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外语云课程的构成、特点、理念与实践

时间:2022-05-05 23:50:37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商务外语云课程的构成、特点、理念与实践((精选10篇))由网友“Fwio”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商务外语云课程的构成、特点、理念与实践,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商务外语云课程的构成、特点、理念与实践

篇1:商务外语云课程的构成、特点、理念与实践

商务外语云课程的构成、特点、理念与实践

[摘要]商务外语云课程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由“管、台、云、端”四大要素及其关系构成,它具有数据信息集中、设施成本低、教学方式灵活和课程资源共享的特点。商务外语云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学生需求为本和泛在学习,其课程实践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的参与。 [关键词]云课程;特点;理念;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01-0101-03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技术革命通常会引发教育领域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课程领域正在发生一次全球性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一纸书本、三尺讲台”的课堂形式受到电子书、电子书包、网络课程、虚拟交互课堂、远程教学等新的课程教学形态的冲击。[1]近年来,随着“云计算”技术在信息技术领域不断成熟,借助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在“云端”授课、互动、游戏、实验、作业、考试的“云课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云课程是云计算、移动新技术和课程整合后产生的新课程形态。它是以育人为目的、以云平台为课程媒介、整合学科知识和课程资源、以正式学习或非正式学习、集中学习或分散学习为课程实施方式、在线测试、考试为主要评估手段的新课程形态。[2] 一、商务外语云课程的构成 云课程是由“管、台、云、端”四大要素及其关系构成的系统。[3]“管”即各种信息传输的通道,如有线网络技术(10G、40G、100G以太网)、无线网络技术(Wi-Fi lin、3G LTE、4GTD-LTE/FDD-LTE)。“台”即资源库运行的平台,当前的云计算2.0技术使云平台的重心转向业务基础设施、业务平台和业务软件,形成了个性化、人性化的使用体验。“云”即资源提供者的资源库。“端”即用户所使用的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商务外语云课程的基本构成就是上述四大要素和商务学科各门课程有机结合的产物(如图1)。商务外语云课程开发并不是将各种课程资源与信息技术简单相加那么简单,而是需要考虑整体的策划、设计,考虑课程开发过程的所有环节和要素,包括如何把云技术融合到商务外语学科课程之中,如何利用云技术支持改变学校商务外语教学和学习方式,如何利用云技术来设计、开发、管理和应用各种课程资源,如何基于信息化环境整合商务外语类课程资源,如何在云课程一体化设计中兼顾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等问题。 图1商务外语云课程基本构成二、商务外语云课程的特点 商务外语云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必然会呈现出各种云课程的特点。这些特点包括信息数据集中化,设施简化、成本降低,接入方式多样、教学形式灵活和课程资源共享等。 第一,信息数据的集中化使得商务外语云课程的管理变得高效、安全。商务外语云课程是包含该学科各类课程在内的大规模的课程集群,其中有大量的课程知识信息数据和事关云课程运行的核心数据库。虚拟化的网络服务使得这些资源的调用、维护与管理都可以由专业人员负责,提高其运行效率。商务外语云课程的“云端”为这些信息数据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还可以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加密保护,更能针对黑客入侵及时启动防护系统保护数据安全,教师和学生不必担心因个人终端(电脑、智能手机等)中毒或遭遇黑客入侵致使课程数据损坏或丢失。 第二,设施简化、成本降低为商务外语云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可行性。商务外语云课程对学习者的终端设备要求不高,只要学生持有连接网络的设备并在设备上安装网页浏览器即可。学校不必投入大批资金购入各种硬件设备和担心设备维护、维修与升级等问题。另一方面,商务外语云课程的云计算技术也降低了对师生终端计算能力的要求,师生不必担心自己的电脑或智能手机的.配置与性能低而影响云课程的学习。总之,从云课程的建设和实用来看,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资金投入都不高,这为商务外语云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可行性。 第三,接入方式多样、教学形式灵活为商务外语云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使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掌上电脑和智能手机等,进行在线查看电子讲义和教学视频、提问、互动、提交作业和参加考试等商务外语云课程的学习活动。教师则可以通过终端设备在线更新课程讲义、答疑、同学生互动、评阅作业和评阅试卷等。以上全部与教学相关的数据存储于云端,学生和教师可以很便捷地利用这些资源,这对商务外语云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四,课程资源共享让商务外语类课程资源得以有效利用。资源共享是现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理念之一。云计算技术的开放性、互动性为商务外语云课程的资源共享提供了适宜的技术条件。云技术与商务外语课程的整合摒弃了单一的“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它所承载的合作、共享、革新等理念与新时期的课程改革理念不谋而合。云计算对商务外语云课程资源建设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课程资源的组织和管理上,它使商务外语云课程的资源形态和运营得以网络化、协同化和服务化,这些都促进了商务外语类课程资源得以有效利用。[4] 三、商务外语云课程的理念 第一,以学生需求为本是商务外语云课程的首要理念。从商务外语云课程的基本构成图可以看出,在“管、台、云、端”四大要素中,“端”是最终归旨所在。换句话说,商务外语云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的需求是课程设计与开发首先需要考虑的。