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心理状态调查与教育对策(推荐10篇)由网友“鲤鱼一条龙”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研究生心理状态调查与教育对策,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研究生心理状态调查与教育对策
研究生心理状态调查与教育对策
对研究生的自我意识、学习适应、人际交往、求职择业等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后,发现研究生的心理与行为总体上呈积极态势,但也存在着一些心理困惑,若不及时教育与引导,将会影响研究生的健康成长.为此,高校应根据研究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依据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导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指导研究生学习有机结合、自我认知与自我体验的方法与辅导有机结合、以及自助与他助有机结合等原则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同时,要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并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发展档案,以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与教育模式.
作 者:宁维卫 刘娣 卜蕊 NING Wei-wei LIU Di BU Rui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四川,成都,610031 刊 名: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8(3) 分类号:B841 关键词:研究生 心理状态 教育原则 教育途径 教育对策篇2:孕妇心理状态调查与分析
孕妇心理状态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孕妇心理卫生状况,加强孕期心理保健,促进优生优育.方法通过对100名怀孕16-40周的`孕妇进行SCL~90测定.结果孕妇躯体化、焦虑、敌对性等因子分明显高于正常人,初孕妇与有流产或引产史孕妇相比,有部分因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因子分≥3分比例在初孕妇与有流产或引产史孕妇中也存在差异,孕妇阳性项目出现频率最高的项目为容易烦恼和激动,胃口不好等.结论孕妇存在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在妇女保健工作中应针对这些问题力,加强孕期保健工作.
作 者:胡庆成 田敏 尚学兰 汤守芳 韩静霞 作者单位:胡庆成,田敏(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河南,洛阳,471003)尚学兰(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河南,洛阳,471003;洛阳轴承集团公司医院妇保组,河南,洛阳,471003)
汤守芳,韩静霞(洛阳轴承集团公司医院妇保组,河南,洛阳,471003)
刊 名: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英文刊名:HEN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年,卷(期): 14(4) 分类号:B884.2 关键词:孕妇 SCL~90 躯体化 焦虑 敌对性篇3:中学生作文心理调查及对策
中学生作文心理调查及对策
[作者] 岳秀峰/秦胜 荣成市实验中心
[内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为了全面掌握学生作文的心理情况,我们在初二和高一两个年级分别进行了学生作文心理调查,结果如下(见附表)。
[附表]类别 项目 初中 高中作 老师只出一个题目 6% 2%文 老师出几个题目由自己选 50% 18%题 给材料作文 14% 38%目 自由拟题 30% 43%对 写个人的生活志趣 20% 58%作 写同学间的事 48% 18%文 写个人家庭的事 6% 6%题材的 写社会中的事 14% 14%爱好 写自己不熟悉的事 12% 4%作 没什么可写 52% 46%文 不知从何写起 10% 8%中 有话写不出表达困难 18% 16%的 老一套没意思 8% 12%困 绞尽脑汁,太费力气 6% 6%难 喜欢作文,不怕作文 6% 10%教 教师不提要求,不作指导 8%师 教师只提要求,不作指导 4% 12%作 教师帮助审题 16% 10%文 让同学讨论审题 12% 10%指 教师提供材料启发 64% 42%导 教师读同类作文开导 4% 18%作文 老师直接全批全改 48% 36%批改 老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批改 52% 64%作文下 看分数不看评语,即使看评语也不 78% 66%
修改发后 看分数,看评语,并修改 22% 34%
调查中,我们尽量扩大调查领域,力争涉及作文教学和训练的各个环节。调查对象有初中生和高中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调查结果,下面着重探讨一下作文教学,训练中几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请同行斧正。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十分严重。喜欢作文的少(初、高中分别是6%、10%),对成绩不在乎的人多。作文教学的确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难在哪里?一是作文本身难。写作过程中需要运用字、词、句、段、修辞、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这对中学生来说确实有相当难度。二是教师指导难。作文环节的纷繁,令教师颇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之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三是教师作文指导的失误导致作文越学越难。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作文教学的特殊性,侧重于传授作文知识,讲作文技巧,而对写作体验不多的中学生来说,那些所谓的技巧很难排上用场,反倒使学生无所适从。而且,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作文指导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学生胡编乱造,被动应付,必然产生厌烦情绪。
