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多样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时间:2022-05-06 21:17:11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多样化发展的思考论文((共10篇))由网友“zhi036”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多样化发展的思考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多样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篇1: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多样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多样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摘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如何保持语言的多样化是现代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保持语言多样化的核心问题又是保护弱势语种。世界的语言系统应该是一个稳定的结构,保持语言的多样化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是世界文化多样化的体现。语言多样化不是全球化的绊脚石,相反,尊重语言的多样化使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和谐发展反而能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弱势语种;语言多样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全世界语言功能差别正变得越来越突出:一些语言的使用范围迅速扩大(“强势”语言,例如英语);而另一些语言,尤其是小语言(“弱势”语言)的功能在逐步减退,使用范围也大幅缩小。全世界范围内,“强势”语言的学习者日益增加。有数据显示,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英语已经获得了毋庸置疑的地位,已经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如今世界上超过2/3的科学家使用英语写作;全球3/4的邮件是用英语写的;全球生活诸多方面的电子信息的80%是用英语存储的;120个国家中有1.5亿人收听英语无线电广播节目;5000多万小学生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8000多万中学生学习英语(以上数字不包括中国)。由此可以看出英语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地。我们还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一组数据:世界上的语言尚有6000多种,但多数语言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如果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得出的语言消失速度来预计,250年后人们可能将只会听到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少数几种语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新研究发现,全世界有95%的语言目前只被4%的人使用,平均每个月就有2种语言消失。因此,一些人口少的少数民族中出现了强烈的保护本族母语的愿望和呼声。王远新认为,语言保护不仅是出于政治、经济方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人们看到了民族语言对保持文化传统、提高民族尊严、维护人类社会长期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

对任何国家来说,不同文明在文化上的相互借鉴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文化传统不仅对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塑造出与其他民族国家区别开来的最基本的特征。而在文化的扩散中,语言却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并且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每一种语言都在文化上具有规范乃至感情上的内涵。在文化的各种形态中,语言是文化的外壳、文明的载体,是知识得以世代相传的最有效的工具。

一、语言的多元化发展的意义

一般而言,保持语言文化的多样化的核心问题就是保护弱势语种,这样做有以下几方面的裨益:

1.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保持语言多样性更有利于整个语言系统的稳定。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物种越丰富,结构越稳定。国际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费什曼(Fishman)指出:“当所有的人都说一种语言的时候,世界末日也就要来临了。我们的语言是神圣的,当它消失时,生活中美好的东西也就随之而去。”

2.从语言的功能上来看,小语种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是否要保护这些被边缘化的语种?要回答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语言的作用。第一,语言是保存和记录知识的工具,人类文明的许多经验和知识是通过语言传承的;第二,语言是传递信息的媒介,不同的语种在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上是不同的;第三,语言是思维的单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意识的产生摆脱不了语言这一物质的外壳。不同的语言有各自不同的优势,需要保持语言的多样性。

3.从语言系统的进化观来看,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需要特定的语言,很难说目前所选择的一元化的语种,将来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保持语言多样化是一个最优选择。1593年9月法国宣布废除拉丁语而确定法语为统一的全民语言那天起,法语在欧洲大陆成为举足轻重的语言。然而,二战之后,随着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不断上升,法语的国际地位却江河日下。

二、在全球化进程中,语言多样化是最优选择

1.语言多样化不是全球化的绊脚石,全球一体化也不尽然导致语言、文化的单一性。二者是并行不悖的,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全球各国、各地的发展速度的加快、互动频率的增多,促使人们进一步了解语言多样化,同时也促使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发生了充分的接触。这样它们相互产生了影响和渗透。“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的冲击更大、渗透更深,但不可能形成全球同质性的文化;同样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多样化不再表现为区域间语言文化之间的斗争,而是表现为语言文化的多样化,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二元共存、双向交流的关系。

