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教学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时间:2022-10-31 07:42:56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构建生活化教学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整理18篇)由网友“牛小名同学”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构建生活化教学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构建生活化教学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1:构建生活化教学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构建生活化教学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类型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和教学模式,然后专门分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模式和几个具体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计算机类课程; 教学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 13 . 070

一、不同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种模式

目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许多专业都开设了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许多高校的通识平台课程。

计算机在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应用,不同行业对计算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高校中对应的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求也会不一样。

我们不妨将计算机的研究和应用简单分为以下4种类型:

① 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

② 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应用类;

③ 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类;

④ 其他方面的应用类。这样可清楚地看出不同类型的专业对计算机的不同要求。

1. 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计算机学科研究和应用类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

这类专业的特点是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就是计算机本身,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会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原理与结构讲得非常全面和深入,以使学生具有研究与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IT行业就业。

2. 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这类专业较多,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土木工程中的工程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

这类专业研究的目的和对象各不相同,但其有两个共性:一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工程技术和工业控制中的各种问题,即属于工程类和计算类的问题;二是其对计算机的要求主要是应用,即应用计算机快速解决问题。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几种工具软件或计算软件,解决工程中的问题即可,而没有必要对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原理与结构作过多过深的教学。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工业制造业或一些工程类、计算类的研究所就业。

3. 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这类专业有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等专业。

这类专业也有两个共性:一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管理和商务中的各种问题,它们属于管理类;二是它们对计算机的要求也主要是应用,即应用计算机提高管理效率,减少差错。这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计算机能干什么,而且要学会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特点,去规划和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对计算机的各种应用要学习比较多的内容,特别还要将计算机的应用与管理相结合,但仍然没有必要对计算机软硬件内部的原理与结构作过多过深的教学,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般的了解就行。这种类型的学生将来主要在一些管理类或信息类的行业就业。

4. 其他方面的应用类的教学要求

计算机还可在教育、医疗、数字多媒体及其他生活方面应用,相关学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如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还要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这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主要就是讲授计算机在一些专门领域的工具软件的应用,如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设计等。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专业和领域对计算机的应用和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学科所跨的领域也比较宽,不可能也不应该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甚至名称类似的课程可能由于专业特点不一样,教学的内容的侧重点也应不一样。所以,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完全靠一个计算机系或计算机学院来统一开设,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每个专业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计算机教学模式和内容的研究,开设适合本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才能将专业特色体现出来,才能将专业建设得更好。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特点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有别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专业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交叉的一个专业。在该专业中计算机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和技能、支撑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其在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构建适时、科学、合理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体系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特征,即以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科学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管理与技术并重,培养以应用为目标,管理、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技术型管理人才。这一方向和目标要求在教学中以计算机作为工具,注重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树立“技术进步促进管理理念的发展,管理理念通过技术实现”的思想,让学生获得信息化管理与决策的专业技能。

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高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方向上主要有信息技术导向型、管理导向型、信息资源导向型和公共管理导向型4种模式,这些模式虽各有自身特点和优势,但无论何种模式,其课程体系的共同特点都是计算机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计算机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分界明显,不能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思想的融合与及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的特色需要。

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习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加强管理的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该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信息分析能力与企业管理创新的知识,具有驾驭信息资源知识与能力的新型管理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指学生能够在某一领域内将与其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体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成为理论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高级技术工作者。其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来的技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没有必要对计算机系统内部各个组件的原理、结构及工作过程作过多过深的介绍,而是应该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计算机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应以计算机如何为管理服务或管理中如何应用计算机为主要宗旨,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用程序和案例贯穿其中。

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内在规律性,使其区别于其他专业。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几个要点

(1) 多用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以及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达到帮他们进行复习的效果。

(2) 多用实例或多媒体演示。对于一些难点,或不好理解的知识,老师应多举一些实际例子或现场操作加以辅助说明,如有可能,应利用一些多媒体手段(如动画、电影片段)进行演示,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多做课程设计。有条件的课程可打破传统的作业模式,将做习题改成做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尽量来源于实际工作中,通过做课程设计可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

(4) 不断完善实践体系。各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有步骤、分阶段地来完成。这里每个阶段的内容设计,都必须和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相关联,如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化调研与咨询、网站设计、软件项目外包等。实践教学环节是能否实现信息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5) 灵活的考试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有条件的课程可打破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方法,实现考试多样化,采用笔试、口试、操作演示、开卷、闭卷、小论文、项目规划、项目设计或开发、答辩等形式全面考核学生整体水平。

三、结语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展,不同的领域和专业对计算机的要求各不相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也无法用同一标准来统一,只有深入研究各领域和各专业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各领域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吕永林,师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10(6): 15-18.

[2] 王学颖,黄淑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3):378-381.

[3] 张基温.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与设计[J]. 计算机教育,2005(8):48-52.

[4] 翟丹妮,黄卫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6(10):41-43.

篇2: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论文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论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新课标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三个方面制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而情感与态度者一环节往往被淡化或忽视,当着可有可无的环节.事实上,初中学生正进入身体发育阶段,他们需要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抽象性更强,学起来比以前困难多了.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感情,所以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直接影响着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和谐的气氛:

一、察其颜,观其色,听其言适时调节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压抑、沉闷,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应张弛适度,才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集中.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理以及难易程度的改变等原因,学生的学习往往会出现起伏的现象.所以,我在课堂上,不是只按照备课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不断观察学生的表情,适时采取措施.学生的表情是一本无字的书,学生在课堂上昂首挺胸,双目炯炯有神,充满自信.这些表情特征告诉我,学生对这一节的内容感兴趣.如果面有难色,回答问题吞吞吐吐,说明学生的学习遇到了阻碍.此时我会立即停下来问明原因或调整教学速度.对于问题比较普遍的情况,我将适当减少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出现的问题争取在本堂课解决;对于个别情况,我会走到他面前给予当面指导.课堂上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其行为是生气勃勃还是萎靡不振;是一边思考、一边快速书写还是冷漠、坐等浪费时间;是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还是被动的应付;是与小组同学主动地参与讨论合作共享还是孤独干坐.如果是前者,说明学生对学习内容是感兴趣的,学习是自主的,积极的.如果是后者,则要根据人数的多寡,采取措施予以调节,加以引导,让他们巡视进入状态,跟上整体学习的步伐.要乐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学生发言声音响亮,语句通顺流畅,条理清楚,说明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要通过倾听来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倾听,这不仅能从中受益,而且是对他人的尊重.如预习某一节内容后,让学生完成预习检测,此时我往往会先扫视全体学生并督促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然后行间巡视,注意观察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及书写格式予以个别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从不随意打断他的话,而是以亲切的口吻、温和的语气引导哪些胆怯的学生回答,让学生感到老师亲切的期待,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有表现机会,找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得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都会从心底下升起一股兴奋感.初中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学习数学的品质,但初中数学的内容和考试方式与小学有很大的不同,尽管刚上初一时在同一起跑线上,随着学习的深入,差距会加大,学习状况有了明显的层次,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有难有易,指名回答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让有把握的学生回答,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果经常失败,那么他就没有学习兴趣,情绪消沉,缺乏热情.久而久之,班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就会越来越低,教师教起来就越来越困难.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无论是板演或回答问题要让学生尽量体面,自豪地解答出来,课堂作业也要考虑大多数学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状况,分层设置作业,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桃子”的喜悦心情.

三、情境设置富有情趣,让学生感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由于初中数学自身的.抽象性,严谨性,使得学生在理解感到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处置不当,教学手段不灵活,更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枯燥无趣、学生厌学弃学,上数学课成为学生的一个“苦”差事.所以教师要创设出浅显有趣的数学情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数学学习变得轻松有趣、生动活泼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处于最佳的心理和学习状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出有趣的数学情境:

1、使学生能明确数学学习的意义和目的,必然使学生学习具有目标性,学习的兴趣倍增,如果学习很长时间学生还不清楚在干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就难免产生困倦感和厌学感.

