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性的自我觉醒的论文

时间:2023-02-01 07:51:07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人性的自我觉醒的论文(精选11篇)由网友“啾鲤”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浅谈人性的自我觉醒的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人性的自我觉醒的论文

篇1:浅谈人性的自我觉醒的论文

《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以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和美学探索的总结。

作品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心灵净化、救赎的故事。聂赫留朵夫公爵是莫斯科地方法院员。一次他参加审理一个毒死人的命案时,认出罪犯玛丝洛娃原来是他青年时代热恋女卡秋莎。于是年轻时的一幕幕浮现在他面前,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并认为目前的处境完全是由他当时的不负责任而造成。于是他决定进行心灵的自我救赎,在法院的判决下,尽一切力量去为玛丝洛娃洗冤。从各方面关心帮助玛丝洛娃,直至最拯救出玛丝洛娃而毅然决定追随她去流放。

《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一部小说,自1995年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成39种语言我国就有版的《生死朗读》和版的《朗读者》两种中译本。在全球销量达0多万本,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德国小说。小说讲述的是15岁,伯格由于黄疸病发作邂逅了比他年长21岁的汉娜·施密茨。一段隐秘的恋情在两人中蔓延。但某一天,汉娜突然在米夏的视线内消失了,无奈、怨恨、感伤的情绪错综交米夏的灵魂久久不得平息。两个人再度会面时已经是在法庭现场,汉娜由于担任纳粹看守一职而受到审判。为了遮掩自己是文盲的事实,她对包括与之无关的一切罪行供,最终被判了终生监禁。多年以后,米夏为狱中的汉娜重新朗读了他们曾经读过的着录音机录录在磁带上,然后把磁带寄给汉娜听。后来汉娜开始识字,给米夏写信,而来不曾到监狱探望过她。直至汉娜允许出狱前,米夏才去探望她,汉娜感觉到了米夏冷漠疏远,所以在出狱的那天早上选择了自杀。两部作品都是讲人性的觉醒及心灵救事。

人性,是指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和基本属性。《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有知识、有善于自我反省、勇于承担责任的一个人。他是在大学时读书时从书中受到的教育是不地归少部分人所有,可是后来他还是继承了姑姑的.土地,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地主以他一直是个矛盾体。但是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一直是渴望心灵的净化的。“聂夫生来已经多次发生过他所谓的灵魂净化这种事情。他所说的灵魂的净化是这样一种总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突然他意识到他自己的内心生活变得迟钝了,有时候甚至滞了,就开始将积存在他内心深处而导致内心生活停滞的垃圾全部清洗。在这种觉醒赫留朵夫总会为自己订出一些规则,准备从此以后永远遵守,比如记日记,开始过新。但愿这种生活永远坚持下去,也正像他说的那样,turning an ewleaf,但是每一世的诱惑。往往降服了他,他无意识地再次堕落下去。总之比先前还要深。”不过见洛娃后的他已经决定觉醒,这是促使他觉醒的导火索。于是他决定尽力去帮助拯救玛,因此他没有接受柯察金娜的好意,也决定要与以前的贵妇人玛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切关系。此时的聂赫留朵夫已经彻底觉醒,并深刻的自我反省了一番,要承担起对玛的责任。从聂赫留朵夫的经历和思想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观点。1828斯泰生于一个大贵族的家中,他继承了祖上的领地和伯爵封号。农奴制改革后,他回从事教育活动和担任和平调解人的工作,他不赞成那些可怕而残暴的地主,他认为要主与农民的矛盾就在于地主生活要平民化。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

篇2:人性的自我觉醒

关于人性的自我觉醒

论文摘要: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与德国作家施林克的《朗读者》具有相似的故事结构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的人性都是由本真走向堕落,后来心灵受到洗涤,重新定位并得:聂赫留朵夫决定进行心灵救赎,勇敢的承担起了责任;米夏虽然决定救赎,但仍因上的懦弱而未能实现。

论文关键词:《复活》;《朗读者》;人性

《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以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和美学探索的总结。作品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心灵净化、救赎的故事。聂赫留朵夫公爵是莫斯科地方法院员。一次他参加审理一个毒死人的命案时,认出罪犯玛丝洛娃原来是他青年时代热恋女卡秋莎。于是年轻时的一幕幕浮现在他面前,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并认为目前的处境完全是由他当时的不负责任而造成。于是他决定进行心灵的自我救赎,在法院的判决下,尽一切力量去为玛丝洛娃洗冤。从各方面关心帮助玛丝洛娃,直至最拯救出玛丝洛娃而毅然决定追随她去流放。

《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一部小说,自1995年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成39种语言我国就有2000版的《生死朗读》和20版的《朗读者》两种中译本。在全球销量达0多万本,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德国小说。小说讲述的是15岁,伯格由于黄疸病发作邂逅了比他年长21岁的汉娜·施密茨。一段隐秘的恋情在两人中蔓延。但某一天,汉娜突然在米夏的视线内消失了,无奈、怨恨、感伤的情绪错综交米夏的灵魂久久不得平息。两个人再度会面时已经是在法庭现场,汉娜由于担任纳粹看守一职而受到审判。为了遮掩自己是文盲的事实,她对包括与之无关的一切罪行供,最终被判了终生监禁。多年以后,米夏为狱中的汉娜重新朗读了他们曾经读过的著录音机录录在磁带上,然后把磁带寄给汉娜听。后来汉娜开始识字,给米夏写信,而来不曾到监狱探望过她。直至汉娜允许出狱前,米夏才去探望她,汉娜感觉到了米夏冷漠疏远,所以在出狱的那天早上选择了自杀。两部作品都是讲人性的觉醒及心灵救事。

一、男主人公的对比

人性,是指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和基本属性。《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有知识、有善于自我反省、勇于承担责任的一个人。他是在大学时读书时从书中受到的教育是不地归少部分人所有,可是后来他还是继承了姑姑的土地,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地主以他一直是个矛盾体。但是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一直是渴望心灵的净化的。“聂夫生来已经多次发生过他所谓的灵魂净化这种事情。他所说的灵魂的净化是这样一种总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突然他意识到他自己的内心生活变得迟钝了,有时候甚至滞了,就开始将积存在他内心深处而导致内心生活停滞的垃圾全部清洗。在这种觉醒赫留朵夫总会为自己订出一些规则,准备从此以后永远遵守,比如记日记,开始过新。但愿这种生活永远坚持下去,也正像他说的那样,turning a new leaf,但是每一世的诱惑。往往降服了他,他无意识地再次堕落下去。总之比先前还要深。”不过见洛娃后的他已经决定觉醒,这是促使他觉醒的导火索。于是他决定尽力去帮助拯救玛,因此他没有接受柯察金娜的好意,也决定要与以前的贵妇人玛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切关系。此时的聂赫留朵夫已经彻底觉醒,并深刻的自我反省了一番,要承担起对玛的责任。从聂赫留朵夫的经历和思想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观点。1828斯泰生于一个大贵族的家中,他继承了祖上的领地和伯爵封号。农奴制改革后,他回从事教育活动和担任和平调解人的工作,他不赞成那些可怕而残暴的地主,他认为要主与农民的矛盾就在于地主生活要平民化。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

《朗读者》中的男主人公米夏,他的性格转变过程则刚好相反,是从热情、大方、勇敢承担懦弱、胆怯、退缩、逃避。也正是他的懦弱和逃避导致了汉娜最终在迎来新生活之际了自杀。