2.全球化进程中语言多样化是最优选择。从语言承担的交际、符号双重功能来看,许多社会语言学家认定语言是“族群特征”的构成成分。人们有自发地保护本民族语言的民族情结,全球化进程不能忽视这一点。每一种语言都表明一种归属和标志,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方式。一个民族的智慧、宗教、风俗、历史都深深蕴涵在他们的语言中。因此,语言向来被公认为人类最典型的特征。每一种民族语言,不论其使用人数的多少、使用范围的'大小,都是那个民族灵魂的源泉、创造力的钥匙以及文明的承传载体;失去一个语种,就意味着伴随这种语种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消失,也意味着断送了一种人类的文明。正如18世纪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所说:“语言是唯一的共同特征,是民族文化特征的最高标志,只要被征服的民族没有失去自己的语言,这个民族就还有希望。”因此,尽管“弱势”语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的情形十分严峻,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去保护它们,尽可能地去维护一个语言文化多样化的世界。唯有如此,各个民族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自己的独特语言和传统文化。 3.语言权也是人权,国际法承认语言的多样性。联合国大会经过四十来年辩论,于1992年12月18日正式通过的《民族或族群、宗教和语言的少数群体成员权利宣言》第4(2)款则要求各个国家“采取措施,创造有利条件,以使分属不同少数民族的个人得以表达其特征,发展其文化、语言、宗教、传统和风俗习惯;除非其特定的具体做法触犯国家法律,违背国际标准”。维持语言的多样性来保证世界的民主性,有利于构建一个公平健康的全球化。欧盟在一体化过程中也没有忽视这个问题,其通过的《促进语言学习和语言多样性行动计划》宣布了将采取行动的三个广泛的领域:扩大对所有公民终身语言教育的受益范围,提高语言教育方法和创造一个更友好的语言环境。这项计划随即提出一系列在—间在欧洲层次的行动建议,以便保证朝着促进语言学习和语言多样化迈出重要一步。

三、语言的多样化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弱势语种

语言的不均衡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1月提出了倡议:从起,每年的2月21日为“世界母语日”。倡议提出,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进母语传播的运动,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很多国家也开始重视本国语言的多样化发展,着力保护弱势语种。

1.弱势语种的保护与落后地区、民族发展密不可分。语言种类的迅速消失突出地反映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族群间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态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体语言民族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使自己的语言不断地向外扩散,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对弱势语言构成威胁,使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和土著语言不断衰竭进而大面积地消亡。语言的消亡就是文化现象的消亡,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损失。扭转这一趋势首先要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2.语言的应用范围越狭小,其发挥功能的空间自然很小。目前为止大多数弱语言,只有很少的使用者,那么这些语言的优势很难体现出来。相反。一些语言的使用范围迅速扩大,致使不同语言功能上的差异更加突出。由此我们对语言多样化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层次上。要保护这些语言必须加强对它们的认识和研究,使语言的价值尽早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不仅可以发挥它们的功能,为人类造福,而且也有利于语言自身的发展。

3.保护弱势语种的过程要同时处理好与强势语种的关系。处理好与强势语种的关系对于弱势语种来说非常重要,现实中不同的民族采用了对立与融合两种处理方式:一些居住在亚马逊河流域的族群采取了深入原始森林,与世隔绝的做法;而另一些族群则选择了融合两个世界的方式。比如,将正规的西式教育同本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结合起来,并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实施教育规划。夏威夷人和毛利人则将正规的西式教育同传统的非正规教育区分开来,让自己的子女同时接受两种语言文化的教育。在澳大利亚,土著族群把英语单语人讲授的、具有澳大利亚白人文化特点和结构的“百科知识”同自己的土著知识相结合。这样,语言和文化的多样化就可以保存下来,并不一定要出现非此即彼而相互对立的文化框架。在以往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就知道,‘求同’和‘存异’作为一对矛盾在古往今来的民族交往中就是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存异”展示的是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而“求同”则是互相了解、相互融合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也就是说,“以不同民族为载体的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求同’和‘存异’的不断磨合,一直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动力而发挥作用”。因此,狭隘的民族观不利于保护弱势语种,相反,融合策略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原因有二:第一,当前一种语种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的形成起始于母语国家或地区经济地位的提升,这是语言获得长期稳定发展的原动力;第二,完全与强势语种相隔离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当前高端的科技文献、计算机的源代码、技术标准等,都是用以英语为代表的强势语种来表述,这些语言的发展已经获得了先发优势。在这一方面印度处理得很好,他们一方面在保护自己的民族语言,另一方面掌握英语也为印度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优势。

4.环境是生物进化的影响变量,而语言的发展也不能逃离社会环境的作用,在语言的保护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文化环境的影响力。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表现个性,每一种民族语言总是与特定的历史、文化相联系,而人工语言恰恰在这方面无法满足其使用者的要求。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中,为了追求人类共同语言的理想,相继出现了各类人工语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为了发明和传播人工语言方案,人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时间和精力,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L.L.Zamenhof,1887)创制的“世界语”(Esperanto)。尽管世界语有很多优点,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最终还不能被广泛接受,其中最深刻的教训就是语言不单单是作为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存储器和传播工具,它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尊严的载体,脱离一定的文化支持,语言很难有足够的传播动力。

无论如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会继续以势不可挡的势头发展。在它的影响下,语言文化的多样化和独特性也将长期存在下去;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个语言多样化的世界。只有这样,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令人欣慰的是,保护和发展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联合国和世界各国、各地区普遍重视的问题。有理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关注语言消亡现象,并以各种方式维护语言的多样化,维护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遗产。

篇2: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建设民族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之一.从哲学角度考察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探讨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辩证关系;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解决文化自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文化的多元化存在和全球化趋势这两对矛盾;民族文化建设中应把握三个基本方法:立足自我、面向世界,共存共赢,和而不同.