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中,教师导入时,可设置问题: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有A、B两个村庄,要在这两个村庄之间建一座水塔使之到这两个村庄的路程相等.那么,水塔建在什么位置才能使它到两个村庄的距离相等呢?能找到多少个?通过设置该情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本节课在一个良好的开端下,学生积极探索,教师适当引导,使这节课循序渐进,妙趣横生的进行下来.

2、挖掘展现数学本身的魅力和趣味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奇妙、思维的快乐.如在数学情境创设中尽可能插入有趣的数学故事、游戏、笑话、图文、卡片等,使学生由此得到学习兴趣.

如: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后,教师举例,等为例展示数学“速算”现象.

再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问题:学校组织同学们到电影院看电影,小丽拿着自己的票(12排5号)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小明拿着自己的票(5排12号)却说小丽坐到了他的位置上,小明的说法对吗?如果小华不小心把票撕了,只剩下了一个号码,它还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吗?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在平面内准确的定位要有两个量.

3、创设问题串的数学情境,面对好中差学生,使他们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和学习的有效性.

四、史话激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适时地向学生讲述中国人民在数学上对世界人民的贡献,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和兴趣,如古有杨辉三角形,祖冲之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学家赵爽用弦图证明勾股定理,今有陈景润攻克“歌达巴赫猜想”等.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发奋学习为国增光.

五、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实物、折纸、剪纸、绘画、电教、多媒体等手段来渲染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这种直观教学,有助于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选用大萝卜,用刀切下一刀,建立面的概念,再切一刀形成一个面与第一面相交,建立棱的概念,这样切6次,帮助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这种直观教学法使学生感到新颖,贴近他们生活实际,从中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侧面积”时,让学生自己做几个圆锥,通过师生动手操作,感知圆锥的侧面积与扇形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圆锥侧面积公式的理解.总之,教师在几何知识的教学时不仅教者自己要力求教学手段直观,更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本人历来重视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的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例如《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的教学,可联系学生到电影院看电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如何用一个有序实数对表示你的座位.再如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后,问学生“电工为了固定电线杆,电线杆两边的拉装线与地面组成的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是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篇3: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论文

有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教学论文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想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和做法。但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是学生能不能接受我们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我们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呢?这些问题我们很少考虑,所以导致我们的教学效率不高。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小组合作学习进入语文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都有所培养和提高。但在可喜的背后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教师方面

1、教师预设不足:反思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摩的一些公开课、研讨课,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及呈现的时机上,存在诸多不足:

A内容不当

在语文课堂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性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合作要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加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如教《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提出课文写了哪几个季节烟台海的景色,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就过于简单,毫无意义。因此,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在某些课堂上,小组合作贯穿所有的教学环节,如整体感知时小组合作学习课文写了什么事,研读感悟时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我认为写得最美或感受最深的句或段及其理由,拓展延伸时小组学习由“读”进入“写”,由“作品”进入“生活”。

B时机不当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师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在不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2、教师调控不力

A没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和合作时间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给学生片段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这时的合作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教师呈现问题后马上布置小组合作,这时,有的小组成员还摸不着头脑,对接下来的合作学习一头雾水。有的合作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才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记得上学期,我在教《负荆请罪》时,在指导学生感知故事情节,领悟了人物特点后,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排练课本剧进行表演,结果由于时间短,学生根本没办法表演,效果很差。

B没让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

学生合作学习时,有些教师只是等待、观望或者只做自己的事情,这就使自己和学生的学习处于割裂状态,对接下来的教学缺乏准备。有些课堂的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对学生呈现的问题手足无措,出现了尴尬的“沉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及时了解情况,以至在教学时能应付自如。

3、教师评价缺失

小组合作时,教师既要有对合作学习的结果的评价,更要有对合作学习过程的评价,现实是小组间交流时教师的评价空泛甚至缺失。要么不评价,要么是“好极了”、“你真棒”、“很深刻”、

“很到位”之类的话。新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对学生的评价或一味地肯定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教师来讲,这其实是放弃了对学生正确人生观,是非观的教育,而对学生来讲,过多的表扬会令其上瘾,令其习以为常,令其在以后的学习中随意应付。教师应对讨论结果作出具体的分析与评价,没有教师的参与,实际上是低效的。

二、学生方面

1、分组不均

虽然教师力争使分组的小组间同质小组内异质,实现优势互补,但事实上不能完全做到。一般课堂内的小组合作就是以座位作为分组的根据。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有些小组成员如果成绩都较差,个性比较内向,不喜欢和同组的同学合作,小组合作的效率几乎为零。

2、合作不实

很多时候,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有的小组出现了“一言堂”,学优生成为讨论汇报的“垄断者”,主宰了一切说话权,某些学困生永远“沉默是金”;有些小组养成了懒汉思想,依赖心理较重,合作时不思考,不倾听,不交流……,反正别的小组会呈现交流结果的,个别学生还趁机说说笑笑,讲些与学习无关的话,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3、规则不明

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出现了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点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谁也不发言;有点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出现的诸多问题,在实践中我们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力求使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现在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谈谈对策。

教师方面

一、精心营造小组合作学习氛围

教师要确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念,促进形成良好的班内人际关系,创设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平等、民主是思想前提。教师要创设出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愉快和有活力,这样才能保证学习形式的多样,学习质量的有效。我在《一截蜡烛》时,初步感知之后,要求小组合作,准备用排短剧的形式把自己小组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出来,同时要做好给别的小组打分和点评。表演时,每一组对课文的理解的程度都不一样。看着别的组表演,尽量对照课文给对手找“漏洞”。在观看时也在吸收别的小组的优点,第一轮表演完毕,学生点评时都非常活跃,把对文本的理解当作点评的`依据。如大部分学生一下子找到了某组表演的失误:德国军官不够凶狠,杰奎琳的可爱没有表演到位,第二轮表演较第一轮进步了很多,无论是情节编排还是情感的投入,对文本有了较全面深入地理解。

二、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

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一旦预设小组合作学习,就要对合作的内容要精心准备,问题的整合和呈现的时机亦要精心选择。不管问题是教师呈现的或是学生呈现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学习的知识能力有所增加,方法有所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所得。吴婷婷老师在上《祈黄羊》时,整堂课设了三次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学习了3—7自然段祈黄羊举荐谢狐后,分组合作讨论:谢狐听了祈黄羊举荐他,会怎么想,怎么说?祈黄羊的亲朋好友会怎么想,怎么说?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对祈黄羊这个人物有了深刻的认识,第二次合作学习,三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3—7自然段,学生能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学生用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演一演,自学8—11节举荐祈黄羊这一内容后,吴老师又设计了一次合作学习:祈午会怎么想,平时和祈黄羊作对的人会怎么想,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对祈黄羊这一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的合作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潜能,促进了所有学生的合作和帮助,吴教师精心的预设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三、放心还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使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或知道其要求,或明确其方法,或了解其自我思考过程,或疑处观疑。只有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了,接下来的合作才有效果,没有独立就没有合作。

四、虚心参加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以及认知的进程,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合理的指导,从而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让每个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通过思辨、操作、争论、探究以事先其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既要重视课前的预设,又要尊重课堂的生成,既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又不能“放手”。如,我在教《广玉兰》这篇课文时,在全文教学的总结阶段,我设计了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这种练习让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即画出课文中表现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句子,再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句子中的思想感情。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我也参与学生的学习中,适时点拨、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巧妙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既要有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又要有对合作过程的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合作精神,参与程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既要有对个人的评价,更要有对小组的评价,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享受到合作带来的成功。我校有一位教师在教《孔子游春》第八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理解孔子论水的四个方面的品性后,适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善施教化的后面有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你能当一回孔子赞赞你心目中的水吗?学生通过六、七分钟的合作讨论,交流时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教师对学生评价到位。学生对水的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领悟了孔子借水喻人的用意,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孔子教育的精妙,对孔子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的这位大教育家更是惊叹不已。