要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怕作文,老师有劲使不上的状况,对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正确认识是一个前提。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作文技巧,而是题材的匮乏。这当然不是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技巧,而是对他们来说,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然后才会想到怎样写。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相当部分的学生对写作技巧或是无暇顾及或是根本没有体会。如果学生连文章都写不出来,那些技巧之类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讲”作文,“教”作文的作法,把解决作文题材作为突破口,把克服畏难情绪作为前提,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作为主线,全面提高作文水平。
一、“以我为中心,以真为基础”――提高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中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生活空间相对狭小,写作文往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我为中心”,即在作文训练中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紧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基本内容,在作文选材、立意等方面,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可以发挥想象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学生无话可说的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能力尚可,而写起作文来却苦于无从下手,这除了书面表达能力欠缺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文中顾忌太多。“事件要有意义,观点要正确”往往成为教师的口头禅。学生只好牵强附会,讲空话,讲假话,而自己的真情实感却被压抑,因而也就失去了作文兴趣。“以真为基础”就是鼓励学生写真事,抒真情,畅所欲言。对作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消极东西,教师应加以引导,不应因此一棒打死。
“以我为中心,以真为基础”是两个各有侧重互相贯通的'概念,这一原则的核心是解决学生无话可说或有话难说的问题,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再进入下一步。
二、“由粗到细,从放到收”――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
“由粗到细,从放到收”不是简单的由易到难,而是一种可操作的激励手法。宋人谢枋说这样做的好处是“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之高论笔端不窘矣。”学生由于不会作文,不免有畏难情绪,老师鼓励他们大胆写,发挥其想象,抒发其胸臆,会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此谓之“粗”“放”。
具体实施中,一,题目要松绑。在一定范围内,教师把作文要求及目标确定好后,鼓励学生自己拟题,甚至可以尝试在定出大范围之后――如记人或记事,立论或驳论――把其它大权全部下放。当然,要提供适当的材料。最低限度,教师的命题也不应是唯一的。二,对结构安排中的伏笔,照应,承转启合等等技巧性的东西也不应强加给学生,刻意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对学生反而有害。三,对主题的要求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能拔高,更不提倡上纲上线。四,对语言的锤炼要循序渐进,不能赶鸭子上架。在此基础上,当学生的兴趣培养出来后,再逐步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去粗取精,加工提炼,以达到更高的境界。用清人王筠的话说就是“作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dì@①跳咆哮,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之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此说,虽有偏颇之处,但的确值得借鉴。
三、把作文技巧变成学生的需要――作文指导的成功之道
作文教学教什么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应该说,作文教学面对的不仅仅是课堂,课本,它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空间,并且,对这个空间的体验程度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作文需要生活的积累。尤其重要的是,作文过程中需要情感的投入,这是作文有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写作能力仅靠教是教不出来的,而现行的作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误区,很多教师只是讲,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倒叙顺叙、插叙……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搬进来。作文知识、作文技巧当然要讲,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怎样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把写作技巧真正变成学生的写作需要,让学生在写作中揣摸、运用,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这就涉及到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地位问题。教师要当导演,更要当剧务:搭好舞台,提供材料,设置场景,制造气氛,想方设法调动演员的情绪,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然后让演员们去发挥。这应该是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
学生只有产生了创作冲动,有情感需要渲泄,而在写作过程中他们的情感表达受到制约,这时,老师传授的作文技巧才会变成写作需要,他们掌握作文技巧的主动意识才会产生。但对学生来说,掌握写作的过程有抒情言志的成分,更侧重于学习掌握写作技能。学生作文的确不同于作家创作,但写作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违背写作规律来谈培养写作能力是荒唐的。作家与学生的结合点在哪里?就在于创作的主动意识。
上述三个环节是一个过程中互相关联的三个组成部分,循序渐进。应该注意的是,虽然学生是主体,但老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忽视,无论是“放”是“收”,当“导演”当“剧务”,教师都应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高屋建瓴,收放自如,方能保证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足加是