当与比他大21岁的汉娜由情欲演变成爱情之后,他对汉娜的爱便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不再任何女孩子动心而拒绝了同班女生的`追求。八年过去后,已经是一名法律系大学生的为实习生参加了一场审判,法庭上他再次与汉娜重逢,他震惊了。他知道汉娜是文盲,他本可以证明汉娜是文盲,汉娜就可以因此而减刑。但是他胆怯懦弱了,害怕别人己十五岁时跟比自己大二十一岁的女人有性爱关系,并且这个女人还是纳粹集中营的他深深陷入了矛盾之中,最终选择了沉默。然而,当年的米夏对汉娜的爱是义无反顾像他给汉娜的诗中写道:“与君同心,两心相互来占有;与君同衾,两情相互来占有分袂,各自东西不回首。”他们外出郊游时,当小吃摊的妇女误认为汉娜是他的母亲夏很不高兴,并在离开小吃摊时当着那位妇女的面吻了汉娜,以表示他们是情人关系,事隔八年后的米夏却选择了沉默,尽管他在内心深处还是爱着她的,成长已经让他太多的勇气并给自己套上了层层枷锁。

二、女主人公的性格对比

《复活》中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一个不幸的女子。她虽为养女,但自幼处于半奴婢半小姐。在被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奸后,她沦落到社会的底层,备尝艰辛。沦为歌女,受,后来又被无限判刑,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原本的玛丝洛娃是个善良、纯洁又美丽的女子。但因被聂赫留朵夫奸怀孕后,便被他姑姑,丧失一切生活保障。沦为歌女的八年,她的性格变得轻浮、麻木。对上帝和公正失心,她以放荡麻痹自己,并借此报复那些辜负了她的人。她走上这条道路也是由于他格的弱点造成的。自幼生活在贵族家庭的玛丝洛娃过惯了衣食无忧的日子,因此养成恶劳的习性,她不愿意在姨妈的小店里做洗衣工。她始终对幸福有渴望,但是店员的她的心灵再次受到伤害,她不愿意再相信任何人,尤其是那些拿她取乐的男人们,她些男人,却又不得不依附于他们。

但是玛丝洛娃并没有毁灭,托尔斯泰深信普通人的道德力量,相信他们的未来。玛丝洛娃的变也是在聂赫留朵夫的不放弃、不抛弃的执着行为下才发生的。

《朗读者》中的女主角汉娜是一个36岁还未结婚的女人。她是在南欧一个德国人留居地(现尼亚)长大的,17岁时去了柏林,在西门子做过女工。后来做有轨电车售票员,然后粹集中营。正是集中营的工作把她送进了监狱。她在生活中是自卑的。她自闭,没有友,更没有性的伴侣,这样的生活环境必然造成了她心理欲望的扭曲。她远离爱情、亲情,但不识字的自卑心理让她对朗读产生了极高的兴趣。她想改变,但她更加想听到自卑是每个人的天性,在和米夏一起去郊游时,看到那些年轻的面孔,汉娜显得非常安,面对教堂,她泪流满面。法庭上其他五个人为自己解脱罪行,一致把罪行推给汉纷作伪证指认报告书是汉娜写的,汉娜也有机会为自己辩解,但是她选择了沉默,因在众人面前说自己是个文盲,宁可承认不该属于自己的罪行。

篇3:浅谈人性的自我觉醒

浅谈人性的自我觉醒

摘要: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与德国作家施林克的《朗读者》具有相似的故事结构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的人性都是由本真走向堕落,后来心灵受到洗涤,重新定位并得:聂赫留朵夫决定进行心灵救赎,勇敢的承担起了责任;米夏虽然决定救赎,但仍因上的懦弱而未能实现。

论文关键词:《复活》;《朗读者》;人性

《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以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和美学探索的总结。作品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心灵净化、救赎的故事。聂赫留朵夫公爵是莫斯科地方法院员。一次他参加审理一个毒死人的命案时,认出罪犯玛丝洛娃原来是他青年时代热恋女卡秋莎。于是年轻时的一幕幕浮现在他面前,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并认为目前的处境完全是由他当时的不负责任而造成。于是他决定进行心灵的自我救赎,在法院的判决下,尽一切力量去为玛丝洛娃洗冤。从各方面关心帮助玛丝洛娃,直至最拯救出玛丝洛娃而毅然决定追随她去流放。

《朗读者》是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一部小说,自1995年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成39种语言我国就有版的《生死朗读》和版的《朗读者》两种中译本。在全球销量达0多万本,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德国小说。小说讲述的是15岁,伯格由于黄疸病发作邂逅了比他年长21岁的汉娜·施密茨。一段隐秘的恋情在两人中蔓延。但某一天,汉娜突然在米夏的视线内消失了,无奈、怨恨、感伤的情绪错综交米夏的灵魂久久不得平息。两个人再度会面时已经是在法庭现场,汉娜由于担任纳粹看守一职而受到审判。为了遮掩自己是文盲的事实,她对包括与之无关的一切罪行供,最终被判了终生监禁。多年以后,米夏为狱中的汉娜重新朗读了他们曾经读过的着录音机录录在磁带上,然后把磁带寄给汉娜听。后来汉娜开始识字,给米夏写信,而来不曾到监狱探望过她。直至汉娜允许出狱前,米夏才去探望她,汉娜感觉到了米夏冷漠疏远,所以在出狱的那天早上选择了自杀。两部作品都是讲人性的觉醒及心灵救事。

一、男主人公的对比

人性,是指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和基本属性。《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有知识、有善于自我反省、勇于承担责任的一个人。他是在大学时读书时从书中受到的教育是不地归少部分人所有,可是后来他还是继承了姑姑的土地,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地主以他一直是个矛盾体。但是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一直是渴望心灵的净化的。“聂夫生来已经多次发生过他所谓的灵魂净化这种事情。他所说的灵魂的净化是这样一种总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突然他意识到他自己的内心生活变得迟钝了,有时候甚至滞了,就开始将积存在他内心深处而导致内心生活停滞的垃圾全部清洗。在这种觉醒赫留朵夫总会为自己订出一些规则,准备从此以后永远遵守,比如记日记,开始过新。但愿这种生活永远坚持下去,也正像他说的那样,turning a new leaf,但是每一世的诱惑。往往降服了他,他无意识地再次堕落下去。总之比先前还要深。”不过见洛娃后的他已经决定觉醒,这是促使他觉醒的导火索。于是他决定尽力去帮助拯救玛,因此他没有接受柯察金娜的好意,也决定要与以前的贵妇人玛丽娅·瓦西里·耶夫娜切关系。此时的聂赫留朵夫已经彻底觉醒,并深刻的自我反省了一番,要承担起对玛的责任。从聂赫留朵夫的经历和思想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观点。1828斯泰生于一个大贵族的家中,他继承了祖上的领地和伯爵封号。农奴制改革后,他回从事教育活动和担任和平调解人的工作,他不赞成那些可怕而残暴的地主,他认为要主与农民的矛盾就在于地主生活要平民化。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

《朗读者》中的男主人公米夏,他的性格转变过程则刚好相反,是从热情、大方、勇敢承担懦弱、胆怯、退缩、逃避。也正是他的懦弱和逃避导致了汉娜最终在迎来新生活之际了自杀。