作 者:李琦 张理解 Li Qi ZHANG Lijie  作者单位:李琦,Li Qi(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张理解,ZHANG Lijie(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5)

刊 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HE S&T UNIVERSITY 年,卷(期): 7(2) 分类号:G0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民族文化   哲学  

篇3:全球化进程中主权的让渡与回归的若干思考

全球化进程中主权的让渡与回归的若干思考

全球化进程中主权国家的定位历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家主权是一个民族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一切内外事务的固有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部主权,即国家对内享有最高和最强的政治权威;二是外部主权,即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平等的一员,享有独立自主权.国家主权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排他性.国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以维护自身最大利益为原则,一切决策和行为以自己的意愿为转移.一旦全部或部分地失去这些属性,国家主权就受到侵犯,国家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了.近年来,关于全球化条件下“主权回归”的论证日见声势,这不禁引起了人们深深的思索.

作 者:陶志欢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刊 名:社会科学论坛B 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B) 年,卷(期): “”(20) 分类号:B82 关键词: 

篇4:在全球化进程中构建和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

在全球化进程中构建和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

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重视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加强网络管理、继承和借鉴一切优秀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和主要内容.要在多元文化并存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指导地位,抓好主流文化建设,允许健康的非主流文化存在,构建和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

作 者:于文俊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武汉,430022 刊 名: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JUDICIAL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年,卷(期): 1(2) 分类号:A849.1 关键词:全球化   西方文化   中国先进文化  

篇5: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问题的思考

新疆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畜牧业作为新疆传统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做过重要贡献.在大好的发展形势下,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暴露和潜在的问题,清醒地面对发展现代畜牧业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认真地研究对策,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我区畜牧业瞄准现代化的目标,快速稳步推进.

作 者:朱新权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厅,乌鲁木齐,830001 刊 名:新疆畜牧业 英文刊名:XINJANG XUMUYE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现代意义世界重建的乌托邦--全球化进程中的新儒家发展困境之探讨

现代意义世界重建的乌托邦--全球化进程中的新儒家发展困境之探讨

新儒家在儒家文化受到西方文化与“五四”新文化的冲击而日益式微的境况下,以恪守儒家经典的方式,寻求道德本体层面上的现代意义世界的重建,虽然使儒家文化在现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得以学术上的薪火相传,但它却没有创造性地转化儒家文化,从而导致了现代意义世界重建的失败.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面对西方文化的'霸权,新儒家亦未能提出创新性的文化建设策略,这样也就不能有效地回应全球化给予文化冲突、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作 者:黄健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刊 名:人文杂志  PKU CSSCI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年,卷(期): “”(5) 分类号:B26 关键词:新儒家   全球化   意义世界   重建  

篇7:困境与出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论文

困境与出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论文

【摘要】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从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所遭遇的硬件障碍、软件制约因素及投入体制和政策问题三个方面对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上述困境,提出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的出路:建设标准化学校与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及规模相结合,外引人才与内部援助乡村教师专业素养相结合,创新教育投入政策与改革投资体制相结合。

【关键词】城镇化 城乡基础教育 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急需配套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作支撑,而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当前农村的基础教育不管是在办学条件还是在师资配备等方面都还比较落后,很难满足城镇化对优质教育和优质人才的需求,成为制约我国城镇化水平的羁绊。因此,本文对我国在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发展教育的重要问题,国家教育部也已对此提出了初步的规划,“力争在实现区域内初步均衡,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1]当前,在均衡发展城乡教育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硬件障碍

我国当前落后的乡村教育教学设施是影响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硬件障碍。虽然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进步,一些重点学校、城市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水平,但我们不能不正视的一个事实是: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里,仍存在着“水泥板当桌子,教室的窗户用塑料布糊着,12位教师挤在两间办公室里,两位教师共用一张办公桌,3位教师共坐一把连椅”[2]的状况。虽然近几年乡村学校有了较大改观,但是基本教学条件仍很落后,实验室、电脑室、活动室等以及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活动设施对他们来说仍是奢望。乡村学校这样的教学条件限制了农村孩子的视野和见识,不利于他们成长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2.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软件制约因素