学生方面

一、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如分异质组、同趣组、随机组。课堂小组合作分组我为异质组,其成员分别由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的4-6名学生构成,成员之间要具有互补性,而各小组之间又基本具有同质性,在组内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

二、明确分工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首先要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目标一旦确定,每个成员必须遵从,小组成员必须分工明确,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的分工人物,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协助他人。每个合作小组有组长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组织好纪律。

三、学习技能

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互相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

篇4: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的有效教学,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可以放手去选择一些体育教学内容。面对可供选择的诸多内容,应如何选?选什么?选多少?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以投掷类教学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投掷垒球中的挥臂动作,可以采用掷纸飞机比远、扔纸团、投绳等学习内容;为了提高投掷中的出手速度,则可以选择甩绳、小皮球等轻物对墙对地投掷等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可以采用单、双手抛、投实心球的练习内容。

其次,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实效性。例如,在课的开始准备部分,好多老师都会设计游戏活动,期望通过游戏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学生身心,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我们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千万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内容应该是下面主教材内容的前奏,能紧扣主教材,能为主教材的教学起到辅助作用,为整堂课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上前滚翻一课时,先让学生做“看天”和“看谁坐得快”的游戏。初看这是两个很普通的游戏,但是联系到后面的前滚翻教学,就觉得这两个游戏不是一般的游戏,这两个游戏中,隐含了完成前滚翻的要领(低头、团身),为下面的前滚翻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这样的游戏内容才真正具有实效性。

最后,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在同一水平阶段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也存在着个性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二、激发运动兴趣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自主、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终身体育与健康意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因此,激发运动兴趣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笔者多年实践体会如下:

a、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呢?由于班级中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因此,要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可以有一个弹性的标准和要求。在体育课中运用分层的教学有很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水平二前滚翻教学中设计了难易不同的四组练习方法:1组,有斜坡的前滚翻,(要求头后部着垫,团身起立);2组,正常的前滚翻,(要求同第一组);3组,有宽度限制的前滚翻,(在2组要求的基础上滚直线);4组,有远度限制的前滚翻,(要求在3组的基础上不分腿,具有一定的远度支撑,完整滚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一个动态的分层,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层次,同时亦可上升下降,从而起到尝试多个层次,体验多个成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b、满足需要,激发兴趣。

活泼好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喜欢上体育课。但是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受新异刺激的影响,往往具有求新、求异需要——即对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喜新厌俗。因此,要把教学内容组织得生动活泼,使学生感到新颖。如让学生做准备活动时,应杜绝单一无味的练习,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创新一些花样,如游戏性比赛、新颖的体操或舞蹈,有条件的还可配上优美的音乐伴奏,更能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使之愉快完成练习。只要教师注意教材内容安排的新颖性,教法手段运用的多变性,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和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c、倡导竞争,激发兴趣。

学生的特点是争强求胜,渴求表现自己,竞争又是体育的最大魅力所在。所以,在教学中应创设竞争情境,提供竞争机会,让他们在竞争中展示自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竞赛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如: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比高、比远、比快、比反应、比质量、比作风等,竞赛结束时,教师必须进行小结和讲评,表扬优胜者,以示鼓励,满足青少年的好胜心理;对于失败的同学则要鼓励他们振作精神,争到再赛的胜利。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a、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如教学耐久跑这一内容时,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每次课都注重在练习场地、距离和练习时间上的改变,跑时的队形可以花样多样新颖。如不同形式的全程追逐跑,重复接力跑,分组对抗等。这样使学生寓耐久跑于兴趣中,使学生感到耐久跑其乐无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b、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远离一些形式的浮躁,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会真正得到发展,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稳健有序的方向迈进。

篇5:政治课堂生活化,提高教学有效性

政治课堂生活化,提高教学有效性

中专政治教学传统模式面临挑战.本文针对新形势下政治课教材及教法存在的呆板、乏味困境,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与反思,尝试探索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成果三方面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 者:黄卫东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农业学校 刊 名:企业家天地(下旬刊) 英文刊名:WORLD OF ENTREPRENEURS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新课改   思想政治   生活化教学   教学效率  

篇6:提高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的论文

提高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学生智能 教学设计

[论文摘要]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是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是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无具体的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准一指标。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追求“有效”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

有效性是课鱼梦教学的命脉。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体现以学生为本,我们需要研究课堂,改进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好这样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和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适应,并能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怎样运用有效教学的理论来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计算机课堂教学实践,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了解学生智能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智能是学生学习潜能的本质,教师了解它,就像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懂得人体结构一样重要。

(一)学生多种智能的存在给予了教师教学信念上的支持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这个结论告诉我们为什么一位学生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而在另一方面却表现平平。它带给教师们的惊喜是:每个人都是享有八种智能的独特混合形成,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教师去觉察和分析学生的多重结构,它创造了一种积极的、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学校文化。

(二)理解智能是有效改进教学的必要前提

过去,我们把一些智能作为基本的或主要的方面,却轻视了另一些能力,这种狭隘的限定使在语文和数学领域并不出色的学生发现自己其他方面的天赋毫无用武之地。智能的多元性认同了智能运用的多种方式,而且予以各种智能同等的重要,它让教师改进教学时,试图去发现有所作为的最好方法。教师必须用变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育机会挖掘学生潜能。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认知方式,教师尽力帮助学生找到合适他的认知方式,许多恰当的方法运用到学生的学习中,他们就有可能通过多元的形式,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化和总设计,表达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由于学生成为了真正的主体,实际上课的思路不可能与教师原有的备课设计完全吻合,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当教师预设的流程与学生在课堂实际产生的流程不一致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调整预设的流程。我在准备汉字录入课时,也是用了最基本的教学思路:先介绍五笔字型字根表,然后讲解汉字的拆分原则。在介绍字根表时,发现有40%以上的学生没有注意听课,我临时做了调整,对全班同学说:“下面请同学们在我们刚学过的字根表中找到组成你名字的字根,看哪些同学能应用五笔字型输入法把名字打在屏幕上?”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不断有同学提问,我把同学们提的字分成键名、成字、简码、末笔识别四类分别写在黑板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学习的效果完全出乎意料―学生思维活跃、反映积极、知识的领悟非常迅速透彻。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同学们归纳出汉字的拆分原则。计划两课时的教学内容,一个课时就完成了。实践说明,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来龙去脉。努力的过程比成功的结论对学生的发展更有意义。学生最开心的,应该是自己经过探究后的发现。要让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有效的教学设计要准备教学资源和称盆学生的差异

有效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多媒体,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头脑中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设计分层教学教案,真正让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学生在分层教学中各得其所,共同进步。

三、组织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惟一来源,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媒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与他人协作、交流,最终完成自己的知识意义建构。我们不能强迫学生来听课,而应该充分分析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己有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即应该“因材施教”。我为计算机专业主讲《数据库原理》,如果为讲原理而讲原理,现在的学生是绝对不会听的,为此从95级开始,我为学生并行地加开一门《实用数据库系统》选修课,介绍目前比较流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如:oracle.sqlserver等具体系统,并在课程设计中直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深受学生欢迎。

(二)利用真实情境组织教学

多媒体教室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生动地、直观地、真实地呈现教学内容。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语言》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多媒体教室里就有可能直接用真实环境来组织教学,相应的课件就可以设计成提纲式的,并能方便地在课件和正在讲解的软件环境之间切换。笔者在上《数据库原理》课时,通过局域网将教室机器连接到数据库服务器sqlserver上,一边讲解原理,一边向学生介绍系统,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原理性的东西,效果非常明显。

