠扬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心中最美丽、最真实的家乡,也是这座多元文化并存的小城的真实写照。

民俗文化在惠安这座独具魅力的闽南小城几乎无处不在。你看,那可爱的掌上木偶戏,你听,那源远流长的'南音,欣赏那壮丽雄伟的孔庙,你会发现,处处浸透着多彩的民俗文化。车行驶在路上,你可以见到许多古朴的建筑,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儿,似乎新时代的喧嚣从不曾打扰到它们的宁静。寺庙里时而传出钟磬声和念经诵咏声,虔诚的香客接沓焚香而来。

透过窗户向外望去,窗户就是一台照相机,美好的景色犹如按下了快门,让人应接不暇。你看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石雕,有慈祥的菩萨,温顺的鹿,勤勤恳恳的黄牛,憨态可掬的渔夫……而最让我欣赏的还是那些威严的石狮子,它们永远横着一双怒目,四肢强有力地压在石头上,利爪似乎要将坚石粉碎。尾巴似鞭,似乎要荡平一切障碍,凛然的王者风范。它们一直目视远方,似乎期盼着惠安石雕的新时代,又似乎守护着独具特色的惠安雕艺。它们一直闪烁着惠安石雕不朽的艺术光辉。惠安雕艺,源远流长,一代代大师的独特技艺,兼收并蓄的艺术特点,使惠安获得了“中国雕艺之乡”等美誉,现在,惠安正以崭新的面貌向“世界雕艺之乡”迈进。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女文化是家乡民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历经变迁,她们穿着习俗成了如今这般模样。比衣着更为美丽的是她们那吃苦耐劳、勤劳质朴的精神,一直是惠安的精神象征。

领略了技艺精湛的惠安石雕,认识了远近闻名的惠安女。我明白了:民俗文化光闻名遐迩是不够的,而是要作为我们的宝贵财富永远珍藏下去。开发并创新,让民俗文化真正与我们“零距离”。细品一番,民俗文化这么些质朴,精华的东西,一直未远去,如果我们能够去掉些喧嚣与浮华,一直将这些精髓传承下去,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

篇6:七夕民俗文化

七夕民俗文化 -资料

牛郎上天无路,后来还是老牛献出它的皮让牛郎上天去,牛郎上了天,眼见就要追到织女,岂知王母娘娘金簪一挥,天空出现一道天河,他们俩隔两岸,只能哭泣,

资料

后来,他们的爱情让天帝给感动,答应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鸟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今时今日的七夕七巧民间信仰。

篇7: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寒假期间,我利用走访的形式,对家乡附近的一些老人进行了咨询调查,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我的家乡的春节风俗进行了汇总整理,并作出如下调查报告。

关于我们邢台人的春节习俗,据传颂的民谣来形容:“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转一转”在我们这里,春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烟酒瓜果、干菜蔬菜,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春节是从腊月廿三开始的,这一天被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我们这就有“二十三,祭灶官”说法,而且在这天还要包饺子。在我们这里,很多人家的厨房设有灶王龛,有的人家里是将灶王爷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祭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摆放供品,这样,他就不会在上天之后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我们这里有“二十四,扫房子”的风俗,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都会认真的屋里屋外彻底地打扫一番,要把这一年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来年更好的美好愿望。之后的几天就是蒸枣卷、蒸馒头,炸丸子,许多人家要在腊月里置办上半个正月的饭。而到了正月,尤其是初一到初六,天天要吃腊月里置办的年饭,预示着来年天天有好饭吃。

进入了腊月的二十七八了,就开始贴对联了。一般城市里大多住的是楼房就是在门上贴个门神或者福字,而在我们这边乡村中,要把红对联贴满整个院落,不用说门口,甚至拖拉机等农用工具上也要贴个“一路平安”。但其实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并不注重对联里写着什么,就是图个喜庆、红火。不得不提的是,在此期间还有抽空去理个发,因为在我们这里有正月不能理发的习俗,按照民间说法,“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但经询问考证,这一传统来自于清初对汉人强制实行的“剃发政策”。为了抵制清王朝,汉人以正月不理发来寄托对明朝的“思旧”之情,不过在人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之下出现了偏差,变成了“死舅”,也演化成了一种习俗。不过近些年来这一习俗也渐渐不再被年轻人认可,只有一些年长的人还在注意并沿袭这个风俗习惯。