较低的乡村师资水平难以为乡村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这是制约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软件因素。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截至底,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86.5%。[3]专任教师总体素质偏低,学历层次普遍不高的现状使他们面临许多专业方面的挑战和压力。另外,农村师资水平的问题还体现在学科结构方面,专任教师中,专业不对口、所教非所学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绝大多数老师都是非专业甚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或具有专业教育。我们知道,当今学科发展正在日益走向高度整合和高度分化,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专精的专业知识,而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难以应对当下学科发展的要求。

3.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投入体制和政策问题

乡村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已成为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困境。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投入总量上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而影响着乡村教育的投入总量。另一方面,在教育投入总量不足的背景下,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我国长期以来又执行的是城市偏向政策,这一投入分配机制使乡村教育投入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如河南省“全省生均教育事业费城市初中平均值是601元、小学为468元,而农村则分别为539元和428元;生均公用经费城市初中平均90~120元、小学为60~100元,而农村初中为80元、小学为50元。,省会郑州市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全省的5.9倍,相当于最低的滑县农村的14.7倍;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最高的新乡市与全省农村的平均数相差也高达5.9倍,与最低的延津县的差距则高达11.4倍”。[4]

二、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的出路

针对当前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这三大困境,我们认为,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今后应注重抓好三个维度、六个方面的问题。

1.建设标准化学校与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及规模相结合

在教学硬件设施及条件维度方面,为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各级政府应加大乡村学校的教育投入,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推进乡村学校标准化的建设。另外,在原有乡村学校布局已不适合当前乡村城镇化趋势的背景下,我们在促进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还应根据中小学生和地区实际,在注重效益的基础上调整乡村学校布局,科学布点,确定适度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2.外引人才与内部援助乡村教师专业素养相结合

在教学软件维度方面,为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今后应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教育,同时还要注重对现任乡村教师提供专业方面的援助。在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教育方面,各级政府应在制度、体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如在工资福利待遇上,除实行城乡统一的工资标准外,还应为服务农村的教师提供适当补贴,通过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另外,在人事编制方面,应依据农村生源实际状况,借鉴城市师生比配置标准,合理确定乡村基础教育各学校的编制,通过扩大编制的方式为更多优秀人才提供合适的岗位。最后,特岗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顶岗实习支教制度等一些吸引优秀人才服务乡村教育的制度和方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应进一步规范这些制度,并扩大其数量及服务范围,为乡村学校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

除了多种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教育,我们还应同步抓好乡村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通过定期、不定期、短时培训等方式为更多的乡村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培训机会,帮助其尽快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其次,让乡村教师和城市优秀教师联手进行合作研究,在研究和合作过程中逐步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另外,还应对当前各地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的优秀经验,如“成都模式”“山东效应”“徐州经验”等进行总结,号召各地,依据本地实际,探索城乡一体、城乡共建的方式,建立合理的城乡教师流动制度和城乡学校的合作援助制度,通过让优质资源下乡,让城市的优质资源带动和影响乡村学校,促进乡村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最后,大力发挥信息化引领功能,通过开发信息资源,在乡村学校逐步推进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让乡村教师跨越空间界限享受外界先进的资源,多渠道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创新教育投入政策与改革投资体制相结合

为均衡发展城乡基础教育,我们还应紧抓教育的投入维度。一方面,要创新长期以来执行的城市偏向教育投入政策,调整原有的“效率优先,城市优先,非均衡发展”的政策思路,以均衡发展为导向,在教育管理标准上要做到城乡统一,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保证两者都能在相对平衡的条件下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应改革现行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在公共教育财政体制方面,加大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量,扩大财政教育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尽快尽早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的预定目标;在教育投入结构方面,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尽快改变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的严重不均衡的现状。在教育管理体制方面,要客观看待当今执行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优点及不足,重新划分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合理确定各级政府教育费用的分担比例。尽快建立以中央和省级政府投入为主,以县、乡投入为辅的农村教育投资体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Z]..

[2]孟亮.豫东,一个农村小学的师资之惑[J].乡镇论坛,(4s).

[3]李泽楼.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

[4]崔国欣.关于中部地区农村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EB/OL].www.xczx.gov.cn/show.asp-1-30.

