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环境责任激励机制的法律分析

时间:2022-07-21 06:02:0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环境责任激励机制的法律分析(精选8篇)由网友“hgssr”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环境责任激励机制的法律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环境责任激励机制的法律分析

篇1: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环境责任激励机制的法律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环境责任激励机制的法律分析

商业银行的环境责任源于企业的环境责任.商业银行由于其特殊的业务导向,从而决定了其要依据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承担起环境责任.然而,由于我国缺乏对商业银行承担环境责任的激励机制,所以在我国出现了各个商业银行各自为战的局面,使得绿色政策的执行效率降低.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环境责任的.激励机制有多种,其中的法律对策主要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授信过程中要签订环境合同及制定“绿色银行”效果评定办法.

作 者:张卉聪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人文与社会法治发展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1300 刊 名:金卡工程 英文刊名:CARDS WORLD 年,卷(期): 14(5) 分类号: 关键词:绿色信贷   企业社会责任   商业银行环境责任   激励机制等  

篇2: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分析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中信用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也是最复杂的风险。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分析。

因此进行信用风险研究,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我国商业银行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虽然随着经济发展,银行存款绝对额呈上升趋势,但增长率却是逐年下滑。其原因在于银行经营活动中存在信用风险,导致银行客户在存款时瞻前顾后,银行存款率下降。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关系到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和金融安全,在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中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只有认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才能从源头上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笔者在此将信用风险成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1.1信息不对称

在信息化时代,现代市场经济越来越依靠信息交流带动资金和商品的流动。银行及企业或个人首先需要进行信息交流,然后进行银行业务。但在实际过程中,双方在获取信息方面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被叫做信息不对称。那么掌握信息多一点的一方可能会利用信息优势欺骗另一方,导致另一方决策失误,利益受损。在银行信贷关系中,借款企业通常对借款项目风险与收益状况占有信息,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利用信息优势和信用缺失欺诈银行。相对而言,银行处于信息劣势一方,无法获取足够多的信息,增加了信用风险。关于信息对称与否与贷款难易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贺力平认为银行信用风险大小与信息不对称程度成正向相关。

1.2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尚不健全,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经营的发展,金融犯罪也越来越频繁,手段更加诡秘,出现了如虚假个人消费、恶意透支、关联企业骗贷、票据欺诈、大量非法洗钱等新的金融犯罪形式,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即银行工作人员工作懈怠,不坚持岗位规章制度,不能及时发现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违规和重大风险问题,即使发现也不能及时向上级反映,更有甚者,发现也不向上级反映。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就是因为银行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有问题,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给银行造成更大损失。

1.3银行员工综合素质不高

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专门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成立由具有信用风险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员组成信用风险管理小组是十分必要的。个别领导政策水平偏低、对市场把握不准以及对银行业务片面追求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造成决策失误;或业务操作人员基本功不扎实,工作有疏漏或质量不高;或员工法律观念淡薄,在局部或个人利益驱使下违规经营。

1.4政府扶持地方企业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发展,他们扶持当地知名企业,并出面替企业向银行贷款,在贷款之前,政府也没有完全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效益情况,在获得贷款之后,政府也不再管企业是否归还银行贷款,是否有能力归还贷款,最后政府也不从中协调双方还贷事务进展。企业的效益较差的话,直接增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这直接给银行带来了负面影响。

篇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分析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分析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分析论文

本论文主要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紧迫性;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和特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的战略性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强化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不断调整适应市场需要、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WTO后过渡期是国内银行提高自身实力,迎接外资银行竞争的关键时期。未来银行的竞争,是新兴业务的竞争,尤其是中间业务的竞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抓住时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强国际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当下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紧迫性,对现行条件下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做了一些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竞争中间业务紧迫制约因素建议

