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精选12篇))由网友“kumiko”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
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
天人感应产生于远古时期,它蕴含于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之中,反过来又影响人们对这多种关系的处理。历史是文化得以存在的根本,文学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本文从历史学和文学的角度探讨天人关系对古代文化的影响。1天人感应由来及成因
天人感应最先由西汉董仲舒系统阐述,其思想散见于先秦古迹中,《尚书》表现得比较集中,其中一文就治国之道作了细致的讲述:‘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又用三德。”[l]将掌握自然规律与协调人事相提并论。孔子修《春秋》,讲灾异、论天道《公羊传》、董仲舒的椿秋繁露》等则是集天道与灾异之大成。如“秋,大水何以书?记灾也。” “大零。大零者何?旱祭也。然则何以不言旱?言零则旱见;言旱则零不见。何以书记灾也。”何以书?记灾也,出现16次;何以书,记异也,多达32次《史记·天官书》里记载了星宿对应君臣关系、地理方位、政治局势等,这也表达了上天与人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后来的心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都对天人感应有记载与表述。
天人感应所涵盖的不仅仅指上天降下的灾难,也包括异常与正常的自然现象“天”可更多的以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来理解,天人感应也更多的是人类对自身与大自然的互动关系的一种概括。作为古人重要而特殊的思维方式,天人感应的出现有其社会原因。远古时代因生产力条件所限,人类思维尚处于童年时期,对各种自然现象、人事变化、历史规律等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一些偶然的同时出现的现象让人们误以为它们之间有某种必然的联系;巫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会利用附会一些灾异现象;文人政治家为了规范统治者的行为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也会利用天人感应来约束统治者的行为。孔子、墨子、董仲舒等人的天人关系的观点更多的是为其政治理想服务。如通过董仲舒的努力和汉武帝的支持,儒家思想在汉朝得以确立,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对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人感应对历史的影响 对古人历史观念的影响司马迁作《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把天和人作为考察对象来看待历史兴衰变化;二十四史书虽叙事为本,但总穿插一些奇闻、灾异、祥瑞之说,更有独立篇目如《史记》里的《天官书》《封禅书》《汉书》和垢汉书》中的《五行志》,而(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设象纬考、物异考,都试图记载、探究天人关系。
灾异之象往往源自于君主胡作非为,风调雨顺源自于君主的勤政爱民,这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惩恶扬善的思想。这一思想被忠实地贯彻于史书之中了。孔子作椿秋》而乱臣贼子}具《春秋》的天人观与春秋笔法相辅相成。后世史书尽管在著史的笔法上多推崇实录精神,但在史学思想上多秉承《春秋》惩恶扬善的出发点,即刘知几所说的“不虚美,不隐恶’“善恶必书”。让美名流芳百世,让恶名遗臭万年,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规范统治者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伦合乎天道。对历史规律探索的影响
古人常把王朝兴衰、难以为人力所改变的事情归结为天命,陷入客观唯心主义思维当中。如刘邦传奇生平掩盖了景帝时那场关于汉朝政权的合法性争议,给汉取代秦的历史做了盖棺定论—这是天意,不用去讨论那么多了;后世大多开国皇帝都被后世史书赋予真龙天子的色彩;‘苍天己死,黄天当利;石人一只眼,挑动天下反”等语也为农民起义披上宗教的外衣。这种天命论,无疑让人们回避对历史规律的思考,把这个问题扔给神。2. 3对历史编纂的影响
《眷秋》中记录了37次日食,多次雨雪、冰雹、火灾,这些并不是为了研究天文、气象,而是为了记载人的活动、研究上天降兆而记载的。‘生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三月庚戌,天王崩。”‘(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公子晕如齐逆女。”
古代史书受当时社会形势、史学观等局限,往往沦为帝王家书、惩恶扬善的工具。史书记载对许多就当时来说认为平常的事会闲而不录,而当一些社会、自然异象出现时则会刻意搜集、记载《春秋》中连夷狄灭华夏族如此巨大的事件都未曾记载,而陈国被楚国灭掉的史事却因一次被称为上天降兆惩罚陈国国君的火灾而得以记载。这无疑与作者的天人感应的历史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历史编纂学角度来看,天人感应思想扩大了史书记载的选材范围。这无疑是其好的方面,但也有局限性,它会造成历史记载在某种程度上与事实有巨大的偏差。汉代纬神学极盛,人们往往认为阴阳五行学说与世间每一种异常现象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有时候不惜牵强附会。刘知几说:“汉代儒者,罗灾告于二百年之外,讨符会于三十卷中。”他批评这类歪曲事实强解灾异的现象为:“斯皆不惩章句,直取胸怀,或以前为后,以虚为实。移的就箭;掩耳盗钟,自云无觉。”
再者,一些史家对待史料不严谨,把道听途说的奇谈怪论、妖魔鬼怪当作真实的事情写下来,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史料被正史收录《五行志》里奇闻异事很多,如“草妖’“服妖’“羊字另“人化’“死复生”。许多史家并不认为记载这些内容有损史之实录精神,而认为这些现象有其存在的依据,记载它不但不违反史例反而能增加叙事的趣味性。历史与文学出现了难分难舍的情形,当文学在与史学分离时,终究摆脱不了天人感应的影响。3天人感应对文学的影响3. 1对文学题材内容的影响
早期的文学很多记叙奇异荒诞的故事。上古神话、巫女神汉事、《楚辞》《山海经》、六朝志怪小说等,它们在表情达意的时候,常常流露出对上天的'敬畏、对鬼神的好奇、对彼岸世界的追求、对灾异怪象的恐惧,这些都有着天人关系的深深烙印。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3]。在人类对天(自然)的探索中,创造了盘古开天辟地、始祖感孕于天、夸父追日的神话。屈原思考人的本性与自然界事物的共同性,创造了香草美人这一圣洁的文学形象;思考天人关系,写出《天问》。记载鬼魅妖怪、神仙方术、佛法灵异事,则有干宝的锉神记》、刘义庆的《幽冥录》、王瑛的《冥祥记》等。所有这些无不是在思考人与天(自然)的关系时有所感触有所思考的产物,它一方面受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在自觉不自觉地宣扬人与天、人与自然的奇异关系,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对文学情感表达的影响
荒诞的事却被古人当作真实的情况来看待,这与先民的思维方式有关。首先,原始先民在思维中未将自己同自然界截然分开,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的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其次,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一定的时间、空间往往和一定的神明相对应,而时间、空间位置等观念是无法从具体内容中抽象出来的[3]。如开天辟地神话中,盘古双眼化为日月、头发化作星辰、鲜血汇成江河湖海、肌肉化作千里沃野、骨骼长成花草树木、躯干筑起三山五岳、筋脉铺出阶陌交通……
综上可知,先民在同自然界(上天)作斗争的实践中,与大自然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认为自己的一切来自上天(自然),自然中的风吹草动会引起身心的潜移默化,自己的活动又会牵动着自然(上天)情绪的起伏变化。天人感应观念产生于人类思维之中。正如刘姗所言:‘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它蕴含着人类早期思维中的种种特点:其一,人与自然是相依相惜的关系,人在看事物的时候常常会以己观物,物我交融;其二,人对自然充满敬畏、好奇、恐惧的情感,这种情感浓烈而持久,影响深远,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会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以己感物,触景生情;其三,天与人的关系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征。
