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时间:2023-10-11 08:24:53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论文(精选20篇)由网友“平平”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论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篇1: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在自主探究教学和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提高的新时期,实施研究性教学活动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次教学改革,更是迎合国家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举措。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激起学生探究、质疑以及创新的欲望,从而使地理学习的兴趣获得有效提升。因而在高职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高职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1.切实可行性原则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倘若研究性课题中的问题描述不准确,那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教学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保证。因而,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引导,确保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和切实可行性。

2.难度适中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对难度进行适当把握,难度适中的研究性教学目标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倘若教学目标设置得过于简单,会降低学生的研究兴趣,倘若设置得太难,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而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教学效果。

3.全面、整体性原则

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全面、整体,倘若整体性欠缺,会使教学目标偏离实际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实施。

二、高职地理研究性学习教学实施的策略

1.依据教材要求,合理进行研究性课题选题

研究性教学要求在掌握和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依据某一课题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自主探究实践,并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探究实践当中,对探究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此过程,不断深化自己所学的知识,将知识活用并进行创新。针对高职地理学科教学来说,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教学实践都有较大的难度,因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应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并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做到自主探索、合理创新应用。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对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进行合理确定,目标的制订既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又能顺利地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的内容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但教师需对自主选题的内容进行规定,如选题应具备趣味性、价值性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

2.创设研究式教学情境,注重教学实践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在探究中学习的`活动,其具备的显著特征是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因而在高职地理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将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来解决研究性课题中的问题。高职地理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组织时,应注重教学实践,合理创设研究式教学情境,不仅仅以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利用问题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通过小组的形式对确定的研究课题进行合作探究。

3.总结研究学习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最后环节是总结研究学习成果,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结束后,应引导学生及时将研究学习成果进行总结,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整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如某学生的研究性课题为“某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该学生在自己的论文中对该土地的地质特点以及农业栽种建议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教师组织学生以该学生论文为对象进行探讨,为该学生的研究内容提出合理的补充修改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研究性学习是新教育理念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改变对研究性教学活动的认识,将教学活动由知识传授逐渐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该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对研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研究性学习作为社会发展对教育理念要求的产物,其不仅在高职地理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应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普遍推广和实践。

篇2:高职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论文

1。1含义

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地理领域或者现实生活环境为主要依托,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经验,经过同化和组合探究,主动获取地理的知识和规律,通过学习到的地理知识以及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1。2特点

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较,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且努力适应社会生活。研究性学习主要把师生共同探究变成学习的主要过程,具有主体性强、实践能力好、探究活动灵活、实践性有效的特点;研究性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选定课题,参与研究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身学习体验,得出结论;研究性学习让教师成为学生主要学习主体和合作者。

2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

2。1选题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探究实践活动,因而选题要有一定的可信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的选择相关课题。选择过程中有几方面需要注意,第一、注意选题的问题性,这样便于让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第二、科学性,这样研究的选题将具备意义以及价值;第三、趣味性,要求选题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情,研究对象适宜,可操作性强;第四、问题要有实质内容,研究的问题不需要过大或者复杂,要便于操作,比如在选题过程中有位同学选择的题目是《论澄城县经济发展方向》,这个题目方向比较广,内容大,涉及的部门以及范围都广,所以容易受到时间、资金、资料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容易在短期内完成。

2。2实施

研究性学习不但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了解其过程和体验。因而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也是实施的重要过程。比如有位同学选择《浅议白水县尧禾镇苹果种植业发展前景》的相关课题,因而要针对研究课题做出一系列的调查工作,比如该镇的自然条件等相关因素,并且了解该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因素也十分重要,然后探索思维,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让学生可以把学习大搜的农业区位理论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不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让学生能够深化自己的理论知识。

2。3总结

当研究性学习实践结束会,要根据研究结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撰写报告、最终做出实践总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协助学生处理调查的数据、资料和信息。运用适当的方法表述研究结果,另外需要注意结果的理论性研究过程,总结的时候需要考虑多方因素,比如调查的步骤和方法、知识总结和思想总结等。在总结和调查步骤方法的时候,探索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好的经验和方法,以及出现的事物和不足,因而,在知识总结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思维、探索得出相关结论。比如在实践中有位学生写《试论黄洛渭三角地带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文章,因而在认清当地资源土地特点的时候,了解库区的河水泛滥与季节规律的特点,寻找出种植业发展的最佳方案已经途径。开发利用的时要适应沙性土壤特性,更要避免夏秋的洪涝灾害,因而可以发展西瓜、黄花菜和大枣等产业,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2。4交流

交流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功,无论是撰写的小论文、调查报告以及制作的相关图表都要通过集体交流,让学生间提出一些可以修补的意见,这样才能让结果更趋向于完善,推动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以及切磋,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产生思维碰撞可以共同发展以及提高,这种活动可以为学生相互间的交流提供合作、沟通的良好发展空间,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和其他人分享创意、成果,肩负起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3。1激发学生的地理探究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兴趣,主要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当学生有了足够的学习兴趣,才能生动、愉快的开展学习,最终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以及主动精神。

3。2有利于学生定位学习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变被动为主动,探寻知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历选题、调查、处理、分析等一系列的过程,通过完成调查报告以及撰写论文,这些探索环境都让学生自主完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创造能力,在此不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综合能力有所提升。

3。3有助于教师定位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当引导者、合作者以及促进者。因而在选题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指导题目开展的可行性,让师生之间探讨表达方法和讨论提纲,虽然有些问题教师之前没有接触过,所以要和学生一起学习和探讨,其实高职学生需要摒弃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学习模式,需要探讨,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这是教学开展的核心。虽然冲击教师传统核心地位,但这将对教师提出较高的学习要求,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已经转变传统“教书匠”的地位。3。4探究过程的持久和层次性探究作为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不是简单验证某个结论或者某项事物,需要以客观事物为出发,通过观察、实验、收集和讨论运用多种活动发现事实,获取地理事物中蕴含的意义。这一复杂过程,不是三、五分钟就能完成,需要长期探索。因而也培养学生学习专注性,锻炼学生科学的研究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立体思维结构,真正的给学生授之以渔,非授之以鱼。

4结语

通过研究了解活动中很多成功的地方,但也要改进活动中的不利因素。多数情况下受到教学目标、时间、传统的教学理念等影响因素,教师为了教学过程简洁就会选择比较简单的方法,并且在研究前先辅导学生,实行先指导后探究的教学模式,但是教师过早的进行指导会给学生养成单一的思维方式,这与探究本质产生分歧,因而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牛志英,杨兰仓。高职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与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09):12~32。

[2]郝丽霞。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0(04):23~56。

作者:王晓萍 单位: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篇3: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本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开展一些适宜的实践性探究和学习。

关键词:实践性探究学习;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由学生自己策划、动手执行及进行自我评估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在研习一个特定专题的同时,不仅可以使自己的现有知识得到运用发挥,还可能从中发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使自己的学习水平得到综合提高,并获得一种自主地建构知识的能力,最终达到学会如何学习,懂得如何获取知识的目的,激发自主学习的精神。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而且还是一门跨领域、门类比较复杂的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但鉴于小学生知识结构简单、认知水平有限等原因,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应本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以课本所学内容为基础,结合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开展一些切合实际的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和各校科学骨干教师将自己所在学校的小学生分成了两个年龄段,即三四年级学生年龄段和五六年级学生年龄段,分别作了如下尝试。

一、研究性学习在三四年级学生中的尝试

利用科学实验、集体活动、制作科学小报等形式将实践探究活动开展起来,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自信心,并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加强动手动脑能力,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1.利用科学实验,将课堂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例如,三年级的《种植凤仙花》《蚕的一生》,四年级的《花、果实、种子》等课,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进行记录。许多学生在家中种植了凤仙花,并做好了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记录;许多学生从校门口的小店买了小蚕和桑叶,从小蚕长成大蚕到吐丝作茧,这些过程他们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样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利用集体活动,开展实地考察,培养实践探究能力实验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拉练活动,这是有效利用自然环境使科学教学得以充分开展的良机。在拉练前,先让学生明确一些考察任务,到达目的地后,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各小组要完成自己的考察任务,并以书面形成写一篇考察报告交回。内容可以是当地的植物分类、农作物种类及水域污染情况等。3.开展科学小报的制作、评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知识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研究专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制作小报的形式进行学习。比如三四年级的科学书中就有资料库,教师可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收集,如,图片、文字、数据等都是非常有用的资料。学生可以4人为一组,合作编写一份科学小报,通过评选,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提高积极性。

二、研究性学习在五六年级学生中的尝试

以小组合作形式,通过课题或专题研究,广泛联系社会实际,自主探究,自行解决问题,根据五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特点,适合开展一些专题性较强的研究性学习。专题可由学生自主选择,也可由教师确定,但最好是选择一些实践操作性强、资料来源丰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1.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多种知识,利用科学黑板展示系列活动实验骨干教师要求五六年级学生每两周班级出一次黑板报,结合科学课教材的特点(每四周上完一个单元),科学骨干教师组织学生从网络、报刊、书本上收集本单元有关的材料,张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并定期评出“科学之星”和“阅读之星”等。

