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论文

时间:2022-05-02 20:49:27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衡山闸门祝小芸”为你分享13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论文

篇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论文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论文

随着高校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各个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接受程度。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一件非常繁琐的事情,需要从理论和实际方面系统地规划。

一、师资问题

要想教育事业得到发展,最关键的便是师资问题。好的教育需要过硬的师资力量。只有进行专业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所以,学前教育教师一定是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并且能够担任相关实际工作的人员,善于教育人。没有好的教育能力,只是知识丰富不行。要想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他们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学前教育问题首先要注重的便是师资建设问题。而师资建设建设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便是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改善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师资建设,并且加强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进行师资建设时,要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高职院校是我国幼教师资的主要培训基地,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好该专业的课程。为了保证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一定要注重教授本专业的专业性师资。检验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合格,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指标便是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是否合格,是否符合最初的期望,则是源于该专业的课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真正的符合人才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安排

因为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所以社会对幼儿教师有大量需求,这就造成了师资紧缺。而只有培养出大量的专业人才才能缓解这一问题。因此,高校开始扩招该专业学生来进行培养。但是,由于我国的传统培养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够满足学前教育需求的人才。所以,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因此,师资问题更应该是被人们重视的,而优秀的师资力量关键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是现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专业课程的安排合理了,才能更好的培养专业人才。高校要注重教师入职前的培训,要加强教师们的课堂实践,增强教师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加强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通过充足的实践活动来融合学到的理论知识,能更好地掌握教学技能。高校的专业课程都是由学校按照教务处的整体规划以及各个专业的的特点统一安排的,而且是经由该专业的专家与学者们探讨出来的。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其中包含其他几小类课程。

三、教师素质

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应该要注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而且实际证明,多进行实践,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也能更好地掌握教学技能,而且专业人才也要拥有专业的职业素质。在幼儿园这一阶段的孩子们,正是活泼好动的时期。他们在家里,家长们也会更为偏爱他们,所以,有些时候,这些孩子们会比较喜欢按照自己的性子来做事情。因此,要求幼儿园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去安抚这些孩子,并且让这些孩子听从教师的安排,能够改掉一些坏毛病。处于幼儿园这一阶段的孩子们正是疯狂汲取知识的时期,他们疯狂地从外界汲取知识,而作为模板被他们参考的人物主要就是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因此,幼儿园教师平时的行为也变得十分重要。所以,在这些情况下,要求幼儿园教师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喜欢跟孩子们打交道,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和他们相处,还一定要有良好的教养,要真诚有礼貌,不把自己的私人情绪带到工作中,对这个职业能够认真对待。同时,掌握相关教育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能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四、应对措施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主要力量,承担着教育发展的重任。高校的教育影响着下一代的教育质量,而好的师资又影响着高校的教育质量。同时,专业课程的安排也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而现如今,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人们去解决。而且高校的一些教学方法与一些目标的制定也不太合理,这些问题也需要去进行解决。例如,一些教师将教学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不切实际的目标只会让人心生疲惫,让人不想去达成目标。应该制定一些易于达成的目标,让人下意识地认为只要再努一把力便能够达成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制定的目标。此外,还需要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去学习,而不是逼迫他们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而且专业的课程一定要学习好,专业的课程是教学质量的核心,只有专业课程学好了,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才能够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为了培养出真正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首先要保证的便是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中,高校可以通过调查来了解学生们的看法,做到因材施教。学校可以尽量考虑学生个性及兴趣发展,增加专业技能课的开设,多为学生提供实见习机会。学校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个目标,并根据学生们的发展来随时进行调整目标,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建立与幼儿园合作关系,了解幼儿园用人标准,根据现在社会的情况来让学生们多一些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于开莲,张慧,李莉.研究型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问题探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4).

[2]莫源秋,李小岂.广西幼儿师范学校:“3+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1).

[3]凌云国.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及设置构想[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

[4]卢伟,李敏.培养学前教育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1).

篇2:浅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论文

浅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论文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受到了更多的重视。我国中职院校学前教育在专业课程设施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在20xx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关于中长期教育的规划纲要,提出了要重视职业教育,而仍然有些用人单位会对中职学校毕业的学前教育人才持有怀疑态度。主要原因是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也并不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掌握的教育理论知识也不深。这些现象也反映了学前教育人才在培养上存在一些缺陷,尤其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弊端。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为幼儿教育提供师资力量的重要途径,专业课程如果设置不够合理会直接的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学习者的进步,更会制约到学前教育行业的发展,因此应重视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问题

课程设置是指教学的计划,是各项课程的整体规划。课程设置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来规划选择选择学科的门类,确定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时数,制定学年,安排学期的顺序,从而规划了一整套合理的课程计划和体系。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在学前教育部分逐渐出现了一些由于专业课程设置不当带来的问题。例如课程结构的不合理,缺少前瞻性和综合性;专业课程的内容脱离了实际的幼儿园教育;课程开发和整合没有创新性;课程设置缺乏标准化等。

(一)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课程一般分为学科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等四个部分,其中的专业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是教学的重心和关键部分。而在实际的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大部分没有按照这四个部分来进行课程划分。在设置课程上大多是参照高中的课程设置。而中职院校和普通高中院校不同,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点,如果只是按照高中院校来设置课程,必然不能够体现出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不科学还体现于在课程的`设置中安排了较多的理论课,而技能课却很少,相关的师德课程更是缺乏,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幼儿教师虐待儿童的情况应该引起教育者的反思,在课程设置时重视师德道德课程的安排。另外许多中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语文、英语、数学课比较多,舞蹈课、钢琴课很少。