到大年三十,我们这里值得额外阐述的地方性风俗是有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仪式。这里的“爷爷奶奶”是指家族故去的先人,过年的时有要请回家来一起过年。兄弟几人如果父母在,在父母住处设供桌上供;如果父母不在,在老大家里设供桌;老大不在,老二家设供桌,依次类推。在北屋正堂供桌上方,将画有家庭祖辈家谱的佳布挂上;然后,将爷爷奶奶的神符贴在佳布下方。随后将“天地三界十方真宰”的老天爷全神符贴在爷爷奶奶神符的左边。最后是再摆放上贡品。请爷爷奶奶的过程是由男性长辈带领子孙,携带三柱香、烧纸和鞭炮,从家里出发,来到老坟地(坟地远的可以在村外路口边)。然后一人将香插在坟头(路边请的,堆个土堆插香)点燃,一人燃放鞭炮。全体跪拜,长辈口念“过年了,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吧”,随后长辈持香带领全体回家,中途不准与人交谈,不准串门,不准回头。接着再到正月初一拜年的时候,兄弟子孙先面对供桌上方的“爷爷奶奶”神符,给“爷爷奶奶”下跪拜年,然后再给父母拜年。同族的其他人或亲戚朋友来家拜年,也是先要给本家供奉的“爷爷奶奶”拜年,然后再给其他人拜年。而到了大年初五这个送“爷爷奶奶”、上坟的日子。初五早晨做好饭包好饺子,先给“爷爷奶奶”上饭,上贡台上摆上一碗饺子,再烧一炷香。“爷爷奶奶”吃完饭后,折贡、撤贡,把祖宗三代爷爷、奶奶的神符摘下,然后去上坟,在坟上将神符和烧纸一起烧掉。这个习俗整个过程就结束了。请祖先归家过年,是延续古代神灵崇拜的“请神”习俗,也是每到佳节倍思亲,后人寄托对先人思念的一种方式,表达出后辈不忘先辈的养育教导之恩,逢年过节对已故先人的思念之情。

到了三十晚上,就是每家要好好吃一顿年夜饭的时候了。吃年夜饭之前,村里的人们要把贡品摆在院落里,意思是上贡请众神,过了一年了,他们要让神先享用年夜饭,之后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聊一年发生的事,开开心心的吃一顿年夜饭。三十儿这天,大人小孩几乎都一宿不睡,有的玩牌、有的串门拉家常,更多人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其乐融融,心情愉悦。这就是“熬年夜”也称守岁。等到十二点整要跨年的时候,各家都要把准备好的鞭炮拿到院子里放,一时间鞭炮齐鸣,过年的气氛瞬间点燃,伴随着喜闹的鞭炮声,旧的一年离去,新的一年来临。

大年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在我的家乡,初一早上必不可少的是吃饺子,接着换上新衣服,准备好糖果、瓜子、花生、烟,敞开自家的大门,欢迎邻里街坊、亲朋好友前来拜年,当然自己也会先到邻居家里拜年,然后回到老家给家里乡村的亲戚拜年。大年初二是女婿看望老丈人,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有女儿嫁出去的人家要热热闹闹的摆上酒席,跟女婿女儿坐在一起吃顿饭,好好聊一聊。初三初四就没有那么多说法了,基本就是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的日子。初五这天是给先辈上坟、送爷爷奶奶的日子,去老家的坟地上给逝去的亲人烧纸钱祭祖,放鞭炮,送走“爷爷奶奶”。在我们这的风俗中,过了初五这个年就算是基本过去了,上班的也依次开工,之后就只有一个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放烟火的日子。

春节这个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习俗还有很多种,春节习俗也在不断的演变。春节民俗充分体现出了我国五千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我们要把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此次调查活动,尽管用时不长,但让我对家乡的一些民风民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家乡的一些习俗的来源,增长了见识,也增添了对传承家乡民俗文化的责任感。同时,此次调查的圆满完成,少不了家乡中人们的积极配合,也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家乡民风的淳朴,对家乡也更添一份亲切感。