篇4:中学生作文心理调查及对策
中学生作文心理调查及对策
[作者] 岳秀峰/秦胜 荣成市实验中心
[内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为了全面掌握学生作文的心理情况,我们在初二和高一两个年级分别进行了学生作文心理调查,结果如下(见附表)。
[附表]类别 项目 初中 高中作 老师只出一个题目 6% 2%文 老师出几个题目由自己选 50% 18%题 给材料作文 14% 38%目 自由拟题 30% 43%对 写个人的生活志趣 20% 58%作 写同学间的事 48% 18%文 写个人家庭的事 6%
[1] [2] [3] [4] [5]
篇5:中职生心理状态及其解决对策初探
中职生心理状态及其解决对策初探
为学生撑起一方晴空――中职生心理状态及其解决对策初探文 周 娇
摘 要:中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特征:有自信心不足、逆反心理突出、自我封闭与渴望开放的心理矛盾并存。作为一名中职生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探索他们的成长规律,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做好学生的心灵导师,扫除学生心理阴霾,为他们撑起一方晴朗天空。
关键词:中职生;主要心理特征;心理教育
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该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这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班主任,面对的是一个不同于中、小学生的群体,要教育好学生,就必须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心理,从而探索他们的成长规律,指导他们健康地学习、生活。那么,中职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中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特征
1.自信心不足
大部分中职学生是老师眼中的后进生,而望子成龙的父母也在爱的名义下,给他们扛上沉重的包袱。基于此,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遇到问题总是缩手缩脚,严重者还会妄自菲薄。
2.逆反心理突出
大部分中职生在中学备受老师冷落,在家里的待遇也是父母的“愁眉和鞭子”,久而久之便产生“做了也不讨好,我干脆不做”的逆反心理。还有,学校某些教学设施条件不足或一些教师教育方法、言行举止失当及社会不正之风的负面影响也导致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自我封闭与渴望开放的心理矛盾并存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但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他们对异性产生了兴趣,渴望获得异性的关注;对父母和老师封锁着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外部表现和内心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不能根据他们的举动或行动就做出某种结论,这样往往会发生偏差,而是需要深入他们的内心。
二、探索心理教育方式,做学生的心灵导师,扫除学生的心理阴霾
1.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发掘学生的潜能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很多都贯穿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人格、情感、意志等。作为班主任,要有意识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参与中认识自我、重塑新我。比如,开展“心怀感恩”“放飞理想”等主题班会,让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态和愿望;比如,“值日班长”“值周班干部”等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以达到矫治目的。还比如,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诗词朗诵、“三好”(人人写一手好字、写一篇好文章、唱一首好歌)活动、体育类竞赛活动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体验成功的喜悦,并通过参加集体活动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交往能力,让学生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增强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2.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集体主义思想的深刻根源之一在于能够敏锐地理解和感受到自己的每一举动、每一行为都对他人的心灵的影响。”在优美的班级环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生的.情感、行为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应带领学生共同创造愉快、和谐、亲切、信任的人际环境,形成尊师爱师的良好风尚。()比如,学生有很多话不敢对老师讲,作为班主任可以每周开展一次“班主任,我想对您说”主题班会,还可以在办公室设立班主任信箱,在课堂情况记载表里设计一个“学生意见和建议”栏,给学生一个说话或者发牢骚的机会和平台,从而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感,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赖。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班主任还应结合班级实际制定出适合本班的科学合理的班级规章制度,培养正确的班集体舆论。
3.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
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基础。作为中职教师,首先必须满怀信心,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教师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引导他们取长补短。
