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思想来源和思想方法(推荐6篇)由网友“小鹿给我送支花”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康德的思想来源和思想方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康德的思想来源和思想方法
康德的思想来源和思想方法
莱布尼茨是影响康德的最重要的人物,康德哲学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莱布尼茨的.影子.这可以通过分析康德的早期思想<纯粹理性批判>和康德哲学的整个体系得此结论.当然,康德与休谟、牛顿、卢梭、马克思等人都有思想联系.
作 者:许海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刊 名:阴山学刊 英文刊名:YINSHAN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 16(1) 分类号:B516.31 关键词:康德 莱布尼茨 唯理论 实践论篇2:比较康德和庄子的“游戏”思想
比较康德和庄子的“游戏”思想
“游戏”思想在东西方都曾引起研究者的强烈关注,而康德和庄子作为提出这种思想的东西方的第一人,理论既有极大的差别又不无一致性.康德高扬人的.主体性,从而期望人自己拯救自己,而庄子则取消人的主体性,从而希望通过顺应“道”而由“道”来拯救人.但是,二者都体现了各自对人类的人道主义关怀.
作 者:何军民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N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4(1) 分类号:B08 关键词:游戏 主体性 自由 人道主义关怀篇3:康德所有权思想的思辨性
康德所有权思想的思辨性
从古希腊生长起来的自然权利与实在法权利二元对立的观点是康德所有权思想的理论基石;康德将所有权理解为既是自然的'同时又是实在法的;康德统一自然权利和实在法权利的这一企图为黑格尔继承,但他也失败了.康德和黑格尔失败的原因是: 他们将自然权利与实在法权利之间的价值关系错误地理解为事实关系.
作 者:冉杰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法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刊 名: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ANYU POLYTECHNIC 年,卷(期): 3(2) 分类号:B516.31 关键词:自然权利 实在法权利 所有权 自由 法 必然性篇4:康德美学思想的现代化意义
康德美学思想的现代化意义
一、关于康德思想
我们认为康德美学具有重要的现代性意义,并不想用当下时尚的(审美)现代性观念去圈定康氏的美学,将它作现代性的某种类型的化约,从而得出康氏美学如何现代性。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创始人,其深远影响是无可置疑的。
在美学史上,康德是主张美的本质是主观的而且是纯粹 形式的这一派的重要代表。 对康德来说,审美判断与科学知识的逻辑判断不同,它基于美感而不是认识的概念或范畴。逻辑判断形成于概念范畴对于经验质料的综合统一,离开了对象给予我们的经验质料就不能构成一个逻辑判断,而审美判断所关涉的则是主体对于事物的纯粹形式的把握,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接的关系。换言之,一个事物被称为美的,并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形式,从而引起了主观上愉快的美感。
二、康德思想的主体性
在审美领域中,人的主体性则体现为审美主体性,在康德看来, 不是客观的自然属性, 而是审美主体的“ 心意诸功能的和谐运动” 才是美的本质,在审美过程中,这种所谓“ 主观的东西” , 是一种主观的具有“ 普遍必然性的快感” 。单纯的主观快感以每个个体的私人感觉为限, 而审美判断必须具有普遍性,康德就此进一步考察了审美判断的先验性,康德的结论是审美判断的先验性在于审美主体心理诸功能的协调运动, 心理诸功能的协调运动使主体达到一种和谐愉悦的状态。 此时,审美客体对于审美主体而言具有了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一旦这一美的先验原理同某一具体审美经验相合,审美判断就产生了。所以,审美是判断先于快感,而且是包含着理性因素的判断,这种理性因素是一种对人类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价值。
另一方面, 康德美学的主体性还表现在它的审美超越性。 在康德看来,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生存需要的活动,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人的主体性才得到最纯粹、最典型、最集中的表现。 我们知道,康德美学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他第一次严格、系统地划分了美的独立领域,将其看做是一种纯粹的、无一切利害感和外在束缚的自由活动。
三、康德美学对大众文化的启示
大众文化开始兴盛起来,它的产生反映着商品经济与科学技术对精神文化的双重入侵。应该承认, 大众文化是现代技术、现代政治、现代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它顺应了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 体现了民众的审美需求, 我们应重视、鼓励、研究它。 但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 大众文化与商业利润唇齿相依,这就决定了它不仅要严格地遵循市场逐利的原则,而且在创作上也会刻意迎合接受者的娱乐、消遣、宣泄功能等精神需求,降低原创性、独创性和艺术个性, 呈现出深度的缺席、平面化、模式化。概括来说,大众文化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众文化的娱乐本位动机导致了文化理性意义的丧失。
大众文化充分张扬享受生活的权利意志,强调通过消费实现享乐的权利。于是娱乐性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日常生活的价值体系,成为近年来普遍流行的美学趣味。 大众文化往往以性、暴力来刺激人的生理本能,作为调动人们消费欲望的诱饵, 在满足本能欲望的同时, 也消除了人的信念和进取心,使人玩物丧志,人格萎缩、自甘堕落,缺少一种使人的智慧、理性与人格获得提升的人本价值。第二, 大众文化的复制性生产方式、平民多元化风格消解了人类的美学理想。在这种廉价而畅销的复制文化中,大众的艺术感觉、审美能力日益粗糙、钝化,情感世界日益枯竭, 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思想的博大深邃、信念的崇高坚定、想象的辉煌奇诡、技法的独特巧妙等等人类不懈追求的美学理想消失殆尽。