人类早期思维中的种种特点自然深刻影响着文学的灵魂—情感表达。如《诗经》的开篇唱道:“关关唯鸿,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孔雀东南飞》开篇言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楚辞》:“鸟何萃兮蕉中,署何为兮木廿”《离骚》:“唯草木之零落,恐美人之迟暮。”古人看到两只水鸟在欢唱,会联想到男女之间的爱情;孔雀在天上徘徊着等待落队的伴侣,这是夫妻间应当相傍相依的情感;山上有木,木上有枝,这是多么自然的一件事,妾对君的喜爱也是多么自然合理的一件事,山有木,木有枝的事不曾被人留意,妾对君的一片痴情也不为君所知;湘君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湘夫人,于是他马上注意到自然界中悲观性的反常现象,鸟不是栖息在树上,而是羁留在萍草丛中,渔网没有撒到水中,而是被挂在树梢;屈原见草木凋零,便忧楚王大业衰败。 以上这些或用起兴、或用比喻,将人类复杂抽象的感情用外在、具体、形象的事物展现出来。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那种将万物和自己相关联的思维模式,在这个关联过程中,人类的情感也与万物相关联。比兴的手法能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传达出来,让有着相似情感体验的读者产生共鸣,文学美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结语
天人感应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远古时代就己经产生,它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始终。一方面通过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另一方面通过记录下来的文史资料得以保存并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
篇2: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论文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十分重要,这种影响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各位同学,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论文,一起阅读吧!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论文
摘要:社会的经济行为实际上反映的是这个社会的文化特质,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的文化模式决定了现代的经济模式。
关键词:社会发展;经济模式;文化模式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西方民族通过宗教改革形成了新教伦理精神,这对于整个西方社会来至关重要,因为这种新文化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而像中国、印度这样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东方民族,其“儒教”、“佛教”等原有宗教的精神严重抑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韦伯的观点十分具有争议,但也从一个侧面点明了文化底蕴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即有什么样的文化模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模式,同样,经济行为也反作用于文化选择。
在人类历史中,文化与经济时而相互促进,时而相互阻碍,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文化的形成虽然与人类的经济行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在成形之后就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一种文化模式,从而对人类的经济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以中国为例,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商人的传统地位不高,《论语里仁》中的一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商业活动贴上了道德标签。后来的儒家思想一直秉承这一论点。到了宋代,陈亮与朱熹辩论,认为“义”与“利”并非不能相容,可谓异数。此后,一直到明,“义利双行”还是行不通的。文化上的鄙视大大抑制了人们从商的热情,中国古代的商业社会得不到更大的发展。但到明朝中后期,这一情况有所改变,我们从明清两代大量的文人所作的商人墓志铭中可以看出,官僚阶层与商贾集团的来往密切。商人需要一定的社会身份充门面,士人也需要经济上的支持,甚至像钱谦益这样的大家在他去世那一年,还出现过因病中无力为文,无奈将到访的黄宗羲反锁于书房,求黄连夜写完三篇文章,解决丧葬费用的故事。到了清代中期,商人凭借雄厚的财力迅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做官这样的事也可以公开用钱来办到,则是此一历史时期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在明清以前不太可能,也与商人的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有关。
相比之下,在世界其他的农业文明中,发展初期也都不太可能把商业活动作为重要的社会活动。在很多国家的古典文学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类似“夏洛克”、“葛朗台”这样的暴发户或守财奴的负面形象。传统的西方社会对于商人的印象也是相对比较负面的,这种思想从《圣经》中很多章节都可以看到,如西方谚语有“骆驼进针眼比财主进天堂容易”之说。在漫长的中世纪里,神学更是高于一切,公开标榜自己追求物质则被认为是魔鬼附身。但与中国社会相似的是,经过了15、16世纪宗教改革,商业社会发展得到了促进,商人地位大幅提高。由国家支持的经济贸易行为逐渐成为光荣的事迹,这也极大地刺激了航海业的发展,海外冒险在给别国人民带来血与火的同时,也为西方世界带来了大量的黄金与白银。西方文化借助强势的经济开始在全世界盛行起来,也是基于此,殖民文化才有了大行其肆的可能。这更加大了东西方社会的经济差距。
文化不仅通过形成文化模式来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走向,有时也会通过间接地方式对经济加以影响。在余英时先生版的《士与中国文化》中谈到明清之际出现的“弃儒就贾”现象,这是文化对经济间接影响的典型事例,他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与科举名额并未因人口增长而相应增加有关。“士而成功也十分一,贾而成功也十之九。”以扬州的现实情况为例,在文化史上留下鼎鼎大名的两淮盐总商江春的经商缘起是“应试不第,遂全力治盐”。对于追求更高文化“价值”的梦想破灭后,使得一部分举子转而弃笔投商。这实际上也是人们对于扭曲的文化价值的一种无奈的反抗。更有甚者,还主动放弃学业,如另一位两淮盐总商汪廷璋之子从商的因由是“顾见盐务繁重,不欲祖父殚其劳瘁,遂弃举子业。”其他商业巨头也多有离经叛道之举,则是对出于当时文化环境的不认可。这种对重农抑商的文化价值观的反叛,使得原本为上流社会不耻的经济社会活跃起来,使得文化无意中间接地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向。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大,在经济领域中,文化作为商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使得文化本身就具有商业价值,会产生经济利益。同时,经济利益也会诱使文化品位发生改变,例如流行的艺术样式往往会获得巨大的消费群体,经济利益迅速扩大,一方面经济效益支持着流行文化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获得更大的受众群体会吸引文化精英参与其发展,最终改变整个社会的文化取向。这也使得每个时代的俗文化都会逐渐适应更多阶层的审美需要,变成雅文化,再产生新的俗文化,看似文化内部循环,实际上是文化与经济互动,间接对经济行为产生影响的结果。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文化模式正在受到冲击。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在这个信息一体化的小世界里,当今的文化越来越类同,像《江南style》这样的歌曲能迅速红遍全球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的文化模式决定了现代的经济模式,现代文化中的公平、民主等有价值的思想也渗透到经济领域中来,这实际上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同时,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结合的更加紧密,文化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也势不可挡。我们应该充分把握住这一历史机会,与时俱进地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可能的现实。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杨豫,赵勇,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桦,主编.多元视野下的清代社会[M].黄山书社,.