(二)课程的设置过于单一

课程设置在形式上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在中职课程的设置中形式过于单一,基本都是必修课,很少有选修课。增加选修课程可以吸引学生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获取感兴趣的知识,同时也为学生的业余生活增添乐趣,有效的减少了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行为。学科基础教程是作为教师必须学习的,专业课程是专门为培养学前教育而设,通识课程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开设舞蹈、音乐、朗诵等选修课,并且通过开放舞蹈室、安排琴点等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技能,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来发展个人能力。

(三)课程的设置缺乏有效性

课程的设置缺乏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学前教育课程的利用时间方面。在课程中安排了较多的自习课,而学生在自习课大多是留在宿舍或处理其他事情,并没有合理有效的利用时间。并且教育实践大多安排在学生学习的最后学年,并不能有效的反馈出学生实习的完整效果。应在设置课程时安排每学期都有一定时间到幼儿园实习,这也大大有利于学生实时的了解到幼儿园的教学情况,并根据实际的教学实习来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真正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学习。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存在课程设置问题的原因

(一)缺少合理完整的培养规划

培养规划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方向,包括了培养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为什么培养等问题。培养规划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培养的知道思想和制定的原则、课程的设置和计划、培养的目标和规划以及学制和修业年限等。课程设置是培养规划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其整体体现了培养规划的培养目标和指导思想。中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合理完整的培养规划。

(二)缺乏课程设置的软件、硬件设施

课程设置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为师资力量。一些中职院校的课程不能开设并不能不想开设,而是缺乏可以胜任的教师来任教。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要求比较高,既要求有完整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专业的技能。而能达到两者要求的教师还是很少,只能够请到专业的技能老师,而硬件设施的不足表现在舞蹈房的建设不足,或是钢琴等乐器的缺乏,导致相关的课程不能开设,或开设次数很少,不能够达到学生学习的需要。软件、硬件设施的缺乏这也是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三)缺乏对学生个体和社会需求的了解

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中要对社会的需求来进行相关的调查和研究,这是中职院校需要做的工作。而现在有很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并不能完全的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在设置课程时要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相关课程。并且在课程的实施过程当中,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考虑到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想法和反应。如果大部分的学生并不满意课程设置的内容,则应该反思课程设置的问题,并且加以修改。而大部分学校缺乏了对学生和社会需求的调查了解,造成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视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向社会输送幼儿教师的重要途径,其培养的幼儿教师数量要大于本科专业院校,因此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毕业生都要担任幼儿教师,承担着教育三岁到六岁幼儿的重要责任,因此社会和院校都需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要十分重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专业性,不仅要关注专业理论和技能的结合,还需要重视基本师德的培养。

(二)构建完善的学前教育培养规划

培养规划包含了培养人才的方向,构建了完善的学前教育培养规划有利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幼儿师范院校在培养规划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能够适应当代的社会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幼儿教育人才,并且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和身心素质等三个方面明确培养的标准,使学生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了完善的培养规划有利于专业课程设置确定明确的方向。

(三)加大学前教育的软件、硬件投入

师资和硬件条件不足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因此需极大资金的投入。通过人才引进,吸引更多学前教育的专业人才来任职中职院校,培养更多的幼儿教师。通过投入资金,扩建舞蹈房或购买乐器,使技能课程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通过这些措施也可以使中职院校得到长远的发展。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探讨和分析,中职院校需结合学前教育的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课程设置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基础技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幼师队伍,提高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篇3: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论文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论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使得社会加深了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着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因此,要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步伐。但目前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矛盾,严重影响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地解决对策,是当前人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

1、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方向也不明确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所要培养的对象是复合型的人才,所培样出来的学生要具备幼儿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素养、技能。但是很多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的状况。比如说,有些学校是重视理论的学习,忽略实践的作用;有些学校是重视学生技能的学习,忽略幼儿教育理论的学习,他们认为在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重点是技能课的设置,在技能课方面,除了幼儿教育中的“三学”理论必须学习之外,其他的理论课程可以不予考虑。这种状况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2、学前教育中的课程内容与现实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建国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我国幼儿教育的普及率也逐年上升。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师的培养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将幼儿园教学内容中的艺术、语言、音乐、计算、生活、思想品德、体育、美术等综合为社会、科学、语言、健康、艺术等五大方面。教育的方式与模式也变得多样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中等幼儿教育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与教育模式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当前幼儿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3、学前教育专业的课时设置不合理

在很多中等幼儿教育师范学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课时设置时不合理的。比如说,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总共有2359个学时,其中蒙氏学前教育方面的学时只有20个学时,儿歌的弹唱学时只有18个,幼儿园中的游戏课程设置只有一周两个学时,这些都是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来学习的。同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上机实践的学时只有85个,理论课的学时是65个,这使得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二、针对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1、在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需坚持的原则

第一要坚持前瞻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要坚持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理论课教授的同时,注重实践课的学习;第三是坚持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即在坚持国家对幼儿教育的统一标准的同时,也要坚持根据本地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两者兼顾,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2、科学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课时