一、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紧迫性

随着全球资本市场快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崛起,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等传统业务面临巨大挑战,经营风险加大,生存空间日益缩小,这样的外在环境迫使商业银行必须进行多元化的发展,拓展新的收入来源。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优秀的国外同行加入到争夺蛋糕的行列,它们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以及强大的研发和营销能力,让过度依赖传统存贷款业务和利差收入的中国银行业面临严重的挑战。争夺利差收入以外的中间业务是中国银行业必然的出路

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和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虽然刚刚起步,但可以看到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产品日渐丰富。1978年以前,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只有结算一类,具体品种不到10个。近几年迅速发展,相继开办了代理、保管、信托租赁、票据承兑和贴现、信用证、型用卡、基金托管等业务,已有上百个品种。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总体上还不太成熟,体现在:

品种单一,结构欠合理。从商业银行开展的一系列中间业务品种上来看,在传统的中间业务基础上创新的产品居多而新兴的中间业务品种居少。

收入水平贡献度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0%以内,有的甚至不足10%。而许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往往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我们的中间业务还有相当多的潜力可挖。

科技手段运用有限。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都有比较发达的电子网络系统,但在对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运用上极其有限。科技优势主要局限在汇兑、支付和结算等传统业务上。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的战略性对策

(一)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发展中间业务认识的高度,关键是要实现“十个转变”,即在营业理念上从专业银行向现代银行转变;在经营目标上从间接创收向直接和间接创收并重转变;在经营意识上从“副业”向“主业”转变;经营模式上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在经营品种上从传统产品向新兴产品转变;在经营手段上从科技含量低、单一化向高技术、多元化转变;在服务策略上从低效向高效转变;在经营态度上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在经营机制上从僵化向灵活方式转变;在经营作风上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

(二)完善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体系

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在中间业务的拓展上要以效益为中心,全面整合中间业务,充分发挥中间业务专业部门或协调机构的统筹作用。中间业务专业部门的功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统一的中间业务发展战略、拓展领域和主导品种;二是提升技术支持力度,加快创新力度,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成本与收益的核算,避免低效益、高风险的代理品种;四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三)强化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不断调整适应市场需要

我们必须注意在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要,来开发、设计、推广中间业务品种。具体要做到(1)整合现有中间业务品种,及时淘汰没有效益又消耗资源的业务品种,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有市场发展前景的项目和品种中。(2)要加大金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开发创新出适合不同类型企业、居民要求的中间业务新品种,提高综合化、个性化金融服务功能。在产品的开发上,集中力量发展高价值品种,如投资银行、代理理财、银行卡增值服务、网上银行交易、外汇业务等等,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主打品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确立优势品牌的市场地位。

(四)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

壮大中间业务队伍,一是要立足现实,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办法对现有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适应业务的急需。二是要在内部公开选拔,挑选精通业务、年富力强、善于钻研且具有开拓意识的'人员安排到中间业务岗位上来,并通过国内外的专职培训、理论研修和实务培训相结合等方式,对他们进行中间业务、外语、计算机、公关艺术等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

(五)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

为规范收费行为,维护商业银行和客户的合法权益,监管当局应当尽快出台《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管理办法》,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及其它相关事宜做出具体规定。商业银行以此为据,中间业务的收费自觉地接收入民银行监管以及客户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在中间业务收费标准的调整制度上,应坚持收入与支出匹配、风险与收益对等、向国际管理靠拢的原则,坚持以成本费用为基础,加上法定税金和合理利润,并充分考虑市场状况和客户承受能力。

(六)建立公平合理的外部市场环境

作为金融体系的监管者,中央银应该为中外资银行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一,放松金融管制,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宏观环境。目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而我国仍在实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面对国内众多从事混业经营的强大对手,我国应该逐渐放宽分业经营的限制,可以考虑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允许银行扩大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范围和深度。二,加强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中央银行应该对金融机构问的不合理竞争予以协调管理、督促其严格执行国家法律和制度规定,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公平合理的外部市场环境。