(三)构建协作的学习氛围

协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协作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有利于促成整个协作群体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节省了板书时间,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加快了教学进程,如果把握不好,“灌”的信息量比传统课堂教学大大增加,收到的效果就可能比传统课堂教学还要差,最后等于让学生看了一场电影。所以,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必须有新的教学组织方法,在课堂上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讨论,既可以调节教学进程,又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必须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拟好课堂讨论题目,并在讨论过程中作好引导。讨论结束可由小组代表发言,以便全班共享讨论成果。我在《数据库课程设计》中引入了协作学习模式,学生按5人一组共同完成一个较大的设计任务,同组成员只要求完成一份设计报告,报告上签名按设计中贡献大小顺序,每个成员的成绩将以组成绩为基数按签名顺序依次下推,这样做可以促成强弱结合,让动手能力强者带动动手能力弱者,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师生情绪调控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活跃不活跃,往往与教师的情绪是同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始终精神饱满,目光有神,满怀激情。这样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因此我在讲解不同教材内容时,善于用不同的情感调整学生的学习情况:用热情自豪的激情讲计算机的发展和我国计算机工程师在计算机软件领域取得的成就,用严肃忧虑的神情讲青年学生迷恋网上虚拟世界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段:为了让学生感悟flash动画效果,学习动画制作,我先引导学生想象:“你觉得处在怎样的环境下是浪漫的?”刚说完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如果和朋友来到音乐厅,点燃蜡烛,一边喝咖啡,一边欣赏音乐,那才叫浪漫呢!”“不,和朋友伴着夕阳散步在大海边,啊,真浪漫!”一位学生边说边比划着。随之是一阵大笑。我接着设问:“那你能否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用flash动画制作你描述的浪漫场景呢?”然后我把预先制作好的名为《海》的动画课件演示一番,学生观看后,支吾了一会儿,便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自己带入此情境中,此时此刻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了,他们认真地学、问、做flash动画了。仔细体会,我用一个学生完全可以设想的情境,不仅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与动画效果中去,而且高涨了学生的情绪,渲染了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氛围。

篇7: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采取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与研究学习等主动学习方式,是新课程下学生学习的内涵。同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教学中要考虑到的问题。关注这些问题,就是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而不是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逐步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动作用,不仅要看教师的授课水平如何,还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此,我们应当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索交流的欲望

教学活动的展开必须以一定的素材为载体,因而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就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是常用的手段之一。一方面是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数学学习对象,包括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命题以及一些具体的方法等,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某个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是通过现实和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探索交流的欲望。如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运用多媒体的动画优势,把整节课设计成优美、生动的动画情境。学习“图形的旋转”一节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旋转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旋转的相关概念与性质。在参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了复习、新授、反馈等环节的学习,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原本枯燥的文字叙述、呆板的数形关系等知识。

二、提供宽松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方法的多寡、优劣。而灵巧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有大量的程序训练。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放手让学生在猜一猜、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说一说、练一练的活动中获得新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从而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质疑,在敢想、敢说、敢问中大胆设想,去解决问题。

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利用各种形式营造主动、活泼,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如在学习轴对称一节时,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感知对称,欣赏对称美,激发求知欲,引入新课程。接着通过折叠剪纸,让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教师引导得出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概念。通过练习、思考、归纳、总结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能力。 三、转变学习方式,构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尽早把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所以,教师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与学生平等合作,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实验等各种形式且富有个性的自主探究。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应当设计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题目,不是以优带差,而是让所有学生活起来,甚至对后进生采取倾斜政策,在设计题目的时候,必须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应用性和科学性。

(二)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有效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4月,我校引进了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导学模式,为我校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我校随即掀起了教学改革的新浪潮,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改实验。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面对面有利于讨论、合作、交流。课前学生自学教材,走进文本,进行查、划、写、记、练、思六个步骤的学习,完成知识建构。课上在教师的组织下,定时地讨论自学时遇到的问题;后由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展讲,小组其他成员提出不同意见或疑问,补充说明,完善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适当补充,画龙点睛,强化重点、难点;最后,在理解与掌握知识的情况下,选出针对性题目进行巩固、提高,完成本节课的学习。课前,学生不再喊“老师好”,而是情绪激昂的齐声高喊口号:“我努力、我参与、我体验、我成功。”振奋人心,激发学习热情,调动了同学们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实施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的氛围好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讨论、实践、操作,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潜心钻研,勇于探索,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捕捉数学活动的信息,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低效教学的教师逐步发展成为有效教学的能师、大师。

篇8: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摘要:有效教学既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也是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要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巧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转变教师角色,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三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教师纷纷投入到了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之中。而所谓有效是指教师通过合理教学,能使学生学有所得,有所发展。目前,从整体来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不能够说完全达到有效,仍徘徊在低效的边缘,究其原因是因为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深入研究有效教学的方法。那么,如何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呢?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提出几点看法。

一、巧设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十分重要,其是否生动、新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重视导入的设计,把握课文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多种方式,设计导入,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地去学习。而导入的方式有很多,下面笔者试谈两种。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重,爱追根究底,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在课的一开始就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不悱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我就利用了设置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如果现在天空中飞着一只大雁,你们要用什么方法将它打下来呢?有没有人不用工具就能把它打下来呢?原因又是什么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找出答案。”这样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迫不及待地进入本课的学习中去。

(二)巧用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故事具有情节生动、趣味性强的特点,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在课的一开始不妨就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如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很久以前,有只青蛙住在井里,有天青蛙坐在井底望着蓝天出神,这时,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于是青蛙和小鸟谈了起来,同学们想知道它们都说了些什么吗?”这样,从故事入手,过渡到要教的内容,就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了对接下来所学内容的期待心理。

二、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往往影响着师生之间的关系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氛围沉闷,学习效果自然不好。为此,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松掌握所学知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由传统的课堂授课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指导者和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教师应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策划者,而不是控制者,需要串联起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教学需要,调整课堂进度,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师生、生生关系良好、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快乐学习。

(二)教师应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讨论,自己则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在他们思维受阻时及时给予点拨、引导,从而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究、发现新知。

(三)教师应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完全控制者,不再“唯我独尊”,而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即合作者、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分享学习的快乐。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它能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特别是责任心、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开展。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情况却不太乐观,存在流于形式、低效化严重的问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在于部分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仅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没有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以至于造成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对此,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科学分组,明确职责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其知识基础、学习态度、理解能力等不相同,所以他们的学习成绩有高有低。若教师将同一层次的学生分到一组,不是组内讨论争抢,就是鸦雀无声,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对此,笔者认为应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分组,以确保培优辅差,组间竞争公平。同时,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明确自身职责,如安排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让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汇报员等,以确保“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二)留足时间,及时点拨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切忌提问后还未让学生深入思考就匆匆给出答案,否则,只会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要将课堂还给学生,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但也不能放任学生随意畅谈,教师应做好监督、点拨的工作,在学生开小差、思维受阻时及时给予提醒、点拨,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张海英,陈明平.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策略探索[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12).

[2]莫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活”起来[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1).

[3]江雪梅.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内江科技,(8).

[4]杨晓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4).

篇9: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论文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论文

弘扬陶行知教育理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课堂是师生交流的载体,是学生接受知识、启迪人生、升华品格的殿堂。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是深入实践新课程理念的重大课题。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对于今天新规划纲要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实施,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为了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的现状,本文选择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养成教育入手,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合理利用多媒体等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活跃起来。

一 落实“养成教育”,激活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及遵循“行――知――行”的原则,叶圣陶先生也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这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关系是密切的。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教师要适当地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交替互换,通过“有意注意”落实来树立培养学生养成圈、勾、划的好习惯,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知、情、意、行,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1.强调“手与脑”并用

传统的教学观把课堂教学过程简单化为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机械呆板,导致课堂沉闷、无效的现象。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性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备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参与性、体验性及实践性等多种学习方式来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角色,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勤于动手与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课堂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培养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勾、圈、划、写的好习惯;在解决问题时,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整合材料的能力;在回答问题时,要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为此,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探究“哪些细节体现了林黛玉进贾府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为了避免学生捧着资料书照本宣科的现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分三步解决:一是检查学生勾、圈、划、写的过程;二是聆听学生整合材料的结果;三是比较不同层次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如此答题设计虽然多此一举,实践表明,教师不仅要善于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学生能够按要求有条不紊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养成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口脑”并重