针对很多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时设置不科学的问题,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当地幼儿教育发展的实际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的状况,科学地设置课程内容的学时;其次对于一些核心课程,要适当地延长课程内容的学时,对于一些实践技能的课程,要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不断地进行更新;第三要根据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科学地安排课程学习的先后顺序和开课的学时。

3、根据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的设置

首先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对本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使之符合实用性与科学性的特征,将社会、科学、语言、健康、艺术等五大领域的内容进行科学安排,使得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其次要适当地压缩专业课内容的比例,对一些重复性较高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减少时间与精力的浪费。

结语: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是当前幼儿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它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出现课时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对这些问题进行细致地研究,找出出现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科学的解决对策,有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篇4: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

2.1提高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因此在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要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职业性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强调职业性技能。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职业能力是工作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具有更加广泛的从业能力,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具有很强的处事能力,能够使自己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等充分的融入到工作中。如:语文课程中可以对旅游文化进行更多的讲解,而英语课程中,对旅游英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从而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提高课程设置职鲜明的职业色彩。

2.2合理调整知识结构,减少重复授课的几率,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旅游管理专业涉猎的知识面很广,是一门比较综合的学科。目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先进的技术和信息网络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增加旅游信息系统以及旅游电子商务一些课程,合理调整知识结构。同时,旅游专业开设的课程科目很多,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较为复杂,在短时间内,就要学完全部,是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要减少重复授课的几率,将部分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实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性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根据学生自己的特产以及知识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就业方向,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空间,重组课程结构。旅游业中存在着很多系统分支,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选择发展方向,增加选修课,压缩必修课程,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性。其中选修课涉及的知识面要广,主要以理论基础和技能为主,从而增加学生的就业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我国高小培养综合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2.4适当增加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服务地方旅游

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去向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质。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各办学单位要适当增加反映区域旅游资源特征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符合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增强课程设置的区域性,从而使毕业生能够很快的融入到本地旅游业中,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篇5: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

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理论性特点突出,缺乏实用性

目前,我国开设了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有69所,根据这69锁高等院校课程设置情况的统计分析,旅游管理专业理论性特点比较突出,学生无法掌握宽领域、多层次、广范围的旅游管理知识,过分强调理论基础。其中管理类课程数量达到了141门次,高居榜首。经济学课程数量达到了68门次,位居第二位,统计会计、旅游法规、设计、外语课程等开设门数超过10门次,这些课程理论性特定特点比较突出,但是缺乏实用性,只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基础知识。

1.2缺乏对市场需求、市场前景的预测和分析,缺乏科学性

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进一步的加强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但是虽然我国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能够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计划,从形势发展的需要出发。每所高校的`培养计划都具有对教师制定了教育计划和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操作性。但是事实上,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缺乏对市场需求、市场前景预测和分析,都来自于教师多年教学计划的提炼和总结,很多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阶段,才能进入工作状态中,虽然具有合理性,但是缺乏科学性。

1.3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节,缺乏实践性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为了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要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目前,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很多高校已经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实践课进行了设置。但是还存在着实践课理论指导不够,理论课实用性不强的问题,理论课和实践课严重脱节,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大打折扣,选修课和拓展课只有总学时的5%,学生根本得不到很好的实践锻炼。同时,对于课程见习和服务技能课的安排上非常模糊,在公共课、选修课和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的教学计划中,服务技能课不能做到熟练掌握技术,实践教学课明显不足,实习课管理技能很少得不到锻炼。

篇6: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预测,,我国的旅游业迅猛发展,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接待国。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培养出适应旅游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质量旅游管理人才依靠的是高水平的旅游教育。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改革不合要求的课程结构,打破一枪课程设置的固有模式,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

篇7:春季高考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分析论文

春季高考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分析论文

摘要:现阶段,学前教育的发展备受重视。山东省实行春季高考后,将逐年把高职中的本科指标向春季高考倾斜,这极大地增强了春季高考的吸引力。而报名条件的放开造成了报考人数逐年增多,学生生源良莠不齐,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适宜施教。该文从教学法的角度对如何提高春季高考中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分组分层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春季高考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扩大了学生步入大学的机会。近年来,部分地方高校陆续出台招收春季高考生的举措,使春季高考备受社会的关注。山东省响应改革的号召,从起,由原先的对口高职升学考试调整为山东省春季高考,并逐年把高职中的本科指标向春季高考倾斜,由原来的“三校生”(中专、职专、技校)扩展为了“三校生”和高中毕业生,这一举措虽然扩大了春季高考的吸引力,但也导致了学生良莠不齐。此外,从起,春季高考的专业考试项目由原来的专业基础笔试变为了专业基础笔试和专业技能考试为一体。因此,在增加技能考试和扩大生源的形势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成为了广大教师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利用真实事件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其中,案例是现实生活或实践中出现的真实事件的综合描述,是需要借助图形、照片、表格、问卷、计算机等辅助手段说明的例证。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借助例证的基础上,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以此来达到教学目标。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教师再适当渗透理论知识,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的同时,养成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指向性很强,理论和实践能够完整的结合。运用案例分析法不仅能减少理论学习的枯燥,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根据春季高考学前教育专业大纲,在讲解《幼儿教育学》第五章“幼儿园环境”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引入案例:六一儿童节马上到了,幼儿园要做一个“六一”主题活动,幼儿园老师请你帮忙布置班里的环境,你该怎么布置呢?结合案例,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当总结,让学生习得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另外,《幼儿园教学设计与实践》这门课本身偏向实践,教师完全可以以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