篇4: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论文

进入新世纪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持续宽松的状态。特别是以来,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存差持续扩大,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反弹过快。如何有效解决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提升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的运营效率,是银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1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1.1经济结构性失衡是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相对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消费近年来虽有增长加快的趋势,但仍远落后于前两者的增速,消费相对落后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另外投资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大企业的资金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某些热门行业重复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而医疗、教育等部门严重的投资不足;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性问题突出,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面临资金不足;城市存在流动性压力,而农村却依然资金匮乏。

1.2商业银行现有增长方式与经营模式不合理,金融创新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仍未摆脱传统的“存款第一”的以信贷资产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以及高度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收益增长方式,业务重点在于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过去,贷款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主要方式,有政府背景的项目贷款需求非常之大,如今,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完成,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面临着众多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对银行来说,必然导致流动资金贷款发放不像过去需求那么大。

1.3大量的外汇占款加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收支顺差,再加上强制结售汇制度,产生了大量的外汇占款。1-10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4249.5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其中出口7792.9亿美元,增长26.8%,进口6456.7亿美元,增长20.9%,累计贸易顺差1336.2亿美元,同比增长66.1%。202月,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到8536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截至年10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0096亿美元。同时,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货币和外资流入,导致本币存款迅速上升,央行为了抑制人民币升值压力也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这都成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诱因。

1.4惜贷、恐贷行为加剧了银行内部的流动性过剩

初,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在1月1日以前要达到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这使商业银行在决定放贷前会更加严格审查该贷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放贷行为更加谨慎,这势必会降低银行贷款的规模。

1.5金融市场不完善,企业和居民的闲置资金无法有效分流

2006年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16.2万亿元,储蓄率高达77.29%。在中国现阶段,居民储蓄意愿较高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社会体制、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本市场形成机制仍然不完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有待进一步发展,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使资金持续向银行系统聚集,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存款难以分流。

2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1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目前,商业银行在外部正面临着国内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等挑战,内部面临经营模式、增长方式和经营结构转型的任务。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配比及管理能力、产品定价能力和总体盈利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面临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变革高度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收益增长方式,实现管理模式从规模导向到效益导向的革命性变革。

2.2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模式提出了挑战。

流动性过剩使得货币市场的短期基准利率逐步向超额准备金利率靠拢,难以建立起一条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利率曲线。缺乏这样的曲线,商业银行很难进行内部资金的转移定价和金融产品定价,这将制约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效率和产品定价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一方面必须加强筹资市场分析,主动调整存款区域、客户、品种结构,以降低筹资成本;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将富余的资金应用于发展和创新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和资金业务,增加资金使用的效益,实现投资的多元化和分散化,改变收入来源单一依赖于存贷利差的局面。

2.3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过剩的流动性刺激了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积累了银行自身的信贷风险。同时,突出了商业银行在有价证券等资产投资上的利率风险。此时,如果银行风险掌控能力不到位,就会在提高当期收益的同时积累下新的长期风险,使银行面临短期收益与长期风险、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约束与流动性过剩的艰难选择。

3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措施

3.1扩大内需,改善储蓄结构

为了改善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消费不足的局面,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医疗、教育、社保、养老制度的改革,以减低个人储蓄,稳定居民支出预期;第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开拓新就业渠道,促进再就业,降低失业率,以改善消费疲软的局面。

3.2利用金融市场创新改善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商业银行的合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恢复统一的债券与回购市场,增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建立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解决我国长期以来间接融资比重高、企业负债率过高、银行信贷手段过度运用的问题,逐步改善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3.3拓展理财市场

通过多样化的理财产品有效分流被动负债,减轻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商业银行要大力开拓基金、保险、债券、黄金、股票等理财业务,提高存款转化率,优化负债结构,提高盈利能力。要对理财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充分挖掘客户的理财需求,研究开发多元化的理财产品,通过拓展理财市场规模,降低储蓄率,分流被动负债,从而达到减轻流动性过剩的目的。