篇8:民俗文化作文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渐渐变成了“端午”。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

9月30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熙游避灾(古时称“游百病”)

古时,老北京有熙游避灾(古时称“游百病”)的习俗。自明代起老北京人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上午要去天坛,仰仗天神之力以避毒瘴;下午要去金鱼池、高粱河、满井或东苑等地游玩。

《金史礼志》上载:每年重五、中元、重九三个节日里,皇帝要举行拜天之礼。行过拜天礼后,宫廷要进行骑马打球、射柳的游戏。

3.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这一习俗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篇9:民俗文化作文

盼望已久的星期五,春游日终于到了,雀跃的心情难以平复,由于早早的来到学校,以致于在教室里坐立不安,终于开始排队上车了。心里美美的……

心情大好的我们,开始找寻自己理想的座位,因为不用像在学校那么严肃,王老师还亲切的给大家取了外号,”大胖“詹梓颢,”二胖“吴宇智,”三胖“就是我了,”四胖“严雨珊,大家亲切的围着王老师叽叽喳喳,把平时不敢说的,都大胆的和王老师聊了。一会儿功夫,就来到了目的地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

各式各样的建筑,和56个民族不同风格的打扮,以及各具特色的表演,让我深深的震撼,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宏伟的布达拉宫,给人神秘,严肃的感觉,万里长城,万里长,凝聚了古人的智慧与心血,最美的紫禁城故宫红墙绿瓦,里面还有宫女禁军把守,感觉自己就像要穿越了,呵呵….

来到蒙古族的蒙古包前,感觉很亲切,听妈妈说,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都到过蒙古的乌兰巴托呢,妈妈还给我取了个叫“齐齐格”的小名,蒙语就是小公主的意思。维吾尔族的姐姐们穿着艳丽的纱裙,带着八角帽,真的很美丽。尤其是在葡萄树下跳舞的时候,围观的游客很多。我一次比一次激动。

不过我还是有个很想了解的向往地—–陕北窑洞,听说当年毛爷爷在延安就是住的这样的地方。很遗憾,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匆匆的瞥了一眼那个地方,随着回校的队伍,依依不舍的离开这里。

各族人民的智慧,需要学习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校组织这个游学结合的活动,实在太有意思了。

【民俗文化作文(15篇)】

篇10:民俗文化作文

今天是星期六,妈妈带我来到了民俗文化村。我推开民俗文化村的门,真是让我目瞪口呆,那绿绿的山,清清的水,空气清鲜干净。花草丛中,一群群勤劳的蚂蚁在那快活的工作。民俗村里修建了我国少数民族中少数几个民族的著名建筑物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

那是哪几个族呢,让我们来数一数:有土家族、壮族、白族、瑶族、侗族、苗族,哦!还有维吾尔族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壮族和白族。壮族的生活环境最有特色,他们是村前一湖水,村后一座山,可是他们的服饰和人数都不是很多,但壮族里有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刘三姐,我只听说过刘三姐的山歌唱得非常的好,没想到他们壮族人各个都唱得好,唱的山歌娓娓动听,让我陶醉。好玩的还在后头,

那就是竹竿舞,先把竹竿摆成一个“#”字形,左边两个人,右边两个人,有两个人拍着节拍,从这边跳到那边,没被竹竿夹住,而是敏捷的跳了过去。他邀请在一边观看的我一起去跳,我小心的跟着他,没想到跳第二根竹竿的时候,我被夹住了,疼死我了。接着到了白族族区,白族也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民族,他们的住宿的地方是三墙一照,图案丰富多彩,他们的帽子旁边的白檐,是代表舒畅的风,帽子的中央的绣花,代表美丽鲜艳的花,帽子上面的白毛,代表雪白的雪。帽子形状像个弯弯的月亮,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风花雪月帽,名字有趣极了,最著名的还是他们白族人泡的茶,那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代表着人们生活的美和甜。

【民俗文化作文精选15篇】

篇11:北京民俗文化

北京“京味儿”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就是胡同和四合院。过去北京的胡同遍布京城,老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