商务外语云课程对学生需求的满足主要表现在课程群的广度、学科知识的难易度和课程资源的有效性三个方面。商务外语云课程面向的学生群体复杂多样。选择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既可以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也可能是国际贸易专业的,甚至是经济学专业或其他学科专业的,这就要求商务英语云课程的课程群具有较广的涵盖面,不仅要有商务英语类的课程,还要有国际贸易类的课程,更要开设一些经济学类的基础课程,这样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学生群体的知识、技能基础不同,这就要求商务外语云课程的课程设置照顾学生的这一特点,提供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最后,课程资源作为教学的辅助资源,必须具有有效性。这里的有效性是指课程资源要与各类、各门课程不同学习阶段的内容密切相关,否则起不到辅助教学的效果。 第二,泛在学习(Ubiquitous)是商务外语云课程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的重要理念。商务外语云课程是一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泛在教育平台。这一平台是通过将传统讲授、基于互联网学习(E-learning)、基于移动设备学习(M-learning)和云计算技术整合起来的开放的、即时交互的教育平台。有了这一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在线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者复习巩固已学课程,或者同教师和同学进行在线互动、交流。这种学习形式就属于泛在学习,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的学习,是一种无时不可、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可以按照学习者的需求获取相关信息的学习。总之,泛在学习是商务外语云课程的重要理念,它是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有机融合,是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的结合,是大规模教学和因材施教的实现形式。 四、商务外语云课程的实践 商务外语云课程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信息边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一站式”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让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进入这个平台,让他们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角色职权完成不同的工作或任务,开创了课程信息化开发的新模式。[5] 第一,学校在商务外语云课程开发中主要担任管理者的角色。学校可以向教育云服务提供商申请开通信息化中心,但不用购买相关硬件,也不用维护设备和升级系统。学校教务部门在商务外语云课程平台上主要做教务管理工作,管理师生的登录权限、教师的考核、学生的成绩统计等,同时按照需要存储师生上传到云平台的文件和数据。学校也负责公开和共享部分课程资源和信息,与同类院校进行相关课程沟通交流的事务。 第二,教师在商务外语云课程开发中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根据学校赋予的权限可以选择云平台提供的样式或自定义样式开通自己的主页,以便指导学生学习。教师还可以利用云平台提供的软件和工具在线写博客、指导学生、发布作业、在线批改、在线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上传课程资料,与同行分享资源和在线交流教学经验。而做到这一切,教师无需首先成为一个网页设计师,因为云平台为教师提供了免费的、“傻瓜”式的网站建设模板,教师可以轻轻松松地创建自己的教学网站。 第三,学生是商务外语云课程的自主学习主体。学生在这一云教育平台上可以创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可以通过云平台搜索到大量的学习资源,可以在线观看教师的授课视频和电子教案。为了方便交流,学生可以创建博客、发表学习心得、发布学习笔记、发表生活感想等与同学和教师在线互动交流。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线提交作业、参加考试,并能及时得到教师对作业和考试的反馈信息。 第四,家长是学生在线学习的督促者和反馈者。家长可以在云平台开通账户并使用相应的功能,随时进入孩子的学习空间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展、督促孩子及时完成作业、关注孩子的心情变化等。当然,家长也可以同孩子一起参与到师生互动交流中。通过查看学校管理部门的网页和教师网页,家长还可以看到相关课程的通知、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与评价、学生成绩等,也可以在学校管理部门网页和教师网页留言与之交流。 五、小结 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提出教育与信息化产业整合的指导方针,发布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国家政策的支持将使云课程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新高地,也象征着我国高校云课程建设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实践探索需要理论先行。但是目前国内有关云课程的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应用研究更是鲜见。本文结合云课程的基本理论尝试探讨其在商务外语学科的应用的一些基本问题。目前,云课程的建设尚缺乏科学的开发、运用和运行机制,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还需政府部门、云平台运营商、高校等的通力合作,以便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婧.“云课程”解析:背景、理念与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12):13. [2]潘新民.“云课程”:特征、意义与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8. [3]王本陆.关于加强云课程研究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3(12):5. [4]陈学军,王利华.基于云计算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13(1):84. [5]杜积西,严小芳.云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78.