3.4对汇率和外汇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适当加快汇率改革以减少外汇占款是化解流动性泛滥问题的有效途径。从目前情况来看,有必要实行更为灵活的汇率浮动机制,抑制投机行为,稳定升值预期。其次,从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转变为一个相对中立的外汇管理体制,对于投资性资本的流入还需要进行相应的限制,同时重点对资本流出管制进行相应的放松。

3.5引导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存贷业务,而风险小、收益大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无法成为银行调节风险或者规避资产风险的支柱业务。应该引导商业银行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3.6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能力是构成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根本。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制,不仅应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也应加强市场、操作、流动性等各类风险管理。由单纯的信用风险管理向包括信用、市场、操作和流动性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将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表内、表外业务,本币、外币业务,自营、代理业务,境内、境外等业务,均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范围。将风险管理涵盖于各分支机构、各项业务和各种产品,贯穿于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计量、风险控制、风险处置到风险补偿的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索贵彬,石智勇.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和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杨高林.现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3]@邓智毅.商业银行应重视和加强流动性管理[N].金融时报,2006,9,12.

[4]@董积生.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06(9).

[5]@徐路露.破解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难题[J].科技经济市场,2006(12).

[6]@王自力,叶贸.中国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之困”[N].第一财经日报,2007,2,7.

篇5: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分析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分析论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的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的缺陷体现在内控环境不良好、制度不完善、流程不合理、方法不科学等各方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完善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商业银行虽然按照国际惯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设立了股东人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在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上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股权结构不合理,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投资者缺位,容易导致监督效率低下和内部人控制等代理问题。

2.激励机制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之间形成了一套“官本位”的激励机制,并且我国对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很少使用期权奖励机制,缺乏长期激励。激励不足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高层经营行为短期化、引发严重道德风险的重要原因。

3.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管机制。由于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董事与监事主要由大股东提名选举产生,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几乎不存在有效的董事会制度,使得其治理结构缺少有效制衡,另外,监事会也流于形式,各行的稽核部门人大多直接向经营管理层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稽核部门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二)忽视内部控制模式的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控制多采用头痛医头的打补丁事后控制方式,缺乏整体的控制思想和控制框架,主要采用目标控制的方法,以具体的经济业务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这与COSO报告的要素式控制方式存在着根本的不同。这种以控制具体管理活动的`内容为目的,过多地强调结果的控制模式,虽然短期控制目标容易实现,但却忽视了内部控制环境和过程的规范化建设,致使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活动长期在非规范的环境下低效运行,最终必然会导致长期控制目标的失效。失去了内部控制长期有效的动因,从而导致内部控制成本的大幅上升。

(三)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机制

虽然目前各商业银行都能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进行风险管理,但管理系统不健全,依然是困扰我国银行业内部控制的木板效应中的“低木板”。主要表现在

1.缺乏一支强有力的风险管理队伍,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评估只能进行定性和人为可调整的管理方法,并且,授信业务审查、审批不规范,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严。

2.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手段。

3.计算机风险控制能力较差。金融电子化过程中,没有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应急机制,银行内部利用计算机作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造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与审计监督的盲点并存的尴尬局面。

(四)忽视内部控制模式的建设,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标准和规范的评价控制程序

以控制具体管理活动的内容为目的,过多地强调结果的模式,致使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活动长期在非规范的环境下低效运行,失去了其长期有效的动因,同时,该模式下,存在着严重缺乏业务执行标准和很大程度上都存在忽视或缺乏内部控制的测试评价系统的现象,因此,内部控制程序也表现出明显的不规范,由于对内部控制的成效无法进行反馈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策略,内控系统不能得到持续改进。

(五)内部审计效力不足

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整体的审计制度存在内部稽核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覆盖面窄,稽核广度、深度和频度不够、稽核人员不履职或履职不到位、对稽核出的问题整改查处不到位等问题。内审缺乏计划性,审计周期和频率不合理、内审人员责任心不强,奖惩机制不够明显,最终导致内审的效力的失败。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政策建议