[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论文]
篇3: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论文
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论文
一、汉语对日本语言发音的影响
汉语的发音对日本语言文化影响非常深刻,随着我国朝代的演进和更替,日语也对不同时代的汉语发音进行引入和渗透,以形成特有的日语语言发音。目前,日本中的汉字读音往往都分为一字二音,主要原因在于日本保留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吴国地区的吴音的同时,在引入了唐朝时期的汉语发音,最终形成一字二音的结果。目前,随着日语语言的不断完善,日语语音方面的汉语影响较为浓厚,但是吴音所占有的比重正在不断减少,而汉音发音的词汇数量在不断增加。在日语中汉字的读音方面,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朝代的更替,汉语发音的变化,也对日语语言发音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日语中的汉字发音,一般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为直接模仿汉语的读音,一种则是在汉语发音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变化。比如,自由、可能、便利等词语的发音,都是完全按照汉语中的发音而来的,但是也有一些词语的读音变化非常大。此外,在汉字的发音上,读音虽然是直接对汉语的读音进行模仿,但是由于历史以及地区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读音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目前,日语中的汉字读音往往有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吴音,这是最早从我国传入日本的汉语发音,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吴音逐渐筛选和保留,最终保存于日语语言发音当中,当时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的减少。汉音,是我国隋唐时期流入日本的汉语发音,随着日本同隋唐交流的日渐密切,以及隋唐文化的盛行,使得日语中隋唐语言的发音数量最多,并以我国北方一带的发音为主。唐音,是指我国宋代之后的主流汉语发音,传入日本之后,成为日本汉语发音的重要组成,是模仿我国南方地区以及长江一带汉语的发音形式。
二、汉语对日本语言文字的影响
汉字以及假名二套符号所组成,一般常常将两种文字进行混合使用。日本的假名由平假名和片假名两种区分,前者认为是由我国草书中借鉴和演化而来,片假名则是从我国汉字楷书的偏旁部首中选取形成。平假名在日本一般主要应用于日常书写以及出物中,片假名则是用语对外来词、象声词进行标注。在日本正式出版物和文件当中,汉字是主要的书写内容,并且占据了非常重要的比重。据日本官方出版杂志《日本概貌》中描述,汉语对于日语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日语当中常用的汉字数量达到了多个,在其他领域中所使用的汉字数量则更多。日本的小学生毕业时要求汉字的掌握数量必须要达到1000多个,并且能够数量掌握读写技巧,便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等活动的开展。在日本政府所出台和公布的文件《当用汉字表》当中,明确指出目前日语中多达1850个汉字为当用汉字,随着《当用汉字表》的不断完善和丰富,汉字数量的增加和调整,足以看出汉语对于日语语言的影响逐渐扩大,并且很大程度上说明汉日语言文化的渊源。对于日语来说,汉语是日语发展的重要基础,汉语的消失,日语语言也将无从谈起。日语中的许多文献典籍都是用汉字进行书写的,并且保留至今,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如果废弃汉语,日本历史以及日语的发展将会陷入非常严重的困境。日本文化同汉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日本同样信奉儒家思想,忠君爱国是日本快速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如果汉字从日语文化中消除,将会对日本的社会构成严重威胁,并且使日本的国体受到动摇。汉语对于日语的书写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由于日语中的平片假名分别是由汉语中的草书、楷书书法中借鉴而来,而日语中的汉字数量规模庞大,从而使得日语非常重视书写规范。目前,日本文字的书写主要以行书、楷书和草书为主,而日语中的汉字更是有简、繁之分,日本从小学阶段便重视对孩子书写能力的培养,开设书法课程,教习学生如何书写汉字,掌握汉字的书写标准,便于日常交流活动的开展。由此可以看出。日语文化同汉文化的关系非常紧密,日语书写完全是按照汉字书写中发展而来的,并且在日语中得到了不断的发扬和传承。
三、汉语对日语文字表达含义的影响
习语是指日常生活中具有特定形式的词语,是语言的精华所在。习语一般包括成语、俗语、俚语以及歇后语等等,这些语言音节较为优美,音律非常协调,含蓄且委婉,语言简单但是哲理丰富,是人们沟通和交流中较为常用的元素。日语中的习语数量较多,其中很大部分都是由汉语中的习语发展而来,或者是直接进行借用。在日语当中,许多习语都是同汉语中的习语相对应的,如百闻不如一见、吃一堑长一智以及马马虎虎等等,这些习语所表达的意思都是相同的。汉语的语言表达非常独特,意思往往同字面所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往往需要进行揣测,而不能够直接通过字面进行了解。随着汉语的不断发展,汉语语言所表达的含义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日语同汉语之间的关联非常紧密,在表达意思方面,日语中的许多句式和交流语言当中也渗透了汉语语言的表达思想,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日语中的许多语言也强调句式结构的简约,将文字总的逻辑性逐渐淡化,许多人们对句式的深层含义进行理解和分析,重视对情感的渗透和运用,同汉语中的推理形式是非常详尽的。比如,汉语中的“不去吗?”是一个疑问句,表示提问者希望他能够前往,而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则只能够看出这是一个单纯的疑问句,而不能够看出字面之外的信息。在日语中,“不去吗?”则书写为“行きませんか”,同样,这句话的意思也是想让对方前往,但是却不能够确定对方的实际想法,因此用这种较为委婉的句式来试探他人,同时也能够用这种句式表达出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四、汉语对日语书写格式的影响
日语中的'书写格式和形式方面,都深受汉语书写影响。比如,汉语中双方进行书信交流,往往会在书信的开头书写一定的礼貌用语,像是关切的、尊敬的以及慰问的等等,从而显得自己更有礼貌,并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影响。在日语中同样也有这样的表现,日语书信的开头也有较多的礼貌用语,这些多是较为客套的,表示关心的言语,在书信的开头使对方能够感受到真诚和尊敬之意。在日语的信电当中,同样同汉语中的书写形式非常相似。信电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通信手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电话的普及,信电逐渐被取代,但是对于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在日语中信电的封面通同样是首行邮编,下面是地址,由某人接受,最下是寄信地址,这同汉语中的书写形式基本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日语的信电书写同样深受我国影响,汉语对于日语语言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五、总结汉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朝代的演进和更替,以及两国交流的日渐密切,日语文化受到汉文化的不断冲击和影响,成为日语文化的发展基础。日语语言文化是多元化的文化,日语文化注重对外来文化的汲取和借鉴,其中汉语成为日语语言文化的重要借鉴对象,重视对日语语言文化的分析和研究,对于日本文化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日语语言学习,日语的口语以及书写学习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篇4:文化对景观设计影响的论文
文化对景观设计影响的论文
摘要摘要:“爱、交流、拒绝、憎恨——人类所有这些复杂的人性和需求被刻写在某块被称作城市的地方,便成为城市景观”。正因为如此,景观首先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次才是自然现象。人类在构筑自己的生存居所时,不可避免地融入其作为生命的活力摘要:热情、感受、体验和创造。
摘要:景观设计艺术文化影响
自1858年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心公园建成,景观建筑学走向普通人和独立的学科道路以来,文化和艺术早已走出了精神贵族们的世袭领地,来到尘世中摸爬滚打,不断影响甚至引领着世界景观设计的发展。
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欧洲和日本一些国家的景观设计领域已开始持续而活跃地交流和融合,并反映出其受到20世纪艺术流派——从概念艺术到地景艺术和建筑——从包豪斯到纽约第五大道的影响。传统风格不再是当代设计师为我们这个技术社会设计创作庭院的典范。设计师们可以从绘画、雕塑、电影等一切领域中获取灵感。二战前后的现代艺术及现代建筑理论促进了现代主义建筑逐步得以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使得景观设计从而摆脱了某种漂亮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和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60年代以来年景观设计则受到了环境艺术的影响及后现代主义的推动。此时的艺术怀着更为宽容的态度,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量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艺术不再是先验的形式主宰,而成为了设计的激励力量。
在这一阶段生态意识在景观设计中也有所体现。设计师们从对形式美及优越文化的沉醉中,引向对自然和自然和人的关系的关注,开始了解并懂得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利于健康。设计师们找回和重视城市中的边缘生态系统,通过种植天然草坪和耐旱植物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节约能源。
20世纪末的高、新、尖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这一时期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新的灵感。科学思想本身作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也在客观上促成了未来派、风格派、解构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形成。塑料制品、合成金属、玻璃纤维、光线照明设备在设计公共景观时被大量使用,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景观设计的表达语言。
在当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景观设计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一、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虽然以激烈的对立态度先后出现,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对这两者的吸收和容纳。现代艺术把景观设计从图案和所谓的风景秩序中解放出来,引入到功能和社会尺度的角度,但也因其过分地追求纯粹、自我中心和整体艺术语言的单调而迅速促成了后现代艺术的诞生。后现代艺术真正包容了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艺术形式、不同标准和不同的表达语言,使得当代景观设计在一个尽可能立体的舞台上粉墨登场。其中一些全新的艺术活动开辟了当代景观设计的新局面,他们主要是摘要: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可以看成是室内装饰作品向户外发展的结果,最早的样式可追溯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和英国的斯通享治圆形石柱。大地艺术的作品都十分关作品的“场所感”,即作品和环境有机结合,通过设计来加强或削弱基地本身的如地形、地质、季节变化等特性,从而引导人们更为深入地感受自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史密森的《螺旋防波堤》。这个巨大的,由6500吨黑色玄武古石、石灰岩和泥士建造的螺旋形防波堤匐卧在美国尤他洲大盐湖东北角的岸边,盘旋伸入粉红色的湖水中,被作者称为是通往海底史前文明遗迹的通道。其它闻名的作品有摘要:德。玛利亚的《闪电原野》,通过壮观的不锈钢陈列,通过闪电雷鸣等自然力量接近了天和地,把人类引导到对自然灾难的体验中;松非斯特的《时间风景》,则通过种植大片的松树和毒胡萝卜林,来营造一个都市中的先哥伦布时代的森林。这些大地艺术的作品大都介于雕塑和建筑之间,并逐渐在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将风景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并接近了自然和人类的感受和距离。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奥地利艺术家拜耶和瑞士景观设计师克拉墨设计了一系列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又具有神秘的艺术性的环境景观艺术设计作品。如闻名的西亚图的米溪尔土地工作和亚斯本草原旅馆的“土丘园”。
概念艺术