此外,教师还要根据他们的特点,承认差距,分层次、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发挥特长和展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想到自己是有“出息”的,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和克服困难、挫折的勇气和力量,自强不息。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爱”字当头,用一颗真诚的爱心感化学生。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心理健康教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只有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生创造一个净化、美化、和谐、自由发展的良好环境,给学生撑起一方晴空。
(作者单位 江西省萍乡市卫生学校)
篇6:排球运动员不良心理状态及其调整对策教育论文
排球运动员不良心理状态及其调整对策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入手,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归纳法等,分析研究了运动员在排球比赛临场的心理状态、自我调节及心理训练方法。认为良好的情绪状态、排除外界干扰、及时的自我调节、强烈的自信心、教练员及时指导等都是保证运动员具备良好心理状态,正常发挥技术水平,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提出了正确的心理定位和建议对策。
【关键词】排球运动员 心理状态心理定位 心理训练 自我调节
一、前言
当今社会在迅速发展,随着科学的进步,体育运动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在竞技体育中,非技术性因素对比赛的影响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心理因素的作用以被广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所认可。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间内的心理活动的集中体现,是人对内外环境因素作用的反映。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最集中地反映着运动员当前心理活动的特点和状况,对比赛成绩起着最直接的影响。而心理状态又是与运动员的动机、情绪、意志、态度以及赛前的种种准备相联系的。排球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是排球比赛中直接起作用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技术水平相当的较量中,良好的心理状态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技术水平的发挥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不良的心理状态则反之。排球运动员不良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紧张、胆怯、信心不足或盲目自信等等,影响技、战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导致比赛成绩不理想,甚至失败。本文试图通过对排球比赛的观摩和调查研究,对运动员比赛中不良心理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矫正方法,为排球运动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提供参考依据。
二、对排球比赛中运动员出现的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般大型比赛都分为赛前、赛中和赛后三个比赛过程,而运动员在这三个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不同,其形成原因也不同。
1.赛前的不良心理状态与原因分析
随着运动员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对比赛的影响表现也越来越明显。国际比赛的调查分析情况可以看出,在比赛中发挥不好的运动员,由于心理方面准备不足而导致失败的占70%以上,因技战术准备不足造成失败的仅占20%。运动员参加比赛都希望自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因为每名运动员对比赛的认知、态度以及准备情况的不同,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状态。
有些运动员在赛前所表现出的是对比赛的盲目自信,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而有的运动员在比赛前所表现的是过分紧张,甚至有害怕、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有个别运动员表现为情绪低落。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运动员的个人因素造成的,如赛前运动员过度疲劳,而思想作风不过硬,对比赛目的不能正确理解,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参加比赛等。
2.比赛过程中的不良心理状态与原因分析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并适当的紧张,从而适应比赛节奏,应付场上变化。如果紧张过度就会出现应激现象,应激现象指的是运动员由于过度紧张的持续,使机体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各种异常反应,失去部分或全部的身心控制能力。其主要原因为运动员由于对比赛中的期望值过高,出于自信心的考虑,往往对比赛的成绩、名次和所带来相关的后果过于注重;来自外界的压力过大,比赛时受观众和对手的影响较大,把比赛想象的比较困难,感到自身的技术和体能力不从心,同时心理有想赢怕输的想法导致动作变形,肌肉变僵;对比赛环境适应能力差,造成心理紧张。
3.赛后的不良心理状态与原因分析
教练员要预防比赛后的不良心理表现,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积极总结比赛中的得失,为下一场比赛做好准备,使运动员养成一个良好的心理习惯,提高自己的技战术水平和自身素养。否则运动员对来得过于容易的胜利骄傲自满,过高的估计自己,完全忘记了缺点和不足之处,使运动员在今后的比赛和训练中不愿付出更大的努力,盲目乐观;对于失败,容易使运动员心灰意冷,伤心失望,对今后的训练比赛失去信心。 v 三、对排球运动员的不良心理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1.对赛前的不良心理状态的调整方法与对策
教练员要客观分析评价比赛双方的实力水平情况,告诫运动员要充分认识到比赛中存在的困难,动员自身力量做好思想准备,既要克服盲目乐观情绪,又要敢于制胜。要给运动员认真分析对手的各项比赛资料,使队员对对手的特点书熟记于心并做好针对性训练,将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以模拟。这样临场就不会感觉慌乱,不知所措。
教练员在比赛前要端正运动员对比赛认识和比赛态度,激发其内在的竞争意识,增强自信心以及对比赛的责任感,还要在赛前注意调整运动量,不要使运动员出现过度疲劳等情况。并在赛前做好心理分析,减轻队员压力,增加责任感,增强斗志去赢得比赛的胜利。
2.对赛前的不良心理状态的调整方法与对策