在执教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问时,原本抬头看黑板的学生一个个都低下头,课堂显得异常沉寂,教师处于无奈点名回答,学生回答后,整个课堂开始“动”起来。针对这一现象,我曾与学生进行过谈话,很多学生觉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一是担心答非所问;二是站起来心里紧张,影响答题思维。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明白在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打消学生心中的疑虑,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动口与动脑的能力,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手、口、脑”都动起来。

强调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养成书写发言提要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信息梳理能力、知识概括能力,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概括问题,同时也帮助学生摆脱了回答问题时的尴尬,增强了他们学习的成就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久而久之,使他们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他们对待语文课堂学习与考试之间的关系,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生活即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理论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是: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要反映生活的内容。这无疑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靠积累,还要靠应用、拓展。只有在积累、应用、拓展的不断循环中,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还指出:“应注重在生活和

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个目标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回归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因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

语文教育教学要体现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切实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施生活教育最重要的是语文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是语文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生活教育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核心之一,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去思考: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生活教育应该怎么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真正落到实处。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高中语文教学,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可以消除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畏惧感和倦怠感,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优化教学资源、组织教育活动,要克服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提倡探索性学习,让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趣味化”,这无疑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三 “社会即学校”,高中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先生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就多起来。”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面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时时处处伴随语文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一方面,由生活导向新知,通过再现生活这一环节走向课堂。另一方面,由生活决定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感兴趣的,他们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重点进行教学。实际上,短短45分钟,是无法把所有的知识全面讲透的,我们应该删繁就简,把常用的、必需的知识与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生活处处是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的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将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高中语文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习高中语文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感受高中语文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语文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语文知识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高中语文学习。

四 “教学做合一”――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于论文联盟

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就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陶行知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启示是: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样,《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反映的语文教学理念是:现在的高中语文在注重高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时,更强调高中语文课堂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程设计中由“给自知识”转向“引起启动”,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体验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使学生充分地享受语文、体会语文、发现语文、运用语文,进而得到语文方向的发展。高中语文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中体验“做”语文,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语文。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学生通过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印象深刻。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语言技能训练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经历学习活动过程,引起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从而获得各自独特的领悟,这便是新课程中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将学习贯通其生活领域,主动地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体验语文知识和语文素养与生活的联系,体验语文学习的价值。

篇10: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初中英语教育上存在功利性、应试等一些问题。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中都会有问题出现。关键是有问题就要找方法去解决。笔者认为,要先学习新课标,学会创设多种情境,切实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以新课标为纲,转变观念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了解所有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把握学习难度,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学习英语的信心,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功感受。”“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创设尽可能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师要转变观念,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创设多种情境,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学生融入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英语科目的特点,决定了情境教学法是实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1、巧用图片,创设情境。图片比语言文字更为直观、易懂。巧用课本的插图,创设英语对话情景。初中英语课本有丰富的插图,这些插图不是摆设,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创设插图中的情景,让学生在这一情景中用英语对话。比如笔者教学《Where are you from》时,利用Sally和Jane的图片创设对话情景,让学生进入这一情境之中,同桌模仿这个情境进行对话。对话时不一定是按照课本中的“依葫芦画瓢”,可以让有一些英语功底的学生加入一些自己喜欢的话题。除了插图,还有自己动手制作图片或卡片。学生自己制作图片,为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制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既动手又动脑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能锻炼英语的实践能力。比如笔者在教学《Playing sports》时,让学生自己制作喜欢的运动用品,每个学生至少制作三张以上的图片。有的制作篮球、足球、棒球图片,有的制作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用品图片等等。这些图片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还要求学生与家长在家中先创设这样的情境。家长要积极配合孩子的学习,并参加到情境创设之中。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把这个情境拍摄成短视频,并分享到班?群或朋友圈。这样一来,这个活动让学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与成就感。

2、巧用音视频,创设情境。视频的效果比文字更好,特别是初中英语教学使用视频创设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在选择视频时,老师要先做调查。不要一上来就是教学光盘上的教学视频,几个人物早就看得不耐烦了。选择美剧、英剧或中文字幕的'大片,也要慎重。比如,笔者通过调查知道学生都喜欢小黄人,就去搜集小黄人的视频。虽然没有专门拍摄小黄人的电影,但还是找到了豆瓣评分极高的小电影DD《Mower Minions》(《修剪草坪的小黄人》)。这个四分十二妙的小电影,吸引全班同学的目光,大家纷纷进入这一情境之中。这时老师要把小电影与教材相结合,从小电影中拿出几个对话的句子,让学生模仿学习。有条件的,甚至可以为这部小黄人电影英语配音。因为全文的台词并不多,让同学分组为电影配音。老师、同学、家长为这些电影英语配音进行评分,并颁发一些小黄人人偶等奖品作为奖励。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的,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对视频的巧妙运用,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这样,英语课堂教学提高了有效性。

除了视频,还有音频。英语老师不要一上课动不动就放英语听力。英语听力只是音频中的一种,音频也可以是音乐、故事、笑话等。比如上面所说的,学生喜欢小黄人,那就让学生来学唱电影中小黄人卖萌所唱的《I Swear》《Y、M、C、A、》歌曲。先让学生看电影视频,接着抄写这两首英语歌词,最后演唱出来。我们并不是要让学生成为歌星,这个音频只是为学英语创设一个有利、生动的情境。学生进入他们所感兴趣的情境之中,学英语就快多了。唱得好与坏并不是最重要的,有没有提高英语课堂效率才是关键。

篇1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论文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论文

【摘要】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已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也有部分教师更多的在形式上下工夫,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重温课标、立足课堂、集集体与个人的智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思想上对如何改善教与学的方法,如何科学评价学生,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问题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而这样的新课程理念也的确影响着自己的教学实践。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更多地看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和谐互动等动人的画面,但通过反思,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在课程改革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中刻意追求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要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于是不管是否合适,我们的数学课堂总习惯于安排一到几次小组合作学习;不管是否需要,我们总想方设法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不管是否合理,我们总要在课尾挖空心思想一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唯恐没有这些环节,我们的课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这样的理解,导致我们在预设教案时,更注重形式而忽略了课堂本身需要达成的三维目标。

二教师在课堂中迷失了方向

新课程呼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来理解这句话,我想应该就是要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因此我们的老师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尽量开放教学时空,这应该是提倡的。但出现了放出去不知道该怎么收回来的现象。面对学生的错误,不敢正面说:不!怕自己不符合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以鼓励为主”的评价要求。

三过分依赖集体备课,缺乏自己的思考

课改之初,因为考虑到教师备课任务的艰辛,同时也想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钻研教材,学校提出了集体备课这样的构思。一方面可以节省教案书写的时间,教师拿到教案以后只要把自己的思考通过微调反应出来。另一方面可以做到资源共享,能更多的交流教师教学方面的信息。因此这样的做法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但目前教师的集体备课似乎和我们的设想很不一致。很多学科的集体备课几乎都是从网上下载以后人手一份(有的教案非常简单),不知道我们有多少教师在上课前能认认真真坐下来仔细推敲一下手里的这份教案,这和不备课进课堂没有什么区别。长此以往,教师独立备课的能力将逐渐削弱,教师将沦为教案机械的执行者而不是思考者。 一轮课程改革之后,我们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作为一线教师,面对目前我们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整改:

1.重温课标

虽然我们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多次解读,但实施一轮之后再回过头来细读课标,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再次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我们在理解教材、处理教材、驾驭教材的时候才能胸有成竹。在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生成时,才会处惊不变,从容应对。

2.立足课堂

一个人只有站得高,才会看得更远。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还是教师。理论能起到引领的作用,实践才是真正让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浓厚日常的教研氛围,对薄弱教师要多开展跟踪听课活动,同年级教师要多开展相互听课评课活动,学校领导层要多开展推门听课活动,听过以后要注意反馈和反思,针对共性问题要通过沙龙等形式展开研讨,对个别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指出,加以指导。