2.结合社区环境,配合社会活动,开展实践调查、专题研究在课外,实验学校组织学生对居民小区进行了调查访问,调查小区绿化被破坏的原因,写出了《珍爱绿色》和《影响小区环境各因素调查报告》等调查报告;组织学生在市场上调查各种水果的产地,结合各地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写出《通化县水污染调查》《通化县生态环境调查研究》等调查报告。学校曾要求学生在暑假中收集废电池,实验教师抓住契机,布置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学生通过参观、调查、资料学习等途径研究废弃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写出《关于废电池、纸手帕、垃圾袋的调查研究》等调查报告。

3.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我们学校的下午第三节课是兴趣活动时间,我们学校目前有“趣味实验”“科普活动”“电子百拼”“小制作小发明”等小组,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比赛,提高了创新能力,促进了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深入。通过参与实验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我认为小学科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要注重探究实践学习的过程,比如,学生参与的程度、所起的作用以及他们感悟到什么、体会了什么等,而且也要注重课题或专题的研究结果,即对某一知识点是否能正确地理解和应用。因此,教师要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有序地进行跟踪评价,避免研究过程的失控和研究结果的偏失。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时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文可义.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5]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篇4:谈研究性学习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谈研究性学习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从感兴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地理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是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只要学生有兴趣,同地理学科有关,有助于学生发展又可以研究就行,为此,我对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地理新课程标准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其目的是指:“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至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下册城市的区位因素时,我指导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专题调查:运用所学的城市区位因素知识,分析襄樊市的城市区位因素。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此次研究性课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选择专题

向学生征集专题,开始我给学生出了一些备选专题,启发学生自由提出专题,由我筛选后反馈给学生,供学生选择,最后学生提出了“襄樊与西部开发”、“襄樊与南水北调”、“襄樊与旅游开发”等,经过讨论,师生共同决定进行“襄樊与西部开发”的专题研究。

2、指导方法

在专题确定后,组织学生学习调查研究的方法,并进行培训:(1)如何查找资料。(2)如何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3)如何做数理统计,并结合案例进行指导,围绕襄樊的区位优势和劣势正确全面地认识西部大开发对襄樊发展的重要意义。

3、设计方案

我指导学生依据本专题的目的,提出了活动方案,汇总和印制《襄樊与西部开发》的提纲并发给学生。

4、分工负责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多个人加起来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利于互相沟通和合作,在自愿组合的前提下,将学生分为五组,选定组长,并培训组长。组长将调查任务安排给组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5、收集资料

组织学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社会调查活动,各组分别负责采访、收集襄樊交通、工农业、科技、旅游发展等方面的资料。

6、分析信息,交流成果

在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报告会的形式交流所收集的信息。

地理位置优越襄樊,湖北省西北部,长江最长支流--汉水中游,东西长220公里,南北宽154公里,土地面积1.9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80万人,是鄂、豫、渝、陕毗邻地区唯一的大城市。位于我国内陆腹地中心地带,得“中”独厚,区位优势明显,“东瞰吴越、南遮湖广、西带秦蜀、北通宛洛”。

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襄樊自古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汉丹、襄渝、焦柳三条铁路在襄樊交汇,襄樊机场和老河口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深圳等十多个城市;汉水全年可通航,通长江到东海。316、207国道穿境而过,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万多公里,汉十、襄荆、许樊、孝襄四条高速公路的开通,使襄樊的高速公路达到276公里,密度不仅居全国第一,而且超过美国的高速公路密度。“一条汉江、二座机场、三条铁路、四通八达公路”是襄樊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真实写照。

工业农业,基础雄厚襄樊是湖北省仅次于武汉的第二大经济强市,处在十堰至武汉汽车工业带的中心,是东风汽车公司发展重型车、轻型车和小轿车的重要基地,建有全国唯一以汽车冠名的汽车产业开展区及亚洲最大试车场。现已与日本日产、法国标志-雪铁龙等国际著名汽车企业合资,正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内陆的“汽车城”。

襄樊市的农业基础好,全市现有耕地416万公顷,居全省第二位,是全国10大夏粮生产区和20个商品粮基地之一。

科技实力,优势明显襄樊是全国“三线”军工企业的重要聚集地,境内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军工企业、科研院所,是全国三个“军转民”试点城市之一。全市共有科研院所291家,其中国家级研究所4个;高新技术企业78家。

旅游经济,前景广阔襄樊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建成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

汉光武帝刘秀就诞生在这里;汉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在襄阳隆中寓居,闻名中外的《三国演义》120回中,有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等30多回发生在襄樊境内;还有卞和献玉、李自成称王、王聪儿起义,张自忠殉国等历史故事千古流传。襄樊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战场,又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养育了宋玉、孟浩然、张继、米芾等一大批文人名士。市内有古隆中、广德寺、米公祠等7大风景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经过全班讨论、交流,大家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襄樊参与服务西部大开发,具有四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承东启西,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中西部结合部,铁路、公路、电力、水运、通讯等基础设施贯通南北、承东连西,优势明显。二是产业比较优势。与西部大部分省、区、市相比,具有工农业基础设施完备、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优势。与东部省、市相比,具有资源开发成本低的优势。三是科教实力优势。科技教育和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条件,发挥襄樊市科教优势,在参与服务西部大开发中可以大有作为。四是资源潜力优势。襄樊市水能、林特、旅游等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与相邻的西部省、市相比,具有离东部地区更近、交通运输更便捷的开发优势。

7、评价分析

通过对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在专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主动学习”与“会学习”的真正含义;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追寻答案;在研究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

启示二: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自行修习、自主探索的,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所以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深刻的领悟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查找资料、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有些同学意识到环境、生态破坏带的负面影响,并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在班上提倡不使用一次性饭盒、木筷、节约用水、不随地吐痰、重复利用塑料袋、手娟替代纸巾......

启示三:研究性学习中全员参与,成绩差的同学往往在探究和实践方面找到感觉,提高了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着眼于对整个小组评价,又要注意到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具体作用及进步的幅度的评价,重视过程,关注体验。

总之,在乡土地理教学开展研究学习性学习,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家乡的地理状况,激发和培养创造意识和毅力,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们提高了地理观察力,丰富了地理知识,懂得了如何注意协调家乡的人地关系,并在分析和解决遇到的地理问题过程中,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篇5: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研究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研究论文

【摘要】初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体现主体地位,提倡素质教育所尊崇的“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其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除了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还以科学探究的形式渗透于各个学科之中,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探究”为题,谈及笔者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够在地理教学领域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地理教学;实施途径;探究性学习

实际上,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初中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主要运用的学习方式,但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却处处碰壁,摆在我们面前种种的问题。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3.成功的背后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付出换来今天的成就,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4.人文地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激发起学生关注社会的热情;5.地理学科情景交融、情智结合、可拓展性强、开发性强、自然与人文并重、知识与生活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和人文品质。

二、初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和其他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一样有其限定的局限性,我们在初中的课程教学当中提倡研究性学习,为了彰显该学习方式的稳固性和开放性以及多元化的特性、特点,当然,初中的地理学科同样不例外的选择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方式,旨在教师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发挥研究性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显现他独有的优越性。实际上,新课程改革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充分体现它在初中教学工作展开中的地位。此时,初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又积聚出很多新问题。⑴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比较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小组讨论的开展,当前的班级授课规模来看无法实现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每一次的研究性学习问题探讨中,这也是其学习方式的局限性所在;⑵传统的地理课程安排时间上还受限制,因此又出现一个比较矛盾的问题,部分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课题实际上只需要花费课堂上十几分钟时间,而采用研究性学习就比较费时间,如“气温”课题等等,会花费比课堂讲解更多的时间;⑶注重过程而忽略了知识点的学习,这是研究性学习方式最大的缺点所在,难以让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基础部分知识点学习;⑷如大陆、岛屿、半岛的知识点学习就不需要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在研究性学习上,这些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概念性知识仅靠听讲、阅读就能掌握,换言之,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内容探究都适合采用研究性学习,选择教学方法必须要科学;⑸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对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有较高的要求,但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看来,特别问题体现在农村中学,各种教学设备和资源都很欠缺,甚至有的学校仅仅只是用挂图和地图来完成地理教学,连地球仪也没有,多媒体教学就成了天方夜谭,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和学校方面在这方面做足努力;⑹现用的地理教材其教学内容和相对应的教学条件变化还没有太大差池,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1.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思维从培养学生思考品质和问题处理能力出发展开研究性学习,发挥地理教学方法的.影响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思维的目的。2.发挥教师指导性作用强调学生探究学习及问题解决能力的集合,展开研究性学习,从学生实际的身心特点出发,加以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3.地理教学形式活泼多样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拓空间很大,教师要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展现多元化教学形式,用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研究和学习的欲望,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教学效率。

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建议

⑴教师的教学观念体现“新”;⑵有效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抗挫折心理,提高他们的耐挫意识;⑶把握好时间分配规律;⑷学生的研究课题选择体现以小见大,易小不宜大。

五、结语

研究性学习方式无论在学生学习中还是教师教学中,都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初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依然是结合学科特点成为发展的趋势所在,而合理、科学的研究性学习则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配合来将其特性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李玉顺.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管理,(增刊),261.