概念艺术来源于代早期的达达艺术,认为艺术没有什么神圣和持久的价值,它的本质是思想或者概念,物理形态的具体作品并不重要,所以也叫思想艺术、后物体艺术或无物体艺术。用来记录思想的照相实录或者对一个事件的文字材料,是概念艺术的常见形态。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马塞尔。杜尚。概念艺术家探询艺术和思想或艺术和知识的关系,这种作品实际上并不是用来观赏的,所以在美术馆以及其他场合展出的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装置。海泽的《双重否定》和克里斯托的一系列包裹作品都可以看作是概念艺术和地景艺术的奇妙结合。这些作品透露出某种哲学意味并且随着作品本身的消失加强了人们对这些观念的记忆。代表的艺术家还有依夫斯。克莱恩,皮埃尔。曼佐尼和美籍犹太艺术家施瓦次。施瓦次的景观设计作品融合了多元的艺术风格,除了受到概念艺术的影响,直接把实物复制应用到公共环境中,她还以极简艺术和波谱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其对景观环境中艺术气氛和文脉的理解。
二、生态论理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70年代始,生态环境新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教授麦克哈格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取得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西蒙。凡。得。瑞恩曾提出其定义摘要:“任何和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在这一期间,麦克哈格提出了“千层饼模式”,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赋予了景观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院性质。景观建筑学也不再仅仅是艺术化地布置植物和地形,而是可以经历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楚界定的学科。
三、科学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艺术设计和创作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造物过程,非凡是6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摆脱了架上绘画和雕塑,利用机器批量生产艺术品后,景观设计领域也突破了沙、石、水、树木等天然材料的限制,开始大量地使用塑料制品、光导纤维、合成金属等新型材料来制作景观作品。其中广泛应用的新兴材料和技术主要是摘要:
人造雾
人造雾是采用设备处理后的净化水,以直径极小的微粒在空气中漂浮,形成白色自然物的奇异景观,颇似自然雾气的浓缩,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人造雾可按设计想要的效果及实际应用的要求随意控制。因而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园林建筑及特色造景当中。
塑料制品及聚合物
塑料制品聚合物给景观设计师提供了方便、经济、适用范围极广的造景材料。塑料制品现在已经普遍地应用于公共雕塑,景观设施甚至建筑设计等领域中,而各种聚合物则使轻质的、大跨度的室外遮蔽设计更加易于实现。
玻璃纤维和光纤
玻璃纤维掺入水泥和一些轻型膜网中大大提高了材料的抗拉性能。另外玻璃纤维和光纤技术的结合使得室外景观照明更加灵活多样。目前已有一些设计甚至单独使用光纤和霓红灯来表达其景观作品的文化内涵。
经过将近一个世纪在艺术、科学、人文等文化领域的延伸和发展,现代景观建筑学在不断的拓展和变化中已经成为多元价值的实践专业。作为人类感知自然的媒介,景观建筑学的三个潜在关怀——美学、环境、社会越来越清楚地成为构成其价值体系的基石。任何一个优秀的设计都须是三者的平衡和综合,而不仅仅是图案化的形式或功能的简单满足。这也是现代文化丰富了景观建筑学的内涵,同时给我们带来的课题。
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设计以及景观设计和实践进入了一个空前的高速上升时期。然而全国各地大量杂乱而分立的景观实践中充斥了浅薄形式化的、缺乏对人和环境真实关怀的武断设计。缺乏对现代文化融入景观设计领域这一过程的了解,或许是造成这一目前状况的诸多因素之一。我们应该明确摘要:景观首先是文化现象,其次才是自然现象。这就要求设计师首先必须充分关注人、人的活动和需求。在这里,本文引用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创始人之一的奥姆斯特德的话和同行共勉——“创造可持续的,为人生活的和公共的景观,并给予这一清楚的理念以理想的形式,是我们所坚持的主旨。”
篇5: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论文
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论文
摘要: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房地产行业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健康、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分析与探索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内外因素,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对房地产行业的有效引导,从而提出应对我国房地产增速过快,为房价合理波动提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影响因素;房地产;经济波动;应对措施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现状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系,时代的发展推动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房地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们要掌握房地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引导其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我国房价飞速上涨,这在住房者和投资者心里引起了恐慌,从政府角度要对房地产进行有效干预,掌握其变化规律,合理引导居民的消费需求,抑制快速增长的房价,实现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我国房地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我国房地产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引领、拉动作用,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房地产开发直接影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这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房地产开发间接推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推动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第三,房地产开发吸引消费,对拉动国内生产总值起着强大的推动力。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对经济的贡献超过了6%,这一产业的与很多行业产业有密切的关联度,因此,推动房地产行业的稳定发展,是有利于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二)我国房地产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很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运行中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称之为产业关联。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发展与其它产业有密切的关联度,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着各行各业。例如,有效带动建筑、冶金、建材、装饰、装修等众多产品和部门的稳定发展。
三、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各种因素
(一)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外部因素
1.金融体系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波动
房地产的开发与金融资本的注入和支持关系密切,在我国房地产开发中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投资、贷款,给以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房地产行业作为经济密集型的产业,其自身的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充足的资金能保障房地层行业的顺利施工,有效开发。
2.土地资源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波动
我国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首先要由开发商拿到土里的使用权、处理权,土地作为商品,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其交换价值。在这一环节中,交易的对象是土地所有权和房屋使用权。我们在分析房地产波动的影响因素时,其土地所有权的因素是衡量房地产价值的重要指标。
3.市场环境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波动
在分析现阶段市场供需的现状可以推知,房地产的需求变化会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房地产的需求旺盛,其需求量大,价格就会增长,土地资源的稀缺和市场供需的矛盾直接影响到房地产的经济的波动。
(二)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内部因素
1.房地产市场自身供需存在矛盾
房地产市场供需存在矛盾,这是引起经济波动的内在原因。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自身的需求与供给会发生变化,我国房地产行业共给受到管理水平、技术手段、劳动力现状、资金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房地产供给的总量是猛于总体需求的,因此,两者之间只会呈现短暂的平衡,我们需要调整其供需关系以实现供求之间的平衡,避免房地产行业出现大范围的波动。
2.房地产价格自身会引起波动
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是影响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内因,房地产购买和投资方自身存在盲目性与投机性,这就造成房地产行业的无规律上涨,甚至出现价格疯狂上涨的现象。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更多的开发商将房地产将大量的资金用于购置土地、占有市场,使房地产呈现出表面的繁荣景象。然而,这种畸形的状态中存在泡沫和隐患,这为房地产的经济的衰退造成隐患。
四、应对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措施
(一)加大对我国市场的整体控制力度
我国要正确对待房地产经济波动的现状,从国家层面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合理调控。这不是一味的强硬控制,而是在正常和合理的范围内注重调控。房地产市场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价格的波动有利于改善其经营管理,以提升房地产行业的经济和效益。可以说,将房地产价格控制在合理、正常的范围以内,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二)加强对我国房地产的投资建设力度
应对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过大的现状,不仅要从政府层面加以调控,还要加强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建设力度。首先,要根据我国国情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房地产投资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房地产经济的状况。其次,要制定与房地产经济长远发展的政策措施,即时房地产行业出现短暂的下滑,抑制经济的发展,也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措施对其纠偏,以保证房地产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五、结束语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房地产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分析与思考引起房地产波动的因素,探索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现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只有掌握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规律,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和合理运用,才能为房地产行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慧.我国房地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商业时代,(32).