运动员要善于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恢复,使心理状态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运动员在比赛时产生过度紧张,情绪不稳定等情况。首先可外用的就是具有针对性自我暗示来调整,从而稳定情绪,减少周围环境对自己的不良刺激,并通过调整呼吸来达到放松肌肉的目的`。同时在比赛时运动员不要过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手、裁判或观众身上,以积极的思维方式来考虑自己的比赛过程。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漏洞之上。运用这样的方式能打好比赛。
在比赛过程中,特别是运动员在紧张的时候就会将希望寄托在教练员身上,这时教练员的一句言语甚至一个动作表情都会对运动员起到激励的作用,使其信心倍增。教练员恰如其分的利用暂停、局间和换人时间对场上运动员的情况加以调控,使运动员从自我过激的心态中调整回来,应对比赛。教练员在场边要充分展现自己的风貌,不惊不怒,稳定自己的情绪,给队员以心理暗示,使队员能够从教练员出得到激励,使比赛朝着有利于已方发展。
3.对赛后的不良心理状态的调整方法与对策
教练员要有针对性的引导运动员对比赛过程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分析比赛技术统计数据来让运动员认清自己,使之从简单的胜负决定实力的误区中走过来。有清醒的认识,不是输赢一场球就能说明一切的。并可通过书面或谈话让运动员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使队员相互之间得到交流,帮助,并解决问题。使运动员既要对自己的实力有所了解,同时要让运动员养成“在战略上藐视对手,在战术上重视对手”的良好习惯。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四、结论
1.现代排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发展迅速,实践证明,技战术训练加上运动心理的训练才能满足
当今比赛的激烈竞争环境,只有在心理方面作了充足的准备并进行完善的训练才能在排坛处于领先地位。
2.教练员要重视赛前、赛中和赛后的总结,消除运动员的不良心理,为运动员创造一个良好的训练和比赛环境;运动员要积极总结经验和教训,养成良好的技战术素养和个人心理素养。
参考文献:
[1]章建成,薛立.影响中国击剑集训队队员赛前心理稳定的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4):37.
[2]沈传茂.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良心理状态及改善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2):49-51.
篇7:中老年离退休职工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
中老年离退休职工心理卫生状况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
目的了解河南省新乡市离退休职工心理状况,提出健康教育对策.方法利用中华老年医学学会流行病学学组设计的老年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使用EPI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心理卫生状况与性别无关,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均有一定关系.最大的`心理障碍是疾病、灾害和死亡的威胁.结论健康教育对改善离退休职工不良心理卫生状态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 者:刘纪青 李绍江 徐文华 刘贵琦 高贵生 马琳 党华胄 作者单位:新乡市卫生监督检验所,河南,新乡,453003 刊 名:中国健康教育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 年,卷(期): 18(5) 分类号:B844.4 R193 关键词:心理卫生 中老年人 健康教育篇8: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问题与对策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著名学者潘懋元先生曾著文指出,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乃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研究生教师队伍学历逐步提高,结构逐步优化,研究生的经费投入越来越多,研究生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足以让人忧心忡忡。这些问题直指我国研究生教育能否完成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进而关涉到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说明这些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的随意性
所谓课程,乃是指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资源的选择、规划与组织。通俗地讲,课程包括教什么即教学内容,怎样教即教学方式和何时教即教学时间。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安排问题主要表现在:
教学内容非系统化。研究生导师相对较大的自主权利遮蔽了研究生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自利倾向。一些教师并不是从学科的逻辑结构出发,而是立足于自己的现实,选择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偏好,诸如只选择本人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只是选择自己已经研究或正着手研究或将来要研究的领域,还有的教师只将那些他能熟练驾驭的内容拿到课堂上与学生讨论。这些都人为地打破了学科的逻辑体系,不利于研究生形成科学的认知结构和理论体系。
教学时间的随意性。一般来讲,给研究生带课的教师都是学校里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可能担任着学校某一部门的负责人,在“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特殊环境之下,一些政府官员也乐意在学校当个博导、硕导,一些企业的领导有时也会被聘为学校的研究生导师。这些群体事务繁忙,经常要处理接待、开会等“突发”事情,这些都有可能与正常的教学时间发生冲突,临时调课、停课、补课现象也就十分常见。
教学方式的形式化。教学改革往往使人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很多导师误认为只要把时间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讲台交给学生,学生的主体性就一定会提升,教学质量一定会提高,因此安排很多时间让学生查资料,让学生上讲台,让学生进行田野调查等等多形式的教学活动,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主题内容及方式安排的适切性、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性。这种为了形式而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遮蔽了研究生教育的真实目的。