篇8:如何在幼儿教学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论文

如何在幼儿教学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论文

【摘要】幼儿园教学阶段,幼儿本身的语言处于一个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具体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重视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改进,提升幼儿园语言教学的科学性,进而更好地对幼儿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

【关键词】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教学方法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要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在实际语言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结合幼儿实际的情况和特点,引入科学的语言教学思路,将语言教学的优势和重要性进行更好的发挥实现。

一、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3到6岁是幼儿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机,在这一阶段做好语言教学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语言教学其可以为幼儿自身语言能力的形成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让幼儿可以更加顺畅地进行造句,这样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也能够具备一个良好的前提。通过语言教学也能够让幼儿本身形成良好的'表达愿望,他们可以更加自然并且大方的当众进行表达。语言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能够更好的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也有助于提升幼儿自身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让幼儿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在展开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应该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予以明确,并且积极地引入新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二、幼儿的语言教学思路

第一,适当的为学生增加一些自我表达的机会。在以往的语言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往往采取集体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沟通,虽然幼儿本身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提出问题上,但是整体教学活动十分统一,学生本身也缺乏一个个性的展示机会,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能进行很好的表达。针对这方面的情况,教师应该适当的为学生增加一些表达的机会,通过让幼儿参与个人回答,这样他们本身的个性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具备一个更加独立的语言表达机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得到锻炼,如果幼儿本身仅仅通过集体性回答来进行交流,那么整个语言教学的效果也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提升。例如,在对于一些语言阅读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幼儿进行集体朗诵,之后再针对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单独提出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幼儿进行思考和回答,这样他们本身能够更好地进行思考,同时也能够自主地进行表达和交流。

第二,利用生活化要素让语言教学更加生动自然。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很多生活化要素都会进行合理的应用,进而为幼儿提供更多语言学习的机会。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节日很多,这是我们展开幼儿语言教学活动当中,所必须重点考虑利用的一方面资源。我国历史文化十分悠久,很多传统节日都是对于我们祖先在悠久历史长河中文化的体现。在幼儿园各类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对于节日资源进行良好的利用,可以让幼儿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传统节日,同时,对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社会认知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有益处的。在语言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可以结合节日这个特殊的要素来展开相应的活动。例如,春节是我们中国非常重要的节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组织一次关于春节的演讲,让幼儿们讲一讲自己过年中会遇到和发生什么样的事。在教师讲解的过程当中,就可以让幼儿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一想过年的时候我们会有哪些东西是非常常见的。例如,有的幼儿就会提出,在过年的时候会经常见到鞭炮、吃饺子等。在这一活动当中,我们也应该对幼儿进行更好的引导,同时适当地降低对幼儿的“手把手”指导比例,让他们自身的天性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并且深入地参与到语言教学活动当中,让他们结合自己现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思考和表达,对他们进行更好的启发。

第三,教师要做好一个良好的榜样。对幼儿园学习来说,教师本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榜样,他们自身的言行习惯对于幼儿本身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幼儿时期,幼儿本身往往具备较强的模仿能力,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良好的行为举止,那么就会很容易让幼儿本身受到负面影响。在语言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和水平。例如,在语言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主动使用普通话与幼儿进行交流,并且准确地进行表达,保证流畅、生动、形象,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交流过程当中也应该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语句,力图让幼儿更好地理解。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幼儿园阶段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学前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也是对幼儿进行启蒙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展开相关教育工作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重视语言教学活动的开展,引入更加科学的语言教学方法,对于以往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创新与改进,提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效果,让幼儿具备一个更好的语言学习发展环境,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桂敏.浅谈提高幼儿语言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06)

【2】杨英蕾.建构语言平台,发展幼儿语言交流能力【J】.当代学前教育,(05)

篇9: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发展论文

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发展论文

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英语一直被视为学习的难点。很多英语学习者不能很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以及行文方式,大都是以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为基础去理解它。究其根本,是所受的文化熏陶不同。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主要通过语言来进行传播和交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的表现方式。文化具有民族性,由于地域性不同引起的文化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民族传统。深刻了解这些不同的文化差异,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沟通工具,人们通过语言和文字保存并延续当前时代的文明成果。也就是说,语言是人类用来创造文化、传递文化、延续文化的最主要的工具。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社会内的信仰、制度、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总的结合,涵盖的是整个社会的所有部分。而语言则是一个社会用以保存文化、传递文化、发展文化所依托的工具。不存在语言的社会,其文化的传递必然受限,其文化的保全程度也将受到很大影响。同时,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构成之一,不同的文化可能有相通的语言,但是不同的语言一定能够代表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从传承的角度上来看,语言和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必要性