(一)重塑科学内控文化,营造良好内控环境

商业银行应全面提升组织团队的文化涵养,打造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内控文化,将将管理意识、合规意识、制度意识深深根植于员工的思想观念之中,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行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行为控制和约束在既定的目标范围之内。通过“自控”实现其目标,反过来推动公司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动力。

(二)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建立有成效和效率的监督机制

1.要从根本上强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就必须建立一个目标明确、权责利相对应的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防止“一股独大”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出现。

2.尽快完善激励机制。改革“官本位”的传统思维,对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奖惩直接与经营风险挂钩、与银行的长期发展挂钩,再不能只是与政绩挂钩、与短期业绩挂钩.把高管人员的收入与银行资产的效益和质量结合起来。

(三)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建立动态的积极的现代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需要改进风险管理机制,不仅要从根本上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建立畅通的信急传递渠道、强化风险管理的责权利关系,还要利用和完善风险预警系统以及转移和分散风险的工具。

2.建立灵活适度的授权授信制度。

3.完善信息技术管理。这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审慎的会计、财务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在金融电子化过程中,广大软件工作人员需要将本行经营方针、政策、业务操作规程及银行经营活动,尤其是信贷管理等风险的识别、防范控制与化解制度措施纳入系统管理,不断更新软件开发思路,应为每项银行业务设计尽可能短的业务处理流程减少出现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的几率。

(四)建立完善的稽核审计体系,完善事中、事后监督和专业检查制度

首先,应逐步建立稽核垂直管理体制,总行设立审计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从而保证该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加强内部审计强度,提高稽核审计频率,制定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规划、重点和方案。再次,应提高稽核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以次,建立起以内部审计监督为主导,以专业检查为基础,以事后监督控制为保障的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当然,还可适当借助外部审计和社会中介力量。

(五)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和形成评价标准,持续改进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应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加工、反馈制度,及时发现、处理问题,此外,还应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对内控制度评价的程序、依据、标准、环节进一步细化、量化,发动全体员工参与评价工作,并充分利用评价的结果进行奖惩,从而取得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和优化。

总而言之,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需要根据COSO报告的要求重新构建,通过过程和风险管理和最终的评价体系,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才能更有效的运行。

篇6:论文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对策分析

论文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对策分析

摘要:经过多年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银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的解决。本文立足于加入WTO后的外部制度环境,对入世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从银企关系、产权与治理结构和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WTO;银行业;改革;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加强并改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经营效益实现了逐步提高。但是,商业银行在体制和机制上矛盾和问题依然很多,改革任务还十分繁重和紧迫。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银行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健全的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建立。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国有商业银行虽为国家所有,但没有明确的所有者主体,也没有明确的所有者权益要求,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道德风险(moralhazard)与“内部人控制”的存在。由于所有者主体的不明确,对经营者形成了多元化的目标,其业绩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均无明确界定。极大增加了商业银行作为契约组织内部的协调交易成本。尽管商业银行经过多年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产权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仍未能真正形成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

2.商业银行自身发展能力的下降。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首先,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资本充足率体现了银行对负债的最后清偿能力。由于体制原因,国有商业银行正常经营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稳定的补充渠道,并被大量不良贷款和无效投资严重侵蚀。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5.11%;11家股份制银行为7.31%。其次,银行盈利能力差。银行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利润留存,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4大商业银行赢利水平急剧下降,银行风险程度明显增大。目前4大商业银行的人均利润率仅相当于境内外资银行的1/25(田国强,)。第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截至206月,4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按5级分类已超过两万亿元。

3.商业银行运作管理效率的低下。首先,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粗放,决策与控制缺乏有效性。由于产权不明与资本“人格化”虚置原因,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管理中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水平较低。银行内部各业务部门在具体行使监控职能时,职责不明确,或者“齐抓共管”,或者“互相推诿”,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运作机制与制约机制,金融犯罪与管理渎职行为时有发生。其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中国银行业整体上存在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风险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感等较差,缺少团队精神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发展。第三,金融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突出问题是业务范围狭窄,盈利空间有限,缺乏产品创新能力。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在现有金融创新能力约束下,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将变得日趋不稳定。