当与比他大21岁的汉娜由情欲演变成爱情之后,他对汉娜的爱便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不再任何女孩子动心而拒绝了同班女生的追求。八年过去后,已经是一名法律系大学生的为实习生参加了一场审判,法庭上他再次与汉娜重逢,他震惊了。他知道汉娜是文盲,他本可以证明汉娜是文盲,汉娜就可以因此而减刑。但是他胆怯懦弱了,害怕别人己十五岁时跟比自己大二十一岁的女人有性爱关系,并且这个女人还是纳粹集中营的他深深陷入了矛盾之中,最终选择了沉默。然而,当年的米夏对汉娜的爱是义无反顾像他给汉娜的诗中写道:“与君同心,两心相互来占有;与君同衾,两情相互来占有分袂,各自东西不回首。”他们外出郊游时,当小吃摊的妇女误认为汉娜是他的母亲夏很不高兴,并在离开小吃摊时当着那位妇女的面吻了汉娜,以表示他们是情人关系,事隔八年后的米夏却选择了沉默,尽管他在内心深处还是爱着她的,成长已经让他太多的勇气并给自己套上了层层枷锁。

二、女主人公的性格对比

《复活》中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一个不幸的女子。她虽为养女,但自幼处于半奴婢半小姐。在被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奸后,她沦落到社会的底层,备尝艰辛。沦为歌女,受,后来又被无限判刑,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原本的玛丝洛娃是个善良、纯洁又美丽的女子。但因被聂赫留朵夫奸怀孕后,便被他姑姑,丧失一切生活保障。沦为歌女的八年,她的性格变得轻浮、麻木。对上帝和公正失心,她以放荡麻痹自己,并借此报复那些辜负了她的人。她走上这条道路也是由于他格的弱点造成的。自幼生活在贵族家庭的玛丝洛娃过惯了衣食无忧的日子,因此养成恶劳的习性,她不愿意在姨妈的小店里做洗衣工。她始终对幸福有渴望,但是店员的她的心灵再次受到伤害,她不愿意再相信任何人,尤其是那些拿她取乐的男人们,她些男人,却又不得不依附于他们。

但是玛丝洛娃并没有毁灭,托尔斯泰深信普通人的道德力量,相信他们的未来。玛丝洛娃的变也是在聂赫留朵夫的不放弃、不抛弃的执着行为下才发生的。

《朗读者》中的女主角汉娜是一个36岁还未结婚的女人。她是在南欧一个德国人留居地(现尼亚)长大的,17岁时去了柏林,在西门子做过女工。后来做有轨电车售票员,然后粹集中营。正是集中营的工作把她送进了监狱。她在生活中是自卑的。她自闭,没有友,更没有性的伴侣,这样的生活环境必然造成了她心理欲望的扭曲。她远离爱情、亲情,但不识字的自卑心理让她对朗读产生了极高的兴趣。她想改变,但她更加想听到自卑是每个人的天性,在和米夏一起去郊游时,看到那些年轻的面孔,汉娜显得非常安,面对教堂,她泪流满面。法庭上其他五个人为自己解脱罪行,一致把罪行推给汉纷作伪证指认报告书是汉娜写的,汉娜也有机会为自己辩解,但是她选择了沉默,因在众人面前说自己是个文盲,宁可承认不该属于自己的罪行。

那个时代的德国纳粹德国也就是第三帝国(1933—1945)时期,“德国学校,从小学一年级直,很快就纳粹化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成为“教育方面绝对的指南星”,甚至规领区东部的‘非德意志居民’不得有超过4年制小学的高一级学校”以上种种愚民的政策不能成为汉娜是文盲的原因。

“自尊心是原罪给人带来的主要的伤害,它影响对现实的正常理解,因为在与现实的任何相,它或者企图幻觉保卫自己不受痛苦的折磨,或者从另外的幻觉里获得满足。这个满不稳定的。有的人因自尊心而被抬高,有的人因自尊心而被贬低,但没有一个人因自在本来面目上理解。自尊心总是在寻找补偿,为此它对现实实施暴力。”汉娜悲剧造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强的自尊心。

三、两部作品的比较

托尔斯泰的《复活》写于1889到18,整整用了十年时间。90年代正是俄国第一次革命的托尔斯泰在听了担任地方法院检察官的朋友科尼向他讲述的一个歌女的故事之后,特作家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了强烈感情之后,才化为他的内心需求,真正成为了作家的力。科尼在向托尔斯泰讲的故事是这样的':在科尼担任地方法院检察官时,有个青年说自己准备同一个女犯人结婚。这个女犯人叫罗扎丽雅·奥尼,是个下等妓院的歌女,了喝醉酒的嫖客的100卢布被判了刑。科尼听了这事后大吃一惊。虽经科尼再三劝阻,仍然坚持要结婚,女犯人也表示同意。不久,女犯人得斑疹伤寒死去,婚礼未能举行看守说,罗扎丽雅的父亲是个贵族的佃户,父亲死后女主人收她当佣人,她在16岁时人(女主人的亲戚)奸,有了身孕之后又被女主人赶走。她走后生活越来越过不下于沦为歌女。故事结尾,两人在法庭重见,受害的罗扎丽雅坐在被告席上,而有罪的却坐在陪审员的安乐椅上。(科尼《在生活的途程中》第二卷)这个故事激起了托尔烈的创作欲望。

法学博士并从事着法官职业的施林克有着和其他作家不同的创作理念,他的作品透露着法律、人性等方面的问题。《朗读者》是以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作品并未写出血腥的屠,而是通过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去直逼人性道德,是对历史和人性的拷问。《美国时说这部小说写了一个深沉的德国人的良知。

《复活》与《朗读者》这两部作品都是选取了同一个模式——爱情、抛弃、审判、见到旧情赎。两部作品都是让多年后的主人公再次相见在法庭上,而女主角进监狱的原因看似为男主角引起的。男主人公都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去救赎,而在最后又都没一个美好的这也正是让人们一直记忆深刻的原因吧。正像托尔斯泰所说:“要想从人类所遭受的罪恶中得救,唯一的可靠的办法是人人永远承认自己在上帝面前有罪,因此不能惩罚”玛丝洛娃面对聂赫留朵夫的执着付出已经很感动了,她不和聂赫留朵夫结婚也正是给他带来麻烦,这种意识是在她还是一个年轻姑娘的时候就有的,当时的她就朦胧意不能过着老爷式的生活,自己和聂赫留朵夫也是不般配的。汉娜在出狱前选择自杀,她对米夏冷淡的态度的反抗,归根到底还是汉娜强烈的自尊心在做怪。所以,故事结娜死去是和故事最初表现的汉娜宁肯进监狱也不愿承认自己是文盲的强烈的自尊心相。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朗读者》这部作品还是做的比较好的,将人性展现的淋漓尽致人们一个很深的记忆,米夏的人性的复活及彻底的救赎则是在汉娜死后,他开始有勇仅存的战犯的女儿面前承认他和汉娜的恋情并请求原谅汉娜,还带着自己的女儿去汉,给女儿讲他们当年的故事。在这里,人性的复活才到了极致。

篇4:浅谈笑傲人性论文

浅谈笑傲人性论文

早前看了《笑傲江湖》后,便欲提笔感言;可又觉有“外行看热闹”之嫌,因而搁笔置之,今又欲言故提笔一抒其展示的人性感言。

综观全文结构,其刻画的人物决不仅于武林高手,而是政治人物。当然,这是从本质上讲的,《笑傲江湖》所写的当然还是武林争霸的故事,只是这种不择手段的权利之争,本质上与政治上的权利之争是一样的。但是,诚如金庸自己在后记所述的:“这部小说却决不是有意影射。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

诚然,在《笑傲江湖》中,金庸确实刻画了各式各样的人性,岳不群就是形象最典型的一个。他虚伪得到家,虚伪得彻底,虚伪得不露一点痕迹,甚至虚伪得连他夫人都察觉不出。可能每一个最初读《笑傲江湖》的人都会以为他是真君子吧,直至最终才不得不感慨这样一个虚伪透顶的卑鄙小人:《辟邪剑谱》明明是他自己偷的,他却硬是诬赖自己的徒弟令狐冲,并且将其逐出师门;明知劳德诺是左冷禅派来的奸细却佯装不知,让其把改过的《辟邪剑谱》偷去;最隐秘的莫过于在少林寺杀死定静、定逸师太,却又令众人以为是左冷禅所杀,读者当然也如是想。直至最终,他的种种恶行才彻底败露,这个伪君子的假面才彻底被撕掉!