二、分组分层教学法

分层分组教学法即按照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水平,将不同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针对不同的小组,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在春考教学大纲指导下教授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最终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思维的独创性发展。在春季高考大纲的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不同,将他们分为A、B、C三组。A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可以对他们提出高的要求,B组次之,C组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在这一层次的要求达到的基础上,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步一步实现自我发展。以“设计社会领域教学活动方案”为例,可以要求A组学生设计大班的社会领域活动方案,B组学生设计一份社会领域的方案,C组学生对照其他方案,模仿设计自己的教案。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兼顾全体,而且注重个体,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设置统一的主题活动任务,学生作为主体,在问题解决动机的驱动下,积极收集材料,独立学习新知识,自主探索,最终完成任务,并获得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解并设计成一个或多个教学任务,以任务驱使学生独立思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学和做的过程中获得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促进他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山东春季高考的大纲要求学生有一些专业技能,如讲故事、弹钢琴、舞蹈、声乐、诗歌等。这些技能的获得仅仅靠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而且由于学生基础的多样化和数量的扩大化,教师不可能亲力亲为,时时监督,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如对于讲故事这项技能,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任务主题,让每个学生自己讲一个故事,并录制出视频。在这个任务中,学生要自己寻找讲好故事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讲故事的技巧,提高讲故事的水平。“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因教师而异,因学生而异,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基础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前提,以春季高考大纲对学生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为主线,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快乐,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张润莲,张向丽,叶进.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8).

[2]杨永华.分层教学法在排污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J].学校体育学,(10).

[3]吴静.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异同比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4]傅颖.春季高考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法探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0).

篇8:浅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旅游管理论文

浅析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旅游管理论文

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有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专业人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从而更好地适应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论文主要通过对选取的湖南省内几所高校的旅游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在相关利益者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以期提出一些合理性的意见。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旅游教育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道路。1979年,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以上海高等旅游专科学校的诞生为标志开始起步,到现在旅游高等教育既走过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同时也面临着快速发展过程中,基于学科本身发展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旅游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离开不旅游人才的培养,而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培养还有赖于高校旅游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旅游管理是工商管理这个一级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相比于其他成立较早,相对比较成熟的学科,旅游管理专业还比较年轻,各高校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形成了现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混乱场面。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

1.课程。国外学者对课程的种定义主要有: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课程是通过有组织地重建知识和经验而得到系统阐述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是指传授给学生的,意在使他们取得毕业、获得证书或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格的教学内容和具体教材的总计划等[2]。国内的学者杨树勋认为课程是使受教育者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循序获得各种应得的知识和训练,以求达到一种圆满生活的精密计划[3]。从广义上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从狭义上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之中。本研究所涉及的课程概念是从狭义的角度考虑的,而且研究的对象是高等学校的旅游专业课程。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这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它意味着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传授、学校教育要培养何种规格人的问题[5]。本研究涉及的研究对象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3.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一词的英文为stakeholders,最早出现在1963年斯坦福大学一个研究小组(SRI)的内部文稿中,是指那些没有其支持、组织就无法生存的群体。有人将它译为“相关利益者”、“利害关系人”或“利害相关者”。关于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有许多,大多包含的基本含义是:利益相关者是所有受公司经营活动影响或者影响公司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

三、实证调查

1.样本情况。在调查过程中,本文选择了4所高校作为研究样本,它们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2.问卷设计。问卷中总共设置了18道题,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达97%。问卷的发放除本校是采取纸质的外,其他几所样本学校基本上都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本文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旅游专业人士,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包括在读与已毕业的),主管旅游方面的政府官员或者说职能部门。调查问卷的人群分布如表2所示:

3.问卷分析。(1)对旅游管理管理专业课程的了解。绝大部分人表示“比较了解”,“非常了解”的人所占比重很少,还有一部分是不了解,说明对于课程整体即便是学生本身也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2)对课程分布比例的了解。当被问及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三者的分配比例是否合理时,5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合理”,调查者普遍认为实践环节有待加强。其中有受访者还提到专业课程的设置太广,不能体现完备的系统性,在展现旅游业的实际前景方面存在不足。(3)对课程互动性的了解。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否能够满足学生与教授者之间的互动,即动态性和灵活性的调查结果分布,绝大部分被调查者选择了“一般”,还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否”,这说明课程以及课程的设置在满足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课程设置的应变调整时都存在不足,在调查过程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授者同时提到课程设置应该体现动态性、灵活性还有人性化,这样一来教授者有足够的弹性时间研究自己所长,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主要以上课的形式)给学生,教授者教有所长,学习者喜闻乐见,最终实现双向沟通。(4)对培养目标的了解。当被问及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否明确时,68%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不太明确”,说明在专业的培养目标方面有过于宽泛、不明确的缺陷。(5)对获取专业能力的了解。在问及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应该获得哪些能力和素养时,以下几种被选择的较高,它们分别是: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调查结果说明以上的几项能力和素养是相关利益者比较关注,认为比较重要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在课程设置中很好地体现和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