[2]宋美侠.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史地政论坛,,(1),86.

[3]黄春丰.初中地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讨[J].教学时空,,(5),55.

篇6:研究性学习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的学习活动,由于乡土地理讲的是学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优势.本文主要从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作 者:罗莉  作者单位:惠州市华侨中学,广东,惠州,516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初中   乡土地理教学   运用  

篇7: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

评价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从狭义上看,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学生则为主角。教师把每一个教学任务作为导线,将教学内容巧妙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学生发现问题后,寻根求源,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一来,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养成融入实践活动中求新探讨的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给予学生的充分自由,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被动变主动,自主探索求新。教师则成为创新设计者、学习资源提供者、进行活动的组织者和诱导学习的引路人。

1研究性学习的任务

设定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传统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力求突出组织、引导咨询、促进的角色,学生则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教师引导组织中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与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有意识以“学生”为主角,设身处地为这个主角着想。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探寻答案。

因此,在选择任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吸引亮点。选择任务要有吸引学生的兴趣性,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不仅让学生学有所用,而且让学生感到对自己以后将来都会有好处,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层次感。学生的根基不同,其在学习中具有的视觉就有差异,因此,在整个任务设计中可将任务分为不同层次,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兴趣点,并在同一任务中学有所获,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热情,不知不觉中充满自信心,增强自己动手能力。在安排任务时最好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任务类别,大部分学员能完成基础任务,那些超前学生可以做好提高任务。

(3)系统性。在设计任务时还要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让学生在接受任务中掌握一个系统的知识,处理好点与面、面和体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让点服务于面,面服务于体之中,融入全局的任务目标,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4)真实且又合理。设计任务注意了系统性,不是就达到一个任务的完好目的,还要看这个任务的设计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是不是具有合理性。每次任务完成后,根据反馈情况,有没有让学生有一种“美”的体会,如果顾及了所有知识点的需求,却没有在此项任务中让学生有所意“外”收获,这样同样不符合教育理念。或者是看似轰轰烈烈,可是,过后就忘。这样的任务设计就失去了根本。

2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步骤

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2.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生动直观的形象才会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如在学习《天山景物记》一课时,可以设计让学生当导演拍天山的风光片。此任务中包含着几个小任务:(1)你该拍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2)你该如何切换镜头?(3)你将配上什么样的音乐?其中隐含着几个学习目标:①疏通文义,了解文章内容;②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③理解文中寓情于景的写法。又如学习《黔之驴》一课时,可以设计:假如你是那只老虎,在吃驴以后向你的同伴说说你与驴之间的故事。或者假设你是那头驴,临死之前说说你得到的生存启示。

2.2分析任务

分析任务是任务能否正确执行的前提。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在学习《三峡》一课时,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以自己认为最易于被人接受的方式向大家推荐三峡风光,要求立足文本,也可以有适当的加工。分析任务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如决定以导游带旅行团的形式介绍三峡,他们就开始考虑小组内如何分工,导游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游客将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搜集什么资料等。

2.3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问题提出并设计好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学生可以选围绕任务展开,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更要鼓励互相合作,共同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样以《三峡》为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讲讲词语,译译句子,评评特点”,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有了任务驱动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涨起来了。他们在疏通文意时,对于某些不能达成共识的理解,小组间常常会争论不已,找出参考书和有关资料为依据,或是让老师裁决。以导游带旅行团的形式介绍三峡的小组在讨论秋天是否适合到三峡旅游这个问题时,有同学认为不适合,因为“时有高猿长啸”,容易引发凄凉之感。

而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自古逢秋悲寂寥”,只是古人因为秋天引发对自己身世的悲悯,而我们则认为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到三峡不仅可以饱览秋色,几声猿鸣还能增加几分野趣。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下,学生对文义的理解自然要比在老师的满堂灌之下深刻得多。

2.4及时交流

学生完成一项研究任务后,一定要及时交流展示、讨论并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馈和评价。这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不正确或不到位之处,在展示的过程中肯定会表现出来。通过评点、讨论、归纳,从而完成了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如小组以导游带旅行团的形式介绍三峡之后,可能有同学提出疑问之处: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为何还能在夏季组团旅游呢?是否对文义理解不当?“旅游团”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解释为: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夏季洪水季节时交通是阻断的,而今天,高技术轮船的建造,加上高峡出平湖,使三峡的夏季成为旅游旺季。可见,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即使我们已经把问题讨论清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3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学习方式要贴切。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别,采用拉对结组的方法来安排课时,常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结成一个团小组,共同去执行一个计划任务,在合作任务中好的学生会不自觉帮助一些基础弱的学生,实现整体团小组的提高,实现完成任务的目标;另一种方是让那些好的学生完成任务后请他们当教练,形成学生帮学生,学习起来也轻松,问起疑问也无所顾忌。

(2)善于制造情景。教师基于教学的目的、可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当前热点话题为线索,去引设教材任务,设置好教学情景。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跳进“陷阱”,在好奇心中引发学生的趣味、参与、竞争,从而更好地达到完成设计任务目标,这样才是最终目的。

(3)教师的“导演”与学生的“演员”关系。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目标的学习中,自我主动探索,达到技能培养的目的,尤其要分清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人,教师只是任务的提出者和带领导完成任务的导航人。在教学任务中,组织好学生,引导好学生,努力探讨任务的目标。教师表看起来是“旁观者”其实是个“导演”。

(4)梳理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特定任务下,完成任务也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几个学生一个团体小组,由于任务的互动关系,为学生的合作互助提供了良好前提。因此,在完成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讨论问题,在群体中交流相互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学会听聆听别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5)重视研究任务完成以后的评价。开展评价活动对于研究性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认为开展评价活动可以有以下方法:

①在全体小组都完成了任务以后,让小组长组织本小组的同学对作品进行展示并解说,并对自己小组的作品作评价。进行评价之前,老师可以准备一些表格,列举学生要根据哪些方面来进行评价,将自己对作品的评价都写出来。或可以在作品展示之后,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对作品发表评论,进行讨论,最后老师做一定的总结。

②可以将作品都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浏览各小组的作品,然后在学习的论坛中进行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并评选出最佳的作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使比较内向的同学也能畅所欲言。当然最后老师也还要根据大家的意见做总结性的发言。

③也可以采取分小组来评价的方法。将几个小组分为一个大组,在一个大组里进行评价,评选出大组中最佳的作品,然后再进行全班的演示、评价。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单是对作品进行评价,还要对学习进行评价,通过这个任务的完成自己的收获是什么,让学生学会总结。

④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不能干涉太多,无论学生的评价如何,都要认真倾听,不要斥责,鼓励学生多发言。

总之,每一次语文教学设计“研究任务”,对教师来说也是一次导演一部影片,只有精心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师生来说都是一次最好的考验。

篇8: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初探论文

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初探论文

自然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知识的探索能力。机时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这种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课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核心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一、设置悬念,确立研究主题

小学生知识面狭窄,认识事物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但他们求知欲旺盛,教学中巧妙设计一定难度面又能解开的悬念,可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研究性学习就是针对这一特点,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帮助者。巧设悬念就能帮学生确定研究主题,自行研究。例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首先用悬念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为学生确立研究主题指明方向。我出示一个踩瘪没有破的乒乓球,问学生:“谁能想一个最好的办法,使乒乓球恢复原状?”这时学生都努力思考。由于学生不懂得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一时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我把乒乓球放入准备好的热水中,瘪了的乒乓球立刻恢复了原状。学生看到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探索的愿望油然而生。我趁势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首先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己阅读教材、学生会有两种猜想:(1)是乒乓球的外皮受热膨胀起来。(2)是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把球的外皮膨胀。这样学生就为研究确定了方向,为了验证猜想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在实验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自主探究,进行合作学习

现代新的教学理念一再强调教师在课堂中应尽量少讲,而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组织方式,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思和团对精神,使他们在同伴中分工合作,共同努力,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倾听别人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与别人达成一致,如何分享共同的成果等等。例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这课时,先让学生看教材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书本中的提示,分组自做实验,证明空气究竟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开始,学生看到桌子上的器材很多,不知选用哪些,怎么做实验?在我提示后,学生实行设计实验方案、步骤。每个小组都做出不同的实验:有的小组把气球套在烧瓶口上,把烧瓶放在热水中加热,气球胀了,放入冷水中受冷,气球瘪了,证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的用带胶塞上插有弯曲玻璃的烧瓶做实验,在玻璃管中滴一滴红墨水,烧瓶受热,玻璃管内的红水向外移动,烧瓶受冷,红水向内移动,说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学生做实验,再说实验器材、步骤、实验结论,是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畅述自己的观点。从而消除了在学习中的畏惧感、被动性。学生在独自思考,小组合作基础上集体交流,是学生在协作评议中取长补短,在探究交流中得到灵感,学生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