二、加入WTO对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挑战

本人认为,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在于确立了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长期制度环境。根据中国在加入WTO时有关承诺,我国目前已正在人民币业务经营地域与客户等7个方面逐步放宽对外资银行的准入。全面地看,加入WTO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带来了促进竞争的积极效应,但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权制度竞争的挑战。就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构成来看,占国内银行业70~80%市场份额的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新兴商业银行尽管是股份制形式,但其大股东仍然多数与国有成分有关。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产权模式,决定了它经营目标的两重性,既要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同时又必须承担一定的政策性业务,不可能完全按照经济理性来运作,从而制约了自身竞争力的提升。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绝大多数都是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股权具有多元化和分散化的特点,这种产权模式决定了其经营目标只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在产权制度竞争上面临着不利格局。

2.银行业务上的冲击。外资银行在资金实力、管理经验与金融创新等方面处于明显优势,必将逐渐使国内商业银行某些业务受到强烈冲击。(1)储蓄存款出现转移。过去我国法规限制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吸收存款的规模和范围。加入WTO后,中、外资银行争夺储蓄的竞争加剧,居民部分储蓄出现向外资银行的转移。(2)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发展,因此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大量增加,外资银行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中资银行争夺业务。(3)贷款业务有所流失。外资银行重视以信贷为手段去争夺市场,而优质企业往往也会选择那些服务灵活、效率高的外资银行。(4)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面临激烈竞争。

3.在客户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外资银行大多实行混业经营,往往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与严格分业管理的中资银行相比,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商业银行服务,中资银行在优质客户发展和巩固方面的竞争力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银行80%的利润来自20%的优质客户。外资金融机构能够进一步利用其跨国网络优势、创新能力与国内金融机构争夺优质客户群。可能的结果是国内金融机构的一批优质客户出现流失,而有风险、效益不好甚至亏损的客户留在国内金融机构。

4.优秀金融人才的流失。廉价的人力资源是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一个优势,但同时也是一个致命的劣势。更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出于业务经营需要,会普遍采用人才本地化战略,雇佣一批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当地高层管理人员和熟练员工。外资银行具有收入水平高、工作条件好与人才任用机制灵活等优点,会以高薪聘请、委以重用等优厚条件,以及科学的管理方式来挖掘“金融精英”,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将面临人才流失的严峻考验。人才流失对我国金融业不仅意味着人力资源的劣化,更严重的是发生客户、业务的'转移。

5.我国商业银行有可能在竞争中被边缘化。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国际比较资本实力明显不足。英国《银行家》杂志年第7期公布了当年世界1000强银行的最新排行榜,其中欧盟288家、美国199家、日本116家,我国大陆仅有9家银行进入,并且这些银行相比而言资本充足率也明显偏低,资产质量低下。中资商业银行的历史包袱沉重,盈利能力低,在贷款规模、流向、结构等方面受到非市场因素的限制,而外资银行以市场规律运作,其灵活性会对中资银行形成较大压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1.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逐步减轻国企与银行间的制度性依赖。商业银行改革与国企改革是一个不可分离的过程,银行不良债权大量累积、银行体制改革步伐迟缓等问题都与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性支持有关。因此,商业银行改革与国企改革应当同时推进。在当前,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同时,要加大行业兼并与地区兼并的力度。政府应积极发挥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协调作用,推动行业兼并与地区兼并,优化产业布局。另一方面,就当前最重要的任务而言,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步伐,运用股份制推动企业改制工作。