篇2:浅析工业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论文

浅析工业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育论文

关键词:立体构成 问题分析 改革措施

摘要:本文从适应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审视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过程,该课程教学存在与基础课衔接不合理、与专业设计教育脱节和教材不适应教学需要等状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文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

工业设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产品设计。设计师通过对材料、形态、色彩、功能、技术和人机工程学等多方面研究,设计出新产品,是一种立体形态设计。而立体构成课程的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理解设计的各个元素,在掌握一定材料和立体造型构成方法的同时,对立体设计中形式美的规律有初步认识,进而提高空间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设计审美能力,为今后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立体构成课程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与相关的基础课程衔接,如何使其在后置的专业课程中起到真正的作用,是立体构成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国内很多设计专业在进行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时,依然沿用了包豪斯创立的三大构成的教学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也越来越细化了。面对已经细化的专业,采用同一种教学内容和形式,难免会出现不合适的情况。最主要表现为:与后置专业课联系少,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结束后,并没有学会把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中,觉得基础课是基础课,专业设计课是专业设计课,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同时,在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教学过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处理好。立体构成与前置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联系紧密。如果学生对前置课的课程内容没有掌握,那么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将无法运用前置课程所学的知识,更谈不上应用到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中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编者个人的因素,每一本教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笔者查阅了立体构成课程的一些教材,发现大部分教材只注重基本内容的编写,没有重视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的内容的编写。虽然每个艺术设计专业都可以在这些教材中找到一些与立体构成结合的设计实例,但只是一带而过而已。缺少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结合紧密的教材。再加上,本校前两年对教材的订阅进行了改革: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定的教材,也可以不选择。改革使一部分学生没有选择购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只能自己借阅或自己购买相关书籍。教材的不统一和教材本身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效果。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重视立体构成课程与前置后置课程间的相互联系

前置课程是后置课程的基础,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大概分为三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立体构成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从整个专业的教学结构上看,它属于中间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专业基础课的目的,主要是把基础知识和专业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立体构成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

首先,应该重视和立体构成课程相关的前置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如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平面构成主要讲授平面二维空间中构成的基本元素及美的形式法则;而色彩构成主要让学生掌握色彩学基本理论和色彩构成美的规律,了解色彩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影响。这两门课的内容和立体构成课程的内容联系紧密。例如:平面构成课程所讲述的对称、韵律、渐变等美的形式法则,在立体构成中进行造型的组合时经常被用到。假如这些形式美的法则没有掌握,那么学习立体构成时就会无法应用。再如,在学习色彩构成时,学生如果没有较好的理解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影响,那么在立体造型中运用什么样的色彩对作品进行表达就显得不知所措。由此可见,专业基础课之间也存在很大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与立体构成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效的联系起来。必要时,可以把前置课程里的相关内容整合到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中。这样可使学生巩固前置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把之前所学的知识与后续课程融会贯通。 其次,除了重视与专业基础课的衔接之外,还要重视本课程与后续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后续课程如:产品形态设计基础、产品设计、灯具设计、展示设计等等,都会涉及到造型、形态、创意、色彩、美的形式法则等等。因此,立体构成对后续的专业课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把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和专业课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①每讲授一立体构成的基本知识点后,结合相应的专业设计图例进行讲解,把对应知识点衔接到专业设计中;②选择合理的构成设计课题,通过课题的作业练习潜移默化的实现衔接。如布置柱式构成形态的作业时,可以结合灯具设计中灯罩的设计进行设计题目的拟定。

(二)重视教材选择,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这几年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材在市场上可谓层出不穷,质量也参差不齐。选择教材,应根据所教授的专业和该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同时,结合本校对教材选订改革后产生的问题,本人进行了如下的调整:①结合教材及教学对象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在拿到教材后,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同时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在编排课程教学时侧重课程内容与工业设计专业方向的联系。②及时了解设计资讯,以便收集合适的设计信息,如设计技术、设计作品等,把新的信息适当编排在对应的章节中,使学生了解到最新设计信息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立体构成与专业设计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重视对立体构成的学习。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措施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学生以被动地听为主。但对于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不可行的。笔者采用了以下的方式进行尝试和调整,效果较好:①理论部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以直观的图片、作品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理论知识。②课件的教学内容除了教材中有的相应内容之外,尽量补充与专业相关的内容,使其与专业课紧密结合。③课程作业训练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特点进行。如,在进行构成课题训练时,结合形态的功能性进行设计,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进行设计等。④每次作业完成后及时进行讲评,采用互动式的讲评方式。组织方式如下:首先,把所有作品集中放置,让所有学生进行参观,相互讨论。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的目的、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等。最后,再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性的讲评。这样,学生间可以相互学习,同时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气氛也变得轻松自在。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立体构成的教学也不断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应跟着教学对象和时代的变化进行合理调整,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使立体构成的教学为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华.新立体构成[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赵殿泽.构成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

[3]刘晓宏.从立体构成走向产品设计[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8):249.

篇3:网络英语词汇的构成与特点探析

网络英语词汇的构成与特点探析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便于交流,网络英语词汇层出不穷.本文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网络英语词汇的构成形式和特点,进而证实网络英语词汇的产生、发展是语言与社会“共变”的结果.