三、知识牵引、点燃创新火花

培养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总目标。研究性学习就是基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力求合作学习,获取新知识进一步发展创造性思维,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研究学习中应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敢于向教材、教师挑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提高创新能力。

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知识,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例如学生掌握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生产、生活中,哪些物体、设备利用了热胀冷缩的性质?小组又纷纷讨论,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然后小组推选代表建议;电工架电线,冬季绷得比较紧,夏季比较松,就是考虑到电线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也是根据热胀冷缩的性质制造的;夏季,自行车轮胎的气不能充得太足,否则轮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能使胎“放炮”等。学生在表述中就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创新,同时学生各种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定研究主题,自主探讨自由汇报研究结果,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挥小组的力量,培养合作精神。教师教学中成了学生的指导者,在学生不能深入时,教师起到黑夜江中航标灯的作用,使学生具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在不能登上台阶时,为他们垫上一块石头,让他们登得更高。

篇9:研究性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在初中自然科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结合实际,实施教育程序中要充分体现课题的开放性、实践性,注重实践与理论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作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自然科学 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1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3 结语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是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响应了素质教学的要求。同时它更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改变,这种改变会逐步融入学生的成长之中,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它不必追求形式的完整性,只要达到探索的目的,能科学地解决问题就行。本文所论述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始终坚持学习探讨运用,才会真正起到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变,最终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篇10:浅谈研究性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的论文

研究性学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全新的课程模式。其内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其意义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按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得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方式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需要通过较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既强调理论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最适合未来与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1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3 结语

总之,研究性学习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是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响应了素质教学的要求。同时它更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改变,这种改变会逐步融入学生的成长之中,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科教学,它不必追求形式的完整性,只要达到探索的目的,能科学地解决问题就行。本文所论述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始终坚持学习探讨运用,才会真正起到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变,最终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篇11: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作 者:何元富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职教中心,213200 刊 名:新校园(下旬刊)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3 关键词: 

篇12: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教育论文

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教育论文

伴随着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克隆等众多生物技术的进展,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所以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信息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在课堂上,作为学生只能从教师的活动中获取知识的一部分,并不能满足自身对知识的整体需求,没有获取和发现的快乐,通常会产生“厌学”倾向,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把对知识问题“灌进头脑”的方法变为把知识问题作为“主动研究”,既改变过去的“单一传道”为“导航”。其实,这种变化既是把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一、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课题上师生角色的转换

以往的学习生活,偏重于教师对现在教材知识的传授,在师生双方形成了一种定式,既教师讲学生吸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这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引入,打破了此定式。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学生中发现问题,然后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解决问题的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到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而教师更多的是合作着与关心着,比如,在学习“向性运动”这节知识时,学生根据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来解释此种现象的原因。这种角色的转换,有助于学生体验到如何去获取知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2.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

学生学习的方式有“教师――学生的单向型”,即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记忆、模仿和操练来获取知识;有“教师――学生双向型”,即教师传授、提问、答疑、讨论、练习、质疑来获取知识;而研究性学习方式,既学生主动的去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能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和体验科研中的'发现、发明的基本程序和过程,是对学生“渔”的培养,同时克服了“予鱼”引起的多种不良反应。从而达到了对学生的分析、推理、假设、决策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加强和提高,生物科学有许多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联系紧密,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是比较受欢迎的。

二、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进展

1.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学生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践。生物教师应转变这种学习方式,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教师教学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活动空间,这是取得学生学习效果的保证。

2.开展“研究性课题”研究活动

这种方式是在不破坏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的系统性的同进,在生物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这是目前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研究性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在普通高中新大纲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参考课题,为课题的选择指明了方向。学生在选题、立题、捕捉问题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

那么,在具体选题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在选定课题时以教材的大纲为依据

教材是对基体原理、概念和规律这些基体知识的阐述,虽然已被人类知,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未知的,所以在选定小课题时,要充分与课本和大纲内容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过程,掌握其原理、概念和定律,有的放矢的直接利用课本内容选做研究项目,如与“细胞”有关的可选形形色色的细胞,胞内的膜结构,细胞内化学反应,细胞分裂与基因活动、癌细胞等。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教材有关的问题

大多的时候,科学研究都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所以我们要开展社会和实践生活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在学习中要充分体现生物学的社会价值,从而激发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性学习当中。选课题应关注社会热点和人类生存,问题要以小见大,如农业生产中的“烧苗”现象,义务献血与血型、种子公司的种子、电视广告中的生物学等。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查资料、实验、社会调查获得对所研究问题的知识的解决,常常需要运用其它学科知识,需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研究性学习课题关键在于把握好三个定位

一是从学生实际出发,选用课题应以学生已获得和掌握的知识为背景;二是在校学生时间和空间相对受到局限,实施过程中需要寻求科学有效的的方法;三是展开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技术支持和大量可供查寻的资料,所以需要家庭和社会积极创造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外部环境。

当今,生物学发展已经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注重知识横向联系和有效迁移是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之一。因而有必要加大各学科的合作力度三个研究性课题可以有多个教师辅导,这样便于学生多分科、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分析问题。

3.创新教学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方法已被广大教所重视,一般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和实验法。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树立科学思想、培养创新精神。

三、研究性学习带来的新问题

1.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进一步地钻研学习科学,既要更新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也要弥补其它学科知识的不足,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

2.研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设备落后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资源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3.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课时不足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如果有些内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就得需要几节课的时间,这样会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只有把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4.并不是所有的教材知识都不得适应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那种把整体教材都分解成研究性课题的做法值得商榷。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深入,会使生物教学迈入一个新天地,真真正正地使学生的探索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篇13:自主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尝试论文

自主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尝试论文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的地理教学,只强调教师的教,在很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当教师走进地理课堂,从开头的导语、结尾的作业布置都是预先设计好的。一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如何突破都是教师准备好的,这种教学其本质是教师中心论、教案中心论。这种课堂形态的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习上依赖性很大,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或运用自身的能力去主动学习。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地理课堂教学的面貌,就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地理课堂教学,通过自学、讨论,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学习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锻炼。自学、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为教师的精解提供明确的依据,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或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问题解决策略。整个教学过程的诸环节多数主要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在这些环节中主要起引导、点拨、反馈作用,这样更有利于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体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主学习的实施过程

1.课前编好导学案

(1)知识能力目标

导学案中应该明确本课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目标,学习目标要与教学大纲要求相一致,不能人为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中对知识要求的难度可以分为“了解”、“掌握”、“运用”不同层次,要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了解,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分配时间。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一个情感目标。这并不同于德育,它只是德育的一部分。课堂是让学生认识到“对”与“错”、“真”与“假”、“情”与“理”的基本阵地。例如在一堂《人类的行为与灾害》为主题的自主探究课上,通过各种实例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作用越来越强大,人地关系趋于紧张。人类不合理的改造行为导致了诸多灾害的发生。让学生认识到改造行为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认识到人类在自身发展中遇到问题时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就达到了本课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不写进教学目标,但要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得以达成。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形成与该课程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达到教育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育人”。

(3)导学案不能是习题集

导学案是学习路线图、方向盘。形象的说就是小孩子的学步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图”。导学案的核心是“学”,是便于学生自学的指南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方法。导学案要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让学得快的吃饱快跑,让学得慢的有进步和提高。所以,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设计好题的.层次和难度,分层教学。

2.导学过程

(1)教学方式的选择

自主学习教学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探究式、讨论式、研究式。

探究式教学方式要求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和提供的情境中,围绕着预期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个人的见解,最终得出共同的结论。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由于这一方式能够较为综合地达成多方面的教学目标,所以,应当比以往更多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以运用。但是探究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真正的讨论式教学需要有充分的预备知识,要有真正的观点的交锋和活跃的思考。这一方式利于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但所用时间较多。

研究式是一种最为开放的教学方式,通常是围绕一个课题作较长时间的学习,适于学生按照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实践,得出自己的结论。

信息技术的应用、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运用,都是与上述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同样是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学习是各组学习任务相同,最后将各组的学习结果进行比较和综合。合作学习则是各组的学习任务不同,最后将不同的学习结果综合在一起。

不论是小组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必须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组合与分工,不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组合,以致出现“强强联合”、“弱弱联合”,甚至弱势学生无人组合的情况。

从以上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必须根据其适应性,结合学科特点加以选择。不加选择的盲目使用,或者简单地只运用某一种方式,都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还应当指出,启发式是中小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把启发式原则与讲授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并谈。

(2)导学的步骤

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进行的有步骤、有方法的教学,不是对学生听之任之,让学生放任自流。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要有预测,要有相对最佳解决方案,让学生独立或都通过互帮互助完成整个的学习过程。导学案在编写时应分步骤展开该课程的学习顺序,由浅入深,可以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3)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学习方式选择得当可以在课堂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冷暖锋、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应用讨论式学习。

第一步,给学生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和问题,每一段资料的后面要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问题,问题的答案最终要通过学生自学、对学或群学得到。

第二步,引导学生讨论资料中所体现出来的事物发生、发展原理,进一步总结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做一定的预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资料,得出结论。