在当代文化的喧哗与骚动中, 美学与艺术的主体位置产生了严重的偏移, 主体被指斥为“ 虚幻的中心” ,遭受放逐。审美与现实二元对立的消解, 使艺术家主体精神消弥,审美超越性也烟消云散,仅仅是自然生命本身受到肯定。 在当代艺术困顿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看到审美超越性的价值, 恢复人类精神主体性,恢复审美对人的灵魂铸造的性质, 恢复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在这个“ 人人都是艺术家” 的时代, 仍然需要艺术天才的存在, 因为艺术需要个性,建立在个性基础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才是艺术进步和发展的长久生命力所在。在这样的现实中, 艺术家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精神的自觉者和文化的传承者的道义和责任, 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其独立意识和超越精神 应该首先进行自我规范,自我塑造, 完成人格的自律自足, 才能在金钱至上、人欲横流的情况下,保持并凭借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去规范、塑造社会精神面貌, 去唤醒在生命的虚妄中沉醉徘徊的人们, 共同去寻求诗意
的精神家园,这就是康德美学给我们的启示。 四、康德美学思想对现当代的影响
康德率先从理论高度对“美的艺术”作了系统阐述,认为只有美的艺术,它是主观的合目的性,与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理相一致。从近代中国来看,康德这种审美无功利性、无目的性的思想在20世纪初引起了当时大批美学家对美学、文艺问题的反思和重释。当代美育鼻祖蔡元培则将审美的无功利性、无目的性诠释为美育核心,把这一核心引入教育领域,认为美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发展人的无个人利害计较的情感并以此除去个人私欲,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可以说,二十世纪中国当代美学的初建是从接受康德审美无功利、无目的思想开始的。
康德美学对当代美学的影响问题, 是一个研究热点。近些年来,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出现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著作,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主要的是对康德美学的研究大多还处于康德美学的自然主义立场,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对中国传统的自然主义和心理主义以及西方思想的主客二分观念的影响, 以达到真正主客不分的本源性立场,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康德美学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开晟:《论康的美学的现代性意义》,汉江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7卷第五期
(2)陈亚民:《康德美学的当代意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卷第五期
(3)刘晓薇:《国内康德美学的思想研究述评》,时代与美,第九期
(4)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0页
(5)薛永武.《康德崇高美之我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4)
(6)林新华. 试论康德崇高理论的缺陷[J].兰州学刊,(6)
篇5:黑格尔和康德思维与存在思想初探
【摘 要】本文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探讨了康德和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黑格尔对康德理论哲学的批判。康德通过设立“物自体”将思维与存在割裂开来;黑格尔则提出了以实践为中介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观,并对康德的不可知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关键词】黑格尔 康德 思维与存在
《思维与存在:黑格尔对康德理论哲学的批判》是弗雷德里克•C•拜塞尔在《黑格尔》一书中的精彩篇章。在这篇文章里黑格尔以思维与存在为主线,对康德不可知论的方法论根源进行了强烈批判。其批判的视角、论证的方法既有积极卓越的哲学贡献,但同时又有诸多缺陷。
一、康德视域中的思维与存在
康德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是他二元论和主观主义的表现,也是他产生不可知论的根本原因。康德做出了“物自体”的假说,称在我们之外而刺激我们感官的客体为“物自体”,它是存在于经验之外,是超验的、无法认识的,认识只能达到“物自体”对感官刺激所产生的感觉表象。康德就思维与存在问题设定了两个截然分开的领域:即能够认识的此岸的“现象”世界,以及不能把握、不能认识的彼岸的“物自体”的世界,这就在思维与存在之间划定了一条不能逾越的鸿沟。康德在“理性为自然界立法”中阐释了这一思想;“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必须是在我们心中……,不是在自然界里去寻求自然界的普遍法则,而是反过来,根据自然界的普遍的合乎法性,在存在于我们的感性和理智里的经验的可能性的条件中去寻求自然界。”他认为理智的法则来自于理智对自然界的规定而不是理智得自于自然界,这样就从思维与存在的二元论走向了主观主义。他在本质上不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也不承认思维能够把握客观存在的本来面目,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认识与对象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界定。他认为过去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主张认识应当符合对象,但这种认识论却导致了失败;应将其颠倒,假定用对象来符合认识,但康德的这一认识论却成为割裂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根本原因。他没有找到由感性到知性过渡和联系的客观基础,因此,既不能克服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片面倾向又不能廓清思维与存在的辨证关系,最终走向了二元论和不可知论。