(二)师生关系恶化
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与否又制约着教学效果。研究生阶段的师生关系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师生关系,盖因学生的理智水平和“学问的性质”存在着差异。研究生在学习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和导师之间应该是亲密合作互相促进的伙伴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正在逐步恶化。
师生关系淡化。在当前高校教师评价体制下,“科研吃教学”的 “教学漂移”(teaching drift)现象蔓延开来。科研在学术声誉的提升和物质待遇的改进上大大胜过教学的作用,研究生的课程安排本来就少,上述因素促使研究生导师都“隐居”起来过着“实验和思辨的生活”。此外有些导师还要参与政治和商业,如此种种都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切磋的机会。导师的自我中心主义打击了研究生的期望,剥夺了研究生的受教育机会,抑制了可能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学术灵感。除此之外它也不利于导师对学生的生活教育。
师生关系雇佣化。自社会将为社会直接服务的功能赋予大学始,大学就与商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与商业的互动产生了皆大欢喜的双赢局面。一些研究生导师也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本或知识产权等办起了公司。他们要自己的研究生为自己的公司做事却支付低于市场价格的报酬,而这些事情却不一定与科研训练有关;有些导师可能要自己的学生帮忙做课题,但也大多仅仅限于搜索资料等事务性工作;有些导师为了更长时间低成本地占有学生的人力资本居然不让他们正常毕业。难怪研究生管自己的导师叫“老板”,上海交通大学的几名博士生炒掉剥削自己的导师老板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科研训练匮乏
研究生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系统的理论构架,更需要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方法,因为它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正是为了让其掌握探索未知,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科研训练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实验室,或“习明纳”,还需要有将导师和研究生连接起来的载体和媒介――课题。这里的课题既指经过正式立项的课题,它有规范的课题号,有一定的研究经费,但又不限于此,它还可以指经过师生讨论决定的共同研究主题。就目前情况而言,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遴选标准也下降了,很多导师根本申请不到正式课题和研究经费,他们又不屑于和研究生一起共同研究感兴趣的主题,即使那些有课题的导师似乎也不大愿意自己的学生真正加入到课题中来。缺少了合作的平台,导师如何将教学与对研究生的科研训练结合起来呢?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大概就体现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上,但导师在学生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上也不是那么悉心和勤勉。导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学术研究,不仅可以让研究生熟练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更可以使自己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术责任和道德对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术品质这种“缄默知识”依附于个人且难以借助抽象的符号来传递,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共同“生活”,相互交往以达到“共鸣”。导师和学生的近乎隔离的状态十分不利于对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学术品质两方面的培养。
(四)考核评价失范
学术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真理的前提是自由,“无论这种自由会引向何方”。学术因自由才能发展的命题逻辑地衍生出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巨大学术裁量权。导师规定着考核的内容、方式,提供考核的标准并决定考核的结果。在学术界,“个人和群体的权威性存在于大量的知识领域”,但知识在不断地发展,“任何领域都没有被人们认识得如此深刻,以至于不再能取得新的发现”。知识也在高度综合的基础上高度分化,任何学科的专家并不能掌握该学科的所有方面,学生在导师规定的考核范围内有巨大的选择、发挥和自我释放空间。矛盾因知识的精细化和复杂性而产生。因此由单个导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不合理。
研究生考试以课程论文为主,但用课程论文的水平衡量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在当前“学术责任”失范的前提下会严重失真。人的认知能力和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丰富性以及获取信息手段的多样性使导师和学生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东拼西凑的论文或许受到肯定,而认真撰写的论文可能受到非难,这无疑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并助长“败德行为”。
一些高校有着在校研究生必须公开发表1到2篇论文方可毕业的规定。这种规定从其出发点上讲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制度安排因其固有的逻辑缺陷和缺乏有序的制度环境会产生负面影响。研究生能否毕业应由学校决定,根据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情况客观公正地决定他能否毕业,既是学校的权利(力),也是学校的义务(职责)。而从这条规定来看,研究生能否毕业的权力在特定的情况下(毕业生符合准许毕业的其他所有条件,唯独不符合这条规定)似乎在学术期刊的手中。这是评价主体的错位。况且现在大多数学术期刊并未实行专业编辑审稿制,有些期刊则为了收取丰厚的“版面费”而不顾论文质量。这些缺乏学术责任的行为损害了学术的严肃性并扭曲了研究生的市场筛选信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对研究生的评价成本。