2.改善商业银行产权与内部治理结构,使其成为真正的独立主体。要使国有商业银行真正摆脱政府的束缚,就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使之成为真正独立的产权主体,以此基础,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经营,形成硬化的风险约束机制。没有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没有以明晰产权为基础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制度,国有银行的经营绩效提升只是一句空话。我国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应当通过股份制改造和产权结构调整,建立起国有银行的法人产权制度,从而实现银行资本的终极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的分离。股份制改造有利于银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有效加强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和激励,改善银行治理结构,提高竞争力。当前,这项工作已经进入实质性谋划和操作的层面。

3.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管理运作能力。在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时,围绕治理结构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保证银行经营绩效的重要条件。首先,银行内部应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监测与控制的组织架构,确保各机构间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其次,商业银行应建立有效的资本金持续补充机制,包括提高普通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建立专项和特别呆账准备金等。第三,要健全内部管理人员行为规范,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防止人为造成的风险隐患。第四,要撤并业务量较小、管理不规范、长期亏损的分支机构,实现规模经济。

4.在制度先行的基础上开放中小民营银行的行业准入,打破银行业垄断。要有效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引入新的有活力的竞争力量。民营中小银行的出现必将有助于打破行业垄断,加快银行业改革的步伐。与已有的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相比,民营银行产权清晰、责任明确,使其能建立起有实际意义的激励机制。发展民营中小银行会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也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政府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成立和运营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同时,在开放准入之前,要下大力气制定准则、监管和退出法规,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

5.加大银行业监管与调控力度,防范金融改革与开放中的风险。中央银行应改变单纯作为主管部门的观念,监管重心也应及时从单纯的常规性稽核监督向以防范风险为核心的审慎监管转变,把防范金融风险作为金融监管的重心。一是构筑金融法规体系,用法律来规范金融秩序、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金融立法应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中心,吸纳国际惯例和WTO的通行法则。二是建立金融审慎监管体系,包括审慎监管机关,审慎监管政策和审慎监督检查。三是构筑金融安全网,逐步建立适合我国银行业状况的市场准入制、存款保险制、最后贷款人制度和市场退出托管制。

参考文献:

1.刘伟,黄桂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经济研究,,(8).

2.林毅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

3.Lardy,Nicholas.China’sUnfinishedEconomicRevolution.Washington,DC:BrookingsInstitutionPress,.

篇7: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摘要:后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房地产行业贷款风险隐患上升,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不审慎行为加剧等与住房贷款有关的信贷风险,具体表现为“三个并存”:泡沫经济与信贷风险并存;个贷高增长与高不良率并存;房贷利率和房价风险并存.作 者:赵瑾璐    张源    赵磊  作者单位:赵瑾璐(北京理工大学)

张源(中国建筑)

赵磊(中国铁建)

期 刊:银行家  PKU  Journal:THE CHINESE BANKER 年,卷(期):, “”(10) 分类号: 

篇8:商业银行经营“三性”原则的法律分析

摘 要:我国1995年《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以“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为原则。而经2003年修改之后,我国《商业银行法》则规定“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很明显经过这一次的法律修改,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大原则次序有所调整。为什么新《商业银行法》要将安全性原则放在商业银行“三性”经营原则之首,而流动性、效益性排在其?笔者将以安全性原则为重点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安全性原则;原因;目标

1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指银行管理经营风险,要避免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其资产、负债、利润、信誉等方面的影响,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与发展。人们之所以将钱存入银行,除了能以一定的利率获得利息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把钱存入银行更加“放心”和“安全”。现行《银行商业法》之所以将安全性原则放在首位,是因为商业银行自有资本较少,经受不住较大的损失,如果遭受到较大风险,乃至于威胁到存款客户的资金安全,就有可能失去客户的信任,这样无疑是对银行的一种打击。正是因为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自于对客户的负债,即个人和企业存入银行的资金,如此高的负债比率不得不要求银行资产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而对商业银行经营安全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几点:首先,由于银行靠的是负债经营,自有的资本占的比重较少,因此须保留一定的周转金。存款客户要求提款时,银行不得不满足,不然可能引发挤兑风潮;另外,银行贷款也需要一定资金保证支付。其次,如果银行贷款的规模太大,超过了本身资金来源的可用限度,又或者资金来源的期限比较短,贷款的期限却较长,则可能导致银行资金的短缺和周转不灵。又如果银行客户的信用状况不好,也可能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和收益。最后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危及到银行的安全。这些事项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运营的不确定性,因此,安全性问题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最需要注意的问题,保证银行运营资金的安全不仅可以避免客户资产遭受损失,增强商业银行自身的竞争力,而且对维护国家经济的整体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正是因为如此,现行《银行商业法》将安全性提高到最重要的位置。银行经营一旦失去了安全性,流通性与效益性也无从谈起了。