[2]许玉凤,李胜君.解析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08).
[3]段勇.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9).
篇6:浅谈文化语境中阐释古代文学研究论文
浅谈文化语境中阐释古代文学研究论文
在当前的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中,教师们所长期普遍使用的模式是文学史的梳理和文学作品的分析。文学史的梳理过程中往往是简单的文学作品的产生流程介绍,而很少涉及到文学作品所产生的文化语境、文化传统;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往往是传统的分析模式———时代背景、作家介绍、主题分析、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这种模式的讲解以简单僵化的套式将千姿百态的文学创作单一化、模式化,轻易地把作品的丰富内容遮蔽和抛弃了,而且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效果不理想。要想突破这种传统的讲解模式,就必须将古代文学作品还原到其所产生的文化语境之中,在大的文化语境下,阐释每一部文学作品的独特的深刻意义。
一、在时代语境中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
在各时代的文化语境中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真正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的比较到位,把握了各个点,但很少在史的联络中把握作品。比如对王实甫《西厢记》的解读,以往关注的是反封建主题和“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剧性结尾,但很少有人追问,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到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王实甫的《西厢记》,西厢故事由悲剧转为喜剧的缘由何在?张生的“始乱终弃”变成崔张“私相结合”又是如何为人所接受的?这些问题的解答,都有赖于将文学作品还原至其所产生的文化背景中。“西厢故事”创作于不同的时代,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婚姻习俗、文化传统。元稹的《莺莺传》以唐代文人士子与歌姬的爱恋故事为题材,崔莺莺的自荐枕席、投怀送抱,最后被张生抛弃,时人却赞扬“始乱终弃”是善于补过。崔莺莺对张生用情至深,却落得红颜祸水、天生尤物的评价:“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笑。”(元稹《莺莺传》)而到了金元时期,少数民族独特的婚姻观念、婚姻习俗,使得崔张二人能够突破传统的门第观念、突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观念,从而成就美满姻缘。金元时期,婚恋中的女性的主体意识加强,女性的贞操观念有所淡化,因此,崔张二人的“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才广为人所接受、传唱。在《钦定重订大金国志》中记载“其婚嫁,富者则以牛马为币。贫者则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听者有未娶欲纳之者,即携而归,其后方具礼偕女来家以告父母。”[1]706贫家的女子有“行歌于途”,寻找如意伴侣的自由。还有“其俗谓男女自媒,胜于纳币而婚者”的情形,即男女有自行择偶、自行婚配的自由。在金代还有“抢婚习俗”的变体,“唯正月十六日则纵偷一日为戏,妻女、宝货、车马为人所窃,皆不加刑。……亦有先与室女私约,至期而窃去者,女愿留则听之。”[2]678正是这种宽松自由的婚姻观念,才有了崔张二人共同反封建礼教的成功。这种主题是由当时文化语境产生出来的。文化语境是理解和阐释文学主题的非常重要的内容,对此,必须注意给予足够的重视,把握各时代的文化语境,才能更精准地解读文学作品,让学生们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在“图志”背景下阐释文学
注意在各种文化信息中解读古代文学作品,而不是把古代文学固化为单纯的文字表述。许多学者都把当下的社会称之为“读图时代”“后经典时代”,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古代文学的教学尤其遭遇困境。以往经典的文学巨著,已经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他们的兴趣更多在新型的传媒之上,网络、图画、影视等等。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各种“图志”———绘画、壁画、石刻、石窟、陶瓷画俑、考古实物———中,创造出“以史带图,以图出史,图史互动”的形象生动的文学史写作形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系列有关“熊图腾”的图像、考古实物的发现,为我们重新解读中国古代的“鲧禹化熊”“黄帝号有熊氏”“禹会万国以建熊旗”的神话传说提供了生动的实证。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描述了禹建熊旗的情形:“禹然后始为之旗号,以辨其左右,思民毋惑。东方之旗以日,南方之旗以蛇,中正之旗以熊,北方之旗以鸟”[2]。这则新发现的文献详尽记载了禹以熊为中正之旗,表明禹与熊的关系;而中国各地有关熊的考古实物的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熊形铜牌、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熊龙、河南禹州禹庙中的大禹化熊图、黄帝故里的熊足大鼎、辽宁建平红山文化遗址的熊头骨、兴隆洼文化遗址的石雕熊等等———为熊是黄帝、禹的象征性动物提供了形象的说明,而这种“图志”远比文字表述更具形象性说服力。因此,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图志”丰富、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图志中,领略图志背后的深意与真相。
三、在俗文化传统中解读俗文学的创作
突破传统的雅俗文化界限,在民间文化的`立场上解读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有其独特的民族性,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学形态,既有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学也有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学,既有文字记录的书面文学,也有口耳相传的口传文学。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逐渐形成了大雅大俗、雅俗共赏、雅俗互动的宏大格局。但从文学创作的源头上看,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文体往往起于俗,成于雅。从文化根源上看,雅是源于俗的。因而,找到雅文学的俗文化根源,就是很重要的一个任务。《诗经》中的国风,词中的“新声”,“真诗在民间”的观念,都表明了中国古代文学与民间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长篇章回小说的创作,在其创作的起始阶段,更是在民间文化的土壤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早期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大都是世代累积型创作,而非文人独立创作的文学作品。以《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具代表性,它们的主题、人物、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经过了几百年的积淀、酝酿,最后在元末明初才被文人整理加工出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奇书”“名著”。在这些作品被文人整理加工之前,在民间广泛流行的是“说话”“杂剧”“传说”“故事”等通俗文艺的表现,在这漫长的酝酿过程中,积淀了浓重的民间文化的特色。“三国故事人物”在民间发酵已久,已经涂抹了鲜明的民间文化的特色,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爱恨喜憎已经表达非常的充分———“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3]可见在民间已经形成了鲜明的“拥刘贬曹”的特色,《三国演义》小说是对这一民间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强化.“水浒人物故事”同样在民间大众中广泛流传,石头孙立、花和尚、青面兽、武行者、及时雨等形象与故事已深入人心,“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民间已经在这些耳熟能详的题材中寄寓了强烈的感情,这些好汉最终受招安,官封节度使,这就是普通民众的人心所向。因此,可以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都是在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加工出来的,只有从民间文化的立场上,才能更好的解读文本。《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都是在民间文化的土壤中塑造出来的,民间文化的特色是善恶分明、好坏凸显,所以三国人物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极致化倾向,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4],人物形象个性异常突出,这符合普通大众的审美;《水浒传》中的人物,所谓梁山好汉也是在民间立场塑造出来的,他们不是视金钱如粪土铲奸除恶的江湖侠客,也不是济世救民的英雄豪杰,在梁山好汉身上更具有民间市井的气息———恩怨分明,意气相投,快意恩仇,重情重义,他们聚在一起是义气使然,向往“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论秤分金银”的狂欢式生活,他们是为了“快活”而聚在一起,而非单纯的惩恶扬善、替天行道。因此,《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一类民间性鲜明的文学作品,就不宜用传统的雅文学的标准来衡量其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更不能用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价值标准来评价古人。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凸显其民间性、大众性特色。文学讲授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应该及时地吸收新的文学研究方法,打破那种单一化的解读模式。
还原文化语境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能够把某种文学同当时的某种文化语境联系在一起,从而找到某种文学得以发生的原因,以及某种文学主题出现的根由。离开了文化语境的文学解读,往往显得单薄、枯燥、隔膜和言不尽意,原因就在于,离开语境之后,就把文本架空了。某种程度上,讲解一部文学作品就像讲一棵离开了土地的树,离开了土地,树也就没有了生命。文化语境会让文学作品丰富起来,深刻起来,“活”起来。只有把古代文学作品还原到文化语境中,才能把握古代文学的精髓,才能真正的阐明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篇7: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胡凡 刊发时间:-09-24 08:00:00 光明日报
人是有理性的高级动物,人们的心理状态、对事物的感受、看法、反映以及由此而做出的行为调整,对于个人、社会以至人类的历史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一定的心理反应形成定势、变成一个民族的共识时,就积淀成一种习俗,形成世代相袭的文化传统,转而影响、制约着人们的社会活动和历史发展。对耻辱、可耻之事的感受及
其行为调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耻感文化。