3.群策群力

集体备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备课模式,不仅能促使教师个体对教材进行深入思考,更能集群体的智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我以为,每周业务学习除了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以外,还要有一段固定的时间,让同年级学科的教师坐在一起,对未来一周的数学教学任务进行探讨,可以是对一个单元的总体分析和理解,也可以是对教材某一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交流时要各抒己见,然后由一人执笔,资源共享。这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4.张扬个性

虽然通过有效的集体备课,我们对教材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但每个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班级的学情不尽相同,所以教师要立足本班,对现有的教案做深入的思考。比如: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否可以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这样的情景设计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动手实践应如何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这些环节在本班的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教师应如何有效引导?等等。这些问题的思索与实践,会使我们的课堂闪现人文的光芒,促使我们的教师逐渐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教学特色。

5.勤于反思

有人说教师的成长=学习+实践+反思。教师要善于直面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十多年前备《圆的认识》先后一共写了72页,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坚持每天课后写教学反思,或几十字或几千字,坚持反思为他们今天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那我们的课堂就是有效的。

篇12: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有趣、富有活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论文关键词: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猜想问题

学生被动学习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弊端之一,教学中教师采用灌输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极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究、合作”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减少教师讲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常常用反复解说来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使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参与,教师垄断了课堂的话语权,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教师生怕学生没有听明白,没有听懂,对知识一讲再讲,怎么会让学生不厌恶学习呢?这样的话,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呢?其实,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的能力只有在学习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我们教师要改变对学生不敢放手的心态,要敢于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大胆地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要担心教学时间不够,教学任务完不成,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比学会某一知识更重要、更快乐。

比如,我在教“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267÷21=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先让学生回忆除数为20的时候是用几去试商的,再引导学生思考,现在除数变成了21还能不能再用1去试商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思考,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说出来,再鼓励学生去计算。学生通过计算后,有学生回答其实和除数是20的时候基本一样算的',从而掌握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

二、鼓励学生手脑结合,感受探索乐趣

教师要努力将数学教学知识,尤其是不容易物化的应用题教学、计算教学、设计成可以看得见,可以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个性的发展。

比如,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这课,如果就让学生听老师说并记住,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更不会运用。因此,我是分两步设计的:

第一步:让学生拿出摆三角形的小棒,3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4根,他们任意选择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把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尺寸记下来,再任意选择两根小棒加一加,和第三根小棒相比较,哪组的尺寸长。

第二步:给学生一组分别是2厘米、2厘米、5厘米的小棒,使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看看学生能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刚开始很多学生不相信,都使劲地摆,可是摆来摆去还是摆不成三角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道理。

学生积极“做”起来了,就会动脑、动口、动手,使思维得到发展。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在摆三角形的过程中,突然有学生提出:两边加起来与第三边相等的时候能不能摆成三角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思考过,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摆摆看。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两边加起来与第三边相等的时候是不能摆成三角形的。 通过“做”,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知识真正得到了理解,深深地把知识印在了脑海中。

三、引导学生猜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让所学的知识产生强大的魅力,让这个魅力来吸引学生,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猜想,学生们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对不对,扣住他们的心弦,让他们进入到最好的学习状态。根据教师故意设置的这个悬念,再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当他们通过探究,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时候,可以想象,学生们当时的激动时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他们感受到学习知识原来是这么的有趣,成功可以带来这么的快乐,这样学生们会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比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猜想,我这样设计:

我先出示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分数”,让他们读读,说出几个分数,并说一说分数的意义,学生们很快就完成了。接着,我在分数的前面加上一个“百”字,再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谁来说一个百分数啊?这时,学生愣住了,因为他们还没有学过百分数,根本不知道百分数是怎么样的。根据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遇到了冲突,他们就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从而形成问题与思维发展的生长点。因此,我说:“你们认为百分数应该是怎么样的啊?”学生们有的认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有的认为“分子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有的认为“可能会有其他的写法”不管怎样,他们已经进行了猜想,并非常想知道百分数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数,他们的主动要求学习知识的热情得到了空前的高涨。

总之,学生是充满灵性的,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运用智慧,调动全部的激情,使自己从“传授者”变为“研究者”。课堂中注意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的主动权。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大大胆探究知识,和学生共同经历快乐的数学课堂,享受数学学习的奇妙与乐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学习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参考书目】:

①《小学数学教师》.52009.9.72010.9

②《小学教学设计》2009.92009.32010.22010.9

③《小学数学教学》2009.42009.92010.6.2

篇13:如何提升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如何提升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摘 要:对于中职院校而言,机械制图是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需要学生进行透彻的学习,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就业以及发展来说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及作用。如何提升中职院校机械制图的有效性成为中职院校的一个侧重点,关于有效性的提升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要分析清楚我国中职院校在这方面的现状问题,进而施行策略的优化教学。

关键词:中职院校;机械制图;教学;有效性

随着这些年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对于中职人才的需要也变得越来越高,中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鼎力支持,国务院也为此出台过相应的政策,可是,在中职院校的课堂上,并没有出现生机勃勃的学习气象以及积极进取的氛围,特别是在机械制图这门学科中,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并且灵活制图的学生少之又少,教学效果可以说和教师的努力与付出严重的不成正比。机械制图又是一门专业方面的基础课,不学好对于以后的学习来说都是一种阻碍,面对这样的相关现状,施行有效性的课堂教学迫在眉睫。

一、帮助学生认清现状,懂得机械制图存在的必要性

1、学生一般对于这门课不知道有多么的重要,一般都是遇到了困难就喜欢做鸵鸟,躲起来,不予理会,教师这个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学生懂得机械制图课有它的实用性以及重要性,学生仅仅靠听是不会理解这其中的内涵的,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实践进行相关教学。

2、可以在进行授课前期带学生到学校的.实训中心去了解高年级同学是如何实验的,让学生对此有一种好奇的心理,让学生看看高年级学生的工作流程,对于车工、数控以及钳工等实训过程,应该让学生进行零距离地和机床、图纸以及零件等接触,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去和那些实验班的学生沟通交流,他们就会自己明白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会懂得学好这门课程才会学好以后的课程,以及想要熟悉相关机器和进行机器的具体操作都需要灵活学懂机械制图,它的地位和重要性会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主动学习。

二、学习需要衔接,机械制图需要在实践、理论相结合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直面困难的信心

1、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研究每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不能够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探索式地进行学习,有些关于初中数学方面的知识,很多中职学生比较欠缺,教师应该耐心讲解,对于基础没有打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良好的自信心,能够直面自己的缺点,进而改进,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制图的相关内容。

2、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的能力,建立一个机械制图与数学之间相互对应的关系体系,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分析调查以及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哪些方面掌握得不足,进行漏洞缝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完善教学计划,教会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害处,增强学生对于机械制图的兴趣。

3、教学的时候,每个学生在发展和理解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水平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都是不相同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懂得灵活教学,适当地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可以施行课堂学习小组的模式,每个小组适当的分配人选,搭配一定要合理,避免一个小组都是资优,另一个小组都是素质偏低的情况出现,让学生在互相沟通的情况下,各抒己见,增进课堂机械制图的有效性。

4、环境决定了很多关键因素的成败,“孟母三迁”就是为了给儿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学生学习也需要教师有一个优良的环境,对于中职院校来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很多中职学生因为缺乏自信心,慢慢地对学习变得消极,不喜欢和教师进行沟通,甚至离教师远远地,这种自卑心理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应该用爱走到每个学生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专业课程来说,制图是其基本也是其根本的部分,只有学好了机械制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技能的提升,应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机械制图课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此产生一定兴趣的同时,也应是加强学生机械制图的能力培养,在学生进行理论课的同时,注重实践方面的相关培养,对于学生机械制图应该贯彻到实际之中,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制图方面的合理创新,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说也是一种发散,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璐。关于中职学校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科技信息,(09)。

[2]杨成。关于提高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探讨[J]。成功:教育,2012(24)。