学习语言最为主要的目的是将其转化为自己掌握的一种交际工具,用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因此,我们在学习一种语言之前,有必要先了解该种语言所拥有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够表现出各种文化之间的区别,能够帮助人们减弱或是克服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引起的困难。要想灵活地运用该种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就要了解该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习俗,例如俚语与方言。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流常常会出现困难甚至是误解,其原因大都是因为双方互相不了解对方文化的习俗,也就不能互相理解对方的行为方式或是言辞举止。若是在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风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那么可以避免许多尴尬。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夹杂一些当地文化背景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一些不同于汉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理解,也便于学生记住一些英语固定的语言搭配,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导入

1. 引入词语的文化意义

由于生产方式对于生活习惯的影响,在语言的日常使用中会逐渐产生许多的固定用法或是俚语方言。又由于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相同含义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引申意义。例如,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亲属之间的交往,因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敬语与称谓,且把不同的关系分得较为详细,比如“三姑六婆”等称呼。而美国比较崇尚自由独立,大都将亲属之间的关系分得较为模糊随意,例如叔伯姑父之类统称为“uncle”。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这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在接触英文时遇见这些称呼能够正确理解。

2. 导入语言的语用文化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之外,还要结合文化,分析语言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中存在的特殊的意义。学生在掌握了英语的基础应用之后,继续深入学习的难度就在于将其运用于文化交际的范畴。在跨文化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突破自己思想上本土文化的限制,了解并理解目标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文化内涵,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在无形之中增强自己的英语语感。教师可以对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中的专用语言进行分析并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语言的语用文化意义。

3. 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背景的导入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讲解的方式,还要结合现在的科技手段与方法,从多个角度渗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例如,利用多媒体工具,在上课时播放相关音频、视频文件,订阅英文期刊或是报纸等书面材料,收集英美国家与其他国家因为文化背景差异而发生的逸闻趣事。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背景知识导入,可以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外教的方式,让外教给学生讲解最纯正的风土人情,学生也可以通过向外教提问的方式得到最为地道的答案。外教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时穿插一些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比如文化禁忌,让学生直接感受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语言也是保存、传递、交流文化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因此,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目标文化相结合,将文化背景知识教育穿插在语言教学当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帮助大学生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应用英语。

参考文献:

[1]栾金凤.跨文化意识对外语学习的作用[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01).

[2]李邦玲.探究职业院校英语学习特点及对策研究[J].华章,(10)

篇10:浅谈周易与法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本土文化思考的哲学论文

浅谈周易与法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本土文化思考的哲学论文

摘要:易经作为五经之首阐释的是宇宙的哲学,这本东方的实用主义圣经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

全文分为哲学论、方法论和结语三大部分。哲学论部分通过对易经的解读论述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体系、象形思维理论等哲学思想,以确立本文的哲学基础架构。方法论部分主要通过对绝对统一、相对统一和物极必反这三大规律的阐释,表述易经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进而联系到法学领域分别做具体论述。本文通过研读易经带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探寻我们失落已久的族群意识,希望籍此对中国的法治进程和法制化有所思考。

关键词:天人合一;族群意识;法治进程

资产阶级革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西方文化伴随坚船利炮敲开中国的大门,对国人的思想产生急剧的冲击。清末礼法之争后,传统的东方文化因为不能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因此彻底败下阵来。

然而西方法律价值观的客观进入并未能植入中国人民的骨髓,因为他们认为这与他们世代赖行的信条不符,法律移植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法律亦然。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波接一波的思想革新,让儒家道家等本土文化阐释的道德精髓被随同所谓“四旧”彻底革除。但令革命者们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革掉了四旧也革掉了他们自己的根!中国社会的变革真切的印证出伯尔曼先生所讲的“本土族群意识的失落”,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真空”。

本文的初衷是为通过易经带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探寻我们失落已久的族群意识,希望籍此对中国的法治进程和法治化有所思考。

一、哲学论

易经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在这里仅进行概括的体系整理以期对于整篇文章的论点进行理论支撑。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整体思维模式,所指的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状态。它从不是只从天一方面来说的,也从不只是从人一方面来说的,必须从人与宇宙自然两方面共同着眼。

天地自然是生命之源,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不可分离。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天与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天具有统治地位,万物必须顺天而行。正所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1]。人与天地自然是相互感应的,人在获得自然界提供给人生存所需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需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这样也就达到了人的生命目的。