总观岳不群的形象,我看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个虚伪得如此彻底、如此严密的艺术形象。甚至据说国外有两个政界人物在对骂时,竟如此骂道:“我看你就是虚伪透顶的'岳不群!”“你才是冷酷残暴的左冷禅!”

言极于此,就不得不提到左冷禅这个人物了。总的来说,左冷禅有岳不群的虚伪的一面,却又十分表面化,易被识破;有余沧海的残暴,却又时时想掩盖其残暴。

左冷禅第一件令人惊心悚目的事就是他派人杀刘正风全家以及刘正风、曲洋两人,一开始还假仁假义,紧接着就是一场预谋已久的大屠杀!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嵩山称雄事件了,远以为蓄谋已久,工作又做得相当缜密了,可谁知一山却比一山高,半路杀出个各个方面都比他强的岳不群!这个半生辉煌的人最终也只得在华山山洞中受死!

综观左冷禅一生,为人阴险毒辣,时时刻刻在阴谋算计人,为了实现他称霸武林的野心,用各式各样的阴谋手段,当然有时也装一点虚伪的仁义,但太表面化,很快就露出凶恶的本面目了,最终千算万算不如天算!这样的性格在现实生活也是存在的,可知这个人物也是刻画得何等深刻呀!

《笑傲江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形象便是任我行了,作为性格来看,也是一个特殊的个性。读者初见他时可能会既觉得他神秘而又带有几分同情,过后甚至会觉得他豁达不拘小节,但是经过一重重的烟雾被揭开后,读者这时就惊觉任我行的深心比岳不群更令人感到可怕。更可怕的是任我行,在得势以后的“一统江湖,千秋万载”的野心和天下独尊的威风与排场,真正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最后他的下场也是极具有讽刺意味的,从仙人掌峰顶直摔下来,不就象征了一个在权利顶峰的人摔下来!

这是对任我行的最最辛辣的讽刺,实际上也是对世人一切迷于权利,作威作福的一种深刻无情的讽刺。这个形象既具有认识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令人反思的效果,因为这个形象是有生活依据的。

《笑傲江湖》中这三人最饱满的具有极强的权利欲人物,无不揭示了人性上的种种弱点,而种种加在人本性上的规范,结果全都在人性本面目溃败下来。金庸本人也认为,地位的不同,完全可以使人的思想发生变化。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退隐江湖决不是容易的事。”在某种意义上,整个金庸世界的故事所展示的就是这种不易,是隐士同一心要权力的武林中形形色色的政治人物间两种人生态度的对照,我想这或许也是入世和出世的心理向度的对抗吧!

篇5:魏晋时期人性的觉醒及人生价值取向

魏晋时期人性的觉醒及人生价值取向

魏晋时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在苦难的现实面前,传统的儒家学术开始动摇,被禁锢的人性开始觉醒,产生了新的`人生价值观.本文就魏晋时期人性觉醒的原因和人生价值取向,略作探讨.

作 者:张波 Zhang Bo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政法系,四川,宜宾,644007 刊 名:宜宾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年,卷(期): 2(6) 分类号:B821 关键词:魏晋   人性觉醒   人生价值  

篇6: 《自我尊严觉醒》读书心得

《自我尊严觉醒》读书心得

后进生是教师们共同的心结,他们成绩差,缺乏上进心,还调皮捣蛋、扰乱课堂,每每让我束手无策,失去了信心。但是今天读了彭袁媛老师的教学案例《自我尊严的觉醒》,又让我恢复了一点信心。

我国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学记》强调教育要抓住时机。所谓教育时机,就是教育者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和运用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起作用的时间里进行教育;也就是在恰当的`时间、地点,运用恰当的方法教育适当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理解能力的差异,教育的时机也有所不同。因此,教育者要准确地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承受能力和心理特点,留意捕捉和有意创造教育的有利时机。

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自我意识,便有了自主学习的可能,但又是什么激励着人们去学习并达到学习目标呢?那就是自我尊严。自尊是个性的精神核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自尊是自立的强大内在力量,是构成道德的基础,因此,它也是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

彭袁媛老师抓住了教育时机,让赵飞同学自我意识觉醒,自尊心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最终痛改前非,积极进取,在班上名列前茅。

篇7:从《钢琴课》看人性的自我救赎论文

从《钢琴课》看人性的自我救赎论文

摘要:作为经典的女权主义作品之一,《钢琴课》用史诗般的大手笔塑造了一位十九世纪人性逐渐觉醒的哑女形象,导演的风格化处理,使得影片视听语言上面表现的大胆、自然、细腻,前后色调从灰暗到光明,通过不同意境画面的反差和对比,造成一种强烈、新鲜的“复合式”审美效果,完整地展现了现代女性人性的自我救赎。

关键词:《钢琴课》风格化反差性人性

《钢琴课》的故事是以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阴郁的气氛和艰难的物质生活为背景展开的。通过一个拥有着高贵艺术气质的、与生活抗争的哑女从心灵的独占到愿意与人共享的开放状态的改变过程,展现了一个觉醒的现代女性人性的自我救赎。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影片本身就奠定了女性主义的基调。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从指缝中观看世界和生活的特写镜头,制造了悬念,并且反复了几次,持续了将近30秒,除了指缝间的一点光亮外,黑暗笼罩了整个镜头,甚至她所看到的父亲和女儿,也是以剪影的形式出现,营造出了阴郁、神秘的气氛和距离感。紧接着,在女主人公艾达心灵的自述里,一开始就说“你听到的不是我口里发出的声音,而是我心里的声音”,连她自己都不能解释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语,“我父亲说这是一种黑暗的技能,终有一天会毁了我。”女主人公冷静、有节奏的陈述语气,仿佛在讲述别人的事情,加重了镜头偏冷的感觉,并设置了悬念。镜头跟着艾达奔走,在介绍她的背景的时候,一直是在树下和屋子里拍摄的,隔离了阳光,更渲染了神秘、阴郁、封闭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世界。

紧接着,当钢琴被遗弃在海滩上的时候,艾达站在山岩上凝望着钢琴,导演先是用一个过肩的推镜头,推镜头本来是一个拥抱的姿态,但是导演并没有把镜头推进近景或者特写,钢琴虽然是画面的中心,但却只占据了画面的一小点,灰暗的大海成了背景,造成空间上的疏离和空旷感。紧接着,导演用了一个二十多秒的长焦镜头,细化了艾达的脸部特写,衬托出艾达对钢琴的至爱程度。但接下来的全景镜头中,艾达在高处凝望,导演没有将钢琴拍摄在画框中,海滩上面一片黑暗,也预示了钢琴最终隐入黑暗的结局。