四、课程设置建议

1.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定位与技能型旅游管理专业的职高生、大专生有较大的差别,旅游管理本科生应该更注理论素质的培养和服务管理能力的提升。课程设置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是为了培养懂管理、懂商务、会企划、会推销、会服务、擅外语、擅微机、擅公关等综合型管理人才,也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总之,只有明确培养目标,细化培养目标,同时立足于专业特点,课程设置才有章可循。

2.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在课程结构方面,应该注重合理的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加大实践在课程内外的融合,使学生在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运用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管理能力与职业素养。

3.架构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存在着内容重复、课程体系不清晰的现状,学生无法真正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所以在课程体系的架构时要突出专业的核心课程,简化相关交叉而又不合理的课程,当然旅游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的交叉的学科,这样就更需要合理组合,强化优势学科的交叉,使专业课程形成既符合专业特征又符合人才培养的合理体系。

4.课程设置动态化、人性化。专业课程设置应该采取时间灵活、内容灵活、授课方式灵活的方式,例如课程的设置应该在基本的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考虑教授者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需求,同时应当依据产业与就业形势适时合理地调整;授课方式可以不拘泥于课堂单纯的理论式教学,可以增加小组讨论课程、课外具体“情境”教学等,当然这些又必须以完善的监督机制和老师高度的责任心为前提,在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上也需要相应地人性化,增加灵活性。

5.加强校企联合和专业的实践教学考核、设施的完善。“校企联合”是一种可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只是一种浅层次的单向合作,亟须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形式、交叉式的培训网络结构。这种联合办学的方式很多高校都已采用,但总体来说还不够健全、不够完善。在实践教学的设施配套方面很多学校也都建立了诸如校内的各种模拟实验室和校外的实习基地,但都有待完善,同时实践教学没有形成严格的考核,这样一来会影响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

篇9:后现代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刍议教育论文

后现代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刍议教育论文

摘要:新形势下英语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及其适应性有必要进行重新审视,通过对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现状进行了解,发现期中存在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英语专业;知识体系;课程设置

在新的全球化浪潮的形势下英语专业学生的立业之本、何去何从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随着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地位日益突显,掌握英语的人数不断增多,用人单位对纯英语专业学生的兴趣锐减。在英语专业与其他各个专业的复合成为潮流的同时,也产生了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复合专业缺乏根基等一系列的问题。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完善的现代知识结构。未来人才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体现出这些基本特点:基础厚、专业精、横向知识广博、各类知识呈现系统性和动态性;未来人才不需要僵化、静止、封闭、教条的知识体系。而要建立流动的、开放、发展的知识体系,必须具备实现知识流动和发展的能力和方法。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新形势下英语专业知识体系的构成及其适应性。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调查与研究,笔者希望能了解目前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现状,并试着发现问题,以便今后逐步解决。

一、知识体系的定义和构成

现存的文献对知识体系的定义缺乏统一和精确,笔者认为知识体系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知识体系指知识点的构成形式、内容的多寡和选定。广义的知识体系包含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全面的生存能力。本文探讨的是广义的知识体系,即探讨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由于篇幅所限,本文首先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查研究,课外学习和实践磨练将另文论。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建立知识体系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否能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适应市场的知识体系主要与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息息相关。由于近几年对教材问题的研究较多,故本文只研究国内目前涉及较少的课程设置问题。

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概况

我国大学的课程设置是由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制定的专业教学大纲限定的,从属于培养目标,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各种不同门类的课程,是按照课程设置中规定的开设年级和教学时间来制定各自的大纲或课程标准。所以,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不同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知识和经验的质量和力度。针对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国家教委于制定了新的英语专业大纲。新大纲强调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新大纲还进一步指出了新形势下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以及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新大纲颁布后的四年里,各大高校的英语专业都不同程度的对自己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作了相应的调整。

根据笔者对国内主要高校的英语专业的调查,目前大多数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设英语专业的理工科高校都依照国家教委颁发的新大纲的精神把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即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专业技能课是指主要在低年级开设的听说读写译等课程,这些课关注的是语言形式的掌握。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功;专业知识课是指帮助学生使用语言形式的英美文学、语言学以及文化课程;相关专业知识课就是所谓的复合专业的成分。各个院校根据市场的需求或根据自身的特点开设不同方向的课程。从调查看,大多数院校选择金融或贸易课程。特色院校则将自己的特色专业融入进英语专业的课程。如西南石油学院设立了石油科技专业模块供学生选择;华东政法大学在教学中强调英语专业教学、法律专业教学、计算机应用三方面的有机结合。由于所依据的课程理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背景相似的院校可以产生不同的课程设置。

如此看来,英语专业似乎有三条路可走(师范类除外),一是走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的道路;二是力求拓宽基本学科教育,提供文理兼顾的成才思路;三是与热门专业进行复合,符合某些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中国加入到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中国高校呈现出多层次、多方位的英语专业教学目标和模式的确是可喜的现象。但在这可喜的表面又隐藏着忧虑:不同理念下的课程设置是否伤及了英语专业的看家本领―――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