篇14: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论文

摘要:本文就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由此及彼联想、多元引导探知和读写结合表达等策略的运用,对于丰富教学过程和资源的促进作用遥围绕学生的认知需要,活化教学引导,便于学生在深有感触的基础上获得更多认知与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激情。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想象;交流

中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是不争的事实,除了因为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外,更多的是缺少探学引导的方法,学生在学习中缺少足够的信心和激情。学生感悟文言文,主要表现在:文言文与现实生活遥远,可望而不及,学生不喜欢了解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文言词多样的意思,让学生在翻译中不知所措;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比率较少,就算放弃也是未尝不可。其实这些问题,都与教师在引导中缺少一定的新意相关,以至于学生未能真正从中体味文言文的魅力,缺少足够的信心和激情。

一、由此及彼,探索文意

对比运用,能够让学生在相互比较中找到更多的有效学习切入点。由此及彼对比,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精彩,利于他们在深入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针对性的感知。利用对比丰富课程教学,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深入钻研中获得一定的理解意境能力,便于他们在整理运用中深化感知。由此及彼探知,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来研读文言文,便会有不一样的情感。如,在《爱莲说》结合“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表达主题,不妨建议学生思考:莲有怎样的品质?很多同学从现实生活中捕捉相应的灵感,有的同学通过观察莲的白色和洁净,体味到虽然长在淤泥里,但它依然保持自己的高贵品质。有的'同学说,作者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也让我们感受到周敦颐的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还有的同学以莲花为载体,阐述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认为作者通过描述莲花联想到自己的不落俗套的品质,确实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还有的同学认为,作者通过对“莲,花之君子者也”的提炼和升华,能够帮助我们在深入研读中深受启发。借助内外结合的方式来阐述文言文中的深刻道义,便于学生在灵活运用的基础上形成更为丰富的认知。通过对比的形式来鼓励学生深入交流,便于他们在由此及彼的探究中收获更多的认知,利于他们在主动找出问题中深化识记和运用。

二、多元引导,生动活泼

带着玩学的心情研究文言文,定会发现文言文是如此的精彩。运用多样化方式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文言文,利于他们在轻松探学的基础上丰富感知。多元化引导,能够让学生的感思与文本形成有机融合,吸引学生的阅读感知兴趣和注意力。多元化引导,能让文言文更有鲜活力。如,在《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引导中,针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表达主题,教师可采取如下的引入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深入探知:可运用多媒体展示承天寺在月光下的情形,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观察中找到更多的感思,帮助他们梳理相应的认知。除此之外,可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针对夜游的特征,建议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主动紧扣内容,围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来读出月光如水,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的美感。教师也可建议学生根据文言文表达内容,主动运用图片展示的形式来深化理解,鼓励他们在图文并茂的过程中体味其中的特有情怀等。运用多元化导入,利于学生在不断优化资源和主动整合、调整的基础上,获得有效感思,利于他们在深入探知中强化识记。通过多样化引导,能够让学生的认知主动跟进教学过程,让他们对文言文的感悟更有深度,便于他们在深入交流中强化识记运用。

三、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读写不相同,但不可分家。文言文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能让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丰富感知。读写结合运用,让学生走出单纯依赖讲学的模式,给他们更多的丰富感知和深刻积累,能让学生的感思更有张力和活力。读写结合,让学生在阅读感知与深入表达中丰富感悟。如:在《桃花源记》教学中,围绕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展现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的中心主题,可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主动梳理相应的认知。很多同学针对“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出了自己的认知,认为这是对桃花林最为真实的展示和概括,让我们看到了其中的丰富多彩和异常的美丽。有的同学则认为,以这样的方式展现进场,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和注意力,也为下文的描述作了充分的铺垫。还有同学围绕“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段文字,认为这样的描述不仅切合了文章主题,更能使得我们在深入研读的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引伸出为何桃源如此美好,为何现实不可能存在的原因。读写结合,能够让学生的理解感知更有深度与广度,以读为前提,多给学生相应的指点,便于他们在主动聚焦问题的过程中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表达。多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多给他们相应的指点,引导他们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达,帮助他们在主动阅读和自由表达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精彩。总而言之,学好文言文,需要教师变换教学策略和方法,需要教师多给学生创造轻松玩学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思和体验。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多给学生更多的自我尝试和实践运用,能让学生在聚焦核心要点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深度感触,形成丰富认知体验,促进其知识技能不断内化生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渊冤[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15:提高有效性作文教学论文

提高有效性作文教学论文

一、捕捉训练的最佳时机

课堂是艺术,具在许多无法估量的预设性。通常,老师会在上课前随同教案进行设计好小练笔,但老师更要善于捕捉学生练笔的火花,而对自己的原定计划进行更改。如:前几天,我在上《桥》一课时,原预设的小练笔是:在学完全文后,让学生对老支书说几句话。但是,当我引导学生深情朗诵至“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知道学生已经入情入境了,自然已被文中人、事、物、景所感染,这时安排小练笔是最佳时机,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我马上对预设的小练笔进行灵活改变:“此时此刻,老汉最想喊什么呢?”一语打破了教室里的沉寂,学生马上融入文本的角色之中,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五分钟后,有部分学生开始停笔思考了,我抓住时机抛出话题:“如果,儿子听到来自父亲的心灵表白,他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告诉爸爸。让我们帮他完成未了的心声吧!”教室里再一次陷入了沉寂,我及时配上一段稍忧伤的音乐。同学们全部陶醉在文本的世界里。偶尔,还会传出几声抽泣,拨动着所有人的'心弦。最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把自己的小练笔与全班分享朗读——父与子的心灵对白。教室里的对话此起彼伏,我与孩子们一起沉浸在课文的世界里。课堂上,当学生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时,教师要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的火花,利用课文的情节,让学生进入情境,与文中的人物会面,既能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和情感体验深度,又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从而达到课堂练笔的实效性的目的。

二、安排充足的练笔时间

从上面这些小练笔来看,每次练笔时间至少在10分钟左右,有的需要一节课,如果能在课堂上完成小练笔最好不过了。因为时间没有保证,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可我常常见到许多老师,甚至包括上公开示范课的老师,通常会在离下课只有四五分钟的时间时,匆匆布置学生进行小练笔,没有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进行练笔。其实,如果一节课只剩下2、3分钟了,就不要勉强安排小练笔了,因为一次马马虎虎的小练笔会留下后遗症,学生会认为小练笔不重要,应付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没有时间,可以灵动地安排到下一节课或作业时间里完成。

三、落实练笔交流的评价过程

细心留意我们的语文课堂,会发现大部分教师会在课程快结束时布置小练笔。学生在课内写小练笔的时间少,并且在布置之后,教师经常以“由于时间关系,请同学们课后抽时间完成”为由,对学生所写成的小练笔缺少当场的交流与点评,使得小练笔只练不评,流于形式,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不到提高。如:《人物描写一组》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猜猜他(她)是谁?请学生学习本单元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写我们班里的一个同学,再请全体同学来猜一猜他写的是谁?评一评他写得如何。当然,也有的学生写得千篇 一律,没有特色,学生就给他提意见,让他修改。这样的小练笔有趣有效,学生喜欢,事半功倍,能让小练笔真正为我们的习作服务。由此可见,为了增强小练笔的实效性,让它成为语文课堂中一朵奇葩,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带上自己的一颗慧心,巧妙挖掘训练的“泉眼”,先让学生“心动”,而后“笔动”,并且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这样,才能实现读写有效整合,提高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为学生写作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让小练笔掷地有声,为学生的习作添砖加瓦,使之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篇16: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有明显的提高,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初中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中,可以使他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探索过程,在知识的海洋中去体会、去理解。以生为本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联系生活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实验活动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支点,情境教学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纽带,及时检测反馈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篇17: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现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而且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还有一些初中科学课堂,虽然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少有让人怦然心动的。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就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生为本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