(二)阴阳五行体系思想

在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意象,就是“道”。在这里我们不必过深的讨论道的涵义,我们只要知道道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是一种超经验的客观规律存在即可。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当然遵循一套自己的演绎规律。这套规律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五行之理蕴含其中。无极和太极是道最初时的两个表象,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阴阳交合,阴阳二气生成万物是为太极。一阴一阳谓之道,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是辩证的,阴和阳即是两仪。

(三)象形思维理念

象形思维理念是周易卦象的最显著特点,通过探讨我们将发现许多对中国法治有裨益的东西。我们力求用周易中的四象来演绎一下法律的发展运行过程:这四象分别是从太阴(==)到少阳(―、)到太阳(==)到少阴(、―)的循环过程。阴爻和阳爻合称为两仪,它们是事物的两个相反的极端,二者相互转化,互为体用,同生同灭。实际上四对两仪所做的具体分化,在太阴和太阳之间增加少阴和少阳这两个过渡过程。由四象的运转过程我们可以观察到后文将要提出的绝对统一(道法自然)、相对统一(天人合一)、物极必反、混沌发展这四大规律。

法律中最基本的两者对峙,即是权利、义务两者对峙,两股力量交合对抗,实现平衡。在法领域中,如果把法律高度抽象为一种客观的规律―――“道”的话,那样我们可以将权利看作阴爻“CC”,义务看作阳爻“―”,一阴一阳谓之道。笔者认为,这样的划分应该是符合易学习惯的。阳是绝对的理性、绝对的领导和正义,阴是绝对的感性、绝对的顺从和包容,阳在前而阴在后,是后天社会整体男权观念的表现。现代社会由于文明程度的提高呈现出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对女性及弱者方权利保护的侧重,进而法律的两爻先义务后权利逐渐转变为先权利后义务,即所谓的权利先于义务的“权利本位”思潮。法律是一种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强制公民接受的规则的集合,公民的义务的履行是需要强制力的保证才能更好地进行的。人是利己性的客体,因为人有利己性,人都期望并追求享受更多的权利履行更少的义务。但人的后天的社会发展伴随社会公权力的急剧膨胀使得人们的权利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和威胁,这是违背人的天性的。因此社会民主势力为达成人权的保障和对公权力的制约,逐渐更加重视对权力的研究和对规范的制定。

二、方法论

(一)经过思考在这里力求揭示出《周易》其中蕴藏的三大逻辑规律

1.绝对统一律道家主张“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律,就是第一动因、就是宇宙,万物再道中存在、生长和运动,与道和谐是用不着费力气的。”[2]太极之“道”,是绝对统一的“道”,也就是未分化的世界,是“无、有”化存在,是世界的基础和本源。“有”、“无”也是相对的,“道”、“太极”才是绝对的。意识是自我化意识,而非对所谓客观实在的反映性认识。自然无为“,无为”,是指人的行为的绝对合“道”性,完全遵循自然规律,不假人为;是指至高无上的“道”是完全绝对不变的存在;是指万物皆有“道”,万物齐一,本质无差别的世界。[3]2.物极必反律祸兮福所依,祸兮福所伏。否极泰来,泰的时候,已经潜伏否的因素。否的时候,也含有泰的转机。[4]无极生太极,太极衍万物,万物返璞归真太极,太极还无极。无中生有,有中藏无。“无”不是虚无,是对过去的整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使无序变有序,可以对人产生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这“无”是“有”的本源,这“无、有”是人的真正本质。人从“无”中来,还要回到“无”中去。完全对立与同一都意味着存在的消亡,非常态,不为所求。一切“有”,即各种基本社会关系都存在紧张关系,保持必要的紧张是有益的,在“无、有”中也即物质(客观实在)、无意识中,通过“反存在”相互转化,生生不息。[5]3.相对统一律“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所指的是与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状态。世界是人天一体的开放系统,“天”是本质,人是万物之一现象,与天之精微可以相通、和谐、互相转化。可以说,天道是我,我是天道,我与天道同在,天道与我同在。我从天道中来,存于天道之中,宿于天道之门。天道自然,至公至明顺天者生,逆天者亡。人必须顺应于天,才能作用于天。天道造就我,我是天道的一部分,天人感应,他充分注意从整体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天是生命之源,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相互感应的有机整体,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法。

(二)三大规律在法律上的应用

1.绝对统一律的法律应用易经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来的,而万事万物又都是到在现实生活中的外在表现,万事万物的运行都遵循道的轨迹。公正、平等、秩序、正义、自由这些法哲学意象当然也是道的表现形态,他们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正面性―――视为“阳”。偏私、特权、混乱、邪恶、禁锢也都是道的表现形态,它们也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负面性―――视为“阴”。