接下来,导演安排了一个对新西兰原始森林的移动镜头,并且用了蓝色滤镜,使镜头显得更个人化,仿佛艾达的目光要穿越森林看到未来,但森林却无穷无尽,主人公的迷惘、苍茫的心理被细腻地刻画出来。此外,不得不称道麦克尼曼创作的苏格兰曲调的音乐跌宕起伏,婉转缠绕,配合着镜头的速度丝丝入扣,揪起了观众的心,导演简堪皮恩如此评价:“我需要一种个人化的声音,需要应该是出自艾达之手的曲子,……我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尤其是他音乐中的激情。”

在艾达第二次看到钢琴之前,经历了结婚。但在镜头里,导演安排了下雨,杂乱的雨声使得影片显得压抑、错杂。为她张罗结婚的女邻居们喧闹的场景和艾达安静的场面的蒙太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艾达穿上婚纱的时候,镜头只给了她一个在镜子中的侧面全身镜头,模糊不清,清晰地表现出她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无所谓甚至不情愿的。婚礼后,艾达撕掉礼服,走到窗前,一个近景到脸部特写的推镜头,然后接上了长达17秒的海边的钢琴,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告诉观众,在艾达心里面,她唯一牵挂的是钢琴,但钢琴却被困在风浪滔天的大海中,蓝色的冷色调,使得画面显得忧伤、沉重、阴郁。当镜头第二次回到海滩上拍摄的时候,色彩的改变能给我们很直观的认识,就是人物心情的改变。在艾达弹钢琴的时候,她的背景色调开始透出浅浅的绿色和淡淡的红色,显示出人物的欢愉和激动,之前的不愉快一扫而光,生命仿佛又有了生机。而大海的色调也变成了更为温润轻快的乳白色,这时配乐也变得更欢快一点,开始放缓了节奏,没有了影片刚开场的失意和落寞。而当艾达、弗劳拉以及柏恩斯三者的脚步迈向同一个方向的时候,则是交响乐的合奏,预示他们以后结局的美好。

后来剧情发展,艾达爱上了柏恩斯,为了强调主观性,在影片第71分钟,导演用了一个从艾达背后慢慢推进至艾达的后脑,同时又将之作为一个剪辑点,与下一个森林的移镜头用叠画衔接,蒙太奇手法延伸了艾达的目光,也延伸了镜头悠远、深入的表现力,将艾达的哀怨、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摄影机在密林中缓慢摇动时,仿佛进入到了幽暗的艾达心灵深处,茂密的丛林象征了神秘与隐晦,与女主人公本身哑女身份所带来的神秘与惊奇效果化为一体。在影片里,色彩的处理直接是为了主题的表现。在这里,导演再次用了一个蓝色滤色镜来处理新西兰原始森林,加深了森林的黑暗和神秘,使得镜头的主观性和刺激性更强烈,这是作者风格化的处理,运用自然场景,强化了影片浪漫的一面,同时还预示着人性的回归自然。简堪皮恩本人也承认她的这一运用是为了强调一种更为主观、更为浓烈的感情:我们把山林处理成了海底的颜色,这样可以让她和最后一段戏呼应起来。我想这种野生丛林的景观正适合我的故事,浪漫在我们这个时代一直被误解,尤其在电影中,它已经变成了某种漂亮的,或是可爱的东西,它坚硬的一面,黑暗的一面已经被忘记了,我想让观众在面对自然的力量时产生一种畏惧感,我觉得那才是浪漫的基本要素,对自然的尊敬。自然比人,比人的思想,甚至比人类本身都要伟大。

接下来的情节中,本文认为颇有意味的一个镜头是在艾达与柏恩斯发生了关系之后,当柏恩斯问艾达:“你爱我吗?”时,镜头又是一个从艾达背后侧面拍摄的,而她的脸部刚好被框在了镜子的方框中间。首先,与之前她结婚时从背后侧面拍摄的'镜子中的全身镜头不同,这个镜头用的是脸部的特写,而且表情清晰,前后对比,就可知道在艾达的心里,相比将她的钢琴遗弃在沙滩上的丈夫,她更认同柏恩斯,她的心更贴近后者。但同时,被框在镜子中的脸,也发映出她对自己的爱的怀疑,这个爱是被束缚、被限制的。另外,对于这种特写,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当被问到关于爱谁的问题时,艾达看到了自己,这实际是一种自恋的表现,她实际爱的还是钢琴,但钢琴只是她在精神表达时的需要,所以更深层次讲,她爱的还是她自己,因为艾达只是听从了她的内心和自然的天性,才跟柏恩斯在一起,但她还需要权衡自己对伯恩斯的到底叫不叫爱,或者有没有到她所想象的爱情的程度,她还没有考虑到从钢琴和柏恩斯之间做出取舍,爱情如她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一样,是“近于利己主义的表现”。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影片,艾达对于她的钢琴的热爱,跟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热恋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现实世界中,她没有找到可以于自己进行心灵的沟通的精神伴侣,没有人可以让她感觉自己被理解并与之心灵相通,她所追求的,有点类似中国古诗里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一种更神秘的、更自然的交流的手段,是从艺术家的高度和气质出发的超越了语言的柏拉图式的爱恋,但是唯一遇见的她曾经爱过的弗劳拉的父亲,也最终在她所追求的爱情前面退缩了,所以,她选择了沉默来对抗现实的人们,选择了爱她的钢琴。只有钢琴是可以安慰她、支持她、表达她的事物,她把对人的爱转给了钢琴,也把自己的心灵交付给了沉默和黑暗,于是她封闭、自恋、离群索居。影片的前前后后,偏灰暗的色调正是艾达内心的情绪的反应,也是她的自然的人性被黑暗侵占的写照,她面临的选择,不是她的丈夫或者柏因斯,而是放弃与钢琴的“畸恋”,选择正常的人的生活,这个抗争的过程,是艰难并且受伤的,所以用灰暗的色调再合适不过。

影片最后,镜头跟着准备回欧洲的艾达第三次到了海边,这时已经是一个全景,人物都处在前景,大海已经变得很平静、祥和,这是在自然面前人物身份、地位的改变,说明艾达的人性已经彻底地清醒,她听从了心的呼唤和安排,自然跟自然契合起来。而背景的颜色已经变成更为浪漫温馨的紫蓝色,并透出一点点的红光,形成了故事圆满结局的气氛。在随后的镜头中,我们发现整体的色调已经开始向明亮转变。