目录“京味儿”文化京剧戏园“京味儿”文化

北京“京味儿”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就是胡同和四合院。过去北京的胡同遍布京城,老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北京曾有胡同6000多条,若把这些胡同连起来,长度不亚于万里长城。现时,北京市内旅游热点均可见到装饰花哨的“黄包车”,主要供胡同游或观街景,特别适合逛北京老城区时租用,但价格不菲。一般游客亦可考虑自行车租赁服务,自由穿梭于老城区胡同中,体验北京平民文化生活,会有不少出奇不意的'经历。天桥天桥是劳动人民活动场所,天桥市场形成于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也是许多艺术家的摇篮。天桥早期的茶园有泰轩园,万胜轩,天乐园,开桂园,小桃园,小小戏园,小吉祥戏园等,规模小,设备简陋,以演曲艺,杂耍和评戏,梆子为主。有“天桥马连良”之称的梁益鸣,组织了天桥京剧班,长期在天乐戏园演出。新天桥剧场于建成,位于北京龙脉中轴南端,这里东临天坛公园,与自然博物馆相街相望,南有先农坛,北与前门商业街、琉璃厂文化界遥遥相对,被誉为新世纪北京城南的一颗文化明珠。是首都唯一的一家专业歌剧、芭蕾舞剧场、高质量的建造声学、灯光、电声设计足以满足任何大型歌舞、戏剧和交响乐的演出要求。

京剧戏园

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来看,到清代初期,称为“雅部”的昆曲开始衰落,而称为“花部”的各地方剧种蓬勃兴起。因剧种增多、剧团增多,观众范围也扩大了,剧场也随之增多。清初许多私人宴集之所开始对外营业,称为“茶园”、“酒园”或“戏馆”。解放后,对北京旧戏院相继进行了重建,增添了许多新设施,使之面貌焕然一新,多数改称“剧场”。同时,兴建了一批新型剧场。解放后新建的第一个剧场是石景山剧场,建于1952年;新建的第一座歌舞剧剧场是天桥剧场,建于1954年。

篇12: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xxx镇位于xxx县的xxx边陲,西与xxx省xxx县相接,南与xxxxxx县相邻,是两省三县的交界处,距县城80多公里。辖有10个行政村,217个村民组,约2.2万人口。

这里风景优美,景色迷人,民风朴实,群众热情好客,实属休闲度假之福地。辖区内有xxx山是xxx省著名旅游景点,为中国佛教二祖禅师所创,是其练法之地,上有二祖禅刹(又名云中石屋)、太白书堂、南崖瀑布、洗马春池、赤壁丹砂银河夜月、乌牛古石、银河夜月、北岭松风八景十分闻名。这里曾经也是xxx著名的革命老区,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国内革命时期,群众的革命热情都非常高昂,游击队活动都曾十分活跃,狠狠的打击日伪寇和反动派,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巨大的人民力量。

xxx镇位于大别山腹地,属于农村山区,以前交通闭塞,道路险窄,人们以种田地为生,生活比较贫困。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这里,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这里的境况也得到了大力改善,路变得更宽了,与外面的的交往也多了。人们不仅靠种庄稼,也学会了种茶叶、植板栗、大棚蔬菜,并且渐成规模。许多剩余劳动力在外地务工带回了不少技术和资金,在家乡办起了企业,人们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好起来。

这里历史悠久,地方风俗习惯甚多,民间文艺活动也十分频繁,笔者近日就本地的民俗文化进行了一些采访调查,现就所见所闻进行一些总结和阐述。

一、乡风民俗

民俗,顾名思义,民间的习俗。乡村的人民比较乐意保留传统,他们把先人们创造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都继承下来,甚至还有美丽的传说。

1.佛祖豆粑是我镇传统营养食品,也是农家最便捷的饭食之一。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特产,是人们馈赠亲友的礼品,或招待宾客的佳肴。每年秋冬农闲时,农妇会选择优质稻米,配绿豆、黄豆、豌豆、花生、小麦等多种杂粮,采集松针作烘干原料,烘烤、切丝、晾晒,经精细加工而成。人们一边感受丰收的喜悦,一边体验着亲友相聚的欢乐。制成的豆粑品鲜味美,还便于运输和保存。然而豆粑的历史可追溯到禅宗鼻祖慧可大师。相传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初居xxx山开辟道场,立意改变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现象,寻求补充众僧身体必需的营养品。佛祖把五谷杂粮配南方稻米,精心加工成为xxx山众僧的主要食品,于是豆粑流传至今。