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是在先秦时期。从《尚书》中的伊尹放太甲、《周礼》“耻诸嘉石,役诸司空”之说到《诗经》对统治者过分剥削的讽刺,说明殷周时期古人已经知道:使人知耻的心理因素对于控制人的行为有重要的作用。降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均从各自的角度论述和实践着耻感文化。《管子・牧民》篇中有“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之说,这四维即礼、义、廉、耻,管仲把耻感文化提到关乎国家兴亡的高度。道家学派对于耻感文化也给予充分的注意,老子《道德经》中就讲过:“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法家也很注意耻感文化,认为它与国家安危有莫大的关系,《商君书》、《韩非子》对此多有论述。儒家学派对耻感文化的阐释和弘扬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在整理古代典籍时将耻感文化纳入到儒家学说的体系之中,《论语》中对耻感文化的论述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的心理感受、道德修养、人们的社会行为及其评价第一文库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家的政治活动、对人民的教育等各个方面,反映出耻感文化已经深入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孟子将羞耻直接和人的内省、正己联系起来,通过正己而达到自强,并从性善论的角度,以“四心说”揭示每个人只要加强自身修养,勤于内省,反求诸己,都能从内心深处发掘出这种羞耻之心。荀子则在耻与不耻之间,勾勒出了不受名誉之引诱、不为诽谤所恐惧、率道而行、端然正己的士君子形象。
先秦时期所形成的耻感文化,是中国古代哲人对于社会和人生的一种高度抽象,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它区别于西方建立于基督教基础上的罪感文化,带有鲜明的中国特点。综观这一耻感文化体系,它表现为如下几个特点:其一是注重内省、慎独,强调反求诸己,通过正己而达到正人;其二是改过迁善,见贤思齐,最终达到“至善”的崇高境地;其三是耻感文化能激发人的奋斗精神,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实践而积极进取,不屈不挠;其四是崇尚操守,砥励名节,使人从内心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时俗的道德品格;其五是形成了建立于耻感文化基础上的社会道德评价机制。
传统耻感文化形成后,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而广泛地融入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人士的`道德践履中,成为决定人们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也成为社会评价人物的重要标准,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不论是诸侯国的国君,还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都在其立身行事中反映出耻感文化的影响。管仲辅佐齐桓公,曾引起时人对他是否知耻的争论。晋楚城濮之战时,栾贞子力谏晋文公不要“思小惠而忘大耻”,坚定打败楚国的决心。吴越争霸时,越王勾践正是不忘“会稽之耻”,终于灭掉吴国。战国中期,秦孝公深以“诸侯卑秦”为耻,于是广招贤士,从而有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战国后期,赵武灵王以“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打动公子成,遂成就胡服骑射之改革。这些事例说明,耻感文化在决定国家大政方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般士人乃至平民百姓中,耻感文化也是决定人们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晏子“二桃杀三士”的事件,《礼记》所载“不食嗟来之食”之事,就是耻感文化影响人们行为的绝好例证。
降及秦汉以至明清,耻感文化在往哲先贤的论述中、在历史事变的发展中、在志士仁人的践履中时时体现出来,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特别是在历史巨变、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耻感文化更是撑起民族脊梁的重要支柱。苏武牧羊、党锢事件、祖逖北伐、岳飞抗金,无不反映着耻感文化的内涵。到了清代,满族统治者也全盘接受了传统耻感文化,雍正五年在考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就有关于耻感文化的内容,雍正帝对士子们的答卷很失望,于是专门发布上谕,对耻感文化进行阐释,并对大小臣工提出要求。迨至晚清、近代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中华民族遭受了空前的屈辱,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列强的铁蹄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正是这民族的苦难,使无数的志士仁人感受到了耻辱,这是国耻,是民族之耻,为了雪耻,一代代英烈们奋起抗争,用自己的头颅和热血,为民族的独立和富强铺筑道路。五四运动前后,民众纷纷以耻感文化相砥砺,“勿忘国耻”成为高昂的时代主旋律,显示了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坚强决心。也正是在耻感文化的激励下,无数革命先烈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在促进国家发展、推动民族振兴、维护祖国尊严、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各个方面,耻感文化仍是激励中国人奋发图强、努力进取的强劲动力。(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篇8:浅谈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及应对措施论文
浅谈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及应对措施论文
摘要:文章分析了环境工程建设的有关含义,同时阐述了环境工程建设主要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大量资料文献,总结了一些应对措施。旨在稳步推动环境工程建设。
关键词: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1解读环境工程建设的含义
EnvironmentalEngineering翻译过来便为环境工程,实际上指的是一门围绕如何提升环境质量、防治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研究的科学技术,被囊括在交叉学科之中,因而与环境物理学、生物生态学、环境化学和医学环境卫生学等学科间有着紧密关联性。现阶段,环境科学最为核心的工作应当是如何有效处理污染源。此外,环境工程所包含的内容较多,诸如:固体废弃物处理、大气污染防治以及水污染防治等工作均包含于其中。
2主要影响因素
2.1源自生产因素影响
工业化发展,在推动现代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环境污染。正如我们所知,传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无法估量,诸如:人们在工业化生产环节,会向空气中排放大量废气,会向沟壑渠道中排放大量废水,进而污染空气,污染水资源,破坏周遭生态环境。加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工业化发展均采取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而这样一种亡羊补牢式的环境治理方式,所取得的效果极小,基本不用估量。
2.2源自环境工程因素影响
单就环境工程建设本身而言,自身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同样不容忽视,诸如:环境工程建设水平不高,环境技术管理水平止步不前等,均会对环境工程建设质量与效果造成影响,若不加以整治,还会严重阻碍整个环境工程持续性的发展。
2.3源自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影响
近年来我国“雾霾”问题逐步加重,天空仿佛被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纱,且这一层“纱”会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而逐渐增厚,除了影响人们正常出行外,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财产安全。当自然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差,不仅增大了环境工程建设顺利开展的难度,而且还在无形之中增大了环境工程建设任务量,建设者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逐步增多,且在工业化发展态势下,不断加重的自然生态污染,他们所付出的努力短时间内看不到好的结果,也会对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工作效率。
2.4源自人为因素影响
环境工程建设本身依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但因为当前依然存在一部分人未具备充分的环境保护意识,致使环境工程建设者在环境治理的同时,还有一些人在“坚持不懈”的破坏环境,这样一来不仅增大了环境工程建设的任务量与建设难度,最主要的`是破坏者一天未对环境保护引起重视,建设者所取得的环境保护效果就迟迟不达标,进而便会影响到建设者的建设激情,也会妨碍人民群众对环境工程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
3应对措施
3.1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理制度
工业化发展难免会阻碍环境工程建设进程,而此时急需建立起完善的一套环境工程建设体系,只有环境监理体系得到完善,才能从法制上约束某些生产企业的不良行为。通常情况下,环境工程建设周期性长,涉范围较广,且在建设环节对环境污染与植被破坏十分明显。针对此,所建立的环境监理制度,应当涉及整个建设阶段,即每一方面的内容都应囊括其中,这样一来才能为环境工程建设的有序性提供理论借鉴。
3.2增大宣传教育力度
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深化环境保护意识,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环境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政府职能部门应在新媒体、电视、广播等传播渠道的利用下,增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保护的重视。诸如:应推行生态环境保护课程,帮助人民群众了解基本的生态保护知识,逐步提升生态保护意识,主动向他人宣传环境保护重要性及基本的环境保护常识,如此便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3.3有效融合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既然是环境工程建设,自然离不开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两部分内容。对于当前社会发展而言,在提升工程建设效益的基础上,还应保护好生态环境,如此才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此,首先应让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理念深入每一名工程建设者心中,并以此将一个能够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建设环境创设出来,诸如:选择环保型技术措施,多应用适宜动物生存的绿色健康材料,防止使用有毒、有污染的建设材料。以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3.4增大技术与资金支持
环境工程建设自然离不开足够的政策、技术与资金支持,特别是在环境污染治理环节,需要最新、最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持,而足够的资金能够引进更优秀的环境工程建设人才,也能引进最先进的环境治理设备与技术,因而有关部门除了对环境工程建设引起高度重视外,应以实际行动支持环境工程建设。结语综上所述,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强,从原有的先发展后治理,逐渐转换成当前的边发展边治理,而其中做好环境工程建设非常重要,其是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万辉,杨艳.浅谈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及建议[J].资源节约与环保,,(6):306.