作 者:魏宏君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石河子,83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5) 分类号:H3 关键词:网络英语   词汇   构词   特点  

篇4: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是教育永恒的经典课题。我们都在使用着“课程”这一概念,但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处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课程作进一步的剖析和认识,形成基本的共识,规范和提升我们的课程实践和课程行为。

一、课程涵义的理解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宋朝的朱熹在《朱子全书・记学》中亦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朱熹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

在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1859年斯宾塞发表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文中提出了“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舯系统纽织”。西方课程(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e”。“currere”是一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则是一名词,意指“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西方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实际上,课程理论和流派很多,即使同一理论渊源和思潮的学者,对课程定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有一个课程专家就有一种课程定义。综观多种多样的课程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课程作为学科

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谈到课程必然要谈到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等某门学科,课程就是学科,学科就是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这样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这种课程定义片面强调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局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二)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看做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效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如课程论专家塔巴(H.Taba)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奥利沃(P.Oliva)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约翰逊(M.Johnson)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等等。

在我国学校教育中,长期流行、影响最大的课程术语就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两者几乎涉及学校教育制度中关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管理等进行规定,提出了要求。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与课程过程、手段截然分开,并且强调了前者,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关注,忽视了学生发展、创造空间的营建,忽视了学习者活生生的现实经验。

(三)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卡斯威尔和坎贝尔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一切经验。”另一课程论专家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的一切经验。”最近的课程理论还非常强调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的重要性。

这种课程定义重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消解了目标与手段、内容与过程的二元对立。但有些持这种定义的学者有些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赋予课程以灵魂和核心,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六个课程领域和范围,因此我们应积极重建我们的课程概念,这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重大变革。

――我们的课程概念应是一种以培养目标为灵魂和核心的课程概念。

――我们需要一种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起来的大课程概念。

――我们需要一种一元与多元、同一与多样、集中与分享相结合的课程认识。

――我们需要一种将课程的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统一起来的活生生、动态变化的课程概念。

总之,我们应建立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一种权利分享的课程概念,一种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课程概念。只有在这样的课程概念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新课程的理念与策略,更好地实施和推进新课程。

二、课程理论的概述

课程理论是关于课程认识的知识及其体系。尽管课程思想源远流长,但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却在20世纪初。据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克雷明教授研究认为,课程领域崛起于20世纪“进步时期”初年,“随着进步时期教育者专业培训的迅速增长,有关课程编制的文献日益增长,发展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实体……”一般认为19博比特出版《课程》(The Curriculum)一书,标志着课程成为了一个独特研究领域。课程理论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多种课程流派。对我国有较大影响的是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和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

(一)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也是一种知识中心的课程理论。它重视人类文化的传递,强调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及分科进行教学与训练,在教育思想史中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1.“知识中心”的课程理念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持知识中心的课程观念,认为知识的获得过程即真理的发现过程。因为真理是永恒的,所以知识也是恒久不变的,具有全真、全善、全美的特质和永恒的价值。知识体现了文化的共同性,是文化的核心。

要素主义教育的杰出代表、美国教育家威廉・C・巴格莱认为,知识有两种价值,即工具价值与背景价值:“知识可以作为背景,同时也可以作为工具,它的价值可以是解释的,也可以是功利的。”他认为前者能满足学习者当前的需要,解决学习者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后者则能对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深刻、持久和广泛的影响。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强调以普遍的、稳固的、基本的人类知识为课程的中心,强调重视“文化上各种各样的最好的东西,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学科中心”的课程思想

理性主义的课程观坚持按照科目分类设置课程,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如我国先秦时期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都体现了该课程思想。

在当代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中,钟启泉教授把“学科中心”的内涵和特点概括为“学问化”、“专门化”和“结构化”三个显著的特点。

学问化是指课程内容的知识必须是学问化的知识,只有学问化的知识才是适宜教与学的,以儿童兴趣、生活经验等为依据的知识不应纳入课程内容。专门化是指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中,学科应以独立的、专门的、体系化的面貌出现,课程内容不应打破学科界线,即强调课程的分科设置。结构化是指知识的组织和教学要强调“知识的结构化”与“结构化的知识”。通过形成和掌握结构化的知识,把握事实和材料的意义和逻辑。

3.“教师中心”的接受教学论

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要求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道德的训练者,具有一种“中心”或“核心”的地位,是教学的主宰者和控制者。与之相对,学生成了被动接受者。在这里,提倡的是建立教师的“权威主义”,教师与学生是权威和服从的关系;教学要有严肃性、计划性,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学生的兴趣需要“必须经过教师的熟练技巧加以改造”;要通过系统的、严格的、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群体的经验”和“成人的责任感”。

(二)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

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是20世纪初对传统课程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标志着课程理论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变,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对课程领域的贡献是空前的。

1.“经验为基础”的课程理念

经验主义的课程理沦强调“以经验为基础”的课程理念。杜威的经验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经验”为基础,杜威提出了他的课程哲学的四个基本命题。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重组”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

以“经验”为基础的课程哲学,使我们对教育和课程的认识扩展到了整体的、动态的、主观的、将来的(未来新创造的)领域和世界,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群体经验和个体经验等整合统―于学校职能中。

2.“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般认为,儿童、社会、文化(知识)是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向度。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真正重视了儿童的价值,杜威坚决主张不成熟的儿童是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儿童的不成熟恰恰是他不断生长的条件。因此,课程设计与开发应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将社会、知识统一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

杜威提出了课程编制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怎样才能使学校与家庭社区的生活关系密切?

――怎样使历史、文学、科学教材对儿童生活本身有真正的价值?