新加坡国立大学英语专业的四个方向非常明确,课程是围绕方向而定的。东京大学突出研讨,把研究生教育的精华注入了本科生的教育模式中。这些鲜明的实例都告诉我们,英语专业要生存仍可以在自身学科或人文学科内做文章。把英语专业提升到英语研究的高度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但是面对中国的国情―――英语专业学生人数众多,国家又急需多面手的英语人才,似乎所有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只培养英语研究的人才又不符合社会要求。Michael Apple在他的知名著作《意识形态和课程》中选择用社会控制的历史来阐释课程领域,因而从某种程度来说,课程的设置体现社会的发展与现状。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以及中国加入其中的稳健步伐,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将进一步成为教育界、英语界和学术界的讨论热点。

三、有关课程设置具体内容的一点解决建议

汉语水平的忽视严重影响了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有一位已经被保送的研究生感叹道:我们现在是英译汉时,汉语不行,汉译英时,英语不行。现在的专家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中文水平和学习自觉性。而英语专业学生的中文远不及高中时的水平,如果没有中文课程,学生是不会花时间在这方面努力的。

座谈中,学生认为西方哲学思想应加强,而用英语讲授的西方哲学史很少能在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中看到,只有外交学院和南京大学等为数不多的名牌院校开设。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各大院校步子迈大些,与世界接轨的程度就会更高一些。武汉大学数理金融专业开设的西方哲学课程,使用的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原版教材。我们英语专业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拥有这样的课程。近些年“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相继出现在英语专业课程中,但学生的反应是“文化课过于肤浅,吃穿、习俗、简单礼仪,现在是人人皆知。我们需要更为深入的文化分析和对比”。在这点上值得一提的是广外商务英语学院英语系,他们开设了应用词汇学、应用文体学和应用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使得英语课程更务实,更加贴近时代和社会。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高校的英语专业既面临着重重危机,又迎接着全面提升的机遇。课程设置中中外文化的教育,实践课程的注重,系科设置的科学化和专门化都是我们今后应该关注的问题。

参考书目

1.王迎,陈丽.网络化课堂教学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

2.孙力广.多媒体网络教学评价初探仁[J],中国电化教育,2002

3.蔡基刚.为什么要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革.「J〕中国大学英语教学,11,

4.陈诗颖,苏桂兰,英语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定位与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03

5.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J]

篇10: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也转变为“健康第一”,课程设置也引入新的理念和模式。由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为基础的体育教师。因此,基础教育改革也对体育教育专业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对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高校体育或者师范院校是我国培养基础的体育教师的重要基地,也是推动我国体育教学发展和全民体育素质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基础教育的改革背景下应当加强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力度以及课程设置的优化。本文通过针对我国和其他国家在体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同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找出目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从而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1相关核心概念

1.1体育教育专业

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适应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有先进的教学观念以及自身具备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能力、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热爱体育教学以及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从而加强我国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其次,体育教育专业也是高校重点培养体育教师的专业,对体育教学改革和体育教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2课程的概念

课程并不是具体的概念和标准,目前对课程的定义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某种方式所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有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教学活动以及实习等的影响。狭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校为培养相应的教学人才所采取的一种模式,模式的范围包括学科的种类和内容、活动等。它具体的表现形式为教学计划、课时计划以及课程安排等。

1.3课程设置的概念

课程设置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学习需求所选定的学科种类和学科安排。课程的设置主要体现在学科的`进度和种类的设立上,以及不同阶段的课时安排和学习计划。课程的设置一般由教学专家和教师根据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制定的合理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对课程和课程设置的基本概念来看,分析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的关键点是判断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达到教学的要求,同时其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是否合理和有效。因此,在此基础上先分析几个国外的课程设置对比国内的课程设置,从而找出国内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国内外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2.1俄罗斯的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特征

(1)强调课程的专业性和知识的完整性(2)专业课程比例大、种类多(3)实践活动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4)选修科目不多与俄罗斯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相对比,我国在专业课程规划和课程结构上与之相似,十分重视课程的专业性以及技能,并且专业课程的比例高。其余不同之处在于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在重视课程专业性的前提下忽视了基础体育教育课程,一般的高校只会根据与运动相关的知识和范围开设运动生理学、解剖学,而学生所接触的知识相对较少,在基础知识上只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很少能通过这些课程进行有效的实践和训练,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实验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时,我国的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中不仅存在基础体育课程在理论学习上与实践脱离,同时还有一些专业课程也缺乏实践的课时。因此,教学中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比如技术课程的考核虽然结合了学生的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但是教师都是将课时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导致理论知识与技术没有结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其次,国内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没有将技术、技能以及教学方法有效结合,大多数教师只是侧重于其中的两个方面。

2.2美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注重基础体育课程。基础体育课程种类多、范围广、学分多(2)运动技术课程多。专业课程主要形式为专修科。通常课程设置中还提供一些其他学科的选修课,种类多、知识面广。(3)增加与体育相关的新专业和课程。比如娱乐休闲、营销等相关的课程,这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和学习方向。与美国的体育教育专业相比,我国在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上与之相似,尤其是英语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等,这些课程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这也是我国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不过在人文、自然科学方面所开设的课程较少,大多数以选修课程的形式为主,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同时我国的课程结构也是以主修课程与辅修课程相结合,但是由于目前所开设的课程较少,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篇11: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论文