第三步,给予相关事实验证第二步结论是否正确。正确,则可以相应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否则小组讨论,找到问题症结,重新得出结论。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学生讨论的结果。

(4)注重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

学生群体若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既能增进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又能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学习地球的运动相关内容时,太阳高度的计算、时间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也是教学中的难点。采用先学后教模式,先让学生读书,根据导学案完成预定目标及练习。此时,要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让理解问题的学生教不明白的学生,最后达到“学习上的共同富裕”。在学生探讨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讲解学生存在的语言知识上的漏洞,纠正地理术语中运用不恰当之处,鼓励其他同学说出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以便能更好、更直接地解决问题。

(5)自主学习成果要有展示

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源自学习的成果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同学的认可,所以在自主学习之后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这个成果教师和同学要给予公平、中肯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以便于能更愿意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实践中,并且积极性有增无减。

三、自主学习的评价方式

1.学生的参与状态

首先看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二看学生是否还参与教,把学和教的角色集于一身。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的课堂,不是自主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

2.学生的思维状态

首先看学生是否能自我求知,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并将疑难与其他人一同探讨。二看学生能否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有所与延伸创新。

3.学生的情绪状态

首先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二看学生能否自我掌控、调节学习情绪,能根据导学案安排的程序有松有紧的完成预定学目标。

4.学生的生成状态

一看学生是否各尽所能,为成果的得出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二看学生是否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四、自主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尽管自主学习能力在某些时候可以通过自己发现来获得,但是在更多情况下是“教”会的。这里的“教”,不同于传统讲授式教学中的教,准确地讲是“导”,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示范、引导和支架撑。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其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一个渐进的、相对漫长的过程。因此,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教师需要创设一些机会让学生实践,必须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和时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教学各环节上尽可能地减少讲授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把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

由于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来获得,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技能外,还要注意利用学生之中的自主学习榜样的力量。要做到既给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又能发挥学生中的榜样作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无疑是两种最好的方式。

自主学习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它要求教师既要吃透教材,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要求教师有能力灵活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问题的设置上,应当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易于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有争论性的话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并且要求教师应当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资料的收集、话题的选择、活动方式的确定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

篇14: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地理新课程的全面推广应用,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摸索实践新课程思想的方式、方法。其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提出“合作学习”的教学观正在被大家所认同。该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它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本文从教学应用的角度谈谈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合作的认识

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与竞争一样,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人类大部分活动都是合作性的,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显得越来越重要。今天的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复杂、多变、互赖的社会,他们不仅应从学校学得如何竞争、如何生活,更应当掌握如何合作。合作是集体生活的润滑剂,是事业成功的必要保证。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里更重要。”

二、关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把合作的观念引入教学系统,是新课程实践的产物。它抓住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效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重大课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形成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发展批判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将其所学所能应用到合作情景之中。过去我们过重地强调分数是唯一重要的,每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个人在测试中的成绩。但现实生活中的T作都是协力合作的结果,相互配合、相互交流、有效地调节和分工是大多数工作的特征。所以合作学习是顺应了社会的需求,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不同性别或能力,混合编成若干小组(人数可在3-6人),小组成员分T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学会教师每节课安排的内容,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它倡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进行多边互动,并由此推进教学的发展。

三、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一)准备阶段。

合作学习兼顾教学的个体性与集体性特征,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在教学形式上,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讲授过程力求简要清晰,时短量大,任务明确,有较强的探究性,能为学生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首先要成立学习合作小组,该小组以异质小组为主,即南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学生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要求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班级的缩影或截面。同时,各小组之间又应具有同质性。这样全班共分出九组,每组六人,明确各小组责任人,并宣布组成这样的小组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更有效地交流、倾听、解释、思考,在分享、协商、碰撞中感受学习成功的乐趣,使学生们都能接受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实施阶段。

合作学习倡导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教师精心研究教材,设计小组活动内容,创设好合作学习的情景,制定好各组完成任务的程序,并在课堂上督促各小组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以指导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出现,也可以参与某一小组的活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满足学生的需要。例如,我在教学《大洋与大洲》一节时,准备了十个地球仪,在上课时分发下去,每个小组一个。然后提出两个问题:1、地球的表面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哪个部分多,哪个部分少? 2、你如何根据地球仪来验证你的判断?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但第二个问题把他们难住了,各小组讨论了几分钟也没有结果。此时,我提醒各组,能不能用概率来验证。有个小组的成员立刻叫起来,“知道了,老师,你不要说!”我因势利导,“那你说说看如何验证”,可他说:1‘等我们小组验证出来再告诉你”,我无可奈何地说:“那其它组就看他们来验证吧”。那位同学把他的想法与同组同学说了,并作了分工:一个同学用手把另一个同学的眼睛蒙上,还有一个同学转动地球仪,被蒙上眼睛的同学用一个手指在转动的地球仪上到处“乱”点,其它同学在认真地记录点到的地方。就在这组同学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其它组同学也悟出来了,纷纷开始活动开了。过了十分钟,我叫各组停下来,并汇报各组的点到海洋与陆地的次数,尽管各组的数字不同,但都是点到海洋多于点到陆地。接下来,我又问,“能不能算一下点到海洋的比例”各组通过计算,得到了不同的比例。我又请刚才的那位同学把名组点到海洋的总数加一加,再算一下全班同学点到海洋的总比例,结果发现约是70%,大多数组的结果也接近这个数字。于是,我又问:“为什么出现这种大致相同的数据?这说明了什么?”此时学生都已领会白已刚才活动的意图,同声说:“那是地球上海陆面积所占的比例”。

接下来在学习七大洲的分布时,我也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每个组用简笔画画出七大洲的轮廓图,并用剪刀剪下来,然后在一张白纸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并把刚才剪下的七大洲轮廓图帖在上面。各组的同学自行分T后,就开始了操作。在下课前,我将各组合作学习成果一一展示,并让其它组成员来评价。学生点评得很专业,也很精彩,不仅注意到用经纬线定各大洲的位置,还说出应根据海陆间相对位置来确定各洲应分布在哪里。以至于个别完成得不够理想的学习小组表示“课后我们好好合作,重做一张更好的。”果然,没过两天,我看到我的办公桌七放着一幅精美的七大洲帖图画!

在这节课上,每位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强化了自身的责任感,并对同伴表现出极大的关心,体验到集体学习的乐趣。在相互交流、相互评价中增进了友谊,轻松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也更喜欢这种形式的学习。

(三)对合作学习的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要充分做好准备,挖掘教材、生活中的素材,精心构思每一节课。如果设计、控制不当,会造成“一团糟”现象,反而不能完成学习目标。 因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准备。

1、首先要考虑本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是否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在合作学习前应使学生清楚,小组内各人的任务,以及应当取得的学习成果,在课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只有当每个成员知道自己下一步需要做什么时,才能保证合作的成功。

3、应准备适当的和公平的评估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既能反映出小组的合作成就,又能体会出小组各成员的贡献,促进大家共同努力。

4、个别学生习惯于教师的传授或由于自控能力差,会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茫然不知所措,可能会产生学不到东西的感觉,老师、同学要多多关注。

5、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应互相信任,多沟通,减少内部冲突,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合作学习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也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很好地贯彻了这一思想。杜威曾说过:教育哲学的理念是使教育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要使教育同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联系起来。合作学习的教育不仅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更是使学习者为今后的团队工作作好准备,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以及团队生活中更能有效地工作。

篇15:“动手做”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动手做”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一些西方国家的中小学流行“动手做”──顺应知识经济时代而产生的一种科学学习方法,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已动手操作、制作、探索和研究,进而发现规律,获得新知识。这种成功做法给我们以借鉴和启迪。本文拟从地理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此做些探讨。

一、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动手操作首先要强调的是在实践中的操作。在地理教学中,实验通常都是教师演示实验,在这种“教师做,学生看”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如同“演员”和“观众”的关系,而停留于这个层面上的实验教学,当然不可能达到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同时也难以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初衷。为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努力创造让学生进行动手实验的机会。例如,可以结合“地球的自转”的教学,让学生用地球仪(可自制)和太阳光(或灯光)进行地球自转的实验,研究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变化情况,并选择若干具体城市(如北京和华盛顿,东京和伦敦)研究其昼夜差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将会真正理解由地球自转所导致的昼夜交替现象,同时,也初步了解地球上纬度不同的地方在时间上的差异,这也为进一步学习时区概念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实际上,地理教学中很多原本由教师“一手操办”的实验,包括天体运动、气候成因及地质地貌等方面,只要我们稍作改变,都可以由学生动手实验。

让学生动手操作还包括进行一些常规的地理测试仪器的使用训练。像气温表、气压表、湿度表、风向风力仪、雨量器、经纬仪、地质罗盘、流速仪及泥沙采样器等,而通过这种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等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如进行气象、地质、水文等观测研究,以及对土壤剖面的状态进行观测与描述,对植物群落进行样地调查及对住宅小区的光照情况进行调查等。