――如何使读、写、算等学科的教学在儿童平时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并与其他学科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

――如何适当地注意个别儿童的需要和能力?

由此可见,课程改造的思路以儿童的兴趣、活动、生活和生长为中心,把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社会”、“知识”的向度和基点整合起来。

3.“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论

杜威指出,“学校科目互相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学生本身的社会活动。”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就试图通过“活动性作业”实现儿童与社会、儿童与知识之间的沟通。

这种活动性作业可分为不同水平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4―8岁),“做中学”。儿童主要从事直接的、外向的、社会的活动,学习怎么样做、且立即应用。

第二阶段(8.9―11.12岁)主要形成读、写、算、操作等能力。在学习中有意识地注意做事的正确方式、获得结果的方法。

第三阶段(12岁以后),学习以分科形式展开的课程,掌握有组织的、系统性理论性的科学知识、规律和理论,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坚持教育与课程的出发点是儿童及其活动,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让儿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充分发展其天性与个性。希望通过实践性活动来整合儿童、社会和知识,是一种“实践理性”的课程理论。

(三)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

这是目前成为热点和时尚的课程理论。建构主义有许多流派,其中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1.“知识建构”的教育和课程理念

――“知识建构”是指知识是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的,必须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在与知识之间的互动中,以积极主动的建构方式获得。

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意义发现的过程、意义赋予的过程,也是意义创造的过程。

――“知识建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策略、经验方式与情感态度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是主动的、能动的、积极的知识建构者,决非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意识,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学生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和自我管理者。

――教育教学是一种以“知识建构”为核心,为之创设良好环境与支撑的过程。课程实施与设计主要是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创造“情境性”和“协作性”的互动环境,推动学生在“知识建构”中获得发展。

2.创设“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所指的“学习环境”,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三种新要素:

[1] [2] 下一页

(1)情境。建构主义所说的学习环境特指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并要求把学习任务全部置于情境中。

(2)协作。建构主义特别强调特定情境中学习活动的交往性、合作性、互助性,合作中的交流、沟通、讨论等群体互动对知识建构的意义与价值,希望通过社会交往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个体的经验、方式与信念的内化和提升。

(3)资源。建构主义对资源的理解是多维的:一是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提供学生共享;二是将教师与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视作一种学习资源;三是将学习环境中的特定问题情境和合作性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四是将与学生个体相对的学生群体作为一种学习资源;五是重视学习资源知识表现方式的多样化,认为进入学习环境,支撑学习活动的所有因素、事物、人物等都是学习资源。

3.倡导“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的知识建构为中心是建构主义教学策略的核心思想。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强调四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主动学习的要求:

(1)情境创设。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学习任务,展开学习活动;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的经验产生联系,“同化与顺应”新知识,改组或重建认知结构,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

(2)自主探索。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搜集、分析和处理所需的信息→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3)协作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共享群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和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环节。

(4)效果环节。主要包括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每个成员的评价。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提倡开放的、多解的、多元的评价,以充分反映学生的水平差异。

总而言之,“主动学习”就是要为学生营造发挥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

上一页  [1] [2]

篇5: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三、课程理念的更新

世界在瞬息万变中把我们带人了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次课程改革不再是简单地更换一套教材,而是我们与新课程的共同构建。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转换课程理念,因为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实现了课程理念的转换、提升,我们才能更好的转变课程行为,实现课程创新,为顺利实施新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一)从强调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

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国家统一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结构、内容、方式、评价、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等方面强调统一性、计划性。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这种高度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模式无法适应不同地区教育的发展和不同素质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课程的严格统一,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划一的,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个单独个体的差异,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丧失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及创新精神。

1988年,教育部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设想用四到五年的时间编写四种类型的教材,以改变过分强调共性的课程状况。于是,就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八套半”教材,丰富了中小学的课程内容。与此同时,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微型课程、环境课程等课程形式逐步发展起来,着力于贴近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有些课程经过进一步发展具有了校本课程的意义。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差异是教育的资源。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不是课程实施的障碍,而是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既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建设人才的需求。社会的发展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更需要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个性的社会公民。这是课程改革、学生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辩证统一。有人说,个性与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就要通过这次课程改革,把这张“通行证”交到每一位学生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还特别强调“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区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是一次课程理念的极大提升,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体现了对学生这一活

[1] [2] [3] [4]

篇6: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三、课程理念的更新

世界在瞬息万变中把我们带人了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次课程改革不再是简单地更换一套教材,而是我们与新课程的共同构建。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转换课程理念,因为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实现了课程理念的转换、提升,我们才能更好的转变课程行为,实现课程创新,为顺利实施新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一)从强调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

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国家统一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结构、内容、方式、评价、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等方面强调统一性、计划性。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这种高度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模式无法适应不同地区教育的发展和不同素质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课程的严格统一,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划一的,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个单独个体的差异,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丧失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及创新精神。