二、改善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
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和相关规章制度。“制度是至关重要的”,但它需要配套的实施机制。否则一定会降低制度的约束功能并滋生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在执行教学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有相应的奖惩机制,增加随意偏离制度的行为的机会成本,采取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举措增加遵循制度的行为的物质和心理收益。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指出“我们目前不是很缺乏制度,而是严重缺乏对制度的不折不扣的执行”。在制度执行中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也是维护制度权威的重要方面。
(二)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学术自律
对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和实施形式由外在的正式制度予以细致的规定是不现实的,这乃是因为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具有“高深学问”的性质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境域性和不确定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因互动而生的非预期主题会偏离既定的安排。此外,它还有干涉学术自由之嫌并可能束缚教师的思维及积极性。但课程内容一定程度上的系统性确实是研究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对专题的深入探讨又为提高思维品质所必需,时间的有限性使这两方面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在具体的内容和形式的选取上,教师是根据自己的偏好,还是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批露了他的学术责任问题。“基于学者是高深学问的看护人这一事实,人们可以逻辑地推出他们也是自己的伦理道德准则的监护人”。“那么谁是这些监护人的监护人呢?没有。只有他们的正直和诚实才能对他们的意识负责。”因此加强研究生导师的学术自律十分必要。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观点,无他律的自律需要“意识形态”的软约束和自我激励。由此看来,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学术伦理教育是强化学术自律的必由之路。
(三)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
研究生导师有着多重身份和任务,单从这一称谓上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而完成这一任务,研究生导师的学术能力是基础。学术能力的广义理解包括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本身也是提高学术能力的途径。“一方面,因与知识前言的难题搏斗兴致勃勃来到课堂的教师,能够为学生带来第二手材料决不可能给予的某种东西。另一方面,对一个探索真理的人来说,迫使他用可以理解的术语向一个聪慧的外行阐述他的发现,这是一种有益的训练”。研究生导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研究生的科研训练让他们掌握科研的`方法和探索未知的能力,导师的科研能力是达成此目的的前提。导师在进行教学或科研训练的过程中,其治学态度和学术责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缺乏学术道德的导师缺乏提升学生学术道德的人格魅力。如果研究生导师缺乏学术爱心,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还要当研究生的“导师”,专门的研究机构应该是他们的理想去处。因此,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要从学术道德、学术能力和学术爱心等方面综合考虑。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还要打破以往的一劳永逸的选拔制度,建立动态的评价、考核和管理系统,提高研究生对导师评价考核的参与度,实施研究生导师淘汰机制。
(四)健全研究生考评机制
“好的制度使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逼迫好人不得不做坏人”。研究生的考评机制对研究生的学术意向,学术道德的塑造和学术能力的培养影响巨大。目前的考评机制就催生了研究生的缺乏学术道德的抄袭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学术心态。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很难对潜在研究生的学术性向有较全面和准确的评价,因此,并非所有的在校研究生都具有从事高深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愿望,那么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考评机制就值得我们借鉴。也就是说,取消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硬性规定,对那些能在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的研究生进行奖励,而对那些不能公开发表论文的研究生则不进行处罚(诸如不予毕业)。取消负激励而只采取正激励的制度安排,既可避免那些缺乏学术能力和愿望的研究生被迫去进行学术造假或低水平重复,又可使那些学术能力和愿望较强的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内在动力得以激励。研究生的考评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完善研究生的考评机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实际,二是研究生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学术创作的逻辑规律和周期。
(五)加强研究生的学习自觉
研究生阶段的师生关系淡化以及导师对学生的科研训练不足等,固然有导师方面的原因,但研究生自身也存在主动性不够的问题。如果说当今的制度使研究生导师对其学生有一种“排斥力”是客观的话,那么,研究生就应该自主能动地加强对导师的“吸引力”。即使在当今的制度条件下,研究生导师似乎有“不主动”的理由,但他绝对没有“拒绝主动”的权利。因此,研究生要在学习上更加自主与自觉,积极主动与导师进行交流与沟通。
篇9:历史教育与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对策论文