二、让学生动手制作

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既是一个手脑并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也是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地理教学中的制作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制作实验仪器。如前面曾提及的“地球的自转”教学中所需的地球仪就可用大皮球或者塑料球制作,而为了说明“气压差异的原因”则可用纸片、细铁丝及蜡烛等制作,也可用蜡烛、细铁丝及废旧日光灯来制作;二是制作地理教学模型。如结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关系”的教学,制作黄赤交角模型;结合地球构造的教学制作地质构造模型。另外,还可制作校园规划模型、等高线模型及其他各种统计模型等;三是制作各种地理教学图表。众所周知,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因而地理图表的制作能力也是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将有关的地理表象信息和各种地理事物在时空上的分布,通过图形来形象直现地表达出来,在这方面可从简单的内容填图和绘制简图起步,直到能绘制较为复杂的图形、图表,进而可以使繁杂的地理事物成为简单的直观表象,同时也可达到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的效果,并为创新思维开辟一个重要通道;四是编制计算机应用程序软件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地理模拟实验。如模拟海啸、地震的发生及火山的爆发等通常难以见到的灾害性地理现象。学生面对这些凝聚着自己动手动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且“看得见、摸得着”的制作成果时,必将进一步激发对地理学的浓厚兴趣,以及强烈的创造欲望。

三、让学生在动手中探索

现代教育科学理论认为,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首先要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而掌握多少事实和数据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对科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科学史也告诉我们,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人类不断探索的结果。尽管人类的探索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应当看到,以动手为基础的手脑结合的形式无疑是其中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形式。在这方面,地理学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很好的例证,同时也给我们以很好的借鉴和启发。大家知道,自公元前5左右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提出作为一个圆球的地球概念以后,地球有多大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历史上,最早较为精确给出该问题答案的是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图书馆长埃拉托色尼。他在公元前240年前后,巧妙地借助于一根木杆测算出地球的周长。埃氏了解到,在亚历山大城正南方800千米的尼罗河岸边有一座叫做塞思(今阿斯旺)的小城,每年夏至这一天的正午,太阳正好悬在头顶,阳光可以直射到深井的底部,直立于此的木杆当然也就不会有影子。而与此同时,他测得直立在亚历山大城的木杆与太阳光线的夹角为7.2°,这个夹角就是塞恩和亚历山大两地之间地球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α,这样,地球的周长L与两地距离d之间就有如下关系:

这个数值与现今公认的地球子午线周长相差无几。这个例证告诉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努力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地理规律。如对关于“地球的自转会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向”的内容,可借助于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和红、蓝墨水进行探索学习活动。具体过程为:(l)当地球仪静止时,在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和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各滴一滴红墨水,观察其轨迹;(2)当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时,在上述同样位置各滴一滴蓝墨水,观察其轨迹。不难发现,红、蓝墨水的轨迹不同,北半球上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右侧(沿墨水流向看),南半球上蓝墨水轨迹在红墨水左侧。这表明,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会产生偏向(赤道除外),且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南北半球运动中的气流、水流所发生的偏向情况。这样,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势必会更加积极、主动。

四、让学生在动手中研究

而今,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研究性学习,在我国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发展的前景不可小觑。地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深入探讨某些地理学问题,或者从地理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以及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它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同样是与学生的“动手做”紧密相连的,而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地理学成果中,可供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相当丰富的,故地理学在研究性学习方面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例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而在房屋的规划设计时,既要考虑尽可能地节约土地,又要考虑各楼层都能有较充足的阳光,为此,也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研究性课题:调查住宅小区房屋的'光照情况;分析影响住户获取阳光的因素;怎样才能保证每一户居民一年四季都能晒到太阳?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其涉及的背景因素也较多,而且其中还有一些变化的因素。为便于研究,不妨以我们生活的北半球较为普遍的坐北朝南的房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住户接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一般与前排房屋的高度、前后两排房的间距、住户所处的楼层以及太阳光的入射角度等因素有关。而对阳光的入射角等一些变化的因素,需要我们从“变”中把握“不变”,由于一年之中以及一天之中阳光的入射方向都是不断变化的,就一天而言,可取正午时阳光。为此,我们把某地正午时阳光与地平面所成的角叫做射角,而由于一年之中冬至日的射角为最小,不妨称之为最小射角(用β表示)。当这一天住户能晒到太阳时,也就能保证一年四季都能晒到太阳。由于最小射角是由各地的纬度决定的,冬至是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的日子,若地处北半球的某地的纬度为α,则过该地的水平面与冬至日的光线方向间的角度即为阳光照射该地的最小射角β,不难推知,α+β=90°-23.5°=66.5°,即β=66.5°-α。如笔者所在的江苏省淮安市的纬度约为33.5°,则该地的最小射角β=66.5°-33.5°=33°。知道了所在地阳光的最小射角,就可以通过测量和计算,来确定在该地保证一年四季住户都能接受到阳光条件下的楼房高度h和前后间距d的关系,就本地而言,

故只有当d≥1.54h时,才能保证所有住户一年四季都能接受到阳光。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知道该地阳光所能照射到的现有楼房的楼层情况。

应当指出的是,地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为了让学生能从地理教学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必须努力通过“动手做”给广大同学提供较为充分的实践机会。而借助于这种“动手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对学生形成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养成科学的研究习惯和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习惯更是弥足珍贵的。同时,这在客观上也将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

篇16:探究性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探究性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学习环境;学习资源;指导

论文摘要:“探究性学习”过程更重视学生的发现,发展能力,强调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并以此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通过创设条件,创设情景,形成主动参与探究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猜想质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科学的指导,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要求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性学习”就是这一基本要求和创新思维关键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更重视学生的发现,发展能力,强调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中去。新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共同转变,根据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我在物理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首先加强了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并以此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再次积极创设条件,形成主动参与的氛围,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猜想质疑,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获取成功的体验,培养协作精神,关注个体的差异与特长,调控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的获取知识信息的特点。

一、创设自由、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心情舒畅,感到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才有主动探究的心态。实践证明,在探究性教学中,没有自由、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就没有学生的自信心,也就失去创新的内驱力,无法培养其探究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发挥学生学习的群体动力及自我创造力,增强群体意识的熏陶和群体成员的竞争气氛,并以此促发学生的个性,分组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形式,根据探究性学习的性质、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一个指导性的分组标准,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和选择的自由,组成5或7人一组的最佳选择。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教育学生懂得相互尊重和欣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久的积极性。

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新课程改革注重从自然和生活现象引入问题,通过探究寻求规律,然后介绍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注重把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渗透于知识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探究性学习中,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学习资源,如:探究对象、材料、探究课题的情景和氛围的设置等等。学生形成知识的一般规律是:感知材料――建立表象――抽象概括――运用概念――深化应用。感性材料不仅是形成教学概念的基础,而且是引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想象的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开放性课题,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究活动。在《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经过交流与讨论,找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并记下每次测量的结果,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自己动手,学生发现规律,从而自己就能获取了相关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课题情景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贴近于生活,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学习指导

探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开放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处于咨询、帮助、引导、裁判的位置,探究性学习重在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师切忌将学生的研究片面引向已有的结论,使学生失去想象的空间,而应以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为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使他们学会思考。教师要学会倾听,适时介入,明确指导和恰当评价。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观察的理解,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尽可能让学生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其数量比质量更重要。在此之前,不对其做任何评价,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并能鼓励那些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也参与进来。探究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究时间,教师指导过早,会导致学生失去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使之产生“差一点点就成功了”的遗憾,但介入过晚也将使学生久置于“悱愤”的状态,导致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教师应学会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评价,识别出有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学会有条理、有逻辑的整理与归纳材料,得出结论。教师的指导要依据问题的特质、学生的个性、活动的情景等特点,把握介入的深度,既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又预留有主动发展的空间。实际上,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才能真正融入探究性学习中,与学生发生情感上的共鸣。

探究性学习通过厘定教师、学生与学习对象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实现,三者不能或缺,其价值体现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和合作学习,获得情感体验,达到学习目的及能力的增强。教师明确自己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地位和角色,对探究性学习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陆丽萍.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M].天津教育出版社.