黑格尔告诉我们“存在即合理,即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因为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归根到底要符合自己的本质,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只有真正合理的.东西才能成为称为现实,因而一切现实的东西当然就是合理的。”[6]我们必须尊重天道,否则法律必将残缺不全!如何才能做到尊重天道?首先,要理解天道至公,道法自然。具体到法律领域,如果将法律抽象为天道的一面的话,那么作为法律人必须摒弃我们研究法律时经常走入的一个思维上的误区,真正的正义并不是单方的推崇阴阳的其中某一面,而贬低或漠视-24-面。对法的正面价值的过度追逐而忽视对负面价值的深度探究,必然造成法律的畸形发展的,在这种立法模式下是不能更绝对不能得到完善的制度和真理。因为从方法论上,研究者已经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根本违背天道无私和道法自然的规律!价值观上的消极面是客观的必然;法律绝对不是围追堵截,法律必须因势利导!在没有恶的领域,善无从谈起的;在没有罪的国度,绝对不存在罚。!2.物极必反律的法律应用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的,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法律作为矛盾的统一体,作为天道的具体态,当然遵从物极必反的规律。

法律并不是万能的,法律在情理、道德、伦理、私密等诸多领域显得捉襟见肘,法律具有它的局限性。

在以上诸多领域中,法律的过度进入会不利于事态的缓和和事情的解决,有时甚至会激起社会的反感和厌恶,形成了所谓的去法律化和法律虚无主义。

“法律及其调整手段所固有的局限性,决定了仅靠法律运行是难以对整个社会进行有效调控的。所以,对于过去那种摒弃法治、否定法治功能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想,我们固然要从根本上予以批判,但那种认为有了法律就可以万事大吉,只要实行法治就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思想同样是十分幼稚和有害的。事实上过分依赖法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社会病态已经引起了西方的深刻反思。比如海外学者余英时就曾指出’过度发展的个人主义、漫无限制的利得精神、日益繁复的诉讼制度、轻老溺幼的社会风气、紧张冲突的心理状态‘等不良影响,他理智而深刻的指出,上述现象均属社会病态而绝非现代社会所要追求的目标。”[7]汉谟拉罕・林肯曾经说过“: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我们在注重法治建设的同时,必须注重法治同时所带给我们的问题,避免出现法律的机械化和极端化,这样才能趋吉避凶,不偏不倚,使我国法制建设健康发展。

3.相对统一律的法律应用

易经告诉我们的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观念,放置在法学领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命题:法合人性则兴,法灭人性者亡。“基本的人性就是人的生存、尊严、名誉、亲情、自由和发展等需求倾向,它普遍的存在,不以财产、地位、职业宗教、文化和地理等依据。人的本性决定了法治的属性。前者是内容、目的和灵魂,后者是形式、手段和躯体。认为压制人性中的恶、扶持人性中的善而立法、执法、司法,法治是以人性为基础的。”[8]法作为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必然性的遵从以天人合一为内容的相对统一律。这就要求人类生存在法治的大环境中,必需要遵从法治并作用于法治。正如易经所讲的“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人与法应该是一个相互感应的有机整体,我们在考虑法律问题时,必须要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法,而不是用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来考虑问题。和谐法律观,法与人的和谐与平衡。

三、结语

易经作为五经之首阐释的是宇宙的哲学,这本东方的实用主义圣经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正所谓饮水思源,今天的族群意识失落必须回归自然回归本源。解铃还需系铃人,用我们自己的经典解决自己的问题。没有任何一本书籍比易经更能阐释东方哲学的真谛;没有人比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没有人能拯救中国法治,我们只能靠自己,历史具有有相似性但绝不相同!因此,中国法治必须从根上改革,族群意识也必须从源头上唤醒,希望本文所作思考的能对中国法制建设有所裨益。

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论文参考

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自觉

多元法律性社会学的论文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社会学论文选题

民办高校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的论文

金融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治理论文

对当前课堂交流的几点思考教育论文

网络语言在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冲击论文

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多样化发展的思考论文
《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多样化发展的思考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全球化进程中的语言多样化发展的思考论文(共10篇)】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论文2022-09-07

后殖民主义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论文2022-11-26

浅析后现代视域下打工诗歌现象论文2023-03-07

现代化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023-04-25

跨文化新闻传播问题研究论文2022-05-06

文化软实力论文2023-06-10

对贡布里希艺术理论的反思论文2023-09-17

商务英语在物流经济发展的作用论文2024-02-10

茶文化旅游业发展方向分析论文2023-06-01

产品艺术设计价值创新论文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