[2]曲进.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12):47-47.
[3]廖明华.关于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及对策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9):3119-3120.
篇9:影响幼儿阅读的因素及应对策略论文
影响幼儿阅读的因素及应对策略论文
幼儿教育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启蒙教育,这就需要在进行幼儿教育时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好的启蒙教育可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生长环境,使孩子从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语言阅读能力是语言教学的关键,在幼儿教育阶段孩子不具有成熟的对事物的辨别认识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孩子去多阅读,打开孩子的视野,培养其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因此在语言教育中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对于幼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幼儿的早期阅读在语言教育中的作用
3-6岁幼儿的空间感逐渐形成。他们开始喜欢阅读,并能从大段的语句中辨认出自己的名字,在成人的引导下能较好的书写自己的名字。这个阶段要想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教师就应该改变教学模式来引导幼儿阅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幼儿教育是非常灵活的,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身心特征,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这就使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对幼儿进行全面的培养。幼儿的智力有限又非常好动,但是幼儿好奇好问的性格特点比较强,老师应该针对这些特点在选取阅读内容时应该选用形式多样,情节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创设各种语境,这样有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加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二、影响幼儿阅读的因素
(一)家庭影响
研究表明,家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方式是会影响幼儿阅读水平的。基本可以把家庭环境分为两类:一是重视语言发展的家庭。家长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喜欢阅读书籍,经常使用较规范的语言与孩子交流。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幼儿,从小受到良好的语言刺激,知道阅读的重要,这就潜移默化的养成了重阅读的思想和行为。另一种是缺少语言的家庭。家长沉默寡言或是讲话简单,不讲究用词的规范,这样生活在一个缺少语言刺激的家庭中,孩子就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所以从小缺乏语言经验。这种孩子很可能像家长一样,重视动手能力,而语言能力就比较弱。
(二)情绪变化
幼儿的情感情绪也是影响阅读的重要因素。一些孩子对阅读有一种害怕和焦虑的感觉,是由于阅读能力较差而对阅读产生了恐惧心理。他们不敢尝试发言或朗读,也因此得不到更多的学习机会。有些幼儿对阅读甚至有一种厌烦心理,他们由于过去的种种经验,对阅读产生回避和反感,这使他们不能主动积极的把精力放在阅读活动上。还有些孩子破罐破摔,觉得自己反正不好了,便更不爱阅读。反而是把心思放在如何能让别人注意到他上面,因此在阅读时不能专心。而阅读是一项格外需要注意力集中的活动。
三、阅读兴趣的培养
(一)教材的选择
好的文学作品是让孩子爱上早期阅读的基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幼儿理解的阅读材料可以使幼儿更投入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拥有良好的情绪,从而慢慢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然后终身受益。幼儿最感兴趣的书的内容是与自己的真实生活或想象世界密切相关的人和事物。如果故事中讲的就是幼儿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或是他们经常想象的情形,那幼儿就容易理解、产生共鸣,更愿意去读。同时,所选内容要有幽默的语言、丰富的情节和精彩的结尾。能够反映幼儿情趣、想象丰富的故事最能打动幼儿,才能吸引他们反复阅读,乐于阅读。
(二)巧妙的用法
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形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规律,一步步使幼儿爱上阅读。
1.图文结合
阅读初期,要多采用插画大且多的图书,画面色彩鲜艳,有较强的吸引力,图片旁边的字体应内容简洁、字体较大,让孩子观察图片后引导他们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当孩子会讲述图画故事后,这样的文字又使得他们愿意认读,因而图文结合,更加能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2.提问重点
在讲述图书故事时,用提问题来抓住孩子的注意,特别是寻找到重点问题,让孩子自己回答来发现故事的中心内容,以此引起孩子阅读的兴趣。例如《小黄和小蓝》的故事,提问:“你们知道黄色加蓝色会变成什么颜色吗?”“小黄和小蓝抱在一起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幼儿一听,马上就会被这个悬念吸引,促使他们积极地阅读,以寻求答案。
(三)适当奖励
适当奖励可以增加孩子阅读的积极性。幼儿阶段的孩子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奖励就更不用说,如果老师能适时给幼儿一些奖励,一定能极大地调动幼儿阅读的兴趣。如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和老师共同阅读,在他有小小进步的时候老师给一个拥抱或者给一个鼓励赞赏的眼神;对有进步的小朋友全班一起掌声鼓
篇10:利率市场化发展创新应对策略影响论文
利率市场化发展创新应对策略影响论文
一、相关概念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而不是官方定价。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定价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自身,由金融机构根据自有状况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形成了以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为基础,由市场供求变化决定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利率体系。
中间业务即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即不依赖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业务产生的,而是依赖银行既有资源以中间人的身份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以及开发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业务,由于这部分收入并非是利息收入,而是产品和服务收入,又称为非利息收入。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创造渠道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必须创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为此,商业银行开始改变自己传统的经营策略,更加注重开发受利率变化影响小的业务和新型的*款证券化等中间业务,这些业务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方向。不需要占用银行自有资金,不受利率的限制,浮动空间更大和灵活的自我定价机制成为中间业务的优势,逐渐被各大银行重视。
(一)市场化的利率使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更加残酷。
监管部门看到了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更加重视中间业务法律法规的约束。按照监管部门制定的收费四原则“合规收费,以质定价,公开透明,减肥让利”,原有的一些收费业务被整改,商业银行减少了部分手续费收入。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央行实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不断下调,进而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商业银行不再像以往迅速扩张理财业务,而是审慎经营理财业务。因此,市场化的利率是一把双刃剑,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能把握好这一机遇就能占得先锋,否则就会石沉金融市场的大海。
(二)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定价。
因为价格是金融产品是否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商业银行可以自己决定价格之后,就更加会有创新的动力,创新产品的质量也随之提高,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产品会层出不穷,更加高端,更加先进。市场化的`利率是由市场供求平衡调解的,在供求追求平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自身会将价格调节的更加适合市场,以往可以存在超额利润都将付之东流,自然而然,社会资金的使用流向就会更加合理更加高效。因此,市场化的定价可促使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在这个创新的大潮中只有迎合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以客户的利益至上,以创新求生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三、利率市场化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开发中间业务的组合产品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虽然在我国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时间,但是还处于新兴业务的阶段,种类多样化是其特点之一,如果能够抓住这一特点,将不同种类的产品进行优化组合,就会实现不同风险、不同利润产品的互补,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优势互补的产品组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合理的细分,以达到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潜力大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将发展较早的中间业务产品进行升级、改进,最大化金融产品的价值。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的能力充分反映了其核心竞争力,优质的金融产品还应该具有前瞻性,既满足了客户的现有需求,还能发现其潜在和未来的需求,使得金融产品创新研发与客户的需求变化保持一致。