1988年,教育部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设想用四到五年的时间编写四种类型的教材,以改变过分强调共性的课程状况。于是,就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八套半”教材,丰富了中小学的课程内容。与此同时,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微型课程、环境课程等课程形式逐步发展起来,着力于贴近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有些课程经过进一步发展具有了校本课程的意义。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差异是教育的资源。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不是课程实施的障碍,而是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既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建设人才的需求。社会的发展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更需要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个性的社会公民。这是课程改革、学生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辩证统一。有人说,个性与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就要通过这次课程改革,把这张“通行证”交到每一位学生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还特别强调“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区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是一次课程理念的极大提升,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体现了对学生这一活生生的人的极大尊重。

(二)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实际生活世界,课程目标的设计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课程内容设计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生硬地把它分为各系统的知识门类,肢解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致使课堂成了扼杀学生个性和创新的场所,学生在其中无法领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失却了生命活力。在这种“教育围城”中长大的学生,自然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缺乏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的基本问题已转化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如何共同生存,社会发展也越来越注重为所有人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服务。课程也应从生产世界和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关注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关注人的价值、意义,让学生体验生命、体验世界的丰富。

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多是间接经验,正是这些经验使人类历史得以延续,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但以间接经验为主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相悖的,学生获得知识既不是从生活和生产中来,也不在完成后回到实践中去,他们的认识因缺乏真正的体验往往就成了无本之木。

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我们的课程要从课堂向生活的世界回归,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课堂生活置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与世界对话,从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得到完善的发展。

课程向生活回归并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课程在另一种意义上的积极建构,是赋予课程更深刻的内涵。进入课程的生活不是琐碎零散、毫无意义的,而是经过提炼和加工,有着特定意义的课程化了的生活,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

(三)从分析向综合发展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两种墓本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这两种认识方式引发了课程中一对永恒的矛盾――分化与综合。我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柏拉图的“七艺”都是分科课程,现代的学科课程也主要是一种分科课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分科课程也是主流。学科分化是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但许多年来,学科分化越来越细,知识被搞得支离破碎,各学科间缺少了应有的横向联系,形成了不敢越雷池一步、孤军奋战的局面。

课程需要有“门类”和“系统”,但更要注重课程之间的综合。随着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人们已越来越重视知识的综合。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多学科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才能解决,决非一门学科所能应付。更何况,人类的知识体系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可以说,没有哪一门课程的知识能与别的课程知识截然分开。

世界各国在综合课程实施方面的做法不一。韩国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我们是一年级学生”的课程,把国语和社会综合为正确生活,自然与一些非自然的内容综合为智力生活,音、体、美综合为愉快生活,强调课程内容实质性的综合,强调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把握。澳大利亚则将课程分为八大学习领域,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使相关知识技能形成“块状”,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强调相关学科教师间的联系与合作,实施“问题教育”,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促进学生深入认识事物。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必修的国家课程,这预示着我国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在初步的实践中,一些学校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探索出了一套操作性强的活动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对此认识不够,把综合实践活动看做几门课程的简单拼加,使之成了一盘“大杂烩”。我们要避免这种倾向,要着力淡化学科间的界限,对有内在联系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重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而非形式上的.、僵化机械的综合。

四、从固守“知识本位”到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以斯宾塞为代表的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近代课程体系明确表达了将课程看做知识的倾向。夸美纽斯更是以泛智主义的思想编制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以期把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发展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课程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固守“知识本位”的倾向。

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一直是我国课程发展的传统。因此,教师固守课程即学科的观念,无限夸大知识的价值,致使知识教育过度,课堂教学出现了“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观突出的表现就是“双基论”,认为只要掌握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课程就取得了成功。总的说来,我国的课程较为关注课程的静态结果,强调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缺乏学生自身对课程的主动建构。

我们正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如果死记硬背,恐怕穷极一生都无法完成对所有知识的记忆。因此,新的课程观更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通过主动构建理解课程,以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索人生意义。

现代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充分参与、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而作出的决策,是一种继续学习、终身受用的能力。这就要求主动学习成为核心,以使课程适应社会变化。学生只有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真正培养能力。为此,要大力破除“教师中心说”,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发现,实现主动成长。教师要当好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主动成长。

五、从“甄别选拔”到“育人为本”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考试与评价联系起来,看到的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考试固然可以为我们提供量化的信息,但它不能涵盖被评价对象的全部,据此作出的评价是不全面的。这种以选拔与甄别为目的的评价,其实是在以一把尺子评价一切,以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其最终结果是鉴定质量、区别优劣、选拔淘汰。

现代教学评价要求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现代教育评价重视定性与定量评价、外部与内部评价、绝对与相对评价结合起来,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一些国家教育评价的重大变革也启示我们,在实际的课程与教学中,要把新的理念运用到评价中去,由传统的“甄别选拔”转变为“育人为本”。

(一)评价要公平,公正、面向全体

教师要了解、分析每个学生,肯定其主流,发现其闪光点,在指出不足的基础上,使学生树立获得发展的信心和勇气,指明发展的方向。要通过评价形成激励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发展,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通过评价对课程产生更大的调控作用,为学生提供发展需要的各种信息和条件。