但这里简堪皮恩并没有走程式化的老路,直接让色调越变越亮,直到主人公获得美好的未来,她安排了艾达企图与钢琴同归于尽的场景,将影片推向了高潮。这里导演又进行了风格化处理,用了一个慢镜头,透过蓝色滤光镜拍摄了艾达与钢琴沉沦的过程,蓝色的基调,加上海水中的黑暗,加重了镜头的神秘感和不可预测。钢琴这个曾经占据了艾达整个灵魂的“棺材”将被沉入深海,归于寂静。但是整个画面拍的很唯美,蓝色又增添了镜头的浪漫气质。此处的音乐也是空灵的,对于将自己的全部精神都倾注在钢琴上的艾达来说,与钢琴玉石俱焚的念头可能早已在她内心深处扎根,夹带了来自艺术家的“死亡本能”。对于艾达来说,钢琴是她的至爱,在她心中代替的是一个精神相通的恋人的形象,同时也因为钢琴是自己感情的寄托物,算是她的分身,所以这是跟旧有的自己的告别,也是一个昭示自己人性觉醒,做出取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艰难的,而慢镜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这一点。观众的心也在随着慢镜头逐渐定格,导演简堪皮恩也说,有一种情况下慢动作不会被注意,就是把它当成更细致地观察角色的途径。慢镜头给了观众广阔的想象空间,带领着观众深入其中去体会这个心理的变化过程。在慢镜头中,景深和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全景到中景再到近景最后到面部特写的推进式蒙太奇,不断将视角拉近,也越来越体现艾达的内心。影片中有个固定机位拍摄了下沉的钢琴到绳索又到艾达,钢琴绑住了艾达一起沉沦。在这里,简堪皮恩实际上探讨了一个更为个人化的信息,即艺术家对生活道路的选择问题:一边是封闭式的、近于利己主义的孤芳自赏;一边是充满温情、理解但同时也要求奉献的爱情和脚踏实地的平凡生活。

当艾达最终遵从自己的自然人性,选择了属于正常人的脚踏实地的生活之后,在她冲向水面、破水而出的时候,慢镜头表现出一种死而后生的惊心动魄,一束顶光打在她的脸上,意味着她的新生,同时,非常明媚的音乐进行了大力的渲染。这一矛盾行为当然可以理解成一种下意识的灵魂洗涤行为的表现,这是作者风格化的处理,运用自然场景强化了影片浪漫的一面,也展示了自然的力量。影片的结尾有一个艾达金手指的特写,与之前她的前夫砍下她的手指的场景呼应,当时她的前夫说:“我只是切断了你的翼。”现在,她的翼已经重生。当她跟柏恩斯亲吻的时候,蒙太奇手法的剪辑把浪漫温馨的画面切到了海底的钢琴和已经死去的艾达的旧我,说明艾达依然怀念过去,但是她正在努力展开美好的人生,绽放生命的光亮,如她所言,过去将成为永恒的寂静,深埋在深深的海底。

《钢琴课》通过一系列色彩的变幻和镜头的变化以及剪辑手段,最终,导演围绕一个女子为核心,展开所有的故事,所有的变化都是随着这个女子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的,以女性独有的视角,借助个性化的影视语言,实现了主人公人性的自我救赎。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伯圭农、米切尔赛门。我是俗人,不是美学家――简堪皮恩访谈。当代电影。(2)。

[2]祝虹。钢琴课。与诗化的电影语言。当代电影。2003(2)。

篇8:简爱与人的觉醒论文

简爱与人的觉醒论文

造就现代社会的基础是科学技术,但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力量却常常是人文。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历史现象,最早提出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生态平衡等理念的不是“技术控”,而是所谓的“文傻”。在过去几百年中,人类价值观不断演进,小说在其中扮演了异常重要的角色,没有小说家们的努力,就没有现代社会,而沿着小说进化的方向,足以读懂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

希望这个小专栏通过对小说史的梳理,能带给您看世界的新角度。

从技术上说,《简・爱》并不成功。它的前半部沉浸在“女性唠叨”中,没有核心故事,主题凌乱,小说结尾也很糟糕。为了让简・爱得到“平等”,作者大度地将罗切斯特搞成残废。

然而,在小说史上,它却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着作。它标志着人的觉醒。

人是有灵性的动物,他本能地会追问生命的意义,会思考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之类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可能有答案,因为人本身就在生命中,无法全部了解生命的真相。要想解答生命是什么。只有从超越的视角去看,否则就会落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顿境地。

一般来说,宗教是一种超越的视角,可它无法实证,只能靠强调信来支撑它对生命的解释,有了这种“信则灵”的执着,人就很可能被自己编造出来的意义所欺骗。

即使被愚弄了也无法醒觉,从而走入共同的悲剧之中。

把命运交给自己,这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在古希腊早期的戏剧中,善与恶是鲜明对立的,一切靠上天决定,就像《俄狄浦斯王》,好人却遭了天谴;而到莎士比亚手中,善与恶开始交融,好人的缺点最终打倒了他,比如《李尔王》《奥赛罗》;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善与恶已无法分开,《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既是天使,又是恶魔。

在一代代作家们的努力下,人性逐渐丰富和饱满了起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已无法再用善恶、对错、真假来概括它,人本身就是评价体系,他有自己的尊严。

《简・爱》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一个不美丽、充满创伤、平庸的女孩能够站出来,坚定地追寻自我的价值,一切外在的标准都无法压抑她勇敢的.心和对爱的炽热,在人类精神史上,从没出现过这样一位独立、自我而自信的女性形象,她让人肃然起敬。

尤其难得的是,简・爱单纯却不肤浅,她有对生命悲剧敏锐的洞察力,正如她所说:“人生就是含辛茹苦。”也许夏绿蒂・勃朗特没讲出一个好故事,但她喊出了千百代被忽略、被压抑在人们心底的声音,这奋斗也许注定失败,但它却如史诗般悲壮。

我是人,我配得到人那样的尊严。近两百年过去了,有多少人能活得像简・爱这样堂堂正正?又有多少人自甘沉沦。放弃了追问?

在东方世界,两性平等也曾得到过作家们的重视。

冯梦龙就说过“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主张“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我们没有《简・爱》。因为东方文化的男女平等是实用层面的,只要成了眷属,双方都觉得赚了一个极大的便宜,就没必要再追问尊严了。我们可能认同这样的前提:活着就是件丧失尊严的事,关键看卖出怎样的价格。

没有较真的人,所以东方的两性平等状况到后来反而逐渐恶化,清初富家女性还能得到闺塾师的教育,后来竟发展成“女子无才便是德”,当一个社会公然允许男性压迫女性,这意味着它已丧失道德底线。当人们习惯了不公平,他们还会为不公正而抗争吗?

《简・爱》感动了一代代读者。可命运却并没垂青夏绿蒂・勃朗特,她结婚刚8个月便因病去世。时年39岁。在人类灵魂的地平线上。永远地站起了一位骄傲的女性,她昭示着我们:自我救赎是可能的。生而为人,必然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在等待着你。

篇9:人性与法治论文

关于人性与法治论文

人性化是20XX年法治的焦点和亮点,但不同的声音也能时常听到,有些受害人及其亲属认为,对罪犯讲人性,就是对受害人的不公平,因为罪犯毫无人性地践踏受害人的权利;有些学者认为,人性应该是法治应有的品质,何必还需人性化?还有人耽心,人性化可能“化”掉法律的威力,因为法律的威力来自无情无私,而人性必须承认有

情有私,人性与法治论文。显然,为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性的关系。

首先,必须研究法治与人的关系。法治的调整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定的是人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的是人的秩序,追求的是人的发展,实现的动力是人的实践。法治的起点、终点、目标和手段都离不开人,抛开人的法治是不可想象的。法治的最终主体要素是自然人,因此,法学是人的科学,法治是人的实践,法学必须研究人,法治必须服务人,法治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须以人为本。

其次,必须研究法治属性与人性的关系。人的根本属性是人性,人性引导着人按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着。人性是什么?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从理性具体看,基本人性是生存、尊严、名誉、亲情、合群、自由、发展等需求倾向。