篇17: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形式去完成教学的任务,最终以小组的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这种学习形式,力求分组的时候,在成绩、能力、背景、性格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互补和合作。合作学习,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普及,尤其是是对于初中生这群活泼、好奇、爱新鲜的群体,在应用上有一定的效果。

二、合作学习对初中生物教学的意义

(一)降低学习的难度,树立学习信心

合作学习能够降低学习的难度。以往的个人学习,是需要自己独立去思考,独自面对困难,独自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这样是具有较大的难度。在过去独自学习的方式中,很多学生面对着一些难题的时候,容易丧失信心,时间久了甚至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合作学习,是将任务进行分解,分工合作,这样很有效地降低了个人学习的难度。例如,教师布置实验题“观察叶的下表皮”,这个实验的步骤比较多,不仅要进行组装和调试显微镜,还要制作下表皮装片的,同时要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看等,最后还要整理仪器。对于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独自完成这个实验具有很大困难。如果通过合作学习,两个人一组去完成,将会大大降低实验的难度。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1世纪,是竞争十分激烈的年代,要在残酷竞争中取胜,就要学会沟通,学会与他人合作。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是十分有必要的。合作学习,就为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例如,教师安排两个学生一起做“观察唾液淀粉的消化作用”,两位学生可以分工完成,一位学生负责收集唾液,一位学生负责准备试管。这样在执行各自的分工职责时候,遇到问题,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协助。再如,学生分组去完成“显微镜观察茎的结构”,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让学生具有批判精神,在批判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感情,营造浓厚的讨论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干涉小组的工作任务

合作学习的核心是要以小组独立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和合作的意识。但是,在现在生物课堂上,依然出现教师直接干涉小组学习的现象,尤其是在分组做实验的时候。例如,小组在做“用显微镜管擦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学生在制作临时装片总是出现问题,这时候教师就直接帮他们去制作。这种直接干扰的行为,不利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不利于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其实就是剥夺了学生之间思考与讨论的权利。

(二)课堂纪律过于松散

合作学习,难免会有比较多的互动和讨论环节。尤其是比较有趣的生物课堂上,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出发点是为了发挥他们合作学习,但是教师由于对课堂纪律缺乏严格管理,导致整个合作学习的课堂开始变质,出现学生大吵大闹现象。有些学生甚至因为与组员因为讨论问题开始吵架,课堂的纪律逐渐变差。

四、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建立“互助合作小组”

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就要建立科学的“互助合作小组”。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应该按照一定的科学标准去划分,以最佳的组合方式为学生提供互助学习的机会,使得合作学习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在组合的时候,要认真考虑学生的.性格、成绩、兴趣爱好、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分组的时候,应该尽量让每个合作小组的力量保持均衡。

(二)制定合作任务

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同时要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解,例如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学生的行为习惯等问题。接着,要结合教学大纲和计划,制定合作任务。教师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要适中,难度太小,让学生感觉到没有挑战性;难度过大,会让学生感到没有信心去完成。

(三)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合作学习的课堂,会比较多讨论的声音。但是毕竟是正常教学,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必须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课堂纪律,不能在借讨论的机会说闲话,也不能趁机玩闹。教师,在不直接干涉学生任务的前提下,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批评和制止,保证课堂的正常进行。

(四)引导学生分享合作的成果

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效率,就要将学习之后的成果进行分享和评价。合作成果的分享,能够进一步增加课堂的交流机会,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各小组在完成“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后,可以让每个同学上讲台分享下刚刚在合作实验中的感想。这样分享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会总结,同时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

结束语

总的来说,合作学习在现在的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激发学生对生物课堂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应用合作学习方式,应该克服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互助合作小组,制定合作任务,加强课堂的管理,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合作的成果等。

篇18: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案例教育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案例教育论文

【前言】:

在“二期课改”中的一项改革是在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意在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体验成功的喜悦。随着研究性课程的开展,我们师生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而逐渐地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随着英特未来教育培训在中国迅速展开,英特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普遍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而这种理念又恰恰符合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在此我便运用了这种教育模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高二地理下册的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

【教材情况】:

高二地理下册的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首先介绍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自然灾害的特征、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然后介绍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以及我国自然灾害区划。根据教材的特点,其中我国有多种主要灾害,而课本上的介绍比较条理化,而且在课本中灾害的直观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但在网上有关自然灾害的信息资源比较多,所以“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这部分知识非常适合学生在网上进行查寻学习,而且对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可以分组进行学习,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情况】:

由于英特未来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先设计有关学习计划,完成一个学习计划包,然后学生根据学习计划的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选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在网上查找资料,制作相关的网页或幻灯片并进行交流和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因此我选择了我校的电脑教学实验班――高二(9)班的学生实施教学。该班学生属于我校扩招生,学习基础较薄弱,与其他平行班在各门学科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学校为该班配备了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并加强电脑教学,意在配合在其他学科中大胆地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全班30位学生,计算机操作运用能力较强,其中几位学生还在区级以上的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中获奖,他们在高一年级时也开过类似的研究性学习汇报课,在课件制作方面我对他们充满信心,但在内容的选择和组合以及汇报时的表达方面我比较担心。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危害、形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在情感方面,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危害的了解,激发学生防治自然灾害的思想,并对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进行反思;同时在小组研究时发扬团队精神,分工合作完成专题学习,体验成功。

3、在技术方面,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网上信息的查寻,并把研究的成果制作成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进行交流、评价。

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 研究性学习阶段 交流评价阶段

[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阶段:教师设计教学方案,“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学习计划的设计,以及制定多媒体演示评价量规,并发放任务表。

学生准备阶段:组成学习小组,确定小组研究学习的内容,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及任务分工。

[研究性学习阶段]:

1、教师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集体上网搜索自己小组所需要的网上资源,并在教师机上“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的'文件夹中建立相应的小组文件夹,把所需的资源下载保存在里面。

2、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或继续查寻资料,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讨论交流的形式以及内容的编排,完成交流所用的幻灯片或网页的制作和美化工作。

[交流评价阶段]:

1、教师简单地介绍本次学习的设计思路和目的,回顾师生共同已经完成的学习过程,强调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研究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本身,这一点我们已经完成了,而现在的交流评价只是学习成果的展示,但可以反映出我们研究性学习时的态度、我们学习的技能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以及团队精神的发扬,对于这些我们进行评价并予以表扬。

2、学生分小组用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就研究的知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向展示的小组进行提问、质疑,而展示的小组进行答辩、释疑。

4、其他小组对展示组按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5、教师对本次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进行总体评价,并公布小组评价的结果,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

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我国的水旱灾害”

“我国的沙尘暴”

“我国的水土流失”

“我国的荒漠化”

“我国的地质地貌灾害”

【教后反思】:

存在的问题:

1、分组没有打破原来的小组形式,选题仍局限于课本上的标题,有些学生没有进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小组中去。

2、有的小组任务表留于形式,大部分工作基本由组内2~3人完成,没有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3、本次交流为了体现小组的氛围选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没有利用网络教室的交互性。

4、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和网页中,有些在内容的编排上不够合理。

5、交流时学生由于基础的问题,对研究内容外的知识缺乏自信,所以相互间很少提问,回答有时也不尽如人意。

今后的计划:

在下一届班级中,选择一个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好的班级再次实施该学习计划,避免本次实验中存在的弊端,与这次的实验进行比较,不断地改进,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真正地参与和体会研究性学习,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殿堂上空。

【教后体会】:

这种教学模式,更精确地说是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发展成学生主动地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的革命。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是促进学生掌握主动学习方法的途径,而且通过交流共享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后通过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发现彼此的优、缺点,以便今后相互取长补短。唯一的遗憾是所花的时间较多,不能在课堂中经常性地实施,但就教学的目的来看是值得进行的。

篇19:运动导向法在高职健美操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运动导向法在高职健美操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教育改革发展到新的时期,教育部门通过开展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以运动导向法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使用运动导向法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传统教学观念的改变、科学实践、科学评价及时总结、优化教学内容等方面详细阐述运动导向法在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从而完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运动导向法;高职教育;健美操教学

健美操起源于古希腊,在我国颇受欢迎,是人们喜爱的运动形式,在实际展开中人们利用跑跳、舞蹈以及柔软体操的形式加强人体锻炼,健美操以肢体锻炼作为运动内容,将体操、音乐以及舞蹈融合在一起,成为我国体育运动项目后得到长效发展,深受大众的喜爱。高职院校也开设了健美操教学课堂,使用运动导向法加强了教学的深度,强化了健美操课程的实践运用。

一、运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运动导向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摆脱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根据职业情况对学习领域进行确定,以此建构特定的学习环境,推动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运动导向法下的教学模式十分新颖,内容以职业活动为中心,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师也会使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所学科目进行探索,强化发现的作用。运动导向法下的教学活动,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保证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可以全面运用大脑和身体。教师也会利用小组的形式引导教学,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课堂活动的时候开始使用该方法,并强化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从而提升自身素质与学习能力[1]。

二、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运用运动导向法存在的问题

不少高职院校在进行健美操教学的时候,开始使用运动导向法进行课堂教学,但是运动导向法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受到环境的限制,最终导致多种课堂问题的出现,具体如下:首先,高职院校课堂教育中运动导向法运动的比较少,即使有教师使用运动导向法教学,也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情况,问题的出现使学习目标最终难以达成。运动导向法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健美操的时候端正态度,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很难将运动导向法的效果全部展现,因此,想要充分发挥运动导向法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将健美操教学融入实践活动,科学合理的'运用该方法;其次,使用运动导向法进行健美操教学的单元设计还不够合理,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运动导向法深入贯穿落实,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因为时间的原因,无法将运动导向法的内涵发挥。大多数教师使用运动导向法进行教学的时候,会过于注重运动技术的传授,导致健美操教学最终变为单一的技巧传授,多元化教学开展困难,不利于健美操教学知识的合理掌握;再次,运动导向法使用中方法策略还不够合理,教师在使用该方法进行健美操教学的时候,发现运动导向法十分繁琐,很难将其融入都课堂实践中,最终导致教学实践效率低,教学方式缺乏科学合理性,只采用媒体展示和自学探究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挖掘,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最后,应用运动导向法进行教学实践,教学组织存在不合理现象,这种现象听现在教师过于依赖简单的方法进行组织教学,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运动导向法使用不当会造成健美操教学的混乱,降低了健美操教学的效果[2]。