(二)评价耍关怀学生的成长

评价要帮助学生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而不是制造等级,扩大差距,强化选优功能。评价要关怀学生的成长,设身处地地分析情况,理解和体谅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通过积极评价,提升学生的价值,使评价成为一种关怀的手段、良好的课程与教学发展行为。

(三)评价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多少成功人士在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都对老师的赏识、宽容心存感激,称之改变了自己的一生。确实,评价有着巨大的潜能,它能开拓出世界上最丰富的宝藏。我们要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主体参与的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主体精神的觉醒,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把握自我发展的方向,增强发展信心,形成发展内动力。

(四)要实施全方位的评价

书本知识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评价不应仅对学生获得的书本知识进行检验,而应把大量的社会知识、生活知识的获得纳入评价的范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评价还应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防止学生畸形发展。此外,还应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改变我国学生习惯于“纸上谈兵”的弊端。

六、从传统内敛走向国际理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交通、通讯的日益发达,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向我们走来,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在发展,我们生活其间的这个人类社会将成为一个“地球村”,各个国家、我们每个人都将成为其中一员。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人正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课题。我国已成功加入了WTO,将与世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和对话,探讨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南北差异、人口问题等,学会国际尊重,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承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创造性……成为我国走向进步的基本素质和前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通过的《宣言》及《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标志着“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理论与政策上的确立,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精神,其本质就是国际性和民主性的内在统一。这―理念已在许多国家的课程中体现。如韩国提出要塑造面向21世纪的“新韩国人形象”,在基础教育课程上,安排了世界历史、世界

[1] [2] 下一页

地理、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国际观念。再如日本,在原社会科学目标“培养民主和平国家和民主和平社会的成员所必备的公民基本素质”中,加入了“生存于国际社会中”作为“成员”的定语。

我国的课程同样要在世界的大背景下展开,要积极鼓励国际合作,使课程成为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我们把多元的世界呈现在学生面前,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使学生在与课程的共同生成中走向世界,放眼全球。但共同发展与走向全球并不是对民族性的舍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性是国际性的基础,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教育资源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走向国际理解还需对外国文化进行积极的批判和筛选、加工,吸收其精华,赋予其新的文化意蕴。

上一页  [1] [2]

篇7: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是教育永恒的经典课题。我们都在使用着“课程”这一概念,但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处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课程作进一步的剖析和认识,形成基本的共识,规范和提升我们的课程实践和课程行为。

一、课程涵义的理解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的最早显露。宋朝的朱熹在《朱子全书・记学》中亦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朱熹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

在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1859年斯宾塞发表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文中提出了“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舯系统纽织”。西方课程(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e”。“currere”是一动词,意为“跑”,“curriculum”则是一名词,意指“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西方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实际上,课程理论和流派很多,即使同一理论渊源和思潮的学者,对课程定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有一个课程专家就有一种课程定义。综观多种多样的课程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课程作为学科

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谈到课程必然要谈到语文、数学、外语、音乐、美术等某门学科,课程就是学科,学科就是课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这样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这种课程定义片面强调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局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二)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看做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效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如课程论专家塔巴(H.Taba)认为,课程是“学习的计划”,奥利沃(P.Oliva)认为,课程是“一组行为目标”,约翰逊(M.Johnson)认为,课程是“一系列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学习结果”,等等。

在我国学校教育中,长期流行、影响最大的课程术语就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两者几乎涉及学校教育制度中关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管理等进行规定,提出了要求。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与课程过程、手段截然分开,并且强调了前者,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关注,忽视了学生发展、创造空间的营建,忽视了学习者活生生的现实经验。

(三)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卡斯威尔和坎贝尔认为,“课程是

[1] [2] [3] [4]

篇8:创业教育理念下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与实践

创业教育理念下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与实践

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应突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实践环节,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完善创业教育工作保障体系.这就要求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师资建设、体制建设、制度建设、环境建设都要有利于创业教育的进行.

作 者:侯肖霞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81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0 关键词: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   专业群  

篇9:行业新闻: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行业新闻: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摘 要: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培养学生外贸工作所要求的制单能力,然而目前的教材和教学都无法适应外贸工作对学生从事外贸业务的要求,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对国际商务单证教学进行改革,根据教学实践及结果,文章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国际商务单证 实践教学 建议

国际商务单证,指进出口业务中应用的单据和证书,在履行进出口合同过程中,双方凭借相关单证来完成货物的租船订舱、办理保险、报检、报关、收付外汇等工作。国际商务单证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合同的履行,因而单证工作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单证的流转构成了对外贸易的基本程序。

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国际商务单证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外贸迅速发展,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开设了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这门课程。然而很多该专业的学生却难于被企业看好,说明我们的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就国际商务单证而言,单证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操作。

大多数学校的单证教学都是课堂教学,老师的授课模式是先讲意义概念,然后讲某一单证的分类,介绍单证的主要内容,然后是单证的制作和注意事项。在整个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用于传授知识,单证制作的讲授时间占了很少的比重,更不用谈实践操作了。

2.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参与。

教学过程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不停地记。这种封闭式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师生间的互动。再者,中职学生普遍自控能力较差,“满堂灌”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能动性降低,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沉闷。