叶澜教授曾经讲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传统课堂教学则把传递知识的价值视为重中之重,这样高效课堂就不可能得到实现。如果把课堂教学演化成以完成认知目标为宗旨的课堂和演绎“教案”的过程,就会制约师生的活动,导致课堂教学程式化,非常的机械和沉闷。这样的课堂就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实施初中科学教学时,我们应根据教材知识的内在体系,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课堂演绎成学生获取新知和探寻真理的乐土。

笔者在今年的温州市精品百课展示课《地形和地形图》中,对地形图的教学抛弃了传统的设计: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地形部位和等高线地形图,并让学生识别。这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自己获得新知的体验。笔者做了一些创新设计:用海绵制作了各种不同的地形模型(山地、丘陵、盆地),4人一小组,随机发给每组,学生亲身体验将三维的地形特征转化为平面的图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自己亲手画出来的等高线地形图,得出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点,根据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山坡的陡缓,标出地形部位。然后将每组学生的作品进行实物投影,让学生将地形图与模型一一对应,并各抒己见、讨论总结。

二、联系生活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科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并受生活的启迪。在一定程度上,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科学新知识,影响科学学习的效果。有效的科学教学需做到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和已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将生活中科学问题集中展现在课堂,并借助生活经验思考科学问题,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如,笔者在《地形和地形图》中对地形的教学时,给出了温州的几个地点:乐清雁荡山、瑞安万松山、文成大峃镇和温瑞平原的照片,判断地形,这些都是学生最熟悉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原来故乡有这么多地形。然后百度一段文字材料介绍家乡温州的地形特点,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并且安排了关于地形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思考题,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养成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习惯;(2)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的需要,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和当地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道理;(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长大后努力改变家乡面貌的感情。

三、实验活动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支点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活动为基础的学科。在科学教学时,让丰富的科学事实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才能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不进行实验活动和探究,就无法学到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无法感受到探索自然科学的乐趣,也无法真正地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

如,在《大气的压强》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大气压,笔者让学生用挂钩、饮料、吸管设计实验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并作解释。更巧妙的是教师事先在吸管上做了手脚:有些吸管上被剪了小洞,有些吸管完好无损。学生通过实验活动,体验了大气压的存在,知道了用吸管吸饮料是由于大气压。对“为什么吸管上被剪了小洞的话饮料就吸不上来了”这个问题进行了小组讨论,因此对大气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情境教学是初中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纽带

初中科学具有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明显的作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入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手段,从实际的生产或生活中,从现实社会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中选取素材,也可运用科学实验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情境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近几年电视节目里魔术很流行,于是笔者将其作为情境搬进了课堂,并作为导线贯穿了《大气的压强》一堂课的始终:通过“魔术大表演—魔术大揭秘—跟我学魔术—生活中的魔术—历史的魔术再现—创造魔术”六个环节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后以“生活中处处有魔术,魔术中处处有科学”结束。

总而言之,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科学课堂最关键的支撑点和根本出路。教师应不断探索与创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行为,以学为本,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安媛。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的尝试.天津教育,(2)。

篇18: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的论文

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的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中常见有如“放羊式”、“灌输式”、“表演式”等多种“低效”现象,牵制了课程改革的推进,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改变这些低效课堂,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确定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预设好主要的教法学法;需要教师积极创设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努力做到精讲、善导,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懂得让学生及时练习巩固,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提高;小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经广西教育学院教学研究部评审同意立项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在我区开展已一年多,从目前的研究和实践来看,我以为我们教师开展有效教学很必要,查找出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低效现象,探寻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策略。

1.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现象

1.1放羊式课堂;片面理解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教师放弃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放手自主变成了放任自流,非教学活动过多、教学秩序混乱,教学目标形同虚设,导致教学的低效。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是目标明确的教学,教师必须按照课程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并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努力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1.2灌输式课堂;满堂灌的讲解、传统的讲授。在教学中,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习惯于“讲课”,试图努力把书中的知识教给学生,教师始终主宰着整个课堂,忽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忽略学生思维的启迪,忽略学生能力的生成与发展。有的课堂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参与,但“问题”不具备启发性、“活动”不具备主动性、“讨论”不具备探究性,到最后,还是由教师将知识生硬地灌给学生。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效教学应当是: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1.3表演式课堂;这种课堂因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表现而脱离于“常态课堂”,常见于教学公开课、比赛课等,由于整个过程都是预设好导演好的,课堂中看不到学生发展性思维火花的迸发,其有效性不言而喻。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常态课来实现,对有效课堂的研究应建立在常态课的基础上,我们应当让常态课去除表演课的刻意雕琢、华而不实,同时既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堂教学“有效”,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是前提

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先备课,确定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预设好主要的教法学法、准备好适当的课堂练习,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才能提出科学优质的教学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可能。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要注意以下几点。

2.1充分研读教材,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纲”,有的放矢;在下校听课中,常见有些教师因为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和课标,出现教学目标要求把握不准、课堂教学容量不当、甚至一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组织散乱等现象。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必要条件。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认知掌握目标就是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内,认知上所达到的“懂”和“会用”的范围和水平;技能达成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业后,相应技能所能达到的标准;心理发展目标是指学生在一定阶段,情感、意志、思维等完善的程度和水平,其中又以思维品质的养成作为心理发展的主要目标。

2.2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前的备课过程,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方法的预设。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目标要求、学生学情、环境条件等因素灵活选择,但要注意几个原则:①“兴趣”原则,既课堂教学应当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②“激励”原则,首先,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特意设定一些激励环节、提出激励性问题,同时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与肯定。③“自主”原则,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讲授”法,努力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学中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或引发思维、或组织讨论、或实践操作,再辅之以教师的精讲导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3.课堂教学“有效”,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是关键

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

3.1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有平等意识,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会有民主的课堂气氛,才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教学秩序,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3.2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尽量让学生自己查找学习资料,坚持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3.3积极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情境,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通过一定的课堂组织形式,不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读读写写、问题质疑、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4.课堂教学“有效”,讲、学、练相结合是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努力做到精讲、善导,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懂得让学生及时练习巩固,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做到讲、学、练有机结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教学方法正在不断地更新,新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内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越来越成熟。但我们也发现,不少的课堂顾了“讲”、“学”环节的精湛,却常常失去了让学生及时“练”的时机。因此,为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高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4.1精简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如过长的课堂引入、不必要的课堂讨论、不起作用的媒体课件、形式化的课堂拓展等均应当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巩固练习。

4.2锤炼教学语言,使课堂简洁清晰。如复杂的提问语言、习惯性的重复语言、慢节奏语速、离题了的故事等。教学语言往往具有习惯性,因此,只有教师刻意改变,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语言越来越精炼。

4.3当堂训练,及时巩固,关注发展。课堂是师生完成教学目标的主阵地,课堂上,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在知识与能力的生成过程中,也必须有合理、充分的练习巩固环节,以有效促进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巩固。课堂练习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内容与要求应当是有层次性的。很多教师非常重视课堂中的教师怎样讲、学生如何学等教学活动过程,练习与巩固环节的时间往往被挤占,甚至有不少教师习惯于将课堂练习安排学生在课外去完成。如果课堂在精彩的师生教学活动的后面,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层次的练习与巩固,教师及时地把握反馈信息,就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总之,有效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反思,需要我们把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我们的追求,并持之以恒地去做。

参考文献

[1]李明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2]崔峦在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总结发言.

论文:中职的职业素养

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新时期小学教育的发展研讨论文

会计专业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模式分析论文

浅谈略论对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基本判断论文

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论文

试析行刑执法衔接中检察监督机制的构建

论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系统的建构论文

就业导向下高校英语教学研究论文

项目教学法下会计教学实践探索论文

构建生活化教学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构建生活化教学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构建生活化教学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整理18篇)】相关文章:

会计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10-27

开放式教育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2-09-22

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研究2022-08-01

ERP沙盘应用于会计的教学实践论文2022-07-27

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的论文2023-07-05

实践研究论文范文2022-12-18

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的论文2022-04-30

学语文教学浅述论文2022-09-21

就业导向下的民办高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路径2023-01-17

行动导向下的电工电子教学论文202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