三、运动导向法在高职健美操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在健美操教学中,加强了运动导向法的实际应用,以学生素养提升为核心,在实际健美操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放弃以往以自我为主体的观念,以学生为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练习,将现代化流行元素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促进健美操教学活动的开展。建议健美操教师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化课程体系,明确健美操教学的方向,保证学生可以对健美操进行探索,提升学习兴趣。一般情况下,学校使用运动导向法展开教学的时候,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实践中展现技能的作用,确保学生掌握基础动作以后,相互之间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建议教师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健美操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在比赛的过程中提升健美操技能,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学习能力的飞跃[3]。某教师始终贯彻现代化教学理念,自任职以来,承担全校180余个合班体育普修课,主讲健美操,共完成教学工作量5000余学时,授课学生达6000余人次,多次在校“教师教学考核”中获评优秀,自创健美操教学与训练平台,在课余为学生解答问题,有的学生低血糖,从小不愿参加体育锻炼,对此该教师制订了一套适合她的锻炼方案,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爱上锻炼,并在12分钟测试跑获得了90分的优异成绩。

(二)注重科学实践

运动导向法进行教学的核心就是实践,教师需要为学生安排健美操实践作业,帮助学生自我感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教学效率。建议教师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经验,分析把握其中的要领,提升健美操学习技巧。运用运动导向法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对学习小组下达学习任务,可以要求学生自主编排舞蹈,小组内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将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某高职院校的教师认识到健美操教学的综合性,有选择性地突出“立交桥”式教学特征,增加一定的健美操等级班与形式班等,等级班划分为初级班、中级班与高级班,形式班分为拉丁舞班、街舞班与搏击班,赋予练习形式一定的时代色彩。在选择健美操教学方法之时,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与生理变化予以结合,高层次地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更大限度地使学生融入到健美操学习与锻炼之中,充分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三)科学评价,及时总结

高职院校开展健美操教学的时候要认识职业素养的培养,应用运动导向法可以突出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教师完成一天的教学任务后,需要对本次教学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本节课是否知识点丰富,传授的技能精炼,学生掌握情况是否完好,邀请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情况客观评价,以此作为未来运动导向法教学的参考,及时改正不足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赞赏表现良好的学生,及时指出存在问题的部分,让学生们及时改正,运动导向法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评论,互相发掘自身潜在的学习问题,优势互补,共同进步。运动导向法下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还需要加强对经验的总结,帮助学生日后的学习,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提升职业能力水平。

(四)加强对教学内容的优化

使用运动导向法进行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可以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的完善与优化,以健美操基本动作作为课题教学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对动作进行改变,让学生可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不会感到教学内容过于困难,也不会认为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体系构建。建议学校重点考虑并选择双向考核作为高职院校体育健美操教学的主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其对健美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应作为健美操考核与成绩评定的主要标准。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选择丰富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参与课堂实践,利用运动导向法彰显健美操教学的专业特色,实现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情绪,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

四、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推进与改革,运动导向法开始被人们熟知并应用,运动导向法的具体内涵也被教师们着力研究,传统健美操教学带来的问题被一一化解。在此基础上建议各学校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通过摸索与发现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完善,规范考核与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现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志梅.运动导向法在高职健美操教学中的实验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11):375.

[2]唐阳成.行动导向法在高职健美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运动,2017(04):131-132.

[3]王东伟.运动导向法在高职健美操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

篇20: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礼仪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论文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礼仪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阐释项目教学法在礼仪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从项目组织、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三个方面探讨礼仪教学的应用实践,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个人思考。

【关键词】:高职礼仪课程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当前职业教育中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体现了高职教改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在高职礼仪课程中进行项目教学法的改革,一方面有利于学科本身的发展、完善和成熟,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教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一、项目教学法在礼仪教学中的实践

(一)围绕职业活动组织教学项目

本课程借鉴“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思路,深入企事业单位,与行业专家座谈,向用人单位咨询,与兼职教师探讨研究,分析一般文科岗位群所需的礼仪知识、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总结出共性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按照职业能力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礼仪知识、技能、态度进行了解构与重构,设置了八个项目情境,每一个典型情境都清晰地反映职业工作过程,即塑造仪表形象、打造仪容形象、规范仪态形象、组织与参加宴请、处理办公室事务、拜访与接待客户、组织商务活动和仪式、礼待外宾。情境设计注重内在逻辑关系,按照由易到难、从单项训练到综合实训逐层递进的原则设置。这些学习情境基本覆盖了礼仪课程的学习目标和素质要求,从而真正把工作中需要的.、用得上的礼仪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形成基本能力,成为其终身受益的素养。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实施

礼仪课项目教学法采用行动导向,以任务驱动来展开教学。项目实施包括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两大内容。校内教学保证知识传授,建立基本礼仪素质;校外实践则是校内实训的加强和延伸。

1.校内教学突出培养基本能力

它遵循资讯准备、计划决策、实施项目、检查项目四个步骤。

在资讯准备环节,教师要对项目进行适当引导,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并达到教学要求。计划决策环节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法等方式交流合作,寻找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负责答疑解惑,推动教学进程。实施项目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步骤,小组按照既定计划采用表演法来独立完成。在实施中,学生结合个人特点分饰不同角色,小组团结协作完成任务,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现知识到技能的正迁移。在团队合作中,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场氛围,体验了人际沟通的技巧要领,熟悉了职场礼仪规范,进而养成礼仪行为习惯、培养了岗位职业能力。

检查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通过自查、小组互查和教师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保证情境项目的完成质量。

2.校外实践侧重巩固训练成果

在校内教学中,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情境来生成能力,但这种能力还需通过社会实践来内化和强化。因此,我们加强校外实践,进行校外实训和礼仪展示活动。 校外实训。

将学生带到校外做综合项目实训,通过企业参观、企业实习、乘车、购物、就餐、娱乐等具体项目活动来考察学生的社会行为,评价其礼仪行为的规范性、礼仪习惯的养成度。

礼仪展示。包括成立学院礼仪队、组织每年一度的“青春人文杯”礼仪大赛、选拔优秀生为学院以及省内大型活动提供礼仪服务等形式来完成。

(三)多元化评价构建准确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检测教学状况、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评价方式有四种:学校、家长、企业和社会。

学校评价由师生共同进行,通过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的三级评价方式来完成。家长评价,请学生家长填写礼仪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对教学效果做定量评价。

企业评价:通过企业参观、实习等方式,让学生亲历职场礼仪,企业领导的评价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能使学生真正意识到问题所在。

社会评价:在学生为校外活动提供礼仪服务后,请用工单位填写《服务反馈单》,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利于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项目教学基于发展性教学评价观,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整个学习过程进行适当评价,融预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为一体,使评价更加准确、客观、全面、科学。

二、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

项目教学法使高职礼仪课焕发生机,学生在分析任务、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实践了礼仪知识、锻炼了工作能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问题。

1.学生驾驭项目的能力不足

项目设计涵盖的知识点丰富,能锻炼和考核学生的多项技能。但项目情境首先向学生呈现一个大的任务,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盲目,对任务缺乏整体评价能力。因此在具体教学中,要灵活设置项目任务,可适当降低任务难度或在资讯环节做更详细地讲解。

2.综合能力培养与专项能力训练的冲突

项目教学加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一些强调熟练性、规范性的知识点(像手势礼仪、站坐行姿等),须通过微格训练的方式做专项能力提高;把它放在大项目里,以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那就只能浅尝辄止,其能力提高无法得到保证。所以要考虑以项目教学法为主,适当地增加单独的专项训练课,以保证学生基础礼仪素质的扎实。

3.项目教学评价的深入度不够

评估是项目教学成功不可忽视的环节。项目教学采用多元化评估体系,考核由“点”到“面”,由“面”及“体”,可谓多角度立体化评价。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保证评价质量;另一方面,建立与对家长、企业沟通的畅通渠道,使其评价趋于合理客观。

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我们解决了传统礼仪教学中重“知”轻“行”、重“道德规范”轻“行为养成”的老问题,将学生的亲身体验、素质生成作为教学目标,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胡翔环,《从礼仪需求现状探索礼仪教育的实践途径》,《职业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四课培训论文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实践研究的论文

辽宁省高职土建类专业设置现状与思考

高职院校化学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音乐艺术的实践模式论文

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研究

高职实践课课程设计研究论文

浅谈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学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论文
《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地理教学中的实践论文(精选20篇)】相关文章:

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论文2023-09-29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堂创新探析论文2023-08-25

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论文2022-07-05

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论文2022-10-27

试析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探索论文2023-08-12

浅谈现代高职教育会计教学模式论文2023-09-19

试论高职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中多语教学的思考论文2023-07-06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研究论文2023-06-24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跨课程的教学项目研究论文2023-05-31

高职院校数学测试评价革新论文2023-09-19