3.重中文讲授,轻双语教学。

由于国际贸易业务所涉及的大部分单证是全英文制作,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英语要求比较高,掌握熟练制单的技巧必须以良好的商务英语能力为基础。但一些教师讲课时往往利用教材附带的中文译文进行教学,学生在制作单证时同样也是参考中文译文,导致其在实际操作中遇到全英文的单据就感到吃力,对于很多基本的信用证条款和单据栏目都不熟悉,增加了实际工作的难度。

4.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中华考试网

由于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理论与实际联系得非常密切,而我们的教学对象则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全日制学生,他们缺乏必要的实际操作经验,对课程实践感知几乎是空白,因此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头脑里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模型。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留给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少,而且所学外贸单据多数是全英文的,业务性较强,而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又较差,这样的授课模式会使学生感到很困难,对自己掌握知识和技能缺乏信心,对课程缺乏学习兴趣。

二、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备考资料

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是更新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在每一个章节备课过程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内容,明确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解决什么样的实践问题,课堂教学内容就围绕着解决这一实践问题而展开。如上“海运提单”这一堂课,改变过去介绍概念、作用、内容、缮制的顺序,直接进入“如何缮制一张海运提单”这个主题,将其他内容穿插在其中,最后再做一小结。第二,教学内容注重与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大纲内容相衔接,将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中涉及本课程内容的试题及标准答案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之一,尽量让学生熟悉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试中涉及本课程的内容。第三,在教材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从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传媒获取最新信息和资料,跟踪专业前沿问题,如国际商会关于电子信用证的有关规定等。

2.应用多媒体、情境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和图片而且可以通过短片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具体。比如,讲集装箱的装运程序,如果仅仅只有流程图,学生对于其中提到的堆场、设备交接单等无法形成形象的认识,可是一旦插入图片或者影像资料,整个流程就显得非常生动,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情境式教学以导入企业真实案例为手段,不局限于教材中的样本,给出完整的案例背景资料,提出相关要求,让学生自行讨论分析,就学生的分析作出相应指导。这样既让学生有实际操作的真实性感觉,有压力,又有动力。

3.增加双语教学的比重。

国际商务单证是一门涉外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有较良好的商务英语基础。外贸业务中所缮制的单证一般是全英文的,涉及的条款栏目的填写都需要运用专业的术语表达。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所涉及到的各种专业术语、单证、合同的主要条款等用英文表达出来,以帮助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的阅读和表达水平。同时在模拟实践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大量真实的全英文信用证和单证,了解和熟悉英文单据的填写和缮制。

4.注重综合制单能力的训练。

很多教材并没有提供这一教学内容,老师必须自己从企业得到第一手的资料,让学生在掌握了各种单证的缮制后,就针对某一项具体的进口和出口贸易分别进行实战训练,制作外贸所需的商业发票、汇票、保险单等整套单据。只有熟练地综合缮制整套单据才能够最终达到外贸单证的教学培养目标。这一阶段分三大模块进行:一是根据信用证或合同缮制国际贸易所需的各种单证,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国际现行惯例正确地缮制合同、发票、装箱单、提运单等各种单证;二是分小组模拟进出***易过程,并根据交易结果缮制贸易所需单证;三是顺利地完成模拟的国际贸易业务流程。

对国际商务单证实务采用案例教学或情境式教学,虽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但毕竟是属于仿真式教学。真实的外贸单据因为不同国家的贸易习惯、买卖商品的种类、结汇方式的选择不同,单据的缮制或多或少地都会出现细微点,这些需要在校外实训基地,比如进出口企业或银行等单位,让学生通过实地操作来积累单证工作经验。

总之,国际商务单证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作为该课程的教师需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除了要使学生具备完备的国际贸易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有充足的实际模拟操作时间与次数。只有让学生具有与实际工作岗位一样的操作与练习,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专业人才。

篇10: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目前高校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分别对理论课授课内容、理论教学方法、课堂实验教学模式及课外实训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实践,对于改革实践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归纳总结.

作 者:赵长容 马美萍 曹建明 连国军  作者单位:温州医学院,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71 关键词:环境监测课程   教学改革   理论课   实践  

姆斯基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与作用

关于信息管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论文

大学生景区考察学习实践报告

如何在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中渗透文化教学

商务英语人才需求与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管理专业认识实习报告

文秘教育专业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论文

英语教学

商务外语云课程的构成、特点、理念与实践
《商务外语云课程的构成、特点、理念与实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商务外语云课程的构成、特点、理念与实践(精选10篇)】相关文章: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论文2023-03-24

管理认识实习报告2023-08-11

电子商务800字论文范文2023-11-02

管理认识实习总结报告2022-07-26

食品类网店命名的语言学研究论文2022-08-24

电子商务教学计划2023-08-11

浅析高职工程人才培养实施的保障措施论文2023-08-08

服装商务人才的培养论文2023-01-03

ESP还是SRE的论文2023-09-15

应用电子开题报告范文2023-07-0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