3.1优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分配以及选择必须要以国际的体育发展以及国内的体育人才需求为基准,同时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作适当的调整。对于必修课程的学科选择,不仅要开设基础体育课程,还要选择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至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尽可能多扩大选修课程的知识范围和种类,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2加强与体育相关的课程研究,扩大专业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基础教育教学,由于就业面窄、竞争激烈导致专业学生就业率不高。而美国的体教专业课程设置在就业方面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开发与体育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国内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可以增加其相关的课程,比如市场营销、娱乐等方面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从而解决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3.3加强适合中小学的实用课程设置,重视教材的开发

高校目前所培养的体育人才目标主要是向中小学提供更多的基础体育教师。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必须要与中小学的课程设置相对应,才能培养出更符合我国教学要求的教师。所以,课程必须要根据现存的教学需求来设立。比方说,日本的课程设置上有一门关于体育与卫生的基础课程,而目前国内的高校大多数并没有开设此课程,而中小学有这一门课程。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与现实偏离,我们应当根据中小学的课程计划和需求来规划其课程,明确专业培养的人才目标。

4结语

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基础教育教学,由于就业面窄、竞争激烈,导致专业就业率不高。同时在其课程设置上出现了忽视人文、自然科学的学科、课程安排上理论课与实践课脱离等问题,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课程设置对比,提出了优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加强与体育相关的课程开发、加强适合中小学实用课程的设置以及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学等策略,从而改进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贺��.内蒙古地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安宏.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启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33(2):143-146.

[3]姚璐,李克良,夏重华,等.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术科课程开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D�D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为例[J].冰雪运动,,37(3):35-41.

篇12: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创新研究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创新研究论文

1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

1.1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应该和社会同步

现在我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有一定的升级,与此同时,我们现在的社会对每个人的素质都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我们国家的高职院校中有一个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这个专业就是给相关单位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幼儿的家长也需要得到这些优秀的学前教育毕业生的帮助,而且这些优秀的人才也是我们的政府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些单位或者个人对学前教育都有相同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正是因为这个专业的存在,才使得我国的学前教育能有一个长远的发展。

1.2专业设计应该和经济发展同步

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也应该能够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不同地区的人对学前教育的思想和这个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一定的影响;第二,专业的学前教育教师应该制作出和当地的文化特色相对应的教具,这样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会更容易,而且学生会对学习更有兴趣。学前教育的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一些当地独有的特色融入到教学中去,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本土观念,对学生了解本土的知识文化会有一定的帮助。要达到这种教学目的,就需要我国的高职院校在进行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时候把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一些特色性的东西附加进去,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去进行,但是对一些地方性的文化特色也要有一定的涉及,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学前教育中才能够发挥出最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这一专业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首先应该从当地的发展状况作为所设计的出发点,还要把那些对学前教育有帮助的思想和理论采集过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3专业设计应该和学生的性格取向相同

针对不同的学生一定要设置出不同的课程。对人格的培养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性格取向论以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前教育人才在拥有必备能力和知识的前提下,还应该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这个学前教育毕业生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2.1增强课程的实践性

高职院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一定要增强学生把理论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学前教育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去一些幼儿园进行一定的实践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具体的实践,只有不断地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才可以提高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对每一位学习学前教育学生的要求。学校给会给予学生一定的职业教育,学生在幼儿园中学到的是实践中的一些知识,学校也应该树立起把职业教育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更优秀的毕业生。

2.2在具体的教学中增设选修课

学校应该开设多门选修课,既然是选修课,就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这些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去选择不同的专业,通过对这些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也会主动去学习,因为这些课程是他们自己选择的,所以他们对这些课程会比较感兴趣,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通过学习选修的课程学生可以把自身的特长充分展现出来。在高职院校中学习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高职院校开设选修课这种做法可以看作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的艺术教育,高职院校的本职工作是要把国家规定的学科知识教授给学生,开设选修课可以把学科教学和对学生的艺术教育充分结合起来,这样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名出色的学前教育教师。开设选修课也体现了高职院校的“让学生从自身的选择上寻求发展”这一理论,如果一个教育机构只是一味地把自己想要教授的知识教给学生,那么这个教育机构是非常不完善的,真正的教育机构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因为喜欢所以有兴趣,因为有兴趣所以可以学好。

2.3加强对课程的研究

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把课程中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并且还要对课程进行一定的研究,因为对课程进行研究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对课程进行自我思考的过程,这样学生可以对这门课程的知识有自己的认识,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更扎实。据统计,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在课程研究方面做得并不到位,这也导致了当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并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讲解出来,这不仅是因为学生在高校的时候很少进行实践教育,而且学生对所教授课程没有一个很好的了解。

3结语

总而言之,现在我国培养学前教育教师的主要场所就是高职院校,而且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高职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完善,学生只有在高校的时候能够接受良好的理论教学,他们在进入实际的工作岗位之后才能够有一定的教授实力,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学校应该安排学生去一些幼儿园进行讲课实习,这样他们就会认识到自己距离真正的幼儿教师还有多大的差距。学校应该设立一些文艺性比较强的课程供学生选修,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后,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还应该加强对课程的研究。

篇13: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摘 要: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

文章分析了现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科学构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从而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上的提升与创新。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

把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的地方高校,其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已有深厚基础的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

这既符合学校的资源现状,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地方高校的毕业生群相对部委及省属重点高校的毕业生群体而言,其劣势在于基础的广度、理论体系的完整、研究能力等方面,而在上手快、解决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