基本人性普遍地存在,不以财产、地位、职业、宗教、文化、地理、种族等为根据。人的属性决定了法治的属性,前者是内容、目的、灵魂,后者是形式、手段、躯体。人为了塑造人性而立法,为了扶持人性而执法,为了修复人性而司法,为了发展人性而守法。弘扬人性的法是良法,压制人性的法是恶法。法治必须以人性为基础。

最后,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权的关系。生存需要产生生存权,人有珍惜自己生命的权利,也有珍惜他人生命的义务。尊严和名誉需要产生人格权,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把自己看作人的权利,更有把他人看作人的义务。人有捍卫名誉的权利,也有尊重他人名誉的义务。亲情需要产生亲权,人有保护亲缘的义务,有享受亲情的权利。合群需要产生参与权,人都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也有接受他人的义务。自由需要产生自由权,人有自己的自由,不能妨碍他人的自由。发展需要产生发展权,自己要发展,他人也要发展;穷人要发展,富人也要发展。基本人性凝结成人的基本权利,就是人权。人权不可剥夺,只能作适当限制。

法治必须以人权为核心,尊重和保护人权是法治的底线。民主制度的确立,为人性法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资本、市场等物质力量的异化可能扭曲人性,出现苏格拉底式的悲剧。因此,人性的种籽还得我们去播撒,人权的幼苗还得我们去哺育。

第一,培养人性化法律意识。医院拒救、有偿救人等,折射出生命意识的淡漠。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应该成为人类活动的最高准则。

第二,构建人性化法律体系。宪法、行政许可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的修订,是我国法律体系人性化的重要里程碑,但是还有一部分的法律条文有待人性化修订。

第三,构建以人性为指导、以人权为底线的执法方式。执法者必须怀着人性的理念,对执法过程中的细节、新问题和执法失误有一种人

篇10:论文:人性,生态,功能

论文:人性,生态,功能

关键词:工业园,生态,人性,功能

随着人类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的日趋明显;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谁拥有高新技术优势,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许多发达国家中经济增长的60~80%是依靠科技进步所取得的,这其中工业园区起到了积极的科技示范与推广作用。

基于以上的原因,贵阳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适应这种竞争事态,与中国印刷业的龙头企业“深圳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联手,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印刷中心“劲嘉新型包装材料工业园”,使之成为开发区一个重要的支柱型的科技产业,对提升贵州省印刷包装行业的水平,对贵阳市的经济、文化建设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用地分析

“贵州劲嘉新型包装材料工业园”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下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东北、西北、西南三面紧邻城市干道,交通极为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规划用地规整,东西长635米,南北宽215米,面积136000㎡;用地整体地形比较平整,高差基本控制在3%~5%之间,能够较好满足建设需要。免费论文参考网。用地中部有一小型丘陵地带,黄海高程为1120.8,绿化植被较好。能够为整个园区提供较好的自然生态背景。

2、规划设计指导原则

作为一个新型的高科技工业园,在尊重用地原有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如何能够充分体现其现代科技企业的特点和核心精神,使之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是这次规划设计中的关键。因此,在大量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本项目使用群的特点,结合现代工业园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对该项目的规划设计指导原则,即“人性化、生态化、功能化”。

2.1人性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广场、水体、绿化、景观走廊等设计元素,对整个园区空间序列进行有效重组,为在工业园区内工作和生活的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富有人情味的内外部工作、生活环境。

2.2生态化:在总体规划中,保证绿地率达到40%;在平衡挖填方的基础上,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保护用地原有的绿化植被。把自然绿化与广场绿地、道旁绿化等结合在一起,形成点、线、面的有机体系。

2.3功能化:在规划设计中,以新的思想打破传统的设计方法,考虑到园区的4个部分(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接待区)各自不同的使用功能,在结构布局和形象创造上既体现完整的整体概念,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从而在功能上形成联系与独立,个性与整体的空间形象脉络。将“功能”与“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同时,我们在设计中采用了整体感强,又可分期、分步实施的弹性的设计方法,在大格局不变的前提下,根据项目的功能要求、发展规划的不同进行多种变化形式成为可能。

3、功能分布

按照该项目的生产工艺及管理要求,将园区的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及接待区进行合理布局。

3.1办公区:根据园区的布局和使用要求,办公大楼及文化广场置于用地的东部,办公、生活、参观等非生产流线经城市干道进入园区。该处是城市道路与快速干道的连接点,用地前端与城市干道及贯城河相邻,后有黄海高程为1120.8的高地为依托,是进入整个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一景观。根据地块位置,办公大楼及文化广场布置在该处既可成为宣扬企业文化精神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景观的延续,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2生产区:该区域是工业园区的功能主体,考虑到园区生产厂房分期建设及生产运输及厂房布置的需要,将生产区的主入口与快速干道相接,生产厂房沿快速干道连续布置,这样布置就使得生产流线、运输流线与其他非生产流线在功能上形成独立体系,能过达到“自成一体,联系便捷”的要求。免费论文参考网。同时,造型简洁现代的厂房沿快速干道布置,将会形成一个连续600米的工业建筑景观带,能够产生较强的视觉震撼和广告效应。

3.3生活及接待区:考虑到该区域的使用特点,在规划设计中,为能够充分利用园区内良好的'绿化景观,将接待用房布置在园区内高地顶部,生活区布置在高地西侧的缓坡上。首先,在功能上,生活接待区位于园区的中心部分,与生产区、办公区的联系十分便捷。其次,在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的前提下,生活接待区用房依山就势,沿着坡地自由布局,这与整饬有序的厂房区形成了刚柔互济、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层次丰富,绿色环境优化的园区“生态核心”。根据需要,该区域布置了相应的运动和停车场地。

整个园区在功能上以办公区及文化广场为控制点,以具有良好的绿化景观的高地为“生态核心”,将办公、生产、生活等空间组合起来,形成了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的现代工业园区的空间体系。

4、道路交通

工业园区内的道路主要解决以下交通流线:生产货运流线、内部办公流线、职工流线、其他社会车辆流线等;根据园区地形特征及功能要求,在规划设计中将生产货运道路置于用地北侧,沿快速干道布置,这样即满足消防和运输要求,又能够与二期建设有效衔接。办公流线与职工流线的道路入口至于用地东部,通过桥梁和文化广场与城市干道相连接,这是企业形象和城市文化的联系点,并能够有效地保证城市空间的序列中的城市肌理能够更有序地延续下去。这两条道路在总体布置上达到了“各行其道,人车分流”,避免了不同交通流线之间的互相干扰。这为将来整个园区在交通的运作上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5、景观绿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室内外环境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使环境设计与建筑设计构成了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在整个工业园区的景观绿化体系的设计上,采用了“点、线、面”结合,以主要道路交通流线为“主轴”的布局方式。

从东部的文化广场开始沿厂区主要道路,沿路布置连成片的绿地;小品、铺地、花池、花台、水景等作为景观的点缀。整个厂区的绿地率达到41.7%,远高于30%的标准。此外,包括广场自身的景观设计、道路、停车场、灯光的设计也是体现主题环境意念;它从整体入手,使建筑意念向空间的深度与广度延伸和深化,使两者融为一体。

本项目是对大中型工业园建设的一次有益探讨。对于现代科技工业园的建设应敢于突破传统规划、设计的思路;在遵循长期发展、合理定位的原则下,提供有效的规划、设计支持,引导其协调有序发展。

篇11:唤醒生命成长的自我觉醒

唤醒生命成长的自我觉醒

先给大家讲一讲“跳蚤效应”。这个效应来源于一个有趣的实验:

生物学家曾经将跳蚤随意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在一米高的地方放个盖子,这时跳蚤会跳起来,撞到盖子,而且是一再地撞到盖子。过一段时间后,拿掉盖子就会发现,虽然跳蚤继续在跳,但已经不能跳到一米以上了,直至结束生命都是如此。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它们已经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适应了这种情况,不再改变。不但跳蚤如此,人也一样,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周围有许多人都明白自己在人生中应该做些什么,可就是迟迟拿不出行动来。根本原因乃是他们欠缺一些能吸引他们的未来目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来看看摩托罗拉公司。

摩托罗拉为赢得象征企业界的最高荣誉的美国国家质量奖,摩托罗拉公司从1981年开始就树立了目标,它派了一个小组,分赴世界各地考察表现优异的制造厂商,力求大幅度降低工作中的错误率,结果不合格品率降低了90%。但摩托罗拉仍不满意,又设定了新的目标;所生产的电话合格率要达到99.997%。1988年,66家公司竞争美国国家质量奖,摩托罗拉以绝对优势轻松夺冠。

“生命和谐、主动发展”是我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独具个性发展、民族精神、国际眼光的现代中国人。近年来,李校长带领我们一道努力践行了“教育是做的哲学”,学校的美誉度、师生辉煌的成绩做了最好的诠释。近两年,学校已有八个学科教师赛课及技能竞赛获省级、国家级奖,这都源于李校长高瞻远瞩地提出的办学目标,证明了有什么样的办学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上期市直属学校的抽考,我们的学校赢得了“教学质量检测优秀学校的”殊荣,整体水平排名第一,教师个人获奖面占所有学校的41.7%。这些是成绩的获得当然是我们努力的必然结果。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关于教学质量的专题研讨会,聆听了李校长的专题辅导讲话,相信大家对教学质量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对以后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目标。李校长讲了以下四点:一是坚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念;二是构建灵动的体验课堂模式;三是聚力丰富的校本课程开发;四是落实细致的分层培养目标。

大家也听了上期亲临抽考的部分老师的发言,针对教学质量这个专题又进行了生动的讨论。老师们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进行了概括:优秀的团队力量、个人的扎实工作、准确的教材把握、知识的深入理解、有效的双基训练、学生的个体辅导都是我们教学工作的具体体现和有效手段。老师们对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剖析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思考:认真查找问题原因、积极强化质量意识、有效营造体验课堂、合理建构知识体系、努力培养学习习惯、大力进行思维训练。老师们站在自己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一个优秀的团队,一片我爱着的土地,一些我爱着的人,这便是力量的源泉。”这是 汤涛老师的深切感受。“我们聊天式的研讨是经常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生的教育、学困生的转化……都是我们讨论的话题,我们长期把兄弟班的优秀的作文拿到自己班上去念,把做得好的作业、预习本拿去展览,不仅是我们教师取长补短,学生也在取长补短。”这是伍向阳老师的经验总结。“有很多题的难度较高,而平常我的训练还远远没在达到这样的高度,所以开始时我有很大的担心,虽然看到试卷上孩子们完成的情况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不过我知道,那是《玩数学》帮了不少的忙!”这是张蓉老师对数学训练的深入的理解。葛荣弟老师在文中谈到一种深刻的认识:针对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教师该构建体验的专业知识体系,思考给予学生怎样的成长教育。不难看出,学校体验课堂研究的深入开展,让我们的老师已经走在前面。以知识教知识,以知识论知识本身就是一个以知识为本位的危险的场地,很容易让老师陷入一个教书匠的角色。”

老师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存在四大问题:教而不学、教而不育、教而不导、教而不研。老师总在“教”字上下功夫,导致教学效果总是事倍功半。《学记》写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其意是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的教师是善于通过诱导进行教育的,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起来才会感到安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安易,学生又能独立思考,就是善于诱导的结果。面对古人的教诲,实在令今人汗颜。

回顾学校近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在思索,我们也在实践、我们也在反思,“生命因体验而精彩”不是口号,它是德外人探索的过程,它是德外人教育的结果,它是德外人前进的方向。正如李校长讲到的,我们要跳出学科论质量,才会理解“功夫在诗外”的真正含义,我们会发现教育本质力量的源泉。教育的本质力量源于生命自身,基本策略是唤醒生命成长的自我觉醒,培养生命主动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最大化开启生命发展潜能。孕育生命的核心发展力不能靠说教、灌输和强制,而是让学生在具有生命磁力的生活、实践体验中感知、觉醒……

一是坚定不移地践行办学理念,唤醒团队自我觉醒,更新教学质量观。

为了要解放创造力,把学习的白由还给学生,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个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关在笼中,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扩大认识的眼界,取得丰富的学祠;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他们。要给他们一些空间、时间消化学问,并且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间,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决不能把儿童的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质量观。把“生命和谐、主动发展”作为行动的.指南和和实践的理论基础,学校团队成员要形成高度的自觉性,统一的行动意志,努力彰显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坚定不移地实现办学目标,唤醒教师自我觉醒,提升核心竞争力。

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我们的实践与证明,要知行合一,才能“培养独具个性发展、民族精神、国际眼光的现代中国人”。同时,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形成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理解教学的真正目标,确保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葛荣弟老师在文中谈到,期末复习是什么,是基础的夯实,这里的夯实并非一遍一遍一练习,而是一种体系的建构,这样的建构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会让学生零散的知识得到有效的整合。而这样复习的效果都源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

三是坚定不移地深化体验课堂,唤醒学生的自我觉醒,培养主动发展力。

李校长要求我们,构建灵动的体验课堂模式,落实细致的分层培养目标。我们要充分地认识体验课堂的价值,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丰富,尽快全面构建独具德外小学特色的体验课堂模式。各学科教学都要加强体验的有效性,陪伴孩子在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收获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际需要,努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每个孩子在课堂学习中都能享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做过不如错过,做题不如命题。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出错的机会和改错的权利,早日实现孩子的自我觉醒,实现生命的健康成长。

老师们,《促进生命和谐主动发展的小学生体验教育策略研究》成为四川省重点课题给了我们无限的力量。《唤醒生命成长的自我觉醒》获德阳市人民政府第十三届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让我们充满了事业的必胜信心。“以体验孕育生命核心发展力”,既让我们看到了经久不衰的教育传统智慧,也让我们找到了“奠基素质人生”的路径和力量。

(2011年11月19日于翠屏山庄)

(主题为唤醒生命成长的自我觉醒教学质量专题研讨会)

人性的自我觉醒

孟子的性善论:养气养德论文

时间与人物的议论文

浅析孟子性善论的政治意义

从平舆特大杀人案看如何增强青少年防范意识

女性主义乌托邦精神再现论文

《钢琴课》中体现的爱情、欲望、女性意识分析论文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论文 哲学与智慧的关系

复活读书笔记

浅谈人性的自我觉醒的论文
《浅谈人性的自我觉醒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人性的自我觉醒的论文(精选11篇)】相关文章:

进行赏识教育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论文2022-09-16

善与恶议论文范文2022-08-24

《边城》人物翠翠的心理透视的论文2022-05-31

《百合花》书评:论《百合花》中的“女性视角”2023-05-10

女权主义读后感2022-10-10

从《千字文》看语文教育人文理念的实现论文2022-09-20

马克思论文2023-04-21

浅析巴金人道主义创作思想透视2022-11-24

《乱世佳人》中的女性主义魅力分析论文2022-08-13

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