2.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一天,全国上下,家家团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过一个团圆年。小孩开心地围着家长要压岁钱,从不顾虑父母是否同意他们这样做,只是随自己的心情行事。这一天,他们总是很有收获。在团圆饭以后,成年人大都不睡觉,要过了午夜12 :00会有人去休息。朴实的农民把这称为守岁,满满的守完了今年的,明年才会有好的开始。对于春节,农村里总会有很多规则和礼节春节之前,家里的一切事物必须清理好,要除旧迎新;打扫房间时一定要向屋内扫垃圾,不然会扫除财气;初一上午,不可以叫醒任何人,打搅别人的美梦,以免赶走他人的瑞气;初一整日不可向他人讨要东西或钱物,若不然,则会使他人漏财,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村里的人总会在除夕以前还请力所能及的债务。或许你会认为他们是有些迷信的,但其实那只是人们对于新一年的美好期望。只有在春假期间,忙碌的农民才会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放松;他们才会放下彼此之间的成见,和平地过活;贪睡的人才能够真正地睡饱。对于农民来说,春节是幸福的,春节是美丽的严冬一过,春天就要到来,万物复苏,又可以种植庄稼了。他们兴高采烈地燃放鞭炮,舞起龙灯、鱼灯,到寺庙里烧柱香、抽支签,他们真的愉悦了。

3.元宵戏灯。戏灯是一种集体活动,全村人筹钱来请人扎灯。灯的种类有很多,如:龙、刀斧手、竹马、花篮、花灯。龙只有一条,两个刀斧手,五匹竹马,花篮两只,花灯是越多越好。再就是人物,人物是最繁杂的,一共要扎壹佰零八位,主要人物是闻太师、姜子牙、包青天等一大批为国为民的忠臣义士;再就是神仙,如:送子观音、文曲星、七仙女、唐僧师徒等一批神话人物。到了戏灯的那天傍晚,驮灯的人们排好队,按照顺序出门。首先走在前面的是举着两排肃静、回避的牌子,接着是两排刀斧手,再后面就是闻太师、姜子牙这中间按照一定的顺序排下去,最后的是观音撒净。紧跟在人物后面是舞龙的、耍狮子的、骑竹马的、挑花篮的,夹杂在他们中间的是鼓手和锣手。戏灯的时候,阵阵的锣鼓声吸引来一大批观众。人们跟着灯跑。戏灯的到每一户,那户人家就要放礼炮迎接,还要摆贡品贡品的种类很多,如红枣、花生、蛋、烟酒等。接灯之前,要检查灯是不是亮着的,如果是熄灭的,就不让进,那样会不吉利。戏灯的在你家转了一圈后,你要给糕点、茶食、红包等,以图个吉利。狮子进门时把口张得大大的,出门时把口紧闭,这样就吸走了你家的晦气,新的一年就会变得更好。戏灯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它主要是为了增添春节的喜庆气氛,同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就是风调雨顺、岁岁平安、六畜兴旺、万事如意。

4.八月十五中秋节时,老奶奶会将月饼做的大大的,然后在里面填满好吃的核桃仁,蜂密,花生米等,形成独具新特色的大花月饼。出嫁的女儿会在这一天带着儿女和丈夫去娘家送中秋礼,一块肉加上月饼或是什么东西的,礼品虽不一样,但心情都一样高兴。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其氛围不是我等所能用笔描绘出来的。