为了实现经营安全性,就要求商业银行合理安排其资产结构与规模,维持一定的现金准备。具体来说,首先要提高商业银行自有资本在全部负债中的比重,这样一方面能避免负债流动对清偿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存款客户对银行的信任,防止挤兑风潮的冲击。此外,合理安排贷款和投资规模以及期限结构,使之与负债规模保持一定比例,与负债结构匹配,保持银行清偿力。通过强化对客户的资金信用调查和经营预测来避免信用风险。最后,商业银行应遵守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和制度,争取国家的法律保护与中央银行的支持,通过存款保险等措施来保障安全经营。

2 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指的是商业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和满足必要贷款的'支付能力。一方面,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对存款人要保证支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贷款一般要等合同到期时才能收回,银行在借款人没有违约的情况下,不能提前收回贷款。为了确保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它必须保证资产的适度流动性。可以看到,流动性是实现效益性的基础,只有银行科学运用资金,才能保证其业务正常运转。当银行的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以取得充足的资金,进而影响盈利水平,更有甚者,还会使商业银行资不抵债。因此流动性是商业银行不得不重视的一大原则。从银行资金来源性质和银行业务经营特点来看,加强资金流动性管理,促进其流转畅通,一方面要求银行调整资产结构,维持流动性较好资产的适度比例。另一方面银行需要加强负债管理,注重从负债方面来满足银行经营的流动性要求。此外,银行要合理安排运用资金,安排好一定经营周期内存款周转金和贷款周转金需要量的运用计划。

3 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一般也称之为盈利性原则。这是所有经营性企业都追求的共同目标,商业银行也不例外。所谓的盈利性是指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它商业银行经营“三性”原则的法律分析保证商业银行能在经营活动中得到持续的发展。盈利性对于银行的意义在于提高效益,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自身的竞争力,盈利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盈利性越高,银行面临的风险可能就越大,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原则中将盈利性放在末位,不是说银行不需要盈利,或者不追求盈利,而是在保证银行经营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盈利。可以看到,与1993年的《商业银行法》将盈利性放在首位相比,现行法律更加重视稳健经营。商业银行将盈利性放在首位的话,存在很大隐患,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利润最大化固然是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但安全性更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流动性、效益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必须突出“安全性”经营原则,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防范,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用资金,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实现流动性和效益性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刚.《解读商业银行“三性”经营原则次序的调整》.金融会计,2004(6).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策略研究论文

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反洗钱工作难点及对策分析

网上银行风险及法律监管的研究论文

我国中小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设计论文

我国CPA审计定价模式及其选择的探讨

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加强我国环境应急管理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税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防范论文

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原因及对策

林业企业的社会责任释解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环境责任激励机制的法律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环境责任激励机制的法律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环境责任激励机制的法律分析(精选8篇)】相关文章:

论如何完善审计强制措施2022-12-14

法学硕士论文范文2023-01-27

试论减少和避免刑讯逼供的法律对策论文2022-09-14

简谈金融政策与房地产论文2022-10-02

交通管理法律论文2022-11-04

法律论文范文2022-05-08

法律论文发表2023-03-17

关于法律的论文范文3000字2023-07-21

立法建议书2023-01-31

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 论文2023-06-2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