[摘要]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有关当代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研究逐步呈“梯度化”发展态势,其中尤以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推崇为优先。在价值观教育实施过程中,历史教育能够为提高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奠定基础,又能作为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载体。因此有必要将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相互结合,探索二者结合后的实践对策。
[关键词]历史教育;价值观教育;互渗性;对策
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针对当下研究生受教群体的年龄层次跨度较大,价值观塑造程度各有差异,且该群体受社会因素影响较为普遍,极易导致传统大学课堂“单一灌输式”的价值观教育,在教育效果方面的弱化与不足。为有效缓解这种客观局面,从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二者的关系角度进行审视,有助于培养并塑造当代研究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篇10:历史教育与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对策论文
我国历史教育是实现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础。从传统的历史教育功能论出发,“我国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无疑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在历次颁布的《历史教学大纲》中,‘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都赫然醒目,而且大多与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际主义或国情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等并列。
[1]从历史教育的思维与倾向性着眼,“学习历史向来被认为是形成国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2]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也曾指明:“历史学不应当热衷于民族主义的编造,也不应当只沉湎于人文主义,重要的问题在于,如果历史学消失,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
[3]由以上观点可见,我国历史教育能够为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提供其所需要的归属、认同、责任和使命,进一步表明了二者的紧密关联。这种关联为二者的互渗结合提供了契机。
1.1理论内涵的互渗性
研究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每个研究生都拥有较为个性化的人生目标,无论这种目标的深度与广度,该目标对于研究生个体而言至少是前瞻性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综合体。目标是主观的价值取向,由价值观所决定。价值观是人生的航向与标尺,对个人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生群体亦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各群体层的总体价值导向,研究生群体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是其有机组成部分。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能够体现出当代研究生群体的特征与历史使命精髓。历史承载着群体价值观的演进过程,而价值观的发展也依托于社会历史的变革,二者天然性地结合互渗。
1.2实践途径的互渗性
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天然理论互渗性,为开展结合式教育教学提供了可行性。历史教育的许多内容均包含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实践教育内容的涵盖,使得历史教育能够成为实现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可行性载体。研究生作为当代青年群体中高素质知识能力的典型人才代表,加之这个群体本身具备的各种特性,更需要强化其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塑造与培养,历史事件本身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得历史教育成为了培养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实践途径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价值观教育领域的研究,尤其是爱国主义价值观方面的关联性研究,也是近几年来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由此可见,历史教育与研究生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在实践教育内容、实践教育环节、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等方面也具备广泛的互渗性。
★ 护理论文题目
【研究生心理状态调查与教育对策(推荐10篇)】相关文章: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论文2024-03-19
小学新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2022-05-06
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状况及提趣对策研究2023-04-26
大学生几大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2022-11-16
土地流转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2022-04-30
《高中的政治学困生转化对策研究》研究心得2022-09-25
简析钢琴学习中的若干心理问题及对策论文2024-05-08
“90后”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2022-08-12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选择2024-02-21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论文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