工商管理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作为教育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地方高校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工商管理专业的目标定位更应专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不仅意味着“量”的增长,更意味着“质”的变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课程建设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

最初的课程建设仅限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侧重于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科学的课程知识体系。

如今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体系与内容上大同小异,并且课程设置的层次比较模糊,缺乏鲜明的特色。

各高校对不同层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缺乏明确的认识,造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

不仅是培养目标上没有明确区别,而且主要核心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也存在雷同现象。

鉴于上述诸多问题,若不加以改进,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结合社会需求、本地区及本校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即在分析社会对企业基层管理人员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特点和本校师资等实际,提出了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建设的设置应面向地方管理领域的课程,以符合特色专业地方性的特点。

目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修课程的总学时约为2400左右,其中专业课(含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领域课)的学时约为1700,按每门课40~60学时计算,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修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领域课约为30~40门,这些课程涵盖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及工商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一个复杂的课程体系。

作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其进行有效的课程设置。

第一层次:基础学科建设。

主要是品德素养课程,一般是由学校统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体育等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为必修课;其次是人文素养课程,作为管理者的人文素养,可开设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管理沟通、大学生创业与经营管理、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信息检索、文学作品欣赏等,这些课程中,规定一、两门为必修课,其余的作为选修课,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取其中的几门。

第二层次:主要设置工商管理专业必备的管理知识课程。

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功底,懂得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为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良好理论基础。

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结合实际,设计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基础、经济法、经济应用数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这部分课程一般均为必修课。

第三层次:以工商管理学科特性为基础树立管理整合力意识,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特点开设课程。

作为地方高校应该根据我们的办学特色设置具有优势的课程设置。

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单独设立的有关“物流管理”方面的课程多达10门,而且在学科性质上均为必修课,分别是: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输送与配送管理,现代物流导论,管理科学与工程进展,分销物流网络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自动化,物流运作模拟实验,第三方物流。

由此结论,大连理工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倾向于“物流管理”方面。

作为东北亚的重要港口城市,大连一直朝着“东北亚物流中心”的目标前进,课程设置上显示了大连理工大学“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

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例,该校是黑龙江省一所具有矿业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可以针对性的培养煤矿开采企业和工业加工企业的管理人才,在选课上开设《资源经济学》、《矿山技术经济评价》、《矿产资源评估学》等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

第四层次:首先,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等实践设施建设。

管理类实验室主要包括沙盘模拟实验室,会计手工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等等,同时配套安装最新的教学实验软件及企业正在使用的软件。

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活动中,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其次,要联系校外资源,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同时针对学生职业规划和选课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安排进入企业实习。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前沿学科。

管理的知识和管理的理念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目前,在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中,传统教学方法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主要有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不够;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力度不够;以考导学,进行应试教育;考评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较多,考试形式单一,这些情况都将直接影响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

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的同时,应结合地方高校特色,探索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

1.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

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可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等方式,以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组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案例部分由教师统一出案例题,根据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教师在出案例分析时应注重“本土管理案例研究”,把地方企业的实际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课下自己分析案例,回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阐明观点,同时老师不给出案例的解决方法,因为不同的人就同一个问题会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而且通常很难评价哪个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如果教师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就有可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思想,况且很多时候教师也找不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甚至造成教师以偏概全,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的讨论,借助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信息刺激和情绪鼓励。

因此,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工商管理类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宜多采用精讲多练法,教给学生推理方式和逻辑思维的方法,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及思维方法。

2.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与企业合作。

不敢说学校的专职教师以前就没有做过实际业务,不具备讲授实务课程的能力。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绝大多数学校或专职教师而言,其实际业务处理能力显然不如真正由企业派出的,成天与实际业务打交道的,经验丰富的员工。

只要该员工具备了教师的基本素质,我们应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由该员工来讲授实务课程效果更好。

实际上,就算学校的专职教师以前做过实际业务,具有相当的经验,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考虑到,那毕竟是“以前”的事了,至少有过时的可能性。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可到工商企业及其他组织从事初级管理工作,并经过管理实践积累与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逐步成为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

根据总体培养目标,我们将管理整合力意识细化在专业培养要求中,要求学生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知识整合能力,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中培养思维整合能力,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中培养沟通整合能力。

总之,对地方高校而言,要实现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就要对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要以应用性和市场需求为指导,有必要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选择与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以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同时,要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效运行,就要构建出结构优化、层层展开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尽快推出相关课程的实验设计教材,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要联系高校所在地的校外资源,建立稳定且卓有成效的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冯宇.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2.玉志.工商类本科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

3.王鲁捷.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4.廖晓明,张艺.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江苏商论,2006(7)

5.申彩芬,孙惠芳.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4)

浅谈地方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调查与分析论文

落后地区二本高校统计学教改初探论文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学生评估体系研究的论文

高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论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格式标准要求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电大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舞蹈教学实践论文

高校土木工程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浅析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论文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论文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论文(集锦13篇)】相关文章:

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2023-04-10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与优化路径论文2022-11-27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现状分析论文2022-09-12

基于教学评估的高校教研室管理与改革分析论文2022-12-04

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论文题目2023-10-24

简析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影视方向人才培养论文2022-09-08

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模式改革论文2023-08-24

浅谈专业实习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论文2023-10-29

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论文2023-12-08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题目202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