5.俗话说,男人当婚,女大当嫁。20几岁的姑娘小伙当然不能呆在家里,等待爱情的悄然而至。他们会错过每一个热闹的聚会吗?当然不会啊!男孩女孩在庙会和秧歌会上彼此吸引的事儿还真不少。他们一但瞅对了男方会请一个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去的时候人们一般带一盒点心算作见面礼,媒人和女方家谈好后,男方和女方就可以正式恋爱,慢慢接触了。如果男女方在彼此的了解后,认为对方就是自己的另一半时,会提出订婚的请求,当然提出的对方肯定是男方,这样他们就已经迈出了进入婚姻的第一步了。男方会在订婚时大摆酒席的时候,托媒人给女方家送去彩礼,真正到婚期一到,男方会托媒人再去送彩礼,女方家也会为女儿送一些出嫁品。新娘子出嫁一般在中午12点离开自家去婆家,当地也有哭嫁这一习俗,新娘子会由一个特定属相的男性亲戚背出家门直到从车离去,新娘会哭着与家中的亲人一一告别,结婚酒席三天后,女方会带着男方回娘家探望家中的父母。第四天娘家的'亲人朋友会带着祝福和希望去男方家看望女方。

6.红白喜事,有红即有白,丧事一般办的有声有色,算是生的人对已熟者的一种缅怀和纪念。花圈,纸花,纸马,庭院等丧葬用品是必不可少的。死者在死后三天才可以下葬,一是死者家属有足够的时间购置丧葬用品,二是让死者的灵魂可以在家多停留几日与亲人的梦里相遇,死后三天,即不葬之昌,亲人们著白衣,戴白帽,排成三列纵队跟随着棺木之后,或哭泣或沉墨。家属在亲人逝世三年之内不能贴对联等,并在亲人逝世十年后置办酒席,宴请宾客以怀念逝者。

本地的乡风民俗还有很多,举不胜举,如果你来过这里你一定有所体验。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必将在以后的岁月里大放光彩,照耀古今。

二、民间文化

随着经济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文化站室建设退步明显。近年来,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自觉意识增强,一改过去的单纯求乐意识,科普、法律宣传、读书看报也融进了文化站室建设中去。新修建的文化站室趋于多功能化,尽可能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镇还把电影院改进为集放映、演出、集会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中心。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战绩斐然,普及率达到100%,绝大多数农民都可以在电视上接受信息、新知识,观看电视节目成为农民最普遍、最有效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各村文体活动室建有图书室。镇文化市场建设也有新的起色,除以往的台球厅、电子游戏厅、练歌厅继续红火,近年又兴起了网吧,农村集镇与城市一样共同进入网络时代。

总体上讲本地农村文化活动比较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有所提高表现在:一是农村文化活动得到普及。镇每年都斥资开展大型文体活动,如庆国庆晚会、全镇篮球比赛等。由于从农民自身的愿望出发,活动质量也有提高。二是农民文化生活有所改善。据调查,农民已习惯于把腰包里的钱投入到文化生活中去,不再排斥对玩乐的支出,可见农民渴望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如今在农村,自资聘请健身操教师、农作物专家、科技信息部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邀请艺术团演出,电影队放映更是常见。农民自发举办活动占了农村文化活动很大的比重。打麻将、扑克、下棋、打乒乓球等传统活动继续显示很强的生命力。三是农村文化活动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成效显著。镇文化部门通过阵地宣传、图片展览、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农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广大农民振奋了精神,坚持了信心。活动的实效性让农民真正受益,也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一个台阶。

总之,本地的民俗甚多,文化建设虽存在一些不足,但成绩显著。但我相信,今后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民俗文化必将得到发扬光大,造福后代。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林译村上在中国大陆

浅谈归化和异化的认识论文

浅析译者的主体性论文

论翻译中若干因素之辨证关系与翻译教学的论文

旅游英语翻译与跨文化的研究论文

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论文

商标的翻译方法分析的论文

《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翻译学视角下的意义探讨论文

浅谈商标翻译的对策

翻译与民俗文化
《翻译与民俗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翻译与民俗文化(共12篇)】相关文章:

商标翻译的论文2023-07-08

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美学视角2023-02-25

从三本著作看西方翻译研究的新发展2022-10-31

旅游英语翻译范文2023-07-07

解构语境,再现文学翻译作品神韵2022-04-29

延异视角下的翻译忠实2023-06-18

浅谈英汉翻译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的不可译性2023-08-27

论汉语古诗翻译与语言符号2024-05-13

浅析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2023-11-06

硕士毕业论文英文摘要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