(二)创新中间业务的服务模式
服务模式的创新首先要突破传统意义上柜台式的人工服务,原有的柜台式服务模式以其对空间时间、人力物力的限制和浪费逐渐被正在迅速崛起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取代。以现代的互联网科技为依托,银行的服务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变为以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为呈现模式的前端化、多元化新模式的服务。正在不断创新的电子银行服务,以其环保、快捷、方便等优势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又为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带来新的平台和机遇。银行应以电子银行的发展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有更强的针对性。在服务的过程中,对客户群体细分,可以依据其年龄、职业、收入、地区等,可根据每组细分后客户的特点,提供此受众客户群体专享式的服务模式,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
(三)控制中间业务的风险水平
中间业务相对银行的传统业务来v,占各项业务比重还较小,风险也比其他信贷业务低,但中间业务发展迅速,风险也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虽然当前的风险是潜在的、但它一旦浮出水面,后果会不堪想象。因为中间业务的风险并不是本身的风险,它联系着银行内部管理,企业、百姓群体客户,甚至国家的立法。鉴于此,为了避免这种巨大的隐藏风险,必须将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与开拓创新同步发展,不能只求发展不求控险。
篇11: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论文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作用下,我国建筑工程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也大大增加。建筑工程管理作为整个工程施工的核心,对建筑工程自身发展、施工水平和工程进度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顺利竣工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现代建筑工程说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几点对应的解决措施。
篇12: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论文
长期以来,建筑工程管理始终都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形势下,面对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促使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采取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管理手段来不断加强对自身建筑工程的管理。然而,由于建筑工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加之受诸多其他因素影响,导致我国目前建筑工程管理处于一种无力状态,不仅阻碍了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而且严重制约了建筑工程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反映了一个施工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是对企业经营建设的整体体现。它的发展与不断提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施工企业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将建筑工程管理放在应有的高度,并将其视为工作的重点内容。此外,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对施工企业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
二、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主观因素。
根据对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发现,建筑管理人员在主观意识里对先进科学管理方法与技术的排斥,是影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观因素。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领域,坚持传统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管理人员有很多。他们在主观意识上认为,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可以满足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需要,因此没有必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与财力来改进或更新现有管理方法与理念。由于这些管理人员主观上的不支持,使得建筑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度迟缓,管理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高[2]。
2、客观因素。
影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有关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这是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因素。建筑监管部门具有帮助施工企业加强管理的权力和义务,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共同影响,使得建筑监管部门的职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和落实;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体制和监理单位发展起步相对较晚。
三、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
1、加强考核及施工进度管理。
考核机制与施工进度对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具有一定影响。加强考核与施工进度管理,既可以减少材料囤积占用资金现象,又可以有效降低物料损耗和能源损耗,从而大大节约工程成本。加强施工进度管理有利于管理人员对各个施工环节项目实际完成量、资金支出等情况进行更好的、及时的了解与掌握。
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聘用高素质管理人才来加强对施工进度的管理,确保施工各个环节都有人员监督,并对每一施工环节完成情况进行及时汇报,做到施工进度严格按照施工计划进行。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考核,需要建立规范有效的考核机制。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工程管理特点,制定出相适应的、可行的考核机制,以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并将个人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水平等作为考核标准,以此来督促与激励施工人员认真工作,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3]。
2、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
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施工队伍,无疑有利于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加强。施工企业应贯彻人以为本的经营管理思想,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对其知识进行不断更新与丰富,以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管理人员还应加强全体施工人员对施工质量的重要性意识,树立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经营管理理念,并将工程施工各项管理工作全部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规定进行施工,从而确保施工质量能够达到有关标准规定。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还要求管理者对施工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工程的顺利开展[4]。
3、建立与完善施工标准。
建议与完善施工标准是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对建筑工程管理具有良好的指导性作用。施工标准的建立与完善,包括对各项施工标准的验收、技术交底、施工方案和施工图纸资料等的管理与规定。它要求技术人员在施工前制定出详细的施工方案,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按照施工进度做好有关资料记录工作;在完工后整理所有资料并进行验收。在完善施工标准的实行下,为加强建筑工程管理,还需制定与推行有效的监理制度,以对施工各环节、施工人员、施工进度等进行有效的监理,确保工程严格按照施工标准进行[5]。
通过上文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分析,相信读者可以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了解,并会意识到要想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要想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科学有效性,要想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全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认识其重要性的前提下,加强对施工进度、施工人员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定出严格的监管体系、规范的施工标准、有效的考核机制等,并将其全面落实到实际管理工作中去,从而推动建筑工程管理快速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赖美伶。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7:180—181。
[2]王魏。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及应对策略[J]。江西建材,2014,20:234—235。
[3]朱继东,吴瑞勤。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华建设,2014,10:84—85。
★ 建筑风水论文
★ 建筑风水学的论文
★ 人文精神口号
【浅论天人感应对古代文化的影响论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从《橘颂》看屈原的思想品格论文2023-07-19
文艺审美的价值观与现代审视论文2024-04-30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2023-08-28
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相关性分析论文2023-05-27
学习《易经》心得体会2023-02-13
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2022-11-06
王充名言2023-11-10
适老卧房家具设计与应用论文2023-09-01
田径运动的人文精神及价值内涵论文2022-06-08
天人相感成语解析202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