篇6:黑格尔和康德思维与存在思想初探
二、黑格尔思维与存在思想探析
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是辨证统一的,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他批评了康德将经验材料与知性概念截然对立的做法,认为康德机械的割裂了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只探求了认识进程的部分内容。黑格尔还认为经验材料整合统一于概念中,只有二者的同一体现真理性;只有用抽象的思维扬弃经验材料,将其还原为概念并以此来昭明自己的本质,才能真正达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不同于谢林无差别的“绝对同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同一,而是一个矛盾不断展开和发展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二者的相互转化,从而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黑格尔批评康德那种预先在认识活动之前确定认识的做法犹如要求人们在下水之前学会洗澡:“这和一个人在跳下水游泳之前,就想要先学游泳时同样的可笑。”“它不能达到目的,因为它本身就是目的——它不能达到它自身,因为它原来就在自身之内。”他的这个比喻非常精当、贴切,若想学会游泳,必须跳入水中亲自实践;若想达到认识的目的,就必须实际参加认识活动,而康德将认识能力与认识活动相割裂的思想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不是由此到彼的无条件的直接等同,而是在以实践为中介连接下的统一。实践是从主观性达到绝对理性的必要环节,它使认识主体不断扬弃自身及认识客体所固有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无限趋近客观性与真理性。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确立的前提和逻辑起点。
黑格尔所构建的辩证体系是从纯存在开始入手,既犯了由思维到存在的本末颠倒的唯心主义错误,又混淆了感性和理性的直接性在把握纯存在时的作用。他为了突出思维第一性的原则,把理性的直接性机械的取代了感性的直接性,尽管突出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但实质上却是思维对存在的湮没。
三、黑格尔对康德理论哲学的批判综述及理性反思
首先,黑格尔主要基于12对范畴对康德的方法论进行了批判,同时也批判了康德的形式主义。黑格尔认为康德所讲的范畴都是思想的思想,里面没有内容。其次,黑格尔认为康德关于思维与存在的思想不属于现实的范畴。再次,黑格尔批判康德对理性持悲观主义,理性不能认识物自体,不能把握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康德把理性当作知性的范畴,作为思维的工具,理性构成一种假设和无内容的空洞的工具、手段。黑格尔认为康德对理性不能认识,不能从有限的东西达到无限,看不到范畴本身就是存在的统一,从而导致了思维与存在的割裂。黑格尔认为懒惰的思想,构成了康德图式化的静态的不流动的特性,是思想本身的惰性和图式化,忽略了时间和空间的存在。黑格尔认为康德的主观主义,以及在思维与存在之间设定的那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都是一种僵化的教条。
弗雷德里克•C•拜塞尔认为黑格尔只是对康德进行了外在化的批判而没进入实质性的内在化的批判;黑格尔把康德的认知能力看成了构成性范畴,实际上应该是规范性的范畴,规范性处在过程中;黑格尔在对康德哲学原理的批判中并没有运用本质批评理论:他没有对康德理论前提的合理性及其结论推理的严谨性进行论证,其批判是表面的,是有失偏颇的,甚至说是批错了。
决不能因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时论证上的缺陷和结论上的错误就否定其重大意义,需要辩证的来看这个问题。黑格尔哲学在特定的时空中产生,难免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其批判的不妥之处是历史的必然,不能过于苛责。几乎所有的哲学体系抑或构成此哲学体系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都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辩证否定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哲学不断的由简单到丰富,由错误到真理,以达到螺旋式曲折的向更高水平发展。黑格尔哲学不是绝对的真理,它的一些思想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辩证的否定和扬弃,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抹煞黑格尔作为时代终结者和时代开启者的伟大历史地位,黑格尔哲学所蕴涵的别具一格的精巧思辨和缜密逻辑是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92.
[2]田薇.康德哲学陷入不可知论的方法论根源及其启示.清华大学学报.
[3]黄见德.评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几个方法论问题.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4).
[4]方莉.黑格尔哲学基本问题探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
[5]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50.
[6]丁春华,赵天成.黑格尔哲学出发点范畴对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5).
[7]朱德生.对三个基础性问题的辩证思考——读稿札记.学术研究,2006,(5).
[8]弗雷德里克•C•拜塞尔.黑格尔.三联书店,2006.
★ 康德的哲学名句
【康德的思想来源和思想方法(推荐6篇)】相关文章:
俄国哲学的产生论文2022-11-24
有关道德的名言2022-04-29
审美现代性与21世纪中国美学论文2023-06-01
当代哲学观漫谈论文2023-10-21
试论《理想国》中伦理思想与政治思想的张力2022-08-02
气:哲学范畴与美学范畴的结合和转化2022-05-08
硕士学位论文格式标准2023-03-04
论法律制度对公司治理的影响2023-05-17
崇高的意思是什么2023-08-31
女人的资本读后感202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